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喹唑啉酮类衍生物的发展

喹唑啉酮类衍生物的发展

喹唑啉酮类衍生物的发展
喹唑啉酮类衍生物的发展

轻化创新拓展

所在学院:食品与轻工学院

专业:轻化工程

学生姓名:张丽

学号: 332004100306 课程题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作用及其合成方法指导教师:汪海波老师

完成时间:2013.06.24——2013.07.05

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作用

及其合成方法

摘要:喹唑啉酮类生物碱是生物碱中的一大类,是中药成分常山碱、异常山碱、色胺

酮等的主要结构单元。这些成分主要存在于常山、大青叶等中药中,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含有此类结构的化合物具有多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对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其酪氨酸激酶(https://www.doczj.com/doc/248224071.ht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

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及其他多个作用靶点有抑制活性,从而发挥抗癌、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由于此类结构化合物具有优异的药

理活性,从而引起了医药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对以喹唑啉酮类化合物为基础的衍生物

研究成为热点,特别是对4(3H)喹唑啉酮类衍生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目前报道的喹

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较多,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关键词:喹唑啉酮;衍生物;生物碱;合成方法

简述:

生物碱(alkaloids)一般指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碱性含氮化合物,除过简单的有机胺类、氨基酸类。多数生物碱具有复杂的含氮杂环结构,有光学活性和显著的生理效应[ 1 ]。

生物碱的发现始于19世纪初,是人们研究得最早而且最多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台物。据统计,1952年以前共发现生物碱950种[ 2 ],到1962年达到1107种,1972年又上升到了3443种[ 3 ],目前已发现生物碱约6000种并且仍以每年约100种的速度递增着[4 ]。

在现今开发的药物当中,有47%的药物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特别是在抗癌和抗感染方面,例如,紫杉醇、长春碱、喜树碱、鬼臼毒素的衍生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喹唑啉酮类生物碱,存在于虎耳草科、大青叶等植物中,有相似的母核结构,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具有多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其酪氨酸激酶(EGFR-T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及其他多个作用靶点的抑制活性,从而发挥抗癌、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 6- 10 ]。因此,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引起了医药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

近年来,对以喹唑啉酮酮类化合物为基础的衍生物研究是国内外的热点。特别是对喹唑啉酮类衍生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进而开发成新药成为当今研发的重点。有些已经进入了临床使用阶段,如具有4(3H)-喹唑啉酮结构片段的经典抗叶酸剂雷替曲塞(raltitrexed)已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 11,12 ]。

1 常见喹唑啉酮类生物碱

喹唑琳酮类生物碱约150多个化合物,有关这类生物碱的化学性质,已有专门的论述。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喹唑酮类生物碱。如:色胺酮、骆驼宁碱、常山碱甲、常山碱乙等。

1.1 山碱甲(febriugine)和常山碱乙(isfebriugine)

常山碱(1)和异常山碱(2)最早是从我国中药常山中提取出的小分子物质。常山为虎耳草科植物,其根作为中药常用来除痰截疟,清热行水。由于其具有抗疟的作用,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并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最早发现它的有效成分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由Koepfly[ 13,14 ] 等,从常山(Dichroafebrifuga)里面分离出了常山碱甲和常山碱乙,这两种成分均为喹唑啉生物碱。全合成是在1952年,由Baker首次报道了这两

个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到1999年Kobayashi [ 15 ]

进行了不对称全合成后,才鉴定出这

两个化合物正确的立体结构。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抗疟活性,现主要用于家禽、家畜抗球虫病、抗疟疾的预防和治疗。以奎宁作为抗疟标准的话,常山碱的抗疟性是奎宁的100倍,异常山碱的抗疟活性基本跟奎宁一样,且常山碱和异常山没有抗药性。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该类化合物对

许多恶性肿瘤的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如膀胱、前列腺、乳腺、皮肤和肺部癌症细胞,这使得对常山碱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更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Chrysogine

1973年,Hikino等从青霉素菌株(Penicillium chrysogenum)分离出来的霉菌代谢产物Chrysogine[ 16, 17 ]。Chrysogine(3)是一种新型抗生素,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随后,相继有Chadwick等从Fuscarium culmorum和Alternaria cirri分离出了的类似物2-乙酞基喹哗啉-4(3H)酮(4),接着又从Penicillium chrysogenum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中分离出了2-乙酞丙酮氨基苯甲酞胺(5)[18]。1993年Tsantrizos等从Fusariumlaterritium中分离出了R-构型的Chrysogine.

Bergman[19,20]在1990年首次对其进行全合成,并通过不对称合成确定了

Chrysogine的绝对构型:为(S)-(-)-2 -(卜羟乙基)-喹唑啉-4(3H)酮(图1-3)。

1.3 色胺酮(Tryptanthrin)

色胺酮(啪nt城n),为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其化学名称为吲哚[2,1-b]喹唑啉-6,12 -二酮(6,12-dihydro-6,12-dioxoindolo—[2,1-b]-quinazoline)。主要存在于马蓝(Strobilanthescusia)、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Lour)、菘蓝(Isatis tinctoriaL)等产蓝植物中。

结构式如图: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色胺酮的药理进行了部分研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抗菌、抗炎、抗肿瘤及抗寄生虫等方面。药理实验表明,色胺酮对羊毛状小孢子菌、断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紫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红色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7种皮肤病真菌

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为5μg/mL [21]

,在抗炎方面,Oberthur等

[22]

现了色胺酮可抑制5 -脂氧合酶 ( 5-LOX ) 活性。结果显示,色胺酮具有双重抑制COX-2和5-LOX的活性删。在抗肿瘤方面,蓼蓝中的色胺酮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2 4 ],色胺酮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培养肿瘤细胞的DNA合成[ 2 5 ],色胺酮可以抑制生成肝细胞生长因子,杀伤肿瘤细胞。色胺酮的结构类似于氯喹,Bhattacharjee等依据色胺酮母体及17个衍生物建立了三维QSAR药效基团模型。色胺酮还有很好的抗抗利什曼原虫、抗锥形虫等多种微生物的活性[ 26, 27 ]。

色胺酮的人工合成国内研究较少,国外研究较多。早在1915年,Friedlander采用高锰酸钾水溶液处理吲哚醌合成了色胺酮。1983年我国学者例通过吲哚醌氧化合成了色胺酮。Eung等[ 2 9 ]以2-吲哚酮为原料,用三氯氧磷作缩合剂,和邻氨基甲酸甲酯缩合反应后得到喹唑啉酮衍生物中间体,然后用醋酸酐作溶剂,和苯甲醛反应,再用臭氧和硫甲醚处理得到色胺酮,反应步骤较长。Witt等[ 3 0 ]在溶剂苯中,用强碱处理 3 -(0-氯苯基)-2 -甲基-4-(3)-喹啉,得到中间体,然后氧化得到色胺酮。本实验室在搞清色胺酮的生物合成机制后,设计仿生合成路线,以靛红酸酐和吲哚醌为原料在催化剂

存在下一步合成色胺酮取得了成功。从多年来色胺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来看,主要以吲哚醌和吲哚酮为起始原料,主流方法为吲哚醌和靛红酸酐的反应,除了合成色胺酮母体化合物外,通过两种原料的衍生物也可以合成多种色胺酮衍生物[ 31 ]。

