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荫塘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绿荫塘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绿荫塘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绿荫塘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绿荫塘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学生:农广校、董兴啟

一:基本情况

大海绿荫塘村地处乌蒙山主峰地段,素有滇东北“小西藏”之称。集西藏景观和蒙古风情于一体的大海草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赢得了“中国新西兰”的美誉。辖7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86户976人。人口密度仅达89人/平方公里。国土面积9。25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150米,最低海拔3000米,距县城28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均有粮530公斤。该村属全县乃至全市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生活最贫困。

摘要:从2011年12月份到现在,我深入村民家中,走访了几十户村民。我发现他们不再安逸现状,不再满足种洋芋、种种麦等带来的收入。他们在家又找不到好的苦钱办法,一次只有外出打工。从我村的住户调查得知:他们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已经成为最近几年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他们出去打工却缺乏有组织的引导,给农民工稳定就业带来很多困难。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组织、发展、体会

二:我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的现状

(一)全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据农村住户调查:2011年全村劳动力为687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70%;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 57%,女劳动力占 43%;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8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36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6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我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再加上他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人多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据调查:全村有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218人,其中省外17人,省内 211人。2011年下半年新增转移人数 18人,其中女性 6 人;在新增成员中有 5 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总体上看,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1、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先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里的作用下,农民工逐步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

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据调查,我村2011年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仅6 %分布在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一带务工,少数分布在省内其他城市。

2、据我调查:我村输出的劳动力有37%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

男的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的主要从事服装加工、餐饮服务、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不断增加。这是因为:

(1)最近几年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是需求趋于饱和;

(2)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很有特点。

目前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静静地联系在一起,大部分不是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两不耽误。

三、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村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比以前慢了许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愿意: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

主要表现在学历低的偏多,学历高的极少;出体力的太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转移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脏、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正道满意的收入。

2、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发达地区,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近于饱和。

由于这些地区对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事业人员大幅增加,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就越来越少。

3、我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几乎全属自发,盲目性太大,外出打工人员的权益和权利得不到保证。

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处于无语留得状态。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没有办法了解,利益也就得不到保护,如:出现工伤事故等也没有人过问。个别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还会出现偷、盗、抢等违法乱纪现象,扰乱了公共秩序。也有少数人借打工的名义,外出超生二孩或生育男孩等。

4、农忙时回家种地,闲时再出去赚钱,花在路费上的钱有时比家中二亩地的收入还多。

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工作

我通过分析、调查得出:我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要及时更新。如果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村镇级要逐步开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村镇级劳动保障站和信息网络,形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我村剩余劳动力人员多,劳动力廉价。

2、提高外出就业人员的素质,进行各行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

据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占 64%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有技术、特长的只占8%左右。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人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职业学校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大力发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使受训人员结业直接就业,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对你村剩余劳动力法律、法规及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培训,帮助其更新观念,提高其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据调查:今年我村有不少人参加了缝纫、电脑、保姆、保安、幼教、焊工等专业培训,培训人数达80人。通过培训,让他们一出去就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在工作中还会处于主动,既有利于工作的稳定,友占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3、深挖务工途径,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深入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龙头去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拉长产业链条,使生产、运输、加工、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缉拿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拓展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增强城镇的载体功能,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三是努力拓宽劳务输出途径。多方联系、沟通,积极开拓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劳动输出格局。过去打工的大都以亲戚带亲戚、邻居等方式输出,而妇女输出的就非常少。我村2011年上半年昆明、等地输送男工136人,从事家政服务的中年女工 82人,保安人员 5 人。四是建立我村村级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加强就业单位与就业人员的联系。不但要指导他们就业,就业后还要经常与他们联系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在外面安心工作,好好地、更多地赚钱。

五、充分利用我村外出打工人员挣的钱,促进绿荫塘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我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我村劳动力转移不进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村经济,更重要的但是通过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经营

理念等学成带回家乡,带动了我村经济的发展。

1、外出打工促进他们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还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调查:我村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加,而家庭农业收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现在我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我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

2、劳动力转移带动全村经的发展。

外出务工人员在为经济发达地区作出贡献的同时,其中一部分也学到了技术,并且回到家乡带动了发展。

3、劳动力转移加快了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由于外地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再加上今年来新农村建设不断地深化,一些打工回来的青年因外出开阔了眼界,学回了技术,继积蓄了一些资金,他们不再安心几亩地的收入,大多开始了经商、现代化的种养殖,从而加快了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我的体会

