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讲义修改版2012

货币银行学讲义修改版2012

第一章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一)货币的产生

1.简单的价值形式:1头牛=2只羊1只兔子=2把石斧(物物交换)

2.一般的价值形式:0.5头牛=1只羊

4把石斧=1只羊

2只兔子=1只羊

羊:一般等价物

3.货币价值形式:固定的一般等价物。如金、银。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产生的几千年中,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的形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历经了以下几种形态:

1.实物货币: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货币形式。如谷物、布帛、贝壳等。

2.金属货币:以金、银、铜等贵金属作为材料的货币。

3.代用货币:是货币本身所含的价值低于它的票面价值。主要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使用,如银行券。

4.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其本身已脱离了金属货币,成为纯粹的价值符号。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

5.电子货币:电子计算机自动转账系统进行支付的信用货币。是目前最先进形式的货币。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指货币用于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2.流通手段: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以上两个职能是货币最早、最基本的职能。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保存、收藏起来时执行该职能。

4.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是发挥的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当货币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就是执行的世界货币职能。

三、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

(二)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构成要素:

1.货币材料的确定。

货币材料也称币材,就是国家规定哪种材料作为货币,是一个国家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货币材料的不同也是区别不同货币制度的主要标志。

2.货币单位的确定。

一是货币单位的名称;

二是货币单位的值,即包含多少货币金属。

英国在1816年规定:1镑=7.97克黄金

美国在1934年规定:1元=0.888671克黄金

1914年中国的《国币条例》规定:1圆=23.977克白银

3.货币种类的确定

法律规定的货币种类有本位币和辅币两种。

本位币:

在金属铸币时期,本位币指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场铸成的铸币。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本位币表示一个国家流通中标准的基本的通货。

辅币:

小于一个货币单位的货币则称为辅币,主要用于小额支付和找零之用。当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低于一个货币单位时就要用到辅币了。

4.货币铸造的规定

金属货币的铸造有可自由铸造和不可自由铸造之分。

本位币就是可自由铸造货币,自由铸造也是保证本位币是足值货币的重要手段。

辅币是不可自由铸造的,辅币的铸造只能由国家垄断,以保证铸造辅币的收益归国家所有。

5.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

无限法偿:是指货币有无限制的支付能力,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管每次支付金额如何大,也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支付,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是有限的偿付能力,即一次支付超出一定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接受,但在法定限额内拒绝不受法律保护。

(三)我国的货币制度

1.1997年7月1日以前,实行人民币制度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没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

(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

(3)人民币的发行,坚持集中统一发行、计划发行和经济发行相结合的原则。

(4)我国建立黄金和外汇储备制度,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

2.1997年7月后,实行一个主权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二种货币、二种货币制度并行。

(1)港币发行权发球香港特区政府,目前,已授权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发行银行。

(2)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7.8港元兑换1美元。

3.1999年12月20日之后,实行一个主权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三种货币、三种货币制度并行。

目前,澳门元“钉住”港元的固定汇价为每103澳门元兑100港元。一般公众和商业银行只能与中国银行和澳门大西洋银行两家发钞银行进行兑换,也只有两家发钞行才可与澳门货币暨汇兑监理署直接发生业务往来。

澳门元固定汇率制的主要内容是:

(1)澳门元与港元保持100港元兑103澳门元的固定水平。澳门政府吸取历史上澳门元与港元平价兑换失败的教训,维持略低于港元的币值。澳门政府有关官员多次表示维系这个汇率制度,从行政层面上保证了固定汇率制的实施。虽然澳门政府之后仍采取种种措施强化澳门元,但都没有再轻率改变过100港元兑103澳门元的汇率。

(2)澳门元通过与港元间接与美元维持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澳门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二章信用

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的定义

信用的定义:所谓信用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分析和理解信用的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信用的产生

一般认为,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信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首先,信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二、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买卖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主要形式有:赊销方式、预付货款、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

2.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商品的经营者;

(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3)商业信用具有连锁效应。

(二)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是由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的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2.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3)银行信用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三)国家信用

1.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等承销商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金;公债的发行单位则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向公债持有人支付利息。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两种。

2.国家信用的特点:

(1)国家信用是以政府为债务人的借贷关系。

(2)国家信用一般与生产流通没有直接关系。

(3)国家信用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工具。

(4)国家信用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四)消费信用

1.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目的的信用。

2.消费信用的形式:

(1)赊销:分期付款和信用卡。

(2)消费贷款:信用方式或者抵押方式。

3.消费信用的作用:

(1)扩大需求,刺激消费,刺激经济发展

(2)是有利的促销手段

(五)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国际间一个国家官方(主要指政府)和非官方(如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其他经济主体)向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提供的信用,属国际间的借贷行为。

1.国际商业信用是由出口商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有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形式。

2.国际银行信用是进出口双方银行所提供的信用,可分为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

3.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三、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含义及其特征

具有一定格式,并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叫做信用工具,也称作金融工具。

信用工具一般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偿还性,这是指信用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按期归还全部本金和利息的特性;

2.流动性,这是指信用工具可以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3.收益性,这是指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其持有人带来一定的收入;

4.风险性,这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和市

场风险两种。

(二)信用工具的种类

1.信用工具的种类

(1)从发行者的地位来划分,可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直接信用工具:是指那些不需金融机构作中介,由企业、个人、或政府所发行和签发的融资工具,以此来实现资金的转移,如商业票据、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这些信用工具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进行借贷和交易的工具。

间接信用工具:是指由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银行券、存单、人寿保险单、各种借据和银行票据,借贷双方借助于这些信用工具实现资金的转移。

(2)按融资的时间划分,可分为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

长期信用工具:也称为资本市场信用工具,一般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工具。如银行中、长期贷款工具以及债券等。

短期信用工具:也称货币市场信用工具,一般指1年以内的各种借贷和融通资金的工具。如国库券、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票据、回购协议等。

2.信用工具的形式:

(1)短期信用工具:

a.票据:汇票、本票和支票。

b.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c.短期债券:国库券和短期公司债券。

(2)长期信用工具:

a.债券:债券是用来表明债权债务关系,证明债权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的债

权凭证。

b.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其投资者,证明其所投入的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证书。

普通股和优先股

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

A股、B股、H股、N股、S股。

c.证券投资基金

1.按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划分,可分为契约型和公司型基金。

契约型基金:是依据一定的信托契约原理而组织起来的基金,其活动属于代理投资行为。我国的基金均为契约型。

公司型基金:是依公司法成立,通过发行基金股份将集中起来的资金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

2.按基金的受益凭证是否可赎回划分,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基金。

开放型基金:指基金管理公司在设立基金时,发行的基金单位总份数不固定,基金总额亦不封顶,可视经营策略和实际需要连续发行。投资者可随时购买和转卖给基金管理公司。

封闭型基金:指基金管理公司在设立基金时,限定了基金的发行数额,在初次发行达到了预定的发行计划后,基金即宣告成立,并进行封闭,在一定时期内不再追加发行新的基金单位。

第三章利息和利息率

一、利息及其计算

(一)利息的含义

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

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二)利息的计算

1.单利:就是不管贷款期限的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当期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计入下期本金计息的计算方法。

利息=本金×利率×期限

本利和=本金×(1+利率×期限)

期限一般以年为单位。

2.复利:是一种将上期利息转为本期本金一并计息的计算方法。

本利和=本金×(1+利率)n

利息=本利和-本金

二、利率及其种类

(一)利率的含义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借贷期内利息额对本金的比率。

公式:利率=利息额/借贷资金额×100%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分别用百分数、千分数和万分数来表示。

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

(二)利率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利率有多种划分方法。

1.市场利率、官方利率与公定利率。它是按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来划分的。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是指由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协会(如银行公会等)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

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它是按资金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是否变动来划分的。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它是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的。

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三)决定和影响利率因素的一般分析

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3.预期通货膨胀率。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5.国际收支状况。

除了以上几种因素外,决定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利率水平的因素还有:借贷期限长短、借贷风险大小、国际利率水平高低、一国经济开放程度、银行成本、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经济周期等,都会

对一国国内利率产生重要影响。

三、利率管理与利率自由化

(一)利率管理体制的概念与类型

利率管理体制是一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它规定了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的利率管理权限、范围和程度。

各国采取的利率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国家集中管理;(2)市场自由决定;(3)国家管理与市场决定相结合。

(二)中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及其变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利率体制属高度管制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做出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我国将形成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各种市场利率围绕其波动的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阅读材料: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1993 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1.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含300万)以上美元或等额其他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3年1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2004年11月,人民银行在调整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同时,决定放开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大的外币利率决定权。