1.4 骆驼宁碱A

骆驼宁碱A和骆驼宁碱B、E是Ma吲等于1997年从中国药用植物骆驼篙(Prganum nigelloastrum)中分离出来的喹唑啉酮类天然产物。骆驼篙是蒺藜科(Zygophyllaceae) 骆驼蓬属(Peganum)多年生草本植物。骆驼蓬属植物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在我国作为民间药或民族药使用用于治疗风湿、炎症、脓肿等疾病。由于它的结构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一喜树碱非常相似,并且为2003年的实验所证实具有类似喜树碱的抑制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因此引起科学家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

2 喹唑啉类化合物生物活性

2.1 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酪氨酸激酶(EGFR-TK)具抑制活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

酪氨酸激酶介导的细胞生长信号通路在癌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许多不同的实体瘤患者中过表达,包括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头颈癌、胃癌、前列腺癌、膀耽癌、结肠癌和胶质细胞瘤等,常与术后不良、放化疗抗性、肿瘤血管形成和肿瘤的转移有关。因此EGFR靶向药物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EGFR 靶向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作用于受体细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MAb),另一类是作用于受体细胞内区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喹唑啉类抑制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EGFR-TKI的主要发展方向。最先是由美国阿斯利康公司开发的第1个喹唑啉类化合物(13)对具EGFR过量表达的小鼠A431癌细胞有抑制作用,且对具EGFR 表达的良性肿瘤也有抑制活性。经研究发现其对乳腺癌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作为

EGFR-TKI用于治疗癌症。第2个喹唑啉类化合物(14)是由美国辉瑞公司开发的,对苍鼠头、颈癌细胞的EGF自动磷酸化抑制有良好的抗癌活性,目前正处III期临床试验阶

段[ 33 ]

图1-6

第3个喹唑啉类化合物(15)由美国帕克戴维公司合成,是一含溴化合物。此后,又

发现合成的(16)、(17)等喹唑啉类化合物对EGFR-TK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TK具不可逆抑制作用。

在选择性小分子TKI的抗癌活性喹唑啉类化合物当中p41,包括化合物(13)、(14)、(16)和(17),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其中化合物(17)对EGFR-TK的IC

50

为25nmol/L,

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家族中ErbB2的IC

50为1~3 u mol/L,对EGFR的IC

50

为80nmol

/L,同时对EGFR信号传导途径也有很高的抑制活性。

图1-8

VanBrocklin[ 34 ]合成了22个新型喹唑啉类化合物(20)实验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其IC50小于20nmol/L,最好的可达到0.6nmol/L。化合物(14)与化合物(13)一样,也是一个选择性EGFR抑制剂,对EGFR-TK的IC50为2nmol/L,对ErbB2、病毒癌基因、细胞原癌基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IR)也同样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抑制活性,另对具EGFR7过量表达的癌细胞的IC50为20nmol/L,对EGFR磷酸化激酶也有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3)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化合物(14)也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而化合物(18)和化合物(19)则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

图1-9

喹唑啉类化合物对EGFR或EGFR-TK有突出的抑制活性。从结构式中可以看出对活性起重要作用的为4-卤代苯胺基-6,7-(二)取代喹唑啉类化合物,其中4位卤代苯胺基和6或7位取代基团对化合物的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几年来对喹唑啉类化合物研究的深入,将会开发出一系列具有EGFR抑制活性的新喹唑啉类化合物,并有可能开发成新药,为人类健康服务。

2.2 对VEGFR具抑制活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

Nakamura[ 35 ]、Wi ll iams[ 36 ]和McCarty[ 37 ]分别对化合物(21)、化合物(22)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化合物(21)对VEGFR2-TK的磷酸化有抑制作用(IC50=1.16nmol/L),化合物(22)使用剂量分别为25和50mg/(kg·d)时,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使用剂量为50和100mg/(kg·d)剂量时,对血管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Wedge [ 38 ] 报道了一个VE6FR2-TKIA ZD2171,体外实验表明,可抑带VEGF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活性,IC50 为0.4nmol/L,小鼠体内活性试验表明使用剂量为1.5mg/(kg·d)对各种癌细胞模型(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Jin[ 39 ]合成了化合物(23),实验表明具良好的抗癌活性。这也是一类结构新颖的喹唑啉化合物,特别在5和8位有基团存在的情况下仍有良好的抗癌活性是不多见的,为进一步拓展对具生物活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该类喹唑啉化合物的结构可见,4位为取代苯氧基或羟基可使化合物活性提高,是活性的关键部位。

2.3 具水肿因子抑制活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

水肿因子(EF)是腺嘌呤核苷酰基环化酶毒素,可以引起炭疽感染的组织或皮肤水肿。Soelaiman等[ 40 ]报道了一类吡咯并喹唑啉化合物,如化合物(24),化合物(25)和化合物(26)均有良好的抑制活性。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24)对EF有较高的抑制

活性(IC

50

=90μmol/L),它在100和500μmol/L浓度下,对EF的抑制率达80%和95%;

化合物(25)和化合物(26)对EF的IC

50

达60和25μmol/L。

2.4 对PDGFR及其磷酸化抑制作用的喹唑啉类化合物

Lokker[ 41 ]报道了一个喹唑啉化合物(25),通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NIH/3T3细胞系的PDGF-A、PDGF-B、PDGF-C、PDGF-D、αPDGFR、βPDGFR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对以上细胞的抑制率大多可达N80%以上,对βPDGFR磷酸化的IC50达到100~200 n mol /L。另外本品还能缩小具PDGF表达的3T3细胞肿瘤。

图1-13

2.5 具有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活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

喹唑啉类化合物抑制或阻断α

1肾上腺素能受体(α

1

-AR)的活性可以表现为对恶性

及良性前列腺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Kyprianou等[ 42 ]报道了两个α

1

-AR阻断剂

terazosin(28)和doxazosin(29),体外RT-PCR分析测试表明,这两个化合物在15 μmol/L浓度下,对α

1

-AR有较高的抑制(图1-14)。

图1-14

Keledjian等[ 43 ]

在2001年也报道了化合物(28)作为α

1

-AR抑制剂治疗男性良性

前列腺癌的研究,并对治疗后癌细胞进行了TUNEL、细胞增殖抗原Ki-67、微血管密度

(MVD)、VEGF表达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免疫活性等测定,结果显示前列腺癌血管中MVD明显降低。结果表明喹唑啉碱是α

1

-AR选择性拮抗剂,能降低前列腺癌细胞中的微血管密度,可用作人类前列腺癌的有效治疗药物。以上实验表明这两个喹唑啉类化合物对前列腺癌有良好的选择性治疗作用。

Fox[ 44 ]的专利报道了一系列喹唑啉和喹啉类化合物(28)的合成及其对良性前列腺癌肿瘤的治疗作用,所有目标化合物的抗前列腺癌活性测试显示,其中有一化合物的竞

争性拮抗活性参数pA

2

值达9.2。由具有a-AR阻断活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结构可见,4位为氨基,2位有胺基取代,对化合物活性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图1-15)。

2.6 具有止痛作用的喹唑啉类化合物

Radl等[ 45 ]模拟止痛药allpinoline的合成路线,设计合成了喹唑啉或6-氯喹唑啉类

化合物(29),并对这类化合物作用于止痛药anpitolineH样的靶标5-HT IB和5-HT IA受体而产生的止痛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当口服使用剂量300 mg/kg时,对雄性小鼠可产生较好的止痛效果(图1-16)。

图1-16

2.7 对NGFR具抑制活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

NGF有两个受体,一个为酪氨酸激酶TrkA,另一个为普通的神经受体p75NTR。一般认为,这两个受体之间是没有相互作用的,即喹唑啉类化合物仅对其中的一个受体有抑制作用。对NGFR有抑制活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主要为喹唑啉酮类或喹唑啉酮稠杂环类化合物(图1-17)。

