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评爱好者论坛_《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征求意见稿)(2009)

环评爱好者论坛_《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征求意见稿)(2009)

环评爱好者论坛_《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征求意见稿)(2009)
环评爱好者论坛_《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征求意见稿)(2009)

附件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20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Pl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General principles

(征求意见稿)

200□-□□-□□发布 200□-□□-□□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 次

前 言............................................................................................................................................................II 1 适用范围................................................................................................................................................. 11156891012121213131617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2 5 规划分析................................................................................................................................................. 6 现状调查与评价..................................................................................................................................... 7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 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10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1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12 公众参与........................................................................................................................................... 13 评价结论. (14)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不同规划阶段介入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点....................................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简介.........................................................................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规范和指导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是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的修订,与原标准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调整了导则的结构,按照评价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章节编排。

——增加、修改了术语定义,定义规划要素、环境目标、环境敏感区、规划不确定性、累积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修改了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范围和评价工作程序等内容,特别重新表述了一致性、整体性、层次性等评价原则。

——在规划分析章节增加了规划不确定性分析的内容和要求。

——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章节增加了已开发区域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的内容和要求,细化了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对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章节进行了梳理,明确了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和目的,明确了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间的关系,明确了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指标值的确定原则。

——细化了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增加了规划开发强度预测、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预测与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等的内容和要求,对某些类型的规划提出了进行风险预测与评价、人群健康风险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和循环经济分析的要求。

——增加了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章节,提出了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论证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明确了不同类型规划的论证重点,明确了规划调整的原则、内容和要求。

——重新表述了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内容和要求,增加了对规划包含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评价要求。

——重新梳理了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和评价结论章节的内容,明确提出了评价的深度要求。

——调整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要求的内容,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的编制内容。

——在附录中,用“不同规划阶段介入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点”替代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充实了附录B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特别给出了各种方法的应用示例。

本标准于2003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HJ/T130-2003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同济大学。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于20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其他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应根据本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其他类型的规划、县级及乡镇人民政府编制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可参照本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2.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HJ□□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HJ/T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规划要素

本标准所称规划要素主要指规划方案中的发展目标、定位、规模、布局、结构、时序,以及重大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等。

3.2环境目标

环境目标是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是规划应满足的环境保护要求,是指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而设定的、拟在相应规划期限内达到的环境质量、生态功能和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目标和要求。

3.3环境敏感区

本标准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某类污染因子或生态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a)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b)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c)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3.4规划不确定性

本标准所称的规划不确定性,是指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导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和评价结论发生变化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规划方案本身在某些内容上不全面、不具体或不明确;二是规划编制时设定的某些资源环境基础条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能够预期的变化。

3.5累积环境影响

本标准所称的累积环境影响是指评价的规划及与其相关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目标和资源环境因子造成的复合的、协同的、叠加的影响。

3.6跟踪评价

跟踪评价是应对规划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指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对规划已经及正在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实地的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用以检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以及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改进意见,以及规划方案修订或终止其实施的建议。

4总则

4.1评价目的

通过评价,识别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因素,分析、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评价规划实施后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可达性,评价规划要素的环境合理性,形成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建议和跟踪评价计划,协调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为规划编制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4.2评价原则

4.2.1早期介入

为使规划在编制和决策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满足环境目标的要求,评价应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尽早介入,并贯穿于规划编制的始终。

4.2.2一致性

评价的重点内容和专题设置应与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一致,应与规划涉及领域和区域的环境管理要求相一致。

4.2.3整体性

评价应统筹考虑各种资源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和综合效应。

4.2.4层次性

评价的内容与深度应充分考虑规划的层级和属性(综合性规划、指导性规划、专项规划),依据不同层次和属性规划的决策需求,提出相应的宏观决策建议以及具体的环境管理要求。

4.3评价范围

4.3.1按照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空间尺度确定评价范围。评价范围一般应包括规划区域、规划实施直接影响的周边地域,特别是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环境敏感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其他重要区域应纳入评价范围。

4.3.2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地域范围通常可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流域、盆地、山脉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森林、草原、渔场等);二是已有的管理区界(如行政区界等)或人为的地理边界(如公路、铁路或运河等);三是规划的环境影响可能达到的范围。

4.4评价工作程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见图1。

4.5评价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各工作环节常用的方法和方式,以及部分常用的方式和方法介绍及应用示例参见附录B。开展工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也可选用其他经实践验证过的、成熟的技术方法。

图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

5规划分析

5.1基本要求

规划分析应包括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等。通过规划分析,从环境影响评价角度对规划内容进行分析和初步评估,从多个规划方案中初步筛选出备选的规划方案,作为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价的对象,并结合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给出可能导致预测结果和评价结论发生变化的不同的预测情景。

5.2规划概述

简要介绍规划编制的背景和定位,梳理并详细说明规划的空间范围和空间布局,规划的目标、发展规模、结构(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等)、建设时序,资源能源利用、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评价关注的主要规划内容,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角度对其进行解析。如规划包含重大建设项目的,应明确其建设性质、内容、规模、地点等。其中, 规划的范围、布局等应给出相应的图、表。

5.3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5.3.1分析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层级和属性,筛选出与本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经济与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在资源环境条件上与本规划相关的规划。筛选时应充分考虑相关政策、规划的法律效力和时效性。

5.3.2分析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环境经济与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5.3.3逐项分析规划目标、布局、规模等各规划要素与上层规划的符合性与协调性,重点分析规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5.3.4在考虑累积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逐项分析规划要素与所在区域(或行业)同层位其他规划在环境目标、资源利用、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重点分析规划与同层位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规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5.4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

5.4.1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规划基础条件的不确定性分析、规划具体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及规划不确定性的应对措施三个方面。

5.4.2规划基础条件的不确定性分析:应重点分析规划实施所依托的资源、环境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情况,如水资源分配方案、土地资源使用方案、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等,论证规划各项内容顺利实施的可能性与必要条件,预测规划方案可能发生的变化、调整情况。

5.4.3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从能够预测、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规划方案中需要具备但没有具备、应该明确但没有明确的内容,明确规划产业结构、规模、布局及时序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情况。

5.4.4规划不确定性的应对措施:针对规划基础条件、具体方案两方面不确定性的分析结果,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经筛选后进行排列组合,设置针对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的不同情景,用以预测、分析和评价不同情景下规划阶段性目标的可达性及其环境影响。

5.5规划分析的方式和方法

规划分析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有:核查表、叠图分析、矩阵分析、专家咨询(如智暴法、德尔斐法等)、

情景分析、博弈论法等。

6现状调查与评价

6.1基本要求

6.1.1通过调查与评价,掌握评价范围内主要资源的利用状况,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6.1.2现状调查与评价一般包括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概况、资源分布与利用状况、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等内容。实际工作中应遵循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针对规划的环境影响特点和环境目标要求,从6.2、6.3中选择应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并确定具体的参数。

6.1.3现状调查可充分搜集和利用近期(一般为一个规划周期,或更长)已有的有效资料。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特别是需要评价规划方案中重大规划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需进行补充调查和现场监测。

6.2现状调查内容

6.2.1一般自然环境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评价范围内的地质、地形、地貌情况,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的水文情况,气候与气象情况等,特别应重视极端自然条件调查。

