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年龄测定

地质年龄测定

地质年龄测定
地质年龄测定

地质年龄测定

SMOW标准:标准平均海洋水(Standard Mean Ocean Water)标准。

PDB标准:PDB(Pee Dee Belemnite)是采自美国卡罗莱纳州白垩系皮狄组中美洲拟箭石化石,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通常使用PDB标准。

PDB标准与SMOW标准之间的换算关系(Coplen et al., 1983):

δ18OSMOW = 1.03091 δ18OPDB + 30.91

δ18OPDB = 0.97002 δ18OSMOW - 21.8

Craig(1965)和Clarton et al.(1965)给出如下换算关系:

δ18OSMOW = 1.03037 δ18OPDB + 30.37

自然界存在很多放射性同位素,但是目前能用于地质年龄测定的仅有少数几种。这是因为利用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需要满足一系列前提条件。

1)用来测定地质年龄的放射性同位素有合适的半衰期T1/2,与测定对象相比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与地球年龄相比,最好在地球年龄(45.6亿年)的1/10到10倍之间。半衰期过大,自地球形成以来,放射成因子体增长不明显,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做出精确测定。相反,半衰期过小,自地球形成以来母体衰减很快,至今几乎或已经完全衰减殆尽,这样,在被测样品中母体含量很少,同样不能被精确测定。

2)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能够被准确地测定。这个条件十分重要,一旦半衰期得到精确测定并且获得公认,该方法就会快速发展。这方面例子很多,早期Rb-Sr法是一例,近期Re-Os 法也是一例。至今La-Ce法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也是与138Laβ-衰变的半衰期过大(超过地球年龄60倍),至今没有准确地测定有关。

3)能够准确测定母体同位素组成和每个同位素的相对丰度。无论是在自然界的矿物、岩石中,还是在人工合成物中,这个相对丰度应该固定不变,是一个常数。

4)母体同位素衰变的最终产物必须是稳定同位素,当前的技术水平能够准确而灵敏地对它们的含量与同位素组成进行测定。

5)在矿物、岩石形成时,与母体同位素同时进入的还有对应子体同位素,这部分子体不是在矿物、岩石形成后由其中的母体衰变产生。但是从实验中测出的只能是子体总量。因此,在计算年龄时必须有办法对混入的这部分初始子体含量进行扣除。在Rb-Sr法发展早期,这个条件曾制约着它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于贫Rb的年轻样品,要得到准确Rb-Sr 年龄相当困难。后来,等时线法的出现,解决了扣除初始子体含量的问题。

6)矿物、岩石形成后,母—子体系有保持封闭状态能力,或者有多阶段模式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

7)对于铀系、锕系和钍系三个系列衰变来说,还需要满足一个特殊条件,要求系列衰变达到放射性平衡。即要求衰变系列中,任何一个中间性子体,产生的速度等于衰变的速度,数学表达式为

N1?λ1=N2?λ2=┈=Nn?λn

式中N1、N2┈Nn分别为相对母、子体同位素的原子数,λ1、λ2┈λn是它们的衰变常数,正因为这个原因,用U-Pb或Th-Pb法测定地质年龄,存在一个下限。被测对象太年轻(<1 Ma),衰变系列尚未达到平衡,测出的年龄可靠性差。当衰变系列达到放射性平衡以后,母体衰变掉的原子数直接等于最终产生的稳定子体原子数,而与中间衰变过程无关。

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原来不能满足上述条件,不能应用于地质年龄测定。但是,随着实验技术发展,不满足的条件可能一一地实现,成为地质年龄测定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新方法。近

20多年里,Sm-Nd法的建立和发展是突出例子。予计今后还会有2-3种方法日趋成熟,它们在地质学研究中将发挥出新生力量的作用。

在满足上述同位素测年前提条件下,对于等时线定年方法来说,要获得精确可靠的等时线年龄,根据最小二乘拟合原理,还需要样品点在等时线上有均匀合理分布,即要求对等时线的高点、低点及中间位置都有控制。具体来说对Rb-Sr等时线法,就是要求构成等时线的样品Rb/Sr比有一定的合理变化;对Sm-Nd等时线法,则要求构成等时线的样品Sm/Nd比有一定的合理变化。另外,要求参加拟合的样品点不少于6~7个

根据天然放射性同位素自发地进行衰变或衰变时发射出的射线(主要是α射线)对周围物质作用所产生的某种现象,可以将同位素测年方法分成两大类:

1)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定律测定年龄。该大类又分四小类。

a. 通过测定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与衰变的最终稳定子体之间的含量比确定年龄。如U-Pb法、K-Ar法、Rb-Sr法、Sm-Nd法等。它们是测定地质年龄和宇宙样品年龄的主要方法。

b. 通过测定衰变系列中某两个中间性子体的同位素比值测定年龄。如测定年轻沉积物的U 系子体法:234U-238U、230Th-238U、230Th-234U、230Th-231Pa、210Pb法等。

