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关实务论文

海关实务论文

海关实务论文
海关实务论文

试论海关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进行监管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在华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国际之间合作的不断深入贸易形式的不断创新跨国公司以转移定价为主的价格策略造成了各国海关税收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国际之间公平竞争的规则。在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本文将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对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问题及对海关税收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海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指出现阶段海关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监管的缺失和困难。

【关键词】:跨国公司;转移定价;转移价格;避税;中国海关;监管

【正文】:

前言:早在年代初国税总局首先发现跨国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时转移定价避税的问题并在深圳、青岛、上海等沿海数十个城市开展了系列调查其中在华跨国公司从未交过所得税的跨国公司有逃、漏税行为亏损外资企业虚亏实盈。年亏损总额达亿元的万家外企中有亏损但其中不少实际处于盈利状态由此跨国公司每年避税给中国造成的损失在亿元以上。跨国公司以转移定价为主的价格策略造成了国家海关税收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国际公平竞争的规则。在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问题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同趋严重的背景下本文将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对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问题进行剖析。

转移价格又称转让价格、调拨价格、内部价格是指公司集团体系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及其有关联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商品、劳务服务时涉及其他经营资源内部转移所规定的价格。这种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市场供求关系法则的影响而是由跨国公司的少数上层决策者根据公司集团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化限度利润的目标人为制定的它是跨国公司实现其全球战略集中计划控制在多国范围内统一调配使用人、财、物所不可或缺的有利杠杆。

转移定价按照中的定义跨国公司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中关联企业间转移货物、无形财产或提供服务所使用的价格。政府和跨国公司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政府主要从转移定价的后果出发认为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为规避所得税缴纳减少依正常定价市场价格征收的进出口关税规避所在国的外汇管理以及财务、货币政策的目标管制而实施的关联企业内部交易价格定价原则而跨国公司并不承认转移利润以求逃避税收是其转移定价的主要目的而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所属成员间转让商品、劳务与无形资产的内部定价机制。但是不管跨国公司是否承认税收是其转移定价的最终目标通过转移定价制定的转移价格的变化必将影响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各子公司之间利润的转移而这也必将在客观上部分逃避了东道国或母国的税收。

由于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谋求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使得跨国公司甘冒东道国或母国反转移定价调查的风险采用转移定价转移利润从而实现公司全球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就造成了转移定价的滥用。对于转移定价的滥用美国学者利敦做出了如下界定“由于各种原因跨国公司对集团内交易索取的价格可能比公平市场价格较高或者较低通常使用的是多开或者少开发票金额的办法。这种做法被称为‘滥用转移定价’。作为一种贬义词有时简单地称为‘转移定价’。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转移价格是指某公司在与关联企业进行交易时所遵照的价格而转移定价则是制定转移价格时跨国公司所遵循的内部定价机制与原则。从政府的角度看转移定价被跨国公司滥用时会引起本国税收的损失需要对其进行调查和调整。

一、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及海关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载体跨国公司不断地发展壮大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全球贸易报告》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6.4万家,海外分支机,85万多家,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以上,海外子公司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由年前,30%提高到了45%。另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统计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一半由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构成美国跨国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产品转移占了美国进出口总额的1/3以上。

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转移重组加剧经济安全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跨国公司发展战略出现了六大转变即经营由多元化、规模化向核心竞争力转变技术开发战略由高度重视应用技术开发向不断增强战略技术储备转变投资战略向并购重组为主转变资金管理战略由高度重视成本向高度重视控制资金风险转变竞争战略由个体竞争向战略联盟转变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的战略重心。

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的战略重心说明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将迎来跨国公司大举扩张的新一轮高潮。据最新经济研究显示未来几年里在华的跨国公司投资重点将呈现以下变化趋势一是地区研发中心成为投资热点二是投资地域由“三个经济三角洲’’的齐头并进向“长三角’’进一步集中三是以增资扩股等方式的独资化进程加快。

2、海关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关尚没有完善的针对产品在进口环节转移定价的法规

转移定价长期以来一直属于国内税务部门的监管范围,海关在审价办法中没有一整套应对转移定价的法规和管理办法。海关对关联企业转移定价事务的处理经验非常不足,与较为精确和详尽的税务机关转移定价的法规相比较,海关对特殊关系企业估价的法规在表述上还是过于简单化了,还存在很大的修补空间,目前仅有《海关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估价指导意见》供内部参考使用,有必要加以完善,为执法提供充足的依据。如果关联企业使用转移价格经常不会被海关核查并受到惩处,会产生负面的示范效应,海关的工作容易陷入被动,也助长了关联企业转移价格蔓延的势头。

