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踏上心理学的旅程(2)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踏上心理学的旅程(2)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踏上心理学的旅程(2)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踏上心理学的旅程(2)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踏上心理学的旅程(2)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这本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更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同时有一些高校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中也含有这本书,下面博仁教育老师将其中的知识点呈现给大家,方便大家学习和了解心理学。

第七章学习和行为分析

条件作用(conditioning):事件与行为相互联系起来的方式。每一种条件作用都代表着有机体获得和使用其环境结构信息的一种不同方式。

一、学习研究

1、什么是学习

学习(learning)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从你操作的进步中显而易见。

学习—表现差异(learning-performance distinction)——你学到的和你在外显行为中表达出来或做出来之间的差异。

(2)相对一致的变化

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

(3)基于经验的过程

学习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发生。体验包括吸收信息和做出反应来影响环境。学习包含记忆影响的反应。学习获得的行为既不包括因有机体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自然成熟及大脑发育所带来的变化,也不包括因疾病和脑损伤而引起的变化。

2、行为主义与行为分析

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还将心理学的首要目标定义为“预测和控制行为”。

斯金纳(Skinner,1904-1990):激进行为主义的立场,进化为每一物种都提供了一个行为库。《超越自由和尊严》:所有超出行为库的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简单的。

斯金纳:心理活动并不能产生行为。相反,它们都是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样本。动物的行为可以完全

通过环境事件得到解释——食物剥夺和运用食物进行强化。你不必理解任何有关其内部的心理状态——你只需要能让鸟儿在行为与奖赏之间形成联结的简单学习原则就可以了。

行为分析(behavior analysis):强调寻找学习和行为的环境决定因子的心理学领域。

行为分析家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扩展而得到理解。其任务是去发现在具有可比性的情景下,所有动物物种包括人类,共同出现的学习的普遍规则。

通常假定,学习的基本过程在物种演化中被保留下来——在所有动物物种中,这些过程就其基本特性来说是具有可比性的。

行为分析寻求的是确定一些顺序性原则,它们是人们对其经验所做出的行为改变之基础。关心的焦点,仍然是行为与环境事件的关系,而不是行为与心理事件的关系。

行为分析寻求的是确定一些顺序性原则,它们是人们对其经验所做出的行为改变之基础。关心的焦点,仍然是行为与环境事件的关系,而不是行为与心理事件的关系。

二、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可预期的信号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一种由一个刺激或事件预示另一个刺激或事件之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

1、巴甫洛夫的意外观察

经典条件作用的核心是反射性反应。反射(reflex)是一种无须学习的反应,它是由有机体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刺激自然诱发地。任何能够自然诱发反射性行为的刺激,都叫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 UCS),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行为,叫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 , UCR)。

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的中性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 CS),因为它诱发UCR行为的力量是以它与UCS的联系为条件的。经过几次匹配之后,CS所引发出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 , CR)。

2、条件作用的过程

习得(acquisition),即CR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延迟条件作用,CS先出现并至少要持续到UCS的呈现。

在痕迹条件作用中,CS在UCS呈现之前即结束或被取消了。痕迹指的是有机体对UCS出现时已经不再呈现的CS的记忆。

在同时性条件作用中,CS和UCS是同时呈现的。

在倒摄条件作用情形下,CS出现在UCS之后。

通常,条件作用在CS和UCS之间间隔很短的延迟条件作用模式下最有效。不过,产生最佳条件作用的CS和UCS之间准确的时间间隔依赖于几个因素,包括CS的强度和被条件化的反应。

同时性条件作用的效果通常都很差,而倒摄条件作用则更差。

当CS(例如,声音)不再预示CS(食物)时,CR(唾液分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弱,最终不再出现,消退过程(extinction)就发生了。经过一段休息或暂停后,无须再与UCS匹配,CR即可突然重现的现象,巴甫洛夫称之为自发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

节省(savings)学习的一个例子:再次习得某一反应比初次习得该反应时所需的时间要少。

(1)刺激泛化

通常,一旦CR被一个特定的CS条件化了,与CS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CR。这种反应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UCS匹配过的刺激上的现象,叫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当对一系列在某一维度上差异逐渐增加的刺激所诱发的反应强度进行测量时,我们发现了泛化梯度。