c. 利用由于放射性衰变引起自然界中某些元素同位素组成有规律的系统变化测定年龄。如普通铅法、Os同位素法。

d. 已知母体同位素的起始量,并测定现有含量,根据两者比值计算年龄,为14C法。

2)根据射线对周围物质的作用所产生的次级现象测定年龄。如裂变径迹法,热释光法等。在以上这些同位素测年方法中,与地质调查关系密切和应用比较普遍的有U-Pb法、Rb-Sr 法、Sm-Nd法、K-Ar法,这四种方法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支柱,近些年U系子体法发展迅速,Re-Os法也发展很快,Lu-Hf法主要应用在有关壳-幔方面的基础地质研究,La-Ce法地质应用至今还处在探索阶段。这些方法不仅用于测年,Pb、Sr、Nd、Os、Ce等同位素还是极有价值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工具。在研究第四纪地质年代学时,一般多采用U系子体法、裂变径迹法、14C法、热释光法等。K-Ar法的分支39Ar-40Ar法还是研究构造热力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位素地质年龄,简称同位素年龄,过去和现在有人也把它称作绝对年龄,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定律,测定矿物或岩石在某次地质事件中,从岩浆熔体、流体中结晶或重结晶后,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当矿物、岩石结晶时,各种放射性同位素以不同形式进入其中后,它们在矿物、岩石中的含量是随着时间作指数衰减,与此同时,放射成因子体不断积累。在矿物、岩石自形成以来一直保持化学封闭的条件下,即体系中没有发生母、子体与外界物质的交换,没有带进和带出,那么通过测定现在矿物、岩石中母体及对应子体的含量,根据衰变定律就能得到矿物、岩石的同位素地质年龄。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晶体化学特征,不同类型岩石,是不同地质作用的产物,有着不同的地质历史。另一方面,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母—子体系进入化学封闭状态的起始时间与保持封闭体系的能力互不相同。这样,用不同同位素方法测定同一对象,或用同一方法测定不同对象,所得到的同位素年龄就有着不同地质意义,并不是都能代表结晶年龄。当岩石(体)从高温下冷却至某个温度后,某同位素母—子体系开始进入封闭状态,此时的临界温度称作该体系封闭温度。有的情况下,如浅成小侵入体或火山喷发熔岩,岩石一旦结晶便很快冷却,某个母—子体系及时进入封闭状态开始计时,用该母-子体系测出的年龄可以代表岩体侵入和火山喷发年龄。但是,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如埋藏很深的大规模岩基,岩石冷却缓慢,从岩石结晶(岩体侵位)到冷却至封闭温度以下,中间需经历一段较长时间,此时,同位素年龄代表的是岩基冷却至封闭温度以下后距离现在的时间,所以冷却年龄小于岩石结晶年龄。此外,有的岩(石)体在形成后某一时间遭受到了强烈变质作用或热动力干扰作用,子体同位素发生再平衡,当变质作用过后,同位素计时器又重新启动,此时记录的就是变质作用或

热事件发生时间,而不是岩石形成年龄。还有一种情况也常常发生,同位素年龄测定对样品有着极严格要求,而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样品不符合这些要求,因而得到的某些年龄完全无地质意义。总之,所谓绝对年龄并不都绝对代表形成年龄,如何正确应用同位素年龄数据研究复杂地质问题,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中心研究内容。

同位素比值R为某一元素的重同位素丰度与轻同位素丰度之比,例如D/H、13C/12C、34S/32S等,由于轻元素在自然界中轻同位素的相对丰度很高,而重同位素的相对丰度都很低,R值就很低且很冗长繁琐不便于比较,故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了样品的δ值来表示样品的同位素成分。样品(sq)的同位素比值Rsq与一标准物质(st)的同位素比值(Rst)比较,比较结果称为样品的δ值,其定义为:

δ(‰)=(Rsq / Rst - 1)×1000

即样品的同位素比值相对于标准物质同位素比值的千分差。

对同位素标准物质的要求是:(a)组成均一性质稳定;(b)数量较多,以便长期使用;(c)化学制备和同位素测量的手续简便;(d)大致为天然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的中值,以便用于绝大多数样品的测定;(e)可以做为世界范围的零点。

目前国际通用的同位素标准如下:

(1)氢同位素:分析结果均以标准平均大洋水(Standard Mean Ocean Water,即SMOW)为标准报导,D/H SMOW =(155.76 ± 0.10)× 10-6

(2)碳同位素:标准物质为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白垩纪皮狄组层位中的拟箭石化石(Peedee Belemnite,即PDB),其13C/12C =(11237.2 ± 90)× 10-6

(3)氧同位素:大部分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均以SMOW标准报导,18O/16O SMOW=(2005.2 ± 0.43)×10-6,17O/16O SMOW=(373 ± 15)×10-6;而在碳酸盐样品氧同位素分析中则经常采用PDB标准,其18O/16O = 2067.1×10-6,它与SMOW标准之间存在一转换关系。(4)硫同位素:标准物质选用Canyon Diablo铁陨石中的陨硫铁(Troilite),简称CDT。

34S/32S CDT = 0.0450045 ± 93

(5)氮同位素:选空气中氮气为标准。

15N/14N = (3.676.5 ± 8.1)×10-6

(6)硅同位素:选用美国国家标准局的石英砂NBS-28做为标准。

(7)硼同位素:采用SRM951硼酸做为标准,NBS推荐的11B/10B比值为4.04362±0.00137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衰变速率完全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因外界温度、压力或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衰变速率大小完全是每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固有特性。实验证明,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的衰变,不是同时发生,但是在一个体系中,在t 到t + △t时间内,已衰变的核子数△N与尚未衰变的总核子数N和衰变的时间△t成正比,即

△N∝N?△t (1.1)

写成等式

△N/△t=-λ.N(1.2)

式中λ为衰变常数,物理意义是,一个具放射性的原子核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概率,地质年代学中以年-1(a-1)表示。等式右边负号表示N值随△t的增大而减少,两者变化方向相反。当时间间隔△t非常小时,写成微分方程式

dN/dt=-λ.N

dN/N=-λdt. (1.3)

积分后得到

ln N= -λt+K (1.4)

K为积分常数,设体系刚形成时未衰变的核子总数为N0,即当t=0时,N=N0,则

K=ln N0,代入(1.4)式

得到

ln N= -λt+ln N0

N=N0e-λt (1.5)

此式说明,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的总核数随着时间的减少服从于指数定律。这是放射性衰变基本定律,也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基本公式。

如果设t时间内产生的子体核数为Dr,则

N0=N+Dr (1.6)

以(1.6)式代入(1.5)式,得到

Dr=N(eλt-1) t=1/λln(Dr/N+1) (1.7)

t=1/λln(Dr/N+1)(1.8)

(1.7)和(1.8)两式是不同衰变体系放射成因子体增长和年龄计算的基本方程式。

当母体原子核衰减到为原核数一半时,所经历的这段时间称作该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以T1/2形式表示。根据(1.5)式得到

T1/2=ln2/λ (1.9)

衰变常数λ和半衰期T1/2是每个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常数。测定方法有两种,一是核物理法,利用核物理仪器直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强度随时间的减少量,因此,又叫做直接测量法。该方法适用于半衰期短,放射性强度大(如α衰变)的同位素。另一种方法是地球化学方法或叫做间接测量法,通过测定已知年龄的矿物中母体与子体含量,利用年龄公式计算获得,这个已知的年龄是通过其它测年方法的测定获得,而该方法母体的半衰期已经过精确测定。

