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课堂怎样进行探究式教学

初中化学课堂怎样进行探究式教学

初中化学课堂怎样进行探究式教学
初中化学课堂怎样进行探究式教学

初中化学课堂怎样进行探究式教学

洋县戚氏中学宋海侠

科学探究教学的提出背景

Ⅰ、国内发展

⒈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在理科各科课程标准中,都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⒉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⒊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标准》

Ⅱ、国外发展

⒈杜威的“智慧五步法”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杜威认为(1909)探究类似于科学家探究发现科学真理过程的主张,认为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并设计了“智慧五步法”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法。

(1).在情境中感觉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

(2).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4).推断假设问题的内在含义;

(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

⒉施瓦布科学探究教学

约瑟夫·施瓦布(Joseph J.schwab)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课程理论家,教育学家,曾经参与过“学科结构”运动,和布鲁纳一起被誉为“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由于其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建树也被人誉为科学教育家。

施瓦布首先使用“探究学习”一词(1961),他认为探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把科学知识与探究过程相结合,才是探究教学的正确做法。由此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⑴.提出或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⑵.收集适合问题解决的资料;

⑶.提出假设;

⑷.验证假设;

⑸.得出结论。

⒊加涅的科学探究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191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多弗。原是经过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家。

加涅于1963 年在《探究所需的学习技能》一文中提出,有效开展探究教学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有提高探究技能与策略的专门练习,因为这些技能与策略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

第二,学生要有广泛的、概括化的背景知识,因为学生对某个话题一无所知,也就不能作相应的思考;

第三,具有辨别好假设与坏假设的背景知识。

一、什么是科学探究

二、为什么要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探究式教学的模式

四、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五、科学探究的几个误区

一、什么是科学探究

1.科学研究方面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的途径。

2.课程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侧面来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本质。

(1).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因

此,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的思维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2).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策略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科学探究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完成化学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策略可以简称为“探究性教学策略”,而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教学则可以称为“探究性教学”。这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探究性教学策略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进入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状态。一般而言,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学生就很难进入探究式的学习状态;如果学生未进入探究式学习状态,那就意味着教师未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或虽已实施但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探究性教学策略与探究式学习方式又有本质的区别。探究性教学策略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在教师成功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的情境下,学生既是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又是教师探究性教学策略的受动者。

(3).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作为初中化学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化学教学中,要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因此,初中化学课程中所倡导的科学探究承载着化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3.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定义

施瓦布: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科学概念;继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1961年)

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1995年)

在教学中的探究:指的是学生用于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4.初中化学中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有所不同

(1)探究的对象和目的不同

(2)探究过程不同

5.科学过程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掌握同样重要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避免重认知结果,轻技能、方法、过程、情感的活动价值。

6.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为什么要进行探究式教学

1.讲授式教学的假设

(1)将科学假设为一种可以直接灌输让学生学到的一堆知识

(2) 将学生假设为一种品质良好的容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吸纳这些真理的过程

(3) 教师更多地只是将这些知识理清头绪,尽可能清楚地告诉给学生并使他们能重现

2.讲授式教学优点和问题

优点:省时、获得大量的知识和理论,知识是静态的,知识容易被遗忘,科学思维能力较低,知识是分裂的,对科学缺乏兴趣

3.多元智力理论与平衡的课程

传统智力:语言和数理逻辑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多元智力:存在多种智力,并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分7种:

(1)言语—语言智力;(2)音乐—节奏智力;

(3)逻辑—数理智力;(4)视觉—空间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6)自知—反省智力;

(7)交际—交流智力。

多元智力衡量的标准: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

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不存在“差生”,应该是具有各种智力特点和表现形式的学生;

(2)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4)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

(5)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

4.探究式学习的隐喻

科学是概念的结构,并可能因发现新的证据而被修改的

科学还是一种思想方法,并且是充满乐趣的过程

学习是学生对概念建构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学习还是一个团体协商的过程

学习的结果是个性化的理论和模型

5.课程改革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

三、探究式教学的模式

(一)、八个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

4、进行实验

5、收集证据

6、解释与结论

7、反思与评价

8、表达与交流

对以上几个要素,课程标准中对其教学特征做了以下说明:第一,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是提出问题或做出假设的一种依据;第二,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活动中包括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第三,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等等。

实际上,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内容有明确

要求的教学中,要组织在以上8个要素上都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无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而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情况,进行包括某些过程要素的部分探究或进行包括所有过程要素的整体探究。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起组织作用的程度和学生自主设计进行探究的程度可以各有不同。

(二)、基本要求(每个要素均有几个基本要求)

1、提出问题

(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提出问题”这一要素的教学目标是:

◇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所发现的问题

能发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从化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宝贵的教学资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问题的来源可以有三种:

①、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②、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

③、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教学的前两个环节来完成。具体来进行分析。

①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设置情景,一方面使化学问题有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注意观察,保持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a.借助生活、生产实例引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b.借助玩具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求知的心理。

c.借助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d.利用人体来完成化学实验,亲身体验

e.通过陈述故事或观看电影片段的方式引出问题。

f.借助魔术、表演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g.类比推理。

h.以常见的思维定势引起的矛盾现象引出问题。

【案例1】燃烧和缓慢氧化

这一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运用“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燃”等

主要概念进行解释,毫无疑问,教师设计的这一探究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案例2】二氧化碳的性质——魔术引入

【案例3】碳酸钙——故事引入

②整理归纳,提出问题

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诱导之后,课堂充满了疑问,有的问题本节课可能涉及不到,甚至是跨学科的,或者是以学生已所学的知识暂时无法解决的,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不少于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各个问题,引导学生对各式各样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略加筛选归纳,然后正式提出和本课有关的若干问题。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人遇到问题需要解决而又没有现成的办法时,思维才出现。好的问题要具体、鲜明,还要有适当的难度,难度太小启发的思维有限,难度太大则启而不发,因此,最好使探究问题达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要做到这样,教师不仅需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事先设计问题,而且还要在课堂上灵活应变,及时组织、加工形成问题的基本框架,为教学的顺利推进搭好桥梁。