Colquhoun等[ 46 ]研究了喹唑啉类化合物(32)对NGFR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TrKA 和p75NTR之间有相互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其p75NTR结合影响的作用,说明的两个受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表现在当化合物与p75NTR结合而表现出抑制作用时,TrkA的存在与否会对此抑制作用产生影响。试验测得实验测得化合物(32)对p75NTR的IC50为0.5μmol /L。此项研究结果对开发具NGFR抑制活性的新型喹唑啉类化合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8具抗炎活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

Gineinah等[47]报道了3类新型喹唑啉和喹唑啉基-4-羰基喹唑啉类化合物(33—35),设计抗炎模型对其进行抗炎活性的研究,对小鼠角叉菜胶水肿在100mg/Kg剂量下,其水肿消除活性可达60~88%。在进行抗溃疡研究时,结果表明在50 mg/(kg·d)剂量剂量下,部分化合物表现出比对照药剂Ketoprofen较高的抗溃疡活性(图1-18)。

3 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喹唑琳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可以看出,寻找和探索这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对于寻找新的抗癌、抗菌药物等先导化合物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主要且常见的合成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Niementowski反应

Niementowski反应是以邻氨基苯甲酸和甲酰胺合成4(3H)-喹唑啉酮[ 48],反应通式如下(图1-19):

图1-19

另外由于Niementowski反应的温度过高,产物容易碳化,给分离纯化带来困难,在改进该反应的过程中发现加入三氯氧磷[ 49 ],可以明显的降低反应温度( 图1-20 )。

图1-20

Aza-Wittig串联反应法用膦亚胺与异氰酸酯、取代酚(或其他亲核试剂)3组分顺次发生aza-Wittig反应、亲核加成反应、分子内成环反应,得到2位引入芳氧(硫)基的4(3H)-喹唑啉酮[ 50 ]。该合成方法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但异氰酸酯毒性大( 图1-21)。

图1-21

3.2 以4H—3,1—苯并嗯嗪—4—酮为中间体的合成法

用4H - 3,1—苯并嗯嗪 - 4 - 酮与不同的胺或甲酰胺反应[ 51 ],即得到4(3H)2喹唑啉酮。该方法分离、纯化简单,但反应步骤较多。如化合物(36)的合成( 图1-22 )。

图1-22

3.3 金属有机化合物为催化剂的合成法

以铑配合物[Ru3(C0)12]及其他过渡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合成[ 52 ]。该方法直接以CO反应,原料简单,但催化剂较昂贵(图1-23)。

以钯催化羰基化反应一步合成化合物[ 53 ]。但是不足的是在高压的反应条件下才可以反应(图1-24)。

-Sm体系)为催化剂合成化合物[ 54 ]。该方法直接由酮缩合成喹以低价钛试剂(TiCl

4

唑啉酮环,但催化体系复杂,产物难分离(图1—25)。

邻硝基苯甲酰芳胺与原甲酸三乙酯在低价钛试剂作用下发生分子间还原成环反应,一步合成了喹唑啉4(3H)酮的衍生物[ 55 ] ( 图1-26 )。

3.4 由邻酰胺基苯甲酸与胺加热反应制得[5 6, 5 7 ]

由邻酰胺基苯甲酸与胺,以聚邻苯二甲酰胺和氯化膦作为催化剂,在170℃加热回流,即可(图1-28)。

3.5 利用原甲酸三甲酯合成支气管药喹胍丁醋或喹胍异定脂[ 58,59 ]

2 -氨基苯腈及其衍生物作为起始原料与甲氧基乙酰氯,在以吡啶作为催化剂,DMF 作为溶剂,进行加热回流的条件下,先生成N -(2-cyanophenyl)-2-methoxyacetamide,N-(2-cyanophenyl)-2-methoxyacetamide在以UPH作为催化剂与碳酸钾在82℃下反应40h可得目标产物(图1-29)。

3.6 由邻酞胺甲苯酞胺分子内反应制得

邻酞胺甲苯酞胺分子内反应在加热160~170℃加热回流2h[ 60,61 ] ( 图1-30 )。

图1-30

3.7 由苯甲酸衍生物与胺反应制得

2 -乙酰氨基苯甲酸与等摩尔量的含氨基取代的化合物,如胺,联氨,及其衍生物,

在150~190℃加热回流30~60min[62,63],即可(图1-31)。

图1-31

3.8 利用尿素合成抗高血压药物喹唑嗪和呱唑嗪

以2-amino-4,5-dimethoxybenzamide为起始原料,与尿素合成具有抗高血压作用的药物喹唑嗪和呱唑嗪[ 64,65 ] ( 图1-32 )。

图1-32

3.9 利用对甲基硫尿合成3-对甲苯基-2-疏基-4-喹唑啉酮[ 66, 67 ]

3.10 合成利尿药甲苯喹唑酮[ 68, 79 ]

图1-34

参考文献:

[l]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有机化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88.329 [2]全国中等卫生学校统编教材《中草药化学》编写组.中草药化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杜,1980.2

[3]陈友梅.中药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1

[4]马养民,傅建熙1,生物碱的研究概况(J),陕西林业科技,1997.1:75

[5]Lee J Y,Park Y K,Seo S H,et a1.1,4-Dioxane·fused 4-anilinoquinazoline as inhibitor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kinase[J].Arch Pharm(Weinheim),2001,334(11):35723601

[ 6]LeeJY,LeeYS,Park H K,et al.4一(Phenylamino)[1,4]dioxano[2,3-g]quinazoline derivatives and process for prepar2ing the same:US,2003045537[P].20032032061

[7]侯廷军,朱丽荔,陈丽蓉,等.EGFR和4.苯胺喹哗啉类抑制剂之间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2,60(6):1023210281

[8]E12Sharief AM S,Ammar YA,Zahran MA,et a1.Aminoacids in the synthesis of heterocyclic system:the synthesis of triazinoquinazolinones, triazepinoquinazolinones and

triazocinoquinazolinones of potential biological interest[J].Molecules, 2001, 6(3):26722781 [9]Xu G F,Song B A,Bhadury P S,et a1.Synthesis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of novel ssubstituted 6-fluoro-4-alkyl(aryl)thioquinazoline derivatives[J].Bioorg Med Chem,2007,15(11):3768237741

[10]Marsham PR,Hughes LR,Jackman AL,etal.Quinazoline antifolate thymidylate synthase inhibitors:heterocyclic benzoyl ring modifications[J].J MedChem,1991,34:1594-1605 [11]Cunninghanl D,Zalcberg J,Maroun J,et a1.Efficacy,tolerability and management of

raltitrexed monotherapy in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a review of phase IF III Trials[J].Eur J Cancer,2002,38:478—486

[12]Witt,Bergman J,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Quinazoline Chemistry.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2003,7.659-677 .