1、科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本地经济的有力前提。

由于一些地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种种偏见,认为这是对农村劳动力的一种廉价出售,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剥削。由于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同,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更谈不上系统的管理和引导。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学成回乡,争当创业之星,带动了全乡农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足够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农民增收,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2、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专家们认为,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

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

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因此,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4、中央、地方的财政要再加大投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让农民更快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缩小城乡差距。

5、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速度,让常年在家的劳动力多种地,避免长期在外务工的长途来回奔波的痛苦,以及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009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亿人左右,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3500万人,较2005年减少约3000万人,而40岁以上的比例较2005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达到65.2%。从性别结构看,25岁以下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基本全部转移出去,未来城镇非农产业女工短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从地域结构看,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乡村劳动力供给大省的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继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这种情况表明,我国乡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矛盾更加严重,必须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各地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劳动力结构 一、引言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与结构既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大概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数量和结构有什么变化趋势?是否可以继续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的最新统计数据,对此进行了跟踪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政策制订提供研究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计算公式为[1]: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其中关键是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本文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1.农户收入最大化法 该方法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将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的状况配置其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其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农户当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达到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时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该农户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不需要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假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我所驻的**镇**村是位于富阳市以南约20公里,是灵桥镇的一个经济薄弱村。**村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20xx年全村平均收入却有5618元,具备典型的尚未开发的农村的特征。作为**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我是带着“尽己所能为提高农民收入寻求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开展工作的。两个月来,我和村两委的几位同志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了制约**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联系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村的历史,经过分析后觉得:**村靠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特色经济、搞实业办工厂来发展经济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见效也不会很明显;**村的出路在于高质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一、**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第一,转移不够。截止到20xx年12月,**村农村总人口692人,劳动力总数约为370人,各类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72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46.5%左右。**村第二村民小组是全村外出务工最多村民小组,其总人口218人,劳动人口87人,外出务工55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63%。第五村民小组则相反,总人口131人,劳动人口68人,外出务工17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较低。**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为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组当前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占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占13.8%;中专5人,占5.7%;文盲10人,占11.5%。 第三,男性较多。**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约146人,占84.9%左右;女性约26人,占15.1%左右。 第四,技能较差。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只有部分受过正规专 业培训的劳动力,而这鸿世电器公司和电动工具厂。大部分未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纸厂。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村外出务工人员年龄普遍在18~45岁之间,为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涌向电器或造纸行业,从事简单的低技能的体力劳动。外出务工人员地区分布亦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较远相对比较少。 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范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因此,在新形势下分析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而探讨加快转移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就业于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由1978年的96.9万人增加到XX年的381.2万人,增长近3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3.9%上升到37.3%。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农村就业压力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就业矛盾仍很突出。截止XX 年底,全省仍有62.7%、640.3万人的农村劳动力滞留于第一产业。另据测算,全省农业劳动力的现实需要量大约为300万人,这就是说,在全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约有340万人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如果再加上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未从业人员和已转移劳动力中就业不充分的部分,全省至少有近500万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状态。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看,山西仍处于一个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高峰期。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农

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近年来,全省各地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加强领导,制定措施,增加投资,改善环境,大抓培训,取得了可喜成绩,转移人数逐年增加,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但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在观念、体制、素质及信息等诸多方面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难转的弯——观念制约 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观念上受城乡对立,体制上受城乡分治的影响很深。因此无论是城市政府官员还是城市居民对农民进城就业的认识不深不透,远未从战略高度认清其必然趋势和战略意义。部分政府官员对农民进城存在两种担心:首先是担心“城市病”问题,怕农民进城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社会治安恶化;其次是担心挤占城市职工就业岗位问题。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会加剧城市劳动力供求矛盾,影响城市职工就业。城市市民对农民进城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接纳的心态,因为进城农民是很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分担城市居民不愿做的活;另一方面是拒绝心态,因进城农民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抢夺了城里人工作和就业的机会;又因为农民工素质低,犯罪率高,让城里人失去了安全感等等。受上述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结果就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排斥,市民对农民工认同上的歧视和情感上的歧视,表现在行动上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矛盾。究其原因,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差距等是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提出对策:调整户籍、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者问卷调查 引言 在发展经济学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直是核心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符合发展经济学中对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论断。到2012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仍然高达64.3%。农业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在就业不足的条件下收入低下;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不稳定。鉴于以上原因,解决农业基本问题的唯一途径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Schultz,1945)。针对此问题,国内的专家学者也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而解决途径必须转移农村劳动力。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8亿是农民,占了总人数的1/2以上,而且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根据江苏省