2、猜想与假设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猜想与假设”这一要素,要求学生:

◇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

◇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靠直觉思维来发挥作用的。

化学猜测是化学直觉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对研究的化学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联想、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对未知的现象和规律,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

3、制定计划

课标中,对“制定计划”这一要素,要求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完全独立地制定计划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学生对困难的预见不足,制定的计划往往会过于笼统,器材无法实现也是常见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制定计划需要考虑的问题和要素,也可以在实验或活动过程中指导他们补充和完善计划。

在制定计划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可以始于对已完成的实验或调查的评论(不论这些活动是否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帮助他们详细分析其中做了什么,并通

过下述问题帮助他们识别活动的结构:

①他们试图要发现什么?他们对什么做了比较(识别独立变量)?

②他们怎样确保所做的比较是公正的(识别哪些变量应当保持不变)?

③他们是如何发现结果的(识别自变量)?

在活动过程中继续进行设计。实际上,随着活动的进行以及一些不可预见的实际问题的出现,初始的设计可能会发生改变。但重要的是,在对计划做出改变时,学生要有认识。并且,在做改变时,对整体的设计框架要进行评论。将计划写下来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因为这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对进行的活动预先思考。

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不要给出阻止学生自己进行思维的指令;

②为学生的设计提供时间和结构;

③即使学生没有为每一个活动在纸上写出正式的计划,也要期望学生对所做的活动进行仔细的思考;

④根据活动情况,对设计进行评论。

4、进行实验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

◇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应注重以下几点:

(1)做好演示实验,示范操作技能。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教师要珍惜每一个实验,要用优化的操作步骤和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向学生做示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加强基本训练,打好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技能是顺利完成实验的基础。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气体收集等都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只有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才有成功的基础

(3)注重培养观察能力。这就要使学生在实验中明确观察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做好观察记录的习惯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的良好习惯。

(4)进行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就是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验中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忠实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不能以想当然代替事实。

实验需要观察、实验和观察都应做好记录、实验要进行条件的控制、定量

实验还要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学会化学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观察、测定、实验条件控制、实验记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与化学实验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都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5、收集证据

课标中,对“收集证据”这一要素,要求学生:

◇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

◇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能独立地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

◇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询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从多方面来收集有关证据。化学教学中的证据包括以下几类:

①化学实验事实、化学史实;

②自然现象、生活经验;

③化学科学中技术发展及其应用中的重大成果、化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等等.

收集证据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常用的有观察和实验、查阅报纸和书刊、上网、实际调查、访问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事实;通过查阅,可以获得有关认识对象的丰富资料。要从这些事实资料中获得规律,就必须先对这些资料事实进行处理。资料事实的处理是通过化学用语、线图和表格等形式,对所获得的资料和事实加以系统化和简明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对资料和事实的处理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化学用语化:是用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图示等化学用语。对所获得的化学资料和事实加以系统化和简明化的一种形式。化学用语化,是化学教学中对资料和事实进行处理时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熟练掌握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这种形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达到“书写规范化”,“读念准确化”、“运用灵活熟练化”。

②表格化:是用若干条横竖线所制成的表格,对所获得的化学资料和事实加以系统化和简明化的一种形式。用表格对化学资料和事实进行处理的最大特点是:条理清晰、整齐有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表格化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逐步学会编制表格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并能

运用表格对化学资料事实进行记录和处理。

③线图化:是用直线图或曲线图对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加以系统化和简明化的一种形式。它适用于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变化的情况。线图一般是在表格的基础上对两个相关量的再处理。化学教学中常用的线图主要有直线图和曲线图。初中化学教学中用到的主要是溶解度曲线图。

(6)解释与结论

解释,就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解释应当超越现有的知识,提出新的见解。解释的过程需要借助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毋庸置疑,科学的解释应当与自然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一致,应当接受公开的批评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与科学有关的一般认识方法(如分类、分析、推论、预测)以及一般的认知过程(如批判推理和逻辑推理)。结论,是指从推理的前提中推出的结

果,是对事物做出的总结性判断。因此,解释与结论都是以一定的事实和证据为基础的,没有作为基础的事实和证据,也就无所谓解释与结论。作为解释与结论基础的事实和证据.,一定要具有客观、真实、准确的性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证据,还尤其强调具有可重复性。只有在真实、可靠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解释与结论,才科学、可信。

课标中,对解释与结论这一要素,要求学生:

◇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对证据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①通过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学习解释与结论的方法。解释与结论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释与结论的得出,需要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概括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的同时,学习得出解释与结论的基本方法。

【案例4】对化学实验事实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实验事实1和2的共同点是:都有温度的变化;不同点是:

一个温度降低,一个温度升高。

因此,比较就是指区别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科学逻辑方法。按照区别的方式,可以将比较分为共同点比较和不同点比较。

【案例5】对化学反应的分类

标准l:是否化合反应。据此,反应1—4都是化合反应。

标准2:是否氧化反应。据此,反应l—5都是氧化反应。

标准3 :反应物的特点:据此,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和氧的反应。化学反应3、4为一类,都是金属和氧的反应。

标准4:是否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反应1—4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所谓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把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科学逻辑方法,按照事物的大的共同点把事物分成大类,再按大类中各事物的次一级共同点,把事物分成次一级类。按照对事物本质的揭示程度的不同,又有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在上述案例4种分类中,l、2、3种分类由于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多少或反应物的外部特征进行的划分,属于现象分类;第4种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合价的变化进行的划分,属于本质分类。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要想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首先要进行比较。因此,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比较和分类,可以对所收集到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初步的加工和整理。