2.2 监管机关之间沟通不够

产品特许权使用费有其自身特点,大多是根据企业产品年净销售总额按照一个约定的比例提取并对外支付的。在货物进口申报时往往无法确定特许权使用费的具体金额,要求企业在进口环节申报是不现实的。目前特许权费是在非贸易项下经外汇管理局和银行而对外支付的,即仅凭企业的技术引进合同和国内税务的纳税凭证就可购汇支付,不需要报关单,就是说在特许权费的对外支付(非贸易项下付汇)问题上海关与外汇管理局之间存在管理脱节,

而且双方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这就给企业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提供了可能性。

2.3 海关现有的审核成交价格的手段单一

海关审定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是货物进口的买方向卖方实际支付或应该支付的价款总额,关联企业之间具有特殊关系,关联企业有形贸易货物进口价格实际上是实付或应付的部分价款,是不完全的成交价格,并非基于正常的市场交易价格。面对海关对进口货物价格的质疑,外资企业一般对特殊关系会直认不讳,但海关难以取得证据支持其特殊关系影响了进口货物价格的构成。无形贸易则更为隐蔽,海关稽查部门要经过长时间的数据风险分析,从关联企业进出口往来贸易记录捕捉风险点,锁定风险点进入查证阶段,查证阶段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工作易陷入僵局。另外,海关发现低价风险点后,查核上都存在手段少、方法少、成功案例少的“三少”现状,开展价格核查难,多走“例行”程序结案。

二、跨国公司进行转移定价的原因、方法及海关监管的难度

1、跨国公司进行转移价格的主要原因

1.1 降低跨国公司的税负总额

对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比较关注的是关税税负和企业所得税税负,如何利用转让定价实现纳税最小化是主要原因之一。

1.2 利润的调节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东道国市场业绩良好,导致在合资公司中投资比例要超出预期并且分红过多时,跨国公司会通过转移价格将子公司的利润水平降低,与此相反,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为求建立良好的形象从而获得银行融资及信用方面的好处,会通过转移价格提高外资公司的利润水平,以求树立优良的财务形象

1.3 降低经营风险

为避免和减少外汇、资金管制风险及投资的政治风险,利用转移定价可以预先转出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绕过外汇的管制。而且能够及时的将投资和利润变现。

1.4 获得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为了提高海外子公司的竞争能力,在给予子公司原材料、服务、技术转让等方面常常制定极低的转移价格, 使子公司盈利增加,在东道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强, 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占有率,垄断市场的目的。

2、转移定价的四种方式

2.1 实物交易中的转移定价。

实物交易中的转移定价具体包括产品、设备、原材料、零部件购销、投入资产估价等业务中实行的转移定价,这是目前转移定价最重要、也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方式。其主要手段是采取“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借此转移利润或逃避我国税收。

2.2 货币、证券交易中的转移定价。

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关联企业间货币、证券借贷业务中采用的转移定价,通过自行提高或降低利率,在跨国公司内部重新分配利润。例如,某中港合资企业向其香港关联公司举借年利率高达15%的高息贷款,超过同期香港市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一倍,贷款利息作为费用可免除所得税,纳税时应予以扣除,藉此大量转移利润,还同时享受“开始获利年度”的税收时间优惠待遇,推迟纳税时间。

2.3 劳务、租赁中的转移定价。

劳务、租赁中的转移定价存在于境内外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和租赁服务中,他们高报或少报、甚至不报服务费用。更有甚者,有的竟将境外企业发生的庞大管理费用摊销到境内公司,以此转移利润,逃避税收。

2.4 无形资产的转移定价。

主要指获得专有技术、注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过程中的转移定价。跨国公司企业间通过签订许可证合同或技术援助、咨询合同等,以提高约定的支付价格,转移利润。对关联企业间的非专利技术和注册商标使用权的转让,由于其价格的确定存在着极大的困难,我国没有收费的明确规定,而且由于其专有性,无可比市场价格,其价格的确定更是难以掌握。

3、海关监管的难度

3.1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着“警犬追猎犬”似的动态竞争

在技术进步和私人激励机制的推动下,被监管者能够吸引更多水平高的专业税收筹划人才,为期制定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从而超越海关监管和管理框架,削弱对其监控的力度;被监管者从技术进步获取收益的能力,多半也要超过监管者学习这些技术用于聘雇、衡量和管理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监管者难以椎管国际化经营金融机构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能还在拉大。