2.稳步推进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

1987年1月,人民银行首次进行了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在《关于下放贷款利率浮动权的通知》中规定,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国家规定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基准上浮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最高不超过20%。1996年5月,为减轻企业的利息支出负担,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由20%缩小为10%,下浮10%不变,浮动范围仅限于流动资金贷款。1998年10月31日起将金融机构(不含农村信用社)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4月1日起,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再次扩大,县以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利率最高可上浮30%。9月1日起,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为30%,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仍为10%,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为10%。农村信用社浮动利率政策保持不变。

2003年8月,人民银行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时,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决定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仍对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但其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

3.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

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益尝试。2002年2月和12月,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扩大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03年11月,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获准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允许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但存款利率不能上浮。至此,人民币

存款利率实行下浮制度,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

第四章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金融市场,通常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金融市场包括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两部分。金融市场从其包容的范围看,有广义、狭义之分。

金融市场的组成机构包括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参加者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及广大居民个人。市场管理者一般是中央银行或专设的市场监管机构。

(二)金融市场的分类

金融市场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根据资本借贷及有价证券期限分类,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属于短期资金市场,一般指1年以下期限的资金借贷及有价证券的交易市场。如银行短期贷款(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及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可转让存单市场等。

资本市场:属于中长期资金市场,一般指1年以上期限的资金借贷及有价证券的交易市场。如银行中长期贷款市场及国家公债、公司债券、股票、抵押契约等交易市场。

2.根据交易交割方式分类,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

二、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1年以下期限的短期金融市场。这个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保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随时转换成现实的货币。

(一)货币市场资金供求者

1.政府

2.企业

3.商业银行

4.其他金融机构

5.证券公司

6.居民家庭或个人。

7.中央银行

(二)货币市场结构及其内容

1.同业拆借市场。它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间为解决短期资金的余缺而相互调剂融通的市场。

2.票据市场。票据市场是指商业票的承兑、抵押、贴现等活动所形成的市场。

商业票据的承兑是一种付款承诺行为。其中银行承兑汇票是货币市场上的重要金融工具。

贴现是一种票据买卖行为。经银行承兑后的汇票可以在货币市场上以贴现方式获得现款。

3.国库券市场。国库券市场是指国库券的发行、转让、贴现及偿还等所形成的市场

4.大额存单市场。是指大面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行、转让等所形成的市场。

三、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市场。一般可将资本市场视同或侧重在证券市场。

所谓证券市场,是指按照市场法则从事法律认可的有价证券的发行、转让等活动所形成的市场。按照证券交易的性质和特点,证券市场可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是有价证券的初始发行市场,也称初级市场或原始市场。二级市场是已发行的证券转让交易市场,也称流通市场或次级市场。

(一)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是指那些能够为其持有者定期带来收益,并能转让流通的资本所有权或债权证书。通常所说的有价证券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债券及股票,它是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基本形式。

1.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本时所发行的一种法律认可的代表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它是资本股份的证券形式。

我们通常所见的股票,一般是记名的、有票面金额的普通股和优先股。

(1)普通股。普通股是具有一般股东权益的股票。

(2)优先股。优先股是在股东权益方面具有某些优先权的股票。

2.债券。债券是投资者凭以定期获得利息、到期取还本金的债权证书。根据发行主体不同主要:(1)中长期政府债券。包括国家公债及其他中长期政府债券。

(2)公司债券。公司债券是企业按法定程序向社会发行的债务凭证。

(3)金融债券。金融债券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筹集信贷资金而向社会发行的债务凭证。

(二)证券交易系统

1.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证券交易所是集中进行证券交易的场所。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有会员制和公司制两种。

2.非交易所交易系统。非交易所交易系统亦即场外市场、店头市场、柜台市场或电话市场。现在有所谓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实际上都属于非交易所交易系统。

(三)证券交易方式

1.现货交易。亦称现款交易,即以现款买卖有价证券。一般要求买卖成交后立即交割(券款结算)。

2.信用交易。又称保证金信用交易,是指证券商对投资者贷款或贷券,使投资者得以完成证券交易的方式。

3.期货交易。现货交易的对称。它是指证券买卖成交后,按双方契约规定的价格,在约定的时间(30天、60天、90天)进行交割的证券买卖活动。

4.期权交易。也称为选择权,实际上是一种与专门交易商签订的契约,规定持有者(购买者)有权在一定期限内按交易双方商订的“协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证券。

