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

公共政策广义(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

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狭义(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事务(不仅包括人们公认的、涉及到所有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事务,而且也包括那些可能转换为前者,但却与部分人,甚至个别人相关的事务)

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等,其中“社会”是相对的,可划分为多个层次)

公共政策的本质(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它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是政府对社会利

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理解要点:1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2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3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4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5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6要在增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需求,对复杂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过程:1利益选择2利益整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2整体性3超前性4层次性5多样性6合法性7规范性)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正负导向;2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表现出倾斜性,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析(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政策、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的研究)

公共政策基本分析框架(麦考尔一韦伯分析模式:描述性分析与规范性分析;沃尔夫的分析模式:政策分析程序;邓恩的分析模式: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多元理性基本内容:技术、经济、法律、社会、实质理性7政策效果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分析原则(1系统原则2预测原则3协调原则4分解综合原则5民主原则)

政府角色定位的基本理论框架(1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和政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基本

途径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性途径。但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市场的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3政府也存在失灵的可能性,这将制约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发挥作用的空间。4应将的讨论拓展到包括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社区四者之间关系的讨论)

问题(泛指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

社会问题(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一个问题要成为社会问题,必须是一个同时对许多个体发生影响并导致这些个体不满的状态)

问题认定过程中价值标准(1社会福利:社会群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人福利的加总2效率:主

要指经济效率;3公平:4其他:民主、自由、社会稳定、社会团结、社会信任)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1社区(第四部门)个体之间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各种非正式的、但又非常紧密的关系的领域。

特点:非正式性。优势:1信息优势:2激励充分3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4具有较好的回应性;5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缺陷:1范围不会太大,所容纳人口也较小;2非正式性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得资源的最大障碍。

○2政府(第一部门):特点:公共物品(服务)主要提供者,由各种正式公共机构(组织)组

成,一般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合法地行使强制力来达到目标。优势:1权威的广泛性2唯一合法强制力;缺陷:政府失灵理论,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2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3行政机构的低效率问题:4其他方面:民主投票过程的高成本、直接民主过程可能缺乏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机制、代议制民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政治周期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等。

○3市场(第二部门):特点:社会中私人物品(服务)主要提供者,由各种正式私人组织(企

业)组成,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自主交易的主要模式。优势:(1)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进投人产出效率(2)通过为个体提供充分的激励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3)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评估来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缺陷:市场失灵理论:(1)垄断:(2)公共物品:(3)外部效应(4)信息不对称

○4志愿部门(第三部门)特征:能提供私人和公共物品服务,由正式公共或私人组织构成,

一般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自愿的合作来解决问题。优势:1相较社区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相较政府而言,具有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3相较政府而言,对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回应性:4通常能够增加社会参与的程度,并最终对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进作出贡献。缺陷:志愿失灵理论,1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服务)2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地域或人群的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3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人其服务过程中。4第三部门可能会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

模型:主体为某种特定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理论模型的特点:1直观性2近似性3假设性

数学模型:依据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经过数学处理和抽象后,借助于数学语言,得

到一个反映对象量的关系或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系统: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系统特性: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动态性

系统方法: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方法基本要求:1整体性;2综合性;最优化表现两个结果:政策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政

策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系统分析: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它以系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经过一定范围内的综合分析,寻求最优的可行方案。

事实分析: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价值分析: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客观规律、对不同主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结果,反

映了政府的偏爱,或者说集中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中的价值分析,主要是决定某项政策的价值,提供的信息是评价性的。

公共政策价值分析的主要原则:1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2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3兼顾与急需的统一;4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社会规范:人们为实现其理想,根据特定的观念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谙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

可行性分析: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论述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条件与能力。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政治、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上。

利益: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利益具有客观性;主观需求性;存在物质

利益与精神利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和享受需要;条件列为利益的一种特殊形式,应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利益的客体性与主体的需求性之间具有统一性(一致性);利益需求的普遍性;利益需求的合理性;利益的可交换性

公共政策利益分析框架:1利益主体及利益结构分析;2利益需求分析;3利益实现方式分析;4利益分配结果分析

公共利益: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即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利益)。它具有客观性、满足主体的需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

公共利益新思考:1需求者数目不是判定公共利益的唯一标准;2公共利益不仅仅表现为单一

的国家利益或表现于单一领域内;3公共利益并不一定完全体现真、善、美;4从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个视角的结合上综合判定公共利益,重点在于结果

公共政策系统: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公共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

或组织。1官方决策者:(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中国共产党;2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政党(西方)(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个人

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直接客体)

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间接客体)两个方面。

公共政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政策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系统,起着主导作用;政策系统反过来会改善和塑造政策环境,具有反作用。

公共政策环境分类:1一般环境2工作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构成:1经济环境2政治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国际环境

公共政策工具(治理工具、政府工具):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1自愿性工具:1家庭与社区:2志愿者组织3市场:2强制性工具1管制2公共企业3直接提供;3混合性工具:1信息与规劝2补贴3产权拍卖4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政策构建综合模型:国家能力、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

公共政策问题: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

现或解决的问题。基本内涵: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5政府的必要行动。

公共政策问题特征:1关联性2主观性3人为性4动态性

公共政策问题类型:1密特洛夫、克尔曼1自然观2道德观3环境观;2罗威:1分配型问题

2管制型问题3再分配型问题;3威廉·邓恩1结构优良的政策问题2结构适度的政策问题3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程序:1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势”;2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3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4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1小论证2功能论证3二级论证4一级论证

政策问题诊断误差的来源:1组织结构2意识形态3无知4信息超载5噪音干扰6时间落差

7逃避问题8隐蔽问题9虚假问题

○1系统议程(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

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2正式议程(政府议程):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

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

政策问题提出的过程:一般,某一社会问题先进入公众议程,被公众加以关注和讨论;然后,

由于该问题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严重性以及迫切性等,引起了政府决策者的关注,由公众议程进入政府议程,最后成为政策问题。另有许多问题可能不经过公众议程,而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2政府

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4政府与个人、固体都不主动介入

政府有限介入的原因:1政府基本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2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但没有权

力去处理3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力处理,但无能力办理4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力与能力处理,但不能马上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1公民个人的作用2利益团体的作用3政治领袖的作用4政府体制的因素5大众传媒的作用6专家学者的作用7问题自身的因素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触发机制:1政治领导2危机事件3抗议活动4传媒曝光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障碍:1政治原则的偏离2价值体系的排斥3政府体系的封闭4承受能力的不足5表达方式的失当

