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型”视角下区域产业选择实证研究

“两型”视角下区域产业选择实证研究

“两型”视角下区域产业选择实证研究
“两型”视角下区域产业选择实证研究

“两型”视角下区域产业选择实证

研究

李海东,汪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

摘要:“两型”视角下,区域发展应选择哪些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对其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从产业“两型”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两个维度构建“两型”视角下产业选择矩阵,并据此将该矩阵划分为四个象限;然后以重庆市38个工业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两型”水平和发展能力进行测算,并根据测算结果将这些产业划分到产业选择矩阵的四个象限。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象限产业的特点对重庆市“两型”视角下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产业“两型”水平;产业发展能力;主成分分析法;产业选择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gional Industries Selection

—Based on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Perspective

Abstract:Which industries should be chose as the focus of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from “Two oriented Society” Perspective which is important to its economic growth,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rst,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model of matrix of regional industries selection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that were "Two oriented”level and capacit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perspective, and then the matrix is divided into four quadrants according to the two dimensions. Second, it selected 38 industrial sectors of Chongqing city a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estimate the scores of the two dimensions, put these industries into four quadrants. On this base, it gave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quadrants.

Key Word:"Two O riented”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dustries Selection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越来越贫乏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资源与环境也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在过去改革开放发展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重也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为“两型”),即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社会的进步。

工业作为一个地区中的重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工业又是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严重的产业。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必要合理地选择工业产业,保障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从而提升“两型”水平。本文构建“两型”视角下工业产业选择矩阵,以重庆市38个工业产业为例进行

基金项目: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研究”资助项目(ZD2008&43)。

实证研究。

2相关文献回顾

2.1 “两型”研究综述

自从“两型”提出以来,就有不少学者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较多,基本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两型”做理论研究,即从理论层面上首先探讨“两型”内涵、特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提升“两型”水平的措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丁军强,张笑(2009)通过对“两型”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从“两型”建设内涵、意义、途径三个角度评述了“两型”社会研究成果[1]。张建民(2010)首先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三个方面定性地界定了“两型”产业,然后从制度、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上提出建立“两型”产业结构的建议[2]。黄锡生,张雪(2007)从政府失范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规范政府行为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议[3]。二是,对“两型”做实证研究,即以某个地区或几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域“两型”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或测算。具有代表性研究如:钱锡红,杨永福和徐万里(2009)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个维度从“两型”内涵出发,建立了由3个层次的28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并通过模型构建对广东省工业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4]。陈黎明,欧文(2009)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了一套涵盖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4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目标值,最后对指标体系的完善、权重确定及评级检测的操作和实施进行了探讨[5]。任英华,姚莉媛(2010)在界定城市经济“两型”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经济“两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对我国30个大中城市经济“两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这30个城市经济“两型”呈等级分布,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的结论[6]。孙浩,王秋彬(2009)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进行研究,得出该区域产业集群上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治理,进行合理布局,构建核心产业和支柱产业等途径,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合理演进,推动“两型”建设的战略目标实现[7]。

2.2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对产业选择的文献较多,基本集中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胡建绩,张锦(2009)以产业发展思想为指导,通过建立主导产业选择矩阵,定量分析宁波市主导产业,为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8];仵雁鹏(2009)基于产业增长潜力构建中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通过投影寻踪模型量化分析,对中部地区主导产业作出选择[9];郑治伟,孟卫东(2010)从发展趋势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创新能力基准、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和可持续发展基准构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15个指标,运用SVM方法对重庆43个行业进行分析,得出该市主导产业[10];陈立龙,胡振华(2011)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结合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主导产业应具有的特点,提出中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六大基准,并设立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型工业化下湖南省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做出定量研究[11];梁妍,王青(2011)根据产业关联度基准、产业发展潜力

基准、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就业功能基准和可持续发展基准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扬州市主导产业进行了定量化分析

[12]

总体来说,对“两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两型”水平测算方面,而对不同产业的“两型”进行测算的研究很少;对“产业选择”的研究基本仅从“经济”角度对产业进行评价,即使部分文献也将资源或环境作为评价指标之一,但众多指标求综合得分的方法,使得资源、环境这一标准被掩盖,可能会出现某些产业由于经济指标得分非常高,资源、环境得分即使很低,但综合得分也较高现象,从而得出该类产业应该大力发展的、与“两型”建设相背离的结论。本文从“两型”角度将资源、环境这类指标单独考虑,将其作为衡量“产业选择”的维度之一,将经济指标作为“产业选择”的另一维度,构建区域工业产业选择矩阵。

3“两型”视角下区域产业选择研究

在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在进行研究时首先建立“两型”水平测算和产业发展能力测算的指标体系;然后构建区域产业选择矩阵及测算的方法;最后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3.1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选择指标时遵循科学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选择了反映“两型”水平的12个指标和产业发展能力的4个指标(见表1)。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两型”水平上,本文从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两个层面分别构建5个和7个指标进行衡量;(2)产业发展能力上,本文从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发展现状两个方面衡量,其中产业发展潜力用区域产业产值的GDP 弹性、产业平均增长率及创新率三个指标衡量,而产业发展现状用产业贡献率衡量。

表1 产业“两型”水平及产业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维度

一级指标

变 量 二级指标

“两型”水平

境友好型

X 1

万元工业产值SO 2排放量(吨/元) X 2 万元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吨/元) X 3 万元工业产值粉尘排放量(吨/元) X 4 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总量(吨/元) X 5 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物排放量(吨/元) 资源节约型

