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例1.1】计算机网络可以被理解为()

A.执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软件模块

B.由自主计算机互连起来的集合体

C.多个处理器通过共享内存实现的紧耦合系统

D.用于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分布式系统

【例1.2】广域网中广泛采用的拓扑结构是()

A.树型 B.网状C星型 D.环型

【例1.3】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差异不仅仅在于它们所能覆盖的地理范围不同,而且还在于()

A.所使用的传输介质不同

B.所提供的服务不同

C.所能支持的通信量不同

D.所使用的协议不同

【例1.4】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分别称为()

A.报文(message)、帧(frame)、比特(bit)

B.分组(packet)、报文(message)、比特(bit)

C.分组(packet)、帧(frame)、比特(bit)

D.数据报(datagram)、帧(frame)、比特(bit)

【例1.5】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解决计算机之间通信问题的是()

A.网络接口层 B.网络层 C.运输层 D.应用层

【例1.6】在OSI参考模型中,服务原语可划分为4类,包括请求、指示、响应和()A.答复 B.确认 C.应答 D.接收

【例1.7】一个系统的协议结构有N层,应用程序产生M字节长的报文,网络软件在每层加上h字节的协议头,网络带宽中有多大比率用于协议头信息的传输?

【例1.8】请描述OSI模型中数据流动的过程。

精选试题练习

【题1.1】计算机网络可以被看成是自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其中“自治的计算机”主要指()

A.可以独立运行的计算机

B.网络计算机

C.裸机

D.网络终端

【题1.2】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属于计算机网络发展的()

A.联机系统阶段

B.计算机网络阶段

C.标准化网络阶段

D.网络互连和高速网络阶段

【题1.3】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

A.客户机和服务器

B.硬件、软件和数据

C.主机、CPU、内存和外部设备

D.计算机和传输介质

【题1.4】一下不属于协议的三要素的是()

A.语法

B.语义C.时序D.异步

【题 1.5】通信协议包括了对通信过程的说明,规定了应当发出哪些控制信息,完成哪些动作以及做出哪些应答,并对发布请求、执行动作以及返回应答予以解释。这些说明描述了协议的()

A.语法

B.语义C.时序D.异步

【题1.6】下列不是网络模型进行分层的目标的是()

A.提供标准语言B.定义标准界面

C.定义功能执行的方法D.增加功能之间的独立性

【题1.7】TCP/IP协议簇中的协议主要定义的层次是()

A.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B.网络层

C.运输层D.网络层以上

【题1.8】TCP/IP协议簇中属于网络层协议的是()

A.ARP、IP、ICMP

B.TCP、UDP

C.TCP、IP

D.SMTP、DNS

【题1.9】下列属于应用层协议的是()

A.IP、TCP和UDP

B.ARP、IP和UDP

C.FTP、SMTP和TELNET

D.ICMP、RARP和ARP

【题1.10】能够实现可靠的端到端通信服务的层次是()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运输层

D.应用层

【题1.11】相邻层间交换的数据单元称之为()

A.SDU

B.IDU

C.PDU

D.ICI

【题1.12】Interner是一个()

A.国际组织

B.软件集合

C.网络集合

D.计算机网络

【题1.13】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系统中位于相同层的实体称为()

A.同等体

B.同等层

C.对等层

D.对等实体

【题1.14】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定义为()

A.一种计算机网络的实现

B.执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网络系统

C.建立和使用通信硬件和软件的一套规范

D.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定的一个标准

【题1.15】OSI模型的物理层负责()

A.格式化报文

B.定义连接到介质的特征

C.提供远程文件访问能力

D.为数据选择通过网络的路由

【题1.16】下列能够最好地描述OSI模型数据链路层的是()

A.提供用户和网络的借口B.处理信号通过介质的传输C.控制报文通过网络的路由选择D.保证数据正确的顺序和完整性

【题1.17】在OSI中,能够决定使用哪条路径通过子网的层次是()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运输层

D.应用层

【题1.18】下列属于表示层提供的功能的是()

A.文本压缩

B.通明传输

C.拥塞控制

D.路由选择

【题1.19】在OSI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题1.20】在不同网络结点的对等层之间实现通信需要使用()

A.模块借口

B.对等层协议

C.电信号

D.传输介质

【题1.21】在OSI中,同层对等实体间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称为()

A.协议

B.借口

C.服务

D.会话

【题1.22】在OSI中,相邻层间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称为()

A.协议

B.借口

C.服务

D.会话

【题1.23】在OSI中,相邻层间进行信息交换时使用的一组操作原语称为()

A.协议

B.借口

C.服务

D.会话

【题1.24】无证实的服务包含的服务原语是()

A.请求与响应

B.请求与证实

C.请求与指示

D.请求与应答

【题1.25】在计算机网络中,分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的()

A.基本功能

B.组成结构

C.体系结构

D.参考模型

【题1.26】在计算机网络中,分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的()

