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

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

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
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

(全国课标卷Ⅱ)32.(10分)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趐红眼:长翅棕眼:小趐红眼:小趐棕眼=3:3:1:1。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先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

(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种。

(3)如果“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的假设成立,则理论上,子一代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子一代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答案】:(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2)4 (3)0 1(100%)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基本规律的应用。(1)由于控制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故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根据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后代出现长翅和小翅,说明长翅是显性性状,但无法判断眼色的显隐性。所以假设还有: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即4种。(3)由于棕眼是显性,亲本雌性是红颜,棕眼是雄性,故子代中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0,子代雄性都表现为红眼。

(山东卷)27、(14分)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上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由变为。正常情况下,基因R在细胞中最多有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填“a”或“b”)链中。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

(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

最可能的原因是。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①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性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Ⅲ若,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

(1)GUC UUC 4 a (2)1/4 4:1

(3)(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4)答案一

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I.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 1:1

II.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2:1

III. 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为2:1

答案二

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宽叶白花植株杂交

I.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3:1

II.后代中全部为宽叶红花

III. 宽叶红花与窄叶红花植株的比为2:1

【解析】(1)由起始密码子(mRNA上)为AUG可知,基因M和基因R转录的模板分别为b链和a链。对M基因来说,箭头处C突变为A,对应的mRNA上的即是G变成U,所以密码子由GUC 变成UUC;正常情况下,基因成对出现,若此植株的基因为RR,则DNA复制后,R基因最多可以有4个。

(2)F1为双杂合子,这两对基因又在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F2中自交后性状不分离的指的是纯合子,F2中的四种表现各有一种纯合子,且比例各占F2中的1/16,故四种纯合子所占F2的比例为(1/16)*4=1/4;F2中宽叶高茎植株有四种基因型MMHH:MmHH:MMHh:MmHh=1:2:2:4,他们分别与mmhh测交,后代宽叶高茎:窄叶矮茎=4:1。

(3)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应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现在出现了Hh,说明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为Hh的个体减数分裂过程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基因型为Hh的次级性母细胞;配子为中应只能含一个基因H,且在4号只有一条染色体的情况下,

说明错误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没有分开造成的。

(4)方案1 选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mr)与该宽叶红花突变体进行杂交。若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r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mrr、Moro,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若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o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mro、M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若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oRo与moro,后代为MmRr、MoRo、moro、o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

方案2 选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mR)与该宽叶红花突变体进行杂交。若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r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mRr、Moro,宽叶红花:宽叶白花=3:1;若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o与moro,后代为MmRr、MoRo、MmRo、Mooo(幼胚死亡),后代全部为宽叶红花;若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oRo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oRo、o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窄叶红花=2:1。

(大纲卷)34(11 分)已知玉米子粒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请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进行一个杂交实验来验证:①子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子粒的非糯和糯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并加以说明

【答案】

F2

F2 子粒中:

①若黄粒(A_)︰白粒(aa)=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②若非糯粒(B_)︰糯粒(bb)=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③若黄非糯粒︰黄糯粒︰白非糯粒︰白糯粒=9︰3︰3︰1,即:

A_B_︰A_bb︰aaB_︰aabb=9︰3︰3︰1,则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常用的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杂交方案为自交法和测交法。植物常用自交法进行验证,根据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则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根据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两对性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测交法是教材中给出的验证方法,若杂合子测交后代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该性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若双杂合子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本题中两种方法均可选择。

8.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全国课标卷Ⅰ)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答案】C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期过程的最大区别是染色体的行为不同。有丝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被纺锤丝拉到赤道板位置排列整齐,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性加倍,DNA分子数不变,分裂的结果是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与分裂前一样。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中期是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被拉到赤道板的两侧并列分布,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和DNA 数目均减少一半。由于DNA是在间期复制的,在分裂期总数未增加。有丝分裂的前期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的行为,所以A、B、D错。

【试题点评】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共同成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对于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其规律十分重要,近几年在全国课标卷中考查较少,今年的试卷重新显示了本部分知识的应有地位。

本题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和DNA数目变化规律的内容,考查两种分裂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考查学生对两种分裂方式的识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题有一定难度,区分度较好,体现的生物学的核心知识点考查,命题角度常规,不偏不怪,只要对知识掌握较牢,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可以顺利作答。

(安徽卷)4. 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答案】C

【解析】题干中强调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的是。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与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关;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与有氧呼吸有关,和同源染色体联会无联系。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正是由于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的结果,所以选项中必有此小项。故选C。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是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在于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是指有丝分裂过程,与同源染色体联会无关。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与变异之间的联系,重点考察了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难度适中。

(天津卷)2.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子的过程,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

诱导下才能完成。下面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N 表示染色体组)据图

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

B.细胞III 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

C.II 、III 和IV 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D.培育转基因动物应选择细胞IV 作为受体细胞。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初级卵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需要促性腺激素的调节,A 项正确;

细胞III 为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输卵管中伴随着受精作用完成的,B 项正确;II 、

III 和IV 分别为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受精卵,它们在细胞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依次

为:2N 、2N 、4N ,染色体数不同,C 项错误;动物细胞的受精卵全能性高,因此培育转基因动物常

用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D 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和考生理解识图能力,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分

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等相关内容,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福建卷)5.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 号和一条21 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

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

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图甲看出,一条14 号和一条21 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还丢失了一小段染色体,明

显是染色体结构变异,A 错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中期,B 错误;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三

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若乙图中三

条染色体依次编号为1、2、3,联会的1与2分离,3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或者2与3分离1随机移向

任一极,则应该产生 1 3 和 2 、1 和 2 3 、 1 2 和 3 六种精子,C 错误;该男子减数分裂

时能产生正常的精子13,自然可以产生正常的后代,D 正确。

【试题点评】通过染色体变异和精子形成过程图例的分析,考察了学生对染色体变异和基因

重组的区别、减数分裂过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江苏生物卷)8.右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着丝点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1、2、

3、4各表示一条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

类型有8 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

的后代

【答案】C

【解析】图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 错误;一个着丝点上有两条DNA

分子,但染色体数目没变,和体细胞中的数目一样,B 错误;染色体1和2是同源染色体,在减

一后期,会相互分离,进入不同子细胞,C 正确;1和3是非同源染色体,在减一后期,会发生自

由组合,1可以和3或4进入同一个子细胞,D 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识图能力,及对减数分裂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掌握程度,难度适中。