泛化梯度的存在表明了经典条件作用在日常经验中的作用方式。刺激泛化通过最初特定经验拓展学习范围,从而建立相似的安全因素。借助这一特性,新的可比事件可以被认为具有同样的意义或行为价值。

(2)刺激辨别

刺激辨别(stimulus discrimination)就是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对与CS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有机体欲在环境中表现出最佳行为,就必须平衡泛化和辨别过程。经典条件作用提供了一种允许生物体对其环境结构做出有效反应的机制。

3、聚焦习得

(1)相倚:罗伯特·雷斯科拉,为使经典条件作用能够发生,除了CS与UCS相接近——出现的时间靠近以外,CS还必须可靠地预期UCS的出现。

(2)信息性

里昂·卡明,CS还必须具有信息性。

UCS的先前经验而使被试用第一个CS来降低第二个CS的信息性的能力,称做阻断(blocking)。

中性刺激仅仅当它既有相倚性,又有信息性时,才能成为有效的CS。

4、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

(1)情绪和偏好

恐惧条件作用。

(2)了解药物成瘾者的成因

巴甫洛夫(1927)和贝可夫指出,当个体预期到鸦片的药理学作用时,他对鸦片的耐药性就会提高。

西格尔:毒品的使用情境作为条件刺激物存在,个体通过阻止药物的常规效应而学会了保护自己。

机体对药物的对抗反应是无条件反应(UCR)。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补偿反应就变成了条件反应。

换言之,在与使用药物通常相联系的情境(CS)中,机体会对药物的预期效应做出生理准备(CR)。由于在那种情境下,有机体必须消耗一定量的药物克服补偿反应,才会开始出现“正”效应,因而抗药力便提高了。

(3)利用经典条件作用

学习过程能够影响机体的免疫能力。

罗伯特·阿德:习得联结本身就足以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实验组老鼠更易受到多种疾病的攻击。学习效应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后来的研究中,一些老鼠仅仅是喝了糖精溶液便死掉了。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经典条件作用可以用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研究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发现一些技术,利用条件反射来替代大剂量的药物治疗。

服药真实的常现仪式可以作为CS,所以当它开始预言UCS——药物时——其行动本身即可诱发降低血压的反应。这样,安慰剂——无须给予有效物质便能再现服药仪式化情形——即能诱发有益的机体反应。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结果的学习

1、效果律

学习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动物学会做出的反应之间建立的一种联想:刺激—反应联结。

S—R,联结学习是随着动物通过盲目的尝试错误体验到动作的结果之后,以一种机械的方式逐渐自动产生的。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桑代克将这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称为效果律(law of effect):跟随着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大,而跟随着不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小。

2、行为的实验分析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性行为(operant)指的是任何有机体自发的,而不是由特定刺激诱发的,能够按照它作用于环境可观察的结果来描述它的特点的行为。

行为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操纵它们对环境作用的结果来增加或减少。操作性条件作用,作为行为产生的环境结果的函数,就可以矫正不同类型的操作性行为概率。在许多操作性行为实验中,测量的兴趣是动物在一段时间里能表现出多少次特定的行为。

3、强化相倚

强化相倚(reinforcement contingency)是指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1)阳性和阴性强化物

强化物(reinforcer)即与行为相倚的——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强化即在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阳性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的解除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阴性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都能增强在它们之前出现的行为反应的可能性。阳性强化通过继反应之后呈现令人喜爱的刺激而增强行为反应的频率。阴性强化则相反,它通过解除、减少或阻止反应之后出现讨厌刺激来增强行为反应的可能性。

若将强化消除,操作性消退(operant extinction)就会出现。因而,如果某一行为不再产生可预期的结果,那么它就会退回到操作性条件作用之前的水平——它就消失了。

(2)阳性和阴性惩罚

惩罚物(punisher)是在反应之后施加惩罚物,任何一种刺激——当它伴随在某一反应之后出现时——能降低该反应以后发生的概率。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物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阳性惩罚(positive punishment)。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去除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阴性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

(3)辨别刺激与泛化

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辨别性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i)——通过强化或惩罚相结合便可以设定行为发生的背景。

斯金纳将辨别性刺激—行为—结果这一序列称为三项相倚(three-term contingency)。

辨别性刺激出现时操纵行为的结果,可以对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有机体也会将反应泛化到类似于辨别性刺激的其他刺激中去。

