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化(药)必做题答案

生化(药)必做题答案

生化(药)必做题答案
生化(药)必做题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生物化学(药)》课程作业答案(必做)

第二章蛋白质化学

一、填空题

1.答案:盐溶盐析

2.答案:肽键氨基羧基共价键

3.答案:色氨酸酪氨酸残基蛋白质的含量

4. 答案:生物学活性溶解性理化

5. 答案:16% 氨基酸 20种甘氨酸脯氨酸 L-α—氨基酸

6. 答案: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7. 答案:分子构象变构效应剂

8. 答案:α-氨基α羧基稳定平行

9. 答案:负电荷正极负极

10. 答案:氢键离子键(盐键) 疏水作用范德华力

11. 答案:亚基

12. 答案:颗粒表面水化膜表面带有同种电荷,

13. 答案:空间构象空间构象

14. 答案:酸碱

二、名词解释

1. 肽键:答案:由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形成的共价键(-CO-NH-),又称酰胺键。

2. 蛋白质一级结构:答案:指肽链中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这种顺序是由基因上遗传信息所决定的。维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为肽键,一级结构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它是决定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基础。

3. 蛋白质的构象:答案:各种天然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并非以完全伸展的线状形式存在,而是通过分子中若干单键的旋转而盘曲、折叠,形成特定的空间三维结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蛋白质的构象。蛋白质的构象通常由非共价键(次级键)来维系。

4.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答案: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主链原子局部的空间结构,但不包括与其他肽段的相互关系及侧链构象的内容。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氢键。

5. 肽键平面:答案:肽键不能自由旋转而使涉及肽键的6个原子共处于同一平面,称为肽单元或肽键平面。但由于α-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均形成单键,因此两相邻的肽键平面可以作相对旋转。

6. α-螺旋:答案:是多肽链的主链原子沿一中心轴盘绕所形成的有规律的螺旋构象,其结构特征为:⑴为一右手螺旋;⑵螺旋每圈包含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为0.54nm;⑶螺旋以氢键维系。

7.β-折迭:答案:是由若干肽段或肽链排列起来所形成的扇面状片层构象,其结构特征为:⑴由若干条肽段或肽链平行或反平行排列组成片状结构;⑵主链骨架伸展呈锯齿状;⑶借相邻主链之间的氢键维系。

8. β-转角:答案:是多肽链180°回折部分所形成的一种二级结构,其结构特征为:⑴主链骨架本身以大约180°回折;⑵回折部分通常由四个氨基酸残基构成;⑶构象依靠第一残基的-CO基与第四残基的-NH基之间形成氢键来维系。

9. 无规则卷曲:答案:多肽链的主链除了α-螺旋、β结构和β转角外,还有一些无确定规律性的折叠方式,这种无确定规律的主链构象称为无规则卷曲。

10.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答案:是指蛋白质的一条多肽链的所有原子的整体排列。包括形成主链构象和侧链构象的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一条多肽链的完整的三维结构。稳定三级结构的因素是侧链基团的次级键的相互作用,包括氢键、离子键(盐键)、疏水作用、范德华力。

11.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答案:就是指蛋白质分子中亚基的立体排布,亚基间的相互作用与接触部位的布局。维系蛋

白质四级结构的是氢键、盐键、范氏引力、疏水键等非共价键。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也称寡聚蛋白。

12. 亚基:答案:某些蛋白质作为一个表达特定功能的单位时,由两条以上的肽链组成,这些多肽链各自有特定的构象,这种肽链就称为蛋白质的亚基。

13. .蛋白质的等电点:答案:当蛋白质处于某一pH环境中,所带正、负电荷为零,呈兼性离子,此时溶液的pH值被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14. 蛋白质变性:答案:蛋白质在外界的一些物理因素或化学试剂因素作用下,其次级键遭到破坏,引起空间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了理化性质的改变,丧失生物活性,但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没有被破坏,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15. 蛋白质沉淀:答案:蛋白质分子相互聚集而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为沉淀。变性后的蛋白质由于疏水基团的暴露而易于沉淀,但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都是变性后的蛋白质。

16. 盐析:答案: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大量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称为盐析。

17. 变构效应:答案:蛋白质空间构象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具有变构效应的蛋白质称为变构蛋白,常有四级结构。以血红蛋白为例,一分子氧与一个血红素辅基结合,引起亚基构象变化,进而引进相邻亚基构象变化,更易与氧气结合。

18.肽:答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α-氨基在适当的条件下经脱水缩合即生成肽键,多个氨基酸以肽键连接成的反应产物称为肽。

三、问答题

1.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特征?

答案:蛋白质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包括侧链的构象。它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四种。在α-螺旋结构中,多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以右手螺旋方式旋转上升,每隔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一圈。氨基酸残基的侧链伸向螺旋外侧。每个氨基酸残基的亚氨基上的氢与第四个氨基酸残基羰基上的氧形成氢键,以维持α-螺旋稳定。在β-折叠结构中,多肽链的肽键平面折叠成锯齿状结构,侧链交错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两条以上肽链或一条肽链内的若干肽段平行排列,通过链间羰基氧和亚氨基氢形成氢键,维持β-折叠构象稳定。在球状蛋白质分子中,肽链主链常出现180°回折,回折部分称为β-转角。β-转角通常有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二个残基常为辅氨酸。无规卷曲是指肽链中没有确定规律的结构。

2.什么是蛋白质变性?变性与沉淀的关系如何?

答案: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严格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从而改变其理化性质,并失去其生物活性,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变性的实质是蛋白质各种次级键破坏使得天然构象受到破坏,所以,功能发生改变,但一级结构不变,无肽键断裂。变性后由于肽链松散,面向内部的疏水基团暴露于分子表面,蛋白质分子溶解度降低并互相凝聚而易于沉淀,其活性随之丧失;而蛋白质沉淀特指蛋白质分子相互聚集而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有时发生沉淀的蛋白质并不一定发生蛋白质变性,如盐析法沉淀蛋白质,其实就是破坏了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的因素:电荷性和水化膜,而并没有破坏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所以一般是不发生蛋白质变性。

3. 简述蛋白质空间结构

答案: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包括: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主链原子局部的空间结构,但不包括与其他肽段的相互关系及侧链构象的内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迭,β-转角及无规卷曲等几种类型。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氢键。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或亚基内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也就是一条多肽链的完整的三维结构。维系三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非共价键(次级键),如疏水键、氢键、盐键、范氏引力等,但也有共价键,如二硫键等。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就是指蛋白质分子中亚基的立体排布,亚基间的相互作用与接触部位的布局。维系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是氢键、盐键、范氏引力、疏水键等非共价键。

第三章核酸化学

一、填空题

1.答案: DNA中含有T,而 RNA 则含有U

DNA中含有脱氧核糖,而RNA则含有核糖

2.答案:磷酸二酯键 3′位羟基 5′位磷酸磷酸酯键

3. 答案: 5′ 3′

4. 答案:指其结构中核苷酸的排列次序

5. 答案: A T 二 C G 三

6. 答案:氢键碱基堆集力

7. 答案:核糖磷酸内氢键

8. 答案:三叶草 -CCA-OH 结合和携带氨基酸氨基酸臂或氨基酸柄

9. 答案: dAMP dGMP dCMP dTMP AMP GMP CMP UMP

10. 答案: 2nm 3.4nm 10 0.34nm

11. 答案:细胞核中贮存和携带者细胞质各个过程

二、名词解释

1.核酸的一级结构:答案: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指其结构中核苷酸的排列次序。在庞大的核酸分子中,各个核苷酸的唯一不同之处仅在于碱基的不同,因此核苷酸的排列次序也称碱基排列次序。

2. 磷酸二酯键:答案:核苷酸连接成为多核苷酸链时具有严格的方向性,前一核苷酸的3′-OH与下一位核苷酸的5′-位磷酸间脱水形成3′、5′- 磷酸酯键,该键称为磷酸二酯键,它是形成核酸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

3. DNA双螺旋结构:答案:大多数生物的DNA分子都是双链的,而且在空间形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是由两条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平行围绕同一“想象中”的中心轴形成的双股螺旋结构。二链均为右手螺旋。两条多核苷酸链中,脱氧核糖和磷酸形成的骨架作为主链位于螺旋外侧,而碱基朝向内侧。两链朝内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使两链不至松散。

4. 碱基互补规律:答案: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以二个氢键配对相连;鸟嘌呤与胞嘧啶以三个氢键相连,使碱基形成了配对。这种严格的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规律。

5. 碱基平面:答案: DNA双螺旋结构中配对的碱基一般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称碱基平面,它与双螺旋的长轴垂直。

6. DNA变性:答案:在理化因素作用下,破坏DNA双螺旋稳定因素,使得两条互补链松散而分开成为单链,DNA将失去原有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DNA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变性。

7. DNA复性:答案:DNA的变性是可以可逆的。当去掉外界的变性因素,被解开的两条链又可重新互补结合,恢复成原来完整的DNA双螺旋结构分子,这一过程称为DNA复性。

8.DNA变性温度(Tm值):答案:加热DNA溶液,使其对260nm紫外光的吸收度突然增加,达到其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就是DNA的变性温度(融解温度,Tm)。

9. DNA增色效应:答案:指DNA变性后对260nm紫外光的光吸收度增加的现象。

10. 核酸分子杂交:答案:两条来源不同的单链核酸(DNA或RNA),只要它们有大致相同的互补碱基顺序,经退火处理即可复性,形成新的杂种双螺旋,这一现象称为核酸的分子杂交。

11. 核酶:答案:具有自身催化作用的RNA称为核酶,核酶通常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如锤头结构。

三、问答题

1. 比较试简述DNA、RNA在分子组成上的特点

答案:组成RNA的碱基是A、G、C、U,而组成DNA的碱基是A、G、C、T。戊糖不同之处是RNA含有核糖,而DNA含有脱氧核糖。组成RNA的基本核苷酸分别是AMP、GMP、CMP和UMP四种。组成DNA的基本核苷酸是dAMP、dGMP、dCMP、dTMP 四种。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并且彼此完全互补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RNA是单链核酸,会形成局部的链内配对。

2. 试简述核苷酸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成成分的连接方式

答案:每分子核苷酸中都含有有机含氮碱、核糖和磷酸各一分子。核苷是由核糖(或脱氧核糖)与碱基缩合而成的糖苷。核糖的第一位碳原子(C1′)与嘌呤碱的第九位氮原子(N9)相连接,或与嘧啶碱的第一位氮原子(N1)相连,这种C-N连接键一般称为N-糖苷键。核苷与磷酸通过酯键缩合形成核苷酸。尽管核糖结构上游离的-OH(如C2′、C3′、C5′及脱氧核糖上的C3′、C5′)均能参与发生酯化反应,生成C3′- 或C5′-核苷酸 ,但生物体内的核苷酸组成中多数是5′-核苷酸,即磷酸基大多是与核糖的C5′- 连接的。

3.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答案:双螺旋模型的要点如下:

(1)DNA分子是由两条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平行围绕同一“想象中”的中心轴形成的双股螺旋结构。二链均为右手螺旋。

(2)两条多核苷酸链中,脱氧核糖和磷酸形成的骨架作为主链位于螺旋外侧,而碱基朝向内侧。两链朝内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使两链不至松散。