【案例6】化学教学中的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

运用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超出了归纳所依据的事实和范围,因此,结论具有“或然性”(可能是正确的)。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实验事实穷尽。因此,在一定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推理和判断,也就成了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环节。

为了解决不完全归纳的“或然性”问题,人们经常运用概括的方法,来扩大。不完全归纳所得出的结论的适用范围。所谓概括,就是将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由特定的、较小的范围,扩大到更普遍的、较大的范围的一种科学逻辑方法。因此,概括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收集证据,使不完全归纳的结论接受更大范围检验,增加其使用范围的过程。例如,运用不完全归纳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列举“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大”“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的实验事实,通过对这些事实的解释来扩大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因此,对不完全归纳的结论进行概括的过程,也是收集证据,对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

②通过具体得出解释和结论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证据在得出解释和结论中的重要性。

③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结论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化学教学只注重让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结论,忽视学生在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也就导致学生只注重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注意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轻视体验性结论的获得,结果造成学生科学素养的畸形发展。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并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7)反思与评价

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和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价,可以促进探究方法的内化和迁移。我们经常认为,学生不能站在探究或问题之上,对他们如何进行探究、如何解决问题进行反思与评价。因此,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也不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但最近的研究却提供了积极的证据。研究表明,多给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的机会,可以促进他们的探究能力的发展。因为,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可以清楚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对于将某种思维运用到不熟悉的问题中是必要的。

化学科学探究中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例如,反思探究过程中个人的探究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的强弱变化;反思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反思探究中所运用的方法是否适当,是否还有更适宜的方法;反思计划是否得到了彻底的实施;反思探究结果是否可靠;反思是否实现了探究目标;反思出现失误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补救措施;反思探究成败的原因等等。

《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反思与评价”这一要素,要求学生:

◇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自我提问法是培养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化学科学探究的特点,可将探究自我提问单归纳如下:

探究活动前:

这个探究问题是哪方面的问题,该问题要求我们做什么,涉及那些知识?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活动,收集哪些资料?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的方法有哪些?可能有几种解决途径?

我准备选择哪种途径,为什么选择这种途径?

活动需要采取那些方式和步骤,小组内如何分工?

探究活动中:

如何落实计划?

是否照计划执行了?需要一个新计划或策略吗?我是否已走上了正轨,是否正接近目标?

各种方法应如何运用?何时运用?具体一些,例如:

在哪能找到相关书籍,如何尽快找到相关的网址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实验时应当设计什么样的操作程序,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应当观察什么现象?记录哪些数据?数据采用什么方法处理?

是否需要进行实验条件的控制?对什么条件进行控制?

实验步骤是否可以重新组合或设计?

实验是否符合绿色化学原则?

我的观察全面吗?有没有遗漏什么重要现象?实验现象与理论(或预测)有什么不同?如何解释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收集到的事实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能说明什么?我得到本质性的结论了吗?是否还需要深入进行研究?

探究活动后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案?还有没有其他方案?

探究中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和失误,应如何改进?

制定的措施哪些起了作用,哪些没有?

获得了哪些经验和策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使用到这样的策略?

对探究结果是否满意,对自己的探究能力是否有信心?

反思整个探究过程,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以上提问单,在探究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选择问题。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供提问单,当学生对自我提问法有了一定了解后,应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列出提问单,循序渐进地使这种提问由强制内化为自发行为,养成自我提问的习惯。同时,在提高学生自我提问能力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相互提问也是培养学生反思与评价能力的有效方法。

(8)表达与交流

以口头的语言、图表、图解、图示、线图、结构式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目的不只是让其他人知道我们的思想,而且也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路与理解。表达与交流使得学生之间有机会就各自探究中所做的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指出逻辑错误以及解释中有悖于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学生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也可以引发出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与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间

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以至学生能解决彼此观点中的矛盾,巩固以实验为基础的论证。

课标中,对“表达与交流”这一要素,要求学生:

◇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注意营造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课堂氛围;

◇在交流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辩论;

◇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的习惯;

◇培养学生理智的坚持己见、尊重客观事实、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的科学态度;

总之,“表达与交流”可以贯穿在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的师—生、生—生间多向知识信息传递和交换的“立体式”“交互式”教学。【案例7】质量和化学反应的关系

提出问题:

当一种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无论它以哪种状态或形态存在,质量都是不变的。例如,将一铁块变成铁丝、铁粉或铁水,它的质量都不变。那么,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质量会变化吗?如果变化,会怎样变化?

学生讨论

设计实验来比较一下在敞开容器和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

把一小包碳酸钠粉末一分为二。

把一半的碳酸钠粉末用纸包好,放置在天平上盛有100mL醋酸的烧杯的一端.称量它们的总质量。然后小心地把药品放入烧杯中,观察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等到烧杯中再也不发生反应了(时间大约2—3分钟),再称量烧杯、烧杯中物质以及空纸包的总质量。

使用塑料瓶来代替烧杯,用另一半的碳酸钠粉末重复上面的操作,在天平上称量用纸包好的碳酸钠粉末、含有lOOmL醋酸的塑料瓶和盖子的总质量。往瓶中加入碳酸钠粉末,然后迅速地拧紧盖子,当反应停止时,称量瓶子、瓶盖、瓶中物质以及空纸包的总质量。

打开瓶盖,让瓶子敞口2~3分钟时间。然后再称量瓶子、瓶中物质、瓶盖和空纸包的总质量。

清洗仪器并排放整齐。

问题与讨论

当把碳酸钠加到醋酸中后,有什么证据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的回答包括“有新物质生成”“有气体产生’’“有温度的变化”;但“碳酸钠粉末溶解”的证据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当在敞口的烧杯中进行实验时,实验前后总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可能会说总质量发生了变化,减少了,试着让他们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当你使用封口的瓶子做实验时,为什么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学生的回答会涉及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

当打开瓶盖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声音?瓶子、瓶盖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解释当盖子打开后总质量的变化) 写下你自己理解的质量守恒定律。

