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考研政治-考前20题(免费)

2011考研政治-考前20题(免费)

2011考研政治-考前20题(免费)
2011考研政治-考前20题(免费)

2011 年考研政治考前预测20 题(PDF去除广告转换版)

第 1 题: 试述产权、产权制度的含义,并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1)所谓产权,简而言之就是对财产所拥有的权利。从一般意义上看,财产主要是指有形的财产,比如房屋、机器设备、日用消费品、货币等等,对这些有形的财产所拥有的权利,称之为“物权”。

除了有形的财产外,还有无形的财产,比如债券、股票、专利权、版权、商标等。对这些无形的财产所拥有的权利,被分别称之为“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都属于产权的范畴。在经济学上,产权所指的权利不仅包括对财产的所有权,还包括对财产的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所以,产权是与财产有关的一系列权利。从本质上看,产权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围绕财产所形成的一系列经济权利关系。

(2)产权制度,就是国家为调整与财产有关的经济权利关系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围绕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产权制度不断得到完善,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1992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产权的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产权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并概括了现代产权制度的四个特征,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3)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影响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这当中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产权问题有关。因此,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比如,许多国有企业在改革转制过程中,都发生过国有资产流失和贬值问题。①为了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再如,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下,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②为了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又如,无论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还是非公有资本,它们在经济发展中都可以积极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实践反复证明,由不同性质产权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载体。③为了促进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④为了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同样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⑤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相当于构建了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创业致富环境,从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让企业和公众的创业创新活力及早释放出来。

第 2 题: 试述股份制与公有制的关系、二者结合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发展壮大公有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但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并不意味着要坚持传统的公有制的特定实现形式不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能否巩固和壮大,关键是看能否找到它的有效实现形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1987 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改革中出现的股份制形式,包括国家控股和部门、地区、企业间参股以及个人入股,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可以继续试行。1992 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强调股份制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积聚社会资

金,要积极试点。

1993 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正式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提供了指导。

1997 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其本身既不姓“社”也不姓“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2003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深入总结20 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上一次大飞跃,它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开辟了新的道路。

公有制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能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我们既然强调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那么通过股份制,国有资本可以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扩大支配范围。

无论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在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中,国有资本实际上都控制着企业全部资本的运作,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公有制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也有利于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股份制便于国有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流动。国有资本既可以通过股权转让,退出市场前景暗淡的行业和经营不善的企业,避免国有资产闲置和贬值;也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上购买股票,或通过资产联合、重组等方式进入市场前景看好、利润丰厚的行业和经营较好的企业,从而“借鸡生蛋”、“搭车快行”。

而且,从一定意义上看,实行股份制也有利于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经济手段都具有两面性,股份制也不例外,如不加强监督、正确引导,也会带来风险。

第 3 题: 试述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表现、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负面影响、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答案要点】(1)表现收入差距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反映: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二是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三是阶层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四是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2)积极作用

合理的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因为它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总之,合理的收入差距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负面影响

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是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收入差距扩大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妨碍经济持续发展。

三是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造成人们的价值观扭曲,使惟利是图思想蔓延。

(4)原因

造成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实施。我们所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所有制关系决定的。而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后,人们的收入差距就开始扩大了。这是因为:人们对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贡献也有很大不同。在这一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下,劳动者的收入不仅

来自于劳动的质和量,而且来自于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质和量,因而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拉大。

二是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由于全国各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生产条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经济效益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必然出现发展快慢不同、富裕程度不同的问题。这决定了区域、行业、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

三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人们的收入差距在更多的领域里拉大。由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伴随着科技竞争的加剧和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增长,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收入势必大幅度提高,从而与一般企业职工的收入拉开距离。

四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①不平等竞争的存在。比如,一些行业的垄断性经营导致超额利润;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②市场监管不力。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走私贩私、制假造假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牟取巨额利润。③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等。

五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在建立过程中,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社会保障供需失衡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5)对策

为了继续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同时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首先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其次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分配体制,努力把“蛋糕”切好。三是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和政策,努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分到“蛋糕”。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一般有四个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增加就业、收支平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让困难群众也有“蛋糕”吃。社会保障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助于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处境,缓和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

