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

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

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
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

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

茅于轼: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卢锋教授来给我们讲产品内分工问题。卢锋教授曾经到过天则所好几次,讲到过粮食生产、粮食进出口、棉花进出口等,他的几个报告都产生了重大的政策意义,对我们国家关于粮食和棉花的政策制定有过重要的影响,而且纠正了我们很多的错误的看法,不仅是在学术上,而且在政策的制定上对天则所的帮助都非常大。前几天卢锋教授给我讲了他最近的一些研究和发现,所以今天我们请他来做一个关于他最近的研究心得的报告,下面我们欢迎卢锋教授的发言。

卢锋:非常感谢茅老师。我从1995年开始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经常有机会到天则所来跟茅老师、张曙光老师、盛洪老师以及其他一些经常来这里参与学术活动的同行和朋友交流,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天气闷热,但仍然有很多同学和同行来参加研讨。从到会者的年龄构成来讲,现在是越来越年轻了,像是北大的讲座班。这是好事情,说明很多年轻朋友对经济学有兴趣,另外也说明天则所在经济学同行中具有很高地位,还得到了年轻朋友认同。

今天讲的题目是“产品内分工”。研究这一问题与两点现实背景有关。第一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全球化并不是从二战后开始的,全球化是一个过程,但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确实有很多新的表现。虽然人们对全球化有争议,但是从实证的分析角度来看为什么当代经济全球化有空前发展,是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第二是我国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很大成功,其它发展中国家和经济采取开放政策也有成功的绩效,这是与当代经济全球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开放成功的具体机制,也是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

对上面提到的问题,当然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从经济分析角度看,研究这些现象发生的分工条件和基础,是一个有意义的视角。如果把经济全球化发展,理解成当代国际经济分工、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扩展的一个过程,那么什么国际分工形态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最快发展?发展的根源是什么?上述思考是我研究产品分工的基本背景和动机。

分工是与人类经济史一样古老的题目。从经济学说史上看,亚当、斯密讲过分工,马歇尔讲过分工,最近故世的杨小凯教授在经济学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也是集中分析分工问题。分工问题本身并不是新的一个问题。当代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产品内分工,也就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内部的不同环节、不同工序之间的国际分工。我觉得这一概念及其相联系的经济内容,对于理解我国经济开放成长模式,对于解释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动力、表现及其前景,都是一个有启发性的认识工具。

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这一问题。一是产品内分工的表现和定义;二是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三是产品内分工当代发展的根源、原因和动力;四是产品内分工与中国当代经济成长的内在联系。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主要讲讲两头,中间两点讨论简略一些。

首先通过简略观察几个行业国际分工形态变迁和现状,来切入到对产品内分工的概念讨论。对象包括汽车、电子、玩具这三个行业,它们的生产方式在国际分工方面有不同表现。汽车行业是

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产业链的上下游关联性很高。把汽车生产方式的20世纪早期模式与当代模式做一比较,就会发现工序空间分工是一个变动线索。汽车行业生产方式的早期模式,可以在汽车之都底特律博物馆的一幅壁画上得到观察。这幅画反映福特30年代汽车厂的生产过程,作者Diego Rivera是墨西哥一位非常有名的艺术家,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反应当时技术变迁及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变革。这幅画据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甚至是社会史研究价值,从经济史角度看,这幅画有一个好处,就是直观地反映出当时汽车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或者说高度一体化的特点。据研究这一壁画的文献记载,对福特建造的这个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工厂来说,只有矿石和煤炭等原料是从大湖区其他地方运来,它们在这里冶炼成金属材料,然后在工厂区内部进行热处理、仿形、铣削、冲压、焊接、抛光、喷漆和总装等几百道工序,最后变成汽车。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点评得很传神:这个工厂“在一端吃进焦炭和矿石,在另一端吐出客座轿车”。

从分工角度观察,壁画提示了一个历史事实:当时汽车生产过程的不同区段工序高度凝聚地集中在一个点上展开并完成。这大体是老福特代表的二战以前汽车生产的主流方式。这一生产方式二战后发生深刻变化。1980年有一份研究日本丰田汽车生产方式的研究报告,说明70年代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业已经发展起与福特模式大异其趣的生产方式,该报告把它称作“分层次”的分工体系。丰田汽车生产不再像老福特车那样是在一个工厂里完成的,而是通过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包含的数以万计的企业,进行不同零部件的生产分工最后产出汽车。实际上美国福特、通用等汽车巨头也已进行类似转变。工序之间分工体系开始主要在各国国内展开,80年代以后分工协作链条扩展到国外,出现了世界汽车的概念。不仅是日本汽车,美国汽车以及欧洲汽车都把它的供应链展开到全世界其它国家,在世界不同的地区有大的生产中心,然后有协调、配套的产品内分工。

接着看计算机情况。计算机业发展大概经过中心计算机、个人电脑时代、网络时代等不同时期。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行业最重要的厂商就是IBM加BUNSH,所谓BUNSH是5个厂商名字的字头的组合。计算机史研究人员观察到,在五六十年代,计算机生产厂商都采取了一种所谓高度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独立进行研发、生产、流通、营销、销售,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不同的子公司,附属机构要完成从半导体到元部件,到计算机平台,到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研发、生产、组装、销售过程。

这种情况到了90年代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当时亚太计算机生产链已经很发达。大体国际分工情况是:美国企业在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等领域占优势,并凭借其先导市场地位确定全球标准;日本在一些高端的存储芯片、平板显示器、CD-ROM这些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韩国在内存条,中低端存储芯片和平板显示器方面也有竞争力;在新加坡运营的企业生产了全球80%计算机硬盘;台湾企业则是从集成电路主板到鼠标和键盘进行多样化定位,业内人士称做是给计算机行业的交战各方提供零部件。计算机也采取空间高度分散化生产方式,不同工序、不同零部件、不同组件分散到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

纺织业当代生产方式也具有高度工序分工特点。芭比娃娃玩具是一个典型。芭比娃娃这个女童玩具的最著名品牌是美国一对夫妇创造的,据说这一夫妇是受到他们女儿玩布娃娃的启发,用女儿小名命名创造的一个玩具品种,没想到这个一下子点中市场的暗穴,发展出几十代产品仍历久不衰。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份有关芭比娃娃生产方式的调查报告,记录了好几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参与其生产过程的情况。台湾企业采用进口石油提炼出一种塑料材料,作为生产芭比娃娃身体的原料;日本企业生产芭比娃娃尼龙头发;中国企业提供棉花、电力、土地和劳动力,把玩具缝制成型;供应

链管理由香港企业进行,它不仅组织生产而且把芭比娃娃出口到美国;美国企业则协调玩具在国内地面运输和批发,另外还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广告促销。

概括上述不同行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可以用产品内分来表述。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形态,特征是某个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供应过程的不同工序、区段、环节拆分到不同空间甚至不同国家去完成,区别于在一个工厂内部完成整个工序流程的生产方式。

产品内分工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国内不同空间点完成不同工序和区段生产活动,可以叫做国内产品内分工。例如,中国当代进一步发展的产业聚集现象,往往与拆分后的某种或若干种工序生产活动的空间聚集相联系,构成对理解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现象。另一种是国际产品内分工。分工范围不一定非在国内,如果条件合适它也可能到国外去。把这个不同的工序、区段展开到不同的国家,形成一个国际的产品内分工系统,从而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条件。这是我要讨论的产品内分工。在论文中我把它与其它几种常用的分工概念比较,比如说企业内和企业外分工、垂直和水平分工、行业间和行业内分工等,说明产品内分工与这些分工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接着考察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和决定因素,比较简略地讲一下。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原理仍可以用标准贸易理论来解释。贸易源泉无非两条:一个是比较优势,一个是规模经济,我认为这两条对于解释产品内分工都是很重要的,并且比较优势更重要。在这个意义上,产品内分工与标准贸易理论中的行业内分工具有本质区别,因为行业内分工不能用比较优势来解释,而产品内分工恰恰应该用比较优势来解释。

不同工序要素的投入品比例不一样,而不同国家要素禀赋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因而适当把不同工序拆分到不同国家进行,有可能节约成本并提高生产率,所以比较优势是产品内分工的基本源泉。规模经济是产品内分工另一基础。不同的工序它的最佳规模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汽车几百道工序之间的最佳规模不一样,组装环节的最佳规模可能是30万辆汽车,发动机生产可能70万台,其它环节最佳规模也可多可少,如果把整个工序放在一个系统里面,必然只能取一个最重要工序,并用它的最佳规模来确定整个系统规模,其他工序的最佳规模便不能满足了。所以要把这些工序分散到不同空间甚至各个国家,可能照顾不同工序的最佳规模,从而带来成本节省和创造出新利益。

不同产品进行国际产品内分工广度和深度不同,这是由五个方面因素决定的。第一是生产工序能够在空间上分离。这一条决定了不少产品难以进行产品内分工。比如农业中的种植业,按照现在常规技术,生产过程依着于土地,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所以很难进行产品内分工。不是不可能,而是很难,成本高到几乎你不会考虑这种可能。相反,很多制造业产品不同工序存在空间可分离性,这是制成品产品内分工发达的前提条件。

第二是投入品比例差异。因为产品分工依据于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高低带来分工利益的高低、大小,取决于不同工序的投入品比例的差异,因为在不同的国家,要素结构不一样,要素价格不一样,投入品比例差异越大,利益越大,所以投入品比例在不同工序之间的差异越大,越有可能通过产品的分工带来额外的利益。其他条件给定,投入品比例差异程度跟产品内分工的密集程度存在正向联系。

第三是有效规模的差异。不同工序之间最佳规模的差异大小,它影响到通过产品内分工能够带来的收益大小。这是产品内分工利益来源相联系的决定因素。

第四是运输成本。分工发展在理论上的均衡水平,应该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比较的结果。产品内分工的一个重要成本是运输成本。产品零部件的单位价值量运输成本越高,越难进行产品内分工,越低越容易进行产品内分工,所以产品单位价值的重量比例跟产品内分工的强度存在反向关系。

第五是跨境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国际产品内分工意味着零部件和人员信息高密度的跨国界流动,会涉及跨境交易成本。在国内协调不同空间区位的生产活动,通常只有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但在国际交往场合会涉及额外成本。如货物的过境关税、海关稽查和时间成本是跨境交易成本重要部分,甚至时差、季节差,政策、习俗、语言、文化背景、气候之间差异都可能构成额外成本来源。跨国交易成本与产品内分工存在反向关系。