A.因特网标准的形式B.一种网络协议

C.一种网络文件格式D.一种网络技术

【题1.27】TCP/IP模型的网络层中用于实现体制转换的协议有()

A.ARP

B.ICMP

C.UDP

D.TCP

【题1.28】ARPNET是Internet的前身,它是一种()

A.电路交换网络

B.报文交换网络

C.分组交换网络

D.混合交换网络

【题1.29】ISP是一个机构,它掌握着I\nternet的()

A.服务

B.请求

C.协议

D.借口

【题1.30】设有如下差错:噪声使传输链路上的一个0变成1或一个1变成0。该差错发生在()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C.网络层D.应用层

【题1.31】设有如下差错:一个分组被传送到错误的目的地。该差错发生在()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C.网络层D.应用层

【题1.32】设有如下差错:收到一个序号错误的帧。该差错发生在()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C.网络层D.应用层

【题1.33】在OSI模型中,N层提供的服务是如何与对等层实体交换信息来实现的()

A.利用N+1层提供的服务以及按N层协议

B.利用N层提供的服务以及按N+1层协议

C.利用N-1层提供的服务以及按N层协议

D.利用N层提供的服务以及按N-1层协议

【题1.34】下列能够正确描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封装过程的是()

A.数据链路层在分组上增加了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

B.传输层将数据流封装成数据帧,并增加了可靠性和流量控制信息

C.网络层将高层协议产生的数据流封装成分组,并增加了IP地址和控制信息

D.表示层将高层协议产生的数据分割成数据段,并增加了源端口和目的端口信息

【题1.35】下列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协议所做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语法、语义和同步

B.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C.协议规定了对等层实体之间所交换的信息的格式和含义

D.在OSI中,要实现第n层协议,需要使用n+1层提供的服务

【题 1.36】在一个n层的层次型网络系统结构中,每层协议分别要求加上长为Hn字节的报头。如果应用进程生成的数据长度为D字节,则在物理传输介质的带宽中有多大的比例是用来传输有效应用数据的?

【题1.37】广播式网络中是否需要设置网络层?为什么?

【题1.38】简述OSI服务与协议之间的关系及区别。

【题1.39】简述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的特点。

【题 1.40】在现代分组交换网中,源主机将长的应用层报文分段为较小的分组并向网络

发送,接收方则将这些分组重新装配为最初的消息,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报文分段。考虑一个报文是7.5MB长,在图4-1-4中从源发送到目的地。假定在该图中的每段链路是105Mbit/s。忽略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

源——分组交换机——分组交换机——目的

图4-1-4题1.40的图

(1)考虑从源到目的地无报文分段地发送该报文。从源主机到第1台分组交换机移动第1个分组需要多长时间?注意,每台交换机使用“存储转发”分组转换,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移动该报文需要多长时间?

(2)现在假定该报文被分为5000个分组,每个分组长1.5KB。何时第1个分组从第1台交换机发送到第2台交换机?何时第2个分组从源主机发送到第1个交换机?

(3)当使用报文分段时,从源主机向目的主机移动该文件需要多长时间?将该结果与(1)小题答案进行比较并解释之。

例题答案:

【例1.1】B

【例1.2】B

【例1.3】D

【例1.4】C

【例1.5】B

【例1.6】B

【例1.7】(N*h/(N*h+M))×100%

精选例题练习答案:

⑴A ⑵B ⑶B ⑷D ⑸B ⑹A ⑺D ⑻A ⑼C ⑽C ⑾A ⑿C ⒀D ⒁C ⒂B⒃D⒄B⒅A⒆B⒇B(21)A(22)B(23)C(24)C(25)C(26)A(27)A(28)C(29)D(30)A(31)C(32)B(33)C(34)C(35)D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复习与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1.1.1 信息无处不在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1.1.2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信息是通过文字和纸张等信息载体来传递的。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信息需要载体,载体本身不是信息。) 2.价值性:(相对)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经过加工.处理,特别是经过人的分析.综合和提炼,使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3.传递性 4.共享性 5.时效性:人们总是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有用的信息。 6.真伪性

1.2 信息的编码 在计算机领域,“代码”两个字具有特指性,指由“0”.“1”(基本数码)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 1.2.1 二进制代码的特征 (1)有两个基本数码:0.1 (2)采用逢二进一的进位规则 (3)每个数码在不同的数位上,对应不同的权值

进制的转换 1.二进制转十进制 {按权位展开相加} 2.十进制转二进制 {除2取余,逆序输出} 3.十六进制转十进制 {按权位展开相加} 4.十进制转十六进制 {除16取余,逆序输出} 5.十六进制转二进制 {逐位肢解,1数4位} 注:(十六进制整数上的每一位数都对应着一组4位二进制数,如果转换后不足四位,在转换后的数字前边补0,凑足4位。如果遇到最左端一组最前端有0则把最前端的0省去不写。) 6.二进制转十六进制 {4位1数,逐组转换} 注:(二进制整数上的每4位数可以划分成一组都对应着一位十六进制数,所以转换时可以把二进制数的整数部分自右向左每4位数分成一组,最左端一组不 足4位部分前面用“0”补足)