(3)碱基间的氢键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即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以二个氢键配对相连;鸟嘌呤与胞嘧啶以三个氢键相连(即A=T,G≡C)。这种碱基配对规律造成了碱基互补。它们一般处在一个平面上,称碱基平面,它与纵轴垂直。正因为两链间的碱基是互补的,所以两链的核苷酸排列次序也是互补的,即两链互为互补链。当知道一条链的一级结构,另一条互补链也就被确定。

第四章酶

一、填空题

1. 答案:高度催化效率高度专一性对反应条件高度敏感活性可被调节控制

2. 答案:ES 相同斜率的直线, Km减小 Vmax降低

3. 答案:正协同效应负协同效应同促协同效应异促协同效应

4. 答案: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

5. 答案:牢固程度,辅酶,辅基

6. 答案:降低或丧失, 不可逆抑制作用, 可逆抑制作

7. 答案:不一定相似,相结合,不变,不变,降低

二、名词解释

1. 酶的辅助因子:答案:指结合酶的非蛋白质部分,主要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及某些金属离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根据它们与酶蛋白的亲和力大小,又分辅基和辅酶两种。前者与酶蛋白亲和力大,后者亲和力小。辅基和辅酶在酶促反应过程中起运载底物的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作用。常见的辅基和辅酶分子中多数含有B族维生素成分。

2. 活性中心:答案:酶分子中与催化作用密切相关的结构区域称活性中心。活性中心的结构是酶分子中在空间结构上比较靠近的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或是这些残基上的某些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位于肽链的不同区段,甚至位于不同的肽键上,通过折叠、盘绕而在空间上相互靠近。

3. 酶原激活:答案:指无活性的酶的前体转变成有活性酶的过程。酶原激活在分子结构上是蛋白质一级结构和空间构象改变的过程。

4. 酶的竞争性抑制:答案:抑制剂I与底物S竞争和酶活性中心结合,从而排挤了酶对S的催化作用。I常具有与S 相似的分子结构,与酶结合是可逆的,提高底物浓度抑制作用可被减弱或解除。竞争性抑制剂使酶反应的Km值增大,而不改变Vmax值。

5. 酶的共价修饰:答案:酶蛋白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可以在其他酶的催化下发生共价的变化,从而导致酶活性的改变,称为共价修饰调节;酶的共价修饰包括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乙酰化与脱乙酰化、甲基化与脱甲基化、腺苷化与脱腺苷化等等。其中以磷酸化修饰最为常见。

6. 酶的变构效应:答案:效应物(配基)与变构酶的变构中心结合,改变酶分子的构象,进而影响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使酶促反应速率发生变化。

7. 同工酶:答案: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分子组成及结构不同,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彼此存在差异的一类酶。它们可以存在于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器官,甚至存在于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

8. 酶:答案:酶是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特殊催化活性和特定空间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及核酸,又称为生物催化剂。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核酸RNA,后者称为核酶。

9.辅酶:答案:与酶蛋白疏松结合并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的耐热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辅酶。

10.辅基:答案:与酶蛋白牢固结合并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的耐热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辅基。

11. 酶的抑制剂:答案:酶分子中的必需基团在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引起酶活性的降低或丧失称为抑制作用。能对酶起抑制作用的称为抑制剂。

12. 酶的可逆抑制作用:答案: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酶分子可逆性结合造成酶活性的抑制,且可采用透析等简单方法

去除抑制剂而使酶活性完全恢复的抑制作用就是可逆抑制作用。

13.限速酶:答案:可以通过改变其催化活性而使整个代谢反应的速度或方向发生改变的酶就称为限速酶或关键酶。

14. 酶的协同效应:答案:当变构酶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底物或变构剂)结合后,能够通过改变相邻亚基的构象而使其对配体的亲和力发生改变,这种效应就称为变构酶的协同效应。

三、问答题

1. 论述酶的作用的特点

答案:酶作为催化剂,它具有一般催化剂的共同性质:(1)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对于可逆反应,酶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改变平衡常数;(2)酶也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3)酶在反应中用量很少,反应前后数量、性质不变。酶的特殊催化性质:(1)高度的催化效率,酶通过其特有的作用机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2)高度的作用专一性,酶对作用的反应物有严格要求,其中还包括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类型和方式。(3)酶活性对反应条件具有高度敏感性,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有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的理化因素,均能导致酶的失活;(4)催化活性可被调节控制,酶的作用无论是在体内或体外,都是可以调节控制的。酶的这一特性是保证生命有机体维持正常的代谢速率,以适应生理活动需要的根本前提。

2.酶的竞争抑制作用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何区别?

答案:竞争抑制作用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比较表

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

①机理I与S竞争与酶活性中心结合,

排挤了E对S的催化作用I在E分子中结合的位置不是结合S的位置,E对S的结合不影响E和I的结合。

② I 结构I常具有与S相类似的结构I的分子结构与S分子无关

③抑制行为提高[S],可减弱或解除抑制作

抑制作用不能因提高[S]而改变

④动力学特征Km值增大,Vmax不变Km值不变,Vmax 降低

3.何谓变构酶?与非变构酶比较有什么特点?

答案:某些代谢物能与变构酶分子上的变构部位特异性结合,使酶的分子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以及代谢反应的速度,这种调节作用就称为变构调节。具有变构调节作用的酶就称为变构酶。变构酶多为寡聚酶,分子中有一个活性中心和另一个变构中心。与非变构酶的比较,其动力学特征主要表现为:v与[S]的关系为S型曲线,这种曲线关系再E作用于S时,只要[S]发生微小的变化,即能引起v的极大改变。故变构酶能以极大程度调控反应速率。

4.论述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

答案:(1)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在一定[E]下,将[S]与v作图,呈现双曲线,当底物浓度较低的初始反应阶段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成正比,然后处于混合级反应阶段,当底物浓度加大到可占据全部酶的活性中心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即酶活性中心被底物所饱和。此时如继续增加底物浓度,不会使反应速率再增加。

(2)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当反应系统中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时,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即ν=k[E]。

(3)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增加达到某一点后,由于酶蛋白的热变性作用,反应速度迅速下降,直到完全失活。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达到一最大值时的温度就称为酶的最适温度。

(4)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通常为一“钟形”曲线,即pH过高或过低均可导致酶催化活性的下降。酶催化活性最高时溶液的pH值就称为酶的最适pH。

(5)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凡是能降低酶促反应速度,但不引起酶分子变性失活的物质统称为酶的抑制剂。按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可将其分为不可逆抑制作用和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6)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能够促使酶促反应速度加快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酶的激活剂大多数是无机离子,如K+、Mg2+、Mn2+、Cl-等。

第五章糖代谢

一、填空题

1.答案:2 3

2.答案:胞液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 6-磷酸果糖激酶-l 丙酮酸激酶

3.答案:线粒体糖酵解

4.答案:丙酮酸脱氢酶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5

5.答案:线粒体 4 2 乙酰基 12 异柠檬酸脱氢酶

6.答案:糖原合成酶磷酸化酶

二、名词解释

1.糖酵解:答案:葡萄糖或糖原在不消耗氧的条件下被分解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分解(或无氧氧化)。由于此反应过程与酵母菌使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又称为糖酵解(或无氧酵解)。

2.糖的有氧氧化:答案: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3.巴斯德效应:答案: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4.乳酸循环:答案:在肌肉中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经血液运至肝脏,肝脏将乳酸异生成葡萄糖,葡萄糖释放至血液又被肌肉摄取,这种循环进行的代谢途径叫做乳酸循环。

5. 糖异生:答案: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非糖物质: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糖异生代谢途径主要存在于肝及肾中。

6. 血糖:答案: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其正常水平相对恒定,维持在3.89~6.11mmol/L之间。

7. 糖原:答案:糖原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带有分支的高分子多糖类化合物。

三、问答题

1.以葡萄糖为例,比较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的异同。

答案: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的异同见表6-1。

表6-1 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的异同

比较项目糖酵解糖有氧氧化

反应部位胞液胞液和线粒体

反应条件无氧有氧

受氢体 NAD+ NAD+、FAD

限速酶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l、

6-磷酸果糖激酶-l、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丙酮酸激酶。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生成ATP数 1分子G氧化分解净生成2分子ATP 净生成36或38分子ATP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后者为主

终产物乳酸 CO2和H2O

生理意义糖酵解是肌肉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收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缩时迅速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是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

机体缺氧时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共同的最终代谢通路;

是成熟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方是体内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枢纽。

式;是神经、白细胞、骨髓等组织

细胞在有氧情况下获得部分能量的

有效方式。

2.何谓三羧酸循环?有何特点?

答案:三羧酸循环是以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开始,经过两次脱羧和4次脱氢等反应步骤,最后又以草酰乙酸的再生为结束的连续酶促反应过程,此过程存在于线粒体内。因为这个反应过程的第一个产物是含有三个

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也叫做柠檬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特点:①在有氧条件下进行;②在线粒体内进行;③有两次脱羧和4次脱氢;④受氢体是NAD+和FAD;⑤循环1次消耗1个乙酰基,产生12分子ATP;⑥产能方式是底物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以后者为主;⑦循环不可逆;⑧限速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⑨关键物质草酰乙酸主要由丙酮酸羧化回补。

3.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答案: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①为核酸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提供5-磷酸核糖。②为多种代谢反应提供NADPH:NADPH 是体内重要的供氢体,参与脂酸、胆固醇及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反应;NADP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使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NADPH还参与肝内生物转化反应。

4.简述糖异生的概念、原料、器官、关键酶及其生理意义。

答案:糖异生概念:由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原料:甘油、有机酸和生糖氨基酸。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次是肾脏。

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葡萄糖-6-磷酸酶。

生理意义:

①维持空腹和饥饿时血糖浓度稳定。

②防止酸中毒发生。

③补充肝糖原。

5. 简述糖的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答案: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迅速提供能量。当机体缺氧或剧烈运动肌肉局部血流相对不足时,能量主要通过糖酵解获得。

(2)在有氧条件下,作为某些组织细胞主要的供能途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依赖糖酵解供应能量。神经、白细胞、骨髓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

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的最终代谢通路。糖、脂肪、氨基酸在体内进行生物氧化都将产生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进入三羧酸循环被降解成为CO2和H2O,并释放能量满足机体需要。

(2)三羧酸循环也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由葡萄糖分解产生的乙酰CoA可以用来合成脂酸和胆固醇;许多生糖氨基酸都必须先转变为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质后,再经苹果酸或草酰乙酸异生为糖。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还可转变为多种重要物质,如琥珀酰辅酶A可用于合成血红素;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可用于合成谷氨酸、天冬氨酸,这些非必需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六章脂代谢

一、填空题

1.答案:游离脂肪酸甘油

2. 答案:肉碱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3. 答案:胞液乙酰CoA羧化酶

4. 答案:NADPH + H+磷酸戊糖途径

5. 答案:脂蛋白 CM 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α-脂蛋白

6. 答案:乙酰CoA NADPH HMG-CoA还原酶胆汁酸类固醇激素

1,25-(OH)2-D3

7. 答案:经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合成脂肪酸合成胆固醇合成酮体等

8. 答案: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肝细胞乙酰CoA 肝外组织

9. 答案:转运外源性脂肪转运内源性脂肪转运胆固醇逆转胆固醇

二、名词解释

1.必需脂肪酸:答案:机体必需但自身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靠食物提供的脂肪酸称必需脂肪酸,人体必需