(整理)地质测量常识

经纬仪的轴系及其关系 经纬仪的主要轴系是:仪器旋转轴也称竖轴或纵轴VV,望远镜旋转轴HH,望远镜视准轴CC,照准部水准管轴LL。 根据水平角的定义和观测原理,其轴系之间应满足下列条件: 1 水平度盘应位于水平位置,竖盘应在竖直面内。 2 望远镜上、下转动时,视准轴形成的视准面必须是竖直面 3 十字丝的竖丝应与横轴平行 4 竖盘的标差应接近于零 高程基准 国家第二期一等水准网高程起算点为水准原点。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系统”,共有292条线路、19931个水准点,总长度为93341公里,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高程基础控制网(台湾资料暂缺)。 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水准基面,通常理论上采用大地水准面,它是一个延伸到全球的静止海水面,也是一个地球重力等位面,实际上确定水准基面则是取验潮站长期观测结果计算出来的平均海面。中国以青岛港验潮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面作为中国的水准基面,即零高程面。中国水准原点建立在青岛验潮站附近,并构成原点网。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水准原点相对于黄海平均海面的高差,即水准原点的高程,定为全国高程控制网的起算高程。 54国家坐标系与80国家坐标系 一、54国家坐标系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开展我国的测绘事业,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我国一等锁与原苏联远东一等锁相连接,然后以连接处呼玛、吉拉宁、东宁基线网扩大边端点的原苏联1942年普尔科沃坐标系的坐标为起算数据,平差我国东北及东部区一等锁,这样传算过来的坐标系就定名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因此,P54可归结为: a.属参心大地坐标系; b.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的两个几何参数; c.大地原点在原苏联的普尔科沃; d.采用多点定位法进行椭球定位; e.高程基准为195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海平均海水面; f.高程异常以原苏联1955年大地水准面重新平差结果为起算数据。按我国天文水准路线推算而得。 自P54建立以来,在该坐标系内进行了许多地区的局部平差,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80国家坐标系 C80是为了进行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而建立的。根据椭球定位的基本原理,在建立C80坐标系时有以下先决条件: (1)大地原点在我国中部,具体地点是陕西省径阳县永乐镇;

四大洋的年龄

四大洋的年龄 关于四大洋的年龄科学家们还没有定论。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搞清四大洋的年龄,必须首先搞清地球的演化史。地球膨裂说认为,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这些熔融的火球冷却后形成了行星、小行星、卫星、月亮和慧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一些小的火球来不及收缩成球形,而冷却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行星。一些小一点的火球飞离太阳时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 熔融的行星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铁、镍等重的物质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镁、铝、上浮形成地壳;氮、氢、氧轻物质等形成大气圈。地球形成之后,温度逐渐下降,地球逐渐收缩。 太阳的表面温度5800摄氏度,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太阳的气体成分:氢73.46%、氦24.85%、氧0.77%、碳0.29%、铁0.16%、硫0.12%、氖0.12%、氮0.09%、硅0.07%镁0.05%。太阳色球是等离子体层,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它的密度比色球层更低,而它的温度反比色球层高,可达上二百万摄氏度。因为太阳色球是等离子体层,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所以氢、氦、氧其它元素都以离子状态存在。当太阳爆炸,熔融的地球从太阳飞出时,便携带了大量的氢、氦,氧等其它元素,这时的地球5800摄氏度。当地球从太阳飞出后,温度逐渐降低。 43亿年前,当地球温度降到1000摄氏度时地球上离子的氢、氦,氧等其它元素便由离子状态变成分子状态。 40亿年前,由于地球的热量不断散发,地球表面温度降到400-700摄氏度(居里温度),氢、氧分子形成水分子以水蒸汽状态存在,由最轻的花岗岩形成的岩石圈形成。因为岩石圈封闭了地球,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释放的热量释放不出来,地球开始膨胀。 39亿年前地球的温度降到100摄氏度水的沸点以下,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这时的海洋覆盖整个地球,深度1.2万米,海水并不咸,古海洋形成了。因此说地球上的水来自太阳。

地质年代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 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 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 1

第四纪大冰期 (一)大冰期冰川分布 据地质记录,约在晚第三纪即1400—1100万年前冰期已开始,到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现象。在冰期最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把格陵兰和冰岛都覆盖了;劳伦大冰盖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到纽约和辛辛那提;斯堪的那维亚冰盖达到48°N,几乎覆盖了半个欧洲,冰盖最大厚度约3000m;西伯利亚冰盖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达到60°N;许多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高加索、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山地冰川。南半球,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地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些冰川曾经发生多次进退,且每次活动都遗留下具有特色的冰川堆积物。第四纪冰川活动史是根据冰碛物的研究结果而恢复的。 (二)冰期划分与对比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是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1909年,德国彭克和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物的研究,划分恭兹、民德、里斯、玉木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其后世界各地根据当地冰川沉积物的研究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并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对比。二战后,经过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的研究,认为典型的4次冰期是距今70—80万年以来发生的冰期,在这4次冰期之前又划分出多瑙和比伯两次冰期。 李四光研究庐山冰川遗迹,把中国第四纪冰川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近年对新疆、祁连山、西藏、云南等地高山冰川进行了深入研究,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冰川遗迹,如遗留在高山顶上的冰川湖,称这次冰期为大理冰期。第四纪冰川是客观存在,气候曾经出现多次寒暖交替也是事实。对中国东部是否普遍存在过第四纪山地冰川,当前还存在争论。(三)植被迁移和海平面升降 由于冰期和间冰期更替,导致生物迁移和海平面变化。冰期期间,气候寒冷干旱。距今1.8万年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下降10—15℃,苔原由60°N移到45°N,中国多年冻土南界南移到40°N。随冰期和间冰期大陆冰盖的进退,植物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植被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目前正处于冰后期,也可能是另一间冰期,但地史上有的间冰期气温比现在高2—3℃。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有明显升降变化。冰期来临时,地球表面大量水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中;间冰期时冰盖和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回归海洋。据推算,末次冰期时冰川体积约71.36×106km3,现在全球冰川体积约24.06×106km3,冰期比现在约多47.30×106km3,相当海水下降132m。故在冰期内,许多浅海滩露出海面,使原来为海水隔绝的大陆或岛屿有部分相连,为生物迁徙提供了条件。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面逐渐回升,距今约6000年时海平面达到现在位置。 全新世 全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是以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由寒转暖为标志,因此也称冰后期。 全新世海面变化显著,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时,海面上升到—60m位置。距今6000年时,海面上升到目前位置,但仍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全新世气候总的趋势是转向温暖,但气候波动明显。以欧洲为例,公元前12000年气温迅速上升,但到公元前约10000年,气候又转为寒冷;前8500—7600年、前1000—500年,都处于寒冷期;在1550—1850年这一阶段,又是一个明显的寒冷期,称“小冰河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2℃。19世纪以后,气候又转为温暖,冰川后退。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大致和欧洲相同。竺可桢根据中国古代物候记录,曾论述近5000年来的温度变化,明显存在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在前2000年中,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期,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冬季平均温度高3—5℃。在后3000年中,气候有一系列冷暖波动,周期约为400—80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0.5—1℃。竺可桢认为气候波动是世界性的。 2