第一章 信息技术概论

第一章_信息技术概述__练习题_带答案).doc 一、判断题 1.现代计算机中使用的集成电路绝大部分是模拟电路。F 2.集成电路芯片的工作速度与芯片的尺寸有关。芯片尺寸越大,其工作速度就越快。F 3.所有的十进制数都可精确转换为二进制数。F 4.信息是可以交换的。F 5.经加工后的信息一定比原始的信息更能反映现实的最新状态。F 6.信息技术中的感测和识别技术扩展了人的神经系统功能。F 7.现代集成电路制作使用的半导体材料通常是铜。F 8.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主要取决于组成逻辑门电路的晶体管的尺寸。晶体管的尺寸越大,其 极限工作频率越高,门电路的开关速度就越快。F 9.集成电路芯片的工作速度越快,集成度就越小。F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米、亚微米、纳米技术的应用,在未来50年里,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将按照摩尔定律不断增大。T 11.信息是可压缩的。T 12.所谓集成电路,指的是在半导体单晶片制造出含有大量电子元件和连线的电子线路。T 13.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内容和效用。T 14. 集成电路按用途可分为通用和专用两类,PC机中的存储器芯片属于专用集成电路。F 15 对二进位信息进行逻辑运算是按位独立进行的,位与位之间不发生关系T 16.信息就是数据。F 17.知识来源于信息。T 18.信息处理的本质是数据处理。T 19.现代微处理器都是大规模集成电路。F 20.集成电路封装的目的是机械化学保护。F 21.IC卡的能量总是来源于IC卡读写器。F 22.当两个输入端都为“1”时,“异或门”的输出端才是“1”。F 23.Moore定律是指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大体遵循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翻的规律。(按书上为T),实际应为F 24.计算机中的整数分为不带符号的整数和带符号的整数两类,前者表示的一定是正整数。T 25.所有的数据都是信息。F 26.信息感知技术是用来确定存在的信息是哪一类的问题。F 27.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一般以简单的门电路或单级放大器为集成对象,大规模集成电路则以功能部件、子系统为集成对象。T 28.PC机中的存储器芯片属于通用集成电路。T 29.数字通信中多数使用的数字电路比模拟电路更容易由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有利于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T 30.正整数无论采用原码还是补码表示,其编码都是完全相同的。T 31.信息技术是指用来取代人们信息器官功能,代替人类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信息技术。F 32. 信息产业已是全球第一大产业T 33. 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T 34.同一个字符集中的字符可以对应多种不同的编码。T

操作系统第一章作业讲解

第一章 习题 1、有3个作业A 、B 、C , A 是计算作业、 B 是检索磁带上数据的作业, C 是打印作业。3个作业单道运行时间分别为5分钟、15分钟和10分钟。假设可在15分钟内并行完成这3个作业。则各资源的利用率分别为多少? 单道CPU 利用率:5 /(5+15+10)= 5 / 30 = 1 / 6 磁带利用率:15 /(5+15+10)= 15 / 30 = 1 / 2 打印利用率:10 /(5+15+10)= 10 / 30 = 1 / 3 多道CPU 利用率:5 / 15 = 1 / 3 磁带利用率:15 / 15 = 1 打印利用率:10 / 15 = 2 / 3 2、在有一台CPU 和两台输入/输出设备磁盘和磁带的多道程序系统中,同时投入运行2个程序A 和B 。这2个程序对CPU 和磁盘和磁带的使用顺序和使用时间为: 程序A :磁带(30S )、CPU (10S )、磁盘(30S )、CPU (10S )、磁带(20S ) 程序B :磁盘(20S )、CPU (30S )、磁带(40S ) 假定:CPU 、磁盘和磁带都能并行工作,试问:在单道和多道两种方式下, 1)程序A 和B 从投入运行到运行完成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2)CPU 、磁盘和磁带的利用率是多少? 答:在单道情况下,从投入到运行完成所用的时间A 为:100S ;B 为100S+90S=190S 在两道情况下,从投入到运行完成所用的时间A 为:120S ;B 为90S (非抢占式) 在两道情况下,从投入到运行完成所用的时间A 为:100S ;B 为120S (抢占式) 单道运行的时间关系图 计算 磁带 多道、非抢占式运行的时间关系图

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课时一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