脂肪酸是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2.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答案:是指脂肪细胞中的三脂酰甘油脂肪酶。它对多种激素敏感,其活性受多种激素的调节,胰岛素能抑制其活性;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能增强其活性。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

3.血浆脂蛋白:答案:血浆中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的球形复合体,表面为载脂蛋白、磷脂、胆固醇的亲水基团,这些化合物的疏水基团朝向球内,内核为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等疏水脂质,血浆脂蛋白是血脂在血浆中的存在和运输形式。

4.脂肪动员:答案:贮存于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在激素敏感脂肪酶的催化下水解并释放出脂肪酸,供给全身各组织细胞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

5. 脂酸的β-氧化:答案:脂酰CoA在线粒体基质中,被疏松结合在一起的脂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催化,脂酰基的β碳原子发生氧化,经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4步连续反应,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1分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6. 酮体:答案: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是脂肪酸在肝脏氧化分解的特有产物。

7. 血脂:答案:血浆中的脂类化合物统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自由脂肪酸。

三、问答题

1.1分子12C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如何氧化成水和CO2?计算ATP的生成。

答案:12C脂肪酸氧化分解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脂肪酸活化生成脂酰CoA 消耗2个高能键

(2)脂酰基由肉碱携带进入线粒体

(3)通过5次-氧化,生成6分子乙酰CoA 生成5×5=25ATP

(4)经三羧酸循环,乙酰CoA氧化成水和CO2生成12×6=72ATP

ATP生成数合计:25 + 72 - 2 = 95

另外,在肝脏乙酰CoA缩合成酮体,然后运至肝外组织,酮体重新转变为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生成水和CO2。

2.何谓酮体?酮体是如何生成及氧化利用的?

答案: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脂肪酸在肝外组织生成的乙酰CoA能彻底氧化成水和CO

,而肝细胞因具有活性较强的合成酮体(ketone

2

body)的酶系,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大都转变为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等中间产物,这三种物质统称为酮体。

酮体是在肝细胞内由乙酰CoA经HMG-CoA转化而来,但肝脏不利用酮体。在肝外组织酮体经乙酰乙酸硫激酶或琥珀酰CoA转硫酶催化后转变成乙酰CoA并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氧化利用。

3. 为什么吃糖多了人体会发胖(写出主要反应过程)?脂肪酸能转变成葡萄糖吗?为什么?

答案:人吃过多的糖造成体内能量物质过剩,进而合成脂肪储存故可以发胖,基本过程如下:

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 合成脂肪酸脂酰CoA

葡萄糖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

脂酰CoA + 3-磷酸甘油脂肪(储存)

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不能转变成葡萄糖,因为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乙酰CoA不能逆转为丙酮酸,但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少量可以通过糖异生而生成葡萄糖。

第七章生物氧化

一、填空题

1. 答案: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

2. 答案:CoQ Cyt c

3. 答案: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酸的摩尔数 3 2

4. 答案:NADH 琥珀酸

5.答案:磷酸酐键混合酐键烯醇磷酸键

二、名词解释

1. 高能磷酸化合物:答案:生物化学中一般将水解能释放出20.92kJ/mol以上自由能的磷酸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2. 生物氧化:答案:有机分子如糖、脂肪、蛋白质等在机体细胞内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⒊呼吸链:答案:在线粒体中,由若干递氢体或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与细胞呼吸过程有关的链式反应体系称为呼吸链。

⒋电子传递体:答案:在线粒体中传递代谢物脱下的氢与电子的酶与辅酶。

5.. 氧化磷酸化:答案:代谢物脱下的2H经呼吸链传递,最后与氧结合生成水,此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驱使ADP与Pi 发生磷酸化反应,生成ATP。

6. ATP循环:答案:ATP水解生成ADP和磷酸并释放大量自由能。它可以支持机体各种生命活动。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都和ATP分解供能有关。当营养物质氧化分解时产生能量可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这样构成ATP-ADP循环。机体ATP不断形成又不断消耗。

7. P/O比值:答案:每消耗一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称为P/O比值。

三、问答题

1. 呼吸链中各电子传递体的排列顺序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呼吸链中各电子传递体的排列顺序主要是根据它们的氧化还原电势的测定来确定的,各电子传递体的氧化还原电势由低到高顺序排列。另外还可以利用电子传递抑制剂来确定它们的顺序。当在体系中加入某种电子传递抑制剂时,以还原态形式存在的传递体则位于该抑制剂作用位点的上游。如果以氧化态形式存在,则该传递体位于抑制剂作用位点的下游。这样结合应用几种电子传递抑制剂,便可为确定各电子传递体的顺序。此外还可通过测定细胞色素的氧化还原光谱来确定其排列顺序。

第八章氨基酸代谢

一、填空题

1.答案: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酶谷氨酸脱氢酶

2.答案: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冬氨酸转移酶)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

3.答案:氨基酸脱氨生成由肠管吸收的氨肾产生的氨

4.答案:再合成氨基酸转变为糖脂肪氧化产生能量

5.答案:FH4嘌呤嘧啶核苷酸

6.答案:甲基(-CH3)亚甲基(=CH2)次甲基(-CH=)甲酰基(-CH0)亚氨甲基(-CH=NH)等

7.答案:主动γ-谷氨酰基

8.答案:氨α-酮酸

二、名词解释

1.转氨基作用:答案:在转氨酶的催化下,α-酮酸与α-氨基酸进行氨基的转移,生成相应的α-酮酸与α-氨基酸的过程。体内的转氨酶有ALT和AST,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内含维生素B6。

2.联合脱氨基作用:答案:转氨基作用加上氧化脱氨基作用,从而使氨基酸脱去氨基并氧化为α-酮酸的过程,是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其逆过程也是体内生成非必需氨基酸的主要途径。

3.鸟氨酸循环:答案:即尿素合成过程,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用于合成无毒的尿素。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肝脏,但在肾及脑中也可少量合成。过程是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瓜氨酸的合成、精氨酸的合成、尿素和鸟氨酸的生成。在胞液和线粒体中进行。

4.一碳单位:答案:一些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可分解生成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称为一碳基团,或一碳单位。包括甲基、亚甲基、次甲基、甲酰基、亚氨甲基等。其载体主要有四氢叶酸(FH4)和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

5.氧化脱氨基作用:答案:肝、肾、脑等组织的线粒体中广泛存在着L-谷氨酸脱氢酶,此酶分布广,活性强,但在心肌和骨骼肌中的活性较弱,是一种不需氧脱氢酶,此酶仅能催化L-谷氨酸氧化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辅酶是NAD+。是一个脱氢、加水、放出氨的过程。

6.氮平衡:答案: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中,故每日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也维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动

态平衡就称为氮平衡

7.必需氨基酸:答案:是指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蛋白提供的氨基酸。主要有8种,它们是: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8.氨基酸代谢库:答案:在血液和组织中分布的氨基酸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三、问答题

1、氨基酸脱氨基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案:脱氨基作用主要有氧化脱氨基、转氨基、联合脱氨基、嘌呤核苷酸循环和非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中,在转氨酶的催化下,α-酮酸与α-氨基酸进行氨基的转移,生成相应的α-酮酸与α-氨基酸的过程。体内的转氨酶有ALT 和AST,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内含维生素B6。

氧化脱氨基作用经脱氢、加水、放出氨。酶是谷氨酸脱氢酶,分布广,活性强,两种组织活性低(心肌和骨骼肌)。

联合脱氨基作用是转氨基作用加上氧化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体内生成非必需氨基酸的主要途径。在心肌和骨骼肌则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

2.体内氨的来源和去路各有哪些?

答案:体内氨有三个来源,即各组织器官中氨基酸及胺分解产生的氨、肠道吸收的氨、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氨主要在肝中合成尿素而解毒,是氨的主要去路;只有少部分氨在肾以铵盐形式由尿排出。谷氨酰胺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通过谷氨酰胺酶的作用水解成氨和谷氨酸,前者由尿排出,后者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而进一步被利用。

氨可通过联合脱氨基的逆过程,再生成非必需氨基酸。氨还可以通过还原性加氨的方式固定在α-酮戊二酸上而生成谷氨酸;谷氨酸的氨基又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转移给其他α-酮酸,生成相应的氨基酸,从而合成某些非必需氨基酸。也可以合成嘌呤和嘧啶。

3.尿素生成的基本过程和生理意义各如何?

答案:尿素在肝中生成,由肾排出。第一,鸟氨酸与氨及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瓜氨酸;第二,瓜氨酸再接受1分子氨而生成精氨酸;第三,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并重新生成鸟氨酸。然后,鸟氨酸参与第二轮循环。由此可见,在这个循环过程中,鸟氨酸所起的作用与三羧酸循环中的草酰乙酸所起的作用类似。总的看来,通过鸟氨酸循环,2分子氨与1分子二氧化碳结合生成1分子尿素及1分子水。尿素是中性、无毒、水溶性很强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至肾,从尿中排出。鸟氨酸通过线粒体内膜上载体的转运再进入线粒体,并参与瓜氨酸的合成,如此反复,完成鸟氨酸循环。主要的生理意义是把有毒的氨变成无毒的尿素。

4.简述生物体内两种重要转氨酶及其临床测定意义

答案:转氨酶是催化某一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成α-酮酸。转氨酶的辅酶均为含维生素B6的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哆胺。测定转氨酶的意义:转氨酶为细胞内酶,血清中转氨酶活性极低,当病理改变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组织坏死或细胞破裂时,转氨酶大量释放,血清转氨酶活性明显增高。体内重要的转氨酶:①谷丙转氨酶(GPT,又称ALT):肝中含量最丰富,急性肝炎病人血清GPT活性明显升高。②谷草转氨酶(GOT,又称AST):心肌含量最丰富,心肌梗死病人血清GOT活性明显升高。

第九章核苷酸代谢

一、填空题

1. NDP(二磷酸核苷)

2. 尿酸β-丙氨酸β-氨基异丁酸氨和二氧化

3. 肝脏小肠肾脏

二、名词解释

1.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答案:用简单小分子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为原料,经过多步酶促反应,进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分核苷酸的补救合成:答案:解代谢产生的嘧啶/嘧啶核苷转变为嘧啶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途径

第十章 DNA生物合成

一、填空题

1.严格的碱基选择 DNA聚合酶的校正功能 RNA引物的作用

2.NA 蛋白质催化端粒DNA的合成自身的RNA

3.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 SOS修复

4. DNA复制DNA的修复合成逆转录合成

5.一多

6.一不需

二、名词解释

1. DNA半保留复制:答案:DNA复制时亲代双链DNA解开,各以每股单链为模板,利用4dNTP,经碱基互补配对,合成新的互补链。生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各有一股链来自亲代分子,另一股为合成新链。

2. 连续复制:答案:DNA复制时,新链延伸的方向为5'→3',前导链的合成与复制叉行进方向一致,是连续合成;随从链合成与复制叉行进方向相反,先合成DNA单链片段,然后彼此连接成长链,此链为不连续合成。

