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重新定义及定位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重新定义及定位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重新定义及定位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重新定义及定位

=金融与保险>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重新定义及定位

王健军

摘要: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21世纪新巴协议的逐步推行以及银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最新规范定义、分类及原则的总体概括。第二部分则是详

细分析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新巴协议规范体系下根据不同的风险计量方法(包括标准法、内部

评级初级法与内部评级高级法)对银行资本计量产生的不同影响。第三部分侧重介绍我国银行业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的现状及其与国际领先实践之间的对比。第四部分在前三部分内容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于我国国内银行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并指出国内各家银行只

有尽早在利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方面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在相关流程和制度上赶上国际

先进水平,从而更为高效合理地利用银行有限的资本资源,提升经营管理效益。

关键词:新巴协议信用风险缓释

引言

中国加入WT O之后,随着金融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银行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监管机构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风险定价、资本管理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6月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巴协议0)为全球银行业的监管和自律提出了新的标准,代表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银行改进风险管理和推动业务创新。新巴协议鼓励银行根据自身对风险的评估结果计算资本要求,计提风险拨备,从而可以增强监管政策的风险敏感性和弹性,也有利于促进各家银行更加关注风险资本的合理计算并以此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为了在中长期内帮助国内大型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技术、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2007年2月28日,银监会公布了5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6(以下简称/5指导意见60),对国内银行实施新巴协议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和要求,表明了我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力图通过逐步推进新巴协议实施,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推动银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的决心。

此外,中国银监会已陆续发出两版5指引6征求各大银行的意见,并将于2008年下半年,正式发布该5指引6的正式稿。5指引6是基于新巴协议的相关要求制定的,内容与新巴协议相关要求基本一致。其中,新巴协议和5指引6对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义、分类和相应运用规则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和指导意见。其实质意义在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已经被监管当局明确列为银行计提资本的重要依据之一。换句话说,由于风险缓释工具的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其对风险因素的抵消作用一旦得以确认和准确计量,银行就可以减少相应的风险资本计提,从而达到更高更合理的资本使用效率。这将推动我国银行业今后重新定义和定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其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无疑对我国银行业正在进行的商业化和股份制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

对于国内大多数处于相对领先地位的商业银行来说,采用新巴协议所规定的风险管理办法,将内部评级和风险量化的结果应用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会促进银行自身向国际领先银行靠拢。因此,这些国内银行非常重视新巴协议的实施工作,将新巴协议的实施作为一项全局性、历史性、战略性的重要举措之一。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则是新巴协议实施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一旦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抵消作用能够被精确计量出来并得到监管当局的认可,那么银行就不必因为过高估计风险加权资产而计提多余的资本金,从而在满足相应的资本金充足率要求的前提下达到合理高效使用可用资本的目的。

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相关定义、分类、原则及要求

为了更好的阐述上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实质意义,本文先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义及分类、运用原则及认定要求等三个方面根据新巴协议以及银监会指引(5指引6)的相关规定作一简单介绍。

1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义与分类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定义

根据新巴协议和5指引6的相关定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指通过运用合格的抵(质)押物(权)、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来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此外,信用风险缓释处理,是指采用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后在资本计算时的抵减作用,具体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分类

新巴协议和5指引6均要求,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抵/质押物(权),包括

#合格的金融抵押品

#合格的实物抵押品

#应收帐款

#商用房地产和居民住房

#其他抵/质押品(如大宗、高流动性存货、标准仓单、货物提单等)

2)保证和信用衍生品

认可条件

#对信用保护提供者的直接权利主张

#明确对应风险暴露

#不可撤销和无条件的

认可一定范围内的信用保护提供者

#主权、公共机构/部门、银行和风险权重比交易对象低的证券公司

#评级为A-及以上的其他实体

3)净额结算

以结算参与人为单位,对其买入和卖出交易、借出或借入的余额进行轧差,以轧差得到的净额与结算参与人进行交收的制度。

资产(贷款)作为风险暴露

负债(存款)作为抵押品

2运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主要原则

新巴协议和5指引6均要求,运用风险缓释技术降低信用风险资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合法性原则: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实施;

#有效性原则:手续完备、具有代偿能力并易于实现;

#审慎性原则:考虑各种可能增加风险的因素,进行保守估计;

#一致性原则:如果选择自行测算折扣系数,同类工具的折扣系数应保持一致;

#独立性原则:风险缓释工具自身的风险与借款人风险之间不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3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认定要求

1)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一般认定要求

新巴协议和5指引6均要求,运用信用风险缓释技术降低信用风险资本必须满足以下一般要求:

#法律要求:依据明确可执行的法律文件,对交易各方均有约束力,进行有效的法律审查。

#覆盖范围:在相关协议中进行约定,原则上应当包括借款本金、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实现债权的费用和所有其他应付费用;

#唯一计量:如果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已经在风险暴露、债项评级或借款人评级中反映,则不应在计算监管资本中再度考虑;

#相关性:保守考虑风险缓释工具与借款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综合考虑币种错配、期限错配等风险因素;

#内部要求:对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操作程序、法律确定性以及风险管理过程等制定明确的内部要求。

2)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具体认定要求

除了一般认定要求,新巴协议和5指引6对不同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抵/质押品、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也有具体的认定要求,如下表所归纳: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内部评级高级法