6.2.2社会经济概况调查应重点调查评价范围内:人口结构、规模和增长状况,人群健康和地方病状况,人均能源及水资源利用情况,经济规模与增长率,交通运输结构、空间布局及运量情况。特别是评价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及其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及建设情况等,并附相应图件。

6.2.3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调查应明确评价范围内:污水治理设施规模、分布、处理能力及处理工艺;清洁能源利用及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情况;区域噪声污染控制情况;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式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情况(包括规模、分布、处理能力及处理工艺等);现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及实施效果;已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情况;环保投资情况等。

6.2.4资源分布与利用状况调查应明确评价范围内以下内容:

a) 主要用地类型、面积及其分布状况,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并附土地利用现状图。

b) 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及开发利用强度(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分布、保护范围及开发利用强度,其他水资源利用状况(如海水、雨水、污水及中水)等,并附水系图及水文地质相关图件。

c) 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结构与弹性系数,能源利用效率等情况。

d) 矿产资源类型与储量、生产和消费总量、资源利用效率等,并附矿产资源分布图。

e) 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保护对象、保护要求等,并附相关图件。

6.2.5环境质量与生态状况调查应明确评价范围内以下内容:

a) 水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及各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主要水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控制目标、控制断面位置及达标情况、主要污染源分布和污染贡献率、单位GDP废水及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并附水环境功能区划图、控制断面位置图及主要污染源排放口分布图。

b)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及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达标情况、主要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控制目标、主要污染源分布和污染贡献率(包括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单位GDP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附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及重点污染源分布图。

c) 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及各声功能区达标情况,并附声环境功能区划图。

d)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的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

e) 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及功能、植物区系与主要植被类型,特有、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的种类、分布和生境状况,生态功能区划与保护目标等,附生态功能区划图、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图及野生动、植物分布图。

f) 固体废物(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一般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单位GDP固体废物产生量,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产生源分布等。

g) 调查主要环境敏感区的类型、分布、范围、敏感性(或保护级别)及相关环境保护要求,并附相关图件。

6.3现状分析与评价

6.3.1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根据评价范围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总量,能源及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资源供需状况和利用效率等,分析区域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6.3.2环境现状评价

a) 通过叠图分析,详细对比规划布局与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敏感区之间的关系,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b)评价区域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其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的来源;评价区域现有环保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情况,分析区域水环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保护、主要环境敏感区保护、固体废物处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目前需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

c) 分析区域生态系统历史演化情况、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明确区域主要生态问题,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敏感程度;分析目前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生态系统恶化的主要原因。

d) 分析评价区已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的类型、原因及造成的环境危害和损失,分析目前区域环境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地方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评价区域人群健康状况。

6.3.3主要行业经济和污染贡献率分析

分析评价区主要污染行业的经济贡献率、资源消耗率(该行业的资源消耗量占资源消耗总量之比)和污染贡献率(该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占污染物排放总量之比)。

6.3.4已开发区域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对于已开发区域还应结合区域发展的历史或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变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重点分析评价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与现有的开发模式、规划布局、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关系。提出本次规划应注意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参考途径,并为本次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提供类比资料和数据。

6.4制约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现状评价结果,结合环境影响回顾与环境变化趋势分析结论,重点分析评价区环境现状与环境质量、生态功能和其他环境保护目标间的差距,明确提出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资源制约因素。

6.5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6.5.1现状调查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有:资料收集、现场踏勘、环境监测、生态调查、社会经济学调查(如问卷调查、专门访谈、专题座谈会等)。

6.5.2现状分析与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综合指数法、叠图分析、生态学分析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法、指示物种评价法、景观生态学评价等)。

7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1基本要求

按照一致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识别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资源与环境要素,建立规划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判断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确定评价重点。并根据环境目标,结合现状调查与评价的结果,以及确定的评价重点,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

7.2环境影响识别

7.2.1环境影响识别应在规划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重点从规划的目标、结构、布局、规模、时序、及重大规划项目的实施方案等方面,全面识别各规划要素造成的资源消耗(或占用)及环境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如规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还应按规划时段分别识别其影响。

7.2.2进行环境影响识别时应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资源、环境要素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各种可能发生的区域性、综合性、累积性的环境影响或环境风险。其中,应考虑的资源要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应考虑的环境要素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

7.2.3对于某些有可能产生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突变、致畸)污染物、致病菌和病毒的规划,还应识别规划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7.2.4通过环境影响识别,以图、表的形式,建立规划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从中筛选出受规划影响大、范围广的资源、环境要素,作为分析、预测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7.3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确定

7.3.1环境目标是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可根据规划区域、规划实施直接影响的周边地域的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遵照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以及区域、行业的其他环境保护要求,确定规划应满足的环境目标。

7.3.2评价指标是用以评价规划环境可行性的、量化了的环境目标,一般可将环境目标分解成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环境、环境经济等评价主题,筛选出表征评价主题的具体评价指标。对于现状调查与评价中确定的制约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资源因素,应作为筛选的重点。

7.3.3评价指标应优先选取能体现国家环境保护的战略、政策和要求,突出规划的行业特点及其主要环境影响特征,同时符合评价区域环境特征的易于统计、比较、量化的指标。

7.3.4 评价指标值的确定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限值要求,如国内政策、法规和标准中没有的指标值也可参考国际标准限值;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应经过专家论证,给出半定量的指标值或定性说明。 7.4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式和方法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有:核查表、矩阵分析、网络分析、叠图分析、灰色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情景分析、专家咨询、压力-状态-响应分析等。 8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1 基本要求

8.1.1 系统分析规划实施对资源、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量化预测规划方案对确定的评价重点内容(受规划影响大、范围广的资源、环境要素)和对各项具体评价指标的影响,给出规划实施对评价区域的整体影响及其影响叠加后的综合环境效应,重点评价规划实施对区域环境质量达标与生态功能维系的综合性影响。

8.1.2 综合分析规划实施前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影响预测结果,评价规划实施给区域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8.1.3 针对规划基础条件、具体方案两方面不确定性分析给出的不同发展情景,进行同等深度的影响预测与评价,为提出评价推荐的规划方案和优化调整建议提供支撑。 8.2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内容 8.2.1

规划开发强度分析

对规8.2.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的影响,明确影响的程度与范围,评价规强度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景观的影响,明确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结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和重点环境保护目标故性污染风险分析;对于某些有可能产生具有“三展的物耗、能耗划要素进行深入分析,选择与规划方案性质、发展目标等相近的国内、外同类型已实施规划进行类比分析(对于已开发区域,可采用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的资料),依据现状调查与评价的结果,同时考虑科技进步和能源替代等因素,结合不确定性分析设置的不同发展情景,估算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开发强度,即对关键性资源的需求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对生态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强度。

a )预测不同开发强度对水环境划实施后评价区域环境质量能否满足相应功能区的要求。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与节能减排关系密切的工业、能源、城市建设及区域建设和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应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b )预测不同开发构和功能所造成的影响性质与程度。参照《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进行规划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分区,根据分区结果,评价规划布局的生态适宜性。

c )预测不同开发强度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的影响,评价其是否符合相应的保护要求。

d )对于规划实施可能产生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应开展事致”效应(致癌、致突变、致畸)污染物、致病菌和病毒的规划,应开展人群健康风险分析;对于生态较为脆弱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区域,应分析规划实施的生态风险。

e )对于工业、能源及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应进行清洁生产分析,重点评价产业发和单位GDP 污染物排放强度等的清洁生产水平;对于区域建设和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