3. 引发体:答案:引物酶合成RNA引物的过程中,首先在复制起始点由许多蛋白质因子如PriA、B、C、DnaB、C、T 等与引物酶结合装配成复合物,即引发体,进而催化RNA引物的合成。

4. 冈崎片段:答案:随从链不连续合成的结果,生成许多带有RNA引物的DNA片段,此种合成方式由日本学者冈崎首先发现,故将该种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5. 复制的保真性:答案:也称复制忠实性,是指DNA复制过程中合成新链的碱基序列与模板链具有高度互补性,使子代DNA分子结构与亲代完全相同,从而使亲代DNA的遗传信息真实无误地传递到子代DNA分子中。

6. 端粒酶:答案: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逆转录酶,能在没有DNA模板情况下,以自身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作用,延伸线性DNA的3'-末端的寡聚脱氧核苷酸片段,催化端粒DNA的合成,保证染色体复制的完整性。

7. 重组修复:答案:当DNA损伤较严重时,来不及修复完善就进行复制,损伤部位无模板指导,复制的子链会有缺口。此时重组蛋白质RecA的核酸酶活性将另一股正常母链与缺口部交换,填补缺口;被交换移去的母链相应片段则可以互补链为模板指导合成,填补缺口。

8. 前导链:答案:DNA复制时,双链解开,其中一股新链的合成依5'→3'方向延伸,与复制叉行进方向一致,是连续合成的,此链称为前导链。

9. DNA的损伤:答案:由自发的或环境的因素引起DNA一级结构的任何异常的改变称为DNA的损伤,也称为突变。

10. .逆转录和逆转录酶:逆转录是依赖RNA的DNA合成作用,即以RNA为模板由dNTP聚合成DNA分子。催化此反应的酶称为逆转录酶

11.复制子和多复制子:答案:细胞中DNA复制时每个复制起点到终点间的DNA复制区域称复制子,每个复制子在一个细胞分裂周期中必须启动而且只能启动一次,真核生物染色体为多复制子。

三、问答题

1. 试述参与DNA复制的过程及其重要酶类的主要功能。

答案:复制的起始:解旋解链,形成复制叉:由拓扑异构酶和解链酶作用,使DNA的超螺旋及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两条单链DNA;单链DNA结合蛋白(SSB)结合在单链DNA上,形成复制叉;在引物酶的催化下,以DNA链为模板,合成一段短的RNA引物。

复制的延长:⑴聚合子代DNA:由DNA聚合酶催化,以亲代DNA链为模板,从5'→3'方向聚合子代DNA链。

⑵引发体移动:引发体向前移动,解开新的局部双螺旋,形成新的复制叉,随从链重新合成RNA引物,继续进行链的延长。

复制的终止:⑴去除引物,填补缺口: RNA引物被水解,缺口由DNA链填补,直到剩下最后一个磷酸酯键的缺口。

⑵连接冈崎片段: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将冈崎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长链。

2. 何谓DNA复制的保真性?哪些因素可保证此特性?

答案:保真性是制复制过程中合成新链的碱基序列与模板链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使子代DNA分子的结构与亲代DNA完全

相同,从而使亲代DNA的遗传信息真实不变地传递到子代DNA分子中。

复制的保真性有赖于以下因素的作用:①复制中严格的碱基选择;②DNA聚合酶的校正功能;③RNA引物的作用。

3. DNA复制时为何会出现冈崎片段?在复制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

答案: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链,即模板DNA链的方向必须为3'→5'。因此,分别以两条亲代DNA链作为模板聚合子代DNA链时的方式是不同的。以3‘→5’方向的亲代DNA链作模板的子代链在复制时基本上是连续进行的,其子代链的聚合方向为5‘→3’,这一条链被称为前导链。而以5‘→3’方向的亲代DNA链为模板的子代链在复制时则是不连续的,其链的聚合方向也是5‘→3’,这条链被称为随后链。由于亲代DNA双链在复制时是逐步解开的,因此,随从链的合成也是一段一段的。DNA在复制时,由随从链所形成的一些子代DNA短链称为冈崎片段。在DNA合成终止时切除引物,冈崎片段由DNA聚合酶来延长,再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形成最后一个磷酸酯键,将冈崎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长链。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一、填空题

1.答案:模板链编码链编码链

2.答案:m7GpppG poly A

3.答案:DNA 5' 3'

4.答案:核心酶σαββ'

5.答案:编码序列非编码序列

6. 答案:起始部位结合部位识别部位

二、名词解释

1.外显子:答案:真核生物断裂基因中,能够指导多肽链合成的编码顺序被称为外显子。

2. 操纵子:答案:原核生物每一转录区段可视为一个转录单位,称为操纵子。操纵子包括若干个结构基因及其上游的调控序列

3. 转录空泡:在转录延伸过程中,要求DNA双螺旋小片段解链,暴露长度约为17bp的单链模板由RNA聚合酶核心酶、DNA模板和转录产物RNA三者结合成转录泡,也称为转录复合物。

4.启动子:答案:指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开始转录的一段 DNA序列,是控制转录的关键部位。原核生物启动子序列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位,即起始部位、结合部位、识别部位。

5.转录单位:答案:RNA转录合成时,只能以DNA分子中的某一段作为模板,故存在特定的起始位点和特定的终止位点,特定起始点和特定终止点之间的DNA链构成一个转录单位,通常由转录区和有关的调节顺序构成。

6.RNA聚合酶:答案:它是一种依赖DNA的RNA聚合酶。该酶以单链DNA为模板以及四种核糖核苷酸(NTP)存在的条件下,不需要任何引物,即可从5′→3′聚合RNA。

7.转录:答案: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催化下,生物体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一条与DNA 链的一定区段互补的RNA链,这个过程称为转录。

8.结构基因:答案:在DNA链上,并非任何区段都可以转录,凡是能转录出RNA的DNA区段称为结构基因。

9.核心酶:答案:原核生物RNA聚合酶是由5个亚基组成的五聚体(α2ββ′σ)蛋白质,脱去σ亚基后,剩余的α

2ββ′亚基合称为核心酶。

10. 转录的不对称性:答案:是指以双链DNA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进行转录,从而将遗传信息由DNA传递给RNA;对于不同的基因来说,其转录信息可以存在于两条不同的DNA链上。

三、问答题

1.原核生物转录终止有二种形式:

答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依赖于ρ因子的转录终止——首先ρ因子识别转录物RNA5ˊ端特殊序列并与之结合,随之沿5′→3′方向朝RNA聚合酶移动,依靠ATP和其它核苷三磷酸水解提供移动的能量。直至遇到暂停在终止点的RNA聚合酶,此时由解螺旋酶催化转录泡中DNA:RNA杂化双链折开,从而促使新生RNA链从三元复合物中解离出来。

②不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这种转录终止方式是由于在DNA模板上靠近终止处有些特殊的碱基序列,这一部位转

录出的RNA产物3'端终止区一级结构能形成具有茎和环的发夹结构,其后有4~6个连续的U,RNA聚合酶在此就会停止作用,二级结构改变了,核心酶从模板上释放出来,RNA合成终止。

2.简述复制与转录的相似和区别。

答案:复制和转录都以DNA为模板,都需依赖DNA的聚合酶,聚合过程都是在核苷酸之间生成磷酸二酯键,新链合成都是从5′→3′方向延长,都需遵从碱基配对规律。复制和转录的区别是:通过复制使子代保留亲代全部遗传信息,而转录只是根据生存需要将部分信息表达。复制以双链DNA为模板,而转录只需单链DNA为模板;复制产物是双链DNA,转录产物是单链RNA。此外,聚合酶分别是DNA pol和RNA pol;底物分别是dNTP和NTP;复制是碱基A-T、G-C配对,转录是碱基A-U、G-C配对;复制需要RNA引物,转录不需要任何引物。

3. 论述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加工各步骤的生物学意义

答案: mRNA的帽子结构(GpppmG—)的作用:①是前体mRNA在细胞核内的稳定因素,②也是mRNA在细胞质内的稳定因素,没有帽子结构的转录产物很快被核酸酶水解,③促进蛋白质生物合成起始复合物的生成,因此提高了翻译强度。

3′末端多聚A尾功能:① mRNA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所必需的形式,②大大提高了mRNA在细胞质中的稳定性。

剪接作用:把hnRNA中的内含子除去,把外显子连接起来,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版。

甲基化作用功能::形成真核生物mRNA链5′端帽子结构和内部结构。

4.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结构特点和功能:

答案:RNA聚合酶单链DNA模板以及四种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不需要引物,聚合生成RNA。原核生物中的RNA聚合酶:全酶由五个亚基构成,即α2ββ'σ。σ亚基与转录起始点的识别有关,而在转录合成开始后被释放,余下的部分(α2ββ')被称为核心酶,与RNA链的聚合有关。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功能主要有:①以全酶形式从DNA分子中识别转录的起始部位。②促使与酶结合的DNA双链分子打开约17个碱基对。③催化与模板碱基互补的NTP逐一按与模版DNA链碱基配对规律5'至3'方向延伸成多聚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完成一条RNA的转录。④识别转录终止信号。⑤参与转录水平的调控。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一、填空题

1. 答案:模板携带转运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 答案: 64 61 AUG UAA UAG UGA

3. 答案:新生肽的剪切新生肽的折叠亚基的聚合脱N-甲酰基或N-蛋氨酸个别氨基酸的修饰

4. 答案:3 1

5. 答案:简并性连续性摆动性通用性

6. 答案:5’→3’ N端→C端

7. 答案:进位成肽转位

8. 答案:氨基酰-tRNA结合的部位肽酰-tRNA结合的部位

9. 答案:结合氨基酸密码子

10. 答案:GTP 一个

二、名词解释

1.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密码子:答案:作为指导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三联体,代表一个氨基酸的信息,此三联体就称为蛋白质合成的密码子。共有64种不同的密码。

2. 遗传密码的摆动性:答案:密码子第3位与反密码子的第1位碱基配对有时会出现不遵守碱基配对规律的情况,称为遗传密码的摆动性。

3. 多核糖体:答案:多个核糖体可以在一条mRNA链上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称为多核糖体循环。

4. SD序列:答案:大肠杆菌mRNA翻译起始子AUG的上游8~13个核苷酸之前有4~6个核苷酸组成的富含嘌呤的序列。称之为SD序列。是原核生物mRNA与小亚基的结合所必须结构,又称为核蛋白体结合位点。

5. 蛋白质生物合成或翻译:答案: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就是将DNA传递给mRNA的遗传信息,再具体的解译为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翻译。

6. 开放阅读框架:答案:从mRNA 5′端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前的一段DNA序列,代表一个结构基因,称为开放阅读框架

7. 信号肽:答案:位于新合成的分泌蛋白前体N端的特殊序列,引导分泌蛋白靶向运输过程,包括氨基端带正电荷的亲水区、中部疏水核心区,近羧基端含小分子氨基酸的信号肽酶切识别区三部分。

8. 原核生物释放因子:答案:识别并结合终止密码子,由GTP供能,使tRNA、mRNA、RF与核蛋白体分离,释放出合成的多肽链,协助蛋白质合成终止的蛋白因子。

三、问答题

1.翻译后加工常见有哪些方式?