抵/质押品

金融抵/质押品满足银监会指引的认定要求

满足银监会指引的认定要求

有相应的历史数据证明风险缓释作用实物抵/质押品不予确认满足银监会指引的认定要求

满足银监会指引的认定要求

有相应的历史数据证明风险缓释作用保证满足银监会指引的认定要求

信用衍生工具满足银监会指引的认定要求

充分考虑资产错配、信用衍生品付款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当信用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提供的信用保护与保证相同时方能认可

净额结算满足银监会指引的认定要求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巴协议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从标准法到内部评级高级法对各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认定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新巴协议在标准计量法下对实物抵/质押品是不予确认的,但对于实行内部评级法(包括初级法和高级法)的银行,只要其实物抵/质押品的计量和管理满足监管当局的认定要求,就可以被用作抵消风险暴露。

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对资本计量的影响

新巴协议和5指引6规定,在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资本计量,体现风险缓释作用;

在标准法下,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可以通过减低风险加权资产的风险暴露金额或风险权重体现风险缓释作用;

在内部评级初级法下,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映风险缓释作用,包括:减低风险暴露金额,减低违约损失率,减低违约概率,和调整风险权重;

在内部评级高级法下,对信用风险缓释技术(不包括表内净扣和净额结算主协议下的产品)的处理,是通过在借款人评级和信用评级时调整风险参数(如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完成的。

这些风险缓释作用对于资本计量的重大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无疑具有实质意义。其直接影响到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的重新计量、认定以及相应风险资本的计提和有效利用及管理,具体如下所述1抵/质押品

内部评级初级法下,抵/质押品风险缓释作用的计量方法如下:

金融抵/质押品

初级法对金融质押品的处理体现为对标准违约损失率(LG D)的调整,调整后的违约损失率为有效违约损失率(L GD*):

LGD*=LGD@(E*/E)

E是风险暴露的当前值;E*是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暴露:

E*=max{0,[E@(1+H e)-C@(1-H e-H f x)]}其中:

#Hg为风险暴露的折扣系数

#C为风险缓释前抵押品价值

#Hc为抵押品的折扣系数

#Hfx为处理抵押品和风险暴露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非金融抵/质押品

初级法对金融品以外的抵(质)押物(权)的处理体现为有效违约损失率的下降。在使用单种抵(质)押物(权)进行风险缓释的情况下确定有效违约损失率的方法如下,假设

抵(质)押物(权)当前值:C

贷款的当前值:E

标准水平(贷款的最低抵押水平):C*

较高的标准水平(超额抵押水平):C**

则当C/E

当C*

当C/E>C**时,根据抵押物采取对应的最低违约损失率。

内部评级高级法下,抵押品风险缓释作用的计量方法如下:

抵(质)押交易的处理体现在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中。满足高级法的银行须自行估计各种抵(质)押情况下的违约损失率。该违约损失率应当为银行此类抵押品覆盖的风险暴露按违约加权后的长期平均违约损失率;

由于银行没有能力迅速控制和清算抵押品,估计时不必只依据抵押品估计的市值;

银行在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时,应考虑不同业务品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抵/质押类型等因素所带来的回收率的差异。回收所产生的相应成本应在违约损失率估算时予以考虑。

2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

内部评级初级法下,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风险缓释作用的计量方法如下:

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部分采用替代法处理,即采用保证提供方所适用的风险权重函数,保证人评级结果对应的违约概率,将风险暴露视为保证人的暴露,采用保证的违约损失率替代违约损失率。

无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部分,采用借款人评级及标准违约损失率确定风险权重。

此外,如果信用保护的货币与风险暴露的货币不同,即存在货币错配,则认定已保护部分的风险暴露将通过折扣系数予以降低。

内部评级高级法下,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风险缓释作用的计量方法如下,

替代法:采用保证提供方所适用的风险权重函数,保证人的评级结果对应的违约概率将风险暴露视为保证人的暴露,采用保证人的违约损失率替代违约损失率。

其他方法:采用借款人自身的违约概率和风险权重函数,采用银行对该类保证人担保情况下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在违约损失率的估计时,需考虑担保人的信用等级、所在地区、行业等因素。

3净额结算

内部评级法下,净额结算风险缓释作用的计量方法如下:

内部评级法下存贷款表内净额结算的处理体现为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即

表内净扣的净风险暴露(E*)=max{0,贷款-存款@(1-H fx)}

对于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计算公式同上,但同时需考虑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影响,亦可视作金融抵(质)押品处理。

对于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场外衍生交易,(E*)=信贷等值@交易对手风险权重

三、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现状及对比

1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义及认定标准

根据新巴协议的要求,合格的抵/质押品包括金融抵/质押品和非金融抵/质押品,且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认定标准。而合格的保证也需要满足一系列认定的最低要求。如法律确定、权属清晰、具备可执行性、与借款人不具较强正相关性等等。而且,新巴协议将信用衍生工具和净额结算列为相应类别的信用风险缓

释工具,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认定要求、管理要求、对资本计量的影响、数据要求等,国外许多先进银行已经根据这些要求,建立起了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体系和净额结算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银行只是根据本行自身原有的要求认定抵/质押品和保证,主要分为抵押和质押(包括各种实物资产以及收益权和股权等),以及股东保证、担保公司保证、和其他第三方保证等等。各家银行相关的认定标准及细度参差不齐,而且大多已经过时,覆盖范围较窄,很多地方存在着不规范性,很难符合目前全球银行业发展的现状。

更为突出的是,信用衍生工具和净额结算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利用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少有银行开始建立起与此相配套的正式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而事实上,国际先进银行在这方面已经走在非常前面,尤其是净额结算的确认已经被证明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最为显著。