[13]Koepfly JB,Mead JF,Brokman J A.An alkaloid with high antimalarial activity from Dichroa febrifuge.J.Am.Chem.Soc.,1 947,69:1 837~1 46

[14]Koepfly JB,Mead JF,Brokman J A.An alkaloid with high antimalarial activity fromDichroa febrifuge.J.Am.Chem.Soc.,1 947,69:1048-1 056

[15]Kobayyashi S,Ueno M,Suzuki R,etal.Catalytic asymmetric symhesis of antimalari alalkaloids.febrifugine and isofebrifugine and their biological itivity.J.Ofg.Chem.1999, 64:6833-684 1

[16]Bergman J,Brynolf A.Synthesis of chrysogine,a metalolite of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and somerelated 2-substituted-4-(3H)-quinazolinones.Tetrahedron,1990.46:1295~1310

[17]Hikino H,Nabetani S,Takemoto T.Yakugaku Za sshi,1973,93:619

[18]Chadwick DJ,Easton IW.Acta Crystallogr.,Sect.C,1 983,39:454

[19]Bergman J,Brynolf A.Synthesis of Chrysogine:a Metabolite of Penicillium chrsogenum and somerelated2·substituted 4-(3H)-Quinazolinoes.Tetrahedron,1990,46(4):1295~1310 [20]Bergman J. Comments onthe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Chrysogine. JChen. Res. (s), 1997:224

[21]李清华,金继曙,种明才,等.青黛抗真菌成份的研究[J].中草药,1983,14(10):8-9

[22]Oberthtir C,J%ggi R,HamburgerM.HPLC based activity P rofilingfor 521ipoxygenase inhibitory activity in lsatis tinctoria leafextracts[J].Fitoterapia,2005,76(3—4):324-32

喹唑啉酮类衍生物的发展

轻化创新拓展 所在学院:食品与轻工学院 专业:轻化工程 学生姓名:张丽 学号: 332004100306 课程题目: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作用及其合成方法指导教师:汪海波老师 完成时间:2013.06.24——2013.07.05

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作用 及其合成方法 摘要:喹唑啉酮类生物碱是生物碱中的一大类,是中药成分常山碱、异常山碱、色胺 酮等的主要结构单元。这些成分主要存在于常山、大青叶等中药中,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含有此类结构的化合物具有多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对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其酪氨酸激酶(https://www.doczj.com/doc/248224071.ht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 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及其他多个作用靶点有抑制活性,从而发挥抗癌、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由于此类结构化合物具有优异的药 理活性,从而引起了医药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对以喹唑啉酮类化合物为基础的衍生物 研究成为热点,特别是对4(3H)喹唑啉酮类衍生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目前报道的喹 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较多,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关键词:喹唑啉酮;衍生物;生物碱;合成方法 简述: 生物碱(alkaloids)一般指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碱性含氮化合物,除过简单的有机胺类、氨基酸类。多数生物碱具有复杂的含氮杂环结构,有光学活性和显著的生理效应[ 1 ]。 生物碱的发现始于19世纪初,是人们研究得最早而且最多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台物。据统计,1952年以前共发现生物碱950种[ 2 ],到1962年达到1107种,1972年又上升到了3443种[ 3 ],目前已发现生物碱约6000种并且仍以每年约100种的速度递增着[4 ]。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 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 2.1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

城市污泥-氰化物的测定--蒸馏后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修改后

城市污泥氰化物的测定蒸馏后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蒸馏后用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城市污泥中的氰化物本方法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其他污泥中氰化物的测定 本方法的氰化物馏出液最低检出限为0.004mg/L(以CN-计) 2.采样 测定氰化物的样品应剔除各类大型纤维杂质和大小碎石块等无机杂质,特别注意样品的代表性,样品采集后应将样品放入聚乙烯瓶或硬质玻璃瓶中,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在24h内进行分析。 取适量污泥样品置于研钵中,研磨均匀,准确称取5g至10g污泥,加人200mL去离子水,再加入0.125g固体氢氧化钠,使样品水溶液pH>12,在24h内进行分析,如不能及时测定,置于冰箱中保存。 3.易释放氰化物 易释放氰化物是指在pH=4的介质中,在硝酸锌存在下加热蒸馏,能形成氰化氢的化合物。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碱金属的氰化物),和在此条件下能生成氰化氢而被蒸出的部分络合氰化物(锌氰络合物等)。3.1 原理 用酒石酸溶液将样品控制在pH约为4的条件下,加入硝酸锌加热蒸馏,简单氰化物及部分络合氰化物以氰化氢的形式蒸出,用碱液吸收。 3.2 试剂 测定过程中,应使用分析纯试剂和不含氰化物和活性氯的蒸馏水或具有同等纯度的水。 3.2.1 硫酸溶液(1+5):将100mL浓硫酸缓缓加入到500mL蒸馏水中,边加边搅拌。

3.2.2 氢氧化钠溶液ρ=40g/L:称取 4.0g氢氧化钠(NaOH)溶于100mL蒸馏水中。3.2.3 氢氧化钠溶液ρ=10g/L:称取1.0g氢氧化钠,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3.2.4 硝酸锌[Zn(NO3)2·6H2O]溶液ρ=100g/L:称取10.0g六水合硝酸锌,用蒸馏 水稀释至100mL。 3.2.5 甲基橙溶液ρ=0.5g/L:称取0.05g甲基橙,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3.2.6 酒石酸溶液ρ=150g/L:称取15.0g酒石酸溶于水,稀释至100mL。 3.2.7 乙酸铅试纸:称取5g乙酸铅溶于水中,稀释至100mL。将滤纸条浸入上述溶 液中,1h后,取出晾干,盛于广口瓶中,密塞保存。 3.2.8 淀粉-碘化钾试纸:称取1.5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搅成糊状,加入200mL沸水,混匀。放冷,加0.5g碘化钾和0.5g碳酸钠,用水稀释至250mL,将滤纸条浸渍后,取出晾干,盛于棕色瓶中密塞保存。 3.2.9 亚硫酸钠溶液ρ=12.6g/L:称取1.26g亚硫酸钠溶于100mL蒸馏水中。 3.2.10 氨基磺酸(NH2SO3OH)。 3.3 仪器 3.3.1 全玻璃蒸馏器:500mL 3.3.2 可调电炉:600W或800W。 3.3.3 接收瓶:100mL量筒或容量瓶。 3.3.4 天平:感量0.0001g。 3.4 步骤 3.4.1 氰化氢释放和吸收:按图2装置,将处理后的样品全部移入500mL蒸馏瓶中(若氰化物含量较高,可酌量少取,并加水至200mL,同时加入固体氢氧化钠至pH>12),加数粒玻璃珠。向接收瓶内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液。当样品在酸性蒸馏时,若有较多挥发性酸蒸出则应增加氢氧化钠浓度,(制作校准曲线时,应使用相同的氢氧化钠浓度)。馏出液导管下端插入接收瓶的吸收液中,检查连接部位,使其严密。

异烟酸—吡唑啉酮显色液的改进

异烟酸—吡唑啉酮显色液的改进 摘要:本文对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测定水和废水中氰化物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在不改变其它步骤的前提下,以去离子水代替二甲基甲酰胺所配得的吡唑啉酮溶液及异烟酸溶液作为显色剂。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新方法的精密度RSD<5%,加标率回收率为92.0~105.0%,通过电镀废水和标准样品的比对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方法与标准方法对同一样品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满足监测分析要求。 关键词:氰化物异烟酸—吡唑啉酮改进 Abstract: It improve that determination of cyanide in water and wastewater by isonicotinic acid - pyrazolone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s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premise of without changing the other steps, With deionized water instead of dimethylformamide as worthy ofthe pyrazolone solution and iso-nicotinic acid solution as a chromogenic ag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new method improved the precision RSD <5%, plus standard rate of recovery was 92.0 ~ 105.0%.Electroplating wastewater and standard sample by comparison of the tests showed. The improved methods and 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ame sampl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meet th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requirements. Keyword:CyanideIsonicotinic acid – pyrazoloneImprove 前言 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mmmide,DMF) 为一种无色、有淡胺味的液体,是工业上经常使用的有机溶剂,它和水及大部分的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混溶性,广泛应用于纤维、皮革、染料、有机合成及制药等工业生产中。[1]DMF可经呼吸道吸收,液体也可经完整的皮肤及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在低浓度下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2]。 目前,水和废水中的氰化物测定普遍使用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而吡唑啉酮溶液需二甲基甲酰胺溶解,为避免使用有毒试剂DMF,笔者采用去离子水代替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吡唑啉酮得新的吡唑啉酮溶液,以此新的吡唑啉酮溶液和异烟酸溶液作显色液(简称改进显色液),测定水和废水中的氰化物。改进法避免了实验室分析人员使用有毒试剂二甲基甲酰胺,不仅有益操作者身体健康,也节约了成本,值得推广。 1 实验 1.1 仪器:722S型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25亳升具塞比色管[3]。 1.2 试剂:

氰化氢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测定气中

异烟酸?毗哩琳酮光度法测定水中 瓢化氢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检测方法 1.1方法依据 依据异烟酸-毗哇咻酮光度法,对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铜化氢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1.2方法原理 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铜化氢(HCN),在中性条件下。与氯胺T作用生成铜化氢(HCN), 铜化狙与异烟酸反应,经水解生成戊烯二醛,再与毗哇咻酮进行缩聚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在638nm波长进行光度测定。 1.3主要仪器 25ml比色管分光光度计 1.4操作步骤 1.4.1标准曲线绘制 1.4.1.1标准使用液配制 标准溶液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够买,编号为8052,质量浓度为70mg/L,相对扩展不确定为1%。用15.00mL无刻度吸管(A级)准确吸取标准溶液15.00mL至1000mL容量瓶中,用0.1%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标线,得到质量浓度为1.05mg/L的总氧化物标准使用液。共稀释66.7倍。 1.4.1.2标准曲线绘制 吸取氤化物标准使用溶液0, 0.20, 0.50, 1.00, 2.00, 3.00, 4.00, 5.00mL 于25mL 比色管,各加1滴0.1 %酚猷指示剂,摇动下逐滴加入0.6%乙酸溶液,至酚猷指示剂刚刚好褪色为止,加入5mL磷酸盐缓冲溶液,混匀,加入0.20mL氯胺T溶液,立即盖塞,混匀,放置3~5min,加入5mL异烟酸毗哇嘛酮溶液,混匀,加水稀释至标线,摇匀,在25~35°C 水浴中放置40min?在638nm波长下,用10mm比色皿,零浓度空白液管作参比,测定吸光度。 由测得的吸光度,减去零浓度空白的吸光度后,得到校正吸光度,绘制以铜化物质量(pg) 对校正吸光度的校准曲线。 1.4.2样品测定 (1)无组织排放样品测定:采样后,将样品移入25ml具塞比色管中,用少量水洗涤吸管

氰化氢 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测定气中

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测定水中 氰化氢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 检测方法 1.1 方法依据 依据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对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氰化氢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1.2 方法原理 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氰化氢(HCN),在中性条件下。与氯胺T作用生成氰化氢(HCN),氰化氢与异烟酸反应,经水解生成戊烯二醛,再与吡唑啉酮进行缩聚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在638nm波长进行光度测定。 1.3 主要仪器 25ml比色管分光光度计 1.4 操作步骤 1.4.1 标准曲线绘制 1.4.1.1 标准使用液配制 标准溶液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够买,编号为8052,质量浓度为70mg/L,相对扩展不确定为1%。用15.00mL无刻度吸管(A级)准确吸取标准溶液15.00mL至1000mL容量瓶中,用0.1%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标线,得到质量浓度为1.05mg/L的总氰化物标准使用液。共稀释66.7倍。 1.4.1.2 标准曲线绘制 吸取氰化物标准使用溶液0,0.20,0.50,1.00,2.00,3.00,4.00,5.00mL于25mL 比色管,各加1滴0.1%酚酞指示剂,摇动下逐滴加入0.6%乙酸溶液,至酚酞指示剂刚刚好褪色为止,加入5mL磷酸盐缓冲溶液,混匀,加入0.20mL氯胺T溶液,立即盖塞,混匀,放置3~5min,加入5mL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混匀,加水稀释至标线,摇匀,在25~35℃水浴中放置40min。在638nm波长下,用10mm比色皿,零浓度空白液管作参比,测定吸光度。 由测得的吸光度,减去零浓度空白的吸光度后,得到校正吸光度,绘制以氰化物质量(μg)对校正吸光度的校准曲线。

总氰化物的测定方法验证报告 方法2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总氰化物的测定方法验证报告 1方法依据 本方法依据HJ 484-2009 方法2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2仪器和设备 IE 006-02 紫外分光光度计; IE 115-11恒温水浴锅 3分析步骤 1)量取200mL实验室样品作为试料移入500mL蒸馏瓶,(若氰化物含量较高,可酌情少取,加水稀释至200mL),加数粒玻璃珠。 2)在用于接收的10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液。 3)馏出液导管上端连接冷凝管的出口,下端插入接收瓶的吸收液中,检查连接部分,使其严密。 4)将10mL的Na -EDTA加入蒸馏瓶内,迅速加入10mL磷酸,可适当多加些, 2 使pH<2,立即盖好瓶塞,摇匀。打开冷凝水,接上电炉,以2ml/min~4mL/min 馏出液速度进行加热蒸馏。 5)接收瓶内溶液接近100mL时停止蒸馏,用少量水洗馏出液导管,取下接收瓶,用水稀释至标线。此碱性馏出液供测定总氰化物用。 6)向标准管中分别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用乙酸溶液调至红色刚好消失。向标准管中分别加入5.0mL缓冲溶液,摇匀。迅速加入0.20mL氯胺T溶液立即盖塞摇匀。放置3min-5min。再向各标准管中加入5.0mL异烟酸-吡唑啉酮试剂,加水至25mL刻度,充分混匀。将上述比色管置于25~35℃水浴锅中加热40min,立即比色。于638nm波长处,用10nm比色皿以蒸馏水作参比,测量吸光度。同时做空白。 4试验结果报告 4.1校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按HJ484-2009方法2操作,数据见表1 表1校准曲线数据

回归方程: y = 0.0877x+0.0009 r=0.9999 4.2 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实验 在10个空白样品中分别加入5倍检出限浓度的标准物质(即0.020mg/l ),进行测定、按HJ 168-2010 规定MDL=s i n t ?-)99.0,(,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表2方法检出限测定结果(N=10) 取20次平行测定空白样的结果,按IUPAC 规定MDL=2 1 /V V V a KSb ?? 其中K=3 ; V1:试料馏出液定容体积,100.0mL ; V2 :显色时所取馏出液体积10.00mL ; V :蒸馏时所取试料体积200 mL ;Sb: 空白多次测得信号的标准偏差0.0021; a: 校准曲线的斜率:0.0877; 计算得出方法检出限为: MDL=0.004mg/L 4.3精密度 取三份低中高浓度的样品,按照步骤3,分别做3次平行实验,计算出总氰化物的浓度、平均值并求出相对标准偏差,结果见表2 表2精密度实验结果