9.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山东卷)5、家猫体色由X 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 、b 控制,只含基因B 的个体为黑猫,

只含基因b 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玳瑁猫互交的后代中有25%雄性黄猫

B .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50%

C .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

D .只有用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

【答案】 D

【解析】由题意可知,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 B X b 不能互交,所以A 项错误;玳瑁猫(X B X b

)与黄

猫(X b Y )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25%,B 项错误;玳瑁猫只有雌性,需要和其它体色的猫杂交才

能得到,C 项错误;用黑色雌猫(X B X B )和黄色雄猫(X b Y )杂交或者黄色雌猫(X b X b )和黑色雄猫

杂交(X B Y )都可得到1/2的玳瑁猫,D 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以及概率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

(广东卷)25.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果蝇缺失1条

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

(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F 1中

A .白眼雄果蝇占1/4 B.红眼雌果蝇占1/4

C .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4 D.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

【答案】AC

【解析】由题可推出亲本关于眼色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 和XBY ,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

XBXB ︰XBXb ︰XBY ︰XbY=1︰1︰1︰1,所以后代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雄果蝇占1/4,红眼

雌果蝇占1/2。亲本中均缺失一条Ⅳ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雄雌配子都有1/2的不具有IV

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B.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倍

C.染色体1与2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会相互分离

D.染色体1与3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

染色体,另外1/2的配子正常,因此,形成的受精卵中缺失一条IV染色体的占1/2,缺失两条的和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各占1/4。缺失两条的受精卵致死,因此存活的后代中正常染色体的个体占1/3,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占2/3。结合上述两种遗传现象,可推出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红眼果蝇占3/4×1/3=1/4,缺失1条Ⅳ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2/3=1/6,答案为AC。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考查伴性遗传相关应用,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处理和理解应用能力。

(重庆卷)8.(20分)某一单基因遗传病家庭,女儿患病,其父母和弟弟的表现型均正常。

(1)根据家族病史,该病的遗传方式是;母亲的基因型是(用A、a表示);若弟弟与人群中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假设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结果用分数表示),在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原因是男性在形成生殖细胞时自由组合。

(2)检测发现,正常人体中的一种多肽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在患者体内为仅含45个氨基酸的异常多肽链。异常多肽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此导致正常mRNA第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3)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其基本过程是用标记的DNA单链探针与进行杂交。若一种探针能直接检测一种基因,对上述疾病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时,则需要种探针。若该致病基因转录的mRNA分子为“…ACUUAG…”,则基因探针序列为;为制备大量探针,可利用技术。

【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a;1/33;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基因突变;46

(3)目的基因(待测基因); 2 ;ACTTAG(TGAATC);PCR

【解析】

(1)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无中生有推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双亲为杂合子,又因女儿患病,父母正常,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正常双亲结合,其弟基因为1/3AA、2/3Aa与人群中致病基因为了1/10的概率的女子结合,由人群中致病基因概率推女子基因为2×1/10×9/10Aa=18%,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由于女性表现型正常,其基因型为AA或者Aa,其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8%÷(1-1%)=2/11,故弟与人群中女婚配,考虑患病情况;弟(2/3Aa)与女子(为2/11Aa),可算出其子女患病概率为2/3×2/11×1/4=1/33;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携带致病基因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结合的概率相等,故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

(2)根据题意,患者体内氨基酸数目比正常人少,导致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指导该多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患者体内多肽合成到45号氨基酸停止,说明基因突变导致第46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3)DNA分子杂交的原理是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理,用带标记的DNA单链探针与目的基因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由mRNA中-----ACUUAG---推出相应的模板链为----TGAATC—进而推出相应互补链-----ACTTAG即为致病基因序列,致病基因DNA双链中任意一条均可以用来作为基因探针。制备大量探针,即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可用PCR技术实现。

【试题评价】本题以人类遗传病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遗传病类型的判定及相关概率计算、基因突变、基因诊断等内容,综合性强,但整体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江苏生物卷)31.(8分)调查某种遗传病得到如下系谱图,经分析得知,两对独立遗传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分别用字母Aa、Bb表示)与该病有关,且都可以单独致病。在调查对象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个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不是)伴X隐性遗传,因为第Ⅰ代第个体均不患病。进一步分析推测该病的遗传方式是。

(2)假设Ⅰ-1和Ⅰ-4婚配、Ⅰ-2和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为0,则Ⅲ-1的基因型为,Ⅱ-2的基因型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Ⅱ-2与Ⅱ-5婚配,其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答案】(1)不是 1、3 常染色体隐性

(2)AaBb AABB或AaBB(AABB或AABb) 5/ 9

【解析】(1)根据Ⅰ-1与Ⅰ-2正常,其女儿Ⅱ-3患该病,Ⅰ-3与Ⅰ-4正常其女儿Ⅱ-6患该病,“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此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1和Ⅰ-3男性都正常,其女儿有患病的,说明该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2)由于该遗传病受两对基因控制,只有当双显时才表现正常,由题中信息Ⅰ-1与Ⅰ-4婚配、Ⅰ-2与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为0,说明他们的基因组成中各有一对为显性纯合子,且Ⅰ-1、Ⅰ-2的基因型相同,Ⅰ-3、Ⅰ-4的基因型相同。分两种情况分析:①若Ⅰ-1、Ⅰ-2基因型为AABb、AABb,则Ⅰ-3、Ⅰ-4基因型为AaBB、AaBB。可推知Ⅱ-2基因型为1/3AABB、2/3AABb,Ⅱ-5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Ⅱ-3的基因型为AAbb,Ⅱ-4的基因型为aaBB,从而可以推断Ⅲ-1的基因型为AaBb。在这种情况下,Ⅱ-2与Ⅱ-5婚配,有三种情况后代携带致病基因:1/3AABB×2/3AaBB、2/3AABb ×1/3AABB、2/3AABb×2/3AaBB,故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3×2/3×1/2+2/3×1/3×1/2+2/3×2/3(1-1/2×1/2)=5/9。②另一种情况时把杂合的一对换为Aa,其余分析相同。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遗传定律在人类遗传病中的应用,难度适中。