此项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在设计活动时,首先了解了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质量和生成物质量关系的一些错误概念,然后设计实验活动纠正这些错误,从而使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够自己构建知识,真正学会的目的。

设计实验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实验对象是没有多少实验技能的学生,因此,在实验中,将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交代得很清楚,并考虑药品的简单化和生活化,这样使得实验不仅在操作上是易行的,而且也较容易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

实验后的讨论是该探究活动的又一特色,在讨论中学生的认识得到多化,真正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

四、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是导演,精心设置探究场景

在探究中,教师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像一个好的导演一样,精心创设情境,设置“剧情”,唤醒“演员”的表演潜能,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2)教师是编剧,倾心设计探究内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成功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扮演着编剧的角色,选择、提供那些有探究价值,适应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和现有技能的知识点供“演员”学习和表演。

(3)教师是观众,积极欣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闪光点

教师在主体探究活动中,应当是一名最忠实的、具有欣赏眼光的观众,要怀着惊喜去迎接学生的每一次发现,要带着掌声去鼓励学生在探究旅途中的每一次挫折和超越,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保持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勇气。

(4)教师是演员,深度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合作者、指导者。应当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这种学习化的课堂里,教师既是组织学生学习这一幕的导演,又是演戏中的一个角色,一边指导学生排演,一边跟学生一起演,将自己当作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和学生一起设计探究方法,并和学生一起合作排除探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2、教师的作用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启,放,点,激,评五个方面。

(1)启即启发。通过创设一个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求学情境,把学生的情趣,注意力吸引到要研究的事情上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研讨。

(2)放即放手。当确立好课题后,大胆地把探究实验放给学生去做,把课本放给学生去读,把问题放给学生去讨论,思考,抑或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作一些生活小调查。

(3)点即点拨,指点。例如,当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可适当适时地点拨,指点“迷津”。

在“点”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越俎代庖,强行指令,只定位为顾问,参谋,助手和探讨伙伴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4)激即激励,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满腔热忱,多激励。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正面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团队集体荣誉感。

(5)评即点评,评价。对学生研究,学习的结果和过程做好评讲和评价非常重要。在学生有一系列真切的感受后教师进行点评,更有针对性,学生听的积极性高,效果会特别好。

3、探究式教学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1). 一般说来,探究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备课负担也相对重一些,这对于目前大多数教师队伍状况和已经过重的教师负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班级过大不利于探究式教学

(3).探究能力的评价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个难题,面对目前纸笔测验的压力,要求教师“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不公平,也不现实。

(4).课程资源匮乏

五、探究式教学的误区

误区1过去传统的教学不如现在新课程

许多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了。以致于过去传统的教学被认为是落后的,必须彻底抛弃。

传统的课程或教学有许多成功的好的方面,每一次课程改革应在原有课程成功方面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优良传统,再立新功。

误区2脱离教学实际,盲目开展探究活动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以探究的形式呈现,都需要学生亲自探究,有些知识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承载和概括,而有些知识即使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往往也流于形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针对以往以传授式教学作为其主要甚至学习方式而言的。实际上课程改革倡导学生采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提倡把探究作为惟一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不可能所有科学知识都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该演示的要演示,该讲授的还是要讲授。

误区3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的策略、影响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因素等问题缺乏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作用。主要表现在:

(1)过于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而不进行监控,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讨论等。

(2)教学内容因学生提出超出设计计划问题而随意变更。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好探究的内容外,还应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指导,并能对活动形式与活动的质量及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

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1)问题由学生产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探究方案由学生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完善方案。

(3)实验由学生完成,教师巡视,发现实验中产生的问题及时纠正,提示学生观察的对象和思考的内容。

(4)结论由学生来做,由教师引导加以完善。

误区4过于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批判过度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情感态度培养的教学之时,又出现过于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的问题,我们看到一些课中故意地、机械地突出情感态度教育,是当前科学课教学中所表露出来的又一个问题。

科学教育不仅要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敏锐的思维、坚定的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同渊博的知识一样是现代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但科学课不是品德课,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不应只注意其外在的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注重教育内涵。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教育方式应是渗透、感染、体验,尽量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者目标有机地融合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

这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

---[美]艾伦·柯林斯

ⅰ、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可辨别的要素(如:八要素)

ⅱ、不可能每个课题都用探究学习,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通过探究来获得。要弄清什么问题需要探究,便于探究,值得探究。

ⅲ、探究性学习的重心应该放在课堂。常态的方法成为习惯,长期影响的习惯成为意识,长期的意识养成能力。这才是探究式学习的真正目的。

附件Ⅰ: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探究

一、在选择实验内容让学生探究时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探究,,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例如。有关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一般不适合学生探究;对人体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比较重的实验(除非设计了保护装置)一般不适合学生探究。

【案例8】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学,在传统上大多采用如下流程: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然后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实验。

改进意见: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组装制取氧气的整套装置(由于学生已经具有排水集气和给固体加热的基本知识,因此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教师巡回视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装置并总结装置中的注意点(至于装置中的细节问题,如棉花、伸人大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等,教师此时也没有指出);第二阶段是制取氧气。开始前教师做适当提醒:让学生注意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中各部分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然后各小组利用自己的装置分别用排水集气法制取两瓶氧气,接下来学生开始汇报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对于那些非正常的现象,大家一起研究并提出实验改进的具体方案。如有的学生观察到导管内有紫红色物质,使水槽中的水有点淡红色,从而得出试管口放置棉花的原因,在此处许多学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棉花代用品,如卷筒纸、玻璃丝等;有的学生观察到在实验结束时插在水槽内的导管中水在上升,从而认识到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自己一开始时没能收集到气体,从而认识到实验开始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必要性。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悟出了许多道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有关实验方面的习题也可让学生探究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与实验有关的习题,如由某种原料制取某种产物等,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类似习题我们只是应用学生曾学过的方程式进行推导而得出结论,实验现象也是根据学过的反应进行推断,认为理论上应该出现什么现象就是什么现象,而事实上是否如此,我们却不得而知。在化学反应中,往往是实际发生的现象与理论推导得出的实验现象不完全一致,如果我们只是通过方程式之间的推导,而不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进行探究,就会使学生丧