4、强化物的特性

(1)条件性强化物

初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s)比如食物和水,其强化特性是由于生物学因素所决定的。其他的中性刺激渐渐与初级强化物联合在一起,作为条件性强化物(conditioned reinforcers)而对操作性反应起作用。条件性强化物可以充当强化本身的目标。

教师发现条件性强化物比初级强化物更有效且更晚于使用。

* 在课堂情境中,可供使用的初级强化物非常少,而被教师所控制的任何刺激事件几乎都可以被用作条件性强化物;

* 条件性强化物可以快速发放;

* 条件性强化物可以随身携带;

* 条件性强化物的强化效果可以更及时地看到,因为它仅依赖于接受强化物的知觉,而不是像初级强化物那样,依赖于生物学过程。

(2)搞概率活动作为阳性强化物

普雷马克原则(Premack principle)是指,更有可能发生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可能发生的活动。强化物可以是有机体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事件或活动。

5、强化程序表(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在现实生活或实验室里,强化物可以按照比率程序表——经过一定次数的反应,或者间隔程序表——第一次反应后经过一个指定的时间间隔,来实施。

每种情况下,既可以有不变的或固定的强化模式,也可以有不规则的或可变的(variable)强化模式,它们构成了强化程序表的四种主要类型。

部分强化效应(partial reinforcement effect):在部分强化程序表中获得的反应比那些在连续强化中获得的反应更能抵抗行为的消退。

(1)固定-比率(FR)程序表(fixed-ratio schedule)

每次反应后都伴有强化时,我们称这种程序表为FR-1程序表。

很多售货员都是由FR程序表强化的:他们必须卖出一定数量的货物,才能得到报酬。

(2)可变-比率(VR)程序表(variable-ratio schedule)

在可变—比率程序表,强化物之间的平均反应次数是预先确定了的。可弯-比率程序表产生的反应速率最高,抗消退能力最强,尤其是当VR值较大的时候。

赌博似乎就是受VR程序表控制的。

(3)固定—间隔(FI)程序表(fixed-interual schedule)

固定—间隔程序表中,强化物是在经过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后,有机体第一次做出某反应时出现。

F1程序表中的反应速率表现为扇形模式。随着回报时间的临近,动物的反应越来越多。按月支付薪水即是将你置于FI程序表中。

(4)可变—间隔(VI)程序表(variable-interual schedule)

在可变—间隔程序表中,平均时间间隔是预先确定了的。产生中等的但却很稳定的反应速率。

课上常有临时的、不规则的突然测验。

6、行为塑造

连续接近塑造法(shaping by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s),对任何连续接近并最终与预期反应相匹配的行为进行强化。

要让塑造法起作用,你必须定义向着目标行为前进的各个行为成分,并运用差别强化来推进这一过程的每一步。

四、生物学与学习

学习的生物制约性(Bi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earning)指的是物种的遗传天赋所带来的学习上的任何限制。这些约束可以是动物的感觉、行为和认知能力。

1、本能漂移

凯勒·不里兰和马瑞恩·不里兰(Keller Breland and Marion Breland)

即使动物学会了进行完美的操作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的行为也会向着本能行为漂移”。他们称这种倾向为本能漂移(instinctual drift)。

并非学习的所有方面都受实验者的强化物控制。作为动物在环境中正常的、遗传编排中的反应,行为或者更易被改变,或者更难被改变。当目标反应与生物相关因素相一致时,反射作用就会非常有效。

2、味觉—厌恶学习(taste-aversion learning)

味觉厌恶仅仅通过CS与其后果的一次匹配即可形成。

一些条件反射的实例,不仅依赖刺激与行为间的关系,而且依赖由遗传预先安排的有机体对待环境刺激的方式。

五、学习的认知影响

1、动物认知

(1)认知地图

爱德华·托尔曼开创了学习认知过程的研究先河。

先前曾走过迷津的老鼠拥有对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迷津整体布局的表征做反应,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盲目地探索迷津的各个不同部分。表明:条件反射不仅涉及刺激情境之间或反应与强化物之间形成简单的联结,它包含着对全部行为背景的其他各方面的学习与表征。

空间认知地图的功能:

* 动物运用空间记忆来认知和识别环境特征。

* 动物运用空间记忆来发现环境中重要的目标物。

* 动物运用空间记忆来设计他们在环境中的旅行路线。

(2)概念性行为

泛化的根基是由新获得的概念结构而引起的认知相似性。

鸽子能获得相同和不同的抽象概念。

2、观察学习

个体,仅仅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才在后来或者做出类似行为,或者抑制该行为,这就是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认知通常以期待的方式进入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并非人类所特有。

阿尔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下列情况下,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最具影响力:

* 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得到了强化的结果。

* 榜样被看成是正面的、令人喜爱和尊敬的。

* 榜样和观察者的相貌及特点具有可知觉的相似性。

* 观察者因注意榜样的行为而得到了奖赏。

* 榜样的行为可以看到并且很突出——榜样作为清晰的形象,从与其相竞争的人物背景中显现出来。

* 榜样的行为是在观察者所能模仿的能力范围内。

脱敏,一种在看到暴力行为时情绪唤起和悲痛水平的降低。

对观察学习的分析,一方面证实了强化原则影响行为,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人类有能力运用认知过程,借助替代奖赏和替代惩罚来改变行为。

第八章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memory)定义为存储和提取信息的容量,也可以描述为一种信息加工。

1、艾宾浩斯定义的记忆

艾宾浩斯通过考察重学最初的音节序列需要的学习遍数来测量他的记忆(节省法)。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他发现了记忆的最初迅速遗忘,跟随着是逐渐下降的遗忘率。

2、记忆的类型

记忆的外显作用(explicit uses of memory)和记忆的内隐作用(implicit uses of memory)内隐的——信息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获得;外显的——你做了有意识的努力去恢复信息。

事实和事件的回忆,这被称做记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关于怎样去做某些事的记忆,这就称做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程序性记忆是指你记得做事的方法。它被用于获得、保持和使用知觉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技能。程序性记忆理论大部分通常关注的是学习的时间进程。

拨这个号码的次数足够多时,你就开始把它作为一个单元了——一种在键盘上的敏捷的行为序列。这一工作过程被称做知识编辑(Anderson)。作为不断练习的结果,你可以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执行更长的行为序列。但是你也没有意识到这些编辑单元的内容:知识编辑会使得与他人分享你的程序性知识变得困难。

2、记忆过程概述

编码(encoding)是指信息的最初加工,从而导致记忆中的表征。

存储(storage)是指被编码材料随时间的保持。

提取(retrieval)是指被存储信息在随后某一时间的恢复。

二、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每一种感觉记忆都会将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的精确表征保持几秒钟或更短的时间。

1、映像记忆(iconic memory)

将视觉领域的感觉记忆命名为映像记忆。映像记忆(iconic memory)使得大量信息在非常短暂的时间被存储,持续大约半秒钟。

George Sperling:在全部报告程序中,他们要努力回忆尽可能多的项目。

部分报告程序,要求他们只报告一行而不是整个列阵的内容。

“照片式记忆”是异常清楚表象:体验异常清晰表象的人们能够回忆一幅图画的细节,持续时间远比映像记忆要长,就好像他们还在看着这幅照片。

2、回声记忆(echoic memory)

声音的感觉记忆被称作回声记忆(echoic memory)。

回声记忆比映像记忆持续的时间长,大概5-10秒钟。

回声记忆依赖于你怎样组织听觉经验

感觉记忆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它们很容易被新的信息所替代。

感觉记忆的特性符合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际情况。你在不断地体验着新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这些新的信息也必须得到加工。感觉记忆的持续时间足以使你对世界有一种连续感,但它的强度还不足以干扰新的感觉印象。

三、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orm memory, STM):将认知资源集中于一小部分心理表征的内在机制。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是你用于完成诸如推理和语言理解等任务的记忆资源。

1、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

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是:它是大量可能成为意识焦点的信息的即时结果。

对于7个项目(大约)(米勒提出,George Miller)的记忆广度STM的纯粹贡献只有2到4个。

2、适应短时记忆容量

STM中的信息编码能通过复述和组块得到提高。其次,STM的信息提取非常迅速。

(1)组块

组块(chunking)是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Anderson,1996)。块可以是单一的字母或数字,一组

字母或其他项目,或者甚至是一组单词或一个完整的句子。组块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或者基于存储在长时间记忆的信息将它们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Baddeley)。