科布政策议程建立模型:1外在创始型2政治动员型3内在创始型

约翰·金登多源流分析模型:1问题流2政策流3政治流

政策之窗:政策建议的倡导者提出其最得意的解决方案的机会,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

关注的机会。该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政策窗口关闭的原因:政策问题参与者认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已经被决策机关或立法机关充分关注时、政策制定者没有付诸任何行动时、打开“政策之窗”的事件从政策场中消失时、人事变动的影响、不存在有关问题的政策备选方案时。

政策活动家:是指在政策问题进入议程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因素的政策倡导者,它们愿意利用自

己的时间、精力、名望、财力等,提出政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负责促称重要人物关注该问题,并负责使公共问题及其解决问题方案相结合。

外溢现象:某一领域的问题(被称作先例)在政府议程上的出现同时也就确定了另一领域的类似

问题后来在政策议程上的重要地位。出现外溢的另一个原因是确立新原则或先例的立法或政府措施根本上改变围绕特定政策领域的联合势力之结构和影响力分布。

构建公共政策问题方法:

观察法:一种最基本的普通应用的方法,是认识主体获得感性经验和事实的最重要的途径。观察

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方法。可以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边界分析: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

离,在边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类比分析: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

的方法。类比: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形式:1人的类比2直接类比3想象类比4符合类比

兰德式问题分析法:1定义问题2从四个层面对问题加以叙述:问题确认、发生地点、时间、

问题的程度;3从上述四个方面搜取关键资料,综合找出可能原因4检验“可能原因”5证明真正的原因6潜在问题分析

多角度分析:1技术角度2组织角度3个人角度

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公共决策体制意义:通过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个人专权,又有助于提高决策的速度和质量,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公共决策体制构成:1决断子系统2咨询子系统3信息子系统4监控子系统5执行子系统

公共决策体制择案规则:1全体一致同意规则2多数裁定规则:基本形式:(1)简单多数规则(2)绝对多数规则

政策方案规划: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政策方案规划特性:1目标导向2变革取向3选择取向4理性取向5群体取向

政策方案规划原则:1卡普兰的观点:1公正无偏2个人受益3劣势者利益最大化4分配普遍

5持续进行6人民自主7紧急处理2史塔林的观点:1集中性2清晰性3变迁性4挑战性5协调性6一致性3朱志宏的观点:1开放性2前瞻性3策略性4权变性

政策方案规划研究途径:1政策方案规划是公共政策适应政治环境的过程,强调过程理论;

2政策方案规划是分析政策方案的系统思考过程,强调选择理论;3政策方案规划是发明政策方案的过程,强调企业精神理论;4政策方案规划是考验可行性的过程,强调学习理论。

政策方案规划基本程序:

○1政策目标的确定:要求:1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2政策目标具有前瞻性3政策目标具有可

行性4政策目标具有协调性5政策目标与手段的统一;影响因素:1价值因素2政治因素3多目标间的冲突。

○2备择方案的设计备择方案:决策者用来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措施或办

法。依据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是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性步骤。步骤:1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2政策方案的细化设计。

○3政策方案的评估:1政策方案价值的评估2政策方案效果的评估3政策方案风险的评估4

政策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包括:1技术可行性2经济可行性3政治可行性4行政可行性

○4政策方案的优选:又称政策方案的抉择,是指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决策系统选择或综

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的过程。标准:1效益2效率3充分性4公平性5回应性6适当性

政策方案优选共识形成的途径:1交换2说服3强制

政策方案优选常犯错误:1利益偏差导致的错误:1政策获利化2政策廉价化3政策优惠化

4政策分割化;2技术偏差导致的决策错误:1只着眼于眼前,认识上短视2把未来仅看成是过去的重复3对问题采取过分简化的解决办法4过分依赖于某个人的自身经验5决策者先入为主的看法6不愿做谨慎的实验工作7决策者逃避决断。

公共政策合法化:1决策主体合法2决策程序合法3政策内容合法

公共政策合法化程序:A、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1提出议案;2审议议案3表决和通

过议案4公布政策;B、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受领导体制影响):1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2领导决策会议决定3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公共政策法律化: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它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

备择方案择优技术一般性方法:1经验分析2抽象分析3比较分析4因果分析5试点分析备择方案择优技术具体方法:1效益分析2条件分析3成本分析4灵敏性分析(应变性)备择方案择优技术常用方法:1效用分析2决策树法3灵敏度分析4优序图分析

方案效果预测分类:1按预测的时间尺度和期限不同分: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2

按预测的功能不同分:直觉性预测、探索性预测、规范性预测、综合预测;3按具体计算方法不同分:定性预测、定量预测。

方案效果预测依据:1已有的经验资料2理论假说3价值体系4分析方法5推论6权威

方案效果预测原理:1连贯性原理2类推性原理3相关性原理

预测中的未来的三种社会状态:1可能的未来2合理的未来3规范的未来

造成误差和不准确性的原因:1相关理论本身的不完善;2所提供的经验材料的非准确性;

3预测方法本身的原因;4预测者的信念体系和知识背景的原因;5预测者所从属的组织性质;6预测时间的跨度太大;7预测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和一些难以预料的随机变化;8预测对象的成熟程度。

方案效果预测方法A、直观判断预测分析:1德尔菲法2相互影响矩阵法B、因果预测分析具

体方法:1回归分析预测2系统动力学模型3其他:投入一产出分析、微观经济学模型C、时间序列分析具体方法:1趋势曲线外推2突变方法

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基本研究途径(研究取向):

Ⅰ、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认为上层政府及其官员确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偏好,基层政府及其官员执行政策内容,落实政策目标;强调层级节制的指挥命令关系,某些中央控制的变量对于地方执行的影响优于其他的因素;注重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政策指挥、监督与控制的角色与责任,以达成政策预期目标。

Ⅱ、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作为出发点,以政策链条中较低和最低层次为研究的基础。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不是由高层政府及其官员的法令和规则所控制的,而是由政策行为者之间的讨价还价所塑造的。强调应给基层官员或地方政府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使之能够应对复杂的政策情境。分枝流派:1方式——基层官员的权力观(追溯性筹划理论)2主体——执行结构研究

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基本研究理论:

○1行动理论:权威性行动、目的性行动、组织性行动、公益性行动、持续性行动、创造性行动。○2组织理论:1组织是政策执行的主体,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执行的;2不论是政