可以用一个图形来表示上述五个因素对产品内分工的决定作用。横轴是代表产品内分工强度的一个数量指标,这个强度由这类分工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假定最初分工总是在最有利的工序和区段进行,收益比较高,增加国际分工区段,边际收益会下降。给定向右下方倾斜的产品内分工边际收益线,其边际成本线就可能有不同的形状,这里假定是一条直线。于是均衡意义上的分工强度水平应该由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线的交点决定。

现在简略提示一下当代产品内分工的长足发展的原因问题。基本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使得运输成本和跨境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因而当代产品内分工发展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技术和产业结构变动带来了能够更好的满足产品内分工条件的分工对象。最明显的是电子行业。电子行业具有完备的工序可分性,具有非常低的单位价值运输成本,所以非常适合于跨境产品内分工。从贸易数据中看到,过去几十年贸易增长最快的20种产品,前三名都是电子类产品,根本原因在于电子产品最容易进行产品内分工,最容易把不同的工序分散到不同国家去进行。进一步看,产品内分工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越快,市场规模越大,又反过来使得分工能够更快发展。有关运输成本下降情况、信息成本降低情况、跨境交易成降低情况,我在论文中有专门讨论,由于时间关系不在这里展开说明。利用前面提到的图形框架,产品内分工的历史原因,可以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线的移动及其决定的分工均衡状态的变动来表示。

最后我想简单讨论一下产品内分工与中国当代经济成长一些重要特征性现象之间联系。第一个特征现象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经济开放以前基本没有加工贸易,开放以后加工贸易一路发展,到90年代发展到占整个贸易的一半左右。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它确实构成我国经济开放成长的一个特点。第二是国际收支双盈余现象,90年代前期以来的大部分年份,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都同时出现盈余,从对过去几十年国际比较数据观察,虽然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也有类似现象,但是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突破了发展经济学的“双缺口模型”的标准理论假设,具有鲜明的当代特点。第三,与双盈余相联系,我国在人均收入刚刚达到1000美元水平时,就面临外部要求本币升值的压力。这也其它国家发展时很少经历的。例如日本在80年代中期面临日元升值强大压力时,人均收入已经是一万多美元,与美国差距不过1/3左右,升值后人均GDP不久便与美国找齐。换句话说,日本升值压力是在追赶基本完成以后才面临的。过去的经验是,发展中国家汇率政策往往受到高估的批评,因而主要从贬值方向面临压力。因而,人民币近年

升值压力实际是一个特征性现象。

产品内分工分析框架对这些重大现象具有某种解释功能。从定义上看,工序之间的产品内分工,是加工贸易发展的基本背景。而加工贸易按照定义具有国际收支盈余的含义,构成解释我国经常帐户出现盈余的关键因素。另外,资本流入以FDI为主的现象,也与产品内分工存在联系。因而,我国贸易结构和国际收支帐户表现出来的结构特点,与产品内分工的时代条件存在深刻联系。不仅如此,从亚洲四小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经验来看,参与产品内分工,在很多产品供应链系统中,沿着简单组装、辅助零部件制造、一般和重要零部件制造、高级组装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这类产品内分工阶梯攀登,有可能成为实现开放成长目标的有利条件之一。我国某些行业发展已经能够地观察到这一演变轨迹,因而产品内分工对解释中国经济开放成长也有某种启示作用。

最后小结一下。第一,产品内分工是工序层面的分工,国际产品内分工是过去40余年得到最快发展的国际分工形态。第二,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和源泉在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其决定因素除了工序空间可分性外,还取决于工序间的投入品比例差异、运输成本、关税等跨境活动交易成本等。第三,当代产品内分工发展基本根源,一是技术进步降低了国际运输成本和信息交流成本,二是制度创新降低了跨境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第四,产品内分工对于我国经济当代成长开放道路特点具有某种解释作用和启发意义。我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茅于轼:这个报告非常有意义,我觉得对于研究国际经济学是一个里程碑似的发展。过去的理论不能解释最近二三十年来所发生的国际贸易的一些本质性的变化。从投入品的不同比例,要素的不同价格,不同的生产规模产生的工序分工的要求,而且从运输成本、交易费用来讨论国际分工的机会,而且解释了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双盈余。我觉得这个理论非常重要,对于理解当代分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请两位评议人来发表评议。首先请程炼老师。

程炼:卢锋教授这个报告确实非常重要,在中国现代发展的现实当中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它和通常我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卢老师的这种工序间分工的理论给出了一个比较好的解释。而且我是做国际贸易的,也确实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些做实证还做的不是很熟的同行会拿一些数据来论证说现在中国已经跨越了比较优势。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出口要素品的密集程度是非常高的,由此证明说中国现在并没有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实际上像卢老师刚才所说的,都是加工贸易的结果,并不是说我们本身在生产这种高密集型的产品,我们只是在长长的产品加工链中做劳动密集程度最高的这一环。但是由于只看出口这一端,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我们在出口非常高密集程度的产品,这也是经常容易产生的一种误解。

在这里我就想说一下关于产品内分工的理论框架的问题。卢老师刚才也说了,现有的教科书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对这一块是相对忽视了。因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有一个假定,产品是不可分割的,或者说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在一国之内完成。所以它很难用来解释这种工序之间的分工,尤其是工序之间的国际分工。但是就我理解,困难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严重,因为在国际贸易里边,像工序分工这些东西不是依靠把产品分开来解决的,而是靠引入中间产品来解决的。所以我觉得这一块很大程度上可以纳入到中间产品理论的框架里。现在很多的文献都在用中间产品的理论框架来讨论,它可能和卢老师这种思路不太一样,它并不把它作为一个产品的整个工序来进行讨论,但是它把其中每一个工序提取出一个中间产品用来表示这个工序。

刚才我听卢老师的报告时我就在考虑,卢老师这个理论可能比现有的中间产品理论更强一些。现在我先来说一下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理论的发展情况。最传统的中间产品理论是基于HO 理论,在经济学的教科书里面很难找到这一块,因为加入了中间产品理论以后模型做起来就会相对比较复杂。现在比较标准的模型就是2X2×2,相对而言比较浅显易懂。如果产品数量很多一般都列入到高级教程里边了,因为技术性比较大了。中间产品如果加进去,实际上中间就多了一个环节,是一个递乘的难度增加的过程。但是中间产品加入以后不会对HO理论产生什么实质的影响,对于比较优势理论来说结论仍然是相同的,只不过技术性可能要复杂些。所以在HO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间产品理论不会被大家认为是很重要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所以他们也不会对它有多大的重视。这也是在教科书上看不到中间产品理论的原因。中间产品理论的地位是在新贸易理论兴起以后才有所提高的,新贸易理论所发现的问题对于国际贸易是致命性的,就是行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一般认为是不能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的。这时候出现了行业内贸易这个事实,但是很多传统的贸易理论家就用加工贸易来解释,他们认为表面上在行业内发生的这些贸易,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变相的基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的贸易,实际上就是卢老师说的加工过程。这个过程看起来是在行业之内发生成品、半成品之间的转换,他们认为真正产生贸易的并不是产品,而是这其中蕴含的加工服务,而这种加工服务仍然是基于比较优势的。

这也是一种解释,当然它也不能解释问题的全部。我想说的是中间产品理论和行业内部分工、工序间分工是一直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也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新贸易理论里边,模型其实有两条线,一条是克鲁格曼的那条,这两条线的区别在于规模经济的来源。在克鲁格曼的那些模型里边,他更倾向于使用DSS,基于最终产品的多样化,而规模经济的来源就是直接来源于生产最终产品。在另外一条线路中,中间产品很重要,它的规模经济的来源不是来源于最终产品的生产上的规模经济,而是来源于中间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在这条线上中间产品承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直接承担了劳动分工的作用,假如一个国家劳动分工越密集,也就是中间产品种类越多,那么它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上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说如果中间产品是能够贸易的,那么会产生一个什么结果?这条线路部分来源于新增长理论,而新增长理论为了解释收敛性的失败,它把中间产品假设为了不可贸易的。那么假如中间产品是可贸易的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一块研究也存在技术上的复杂性。因为新贸易理论这一块模型是很简单的,因为稍微复杂一点就没法解出来,只能用计算机做模拟。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派经济学家论文出的比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现在觉得可能跟卢老师的线路比较接近的是一条新的思路,它是起源于戴维斯1995年在国际经济学杂志上的那条线路,就是重新回归李嘉图。因为在HO理论里,比较优势是来源于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在李嘉图那里,比较优势是来源于技术的差异,也就是说我这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比你有优势,不是因为基于资源禀赋或者资源密集程度,而是基于我的生产技术比你稍微强一些。这一类模型发展下来,就是试图用传统的李嘉图理论来解释行业内的贸易。这一条现在也做的很有成果,最有名的两篇论文,一篇讨论的是技术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另外一篇就是《行业间分工能否解释国际贸易的增长》。这两篇论文就是试图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不是因为规模经济,而是因为每个国家之间都有一种随机性的技术差异。在这种模型里面,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不是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因为有禀赋差异才能够发生贸易,而实际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跟国内贸易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可能纯粹就是一个随机波动,一个厂商对于一个特定的产品,忽然发现另外一个国家的厂商可能比国内的厂商更优,于是选择了那个厂商做贸易。这里面还没有什

么中间产品贸易。这里面应该有中间产品,它是中间程序分工,在这里边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入关税产生了一点点,在边界之间来回多次运输的这种加工工序就会导致产品总成本最后很高,这样可能边界之间的一点小小的差异就会导致国际贸易面临很大的风险。

我觉得跟卢老师最接近的思路可能是卢卡斯今年提出来的一般均衡的框架,他是把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混合在一块的,他的基本思路也是李嘉图的基于技术差异产生了贸易。但是他这里面中间产品有很重要的作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是混合式的,这类似于卢老师刚才说的原结构里面是一种混合式的分工。中间产品可能用于生产其他的中间产品,也可能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然后得出一个一般均衡的框架。这被认为很有可能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我说的这些中间理论中确实有一块在专注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重视不够或者是技术方面的困难,可能也是刚刚发展起来,所以在教科书上也很难看到它的最新的进展。国际贸易理论也确实在专注这一工作,这也确实是非常有前途的一个方向。但是假如在存在中间产品的前提下,卢老师提的这个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可能要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从加工产品,或者说经济学中一直忽视的管理学传统在这个价值链中是如何从底层一步一步升上去的。中间产品理论并不会考虑价值链的问题,因为它认为每个中间产品都是独立的一分子它不去考虑这一长串链条中非常复杂的前后关系,或者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在卢老师这个里面,整个的过程是有着前因后果的,是放在一个背景之下的,我生产一个大产品的整个程序过程,我考虑其中的某个阶段应该放在哪里。在这种框架下考虑问题你可能就会更能更好的理解,我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开始位于价值链的最底层,随着一个动态的发展我慢慢的会移到上面去。这一块可能解释起来技术上会有一些困难,但是正如卢老师所说的,这可能是解释中国的现实,甚至是解释广大发展中国家借助贸易发展的现实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茅于轼:程炼老师把中间产品理论和卢老师讲的产业内分工理论联系起来了,而且提出了用发展经济学理论,用价值链来研究国际贸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也说明我们的双周报告会产生新的思想。下面请宋洪老师来发表评论。