三唑类杀菌剂

目前我国开发和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的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 摘要: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研究和应用中比较热点的一类杀菌剂,本文就目前三唑类杀菌剂在我国开发和使用情况及其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做了简要概括。 关键词:三唑类杀菌剂种类作用特点应用价值 一、引言 1、三唑类杀菌剂的发展史 三唑类衍生物作为杀菌剂已有悠久的历史,迄今为止已有众多的三唑类药物用于临床医药杀菌剂、农业应用杀菌剂等。三唑类杀菌剂是指含有三氮唑的化合物。作为农药杀菌剂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20世纪60年代中期,荷兰Philiph-Dupher公司开发出第一个1,2,4一三唑类杀菌剂—威菌灵,三唑类杀菌剂的相关研究受到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德国拜耳公司(Bayer)和比利时Janssen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报道了1一取代唑类衍生物的杀菌活性。20世纪70年代,三唑类化合物的高效杀菌活性引起国际农药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拜耳公司研究人员发现,发现N-甲基碳上的取代基团可广泛地被其他基团所取代,而其生物活性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人们通过取代基团的变换(如苯基可以被五元或六元杂环、各类型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烷基、酯、酮等官能团或桥苄基所取代),合成并筛选出一批具有杀菌活性的三唑类化合物。其中包括活性很高的三唑基——O-,N-乙缩醛类化合物。后来又开发了内吸性杀菌剂三唑酮、三唑醇等。 迄今为止,已开发的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三唑类、苯并唑唑类、嘧啶类、唑唑类、吗啉类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吸性杀菌剂是三唑类化合物。已经问世并商品化的三唑类化合物有拜耳公司的氟三唑、三唑酮、三唑醇,Jenssen公司的乙环唑、丙环唑,英国CIC公司的多效唑(PP33)、苄氯三唑醇等。九十年代初期研发的戊唑醇,最近研发出来的四氟醚唑、羟菌唑、丙硫菌唑、氟硅唑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 2、三唑类杀菌剂的应用领域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因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胞及吸器的发育、菌丝和孢子的形成。史建荣等(1992)研究表明,三唑类杀菌剂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致使膜渗漏加剧,从而降低病原菌致病力。故该类杀菌剂又称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rgosterol Biosynthesis Inhibitors,EBIs)。 甾醇类化合物是生物维持生命及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在真菌和细菌中,主要是合成麦角甾醇,它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对细胞膜的渗透性起重要作用。其生物合成以乙酰CoA 为先导化合物,经火落酸、鲨烯、羊毛甾醇变为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在24位甲基化、14位和4位的脱甲基化,其后甾醇核和侧链上的双键发生移动后,变为麦角甾醇。由于依赖于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酶系统,14位的a-甲基为羟甲基,然后变为甲酰基,以甲酸形成脱离,接着14位的双键饱和。 三唑类杀菌剂中的活性基团为三唑环。三唑环对菌产生活性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能够进入到菌里面去,和菌中的铁卟啉的中心铁原子实行原子配位来阻碍铁卟啉铁氧络合物的形成,抑制麦角幽醇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三唑类化合物的含氮杂环部分的氮原子与细胞色素P-450的铁离子结合,显示抗菌活性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R.Gadners以酵母和鼠肝均浆为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尤其抑制甾醇生物合成的脱甲基化反应,此时明显地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接着T.E.Wiggins用鼠肝微粒件和酵母细胞色素P-450研究了三唑类化合物作为生长调节剂阻碍植物中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在抑制生长的同时,有抗菌活性。研究表明:有关化合物与细胞色素P-450的结合性,化合物与细胞色素

海水—氰化物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FHZDZHS0040 海水氰化物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F-HZ-DZ-HS-0040 海水—氰化物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大洋、近岸、河口及工业排污口水体中氰化物的测定。 检出限:0.05μg/L-CN-。 2 原理 蒸馏出的氰化物在中性(pH7~8)条件下,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后者和异烟酸反应并经水解生成戊烯二醛,与吡唑啉酮缩合,生成稳定的蓝色化合物,在639nm处测定吸光度。 脂肪酸不影响测定。干扰测定的因素主要有氧化剂、硫化物、高浓度的碳酸盐和糖类等。干扰物质的检测与消除干扰方法见6.1。 3 试剂 除非另作说明,本法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蒸馏水或等效纯水。 3.1 丙酮(CH3COCH3) 3.2 N-二甲基甲酰胺[DMF HCON(CH3)2]。 3.3 氢氧化钠溶液,2g/L:称取5g氢氧化钠(NaOH)加水溶解并稀释至2500mL。转入棕色小口试剂瓶,橡皮塞盖紧。 3.4 氢氧化钠溶液,0.01g/L:取5mL氢氧化钠溶液(2g/L)稀释至1000mL。 3.5 磷酸盐缓冲溶液,pH7:称取3 4.0磷酸二氢钾(KH2PO4)和89.4g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mL。 3.6 氯胺T溶液,10g/L:取1g氯胺T (CH3C6H4SO2NClNa·3H2O)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盛于125mL棕色试剂瓶中,低温避光保存,有效期一周。 须经常检查氯胺T是否失效,检查方法如下: 取配成的氯胺T若干毫升,加入邻甲联苯胺,若呈血红色,则游离氯(Cl2)含量充足,如呈淡黄色,则游离氯(Cl2)不足,应重新配制。 3.7 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 3.7.1 吡唑啉酮溶液:称取0.25g吡唑啉酮[C6H5NN:C(CH3)CH2CO]溶于20mL N-二甲基甲酰胺中。 3.7.2 异烟酸溶液:称取1.5g异烟酸,(C6H6NO2),溶于24mL氢氧化钠溶液(20g/L)中。 临用前,将吡唑啉酮溶液和异烟酸溶液按1∶5混合。 3.8 乙酸锌溶液,100g/L:称取50g乙酸锌[Zn(CH3COO)2]加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摇匀。 3.9 酒石酸溶液,200 g/L:称取100g酒石酸[HOOC(CHOH)2COOH]加水溶液并稀释至500mL,摇匀。

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测定水中分析

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测定水中 总氰化物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 检测方法 1.1 方法依据 依据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对水中总氰化物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1.2 方法原理 向水样中加入磷酸和Na2-EDTA,在pH<2条件下,加热蒸馏,利用金属与EDTA络合能力比氰离子络合能力强的特点,使络合氰化物离解处氰离子,并以氰化氢形式被蒸馏出来,并用氢氧化钠吸收。 在中性条件下,样品中的氰化物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氢,再与异烟酸作用,经水解后生成戊烯二醛,最后于吡唑啉酮缩合生成蓝色染料。其色度与氰化物的含量成正比,在638nm波长进行光度测定。 1.3 主要仪器 25ml比色管分光光度计 1.4 操作步骤 1.4.1 标准曲线绘制 1.4.1.1 标准使用液配制 标准溶液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够买,编号为8052,质量浓度为70mg/L,相对扩展不确定为1%。用15.00mL无刻度吸管(A级)准确吸取标准溶液15.00mL至1000mL容量瓶中,用0.1%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标线,得到质量浓度为1.05mg/L的总氰化物标准使用液。共稀释66.7倍。 1.4.1.2 标准曲线绘制 吸取氰化物标准使用溶液0,0.10,0.20,0.40,0.60,0.80,1.00,1.50,2.00mL 于25mL比色管,各加0.1%氢氧化钠溶液至10mL,加入5mL磷酸盐缓冲溶液,混匀,加入0.25mL氯胺T溶液,立即盖塞,混匀,放置3~5min,加入5mL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混匀,加水稀释至标线,摇匀,在25~35℃水浴中放置40min。在638nm波长下,用10mm比色皿,零浓度空白液管作参比,测定吸光度。 由测得的吸光度,减去零浓度空白的吸光度后,得到校正吸光度,绘制以氰化物质量(μg)对校正吸光度的校准曲线。