5.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中买卖的不是股票,而是股价指数,故称之为“没有股票的股票交易”。

四、基金市场

(一)基金与基金市场的概念

1.基金即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收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管理人员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融资活动,同时也是指从事这类活动的金融中介机构。基金市场。指各类基金的发行、赎回及转让所形成的市场。

2.投资基金的特征:

(1)经营成本低。

(2)分散投资降低了投资风险。

(3)专家管理增加了投资收益机会。

(4)服务专业化。

(5)投资者按投资比例享受投资收益。

(二)基金的种类

1.按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划分,可分为契约型和公司型基金。

契约型基金:是依据一定的信托契约原理而组织起来的基金,其活动属于代理投资行为。我国的基金均为契约型。

公司型基金:是依公司法成立,通过发行基金股份将集中起来的资金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

2.按基金的受益凭证是否可赎回划分,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基金。

开放型基金:指基金管理公司在设立基金时,发行的基金单位总份数不固定,基金总额亦不封顶,可视经营策略和实际需要连续发行。投资者可随时购买和转卖给基金管理公司。

封闭型基金:指基金管理公司在设立基金时,限定了基金的发行数额,在初次发行达到了预定的发行计划后,基金即宣告成立,并进行封闭,在一定时期内不再追加发行新的基金单位。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1.中国人民银行:核心地位

总行—九大分行—中心支行制度,总行之下设九大分行和两个银行管理部:

九大分行分别是天津、沈阳、西安、济南、上海、南京、广州、成都、武汉,

两个银行管理部是:北京,重庆,

各城市设中心支行。

2.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一般是由政府通过直接出资或担保等形式创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具有专业银行的特征。

1994年,我国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解决了专业银行身兼二任的问题。建立政策性银行,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也将有

利于更好地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保证国家重点产业和重点部门的发展。

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主体地位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

4.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

5.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或金融公司、租赁公司、农村及城市信用合作社、投资基金、邮政储蓄银行等等。

6.中国证监会、保监会与银监会

中国证监会成立于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成立于2003年4月29日。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监督管理职责。总部设立于北京,各地设分支机构,称为银监局或分局。

二、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成立的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明确了该组织的宗旨是:①为会员国提供一个常设的国际货币机构,促进国际货币合作。②促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以维持和提高就业水平和实际收入,发展各国的生产能力。③促进汇率的稳定和维持各国有秩序的外汇安排,以

货币银行学讲义(4)

第二节 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 ,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从可贷资金的供给来看: 可贷资金的供给者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即扣除物价因素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当人们认为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因此供给者愿意提供的可贷资金就会减少,所以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就会左移。 其次,从可贷资金的需求来看: 借贷方在筹资的时候考虑的是借贷的实际成本,同样他们所关心的也是实际利率。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每一个给定的名义利率所对应的实际利率在下降,因此在给定的名义利率下人们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 利率随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的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费雪效应”。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的现象,而不是断言通货膨胀率上升就会导致名义利率上升。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大纲 主要参考书目: 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博迪、莫顿(美)金融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瓦什、(美)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戈德史密斯(美)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黄金老、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李杨、中国金融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目录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二讲利率理论 第三讲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讲通货膨胀 第五讲货币政策 第六讲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基本观点: 流通中必需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用公式表示是:执行流通手段的 货币必要量(M)=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 商品平均价格(P)×待售商品数量(T)/货币流通速度(V)即M = PT /V (二)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在当代的意义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金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由价格总额决定;纸币流通下,商品价格水平随着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三、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1)现金交易说(Cash Transaction Theory) 注重于研究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必然导致物价水平

上升,货币价值下跌;反之,亦然。 方程式:MV=PT 或P=MV/T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T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易, P是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 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2)现金余额说(Cash—balance Theory) 剑桥学派是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假设货币需求同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保持一定的比率,整个经济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方程式:Md=KPY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P是一般物价水平, 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产出, k是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Md=M1+M2=L1+L2=L1(Y)+L2(r) 其中:Md代表对货币(现金)的总需求, 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及谨慎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M2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3、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鲍莫尔模型(平方根定律) 托宾模型(资产组合理论) 新剑桥学派 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总财富;财富构成;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影响货币需求函数的其他因素,例如,对货币的“嗜好”程度。提出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b,Re,1/P×dp/dt,u) 其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量 y为来自各种财富形式的恒久收入 W为非人力形式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 Re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Rb为债券的预期报酬率 1/P×dp/dt表示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货币银行学讲义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 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一种是假定货币仅仅是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而存在的,从而讨论要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的问题。例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另一种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 说明:我们讲的货币需求,是指在财富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在财富总额中有多少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来持有。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两种形式: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交易数量说