不过,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国内信用衍生工具市场正在逐渐形成,以及国内银行对净额结算交易的风险缓释优势的逐步认识,大多数国内银行会在2010年前后逐步实施新巴协议的内部评级法,届时无疑会在国内银行业掀起一股重新定义和定位风险缓释工具的热潮。

2风险缓释工具的相应管理要求

根据新巴协议的要求,合格的抵/质押品和保证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管理要求。包括准确有效的信息系统、登记备案、定期重估、对保证人的评级等。同时需要考虑抵/质押品担保额的分摊,包括根据折扣系数和经期限错配调整后的价值排序、根据L GD排序、L GD最低者居前等方式,以及需要考虑错配等方面问题。

与此相比,国内银行虽然已建立了相应管理制度、办法、和IT系统,对抵/质押品和保证进行管理,但管理制度和办法不够完善,且大多数银行的IT系统尚未能完全准确记录和有效管理抵/质押品和保证的名称、数量、质量、所在地、权属状况,距离国际先进银行仍然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3对资本计量的影响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银行业重新定义及定位的实质,从根本上说是其在新巴协议项下对银行资本计量和计提的影响。根据新巴协议的要求,需要针对合格的抵/质押品、保证、信用衍生品和净额结算交易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分别按照一定的要求计算其在资本计量中的风险缓释作用,抵消或对冲相应的风险加权资产暴露,并据此更为有效合理地计提相应的风险资本。

然而,目前国内银行基本仍按照现行银监会关于资本充足率的相关规定计算监管资本,并未按照新协议要求考虑抵/质押品、保证、信用衍生品交易和净额结算交易的风险缓释作用,因而对于相应的风险加权资产,或多或少的存在多计、少计或漏计等缺陷。尤其是国内银行基本没有真正利用起信用衍生品和净额结算交易等国际先进银行已经运用相当成熟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事实上决定了国内银行对于有限资本的利用上的效率低下和落后。

四、对于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的建议

基于当前国内银行业对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的相对落后现状,在实施新巴协议的大背景下,各家银行有必要利用当前契机加快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

根据新巴协议相关要求,明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义,建立相应认定标准和程序;

对银行可接受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进行分类,考虑新巴协议下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影响;

完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清晰的职责分工;

同时,需要强调对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应该贯穿于相应风险暴露的整个生命周期,其中包含了抵/质押品的审批接收和日常管理,抵/质押品的估值、抵/质押率的确定、对客户评级、债项评级的考量、对保证人或信用保护提供者的资信评估,信用衍生工具的可靠性评估和计量规范、放款审核对抵/质押品落实手续的检查、净额结算净头寸的监控,等等。国内各家银行只有尽早在在利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方面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流程和制度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才能更为高效合理地利用银行有限的资本、资金资源,提升经营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Basel Committee o n Banking Super vision,2004:Inter nat ional Conver gence of Capital M 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 rds,A Revised Framew or k,http://w https://www.doczj.com/doc/209560486.html,/publ/bcbsca.htm.

[2]Basel Co 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 isio n,2003:T he New Basel Capital A cco rd,Consultative Do cu-

ment.

[3]Basel Committ ee o n Banking Superv isio n,2001:T he Inter nal Rating s-Based A ppr oach:Suppor ting

Document to the N ew Basel Capita l A cco rd,Consultativ e Document.

[4]Go rdy,M. B.,2003:A Risk-factor M odel F oundatio n fo r Rat ing s-based Bank Capital Rules,Journal

of F inancial Intermediatio n

[5]M erto n,R. C.,1974:On the Pr icing of Cor po rate D ebt:T he Risk Str ucture of Int erest Rat es,Journal

of F inance

[6]V asicek,O.,2002:Lo an P or tfolio V alue,Risk,December2002

[7]Belkin, B.,S.Suchow er&L.Fo rest,1998:T he Effect of Systematic Credit R isk o n L oan Po rtfo lio s

and L oan Pr icing,Credit-M etr ics M onito r

[8]H eitfield, E.,2004:Rating System D ynamics and Bank-r epo rted Default Pr obabilities under the N ew

Basel Capital A cco rd,Research Paper,Bo ard of Go ver no 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 st em

[9]Dimit ris,N. C.,2004:Eco no mic Capital A llo cat ion w ith Basel II,Co st,Benefit and Imp-l

ement at ion Pr ocedur es

[10]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4:5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

理委员会翻译,2004,中国金融出版社

[11]任若恩、徐晓肆等编译,2005:5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2]王胜邦、陈颖编译,2008:5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的建模、计量和验证6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准确计量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风险抵补作用,规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信用风险缓释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第四条信用风险缓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确保可实施。 (二)有效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手续完备,确有代偿能力并易于实现。 (三)审慎性原则。商业银行应考虑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保守估计信用风险缓释作用。 (四)一致性原则。如果商业银行采用自行估计的信用风险缓释折扣系数,应对满足使用该折扣系数的所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都使用此折扣系数。 (五)独立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债务人风险之间不应具有实质的正相关性。 第五条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的一般要求: (一)商业银行应进行有效的法律审查,确保认可和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依据明确可执行的法律文件,且相关法律文件对交易各方均有约束力。 (二)商业银行应在相关协议中明确约定信用风险缓释覆盖的范围。 (三)商业银行不能重复考虑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只能在债务人评级、债项评级或违约风险暴露估计中反映一次。