策方案本身还是执行环节导致的政策成功或失败,都可以通过组织得到集中反映;3组织的研究可以从政策执行角度反映公共政策的过程和特征;

○3博弈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研究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影响因素:1理想化政策2执行机构3目标群体4环境因素范·米特、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1政策目标与标准政策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4执行机构的特性5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6执行者偏好

雷恩、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阶段:1拟定纲领阶段2分配资源阶段3监督执行阶段,每一阶段,必须遵循三个基本的原则:(1)合法原则(2)理性原则(3)共识原则

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提出四项主要因素的互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的执行状况:沟通、资源、执行者偏好和官僚组织结构。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1准备阶段:1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2做好组织准备3进行物质准备4制定执行计划。○2实施阶段:1政策实验:一项新政策在正式推广之前,根据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适用范围的实

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地区、范围或群体,使用较少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试行政策的办法。2全面推广:必须遵循原则性与灵活性3指挥协调4监督控制

○3总结阶段:1绩效评估2追踪决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当主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或是

发现原有政策本身有原则性错误,就必须及时进行追踪决策。它是对原有政策方案的根本性的修正与变革,从本质上讲,是针对原有政策问题的重新决策。与正常情况下的一般性决策的区别在于:一般决策是在搜集信息、确定目标和拟订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方案优选;而追踪决策是在原有方案已经实施、却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做出的重新决策。

政策执行的手段: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为实现政策目标、落实政策内容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中

介途径与措施方法的总称。包括:1行政手段:特点:1权威性2强制性3具体性4无偿性5发挥作用快;不足:1容易产生“一刀切”、瞎指挥;2频繁运用会影响下级组织及其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法律手段:特点:1权威性;2强制性;3稳定性4规范性5程序性;3经济手段:特性:1间接性2有偿性3关联性4说服引导手段5技术手段

政策效果: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政策效果内容:1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2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3与政府行为相关

的各种环境的变化;4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5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比率。

政策效果类型:1直接效果2附带效果3潜在效果4象征性效果

公共政策评价的具体作用:(1)提供政策运行的可靠信息,,提升政策质量;(2)检查问题,

以及时调整和修正;(3)作为提出政策建议和分配政策资源的依据(4)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政策信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

公共政策评价目的:积极目的:1提供改善政策执行程序和技术的参考;2明确政策可行性程

度,提供继续或者停止执行政策参考;3作为重新分配政策资源的根据。消极目的:1炫耀工作绩效;2夸大工作难度,要求增加政策活动经费,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3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1按评价组织活动形式分:1正式评价:优点: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案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缺点: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2非正式评价:特点: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缺点: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以偏概全有失客观公正。2按评价机构的地位分:1内部评价:a. 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实施b. 专职评价人员实施2外部评价a. 受委托进行的评价b. 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价,3按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1事前评价2事中评价(3)事后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标准:1威廉·邓恩的观点:1效益2效率3充分性4公平性5回应性6适当性

2林水波、邓世贤的观点:(1)投入工作量(2)绩效(3)效率(4)充分性(5)公平性(6)适当性(7)执行力(8)社会发展总指标

公共政策评价内容:1规范2信息3分析4建议

公共政策评价的程序:1评价准备阶段2评价实施阶段3评价总结阶段

公共政策评价的影响因素:1公共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弹性2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

的广泛性以及许多影响政策的因素难于测定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4行动与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5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6公共政策评价的资源保障水平7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

公共政策评价的方法:1前后对比法:具体方式:1简单“前一后”对比分析2“投射一实施

后”对比分析3“有一无”对比分析4“控制对象一实验对象”对比分析2成本效益分析:形式:1政策制定费用2衔接成本3摩擦损失4操作费用;3统计抽样分析:分类:1任意抽样2非任意抽样:4模糊综台评价

政策评价后对政策的去向:(1)政策补充(2)政策修正(3)政策终止

公共政策的终止: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

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的终止对象:1功能2组织3政策4计划

公共政策的终止原因:1决策者的价值取向2政策环境3政策资源

公共政策的终止障碍:1心理上的抵触2组织的持久性3反对势力的联盟。4法律上的障碍5

高昂的成本

公共政策的终止策略: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2公开评价结果,争取支持力量3旧政策终止与新政策出台并举4不放“试探性气球”5只终止必要的部分,减少终止代价

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精英价值偏好和价值的反映,政策过程中公共政策完全由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

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政党来实施统治,而政党又是由少数领

袖来实施统治,民主的政党也无法例外。随着组织的扩大,权力的集中化程度也将提高,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差异也将扩大,因此,政治家一旦掌握了权力,他们的权力就具备了累积性,最终将导致少数寡头垄断权力。

集团分析模型(平衡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集团利益平衡和均衡的产物,公共政策是集团斗争中相互妥协的结果。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最佳决策模型):根据数字和事实,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精细的计算,分

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从而求得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办法。植根于启蒙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所有的决策都应当是在有限的理性状态下进行的,在决策过程中

收集到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要满足这一条件意味着永远不能决策。因此,决策者要寻求的只是符合某个预先设定好的最低限度规定的标准。决策者是在寻求符合要求的方案或满意方案而并不是最佳方案。

渐进决策模型:政府在旧有的基础上把政策稍加修改,决策者通常是以现有的合法政策为主。

渐进决策模型把公共政策看作一个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利的决策者的讨价还价和妥协起主导作用,最终达到的决策在实践中便具有十分的可行性。

决策无法大幅度改变现状的原因:1 讨价还价的活动需要各方参与者共同对有限资源进

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多方参与下不可能寻找激进的新方案;2 墨守成规是官僚行为的特性;3 在多数的政策领域中,政策选择的一致性是难以达成的。

支持联盟框架:1把政策过程看成是政策支持者的联盟;2支持联盟一般是比较稳定的3信仰体

系和利益因素决定了联盟所采取的政策。4联盟者的资源对改变政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另外,如问题的性质、文化价值、宪法制度以及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程度等外部因素也左右着政策改变的路径。5支持联盟框架强调各种各样的个人和机构的行为者,它把公共政策制定看作是一个长年累月反复不断的过程。

间断性均衡框架:认为,从长期来看,利益集团政治权力的平衡相对稳定。而一旦公众对公共

性的理解突然有了变化,或者集团寻求打破已有的利益格局,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

政策垄断:是指政策制定中,由最重要的行为者所组成的集中的、封闭的体系。垄断者热衷于把

政策制定封闭起来,因为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垄断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对政策进行控制。