2010年的人口普查,对江苏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如下分析:2010年江苏省共有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其中15-64岁 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这也反映出了要解决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之大。鉴于此,笔者选择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时期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时期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 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其在农业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的人数已达到1340.9万人,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0.94%。其中苏南转移达到67.18%,苏中为54.05%,苏北为39.44%。江苏省向外输出的农村劳 动力已经达到了200.29万人,占据总的劳务输出人数的 14.94%。在文化水平方面,84.22%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但是转移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 苏南地区的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早,农村劳动力控制得较好,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由于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晚,又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现在的农村的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很大。但是经济的发展又尚未赶上人口规模的增长,岗位数量有限,而且江苏省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这就更使得农村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信息类 年级:电工09级3班 学号:0908040169 学生姓名:黄道雄 指导教师:欧声霞老师 2011 年5 月24 日

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一、前言: 做此项调查的目的:熟悉了解农业劳动力的去向和现状 调查对象:工地上的务工人员、物流公司搬运工、保安 调查地点:贵阳 调查方法:问卷和问询 调查时间:2011年5月 调查小组成员:黄道雄、万鹏飞、赵刚 二、报告正文: 可能大家对农民工这个词现在都已经能够耳熟能详了,我们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更能够熟知这个词的含义。我和赵刚是我们贵州本省的,万鹏飞是来自安徽的,虽然来的地方不同,但是我们家乡的劳动力确有很多共同之处,农民外出务工就是很明显的一点,所以我们上工地就能和农民工有更好的交流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去的是花溪二道三桥段桥梁施工处,问询了124名务工人员,他们有钢筋工、混凝土工、外围搭架工、打杂和监理等工作人员。看着一线上面的战士,我们就想到了我们回家行驶在平坦和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曾经也流着他们的汗水。首先在这里我们要向你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我们在工地上和他们做了很多深层次的交流。首先是为什么要出

来打工而不是在家务农呢?结果他们的回答大都同出一辙,那就是凭着在家的拿一亩三分地,虽然基本上能解决温饱,但是看着城镇里面的生活和很多老家儿子有工作了的门户,就感觉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超出了很多自己的,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就是现在农村的消费其实也是很大了,像种田,每年的肥料的费用就占去了很大部分,有时候遇到天公不作美,往往地里的庄稼要么不是干旱就是雨水太过于充足,更有一部分人说他们家的地本来就是,现在很多地方都被政府或者开发商征用,那所剩的地就更少了,那样几乎不出来打工就很难在家维持生计。这个还不算,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确实是个问题,家里面孩子读书就占去了很大一部分费用,如果就靠种田来养家,那很多孩子都上不了高中甚至是大学。所以不出来的话就根本不行。其实在他们说这些的时候就透露了一个信息,农业劳动力现在出现了很大的剩余现象。对现场上的数据分析:80%的是来自田地较少的农村家庭,而只有20%是来自田地较充足的家庭。这个数据就能说明劳动力在农村是非常过剩的,当然不排除是农闲的时候,因为我们调查的时候不是农忙的时节。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也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农忙的时候和这个数据相差甚微,所以农业劳动力剩余在现如今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我们对现场的来自贵州遵义的钢筋工张大叔就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谈话:我们问他老家是不是像他这样出来务工的人很多啊,因为在家根本就没有多少农活可以做?他说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有误解,并不是说农业劳动力有剩余就能出来挣钱,其实不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分析研究

关于农村剩余 劳动力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孙朋朋 专业班级经济学二班 学号 201843034 完成时间2018 年1月3日