X 6 万元工业产值原煤消耗量(吨/万元) X 7 万元工业产值焦炭消耗量(吨/万元) X 8 万元工业产值汽油消耗量(吨/万元) X 9 万元工业产值煤油消耗量(吨/万元) X 10 万元工业产值柴油消耗量(吨/万元) X 11 万元工业产值天然气消耗量(立方米/元) X 12

万元工业产值电力消耗量(千瓦时/元)

产业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潜力 X 13

区域产业产值的GDP 弹性=产值变化率/地区GDP 变化率

X14产值平均增长率=(当年产值增长率+上年产值增长率)/2

X15创新率=新产品产值/产品总产值

产业发展现状X16产业贡献率=产业产值/工业总产值

3.2模型构建

在“两型”视角下,区域产业选择一方面需要考虑产业“两型”水平(F),它体现了某一产业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标准;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产业发展能力(Z),它体现了某一工业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根据这两个评价维度,可以构建区域“两型”工业产业选择矩阵(见图1):

产业发展能力(Z)

图1 “两型”工业产业选择矩阵

通过以上两个维度,可以将各工业产业划分到该矩阵的四个象限中,其特点如下:(1)第一象限产业(Ⅰ):不仅“两型”水平较高,而且产业发展能力较强,这类产业的发展对地区“两型”水平的提升和经济影响力都很大。因此,在区域发展中应该从税收、土地、财政等政策上加大对该产业的倾斜,支持该类产业的发展,提高其产业规模,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两型”社会全面发展。

(2)第二象限产业(Ⅱ):“两型”水平较高,但产业发展能力较低,这类产业可能是区域发展中的新兴产业,由于规模较小,技术、政策支持力度尚不够,导致产业发展能力有限,但如果随着科技发展、加大扶持力度,该类产业可能转变为第一象限产业;同时,该类产业也可能由于受地区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限制,即使政府加大投入也未必能提升其发展能力。因此,需要根据产业发展能力较小的原因决定是否加大力度扶持该类产业的发展,还是将有限的资源从该类产业转向其他产业。

(3)第三象限产业(Ⅲ):“两型”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都较低,这类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两型”水平提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对经济发展影响力很有限。因此,需要逐步淘汰该类产业,当然这类产业中也有可能是影响地区民生工程或是发展其他产业发展的必备产业,对于这些产业应该通过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其“两型”水平。

(4)第四象限产业(Ⅳ):“两型”水平较低,但产业发展能力较强,这类产业可能是区域中传统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虽然“两型”水平不高,但对当地经济影响较大。因此,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不能随意淘汰,而应该通过技术升级、加强管理,提升其“两型”水

平。

3.2.1 “两型”水平衡量 (1)正向化处理

由于表1中代表“两型”水平的指标都为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小,“两型”水平越高,因此在衡量产业“两型”水平前需要对指标做正向化处理。正向化处理的方法很多,本文选用极差变换法:

)1,1(,*

,,n j m i x x x x y j

o j j

i o j j i ≤≤≤≤--=

其中,j i y ,为逆向指标j i x ,正向化处理的结果,m

i j i o

j m

i ij j x x x x ≤≤≤≤==1,1,*max ,min 。

(2)“两型”水平综合评分

由于各指标的单位不尽相同,将指标正向化处理后,需将其结果再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选用较常用的“标准样本变换法”对指标做标准化处理。之后构建如下模型,计算出区域工业产业的“两型”水平综合得分:

,1,1,2,2,3,3,11,11,12,12i i i i i i i i i i i F y y y y y =+++??++λλλλλ

其中,i F 代表第i 个产业“两型”水平; ,1,2,3,11,12,,,i i i i i ??λλλλλ分别为第i 个产业指标,1,2,11,12,,i i i i y y y y ??的权重。在确定权重时,为避免主观因素,本文选用比较成熟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并确定权重。通过以上的数据处理最终得出各工业产业“两型”水平综合得分。然后选取综合得分排名在前19位的产业作为“两型”水平相对较高的产业。 3.2.2 产业发展能力衡量

以上4个指标都为正指标,因此可以直接标准化处理,与“两型”水平综合评分测算的方法类似,本文选用“标准样本变化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构建如下模型,计算出区域工业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

'''''''',1,1,2,2,3,3,4,4i i i i i i i i i Z y y y y =+++λλλλ

其中,i Z 代表第i 个产业发展能力; '''',1

,2,3,4,,,i i i i λ

λλλ分别为第i 个产业指标

'''',1,2,3,4,,,i i i i y y y y 的权重。在确定权重时,本文同样选择主成分分析法。通过以上的数据

处理最终得出各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 3.3实证研究

我国政府对中西部“两型”建设十分重视,2008年成立中西部“两型”课题研究小组,专门对中西部地区“两型”建设进行研究。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也是中国政府首先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在“两型”背景下,对其工业产

业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重庆市38个工业产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数据均来自于2008~2010年重庆市统计年鉴

[13]

。相关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7.0。

(1)计算38个工业产业“两型”水平

将衡量38个工业产业 “两型”水平的12个指标值做正向化处理后再利用SPSS 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相关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KMO 和Bartlett 的检验表和方差分析表

KMO 和Bartlett 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 度量 0.553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测 近视卡方

312.667

df 66 Sig

.000

解释的总方差(旋转平方和载入)

成分 合计 方差的% 累积方差% 1 3.068 31.784 31.784 2 1.847 16.726 48.51 3 1.823 16.507 65.017 4

1.665

15.084

80.101

由表2可知,KMO 0.5530.5=>,2312.667χ=,同时,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达到80.101%80%>,因此数据通过检验。计算38个工业产业“两型”水平综合得分:

11,11,21,31,422,12,22,32,433,13,23,33,43828,138,238,30.317840.167260.165070.150840.317840.167260.165070.150840.317840.167260.165070.150840.317840.167260.165070.150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

=+++38,4

84f

各主成分及“两型”水平综合得分见表3:

表3 重庆市各工业产业 “两型”水平综合得分

产业

序号 f 1

f 2

f 3

f 4

“两型”水平综合得分(F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 0.2001 -5.7067 0.2055 0.4041 -0.7960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 0.2796 0.4070 0.2895 0.2756 0.246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 -0.1936 -0.3570 -0.3193 0.3149 -0.126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4 -0.0457 0.1351 0.3253 0.7454 0.1742 非金属矿采选业 5 0.3235 0.1519 -4.7180 1.1598 -0.4756 农副食品加工业 6 0.2067 0.2548 0.2332 0.5883 0.2355 食品制造业 7 -0.0818 0.2402 -0.1771 0.0889 -0.0017 饮料制造业 8 0.2633 0.1017 0.6458 -0.7304 0.0971 烟草制品业

9

0.2826 0.2816 0.1977 0.7175

0.2778

纺织业10 0.0455 0.2068 0.3183 0.3376 0.1525 纺织服装、鞋、帽11 0.3493 0.2860 0.4169 0.2270 0.261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2 0.2788 0.2822 0.4029 0.4163 0.2651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3 -0.0567 0.2513 -0.4465 -0.0529 -0.0577 家具制造业14 0.3301 0.2785 0.2805 0.4166 0.2607 造纸及纸制品业15 -0.5218 -0.2654 0.2017 -0.0934 -0.1910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16 0.3580 0.2876 0.2695 0.0710 0.2171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7 0.2973 0.2716 0.1982 0.6934 0.2772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8 0.1097 -0.3089 0.0425 0.4545 0.058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9 0.2215 0.5656 0.4639 -3.2322 -0.2460 医药制造业20 0.1506 0.2599 0.3135 0.2789 0.1851 化学纤维制造业21 -5.7608 0.3954 0.3024 0.5989 -1.6246 橡胶制品业22 0.3300 0.1588 0.7473 -0.8368 0.1286 塑料制品业23 0.3035 0.2472 0.2208 0.1824 0.201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4 -0.5968 -0.3099 -3.0439 -3.1460 -1.2185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5 0.2025 0.0494 0.4543 -1.6045 -0.094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6 0.3092 -0.1151 0.2575 -0.2496 0.0839 金属制品业27 0.2781 0.3230 0.1585 0.0655 0.1785 通用设备制造业28 0.3779 0.4527 -0.8931 0.4837 0.1214 专用设备制造业29 0.2685 0.3266 -0.0082 0.4554 0.207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 0.3353 0.3573 -0.2619 0.6426 0.220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1 0.3092 0.2892 0.2661 0.6112 0.282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2 0.3084 0.2896 0.2667 0.7156 0.298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3 0.3524 0.3081 0.2250 0.2619 0.2402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4 0.3045 0.2224 0.2007 0.5569 0.2511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5 0.2906 0.2757 0.2630 0.4850 0.2551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6 -0.8658 -1.2109 0.3684 -0.4750 -0.488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7 0.3306 0.2820 0.3284 0.4531 0.2748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8 0.1259 0.0348 1.0041 -2.2810 -0.1325

由表3,可将重庆市38个产业按照中位数划分出“两型”水平综合得分位于前19位的产业,将这些产业划分到第一、二象限,剩余的19个产业将被划分到第三、四象限。

(2)计算各工业产业发展能力

各工业产业发展能力衡量采用以上类似的方法,得出3个主成分,其方差分别为37.626%、25.328%、25.192%,累积方差为88.146%>80%。最后得出各工业产业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见下表4):

表4 重庆市各工业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

产业F’1F’2F’3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F’)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0773 -1.0732 0.4052 -0.1988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3549 -1.1403 0.7006 1.1500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5284 -1.0033 -0.1447 -0.489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2513 -0.4847 -0.4788 0.2275 非金属矿采选业 1.4053 -0.9869 -0.0116 0.2759 农副食品加工业-0.3533 -0.1554 -0.3023 -0.2485 食品制造业-0.2567 -0.3125 0.2454 -0.1139 饮料制造业-0.3778 0.6725 -0.4055 -0.0740 烟草制品业-0.6028 0.5069 -0.4016 -0.1996 纺织业-0.3768 -0.3962 -0.1935 -0.2909 纺织服装、鞋、帽0.1107 -0.6515 0.0547 -0.1096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7300 -0.4906 -0.3610 -0.4899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0076 -0.7408 -0.2649 -0.2572 家具制造业-0.3093 -0.6185 -0.3768 -0.3680 造纸及纸制品业0.1397 0.3354 -0.3406 0.0517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0.5460 -0.8071 -0.1297 -0.4426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8130 -0.3755 0.4514 1.077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4262 -0.5312 -0.3880 -0.392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3297 1.3581 -0.6490 0.0565 医药制造业-0.3197 1.2697 0.3094 0.2792 化学纤维制造业-0.3024 -1.0458 0.1805 -0.3332 橡胶制品业-0.3014 -0.1438 -0.4156 -0.2545 塑料制品业-0.1909 -0.6542 -0.1954 -0.286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4686 -0.0820 -0.2897 -0.270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5189 0.2090 0.2466 -0.080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8695 0.4870 0.1159 -0.1746 金属制品业-0.3273 -0.1430 0.3735 -0.0653 通用设备制造业-0.2722 1.3648 -0.4108 0.1398 专用设备制造业-0.0878 0.5809 0.2576 0.179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557 1.2026 5.4392 1.65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2084 1.8616 0.0943 0.416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929 2.9370 -0.7240 0.5965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7234 0.8800 -0.5340 -0.1838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2.8250 1.8356 -1.5509 1.1371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0.3100 -0.9579 -0.2387 -0.419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6759 -0.9704 0.6032 -0.348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6302 -0.8141 -0.3335 -0.5273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8086 -0.9222 -0.3369 -0.6227