政策创新和传播框架两种解释框架:1内部决定模型:2传播模型

线性规划: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

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基本要素:1决策变量2目标函数3约束条件

确定型决策:决策者对决策目标的未来发展有十分清楚地了解,其有关条件都能准确地列举,每

种决策只可能有一种后果,即决策环境完全确定,决策的结果也是确定的决策。条件:1存在着决策者期望实现的明确目标(收益大或损失小);2只存在一个确定的自然状态;3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4不同的行动方案在确定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可以计算。常用方法:1规划方法;2盈亏平衡分析决策方法3净现值决策方法

不确定型决策:在决策变量中存在着不可控因素,可能遇到各种自然状态,从而引起不同的结

果。条件:1存在着决策者期望实现的明确目标;2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3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最后只选定一个方案;4不同的行动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可计算;5不知道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概率)。决策准则(方法):1悲观主义准则2乐观主义难则3等可能准则4乐观系数法5最小机会损失准则

风险性决策:决策者在决策时面临一些随机因素,尽管这些因素不是确定的,但决策者可以估计

出这些随机因素的概率分布,同时还可以估计出各个不同的决策方案在各种不同的随机因素下的收益值的决策。条件:1存在着决策者期望实现的明确目标(收益大或损失小);2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3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最后只选定一个方案;4不同的行动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可计算;5在多种自然状态下究竟出现何种状态无法肯定,但对各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概率)却可预先估计出来。解决方法:1最大期望收益准则2最大可能收益准则3最大期望效用准则4等概率法

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或局势,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成,也就

是说,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公共政策

公共事务

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政策分析

利益政策学

社会问题

数学模型

系统方法

系统分析

事实分析

价值分析

社会规范

可行性分析

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问题

系统议程

正式议程

政策问题提出的过程

政策之窗

政策活动家

外溢现象

观察法

边界分析

类比分析

公共决策体制

政策方案规划

公共政策法律化

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

政策宣传

政策实验

追踪决策

公共政策的终止

精英分析模型寡头铁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

间断性均衡框架

支持联盟框架

政策垄断

线性规划

确定型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

风险性决策

纳什均衡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试题

七月一日之前推出全国58所院校行政管理视频和资料,优惠价为1680元-2500元。越早越优惠!还赠送最后三套押题卷和公共课阅卷老师一对一的点评指导。 育明教育包揽2009-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 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模型(书中也说,这部分只是简单介绍,所以了解即可,不要深究) 7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不同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型 一、T·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我看其实基本上是系统论的观点,把政府看作是政策输出系统,向目标群输出政策而产生社会张力,引发冲突。它说是政府设立新的公共事务机构改变原来的处理模式的复杂行动 影响政策成败的关键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类: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强调要素之间的互动和与环境的反馈 微观缺陷:对执行人员的重要性关注不够 二、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存在六大因素影响政策执行绩效 它们分别是:政策目标与标准:是否是清晰可行的目标;政策资源:包括所有运用于政策执行的资源;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规范,激励,惩罚;执行机构的特性;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执行者偏好。 此模型没有考虑目标群体 三、麦克拉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把政策执行看成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和手段做相互调试的一个过程 强调由于执行者与受影响者的观点和利益不一致而带来的互动,使目标和手段富有弹性,不断地调试以赋予政策新的含义,双方都不是被动的。 此模型是个简化的模型。对其它因素忽略过多

四、雷恩和拉宾诺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把政策执行看作是介于政策意向与行动之间的动态过程,由拟定纲领、分配资源和监督执行三个阶段组成,并不断重复循环 说明了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产生的基础性影响 强调政策过程重复循环的价值 抹杀了目标群体的存在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把在政策执行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三类,类似于多元流模型 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 政策本身定规制能力 政策以外的变量 六、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把影响政策执行状况的因素分为:沟通,资源;执行者偏好,官僚组织机构 沟通:政策内容和知性方法能否准确地传达给执行人员 资源:人员;信息;设备;权威 执行者偏好:执行者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对执行的影响较大 官僚组织机构:标准作业程序和执行权责分散化 其中,官僚制的标准作业程序可能对政策执行的不利影响包括: 1、限制执行人员执行能力的发挥,无法适应环境 2、产生目标置换 3、抵制创新与变迁 七、高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试图综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途径 分析重点在于政府间关系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突出地方政府的相对独立性 提出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在以前是容易忽略的 继承者将府际关系划分为四个类型:合作共事性;合作但维持地方自主型;逃避式各自为政型;争斗性各自为政型 八、萨巴蒂尔的政策变迁支持联盟框架 用“政策变迁”取代“政策执行”,意味着政策执行过程本身就是改变政策内涵,政策取向的学习过程 此模型作为政策分析的方法不仅仅用于政策执行分析 政策变迁最好以政策子系统的观念来诠释,而不是以政府组织的变迁来诠释。 政策子系统包含公私部门的行动者,政府官员,知识精英等,基于相同的价值和利益形成支持联盟,采用若干倡导策略,以便影响政策。策略的冲突需要政治掮客的协调 政策在政策子系统中得以形成并获得执行 要理解政策变迁,还要有相对稳定的系统参数和外生于子系统的事件 此模型重在理论解释,而不是为实践着提供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 如果前面所有的途径,理论,模型都是从理论上解释和研究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那么本节的内容则是在说明在实践中执行者是如何操作的,因此,政策执行的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一、政策执行的过程 准备阶段:宣传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制定执行计划 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 定义:政策宣传是指向社会公众宣布和传播政策的意图和内容,引导社会公众的行为向着宣传者所希望的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参考书(初试)

复试.