答案:①一级结构的加工修饰:肽段的切除、N端甲酰蛋氨酸或蛋氨酸的切除、氨基酸的修饰。

②肽链的折叠:在分子伴侣的帮助下形成特定的二硫键和空间构象。

③蛋白质高级结构修饰: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各亚基分别合成,按一定的方式和次序聚合成四级结构。

④蛋白质合成后靶向运输:许多蛋白合成后经靶向运送到其相应功能部位。

2. 简述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答案:氨基酸活化后,在核蛋白体上缩合形成肽键的过程称为核蛋白体循环,循环包括:

①肽链合成的起始起始阶段在Mg2+,GTP,起始因子作用下,由核蛋白体大、小亚基,模板mRNA及蛋氨酰-tRNA共同构成起始复合体。起始密码子处于P位,mRNA上第二个密码子处于A位。

②肽链的延长在肽链延长因子,GTP,Mg2+等参与下,经过进位、转肽、移位三个步骤重复进行,肽链按遗传信息所编码的氨基酸顺序不断延长。

③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当肽链合成至A位上出现终止信号(UAA/UGA/UAG)时,多肽链合成终止,开始另一条肽链的合成。

3. 简述遗传密码的概念和特点:

3. 遗传密码:mRNA上每 3个碱基组成的三联体决定一种氨基酸,称遗传密码子。遗传密码的特点:

①方向性:翻译时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向是5′→3′。

②连续性:即从起始密码开始,各三联体密码子连续阅读而无间断。

③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密码子为其编码。

④摆动性:mRNA密码子第三位碱基与tRNA分子上的反密码子第一位碱基不严格遵守碱基的配对规则。

⑤通用性:所有生物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使用的遗传密码相同。

⑥起始密码:位于mRNA起始部位的AUG称为起始密码,同时编码甲硫氨酸;终止密码:UAA、UAG、UGA,不代表任何氨基酸,仅作为肽链合成的终止信号。

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

一、填空题

1. 答案:不变持续恒定

2. 答案:生长发育分化

3. 答案:基因丢失基因扩增基因重排

二、名词解释

1.基因表达:答案:基因表达是指储存遗传信息的基因经过转录和翻译而形成表型性状的过程。

2.顺式作用元件:顺式调控元件是基因周围能与特异转录因子结合而影响转录的DNA序列。主要是起正性调控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静止子。

3.阻遏蛋白:答案:由调节基因I编码,可结合到操纵序列O上使RNA聚合酶不能从启动子P处进入到结构基因上,因而结构基因的表达被关闭。

4. 增强子:答案:指远离转录起始点、决定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增强子通常占100-200bp长度,基本核心组件常为8-12bp。

5. 反式作用因子:答案:真核生物反式作用因子通常属转录因子(TF)。又称分子间作用因子,识别特定DNA序列(通

常8~15核苷酸)与DNA结合后,可以促进(正调控)或抑制(负调控)1个邻近基因的转录。

三、问答题

1.乳糖操纵子的结构及功能:

答案: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基本结构为3个结构基因、1个启动子P、1个操纵序列O和1个调节基因I。3个结构基因Z、Y和A分别编码β-半乳糖苷酶、透酶和转乙酰基酶。启动子P为RNA聚合酶辨认和结合的位点。调节基因I编码阻遏蛋白,后者可结合到操纵序列O上使RNA聚合酶不能从启动子P处进入到结构基因上,结构基因的表达被关闭。在P的上游还有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CAP)结合的位点。

2.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方式

答案::①当无乳糖时,乳糖操纵子中调节基因I编码的阻遏蛋白与操纵序列结合,阻碍RNA聚合酶与P结合,结构基因无表达。②当有乳糖存在时,进入细胞,可以形成阻遏蛋白-诱导物复合物,阻遏蛋白不与操纵基因结合时,有利于RNA 聚合酶与启动子形成起始复合物以及RN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移动,促成结构基因的转录。③当有葡萄糖存在时,不论乳糖是否存在乳糖操纵子的结构基因都不能表达,因为乳糖操纵子基因表达依赖于CAP的正性激活,即cAMP结合于CAP,促进CAP与DNA结合,促进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转录被激活。而细胞内的cAMP的浓度受细胞中葡萄糖浓度的影响,当葡萄糖浓度高时,cAMP浓度降低,所以乳糖操纵子结构基因转录不能发生。总之乳糖操纵子转录发生的条件是培养基中没有葡萄糖但有乳糖存在。

生化简答题(附答案)

1.简述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2.何谓酮体?酮体是如何生成及氧化利用的? 3.为什么吃糖多了人体会发胖(写出主要反应过程)?脂肪能转变成葡萄糖吗?为什么? 4.简述脂肪肝的成因。 5.写出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及关键酶?胆固醇在体内可的转变成哪些物质? 6.脂蛋白分为几类?各种脂蛋白的主要功用? 7.写出甘油的代谢途径? 8.简述饥饿或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的原因? 9.试比较生物氧化与体外物质氧化的异同。 10.试述影响氧化磷酸化的诸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11.试述体内的能量生成、贮存和利用 12.试从蛋白质营养价值角度分析小儿偏食的害处。 13.参与蛋白质消化的酶有哪些?各自作用? 14.从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角度分析严重肝功能障碍时肝昏迷的成因。 15.食物蛋白质消化产物是如何吸收的? 16.简述体内氨基酸代谢状况。 17.1分子天冬氨酸在肝脏彻底氧化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尿素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简述代谢过程。 18.简述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过程及常见的代谢疾病。 19.简述甲硫氨酸的主要代谢过程及意义。 20.简述谷胱甘肽在体内的生理功用。 21.简述维生素B6在氨基酸代谢中的作用。 22.讨论核苷酸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

23.简述物质代谢的特点? 24.试述丙氨酸转变为脂肪的主要途径? 25.核苷、核苷酸、核酸三者在分子结构上的关系是怎样的? 26.参与DNA复制的酶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有何异同? 27.复制的起始过程如何解链?引发体是怎样生成的? 28.解释遗传相对保守性及其变异性的生物学意义和分子基础。 29.什么是点突变、框移突变,其后果如何? 30.简述遗传密码的基本特点。 31.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包括哪些物质,各起什么作用。 32.简述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节的特点。阻遏蛋白与阻遏机制的普遍性。33.简述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34.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组织细胞的基因组成和表达是否相同?为什么?35.简述重组DNA技术中目的基因的获取来源和途径。 36.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7.什么叫基因重组?简述沙门氏菌是怎样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38.简述类固醇激素的信息传递过程。 39.简述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40.凝血因子有几种?简述其部分特点? 41.简述红细胞糖代谢的生理意义。 42.试述维生素A缺乏时,为什么会患夜盲症。 43.简述佝偻病的发病机理。 44.维生素K促进凝血的机理是什么?

专升本生物化学问答题答案(A4)..

温医成教专升本《生物化学》思考题参考答案 下列打“*”号的为作业题,请按要求做好后在考试时上交 问答题部分:(答案供参考)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结构特征是什么? 答: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仅有20种,且均属L-氨基酸(甘氨酸除外)。 *2、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主要形式有哪两种?各有何结构特征? 答: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α-螺旋、β-折叠。 α-螺旋:多肽链的主链围绕中心轴做有规律的螺旋上升,为右手螺旋,肽链中的全部肽键 都可形成氢键,以稳固α-螺旋结构。 β-折叠:多肽链充分伸展,每个肽单元以Cα为旋转点,依次折叠成锯齿状结构,肽链间形成氢键以稳固β-折叠结构。 *3、什么是蛋白质变性?变性的本质是什么?临床上的应用?(变性与沉淀的关系如何?)(考过的年份:2006 答: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质的空间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丢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变性的应用:临床医学上,变性因素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此外, 防止蛋白质变性也是有效保存蛋白质制剂(如疫苗等)的必要条件。 (变性与沉淀的关系: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4、简述细胞内主要的RNA及其主要功能。(同26题) 答:信使RNA(mRNA):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转运RNA(tRNA):氨基酸的运载工具及蛋白质物质合成的适配器; 核蛋白体RNA(rRNA):组成蛋白质合成场所的主要组分。 *5、简述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 答:1. 大多数真核mRNA的5′末端均在转录后加上一个7-甲基鸟苷,同时第一个核苷酸的C ′2也是甲基化,形成帽子结构:m7GpppNm-。 2. 大多数真核mRNA的3′末端有一个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称为多聚A尾。 6、简述tRNA的结构特点。 答:tRNA的一级结构特点:含10~20% 稀有碱基,如DHU;3′末端为—CCA-OH;5′末端大多数为G;具有TψC 。 tRNA的二级结构特点:三叶草形,有氨基酸臂、DHU环、反密码环、额外环、TΨC环组

生物化学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DNA的溶解温度(Tm值):引起DNA发生“溶解”的温度变化范围只不过几度,这个温度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氨的同化:由生物固氮与硝酸还原作用产生的氨,进入生物体后被转变为含氮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与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值,用符号PL表示 氨基酸同功受体:每一个氨基酸可以有多过一个tRNA作为运载工具,这些tRNA称为该氨基酸同功受体 半保留复制:双链DNA的复制方式,亲代链分离,每一子代DNA分子由一条亲代链与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单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变构酶:或称别构酶,就是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的催化活性受其三维结构中的构象变化的调节 不对称转录:转录通常只在DNA的任一条链上进行,这称为不对称转录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构耽误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构组合体 单体酶:只有一条多肽链的酶称为单体酶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指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与其所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与折叠的方式 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一级二硫键的位置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有此高能磷酸键提供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专一性:酶对底物及其催化反应的严格选择性 多酶体系:有几个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多酶体系 发夹结构:RNA就是单链线形分子,只有局部区域为双链结构,这些结构就是由于RNA单链分子通过自身回折使得互补的碱基对相遇,形成氢键结合而成的,称为发夹结构 反密码子:在tRNA链上有三个特定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由这些反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识别mRNA链上的密码 反密码子:在转移RNA反密码子环中的三个核苷酸的序列,在蛋白质合成中通过互补的碱基配对,这部分结合到信使RNA的特殊密码上 反义RNA:具有互补序列的RNA 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与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各种组织与细胞 分子杂交:不同的DNA片段之间,DNA片段与RNA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 辅基:酶的辅因子或结合的巴掌的非蛋白部分,与酶或蛋白质结合得非常紧密,用透析法不能除去 复制叉:复制DNA分子的Y形区域,在此区域发生链的分离及新链的合成 冈崎片段:一组短的DNA片段,就是在DNA复制的起始阶段产生的,随后又被连接形成较长的

