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文稿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文稿

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

杭州浦沿中学朱秋蓉

第一部分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认清国情”、“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和主题探究活动——“图说国情国策”等四部分组成。

【单元地位】

我们共同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和熏陶着我们。学习本单元内容,旨在使学生全面认清基本国情、基本战略和基本国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肩负起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能得以发扬光大。

本单元从一个中国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基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其中有意识地突出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以落实课程标准有关“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等要求。可以看出,这一单元既是对第一单元内容的深化,又是学生更好地学习第三单元的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三课《认清国情》包括“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党的基本路线”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三框内容。

第一框主要是让学生认清基本国情。认识到在当今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刻,中国要坚持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要发挥出自己在世界中作用,我们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及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二框主要是让学生认清基本路线。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及坚持这一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原因;第三框主要是让学生认清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实行的民族政策;知道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包括“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四框内容。

第一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让学生感受当今开放的世界形势,理解坚持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意义,认识对外开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二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

基本国策;第三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科教兴国的基本发展战略。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第四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让学生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包括“灿烂的中华文化”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框内容,主要是以“爱我中华”为落脚点,突出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第一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第二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课标要求】

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几个课标要求:

第三课对应的课标依据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课程目标是“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课对应的课标依据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课程目标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具体的内容标准是“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树立国际意识;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第五课对应的课标依据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课程目标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理论性相对较强,较抽象,学生接受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学中为更好帮助学生了解,建议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采用活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从而达成“在活动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的教学目标。

具体做法:

图音共享,通过欣赏、感受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

创设情景,通过设疑解惑来帮助学生排除理解的障碍;

主题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深入思考,在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中学习并解决;

课外调查,通过收集、完善相关事例,以图片、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深化;

课外延伸,通过探究作业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等。

活动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活动设计多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的吃穿住行、所见所闻,都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图片、漫画、名人名言等教学素材,或选择案例编排成课堂小品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要注意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家乡巨变的事例,让学生有体验、有感受。让学生就身边事学国情讲国策,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②正反结合:选取案例要注意正反面协调,以防给学生错觉,如西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程度问题,要正确认识。

③注重情感体验。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富含深厚的民族情感,通过诵读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突出实践:目前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等观念已经为大众所知晓,欠缺的是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所以课堂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从而加强行为实践训练,这样的行为活动也有利于强化维权意识。

【课时建议】

以学期授课时数共?课时为计,建议本单元安排10课时(其中主题探究1课时)

主题探究——图说国情与国策

我们共同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和熏陶着我们。我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渴望为祖国建设奉献我们的青春和才华。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需要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理解基本国策。

我们可以用图片展览的形式,来加深对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理解。图片的内容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l)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2)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的活动步骤是: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上述问题的某一方面,分别搜集图片资料。图片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自己拍摄的照片、剪报、从网上下载的图片,也可以是自己的绘画作品等。图片搜集好以后,先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给每幅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还可以加上自己独特的旁白,展示自己对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理解和思考。然后大家一起分类制作展板,尽量做得美观、有特色,把展板放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展出。同时相互交流观看图片展览的感想和体会。

一幅幅图片定格着祖国发展历程的美好瞬间,一句句旁白饱含着我们对祖国发展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立足基本国情,理解基本国策,放眼未来,与祖国一同成长。

第二部分:各课具体内容分析

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第一课时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伟大党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立足现实的精神,产生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材料收集和展示交流,明白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清楚初级阶段的表现、时间,进一步明确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及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明确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教学难点: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我国的根本任务。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我们国家正逐步走向繁荣,特别是我们浙江的绝大部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什么我们国家还会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往往不能全面地、冷静地看待和思考。因此我们教师应帮助学生如何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社会问题,分析社会现象。

2、学生的需要:初中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综合设计思路

导入:

观看新闻时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于2006年6月15日上午在上海隆重举行。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出席了会议,胡锦涛作为主席国元首主持了会。会后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联合公报》。”

学生谈观后感,感受今日中国的强大。

教师点拨,转承。“在今日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出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活动一:“感受中国力量”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我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舞台上所起作用的新闻。学生在课堂上将搜集到的新闻与同学进行交流,大家一起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感受今日中国的力量。

活动二:“寻找身边的变化”

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家庭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迁。让学生在课堂中来谈谈自己的调查发现和调查心得。感受自己身边所发生的真切变化。