(海南生物卷)28.(8分)造成人类遗传病的原因有多种。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回答下列问题:

(1) 21三体综合征一般是由于第21号染色体__ __异常造成的。A和a是位于第21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某患者及其父、母的基因型依次为Aaa、AA和aa,据此可推断,该患者染色体异常是其___ _的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异常造成的。

(2)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同源染色体中的l条发生部分缺失造成的遗传病。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丈夫的基因型为BB,妻子的基因型为bb)生出了一个患有猫叫综合征的孩子,若这个孩子表现出基因b的性状,则其发生部分缺失的染色体来自于____(填“父亲”或“母亲”)。

(3)原发性高血压属于___ _基因遗传病,这类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4)就血友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来说,如果父母表现型均正常,则女儿有可能患__ __,不可能患__ __。这两种病的遗传方式都属于单基因__ __遗传。

【答案】(1)数目(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母亲(1分)

(2)父亲(2分)

(3)多(1分)

(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友病隐性(每空1分,共3分)

10.遗传的分子基础

(全国课标卷Ⅰ)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tRNA的一端有三个碱基外露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另一端携带一种氨基酸到达核糖体上,通过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健,合成多肽链。所以A、C错误。DNA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而细胞核内无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因而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类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B错。线粒体中不仅具有自己的DNA,而且还有核糖体,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一部分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核糖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D正确。

【试题点评】试题不偏不难,正面考查了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基础知识,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起催化作用的,部分考生可能会误选B。

本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化合物的本质及合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概念及特点。旨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及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全国课标卷Ⅱ)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C

【解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天津卷)6.下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GA20、GA29 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 或酶2 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 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 对酶1 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 酶2 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答案】C

【解析】对去顶芽豌豆幼苗施加适宜浓度IAA,抑制GA29 和GA8 的合成,促进GA20形成GA1,A 正确;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顶芽,则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作用部位,GA1少,而其他三种赤霉素多,茎的伸长减弱,植株较矮,B 正确;酶1 基因突变,施用GA20也无法催化GA1 形成,不可恢复正常高度,C 错误;酶2能催化GA20→GA29和GA1→GA8两个反应,酶2 基因突变后的豌豆体内,由于酶2的缺失导致其所催化的反应难以进行,会节约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损耗,显然有利于GA20 →GA1 过程,会相应的增加细胞内GA1的含量,减少IAA在另两个过程中的耗费量。而且“只有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所以酶2 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比正常植株较高,D 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广东卷)2.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借助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实验等;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通过DNA的粗提取技术完成的;而DNA的双螺旋结构揭示了DNA的分子构成,碱基排列顺序揭示了DNA存储遗传信息的方式,碱基互补配对等分子构成特点的发现为DNA的复制阐明奠定了基础,因此答案为D。

【试题点评】本题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为情境,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以及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旨在考查识记能力。难度较小。

(浙江卷)3.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

C.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答案】A

【解析】图示过程为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同时开始mRNA的延伸,A项正确;DNA—RNA杂交区域中,DNA链上的碱基A与RNA链上额碱基U配对,B项错误;由图可知,多个核糖体结合在该mRNA上,该mRNA翻译能得到多条相同的肽链,C项错误;根据图示,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该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D 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基因表达相关过程和考生的识图能力,涉及RNA聚合酶的作用、杂交区域碱基配对情况、多聚核糖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基因表达时间和空间上的异同等内容,

综合性强,具有一定难度。

(海南生物卷)12.甲(ATGG)是一段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答案】D

【解析】甲是单链DNA,乙是RNA、丙是ATP,三者都含有核糖,其中DNA中含脱氧核糖,RNA 和ATP中含有核糖,A正确;甲为ATGG,含有3种核苷酸,其转录的RNA为UACC也含有3中核苷酸,因此甲、乙共含有6种核苷酸,B正确;ATP可以通过断裂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是直接的能源物质,C正确;乙的水解产物为3种核苷酸,不含有ATP,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DNA、RNA和ATP的结构和功能,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海南生物卷)13.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答案】D

【解析】T2噬菌体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其中蛋白糊中含有S元素,而核酸不含,A错误;T2噬菌体是细菌病毒,其寄主细胞是细菌,而酵母菌是真菌,B错误;T2噬菌体是DNA病毒,不含RNA,其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病毒可以以自身的遗传物质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为原料进行大量增殖,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病毒的结构和功能,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天津卷)7.(13 分)肠道病毒EV71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下面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肠道内增殖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M 的合成场所是。催化①、②过程的物质N 是。

(2)假定病毒基因组+RNA含有75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40%。以病毒基因组+RNA 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 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 个。

(3)图中+RNA有三方面的功能分别是。

(4)EV71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

(5)病毒衣壳由VP1、VP2、VP3 和VP4 四种蛋白组成,其中VP1、VP2、VP3 裸露于病毒表面,而VP4 包埋在衣壳内侧并与RNA 连接,另外VP1 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若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疫苗,四种蛋白中不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的是,更适宜作为抗原制成口服疫苗

的是。

【答案】

(1)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RNA 聚合酶(或 RNA复制酶或依赖于RNA 的RNA聚合酶)(2)9000 (3)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5)VP4 VP1

【解析】(1)图中的M 物质是一条多肽链,由于EV71 病毒没有细胞器,其合成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①、②过程是以RNA 为模板合成RNA 的过程需要的是RNA 复制酶(或RNA 聚合酶或依赖于RNA 的RNA 聚合酶);

(2)病毒是由+RNA 合成+RNA 的过程:需要先以+RNA 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也就是合成了一条完整的双链RNA,在这条双链RNA 中A=U,G=C,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在病毒+RNA 中(假设用第1 条链来表示)(A1+U1)=40%,而互补链-RNA 中(假设用第2 条链来表示)(A2+U2)=(A1+U1)=40%,所以两条互补链中A+U 占双链RNA 碱基数的比例是A+U=40%,则G+C=60%,所以病毒基因组+RNA 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 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 和C 碱基数是7500×2×60%=9000。

(3)由图中可以看出+RNA 的功能是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出新的蛋白质;也作为复制的模板形成新的+RNA;还是病毒的组成成分之一。

(4)EV71 病毒感染机体后进入内环中首先会引发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会引发细胞免疫。