宋泓:首先感谢天则所给我一个这样的机会。我做三点评述。第一点,在卢老师的文章中他提出并澄清了产业内分工的概念,试图从理论上建立一个分析框架。这种理论上的尝试至少在国内是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的。这方面的研究也应该持续下去。我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供卢老师参考。第一,在提出产业内分工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发现90年代有这方面的研究,这种分析框架和你的分析框架比较相近。产业内分工有两点核心的内容,一点是它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工序之间的联系,另一点是区域的分工。我想可能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会更好一点。

第二,在文章的倒数第二章对产业内分工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做了一些分析。这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个分析主要是从产业本身来讲的,是不是还可以考虑其它的因素呢?包括你在整个报告里面讲的,产业分工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国际竞争的结果促使美国企业向外扩张,所以是不是也可以从外部的竞争压力来考虑这个问题?另外是不是可以从供给的角度,把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也考虑进来?我觉得这两方面的因素也可以考虑一下。

第三,从文献上来看,你这里边所采用的文献主要是关于管理学的。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还有两个重要的研究,一个是关于创新性的研究,特别是在80年代后期亚洲四小龙崛起的时候,包括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现了一系列的这方面的研究。英国95年的时候曾经研究过亚洲四小龙怎样在产品内分工的条件下实现从OEM到ODM,再到OBM的转换,包括这种转换的可能性,面临的挑战等等。这方面的材料很多。另一方面,这种分工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推动来完成的,所以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文献也比较多。联合国从90年代开始每年都有投资报告,几乎每年都会提到国际生产网络的问题。

最后一点,你这篇文章提出产品内分工的分析框架的时候,对生产过程做了一个澄清。我觉得你所采用的更多的是狭义的生产过程的概念,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用广义的概念可能更好一点,因为它可以把很多工序,包括生产过程之外的工序,像销售活动这些也可以包括进去。如果采用狭义的生产过程的话,这些很重要的方面就忽视了。这是我做的第一点评论,是关于理论方面的。

第二点,我觉得在卢老师这篇文章里面,我觉得这个研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国内的学者,特别是对于一些研究生和博士生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会产生一个警示作用。因为我们国家对这个问题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沿着这个方面继续研究。对于这篇文章所提到的问题本身,我在这里补充一点,在卢老师的文章里提到,因为有这样一个分工,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在国际经济中总是有这样一个问题,国际贸易的增长总是快于GDP的增长。实际上除了这个现象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FDI,世界直接投资量的增长快于贸易的增长,这两个方面是连在一块的。这两个方面背后的原因都是跟分工相关的。另外,从国际分工来讲,发展中国家在这段时间里整个的发展也是跟这种分工和分工所营造的环境相关的。二战后,50、60年代初期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当时流行的一种发展模式还是在拉美经济学家倡导的济苦济难的模式,这跟二战之前,19

世纪末期李斯特和哈亚顿所倡导的大国济苦济难模式是一脉相承的。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分工的变化,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发展比较成功的这些中小国家,像亚洲四小龙,发展的原因就是有了这种发展模式上的改变。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境来看,发达国家要把一些生产转移出来,发展中国家正好利用这种机会来实行了外向型的战略。当然,在这个过程里边还有一些国际方面的因素。刚才卢老师讲的纺织行业,在60年代的时候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发达国家有一个纺织品的限制协定,起初是临时的,后来成为了一种长期的协定。这样的协定到明年初才会取消。从整个发展中国家过去三四十年来的变化来看,它的整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绩效是跟这样一种分工和这种分工所创造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的。我们国家也是这样。

第三点,我想引申一下。在卢老师的研究里,开头和结尾,包括今天的报告业讲到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的解释,主要是研究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在这一块我也想简单的补充几点。第一,从这样一个框架看我们国家跟整个世界的联系,实际上我们国家在过去改革开放20年来在经济方面和世界经济的融合,主要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通过一种特殊的联系机制来完成的。这样一种联系机制主要是引进直接投资。直接投资的性质首先是购份投资、掠利投资。这些投资进来以后在我们国家建立了很多的生产基地。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跟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从全球的背景来看,全球的直接投资里边70%以上都是购份投资,而在我们国家投资的类型里95%以上都是掠利投资。

第二,这种FDI主要是一种劳动力寻找方案,也就是说要利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按照我们的研究,到2001年为止我们国家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4000多亿美元,其中50—60%的比例是劳

动力寻找这样一种类型的投资。有这样一种类型的投资进入,一方面意味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力寻找的投资是要出口的,所以投资的增长就会带来我们国家贸易的增长。从贸易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贸易构成中,三资企业的比重占到了55%,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也是55%。三资企业在我们国家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是70—80%。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国家跟世界经济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外资的流入带动我们国家贸易的增长。除了我们国内的一些内在的因素以外,投资和外贸的增长也进一步促使了我们国内的经济的增长。这也是过去三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很大的衰退,而我们国家的经济能够免于衰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过去的20年间我们国家的经济绩效每年保持9%的增长,去年从外贸规模上讲达到了世界第4位,从进口规模来讲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3位,是亚洲最大的进口国,这也是跟这种联系机制紧紧相关的。

从分析的角度来看,这样一种联系机制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建立起来的。卢老师提到,在11届3中全会的时候就有了一些联系。就我们的研究来看,最主要的变化发生在8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当时我们国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就是参与世界大循环战略,这时候我们的发展主要是和亚洲四小龙的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首先在珠江三角洲引进从香港转移来的生产能力,随着这样一种态势的建立,90年代以后新加坡、韩国,以及后来的台湾投资也进来,最近几年日本的投资也进来了。这样我们就融入到亚洲的生产网络中了。

另外一方面,从我们国家的崛起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来看,也是跟这种机制密切相关的。我们做过一个研究,从我们国家86年到99年这10多年整个经济的变化情况来看,在整个进出口总增长里面的59.16%,出口贸易总增长的52.71%,进口贸易总增长的67.90%都是来自于三资企业。同时期里我们国家出口贸易总增长的63.51%是来自于加工贸易的。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在早期一些国家的发展是一种独享型的发展,整个生产过程是独立完成的,最终产品是出口的,这样一种类型的投资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国家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里面,有外资的参与,有加工贸易。我们有出口增长的时候也会相应的有很大比例的进口增长。所以我们国家的经济崛起是一种共享型的崛起,也是跟这样一种分工是密切相关的。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在用这个思路来分析我们国家整个20年发展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国家现在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最主要的挑战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以三资企业为引导的生产基地。现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现在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和主要面对国内市场,或者说以另外一种产业方式怎样融合起来?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挑战。第二个方面,从产业成长的模式来看,也跟刚才提到的产品内贸易的这样一种形式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在二战以前,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都是说一个国家要在本国内建立一种从头到尾的,从原料到最后的最终产品的完整的生产模式。因为有了产品内分工的存在,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通过融入到这样一种网络里,反过来像刚才卢老师提到的从简单的加工贸易逐步的走这样一个过程。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里面,对外开放过程里面,我们有很多产业都是发展起来了的,都是有一定基础的。在这个过程里怎么调整,怎么融合起来?面临着很多问题。最后一个方面,我们现在的对外联系实际上和我们所面临的一些贸易模态也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国家现在的贸易结构在亚洲里面所处的地位大概是桥梁和中介的地位。一方面我们是从亚洲四小龙和日本进口一些中间原材料,然后把这些原材料加工,加工完以后再出口到发达国家去,实际上我们是处在最底端的过程里。一方面从亚洲四小龙进口,一方面朝欧美出口。因为形成了这样一种贸易格局,我们每年的贸易顺差在欧美国家里是很大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按照它的统计是1000多亿美元,按照欧盟的统计也比较高,是几百亿

美元。另外我们对于亚洲四小龙、日本又保持着很高的贸易逆差。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我们是处在一种中介的地位。但是这样一个中介地位在我们和欧洲、美国的贸易摩擦过程里,很多国家的行业协会就认为我们国家和跟他们国家的贸易不平衡主要是我们享受了,而没有看到我们作为中介的作用。所以我们跟欧美的贸易摩擦实际上很多的压力都是在我们身上。我们的中介作用如果不存在的话,亚洲其他国家的整个经济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茅于轼:谢谢宋老师的发言。他解释了一下中国的贸易顺差的现象。而且他还提出了为什么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为什么FDI的增长比例超过了总的往来的速度?这都是用产品分工能够解释的。宋老师还提到了从供给方面、创新方面和广义生产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特别是提到了在发展经济学中间,我们可以拿这个理论来观察中国进一步的经济结构和解释国际贸易中间的争端、摩擦。宋老师讲的这个理论是一个生长点,可以展开很多的研究,证明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产品分工的重要性。

下面还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大家可以发言讨论。

自由发言人1:卢老师讲的产品内分工是以同一种产品的生产链条延伸到了不同的国家为基础的。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概念的作用就是为了区分。对一种物品进行命名就是概念,概念的作用是区分此物和彼物,概念的方法是类属加总差。我认为卢老师所说的产品内分工这个概念基于他要讨论的主题必须做到能够区分今天新产生的经济的特征和以前的特征。这样才能达到设置这个概念的目的。我认为这个概念并不能充分的达到这个目的,区分新的经济特征,这个概念有区分不了过去经济和现代经济特征的地方。比如底特律汽车工厂的例子,过去这个工厂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也有类似于产品内分工的东西,比如澳大利亚的铁矿运到美国,做成铁,然后制造零件,这个工厂再把零件组装成汽车。在这种情况下,铁矿就是澳大利亚的工厂生产的,甚至铁矿的提炼可能都不是在美国进行的。再举个例子,假如有两个汽车生产企业,一个企业的发动机是自己生产的,另一个企业的发动机是国外买来的。用产品内分工这个概念区分不了这两个企业的分工程度。这就是一个悖论。而产生这个悖论的原因在于对产品这个概念本身界定的还不够严格,外延、内涵界定的不太清楚。在文章里面是把产品的所有内涵能够包含的方面都罗列了一遍,这样就说明不了产品本身的特质是什么。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词语,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看这个过程本身,产品是由一个有前后时间关系的生产链条完成的。这种迂回生产链条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不断地越变越长。迂回生产链条的中间产品既可能是一个工序,也可能是一个产品。比如说对于生产一辆汽车来说,对于汽车而言,发动机是一个工序,但是它也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贸易,因为它也是一种产品。所以我觉得产生悖论的原因就在于产品和工序这两个概念没有区分的很清楚。我觉得如果进一步处理的话产品的概念可以界定的更简单一点,企业生产出来拿到外边去买的东西就是产品,企业内部使用的哪怕是一个发动机都应该算是一个工序。这样就可以区分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特征了。企业拿出来的东西就是产品,企业内部使用的就是工序。也就是说在一个生产链条上,从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到日本的冶金工厂,到东南亚国家的零件加工,再到美国的汽车组装,这其中每一个环节如果截取下来它就是产品,而对于下一个阶段来讲它就是工序。即使是汽车也可能是中间的工序,比如说要种小麦的话也需要农业机械,农业机械也就跟汽车差不多。真正的问题在于在过去迂回链条不长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内部能够容纳多少个环节?

