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于SCP理论范式的软件产业市场特征分析

于SCP理论范式的软件产业市场特征分析

基于SCP理论范式的软件产业市场特征分析

作者:谈大军, Tan Dajun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年,卷(期):2009,26(1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 2005

2.杨冬梅.冯志勇.李春成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发展战略研究 2007(07)

3.袁勤俭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2003

4.袁勤俭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05-2006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 2005

6.张云涛.龚玲.张燕软件业生存之道 2005

相似文献(7条)

1.学位论文戴磊软件产业竞争战略与投资价值研究2002

该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软件产业的主要市场规律与特征,阐述了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所在,以便对该产业的本质和竞争的基本规则进行重新的思考;随后还将分析这些市场特征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企业为求得生存发展,获取和巩固自身优势,针对软件业的市场特征所采取的各种相应的竞争策略.该文根据企业所提供的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及对象不同,将软件产业划分为四个细分行业,并对各细分行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了为何在有的细分行业更有可能出现高速成长、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继而该文探讨了当前软件产业总体发展方向的重要转变,并分析了这些发展趋势给经营方式和投资理念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随后通过分析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格局,考察部分软件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特点.并通过比较中外发展软件产业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中国软件产业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固有的特点选准切入点,并探讨了可以采取的竞争策略.该文最后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整体现状和软件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投资价值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国软件产业中的投资机会进行了分析.

2.学位论文陈昕北京软件出口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00

该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明了软件的相关理论概念,结合产品、产业及市场特征,浅析了进入软件市场可能遇到的障碍;第二部分探讨了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必然性、可行性,并分析了促进北京软件出口和整个软件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全面分析了印度的经验、教训;第四部分着重提出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战略对策.

3.学位论文李泉双边市场价格理论及其产业应用研究:以软件产业为例2008

开展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运营银行卡网络的中国银联、生产操作系统软件的微软公司、经营报纸传媒的的文汇集团以及拥有港汇购物中心的恒隆商业地产集团等,这些主体以及她们的产品和服务,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企业背后,蕴含着一些共同的规律特征:这些企业通常面对来自两类(及以上)不同类型市场的需求,各类市场之间的需求存在相互作用,而且上述企业为实现利润,需要协调这些不同市场的用户之间的交易(或其它交互作用),使得不同市场需求同时被满足。以上描述内容,涉及了本论文的研究主体--双边平台企业(Two-SidedPlatforms);以平台企业为核心、连接着各类市场用户的数位一体的商业生态系统--双边市场(Two-SidedMarkets),正是本论文的研究视角。

双边市场理论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并兴起的,兼具学术探索和实践应用价值。到目前为止,双边市场理论既被应用在美国商务部和欧盟相关机构关于微软公司和Visa集团的反垄断判定分析中,又被咨询公司用以辅导硅谷无数新兴企业创造盈利模式的实践上,更被用于报纸和网络等新旧运营模式竞争与共生的讨论中。而中国作为世界新兴市场和快速成长的国家,当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之时,企业经营环境变数愈大,中国企业家将面临更复杂的竞争局面,如何正确认识经营业务,寻求现实中存在并且被实施的行为背后的思维注解,双边市场理论无疑是一种匡正和引导这些分析的有效工具。

本论文的选题紧扣时代发展特征,以规范经济学分析方法,力求剖析这一战略思维“蓝海”的精妙。具体而言,从大量产业实践的观察中,抽象出双边市场的微观结构特征--市场间需求互补性和交叉网络外部性;同时以传统单市场、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企业行为以及社会最优为比较基准,归纳总结平台企业价格决定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比如价格与成本的关系等,尤其指出了双边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交叉补贴行为的特征,以及与传统企业交叉补贴动机的差别,并针对市场补贴受非负价格约束的情形,讨论捆绑策略作用机理和效果。然后在上述垄断市场结构基础上,引入平台企业竞争的分析,并以存在交叉补贴的市场为研究对象,探讨平台企业竞争的价格影响效应,以及以降低成本投资为例的竞争行为的策略性效果特征,同时剖析所得结论与传统理论差异的根源。此外,通过对影响定价的另一因素--纵向差异化策略为研究对象,揭示交叉网络外部性对质量水平的替代效果,从而总结出平台企业纵向差异策略不同于传统研究结果的原因。最后将上述研究的一般性规律应用在具体软件产业研究中,特别突出刻画了软件平台双边市场区别于其它类型双边市场的特性,从双边市场视角,对软件平台企业定价策略、软件产业效率以及福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论文通过双边市场的微观结构特征这根主线,将一般理论与产业应用有机贯穿,以平台企业定价策略研究为主旋律,并在各章节中保持了模型一定的统一性,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不同于传统单市场企业的定价行为特征,垄断平台企业在各市场的勒那指数小于需求价格弹性的倒数;同时若其中一个市场边际成本上升,该市场需求随之下降,然而价格可以不升反降。研究还表明,双边市场普遍存在的交叉补贴是建立在需求价格弹性与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相对大小关系基础上的,而且通常平台企业会对能产生更大外部性溢出的市场实施补贴。然而,当平台企业无法达成负价格补贴程度时,双边市场实现规模和盈利能力均下降。于是,进一步研究发现捆绑是双边市场发展过程中克服负价格约束、积累各边用户和协调市场间需求的有效手段,且不一定会损害消费者福利。