政法大民商法导师 王卫国教授洪道德教授张今教授杨秀清教授杜新丽教授吴景明教授江兴国教授 隋彭生教授魏敬淼教授梁淑英教授 法大编着的《法研圣经》 贴吧上的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考研最新指定参考书目8月版)07年1、《法理学导论》北大出版社(舒国滢主编8月)、《法理学》(第二版)人民大学出版社(舒国滢主编2008年2 2006年版)、《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舒国滢主编3 年版2004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周忠海主编5、《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赵相林主编 年版)(莫世健主编20087、《国际经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年版( 张树义主编20078、《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 年版(马怀德主编20109、《行政诉讼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9月版)10、《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江平主编07 月版)07年911、《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王卫国主编 )9月版12、《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宋朝武2008年月)08年213、《民事诉讼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宋朝武主编 高教出版社(陈光中主编)北大出版社、《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14 10月)、《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刘玫主编2008年15 月)年916、《刑法学》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曲新久主编2008月)年517、《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曲新久、陈兴良着2008中国政法大学初试科目: 外语:100分 政治:100分 法学综合一:(法理学40分、宪法学40分、国际法学40分、行政法学30分) 《法理学导论》(初试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版舒国滢主编 《法理学》(初试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二版舒国滢主编 《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焦洪昌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周忠海主编 《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第二版

《行政管理》读后感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班级2013级1班 学号201311510131 姓名周子煜

我叫周子煜,就读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1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三上学期,学校开设了《行政管理学》选修课,对我们以后尤其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老师每周上课为我们讲解外,我在课后又到图书馆借了一本《管理思想的演变》来学习,这使我对“行政管理学”有了新的认识,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受益匪浅。 综观全书,我们能认识到,管理活动最初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狩猎采集食物的生活过程中就已经有了集体合作。保存至今的古代宏大建筑和劳动分工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美的工艺品也表明了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管理技能。随着整个社会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对人和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管理学理论相应发生着以下演变:早期带有蒙昧和残酷色调的关注利润而忽视人的个体的地位理论学说;到工业革命后的关注员工技能、员工效率以及工人罢工冲击下劳资双方关系的改善;到重视非生产性因素,关注人性的心理及情感需要;到对管理的一般理论的提出和总结;到关注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关系为主,根据各自的特质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一种适合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再到随着其他学科的引入,计量、统筹学直至计算机技术的采用,技术手段的提高越来越不是问题,而是整个管理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整合,员工思想和学习能力的开发,以及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有序化、可衡量性及可预测性。管理思想的演变史是一部人类对管理哲学的探索史。过去的实践为未来提供了历史的教训,为未来将要留下的足迹留下了基础和指导。 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对我们今天管理工作的借鉴意义: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整个世界上的立,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段时期内。其转折点是1973年的世界能源危机,在世界能源危机以后世界新的政治经济格局开始萌芽。80年代末由于苏东巨变,经过几年新的调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定,从原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两国为轴心国,变为多个政治经济强国并立的新格局,也就是说世界由两极转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这个新的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自己的政治、外交、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微观上,各国的企业同样也面临着新的形势。由于新的国际形势由原来的军事竞争转变为经济实力竞争,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显得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发展尤

《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读书笔记教学总结

《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托马斯·戴伊: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教授和专家;曾执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宾夕法尼亚等多所大学;著作有《州和社区的政治学》、《美国政治学》、《谁掌管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民主的嘲讽》、《权力与社会》、《理解公共政策》等。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蜥的工具。《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以政治学多种分析模型为先导,结合众多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政府推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政府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它提出了八种政治科学家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分析模式,并充分运用这些不同模式对一些关键政策领域的具体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公共政策的特征: 1、合法性,即政府赋予的先天合法性; 2、全局性,公共政策是影响社会所有人的政策; 3、是强制性,政府是可以动用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暴力手段来保证公共政策的实施。

政策分析的内容: 1、描述,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即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或决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过程、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例如:政府开支缩减的后果是什么?政策是因变量,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决定因素是自变量; 3、最终的结果,这个政策有什么影响?又被称为政策评估,即对政策后果的分析。 政治生活的八种模式: 1、制度模式,注重描述具体制度即政治结构,组织、功能,不注重探 究制度特征对政策产出的影响; 2、政治过程模式,主要政治过程的主要内容则是一个政策选择、制定 与实施的政策过程。在政治过程中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 要求和压力、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观、官僚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结 构变化因素等无疑会对政策选择、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3、理性主义模式,公共政策是作为社会公益最大化的政策,这种理论 也收到很多人的批判,因为人在社会公益上很难达成一致; 4、渐进主义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过去行为的延续,只是对社会 公益进行增量性的改动。这种模式主要是减少冲突、维持稳定,但 也带来了难以锐意变革,渐进只是权益之计的问题; 5、团体理论,认为政党是团体的联盟,公共政策只是作为团体平衡的 政策,每个团体都争相建立游戏规则,是妥协后的方案; 6、精英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精英偏好的政策,精英认为民众对政策 缺少了解,社会价值永远是有少数人进行分配,大众不能决定公共

行政管理心得体会范文

行政管理心得体会范文 记得我是从xx年年10月份开始选学校和专业的,人生最痛苦的就是选择了,经历过考研的人感触尤其深。考研路上的第一个选择就是专业问题,在专业问题的选择上我想兴趣还是最重要的吧,经过一番考虑,我最终选择了行政管理,定下了专业算是迈出了考研路上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最头疼的选学校问题了。 从xx年年11月份我就开始大量收集研招信息,主要有以下内容:1、找到所有招收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机构,2、对这些院校分省统计,3、找到这些院校的招生目录和参考书目,4、找到这些院校往年的报考录取比例及分数线,5、分区情况,211院校,985院校,34所自主划线院校,这个工作的任务量非常大,我花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然后根据以上收集到的信息结合自身情况最终确定了以下几条择校标准:第一,地理位置,毕竟是自己选择学校报考,当然要好好考虑自己比较喜欢哪些地方,根据个人喜好我最终确定了13个自己比较向往的省份;第二,必须是211,由于自身本科院校是个地方二本实在拿不出手,所以我当然不能再考个有这种感觉的学校(觉得考研是个难得的自我提升的机会,也是对高考缺憾的弥补吧),(个人感觉像行政管理这样的文科性专业学校还是比较重要的),现在看来当初的这个选择还是对的,经历过考研的同学都知道,万一分数过了国家线而没有进入复试需要调剂的话,很多学校都要求什么本科院校要是985的,211的,或者是第一志愿报考的是985或者211的院校;第三,招的人不能少于10个,越是好点的学校推免的比例越大(尤其是全国56个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推免比例最大,这点很多人不知道),减去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减去单考生,再减去一些关系户(有些关系硬的不仅可以提前弄到专业试题,甚至还可以在试卷上做记号,此类人有,但很少),所剩给我们这些绝大多数统考生的名额就不多了,所以这点也必须注意;最后还有些需要参考虑的因素,比如1往年的报考录取比例,这个很多人是找不到的;2参考书的数目,对于准备太晚的人,或者选校后后期又打算换学校的人这点不可以不考虑;3考试的题型,有些学校出题基本全是按书上的回答就可以了,有些则不是,灵活度很大。根据以上标准我最终选择了一下几个学校: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招14人);中国地质大学(2本书武汉40多人);中国石油大学(山东3本10人);中国海洋大学(山东4本参考书30人);华东理工大学(上海4本参考书30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5本参考书16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5本30人左右);郑州大学(60人左右)。 有了这9个学校再选择就容易多了,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联系些这学校的同学,学长等,以了解这几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出最终选择。这个过程同样很恶心人,我加过这些学校的qq群,论坛,校内上联系过学长,但结果并不理想,经常遭遇冷漠,经常是没有人理,经常被“请出”qq群,甚至还会有人打击你不考。当然了也不乏有好心人会给你些建议。我实在是受不了种种次次冷遇,甚至打算报一个没有怎么考虑过的郑州大学(不是说郑大不好,相反它的这个专业挺好的,只是我想去外省而已,因为有个非常好的哥们在这个学校,他本科就是行管专业的,以前也去过郑大,买了些书,复印了几本他们班一个推免生的笔记),不过回来后还是不怎么想考省内学校。现在看来,我觉得这个过程能做好就做,做不好也没有关系,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并没有某些辅导班渲染的那么重要,毕竟那些辅导班的老师他们考研时的情况和我们现在已经不一样了。最终选