生化名词解释、简答

试卷一 五、写出下列物质的中文名称并阐明该物质在生化中的应用(共8分) DNS-C1 DNFB DEAE —纤维素 BOC 基 1、DNS-Cl : 5一二甲氨基萘-1-磺酰氯,用作氨基酸的微量测定,或鉴定肽链的N —端氨基酸。 2、DNFB :2,4一二硝基氟苯,鉴定肽链的N —端氨基酸。 3、DEAE 一纤维素: 二乙氨基乙基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用于分离蛋白质。 4、BOC 基: 叔丁氧羰酰基,人工合肽时用来保护氨基酸的氨基。 六、解释下列名词(共12分) 1、肽聚糖:肽聚糖是以NAG 与NAM 组成的多糖链为骨干与四肽连接所成的杂多糖。 2、蛋白质的别构效应:含亚基的蛋白质由于一个亚基的构象改变而引起其余亚基和整个分子构象、性质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作用称别构效应。 3、肽平面:由于肽键不能自由旋转,形成肽键的4个原子和与之相连的2个α-碳原子共处在1个平面上,形成酰胺平面,也称肽平面。 4、两面角:由于肽链中的C α-N 键和Cα—C 键是单键,可以自由旋转,其中绕C α-N 键旋转的角度称φ角,绕C α-C 键旋转的角度称ψ角,这两个旋转的角度称二面角。 5、波耳效应:pH 的降低或二氧化碳分压的增加,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的现象称波耳效应。 6、碘价:100克脂肪所吸收的碘的克数称碘价,碘价表示脂肪的不饱和度。 七、问答与计算(共30分) 1、今从一种罕见的真菌中分离到1个八肽,它具有防止秃发的作用。经分析,它的氨基酸组成是:Lys 2,Asp 1,Tyr 1,Phe 1,Gly 1,Ser 1和Ala 1。此八肽与FDNB 反应并酸水解后。释放出FDNB-Ala 。将它用胰蛋白酶酶切后,则得到氨基酸组成为:Lys 1,Ala 1,Ser 1和Gly ,Phe 1,Lys 1的肽,还有一个二肽。将它与胰凝乳蛋白酶反应后,释放出游离的Asp 以及1个四肽和1个三肽,四肽的氨基酸组成是:Lys 1,Ser 1,Phe 1和Ala 1,三肽与FDNB 反应后,再用酸水解,释放出DNP-Gly 。请写出这个八肽的氨基酸序列。(10分)Ala-Ser-Lys-phe-Gly-Lys-Tyr-Asp 2、试求谷胱甘肽在生理pH 时带的净电荷,并计算它的等电点。已知pK (COOH )=2.12 pK (COOH )=3.53 pK (N +H 3)=8.66 pK(SH)=9.62 净电荷为-1,83 .22 53 .312.2=+= PI 3、若有一球状蛋白质,分子中有一段肽链为Ala-Gln-Pro-Trp-Phe-Glu-Tyr-Met… 在生理条件下,哪些氨基酸可能定位在分子内部?(5分) 球状蛋白质形成亲水面,疏水核,所以Ala,Pro,Trp,phe,Met 可能定位在分子内部。

生化简答题与答案

生化简答题 ●肿瘤抑制因子p53在调控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中的作用机制 6-磷酸葡糖脱氢酶此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的高低决定6-磷酸葡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此酶活性主要受NADPH/NADP+比值的影响,比值升高则被抑制,降低则被激活。另外NADPH对该酶有强烈抑制作用。 p53可以与磷酸戊糖途径上的第一步反应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相结合,并且抑制它的活性。 在正常情况下,p53参与阻止这一途径的进行,细胞中的葡萄糖因此被主要用于进行酵解和三羧酸循环;在p53发生突变或缺失的肿瘤细胞中,由于p53的突变使它失去与G6PD 结合的能力和对G6PD的抑制,细胞中利用葡萄糖的另一代谢途径即磷酸戊糖途径因此加速进行,大量消耗葡萄糖,这一发现部分解释了自19世纪20年代末科学家所提出的Warburg 现象(Warburg effect)。另外,由于PPP的加速,产生大量NAPDH及戊糖(DNA的组份原料),可以满足肿瘤细胞快速生长所需要的大量的DNA复制。 这一研究还第一次提出:p53除了具有转录活性外,还具有催化功能,它通过与底物瞬时结合,以”hit-and-run”的模式使G6PD酶的活性降低。 ● 结合所学糖代谢所学知识,分析临床上使用果糖2,6二磷酸辅助治疗心肌缺血的机制. F-2,6-2P是磷酸果糖激酶-1(PFK-1)的别构激活剂,能够促进葡萄糖的分解,产生ATP,为心肌提供能量,弥补了因缺血造成的能量不足。 【二磷酸果糖(FDP)属于心血管类正性肌力药物,是机体葡萄糖代谢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二磷酸果糖在代谢过程中通过刺激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的浓度,具有调节细胞代谢,增加细胞能量,维持细胞骨架,提高红细胞韧性和释氧等功能。因此,在抗缺血,缺氧,提高机体功能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作用,由于二磷酸果糖静脉给药后可较好地改善心肌代谢,保护心肌,改善心肌缺血,常作为心肌缺血的辅助治疗用药(2,6二磷酸果糖】 心绞痛、心衰、心肌梗塞的辅助治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适用症较广,副作用轻微,在心血管急慢性病症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临床上重要的降血糖药物,据研究其机制与metformin促进糖 的无氧分解和抑制糖异生有关,请试结合糖的无氧酵解生化知识分析,metformin有何副作用? 糖无氧氧化反应终产物为乳酸,而二甲双胍促进糖的无氧分解,故在使用二甲双胍的病人中,由于二甲双胍的累积有可能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大概这个意思吧~其他的自己看着办) ● 病例分析 某对夫妻,喜得一子,无比喜悦!可第三天,医生检查发现小宝宝出现黄疸、贫血、面色苍白。初步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给予光照治疗以去黄疸,患儿3天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1、请问医生的处理正确吗?错误在哪里? 2、新生儿有哪些病会引起黄疸呢? 1、错,宝宝贫血、面色苍白为病理性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而医生误诊为生理性黄疸,耽误治疗。

生物化学简答题

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他主要有哪几种?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包括侧链的构象。它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四种。 简述α-螺旋结构特征:1、在α-螺旋结构中,多肽链主要围绕中心轴以右手螺旋方式螺旋上升,每隔 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一圈,螺距 为0.54nm2、氨基酸残基的侧链伸向螺旋外侧。3、每个氨基酸残基的亚氨基上的氢与第四个氨基酸残基羟基上的氧形成氢键,以维持α-螺旋稳定。 简述常用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盐析、透析、超速离心、电泳、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 简述谷胱甘肽的结构和功能:组成: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构成的活性三肽,功能基团:半胱氨酸残基中的巯基。功能: 1、作为还原剂清除体内H2O2,使含巯基的酶或蛋白质免遭氧化,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2.具有嗜核特性,与亲电子的毒物或药物结合, 保护核酸和蛋白质免遭损害。 哪些原因影响蛋白质α-螺旋结构的形成或稳定?1、一条多肽链中,带有相同电荷的氨基酸彼此相邻,相互排斥,妨碍α-螺旋的形成。2、含有大侧链的氨基酸残基,彼此相邻,空间位阻较大也会影响α-螺旋的形成。3、脯氨酸为亚氨基酸,亚氨基酸形成肽键后,没有了 游离的氢,不能形成氢键,因此不能形成α-螺旋。 酶的化学修饰的特点是什么:①在化学修饰过程中,酶发生无活性和有活性两种形式的互变②该修饰时共价键的变化,最常见的是磷酸 化和去磷酸化修饰③常受激素的调控④是酶促反应⑤有放大效应 酶的变构调节特点是什么:细胞内一些中间代谢产物能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以非共价键可逆结合,使酶构象发生改变 并影响其催化活性,进而调节代谢反应速率,这种现象为变构反应,其特点是①变构酶常由多个亚基构成②变构效应剂常结合在活性中 心以外的调节部位,引起酶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③变构效应剂与调节部位以非共价键结合④酶具有无活性和有活性两种 方式互变⑤不服从米曼氏方程,呈S型曲线 酶和一般催化剂比较有何异同:相同点:①反应前后无质和量的改变②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③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④都是通过降低 反应活化能而增加反应速率的不同点①酶的催化效率高②酶对底物有高度特异性③酶活性的可调节性,酶的催化作用多受多种因素调节 ④酶是蛋白质,对反应条件要求严格,如温度、pH等 简述Km和Vmax的意义:Km的意义:①Km等于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②一些酶的K2>>K3,Km可表示酶和底物 的亲和力③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与酶结构,酶所催化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等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Vmax 的意义:Vmax是酶被底物完全饱和时的反应速率 简述何谓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意义:一些酶在细胞合成时,没有催化活性,需要经一定的加工剪切才有活性。这类无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 酶原。在合适的条件下和特定的部位,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的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酶原激活的意义:酶原形式的存在及酶 原的激活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消化道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避免了胰腺细胞和细胞外间质的蛋白被蛋白酶水解而破坏,并保证酶在特 定环境及部位发挥其催化作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凝血酶原不被激活,则无血液凝固发生,保证血流通畅运行。一旦血管破损,凝血酶 原激活成凝血酶,血液凝固发生催化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阻止大量失血,起保护机体作用 举例说明什么是同工酶,有何意义:同工酶使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等不同的一组酶意义:①同工酶可存在于不同个体的不同组织中,也可存在于同一个体同一组织中和同一细胞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 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例如:LDH1和LDH5分别在心肌和肝脏高表达②还可以作为遗传标志,用于遗传分析研究。在个体发育的不同 阶段,同一组织也可因基因表达不同而有不同的同工酶谱,即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其同工酶亦有不同③同工酶的测定对于疾病的 诊断及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如心肌梗死后3~6小时血中CK2活性升高,24小时酶活性到达顶峰,3天内恢复正常水平 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的作用有哪些:①作为酶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因参加反应,传递电子②作为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便于酶和底物密 切接触③为稳定酶的空间构象④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的静电斥力 酶的必需基团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作用:酶的必需基团包括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和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有 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结合基团结合底物和辅酶,使之与酶形成复合物。能识别底物分子特异结合,将其固定于酶的活性中心。催化基 团影响底物分子中某些化学键的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最终将其转化为产物。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为维持酶活性的空间 构象所必需 何谓酶促反应动力学,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速率及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各因素的科学,影响 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及激活剂等①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影 响的作图时呈矩形双曲线的②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③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④pH通过改变酶和 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⑤抑制剂可逆或不可逆的降低酶促反应速率⑥激活剂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 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以磺胺类药物为例:①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时,不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 而是在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以对氨基苯甲酸为底物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是核苷酸合成过程中的辅酶之一四氢叶酸的前 体②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甲苯酸相似,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细菌则因核苷酸乃至核酸 的合成受阻而影响其生长繁殖。人类能直接利用食物中的叶酸,体内的核酸合成不受磺胺类药物的干扰。③根据竞争性抑制剂的特点, 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必须保持血液中药物的高浓度,以发挥其有效竞争性抑菌作用许多属于抗代谢物的抗癌药物,如氨甲喋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几乎都是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它们分别抑制四氢叶酸、脱氧胸苷酸及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以抑制肿瘤的生长 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①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作用大小与抑制剂和底 物的浓度以及酶对它们的亲和力有关。Km升高,Vmax不变②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结构不相似或完全不同,只与酶活性中心外 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在结合抑制剂后与底物的结合。该抑制作用的强弱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Km不变,Vmax下降③反竞争抑 制剂: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的三元复合物不能解离出产物。Km和Vmax均下降 生物氧化的特点:1、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提问,PH接近中性):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有利于ATP的形成;广泛的加氢脱水反应使物质能间接获得氧,并增加脱氢的机会;产生的水是由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的,CO2由有机酸脱羧产生。 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有哪些,请举例说明:1、呼吸链抑制剂:鱼藤酮、粉蝶霉素A、异戊巴比妥、抗霉素A、二巯基丙醇、CO、CN-、N3及H2S。2、解偶联剂:二硝基苯酚。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寡霉素。 NADH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顺序;如果加入异戊巴比妥结果将如何?NAD H→FMN(Fe-S)→CoQ→Cyt b→Cyt c1→Cyt c→Cyt aa3→1/2O2,异戊巴比妥与FMN结合,从而阻断电子传递链,使电子传递终止,细胞呼吸停止。 体内生成ATP的两种方式的什么,以哪种为主?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前者指直接将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给ADP(或者GDP)而生成ATP(或GTP)的过程。后者指代谢物脱下的2H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而生成ATP的过程,这是产生ATP的主要方式。 简述胞液中的还原当量(H+)的两种穿梭途径:在胞液中生成的H+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经呼吸链氧化,需借助穿梭作用才能进入线粒体 内。其中通过α-磷酸甘油穿梭,2H氧化时进入琥珀酸呼吸链,生成 1.5分子ATP;进过苹果酸-天冬氨酸的穿梭作用,则进入NADH呼吸链,生成 2.5分子ATP。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a.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 的供氢体,如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合成.b. NADPH参与体内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有关.c. 用于维持GSH的还原状态,保护-SH基蛋白和-SH酶免受氧化及的损坏:保护红细胞膜的完整性. TCA循环的要点: a乙酰CoA经TCA循环被氧化成2分子CO2;b 有4次脱氢反应,其中3次由NAD+接受,1次由FAD接受:c 有3个不可逆反应,分别由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催化;d 消耗2分子水(柠檬酸合酶及延胡索酸酶反应);e 发生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由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 糖异生的关键酶反应: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CO2+ATP→草酰乙酸+ADP+Pi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草酰乙酸+GTP→磷酸烯醇式丙 酮酸+GDP 果糖双磷酸酶-1: 1,6-双磷酸果糖+H2O→6-磷酸果糖+Pi 葡萄糖-6-磷酸酶:6-磷酸葡萄糖+H2O→葡萄糖+Pi。 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途径及其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来源:a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中的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催化磷酸化反应生成;b.由糖原分解产生的1-磷酸葡萄糖异构生成;c非糖物质经糖异生途径由6-磷酸果糖异构生成. 2.去路:a经糖酵解生成乳酸;b.经有氧氧化彻底分解为 CO2和水;c.由变位酶催化生成1-磷酸葡萄糖,参与糖原合成;d.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催化下进入磷酸戊糖途径;e异生为葡萄糖. 3.由此可见,6-磷酸葡萄糖是糖代谢多种途径的交叉点,是各代谢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去向取决于各代谢途径中相关酶的活