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权力制约监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防止少数人利用权力偷吃“蛋糕”。

第 4 题: 试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依据、主要目标、任务及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依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它的运行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无论与什么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是不会改变的;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又会反映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主要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3)主要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4)重要意义:第一,深化改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客观要求;第二,深化改革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第三,深化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关键环节;第四,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

第 5 题: 试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答案要点】(1)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或者说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主要是:

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第三,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

第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第 6 题: 试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政策以及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政策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

结”的方针;在经济领域,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在科学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

(2)重要指导意义: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伟大学说,是对马列主义的一大贡献,是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纲领。而且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人民内部的利益群体的分化、组合十分激烈,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及时消除和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成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和重大政治任务,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7 题: 试述毛泽东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以及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含义、依据、特点和要处理好的关系。

【答案要点】(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论述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1957 年2 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走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他指出: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中心,但同时必须注意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这期间,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2)新型工业化的含义、依据、特点及要处理好的关系。

①含义。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②依据。第一,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第二,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第三,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③特点。第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工业化;第二,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第三,强调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第四,强调正确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④要处理好的关系。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第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第8 题: 试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内涵、意义及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案要点】(1)依据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2)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的增长、缺乏长远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要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明确发展目的、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指针;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巩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解决前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其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第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承担起并完成好历史和时代赋予自己的庄严使命,不辜负党对自己的重托和人民对自己的厚望。为此,要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求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新途径。

第一,树立正确的发展价值观。所谓发展价值观,是人类关于发展和价值之间关系的总认识。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有价值的发展,怎样发展才能创造价值。发展价值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发展价值观,是把发展的价值等同于经济价值,认为凡是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发展。广义的发展价值观,是把发展的价值用一系列如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态的以及人本身的等价值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把这种发展价值观概括为注重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发展价值观。因此,树立正确的发展价值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全面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三者辩证统一,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体现

人对自然限制的超越、驾驭能力和人类对富裕的物质生活的追求,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成果,体现人在改造社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类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追求,表现为人类对社会关系的调控水平的提高、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进步和完善、公民政治权利的扩大;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体现人类对崇高境界的追求,表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对自然精神状态调控能力的增强、科学教育文化知识的完备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三者的区别是不争的事实,三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基本的共识。三者的联系具体表现为: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主体力量、政治方向和政治环境。

第三,坚持“五个统筹”。一要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把农村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加强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二要统筹区域发展,重点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保持东、中、西部地区间密切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全国各地区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三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办好各项社会事业。四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键是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重点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第9 题: “媒体曾披露的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致使171 名婴儿出现营养不良综合症,其中因并发症死亡13 人。类似的事件还有浙江金华的“毒火腿事件”,山东龙口的“掺假有毒粉丝事件”,山西朔州的“毒酒案”等。金融市场也存在大量的失信行为,例如,骗取或者故意拖欠银行贷款,伪造虚假上市材料,披露虚假财务信息,利用虚假信息操纵股票价格等现象不乏其例。前几年发生的“冠生园”用陈年馅做月饼事件,不但直接导致了这个名牌老店倒闭关门,而且也祸及无辜,使整个月饼行业大伤元气,许多月饼企业因此多年翻不过身来。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失信行为对企业、行业乃至社会的信用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它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投资者对市场的信任,给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害。信用危机同样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失信毒化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公德,动摇理想信念,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机制,引发社会的道德水平滑坡。”试述如何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答案要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失信现象的必然选择。当前,围绕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道德建设,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广泛开展对《民法》、《合同法》等各项法规的普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守信获益、失信失利”的舆论环境,使人们增强“按合同办事”的信用意识。通过媒体曝光、文艺宣传、行业示范等多种生动鲜活的形式,使信用意识深入人心。

二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社会信用奠定基础。有了明确归属的产权,市场参与者就能明确交易对象,获得交易的动力,因为人们可以在权利和责任明确的情况下开展生产经营。而流转顺畅的产权交易,会增加市场交易者之间打交道的机会,加快信息的传递,从而使失信行为更容易受到监督。