地质工作方法

1地质测量和地质剖面测量 1.1 地质测量、地质草测和地质简测的基本概念 1.1.1 地质测量 一般所说的地质测量是指“正规的”或“正式的”地质测量,是一种在填图单位、上图地质体的尺度、观察密度、地质点定位精度、地形底图均符合以下2.4条要求的地质测量。“正式的”地质测量用于已有较明晰资源前景的普查区和详查、勘探矿区。 1.1.2地质简测 地质简测是对测区内不同地质体、地质界线测量要求有所区别的地质测量。对被认为是重要的地质体和地质界线,观察点的密度和定位精度要求同“正式的”地质测量。对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地质单元可以归并,观察点的密度可适当放稀,地质点用手持GPS或半仪器法定位。地质简测用于预查和普查阶段。。 1.1.3 地质草测 地质草测在填图单位和上图地质体的尺度要求上与“正式的”地质测量相同,但在地形底图、观察密度和/或一般地质点定位精度上可适当放宽的地质测量。地质草测用于资源前景尚不明晰的预查区和普查区。地质草测时可以: (1)地质观测点的密度在正规地质测量所要求标准的0.5-1倍间。 (2)大于1:1万比例尺地质测量的地质点是用手持GPS或半仪器(地质罗盘、测绳等)法定位,但矿体边界等重要地质界线除外。 (3)地质测量所使用的地形底图是比地质测量比例尺小1倍左右的地形图放大后经计算机数字化处理制作的同地质测量比例尺的地形图 1.2 地质测量的比例尺 (1)属于区域地质调查的地质测量目前使用的比例尺主要是1:5万的和1:25万的。以往的测量成果中还有1:20万、1:50万和1:100万的。 (2)在矿产地质勘查中,地质测量的比例尺选择要考虑勘查阶段、研究程度、工作区大小、矿床规模等众多因素,一般:预查阶段:1:5万-1:5000;普查阶段1:2.5万-1:2000;详查阶段1:1万-1:2000;勘探阶段1:5000-1:500。 1.3 地质测量方法 (1)穿越(地质界线)法。 (2)追索(地质界线)法。 (3)全面法,即(1)、(2)两法结合使用。 地质测量方法依据测量比例尺、地质界线分布特征、地形条件等因素选择。 1.4 地质测量的技术要求 1.4.1 填图单元 应根据测量比例尺、控矿地质因素、矿区各地质单元的分布情况和勘查要求合理确定地质填图单元。填图单元包括: (1)地层单元或岩性。 (2)不同期、次的岩浆岩种类、岩浆岩相。 (3)地质构造形迹,包括褶皱轴迹、断层、破碎带、韧性剪切带等。 (4)蚀变带、矿化带、矿体等。

我多大了

27 我多大了 [教材分析] 《我多大了》一文主要介绍了地球以及地球上一些生物的寿命及一些物质存在的年限长短方面的科学常识。课文通过地球为了了解自己的年龄有多大,在太阳的建议下开始从自己的身上找答案,它先后问了蜉蝣、大猩猩、海龟、龙血树、化石、放射性元素铀,在询问的过程中,地球不仅知道了自己的大致年龄,也知道了在它身上的其他东西的大致年龄。 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对话生动形象地向人们介绍了地球及其他地球上的一些动植物和物质的大致年龄,本文将比较枯燥的科学常识以富有情趣的形式介绍给小朋友,通俗易懂。全文以极其简练的对话(地球与其他物质的对话)展开情节,因此,教学的重点放在朗读体会地球在询问过程中心情的不断变化上,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好它,在多次朗读后,学生就可对课文内容有相当的了解。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蜉、蝣、猩、寿、铀”5个生字;通过观看图片、查阅工具书理解关键词素的方法理解“蜉蝣、朝生暮死、嬉戏”的意思,积累反义词构词的词语。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好地球的几次问话。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地球在了解自己年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地球及其它一些东西的大致年龄,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地球及它身上的其它一些东西的大致年龄,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体会地球在了解自己年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教学时间] 一课时 [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资料(按照动物、植物、金属、星球四个方面,每个小组收集一种),教师帮助筛选、整合;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教学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利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朝生暮死、嬉戏”的意思。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应的资料。 3、比一比,组词 游( ) 醒( ) 幕( ) 晒( ) 滩( ) 蝣( ) 猩( ) 暮( ) 洒( ) 摊( ) 4、朗读课文、完成填空 A 、地球一直不知道自己的( )。它去问了( )、( )、( )、( )、( )和( )。最后是( )告诉了它。地球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大概年龄是( )。 B 、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 ( )海龟告诉地球,它最多活两三百年。 ( )地球知道了龙血树的年龄。 ( )地球去问化石,化石说它连自己的年龄都不知道。 ( )蜉蝣在快乐地飞。 ( )地球看见大猩猩们在森林里追打嬉戏。 ( )地球终于知道了自己大概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结合预习,理解课题1、板书:我多大了 2、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题中的“我”指谁?(地球)

资料-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一,概念 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 ----------------------------------------------------------------------------------------- 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 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p 中更新世Qp2 早更新世Qp1 1.64

新近纪上新世N2 5.00 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渐新世E3 37.5 始新世E250 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 ------------------------------- 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 ------------------------------- 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 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 ----------------------------- 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Nh 800 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 长城纪Ch 1800 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 五台纪Wt 2500 ----------------------------- 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Ar2 3200 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Ar0 45oo ---------------------------------------------------------------------------------------------------------------------- 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铸件质量检测方法有哪些