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缓释处理指引讲解

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缓释处理指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准确计量风险缓释技术对信用风险的抵补作用,规范商业银行对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根据《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结合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践,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中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通过运用合格的抵(质)押交易、表内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来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本指引中的信用风险缓释处理仅指采用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后在资本计算时的抵减作用,具体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第三条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实施或拟实施内部评级法(包括初级法和高级法)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银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以下简称商业银行)。 第四条运用风险缓释技术降低信用风险资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只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实施的风险缓释技术才允许按照本指引处理。 (二)有效性原则。即在合法性的前提下,各类风险缓释技术的手续必须完备、确实具有代偿能力并易于实现。 (三)审慎性原则。处理风险缓释时应尽量考虑各种可能增加风险的因素,进行保守估计。 (四)一致性原则。如果商业银行选择自行测算折扣系数,则所有满足使用该折扣系数的工具都应使用自己的折扣系数。

(五)独立性原则。风险缓释工具自身的风险与借款人风险之间不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第五条风险缓释处理的一般要求: (一)风险缓释工具必须依据明确可执行的法律文件,该法律文件对交易各方均有约束力。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有效的法律审查进行确认。 (二)风险缓释覆盖的范围应当由商业银行在相关协议中进行约定,原则上应当包括借款本金、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实现债权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律师费等)和所有其他应付费用。 (三)信用风险缓释的效果不应重复计算。如果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已经在风险暴露、债项评级或借款人评级中反映,则不应在计算监管资本中再度考虑风险缓释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应当对风险缓释工具与借款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保守考虑,同时需要将币种错配、期限错配等风险因素综合考虑。 (五)商业银行须对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操作程序、法律确定性以及风险管理过程等制定明确的内部要求。 第二章抵(质)押交易的认定及处理 第六条可用于信用风险缓释的抵(质)押物(权)分为金融质押品、应收帐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物(权)。初级法下合格抵(质)押物(权)按照本指引规定的范围执行(详见附件1),同时必须满足第七条和第八条中的有关要求;高级法下,合格抵(质)押物(权)由各商业银行在符合第七条和第八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认定,但必须有相应的历史数据可以证明对风险的缓释作用。 第七条内部评级法合格抵(质)押物(权)的认定要求:

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

《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全文 作者: 来源:和讯债券2010-10-30 11:20:00 【大小:+-】【打印】【评论】 财经时评: ?创业板创新型经济之路从这里出发 ?中远期市场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社评:货币政策应适时转向稳健 ?冷霜难降疯苹果 ?“限购令”的擦边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丰富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简称交易商协会)相关自律规则,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指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及其它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简单的基础性信用衍生产品。 第三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参与者(简称参与者)应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监管部门规章和交易商协会自律规则,接受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和交易商协会自律管理。 第四条参与者进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应遵循公平、诚信、自律、风险自担的原则。 第五条参与者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应签署由交易商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 第二章参与者 第六条参与者中,具备以下条件的可成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商(简称交易商): (一)注册资本或净资本不少于8亿元人民币; (二)配备3名以上(含3名)具有一定从业经验和相应 业务资格的业务人员; (三)最近2年没有违法和重大违规行为; (四)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和衍生产 品交易内部操作规程; (五)配备直接开展银行间市场交易的相关系统和人员;

(六)具备自我评估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能力和衍生产品 交易定价能力,并能够承担衍生产品交易风险。 具备上述条件的参与者将相关证明材料提交交易商协会秘书处备案后,可成为交易商。 第七条交易商中,具备以下条件的可成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核心交易商(简称核心交易商): (一)具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或外汇市场做市商资格; (二)注册资本或净资本不少于40亿元人民币; (三)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2年以上(含2年),有独立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部门,并配备5名以上(含5名)具有一定从业经验和相应业务资格的业务人员; (四)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并配备5名以上(含5名)风险管理人员; (五)具有较强的金融衍生产品定价估值能力,金融衍生产品报价、交易活跃。 具备上述条件的交易商将相关证明材料提交交易商协会秘书处,经交易商协会金融衍生品专业委员会(简称专业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送人民银行备案后,可成为核心交易商。专业委员会将根据市场需要适时建立核心交易商的市场化评价机制。 第八条参与者中,核心交易商可与所有参与者进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其他交易商可与所有交易商进行出于自身需求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非交易商只能与核心交易商进行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 第三章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第九条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信用保护买方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由信用保护卖方就约定的标的债务向信用保护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融合约。 第十条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是指由标的实体以外的机构创设的,为凭证持有人就标的债务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可交易流通的有价凭证。 第十一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标的债务为债券或其它类似债务,标的债务的债务人为标的实体。 第十二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可通过人民银行认可机构的交易系统达成,也可通过电话、传真等其他方式达成。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三条参与者应逐笔订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交易有效约定,交易有效约定包括成交单、合同书以及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信件和数据电文等形式。 第十四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清算和结算可由交易双方自行进行,或经人民银行认可的清算和结算机构进行。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 结合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在银行风险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内容摘要:对如何完善和发展内蒙古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的内部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竞争的挑战。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巴赛尔协议》新框架的需银行融资仍将是企业筹措资金的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要。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将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因素。主要方式,从全局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管理的自主行为,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股市引发货币危机、上看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崩溃,下面仅就如何构建商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评估体系谈谈自己的一点暴跌和金融危机的需要。浅见,仅供交流和探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关键字:内蒙古商业银行 一、引言次系统性银行危机。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世纪初,全球有70年代末到2193自20 世纪年美国利率风暴年美国股市崩盘、1994尤其90年代以来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如198720071998年俄罗斯政府违约事件,特别是及中南美洲比索风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之大,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年春季开始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2008对全它们不仅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还危机到一国的经济稳定,史无前例。近年随着巴林银行和雷曼兄弟的倒闭让人们愈加的认识到银行球经济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二、我国商业银行业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银行机构主要使用计算贷款风险度的方法进行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的分析仍然是以单一投资项目、贷款和证券为主,衍生工具、表外资产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集中风险的评估尚属空白,更没有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动态量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风险衡量采用专家制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大多采用专家制度。但专家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引起重视。如专门信用分析人员不足、实施效果很不稳定、银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低、银行在贷款组合方面过度集中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等。 (二)信用风险评估中定量分析不够。从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尽管已经使用了一些定量分析方法,但仍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以企业信用评级为例,从评级要素的设计看,多侧重财务指标分析(总分值达三十分以上),而忽略了财务信息的质量问题。众所周知我国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忽视了企业发展前景在信用评级中的作用,如企业所在行业发展状况、市场预期状况仅占1分,这样得出的评级结果更多反映的是企业过去和现在的信用状况,而未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质量。从评级时间看,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每年进行一次,不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变化,不能为风险管理提供动态的信息。再从国内银行对贷款的风险度测量方法看,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贷款风险度涉及因素的选择和风险系数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贷款风险度是否受到或仅受到企业信用等级、贷款方式的影响,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与抵押、担保贷款风险系数确定的依据是这意味着贷款方式与贷款风险度并无直接关系。, 率无直接线性关系 什么?这些问题由于未得到解决,导致了贷款风险度的测量并不能真正反映贷款信用风险水平。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度的测量关注的是某一笔贷款的信用风险,并没有从组合管理的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测定。一笔贷款对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贡献度,即边际信用风险为多少?各笔贷款之间的风险度相关性如何?这些问题在贷款风险度的测量方法中都没有加以解决。