三是加强信用立法和提高执法效率,给信用以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我国目前信用立法还不够完善,法律保障不够有力,这是信用缺失的关键。制定信用法律,明确规定人们在什么条件、什么情况下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违反它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约束每个人自觉维护信用,不得违背信用,使解决信用纠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把信用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四是进行制度创新,加强制度建设。①把建立政府信用制度作为关键。规范政府行为,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做到依法行政、取信于民、廉洁公正、开放透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②把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和商业信用制度作为重点。建立企业信用征集系统、市场信誉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政府加强对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评级。商业银行和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要对各个经济主体的业绩、行为建立信用档案和评估体系。商业机构的信用管理部门依法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

③把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作为基础。依法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其内容包括个人信用登记、个人信用等级、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等,并向全社会开放,形成“守信者褒、失信者惩”的信用机制。

第10 题: 试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及“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的原因、农民增收困难的表现及对策。

【答案要点】(1)近两年以来,由于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在实践中提出并实行了许多支援农村,富裕农民,加强农业的政策和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宏观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二是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三是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在充分看到“三农”发展的成就以及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三农”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四个没有”,即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这“四个没有”,一方面体现了中央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胸怀,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说明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2)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此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第三,解决“三农”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3)表现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二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

三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更为困难。

在“三农”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破坏严重,工业、城市建设滥占耕地,粮食连年减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农民负担沉重,贫困人口较多,等等。

(4)对策

解决好“三农”问题,说一千、道一万,眼下最紧迫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这是解决“三农”的问题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正是基于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2004 年新年伊始,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增加农民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专门制定一个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文件,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视程度。党和政府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农民增收:

一是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多予”,就是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和管理机制,使国家投入的资金产生最大效益;“少取”,就是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放活”,就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清除一切束缚和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坚持从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三个层面同时入手。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三是抓关键,把中央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在贯彻执行中不缩水、不

走样。各行各业都要拿出实际行动来,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努力营造支农护农的良好氛围。从长远发展来看,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靠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更要坚定必胜的信心。

第11 题: 试述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的必要性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的必要性。早在2004 年9 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新形势下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钥匙。第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由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第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第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发展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第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要求;第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是提高社会公平的要求;第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具有了现实可行性。

(2)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重要意义。

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②基本原则。第一,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第二,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第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第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第五,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③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生产发展,就是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是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重点,促进农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创建。村容整洁,就是以利用洁净能源、环境整治、加强管理和保洁为重点,促进村容整治。管理民主,就是要以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意识为核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④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实践;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力手段。

第12 题: 试述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及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①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镇化进程无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结构调整等“三农”问题紧密相关。

②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镇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③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第一,推进城镇化将极大地加快城乡结构调整;第二,推进城镇化是加快地区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第三,推进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前提和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④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克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2)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及重要意义。

①原则。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第一,循序渐进,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城镇化有序推进。第二,节约土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新的城镇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城市规划需要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密切衔接;这种城乡一体化规划既可防止“大城市病”的产生,又可适应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需求;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管理体制到各种管理手段相互协调,全方位地促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从而有效实现耕地保护。第三,集约发展,集约发展的实质是构建城市群。第四,合理布局,就是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层次和规模适度、分布有序、功能完善的城镇化体系,实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能源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②措施。第一,必须进一步打破城乡壁垒,深化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彻底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和培训制度,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使农民在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险、购买商品房与市民享有同等权利。第二,鼓励农民进城兴建各种市政项目和从事其他经营活动。应切实解决处于弱势位置的普通民众包括进城农民工在生存和发展中的问题。应建立城乡平等的同工同酬制度和多方协调劳资关系机制,拓宽各阶层协调渠道,构建各阶层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的具体制度。第三,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为它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是解除各种后顾之忧,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第四,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实施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通过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二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协调、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社会监督、市场推动的环境管理机制。三是建立政府综合决策机制,在确定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及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加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防止和避免因决策失误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造成的重大损失。四是建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参与机制。公众有参与权、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要有畅通的反馈渠道,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③重要意义。农村城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依赖于从事高效率产业活动人口的增加,依赖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紧密相联,农村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第一,农村城镇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第二,农村城镇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第三,农村城镇化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四,农村城镇化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五,农村城镇化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第13 题: 试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十一五”时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要由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不能脱离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消费,引导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第三,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和营造崇尚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将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变成公民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建立长效机制,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有效的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