茅于轼:我觉得主要的关键在于中间产品的贸易理论和卢锋老师提的这个理论的区别在哪?他提出了工序分工的经济学道理,由于投入品要素比例的不同和最优规模的不同,同时由于生产空间的可分离性,于是产生了工序的国际分工,中间产品理论没有解释这些东西。

自由发言人2:我是一个记者,想请教一个问题。劳动力优势到底是不是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把劳动力优势作为核心的竞争力,那么这种核心竞争优势到底能持续多久呢?这里边有一个悖论,如果我们要保持这种核心竞争力的话,我们就必然要持续压低国内劳动报酬,这样就显然和我们想要通过国际贸易,通过经济发展来提高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直接相冲突的。

自由发言人3:我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卢老师说美国有一个9808税号,对到外面去加工的产品不征税,专门对这个做出限制有没有道理?第二个问题,现在有一个潮流是外包,它和产品内分工有什么联系?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双盈余,产业不断的提高,这有没有普遍性?拉美的国家是不是也这样?

自由发言人4:我想提两个问题,第一点是卢老师讲到亚洲四小龙的例子,但是这些国家和中国的情况还不一样。中国有自身的特殊性。比较典型的就是inter、微软这些大企业外包给台湾、印度。这些IT行业在把各种环节分布在这些国家的时候就是产品的外包。但是它到中国来,外包和对外加工它只允许一个环节在你这生产,而绝不会同时让两个或者更多的环节在你这生产。我想说的是卢老师所说的中国以产品内分工的方式来实现发展是不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卢老师刚才讲的阶梯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个阶梯到第二个阶梯,到第三个阶梯,慢慢的上去了。我觉得未必,有一个阶梯可能是绕不过去的。中国是个大国,是个很大的市场。这是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所没法比的。印度虽然也是个软件大国,但是它需要依靠美国。所以中国未必能够稳稳的发展下去。

自由发言人1:我刚才说的外部话题您没有打断,内部话题您打断了。我刚才想说的是,第一,产品内分工这个概念有悖论,第二,产生这个悖论的原因就是产品和工序这两个概念没有区分的很清楚。第三,这个问题的解决。我认为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经济越发展,迂回发展的链条肯定越来越延长,而不是缩回去。之所以产生国际分工是因为产品链条越来越加长,最后延伸到了国外去。我所以我就觉得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生产链条多长的时候应该是放在一个企业内部来完成?多长的时候应该是放在市场上进行一个国内交易的过程?多长的时候应该是进行国际贸易?换句话说,内部话题就是基于很多显设的和隐含的假定,在这些假定框架之内所讨论的主题。在内部话题来讲,产品内分工这个概念在框架内部是有悖论的。而解决这个悖论的方法,链条长度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转化到另外一个主题了。谢谢!

张曙光:我觉得卢老师讲的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讨论的。分工问题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所以怎样使你提出的这个概念没有毛病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他所说的你的产品概念不是很清楚,什么才算是产品?我看你讲的大多是一个最终性的产品,汽车也好,电器也好,都是这样。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在讲了几个行业以后,好像对行业和产品没有分得很清楚。比如说纺织业,纺织业中什么算是产品?我觉得你没有说清楚。纺织业不是产品,纺织业里面鞋是产品,棉纱是产品。事实上产品是一个很不确定的东西,就拿纺织业来说,棉纱对于布而言不是个产品,但是对于卖棉纱的人来说就是产品了。比如说我开一个专门纺纱的工厂,我不织布,那么棉纱

就是我的产品。如果在一个工厂里边既纺纱也织布,那么最终产品就是布。所以你讲的行业和产品确实没有分得太清楚,这样去讲产品内分工,织布和纺纱的分工就说不清楚了。所以我觉得你的这个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如果能够站的住脚了,你的逻辑也就没有矛盾了。如果这个问题不讲清楚,我对于这个概念一时就还接受不了。现有的一些理论是可以说得清楚的,像行业内分工、行业外分工,部门间分工和垂直分工都在一定意义上是说得清楚的。你现在只能说某些综合的组装性的产品。总之我觉得这个概念还不是太清楚。这是我的一点随感。

自由发言人5:我有一个感受,我们是不是把经济学的视角和管理学的视角混起来了?矛盾就在这里。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完全可以肯定这种分析方法是有价值的。当然它也存在着不足,而这些不足刚才也得到了讨论。主要是产品和服务、行业这几个概念区分的不是很清楚,用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甚至管理学方面的产品概念来说宏观的问题。所以他这个IPS,我们也还可以有IIS(行业的东西),ISS(服务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这也按照他的逻辑演绎的话,这些是内,有内就会带来外包,显然这里面是有缺陷的。分工也是一个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的概念。企业管理学上的分工和经济学方面的分工不是一样。他用分工分析了经济学的理论,其价值在于要经世济民。而管理学是要保证一个实体,一个法人一定要创造价值,获得利润。所以管理学的角度,并不是宏观的角度,也不是很在乎被分到什么角度,这些可能是人为的,我只考虑我能在哪个环节创造和得到价值。这是企业的产品生产链里面分工的价值取向。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一点非常重大的不足,就是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混到了一起。经济学是非常高尚的,是从上往下看社会的,是要经世济民的。而管理学更多的受益于微观经济学,同时它也是跟经济学完全不同的一种思路。产品和分工的核心借用的是管理学的概念,所以要用企业管理的理论才能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

自由发言人6:卢老师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我想有可能卢老师这个框架中产品的概念和以往有一点区别。因为在中间产品理论中,它考虑的是最终的消费,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卢老师这个思路中对产品的理解不是经济学的概念。这里有个问题,如何定义企业内的分工链条?跨国公司企业内的分工链条很长,跨越了国界,也有可能这个链条很短,就在国内。这个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公开中间链条。整个中间理论可能没有悖论,但是这跟今天讨论的不完全是一个问题。因为中间产品理论里面实际上也牵涉到一些悖论,但是它通过概念绕开了。

卢锋:谢谢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和批评。这个题目比较大。刚才张老师也提到,分工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要试图讨论一个新的分工概念,一篇论文难以处理所有涉及问题。我这份研究报告没有定位在解决所有问题,而主要是试图提出一个具有某种启发性、能够进一步思考研究的分析框架。实际上大家提出评论角度不同倾向性也有差异。例如主评人可能都倾向于认为,从理论上说产品内分工不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已经通过引入对中间产品的讨论解决了。也有人提出这产品内分工概念具有悖论因素,不能成立的。这说明这一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看还可以做进一步研究。刚才大家提出不少问题,这里仅就我能记住的几个问题做简单回应。

第一是这份产品内分工研究报告的研究方法定位问题。它显然不是纯理论研究,比如说不是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对中间产品进行分析来解释工序国际分工的某些特点。也不是一个标准的计量研究,例如研究过去几十年国际贸易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时,可以通过计量模型估计来分析什么变量可能发挥了更大作用。我的基本兴趣和定位,是想综合有关这一问题的各方面文献,对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基础、决定因素和发展根源等问题,做一个比较系统的讨论。做这一工作的基本目的,是因为我认为它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层面上解释当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特别解释中国经济成

长具有某种认识作用。只有这个比较简朴的动机,并没有想到理论创新。把它称为分析框架,也是说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经济成长现象可能具有某种认识含义,没有说它具有理论原创性。

第二是与管理学说和理论的关系。这一因素确实是我研究这个问题也注意到的。管理学和经济学显然有区别,但也存在联系,两个领域是互相补充的。比如说FDI,就企业操作层面看,它本身就是个管理行为:我到国外投资,还是在国内生产,属于企业管理决策内容;但这并不妨碍在国际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可以发展出解释FDI原因、形态、演变的不同的理论。当然,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竞争性,对FDI及其它企业决策的解释也不一定完全对,但说明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企业行为,并且与管理学相关理论可以相互补充。实际上,解释企业行为本身应当是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经济学基本功能是解释稀缺资源配置方式,而企业就是直接配置稀缺资源的市场主体。

我觉得产品内分工概念,对当代某些新的管理实践具有经济学解释功能,这也是使我对这一问题具有研究兴趣的原因之一。比如说当代管理实践中的外包、转包、物流、OEM、ODM、OBM等等,略加思考都与当代产品内分工存在联系,可以理解为这一分工形态在不同侧面展开的表现。例如,产品内分工指一个产品生产过程,在空间上分散到不同国家完成;经济学原理把生产过程理解为投入产出关系。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讨论的生产函数,暗含的简便假定是认为投入产出关系在空间一点展开。如果投入产出过程,通过产品内分工分散到不同国家,它就展开成了一个系统或链条,因而与管理学讨论的供应链相互沟通。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是稀缺的,经济学认为市场上具有可持续性的投入产出关系,前提应当是价值创造过程,或最终产品价值要大于所有投入品价值总和,要提供增加值。如果投入产出过程在不同国家之间展开,生产的增值过程就展开为管理学的价值链。当然不是要取代管理学的相关概念,而是为理解这些管理概念和实践提供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从而更加深入理解这些管理实践的深层内涵。

第三是产品的概念界定问题。我在论文中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我把产品定义为一级产品、二级产品。一级产品包含进入效用函数的最终消费品,也包括能够独立发生功能的资本品。二级产品是与某种或若干种工序相联系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等,它们或者还要经过进一步加工、或者与其它零部件组装,才能变成具有独立功能或效用的一级产品。当然,二级产品本身也可能通过产品内分工来完成,虽然我的研究报告主要讨论一级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产品内分工。在经济学和其它学科中,常常出现现对象概念划分与原型之间关系可能存在模糊区域一样,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品与投资品区分实际上有时难以精确。产品内分工概念涉及到的产品概念,也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使其更为适当。

第二是产品内分工阶梯与经济成长可能性问题。不是说所有产品都存在技术、资金密集度由低到高、发展中国家参与水平由低到高的阶梯,但是有的产品确实存在这类阶梯,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阶段性成长提供了客观条件。其次要说明,对这个“阶梯说”不可做决定论意义的理解,不等于说你参加了国际产品内分工,你一定能够顺着阶梯往上走。这一解释显然是错误的,没有那中便宜的事情。实际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在竞争,需要自己努力往上走,最后哪个国家较快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目标,取决于相互竞争的结果。

然而,通过实行开放政策参与产品内分工,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好比火车上很挤,火车乘坐有软卧、硬卧、硬座、站位之分;大家都想往上挤,并且没有不想坐软席的乘客。但是你首先要爬上火车,坐硬卧或软卧席位可能性才会大一些。当然,上了火车的人最终也不一定能够坐软卧,

能不能坐软卧还取决于其它竞争性条件,但是坐上软卧的一定是上了火车的。因而参与这个系统仍然是有意义的,意义在于给你向上走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条件,但是有了这个便利条件你也不一定能够走上去。事实上早期参与第一波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国家和经济,后来表现差异不小,说明一个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都需要竞争和努力,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期发展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型中的大国尤其如此。

最后感谢天则所给我这个机会,就这个问题跟大家交流。谢谢各位的时间和兴趣!