目录 摘要2 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2 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2 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2 1.3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3 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3 2.1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比例大,而且供给仍在稳定增长3 2.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4 2.3有关制度、政策改革不到位4 2.4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4 2.5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盲目性5 3.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对策5 3.1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5 3.2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5 3.3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6 3.4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6 3.5组织实施劳务输出6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7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对农村所产生的影响8 5.1加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8 5.2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耕地被占用8 6.结语8 参考文献:9

摘要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组织实施劳务输出,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但是,在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既是关系农民增收的“民生”,又是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国计”。 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 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欠发达地区在农业方面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资源或资本过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太低。若要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只有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才能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水平的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的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目前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一项重点、难点工作,在对这项工作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对我市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希望对我市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起到有益的借鉴。 新形势下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富民,难点在农村,关键是农民。“人口向城镇集中”不仅仅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就我市而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就业人数近20万之巨,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然而工强农弱的基本市情,区域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缺少工资性收入,我市目前仍有32000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待就业,他们大多是位于山区的贫困人口。解决这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一个重要保证。我们人劳局积极贯彻市委的决策,把有序组织农民进城入企,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完善服务机构、拓宽就业渠道、强化技能培训等多个环节入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为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创造必要条件和提供全面服务。 去年,我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按照“一流机构、一流人员、一流设施、一流工作”的要求,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专门机构。今年,我们又挂牌成立了“就业服务管理局”,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服务和管理。20个镇(办)“农村劳动力求职服务中心”、291个村级服务站和2824个服务组,构成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平台。去年,我们采取全面求职登记,免费技能培训,广挖用工信息,义务推荐就业等工作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442人,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又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50人,这些数字有力的证明了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和”三个集中”的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论文摘要: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正文: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剩余劳动力达到1.2亿,而且每年增加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是农民增收的潜力。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37.3%,但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然落后了10多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低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遏制了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最终将制约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增加农民收入,用农村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留守农耕的劳动力和种田质量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抛荒弃耕现象。 二是由于农村年轻人外出,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也使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使得流出地农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明显下降。

三是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 四是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 五是给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农民工形成一种特殊的“自由人群”。同时,由于农民工的生产经营活动经常得不到公正对待,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犯,又找不到正常的利益表达方式,找不到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再加上法律意识不强,受城市物质利益诱惑,贪图享受,铤而走险等原因,致使农民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从以上这些问题之中,可以透视到我们现行机制体制中存在的深层障碍。 障碍一: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臵;城乡教育体制的差异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阻碍;农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障碍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障碍三: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无序盲目流动,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鱼目混珠的劳动力市场,没有规范的招工程序,没有准确的招工信息,没有善后的“输出”服务,农村劳动力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闯入了茫茫城市中,其后果可想而知。较低的组织化程度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保障、维权工作带来了难度,也难以形成规模化、正规化的经济。

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8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均衡了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配置,从而使转移本身成为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手段。不管是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都是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而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兼职”到“离土不离乡”,再到“农民变市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仍滞后,我县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提纲 (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 三、正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5-7 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7-10 4、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10-15 四、参考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文提纲】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 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rural labor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transfer of moder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which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also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study the major issues. 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ctively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the basic method is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issue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an idea.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 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5亿。其中农业劳动力3.5亿。全国现有耕地19.23 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 亿。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人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了难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现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最新)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更是应对市场经济,提升产业、劳务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好我市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做了一些调查,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供领导决策时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年龄较轻、男性较多、分布较广、技能较差”。 1、从数量上看,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全市共有农业人口58846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26178人,16-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220171人,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还有富余农村劳动力45665人。 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市有效男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6%;有效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4%。 3、从年龄结构上看,进城务工18岁以下的约占12%,18-30岁之间约占44%,而30-40岁约占35%,40岁以上的仅占9%。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4、从文化程度上看,近90%的农村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10%。调查结果显示,转移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2%;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 5、从增收渠道上看,主要以种养和劳务收入为主,部分兼营一些副业。 6、从就业的情况看,目前我市转移出去的12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10%,有近8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75%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 7、从行业分布上看,全市326178个农村劳动力中,有约22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69.9%,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有4万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3.2%,较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有近6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劳动力的16.9%,较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 (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基本特点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学生XX XX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