信用风险量化模型

银行风险量化评级模型 银行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及借鉴国际银行业经验,采用信用风险评级模型,通过此模型测算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参数。 将客户信用等级分为三等九级,即AAA、AA、A、BBB、BB、B、CCC、CC、C级。从AAA级到C级风险逐及递增。在内部评级结果运用于确定授信额度上,表现为授信额度以企业净资产为基数,乘以一个与企业评级相对应的信用系数;客户信用等级高,对应的信用系数大,则相应的授信额度就高;客户信用等级低,对应的信用系数小,则相应的授信额度就低。内部评级结果除了影响授信额度外,还被用于进行简单的贷款定价,如某银行将借款人评级等级与贷款利率浮动水平联系起来,信用等级高的借款人其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动,等级越高,下浮幅度越大;信用等级低的借款人其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等级越低,上浮幅度越大,从而起到覆盖风险成本的作用。 通过建立有效的程序来获得和更新有关借款人财务状况和贷款特性的重要信息,并在掌握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借款人评级,对可能影响借款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的因素进行持续监测,并根据掌握的信息对客户和业务进行重

新评级。同时,独立部门必须至少每年检查一次银行评级体系及其运行状况,包括信用风险控制职能的运作和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要素的估计。 在开发评级模型和评级系统等“硬件”设施的同时,设计了内部评级体系运行的组织架构,明确了风险管理、信贷等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从管理制度等“软件”方面保证评级体系的正常运行。内部评级体系的运行由风险管理部、信贷经营部、合规部三个部门分工合作完成,其中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客户信用评级办法,组织专家对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模型方法和参数标准进行论证,负责设计、开发、维护评级系统;信贷部门负责确定评级人员,组织、推进和实施客户信用评级;合规部门则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信用等级审定工作。

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监控体系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监控体系 本文系统性梳理了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控体系的整体框架,具体阐述了监测体系的建设目标、监测内容和方法、监测结果的应用等内容,提出了银行内部评级模型监控体系下一步重点关注领域和解决思路。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国际银行业采用了越来越多的风险计量模型来评估客户、产品、交易的风险。近10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已普遍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对客户交易等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计算。本文系统性梳理了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控体系的整体框架,具体阐述了监测体系的建设目标、监测内容和方法、监测结果的应用等内容,提出了银行内部评级模型监控体系下一步重点关注领域和解决思路。 一、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监测的目的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是独立于外部评级的,基于本行内部信息对客户、交易等做出风险判断的过程。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把对客户、债项风险的判断从完全依赖专家判断的传统模式,转变成为基于大数据和专家经验的现代化工具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风险识别和计量的效率。经过近些年的推广和深入应用,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结果不仅应用于监管资本的计量,更广泛应用于银行内部的贷款审批、授信额度调整、经济资本计算与考核、行业限额制定、信贷政策制定等领

域,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具之一。但是,先进工具的使用也带来了潜在的模型风险,模型一旦设计、使用不当,将可能导致对客户风险判断的实质性偏离,并带来信贷风险。因此,建立一套针对内部评级模型的全面、及时、准确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模型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建立问题诊断体系,已经成为银行业风险计量和风险管理领域的核心工作之一。 二、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设计目标 商业银行建设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目标是,实现自动、及时、全面、自诊断地监测内部评级体系运行情况,包括监测内部评级体系中模型、模型支持体系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诊断内部评级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实施改进措施如深入验证、模型优化、应用流程修正等提供依据和支持。 监测体系应当实现监测活动的自动化。内部评级模型监测体系要以n系统和数据集市为核心载体,以人工监测和判断为辅助手段,大幅度减少监测过程中的大量的人工投入和重复性工作,实现内部评级体系的批量化、自动化监测,同时实现监测的及时性。 内部评级监测体系应当是一个覆盖多维度、全流程、分段负责的完整体系。该体系不仅要监测模型本身的表现,还要监测影响到内部评级模型运行的多种因素,如前端基础源数据的质量、模型变量波动情况、变量,后端模型支持体系中的模型使用情况等,使监控体系能准确发现、定位模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环节,并采取相应的管理行动。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重新定义及定位