茅于轼:我认为天则所的双周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这里是一个自由论坛,我们可以听到新的意见,新的理论。而且这些东西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论坛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每个参加的人能够有所得。另外这个论坛还有交锋,交锋的目的是产生一些更新的想法,帮助大家敞开思路。所以我觉得学术报告的目的就是要学习东西。下面我就讲一下,我今天学到了什么。

我听了卢锋教授和两位评议人的发言,收获是很大的。我们思考经济学的问题不能脱离一点,我们怎么能够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福利?这就是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所有的研究都不能脱离这个目的。今天卢锋教授的报告就告诉了我们哪些地方能够降低成本,能造福人类。过去有国际贸易理论,但是这个理论是比较粗糙的。卢锋教授今天讲的东西,把最近几十年,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中崛起,产生了非常快速的经济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发掘了一块经济学的潜力所在。这个潜力的得到就是由于每一个产品,或者每一个部件的规模是不一样的,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因此按照每个国家的具体的投入要素的价格的不同就产生出比较利益了。再加上如果这个产品的生产工序在空间上是可分离的,另外由于世贸组织的努力使得国家贸易的成本,特别是运输成本降低,于是产生出了一大块贸易的利益。所以卢锋教授一开始就讲,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的交往到底是好还是坏?好像有很多争论。我觉得从这些道理上来看它肯定是好的,对于穷的国家也是有所改善的。当然这个问题牵涉到很多不同的看法,有动态的看法,有静态的看法。

我觉得我们今天听了这样一个非常有收获的报告,我们要感谢卢锋教授。这次会议到此结束!

公司分析框架

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概述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一、企业简介 1、目标企业得历史沿革,隶属关系,企业性质及制度;目前职工人数。 2、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各交通运输条件(铁、公路、码头与航空港口等),运输方式。 3、年设计及实际生产能力,运营状况。 4、产品种类,主导产品名称及产量。 5、能源供应条件(水、电、汽、气、冷冻等)配套情况。 6、主要原、辅、燃料得供应量及距离,费用情况。 7、产品质量状况及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得定位与知名度。 8、产品出口量、主要国家与国外市场份额。

二、项目概要 三、简要分析结论 第二部分团队与管理 一、董事长、法人代表 二、原有股东情况 三、主要管理人员 四、主要技术负责人员 五、员工与管理 管理及人力资源评价指标 1、内部调控就是否合理 2、管理组织体系就是否健全 3、管理层就是否稳定团结 4、管理层对市场拓展、技术开发得重视程度 5、有否科学得人才培训计划 6、各层面得执行情况

第三部分产品与技术 一、产品介绍 二、产品应用领域及性能特点 三、主要技术内容 四、技术先进性 五、产品技术指标 六、国内外技术发展状况 产品评价指标 1)产品就是否具有独特性,难以替代 2)产品得开发周期 3)产品得市场潜力 4)产品得产业化情况 5)产品结构就是否合理 6)产品得生产途径 技术评价指标 1)技术得专有性(技术来源) 2)技术得保密性(专利保护) 3)技术得领先性 技术开发 1)技术开发投入占总收入得比重2)技术开发体系与机构 3)技术储备情况

第四部分市场及竞争分析 一、市场需求 二、目前得市场状况 产品市场分布 三、产品应用市场前景分析 四、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五、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1)产品质量竞争力分析 (2)生产成本竞争力分析 (3)产品技术竞争力分析 六、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1)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分析,列出前20名。做出竞争对手一览表。(2)国外竞争对手分析 (3)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4)竞争对手融资情况、技术情况、资产规模情况 七、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1)市场垄断情况 (2)该行业就是否存在剩余生产能力,目前就是什么情形?(3)该行业转换成本高低 (4)该行业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 八、企业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趋势比较 (1)技术发展趋势比较

群面经典案例总结陈词

经典案例:海上救援 总结陈词: 考官您好!下面由我代表全体组员,向您陈述我们小组的最终意见。 在讨论之后,我们的排序依次是:大学教授,大学生,经理人,中学教师,小学校长,外科医生,将军,最后是运动员。根据您给的时间,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安排:4 分钟的标准订立,10 分钟的分类讨论,最后是 1 分钟的确定答案。 在标准订立方面,小组成员的意见中没有太大的分歧,我们将“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作为最重要的标准。生命无轻重之分,能够对营救次序起决定作用的,是被救人员所可以提供给整个社会的贡献的多少。仅仅确定这个标准是不全面的,因次我们还考虑了被救人员的自救能力,因为自救能力的高低,对营救次序的决定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所给的资料,我们在最后也把年龄以及性别归为考虑的因素,以求合理。 标准订立之后,我们有 10 分钟的分类讨论。首先我们把八名游客大致地分成四类,分别是:科技、经济、教育、医学、其他。在上面的标准下,我们把科技放在第一位,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宏观上讲,发展先进的科技有助于我们发展经济教育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随后是经济,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搞好经济方能发展社会;接着是教育,国家要发展,还需要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第四位是医学,提高医学水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最后我们把不能明显分成一类的归在其他部分。 在分类解决之后,我们根据标准对所给的人物进行排序。科技类里面有教授和大学生。我们选择先救教授,第一是他正主持一个科学项目研究,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第二是年纪比较大,自救能力相对较差;而大学生虽有潜力,但他正值壮年,自救能力应该较强。经济类只有经理人,他擅长管理而且有成功的经验,这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方面,有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师,必须先救女教师,因为优秀的教师比校长对教育有着更为直接的良性促进作用,况且是中学教师是女性,自救能力较差,应当先救。由于医生属于医学类,在我们的大标准下,她是第六个被救的人。最后还剩下将军和运动员。由于将军年老,而拿过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自救能力强,因此将军第七,运动员第八。 最后我将再次重复我们的排序,依次是:大学教授,大学生,经理人,中学教师,小学校长,外科医生,将军,最后是运动员。以上就是我们小组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谢谢!

经典群面13个案例,包括自己整理答案(精品)

经典案例一:海上救援(世界500强LGD面试题) 现在发生海难,一游艇上有八名游客等待救援,但是现在直升飞机每次只能够救一个人。游艇已坏,不停漏水。寒冷的冬天,刺骨的海水。游客情况: 1.将军,男,69岁,身经百战; 2.外科医生,女,41岁,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3.大学生,男,19岁,家境贫寒,参加国际奥数获奖; 4.大学教授,50岁,正主持一个科学领域的项目研究; 5.运动员,女,23岁,奥运金牌获得者; 6.经理人,35岁,擅长管理,曾将一大型企业扭亏为盈; 7.小学校长,53岁,男,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 8.中学教师,女,47岁,桃李满天下,教学经验丰富。 请将这八名游客按照营救的先后顺序排序。 (3分钟阅题时间,1分钟自我观点陈述,15分钟小组讨论,1分钟总结陈词) 新进行一次总结陈词: 面试官你好(面带微笑,有诚意滴看看面试官)。下面将由我代表我们的组员,向您陈述我们小组的最终意见。在讨论之后,我们的排序依次是:大学教授,大学生,经理人,中学教师,小学校长,外科医生,将军,最后是运动员。根据您给的时间,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安排:4分钟的标准订立,10分钟的分类讨论,最后是1分钟的确定答案。在标准订立方面,小组成员的意见中没有太大的分歧,我们将“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作为最重要的标准。生命无轻重之分,能够对营救次序起决定作用的,是被救人员所可以提供给整个社会的贡献的多少。仅仅确定这个标准是不全面的,因次我们还考虑了被救人员的自救能力,因为自救能力的高低,对营救次序的决定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所给的资料,我们在最后也把年龄以及性别归为考虑的因素,以求合理。 标准订立之后,我们有10分钟的分类讨论。首先我们把八名游客按照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大致地分成四类,分别是:科技、经济、教育、医学、其他。(在上面的标准下,我们把科技放在第一位,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宏观上讲,发展先进的科技有助于我们发展经济教育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随后是经济,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打好经济方能发展社会;接着是教育,国家要发展,还需要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第四位是医学,提高医学水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最后我们把不能明显分成一类归在其他部分。) 在分类解决之后,我们根据所给的人物进行排序。科技类里面有教授和大学生。我们选择先救教授,第一是他正主持一个科学项目研究,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第二是年纪比较大,自救能力相对较差;而大学生虽有潜力,但他正值壮年,自救能力应该较强。经济类只有经理人,他擅长管理而且有成功的经验,这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方面,有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师,必须先救女教师,因为优秀的教师比校长对教育有着更为直接的良性促进作用,况且是中学教师是女性,自救能力较差,应当先救。由于医生属于医学类,在我们的大标准下,她是第六个被救的人。最后还剩下将军和运动员。由于将军年老,而拿过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自救能力强,因此将军第七,运动员第八。最后我将再次重复我们的排序,依次是:大学教授,大学生,经理人,中学教师,小学校长,外科医生,将军,最后是运动员。以上就是我们小组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谢谢。

商业案例分析的常见框架与模型工具

商业案例分析的常见框架与工具1.Strategy 1.1市场进入类 公司宏观环境: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 公司微观环境: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市场情况分析:市场趋势、市场规模、市场份额、市场壁垒等 利益相关方分析:公司、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竞争对手、大 众 3C战略三角 市场细分(定位目标客户群;Niche Market) -地理细分:国家、地区、城市、农村、气候、地形 -人口细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教育、家庭人口、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国籍、民族、宗教、社会阶层 -心理细分: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 -行为细分:时机、追求利益、使用者地位、产品使用率、忠诚程度、购买准备阶段、态度 风险预测与防范 1.2行业分析类 市场:市场规模、市场细分、产品需求/趋势分析、客户需求;BCG Matrix 竞争:竞争对手的经济情况、产品差异化、市场整合度、产业集

中度 顾客/供应商关系:谈判能力、替代者、评估垂直整合 进入/离开的障碍:对新加入者的反应、经济规模、预测学习曲线、 研究政府调控 资金:主要资金来源、产业风险因素、成本变化趋势 1.3新产品引入类 营销调研数据分析 收入预测:时间推导、可比公司推导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战略:4P, 4C, STP, 安索夫矩阵 市场营销战略: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整合营销,关注各触点,并有 所创新 物流条件:存储、运输 2.Operation 2.1市场容量扩张类:竞争对手、消费者、自身(广义3C理论) 2.2利润改善类:利润减少的两种可能 成本上升: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过高:更新设备?削减产能?降低管理者/一般员工工资? -可变成本过高:降低原材料价格?更换供应商?降低工资?裁员? -成本结构是否合理?