业、畜牧业、林业、能源、自然资源开发的专项规划,需要进行循环经济分析,重点评价污染物综合利用途径与方式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8.2.3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判定规划实施可能发生累积环境影响的条件、方式和途径,预测和分析规划实施与其他相关规划8.2.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利用水平,在充分考虑累积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动态分析不同规划时段可8.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情景分析、负荷分析(单位GDP 物耗、能耗和污染8.3.4 灰色系统分析法、模糊数学法、风险概率统计、事件树8.3.5 情景分析、类比分析、供需平衡分析、系统动力9

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9.1 基本要求

环境影响识别后建立的规划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综合各种资源与环境要素9.2 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

结合规划协调性分析结论,论证规划目标与发展定位的环环境承载力评估结论,主要结合区域节能减排要求,论证规划规模的环境合理性。 证规环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清洁生产水平的评价结果,主要结合规划重点产业识别和在时间和空间上累积环境影响。 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现状供规划实施利用的剩余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以及总量控制指标,重点判定区域资源环境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

8.3.1 规划开发强度估算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有:物排放量等)、趋势分析、弹性系数法、类比分析、对比分析、投入产出分析、供需平衡分析等。 8.3.2

环境要素影响预测与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可参照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

8.3.3 累积影响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有:矩阵分析、网络分析、叠图分析、数值模拟、生态学分析法、灰色系统分析法等。

环境风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有:分析、生态学分析法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有:学法等。 依据的影响预测和分析、评价的结果,分别论述规划的目标、规模、布局、结构等规划要素的环境合理性以及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动态判定不同规划时段、不同发展情景规划实施有无重大资源或环境制约因素,详细说明制约的程度、范围、方式等,进而提出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和评价推荐的规划方案。

9.2.1

环境合理性论证的内容与方法a) 基于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综合要求,境合理性。

b) 基于资源、

c) 基于环境风险评价的结论,主要结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以及环境敏感目标的空间分布,论

划布局的环境合理性。

d) 基于区域环境管理和循的环境准入条件,论证规划结构的环境合理性。

e) 基于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主要结合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环境保护目标点

时,应针对不同类型规划的环境影响特点,突出论证重点。 施的

支撑矿产格局、生态功能区划力、清洁优化城市生态安全格接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分析规划方案及其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规划实施所需要占用、消耗或依赖的环境性和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综合论证结果,

对规划要素提出明确的优建设项目用地与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要求相矛盾。

b )求。

c )采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支撑。 与评价指标的可达性。 9.2.2

不同类型规划论证重a )进行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b )对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高的行业规划,应重点从区域资源环境对规划实能力论述规划确定的发展规模、

布局等的环境合理性。对于某些有可能产生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突变、致畸)的污染物、致病菌和病毒的规划,还应从人群健康角度论证规划的环境合理性。 c )对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类规划,应重点从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所造成的影响,对区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维系等方面,论述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

d )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类规划,应重点从规划及其影响区域生态安全以及景观生态格局之间的协调性等方面,论述路网、港口及水利设施布局的环境合理性。

e )对于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等区域开发类规划,应重点从区域资源环境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生产与循环经济水平、人群健康与环境风险等方面,综合论述规划选址及各规划要素的环境合理性。

f )城市规划等综合类规划则应从规划实施的各类影响能否满足人居环境质量、局等方面,综合论述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 9.3 规划方案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综合论证

9.3.1 综合分析规划实施可能带来的直接和间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结合相关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针对规划目标定位和规划要素阐明规划制定、完善和实施过程中所依据的环保要求与原则和所应关注的敏感环境问题。

9.3.2 资源条件等,对其他相关部门、行业政策和规划实施造成的影响,提出协调相关规划实施或避免规划间矛盾冲突的原则或策略。 9.4 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9.4.1 根据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化调整建议,特别是出现以下情景时。

a )规划的选址、选线和规划包含的重大规划本身或规划内的项目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产业类型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减排要取规划方案中配套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仍无法支撑规划的实施,仍 d )规划方案中有依据现有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无法对其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程度或者范围作出科学判断的内容。

9.4.2 规划的优化调整建议应全面、具体、可操作,如对规划规模提出的调整建议,应明确调整后的规划规模,并保证实施9.4.3

明确调整后的规划方案,作为评价推荐的规划方案。

10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0.1 规划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是对规划方案中配套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评估后,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推荐的规划方案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而提出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方面的减的规划期限内实现环境目标。

容:

b )最

c )10.4 提出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和基本要求,并依据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评价结境影响的规划,在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拟定跟踪评价方案,对跟踪评价的具体内容提出要求,以指导跟踪评价的实施。

括具体监督和实施单位)

、资金来应依据规划的行业特点及其主要环境影响特征,并使得跟能够为规划的调整及下一轮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同时为规划实线。

减缓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改进意见以及规划方案调整、修改直至终止规划实施的建议。 12.1 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应当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

缓对策和措施。

10.2 减缓对策和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解决规划所在区域已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保证在相应10.3 减缓对策和措施包括影响预防、影响最小化及对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修复补救等三方面的内a)预防对策和措施可从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划定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设定环境准入条件、建立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等方面提出。小化对策和措施可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污染控制设施建设方案、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等等方面提出。

修复补救措施主要包括生态建设、生态补偿、环境治理等措施。

如规划方案中含有明确的重大建设项目,还应针对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特点及其环境影响特征,论提出相应的环境准入(包括选址或选线要求、清洁生产水平、节能减排要求等)、污染防治措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等要求。同时,在充分考虑规划编制时设定的某些资源环境基础条件随区域发展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可提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简化建议。 11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11.1 对于可能产生重大环11.2 跟踪评价方案应明确评价的时段、工作重点、组织形式(包源、管理要求等内容。

11.3 对跟踪评价的具体内容提出要求时,踪评价取得数据、资料和评价结果施区域的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依据。一般包括:

a) 对规划实施后已经或正在造成的环境影响的监控要求,明确需要进行监控的资源、环境要素及其具体的评价指标,提出回顾性评价的具体内容。

b)对规划实施中所采取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具体要求,明确评价对策和措施有效性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路c) 公众对规划实施区域生态环境的意见和对策建议的调查方案。

d )跟踪评价结论应包含的具体内容,明确结论中应有环境目标的落实情况、12 公众参与

和公众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

发建设规划,参与的人员还应包括直接环境利益相关群体的代表。

13.1 评价结论是对整个评价工作成果的归纳总结,应力求文字简洁、论点明确、结论清晰准确。 2 b)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和风险评价结论;对水、土地、生物资源和能源c)规划方案的综合论证结论,主要包括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结论,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对可持续方案,跟踪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4 14.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篇章(或文并茂、数据详实、论据充分、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结论和建议明确。

则。概述任务由来。明确评价依据,评价目的与原则,评价工作程序等内容。

明确规划的的层次和属性,从环境影响评价角度梳理并说明规划的主要内容,分析规划与法律法规、环境经济与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c)环境概况。简述区域主要资源利用状况和社会、经济、环境概况,说明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环境d)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识别规划实施对资源环境要素造成的影响,初步判断影响的的评价指标值及12.2 公开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概况、规划的主要环境影响、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调整建议、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评价结论。12.3 公众参与可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进行。对于政策性、宏观性较强的规划,参与的人员应以规划涉及的部门代表和专家为主;对于内容较为具体的开12.4 处理公众参与的意见和建议时,对于已采纳的,应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明确说明修改的具体内容;对于不采纳的,应说明理由。 13 评价结论