=金融与保险>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重新定义及定位 王健军 摘要: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21世纪新巴协议的逐步推行以及银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最新规范定义、分类及原则的总体概括。第二部分则是详 细分析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新巴协议规范体系下根据不同的风险计量方法(包括标准法、内部 评级初级法与内部评级高级法)对银行资本计量产生的不同影响。第三部分侧重介绍我国银行业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的现状及其与国际领先实践之间的对比。第四部分在前三部分内容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于我国国内银行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并指出国内各家银行只 有尽早在利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方面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在相关流程和制度上赶上国际 先进水平,从而更为高效合理地利用银行有限的资本资源,提升经营管理效益。 关键词:新巴协议信用风险缓释 引言 中国加入WT O之后,随着金融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银行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监管机构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风险定价、资本管理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6月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巴协议0)为全球银行业的监管和自律提出了新的标准,代表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银行改进风险管理和推动业务创新。新巴协议鼓励银行根据自身对风险的评估结果计算资本要求,计提风险拨备,从而可以增强监管政策的风险敏感性和弹性,也有利于促进各家银行更加关注风险资本的合理计算并以此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为了在中长期内帮助国内大型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技术、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2007年2月28日,银监会公布了5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6(以下简称/5指导意见60),对国内银行实施新巴协议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和要求,表明了我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力图通过逐步推进新巴协议实施,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推动银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的决心。 此外,中国银监会已陆续发出两版5指引6征求各大银行的意见,并将于2008年下半年,正式发布该5指引6的正式稿。5指引6是基于新巴协议的相关要求制定的,内容与新巴协议相关要求基本一致。其中,新巴协议和5指引6对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义、分类和相应运用规则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和指导意见。其实质意义在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已经被监管当局明确列为银行计提资本的重要依据之一。换句话说,由于风险缓释工具的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其对风险因素的抵消作用一旦得以确认和准确计量,银行就可以减少相应的风险资本计提,从而达到更高更合理的资本使用效率。这将推动我国银行业今后重新定义和定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其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无疑对我国银行业正在进行的商业化和股份制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 对于国内大多数处于相对领先地位的商业银行来说,采用新巴协议所规定的风险管理办法,将内部评级和风险量化的结果应用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会促进银行自身向国际领先银行靠拢。因此,这些国内银行非常重视新巴协议的实施工作,将新巴协议的实施作为一项全局性、历史性、战略性的重要举措之一。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则是新巴协议实施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一旦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抵消作用能够被精确计量出来并得到监管当局的认可,那么银行就不必因为过高估计风险加权资产而计提多余的资本金,从而在满足相应的资本金充足率要求的前提下达到合理高效使用可用资本的目的。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XX大学 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信 用风险管理 XXX论文 XXX 2012/12/23

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反思。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有效地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 管理者尤为关注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现代信 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 理和基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管理有所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风险传染,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度量,信用风险管理 一.引言 从单一的信贷市场风波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破坏力一再升级,房地美和房利美被美国政府强行“国有化”,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史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关键是信用风险的大爆发,动摇了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此次危机是因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引发的,但其基础却是美国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导火索和根源都是贷款这个基础资产的风险集中爆发。 首先,信用社会的基础要求当事人有足够的动力来履约,但这一基础被削弱了。第二,信贷消费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特征,加深了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第三,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的过快增长和信贷标准降低,导致信用风险过快积累并最终爆发。仅有上述两项还不足以形成全面的信用风险,信贷过快膨胀和信贷条件不断降低才造就了引爆危机的充分条件。 信用风险传染可能会导致大面积的信用风险违约,引发严重的金融事件。目前美国次级债券市场危机既可以看做一种信用风险传统的结果:房屋贷款者违约使得贷款回收困难,导致以贷款为基础的衍生品包括各种产品价格下降进而导致投资基金亏损甚至破产,市场信心也可能被破坏。 因此可见,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有效地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者尤为关注的问题。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缓释作用研究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缓释作用研究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古老的风险之一,也一直是全球各大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新资本协议》,对抵质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做了详尽的分析与阐述,并认为这些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能够有效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2010年,国内的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而信用风险缓释技术作为《新资本协议》的重点内容,如何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风险有所显现,信贷风险不容忽视。面临如此严峻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如何利用信用风险缓释技术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安全,也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发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程度中的作用,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信用衍生工具对信用风险的风险缓释作用,包括抵押和质押、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首先,本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缓释作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反映抵押品价值的抵押率入手,用期权定价法模型考察抵押品价值与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的关系,用Copula函数考察抵押品价值与风险价值与资本金要求的关系,抵押品价值能够有效降低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价值度与资本金要求。其次,用具体实例分析净额结算在风险缓释作用,净额结算在缓释交易对手的风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