由表4,可将重庆市38个工业产业按中位数划分出产业发展能力位于前19位的工业产业,将这些产业划分到第一、四象限,剩余的19个产业划分到第二、三象限。

根据以上重庆市38个工业产业“两型”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可以将这些产业划分到图1中不同的象限,各象限工业产业分别为:

第一象限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第二象限产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第三象限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橡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第四象限产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结果分析

一是,产业间“两型”水平与发展能力极不平衡

根据表3和表4,可以做出重庆市工业产业“两型”水平与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图(见下图2)。由该图可以看出不同产业“两型”水平差距较大,其中“两型”水平最高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两型”水平综合得分为0.2984;最低的为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两型”水平综合得分-1.6246,相差极大。同样,产业发展能力最高的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 1.6539;最低的为水的生产和供应,其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0.6227。产业间“两型”水平与产业发展能力极大差别,一方面说明了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两型”视角下,选择不同的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十分必要。

图2 产业“两型”水平与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

二是,产业发展总体符合“两型”标准

由表3与表4可以得出不同象限“两型”水平综合得分之和与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之和(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两型”水平排在前19位的产业,其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之

和为3.1490, 高于均值0。同样,产业发展能力位于前19位的产业,其“两型”水平综合得分之和为1.8765,也高于均值0。这表明,重庆市“两型”发展与经济发展所选择的产业基本能保持一致,即在提升“两型”水平的同时兼顾了经济发展,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两型”水平的提高。

表5 各象限“两型”水平与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总计

第二象限第一象限

“两型”水平综合得分

之和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

之和

“两型”水平综合得分

之和

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之

2.2279 -

3.1657 2.4087 6.3148

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两型”水平综合得分

之和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

之和

“两型”水平综合得分

之和

产业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之

-4.1045 -3.4576 -0.5321 0.3086

4产业选择发展建议

4.1大力发展第一象限产业

位于第一象限的10个工业产业不仅“两型”水平相对较高,而且产业发展能力较强,这类很可能是区域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以后很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应该大力发展,以提升其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的份额。特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不仅“两型”水平非常高,而且产业发展能力也较大,在重庆市的发展中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具体可以通过建立两大基地加快发展:一是:西永微电园和空港新城笔记本电脑整机项目建立国内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二是,积极承接数据外包处理服务,争取建成“国家离岸外包特许产业园”。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仅“两型”水平较高,而且产业贡献率也很大,达到34.3%,已经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保持其优势,下一步该市应该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摩托车产业链,建设中国汽车名城、世界摩托车之都。

4.2有选择性地发展或淘汰第二象限产业

位于第二象限的9个工业产业虽然“两型”水平较高,但产业发展能力相对较低,这类产业的壮大虽然能提升“两型”水平,但由于区域资源禀赋或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或当地政策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产业现有规模与发展速度都较小,因此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由于客观因素导致无法发展壮大的产业,应该逐步放弃;而对于那些由于主观原因导致发展能力较小的产业,应该改变发展方式,大力支持其发展。例如: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与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一方面不会受客观因素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需求必然增大,因此该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上需大力扶持其发展;而对于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与塑料制品业可能受地理

位置及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影响,因此不需要将有限的财力投向该类产业。

4.3适当限制第三象限工业产业发展

位于第三象限的10个工业产业不仅“两型”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产业发展能力较小,这类产业发展不仅难度大,而且会降低产业整体“两型”水平,但其中某些产业是区域发展中不可缺少产业,因此应该有选择地淘汰或限制该类产业的发展。例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必然是区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产业,因此一方面应该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业“两型”水平,另一方面无需鼓励该类产业的发展;而对于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及其他资源型产业一方面与当地的资源禀赋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其“两型”水平也不高,因此应该逐步淘汰该产业的发展;

4.4努力提升第四象限工业产业科技含量

位于第四象限的9个工业产业虽然“两型”水平较低,但产业发展能力较大,这类产业中的某些产业可能是该市工业中的支柱产业,对重庆市工业经济及整个工业体系都起着较大的作用,因此不能因为“两型”水平不高而限制其发展,而应该通过鼓励、支持这类企业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提升管理水平等方式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提升“两型”水平。

参考文献

[1] 丁军强,张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文献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2):10-12.

[2] 张建民.“两型”产业结构初探[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刊),2010,17(1):9-14.

[3] 黄锡生,张雪.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政府行为的规制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91-96.

[4] 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工业评价指标体系: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9,(6):73-78.

[5] 陈黎明,欧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两型社会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度与对策,2009,26(20):37-41.

[6] 任英华,姚丽媛.我国城市经济两型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度与对策,2010,27(11):114-118.

[7] 孙浩,王秋彬.“两型社会”目标下产业集群的演进路径:武汉城市圈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9,(2):71-75.

[8] 胡建绩,张锦.基于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双月刊),2009,41(4):38-43.

[9] 仵雁鹏.中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3):77-80.

[10] 郑治伟,孟卫东.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重庆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84-89.