将新刺激与长时记忆中的规则、意义或编码相联系,你可以以一种节奏模式或时间模式来对项目进行简单组织。

(2)STM的提取

斯腾伯格(SauI Sternberg),信息是以极快的速度处于短时记忆过程中的,STM中提取信息被证实是非常高效的。

短时记忆能力为同样容量和加工效率间提供了一种平衡。

3、工作记忆

广义上的工作记忆包括短时记忆。

巴德利(Alan Baddeley)工作记忆的三个成分:

* 语音环路:这一资源保持和处理基于言语的信息。语音环路和短时记忆大部分是重叠的。

* 视觉空间画板:这一资源对视觉和空间信息执行着像语音环路一类的功能。

* 中央执行系统:这一资源负责控制注意和协调来自语音环路及视觉空间画板的信息。

工作记忆容量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差异通常的测量方法是工作记忆广度。

低、中广度的阅读者利用阅读角度选择了进行详尽加工的故事信息;而高广度阅读者对与他们的角度相关和不相关的信息都能进行加工。测量工作记忆广度的实验有助于说明不同个体使用他们的记忆资源的方式。

工作记忆帮助保持心理的现在(psychological present)。它为新的事件设置背景,并将分离的情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故事。

四、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LTM)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事件、信息、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长时记忆构成了每个人对于世界和自我的全部知识。

1、背景和编码

(1)编码特异性

当你编码信息的情景与你试图提取它的情景很好匹配时,你的记忆能力最大。

编码特异性(encoding specificity)原则: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

图尔文和汤姆森(Tulving & Thomson,1973)通过颠倒回忆和再认之间的关系首次证明了编码特异性的力量。

只有两种在环境中引起注意的气味——由于新异或不相称——才会被用于编码。

(2)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sperial position effect):假设我们要求你学习一系列无关联的单词,按顺序回忆这些单词。对头几个单词的回忆将非常好(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最后几个单词回忆的也非常好(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但序列的中间部分回忆相当差。

背景对产生系列位置曲线形状的作用与系列中不同项目的背景区辨性(contextual distinctiveness)、你生活中的不同体验等等有关。

最近处的铁轨在背景中最突出——即区辨性最强。当系列的开始项目被分得更开时,被试表现出对这些项目更好的记忆成绩。最后几个项目自动地具有区辨性,每次你开始记忆新东西的时候,你的行为就建立一个新背景。在那个新背景下,开始的几个体验特别具有区辨性。

2、提取线索

再认(recognition):认识到一个特定的刺激事件,而它是以前看到过或听到过的。

提取线索(retieval cues)是当你搜索一个特定记忆的时候可以利用的刺激。

记忆提取的成绩会依赖于提取线索的质量,要不更难,要不更容易。

(1)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Endel Tulving,1972)首先区分了陈述性记忆的情景类型和语义类型。

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ies)单独保存你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

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是类属的、范畴的记忆,就如词语和概念的含义等。

(2)干扰

前摄干扰:是指过去获得的信息使你获得新信息更为困难。

倒摄干扰:是新信息的获得使你对旧信息的回忆变得更困难。

你尝试提取一项记忆的背景,其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提取线索的来源。当编码和提取的背景不能匹配时,提取背景提供的线索不能帮助,你找到你想要的记忆。

3、编码和提取的过程

加工水平理论(levels-of-processing theory)认为,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它存入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加工涉及越多的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处理,那么记忆效果就越好。

(1)过程和内隐记忆

传输适宜性加工(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当内隐编码过程与内隐提取过程间有很强的匹配时,内隐记忆通常是最稳固的。(Roediger ,1989)

评估内隐记忆的典型实验,四种内隐记忆任务:

* 词片填空给被试呈现一个单词的片段,像ni or,要求他们用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单词补全词片。

* 词干填空要求被试补全一个词干,像uni,用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词。

* 单词辨认用一种使被试不能看清楚看到的方式在计算机屏幕上闪现一些字词,被试必须设法猜测闪现的每个单词。在这种情形下,其中一个单词将会是unicorn。

* 倒序词给被试呈现一个颠倒字母顺序构成的单词,像corunni,要求他们给出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回复原状的单词。

对一个单词的内隐记忆所引起的成绩提高——单词在被试的序列中出现过时的正确率减去没出现过时的正确率,以前看过某个单词会带来优势,被称做启动(priming),因为被试对这个单词的第一次经历启动了对其后来经历的记忆。