经典群面13个案例_包括自己整理答案(精品)

假设你是某面包公司的业务员。现在公司派你去偏远地区销毁一卡车的过期面包(不会致命的,无损于身体健康)。在行进的途中,刚好遇到一群饥饿的难民堵住了去路,因为他们坚信你所坐的卡车里有能吃的东西。这时报到难民动向的记者也刚好赶来。对于难民来说,他们肯定要解决饥饿问题;对于记者来说,他是要报道事实的;对于你业务员来说,你是要销毁面包的。现在要求你既要解决难民的饥饿问题,让他们吃这些过期的面包(不会致命的,无损于身体健康),以便销毁这些面包,又要不让记者报到过期面包的这一事实?请问你将如何处理? 说明: 1、面包不会致命。 2、不能贿赂记者。 3、不能损害公司形象。 案例分析: 1、案例角色: 业务员、记者、一群难民、可口可乐公司 2、利益分析: 单方利益分析: 1)对于难民来说,他们肯定要解决饥饿问题,绝不会放过这辆卡车上的食品;2)对于记者来说,他是要报道事实的,寻求新闻价值最大化的; 3)对于业务员来说,你是要销毁面包的;同时要维护公司信誉形象的。 双方利益分析 1)难民与业务员:

难民吃掉一卡车面包,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饥饿问题,也帮助业务员完成了销毁过期面包这个任务,因此在难民与消费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2)难民与记者: 记者寻求的是新闻价值最大化,而难民一直是记者挖掘新闻的素材;难民呢,也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能够得到一些人道援助。 3)业务员与记者: 前面分析过了,难民是不会轻易放过这辆卡车的。业务员与记者的最大利益冲突在于,如果难民吃了过期面包,那么事实的报道将有损于公司的形象。 应试者xx: (1)用3分钟时间拟写讨论提纲; (2)每人限2分钟阐述自己的基本观点; (3)用20分钟时间进行自由交叉辩论并得出最后结论。在辩论过程中,应试者可更改自己原始的观点,但对新观点必须明确说明。 解决方案: 1)业务员不能主动给难民过期食品,而应僵持下去,让他们自动哄抢食品。在难民哄抢食品并开始吃的时候,业务员应大声疾呼,果断“伪叫”,假装阻止难民哄抢过期面包,同时大喊记者过来一起制止,这样可以向记者表明,业务员的本意即他根本就没有打算让难民吃过期的面包。 2)业务员应及时打电话回总部,叫总部运来一车新鲜的面包,以解决难民的饥饿问题。并向总部解释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难民由于饥饿难忍会“消费掉”一些过期面包。 3)待总部新面包送来之际,应及时和记者沟通,做好企业公关。比如记者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会采访业务员,业务员就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大打企业公关

市场调查框架图

市场调查的对象是市场现象 市场调查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定义市场调查必须利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 市场调查工作有严格的程序 什么是市场调查 客观性 遵循的原则系统性 经济性 市场调查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普查优点 从调查范围分抽样调查局限性 描述性调查 从调查内容分预测性调查 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因果性调研 调查主题的界定 形成假设 市场调查基本步骤调查方案设计 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渠道 项目建议书 调查的执行 资料的分析与解释

文案调查法 市场调查的主要方式定性的研究 定量的研究节约调查时间 节约人力、物力 文案调查法的优点节约费用 宏观了解市场信息 纵向分析市场情况 特点及使用范围 数据与需求的匹配性问题 文案调查法的缺点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数据的时间性问题 文案调查法的适用范围 文案调查法 数据资料的来源 数据资料的来源资料的真实可靠是第一位 筛选资料的基本原则围绕调查主题、合则用反之则弃 考虑成本 实施流程:1.确定调查主题或目的2.判断所需资料及最佳来源3.分配执行人员进行资料收集工作4.将资料筛选5.归纳整理有用资料6.资料分析演绎7.形成调查报告

定义 小组座谈会 目的 座谈会调查法实施步骤:确定研究目的确定研究的设计制定过滤问卷对小组座谈会的成员进行筛选建立预算 确定座谈会进行的地点过滤座谈会成员选择主持人进行座谈会数据分析 完成座谈会的报告,解释研究发现的主要结果 团队成员同质性问题 座谈会的人数 定性的研究座谈会人员的过滤 座谈会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座谈会的长度 座谈会的环境 座谈会的主持人 座谈会的提纲 座谈会结果整理报告(1.对研究人员有较高的要求2.分析人员应该对被访者回答的内容进行归类 3.发现被访者的情况及其回答之间的关系 4.出具完整的座谈会研究报告) 优点 小组座谈会的特点被访者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缺点 对结果的分析可能带有主观性 深度访谈

无领导小组-群面案例

群面案例:;假设你是某面包公司的业务员;1、案例角色:业务员、记者、一群难民;2、利益分析:;单方利益分析:;1)对于难民来说,他们肯定要解决饥饿问题,绝不会;2)对于记者来说,他是要报道事实的,寻求新闻价值;3)对于业务员来说,你是要销毁面包的;同时要维护;双方利益分析;1)难民与业务员:难民吃掉一卡车面包,不仅解决了;2)难民与记者:记者寻求的是新闻价值 群面案例: 假设你是某面包公司的业务员。现在公司派你去偏远地区销毁一卡车的过期面包(不会致命的,无损于身体健康)。在行进的图中,刚好遇到一群饥饿的难民堵住了去路,因为他们坚信你所坐的卡车里有能吃的东西。这时报到难民动向的记者也刚好赶来。对于难民来说,他们肯定要解决饥饿问题;对于记者来说,他是要报道事实的;对于你业务员来说,你是要销毁面包的。现在要求你既要解决难民的饥饿问题,让他们吃这些过期的面包(不会致命的,无损于身体健康),以便销毁这些面包,又要不让记者报到过期面包的这一事实?请问你将如何处理?说明:1、面包不会致命。2、不能贿赂记者。3、不能损害公司形象。案例分析: 1、案例角色:业务员、记者、一群难民。 2、利益分析: 单方利益分析: 1)对于难民来说,他们肯定要解决饥饿问题,绝不会放过这辆卡车上的食品;2)对于记者来说,他是要报道事实的,寻求新闻价值最大化的; 3)对于业务员来说,你是要销毁面包的;同时要维护公司信誉形象的。 双方利益分析 1)难民与业务员:难民吃掉一卡车面包,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饥饿问题,也帮助业务员完成了销毁过期面包这个任务,因此在难民与消费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2)难民与记者:记者寻求的是新闻价值最大化,而难民一直是记者挖掘新闻的素材;难民呢,也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能够得到一些人道援助。 3)业务员与记者:前面分析过了,难民是不会轻易放过这两卡车的。业务员与记者的最大利益冲突在于,如果难民吃了过期面包,那么事实的报道将有损于公司的形象。应试者须知:

战略管理分析框架

战略管理分析框架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规划,主要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 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和连续的过程,下图显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尽管在企业中有多种因素影响着战略管理的正规程度,但战略管理是直觉与分析的结合,即使是中小企业也能从这一分析流程中得到启发。

一、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与力量的总体。企业的外部环境是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分析就是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明确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行业结构分析 在行业分析阶段,我们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作为分析框架: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卖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力量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强度,也决定着行业的利润水平。 (A)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1、信息收集 在进行竞争对手研究时,通常通过下面的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研究竞争对手当地的报纸、行业报纸和期刊的公开报道 ?收集竞争对手领导层的公开讲话 ?收集专业机构的统计数据 ?接触竞争对手的广告机构、咨询机构等 ?进行一定范围的实地调查 ?接触竞争对手的营销渠道、供应商、顾客 ?收集竞争对手的公开报表 ?访问竞争对手的网站 2、竞争对手分析框架 在进行竞争对手分析时,我们通过对综合目标、企业假设、潜在能力和现行战略四个方面的研究,得到竞争对手的战略选择方向。其分析模式可以用下面的图示加以说明。 (1)综合目标研究: 我们主要通过收集的信息,分析下面几个命题,得到竞争对手综合目标的结论:?竞争对手的财务目标 这主要包括竞争对手在长期业绩与短期业绩、利润水平和收入增长、企业增 长与利润分配之间的权衡 ?组织结构及关键性决策的责任和权力分配 这揭示了竞争对手关于各职能领域的相对状态和协作情况,并且突出了战略 重点。

项目组织机构框架图及各部门职责

组织机构图 测量队试验室 项目经理 项目总工程师项目副经理 计划财务部工 程 技 术 部 合 同 管 理 部 材 料 管 理 部 质 量 安 全 部

部门职责及人员分工 1、项目经理 (1)对工程质量负具体的领导责任。 (2)确定项目管理机构的组成及人员配置,明确职责。 (3)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4)有计划组织施工队伍及设备、材料进场。 (5)确定管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进行目标分解。 (6)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状、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等有关规章、规程及制度。 (7)负责进行质量工作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章作业。 (8)对职工进行质量意识教育,总结推广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先进经验。 (9)每天督促作好施工记录整理汇总及施工日志记录工作。 (10)作好工程洽谈及变更工作,为竣工结算提供详细资料。 (11)发生或发现重大技术和质量问题及隐患,应及时汇报公司,妥善处理。 (12)制订竣工计划,组织好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包括竣工自检、资料汇编、竣工图绘制、质量评定书等,办理移交清单和移交手续。 (13)工程完毕,所有技术资料及文件按要求向工程技术部办理移交清单,完成归档工作。 2、项目总工程师 (1)主持项目生产技术业务的管理工作,对本项目质量负技术责任。 (2)主持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竣工报告,负责项目成果资料整理、汇总、编写、归档等工作,参与本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 (3)负责项目组织施工,检查监督项目管理层和操作层的工序质量,确保工程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和文明施工。 (4)负责项目技术交底和施工技术管理,协助项目经理处理内外关系。 (5)负责公司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和技术质量标准的落实,负责生产技术措施的实施,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6)收集汇总施工信息,定期汇报施工情况。 3、质检工程师 (1)参与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和设计图纸会审; (2)组织国家、行业、企业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及作业指导书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推广应用“四新”; (3)对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4)组织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生产调度会; (5)负责监督检查工程项目质量计划和施工进度计划执行情况,并对分部分项工程状态及最终产品标识进行监督管理; (6)对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协助项目经理做出处理方案及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报经有关主管领导批准后,监督实施; (7)参与对分部分项最终产品按相关标准进行质量评定; (8)参与标书和合同的评审,解决标书及合同中要求的施工条件和工期不适宜问题;