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另外,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可以做到资源、环境、经济“共赢”外,还能解决就业问题。

(2)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第一,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量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第二,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第三,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

(3)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在发展经济时,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方法。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越来越必要的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要。在20 世纪末,我国政府就已经确定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要求对污染进行全程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实行清洁生产,倡导生态工业,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等等,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持续性、和谐性、需求性和高效性。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扭转防治思路的重要途径。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愈来愈不容忽视,再加上经济、科技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生态压力,遏止环境恶化,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刻不容缓,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③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新理念正符合结构调整的原则。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和能源的少投入,而社会产品产量不减甚至增加。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增加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更是要带动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或者说发展环境产业。环保产业是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是国民经济和就业岗位新的强劲增长点。

④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应对入世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必须遵守国际上各式各样严格的法规和标准。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阻力是贸易壁垒。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因为绿色消费主义者的影响,一些国家的进口商不敢进口不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必然采用ISO14000 系列标准来构筑贸易壁垒。一方面,企业必须实施ISO9000 质量标准,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树立质量形象;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实施ISO14000 并通过认证,以此来树立自身的环保形象。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第14 题: 试述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方向、主要改革任务及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各部门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依然过多,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和生产经营权没有真正授权和交给企业,企业生产自主权没有真正落实;宏观调控力量分散,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市场监管权威性不够。

②政府组织结构不科学。机构设置仍然偏多,分设过细、力量分散,本应由一个部门管理的事有的还由几个部门管,造成职责相互交叉重复,花费很大精力也难以协调。不少部门集决策与执行职能于一体,

缺乏有效制约,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有些由一上级政府管的事还没有真正管住管好;该由下一级政府管的事还没有切实下放给下级政府去管,职能重叠,权责不统一,责任不落实,影响了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④依法行政不到位,行政行为不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政策透明度低,监督机制薄弱。

⑤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即许多政府部门还是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甚至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还存在着个人决策的过时做法,因此形成了许多相对固定的“利益共同体”。

(2)总体目标:

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3)基本方向:

从无所不为的“全能政府”转变成有所必为的“有限政府”,把工作内容最终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任务集中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帮助企业排难解困上来;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点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从不受约束的自由政府转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规范统一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来。

(4)主要改革任务:

①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国有企业面向市场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国有产权制度改革、资产流动重组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优化政府管理的资产结构,大幅度缩小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范围。

②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实现企业管理人员由行政任命向市场选择的转变,从根本上解除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③继续推进机构改革。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层级、压缩部门,精减人员,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该取消的审批项目,要坚决取消;已取消的审批事项,要建立后续监管制度,防止反弹;能改为登记备案的,不搞审批、核准;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建立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公开透明、责任明确的管理制度。

⑤加快推进行业自律组织的发育与规范。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将现行的一些不宜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或规范的行业自律机构。

⑥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效绩评价体系。着手制定一套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履行职能的效绩评价体系。

⑦建立有利于政府公正履行职责的财政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政府公务活动的正常支付,建立有利于充分而公正地履行职责和抵御腐败的公务员薪俸制度。

⑧强化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政府行为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约束全面纳入法制轨道。

(5)重要意义:

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连接点,是政治体制改革中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可以有力地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如何进一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紧迫课题。

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我们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办事程序不规范和缺乏透明度、规则意识不强和法制观念较弱等,都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革除与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政府管理观念和模式,势在必行。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的现实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靠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发展经济的战略已让位于地方政府服务水平的优劣,让位于是否拥有一个透明、高效、法治的发展环境。许多事实已经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必须优化政府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

第15 题: 试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就并阐明如何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作用”;当前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说明应当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要点】(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①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为主的相对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②建立一套社会保障制度法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③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必要条件。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减少了贫困、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民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我国0 传统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当前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2)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果,在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我们面临的发展趋势看,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保障体制,使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既分工明确,又能相互补充;②为解决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应对老龄化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③适应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④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16 题: 试述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答案要点】(1)“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灵魂。它意味着,中国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加依靠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严重制约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单纯追求增长规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重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已占全国GDP 的2 5%……这一切说明,发展观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发展的效果。2003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2)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下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一番”。这一增长目标的制定,既符合我国的长远发展规划,又完全具备可行性。2000 年我国GDP 总量为89404 亿元。如果今年经济增长率最终为9.2%的话,按不变价计算的GDP 总量比2000 年已增长51%左右。这意味着,在“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的GDP 增长率只要达到6%,就完全可以完成目标了。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的观点,这说