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课时一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信息及其特征?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生:(讨论)找不到。师:这说明了什么?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师:(课件演示)1、载体依附性(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1)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 信息可以增值;(3)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doc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课题:课时:2课时单元概述:本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信息及其特征,认识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初步感受信息文化,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标准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了解什么是信息;掌握信息的主要特征;学会区分信息和信息的媒体;通过生活实例具体说明信息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及其主要内容;了解信息技术经历的五次革命,并列出每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2、技能性目标能快速在图书馆或向家长获取信息;对于有条件上网的学生,应提高上网查询的速度。 3、情感性目标交流讨论信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感受信息文化;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获取信息的愿望。课前准备:教具:网络教室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搜索技术。教师:各种教学用的记录表及评价表,如分组调查表、周边图书馆推荐表、相关网站链接表、分析表、作品引用记录等。活动安排: 1、活动主题:分析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向家长咨询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分析表。 3、活动步骤:(1)在课堂中完成分组,并确立组长和组员的分工;(2)每组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查询方式(通过图书馆、向家长咨询或上网查找)查找相关资料;(3)整理并交流。〖教学过程〗一、信息的概念:引入同学们,今天是我们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堂课。有谁能

说说什么是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试着举1-2个例子。学生(举例)(教师在学生举例时可以将案例记录在黑板上,以备区分信息与信息的媒体之用)刚才大家都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著名的学者是如何来定义信息这个概念的。(应用ppt演示文稿)信息是一个被各个领域广泛运用的概念,其定义因领域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的是信息学奠基人香农和控制论奠基人维纳对信息的定义。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表达信息的载体称为信息的表示媒体,简称媒体。例如:书中记载的内容属于信息,书就是信息的媒体。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属于信息,哪些属于信息的媒体?(学生区分黑板上的例子是属于信息还是信息的媒体)(将例子按照信息、媒体有规律地排列)例如:信息媒体书中记载的内容书广播 天气预报信息的媒体类型很多,常用的类型有四种:文本、数据、声音和图像等等。看看黑板上罗列的都属于哪一类型?(学生将举例的媒体按照其类型分类)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刚才我们都列举了很多信息,也了解了哪些是信息,哪些是信息的媒体。现在,我们可不可以归纳一下信息有哪些主要特征呢?同样,也举1-2个例子。教师学生总结信息的主要特征是: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 2018-07-31 课题:课时:2课时单元概述:本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信息及其特征,认识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地位,使学

操作系统 第一章习题(1)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是(C )、资源共享和操作的异步性。 A.多道程序设计 B. 中断处理 C.程序的并发执行 D. 实现分时与实时处 理 2、批处理系统的主要缺点是( B)。 A.CPU的利用率不高 B.失去了交互性 C.不具备并行性 D.以上都不是 3、实时操作系统追求的目标是( C)。 A.高吞吐率 B.充分利用内存 C. 快速响应 D. 减少系统开销 4、系统调用的目的是( A)。 A.请求系统服务 B.终止系统服务 C.申请系统资源 D.释放系统资源 5.下列系统中,(A )是实时系统。 A 火炮的自动化系统 B 办公自动化系统 C 管理信息系统 D计算机集成 制造系统 6. 现代操作系统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C )和资源共享。 A.多道程序设计 B. 中断处理 C.程序的并发执行 D. 实现分时与实时处理 7.( D)不是分时操作系统的特征。 A 及时性 B 独占性 C交互性 D多样性 8. 为方便用户,操作系统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 B )。 A.软件资源 B.硬件和软件资源 C.用户有用资源 D.硬件资源 二、填空题 1.方便性和___有效性____是设计操作系统时最重要的两个目标。 2.用户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使用计算机:__命令方式_____,__系统调用方式 _____,__图形窗口方式_____。 3.目前存在的基本的操作系统类型是: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4.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____硬件___和__软件_____资源,合理 地对各类作业进行___调度____,以及方便用户使用的____程序___的集合。 5.分时系统的特征: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6.举例说明常用的微机操作系统:典型的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___ DOS或 CP/M ____,典型的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___ Windows XP ____,典型的多 用户多任务__ UNIX或LINUX _____。

第1章操作系统笔记

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OS)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首次扩充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 在计算机系统上配置操作系统主要目标与计算机系统的规模和应用环境有关。 操作系统的目标 方便性 硬件只能识别机器代码(0、1) OS提供命令,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 有效性 使CPU、I/O保持忙碌,充分利用 使内存、外存数据存放有序,节省空间 合理组织工作流程,改善资源利用率,提高吞吐量可扩充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硬件/体系结构/网络/Internet OS应采用层次化结构,便于扩充和修改功能层次和模块开放性 支持网络环境,兼容遵循OSI标准开发的硬件和软件操作系统的作用 1. 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命令方式 用户通过键盘输入联机命令(语言) 系统调用方式 用户程序通过系统调用,操纵计算机 图形、窗口方式 用户通过窗口、图标等图形界面操纵计算机 2.计算机系统资源管理者

4大类资源:处理机;存储器;I/O设备;信息(文件:程 序、数据) 3.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扩充机器) 裸机:只有硬件的计算机,难以使用 虚机器:在裸机增加软件(OS等),功能增强,使用方便 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利用率 早期计算机很昂贵,为提高资源利用率,产生了批处理系统 2.方便用户 为改善用户上机、调试程序时的条件,产生了分时系统 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OS随之更新换代,如:8位->16位->32位 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单处理机OS->多处理机OS->网络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无操作系统时代 OS尚未出现,人们如何使用计算机 人工操作方式 人工操作方式的缺点 用户独占全机 CPU等待人工操作 结果:资源利用率低下 脱机输入输出系统 低速设备