(5)由于VP4 包埋在衣壳内侧不适合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由于VP1 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口服后不会改变其性质,所以更适合制成口服疫苗。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基因的表达、免疫调节、DNA 分子结构计算的迁移。题目新颖,难度适中。

(四川卷)11.( 13分)回答下列果蝇眼色的遗传问题。

(l)有人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朱砂眼雄蝇,用该果蝇与一只红眼雌蝇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基因用B、b表示):

② 让F2代红眼雌蝇与朱砂眼雄蝇随机交配。所得F3代中,雌蝇有______种基因型,雄蝇中朱砂眼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一F3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白眼雌蝇。研究发现,白眼的出现与常染色休上的基用E、e有关。将该白眼雌蝇与一只野生型红眼雄蝇杂交得F’1, F’1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

实验二中亲本白眼雌绳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2代杂合雌蝇共有_____种基因型。这些杂合雌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蝇出现白眼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该基因突变前的那分序列(含起始密码信息)如下图所示.

(注:起始密码子为AUG,终止密码子为UAA,UAG或UGA)

GCG GCG ATG GGA AAT CTC AAT GTG ACA CTG 甲链

CGC CGC TAC CCT TTA GAG TTA CAC TGT GAC 乙链

上图所示的基因片段在转录时,以_______________链为模板合成mRNA;若“↑”所指碱基对缺失,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含__________个氨基酸。

【答案】:(1)X 隐 2 1/4

(2) X b X b ee 4 1/2 (3)乙链 3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规律、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表达等知识点。

(1)①F2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而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朱砂眼,即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应位于X染色体;亲本为红眼和朱砂眼,而F1代全为红眼,则可知红眼为显性性状、朱砂眼为隐性性状。②根据题意可知F2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2X B X B、1/2X B X b,其产生的配子应为X B︰X b=3︰1;朱砂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 b Y,其产生的配子为X b︰Y=1︰1,则子代雌果蝇的基因型有2种即X B X b、X b X b,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 b Y︰X B Y=3︰1,故朱砂眼雄果蝇所占比例为1/4。

(2)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其上的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结合实验二中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可知e基因和b基因同时存在为白眼,含B基因就表现为红眼,E基因和b 基因存在表现为朱砂眼,由此可知亲本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eeX b X b,子一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EeX B X b、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 b Y,二者交配子二代的雌果蝇的基因型应有3*2=6种,其中杂合子为4种,分别为EEX B X b、EeX B X B、EeX b X b、eeX B X b,其比例为1︰2︰2︰1,其中红眼果蝇(EEX B X b、EeX B X B、eeX B X b)所占比例为2/3。

(3)根据起始密码子为AUG以及模板链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的知识,可判断乙链为模板链;箭头处碱基对缺失后,模板链的序列(从起始密码子处开始)将变为-TAC CCT TAG AGT TAC ACT GTG AC相应的mRNA序列为-AUG GGU AUC ACG AUG UGA CAC UG,可知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起始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之间为5个密码子,故该多肽含有5个氨基酸。

【试题点评】本题以果蝇为命题材料,综合考查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本计算、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互作、转录以及基因突变,意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难度较大。针对此类题型,复习遗传知识时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分析方法和核心遗传思想的灌输,培养其利用经典的“假设-演绎”、棋盘分析等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北京卷)4. 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

断出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安徽卷)4. 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答案】C

【解析】题干中强调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的是。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与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关;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与有氧呼吸有关,和同源染色体联会无联系。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正是由于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的结果,所以选项中必有此小项。故选C。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是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在于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是指有丝分裂过程,与同源染色体联会无关。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与变异之间的联系,重点考察了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难度适中。

(天津卷)4. 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 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 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

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 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2)=12%,B 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32/2)=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5/2)=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 错误;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配合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检测,难度适中。

(四川卷)5.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增殖及单倍体的相关知识。大豆单倍体体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具有全套的遗传信息,所以也具有全能性,A项正确;单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0条,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为40条,B项错误;单倍体中抗病植株占50%,说明该植株为杂合子,杂合子连续自交多代后,显性纯合子比例逐代升高,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决定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以单倍体为材料,考查了花药离体培养的原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杂合子基因型的判断等,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难度中等。针对此类题型,复习时需要结合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分析,力求知识间的相互整合。

(大纲卷)5.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答案】C

【解析】A项属于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项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C 项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D项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选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育种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

(江苏生物卷)11.某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兰科珍稀花卉很难获得成熟种子。为尽快推广种植,可应用多种技术获得大量优质苗,下列技术中不能

..选用的是

A.利用茎段扦插诱导生根技术快速育苗

B.采用花粉粒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苗

C.采集幼芽嫁接到合适的其他种类植物体上

D.采用幼叶、茎尖等部位的组织进行组织培养

【答案】B

【解析】茎段扦插、幼芽嫁接、植物组织培养都是无性繁殖,可以大量快速得到与原有性状相同的个体,A、C、D均可选用;采用花粉粒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幼苗,但由于花粉粒为雄配子,发育来的单倍体植株会发生性状分离,不能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B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无性繁殖及单倍体植株的特点,难度适中。

(江苏生物卷)12.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

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答案】C

【解析】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

然选择逐渐形成的,A 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由自然选择决

定,B 错误;黑猩猩和人类的DNA 相差(100-99.01)=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 / 百万年计算,

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 万年的累积,C 正确;大猩猩和人类相差1.1%,大猩猩和

非洲猴相差1.24%,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D 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知识及理解,并且对识图能力和提取信息能

力有一定要求,难度适中。

(江苏生物卷)25.现有小麦种质资源包括:①高产、感病;②低产、抗病;③高产、晚

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

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

A.利品用种①、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产品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a 、b 和c 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c

【答案】CD

【解析】欲获得a ,应利用①和②品种间进行杂交筛选,A 错误;染色体加倍后结实率降低,

欲获得b 应对③进行诱变育种,B 错误;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基因,因此a 、b 、c 都可以通过诱

变育种获得,C 正确;基因工程可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③获得c 可通过基因工程实现,D 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通过育种方式的选择,考查变异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和理解

能力。

(海南生物卷)22.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 2是由其等位基因B 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

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 .基因B 1和B 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 .基因B 1和B 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 .基因B 1和B 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答案】D