三氯乙醛 吡唑啉酮光度法

HZHJSZ00152 水质三氯乙醛的测定 吡唑啉酮光度法 HZ-HJ-SZ-0152 水质吡唑啉酮光度法(试行)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地面水测定上限为5.6ìg/mL óú25mL比色管中加入10mg/L水合三氯乙醛标准液5mL 四氯化碳32000ìg甲醇15900ìg Cl- 710ìg Pb2+ 112ìgêμ?é?¤?÷ò?é??÷?????ê′??úê±??2a?¨?T?÷??ó°?ì 40ìg Fe3+70ìg Hg2+140ìg Mn2+ 2??éè?é?ê??¨?è??o?èy?èòòè?μ?2a?¨??D?óú150ìg的Mn2+Hg2+?é?óè?2%氟化钠溶液1mL去除 生成棕红色的化合物 当水合三氯乙醛含量在0~5.6ìg/mL时 3 试剂 3.1 10mg/L水合三氯乙醛标准液 3.1.1 贮备液溶于水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 摇匀其浓度按下式计算 m103 /100 式中  3.1.2 标准液其取用量按下式计算 10 V欲配制液的体积(mL) 3.2 磷酸盐缓冲溶液12H2O)与0.46g磷酸二氢钾 用水稀释至刻度此液pH为8.0 5g/L?ó????êí?á100mLê1èüòo????é? ?é?ó10mL四氯化碳萃取除去试剂保存在冰箱中 4 仪器 4.1 分光光度计 5 试样制备 水样如有颜色和悬浮物质搅拌过滤 6 操作步骤 6.1 样品测定 取调至中性的水样5~10mL(使水合三氯乙醛含量在140ìg以下) ò??è 3.3加水至标线在80水中 加热40min或在沸水浴中加热15minó?10mm比色皿以空白试验液为参比 从校准曲线中求得水合三氯乙醛含量 3.007.0014.00mL 1

三唑酮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的分子模拟与吸附性能

Vol.34高等学校化学学报No.52013年5月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1219~1225 doi:10.7503/cjcu20120805 三唑酮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的 分子模拟与吸附性能 李文静1,2,胡艳云2,3,韩 芳2,3,徐慧群2,宋 伟2,吕亚宁2,郑 平2,3 (1.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合肥230039;2.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3.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22) 摘要 以三唑酮为模板分子,以丙烯酰胺(AM)二丙烯酸(AA)二甲基丙烯酸(MAA)和三氟甲基丙烯酸(TFMAA)为功能单体预组装了分子印迹聚合物体系,采用半经验法和从头算法,利用Hyperchem 软件模拟了三唑酮与4种功能单体所组成的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的构型二能量二反应配比及复合反应的结合能,选择 复合物结合能最高的功能单体用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采用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模板与单体在不同致孔剂中的溶剂化能.结果表明,三唑酮与三氟甲基丙烯酸所形成复合物的作用力最强,在非极性溶剂中溶剂化能最弱.由预组装体系的差示紫外光谱法研究发现,一分子三唑酮可与两分子三氟甲基丙烯酸在氯仿中形成氢键复合物,与分子模拟的结果一致.在最佳模拟条件下,合成了三唑酮的印迹聚合物,利用吸附等温线Langmuir 和Freundlich 模型研究了印迹聚合物的吸附行为及识别机理.上述方法对于分子印迹体系的筛选及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的预测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三唑酮;分子模拟;紫外光谱 中图分类号 O641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2012?09?03.基金项目:安徽省科研公关项目(批准号:1106c0805036)和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批准号:2008IK174,2009IK166)资助. 联系人简介:胡艳云,女,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分子模拟与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方面的研究.E?mail:hu.yanyun@https://www.doczj.com/doc/248224071.html,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ing polymers,MIPs)是一种具有特定空间构型和功能性识别位点的聚合物,可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由于MIPs 具有选择性高二稳定性好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而在食品二环境和医药化工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6].单体二交联剂和溶剂的选择是MIPs 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影响着MIPs 分子识别性能的优劣[7~9].但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印迹体系的筛选困难,实验可预见性差,且缺乏理论指导.近年来,随着量子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被尝试用于MIPs 的合成研究中[10~13].以计算机模拟取代部分常规实验,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MIPs 的制备效率,并为印迹体系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以三唑酮为模板分子,选择不同的功能单体预组装了分子印迹聚合物体系.采用量子化学中的半经验算法(PM3)和从头算法(ab inito )计算了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所形成的复合物的结合能,以此表征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并指导单体的选择.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模板与单体在不同致孔剂中的溶剂化能以指导溶剂选择.在最佳模拟条件下,合成了三唑酮的印迹聚合物,利用扫描电镜以及Langmuir 和Freundlich 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面形态及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方法为分子印迹体系的筛选及性能预测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Agilent 1200型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 公司),API 4000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美国Applied Biosystems 公司);Waters C 18色谱柱(100mm× 2.1mm i.d., 3.5μm 粒径,美国Waters 公司);UV? 2550型光谱仪(日本岛津公司);E?811型全自动索氏提取仪(瑞士Buchi 公司).

常见三唑类杀菌剂

常见的三唑类农药简介 一、三唑酮 简介三唑酮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被植物各个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 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是主要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三唑酮在某些病菌体内活性很强,但离体活性较差,对白粉病、锈病具有预防、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对多种作物病害如小麦云纹病、叶枯病、玉米圆斑病、黑穗病、凤梨黑腐病均有效果。 使用方法:可以适用于茎叶喷雾、处理种子、消毒土壤等多种方法,对鱼类和鸟类安全,对天敌和蜜蜂无害。 二、戊唑醇 戊唑醇杀菌性能与三唑酮相似,杀菌广谱,用量低并具有较强的内吸性。 应用: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内吸性,用于处理种子,可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也可在作物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内的病菌;用于全叶喷雾,可杀灭叶片表面和内部的病菌。 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与三唑酮类似,其生物活性比三唑酮和三唑醇高,使用表现为用药量低。 三、腈菌唑

是一种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杀菌广谱,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以喷洒,也可用于处理种子。 作用机理为抑制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 四、丙环唑 是一种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性杀菌剂,可被植物根茎叶吸收,并很快的在作物体内向上传导。 丙环唑可以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根腐病、白粉病、水稻恶苗病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卵菌病无效。 五、氟硅唑 氟硅唑是三唑类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其作用机理是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