失了许多探究的机会;丧失了培养学生异向思维、分散思维的能力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不但会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会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实验探究的奇妙和化学学习的乐趣。

【案例9】绿色沉淀

有几个学生想做课本实验习题中的一组实验,题目是:怎样用实验实现下列物质转换:

铜→氧化铜→硫酸铜→氢氧化铜→铜

给出的试剂有:铜丝、铁丝、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仪器有酒精灯、试管等。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酸、碱、盐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实验方案设计,对实验过程和步骤进行了讨论,之后他们开始动手实验。先把铜丝在酒精灯上烧热,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再将得到的氧化铜溶于稀硫酸,就得到了硫酸铜溶液。实验顺利,学生们很兴奋。把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之间,铁丝表面析出了有光亮的红色的金属铜,同学更加兴奋。取出铁丝,再把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怎么出现了浅绿色沉淀?没有出现预期的蓝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铜,这绿色沉淀是什么呢?学生们一时都怔住了,出什么问题了呢?几个学生讨论了一下,找不出原因。于是他们拿着试管找到了我,“老师,这氢氧化铜沉淀怎么是绿色的?”

“来,说一下这个沉淀是怎么出现的?”一名学生把实验过程简单地说了一遍。我说:“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后,取出铁丝时,析出的铜附在铁丝表面上同时被取了出来,反应中生成的硫酸亚铁呢?”几名学生立刻恍然大悟,争先恐后地说知道了。“请你给大家说说吧,”我请一名学生讲一下其中的道理。他说:

“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的是置换反应,铁置换出溶液中的铜离子,铜离子被消耗,同时生成了亚铁离子,再加入氢氧化钠时,亚铁离子与氢氧根结合,生成了难溶于水的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性质很不稳定,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转化为浅绿色沉淀。由于溶液中铜离子很少,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很少,蓝色被绿色遮掩显不出来了,所以只看到了绿色沉淀。”学生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我并没有马上肯定,而是启发大家“他的分析是不是正确呢?同学们可以再取一些没有与铁丝反应的硫酸铜溶液试一下。”一名学生立刻用试管取了一些硫酸铜溶液,然后加入了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蓝色絮状的氢氧化铜沉淀终于出现了。同学们先是高兴的欢呼雀跃,但是很快就安静下来了。一名同学感慨地说:“化学真是太奇妙了,做化学实验收获真是太大了。只差那一点,现象就出不来,生成物就不一样。”我说:“学科学,不仅要有热情,还要有正确的科学态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人:毕建祯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完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集美区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厦门市从2003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我校随着厦门市一起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这次我们共选择了其中的19个进行探究教学,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刚开始大多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或者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大家知道,学生会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我校化学组确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同时也想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化学探究性实验,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展开,即: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新课标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的指导策略; 2、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随笔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随笔 担任初中化学教学已经十多年了,已熟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了解学生们对于实验的喜爱程度。因此,课堂上,能做的演示实验,我都一一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尽量补充实验辅助教学。就此谈谈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几点随笔体验,希望与老师们同学共勉。 一、巧妙设计实验,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教师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一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人【探究】,故意提出问题:微热过氧化氢溶液看看是否有气泡冒出,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会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我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方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阐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方,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三、从生活中走入化学,再由化学走向社会和生活 学习燃烧与燃料时,我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知道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的进行,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维持燃烧的条件;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通过学习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化学,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认识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认识 初中化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上要改变过于强调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强调自主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教材的设计增加了彩图、生动的卡通图片、有趣的课 外小活动、亲切的问题设计,密切联系生产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离不开化学,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动力。面对新的现状,初中化学教师应深入地思考,重新审视教学思路,更新观念,有的放矢, 制定新的教学策略,切实有效地组织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这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 的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高效 的化学教学是指化学教师遵循化学学科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 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学生在学 习的过程中有无进步或者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及习惯在一定程序上依靠老师的指导,要求教师在实 践教学中观察和研究当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一、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 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材在内容上 有许多有趣的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后,自行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用途。例如水的净化原理,通过自制的简易的净水器,既了解了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又掌握了净水的一般方法,更切身感受了 污水带给人类的危害。不少学生还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创造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简易净水器。教材上还安排了 到附近的工厂、农村去实地参观学习,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使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 的提高。 1、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就要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合作 实验。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解决社会生活 中的化学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 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能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学生内存动 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在合作式学习中,个体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把自己与别人的做法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做法的不同,对别人的做法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 在这种交往中,他们学会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互相协作,发展自己独立的评判能力,逐步融入到 社会中去。 2、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转换。 实验课上,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参与、组织交流等活动,建设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和谐平 等的交往场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 生自主动手的时间,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情景。让学生在现代化环境中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丹林中学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步导学式”教学模式 为了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我校的《“自主协助式”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方案》,结合化学科的学科特点,我校化学科采用《“五步导学式”教学模式》,让每一节化学课都成为高效课堂。一、“五步导学式”教学模式理念 “五步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主”原则进行,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此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二、“五步导学式”教学模式结构 “五步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高效”,所谓的“高效”就是要通过实施“自主协助式学习”,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为中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让以前学习有困难、不主动的学生(学困生)也有体现价值的地方,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五步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结构如下: 引导激发情趣——自主探索学习——展示交流——智慧引领——知识的迁移、拓展、提高。 三、“五步导学式”教学模式的释意 (一)引导激发情趣(2--3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引导激发情趣是该教学模式能否得以实现的前提。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易于让学生感兴趣,因此在引导情趣的情景创设上,只要多思索,会有很多好的方法,例如魔术、图片、故事等等去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打破常规的方法,先表演了几个化学小魔术去引导学生感趣,然后设计了几个引导性的问题如:(1)我想用一把铅笔芯换你妈妈手上的钻戒,为它们的组成是一样的,你愿意吗?(结构不同)(2)医生给病人输氧气为什么不输煤气?(性质不同)等等,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一直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在自我感知中去学习、归纳化学科研究的内容。 当然在高效课堂教学的引导激发情趣步骤中,一定要让引导的方向与学生感兴趣的,或学生的思维方式要相统一,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二)自主探索学习(5—10分钟) 自主探索学习是要教有可依的,不能盲目去“开放”学习,往往是在研究学习、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设计的导学案,每小组学生先自学,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或上网查询等多种方式,将导学案中的疑点勾画出,每小组通过讨论、分析解决一些个别学生的简单疑问,把困难的问题集中起来,为下步的学习打基础。 (三)展示交流(10—15分钟) 该步骤是本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也是师生、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之后,再将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点拨,也可以组内成员补充,其他小组成员补充,还可以师生讨论、引导归纳进行精讲,达到释疑的目的。该步骤中能体现很多的优点(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每个学生在组内能体现自己学习的价值,体验成功,以优带差,共同进步;(2)在展示环节中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展示中体现个性特色;(3)在小组内由于合作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在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探究式教学设计应当体现开放性原则(多样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多维的。既有知识与技能,也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的能力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观察与实验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与人共处能力等等。例如,实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接受式探究有利于培养检索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协调合作能力,等等。 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原则启示我们:各种类型的探究式学习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教师要根据探究问题的本身、学生的特点、时空条件以及学校的资源等,做出恰当的选择。探究学习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不是单一地采用某种类型的探究,而应当采用多种类型的综合探究。 就学生所获取的化学知识而言,探究性学习也是开放的。在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除了书本知识外,学生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头脑的加工形成结论,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超出二手的书本知识的极限。因此,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的途径。 2.探究式教学设计应体现自主性的原则 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接受式学习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所以,自主