明6%的增长速率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党中央制定这样的增长目标的意图在于继续放低经济增长速度,而强调将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和效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来。

(4)“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学、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这一目标,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愿望,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提出这一目标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5)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紧紧围绕上述主要任务,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处理好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而兢兢业业地工作。

第17 题: 怎样理解“十一五”规划中由“先富论”转向“共同富裕”及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答案要点】(1)“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让已先富起来的部分地区和人群停滞发展或倒退。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共同”,是使十几亿中国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针对当时的国情,我们党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策略的实施,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制,为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探索了新经验、新路子,并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1000 美元,预计2020 年将达到3000 美元。在这一关键阶段,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因此,在我国的现阶段,共同富裕成了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十一五”规划将“先富论”及时地转变到“共同富裕”,符合中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理念的一个重大调整和历史跨越,表明我们党和政府重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趋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的决心,必将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连续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2)一段时间以来,在简单的人均GDP 指标下掩盖了居民贫富差距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它可能是少数人口、少数城市、少数地区的高增长,而大多数人口、大多数农村、大部分地区低增长或无增长。据官方研究机构测算,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 差距已扩大至10 多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 5 到6 倍。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中国是过去20 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人民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也很明显。因此,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必须不懈追求公平的增长、均衡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增长,以实现先富者更富,不富者快富,逐渐缩小贫富差距,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条件。

第18 题: 试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意义、现状、指导思想以及方式。

【答案要点】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

(1)原因: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国经济保持了20 多年的快速增长,堪称奇迹。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也为高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据

预计,对环境影响消耗了所创造GDP 的7%。二是经济增长效益低。据有关专家计算,中国目前GDP 总量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但创造单位GDP 所消耗的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

(2)意义: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需要。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现状: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转变难如人意。1994 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10 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两重两轻”即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和“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情况依然严峻。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也付出了环境破坏的代价。目前,煤炭已属超能力开采,仍供不应求。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压力很大。今后如果不在增长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一定要突破传统狭隘的发展思维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增长以新的含义。因为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仅资源、环境约束相当严重,原来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而且推动新型工业与经济现代化、中国在未来新时期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也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还因为我国已经进入WTO 的后过渡期,逐步与国际融合到一起,就有一个怎么样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问题。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崛起,这两个潮流同时涌来,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要提高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4)指导思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问题,一切从生活质量出发,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根本问题,这一点解决了,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20 多年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要通过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5)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推进科技进步。一方面,科技进步既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标示了方向,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国民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人。

第19 题: 试述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对策。

【答案要点】(1)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意义重大。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这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服务业设施和手段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只有对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解决这些突出矛盾的深层次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以至更长的时间内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从国际经济环境看,这也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力的根本性措施。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力的大小与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我国必须抓紧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否则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出一条解决这些深层次矛

盾的路子。

(2)现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加快我国经济发展,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拓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思路的核心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我国以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量的扩张解决短缺矛盾。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对于迅速改变我国的短缺经济,解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可以说,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几乎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例如,我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过剩现象,这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以及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反映;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低,直接与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结构不合理有关;就业矛盾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等。总之,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

(3)对策

①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是:一要通过发展和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二是要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调整城乡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使“三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对扩大就业、加快城镇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率都有重大作用。四要通过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优化地区经济结构,逐步改变我国“东富西贫”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人民的共同富裕。五是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②必须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 年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和政府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践证明,推进信息化,不仅可以促进一大批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众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信息服务业的迅速兴起,还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将显著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快社会全面进步的步伐。