13.在评价结论中应明确给出:

a)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明确制约规划实施的重大资源、环境要素。

等的需求情况。

发展影响的论证结论,环境保护目标与评价指标的可达性评价结论,规划要素的优化调整建议等。

d)预防和减轻规划实施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规划涉及的主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和要求。

e) 跟踪评价f)公众参与意见和建议处理情况,不采纳意见的理由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

说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图14.2 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总b)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概述规划编制的背景,功能区划,说明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重要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及其保护要求。

范围和程度,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重点。根据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生态功能和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目标和要求,确定不同规划期的环境目标,筛选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具体其来源。

e)环境现状调查。给出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拟监测的具体参数,监测的方法、监测点位分布、监测时段及监测频次等。

f)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给出资源、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预测方法(包括预测模型及有关参数的式、内容等。

概算。 14.3 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评价依据,评价目的与原则,评价范围(附图)

,评价重点,附图、列表明确评价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及其执行的环境标准、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重同层位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给出分析结论,重点明确规划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进行关系,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分析体系,给出具体的评价指统结构和功能所造成的影响性质与程度,对主要环境敏感区和重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程整建议,并给出评价推荐的规划方案。 估值方法等)及评价方法。

g) 公众参与。明确公众参与的方h) 专题设置。给出评价的专题设置与重点内容的描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篇章或说明)的编写提纲。

i) 工作计划。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和经费j)附必要的图、表和文件。

a)总则。概述任务由来。明确要环境敏感区等。

b)规划分析。概述规划编制的背景,明确规划的的层次和属性,解析并说明规划的发展目标、定位、规模、布局、结构、时序,以及重大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等规划内容;进行规划与政策法规、上层位规划、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给出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的不同情景。

c) 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价。概述环境状况调查工作情况。论述评价区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概况、资源分布与利用状况、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等,评价区域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规划布局与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敏感区之间的区域生态系统历史演化情况、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区域风险防范和人群健康状况,分析评价区主要行业经济和污染贡献率。对已开发区域进行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明确规划与区域主要环境问题间的关系。明确提出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资源制约因素。

d)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识别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资源与环境要素及其范围和程度,建立规划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论述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生态功能和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目标和要求,明确不同规划期的环境目标,建立评价指标标值。

e)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详细说明资源、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包括预测模式和参数选取等。估算不同发展情景的开发强度,预测与评价不同开发强度下区域环境质量能否满足相应功能区的要求,对区域生态系度。根据不同类型规划及其环境影响特点,还应进行污染风险、生态风险和人群健康风险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和循环经济分析。预测和分析规划实施与其他相关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区域资源环境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

f) 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综合各种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影响预测和分析、评价的结果,分别论述规划的目标、规模、布局、结构等规划要素的环境合理性以及环境目标的可达性。综合论述规划对评价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明确规划方案的优化调g)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详细说明影响预防、影响最小化及对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修复补救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论述措施的实施效果。如规划方案中含有明确的重大建设项目,还应给出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和基本要求(包括简化建议)、环境准入和管理要求等。

h)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详细说明拟定的跟踪评价方案,论述跟踪评价的具体内容要求。 i) 公众参与。说明公众参与的方式、内容及公众参与意见和建议的处理情况,重点说明不采纳

的理由。

j )评价结论。归纳总结评价工作成果,明确规划的环境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k )附必要的图、表和文件。

14.4 规划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b)环境现状评价。论述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重要环境敏感区;状况,评述生态系统历史演化情况、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区域风险防范和人群健康状况,明确提出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资源制约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性质与程度,对主要环境敏感区和重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根据不同类价的具体内容。

a) 前言。重点明确与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经济与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和环境标准。评述区域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评述区域环境质量

c )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价。根据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层级和属性,分析规划与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的符合性和协调性。评价不同开发强度下区域环境质量能否满足相应功能区的要求,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型规划及其环境影响特点评价,还应进行污染风险、生态风险和人群健康风险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和循环经济分析。评价区域资源环境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以及环境目标的可达性。综合给出规划的目标、规模、布局、结构等规划要素的环境合理。

d)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详细说明影响预防、影响最小化及对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修复补救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如规划方案中含有明确的重大建设项目,还应给出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环境准入条件和管理要求等。给出跟踪评价方案,明确跟踪评e)应根据评价需要,在篇章(或说明)中附必要的图、表。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不同规划阶段介入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点

A.1规划纲要编制阶段

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可根据规划可能涉及的内容收集有关规划区域的资源环境基础数据,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有关情况及要求,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地方的节能减排等要求,初步提出规划可能涉及的制约和有利因素,提请规划编制单位关注。同时初步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要点和初步技术方案。

A.2规划文本编制阶段

在规划文本编制阶段,应建立与规划编制单位的沟通与交流机制,及时了解规划方案的具体内容,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与评估,明确不同规划草案的规模、布局和结构等规划要素的环境合理性,并将一系列阶段性评价结果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提交给规划编制单位,供其在规划草案的多方案比选中参考与利用。

A.3规划文本修订与完善阶段

在规划文本修订与完善阶段,应根据调整的规划内容,跟踪修订评价的重点与具体内容。此时,如绝大多数评价提出的对策建议已被规划文本采纳,可将工作重点放在规划可能诱发的一系列远期影响的跟踪管理上,从战略和政策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简介

B.1 各评价环节可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常用方法见表B.1。

表B.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常用方法

评价环节可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规划分析核查表、叠图分析、矩阵分析、专家咨询(如智暴法、德尔斐法等)、情景分析、博弈

论法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现状调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环境监测、生态调查、社会经济学调查(如问卷调查、专门访谈、专题座谈会等)

现状分析与评价:专家咨询、综合指数法、叠图分析、生态学分析法(生态系统健康评

价法、指示物种评价法、景观生态学评价等)

环境影响的识别与环境目标、评价指标的确定核查表、矩阵分析、网络分析、叠图分析、灰色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情景分析、专家咨询、压力-状态-响应分析

环境要素影响预测与评价类比分析、对比分析、负荷分析(单位GDP物耗 、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等)、弹性系

数法、趋势分析、系统动力学法、投入产出分析、供需平衡分析、数值模拟、环境经济

学分析(影子价格、支付意愿、费用效益分析等)、综合指数法、生态学分析法(如生

态系统健康评价法、指示物种评价法、景观生态学评价等)、灰色系统分析法、叠图分

析、情景分析

环境风险评价灰色系统分析法、模糊数学法、风险概率统计、事件树分析、生态学分析法(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法、指示物种评价法、景观生态学评价等)

累积影响评价矩阵分析、网络分析、叠图分析、数值模拟、生态学分析法(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法、指示物种评价法、景观生态学评价等)、灰色系统分析法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情景分析、类比分析、供需平衡分析、系统动力学法

B.2 部分常用评价方法概述

B.2.1 矩阵法(matrix)

a)矩阵法简介

利用矩阵法,可将拟议行动(比如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等)与环境因素作为矩阵的行与列,并在相对应位置填写符号、数字或文字,以表示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矩阵法有简单矩阵、定量的分级矩阵(即相互作用矩阵,又叫Leopold矩阵)、Phillip-Defillipi改进矩阵、Welch-Lewis三维矩阵等。矩阵法除可应用于评价规划的筛选、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等多个环节。