【解析】据基因突变的含义可知,基因突变是由于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

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故A 正确。由于密码子具有兼并性,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可能

相同或不同,故B 正确。生物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体蛋白质的合成中都共用同一套遗传

密码,故C 正确。由题可知B 1与B 2正常情况下应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当其在减

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通常应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开,而相应的等位基因的也随之彼此分离。故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

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B1与B2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将基因突变,蛋白质合成及减数分裂相关知识综合一起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查。难度较小。

(北京卷)30.(18分)斑马鱼的酶D由17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编码。具有纯合突变基因(dd)的斑马鱼胚胎会发出红色荧光。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基因整合到斑马鱼17号染色体上,

带有G基因的胚胎能够发出绿色荧光。未整合G基因的染色体的对应位点表示为g。用个体

M和N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1)在上述转基因实验中,将G基因与质粒重组,需要的两类酶是和。将

重组质粒显微注射到斑马鱼中,整合到染色体上的G基因后,

使胚胎发出绿色荧光。

(2)根据上述杂交实验推测:

①亲代M的基因型是(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 DDgg

b. Ddgg

②子代中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基因型包括(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 DDGG

b. DDGg

c. DdGG

d. DdGg

(3)杂交后,出现红·绿荧光(既有红色又有绿色荧光)胚胎的原因是亲代(填“M”或“N”)的初级精(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发生了交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通过记录子代中红·绿荧光胚胎数量与胚胎总数,可计算得到该亲本产生的重组配子占其全部配子的比例,算式为

【答案】(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连接酶受精卵表达

(2)①b ②b、d

(3)N 非姐妹染色单体4×(红·绿荧光胚胎数量/胚胎总数)

【解析】(1)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需要两类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动物细胞工程的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

(2)由于出现了绿色荧光(D_G_)和红色荧光(ddgg)的子代胚胎,则亲代M中必定均含有d基因,同时可推出M和N的基因型是:Ddgg、DdGg,由此可知第一问选b,第二问选b、d。

(3)由题可知,D与G是连锁遗传的,再由第(2)题的分析可知,其基因分析如下图(左)所示,因此正常情况不会产生红·绿荧光胚胎,除非亲代N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形成如下图(右)所示的情况。

交叉互换后

若亲代N产生的配子中重组的配子(dG和Dg)占的比例为x,则dG占的比例为x/2,又因亲代M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Dg、dg,则可知子代胚胎中红·绿荧光胚胎的概率为x/4,即:x/4=(红·绿荧光胚胎数量/胚胎总数),可推出重组的配子比例为:4×红·绿荧光胚胎数量/胚胎总数。

【点评】考查基因工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等知识,以及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命题材料和角度都非常新颖,又恰当地处理好了新题与难题的关系。既很好地体现了跨模块结合的新要求,又充分体现了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魅力。

(广东卷)28.(16分)

地中海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一对夫妇生有一位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症患儿,分析发现,患儿血红蛋白β链第39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发生了突变(C→T)。用PCR扩增包含该位点的一段DNA片段l,突变序列的扩增片段可用一种限制酶酶切为大小不同的两个片段m和s;但正常序列的扩增片段不能被该酶酶切,如图11(a)。目前患儿母亲再次怀孕,并接受了产权基因诊断。家庭成员及胎儿的PCR扩增产物酶切电泳带型示意图见图11(b)。(终止密码子为UAA、UAG、UGA。)

(1)在获得单链模板的方式上,PCR扩增与体内DNA复制不同,前者通过__________解开双链,后者通过________解开双链。

(2)据图分析,胎儿的基因型是_______(基因用A、a表示)。患儿患病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的原始生殖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_过程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从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其患病是由于_____________。

(3)研究者在另一种贫血症的一位患者β链基因中检测到一个新的突变位点,该突变导致β链第102位的天冬酰胺替换为苏氨酸。如果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则为证明该突变位点就是这种贫血症的致病位点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

【答案】(1)高温解旋酶

Aa 母亲减数分裂突变后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形成异常蛋白

该病可遗传给后代患者的β链不能被限制性酶切割

【解析】

(1)PCR是体外扩增DNA的方式,通过高温使双链之间的氢键断裂,从而解开双链;而生物体内的DNA的复制则是通过解旋酶使DNA双链之间的氢键断裂来解开双链的。

(2)由“一对夫妇生有一位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症患儿”可推出,重度β地中海贫血是隐性遗传病。结合题干中“用PCR扩增包含该位点的一段DNA片段l,突变序列的扩增片段可用一种限制酶酶切为大小不同的两个片段m和s”和图11(b),可推出电泳结果中存在l片段者,存在A基因;存在m和s片段者,存在a基因,因此我们可推出母亲、父亲、患儿和胎儿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和Aa。母亲和父亲的基因型为AA和Aa,患儿的一个a基因来自父亲,另一个a基因可能是因为母亲的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发生生了基因突变,使得配子中的A 基因变成a基因。由图11(a)可知,该突变导致模板链中的CTC突变成ATC,相应mRNA上的密码子由GAG变成UAG,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使翻译提前终止。

(3)由于另一种贫血症患者的β链基因中只检测到一个突变位点,所以应该为显性突变。只要在与上一个患者无亲缘关系的这种贫血症患者中检测到该突变位点,同时正常人为未检测到该突变位点的纯合子,就可以说明该突变点就是这种贫血症的致病位点。

【试题点评】本题以地中海贫血症产前基因诊断为情境,考查PCR扩增、分离定律、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海南生物卷)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答案】B

【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主要分布于血浆、组织液和乳汁等,A会出现;糖原为多糖,是主要储存于肝细胞和肌细胞等细胞内的能源物质,不应该出现在内环境中,B正确;胰岛素为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要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靶细胞、靶器官进行作用,C胰岛素会出现;氨基酸为小分子,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毛细血管,并通过循环系统进入组织细胞,D氨基酸会出现。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对内环境的理解和成分的掌握,难度不大。

(海南生物卷)2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答案】D

【解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A正确;淋巴细胞在骨髓或胸腺中成熟以后,来到外周淋巴组织(淋巴结、脾脏等),而淋巴液起源于组织液,通过淋巴管的收集到达淋巴结过滤,最终汇入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循环,因此在淋巴液和血浆中都具有淋巴细胞,B、C项正确。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血浆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相对于血浆都比较低。