读书笔记(关于《警察行政管理:结构、过程与行为》的读后感)

关于《警察行政管理:结构、过程与 行为》的读后感 ------ 著者:【美】查尔斯·R.史旺生列尔纳德·特里托罗伯特·W.泰勒 研究和借鉴美国等外国的警察行政实践及其理论发展,这是我国公安行政管理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公安行政管理实践的需要。为完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本人选读了一些国外关于警察管理的书籍,其中就有《警察行政管理:结构、过程与行为》一书,该书是由查尔斯·R.史旺生列尔纳德·特里托罗伯特·W.泰勒三位教授编写。该书依据行政管理学理论,特别是组织理论,在收集大量研究数据和真实案例的基础上,从政治、管理与法律的维度,深入论述了美国警察行政系统的功能、过程和行为方式,系统描述了美国警察行政实践的历史和现实,并结合反恐背景,提出了警察行政环境、情报主导警务、危机决策、警察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等一系列新的实践问题。该书不仅仅阐述了美国警察行政实践的演讲、概貌和精华,而且展示了美国警察行政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课题和新方法。该书中蕴含的警察管理人本化、法制化、科学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原则和方向,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我国正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大力推进“四项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履职能力和水平。这里面提高的“四项建设”即: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我们的“四项建设”同书中谈到了“五化建设”整体方向是一致的。 本书对警务按历史发展进行了划分,分为传统警务和今日警务即

社区警务。传统警务是一种在事件发生后对求助电话采取应对措施的警务类型。传统警务是被动的,且受事件左右。通过对传统警务的研究,发现以下问题:增加警察数量并不能降低犯罪率或提高犯罪的侦破率;随机的汽车巡逻既不能降低犯罪率,也不能提高逮捕嫌疑犯的概率;频繁巡逻并不能减少犯罪;相反,会转移犯罪;缩短警察对求助电话的反应时间,这可能无益于逮捕罪犯,甚至不能提高先关公民的满意度;侦破犯罪并不是靠警察实施的犯罪调查------案件的侦破是因为嫌疑人马上被逮捕,或有人指认了他们。而现今流行的警务是社区警务,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原理,认为一般的邻里问题是引发犯罪的一种原因。社区警务具有预防性,事前主动性,并以信息为基础。社区警务与信息化工作合并在一起,有如下优势:提高了警察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加强了警察组织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的沟通;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和犯罪预防等等。 本书在第五章组织理论章节中认为:人是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产,警察组织也一样,警员是警队最重要的资产,我们需要最大可能的开发警察的潜能并且利用他们的智慧。如何挖掘警察的潜能,需要一套成熟的组织管理理论。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机械的、封闭的、官僚的、稳定的。这部分的知识历经几个世纪并于1900年至1940年之间定性。传统的组织理论分为三个分支,分别是:(1)科学管理、(2)官僚模式、(3)行政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去工作。泰勒的科学管理不仅是一种组织的理论,还是一种动机的成形的理论,他相信雇员的行动上都要被起

中国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学位课考试命题范围409 专利法考试范围

《专利法》考试范围 一、考查目的 《专利法》作为知识产权专业的核心学位课程,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专利制度、专利权的主体与客体、专利权的授权和取得、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专利代理和管理,以及专利权的保护等几个重要而基础的专利制度的掌握、理解与运用情况。 二、考查要求 专题一、专利法律制度概述 1.掌握 专利、专利权以及专利法的基本含义、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专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专利制度的作用 2.理解 专利权的基本特征、不同时期专利制度对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的不同作用 3.运用 分析专利制度与版权制度、商标制度的不同 专题二、专利权的主体与客体 1.掌握 专利权的主体概述、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工作单位、外国人、专利权的客体类型和具体特征、不受专利法保护的对象2.理解 我国专利权主体的种类、职务发明的判断标准和权利归属、我国专利权客体的种类、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基本含义 3.运用 分析职务发明专利的归属 专题三、专利权的授权与取得

1.掌握 发明和实用新型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外观设计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专利申请、专利申请的审查与批准 2.理解 不同类型专利权的授权条件、专利申请和审判的程序 3.运用 理解专利授权和取得中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专题四、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 1.掌握 专利权人的权利、专利权人的义务、专利权的限制、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 2.理解 专利权人的权利内容与权利限制 3.运用 专利权终止和无效的程序 专题五、专利管理与专利代理 1.掌握 专利管理、专利代理 2.理解 我国专利机关及其管理职能、设置专利代理必要性 3.运用 我国专利管理的具体内容,从机制层面规范专利代理行为 专题六、专利权的保护 1.掌握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专利侵权行为、专利权的法律保护 2.理解 对专利侵权行为的判定、对专利权范围的界定、专利侵权赔偿标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公共管理综合一(709管理学原理、公共行政原理各75分) 《管理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刘俊生主编 《公共行政原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马建川、翟校义著 公共管理综合二(812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学基础各50分) 《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著《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陈庆云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浦劬 2015行政管理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 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 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 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 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