范畴联想,它依赖于语义或概念而不是物理匹配。

过程匹配时启动发生:使用了一个特定类别的加工来编码信息——例如,物理的或语义的分析——那么当你提取加工使用相同类别的分析时你将最为有效的提取那一信息。

4、改善无组织信息的记忆

促进编码的一般策略被称为精细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精细加工材料以丰富编码,这样做的一种途径是创造一种联系使得一个联合看起来不那么随意。

队列下一个效应:例如,当人们是队列中下一个要发言的人时,他们经常不记得正好在他前面的哪个人所说的话。

记忆术(mnemonics)是通过与熟悉的、以前编码过的信息相联系的方法来编码一系列事实的技术。

在地点法中,你将要记忆的项目(就像杂货单上的项目)与一个熟悉路线(例如你往返学校的路线)的各个地点联系起来。

琴栓——单词法(peg-word method)类似于地点法,只是你要把序列中的项目与一系列线索而不是熟悉的地点相联系。

到学习无序信息的关键在于以一种能给你自己提供有效提取线索的方式来编码信息。

5、元记忆

关于你的记忆是如何工作的或你如何知道你拥有什么信息——是元记忆(metamemory)问题,元记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候和为什么知道感。

关于“知道感”的研究是J.T.Hart(1965)开创的。

引起知道感的过程和如何保证他们的准确性:

* 线索熟悉性假设表明人们是基于他们对提取线索的熟悉性建立知道感的。

* 易接近性假设表明人们基于记忆中部分信息的可接近性,或可用性来做判断。

在确信你知道某事时,你一般可以相信你的感觉。

系列位置效应由每个体验(单词、事件等)相对于回忆发生背景的区辨性不同而引起。

五、长时记忆的结构

1、记忆结构

(1)归类和概念

形成的归类或范畴的心理表征被称做概念(concepts)。每个概念都代表你体验世界的一个概括单元。

(2)原型(prototype)

对所有旧项目的回忆确信度是一样高的,即使它们与原型只有25%的相似性。新项目就它们与原型不同的程度而言被确认为不熟悉。最后,对原型面孔本身表现出最高水平的确信度——尽管被试以前从未看到过它

对一个特定范畴的原型而言,你并不真正拥有一个特定的心理表征。相反地,原型是作为你的样本库的平均而出现的。你的原型就会稍作改变。

原型也使你可以再认一些很典型的或不那么典型的范畴成员——成员与范畴原型共享的特征越式,它们可能越典型。

(3)等级和基础水平

概念和概念的原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通常按等级排列成有意义的组织。

概念等级中存在着一个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人们可以最好地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思考,这被称为基础水平(basic level)。能够产生原型的那些外界刺激同样更容易产生基础水平的概念。

概念是组成记忆等级结构的砖瓦。概念也是构成更复杂的心理结构的砖瓦。

(4)图式

图式(schemas)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图式是对你所体验的环境结构进行综合概括的编码的“知识包”。

图式是你对环境中某个情景经验的平均。图式和原型一样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活经验的变化而变化,你的图式只包括了那些你十分注意的世界的细节。

2、使用记忆结构

应用记忆中的信息来产生——和确认——预期。

记忆结构还影响你对人的知觉和记忆,你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将使你对这个人的人格特征或行为方式做出特定假设。

不同语言间的刻板印象:可否使用某种语言中的有组织的概念将会决定被试的推理是否会受刻板印象的支配。

概念和图式有时会影响记忆的准确性。

3、作为重构过程的回忆

重构性记忆(reconstructive memory):记一条信息时,往往不是直接记住这条信息,而是基于更概括类的存储知识来重构信息。

重建的记忆与真实的事件不相同。

巴特利特(《记忆:一个试验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读者再产生的故事与原著相比通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扭曲涉及下面三种重构过程:

* 趋平——简化故事;

* 精锐化——突出和过分强调某些细节;

* 同化——将细节变得更符合被试自己的背景或知识。

记忆的使用随目标的不同而不同:被要求准确复述的被试逐字地再现了原对话的99%,被要求使复述有趣的被试只再现了原对话的62%。

洛夫特斯(Elizabeath Loftus)目击证人记忆的研究。目击证人对于所看到信息的记忆很容易被事后信息所歪曲。甚至当目击证人明显地意识到,实验者在试图误导他们时,事件后的信息还是会损害目击证人的记忆。