(全国课标卷Ⅰ)30.(10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3)脂肪细胞(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答案】(1)胞吐协助扩散(运输)(2)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的利用,降低血糖浓度。(3)是(4)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

【解析】

(1)题干已经说明“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故为协助扩散。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和转化为非糖类物质,促进转化为糖原。

(3)“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血糖会上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刺激减弱,分泌的胰岛素量也减少,随着胰岛素的不断被分解,胰岛素含量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血糖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血糖调节过程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能力及对信息的提取能力。

(山东卷)24、(9分)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继而促进,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答案】(1)毛细血管舒张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或ADH)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 ATP (或三磷酸腺苷) 肾上腺素

(4)细胞外液乳酸

【解析】(1)炎热环境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是毛细血管舒张,进行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

(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3)血糖的去向有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题目中是在长跑比赛中,所以血糖的大量消耗是用于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能;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4)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属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

【试题评价】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体温平衡、水盐平衡、血糖平衡等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种群和群落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共5题) 1.(2019?江苏)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 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 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 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2.(2019?江苏)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3.(2019?江苏)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4.(2019?北京)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 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 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 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 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5.(2019?全国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2010-2019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生物专题14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生物 专题14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2019?全国卷II?T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A 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2.(2019?北京卷?T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2010_2019)十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5选修1生物技术与实践(含解析)

专题15 生物技术实践 1.(2019?北京卷?T3)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结果见下表。 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 B.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 C.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 D.H/C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 【答案】C 【解析】培养基一般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成分,A正确;筛选淀粉分解菌时,需要对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再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B正确;由题意可知,两种菌均会产生透明圈,说明两种菌均可以产生淀粉酶并分泌到细胞外分解淀粉,C错误;H/C 越大,说明该淀粉分解菌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2.(2019?江苏卷?T9)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 【答案】B 【解析】乳酸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有氧气存在时,其发酵会受到抑制,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应一致处于密闭状态,否则会导致发酵失败,A错误;家庭制作果酒、果醋与腐乳过程中所用的菌种均来源于自然环境,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过程,因此均不是纯种发酵,B正确;果醋制作过程中,醋

酸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与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因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溶液的pH都是逐渐降低,C错误;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参与腐乳发酵,D错误。 3.(2019?江苏卷?T10)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兔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 B.DNA析出过程中,搅拌操作要轻柔以防DNA断裂 C.预冷的乙醇可用来进一步纯化粗提的DNA D.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答案】A 【解析】兔属于哺乳动物,其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提取不到DNA,而鸡属于鸟类,其红细胞内含有细胞核与各种细胞器,DNA含量较多,A错误;DNA分子从细胞中被释放出来且除去蛋白后是非常容易断裂的,如果太过剧烈的搅拌,DNA链可能会被破环,因此轻柔搅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完整的DNA分子,B正确;在冷的95%酒精溶液中DNA的溶解度最低,DNA的沉淀量最大。如果用热的95%酒精会提高DNA的溶解度,不能完全使DNA沉淀,C正确;将析出的DNA溶解在2 mol/L的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会呈现蓝色,D正确。 4.(2019?江苏卷?T13)下列关于加酶洗涤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加酶洗衣粉中一般都含有酸性脂肪酶 B.用加酶洗涤剂能减少洗涤时间并节约用水 C.含纤维素酶洗涤剂可以洗涤印花棉织物 D.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是相对耐高温的 【答案】A 【解析】加酶洗衣粉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A错误;加酶洗衣粉含酶制剂,酶具有高效性,故可以节约洗涤时间,B正确;棉织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酶可以使织物更蓬松,有利于洗去污渍,C正确;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了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的酶,制作加酶洗衣粉,D正确。故选A。 5.(2019?江苏卷?T19)下列关于产纤维素酶菌分离及运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筛选培养基中应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或蔗糖提供生长营养 B.可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 C.在分离平板上长出的菌落需进一步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能力 D.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提高其饲用价值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高考生物试题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 (10全国卷1)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 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 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及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答案】A (10全国卷2)31.(10分)请回答下列问题:氮、磷、镁3种元素中,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物质的元素是,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研磨叶片通常需加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丙酮。二氧化硅的作用是 碳酸钙的作用是

丙酮的作用是 (4)光反应中能把光能转换成电脑的叶绿素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 (10重庆卷)2.题2图为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的示意图,U、V、W、X、Y代表参及光能转换的物质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U在光合作用里的作用是吸收和传递光能 B,V吸收光能后被激发,使 H O分解,产生电子流 2 C,W为 CO的还原剂,其能量是稳定化学能来源之一 2

D,U至Y的能量转换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 答案:D 解析:此题的图是课本上的图的再现略有改编,首先要识图弄清U、V、W、X、Y代表参及光能转换的物质分别是除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的其它色素、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的、NADPH、NADP+、糖类,结合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过程(光能先转化为电能然后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而后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可知,答案A 、B、C正确;其中光能先转化为电能然后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为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所完成,活跃的化学能而后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W-Y)则是暗反应过程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完成,故答案D错。 分析:此题为识图题,首先要把图看清、明白,当然这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看书时要注重文字及图形结合理解记忆,做此类题目才有效果。考查的是植物代谢的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的相关知识(选修),也属识记类,为容易题。 (10浙江卷)29.(26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员进行了“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实验,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图甲和图乙表示其中的两个实验结果。