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0问题* 吴敬琏 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偏枯的/三农0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9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是一个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最近十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解决/三农0问题下了很大的功夫,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促进农业的发展、缓解农民的经济困难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农0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有些地区的情况还在恶化。在我看来,这些措施之所以见效不大,症结是没有抓住解决/三农0问题的中心一环,即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因而不能做到/纲举目张0。 一、/三农0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过多,资源匮乏 为什么我国的/三农0问题这样难以解决,以至于积土地改革以后半个世纪的努力,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说到底,是因为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增高。这种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都很难收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成效。不难设想,在我国每个农村居民只占有1亩多耕地的条件下,即使不顾客观经济规律而把农产品收购价提高一倍甚至几倍,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难有大的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也难有大的改善。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各国发展初期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各国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有的国家这种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等非农产业的转移进行得比较快和比较好,有的国家进行得比较慢和比较差,因而前者较早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后者则长期为/三农0问题所困扰。所以,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各国解决/三农0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 经济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发展经济学0总结了20世纪各国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这些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其中一个重要理论发现,是/二元经济理论0或/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学说0。这种学说的创立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W#Arthur Lew is)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商业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由他们的边际收益率决定的,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只可能保持在极低的水平上。现代工商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收入大大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一方面会提高这部分转移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会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反过来,现代部门积累增加使它有能力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本部门就业。由这种互动关系造成的良性循环,会促使整个经济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渡到刘易斯所说的/现代经济增长0。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ohn Fei)根据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特别是台湾经济顺利起飞的经验,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6 *本文是作者2001年12月24日在一次讨论/三农问题0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论文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班级:经济管理研究生1班姓名:

摘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目录 摘要 (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二、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6) 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6) 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 结构调整 (6) 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6 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7) 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 城乡关系 (7)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8) 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 . 8 2.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 模 (8) 3、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9) 4、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 存在较大差距 (10)

5、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10) 6、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 力降低 (10) 7、农业剩余劳动力回流 (11) 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践模式 (11) 1、就地转移模式。 (11) 2、异地转移模式。 (12) 3、多元复合转移模式。 (12) 五、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3) 1、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就业结构 (13) 2、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加就业岗位 (13)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 移 (14) 4、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14 参考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__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截至20xx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2.8亿元,净收入14.72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19187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xx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75人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 1/ 6

人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人。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 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平。 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 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 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关键词:我国劳动力转移特点间歇性民工二代 记得高中时候做过的一道区域地理题目:一幅图表达的是关于四川省人口的数量变动的条形图,从解放到现在。然后根据这个图横轴所对应得时间,大致说明人口大规模变动的原因。这其中涉及到的如1959—1961年的三年饥荒导致人口减少;如政府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放开导致的迁入和迁出量增加的人口变动;再如最主要的外出打工导致的流出人口大量增加而使总人口数大规模的减少等。然后有一问说的是1997年时四川人口骤减的原因,于是乎我想都没有想那还要说么,四川打工大省嘛,那就是外出打工人口增加导致的人口减少了,于是我错了。提到这个的目的是因为在十年之后的2007年成都和重庆成为了我国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试点区,而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是限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部分是有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我吧它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之类的辩证法思想我就不说了。 先说内因。随着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稳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再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和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单位的土地需要的劳力的减少;在加上生产资料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分配的不均导致剩余劳动力的情况越来越显著。这些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短缺的地方转移,民工潮因此而成为了必然。另一方面地方乡镇企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也使得人们开始向外部有需求的地方转移。再说外因的拉动和促进作用: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公司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公司的目标是实现成本的最低和利润的最大化,而其手段便是通过在全球的范围内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由于其本国的人工成本相当昂贵,而使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中国便基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成就了一个“世界工厂”的大名,“Made in china”于此遍及世界。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及与务农相比更高的收益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 第二部分是有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由于我国的特殊的国情,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特点。 第一,我国的农村人口转移存在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从内陆不发达地区转向沿海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大体上从西往东转移;从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向东部沿海的工业密集的地区转移;地方上从乡镇向县城,从县城向地级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转移。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所决定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对外开放的早的原因,是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达,有较多的企业和工厂有招工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受世界产业转移的影响,有较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制鞋、制衣、电子组装等,促使人们趋之若鹜。一些大的OEM厂商能吸纳的工人能达到几十万之多,如鸿海的富士康等。 第二,从转移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从农村这个整体来说相对较高。中青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