操作系统第1章练习地的题目

第1章操作系统引论 1.1 典型例题解析 【例1】试说明操作系统与硬件、其它系统软件以及用户之间的关系。 答:操作系统是覆盖在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它管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向用户提供良好的界面。操作系统与硬件紧密相关,它直接管理着硬件资源,为用户完成所有与硬件相关的操作,从而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对硬件资源的使用,并提高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操作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系统软件,其它系统软件与运行在操作系统地基础之上,可获得操作系统提供的大量服务,也就是说,操作系统是其它系统软件和硬件的接口。而一般用户使用计算机除了需要操作系统支持外,还需要用到大量的其它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以使其工作更加方便和高效。 【例2】操作系统具有哪些特征?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答:操作系统的特征有并发、共享、虚拟和异步性。它们的关系如下: (1)并发和共享是操作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为了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操作系统必然要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使多个程序共享系统的资源,并发的执行。 (2)并发和共享互为存在的条件。一方面,资源的共享以程序(进程)的并发执行为条件,若系统不允许程序并发执行,自然不存在资源的共享问题;另一方面,若系统不能对资源共享实施有效管理,协调好各个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也必将影响到程序的并发执行,甚至根本无法并发执行。 (3)虚拟以并发和共享为前提条件。为了使并发进程能更方便、更有效地共享资源,

操作系统经常采用多种虚拟技术来在逻辑上增加CPU和设备的数量以及存储器的容量,从而解决众多并发进程对有限的系统资源的竞争问题。 (4)异步性是并发和共享的必然结果。操作系统允许多个并发进程共享资源、相互合作,使得每个进程的运行过程受到其他进程的制约,不再“一气呵成”,这必然导致异步性特征的产生。 【例3】简述并发与并行的区别。 答:并行性和并发性是既相似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行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而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1.2 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操作系统是一种()。 A、应用软件 B、系统软件 C、通用软件 D、工具软件 2.操作系统是对()进行管理的软件。 A、软件 B、硬件 C、计算机资源 D、应用程序 3.操作系统的()管理部分负责对进程进行调度 A、存储器 B、设备 B、文件D、处理机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知识结构 二、相关知识 信息: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一)、信息与载体 1、信息是内容,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客观存在。 2、信息需要载体来表示和传播。 3、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具有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交通信号灯) 2、信息具有价值相对性和可处理性。 3、信息具有共享性。 4、信息具有时效性。(过时的信息是否具有价值) 5、信息还具有其他一些特性,如传递性、真伪性、不完整性等等。 信息只有被利用才能体现价值性 例题:说说下面五个例子,各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俗语故事。 ——共享性 ? 真假难辨。例如: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故事。 ——真伪性 ? 一传十,十传百。例如:中国载人航天成功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 玉不琢,不成器。例如:孟浩然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可处理性 ?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价值相对性 ?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 1、计算机技术(核心) 2、通信技术 3、微电子技术 4、传感技术 例题:如果将信息技术进行拟人比喻,那么它的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所对应的技术依次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及其特征 日新月异的信息 技术 丰富多彩的信息 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时效性、 价值性、共享性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信息技术第一章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考点】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涉及教材章节】《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二节 ■这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能够随意举出身边的信息,了解信息的定义,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P2) 信息的三种定义: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 形式之一。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例题1.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是( B ) A.知识、经济、能源B.信息、能量、物质 C.工业、农业、轻工业D.物质、材料、通信 ●例题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d )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精神、物质、知识 B.财富、能量、知识 C.物质、能量、知识 D.物质、能量、信息 ●例题3:下列不能称为信息的是( B ) A.报上刊登的广告B.高一的《信息技术》教科书 C.电视中播放的翔打破世界纪录的新闻D.半期考的各科成绩 ●例题4.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C_____。 A.信息需要通过媒体才能传播 B.信息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C.信息是特指计算机中保存的程序 D.消息、情报、数据和信号都称之谓信息 ●例题5.下面不属于信息表现形式的是___C____。 (A)声音(B)文字(C)磁带(D)图像 ●例题6.下面有关对信息的理解,哪句是错误的( C ) A.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感知信息、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B.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行动决策的重要依据 C.电视机、机、声波、光波是信息 D.人类可以借助信息资源对自然界中有限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 ●例题7.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信息技术 B.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技术就相应产生了 C.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D.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例题8.以下说确的是( C ) A.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应该限制发展 B.网络上有许多不良信息,青少年应该积极抵制上网 C.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其既不要过度地崇拜,也不要因噎废食、盲目排斥 D.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所有输入手段将全部由语音技术来代替 ■信息的一般特征(P3): ①载体依附性价值性 ②可加工和可处理性 ③可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存和传播。 ④传递性和共享性,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损耗。 ⑤时效性 ⑥真伪性 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能判断出其体现了信息的哪个或哪些特征。