对保证贷款风险缓释作用的分析,即被设定保证后贷款的违约概率的分析。最后,分析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关键词】:信用风险抵押质押保证信用衍生工具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33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1引言10-151.1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10-111.2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11-131.2.1国外文献研究现状11-121.2.2国内文献研究现状12-131.3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31.4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13-141.5本文的基本框架14-152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基本理论15-202.1信用风险的基本理论152.1.1信用风险的定义152.1.2信用风险的来源152.2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基本理论15-172.2.1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认定要求15-162.2.2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分类16-172.3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17-182.4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作用18-192.4.1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182.4.2为商业银行节约资本金18-192.5小结19-203抵押质押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20-313.1抵押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效果作用的理论分析20-233.1.1抵押质押对违约概率(PD)的影响20-223.1.2抵押对违约损失率LGD的影响

个人信用卡申请风险评估模型

申请风险评估模型是指通过对消费信贷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估来预测其未来严重拖欠和坏账概率的模型。申请风险评估模型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其评估结果是信贷审批的主要依据之一。 与国外银行信用卡业务相比,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手段与方法比较落后。缺乏一套有效的申请评估方法是阻碍个人信用卡业务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信用卡的盈利能力,使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尝试利用层析分析法(AHP)和BP 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对信用卡申办人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寻求降低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AHP -BP 神经网络模型 1.模型构建的出发点 传统的B P 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的重点是围绕着如何确定网络的输入、输出层维数的建模问题。然而,当研究复杂系统建模时,由于影响因素过多,不能确定冗余因素和有用因素,不能将输入的因素简化,这样在输入信息空间 维数较大时,网络不仅结构复杂,而且训练时间也很长,从而降低网络性能,影响计算准确度。因此,本文尝试利用层析分析法作为B P 神经网络的前处理,通过已有的专家判断、比较、评价等手段将多个变量的重要程度数量化,以其结果作为B P 神经网络的输入值,以减小B P 神经网络的结构的复杂性,从而缩短训练时间,并充分利用B P 神经网络强大的容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提高模型的效率。 2.两种方法集成的可行性分析 以往国内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评估相关的数据重视不足,造成有效信息的缺失,而A H P -B P 神经网络模型仍具有神经网络采用分布式存储结构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少量单元的局部缺损不会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适合实际操作。 信用卡风险评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各方面 的因素,而且各影响因素与衡量结果之间并不完全是线性关系。而A H P -B P 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AHP -BP 神经网络模型自适应能力强,能不断地接受新样本、不断学习,以调整模型。商业银行以不断更新滚动数据训练模型,使评估结果更符合实际,形成动态评估过程(见图1)。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许速群 张岐山 杨美英 申请风险评估模型 信用卡个人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缓释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缓释研究 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缓释机制由于抵押资产的存在能够约束借款企业的贷后行为,从而具有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及贷款预期损失的作用,因此,抵押贷款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缓释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刘玉平指出,抵押对借款企业会产生“激励相容”效应,是解决借贷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相对有效的方法。卢新和万解秋提出,抵押贷款可以降低贷款交易成本,同时使贷款供给增加,以便提高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具体来讲,在抵押担保模式下,借款企业违约成本的提高确保了借款人信息生产和传递的有效性,银行因此能够在贷前审查、贷后管理及处置中以较低的成本获取相对真实、准确的信息,这将直接降低银行贷款的交易成本,最终使得信贷市场上贷款利率下降、贷款投放增加,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随之明显提高。通常情况下,抵押贷款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方面,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在贷前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出借款人的所有风险,此时,低风险借款人可以通过提供抵押物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风险类型。因为低风险借款人的预期违约率低,抵押贷款的利率也就应该相应地低,最终结果就是,低风险借款人以低利率获得抵押贷款,高风险借款人获得高利

率贷款,且不提供担保,即抵押贷款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贷前面临的逆向选择风险。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借款人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动机较强,抵押贷款作为一种内部物的担保,提高了贷款违约成本,降低道德风险。但由于借款人不会承担抵押品之外的其他损失,抵押贷款作为一种激励约束机制来降低借款人道德风险的作用就相对有限。担保贷款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缓释机制。在担保贷款中,担保人和银行对借款人的风险识别能力与监督效果决定了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水平。首先,担保人对借款企业的信息生产能力对缓解银行面临的逆向选择问题具有决定性作用。与银行相比,如果担保人可以更好地识别借款人的经营风险与还款意愿,担保人的担保意愿就具有一种信号传递功能,能够帮助银行筛选出不同风险特征的借款人,因此有助于减轻银行面临的逆向选择问题。不过,如果担保人与借款人双方的信息明显不对称,反担保要求以及额外增加的贷款费用反而会加重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倾向。其次,担保贷款同样具有减轻借款人道德风险倾向的作用。借款企业为了与担保人保持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并避免担保人行使代位求偿权,通常会选择低风险项目并努力经营,力求降低违约风险。因此,在担保人与借款人之间存在较强的关系型利益约束下,担保人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银行监督并制约借款人违约行为的发生。最后,因为已经把贷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及会计处理实务-2019年精选文档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及会计处理实务 2014年,银行间市场“超日债”违约打破债券市场刚性兑付以来,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频发。截止2016年8月,已经有39家信用债券发生违约,违约金额高达249.1亿元。债券市场对信用风险充满焦虑。2016年9月2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和《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业务指引》、《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业务指引》、《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信用联结票据业务指引》等四份产品指引。为市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市场信用风险的分散和分担机制。 一、信用风险缓释产品概述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四个产品中,包括两个合约类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edit Risk Mitigation Agreement,CRMA)①和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②;两个凭证类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edit Risk Mitigation Warrant,CRMW)③和信用联结票据(Credit-linked Notes,CLN)④。其中合约类产品是由交易双方达成的非标准化合约,由一方向合约的另一方就某个标的的信用违约提供保护。不同的是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的标的为特定的债券,而信用违约互换合约CDS的标的为特定的参考主体(如某债券的发行人)。由于是非标准化的合约,大多只能场外交易,流动性较差。