活动三:“火眼金睛”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发展成长,一个和平、合作、负责的中国形象正展示在我们世人的面前,“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率年均为8.8%,大大超出了7%的预期值。那所有的一切是否意味着,我们即将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呢?”让学生带着疑惑,阅读材料,进行思考。

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进行点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链接: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起止的时间。

活动四:合作探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为什么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生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概括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活动五:你说我说

请学生们列举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正当合理的需求无法被社会所满足的现象。

教师点拨,其实这种种,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相关链接: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教师追问,那该如何来解决矛盾呢?通过共同分析,得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的内容,提出以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活动六:追根溯源

“今年是建党85周年,建国56周年。回顾历史,我们‘中国号’的社会主义航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渡过了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靠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四件大事”相关的视频片断。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中国号”能劈波斩浪,高歌向前,靠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动摇。

相关链接: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地位。并指出:这是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

四、教学中的困惑

思想品德是一门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的,这种综

合性是学生生活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体现。教学应正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应依据课标,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体现综合性;同时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培养的目标,合理补充其他教学资源,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第二课时党的基本路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激发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情实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面对生动活泼的材料,如何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准确得出结论,这是理解本科书和全书的一项重要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知识本身内在的关联性,提高其抽象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知识目标:在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有了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并认识我国取得成就的最根本原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必要性及其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用实际行动在现实生活中去坚持基本路线。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学生容易忽略或梳理不清的,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突出这个难点,能用浅显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三者之间的关系。

2、学生的需要:学生树立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或许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要上升到综合的理性的高度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点拨。

三、综合设计思路

导入:

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进行思考:①图表中所呈现的内容和列举的数字说明了什

么?②我们大家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幸福,原因就在于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就在于始终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立场。

活动二:理性剖析

回归教材,理性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活动三:图片欣赏

让学生通过对建设成果图片的欣赏,更进一步坚定“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信念,同时知道“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明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三者间的关系。

活动四:知识链接

回归教材,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

活动五:观察与思考

在全社会合力打造和谐社会的今天,为更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相关链接: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四、教学中的困惑

在实际授课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常常会针对一些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疑惑。如个别学生会认为,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实施二十多年了,中西部地区还那么落后,我们应怎么来看待改革开放等问题,这时,教师应该直面问题,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切忌态度冷漠,置之不理或是粗暴对待。

第三课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他们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从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出发,增强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维护各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最终要落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之中。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材料收集和展示交流,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种类、名称、服饰、传统、生活习惯等等,明确我国的民族政策,了解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认同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台湾回归的紧迫性和面临的问题。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统一的国家,二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如何把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是我们必须深思酌虑的问题。另外,究竟把那一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应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予以灵活地制定。

2、学生的需要:学生对民族知识有一些了解,如果综合学生的集体力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文,又可以对民族知识大串联,从而自然过渡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题探究,回归到“统一”台湾,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的主题上,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

导入: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感受歌曲氛围的熏陶,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

活动一:神州大擂台

举行“祖国母亲知多少——民族知识竞赛。”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代表人物等情况,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树立民族大家庭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大团结,以培养激发学生心中浓浓的爱国之情。

活动二:追踪时事

观看新闻报道:“美军在2006年6月7日傍晚空袭中打死“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领导人阿布·穆萨卜·扎卡维。并介绍自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伊国内的混乱局面。

引发学生思考:目前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因为民族不团结而战火不断、民不聊生?这一现象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既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紧接着,教师追问,那我们该如何来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呢?

活动三:历史再现

观看“香港回归”的视频,询问学生:在中英政权交接仪式上,对我来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为什么?通过珍贵历史镜头的重放,让学生感受中国的力量,激发学生心中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活动四:图片欣赏

欣赏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的美丽、繁荣景色。分析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的原因?源于坚定不移的贯彻“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相关知识链接:介绍“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转承:今逢盛世倍思亲,遍觅中华少一人。

活动五:聚焦时事

①两只大熊猫“团团”、“园园”即将带着大陆各族人民的友谊和思念,到台湾去生活。

相关链接:熊猫象征着和平、团结、友爱,向台湾赠送大熊猫体现了大陆同胞对台湾同胞的深厚情谊。台湾民间也通过种种方式表达了希望大熊猫早日落户宝岛的强烈愿望。人们希望,这一对可爱的大熊猫能够早日落户台湾,为台湾同胞带来欢乐。