2、存在交叉补贴的双边市场中,如果受补贴市场自需求替代效应大于交叉市场需求替代效应,平台企业竞争将导致受补贴市场价格上升,意味着传统“竞争降低价格”的判定失灵。此外,在平台企业竞争行为的策略性效果分析层面,以降低成本的研发投资为例,研究表明,基于类似的原因,平台企业这种行为的策略性效果,相比传统单市场企业实施同样行为的效果而言,前者的信号特征更复杂。

3、平台企业面对各边市场的需求相互关联特征,也影响了自身的差异化策略。不同于现有大多数研究平台企业竞争的横向差异化策略文献,本论文则研究平台企业的纵向差异化策略特征,并与传统企业纵向差异研究对比,研究表明,在一个市场上优质企业(高质量)会主动而积极地降低与低质量企业的质量差异程度,即均衡市场纵向差异化的程度降低。所以研究表明,在那些切合模型假设的双边市场上,白热化的价格战将成为竞争常态。这一结论与报纸等媒体类企业以及电子商务网站等市场呈现的竞争态势相吻合。

用程序接口这一软件平台产品设计的经济学内涵:是平台企业协同双边中一边市场(应用软件开发商)的手段。而且双边市场的分析框架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软件平台企业主导软件产业的原因,并解释了一体化关键性应用软件生产,对于处于市场发展初期的平台企业,通过此举启动双边市场繁荣的重要意义。

以上研究工作既继承了现有双边市场理论的前期研究成果,又探索性地对一般理论进行了横向拓展,加上对具体产业应用进行了纵向推进,同时将传统理论标杆的对比分析恰当地融入其中,创新贡献主要体现在本论文研究的平台策略突出了在发展初期双边市场背景下的分析;突出了平台企业普遍实施交叉补贴的策略与福利效果,以及在此前提下的平台竞争战术层面(价格竞争、差异化),乃至战略层面(如降低成本的投资等策略性行为)的行为特征;并能采取问题导向研究方式指引理论探索,运用双边市场的框架研究具体软件平台所在软件市场的定价机制、产业效率以及福利的问题。具体而言,创新贡献为:

1、现有文献研究,多忽视了对处于发展早期的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如何积累双边用户的具体策略研究,本论文则在此有所突破,共在两处具体表现:一处是对于平台企业捆绑行为的研究,研究表明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对能产生更大外部效用的一方市场用户提供捆绑产品,以克服该市场补贴程度受限问题,从而起到促进市场群聚的作用,而且捆绑产品的效用越高、成本越低,促进作用越显著,这一特点也恰如其分地映证了数字化、软件等产品企业频繁使用捆绑策略的事实;另一处是在软件平台双边市场的研究中,揭示了发展初期的软件平台企业通过一体化关键性应用软件开发,促成并繁荣双边市场的原因,同时也指出此时应用开发市场发展不充分,这种平台企业主导的软件产业绩效与成熟期的绩效存在明显差别。