凭证类产品则是由创设机构(凭证的发行主体)向投资人出售的标准化合约,由凭证的一方向另一方就某一标的的信用违约提供保护。不同的是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的标的为某项特定的债务,且创设机构向投资人(缓释凭证的持有人)提供信用违约保护,而信用联结凭证CLN的标的为特定的参考主体(如,特定债务的发行人),且投资人(信用联结凭证持有人)向创设机构提供信用违约保护。由于凭证类产品为标准化合约,都要求统一登记,统一交易和结算,因此具有很好的流动性。 金融市场新产品的交易,必然涉及相关主体的会计处理,需要相应的会计准则作为指引。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两种选择,即按照“衍生金融工具”或是“财务担保合同”处理。 二、信用缓释工具确定为“财务担保合同”的标准 明确“财务担保合同”的概念是确定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 否为“财务担保合同”的关键。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财务担保合同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合同。该定义至少包含如下几层含义: (一)财务担保合同中,当事人必须为“保证人和债权人”。如果合约中债权人为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主体,则该合约不能被认定为“财务担保合同”。比如在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中,由合约一方担保的某标的债务的违约风险相对于合约的另一方并无实质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与评价讲解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二班 马珂然 41216223

关键词:工商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绪论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权人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造成损失的风险,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种风险主要源自借款人或者交易对手违约或资信状况恶化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对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控制风险。 工商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其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债券投资、资金业务、表外业务等也可能带来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关系到商业银行乃至全球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该协议的推出,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加强银行监管透明度,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信用风险在银行风险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占据了银行总体风险的60%。在我国,由于存在着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更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高的银行信用风险。从数据上来看,如果按照“一逾两呆”额口径计算,我国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5%;若按照“五级分类”的口径,与银监会不良贷款率不能超过5%的要求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然偏高。过高的不良贷款率带来的银行信用风险势必会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二)适应《新巴赛尔协议》的需要 《新巴赛尔协议》在信用风险方面增强了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并提出了运用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衡量。这体现了《新巴赛尔协议》能进一步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增强银行的稳健经营,促使银行之间开展公平竞争。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巴赛尔协议》的实施对我国银行来说不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比较

[提要]本文立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从中小企业产业特点出发,在比较分析国内外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为金融机构提出切实可行的信用风险识别评估模型组合,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3日 引言 作为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源,中小企业支撑着国民经济“半壁江山”。随着近年外部市场及金融环境趋紧,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最突出的就是信用风险导致的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信贷是其主要融资渠道,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银行对中小企业有惜贷趋势。因此,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关键首先在于完善中小企业各类信用数据库,为银行信贷提供数据支撑;其次要立足国情,学习先进测量技术,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信用风险识别、评估模型,系统评价企业信用风险,改变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现状,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已经认识到数据库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人行征信中心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已经逐渐成熟,司法、环保、社保、质检等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已经逐步共享完善。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合理设计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为银行信贷提供技术支持,降低信用风险。 一、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分析 传统信用风险分析评估方法已相当成熟,在国内外银行信贷决策中应用较多,主要包含专家制度法、信用评级法、信用评分法。 (一)专家制度法。20世纪70年代前,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主要是银行专家依据品格、资本、偿付能力、抵押品、经济周期等5C要素进行主观判断,后来衍生出5P模型(个人因素、目的因素、偿还因素、保障因素、前景因素)和5W模型(借款人、借款用途、还款期限、担保物、如何还款)。纵观这三种模型,都是定性分析,无法量化风险水平,而且严重依赖专家的主观判断,这会造成银行信贷决策官僚主义作风盛行,降低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应变能力,同时专家制度在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分析时,难以确定共同遵循的标准,造成信用评估的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二)信用评级法。信用评级法是美货币监理署开发的,该方法将现有贷款安全级别分为5类: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后来细化为10类:AAA、AA、A、BBB、BB、B、CCC、CC、C、D(标注普尔)。评级后再根据级别提取不同贷款准备金率。 (三)信用评分法。和前两种方法相比,信用评分法是一个量化法,最著名的模型就是Z计分模型(Z-score):它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数理统计中的辨别方法分析银行的贷款情况,建立一个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区分信贷风险度的模型,得到最能够反映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的好坏,具有预测和分析价值的比率,从而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状况评估。模型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变量解释: X1=流动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X4=优先股和普通股市值/总负债;X5=销售额/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资产。 判断准则: Z<1.8,财务状况较差,信用风险高,拒绝贷款;1.8≤Z≤2.99,为灰色区,误判的概率较大;2.990时,表示样本企业有债务危机倾向;当Y i*<0时,表示无债务危机倾向。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比较 □文/赵池北 (宿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宿迁) 信用/法制《合作经济与科技》No.10s2014 190 -- DOI:10.13665/https://www.doczj.com/doc/209560486.html,ki.hzjjykj.2014.19.104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第一章总则 银监会2008.9.18 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

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 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内部评级体系的报告要求。 第十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批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重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设计、流程、风险参数量化、IT系统和数据管理、验证和内部评级应用满足监管要求。 (二)批准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实施规划,并充分了解内部评级体系的政策和流程,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源用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建设。 (三)监督并确保高级管理层制定并实施必要的内部评级政策和流程。 (四)至少每年对内部评级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一次检查。 (五)审批或授权审批涉及内部评级体系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组织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和运作,明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