性应当是探究式学习的最根本的标志。 自主性原则就要求教师,应当尽量避免将活动方案或结论知识现成地传递给学生,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性原则还意味着教师应当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3.设计应当体现过程性原则 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它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教育价值。强调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注重的自然是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过程教育比结果教育更重要是探究性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

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

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发展,但是在初中阶段这种课业压力较大、学生学习方法不足的情况下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预想。教师在课上既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好课本知识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常常感到精力有限。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要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要思考,如何才能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不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枯燥。 标签: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的教育都属于应试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更多地关注讲课的知识量,片面注重学生对考试内容的学习,而忽略了整体知识框架的构建,忽略了对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新式的高效课堂构建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新型的教育观念下需要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轻松化、高效化。下面是笔者对怎样建立新型高效课堂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时期是一个长知识、长智慧、形成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阶段。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教育,其中很是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带动学生们主动学习,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一天当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这一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讲课时多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设置一些合适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在操作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教师先用神秘的语气配合简单的动作叙述“氢气还原氧化铜,先通氢气莫等闲,屏气观察再加热,反应完毕冷却后,停止通氢气为结束,倘使固执不照办,反应就给你颜色看。”用这样的趣味顺口溜使学生们集中注意力,比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试管里的氧化铜颜色变为红色后又变为黑色,“颜色看”三个字一语双关,既让同学感到好奇,又让同学看到了实验现象。使同学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顺序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生动的语言描述,培养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课后也应增加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关注,从内心形成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待每天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运用“化学故事”导入新课,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在学生的眼中化学学科的学习是比较严谨和枯燥的,因为大家已经事先对这门学科留下了刻板严肃的印象,导致部分学生在课上学习的时候觉得化学知识缺乏学习乐趣,因为此无法做到活学、乐学,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无法理解学科中深奥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够驾轻就熟地作好化学实验,对掌握知识缺乏必要的自信,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教师组织一堂课,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只是根据课程标准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不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

初中化学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 西安市未央区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实施(开题报告) 时间: 立项号 zxlz007 课题名称 初中化学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 负责人 刘莉 所在单位 西安市西航二中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导入新课是教师讲授新教材之前的导言,目的在于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听课,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化学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开个好头”,因为“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怎样导入新课,就成为了我们搞好化学教学的一个关键所在。如何在初中学生头脑中植入化学思维,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对自然界探索的渴望,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对于吸引学生上好这一堂课,启发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兴趣和自发的对知识的探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所谓“课堂导入”指的是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导入新课,它是课堂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课堂导入”也是如此,在具体的运用中需要多加揣摩,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才能起到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学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 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其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以期获得最大的教学收益。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步骤:1、准备阶段:上报申请表,提交个人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制定方案,理论学习 实施方案,课堂实践,实验探究 3、总结阶段:总结评估,接受鉴定 措施:1、利用网络加强指导,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深挖《化学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在实践中把握方法、勇于探索,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3、积极向同事及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 4、认真备课,及时反思每一节课的导入,并进行总结付诸实践。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本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化学课堂导入的特点;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总结.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总结 学校:官庄中学教师:刘丽娜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总结新课改倡导着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生命力,激发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一年来,我校化学学科组对照我校《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及《化学学科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认真学习、精心实施。在教学中采用导学案,学生用时既有课前的自主预习又有课中的实施和限时达标。我认为无论是何种课堂都必须是以高效课堂为标准。如何构成高效课堂,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现将我一年实施高效课堂总结如下: 一、预习学案的设计 1、预习学案的设计要求(1容量要求: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学科特点来设计容量,每一课时最多不得超过8K纸正反面,一般16K 正反面。(2课型要求: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教学与复习中的整合性学案等。 2、预习学案的设计步骤:个人初备——备课组集体研讨——个人二次备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来。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有兴趣就有动力、潜力、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调动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胜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证。我在教学实 践中,围绕激发学生兴趣展开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创造条件,让学生喜欢化学老师 只有学生喜欢老师,才会自主地听老师讲课,有了自主学习,他们的思维才能激活,学习才高效。“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如果