操作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 2.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3.为什么说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答:OS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二层次抽象。OS 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4.试说明推劢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 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2)方便用户; (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5.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 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联机I/O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6.试说明推劢分时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 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主要表现在:CPU 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臵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臵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针对及时处理问题,应使所有的用户作业都直接进入内存,并且为每个作业分配一个时间片,允许作业只在自己的时间片内运行,这样在不长的时间内,能使每个作业都运行一次。 8.为什么要引入实时OS? 答:实时操作系统是指系统能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引入实时OS 是为了满足应用的需求,更好地满足实时控制领域和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需要。9.什么是硬实时仸务和软实时仸务?试丼例说明。 答:硬实时任务是指系统必须满足任务对截止时间的要求,否则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结果。举例来说,运载火箭的控制等。软实时任务是指它的截止时间并不严格,偶尔错过了任务的截止时间,对系统产生的影响不大。举例:网页内

操作系统第一章

1.在计算机系统中配置操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操作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其中包括处理机、存储器以及文件和设备。这里的处理机管理主要是对进程进行管 2.操作系统有多种类型:允许多个用户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称为分时操作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将若干个作业提交给计算机系统集中处理的操作系统称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在实时操作系统的控制下,计算机系统能及时处理由过程控制反馈的数据,并做出响应;在IBM- PC机上的操作系统称为微机操作系统 3.操作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它负责为用户和用户程序完成所有与硬件相关 并与应用无关的工作,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不是操作系统关心的主要问题。 4.用户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可通过系统调用获得操作系统的服务。 5.在0S中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能有效地提高CPU,内存和I/O设备的利 用率,为实现多道程序设计需要有更大的内存。 6.推动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推动分时 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方便用户,推动微机OS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7.在设计分时操作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交互性和响应时间,在设计批处 理操作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周转时间和系统吞吐量,在设计实时操作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实时性和可靠性 8.在多道批处理系统中,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系统总是优先选择计算型 和I/O型均衡的多个作业投入运行,为了提高吞吐量,系统总是想方设法缩短用户作业的周转时间 9.从下面关于操作系统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1) (1)对批处理作业,必须提供相应的作业控制信息。 (2)对于分时系统,不一定全部提供人机交互功能。 (3)从响应角度看,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的要求相似。 (4)采用分时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中,用户可以独占计算机操作系统中 的文件系统。 (5)从交互角度看,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相似 10.分时系统的响应时间(及时性)主要是根据用户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确定 的,而实时系统的响应时间则是由控制对象所能接受的时延确定的。 11.在分时系统中,为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与系统交互,最关键的问题是能 在一较短的时间内,使所有用户程序都得到运行,当用户数100 时,为保证响应时间不超过2秒,此时的时间片最大应为20ms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综合测试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综合测试 说明:本章测试分为两卷。第一卷为客观题,其中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判断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第二卷为分析题,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全卷共100分。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关于信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是用来消除确定性的东西 B.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C.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D.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2.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学校起床的铃声 B.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C.红灯信号 D.装有DV的数码摄像机 3.划分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体积 B.软件系统 C.耗电量 D.电子元器件 4.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所以信息具有()。 A.依附性 B.多样性

C.依附性及多样性 D.依附性及公开性 5.随着卫星电视、国际互连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A.多媒体化 B.虚拟化 C.智能化 D.网络化 6.名著《三国演义》在图书馆被不同的人借了又借,网上登载的文章《我们如何应对入世》被数以千计的人们不断地翻阅。这都说明信息具有()的特点。 A.传递性 B.变换性 C.共享性 D.时效性 7.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某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一些医疗监视设备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①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在这个事例中,体现了信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信息技术就是人们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处理、显示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A.统计、分析 B.输入、加工 C.传递、存储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学目标: 具体要求: 1.知识方面:理解信息的含义及特征;理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了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2.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际。 三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及其具体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该课在多媒体教室上. 五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喻法 六教学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板书)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在初中我们学了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从现在起我们要继续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请看(蓝底白字投影) (教师)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世纪之交,千年更迭,人类进入了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时代,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 哪我们看一下今天所要讲的内容:(打出投影片,此投影内容的说明如下)谈到信息技术那我们就要谈“信息” 一:什么是信息? (点击主链接图中的相应超链接,则此片蓝底从上到下打开)