生物化学简答题新编完整版

生物化学简答题新编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他主要有哪几种?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包括侧链的构象。它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四种。 简述α-螺旋结构特征:1、在α-螺旋结构中,多肽链主要围绕中心轴以右手螺旋方式螺旋上升,每隔个氨基酸残基上升一圈,螺距为、氨基酸残基的侧链伸向螺旋外侧。3、每个氨基酸残基的亚氨基上的氢与第四个氨基酸残基羟基上的氧形成氢键,以维持α-螺旋稳定。 简述常用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盐析、透析、超速离心、电泳、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 简述谷胱甘肽的结构和功能:组成: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构成的活性三肽,功能基团:半胱氨酸残基中的巯基。功能:1、作为还原剂清除体内H2O2,使含巯基的酶或蛋白质免遭氧化,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2.具有嗜核特性,与亲电子的毒物或药物结合,保护核酸和蛋白质免遭损害。 哪些原因影响蛋白质α-螺旋结构的形成或稳定?1、一条多肽链中,带有相同电荷的氨基酸彼此相邻,相互排斥,妨碍α-螺旋的形成。2、含有大侧链的氨基酸残基,彼此相邻,空间位阻较大也会影响α-螺旋的形成。3、脯氨酸为亚氨基酸,亚氨基酸形成肽键后,没有了游离的氢,不能形成氢键,因此不能形成α-螺旋。 酶的化学修饰的特点是什么:①在化学修饰过程中,酶发生无活性和有活性两种形式的互变②该修饰时共价键的变化,最常见的是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修饰③常受激素的调控④是酶促反应⑤有放大效应 酶的变构调节特点是什么:细胞内一些中间代谢产物能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以非共价键可逆结合,使酶构象发生改变并影响其催化活性,进而调节代谢反应速率,这种现象为变构反应,其特点是①变构酶常由多个亚基构成②变构效应剂常结合在活性中心以外的调节部位,引起酶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③变构效应剂与调节部位以非共价键结合④酶具有无活性和有活性两种方式互变⑤不服从米曼氏方程,呈S型曲线 酶和一般催化剂比较有何异同:相同点:①反应前后无质和量的改变②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③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④都是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而增加反应速率的不同点①酶的催化效率高②酶对底物有高度特异性③酶活性的可调节性,酶的催化作用多受多种因素调节④酶是蛋白质,对反应条件要求严格,如温度、pH等 简述Km和Vmax的意义:Km的意义:①Km等于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②一些酶的K2>>K3,Km可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③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与酶结构,酶所催化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等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Vmax的意义:Vmax是酶被底物完全饱和时的反应速率 简述何谓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意义:一些酶在细胞合成时,没有催化活性,需要经一定的加工剪切才有活性。这类无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在合适的条件下和特定的部位,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的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酶原激活的意义:酶原形式的存在及酶原的激活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消化道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避免了胰腺细胞和细胞外间质的蛋白被蛋白酶水解而破坏,并保证酶在特定环境及部位发挥其催化作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凝血酶原不被激活,则无血液凝固发生,保证血流通畅运行。一旦血管破损,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血液凝固发生催化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阻止大量失血,起保护机体作用

生物化学简答题

1.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作用的大小与抑制剂与底物的浓度以及酶对它们的亲和力有关。Km值升高,Vm不变。 (2)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不相似或不同,只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因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抑制作用的强弱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Km值不变,Vm 下降。 (3)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的三元复合物不能解离为产物。Km,Vm均下降。 DNA复制与转录过程的异同点。 DNA的复制与转录的相同点:复制和转录都是酶促的核苷酸聚合的过程,有以下相似之处,都以DNA为模板;都需依赖DNA的聚合酶;聚合过程都是核苷酸之间生成磷酸二酯键;都从5′至3′方向延伸成新链多聚核苷酸;都遵从碱基配对规律。 复制与转录的不同点: 1 转录以DNA单链为模版而复制以双链为模板 2 转录用的无引物而复制以一段特异的RNA为引物 3 转录和复制体系中所用的酶体系不同 4转录和复制的配对的碱基不完全一样,转录中A对U,而复制中A对T,而且转录体系中有次黄嘌呤碱基的引入 (1)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过程的酶,除了琥珀酸脱氢酶是定位于线粒体内膜外,其余均位于线粒体基质中主要事件顺序为: 1)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合,生成柠檬酸,放出CoA。柠檬酸合成酶。 2)柠檬酸先失去一个H2O而成顺乌头酸,再结合一个H2O转化为异柠檬酸。顺乌头酸酶 3)异柠檬酸发生脱氢、脱羧反应,生成a-酮戊二酸,放出一个CO2,生成一个NADH+H+。异柠檬酸脱氢酶 4)a-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放出一个CO2,生成一个NADH+H+。酮戊二酸脱氢酶 5)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生成1分子FADH2,琥珀酸脱氢酶 7)延胡索酸和水化合而成苹果酸。延胡索酸酶 8)苹果酸氧化脱氢,生成草酸乙酸,生成1分子NADH+H+。苹果酸脱氢酶

生化简答题大全及答案教学文稿

1.脂类的消化与吸收:脂类的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小肠内的胰脂酶、磷脂酶、胆固醇酯酶及辅脂酶等可以催化脂类水解;肠内PH值有利于这些酶的催化反应,又有胆汁酸盐的作用,最后将脂类水解后主要经肠粘膜细胞转化生成乳糜微粒被吸收。 2.何谓酮体?酮体是如何生成及氧化利用的: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酮体是在肝细胞内由乙酰CoA经HMG-CoA转化而来,但肝脏不利用酮体。在肝外组织酮体经乙酰乙酸硫激酶或琥珀酰CoA转硫酶催化后,转变成乙酰CoA并进入三羧酯循环而被氧化利用。 3.为什么吃糖多了人体会发胖(写出主要反应过程)?脂肪能转变成葡萄糖吗?为什么?人吃过多的糖造成体内能量物质过剩,进而合成脂肪储存故可以发胖,基本过程如下: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合成脂肪酸→酯酰CoA葡萄糖→磷酸二羧丙酮→3-磷酸甘油脂酰CoA+3-磷酸甘油→脂肪(储存)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不能转变成葡萄糖,因为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乙酰CoA不能逆转为丙酮酸,但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可以通过糖异生而生成葡萄糖。 4.简述脂肪肝的成因。肝脏是合成脂肪的主要器官,由于磷脂合成的原料不足等原因,造成肝脏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内脂肪不能及时转移出肝脏而造成堆积,形成脂肪肝。 5.写出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及关键酶?胆固醇在体内可的转变成哪些物质?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是乙酰CoA.NADPH和ATP等,限速酶是HMG-CoA还原酶,胆固醇在体内可以转变为胆计酸、类固醇激素和维生素D3。 7.写出甘油的代谢途径?甘油→3-磷酸甘油→(氧化供能,异生为糖,合成脂肪再利用) 8.简述饥饿或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的原因?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肝外组织氧化利用酮体的能力大大超过肝内生成酮体的能力,血中仅含少量的酮体,在饥饿、糖尿病等糖代谢障碍时,脂肪动员加强,脂肪酸的氧化也加强,肝脏生成酮体大大增加,当酮体的生成超过肝外组织的氧化利用能力时,血酮体升高,可导致酮血症、酮尿症及酮症酸中毒 9.试比较生物氧化与体外物质氧化的异同。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的相同点: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和释放的能量是相同的。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的不同点: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进行的,能量逐步释放并伴有ATP的生成,将部分能量储存于ATP分子中,可通过加水脱氢反应间接获得氧并增加脱氢机会,二氧化碳是通过有机酸的脱羧产生的。生物氧化有加氧、脱氢、脱电子三种方式,体外氧化常是较剧烈的过程,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是由物质的碳和氢直接与氧结合生成的,能量是突然释放的。 10.试述影响氧化磷酸化的诸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及机制:(1)呼吸链抑制剂:鱼藤酮、粉蝶霉素A、异戊巴比妥与复合体Ⅰ中的铁硫蛋白结合,抑制电子传递;抗霉素A、二巯基丙醇抑制复合体Ⅲ;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抑制复合体Ⅳ。(2) 解偶联剂:二硝基苯酚和存在于棕色脂肪组织、骨骼肌等组织线粒体内膜上的解偶联蛋白可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寡霉素可与寡霉素敏感蛋白结合,阻止质子从F0质子通道回流,抑制磷酸化并间接抑制电子呼吸链传递。(4)ADP的调节作用:ADP浓度升高,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反之,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5) 甲状腺素:诱导细胞膜Na+-K+-ATP酶生成,加速ATP分解为ADP,促进氧化磷酸化;增加解偶联蛋白的基因表达导致耗氧产能均增加。(6)线粒体DNA突变:呼吸链中的部分蛋白质肽链由线粒体DNA编码,线粒体DNA因缺乏蛋白质保护和损伤修复系统易发生突变,影响氧化磷酸化。11.试述体内的能量生成、贮存和利用。糖、脂、蛋白质等各种能源物质经生物氧化释放大量能量,其中约40% 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一些高能化合物中,主要是ATP。ATP的生成主要有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两种方式。ATP是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供应者,每日要生成和消耗大量的ATP。在骨骼肌和心肌还可将AT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作为机体高能磷酸键的储存形式,当机体消耗ATP过多时磷酸肌酸可与ADP反应生成ATP,供生命活动之用。 12.试从蛋白质营养价值角度分析小儿偏食的害处。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低决定于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各种氨基酸的比例与人体蛋白质的接近程度。单一食物易出现某些必需氨基酸的缺乏,营养价值较低,如果将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使用,则必需氨基酸可相互补充从而提高营养价值,此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小儿偏食易导致体内某些必需氨基酸的不足,食物蛋白质使用效率低,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生物化学简答题答案