铸件质量检测方法有哪些 内容摘要:铸件的检测主要包括尺寸检查、外观和表面的目视检查、化学成分分析和力学性能试验,对于要求比较重要或铸造工艺上容易产生问题的铸件,还需要进行无损检测工作,可用于球墨铸铁件质量检测的无损检测技术包括液体渗透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射线检测、超声检测及振动检测等。 铸造网讯:铸件的检测主要包括尺寸检查、外观和表面的目视检查、化学成分分析和力学性能试验,对于要求比较重要或铸造工艺上容易产生问题的铸件,还需要进行无损检测工作,可用于球墨铸铁件质量检测的无损检测技术包括液体渗透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射线检测、超声检测及振动检测等。 1 铸件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检测 1.1 液体渗透检测 液体渗透检测用来检查铸件表面上的各种开口缺陷,如表面裂纹、表面针孔等肉眼难以发现的缺陷。常用的渗透检测是着色检测,它是将具有高渗透能力的有色(一般为红色)液体(渗透剂)浸湿或喷洒在铸件表面上,渗透剂渗入到开口缺陷里面,快速擦去表面渗透液层,再将易干的显示剂(也叫显像剂)喷洒到铸件表面上,待将残留在开口缺陷中的渗透剂吸出来后,显示剂就被染色,从而可以反映出缺陷的形状、大小和分布情况。需要指出的是,渗透检测的精确度随被检材料表面粗糙度增加而降低,即表面越光检测效果越好,磨床磨光的表面检测精确度最高,甚至可以检测出晶间裂纹。除着色检测外,荧光渗透检测也是常用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它需要配置紫外光灯进行照射观察,检测灵敏度比着色检测高。 1.2 涡流检测 涡流检测适用于检查表面以下一般不大于6~7MM深的缺陷。涡流检测分放置式线圈法和穿过式线圈法2种。当试件被放在通有交变电流的线圈附近时,进入试件的交变磁场可在试件中感生出方向与激励磁场相垂直的、呈涡流状流动的电流(涡流),涡流会产生一与激励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使线圈中的原磁场有部分减少,从而引起线圈阻抗的变化。如果铸件表面存在缺陷,则涡流的电特征会发生畸变,从而检测出缺陷的存在,涡流检测的主要缺点是不能直观显示探测出的缺陷大小和形状,一般只能确定出缺陷所在表面位置和深度,另外它对工件表面上小的开口缺陷的检出灵敏度不如渗透检测。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地球的年龄_作文素材

地球的年龄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地球的年龄,感谢您的阅读! 简介 关于地球年龄的问题,有几种不同的概念。地球的天文年龄是指地球开始形成到现在的时间,这个时间同地球起源的假说有密切关系。地球的地质年龄是指地球上地质作用开始之后到现在的时间。从原始地球形成经过早期演化到具有分层结构的地球,估计要经过几亿年,所以地球的地质年龄小于它的天文年龄。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岩石的年龄是30多亿年,地球的地质年龄一定比这个数值大。地质年龄是地质学研究的课题;通常所说的地球年龄是指它的天文年龄。 定义 地球从原始的太阳星云中积聚形成一个行星到现在的时间。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关于地球同的概念,地球的天文年龄是指地球开始形成到现在的时间。地球的地质年龄是指地球上地质作用开始之后到现在的时间。从原始地球形成经过早期演化到具有分层结构的地球,估计要经过几亿年,所以地球的地质年龄小于它的天文年龄。通常所说的地球年龄是指它的天文年龄。 计算 计量地球所经历的时间,必须找到一种速率恒定而又量程极大的尺度。早期找到的一些尺度的变化速率在地球历史上是不恒定的。1896年放射性元素被发现以后,人们才找到了一种以恒定速率变化的物理过程作为尺度来测定岩石和地球的年龄。 中国古人推测自开辟至于获麟(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 17世纪西方国家的一个神甫宜称,地球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的。如

此等等说法,纯属臆想,毫无科学根据。 最早尝试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年龄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盐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决地球年龄问题的依据。1854年,德国伟大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根据他对太阳能量的估算,认为地球的年龄不超过2500万年。186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说,地球从早期炽热状态中冷却到如今的状态,需要2000万至4000万年。这些数字远远小于地球的实际年龄,但作为早期尝试还是有益的。 地球年龄 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明了同位素地质测定法,这是测定地球年龄的最佳方法,是计算地球历史的标准时钟。根据这种办法,科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5亿岁。然而,最古老岩石并不是地球出世时留下来的最早证据,不能代表地球的整个历史。这是因为,婴儿时代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熔融球体,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却下来形成坚硬的地壳后保存下来的。 20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测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标本,发现月球的年龄在44至46亿年之间。于是,根据目前最流行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的天体是在差不多时间内凝结而成的观点,便可以认为地球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然而,这是依靠间接证据推测出来的。事实上,至今人们还没有在地球自身上发现确凿的档案”,来证明地球活了46亿年。 科学原理 很早以前,人们曾试图用地球上发生的一般物理化学过程来估算地球的年龄,如根据地球表面沉积岩的积累厚度,海水含盐度随时间的增加,地球内部的冷却率等等。但是这些过程的变化速率在地球历史上是不恒定的,因此不可能得到正