1、什么是信息? 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 比如我有一个科技成果,它是以文字或语言的方式表示的,是一条信息,知道的人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它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或经济效益。信息是一种资源。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共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但信息与物质和能源不同的是物质和能源使用后减少,信息使用以后却不会减少,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 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大家谁能举出一个信息不存在的例子(设问)。不论你说不说话,睡不睡觉,你都给别人一个信息。由于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信息是事物运的状态和方式,因此,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C:信息也会过时 (提问)大家谁能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总结: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及时获得和利用信息,这样才能体现信息的价值。 D:信息离不开载体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不是事物本身,因此,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某种符号和物体才能表现出来,而且同一信息还可以借助不同的载体来表现。比如新闻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来表现。信息离开载体就不能存储和传递。掌握了信息的定义和特征,对信息进行观察、了解和利用这就是信息活动,它与我们的是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二:信息活动(板书) 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传递(板书) (点击主链接图中的相应超链接,则此片蓝底以百叶窗形式打开) 在此可以让一位同学上来指出计算机的各个部位。(检测一下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知识与技能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 a、能说出什么是信息或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 b、能说出目前对信息认识的几种典型观点。(结合教材的) 2.掌握信息的主要特征: a、能说出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 b、能对每种特征做出正确的解释。 c、对每种特征,能举实例说明信息为什么有这种特征。 3.学会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 a、知道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但是载体并不是信息。 b、能列举案例,并说明案例中哪些是信息,哪些是载体。 c、知道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并能举例说明。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a.能说出什么是信息技术,能对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应用的各个阶段举例说明。 b.知道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能过说出信息技术的基础、核心、支柱、目的各是什么,并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样定义。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

a.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并了解其发展史。 b.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举出现象;同学之间进行探讨,然后通过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去除把学习计算机操作技巧作为学习目标的旧观念,同时把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目标,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服务。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课标内容 1.让学生学会根据任务和问题确定信息需求。 2.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不同来源,并能根据信息需求确定来源。 3.让学生掌握因特网信息检索的方法。 4.让学生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 5.让学生了解信息获取方面的伦理道德的一些基本要求。本章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2.学会通过因特网进行信息的查找; 3.能选用适当的途径有效地下载文件,并理解合理合法下载文件的重要性;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操作系统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一种()。 A.应用软件 B.系统软件 C.工具软件 D.字表处理软件 2.UNIX属于一种()操作系统。 A.分时系统 B.批处理系统 C.实时系统 D.分布式系统 3.操作系统是一组()程序。 A.文件管理 B.中断处理 C.资源管理 D.设备管理 4.下里四个操作系统中,是分时系统的为()。 A.CP/M B.MS-DOS C.UNIX D.WINDOWS NT 5.用户要在程序获得系统帮助,必须通过()。 A.进程调度 B.作业调度 C.键盘命令 D.系统调用 6.批处理系统的主要缺点是()。 A.CPU的利用率不高 B.失去了交互性 C.不具备并行性 D.以上都不是 7.DOS操作系统主要功能是()。 A.文件管理程序 B.中断处理程序 C.作业管理程序 D.打印管理程序 8.在Pascal程序中调用的sin(x)是()。 A.系统调用 B.标准子程序 C.操作系统命令 D.进程 9.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功能是()。 A.把源程序代码转换为标准代码 B.实现计算机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流 C.完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转换 D.控制、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和程序的执行 10. 在分时系统中。时间片一定时,(),响应时间越长。 A.内存越多 B.用户数越多 C.内存越少 D.用户数越少 11.操作系统的()管理部分负责对进程进行调度。 A.主存储器 B.控制器 C.运算器 D.处理机

12.操作系统是对()进行管理的软件。 A.软件 B.硬件 C.计算机资源 D.应用程序 13.从用户的观点看,操作系统是()。 A.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B.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资源的软件 C.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的软件 D.由若干层次的程序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机体 14.操作系统的功能是进行处理机管理()管理、设备管理及信息管理。 A.进程 B.存储器 C.硬件 D.软件 15.操作系统中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提高CPU和外部设备的()。 A.利用率 B.可靠性 C.稳定性 D.兼容性 16.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计算机的( )和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而配备的一种系统软件。 A.CPU的利用率不高 B.失去了交互性 C.不具备并行性 D.以上都不是 17.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主要有()。 A.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及多任务系统 B.实时操作系统、批处理操作系统及分时操作系统 C.单用户系统、多用户系统及批处理系统 D.实时系统、分时系统和多用户系统 18.所谓()是指将一个以上的作业放入主存,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机的时间和外围设备等其他资源。 A.多重处理 B.多道程序设计 C.实时处理 D.共行执行 19.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硬件支持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 A.RISC技术 B.通道和中断机构 C.集成电路 D.高速内存 20. 下面关于操作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批处理作业必须具有作业控制信息 B.分时系统不一定都具有人机交互功能。 C.从响应时间的角度看,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差不多。 D.由于采用了分时技术,用户可以独占计算机的资源。 21.()操作系统允许在一台主机上同时连接多台终端,多个用户可以通过各自的终端同时交互地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答案 1.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③),其中包括处理机、内存、外围 设备和文件。 ①、程序;②、文件;③、资源;④、进程 2.(③)操作系统允许在一台主机上同时连接多台终端,多个用户可 以通过各自的终端同时交互的使用计算机。 ①、网络;②、分布式;③、分时;④、实时 3.操作系统的四大功能是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4.批处理系统主要解决吞吐量问题,分时系统主要解决 交互性问题。(华中理工大2001) 5.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并发、共享、虚拟、异步。 6.如果操作系统具有交互性强、可供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及响应较及时的特 点,则属于分时类型,如果操作系统可靠,响应及时但仅有简单的交互能力则属于实时类型,如果操作系统在用户提交作业后,不提供交互能力,它所追求的是计算机资源的高利用率,大吞吐量和作业流程的自动化,则属于批处理类型。 7.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主要分为 命令接口、图形接口、程序接口。 8.多道程序(multiprogramming)和多重处理(multiprocessing)有何区别答:多道程序是作业之间自动调度执行、共享系统资源,并不是真正的同时执行多个作业;而多重处理系统配置多个CPU,能真正同时执行多道程序。要有效使用多重处理,必须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而多道程序设计原则上不一定要求多重处理系统的支持。 9.设计操作系统与哪些硬件器件有关 答: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对硬件资源的管理,因此设计计算机操作系统时应考虑下述计算机硬件资源: ①CPU与指令的长度及执行方式; ②内存、缓存和高速缓存等存储装置;