生物化学简答题 1. 产生ATP的途径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答:产生ATP的途径主要有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两条途径。 氧化磷酸化是需氧生物ATP生成的主要途径,是指与氢和电子沿呼吸链传递相偶联的ADP磷酸化过程。例如三羧酸循环第4步,α-酮戊二酸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催化下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的反应,脱下来的氢给了NAD+而生成NADH+H+,1分子NADH+H+进入呼吸链,经过呼吸链递氢和递电子,可有个ADP磷酸化生成ATP的偶联部位,这就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了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直接与代谢底物高能键水解相偶联使ADP磷酸化的过程。例如葡萄糖无氧氧化第7步,1,3-二磷酸-甘油酸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酸,在该反应中由于底物1,3-二磷酸-甘油酸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水解断裂能释放出大量能量,可偶联推动ADP磷酸化生成ATP,这就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了ATP。 2.简述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共性及其特性。 (1)共性: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仅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酶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也不改变;可降低化学反应的 活化能。 (2)特性: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是催化效率更高,具有高度专一性,容易失活,活力受条件的调节控制,活力与辅助因子有关。 3.什么是乙醛酸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乙醛酸循环是一个有机酸代谢环,它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在动物组

织中尚未发现。乙醛酸循环反应分为五步(略)。总反应说明,循环每转1圈需要消耗两分子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一分子琥珀酸。琥珀酸产生后,可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或者转变为葡萄糖。 乙醛酸循环的意义分为以下几点:(1)乙酰辅酶A经乙醛酸循环可生成琥珀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作为三羧酸循环中的基质。(2)乙醛酸循环是微生物利用乙酸作为碳源建造自身机体的途径之一。(3)乙醛酸循环是油料植物将脂肪酸转变为糖的途径。 4. 简述氨基酸代谢的途径。 答:氨基酸代谢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合成组织蛋白质进行补充和更新;二是经过脱羧后转变为胺类物质和转变为其他一些非蛋白含氮物,以及参与一碳单位代谢等;三是氨基酸脱氨基后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氨。其中α-酮酸可以走合成代谢途径,转变为糖和脂肪,也可以走分解代谢途径,氧化为CO2和H2O,并产生能量;氨能进入尿素循环生成尿素排出体外或生成其他一些含氮物和Gln。 5. 简述尿素循环的反应场所、基本过程、原料、产物、能量情况和限速酶、生理意义。 答:尿素循环是在人体肝脏细胞的线粒体和胞液中进行的一条重要的代谢途径。在消耗ATP的情况下,在线粒体中利用CO2和游离NH3先缩合形成氨甲酰磷酸,再与鸟氨酸缩合形成瓜氨酸,瓜氨酸从线粒体中转移到胞液,与另一分子氨(贮存在天冬氨酸内)结合生成精氨酸,精氨酸再在精氨酸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又能再重复上述反应,组成一个循环途径。因此原料主要为氨(一分子游离氨和一分子结合氨)和二氧化碳;产物为尿素;每生成一分子尿素需要消耗4个ATP,限速酶为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尿素循环的生理意义是将有毒的氨转变为无毒的尿素,是机体对氨的一种解毒方式。

生物化学必考大题——简答题38道

1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生理意义。 (1) 酮体是脂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甘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2)酮体是肌肉尤其是脑的重要能源。酮体分子小,易溶于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体内糖供应不足(血糖降低)时,大脑不能氧化脂肪酸,这时酮体是脑的主要能源物质。 2试述乙酰CoA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在机体脂质代谢中,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β氧化,也可来自甘油的氧化分解;乙酰CoA在肝中可被转化为酮体向肝外运送,也可作为脂肪酸生物合成及细胞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 3试述人体胆固醇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⑴从食物中摄取⑵机体细胞自身合成去路:⑴在肝脏可转换成胆汁酸⑵在性腺,肾上腺皮质可以转化为类固醇激素⑶在欺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⑷用于构成细胞膜⑸酯化成胆固醇酯,储存在细胞液中⑹经胆汁直接排除肠腔,随粪便排除体外。 4酶的催化作用有何特点? ①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如酶的催化效率可比一般的催化剂高108~1020 倍;②具有高度特异性:即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包括: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异性;③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 5距离说明酶的三种特异性(定义、分类、举例)。 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种化合物,或一定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产物,这种现象称为酶作用的特异性或专一性。根据其选择底物严格程度不同,分为三类:①绝对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专一的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称为绝对特异性.如:脲酶仅能催化尿素水解产生CO2 和NH3,对其它底物不起作用;②相对特异性:一种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催化一类化学反应,对底物不太严格的选择性,称为相对特异性。如各种水解酶类属于相对特异性;举例:磷酸酶对一般的磷酸酯键都有水解作用,既可水解甘油与磷酸形成的酯键,也可水解酚与磷酸形成的酯键;③立体异构特异性:对底物的立体构型有要求,是一种严格的特异性。作用于不对称碳原子产生的立体异构体;或只作用于某种旋光异构体(D-型或L-型其中一种),如乳酸脱氢酶仅催化L-型乳酸脱氢,不作用于D-乳酸等。 6简述Km与Vm的意义。 ⑴Km等于当V=Vm/2时的[S]。⑵Km的意义:①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代表酶对底物的催化效率。当[S]相同时,Km 小——V大;②Km值可近似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1/Km大,亲和力大;1/Km小,亲和力小;③可用以判断酶的天然底物:Km最小者为该酶的天然底物。⑶Vm的意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7温度对酶促反应有何影响。 (1) 温度升高对V的双重影响:①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温度升高可增加反应分子的碰撞机会,使V增大;②温度升高可加速酶变性失活,使酶促反应V变小(2)温度对V影响的表现:①温度较低时,V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低温时由于活化分子数目减少,反应速度降低,但温度升高时,酶活性又可恢复)②达到某一温度时,V最大。使酶促反应V达到最大时的反应温度称为酶的最适反应温度(酶的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③反应温度达到或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酶蛋白变性,V下降。 8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1) 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2)抑制剂与底物相互竞争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3)抑制剂浓度越大,则抑制作用越大,但增加底物浓度可使抑制程度减小甚至消除(4)动力学参数:Km值增大,Vm值不变。 9说明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意义。 (1)有些酶(绝大多数蛋白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称为酶原。酶原激活是指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酶原激活的机制:酶原分子内肽链一处或多处断裂,弃去多余的肽段,构象变化,活性中心形成,从而使酶原激活。(2)酶原激活的意义:①消化道内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保护消化器官自身不受酶的水解(如胰蛋白酶),保证酶在特定部位或环境发挥催化作用;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题A 1、蛋白质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分子表面形成水化膜,并在偏离等电点时带有相同电荷 2、糖类化合物都具有还原性( ) 3、动物脂肪的熔点高在室温时为固体,是因为它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比植物油多。( ) 4、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副键是二硫键。( ) 5、ATP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 6、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时,抑制剂与酶结合则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 ) 7、儿童经常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预防佝偻病。( ) 8、氰化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是由于它具有解偶联作用。( ) 9、血糖基本来源靠食物提供。( ) 10、脂肪酸氧化称β-氧化。( ) 11、肝细胞中合成尿素的部位是线粒体。( ) 12、构成RNA的碱基有A、U、G、T。( ) 13、胆红素经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强。( ) 14、胆汁酸过多可反馈抑制7α-羟化酶。( ) 15、脂溶性较强的一类激素是通过与胞液或胞核中受体的结合将激素信号传递发挥其生物() A、麦芽糖 B、蔗糖 C、乳糖 D、纤维素 E、香菇多糖 2、下列何物是体内贮能的主要形式( ) A、硬酯酸 B、胆固醇 C、胆酸 D、醛固酮 E、脂酰甘油 3、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下列哪个:( ) A、多肽 B、二肽 C、L-α氨基酸 D、L-β-氨基酸 E、以上都不是 4、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 A、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 B、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D、反应前后质和量无改 E、对正、逆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5、通过翻译过程生成的产物是:( ) A、tRNA B、mRNA C、rRNA D、多肽链E、DNA

生物化学简答题35566

2.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什么?它有哪些限速步骤? 生理意义:三羧酸循环是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为生物合成提供原料;影响果实品质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枢纽 限速步骤: 1)在柠檬酸合酶的作用下,由草酰乙酸和乙酰-CoA合成柠檬酸 2)在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下,异柠檬酸脱氢形成草酰琥珀酸。 3)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作用下,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NADH+H+和CO2。 4.什么是转氨作用?简述转氨作用的两步反应过程?为什么它在氨基酸代谢中有重要作用? 概念: 转氨作用是指在转氨酶催化下将α-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另一个α-酮酸,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一种新的α-氨基酸的过程。磷酸吡哆醛是转氨酶的辅酶,起到携带NH2基的作用。 这一过程分为两步反应: -H2O +H2O +H2O -H 2O 转氨作用的生理意义: a)通过转氨作用可以调节体内非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以满足体内蛋白质合成 时对非必需氨基酸的需求。 b)转氨作用可使由糖代谢产生的丙酮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变为氨基酸,因此, 对糖和蛋白质代谢产物的相互转变有其重要性。 c)由于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有转氨酶,而且转氨酶的活性又较强,故转氨作用是氨 基酸脱氨的重要方式。 d)转氨作用的另一重要性是因肝炎病人血清的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增加,测定病人血 清的转氨酶含量大有助于肝炎病情的诊断。 转氨基作用还是联合脱氨基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加速了体内氨的转变和运输,勾通了机体的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互相联系。 5.简述磷酸戊糖途径概念及生理意义 概念:以6-磷酸葡萄糖开始,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作用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作为中间代谢产物,故将此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 1)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的各种合成反应提供还原力 2)途径中的中间物为许多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PPP途径可以产生多种磷酸单糖,如磷 酸核糖、4-磷酸赤藓糖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