3.2在是否强化监管规则问题上,任何监管者都处于两难境地

一方面,实施严格的监管可能妨碍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倘若不充分实施现行监管规则,跨国公司有可能从事一些通常认为不值得去做的风险活动。放松监管鼓励竞争和收紧监管以保持监管力度成为不可避免的矛盾。

三、对海关监管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建议

1.完善关税法制,建立科学严密的关税征收管理体系

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根据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规范关税的法律体系,

逐步抑制进口货物的不合理避税。加强海关对转移定价限制首先要解决好估价法规问题。海关关注转移定价以调整关税为主,《WTO 估价协定》中具体的法规条文必须通过国内立法才能实施,OECD关于转移定价方法和规则总体与海关估价类似,但海关不能直接引用这些条款在这过程中,建议有关立法部门进一步修订海关法估价章程,在不违反世贸组织《WTO 估价协定》的原则下,加强估价立法,使之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与法律支撑。

2.利用海关补充申报规定,积极实施“预约定价安排”规则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4年9月3日下发了《关于印发<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试行)>的通知》,并于2006年10月4日正式实施。该规则允许企业就关联企业间交易所得税和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商谈论证,通过预先界定来解决转移价格在税务处理领域引起的争议。海关同样也面对关联企业通过转移定价避税的难题,海关可借鉴税务部门采取的“预约定价法”的思路,实行“预约估价”,加强海关与关联企业之间的沟通,让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经营手段、定价原则提前在报关前补充申报,予以公开,避免货物进口报关时,海关较长时间的核查给企业生产带来的不便。

预约价格可由关税、稽查部门联合派员认定,经审定认可后的价格作为计征税收的会计核算依据,免除事后的检查和调整。它使海关对关联企业转移定价的事后审核转变为事前审核,对保护纳税人合法经营和海关依法征税都有利。

3.引入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的风险管理机制

海关应根据不同行业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比如对化妆品、服装等行业的跨国公司,应该对其特许权使用费的签订、支付情况加以重点关注。对于长期以来进口商品的价格保持固定,不随市场行情波动的企业也应加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利用关联交易,通过转移定价降低减少缴纳进口关税的可能。此外,海关应与守法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红名单”,提供更多得便捷通关手段,降低通关成本,引导更多企业守法自律。

4.积极开展多边合作,借助社会力量、网络信息实现综合治理

由于预防避税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部门,单靠海关来单独应对转移定价避税工作是不够的。为此,首先要加强与税务、银行、外汇管理局联系,建立预防转移定价避税的统一战线。同时通过网络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国内外各行业的货物价格、无形资产价格、行业利润率等资料以方便海关、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报价和账目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加强海关应对不合理转移定价的能力。

5.提高违法成本

借鉴发达国家对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违反公允交易的有关规定,制定海关对于不合理转移定价的处罚规则。现在海关对于跨国公司的违规行为,通常补征税款,或者进行罚款,使得企业违法成本较低,也使得企业报有侥幸心理。建议对于违规企业给予更严厉的经济处罚或者将其列入“黑名单”企业进行管理,加大对企业和其进口商品的核查力度,增加其通关的成本,继而提高跨国公司的违法成本。加大跨国公司避税成本

目前我国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管理,主要是要求跨国公司对由于转移定价造成的税收

减少进行补偿性调整。这种“只补不罚”的做法,对跨国公司来说,转移定价几乎没有代价。如果转移定价未被税务部门发现,则避税成功;如果转移定价被海关发现,只需补齐税款。“只补不罚”的做法,对预防与惩治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作用并不明显,所以世界上不少国家都采取“补罚结合”的做法。对于转移定价造成的税收损失,除要求补交税款外,还追加一定罚款,且数额很大,提高了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避税的成本。

结论: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每年从中国转出的利润达到数百亿元,可见转移定价问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认真研究跨国企业利用转让定价进行国际避税,积极制定应对策略,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权益,合理的分配税收利益,建立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跨国资本流动性会越来越强,通过不合理的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会更加隐蔽和频繁。因此,从多角度加强对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汉林.国际投融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徐晶.在华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科技资讯,2007.13

[3]原毅军:《跨国公司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4]王芬.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成因及对策.襄樊学院学报,2006.11

[5]高尔森:《国际经济法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页

[6]姚梅镇:《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78页

[7]万晓兰,汪威毅:《跨国公司新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