[11] 陈立龙,胡振华.中部地区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与实证研究—基于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3):139-141.

[12] 亮妍,王青.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扬州市主导产业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3):74-18.

[13] 重庆市统计局.2008~2010年统计年鉴[EB/OL]. https://www.doczj.com/doc/249172534.html,/tjnj/2008~2010/menu.htm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分析论文.pdf

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①罗斯托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之一,其经济增长阶段论和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法在当代经济学中颇有影响。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都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罗斯托认为,无论在哪一个时期,甚至在一个己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所以能够保持前进的冲击力,是因为为数有限的主要部门,即主导部门(leadingsectors)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在研究经济起飞问题时提出,对经济成长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即主导产业部门,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二是有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三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上游产业乃至所有下游产业的增长起着巨大的影响。以上三个特征反映了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作用,它们是有机的整体,缺一就不能称其为主导产业。尤其是扩散效应,是与其他产业区别的重要特征和标志。首先,主导产业部门自身的增长能对其他非主导产业部门产生回顾效应;其次,主导产业部门能对新兴工业、新技术、新质量、新能源的出现起诱导作用,发挥前瞻效应;再次,主导部门能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旁侧效应。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己经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罗斯托称之为“主导部门综合体”。他认为,主导部门综合体是由主导部门和与主导部门有很强后向关联、旁侧关联的部门组成的。罗斯托还认为,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改变,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等等。 ②赫希曼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赫希曼在其名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实现该战略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条是由生产短缺达到发展,即发展后向关联大的产业。第二条是由生产过剩达到发展,即发展前向关联大的产业。发展政策就在于努力谋求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效应。也就是说,主导部门通过扩大的关联效应,可带动经济的有效增长。赫希曼将后向关联描述为“投入供应、衍生需求”,即每一非初级经济活动将导致提供其所需投入的意图。后向关联被描述为“产品利用”,即利用其产品作为某种新生产活动的投入品。赫希曼的关联效应的测度比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测度复杂得多。[1] ③筱原三代平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筱原三代平首先在理论上突破了李嘉图的静态比较成本学说,同时借鉴了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比较费用论”。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著名的规划产业结构的“两基准”理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开创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指标化的先河。他认为,从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角度来看,虽然在某一时点上,有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但经过一定时期,特别是给以有利的扶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这就是动态比较费用论的基本观点。以动态比较费用论为基础,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基准,认为,在工业化初期,所有产业的发展不仅资金有困难,而且必然在资本、技术市场问题上会发生摩擦。因此,必须选择符合筱原两基准,并且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产业为主导产业来重点发展。动态比较费用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后进国家的幼小产业可以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而得到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然而,这一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只能成为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把以上设想付之实施?另一个日本学者赤松要对此提出了著名的“雁行形态论”。[2] ④赤松要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是在他对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演替关系的历史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雁行形态论”或称“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 20世纪30年代,赤松要研究了日本当时的主导产业棉纺工业史时,发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棉纺业的发展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国外进口、国内加工生产、向国外出口。赤松要把这种进口——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形式称之为“雁行形态”。“雁行形态论”最早是被用来描述后起国家某一特定产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二战后,赤松要、小岛清等学者研究一国到另一国的产业转移问题时进一步研究拓展了“雁行形态论”。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在于,“雁行模式”本身具有不切实际的静态化缺陷。后起国(地区)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日本经济本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佐证。同时,“雁行模式”的形成具有特定的条件限制。这一模式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大国;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雁行模式”只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代表了日本对东亚经济发展和合作的认识与构想。 2、国内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①梯度推移模式 梯度推移模式认为,由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所导致的经济梯度;高梯度地区的创新,在市场驱动下由于扩散效应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转移方向依照梯度最小律原理向具有较高接受创新能力的地区转移;主导产业的发展状态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状态,较强的创新能力是主导产业的主要特征。梯度推移模式局限性在于,作为区域经济不均衡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七大劳动力密集行业成重灾区

播放:140 珠三角制造业倒闭调查:七大劳动力密集行业成重灾区 宏观经济每日经济新闻[微博]陈鹏丽2015-11-02 01:29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也步履维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对公开报道的不完全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共有76家企业关门,其中东莞占27家,比例超关门企业总数的1/3。 珠三角制造业是否又迎来了一次危机?哪些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制造业该如何转型?记者深入珠三角地区,为你解答上述问题。 10月24日,中国迎来了传统的“霜降”节气,而在前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霜降接下来是立冬。对于中国很多行业来说,已经感觉到了冬天的寒意。互联网领域,百度停止社招,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基建材料领域,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玻璃等产业处境艰难;轻工业制造领域,家具、服装、陶瓷等状况不乐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对公开报道的不完全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共有76家企业关门,其中东莞占27家,比例超关门企业总数的1/3。 从行业看,家具、纺织、电子、陶瓷等7大劳动力密集行业成为高发行业。 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困难 过了一个“十一”长假,东莞金宝电子(中国)有限公司的上千名员工怎么也料不到,公司已经将部分生产线搬走了。没过两天,10月10日,中兴手机一级供应商福昌电子有限公司也倒闭了。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6.9%,6年多以来季度值首次跌破7%。接着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双降”。 10月在广州、佛山两地举办的秋季广交会、陶博会的冷清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实体经济的“寒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10月1日至今,珠三角地区已有8家中小企业宣布倒闭,另有2家大型企业由于经营问题引发员工纠纷。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来珠三角被公开报道的倒闭的大中型工厂共有76家,主要集中在陶瓷、家具、纺织鞋子、玩具、纸品包装、电子、LED等7大行业,记者注意到,这些行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及卫浴博览交易会上,佛山禅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苏岩也在开幕式上透露,“我们初步统计,至少有30%的企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今年来,珠三角共有12家陶企倒闭,主要集中在清远、佛山、肇庆3地。产能过剩是这轮陶瓷洗牌的主要原因,据了解,陶瓷行业产能过剩高达40%。 房地产的低迷同样影响了家具、LED行业。今年来,珠三角地区家具行业有10家企业倒闭,LED有6家关门。 2010年开始,造纸行业也难逃产能过剩引发的洗牌。2015年以来,珠三角有10家纸品包装企业倒闭。 珠三角电子行业则因订单不足引发倒闭或员工停工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今年14家电子类企业关门或倒闭,4家公司因订单不足引发员工纠纷。今年7月份,江门鹤山四海电路板有限公司在因订单不足停工2个月后贴出通知称,公司出现的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公司决定结业,终止与员工的劳动合同。