矩阵法的方法步骤如下:①找出规划涉及的人类行为,并作为矩阵的行;②识别主要的受影响因子,并作为矩阵的列;③最后,确定每种人类活动与受影响因子之间的直接关系。

b)特点

环评爱好者论坛_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2

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 某汽车制造集团公司拟在A市工业园区内新建年产10万辆乘用车整车制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发动机(含机加工、装配)五大生产车间和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项目建设期为两年。 涂装车间前处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工件→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脱脂剂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磷化剂为锌镍系磷化剂。脱脂槽配置油水分离装置,磷化槽有沉渣产生。各槽定期清洗或更换槽液。 面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喷漆→晾干→烘干。面漆为溶剂漆,烘干以天然气做燃料。晾干工序的晾干室工艺废气产生量为20000m3/d初始有机物浓度 200mg/m3。 根据生产废水特性,涂装车间设废水预处理站。各车间生产废水和厂区生活污水一并送全场综合废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再经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甲河。 拟建厂址位于A市工业园区西北部,占地面积64hm2。该地区年平均风速1.85m/s,主动风向为西北风。厂址西北方向距离商住区约5Km。 工业园区按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市政污水管网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一年后投入运行。 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 问题: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检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 物去除率。 4、判断工业废水是否可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应从哪些方面分 析? 二、参考答案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1)监测因子:SO 2,NO 2 ,TSP,PM 10 ,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 (2)监测布点:6个点,极坐标布点法。具体布点方法是:在拟建项目所在地布设1个点,项目西北向的商住区布设1个点、项目的东北方向、西南方向各布1个点,项目的东南向布设2个点。 (3)监测时间(制度):不利季节监测7天,SO 2,NO 2 每天采样时间为测 18小时,TSP,PM 10每天采样时间为12小时,SO 2 、NO 2 、TSP、PM 10 每天采样时段 至少于02,08,14,20时进行。苯系物、非甲烷总烃按相关监测方法进行。 (4)监测时段必需同步进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1)废水污染源: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 (2)废水主要污染因子:pH、COD、石油类、镍、锌、磷酸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物去除率。 (1)晾干工序有机物产生量:20000×200×10-6=4kg/h;

环评爱好者论坛_地下水环评导则2011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下水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环评,规划环评中的地下水环评也可参照执行。 二、术语 1、地下水――惟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2、包气带/非饱和带――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4、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5、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间的地下水,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6、地下水背景值――又叫地下水本底值,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各个化学组分在未受污染情况下的含量。 7、地下水污染――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8、地下水污染对照值――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速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9、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指因自然或人类活动产生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等。 三、总则 1、建设项目分类 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同时具备前两类特征的建设项目。 2、评价基本任务 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控制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工作程序及工作内容 分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1

环评爱好者论坛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水利水电项目2.1复习要点 以水利发电、防洪、农业灌溉为目的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包括蓄水工程(水库、水坝)、排洪和引水线路工程等。 2.1.1评价范围、期限与重点 (1)水库和水坝建设 1)评价范围 2、3级项目以库区为主,兼顾上游集水区域和水文变化区域的水体和陆地,1级项目要对库区、集水区域,水文变化区域(甚至含河口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评价。此外,要对施工期的辅助场地进行评价。 2)评价期限 要分别对施工期、运行期进行评价。1级项目要作后评价。 3)评价重点 施工期对由于施工、人员进驻和水文改变而引发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迁移或灭绝;对由于区域环境中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改变而改变了绿地调控环境质量的能力; 对由于人员和设备的活动改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对由于施工影响了自然和人文遗迹地及人群健康等内容进行重点评价。 运行期对项目运行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景观生态环境质量

问题,移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文长期改变而引发的上下游生物种群生存问题及中下游发生的河道断流。水文变化以及上下游盐渍化、潜育化、湿地变化、两岸地形地貌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钉螺转移等问题进行重点评价。 (2)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或跨省份调水一般属于1级项目。 1)评价范围 要分别对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三个部分中,凡是由于水文条件改变而引发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2)评价期限 分为施工期、运行期评价,并进行生态影响后评价。 3)评价重点 除水库水坝项目的评价重点外,还应包括:一是对国内外同类项目进行类比调查并写出评价报告,二是预测由于人员设备进驻和水文条件的改变,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给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三是对受益区及调出区长期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2.1.2工程分析要点 1、工程概况 说明流域(河段)规划概况、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规模与工程运行方式、工程总布置与主要建筑物(主体工程、施工辅助工程)、

环评爱好者论坛施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方法

施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方法 1方法一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如:石子、混凝土块、砖头、石块、石屑、黄沙、石灰和废木料等。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及装修垃圾按每100m2建筑面积2t计此外,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每人每日1kg计 引自(上虞市国际时代广场项目环评报告书简本)第4页 2方法二 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由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两类。 1)施工期建筑垃圾产生量 采用建筑面积发展预测,预测模型为: Js=Qs×Cs 式中:Js—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吨/年), Qs—年建筑面积(㎡), Cs—年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垃圾产生量(吨/年·㎡)。 由于建筑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与施工水平、建筑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本项目为工业城区,建筑项目比较集中,施工面较多,使得有些工序必须重复,将加大建筑垃圾的产生量。本报告按0.5~1.0㎏/(㎡·年)的建筑垃圾进行估算,其结果见表2-8。 2)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 采用人口发展预测法。预测模型为: Ws =Ps×Cs 式中:Ws—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 Ps—年施工人员人数(人), Cs—年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人)。 根据同类工程的施工情况,本项目建设期所需施工人数按150人计算,人均垃圾产生量按1.0公斤/日计算,则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预测值见表2-8。 引自(葵涌斯比泰工业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第16-17页

3方法三 建筑垃圾的种类及组分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旧城改造过程中拆除旧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表1中列出了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中建筑施工垃圾组成比例和单位建筑面积产生的垃圾量。 表1 建筑施工垃圾的数量和组成(%) 1) 单位建筑面积产生的施工垃圾量。 从表1可见,建筑施工垃圾的成分有:土、渣土、废钢筋、废铁丝和各种废钢配件、金属管线废料、废竹木、木屑、刨花、各种装饰材料的包装箱、包装袋、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和碎混凝土块、搬运过程中散落的黄砂、石子和块石等。这些材料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而垃圾数量因施工管理情况不同在各工地差异很大。 方法三引自香港(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及管理的现状和进展)一文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评爱好者论坛_真题整理(终版)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1、环境标准体系的分类(填空)及哪些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间的关系(简答);标准的分类,地方标准优于国家标准执行(选择);从制定与执行两方面简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系;在标准制定和执行方面,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关系;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关系;排放标准与质量标准;简述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2、需要环评的规划种类(填空) 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填空131+133期)、(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按时间顺序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环境影响力后评价;环评概念 4、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由()编制;哪些项目需要编制报告表 5、环评分三个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环评的三个时段划分;建设项目环评的三个阶段 6、评价因子的筛选在()基础上得到的 7、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内容(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分类(简单);哪几个情况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分类管理里面的小项。(选择);建设项目分类管理的内容 答:(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核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8、三同时(填空) 9、环境容量的定义(填空);环境容量的定义(简答) 10、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为了使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发展趋势,要求环境检测数据有(代表性、准确定、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保证监测数据具有完整性的质量特征(简答);如何分析监测数据的合理性;监测数据的统计方式(平均值)、(超标率)和(超标倍数)。 1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确立(填空) 12、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非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依据(简答);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遵循的原则 13、环境检测计划包括的内容(简答);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环境监测方案的内容;关于监测一章的内容表述正确的:灵敏度、检测险、ph的表示、COD和BOD的关系等