③各类寄存器,包括各种通用寄存器、控制寄存器和状态寄存器等; ④中断机构; ⑤外部设备与I/O控制装置; ⑥内部总线与外部总线; ⑦对硬件进行操作的指令集。 10.多用户系统于网络操作系统有什么区别 答:网络操作系统的工作,用户必须知道网址,而多用户操作系统是面向用户的,可以不必知道计算机的详细确切地址,多用户技术的关键是在用户之间有保密安全措施,网络操作系统强调的是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以单机多用户系统为例,说明它与网络操作系统的比较。 11.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有何不同 答: 系统设计目标不同。分时系统于与实时系统中的信息处理系统相似,都能为多个用户服务,系统按分时原则为多个终端用户服务; 而实时系统则表现为经常对多路现场信息进行采集,以及对多个对象或多个执行机构进行控制。因此,分时系统的目标是提供一种通用性强的系统,而实时系统大多具有某种特殊用途,是一种专用系统。 响应时间要求不同。分时系统与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对象应时间的要求都是以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的。而实时控制系统的响应时间是以控制对象所能接受的时延来确定的,实时性要求更强。 交互性强弱不同。分时系统主要用于运行终端用户程序,因此具有较强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高_____级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 【学习重点】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基本特征; 1、理解掌握什么是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学习难点】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技术的积极、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丰富多彩的信息 【思考讨论】 通过你个人在生活中的了解,谈谈你对信息技术的了解: 【自主学习】 通过对课本P2的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从课本图1-1,“学校运动会上的加油口号”,你能看到些什么, 这些都是信息吗 2、什么是信息?(从课本上的例子总结) 3、分小组讨论一下,提取出我们生活中的“信息”(多举几个例子) 二、信息的特征 【自主学习&讨论】 结合刚才我们所举的例子和课本P3的材料,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请你总结一下信息的特征有哪些,并做必要的解释(独立完成) 2、分组讨论,你认为最重要的特征是哪个,为什么? 3、谈谈你对信息价值性和载体依附性的理解,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做解释 三、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思考讨论】 1、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2、什么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3、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哪些? 【自主学习&讨论】 1、阅读课本实例,讨论文中的内容,填写表格,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1)IT的英文全称是什么?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哪四方面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 【实践练习】 1、下列关于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人脑虽然能够记忆,但不能作为信息的载体 B、计算机中的重要数据要定期进行备份 C、可将网上购物的支付账号和密码告诉电商 D、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和管理速度最快 2、下列属于输入设备的是()。 A、打印机 B、键盘 C、U盘 D、显示器 3、古人将文字、符号刻在龟甲上,这主要体现了信息特征中的()。 A、时效性 B、可加工性 C、载体依附性 D、真伪性 4、古人刻在洞壁上已经斑驳不清的图文,是今人进行考古研究的重要依据,这体现了信息的()特征。 A、载体依附性 B、时效性 C、真伪性 D、共享性 5、计算机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6、日常谈及的IT,指的是()。 A、信息技术 B、通信技术 C、感测技术 D、信息 7、下图是某台计算机资源管理器的部分截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前可见的硬盘分区有三个 B、硬盘和光盘均属于外存储器 C、资源管理器能管理计算机资源 D、F盘是计算机的一个分区 8、操作系统是计算机最基本的系统软件。 9、物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炎炎夏日,张经理中午下班前利用互联网打开家里的智能空调电源,回家就享受到空调带来的凉爽、机器人保姆的照顾,主要应用到以下哪些技术?() ①微电子技术②计算机技术③通信技术④传感技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计算机系统只包含主机、显示器、键盘和鼠标。 11、下列实例中,使用了语音识别技术的是()。 A、按导航仪的语音提示驾驶汽车 B、通过语音录入文本 C、用“录音机”软件录制声音 D、与父母电话聊天 12、3D电影《美人鱼》能使人有种身临其境地感觉,这种三维电影使用的技术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