基于管理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共管理研究

基于管理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共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1T15:11:35.0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作者:严丹[导读] 摘要: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原理基础上的传统人事管理“组织效率”的思维方式与当前人事管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导向思维有机整合,以此来保障人事管理的价值性与工具性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即有效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原理基础上的传统人事管理“组织效率”的思维方式与当前人事管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导向思维有机整合,以此来保障人事管理的价值性与工具性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即有效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转型时期,落实并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给公共部门的内外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与此同时,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日益凸显,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也在实践中发生着变化,并且不断丰富并履行这一责任的过程。在公共人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以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为核心,有效整合社会群体中的各方利益。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在实践中的履行现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履行程度这一问题。 关键词:公共人事管理;管理责任;对策研究 一、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在社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各类组织承担着相应责任,而责任的落实则需要在现实管理活动过程中得以履行。公共人事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必然要做出相应的管理活动并承担一定责任。因此,在研究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时要对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产生的来源及在实践中形成的过程和公共人事管理应承担哪些责任进行探讨。 1.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内涵 “人事”一词在我国古代指的是世间的人情事理,其内涵十分广泛,与现代“人事”一词含义不同。现代管理学中的“人事”则专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其所做的事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人事管理是指对特定一部分人与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管理。” 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来源于公共人事管理实践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并且需要满足并承担人与事之间的特定要求。公共人事管理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人员,在公共人事行政实践过程中要考虑到内部行政人员的需求及外部群众的需求。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是通过组织效率和人本体诉求的人事关系来构建且发挥其作用来满足政府公共部门的有效发展,力求做到人事相宜的有机结合,则是公共人事管理所应承担的责任。 2.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内容 公共人事管理居于公共管理的核心地位,公共人事管理不仅对于人才的选拔、录用以及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也是政策决定者和过程执行者所不可忽视的。从理论方面划分,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包括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内部责任又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效率与发展责任;二是行政人员本体诉求满足的责任。外部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是否保证自身行为对社会公众具有有益性的管理及自身社会服务是否达到人们群众的可接受性的责任;二是公共人事管理过程中是否具有公开透明性,满足相应社会群体利益的责任。从实践来进行划分,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包括两方面责任:短期责任与长期责任。短期责任是指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跟据当前的战术目标所应承担并践行相应的责任,包括在组织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都能够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实现组织效率与组织发展的有机结合。长期责任是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部门不仅需要满足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也应该考虑到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给其他资源所带来的压力。长期责任应该考虑到的是在实现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对公共部门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都有相应长远的责任。 3.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前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逐步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第一次科技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开启,在这一时期所追求的是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所持有的是一种片面的经济增长的价值观,为实现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将对效率的追求看作是社会与自身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服务的主体和公众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人的自主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人与人以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上,开始有了不依附于他人或他物的独立人格,也表现为人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有主动的选择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负责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公共组织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在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中逐渐引入,然而随着社会内容的不断丰富化,政府所要面临的且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促使了人事公共管理责任的内涵也不断扩展。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价值性在于它明确组织的本体责任与外在诉求,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必须从“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的选择符合价值诉求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及其发展路径,从而为组织责任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当前我国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公共人事管理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共人事管理的实践过程日益复杂,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国公共人事管理实践过程,在人事管理责任履行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去解决与完善。 1.行政人员基本保障有待提高 当前,在我国公共人事管理活动过程中,对行政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履行程度低,从而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其中在行政工作人员履行管理活动时存在着两方面的责任一是内部责任履行程度低即公务员行政效率低;二是外部责任履行程度低。行政人员的保障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指的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工作,履行相应的职责,所获得的劳动报酬。精神需求指的是在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行政人员的工作环境给行政人员的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公务人员对自身权益的保障并没有处于主动位置,使得公务员的很多合理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行政人员的基本保障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降低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行政工作的效率不断降低,导致整个行政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降低。 2.忽视行政人员合理的价值追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综述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进行了描述,然后综述了国家层面上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最后总结国内学者根据这些原则和基准而得到的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原则;基准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通常是指那些在区域工业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代表着地区工业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或趋势、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政府为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争取动态比较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从一定范围的产业群体中选出预期将在未来某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既要判断区域开发的经济背景、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开发目标;也要考虑资源禀赋、区域特色,投入的保障、产出的效率、市场潜力、产业的成长性和生命周期等。 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第一,关联强度原则。主导产业应能够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当那些关联强度大的产业得到优先发展时,通过产业关联而产生一系列带动、支撑与推动作用,并使这些产业派生出对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导向拉动和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这样必将推动和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潜力原则。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只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度,才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因此,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市场需求情况,应把那些市场需求弹性高的区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市场需求弹性高的产业不仅能够带来更大的收入、创造更大的需求,而且其发展机遇好、发展收益高、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 第三,技术进步原则。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吸纳先进技术的潜力,这样才能推动区域内产业整体技术进步的速度,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产业的演进,加快区域产业生产率的上升速度。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具有提高生产率的巨大潜力,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以节省资源、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四,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在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时要遵循发挥区域优势原则,这种优势不仅包括现有优势,而且包括后发优势。这就要求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必须从地区实际出发,着重发挥那些本地拥有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能够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结构。另外,还要考虑到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产业,在目前虽然不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但是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潜在比较优势或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这种具有较高加工程度、较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如果选定并经过培育和扶持,可以发展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第五,产业结构升级原则。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适应区域工业化所处阶段,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主导产业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发挥带动和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六,资源优势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建立在深刻认识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具有相对集中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发展基础,才能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同其它区域的竞争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在考察资源优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来考察。 第七,保护环境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西昌学院郭佳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德阳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四川省为参照系,对德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德阳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乃至更好地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德阳市;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是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发挥城市优势,提高城市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城市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德阳产业结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进而为确定德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5].SSM分析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是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1.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全国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结构转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份额),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的构建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 ,bij,t (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 表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 源管理分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2007年10月11日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容纳较多职工,行业门槛和企业运营成本也相对较低。这是它优势的一面,但处理不好有可能向劣势转化。一方面,解决就业可以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如果企业没有真正走向市场,没有按照经济规律运行,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使单位劳动生产率趋于更低,不利于开拓市场和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发挥自身的优势。鉴于此,结合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现状,本文以制衣业为例,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探讨。 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含义及特点 劳动密集型企业狭义上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R&D)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企业;广义的讲是指单位资本占用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企业。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生等服务业和纺织、、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以及建筑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以下的特征: 首先,大量使用人力劳动。这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它区别其他企业的标志。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使用人力劳动,才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