环评爱好者论坛_第4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基础知识培训复习资料_第4章 2010年6月11日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发生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称为大气污染源,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分类1:①常规污染物(SO2、TSP、PM10、NO2、CO);②特征污染物 分类2:①气态污染物;②颗粒污染物 (4)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按GB3095规定的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为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5)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 (6)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7)推荐模式: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8)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类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9)长期气象条件:达到一定时限及观察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近五年来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近三年来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10)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不一致的风场。 (11)大气环境导则修订内容:1. 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和要求;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和要求;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及要求;5.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内容:1. 取消氮氧化物指标;2. 对二氧化氮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日平均浓度限值、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3. 对臭氧的一级标准、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 (13)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业区。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特殊工业区。 (14)常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要记住的)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案例精华总结

第四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1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生态类项目 总体思路 1、确定验收范围 2、选择验收监测标准 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置 4、分析调查重点 5、公众参与 6、结论分析、制定整改方案 7、正确填报“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1.1确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范围 (注意范围的两层含义,一是工程的组成范围,二是项目的地域范围) 1、与项目有关的环保设施(工程、设备、装置、监测手段、生态保护设施) 2、与项目有关的环保措施(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中有关项目设计的规定) 3、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预审意见是关注的重点 4、环评文件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1.2选择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 1、国家、地方环保部门对项目环评批复的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2、地方环保部门的总量控制指标 3、初步设计确定的环保设施设计标准 4、若原来没有批复标准和设计标准的,按现行标准执行。 5、监测方法标准选择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中推荐的标准 1.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 布点原则:以最少的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如实反映项目排放浓度和总量。布点方法:参见相关技术规范。(注:以下方法也适用于工业类项目) (1)废气: ◆有组织排放:布设于各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 ◆无组织排放:SO2、NOx、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点高在源下风向2~5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参照点设在上风向2~50米范围内。其余污染物监控点高在单位周界外1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4个,对照点1个。 (2)废水

◆处理设施单元的进、出口,第一类污染物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生产性污水、生活污水、清净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 (3)噪声 ◆厂界噪声:法定边界布设多个测点,包括距敏感建筑物较近及受被测声源影响较大的位置。厂界外1米,高1.2米,距任一反射面不小于1米,厂界有围墙要高于围墙。同时设点测背景噪声。 ◆高速公路噪声:在公路两侧距路肩小于或等于200米范围内选取至少5个有代表性的噪声敏感区域,垂直于公路方向距路肩20、40、80、160设点进行噪声衰减测量。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在机场周围受飞机通过影响的所有噪声敏感点设监测点,选在户外平坦开阔地方 ◆振动: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外0.5米以内 ◆电磁辐射: ◆固体废物:固废的检查(来源、判定、鉴别种类、产生量、处置方式);固废的鉴别监测(对照名录和标准鉴别性质) 1.4分析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重点 1、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做为关注重点 2、环评报告确定的评价重点 3、工程自身特点确定的调查重点(表14-1) 4、受工程影响的环境特点确定的重点 1.5竣工验收结论分析及制定整改方案 调查结论要分别简述各专题的主要调查结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验收建议是在环境影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专题调查结论和验收意见,综合判断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否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当建设项目同时满足以下5个方面时,应明确建议政府环保部门通过工程竣工环保验收 ◆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影响问题 ◆环评及批复所提环保措施得到了落实 ◆有关环保设施已建成并投入正常使用 ◆防护工程本身符合设计、施工和使用要求 ◆目前遗留的环境影响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解决 当建设项目不完全满足以上五条要求时,应提出整改建议,限期达到要求,限期仍达不到的则按法律程序由环保主管部门下达停产通知书。 1.6正确填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应由业主填写,通常由调查单位协助。

生态适宜度分析案例--环评爱好者

6.5.4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6.5.4.1评价指标体系 (1)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采用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2项,即自然生态指标(权重50%)和人文生态指标(50%)。二级指标5项,其中环境质量、自然地理两项属自然生态指标,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综合条件三项属人文生态指标。三级指标共18项。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6-24。 表6-24 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居住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居住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采用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2 项指标,自然生态指标包括环境质量和绿化景观2项二级指标;人文生态指标包括生活设施、人口密度和综合管理 3 项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选择, 共14 项。居住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分级标准详见表6-25。 表6-25 居住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5.4.2评价方法 对三级指标逐项确定权重,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权重为10,与水源保护区位置权重为6等。每个三级指标被划分为4类状态,每1类别对应于不同的评价分值。4个类别的评分分值凡属等级类的分别为该级指标权重值的100%,75%,50%和25%计,凡属数值类的,按内插法计分。所有三级指标评分值的累计值即

为该类型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评价分值。 6.5.4.3评价标准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综合评分值分为4级,综合评价标准见表6-26。 表6-26 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标准 6.5.4.4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 (1)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 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编制说明及其它相关资料,并依据本报告其他各章的分析评价成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开发区规划中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的评价分值详见表6-27。自然生态类的9个指标合计评价分为32.25分,占满分值的64.5%),人文生态类的9个指标合计评价分为44.50分,(占满分值的89.0 %)。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总分为76.75分,根据表6-26确定的评价标准,属于“适宜”级,说明开发区的工业用地规划比较合理。 表6-27 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

环评爱好者论坛_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这里说明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制定导则的前提,也是一部导则必须首先说明的事项。但要注意任何一部导则不可能包括一个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能做出一般性的规定,而很多情况下是有特殊性的。因此,在生态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既在遵循导则的一般性要求,也要高度重视特殊性。一般性的东西,大家不难理解、掌握和应用,而特殊性的东西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掌握的。因此,需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专家审查时,专家们一般既关注一般性(首先一般性原则不应违背,否则需充分说明理由,甚至需要论证),更关注特殊性。 此外,本导则与原“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相比,在适用范围上不再提出适用于哪几类项目(原导则包括了: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而是凡是建设项目影响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就应依据本导则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工业类项目重污染影响评价,而轻生态影响评价的现象(其实大家知道,工业项目也有生态影响,特别是新建项目)。 考虑到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导则规定的内容只供其参照,并未规定在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遵循本导则。 还有,本次使用最多的是“生态影响评价”,并未使用大家习惯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因为生态环境这个词并不规范,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并不被学界所认可。 另外,这里对导则使用了“标准”的说法,个人感觉不妥。其实“导则”与“标准”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导则,顾名思义,就是指导性的原则或规则。标准的法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评培训 无组织排放