②陈水扁当局最近的一份报告称:依据岛内规定,不能接受大陆赠送的大熊猫。

③2006年2月,眼见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历史大势渐成两岸人民的共识,台独声势不振。为巩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数典忘祖的陈水扁决定孤注一掷,再次玩起了操弄“统独”议题的伎俩,公然决定:“国家统一委员会”终止运作,“国家统一纲领”终止使用(“终统”)。并扬言“废除”和“终止”实质都一样。

相关链接:“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是上世纪90年代,国民党在胎质正式成立和通过的,其核心是一个中国的原则,也是两岸政治互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阅读完资料后,教师引导学生剖析陈水扁的“急独”行为。帮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程水扁的行为完全是为了个人的政治利益,置全台湾人民的利益于不顾,那整个台湾作赌注。

活动六:动情明理

聆听、诵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所写的《乡愁》。帮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充溢着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巨大凝聚力,感受同根同文所具有的精神力量,认识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

观看“胡锦涛主席会见连战”的视频。旨在使学生感受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我抒我心: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四、教学中的困惑

在讲到“台湾统一”时,经常会有学生提究竟要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对台湾采取武力问题?这时我们除了告诉学生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原则立场外,还应结合2006年3月4日,胡景涛主席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对学生进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了解我国的对台政策。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第一课时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感悟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加深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增进关心社会、关心世界的兴趣,进而加深对党的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辨证关系;全面理解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真正懂得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教学难点:认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辨证关系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对外开放的事例,同学们都能例举,但对外开放的实际数据、开放的程度、对外开放的性质等认识上,学生存在明显的不足。

2、学生的需要: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辩能力。因此《课程标准》强调,根据事实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如果教师能储备大量的数据、事例让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既能落实学生对“对外开放”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设计思路

导入:感受开放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感受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活动一:身边的故事

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讲述身边的故事,发现身边的生活由于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改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对外开放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深刻体会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活动二:谈古论今

欣赏反映古代中国积极进行对外交流的图片。着重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圆明园遗址”两幅图片,让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主题: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哭泣的圆明园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并让学生联系书本47页邓小平的话,思考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发现中国历史上那些比较强盛的时期,都是以开放的胸怀来吸纳百川的。在师生共同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开放与兴盛相伴,封闭与落后并存;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就要开放,就要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去。

活动三:时不我待,抓住机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经过我们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欣赏图片,“对外开放硕果累累”。活动四:你说我说

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例子或数据,谈谈对“开放”一词的理解?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都存在着广泛的交往和合作,感受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认识到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所有方面的开放。

活动五:

观看“中国入世”的视频,阅读“中国入世的历程”,引发学生思考:①世贸组织所

有成员国的掌声和拥抱说明了什么?②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

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和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另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艰辛过程,感受中国融入世界的坚定步伐。活动六:观察与思考

学生阅读资料:“平湖服装制造名城寻求突围”、“纺织贸易战中国绝地反击”。

开展合作探究:

1、面对他国的“倾销”与“反倾销”,我国企业该怎么办?

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有什么关系?

3、上述材料说明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4、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应对入世带给我们的挑战?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干任何事情,都要立足于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但同时又必须善于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有益经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用“规则”保护自己;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教学中的困惑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我们教学的领域也应与时俱进,更进一步扩大。我们的眼睛不应仅瞄准于学校和家庭的两点一线,而应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就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而言,教学的领域涉及到WTO时代下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变化,但是WTO的知识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师除了发掘学生生活中有用的教学资源外,如何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第二课时计划生育政策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增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能力目标: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能力。

知识目标:懂得我国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引起的问题;了解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各种表现及其严峻性。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学生对计划生育问题的态度基本是一偪事不关己的样子,而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落实在行动上和自觉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

2、学生的需要:学生对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缺乏忧患意识。因此要确立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忧患意识,对环境问题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深刻领悟自然和人类休戚与共的和谐关系。

三、综合设计思路

导入:图片欣赏

引导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思考目前全球和我国的人口问题,树立忧患意识,从心中敲响“人口警钟”。

活动一:观察与分析

阅读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和“世界人口已达64亿”等图表。

谈谈世界人口现状以及我国人口现状有哪些特点?