行政管理读书笔记

《中外行政制度比较》读书笔记 书名:《中外行政制度比较》 作者:立荣 第一部分:关于本书 本书立足于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为了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而撰写,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指导,把规研究与经验研究、制度研究与比较研究结合起来,对当代中古和外国(主要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中外政治制度的形成历史和文化背景、结构容和基本特点、功能作用和运作机制、体制改革和发展趋势等,揭示人类社会共同的政治发展规律,以期启发人们的思考,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服务,为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服务。 第二部分: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立荣现为华中师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省党政干部华中师大学培训部主任、华中师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教育中心主任、省重点学科(行政管理)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中外政治制度)“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 主要主持的科研项目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式变革与创新研究,中国山区乡政村治研究,中国转型期社会风险及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改革事业整体推进背景下政府组织治理制度创新研究等,并编撰了)《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外行政制度比较》等专著。 第三部分:行政制度的类型及其特征 1、阁制政府制度及其特征阁制政府制度起源于英国,也称作议会制政府制度责任阁制政府制度,它是西方一些国家由阁总揽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政府制度。一般而言,以英国为代表的阁制政府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强调议会至上,在这种制度下,议会处于国家的政治活动中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组织阁和监督阁的权力。(2)阁组成独特,实行阁制政府制度的国家,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构成多数席位的数党联盟组成,议会中的多数党或数党联盟即为执政党。(3)阁总揽行政权力,阁系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政府首脑执掌实权。作为政府首脑,实际上又掌握着立法权。(4)

(完整版)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内容执行分析;效果评价分析;方法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与框架以及量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书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称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包括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在书中第二章,作者集中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种考察将有助于回答如下问题: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际上,这些问题同时也就是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理论都对其有所涉及。此书主要以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为线索来进行讨论。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在此领域的分析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系统的理论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理论对该问题的分析,已经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的分析途径。大致上,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

同等学力考试通过率到底高不高

同等学力考试通过率到底高不高 近年来,在职研究生教育发生了很多改革,原来的十月在职联考被取消了,很多考生都担心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难度会增大,所以对于同等学力考试通过率的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那么,同等学力考试通过率到底高不高呢? 同等学力考试通过率到底高不高?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教育:本科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在原工作岗位上担任一定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进行非脱产的学习,修满学分,获得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满足申请硕士学位的流程之后,通过国家组织的每年五月份举行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完成研究生论文并答辩通过,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由于新大纲的影响,和往年同等学力申硕英语考试对比,词汇没变,题型有所变化,多了一题型“短文完成”,当然分值也有调整。对于同等学力申硕考试

难度--同等学力申硕英语水平考试比大学考试时四级水平高一级,但是也没有那么难,5500-6000单词量。 报考同等学力申硕是通过性考试,考生只要成绩达到合格分数线即为通过。当然,不同专业的考试通过比率也是不尽相同的,而且每个学校的申硕通过率也各不相同。在全国范围看,每年的通过率大概处于30%-45%之间,但这是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名校的通过率比较高,如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的通过率能达到70%以上。 因此,可以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难度不大,与现行的研究生考试形式相比,是难度最低的。再加上其可以先参加学习再考试,而且在成绩有效期内,还给予单科成绩保留,这样对于考生顺利通过两门考试进一步降低了难度。 同等学力申硕不同于其他考试形式,其他考试都是先考试再入学,考试不能通过就要等到下一年重新报名,而同力统考可以最少申硕四年,每年在三月份报名,五月份参加考试,四年内能累计通过两门考试即算通过。通过后完成论文答辩的考生,就能拿到在职研究生学位证书。 总的来说,大家想要提高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通过率需要选择好专业并且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只要做到这样,大家都能顺利通过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对于这点,大家不用过于担心,暂时没有消息说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难度会有变化,大家可以放心报考、好好复习。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广义(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 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狭义(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事务(不仅包括人们公认的、涉及到所有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事务,而且也包括那些可能转换为前者,但却与部分人,甚至个别人相关的事务) 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等,其中“社会”是相对的,可划分为多个层次) 公共政策的本质(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它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是政府对社会利 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理解要点:1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2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3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4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5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6要在增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需求,对复杂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过程:1利益选择2利益整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2整体性3超前性4层次性5多样性6合法性7规范性)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正负导向;2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表现出倾斜性,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析(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政策、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的研究) 公共政策基本分析框架(麦考尔一韦伯分析模式:描述性分析与规范性分析;沃尔夫的分析模式:政策分析程序;邓恩的分析模式: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多元理性基本内容:技术、经济、法律、社会、实质理性7政策效果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分析原则(1系统原则2预测原则3协调原则4分解综合原则5民主原则) 政府角色定位的基本理论框架(1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和政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基本 途径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性途径。但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市场的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3政府也存在失灵的可能性,这将制约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发挥作用的空间。4应将的讨论拓展到包括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社区四者之间关系的讨论) 问题(泛指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 社会问题(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一个问题要成为社会问题,必须是一个同时对许多个体发生影响并导致这些个体不满的状态)