2、既然交叉补贴是双边市场非常普遍的现象,本论文特别研究了给定存在这一现象,平台企业竞争的价格效应和竞争行为的策略性效果。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平台企业竞争引起受补贴市场价格上升,意味着平台企业补贴动机下降。此外,以降低成本的投资为例,本论文研究表明该行为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利润、对自身利润的策略性效果可以为正或者负。然而在传统研究中,同样的投资行为却只能降低竞争对手的利润,因此平台企业的这一行为具有更复杂的“信号”特征。虽然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平台企业行为,诸如研发、产能投入等策略性效果有待分析,但不同于以往平台企业竞争研究中,一贯停留在静态战术层面的情形,本论文在策略性效果层面的探索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3、将双边市场一般理论研究框架的双边用户之间抽象的交互作用打开,研究交互行为的特征与平台企业双边策略的相互影响。这一特色表现在对软件平台双边市场的研究中,打开的交互作用表现为考虑作为双边市场一边市场用户的应用软件开发商对另一边市场用户的消费者出售应用软件的行为

,而且将这一交互作用的载体--应用软件的销售,与平台企业的产品--平台软件作为互补产品进行研究,突出体现了应用软件产品消费(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在消费者市场策略的影响,推导出了造成软件平台企业不同盈利模式的具体条件:取决于平台软件的价格需求弹性与平台软件价格对应用软件需求的交叉弹性之和与1的大小关系。而且当双边市场中,应用软件市场对消费者市场的外部性强度,远大于反方向的外部性强度时,应用软件销售实现对消费者补贴,这一结果体现了平台企业策略对双边交互作用的影响。

4、在软件产业的效率和福利研究中,将双边市场框架引入分析过程,揭示了操作系统平台协调应用软件企业生产的手段--应用程序接口设计的经济学内涵;同时将应用软件市场特征引入这类双边市场的分析中,特别是考虑了不同类型应用软件之间存在互补或替代的相互关系,分析表明不同应用软件市场竞争格局、不同应用软件种类间关系的假设,都将对平台企业的行为策略以及产业效率和福利问题的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分析着重体现了软件平台产业的双边市场分析不同于其他类型双边市场的一些特殊现象和问题,形成的一套分析框架也适用于一类双边市场的分析中,即平台企业与双边市场中一边用户存在互补生产关系。这些研究对我国软件企业确立自己在产业生态圈的地位,以及如何利用平台企业的协同优势实现自我发展,做出了探索性的理论贡献。

4.学位论文封洁中国软件业产业组织分析2008

自1978年中国计算机工业管理局的成立,我国开始把软件产业独立出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国外大批软件产品涌入中国,我国的软件企业开始崛起。软件在一些传统产业中,已经远远不只起到“支撑”、“影响”的外部作用,它已经完全渗透到产业中去,成为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元素,成为产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改造以及产品结构更新的重要基础与支撑。软件产业最终是“其他行业的服务者”,服务领域涉及国民经济中的任何一个部门,涉及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的任何一个领域。从信息制造业到信息服务业、从生物技术到新材料再到光机电领域,软件成为技术进步的一种基础工具。在政府、电信、金融和法律等各个领域,软件作为网络应用核心成为不可或缺的服务手段。

本文从一个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结构-行为-绩效,即SCP分析法--对中国软件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软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994年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软件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得意于国家在投资融资、税收、产业政策等反面的大力扶持,软件产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419.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800亿元,年平均增速超过38%;我国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所占比重也从2001年的6.3%增长到2006年的10.1%,为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软件出口额从2000年的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60.6亿美元,六年增加14倍,年平均增速达到64%;我国主要的十二个国家软件园/出口基地起着中国软件产业“主力军”作用,随着基地软件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软件产业基地日益成为软件企业成长的“摇篮”。这使我国的软件产业链初具雏形。

然而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进一步发展。通过本文分析,此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市场结构来看:(1)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有明显改善,由2000年的1.2%增长到2006年的,7.1%,并且增长速度不断攀升,但比起发达国家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我国软件产品集中于产品链下游,获利水平低下,国产软件在系统软件市场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产业发展的上层空间无法打开,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并且国产软件的市场占有率低;(3)软件外包市场巨大,但是与国外软件企业相比,我国软件外包企业规模普遍太小,未达到规模经济性;(4)市场中的竞争是原子分散型的,没有明显的主导厂商,市场集中度很低,中国的软件市场离真正的寡头市场还很遥远。其次,从价格策略、非价格策略、并购等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的分析,我们可知:(1)垄断依然是阻碍我国软件产业向上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威胁到了我国公平竞争的环境,垄断所形成的超高额利润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2)国内软件企业在知识产权维护方面已经增强了意识,软件研发能力有所提高,这可以通过CMM(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企业日趋增多看出,但是盗版问题依然存在,国内市场上盗版软件充斥;(3)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逐渐形成潮流,规模效应逐渐开始展现。