无组织排放 1.无组织排放的工作概念和思路 无组织排放源是指没有固定排放设施或者排放高度低于15m的地面污染源,通常包括面源、线源和点源等。如露天堆放的煤炭、粘土、石灰石、油漆件表面的散失物等,均属面源的无组织排放;汽车在有散状物料的道路上行驶时的卷带扬尘污染物排放属于线源污染;散状物料在汽车装料机械落差起尘量以及汽车卸料时的扬尘污染排放等都属于点状无组织排放源。 环境影响评价中,依据评价等级和无组织排放源的情况,拟建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估算有类比调查法、经验估算法和反推法。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对无组织排放是按“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和“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两种方式做出限值规定的。如对二甲苯、氯气、碳黑尘、污料尘、氯化氢、铬酸雾等污染物,采用“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作为评判依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则用“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 作为评判依据。单位周界指单位与外界环境接界的边界。通常应依据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排标中“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是指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监测值与背景值之差。“周界外浓度最高点”是指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或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 在环评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估算无组织排放,最终需要把无组织排放源强换算为“周界外浓度”或满足“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的监控点浓度,才能依据相应排放的限值规定进行达标排放的判断。 无组织排放的估算分四步,第一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无组织排放源源强估算,一般得出的是排放速率,即源强。第二步再进行由源强到“周界外浓度”或“监控点浓度”的计算。第三步若涉及的是“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时,则预先在监测中要布置相关的污染因子监测,由此作为参照点浓度,再求出“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第四步就是分别按“周界外浓度”或“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进行达标判断。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境影响报告书所需资料

环评所需资料 1.有关建设项目的主要文件 ●营业执照、备案通知书 ●原环评报告及批文、竣工验收报告、排污许可证(或污水纳管证明); ●土地证、房产证; ●厂区平面布置图、车间平面布置图; ●企业关于使用天然气供热的承诺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概况材料。 说明:上述文件若包括下列某些内容,不必重复提供。 2 贵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3 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建设规模; ●项目总投资、分期投资情况; ●各类产品产量、用途; ●人员编制、开工班次、日工作时数和年工作日数; ●厂内生活设施建设内容。 4 工程概况 4.1 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各生产线生产工艺流程图; ●文字介绍各生产线的生产过程,重点是各工序的原理、反应控制条件、流入和流出物料、运行的连续性和周期性; ●工艺的先进性和特点。 4.2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 ●名称(包括化学名称)、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危险特性、毒性; ●日消耗量、年消耗量,或单位产品消耗量; ●物料平衡情况。 4.3 水、电、气、油、煤等资源消耗情况 ●小时最大消耗量、年消耗量,或单位产品消耗量; ●水量平衡情况。 4.4 主要生产设备及辅助设施 ●名称、类型、数量、用途。 4.5 物料储运情况 ●各类物料(包括原辅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废弃物)的运输、装卸、储存方式及其污染预防和应急措施。 5 项目污染源情况 ●详细说明废水(含废液、生活污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污染源情况,废水和废气的产生量、排放量给出小时最大量和年总量。 ●废水:各类废水来源、产生量、其中主要污染物产生浓度,治理措施,排放量、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去向、排放规律(连续或间断等)。 ●废气:各类废气来源、产生量(标准态)、气体状态(温度、压力)、其中主要污染物产生浓度(标准态),治理措施,排放量(标准态)、其中主要污染物

环评爱好者论坛_(橡胶)橡胶鞋底生产线环评报告表要点

福建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报告表 (适用于工业型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 (盖章或签字)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福建省环境保护局制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简述 (一)社会、经济、环境简介 本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最热月份出现在7月,累年月平均气温28.2℃,最冷月份出现在1月,累平均气温11.8℃,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11.7-1061.1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以6月为最多。年平均绝对湿度(水气压)为20毫巴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常年主导风向东北风,频率为17.78%。北东东、南南风占全年风向频率的16.7%和11.6%,静风频率为0.15%。多年平均风速为7.0m/s。该区域大气稳定度以D类为主,占66%-92%。 (二)环境规划标准 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规划为GB3095-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旅游开发区、海水养殖;主导功能为旅游区;该海域近期功能类别为二类区,执行GB3097-97《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项目所在地周围环境噪声规划为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厂界噪声执行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Ⅱ类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 (三)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达到GB3095-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项目废水通过排水沟最终排入东部海域,该水域水质现状基本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该区域声环境现状良好,符合规划标准。 该项目运营时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噪声和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环评爱好者论坛地下水Ⅲ类项目三级评价

第5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5.1.1 总论 5.1.1.1 评价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应充分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在地质、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程度较高,前人做过多次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提交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报告,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有: 1、1982年,**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幅,**、**幅,1 /20万); 2、1988年,**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报告》; 3、1989年,**省地质矿产局及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提交的《**省胶东地区l:20万水工环综合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1994年12月,**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省文(登)荣(成)环(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5、1999年7月,**市地质矿产处及**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的《** 市地质矿产概论》; 6、2000年,**市人民政府提交的《**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 2010)》; 7、2001年,**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省**市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1996年~2000年)》; 8、2002年,**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的《**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9、2002年9月,**市地质矿产处及**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提交的《**市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1~2010)》; 10、2003年3月,**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市地热资源调查报

告》; 11、2004年,**市各级政府提交的《**市、环翠区、**市、文登市、乳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 上述资料为本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充分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依据。 5.1.1.2 评价执行标准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国家环保部2011年6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1.1.3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拟建项目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都会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产生,如果防渗不及时、不到位,地表垃圾经过雨水淋滤及污水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具备I类建设项目特征。 拟建项目运营期,项目区供水方式全部采用自备井,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因此也会导致因水位的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因此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 综上,本项目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特征,因此确定为III类建设项目。 5.1.1.4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III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I类和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办法,进行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环评爱好者论坛_我的资料汇总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1、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即,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环境系统:是指围绕着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整体,这里说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一定时空中的环境因素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3、环境要素:也称为环境基质,是环境结构的基本单元,即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环境要素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密切联系。 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水、大气、生物、岩石和土壤以及声、光、电磁辐射等)和社会环境要素。 非生物和生物的,非生物要素亦称为物理要素或者物理——化学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城市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生物要素是指有机生命体,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4、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程度,是指一个具体环境中,环境总体或者某些环境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和评定。 目的:环境质量评价是为了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综合整治等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为了比较各地区所受污染的程度。 5、环境容量:对一定区域内,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环境容量按要素可以分为: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和生物环境容量等。 6、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环境影响是有造成环境影响的“源”和受影响的环境(受体)两方面构成。 按影响来源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按影响效果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按影响性质分为:可恢复性影响和不可恢复性影响 另外环境影响还可分为: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地方、区域影响和国家、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 7、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两大类。规划和建设项目处于不同的决策层,因此针对二者所做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有所不同。 评价主体: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审批部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建设项目审批部门) 按照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环评爱好者论坛_2012年环评工程师考试案例第四题