我的法大考研心得

我的考研心得 一、总述:考研是件值得付出的麻烦事儿 1、整个考研过程可能要包括:(1)初试:(目标确定)选城市、选学校、选专业;(努力复习)公共课复习、专业课复习;(2)复试:联系导师,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和专业课笔试、专业课面试;调剂等。 2、在此期间你不得不学着作出选择,然后为此坚持不懈的努力,直至目标达成,但这还不是考研的全部,我认为考研的过程中最大的关隘是心理问题。毕竟我们需要在冷板凳上枯坐相当长的时间,其间难免会有孤独、寂寞和苦恼,它们往往比纯粹身体上的苦和累更加折磨人。其实在我的考研路上,自信不足所导致的心理上的摇摆和士气低落就使我很受煎熬。 二、分述:勇敢的面对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考研的道路。考研是个机遇,选择自己心中倾慕已久的学校,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专业。我们人生中这样的机会不多,高考是一次,考研也是一次,毕竟这是实现我们人生理想的一条道路,甚至 是一条捷径。 1、考研要选准方向。 第一,学校选择:(1)自己经历——全国所有有硕士点的学校都可以成为 你的目标,包括那些一直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名校。不过选择太多的时候往往会使我们眼花缭乱,我建议师弟师妹们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理性选择学校。我考研的时候,也在几个学校之间徘徊过良久,之所以最后选择中国政法大学,主要是因为这是我高考就报考的学校。其实之前也想过报考清华和人大,而且人大的书也买了,还准备过一个月,不过经过挣扎之后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法大,这也是我最初的目标。当然法大考的科目很多,多到11 门。(2)建议——我认为师弟师妹们学校选择应该考虑一下因素:想去的城市、想上的学校、考试的科目、学校的历年真题和自身情况来综合判断以便理性作出选择。 第二,专业的选择方面:(1)自己经历——刚开始我也很想学民法,而且确定学习民法之后我一直觉得很有动力。不过报名时候,稳妥起见我选择了行政法,因为除了民法之外,我对行政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自从选择行政法之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笔记总结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综合模型 综合模型的提倡者认为上述两种模型都或隐或显地使用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即国家能力和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由此,它用这两个变量建构了一个政策工具选择的二元四维模型。 考试时,列出表格之后,要对每一个选择进行解释说明。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1.从本章开始就进入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模块阶段了,整个政策分析过程从政策问题的构建开始。所谓 “公共政问题的构建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公共政策本质上是问题取向的,关心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这一点我也提到过。首先必须明白,政策问题是构建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政策问题远远不是社会问题本身。 2.本部分的内容包括: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问题的分类;政策问题构建的环节;政策问题论证的种类 以及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的几种途径。 3.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更因为传统的政策研究忽视 了对问题的分析,只把政策分析的任务看作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政策问题看成是特定的客观存在而忽视了它其实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传统的政策分析只重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也被忽略)所以导致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错误的问题,而不是错误的方法解决正确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第三类错误”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如果出现没有遇到的名词解释,或者不是很熟悉的名词解释,则尽量把相关的能够想到的有条理的放上去,把最有把握的放在第一部分,不要拘泥于以上的答案框架。 5.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二)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察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美学(010106)考研参考书目、招生人数、考试科目、专业指导、经验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美学(010106)考研参考书目、招生人数、考试科目、专业指导、经验 一、考试科目及招生人数:Array二、专业指导经验-学习方法: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三)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

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三、专业课全年复习规划 1.基础复习阶段 着重基础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梳理。该阶段要保持踏实认真的态度,深入研修。建议复习专业课时可以交叉进行,一天可以看两门专业课或更多。可交替进行,减少疲劳,提高效率。 该阶段可以认真听听辅导班的课,仔细看书,做好笔记,增进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 2.强化提高阶段

行政管理考研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真题及解析

如何理解古德诺关于政治与行政二者关系的思想。(15分)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他于1900年出版《政治与行政》一书,详细论述了行政与政治的关系,由此大大推动了行政学的发展。(1)他提出了政治与行政的区别:古德诺在西方行政学史上是以坍塌政治与行 政各自的职能以及二者的关系而闻名。他的主张与威尔逊的观念有较大的分歧,在《政治与行政》第一章“国家的职能”中明确指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这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之为“政治与行政”。政治是表示国家意志的领域,行政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方法和技术,行政不应受政治权益措施及政党因素的影响。它放映了当时美国社会行政改革,实行科学管理的要求,对美国的行政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政治与行政的协调。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上的重要贡献,主要不在于率先提出二分法的主张,而在于对政治与行 政的关系提出一些有独创的思想,在二者的关系上他认为:政 治与行政的分离是相对的。即政府各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像 政府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来得一清二楚。实际上在各种类 型的政府里,这两种功能不仅都被分开了,而且每个政府都建 立了一些多少有些区别的机关。一方面,所有这些机关不可能 把自己完全限于形式其中的某一功能;另一方面,它们又都在 很大程度上或主要地以行使这种或那种功能为特征。以执行国

家意志为主要功能的机关,经常又被赋予表达国家意志的具体细节的职责,尽管这些国家意志的具体细节在表达时,必须合乎由蛀牙职责在于表达国家意志的具体细节的职能,尽管这些国家意志的具体细节在表达时,必须合乎由主要职责在于表达国家意志的机构所制定的一般原则。这就是说,被称为执行机构的机构,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大量的制定法令全或立法权;另一方面,以表达国家意志为主要职责的机关,即立法机关,通常又有权用某种方式控制以执行国家意志为主要职责的机关对国家意志的执行。也就是说,尽管人们能够区分开政府的两种主要功能,但无法严格地规定这些功能委托给那些政府机关去行使。 关于行政的功能,古德诺认为行政不应仅被当做执行机构的一种功能,相反,人们看到行政是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在某些方面,它在范围上可能比由成文法规定的执行机构的功能要大一些,在另一方面则可能小一些。在他看来,把每一种功能烦恼派给一个分立的机构去执行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因为政府权力的行使无法明确的分配,而且还因为随着政府体制的发展,政府的这两种功能趋向于分化成一些次要的和从属的功能。他强调,以“政治行政二分”的提法容易造成这样的误解:一种政府功能只能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中。他第一次指明这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行使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整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个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

《行政管理学》导论读后感

《行政管理学》导论读后感 在第一学年,很多人都在想我们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怎么学得课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都在学几乎同样的课本,而且我们学管理的怎么不该分到经济与管理学院吗?给我最大的疑问是怎么当时只学管理,不学行政管理。由此可知当初,行政管理对我而言可谓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概念,只知是政府、学校、企业行政部门管的事。 读导论给我一大益处为纠正过去片面的观念。正如课本所言行政一词,在汉语中应用较广,并不限于政府工作,如非国家机关的企、事业单位亦常有“行政总裁”、“行政主管”、“行政副职”和“行政处、科”等职称或机构设置。但书本所讲的行政管理,则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在我们身边,我们可感受到行政管理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联系导论的知识,可知在我们学校,可看到学校涵盖院长办公室、星湖校区管理委员会、发展规划处/教学评价与督导处、人事处(计生办)、监察处、审计处、财务处、教务处、科研处/社科处、学生处、招生办等一些行政机构,这些行政机构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可形容为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行政管理学不仅有利于我们掌握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还有利于以后毕业的实践应用。 人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都涉及行政管理。从大的方面说,特别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知识科技高度发达,人才科技竞争日渐激烈的趋势下,单了解皮毛行政管理知识是远不足够的,学习行政管理学更重要的目的不言而喻,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新的理论。从小的方面来说,掌握雄厚的知识,包括行政管理知识,对我们毕业顺利就业有功不可的作用,也是为我们拥有一份好工作,过上好日子提供莫大的帮助。 老师在课堂上授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起“导演”作用。其一因为双向传递信息,精通案例材料,通过能够旁征博引来说明问题。其二因为案例思考题的设计有讨论空间,老师能够引导学生营造多视角的思考路径,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毫无疑问学生的参与意识越强课堂讨论的效果越好,但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