学生热爱上某位老师,该老师教的那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学生就与那位老师不配合,教学效果自然会降下来。叶圣陶说:“如果能给儿童布置个极其适当的环境,自己忘记了自己是教师,只觉得我是他们环境中的唯一同情、互助的伴侣,这才是今后所需要的教育者”。因此,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老师主动去帮助他,对学习兴趣低的学生,老师找他的优点,只要有一点闪光点,就表扬他,夸奖他。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会热爱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渊博方面,还体现在个人的涵养上。 学生最喜欢的老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教学有深度、有广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堂课。其次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占据课堂、满堂灌,学生不敢对所学的知识“插嘴”、“多话”。这种课堂貌似师道尊严,但学生内心不敬佩老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平等,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 2、激发兴趣,使学生喜欢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实验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比如“滴水生烟”(把2-3克研得很细的干燥碘粉,加上0.2-0.3克铝粉,一块儿放在石棉网上,又用一根玻璃棒把混和物擀细、混匀,而后堆成一座小山的样子。把预先在玻璃管里的水滴在小山顶上,那小山马上象是火山一样剧烈地“爆发”了,夹着紫色的浓烟坐在空中升起。又如教盐酸性质一课时,让学生演示“碟面生烟”(在一小瓷碟里倒5毫升浓盐酸,又在另一个瓷碟里倒5毫升浓氨水,将两小碟靠扰,用手在小碟附近搧搧,马上产生了浓厚的白烟。教学氢氧化钠等碱的性质时,让学生表演“握手成血”。生活中处处都在化学实验:如用洗涤精洗衣服,洗餐性质实验引出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学习目标是为了完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设的,实施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可操作性强,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心中有底,收效高,产生学习信心,对化学需求感增强、学化学快乐。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

激活多重活力元素打造“活而有效”课堂 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 大兴中学,作为农村的一个普通中学,秉承我校“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及在大家的勤奋努力下,09年5月,很荣幸地被批准为市化学学科教研基地。一直以来,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市、区领导对我们的关心、指导与帮助。尤其短短几个月以来,在市、区领导的安排以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机会相继参加了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省、市、区级的学习、培训、优质课评比、课题研究等许多教学教研活动,使我们在思想、知识、技能诸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与进步,在此深表感谢。 新课改形势下,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的任务,引领和带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市教研室于2006年春推出了“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河东区教研室于2008年又提出了构建“活而有效”的课堂,其目的都是通过改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初中课堂教学气氛相对沉闷和教学效率相对低下的现状。09年5月,为不断深化对“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的研究,市高效课堂研究课题——“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行动研究”在沂水举行了开题仪式,这次会议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会议之后,面对紧迫的形势,我们不禁反思:我们在哪里?我们在干什么?必须学习、必须改革、必须行动、必须有所作为的使命感让我们思考起来,行动起来,研究起来。下面请允许我代表大兴中学化学教研组将我们如何推进课改、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点做法向大家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更新观念激活团队思想活力 “理念第一”、“思想决定行为”、“态度决定一切”,构建高效课堂,最关键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与使命感。新课改与创新不能拒绝学习。如果说新课改伊始,我们鲜有学习和对照的典范,而这一段时期情况就大不相同,全国各地一大批先进典型,且以整个学校、整个县区为单位成功推进课改的例子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形成。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宁津现象、生本教育、潍坊五中、昌乐二中、兖州一中、二十中等等。分析发现,每个成功的典型背后都有共同的新思想、新理念支撑。 通过参加河东区思想动员、课改现场观摩会,学习区教研员提供的《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方法论》等理论书籍,对化学课堂“三五X”策略的解读,接受我校校长组织的“生本思想”理论培训、参加读书活动与研讨会以及我们主动的网络学习活动之后,“学生第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最重要的资源”、“学生是最可依赖的力量”、“要解放学生”、“要相信学生”,这些闪着金光的思想、理念,刷新了我们的头脑,让我们热血澎湃,摩拳擦掌,激情飞扬。 二、团结协作激活集体教研活力 我们知道,高效是建立在有效性的基础上,有效课堂的实施当从有效备课开始,在讲求合作的今天,备课的有效性更赖于集体力量的发挥。 有位老教师说过,初三化学老师是学校毕业班教学的“常委”。但相同的教材,一年年的轮回,并没有让大家思维钝化、懒惰。我们提醒自己每年遇到的是不同的学生,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备课等常规工作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探索论文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探索论文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观察、实验、调查、阅读、讨论、资料收集和辩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或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探究式教学的灵魂在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客观事物的规律和属性,发现事物的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趋势,从而总结出规律,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一切探究活动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出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教师还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材料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教学中知识传授的模式,使学生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熟悉的领域入手,提出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例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问题:(1)通过观察,说说生活中那些现象说明了的空气的存在?(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空气中含有哪