其次,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特别是为了满足市场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或者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保留或采用人工作业。 再次,发展阶段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逐步由占主导地位阶段向占非主导地位阶段过渡。据专家研究,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我国台湾省持续了40年。只有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劳动力是典型的“无限供给”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潜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才能看到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还要持续较长的时期。 第四,广泛性。劳动密集型企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覆盖城乡两大地域。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工序,如光学、精密零件的研磨、抛光等,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来完成。 最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经济发展是分阶段性的,尤其是资本的积累是从无到有,许多产业的发展初期是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线,在经过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对企业进行再投资,逐步对生产加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从而使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分析 第一:人力资源的内涵

浅谈公共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浅谈公共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来重新理解绿色经济。文中首先表明了现阶段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随后提到了目前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制度上存在的缺陷。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改进措施与想法,以期给予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绿色经济、制度、改进与完善

对于绿色经济这个名词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切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它,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同时,绿色经济也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力求兼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1 中国与绿色经济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增加,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加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也日趋严重,这些都已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于是,人类开始对自己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进行反思,力图揭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剧的经济根源。自然,中国也绿色经济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就具体说明一下中国与绿色经济的关系。 1.1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 从多个角度来讲,发展绿色经济对于中国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1)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世界各国都已经感觉到了生态破坏的严重性,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具体运行模式,这对中国是一种挑战。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600多个城市中,有300余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城市有100余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我国的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虽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占1.2%,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据此,我们有理由提出:中国应当把绿色产业作为第一大产业,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开发。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发展绿色经济是必然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2008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二氧化硫和COD 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严重的污染水平,区域性酸雨污染严重;城市中出现的雾霾天气以及PM2.5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绿色经济。 (3)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及当前人们绿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 (一)、竞争优势明显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

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三)、需求弹性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对各种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市场需求是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所以,主导产业选择必须把“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化”作为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至少要大于1。 产业是一个诸要素相互关联的系统,产业需求结构的任何一点变动都将触发到产业系统的方方面面。其中,消费需求结构是需求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它可以

9、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讲解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准则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对已有的产业结构的评价, 要以区域的综合区情及国家的经济大势为依据。在多种因素综合限定的边界内进行选择。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的合理性如何,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1、以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否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即在区域各种经济发展要素中, 供给比较充分、价格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 (既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优先、重点开发利用其相对应的产业和产品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不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即对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协调能否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区域主导产业部门是否形成, 其发展的规模是否适度。 3、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如何,特别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协调一方面,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能否辐射区域的相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相关产业又是否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从而是整个区域经济系统高效率地运转。 4、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力和应变能力如何。即能否充分吸收、消化外来因素,有效地将外来因素或外部投入转换为输出, 形成强大的扩张、输出能力; 能否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 通过组织机制的调节, 消除干扰造成的不协调状态; 能否在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同时,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的优化方向发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较好,并且这个较好的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这个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 反之, 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不好, 而且这个较差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 这个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的, 需要调整。

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哪些

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哪些? 2020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进城民工就近打工提供机会。在人们的印象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低端加工企业、“血汗工厂”、重体力劳动行业等相关,代表的是低端产能,是产业升级的淘汰对象。现在总理郑重其事的提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下子竟让人无所适从。 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外贸行业几近熄火,房地产行业被严格管制,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就业?数以亿计的中低端就业人口,大部分没有念过大学,更没有掌握高、精、尖的科学技能,只能因人设岗,重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情理之中。考虑到今后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长期发展。 那么,我们可以先梳理一下,哪些行业可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去发展: 一、黑砖窑、小煤矿、无证作坊等以往重点打击的对象,虽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绝不会容忍其死灰复燃。 二、新农业大有可为,种植业、养殖业、捕捞业、畜牧业,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行业,以后会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纺织行业、服装行业、家电行业、电子行业、五金行业等轻工产业,仍是吸纳就业人口的大产业,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内循环的销路问题。