新版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习题与答案

新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习题与答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题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_______的特殊商品。 2、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阶段。 3、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职能。 4、货币制度的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要素。 5、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依次存在 _______, 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四种货币制度 6、金银复本位制前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形态. 7、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_________ . 8、金本位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本位制。 二、选择题(以下选项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货币的产生是( )。 A 由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B国家发明创造的 C 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D 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 2、货币在()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A 商品买卖 B 缴纳租金 C支付工资 D 给商品标价时 3、货币在( )时执行价值贮藏职能。 A 支付水电费B购买商品 C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D 准备用于明年的购买 4、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 A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 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5、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能自发的调节( ). A 货币流通 B 货币必要量 C 生产规模 D 投资规模 6、纸币产生的基础是货币的哪一职能 (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7、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是( )。 A 牡丹卡B VISA卡 C 长城卡 D 金穗卡 8、商品的价格是( ).

货币银行学学习资料

更多资料请访问.(.....)

《货币银行学》学习提要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明确货币的定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和不同类型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理解当代货币制度的形成背景及其主要特征,认识我国货币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和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和基本特点,为深入学习货币供给与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学习要点: 一、货币定义:货币的种类,包括实物货币,纸币,信用货币。重点理解货币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性,认识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与联系;认识货币的法律定义、本质定义和职能定义: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职能的理解及对货币定义的解释。 二、货币的职能与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货币职能的表述,西方经济学说对货币职能的表述,货币职能表述的比较;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作为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的作用。 三、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基本构成要素:铸币的定义,前资本主义社会铸币流通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重点);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复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格雷欣法则”;金币本位制的内容、特点及其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四、当代的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及其最终崩溃的原因;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货币的定义。 2、比较货币职能的不同表述。 3、试论货币在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4、试述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 5、试用“格雷欣法则”说明复本制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6、试论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及融合的原因。 7、试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原因及其基本特征。 8、试述当代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信用与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信用关系的形成及其本质,认识各种金融工具及其交易方法,掌握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明确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学习要点: 一、信用的本质与形式:信用定义,信用关系和信用的本质,信用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信用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二、信用工具:信用工具的性质;特征: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率;短期金融工具,长期金融工具。 三、金融市场的形成:金融市场的定义,对场所这一概念的理解,交易对象和供求关系;开放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前提和基础;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对象和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票据行为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作者:————————————————————————————————日期: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

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重点笔记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重点笔记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一部分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一、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 5、世界货币:尤为世界货币,充当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转移财富的手段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货币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等。完善的货币制度能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三、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1、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2、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3、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4、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这个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美元对黄金贬值,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的风潮。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第二章利息和利率 一、利率的决定 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的变化率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也不排除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或事实上成为负数的特殊情况。具体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第二节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复习——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之内。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排列,分成若干个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手段。 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推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是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出口信贷: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国,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 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等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商业票据: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投资者的入股凭证。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行的,承诺在指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 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 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俗称“利滚利”。 基准利率:是指在市场存在多种利率的条件下起基础作用的利率,当它发生变动时,将会影响到其他利率的变化。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简答题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不兑现的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二战后,逐步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1970年代初,美国宣布停止向各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推行黄金非货币化政策,纸币与黄金脱钩,从此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不兑现的货币信用制度。 (2)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纸币由政府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由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具有强制流通的性质。政府只是规定各种纸币的面值,不规定对金银的比价。由于纸币不与一定的金银保持等价关系,所以不能要求兑现。货币的发行一般由中央银行控制,不再受金银的约束。 (3)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不受金银的控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作适当的调节;纸币不育定量的金银相联系,其外汇汇率也不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但是,由于人类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差距,以及国家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也使得通货膨胀问题常常困扰着各国政府和人们的生活。 ★7、影响利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平均利润率。(2)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3)经济周期。(4)物价水平。(5)经济政策。(6)其他影响因素:国际市场利率水平、银行经营成本、利率管理体制、传统习惯、法律规定和国际协定等。 ★8、关于利率的期限结构,有哪几种理论解释? (1)预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应该等于现行短期利率和未来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 (2)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不用期限的债券市场是完全独立和分割开来的,因此各种期限的债券的利率完全由该种债券的供求关系决定,并不受其他期限债券的收益率的影响。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认为长期债券利率等于这种债券到期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加上这种债券随供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期限升水。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复习资料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2、信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3、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的支付承诺书。 4、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其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5、金融:广义: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 狭义: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 中间说法: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6、利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7、基期:是一个基础期、起始期的概念。() 8、现值: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 9、即期利率: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 10、远期利率: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11、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叫汇率。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2、金融的特征: 1.流动性。金融资产的货币性质是指它们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很容易转换成货币。 2.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资产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3.收益性。由收益率表示。收益率有三种计算方法: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与票面额P的比率; 现时收益率——年收益额C与其当期市场价格Pt的比率; C/Pt 平均收益率——将现时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C﹢Pt﹣Pt-1)/Pt 13、远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 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两类。 √14、期货: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与远期合约相同。 区别在于:远期合约的交易双方可以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而期货合约的交易多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易时间和地点等,都有标准化的特点。 √15、期权:是指合约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放弃行使此权利。(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欧式期权是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