些成分?(3)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会引起空气中成分的变化?当然, 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更要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教材和交流讨论等途径,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发现和 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如果探究学习活动过难或过复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失误,从而偏离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问题,鼓励学生创新。在设计教学情境,提出思考问题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鼓励学生多与与其他学生的学生进行交流,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多肯定少批评,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善于发现学生的成绩与进步,用蛮强的激情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树立学好化学恒心和自信,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学习与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 与传统实验教师做实验,教师提问题,学生来验证不同,探究 实验是通过学生的“做”来发现实验结果,学生实验前并不知道实验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而且在实验器材和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因为实验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发表时间:2015-06-12T14:39:19.9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6期供稿作者:朱钦寒 [导读] 识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低层次,是对学生学习的最低要求。 朱钦寒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341400 初三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初三化学学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进一步深造学习。因此,初三的化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从知识、技能等方面给学生打好基础。要达到这个目的,四十五分钟教学是关键。教师四十五分钟利用得好,既能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又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一定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我常采用“识记小测——复习总结——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六个环节进行教学,所有的教学任务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必要时可适当减少新课讲授内容,为得是保证学生对新课内容的理解和领会。 一、识记小测 识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低层次,是对学生学习的最低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经常注意向学生提出适当的识记任务,要记的内容上新课时让学生逐一划在书上,而且让学生清楚这些知识应识记到何种程度,然后在每堂课开始给出三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把上一课的内容以小测验的形式写在他们的测验本上,测验的内容可以是上一堂课生成的概念、方程式、反应现象、化学式、元素符号等。教师出的小测验题可以分成A、B组,用胶片写好由幻灯打出,以什么类型的题出现都行,要求学生把题号注明直接写出结果,然后由后往前传递,教师收齐后进行复习、总结。 二、复习总结 复习总结是继识记小测后教学的第二环节,对测验中学生没有识记或不太清楚的问题须在这个环节得到解决。学生对测验中遇到的问题答不上来,寻求答案的心情非常迫切。小测完后教师马上进行总结,或让学生翻书找答案,能使学生清晰地记住这部分欠缺的知识。对于问题较多的学生在批改测验本时进行面批,当面纠正,使他们及时得到知识的补充。这样,上堂课的知识及时得到了巩固,同时对于新知识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新课的导入。 三、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一堂课教学中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都是为之服务的。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达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例如,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一重要概念时,首先让同学们知道它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就像拿尺子量线的长度一样,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告诉学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此概念:①一定温度;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提示大家:①②③是缺一不可的条件,④是结论,这四个方面不可分割。如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克,它的含义是指20℃时100克溶剂(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了36克食盐。随后马上给出教科书173面第二题练习,让学生进行评价总结,从而达到使学生牢固掌握的目的。 又如元素符号这一知识,既是难点,又是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知识,可以将常用的二十八种元素符号和名称分批介绍给学生。具体做法是从第一章开始到第三章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每节课介绍几种与本节有关联的元素让学生识记等讲到《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这一节时,大部分元素符号已介绍完毕,学生学起来循序渐进,分散了难点,就不感到困难了。 四、课堂练习 对新知识要讲到、讲透,同时也一定要留有时间给学生练习学过的知识。练习可以是一个知识讲完以后马上进行,也可以是讲完一堂课的内容后再进行,还可以穿插进行。总之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师在巡视学生练习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在后进生旁逗留,随时进行辅导,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在班上纠正,以弥补讲课时的不足。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练习,对掌握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一堂完整的化学课,应做到有头有尾,不能只重视新课的引入而忽视了结尾,恰到好处的小结对所授知识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讲完新课及有关学生练习以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这时教师根据教材小结知识,无疑又是一个很好的复习。不过这个复习要具有概括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能清楚了解这一节的精华及内容。如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学完后,小结时可把二氧化碳、氧气的制法概括一下,又比较了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制法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做了适当的练习,已基本掌握,这时再布置适量的作业作为家庭练习,可以再次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解题能力,同时也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做完的作业要及时批改,以便尽快得到信息反馈,做错的同学要尽量进行面批面改或个别辅导,普遍的问题可以集体订正。这样一节课中每个环节安排得当,久而久之,每个四十五分钟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的方法很多,一招一式不是永恒的,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平时不断总结,学习并借鉴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探究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学科在不断快速发展,这就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务必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創造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改变过去那种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文章介绍了一些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标签: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喜欢上化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推动学生进行探究的巨大动力,并且古往今来的大量案例足以说明,兴趣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精神源泉。初中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正处于求知欲相对旺盛的时期,如果教师能把握住这个阶段,激发学生对化学甚至是其他科学的兴趣,那么,接下来教学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把兴趣转为化为乐趣,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是教师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力地学习,从而取得良好成绩。例如,在化学课堂中,用有趣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在化学学科中尤其适用。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或采用边讲边试验的方法进行化学知识、概念的教学。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只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片面的。化学更是如此,只讲解化学知识和具体的技术是片面的,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学这门学科,就要既讲解化学知识,又训练学生的化学思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实验,并掌握正确的实验思维,最终运用化学试验验证、解决化学问题,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发展。化学和物理等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生一般来说特别喜欢实验,特别是一些新奇的没有见过的实验。因此,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例如讲解催化剂的定义时,催化剂是这么定义的:“所谓催化剂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催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催化作用。”虽然这个定义不是重点,但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抽几名学上来分别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实验,教师可在学生实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做介绍,使学生对催化剂的作用有基本了解,从而自然而然引出催化剂的定义。通过实验会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提高动手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实践和调查中,笔者发现,我国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新时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如何提高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新课改的提出,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细致研究,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化学是学生步入初中新接触到的学科,加上初中生情绪多变,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初中化学课堂当中,进而实现初中化学课堂高效发展。 一、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积极投入 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其充满一定的探究欲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热情会逐渐减弱,所以想要构建高效课堂,最主要的是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把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发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带动学生形成认真学习化学、发掘生活化学、探究化学奥秘的良性循环,提升他们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上的实验课程,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的流程,接着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实验,这个过程

中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实验当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在班级进行游戏教学,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知识问答,增添化学课堂活力,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足,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带动课堂高效发展,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共同探究学习方法,促使效率成倍提升 化学虽然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但是很多学生都因为其含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丧失了学习化学的信心,间接影响了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述他们的化学学习方法,然后互相之间发现其中的缺点并寻找解决的措施,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领悟各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身的高效的学习方式。当学生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之后,他们的化学学习效率就会成倍上涨,对其化学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针对初中生进行高效的化学教学,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学识,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进而促使学生得以获得全面发展,迎接崭新的未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