地质年龄测定

地质年龄测定 SMOW标准:标准平均海洋水(Standard Mean Ocean Water)标准。 PDB标准:PDB(Pee Dee Belemnite)是采自美国卡罗莱纳州白垩系皮狄组中美洲拟箭石化石,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通常使用PDB标准。 PDB标准与SMOW标准之间的换算关系(Coplen et al., 1983): δ18OSMOW = 1.03091 δ18OPDB + 30.91 δ18OPDB = 0.97002 δ18OSMOW - 21.8 Craig(1965)和Clarton et al.(1965)给出如下换算关系: δ18OSMOW = 1.03037 δ18OPDB + 30.37 自然界存在很多放射性同位素,但是目前能用于地质年龄测定的仅有少数几种。这是因为利用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需要满足一系列前提条件。 1)用来测定地质年龄的放射性同位素有合适的半衰期T1/2,与测定对象相比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与地球年龄相比,最好在地球年龄(45.6亿年)的1/10到10倍之间。半衰期过大,自地球形成以来,放射成因子体增长不明显,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做出精确测定。相反,半衰期过小,自地球形成以来母体衰减很快,至今几乎或已经完全衰减殆尽,这样,在被测样品中母体含量很少,同样不能被精确测定。 2)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能够被准确地测定。这个条件十分重要,一旦半衰期得到精确测定并且获得公认,该方法就会快速发展。这方面例子很多,早期Rb-Sr法是一例,近期Re-Os 法也是一例。至今La-Ce法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也是与138Laβ-衰变的半衰期过大(超过地球年龄60倍),至今没有准确地测定有关。 3)能够准确测定母体同位素组成和每个同位素的相对丰度。无论是在自然界的矿物、岩石中,还是在人工合成物中,这个相对丰度应该固定不变,是一个常数。 4)母体同位素衰变的最终产物必须是稳定同位素,当前的技术水平能够准确而灵敏地对它们的含量与同位素组成进行测定。 5)在矿物、岩石形成时,与母体同位素同时进入的还有对应子体同位素,这部分子体不是在矿物、岩石形成后由其中的母体衰变产生。但是从实验中测出的只能是子体总量。因此,在计算年龄时必须有办法对混入的这部分初始子体含量进行扣除。在Rb-Sr法发展早期,这个条件曾制约着它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于贫Rb的年轻样品,要得到准确Rb-Sr 年龄相当困难。后来,等时线法的出现,解决了扣除初始子体含量的问题。 6)矿物、岩石形成后,母—子体系有保持封闭状态能力,或者有多阶段模式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 7)对于铀系、锕系和钍系三个系列衰变来说,还需要满足一个特殊条件,要求系列衰变达到放射性平衡。即要求衰变系列中,任何一个中间性子体,产生的速度等于衰变的速度,数学表达式为 N1?λ1=N2?λ2=┈=Nn?λn 式中N1、N2┈Nn分别为相对母、子体同位素的原子数,λ1、λ2┈λn是它们的衰变常数,正因为这个原因,用U-Pb或Th-Pb法测定地质年龄,存在一个下限。被测对象太年轻(<1 Ma),衰变系列尚未达到平衡,测出的年龄可靠性差。当衰变系列达到放射性平衡以后,母体衰变掉的原子数直接等于最终产生的稳定子体原子数,而与中间衰变过程无关。 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原来不能满足上述条件,不能应用于地质年龄测定。但是,随着实验技术发展,不满足的条件可能一一地实现,成为地质年龄测定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新方法。近

第三次元地球灵魂年龄层级分类及判别

第三次元地球灵魂年龄层级分类及判别综合版 每个选择地球的灵魂都是勇敢的,这个蓝色星球振动频率很低,是特殊的灵魂进化速成学校。 地球人类(以下均指地表人类,不讨论地心人类)的灵魂与肉体载具结合,将历尽多重人生,一路从婴儿灵进展到老年灵,目的是体验第三次元星球的一切。未来的一天,老年灵魂将带着自己的经验,进入第四次元,踏上回归道的下一个征途。 人体是意识和能量的基本单位——片段体。当片段体从“道”出生并体验几个低层次领域后,化为人身,将依次经历以下六个灵魂年龄段:婴儿灵、幼儿灵、青年、成熟灵、老年灵、爱侣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各分七级,第八级是下一段的第一级,完成一个八度音程。 灵魂进化没有快捷方式,必须一级一级地逐次前进。一个第三次元的灵魂从婴儿灵第一级到爱侣阶段毕业(即将进入更高次元),一般需要五十世到数百世,大约是2000多到数万地球年。这个过程并非必须在一个星球上完成,换星球学习时,可以连续演化而不需从婴儿灵重新开始。 对于一个灵魂/心智/情绪/肉体复合体,并不能直接以其当下表现来判断灵魂年龄,他/她可能还没有展现出真正灵魂年龄。 让我们看看灵魂年龄彰显的情况。 实体诞生之初带有印记,印记暂时遮蔽真正的灵魂年龄。印记来自于灵魂设计,表现为幼年时期学到的一套信念系统和强化的行为态度。在每一世出生之前的星光层面,高我——灵魂——为即将开始的一生能够实践往世未完成的业而选好一套性格、信念和行为的制约和规划,此生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记载了与之有关的所有前世经历的完整记忆。 不管印记有多么讨厌,它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灵魂选择它,是为了让你学到功课,圆成特定的业。印记会受到影响。假设你是个实用主义者,而你的父母都是嘲讽派者,那么你将不可避免地带有嘲讽观点的印记,可能多年或终身蒙蔽属于你自己的实用派观 点。最强烈的印记源自于家庭成员,其次是学校、社会、同事、老师和朋友。 每一世都是一场带有许多自由选择机会的独一无二的实验,你无法事先准确无误地预测你将遇到什么。你必须做出决定,每个人每一世的工作,就是对那些不再喜欢或与希望运用的方式不相符的印记予以扬弃。 二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是主要的印记倾卸年代,在此期间实体通常会弃掷那些蒙蔽了自己的真正灵魂年龄的印记。假设你实际上是个成熟灵,但双亲属幼儿灵,那么直到近三十岁之前,你很可能表现得有几分像幼儿灵。因此,很难在三十岁之前判断一个人的真正灵魂年龄。三十岁之前,人们一般是忙于处理淘汰掉所有印记中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高中历史史学动态这些年我们是如何计算地球年龄的素材