活动二:合作探究

请看漫画《祖孙三代的“井”》和图片《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

思考:1、这些向我们了反映了我国哪些重要国情?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探究人口现状造成的资源短缺问题以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来探究人口现状造成的其他问题,如环境问题、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就业、教育、治安等等,最后达成“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的共识。

相关链接: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图。

2、面对这些国情,我们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活动三:你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观看录像《迟来的13亿人口》,旨在用事实证明,让学生体会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益处: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我们杭州为例,人口自然增长率(2.31?)大大降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们的物质条件、精神风貌、社会环境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为此获得了许多的殊荣: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请学生结合身边的社会生活现实,谈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出我国人口的政策以及具体内容。

活动四:你我践行

①美丽的西湖要靠我们每一个西湖人来保护、来建设。请同学们事先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个小调查,看看你生活的社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良影响?面对种种环境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请你根据身边具体的环境问题谈谈解决的方法。

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调查,使学生对面临的环境问题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看法加以总结提升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国家近几年对环境治理所采取的措施与成效。使学生理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倡议书

以《我的一份倡议书》,号召同学们积极投身于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活动之中。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能力,履行社会责任。

四、教学中的困惑

“行万里路,历万端事,与读万卷书同等重要!”,生活如师,我们在教学中应将读“有字书”与“无字书”唤醒并融合,将课内与课外的障壁洞穿并贯通。切实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贯彻到日常的生活中,并起到小手拉大手,共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第三课时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我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树立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

能力目标:理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知识目标:懂得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引导学生认识“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的道理;认识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世界竞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教学难点: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学生对“科教兴国”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概念”。如果没有详实的资料和事实,既不会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从而失却了责任感教育的机会。因此,让数据、统计资料充实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对我国的科技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学生的需要:学生对“科技创新”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紧迫感,还仅认为创新、发明是科学家的事,这些是对于自己是高不可攀的,缺乏创新的信心。针对于此,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不断进取的终身学习型人才。

三、综合设计思路

导入:

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到月亮上去,“嫦娥奔月”的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其中包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梦想。此外人类还有许多梦想,现在其中的很多梦想都已变成了现实。中国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观看“神州”飞船成功发射的视频。追问学生:你们知道飞天梦想是靠什么实现的呢?

活动一:沐浴科技之光的现代生活

列举并讨论科技进步(交通工具、信息技术…… ),给我们生活(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等)所带来的显著变化。意在使学生真切感受科技是如何改变中国社会面貌的。活动二:科技推着中国跑

欣赏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畅谈国家实施“863”计划,星火计划、火

炬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措施后,科技对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意在使学生体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力量。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的差距。

活动三:科技跑道上的思考

阅读资料:详见附录。

根据材料,请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我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谈谈你的理解。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的发展。而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实现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活动四:你我携手,共建创新型国家

观看录像《科教兴国战略》,意在用事实让学生体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益处: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请学生结合身边的社会生活现实,谈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素质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地位和作用;教育对国民素质提高的作用。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出我国科教兴国基本战略的内容、意义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必要性。

活动五:让梦想与科技一同飞翔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展示自己的小发明、小创作。切实感受科技创新的乐趣,并畅谈自己将如何树立科技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立志做祖国需要的人才,为打造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束语:

建设学习型社会,使21世纪的中国真正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我们就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后来居上,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四、教学中的困惑

第四课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能力、归纳思维的能力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必要性;了解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意识地浪费资源、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引入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再引入数字资料,来增强学生对地球生存环境的危机、忧患意识。

2、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必须让学生对当前世界的环境现状,特别是对自己国家的环境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落实环保行为,培养环保习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育目的。

三、综合设计思路

导入:

欣赏FLASH《美丽新世界》,意在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一:七嘴八舌

①短片中列举了哪些破坏我们美丽家园的行为?

②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不利于我们地球母亲的做法?

在学生议论、交流之后,教师呈现“痛心的生活”一组图片,意在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严重危害。

活动二:热点聚焦——关注家乡的发展。

教师出示阅读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艰难的抉择》

在杭州市建委前天召开的会议上,传出信息:杭州初步定于9月底前,湖墅路上的电车线路将全部拆除。至于文晖路以北的电车线网,令作方案。是否在其他道路上架设电车线网,暂不清楚。

留下“电车”?还是拆除“电车”?这是个艰难的抉择!

活动三:模拟听证会

活动规则:

(1)将全班分为六组,分别扮演居民、政府官员、环保专家、企业经营者、工人、外来游客。

(2)分组讨论,各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

(3)观点陈述分为主题发言和自由辩论两个阶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①尽可能从上述案例的各个角度提出观点,分析理由。②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加让人接受?为什么?③从“生产的发展”,“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

设计这个活动提供两种可选择的情形,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如何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是从个人的、暂时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以此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确立科学发展观。

相关链接:可持续发展战略

活动四:理性思考

观看视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引发学生思考:

①我们生产生活需要的资源有哪些?你知道它们的数量吗?