第21章(教材)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 这一章主要学习: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的内容 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 鉴于通货膨胀各种负面影响,各国一般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2、充分就业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以较大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在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物价的稳定。 从长期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良好增长,必须保持物价的稳定。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货币政策在作目标选择时不能不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难以统筹兼顾。 二、中介目标 1、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测性 2)可控性 3)相关性 2、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 根据以上三个标准,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有: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 1)银行信贷规模 它是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

就可测性而言,通过对各个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核算就可以得到该指标。 可控性方面,控制这一指标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信贷管制;另一种是中央银行通过该改变准备金率、贴现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来间接地控制信贷规模。 相关性方面,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银行信贷规模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与货币供应量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相类似。 2)货币供应量 可测性,通过对流通中的现金和各银行的存款状况的观察,就可以知道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状况。 可控性,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中央银行有多种手段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相关性,货币对最终目标有着密切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很多,所以指标口径的选择是它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3)长期利率

货币银行学教学资料

黄达《货币银行学》题库 说明 1、本题库是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理论教研室承担的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货币银行学》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 2、题库以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为蓝本,该教材由我国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达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该教材于1997年、2002年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是当前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权威性教材。 3、本题库的命题原则是:立足于考核学生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等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此,题库的题型灵活多样,覆盖面宽广,按照章节命题,突出试题的客观性,以减少教师授课时的随意性,保证该课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题库的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不大,所列论述题主要供参考使用,给任课教师一定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自主出一些针对性强的试题,增强期末考试试题的检验功能。 4、本题库的题量充足,有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计算、简答和论述共7种题型,按照《货币银行学》教材的17章内容的先后次序编列。除了第十四章因内容较少,命题数量受到限制外,其余各章至少有15道填空题、15道单项选择题、10道多项选择题、10道判断正误题、5道简答题和2道论述题,可以出计算题的章节至少有2道计算题。客观题附有标准答案,主观题附有参考答案。本题库主要供期末笔考教研室统一组题和流水评卷时使用。 5、本题库是开放式试题库,由于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题库试题不可能一成不变,而需要不断更新。主要渠道一是将各任课教师的自主性命题不断纳入题库,逐渐增加题库容量;二是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一般每2年进行一次,吐故纳新;三是在教材修改时及时调整。在本题库设计编写过程中,黄达教授主编的《货币银行学》第三版正在修订,新教材有望在明年出版,为使题库与教材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届时本题库也将根据新教材进行全面修订。 6、本题库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的结束并不等于教改实践探索的停止。题库本身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也希望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导言(略)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价值规律的角度看,货币是核算(一般等价物)的工具。 2、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货币的起源与(交换发展)的联 系。

按知识点整理-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四版)复习讲义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习讲义(第四版): 1、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2、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3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3、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16世纪开始盛行)--->金银复本位(16-18世纪;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或银行券) 4、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存、储蓄、其他) 5、信用的基本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 6、商业信用: 定义: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提供的资本是商品资本;②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③信用资本和产业资本变动是一致的。 局限性:①信用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确定;②商业信用更具有严格的方向性; ③对象上的局限性。 7、银行信用: 定义: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特点:①贷出的资本以货币形式提供,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②属于间接信用;③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 局限性:无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数量但银行信用不能完全替代商业信用,工商企业能在商业信用范围内解决的问题就不必求