③必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传统产业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潮流下,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成为传统产业继续发挥推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惟一选择。只有为传统产业注入现代技术,才能进一步激发传统产业的活力,创造传统产业的新经济效益增长点。近几年来,国债资金重点用于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在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加大国债投资资金中用于企业设备和技术改造的比例,在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要加大对新兴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在信贷政策上,要特别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并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和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搞好钢铁、汽车、建材等行业发展的规划和调整,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20 题: 试述自主创新的内涵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方法、措施及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部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就是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正确处理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创

新资源,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一,把加强原始创新确立为自主创新的首要任务。原始创新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基础,属于自主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第二,把加强集成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集成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集成创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形式。第三,把消化吸收创新作为自立创新的重要手段。消化吸收创新也称模仿创新,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之上的创新。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原因: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是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抓住并利用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的重要基础。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当前我们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是容易受制于人;二是国内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三是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使我们付出了更大的资源、环保代价。

(3)方法:

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必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第二,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第三,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第四,要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4)措施: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发展路径上,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在创新方式上,加强以重大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三是在创新体制上,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

(5)重要意义: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破解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就是要使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找到真正的切入点。因此,这不但是我国科技发展路径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突破。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题的战略安排。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提升关键产业水平,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基本立足点。

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破解提升国家竞争力难题的重大部署。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创新队伍和自主开发的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掌握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2019年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是: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 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 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制 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 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形势下,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总体布局,准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动城乡区域协调 发展,促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持续增强发展整体性。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 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体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为世界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世界化潮流,坚 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 经验。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 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 参与世界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制 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 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 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考点链接】 1.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 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树立 整体性的观点去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五大发展理念虽然有各自的地位,他们是相互促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引 领着发展,所以实施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要树立整体观、联系观点, 实现相互促动共促发展。 2.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世界是 由矛盾组成的,在矛盾体系当中,各个矛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五法发展理念当中,就是要实现整体推动和重点 突破。 3.坚持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质变互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 否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坚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看到矛盾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练习题及答案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篇一】 1.我国能够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和平改造的客观条件(或可能性)在于 A.工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 B.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 C.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D.国营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2.下面关于社会主义改造正确的论述有: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1956 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 B.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C.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4.1964 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 A.在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1980 年代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温饱 C.在20 世纪内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D.在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5.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动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002 年12 月5 日,******到河北省西柏坡进行调研,重温了西柏坡精神,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在经中央媒体报道后,此举引发了广泛而持续的关注,海内外舆论普遍将此解读为极具符号性的行为。针对上述材料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忧患意识 B.“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 C.“两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久执政,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的历史性课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D.共产党要永葆先进性,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必须时刻牢记“两个务必” 6.毛泽东当年曾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新中国成立50 多年来,“两个务必”时时警示着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激励着广大干部、党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赶考”仍在继续,但“赶考”的环境、“考题”和“考生”状况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关于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考题”变为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赶考”的主人没变,依然是中国共产党,”考官”没变仍然是全体中国人民 C.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变为是否更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赶考”环境更加复杂,“赶考”的任务更加艰巨,“考生”的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7.1964 年6 月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具备: A.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B.必须是能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必须是民主集中指导模范执行者 C.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必须用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D.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8.在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分析是: A.中国是一个大国, 经济发展不平衡 B.人口多、底子薄 C.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生产力不发达 9.在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2011年考研政治复习:艰苦探索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仍然互相对峙。经过几番周折,实现了宁、汉合流。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其后 ,南京政府的军队继续北伐,于6月进驻北平、天津一带。奉系首领张作霖在退回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张学良于同年12月29日在东北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其性质是一个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这样,北洋政府时期还在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也被彻底废除了。 国民党政府是怎样实行一党专政军事统治的呢? 第一,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据1929年3月的官方材料,全国军额达二百万 ,实际兵员数远不止此。 第二,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如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中统)和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局(“军统”),其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第三,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自1934年11月起,保甲制度在全国普遍推行。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第四,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 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上述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依然是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中国革命的对象依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也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仍然迫切需要一个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人民要争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严厉镇压。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 000多人。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向警予、夏明翰、周文雍等党的重要活动家先后牺牲。一些不坚定分子动摇了,有的声明脱党;有的甚至公开忏悔,攻击共产主义,出卖党的组织和同志。据1927年11月统计,全党党员人数由1927年5月中共五大时的57 900多人锐减到10 000多人。革命的工会、农民协会等也到处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落。 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人民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拉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并于10月7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