2012年环评工程师考试案例第四题—矿山采选 某拟建铜矿主要矿物成分为黄铁矿、黄铜矿。该矿山所在区域为低山丘陵,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且年内分配不均。矿山所在区域赋存地下水分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前者赋存于沟谷两侧的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中,地下水水量贫乏,与露天采场矿坑涌水关系不大;后者主要赋存于矿区出露最广的千枚岩地层中,与露天采场矿坑涌水关系密切。 拟定的矿山开采方案如下: 1、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开采规模5000t/d。 2、露天采场采坑最终占地面积为50.3hm2,坑底标高-192m,坑口标高72m。采坑废石和矿石均采用汽车运输方式分别送往废石场和选矿厂。采坑废水通过管道送往废石场废水调节库。 3、选矿厂设粗碎站、破碎车间、磨浮车间、脱水车间和尾矿输送系统等设施。矿石经破碎、球磨和浮选加工后得铜精矿、硫精矿产品,产生的尾矿以尾矿浆(固体浓度25%)的形式,通过沿地表铺设的压力管道输送至3km外的尾矿库,尾矿输送环节可能发生管道破裂尾矿浆泄漏事故。 4、废石场位于露天采场北侧的沟谷,占地面积125.9 hm2,总库容1400×104m3,设拦挡坝、废水调节库(位于拦挡坝下游)和废水处理站等设施。废水处理达标后排入附近地表水体。 5、尾矿库位于露天采场西北面1.6km处的沟谷,占地面积99 hm2,总库容3131×104m3,尾矿浆在尾矿库澄清,尾矿库溢流清水优先经回水泵站回用于选矿厂,剩余部分经处理达标后外排。 问题: 1、指出影响采坑废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减少产生量的具体措施。 (1)降雨及地表径流水汇入量;开采对千枚岩的破坏程度及基岩裂隙水涌出量,这与矿区开采时序或方式、开采面积、开采深度等有较大的关系。 (2)采区外围设置截(排)水沟或防洪沟;采区“先探后采”,划定禁采区,设置防止突水(或涌水)的维护带。 2、给出废石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和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 (1)PH、SS、铜、铁、硫化物,以及铅、锌、铬、镉、汞等其他重金属。 (2)工程在废石场设置了废水调节库和废水处理站,均应做好防渗处理,废水可经中和、化学络合沉淀(或絮凝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选矿厂,或经监测达标后回用于采场内降尘、绿化,尽量少排或不排入附近地表水体。 3、针对尾矿输送环节可能的泄漏事故,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选用优质管材; (2)设置备用输送管道; (3)设置安全防护隔离带; (4)避开山丘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5)加强巡查,必要时设置远程监控系统; (6)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演练,发生泄漏事故时,及时启动。 4、给出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污染监控监测点布设要求。 (1)上游设置背景监测井(孔) (2)在废石场及废水调节库的下游设置污染观测井(孔),并设置扩散监控井(孔)。

环评爱好者论坛_《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全文),6月1日起实施

附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2—

第四条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提高或者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该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同时废止。 —3—

环评爱好者论坛下载-化粪池

最早的化粪池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化粪池就是流经池子的污水与沉淀污泥直接接触,有机固体藉厌氧细菌作用分解的一种沉淀池。最初化粪池作为一种避免管道发生堵塞而设置的截粪设施,在截留、沉淀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防止污水管道堵塞、减小管道埋深、保护环境上起着积极作用。在我国,化粪池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配套生活设施,几乎每一个建筑物都设有相应的化粪池设施。 砖混化粪池由于设计、施工、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致使95%以上的化粪池使用1-2年后开始严重渗漏,由于不被人重视,化粪池渗漏问题严重污染了地下饮用水源和城市地下供水管道,更为严重者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倾斜。另外,传统砖混化粪池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处理水质差,排出污水严重超标,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工作负荷,在无市政管网的少数地区将传统化粪池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湖,给周边河湖水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传统化粪池由于技术含量低,腐化功能差,清掏周期短,如果日常维护管理不到位,还会出现沼气中毒、爆炸等不安全隐患。 化粪池原理 三格化粪池由相联的三个池子组成,中间由过粪管联通,主要是利用厌氧发酵、中层过粪和寄生虫卵比重大于一般混合液比重而易于沉淀的原理,粪便在池内经过30天以上的发酵分解,中层粪液依次由1池流至3池,以达到沉淀或杀灭粪便中寄生虫卵和肠道致病菌的目的,第3池粪液成为优质化肥。 新鲜粪便由进粪口进入第一池,池内粪便开始发酵分解、因比重不同粪液可自然分为三层,上层为糊状粪皮,下层为块状或颗状粪渣,中层为比较澄清的粪液。在上层粪皮和下层粪渣中含细菌和寄生虫卵最多,中层含虫卵最少,初步发酵的中层粪液经过粪管溢流至第二池,而将大部分未经充分发酵的粪皮和粪渣阻留在第一池内继续发酵。流入第二池的粪液进一步发酵分解,虫卵继续下沉,病原体逐渐死亡,粪液得到进一步无害化,产生的粪皮和粪厚度比第一池显著减少。流入第三池的粪液一般已经腐熟,其中病菌和寄生虫卵已基本杀灭。第三池功能主要起储存已基本无害化的粪液作用。 工作原理: A 沉淀 沉淀时间24小时 污染物(SS)去除率50~60% B 污泥厌氧消化 停留时间3个月~半年 有机物(BOD5)去除率20%左右 C 污泥脱水熟化 化粪池的规格 材料及设置方法:埋地砖砌或钢筋混凝土水池 外观:多为矩形,内部分格,进出水口各有3个方向可选 规格:按容积由小到大分多种规格,详见国标图 化粪池分格计算。当采用三格化粪池时,其第一格的容积为总容积的60%,第二格和第三格各为有效总容积的20%。

环评爱好者论坛_第六章

第六章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熟悉大气环境容量的基夺概念、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1.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开发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是否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此大气环境容量估算方法是( )。 A.经验估算法B.线性优化法 C.修正的A-P值法D.模拟法 2.下列哪种大气环境容量估算方法是最简单的估算方法?( ) A.物理类比法B.线性优化法 C.修正的A-P值法D.模拟法 3.对于污染源布局、排放方式已经确定的开发区,建立源排放和环境质量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然后根据区域空气质量环境保护目标,采用特定方法,计算出各污染源的最大允许排放量,而各污染源的最大允许排放量之和,就是给定条件下的最大环境容量。此法是( )。 A.系统分析法B.模拟法 C.修正的A-P值法D.线性优化法 ·熟悉水环境容量的基夺概念、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4.一般所指的环境容量是在保证不超过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 )。 A.允许排放量B.最大允许排放量 C.最佳允许排放量D.最小允许排放量 5.水环境容量计算时,污染因子应包括( )、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A.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B.国家规定的重点污染物 C.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D.当地居民规定的重点污染物 6.水环境容量计算时,应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 )的水质标准。 A.相同断面B.不同断面 c.充分混合段断面D.过程混合段断面 ·了解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的方法. 7.下列( )指标属于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 A.COD、氨氮、SO2、烟尘、工业固废B.SO2、COD、氨氮 C.SO2和COD D.CO D、氨氮、SO2、烟尘 8.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是( )。 A.每年排放多少吨B.每年排放多少立方米 C.每月排放多少吨D.每年排放多少千克 ▲甲企业年排废水600万t,废水中氨氮浓度为20 mg/L,排入Ⅲ类水体,拟采用废水处理方法氨氮去除率为60%,Ⅲ类水体氨氮浓度的排放标准l 5 mg/L。 9.甲企业废水处理前氨氮年排放量为( )t。 A.12 B.120 C.1 200 D.1.2 10.甲企业废水处理后氨氮年排放量为( )t。 A.48 B.72 C.4.8 D.7.2 11.甲企业废水氨氮达标年排放量为( )t。 A.60 B.80 C.70 D.90 12.甲企业废水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为( )t/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