须课前事先布置课外调查),敲响我们生存危机的警钟。

活动五:我的未来我做主(放飞想像的翅膀,续写故事。)

为使我们的家——“地球”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议,请在故事续写中呈现出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小事,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活动六:你我践行

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节约型社会,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介绍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小事。

结束语:

1971年美国宇航员詹姆斯·欧文返回地球后说:

“站在月球上远远望去,我第一次惊异发现,我们的地球是那样的伟大而美丽,又是那样的渺小而脆弱!……造化赐给我们人类的竟是一个如此狭小的生存空间,她太宝贵了!我突然扪心自问,我们从前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有些自私?那一刻,我最迫切的想法是重返地球并告诉所有的人们:只有我们的地球是温暖的,有生命的。好好地照料我们的地球,珍惜我们的地球,加倍爱护环境,爱护生命,爱护生活吧!”

歌曲欣赏《只有一个地球》

四、教学中的困惑

思想性和人文性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

形成和发展,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采用单一的说教是不可能达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体验情境,使教学内容活动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内化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习得和养成人文精神,在本节课,通过设计六个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课时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争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有关我国历史、文学、军事、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史料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材料,让学生体会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的中华文化的力量。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知识目标: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感悟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民族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和民族文化在自己身上的体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主动树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同时种种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也对当代学生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力,这些都是学生难以把握和选择的,并且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正在逐步减弱,盲目跟从外国文化等现象,都造成学生价值取向的混乱。

2、学生的需要:如何针对学生当前的价值取向的错综复杂的实际,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寻根活动,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灿烂的民族文化有某一方面的深刻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文化寻根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不仅使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课前布置自主探究题目:

☆关于中华文化,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中华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各个领域的代表者是什么?

☆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三、综合设计思路

导入:

齐唱歌曲《唱脸谱》,结合音乐课中学生们爱听乐唱的歌曲来导入,既可增强教学的亲切感,又可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一:如数家珍

一提起中华文化,你立刻会想到什么?以小组竞答的形式开展,启发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各种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文化”的场景之中。既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可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活动二:追踪溯源

说了那么多,那你可知道他们的来历?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是什么?请你说说你的理由?意在启发、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来领略中华文化的无限风光,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力量,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相关链接:中华文化的表现。

活动三:观察与思考

教师出示阅读材料和图片:

①站在2006年这个时间的点上,聆听WTO渐行渐进的脚步,我们不仅看到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的到来,也看到一个更为强烈的西方文化冲击波的到来。今天,我们的同学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喝的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玩的是日本游戏,看的是欧美大片,听的是欧美音乐,穿的是耐克,说的是ABC。他们的脑子里,没有传统的中国文化,只有唐老鸭,蜡笔小新、侏罗纪、狮子王之类的文化符号。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怎么!?

②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店中,开心进餐的儿童的照片;

③随着《大长今》等韩剧的热播,“哈韩”风劲刮;

④中法文化年、俄罗斯年的图片。

引发学生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国门,民族文化将何去何从?是否会出现“文化全球化”的局面?文化的交融会不会消灭不同民族的本土文化呢?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只要我们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弘扬光大,那么,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多元文化的互相交融不仅不会消灭我们的本土文化,反而有可能在相互改造的过程中使之强化,得到创新和发展。全球化的过程,应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发展、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活动四:守护精神家园

①启发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玷污中华文化的现象着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弘扬我们博大而精深的中华文化,做个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可以“对广告文化的冷思考”为例,详见附录)

②鼓励学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积极向来我国观光旅游的外国游客,大力宣扬我们中华文化,做个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交流的小使者。(可以“小小故事会”的形式进行。先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再请同学们说说,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四、教学中的困惑

关注人文性,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在外来文化汹涌而来的今天,青少年学生正经历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激荡面前做出选择的问题,而且,相对于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更能为追求新颖,追求个性的未成年学生所接纳,他们否认传统,漠视传统,也因此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影响,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就是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成长需要。

第二课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一些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不着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会导致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的忽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2、学生的需要:现在的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和现实的,外来和本土的,进步和落后的,积极和颓废的。各种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地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如何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加以弘扬。

三、综合设计思路

活动一:民族魂——踏寻先烈足迹

1、你能踏寻先烈走过的足迹,说说那些对中华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先烈和他们光辉的事迹吗?

2、鲁迅说“……,就是中国的脊梁”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