2019年考研政治马原预测题及答案之唯物论

2019年考研政治马原预测题及答案之唯物论 【唯物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有于人的意识之外,能够为人 的意识所反映。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 的的哲学概括,它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 间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两个同等水准范畴 2.北极星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星,是夜空能看到的亮度和 位置较稳定的恒星,千百年来地球上的人们靠它的星光来指导。实际上,因为地球自转轴存有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北极星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的北极星会被新的更靠近北天极的恒星取代。现阶段北极星是指 小熊座α星,在3000年前是天龙座α星,隋唐时期,北极五成了北 极星,而到了公元4000年前后,仙王座γ星成为北极星。以上材料 说明 A.时空是人们主观经验的产物 B.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C.无条件的绝对运动是物质的特性 D.静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

3.柳宗元在《非国语》中指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这句话的哲理在于 A.物质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 B.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和精神 C.“我”是万物运动变化的绝对主宰 D.物质是运动的存有方式和根本属性 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5.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下列选项表述准确的是 A静止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有方式 B静止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C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D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6.人们用来测量时间的单位年月日等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测定宇宙天体之间距离的单位是用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即光年)来测量的。这说明

最新考研政治思修多选练习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思修多选练习题及答案 >>>热门推荐:年考研报名时间、报名入口专题 校推荐: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学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暑假期间希望同学们对于政治的复习不仅仅是看各种知识点,也建议做一些选择题,从选择题中梳理知识点也是更快更便捷的。下面为大家整理一些思修多选部分的习题。 1.对理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A.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B.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C.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D.理想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参考答案:ABC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 A.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ABCD 3.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D.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BD 4.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坚定: A.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B.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D.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参考答案:ACD 5. 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当二者发生矛盾时,社会理想服从于个人理想 B.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 C.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 D.社会理想排斥个人理想 参考答案:BC 6. 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 A.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B.献身于国防建设 C.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D.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参考答案:AC 7. 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2011考研政治(政经)真题解析及押题比较

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政经部分)解析及押题比较 一、考研真题 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答案】D 【解析】:本题目实际考察如何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生产出剩余价值之后,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所以A项不对。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而商品的生产者只能占有其价值,消费者只能占有使用价值,二者之间不存在转化问题。所以B不对。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分别创造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也不存在转化问题。所以C不对。商品价值必须以交换的完成来实现,这时候商品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成功的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生产者,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商品的占有者”才能顺利卖掉自己的产品,实现商品价值,所以这道题目正确答案为D。 1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有 A.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答案】ABCD 【解析】“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一"(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

2019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2019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十个怎么办之一 一、填空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是(邓小平)提 出来的。 3、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发展) 4、又好又快发展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坚持发展为先、做到又好又快,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判断题 1、发展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对) 2、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 3、发展应是又快又好的发展。(错) 4、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必须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大胆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认真破解发展难题。(对) 5、转变增长方式与转变发展方式没有什么区别(错) 6、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对) 三、理论题 1、大寨村、江西的新江村,济南的振兴街道。他们的故事说明一 个道理?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2、结合济南章丘官庄乡的发展,怎样理解又好又快发展?好表现 在几个方面? 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必须处理好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好应该表现在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民生改善。 3、中国重汽的又好又快发展说明了什么?怎样加快转变发展方 式? 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放在第一位。第一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第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第六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 之二 一、填空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3、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本”就是(本源、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5、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人民群众得实惠)。 二、判断 1、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对) 2、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对) 3、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在的以人为本没有本质区别(错) 4、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对) 5、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对)

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一(试卷及答案)(一)

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一(试卷及答案) 单选题(每小题1分) 1、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后决定的 B.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的 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2、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4、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技能 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 6、生产关系是一种( )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 B.思想关系 C.血缘关系 D.经济区域关系 7、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句是不正确的?( )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C.在阶级社会中,善与恶标准不同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8、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9、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是( )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1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B.国家政权类 C.国家 D.军队 11、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 A.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1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资本的组织形式 1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2011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2011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 注重量的积累 B.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 坚持适度原则 D. 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2.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 社会形态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3.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A. 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 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 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 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4.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高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维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 A.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B. 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 为俄国找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发展模式