这些年我们是如何计算地球年龄的 “地球的年龄是多少?”在400年前的欧洲,爱尔兰人詹姆斯·乌雪是这个问题的公认权威。有趣的是,他并非是一位科学家,而是一名大主教。因为在科学革命之前,“地球的年龄”问题是与创世神话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地球的年龄是多少?”最开始是一个神学问题而非科学问题。 詹姆斯·乌雪担任过全爱尔兰天主教会的大主教,但对科学充满兴趣。他采用圣经年谱学的方法,把圣经上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出来,同时他还查阅了很多非基督教古代历史文献,将与圣经上记载相同的事件一一标记年份。经过反复的比对和整理,乌雪在他1645年出版的著作《乌雪年表》中,根据当时流行的儒略历推算,认为整个世界被上帝创造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下午6时。 在启蒙运动之后,基督教的权威已经摇摇欲坠了,后来的学者们纷纷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推算地球的年龄。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收集到了很多史前古生物化石,根据这些化石的年份,布丰推测地球的年龄超过7万5000年。英国地质学家赫顿则提出了“均变论”,认为地球演化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而我们只能解释和分析每个地质时期的具体变化,但是无法推测起点和终点。这种地质渐变论的观点后来被赖尔发扬光大,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观点。同为博物学家的达尔文推测一些地质变化的过程至少要经过三亿年,而地球的真实年龄说不定远大于此。 当博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们束手无策的时候,解答这个问题的重担落到了物理学家身上。19世纪50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与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分别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已经成为了学界的共识。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地球、太阳乃至整个宇宙都处在一种热量耗散的过程中。按照这个理论,地球在诞生之初是一个高热量的岩浆球,其温度随着时间不断降低,直到将热量完全耗散掉变得彻底冰冷死寂。这样一来,只要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初始温度(也就是岩浆的温度)、岩层的导热系数以及地温梯度,我们就能根据公式计算出地球的年龄。 开尔文在1862年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地球的缓慢冷却》的文章,他将岩浆的温度设定为3870℃(实际上应该是700℃—1200℃),然后估算了导热系数与地温梯度的平均值。开尔文最终计算结果是9800万年,考虑到估算带来的误差,他提出地球的年龄大致在2000万年到4亿年之间。通过不断精确参数,开尔文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不断地修订自己的计算结果,在1897年,他最终确定地球的年龄应该是2400万年。 按照当时已知的物理学理论,开尔文的计算方法是不可动摇的。不但地质学家们无法反驳开尔文的观点,就连像达尔文这样伟大的博物学家也一度怀疑自己提出的物种演化理论。但是,开尔文的计算方法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第一,地球内部没有其他热量来源。第二,地球内部是一个均质的固体。只要这两个假设是成立的,那么开尔文的计算方法就是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地质成因及符号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 al--冲击层 pl--洪积层 dl-坡积层 el--残积层 eol--风积层

l--湖积层 h--沼泽沉积层 m--海相沉积层 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gl--冰积层 fgl--冰水积层 b--火山堆积层 col--崩积层 del--滑坡堆积 set--泥石流 o--生物堆积 ch--化学堆积物 pr--成因不明沉积 人工填土(ml) 冲击(al) 洪积(pl) 坡积(dl) 沼泽沉积(h) 海相沉积(m) 海陆交互相(mc)

冲积物(al) alluvial deposit 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 (1)山区河谷冲积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冲积物 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的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在同一河漫滩上,靠河床近的冲积物的粒度比距河床远的为大。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

眼镜质量检测方法

情境一学习 眼镜质量检测 任务一、用顶焦度计测量眼镜的顶焦度和轴位任务二、光学中心水平距离和垂直互差的测量 任务三、渐进多焦点眼镜的质量检测 任务四、眼镜片质量检测 任务五、配装眼镜棱镜度和棱镜底向的检测任务六、太阳镜的质量标准及测试方法 任务七、眼镜装配质量的要求和检查 任务八、配装眼镜的外观质量和整形要求 任务九、配装眼镜的检测 任务十、眼镜架检测 任务十一、无框眼镜外观质量检查 任务十二、瞳距尺、瞳距仪的使用 任务十三、镀膜镜片的膜层质量要求

任务一、用顶焦度计测量眼镜的顶焦度和轴位 一、学习目标 了解顶焦度计的工作原理,掌握顶焦度计测量眼镜镜片顶焦度和轴位的操作步骤 二、学习内容 (一)顶焦度计结构和工作原理 目前普遍使用的顶焦度计大致有三种:直视式顶焦度计、投影式顶焦度计及电脑焦度计。下面以直视式顶焦度计JDY-1型为例进行介绍。 图1-1-1为顶焦度计的光学系统图。 1,光源;2,滤色片;3,移动分划板;4,准直物镜;5,置片座;6,被测镜片;7,物镜;8,固定分划板;9,目镜

顶焦度计由准直系统和望远系统组成,如图1-1-1所示。光源1通过滤色镜2照明准直分划板3,准直分划板3可以前后移动,故又称移动分划板。望远系统分划板8是固定的。 在未放置被测眼镜情况下,移动分划板3位于准直系统物镜4的焦平面上,此时,通过望远系统目镜9,可以看到移动分划板清晰成像在固定分划板8上。这一位置即为顶焦度计的零位。 当在准直物镜前放置被测眼镜后,通过目镜9看到移动分划板像变得模糊,转动顶焦度测量手轮,使移动分划板前后移动,直到移动分划板能清晰成像在固定分划板上为止,移动分划板的移动量,即对应被测眼镜的顶焦度。 (二)测量前的准备 1.接通电源,灯泡亮。 2.调整望远系统目镜视度:转动目镜视度圈,能清晰看到望远系统固定分划板为止。 3.核对零位:转动顶焦度测量手轮,通过目镜观察到移动分划板清晰成像在固定分划板上,此时,顶焦度测量手轮的读数应为零。 如图1-1-2所示。