三唑酮的生产方法

生产方法: 由α-溴代频哪酮与氯酚钠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频哪酮,然后与溴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α-溴代频哪能酮,最后1,2,4-三唑反应生成三唑酮。制得的三唑酮原粉含量在96%以上,该农药剂型主要有20%乳油和15%可湿性粉剂。 制备方法一 1,2,4-三唑的制备将氨气通入甲酸中制得甲酸铵,再与水合肼进行反应得1,2,4-三唑。 一氯频哪酮的制备异戊醇在活性氧化铝催化下脱水、转位生成异戊烯。2-甲基-1-丁烯和2-甲基-2-丁烯与氯化氢加成生成氯代特戊烷。再在酸性溶液中与甲醛反应生成频哪酮,在溶剂存在下通氯得一氯频哪酮。 三唑酮的合成一氯频哪酮在与对氯苯酚在碳酸钾存在下,在甲苯溶剂中制得1-(4-氯代苯氧基)频哪酮,然后用氯化硫酰氯化制得1-(4-氯代苯氧基)-1-氯代频哪酮。再与1,2,4-三唑合成三唑酮,收率88%。 反应也可在丙酮溶剂中,以碘化钠为催化剂,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合成醚酮,再换四氯化碳为溶剂与氯化硫酰反应得到定量收率的α-氯代醚酮,然后重新在丙酮溶剂中与1,2,4-三唑反应合成三唑酮,收率87%。 制备方法二 Stolzer等人于1977年报道,以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酚与1,2,4-三唑在丙酮溶剂中以过量无水碳酸钾作缚酸剂,回流15h后经酸碱处理得产品,收率60%~76.8%。 国内研究的一步法是将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苯酚和1,2,4-三唑一起反应,一步合成三唑酮。采用相转移催化法一步合成三唑酮的工艺过程是:将.29g (10mmol)对氯苯酚、0.9g(13mmol)1,2,4-三唑、 3.5g(22.4mmol)粉末状无水碳酸钾、相转移催化剂聚乙二醇(用量5%mol,按对氯苯酚计)和20mL乙酸乙酯,加热,搅拌,滴加1.78g (10mmol)二氯频哪酮溶于10mL乙酸乙酯的溶液,回流反应7.5h,冷却至室温。过滤,依次用稀碱、稀酸和水洗涤至中性,分出油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去乙酸乙酯得三唑酮粗品。重结晶后得白色固体,熔点73~76℃。进一步用氧化铝柱色谱法提纯,m.p.80~81℃。使用相转移催化合成产品纯度85% 左右,纯品收率82.7%。 制备方法三 在无水碳酸钠存在下、四氯化碳溶剂中,于35℃将1,2,4-三唑通氯氯化,得到1-氯代-1,2,4-三唑,并以此作为氯原子给予体与酮醚反应,使酮醚烷基α位上发生取代反应,生成α-氯代酮醚。此反应必须在偶氮二异丁腈等引发剂存在下方能进行。同时,由氯代三唑产生的三唑从反应溶剂中析出,由于反应生成的三唑本身也是纯酸剂,在反应继续进行过程中有三唑酮生成。在补加三唑或缚酸剂之后,α-氯代酮醚全部反应。

含1,2,4-三氮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含1,2,4-三氮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良忠, 李惠静, 张书圣, XU Liang-zhong, LI Hui-jing, ZHANG Shu-sheng 作者单位:青岛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青岛,266042 刊名: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OLOGY 年,卷(期):2000,21(3)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32条) 1.Martin H查看详情 1932 2.Masson E J查看详情 1987 3.Waibel P E查看详情 1955 4.Zwing G Analytical Methods for Pesticides 1952(03) 5.Aharonson N;Ben-Aziz查看详情 1973 6.Erwin D C查看详情 1968 7.Wood J S Anal Methods Pestic 1976(08) 8.Chiba M;Chemiak E A查看详情 1978 9.杨华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分子设计的研究进展 1996(01) 10.李煜永多效唑新合成方法的研究 1994(04) 11.Klaus Lurssen查看详情 1987 12.Funaki Y查看详情 1979(02) 13.杜英娟国外杀菌剂的发展近况 1989(01) 14.Eto M Organic and Bioligical Chemistry:Organophosphorus Pesticicles 1974 15.Fest C The Chemistry of Organo Phosphorus 1973 16.程华N-取代唑类杀菌剂的化学 1984(03) 17.张玉菊N-取代唑类杀菌剂的化学结构及合成展望 1986(05) 18.张育苍具生物活性的有机硅化合物-含硅的三唑类杀菌剂 1988(03) 19.Godefroi E F查看详情 1969 20.Baldwin B C;Wiggins T E查看详情 1984(02) 21.Yuji Funaki查看详情 1984(09) 22.Kelley R. D;Jones A L查看详情 1981 23.Gestel T V查看详情 1981 24.高骏侠唑类内吸性杀菌剂的合成方法 1988(03) 25.Specht W查看详情 1977 26.刘长令国外农药开发现状与中间体需求 1996(10) 27.王洁手性农药的前景 1996(04) 28.Kollar W查看详情 1987 29.王洁新型不对称还原剂的开发与应用 1990(12) 30.李煜永除草剂地乐胺的毒性研究 1990(01) 31.王笃佑农药多残留系统分析(I)-农药多残留系统分析的进展 1985(05)

三唑酮资料

三唑酮: (其他名称:粉锈宁) 下游产品:福·克·酮悬浮种衣剂、克·酮·立玉米种衣剂、多·克·酮悬浮种衣剂、三唑酮乳油、烯效唑可湿性粉剂、甲柳·酮乳油、多·抗·酮可湿性粉剂、多·福·酮可湿性粉剂、多·福·酮悬浮种衣剂、酮·锰锌可湿性粉剂、杀·噻·酮可湿性粉剂、16%井·三环·酮可湿性粉剂、酮·乙蒜乳油、16%酮·乙 上游产品:甲醇-->甲苯-->碳酸钾-->氯-->甲醛-->水合肼-->甲酸-->氯苯-->磺酰氯-->正戊烷-->乳化剂-->异戊醇-->甲酸铵-->频哪酮-->三甲氧基磷-->4-氯苯酚-->2-甲基-2-丁醇-->乳油-->原粉-->3-甲基-1-丁烯-->分散剂-->2-甲基-2-丁烯-->2-甲基-1-丁烯-->一氯频呐酮-->1,1-二氯频哪酮-->氯酚-->2-丙酮氧基-3,4-二氟硝基苯-->氯代醚酮 生产方法: 由α-溴代频哪酮与氯酚钠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频哪酮,然后与溴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α-溴代频哪能酮,最后1,2,4-三唑反应生成三唑酮。制得的三唑酮原粉含量在96%以上,该农药剂型主要有20%乳油和15%可湿性粉剂。 制备方法一 1,2,4-三唑的制备将氨气通入甲酸中制得甲酸铵,再与水合肼进行反应得1,2,4-三唑。一氯频哪酮的制备异戊醇在活性氧化铝催化下脱水、转位生成异戊烯。2-甲基-1-丁烯和2-甲基-2-丁烯与氯化氢加成生成氯代特戊烷。再在酸性溶液中与甲醛反应生成频哪酮,在溶剂存在下通氯得一氯频哪酮。 三唑酮的合成一氯频哪酮在与对氯苯酚在碳酸钾存在下,在甲苯溶剂中制得1-(4-氯代苯氧基)频哪酮,然后用氯化硫酰氯化制得1-(4-氯代苯氧基)-1-氯代频哪酮。再与1,2,4-三唑合成三唑酮,收率88%。 反应也可在丙酮溶剂中,以碘化钠为催化剂,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合成醚酮,再换四氯化碳为溶剂与氯化硫酰反应得到定量收率的α-氯代醚酮,然后重新在丙酮溶剂中与1,2,4-三唑反应合成三唑酮,收率87%。 制备方法二 Stolzer等人于1977年报道,以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酚与1,2,4-三唑在丙酮溶剂中以过量无水碳酸钾作缚酸剂,回流15h后经酸碱处理得产品,收率60%~76.8%。 国内研究的一步法是将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苯酚和1,2,4-三唑一起反应,一步合成三唑酮。采用相转移催化法一步合成三唑酮的工艺过程是:将.29g (10mmol)对氯苯酚、0.9g (13mmol)1,2,4-三唑、3.5g (22.4mmol)粉末状无水碳酸钾、相转移催化剂聚乙二醇(用量5%mol,按对氯苯酚计)和20mL乙酸乙酯,加热,搅拌,滴加1.78g (10mmol)二氯频哪酮溶于10mL乙酸乙酯的溶液,回流反应7.5h,冷却至室温。过滤,依次用稀碱、稀酸和水洗涤至中性,分出油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去乙酸乙酯得三唑酮粗品。重结晶后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