公司基本面研究框架

公司基本面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确定一家公司的“质地”(描绘一家公司的总体印象) 1.1 天花板 天花板是指企业或行业的产品(或服务)趋于饱和、达到或接近供大于求的状态。在进行投资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企业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并针对不同情况给出相应的投资策略。在判断上,既要重视行业前景,也必须关注企业素质。 (1)已经达到天花板的行业——极度饱和的行业(如钢铁行业)。投资机会来自于具有垄断经营能力的企业低成本兼并劣势企业,扩大市场份额,降低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边际成本,从而进一步构筑市场壁垒,获得产品的定价权。如果兼并不能做到边际成本下降就不能算是好的投资标的。比如,国企在行政推动下的兼并做大,并非按照市场定价原则进行,因此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此类国企不具备投资价值。 那些在行业萧条期末端仍有良好现金流,极具竞争能力的企业在大量同类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之时极具潜在的投资价值。判断行业拐点或需求拐点是关键,重点关注那些大型企业的并购机会,如国内四大钢铁公司。 (2)产业升级创造新的需求,旧的天花板被解构,新的天花板尚未或正在形成。如汽车行业和通讯行业。这些行业通常已经比较成熟,其投资机会在于技术创新带来新需求。“创新”——会打破原有的行业平衡,创造出新的需求。关注新旧势力的平衡关系,代表新技术、新生产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其产品和服务将逐步取代甚至完全取代旧的产品,如特斯拉电动车(TSLA) 和苹果(AAPL) 的创新对各自行业的冲击。 (3)行业的天花板尚不明确的行业。这些行业要么处在新兴行业领域,需求正在形成,并且未来的市场容量难以估计,如新型节能材料;要么属于“快速消费”产品,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寿命的医药产品和服务。这类行业历来都是伟大企业的摇篮,牛股层出不穷,要重点挖掘那些细分行业里具备领军地位的优秀企业——即:小行业里的大公司。 我们完全可以从公司和行业报道中,通过以上3点探讨深刻了解一家公司的行业地位和未来想象空间。重点是明确:1. 有没有天花板?;2. 面对天花板,企业都做了些什么? 1.2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提供哪些产品或服务,企业用什么途径或手段向谁收费来赚取商业利润。比如,制造业通过为客户提供实用功能的产品获取利润。销售企业通过各种销售方式(直销,批发,网购等等商业模式)获取利润等等。 研究商业模式的意义在于:1. 是不是个好生意?2. 这样的生意能够持续多久?3. 如何阻止其他进入者?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和商业壁垒。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和壁垒三位一体构成公司未来投资价值:前者指企业的盈利模式,核心竞争力是指实现

公司组织结构图

公司组织结构图 导语: 不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都可以使用组织架构图来了解目前的企业人员情况,一方面可以掌握实情,一方面是方便统筹规划。那么在创业公司,组织架构图究竟该怎么绘制呢? 免费获取组织架构图软件:https://www.doczj.com/doc/237708157.html,/orgchart/ 用什么软件绘制公司组织架构图? 绘制组织架构图,最好选择一款专业并且操作难度不大的组织架构图软件,比如亿图图示。亿图图示是一款专业的图形图表设计软件。软件采用最简单的拖曳式作图方式,无需任何基础也能快速掌握,自带近千种模板,上万个符号可以自由使用,即使是新手也能非常容易的制作出专业精美的组织架构图。

小公司如何使用亿图图示绘制组织结构图? 第1步:在模板中,选择需要的模板类型,双击,进入编辑界面。 第2步:从左侧符号库中,双击、或者拖拽一个“职位”图形到画布上。

第3步:将鼠标放到图形上,此时会出现一个类似=号的按钮,点击,就可以快速添加下一级。并根据企业组织结构,点击按钮,将整个结构框架画出来。 第4步:架构画好之后,点击图形,再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位一一输入到对应的图形中,点击空白处可以结束文字编辑。

第5步:可能有时候我们画完所有的结构后,会发现整个图变得很宽,严重影响我们正常的浏览。这种情况,我们只需要将横向的图形,竖向显示就可以大大节约空间。 操作方法很简单,鼠标单击选中图形后,图形的四周会出现几个绿色的点,拖动这些点,就可以将图形缩窄、拉长,而且图形上的文字,也可以变成竖向的显示的文字。 温馨提示:使用开始菜单下“排列”中的“大小”功能,可以快速将多个图形设置为等宽、等高、相同大小。 第6步:按住Ctrl键,鼠标一个一个选中图形,或者鼠标左键不松手,拉出一个选框,将需要修改颜色的图形,全部选中。然后在“开始”菜单的“样式”设置中,选择需要的颜色类型,点击颜色,就可以立即进行替换。反复这个操作,可以将整个结构图用不同的颜色,将部分区分开。

群面评判标准及案例

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判标准及案例 1、得分最高者一定是那个以沉稳的语调提出深刻见解的最后发言者 2、评价者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洞察力、口头表达能力、非言语沟通能力(如面部表情等),辩论的说服能力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分析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情绪控制能力,领导力 3、目的就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自发的领导者 4、小组面试或者小组讨论的实质是一个了解场景、交流想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相互尊重、相互妥协、达成结论的一个过程。 5、不是发言越多越好,如果没有独到、深刻的观点,那么发言太多反而会被扣分。而认真倾听他人观点、不紧不慢表现从容的发言者,往往会获得较高的评价。 6、在面试小组中,每个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别人的风度、教养和见识。这三者都要靠个人的长期修养才能得来。在面试中这三者是通过发言的时机、发言的内容、何时停止、遭到反驳时的态度、倾听他人谈话时的态度等表现出来的。 7、在交谈中,谈话者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 8、考生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主见,即使与别人意见一致时,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论据,补充别人发言的不足之处 考生应注意,在交谈中表示出诚意来: 1 发言积极、主动 2 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3 把握说服对方的机会 4 言词要真诚可信 5 要抓住问题的实质,言简意赅 6 论辩中要多摆事实,讲道理 7 可以运用先肯定后转折的技巧,拒绝接受对方的提议 8 广泛吸收,以求取胜 ———对自己充满信心。无领导小组讨论虽然是求职竞争者之间的“短兵相接”,但也不是特别难对付的可怕事情,因为各个应试者都是一样地公平竞争。 ———放下包袱,大胆开口,抢先发言。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机会只有一次,如果胆小

上市公司分析框架

二OO人年二片 -?公司柢况二.行业研丸分析三?上市公SI业务和财务分析 £?报舍格丈

公司柢况 K公司发展简历 2、股本情况 3、实际控制人情况 4、婭营管理人情况 行业研究分析 行业研究的目的杲尊握行业发展演受的规律.廉测行业发用方旬-斗找投资机会.研究范?包括: 】?行业的生命周期定位: 2.彫响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技水进步.政府政策.社会 t迁-人口鰭构.国外市场形响等; 3.行业€求分析; 4>行业供给分析?包括行业诜入豎圣.行业容量絳; 5> R利能力分析.包括供陷/需求对比关系.成本S 素?产fi 定价-国际审场竟爭年.

上市公司业务和财务分析 公司研究的主5内客: 公司发展历S 与S 姐改制过程; 产品结W 与主管收入构成; 在行业内的地位与带场占有率; 与同行业金业的枝心*争力比ft; 金业皆理水平与企业文化; 技术开发实力.投入与研兗戍果; 销智队伍建议与销售网络建设; 投资顶目进度与前景; 企业的发展A 略; 2、 3、 4. $■ 6、 7. 8A 9. 10.資本运営分析; 1K 财务分析- 研龙员帳^^^以下资料,从股票基本库中选择值存进一步探 琮的股累进入股累投资初选库: r 研龙员自己独i 分析上市公司公开披《信息.倚别是财 务报表:a 踪行业发展动向:比较同一行4:中#企业的竟 爭实力;关注行业政策变动;技术分析; 2?阅读证券公司以及其他晞充机构的分析报會?并与证养 公司圻究员充分沟通-

研究员从《垠投资初选库中选择有潜在投资机会的上市公司.谜疔深入仙致的调査和研究.S序如下: 1.硏究员对》股累投资初遥暉"中股累的有关资料进行案头分析; 2.衣经过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深入挖堀公司的投倂价值和 投资风险; 3.根据研宪分析的《求,对与该公司相关的上审公司.行业主管部门? 行* ?硏究 机构、供傲裔.硝售商等机构进行调研和拜访?进行第条度的研究; 4.5出全详尽的研S报ft,阐明股累的投《价值.投费风险、适含买入和奏出的时 机与价格; 5.向投密倂究联席会议说明建议列入?股某投?备选库?的理由; 6.对已列入“股S投资备选库'的股*出建议的研究员毎年至少要与上市公司的 isa*理人员进行访《?对公司发生的新情况与重大受化, 写出-公5]调研报吿",提出畏否将该股票剧除*股?投备选库?的书面总见? ■帝工件《帝; 4?够的虐#: 读上《公司期ftp. ■?养.■授.申&苇公齐?1??屛1?>任鼻公司输吳81$?再仔■牛怖: MC好 Miftt列出*?出的M?:出上《赴匐启关人貝《釣見11幷梅? 人H仗诵门: 咄补毎; ??生』逸住?曙址. 金團的植心力.有无逹入《?: ?划?松m瓦: 鞘frEMs与冃牛是&与1产tt力r做同!h ??层曲績力与??: 枚*套务乌81竟畀女工体的Alt M/Ata^: p土发展"!■nitA: 的公司说令<桂的公乩写出仝耳确克嫩4?