2019年各地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含答案

2019年各地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1、(理综3)1.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者都存在于蓝藻中 B. 三者都含有DNA C. 三者都是ATP合成的场所 D. 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不同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其中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中功能不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前者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后者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高尔基体、叶绿体和线粒体,A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少量的DNA,而高尔基体不含DNA,B错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都可以合成ATP,高尔基体参与植物细胞壁、动物分泌物的形成,消耗ATP,C错误;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而膜的主要成分中有蛋白质,D正确。故选D。 2、(理综3)2.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 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其细胞核的结构主要包括核膜、核孔、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真核细胞中只有细胞核中有染色质,A正确;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B错误;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含有遗传物质DNA,因此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正确;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其通过DNA复制合成子代DNA,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B。 3、(江苏卷)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 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 C. 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 D. 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内的两种生物大分子有机物,其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种,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核酸分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由C、H、O、N、P元素组成;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详解】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而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C、H、O、N,A错误;核酸包括DNA和RNA,两者的合成都需要相关酶的催化,而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的分解需要蛋白酶的参与,而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的分解不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C错误;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但是不会破坏肽键,且核酸分子中不含肽键,D错误。 4、(江苏卷)11.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生物大全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生物大全 专题01 组成细胞的分子及多样性 1.(2018浙江卷,13)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 B.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蛋白质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同时加入双缩脲试剂A和B 【答案】B 【解析】氨基酸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A错误;某些化学物质,如 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遗传物质DNA 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C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0.1g/mL 的NaOH溶液) 1mL,摇匀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0. 01g/mLCuS04溶液) 4滴并摇匀,D错误。 2.(2018全国Ⅱ卷,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抗原能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 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可见,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A正确;肌肉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如肌动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B正确;蛋白质结合Fe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的运输,C错误;染色体是细胞核的结构之一,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3.(2018江苏卷,5)哺乳动物的催产素具有催产和排乳的作用,加压素具有 升高血压和减少排尿的作用。两者结构简式如下图,各氨基酸残基用3个字母缩写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 1 页共 1 页

2011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分子及细胞

2011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分子及细胞部分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1、(11年新课标卷).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试剂 预期的实验结果 A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 的有丝分裂 醋酸洋红 染色体被染成紫红色 B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 双缩脲试剂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C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 糖 甲基绿 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 D 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 中的分布 斐林试剂 吡罗红 斐林试剂将DNA 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 染成红 色 答案.A 2、(11年北京卷4)胰岛素的A ,B 两条肽链是由一个基因编码的。下列有关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基因的两条DNA 单链分别编码A,B 两条肽链 B.沸水浴加热之后,构成胰岛素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C.胰岛素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的序列,与空间结构无关。 D.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需经蛋白酶的作用形成胰岛素。 答案:D 3.(11年上海卷)就物质属性而言,蛋白质、抗原和多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答案:A 4、(11年山东卷6).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A.苏丹Ⅲ染色体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B.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C.健那绿(詹纳斯绿B )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D.甲基绿、派洛宁(呲罗红)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 和RNA

答案:C 5、(2011年江苏卷1).下列物质合成时,需要模板的是 A.磷脂和蛋白质 B.DNA和酶 C.性激素和胰岛素D.神经递质和受体 答案:B 6、(2011年江苏卷21).研究发现,砷( 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多选) A.As在水稻细胞内富集,由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决定 B.As进入水稻细胞,导致有关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代谢 C.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 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答案: BCD 7、(2011年福建卷26).回答下列Ⅰ、Ⅱ题 Ⅱ。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如下归纳: 实验观察对象染色剂实验结果 ①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苏丹Ⅲ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 ②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 布 毗罗红 甲基绿 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 染成红色的面积 ③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健那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④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龙胆紫 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 体着色 (1)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正确的有_______(实验序号)。 (2)实验②和实验④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实验②用盐酸可改变______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实验④用盐酸与酒精混合,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都要注意盐酸浓度,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______。 (3)健那绿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反应,该反应变化是____________。 答案:Ⅱ(1)①③(2)细胞膜时间 (3)三 [H]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11年重庆卷).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分子均可通过核膜

【生物】6年高考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WORD版蛋白质工程

蛋白质工程 (2012天津)8.黄曲霉毒素B1(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瘤变。某些微生物能表达AFB1解毒酶.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清除其毒性。 回答下列问题: (1) AFB1属于类致癌因子。 (2) AFB1能结合在DNA 的G 上,使该位点受损伤变为G ' ,在DNA复制中,G '会与A 配对。现有受损伤部位的序列为,经两次复制后,该序列突变为。 (3)下图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图 据图回答问题: ①在甲、乙条件下培养含AFB1解毒酶基因的菌株,经测定,甲菌液细胞密度小、细胞含解毒酶:乙菌液细胞密度大、细胞不含解毒酶.过程l 应选择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 ,理由是 ②过程Ⅱ中,与引物结合的模版是 ③检测酵母菌工程菌是否合成了AFB1解毒酶,应采用方法。 (4)选取不含AFB1的饲料和某种实验动物为材料,探究该AFB1解毒酶在饲料中的解毒效果。实验设计及测定结果见下表: 据表回答问题: ①本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 ②本实验中,反映AFB1解毒酶的解毒效果的对照组是。 ③经测定,某污染饲料中AFB1含量为100μg/kg ,则每千克饲料应添加克AFB1解毒酶.解毒效果最好.同时节的了成本。 (5)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每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序列。

【答案】(1)化学(2) (3)①甲甲菌液细胞的AFB1解毒酶基因已转录生成了mRNA,而在乙菌液细胞中该基因未转录②AFB1解毒酶基因的 cDNA. ③抗原-抗体 杂交 (4)① AFB1的有无和AFB1解毒酶的含量。 ② B组(或B组+A组)③ 5 (5)脱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黄曲霉毒素B1 (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瘤变。某些微生物能表达AFB1解毒酶.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清除其毒性。 (1)黄曲霉毒素B1(AFB1)是化学物质,AFB1属于化学类致癌因子。 (2)AFB1能结合在DNA 的G 上.使该位点受损伤变为G ' ,在DNA复制中,G '会与A配对。 现有受损伤部位的序列为,经两次复制后,该序列突变为。 (3)①在甲、乙条件下培养含AFB1解毒酶基因的菌株.经测定.甲菌液细胞密度小、细胞含解毒酶:乙菌液细胞密度大、细胞不含解毒酶.过程l 应选择甲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 ,理由是因为甲菌液细胞含解毒酶,意味着完成了基因的表达,所以应选择甲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 ②过程Ⅱ中,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与引物结合的模版是cDNA. ③检测酵母菌工程菌是否合成了AFB1解毒酶,检测对象为蛋白质,应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 (4)①本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AFB1的有无和AFB1解毒酶的含量。 ②本实验中.反映AFB1解毒酶的解毒效果的对照组是B组。 ③经测定,某污染饲料中AFB1含量为100μg/kg ,则每千克饲料应添加5克AFB1解毒酶.AFB1的残留量最少,解毒效果最好.继续添加AFB1解毒酶解解毒效果不变,因此节约了成本。 (5)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酶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试题点评】本题以“黄曲霉毒素B1”为材料背景,考查了致癌因子,DNA复制,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实验设计,是一道很好的综合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实验分析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难度适中。 (2012广东)29 .(16分)食品种类多,酸碱度范围广。生物兴趣小组拟探究在食品生 产应用范围较广的蛋白酶,查阅相关文献,得知: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20)