四、物流、快递、客运、餐饮、美发、家政、保姆等现代生活服务行业,能够大量吸收中低端就业人口,会成为经济内循环的重要环节。 五、房地产、建筑、建材、装修、路桥、水电等传统基建行业,以及国务院公布的新基建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关键产业。甚至可以说,其吸纳巨量就业人口的作用无可替代。 另外,在内循环系统中,应该是各区县错位、均衡发展,不会再容许个别超级企业垄断市场,虹吸全国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市场和资源。名字就不点了,某宝、某东、某多型企业可能会受到严格限制。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内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 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科技管理定位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科技管理定位 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的任务需求,要从强化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政府的科学技术,从科学活动的关键要素出发,不仅管理科研,更要从科技管理过渡到中观或者宏观的具体层面上面。故而,就科技为基础,从政府科技的角度出发,让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态势从宏观角度出发,实际工作中联系农村办企业的特点,将政府科技看成是社会事业管理的关键要素,认识到科技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要素。 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供需平衡 由于政府和企业是科技活动的最终投入主体,所以在管理中要详细的分清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介入的管理范围。 为了理清范围就要从科技产品的属性为出发点,科技产品的划分能否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还有具备公共属性的私人产品,公共产品主要的特点是基础性强、共性强等相关的技术成果,由于其自身的供给成本偏高,规模偏大,同时周期数量偏长,因此公共产品在公共投资生产方面,在管理决策和公共监督方面有着更高的属性和公平公正性,由于私人产品在科技领域方面表现为企业获利较多的竞争属性,包括专利以及专有技术。但是混合产品是介于应用研究或者产品开发属性之间的,受到高风险和技术的影响,并且地位从属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政府的公共科技产品,主要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探寻问题,有部分工艺性技术或者基础实施产品要有投入的主体,加之目前农村企业经济服务类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不能介入太多的风险,其主要的应用技术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农村区域的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所以投资的主体多为政府,但是由于个人或者企业也能在此分得利益,所以政府也要承担必要的投资风险。 为了让其能够妥善发展,需要在发展进程中注意两种力量的充分发挥,这两种力量分别是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在发展中凡是涉及到政府不应该管或者可以管但是也可以不管的事情时,就要将这部分工作交由市场去做。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地方,但是这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事项提供者主体都是政府。民间没有提供的能力,其实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方是政府,这里涉及的管理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特别是农村企业,是通过管理规划企业发展状况,让企业通过合理管理走向更长远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政府存在的理论不是管理,更不是政府需要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其实在市场竞争激励的环境下,政府能够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在创建系列化制度和法规的前提下让市场更趋向规范化和稳定化,借以引导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来缓解市场中供应不平衡的状况。 二、明确科技管理在政府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在政府活动中,要让科技管理成为重要的内容,由于政府在公共管理模式中,能够将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等综合性管理措施统一到一起,不应该将卫生、交通等相关产业看成是领域管理的核心要素。第二,各个不同的政府专项部门,比如经济、市政、交通等专项的机构化管理,要将科学技术看成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以部门的重要内容为主要基础,并从产业化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新视角等角度出发,做好科学技术的行业推断。第三,由于政府的各类科技部门要从科技管理的角度参与管理,那么就要求下级的政府科技部门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形成全国以及全区域的科学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三、科技管理部门的资源整合要素 受到前期计划经济的诸多要素影响,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有着良好的分工,主要的支撑性研究要素是科学技术,并且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大学以及主要的科研研究院所,衡量研究状况的项目即为科研成果或者所出的论文数量。但是目前经济体制已经趋于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此刻科技管理部门的划分要求就要以区域经济为出发要点,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要素影响的状况下,为加大政府的主要引导作用,并且科技管理部门责任要求下,做好各方的定位,不仅能够充分的发挥科技智力化的资源优势,同时将这些优势都引导到不同的事业发展项目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_李飞

2007年3月第15卷第2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SOCIALSCIENCES Mar.,2007Vol.15No.2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加快 区域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存在缺乏动态性研究、选择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配等问题,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选择结果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综述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2-0106-03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李 飞 (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20074) 收稿日期:2007-01-20 作者简介:李飞(1971— ),男,河南新郑人,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选择出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再度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研究课题,有必要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进展的回顾,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研究重点,从而促进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作进一步研究。 一、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主导产业为研究对象,在主导产业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 (WaltWhitmanRtstow,1916—2003)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他在经济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研究,概括出一个世界经济和历史的普遍的经济成长模式,也就是经济成长阶段论。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主导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主导部门,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主导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罗斯托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项效应实现的。主导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关联作用,使其 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系统而明确的总结研究,奠定了主导产业理论的坚实基础[1][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也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资源稀缺、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政府应主动加大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对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使产业整体发展[3]。 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的各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主导产业的存在,并对主导产业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总结。 赫希曼对主导产业研究的贡献在于对主导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怎么选择主导产业。但正是他们对主导产业的研究成果,即主导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并吸引了学者们的眼球,引起学者们对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关注并深入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实现日本的赶 超战略,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论》一书中,首次进行了主导产业怎么选择的研究,明确提出了选择标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产业的需求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表征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依存程度。筱原三代平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应选择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生产率上升 ?106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