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软件产业的市场低效亟待改善。组织决定行为,由一定的组织及其行为就会产生相应的绩效,因此,要提高软件业的市场绩效,就应对全行业的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文章的最后部分给出了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建议。

本文创新点:(1)首次系统地将SCP分析范式运用于我国软件行业中。(2)基于对软件市场及企业的实证研究,初步得出了软件产业的市场特征,并且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说明现实的产业组织问题。(3)运用博弈模型分析软件垄断厂商掠夺定价的捆绑销售行为,虽然模型比较简单,但是充分显示了捆绑销售行为的特征与运用条件。

5.学位论文王广凤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基于系统软件市场的研究2008

开放源代码是软件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种特殊现象,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其为基础的开源软件对传统软件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厂商竞争方式等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冲击。这一方面对传统网络经济学“赢者通吃”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对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思考。因此,研究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间竞争行为及其福利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行为为核心

,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网络经济学理论和双边市场理论,采用博弈论、比较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开源软件对系统软件市场结构的影响、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主要竞争行为及其经济效应、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开源软件的发展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系统软件产业由垄断性市场转向竞争性市场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现实基础,也是论文研究的前提条件。论文综合考虑网络外部性和源代码保护双重因素,从厂商供给和消费需求两个维度,探讨了在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共存的情况下,系统软件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由于供给和需求特征的不同,不同的细分系统软件市场将会出现不同的市场结构:在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专有软件厂商很难阻止开源软件厂商的进入,并且开源软件厂商最终将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市场均衡表现为多寡头或双寡头结构;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开源软件厂商将有可能将专有软件厂商挤出,并最终将占据统治地位;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开源软件厂商的进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开源软件厂商能够不断扩大消费群体仍能进入市场。

(2)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具有不同于传统专有软件间竞争的特征,其主要竞争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论文在探讨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市场进入序贯性、产品价格和质量差异性等非对称竞争结构基础上,兼顾双边市场中的平台竞争特征,构建了两类软件竞争的主要行为框架,认为市场进入、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竞争是主要的竞争行为。其中,市场进入竞争是其他竞争行为发生的基础,技术创新竞争是竞争的最高形式,两种商业模式间的竞争是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竞争的本质。

(3)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市场进入竞争。考虑到消费者市场的动态变化,在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市场进入竞争分析中,构建了一个两期的在位者一进入者模型,并引入了横向差异化Hotelling竞争框架。得出如下结论:在开源软件的市场进入中,网络外部性强度、产品差别化、转移成本和老用户

市场上,不一定必然会出现垄断的市场格局,从而对现有的相关网络经济理论进行了扩展和补充。

(4)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商业模式竞争。依据系统软件的双边市场特征,对Economides和Katsamakas(2005)模型进行了扩展,将消费者需求与应用软件商之间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因素引入商业模式竞争模型,在只存在一个专有应用软件厂商为系统软件提供支持的前提下,通过博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在产品价格方面,专有软件在双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要低于垄断时的价格,并且随着开源软件市场份额的扩大,专有软件将会加大降价幅度。

②在产品销售数量方面,专有软件的销售量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专有和开源两种软件的偏好程度;开源软件的需求量主要受到交叉网络外部性和服务支持费用的影响,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小、服务支持费用越低,其需求量将会越大。

③在厂商利润方面,当系统软件和专有软件的市场需求较大时,竞争性的市场降低了专有软件厂商的利润水平。

④在消费者剩余方面,双寡头市场上专有软件购买者的消费者剩余大于垄断市场时的消费者剩余;购买开源软件的消费者剩余与其潜在市场和服务费用相关,当潜在市场扩大和服务费用降低时,开源软件购买者的消费者剩余将会增加。

(5)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技术创新竞争。在社会总体技术水平确定的情况下,将Bitzer和Schroder(2003)的静态模型扩展到动态策略博弈模型,探讨了软件产品创新竞争中的技术水平选择问题,并对垄断和双寡头市场的技术均衡进行了比较。

得出如下结论:

①在双寡头市场中,如果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研发成本相同,最后市场均衡时,两类软件的技术水平也相同,并且这一技术水平随着研发成本的降低、软件间的替代性的增大和单位软件收益的提高而提高;但当研发成本不同时,研发成本较低的开源软件技术水平较高。

②在社会总体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双寡头市场上无论是开源软件厂商还是专有软件厂商的技术水平都高于专有软件垄断市场时的技术水平。

(3)政府在开源软件发展中的干预。从公共产品理论和网络型产业后入者劣势角度,论述了开源软件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由于开源软件的公共产品性,其不能够像其他私人产品一样定价和出售,在供给方面存在一定的搭便车行为。另外,在网络型产业中,领先进入市场的厂商将会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利用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阻止后入者的发展。鉴于开源软件具有增强软件产业竞争性、提高消费者福利、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性意义,政府应对开源软件的发展进行适度干预,以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针对中国软件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产品较少等问题,探讨了中国推进开源软件发展的重大意义,在对中国开源软件发展现实条件的分析基础上,认为中国政府应把握开源软件的发展机遇,围绕降低开源软件的转移成本和激励开发者参与两方面,采取放松软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阶段性政府采购、组建开源社区、加强开源培训、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手段,推动开源软件的发展。

6.学位论文王薇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综述——兼论我国学术期刊市场2008

双边市场理论是当今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这是基于网络外部性理论和多产品定价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新学说,对相当一类产业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双边市场主要研究作为联系两个相互之间具有网络外部性的消费者群体的中介平台以及两边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对象有的是长久运行在经济中的传统产业,如中介、传媒、购物广场等;也有的是新经济中活跃的产业,如软件产业、支付卡系统等。从双边市场的视角去研究这些产业,将会改变许多传统理论的观点,对企业管理,竞争策略和政府规制政策的制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公认的特征。首先,存在一个具有中介作用的平台,把市场的两个边联系在一起;其次,平台向双边用户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再次,双边用户之间通过平台进行交易。

对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直到2000年后才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2002年后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在主流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期刊上发表,著名的学者如Mark Armstrong,Jean Tirole,Evans,Julian Wright等都投入到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中,对双边市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研究发现在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中,企业的价格选择,产品数量和质量选择,兼容性选择等策略以及政府对这些产业的规制政策都难以用传统的市场分析理论来加以解释。

国内对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对西方学者对双边市场定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做了一个介绍和综述,以期望国内广大学者和相关人士关注和分享这一理论,并投身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中,为中国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指导。

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提出双边市场的概念及产业分布;第二部分对双边市场的基本特征做了一个介绍,包括概念界定、特征和分类等;第三部分介绍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分别介绍了垄断平台和竞争平台的定价策略;第四部分是关于双边市场定价的实证研究;第五部分用双边市场理论解释了我国学术期刊市场的定价问题;最后提出双边市场的反垄断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7.学位论文田源小型ISV营销策略创新研究2004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计算机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提高,为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中国软件产业持续高速发展过程中,专门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数量日渐增多,其中占据60%以上的小型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成为软件产业发展中主要的群体.小型ISV经营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该文特别关注小型ISV这一群体的软件产品营销策略创新问题,以9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4R营销策略为核心,试图寻找4R策略下营销关键要素具体在小型ISV的软件营销中运作要点.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具体介绍ISV的基本概况,第二章主要介绍小型ISV的行业经营特点,包括软件产品及软件市场特征分析.第三章首先分析目前小型ISV营销创新的现状及问题,然后再具体分析影响小型ISV营销活动的其他因素,最后总结目前小型ISV软件产品营销模式.第四章总结软件产品区别于传统产品在4P策略下的具体营销策略方法.新经济条件下,对于大多提供定制应用软件产品的小型ISV而言,4P策略适应性相对弱化,软件产品营销策略创新研究成为必要.第五章首先分析小型ISV在软件产业链中的定位,然后再思考小型ISV营销战略选择,最后提出小型ISV营销差异化战略中差异化矢量的类型选择.最后在第六章中创新设计4R策略下软件营销8项关键要素的实施内容,小型ISV思考在8项要素中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是获得软件产品成功营销核心能力的关键.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17142384.html,/Periodical_kjjbydc200914019.aspx

授权使用:华中农业大学(hzny),授权号:7f8278c9-058c-40c1-8204-9e24008abd96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4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