群面自我介绍注意问题

群面自我介绍注意问题 一、前言 群面可能对于许多同学来说都是一个恶梦,因为对面试形式的不熟悉,因为紧张而讲话不清,甚至对讨论的题目毫无概念,小弟曾经也有这样的疑惑,不过一个学期走来,成功通过了北电、安永、爱立信、美的、瑞安建业、万科、雀巢、GE医疗等企业的群面,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觉得相对单面来说,群面的技巧性还是相对多一些。个人感觉单面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很多时候都要靠面试官的喜好与心情来决定,而群面的评判标准相对多一点,也相对量化一些,所以应对之策会多一些。现在把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写出来,希望对仍为群面烦恼的兄弟姐妹以及后来人有所帮助。 二、群面的分类 1、广义的群P 只要面试官或面试者的人数多于1的面试多算群P,从面试者对面试官的角度来说,一般有1对多,多对1以及多对多: 1对多: 这种面试的实质还是单面,能够用的技巧与单面差不多,这里就不献丑了,主要要注意的是尽量照顾各位面试官的感受,在自我介绍与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与所有的面试官都有眼神的交流,但转换不要太频繁,看着一个面试官说一段,下一段的时候看另一个面试官,尽可能表现自然。当然,在思考的时候,不一定始终看着某一个面试官。 多对1:

这种是最猥琐最受面试者鄙视的面试方式,产生根源是招聘企业的HR懒!!为了节省时间,面试官希望在短时间内从人群中挑出表现突出的人。一般的流程是,每个人轮流自我介绍,然后面试官提问。根据面试者人数与面试时长不同,面试官的提问方式有所不同,人多时间少,一般就面试官挑感兴趣的面试者进行提问。相反,人不多时间充足的话,则提出同样的问题,让面试者轮流回答。对于前者,关键就是自我介绍。除了要精心准备自己的自我介绍,学会扬长避短以外,更重要的是准备不同长度的版本,如5秒(可用于回答“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介绍你自己”、“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身边的人是如何评价你的”等单面的问题)、30秒、1分钟、5分钟、10分钟。宗旨就是在指定的时间内尽可能突出自己(当然是优点啦),让面试官记住自己。过了自我介绍以后,后面基本同单面。对于后者,前面所说的自我介绍同样适用,因为这是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但更重要的是后面问题回答。对于这个部分,虽然性质和单面差不多,但难度更大,应为面试官会有所对比。这就要求我们在面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简历与开放性问题。对于简历,最好使用STAR法则来回答,而且努力使得自己的例子丰满,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工作与决定都是经过严密的思考的。对于开放性问题,不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还要想一下大部分的人会怎么回答,自己能够有怎样独到的见解呢。做好准备以后,就是面试时候回答的时机了,一般来说,面试官对不会限定面试者回答的顺序,而是倾向于是否有自愿的人。对于自己比较有把握的问题,或者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可以选择主动回答。而对于只能自能其说,毫无特色答案的问题,则一定要主动回答,抢占先机,把自己能想到的都说出来。最后对于毫无想法的问题,先听听别人的观点则是不错的选择,最后做一个有保留的同意性总结是一个折中的做法。当然,这些都没有绝对,即使所有问题你都很有把握,也可以适当收敛,让其他人先答,而不要表现得过于强势。 多对多: 这种面试是上面两种的综合版,但一般人数不会太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是上面那些,前期准备、回答时机与照顾所有面试官。

债券市场分析框架(2020年整理).pdf

债券市场分析体系 一、分析原则 (2) 二、债券市场概述 (2) 1、债券市场结构 (2) 2、债券分类 (2) 3、主体框架-以供求关系为核心 (3) 三、债券分析框架 (3) 1、利率债 (3) 2、信用债 (3) 1)投资级信用债 (3) 2)高收益信用债 (3) 3、可转债 (3) 1)名词解释 (3) 2)可转债投资分析 (3) 一、分析原则 任何一类品种的价格受到的影响因素是众多的,面对任何一个价格变化,分析研究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解释逻辑与理由,但是传递给投资者的信息越多,也

必然意味着可能存在的噪音越多。 坚信每一类投资品种的趋势性变化必然对应着某一主干驱动因素,投资者在众多的信息摘选中,非常有必要寻求主干驱动因素的变化,而其他的影响因素都是对于该主体因素的放大或干扰,难以改变该主体逻辑的趋势运行轨迹。 二、债券市场概述 1、债券市场结构 2、债券分类 本分析体系将债券分为三大类:利率债、信用债和可转债。 利率债主要是指国债、地方性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信用债是指政府之外的主体发行的,具体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分离交易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次级债等品种。可转债具有债权和期权双重特

性的金融产品,较为特殊,单独划分出来进行分析。 3、主体框架-以供求关系为核心 三、债券分析框架 1、利率债 从趋势意义而言,基本面内容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可以解释绝大多数情

况下基准利率品的价格变化,而额外的非对应时期可以由货币政策因素所解释,本质上而言,货币政策因素与流动性因素是相同的,因此针对基准利率品的驱动因素可以大致归纳为三者: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流动性。所对应的基本逻辑框架大致为两类:1、“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双轮驱动框架;2、“货币(金融负债)+资产”的双轮驱动框架。 (一)宏观分析——经济指标、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宏观分析主要是从影响利率债的三大要素——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来进行分析,下面简要介绍下三大要素的理解框架和传导机制。 ? 各项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因为其在GDP中占比与波动幅度均较大,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与灵敏的反应宏观调控政策,某种意义上,

企业公司战略管理分析框架

企业公司战略管理分析框架【本文为Word版,可修改编辑!】

战略管理分析框架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规划,主要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 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和连续的过程,下图显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尽管在企业中有多种因素影响着战略管理的正规程度,但战略管理是直觉与分析的结合,即使是中小企业也能从这一分析流程中得到启发。

一、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与力量的总体。企业的外部环境是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分析就是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明确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行业结构分析 在行业分析阶段,我们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作为分析框架: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卖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力量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强度,也决定着行业的利润水平。 (A)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1、信息收集 在进行竞争对手研究时,通常通过下面的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研究竞争对手当地的报纸、行业报纸和期刊的公开报道 ?收集竞争对手领导层的公开讲话 ?收集专业机构的统计数据 ?接触竞争对手的广告机构、咨询机构等 ?进行一定范围的实地调查 ?接触竞争对手的营销渠道、供应商、顾客 ?收集竞争对手的公开报表 ?访问竞争对手的网站 2、竞争对手分析框架 在进行竞争对手分析时,我们通过对综合目标、企业假设、潜在能力和现行战略四个方面的研究,得到竞争对手的战略选择方向。其分析模式可以用下面的图示加以说明。 (1)综合目标研究: 我们主要通过收集的信息,分析下面几个命题,得到竞争对手综合目标的结论:?竞争对手的财务目标 这主要包括竞争对手在长期业绩与短期业绩、利润水平和收入增长、企业增 长与利润分配之间的权衡 ?组织结构及关键性决策的责任和权力分配 这揭示了竞争对手关于各职能领域的相对状态和协作情况,并且突出了战略 重点。

【海归实习】小组面、群面常用案例分析的四大框架!

【海归实习】小组面、群面常用案例分析的四大框架! 群面和小组面,首先会给你一个案例。案例可能是一个公司营销方式、情景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案例。 那么我们的采取以下两个步骤:起步阶段和运用框架分析阶段。 1.起步阶段 1)总结和归纳问题 在倾听问题后,需要对问题进行归纳,这样使你有机会再次听到相关的信息,避免对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 2)确认目标 咨询顾问在初次会晤客户时,肯定会对目标加以确认。即使案例中的目标是显而易见的,也经常会有可能存在另一个附带的深层目标或者其他隐藏的目标,所以需要确认:“目标之一是提高利润,是否还有其他我应该了解的目标?”如果面试官说“没有了”,那你就可以直接对号入座,如果有两个目标,需要分清主次,一一进行分析。 3)提出澄清性问题 如前所述,提问的目的有:获取额外的信息,向面试官表明你不羞于提问,将单向的案例分析变成双向的对话。提问的要领是,最初的问题可以选取较为宽泛的开放性问题,但是随着案例分析的深入,将失去提出这类宽泛问题的权利(会给面试官觉得你企图诱使他替你解决问题)。提问也不是乱提问的,必须有针对性。 4)拟定分析框架 这是面试过程中最难的一步,所以拟定分析框架前,必须弄清楚案例的类型,应该选择运用怎样的框架来分析和解决这个案例。其实有时候也不需要刻意提出一个框架,只要把你解题的主要思路告诉面试官,但必须注意不要思维跳跃,要一步一步下来,合理又有说服力。 对于案例面试练习的越多,面试时候就会越得心应手。至于有些什么框架,请继续阅读下去。 2.运用框架分析阶段 框架就是一种帮助你组织思路和合理分析案例的结构。然而,经常发生的问题是,即使解答一个简单的案例问题,你也需要从多个框架中摘取适当的部分并组合拼凑来完成,不能够完全生搬硬套。框架只是单个的工具,而整个案例面试是一个完整的工艺过程。那究竟有些什么分析框架呢?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份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 1、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层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 ,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的优劣度量标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1) 简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2) 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以及(3) 理论创新。 研究平台:现代经济学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当有众多因素形成某种经济现象时,我们需要弄清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可以通过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来做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从讨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着手的。它们为个人作为消费者和厂商如何作出选择给出了基本的理论,并且为更深入地研究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来说,个人的均衡选择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也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为了研究清楚个人的选择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个人选择在不受他人影响时是如何作出决策的。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标准的消费者理论与厂商理论就是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这些理论模型中,经济人被假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中。这样,每人都把价格作为参数给定,个人选择不受他人选择影响,并且每个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于是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从而个人的最优选择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制度安排假设及没有消费外在性假设,可使得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先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选择的影响。厂商理论也是从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是如何做出权衡取舍开始的。 刚开始学现代经济学的人往往会对这种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认为这种简单情况离现实太远,理论中的假设和现实太不相吻合,从而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没有什么用。其实,这样的批评表明这些人对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没有什么理解。这种将问题简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平台。这就像物理学科一样,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先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着手,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一般和更复杂的情况。标准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的,先研究最简单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以此建立一个研究个人选择的基本研究平台。从这个平台出发,人们可以考虑经济人之间相互影响这个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个人效用或利润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从而个人的均衡结果是他人选择的函数。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垄断、寡头、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理论就是在更一般情况下---厂商间相互影响下---所给出的理论。为了研究经济人相互影响决策这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同时也发展出博弈论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论是基于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之上,属于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论则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所有商品的市场互动,如何达到市场均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谈到的宏观经济学中大多数学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论这个平台上展开的,用市场一般均衡来分析市场和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 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又是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它为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制(无论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优性及唯一性。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不仅导致了资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