地球年龄的确定——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成果之一

物理学史 地球年龄的确定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成果之一 杨庆余 (徐州师范大学物理系,江苏徐州 221009) (收稿日期:2001212231) “地有多久?”这一千古难题迷住了古今中外的多少思想大家,很多人为此冥思苦想耗尽心血.最早对地球年龄作出论断的是《圣经》,它认为地球距今不过有6,000年的历史.由于欧洲大多数知识分子接受了带有浪漫色彩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创世说,并从灵魂深处束缚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大家,就连最伟大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也成了《圣经》的受害者;随着近代地质学和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开始对“上帝创世”的日期提出挑战.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性,这一发现使地球年龄的准确确定成为可能;物理学家们大约经过近60年的努力,在20世纪50年代给出了地球的年龄约45亿年的准确论断,终于解决了困惑人类达2,000多年之久的千古谜底,这被人们一致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成果之一. 1 近代哲人的理性思考 几千年来,由于没有任何有效地测定长的时间间隔方法,从而使基督教的创世说误导着包括伟大的思想家们.影响最大的早期关于地球年龄的解释是阿菲利加努斯(Alfeligluth)在公元3世纪所著的《年历学》一书中认为,地球年龄大约有6,000年的历史,这一观点一直持续到了中世纪.1520年,伟大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再次作出论断:地球是在公元前4000年形成的.后来继任者的厄舍尔(Essher)大主教把这一数值精确到公元前4004年,距今也不过6,000年而已. 对这一年龄首先作出思考的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Isaac Newton),他以他特有的思考方式,首先观察了一系列热星是如何冷却下来的,并把他发现的冷却定律用于地球.他假定地球全部由铁组成,在形成时可能是处于火红状态,牛顿估计要冷却到现在的表面温度那将需要花费50,000年时间.当然这一观点与《圣经》说格格不入而未被人们接受;他遗憾地说道:“我真希望用实验证实地球冷却前后真正的温度比例”. 18世纪杰出的科学家孔特?德?布丰(Comte de.Buffon)接受牛顿的观点,并敢于反对阿菲利加努斯所想象的宇宙学,他进行了一系列不同成分不同体积球体的冷却实验,然后计算出各种星体从炽热冷却到生物可以生存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并在1745年作出结论:地球需要100,696年才能冷却到现在的温度.然后,他考虑到石灰质材料比铁质材料冷却所需时间短,又对此作了修正:太阳的热效应最终需要74,832年.布丰估计,生命在37,849年以前在地球上出现,当时地球表面温度已经很低,足以允许生命的存在.他还指出,由于月球冷却极快,所以月球上的生命已经在2,318年前绝迹.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孔特的计算远不准确,但重要的是他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打破了《圣经》的权威,并应用现代已知的物理学定律估计地球的年龄. 同时,大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宇宙论》中描述了关于宇宙的一个非常惊人的现代观点:“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

《我多大了》

27 我多大了 教学目标: ⒈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5个生字;通过不同的方法理解“蜉蝣、朝生暮死”的意思。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好地球的几次问话。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地球在了解自己年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了解地球及它身上其它一些东西的大致年龄,学生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及它身上其它一些东西的大致年龄,学生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地球在了解自己年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⒉这句话是谁说的?板书:地球 ⒊地球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就去问太阳妈妈。 出示第一小节: 地球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它就去问太阳妈妈:“太阳妈妈,我多大了?”太阳妈妈微笑着说:“答案就在你身上,你自己去找吧!” 指名读 说明: 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又从课题入手引出课文第一小节,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后面的训练上。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在太阳妈妈的建议下,地球都去向谁询问自己的年龄? ⒉交流,板书: 蜉蝣、大猩猩、海龟、龙血树、化石、铀 ⒊学习生字,认识“蜉蝣、龙血树、铀” ⑴认识“蜉蝣” 正音 从这两个字的部首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种昆虫。) 出示“蜉蝣”图,学生介绍“蜉蝣”的有关信息。(教师梳理蜉蝣的样子、生存时间、生长地点、种类)

⑵认识“龙血树”。 出示相关材料,自由朗读,你对龙血树有了哪些了解?(梳理龙血树的生存时间、生长地点、功效) ⑶认识化石、“铀” 出示图片,老师简介。 说明: “蜉蝣、龙血树、化石、铀”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课上交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适时对资料进行梳理、提炼,不仅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静心读文,了解地球及它身上其它一些东西的大致年龄。 ⒈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完成表格。 ⒉交流,填写表格。 理解“朝生暮死”(早上生晚上就死了,说明存活的时间很短。) 从这个词中找出两组反义词。(朝—暮;生—死。) ⒊根据表格内容及收集的资料练习说话。 世界上的物质和生物是那样有趣、奇特:。(从生活的地方、年龄方面进行介绍) ⒋引读小结: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地球问年龄只有一天的(),接着问(),又问(),然后问(),最后问()。也就是说作者在写地球询问自己年龄的过程时是按他们年龄大小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说明: 课文中地球及它身上的其它一些东西的信息,浅显易懂,所以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自主阅读完成填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语言并正确表达,让学生结合表格内容和收集的信息进行说话训练,旨在提高学生整合课内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又结合表格

3-15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

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 第一章岩矿、标本、孢粉鉴定采样 和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采样 1、采样目的 ⑴采集岩矿鉴定样品是研究岩石和各矿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共生组合,研究岩石矿物的变质、蚀变现象,确定岩石、矿物的名称,为研究矿床提供资料。 ⑵配合物相分析,确定矿石氧化程度,划分矿类型,进行分带。 ⑶配合加工技术试验,提供矿石加工和矿产综合利用方面的资料。 2、采样原则和要求 所采集的样品应有的代表性。要根据工作需要及岩放变化系统地采集,对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标本亦应注意采集,以处研究其变化规律。 采集标本时要尽可能采新鲜的、并须做好野外描述工作。 3、各类标本的采集 ⑴采集标准标本 矿区开展地质工作的初期,需要采取一套标准标本。包括工作地区内所见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全部地层、岩石、矿物、矿石标本。以便统一认识,统一名称。标准标本是随工作的进展而逐步充实完善的。 ⑵采集岩石标本

在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中应按地层的层序及不同岩性逐层采取,注意岩相的变化以及采集和沉积相有关的标本。对火成岩(侵入岩和熔岩)要从接触带至岩体中心或由内向外,根据岩相变化系统采取,并应注意岩浆分异和火山岩的特征。对包体的同化以及蚀变现象也应采取必要的标本。对变质岩,要在不同的变质带内采样,并注意标本中应含有划分变质带的标准矿物。注意采集反映构造特征的标本。小标本不能反映岩矿的特殊构造时,可根据需要,采取大型标本,如系定向标本需注明产状和方位。 (3)采取矿石研究标本 采取矿石研究标本,要根据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矿物组份、结构和构造、蚀变深浅或变质程度、矿石和围岩的关系等特征进行采集。对于矿石类型复杂,矿物组份变化大的矿订,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剖面系统采取,便于研究矿物的变化规律。 在采取加工技术样品的同时,需要采集有代表性的矿石及岩石标本,用以研究不同矿石类型和品级中各种矿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结构、构造,以及测定矿物粒度和含量,了解矿石与围岩的关系,对研究加工技术和矿石的可选性能提供资料。 有些矿床的氧化矿石与原生矿石的加工技术方法不同,需要由浅而深的采集矿石物相鉴定标本、采集物相分析样品,从而划分矿床的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对已有系统的岩矿鉴定资料,分带情况比较清楚的矿床,专门的物相鉴定标本可以少采或不采。 4.采集标本的规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