六、记忆的生物学方面

1、寻找记忆的痕迹

拉什利(Karl),在记忆的解剖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的科学家,指出这一问题涉及到记忆痕迹(engram)的找寻,记忆的物理性描述。

复杂信息的记忆分布于很多神经系统,尽管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分开加工且分别定位于大脑的限定区域的。

与记忆相关的四个主要的大脑组织是:

* 小脑,主要负责程序性记忆,这种记忆主要靠后天的重复,以及经典条件作用获得。

* 纹状体,是前脑的一个复杂结构,是习惯的形成和刺激—反应间的联系的基础。

* 大脑皮层,负责感觉记忆以及感觉间的关联记忆。

* 杏仁核与海马组织,负责事件、日期、名字等的表象记忆,也负责情绪记忆。

脑的其他部分,如丘脑、前脑叶基部和前额叶也都与不同种类的记忆有关。

2、遗忘症(amnesia)

遗忘症(amnesia),长时间内无法记忆,他忘记了很多刚刚发生过的事情。

海马的损伤多数情况会损害外显记忆,但不损害内隐记忆。

没有外显记忆的功能,你不能编码特定类型的联系。

3、脑成像

Tulving区分出在情景信息的编码和提取过程中,大脑两半球间的活动有显著不同。在情景信息的编码阶段,左前额叶表现出不对称的高度脑活动,而在情景信息的提取阶段,右前额叶表现出高的脑活动。

相对于知觉编码,左前额叶的一个皮层区域(前额叶的非运动区),对语义编码表现出更大的激活现象。

前额叶皮层和旁海马皮层(离海马很近的一个层区域)在扫描中的激活越剧烈,被试对所呈现的场景或单词的再认就越好。

第九章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es):人们如何以一种人们能解释周围世界,并且为生活中的窘境找到创造性解决办法的方式操纵人们的认知内容的。

认知(cognition):是各种形式知识的总称,既包括内容,也包括过程,认知内容是指人们所知道的一切——概念、事实、命题、规则和记忆;认知过程是指你如何以一种让你能解释周围世界,并且为生活中的窘境找到创造性解决办法的方式,操纵这些心理学内容。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研究是由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所完成的。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高级心理功能,特别着重于研究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并利用它形成和理解自己的生活经验。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认知科学的领域处于哲学、神经科学、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交叉地带。

一、研究认知

1、揭示心理过程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F.C.Donders)设计了一个研究心理过程(心理过程速度)的基本方法。

唐德斯对心理过程的分析:

从任务一到任务二增加了两个心理步骤:刺激分类和反映选择

结论:完成一项任务时,额外的心理步骤经常会使人们花费更长的时间。

(唐德斯所用的方法)减法法:从完成任务2所需的时间减去任务1所需的时间就可得出刺激分类和反映选择所用的时间。

2、心理过程和心理资源

系列搜索过程(serial):每个要素必须一个接一个的分别考察。

平行搜索过程(parallel):一个排列中的所有要素同时考察。

通过估计心理过程对心理资源要求的程度来确定心理过程究竟是系列的还是平行的。

控制过程(controlled processes):心理加工资源时要求注意。

自动过程(automatic processes):心理加工资源时一般不需要注意。

Dehaene and Akhavein的研究:

当两个数字离得近时,作出不同的反应更难。

解释:数字和他们所代表的数量之间的联系已经自动化,也说明自动的过程深深地依赖于你对记忆的有效使用。

二、语言使用

1、语言生成

语言生成(language production):既关心人们说什么——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人们选择说什么,也关心为了产生信息人们所经历的过程。语言生成也包括做手势和书写。

(1)听众设计(audience design):当产生话语时,人们必须考虑话语所针对的听众,以及与听众分享哪些知识。

哲学家保罗.格赖斯(H.Paul Grice)最先提出拱形的听众设计规则——合作原则。合作是对说话者的一个指导,说哈者所产生的话语应该适合正在进行的交谈的背景和意义。合作的说话者所依赖四条格言:* 量:让你说的话所提供的信息像所需的那样多(为了当前交流的目的)。不要让你说的话所提供的信息超出所需。