种群、群落 (11年新课标卷)31.(12)分 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⑴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⑵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⑶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⑷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31. 【解析】 ⑴人吃兔,狐也吃兔,人同时也捕食狐,所以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关系。病毒与宿主是寄生的关系,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⑵见下图。 ⑶人登岛以后,狐狸濒临灭亡,野兔数量大大增加,导致食物空间等竞争加剧,则竞争强度增加。 ⑷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导致野兔数量呈下降趋势,流行病传染程度减弱。 【答案】 ⑴竞争和捕食寄生 ⑵见上图 ⑶增加 ⑷减弱 (11年大纲版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2011年安徽卷)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答案:B

2020年衡水中学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一、单选题(共7题) 1.(2019?江苏)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 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 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 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2.(2019?江苏)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3.(2019?江苏)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4.(2019?江苏)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 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 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 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 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5.(2019?江苏)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 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C. 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 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6.(2019?天津)叶色变异是由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芽变现象。红叶杨由绿叶杨芽变后选育形成,其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减少,光合速率减小,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叶杨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位点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 B. 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C. 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 D. 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绝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 7.(2019?天津)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 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17份】2010-2019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生物专题 共987页

【17份】2010-2019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生物专题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生物 专题01 细胞的物质基础 1.(2019?全国Ⅱ卷?T1)在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和细胞核中能够合成的物质分别是 A.脂质、RNA B.氨基酸、蛋白质 C.RNA、DNA D.DNA、蛋白质 【答案】A 内质网可以合成脂质,细胞核中可以发生转录合成RNA,A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RNA,细胞核中可以合成DNA和RNA,C错误;内质网中不能合成DN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2.(2019?江苏卷?T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

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 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 【答案】B 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而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C、H、O、N,A错误;核酸包括DNA和RNA,两者的合成都需要相关酶的催化,而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 正确;蛋白质的分解需要蛋白酶的参与,而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的分解不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C错误;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但是不会破坏肽键,且核酸分子中不含肽键,D错误。 3.(2019?浙江4月选考?T7)脂质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油脂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紫色 B.磷脂主要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C.胆固醇使动物细胞膜具有刚性 D.植物蜡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组成成分 【答案】C 苏丹Ⅲ染液用于检验细胞中的油脂,油脂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橙黄色,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呈现橙黄色的小液滴,A选项错误;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单位膜的基本骨架为脂双层,由磷脂参与构成,B选项错误;胆固醇安插在质膜的结构中,为质膜的结构提供稳定性,使细胞膜具有刚性,C选项正确;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不是膜结构的组成成分,D选项错误。 4.(2018?全国Ⅱ卷?T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C 抗原能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可见,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A正确;肌肉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如肌动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B正确;蛋白质结合Fe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的运输,C错误;染色体是细胞核的结构之一,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种群、群落 新课标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种群、群落新课标 (11年新课标卷)31.(12)分 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⑴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⑵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⑶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⑷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31. 【解析】 ⑴人吃兔,狐也吃兔,人同时也捕食狐,所以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关系。病毒与宿主是寄生的关系,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⑵见下图。 ⑶人登岛以后,狐狸濒临灭亡,野兔数量大大增加,导致食物空间等竞争加剧,则竞争强度增加。 ⑷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导致野兔数量呈下降趋势,流行病传染程度减弱。 【答案】 ⑴竞争和捕食寄生 ⑵见上图 ⑶增加 ⑷减弱 (11年大纲版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2011年安徽卷)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单选题(共5题) 1.(2019?北京)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 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 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 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 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 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2.(2019?天津)下列过程需A TP水解提供能量的是() A. 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 B.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 光反应阶段中水在光下分解 D. 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3.(2019?江苏)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 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 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 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4.(2019?江苏)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 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 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5.(2019?全国Ⅰ)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二、综合题(共3题) 6.(2019?天津)人类心脏组织受损后难以再生。该现象可追溯到哺乳动物祖先,随着它们恒温状态的建立,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减弱。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生物膜系统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生物膜系统新人教版 (11年新课标卷)30.(10分) 回答问题 ⑴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⑵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30. 【解析】 ⑴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是先在细胞核中由DNA转录出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在内质网上合成及高尔基体上加工,后经以小泡的形式分泌出细胞外。每个细胞核中都含有该个体的整套遗传物质。 ⑵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然后产生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答案】 ⑴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含有 ⑵B 浆记忆特异性 (11年四川卷)2.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 A.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不发达 C.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 D.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答案:B 解析: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一定的流动性;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 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糖类的合成有关,因此合成固醇类激素的 细胞内质网也发达。因此B错。 - 1 -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汇编

母题11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母题来源一】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生物(全国Ⅲ卷) 【母题原题】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 【命题意图】本专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

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命题规律】以文字叙述、表格、图形等形式考查组织液、血浆、淋巴的判断,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判断,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 【得分要点】 1.内环境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3)A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处氧分压高于B处,A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 2.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的判断 (1)存在的物质 (2)不存在的物质 3.血浆pH维持稳态的机制(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

2018年高考生物往年真题分类汇编

2018年高考生物往年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细胞及分子组成 1.(2016·高考全国卷乙)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2.(2016·高考江苏卷)蛋白质是决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B.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D.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而且也与功能基团相关 3.(2016·高考江苏卷)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B.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 D.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颗粒、砖红色沉淀 专题2细胞的结构和物质运输 1.(2016·高考全国卷乙)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2.(2016·高考全国卷丙)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B.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内环境与稳态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内环境与稳态 一、单选题(共5题) 1.(2019?全国Ⅲ)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 皮肤血管舒张 C. 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 用酒精擦拭皮肤 2.(2019?北京)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 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 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 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 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 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 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________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3.(2019?全国Ⅲ)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4.(2019?全国Ⅱ)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5.(2019?全国Ⅰ)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