助于银行信用。 8、国家信用: 定义: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 特点:①以国家政府为主体;②安全性最高;③资金主要用于财政方面,用途专一。 9、消费信用: 定义:由商业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信用机构以商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需要消费者个人具有偿还能力;②非生产性;③利息高,违约惩罚也高。 10、信用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支票、银行票据、股票、债券。 11、商业票据分为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特点:①抽象性;②不可争辩;③流通性。 12、银行票据:银行本票(同城);银行汇票(异地)。 13、信用工具的总特点:①偿还性;②可转让性;③本金的安全性;④收益性。 14、利率的分类: ①年、月、日;②固定、浮动;③实际、名义;④市场、官定、公定;⑤长期、短期; ⑥一般、优惠。 15、利率的作用: 宏观:积累资金;调整信用规模;抑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 微观: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影响家庭和个人金融资产投资;作为资金计算基础的功能。 16、平衡国际收支详解:国际收支严重逆差时,将本国利率调整高于其他国家,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国短期资金;当国内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降低长期利率,鼓励投资,提高短期利率,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资流入。以此达到内外部平衡。 17、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储蓄取决于人们对消费的时间偏好,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重点复习资料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2、信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3、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的支付承诺书。 4、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其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5、金融:广义: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 狭义: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 中间说法: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6、利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7、基期:是一个基础期、起始期的概念。(?) 8、现值: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 9、即期利率: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 10、远期利率: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11、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叫汇率。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2、金融的特征: 1.流动性。金融资产的货币性质是指它们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很容易转换成货币。 2.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资产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3.收益性。由收益率表示。收益率有三种计算方法: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与票面额P的比率; 现时收益率——年收益额C与其当期市场价格Pt的比率;C/Pt 平均收益率——将现时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C﹢Pt﹣Pt-1)/Pt 13、远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两类。 √14、期货: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与远期合约相同。 区别在于:远期合约的交易双方可以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而期货合约的交易多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易时间和地点等,都有标准化的特点。 √15、期权:是指合约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放弃行使此权利。(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欧式期权是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须在期权到期日当天或在到期日之前的某一规定的时间才能行使的期权。美式期权是指可以在成交后有效期内任何一天被执行的期权。) √16、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事先确定的名义本金额为依据,按约定的支付率(利率、股票指数收益率等)相互交换支付的约定。

2021年货币银行学讲义全

货币银行学 目录 绪论(学时:1) 1 何谓货币银行学 2 货币银行学研究基本内容 3 何谓金融 4 为什么学货币银行学 5 如何学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货币(学时:3)2、1 货币概念及形成 2、2 货币职能 2、3 货币流通规律 2、4 货币类型 2、5 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学时:4)2、1 信用概念及形成 2、2 信用形成 2、3 信用工具 2、4 利息与利率

第三章金融市场(学时:4) 3、1 金融市场概念及形成 3、2 金融市场类型 3、3 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与方略 第四章金融机构(学时:4) 4、1 金融机构概念及形成 4、2 商业银行 4、3 中央银行 第五章货币供求与均衡(学时:4)5、1 货币供应量概念 5、2 货币需求 5、3 货币供应 5、4 货币供求均衡 第六章通货膨胀(学时:4) 6、1 通货膨胀概念及测量 6、2 通货膨胀类型 6、3 通货膨胀成因 6、4 通货膨胀后果 6、5 通货膨胀对策 6、6 通货紧缩

第七章货币政策(学时:4) 6、1货币政策概念及形成 6、2 货币政策目的 6、3 货币政策手段 6、4 货币政策效果 第八章国际金融体系(学时:2) 7、1 国际金融基本概念 7、2 国际货币体系 7、3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7、4 国际信用 7、5 金融与经济 绪论 1 何谓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基本课,业经济金融学科。它研究货币、信用来源发展及其规律,

研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形成,发展及其动作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微观及宏观经济金融领域通货膨胀现象及其调控以及宏观经济领域货币政策及其调控,最后研究国际金融体系货币体系及金融市场机构体系。对整个金融基本概念及其客观,主观规律做了完全阐述。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对经济金融理论有了主线理解和掌握,从而给进一步学习有关金融学科打下基本。 2 货币银行学研究基本内容 货币,信用,金融机构。 3 何谓金融 货币流通和信用总和。 4 为什么学货币银行学 为了做自然人,法人,社会人。 5 如何学货币银行学 纵横学习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