D.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 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 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C.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D. 党的领导及正确的政策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 A.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B.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经济成分 D.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占主体地位 7.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C. 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D.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8.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 A. 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B.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 C.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D.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9.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历史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

2018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押题资料(辩证法)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押题资料(辩证法) 二、辩证法 1、发展 原理: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Ps:发展既可以回答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还可以回答创新驱动,还可以回答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而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例如共享经济。 2、矛盾对立统一 原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Ps:这个原理是矛盾分析法中十分常用的原理,经常用来分析两个事物的关系,例如2015年真题蚂蚁与大象的关系。此外这个原理还可以用来分析毛中特中的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他们也都是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只是我们侧重于分析二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同一性而已。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Ps: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此外,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例如雄安新区,自贸区,都体现该认识规律,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011年政治考研练习题

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选择1000题 16.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与谬误在性质上并无根本对立 D.真理与谬误可以随时转化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反之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在性质上是对立的,有着明显的界限,但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有各自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真理与谬误在一定范围内有确定的界限,二者不容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条件不具备,真理不会成为谬误;谬误也不会成为真理。因而,不能因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关系,而抹杀两者之间确定的界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7.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诗句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9.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 A.主张知易行难 B.主张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王夫之这段话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

2002年考研政治真题(含答案解析打印版)

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解析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 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3.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4.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 剩余价值学说 B. 生产价格理论 C. 劳动二重性学说 D. 劳动力商品理论 5. 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A. 价格标准 B. 价值尺度 C. 观念货币 D. 货币价值 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A. 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B. 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C. 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 D. 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7. 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 A. 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 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 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 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 1930年5月,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 A. 论证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B. 孕育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思想 C. 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D.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9. 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 统筹兼顾 B. 劳资两利 C. 公私兼顾 D. 四马分肥 10.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A.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1.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 A. 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B. 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C.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D. 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12. 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A. 实现两岸三通 B.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 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D. 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A. 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B. 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 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D. 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1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 人民当家作主 B. 人民民主专政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人民参与国家管理15. 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 A.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 加强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C.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 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6.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 知行相互促进 D. 行先知后 E. 行难知易 17.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A.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 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 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 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 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19. 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 A.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 B. 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 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D. 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E.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 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 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E. 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21.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 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B. 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 C. 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D. 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E. 生产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 22.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这些基本问题是 A. 革命转变问题 B. 统一战线问题 C. 武装斗争问题 D. 国家政权问题 E. 党的建设问题 23. 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其主要点包括 A. 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私营经济为补充 B. 以国家与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C. 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 D. 以国家统购统销为主体,以个体经销代销为补充 E. 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2019年考研政治试题

2019年考研政治试题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不同,它是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科学之科学 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简答题 2、ABC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制订业务质量控制制度,经过领导层集体研究,确立了下列重大质量控制程度: (1)合秋人的晋升与考核以业务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同时考虑遵循质量控制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2)对员工介绍的客户,由员工所在部门经理根据收费的高低自行决定是否承接; (3)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在业务完成后90日内整理归档; (4)由于尚未取得上市公司审计资格,不予执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制度;(5)无论审计项目组内部的分歧是否得到解决,审计项目组必须保证按时出具审计报告; (6)以每3年为一个周期,选取已完成业务进行检查,检查对象为当年度考核等级位列后3名的项目负责人。 要求: 多选题 3、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 A.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B.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C.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单选题 4、《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 单选题 5、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A.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单选题 6、党的_____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多选题 7、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 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2011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10)

2011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10)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三章第2节)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作用 【基本内容】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⑴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②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⑵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原有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仅够补偿劳动力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通过上述分析,彻底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不是在流通领域内发生的,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量大于劳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的新商品。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售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的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它是以流通领域为条件,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价值增殖准备条件,并出售商品以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价值增殖则不是在流通领域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本流通的整个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但却最终获得了剩余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价值增殖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它可以创造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 2.资本的涵义和资本的作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是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它们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①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这是资本与货币的本质区别;②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③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⑵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已被工人用于个人消费而消逝了。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新价值,它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 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