对说话者的价值——你必须尽力判断你的听众真正需要的信息有多少。这个判断常常要求你对你的听众可能已经知道什么做出评估。

* 质:尽量让你所说的话正确。不要说你自己人为错误的话。不要说缺乏充足证据的话。

对说话者的价值——当你说话时,听者会假设你能够用合适的证据支持你的断言。当你计划说每句话时,你都必须考虑对所基于的证据。

* 关系:让你所说的话前后相关联。

对说话者的价值——你必须保证你的听者能够看出你正在说得如何与你以前所说的相关联。如果你希望转移话题——因此你所说的话前后没有直接关系,那么,你必须做出解释。

* 方式:敏锐。避免表达模糊和歧义。让你所说的话简洁、有序。

对说话者的价值——你的责任是以尽可能清晰的方式说话。尽管你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但是,作为一个合作的说话者,你必须保证你的听者能够理解你的信息。

要成为一个合作的说话者,很大部分依赖于你对你的听者可能知道和可能理解的东西的精确预期——共同点判断。

克拉克和马歇尔(Herbert Clark and Catherinc Marshall)共同点判断来源于三个证据:

* 团体成员身份,使得语言生成者假设哪些东西可能彼此知道。

* 语言同现。稍早的交谈中所包含的信息是部分共同点。

* 物理同现。说话者和听话者直接面对客体或情景。

精确的猜测使得语言生成中适当的调整成为可能。

(2)言语执行和口误

斯本内现象(Spoonerism):在一个短语或句子中两个或更多个词首音的互换。

口误不是随机的,它们有意义。

* 过程。当我们说话时,一些认知过程专心于觉察和修正潜在的错误。

* 表征。在记忆中,有着类似意义的惯用语的表征是联结在一起的。

2、语言理解

(1)歧义消解

人们使用周围的语境来消解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

有的歧义不存在于词汇和结构之中,而存在于信息本身之中。

Gibbs:语境重排列模型像能够说明词和结构的的理解一样,也能说明整个话语的理解。同理解字面意义的解释的同样的话语相比,读者对讽刺解释的理解甚至更快。

小结:产生和理解之间很相配。听众设计使说话者尽力让他们所说的话适合当前的语境。语境能够重新排列听者对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的期望。

(2)理解的产物

意义表征始于被称作命题的基本单元。

命题(prepositions):指话语的主要思想。

如果一句话中的两个词属于同一个命题,那么,在记忆中它们会表征在一起,即使在实际的句子中它们并不接近。

语言过程的一个主要的操作时抽取命题,而那些命题被赋予的确切的形式很快就会丢失。

推论(inferences):听者经常使用基于记忆中的信息的一些逻辑假设,来填充句子理解的空隙从而使句子理解成为可能。

听者在做推论方面相当保守。听者不会自动地做出一些推论,所作的大部分推论都是能够帮助听者对说话者希望其理解的信息形成连贯的表征。

3、语言、思维和文化

萨波尔-沃夫假设(Edward Sapir and Benjamin Lee Whorf) :

* 语言相关性。在说各自母语的两种语言背景中的人中,语言的结构差异一般平行于非语言的认知差异。

* 语言决定论。语言的结构强烈地影响或完全决定说本族语的人感知和推理世界的方式。

颜色判断任务支持稍微若一点的观点:语言上的差异产生了平行的认知上的差异。

三、视觉认知

1、使用视觉表征

心理旋转(Shepard and Cooper):在决定图形是R还是R镜像之前,被试首先在自己的“心理眼”中想象这个图形,然后以某种固定的速度把表象旋转到正立的位置。

旋转速度的一致性表明心理旋转过程非常类似于物理旋转过程。

心里旋转使你能够把这个表象转化成与记忆中所储存的表征相匹配的表象。

Kosslyn:人们像正在扫描真实物体一样扫描视觉表象。

2、结合言语和视觉表征

言语描述能够使人产生视觉表征,产生空间心理模型。

人们在视觉化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文化差异。

四、问题解决和推理

1、问题解决

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看成问题空间,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作的一系列允许的操作。

(1)Newell and Simon 问题空间:

* 初始状态——开始时的不完全的信息或令人不满意的状况。

* 目标状态——希望获得的信息或状态。

* 操作——为了从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从而可能采取的步骤。

明确的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操作都说明的非常清楚。

不清楚的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或操作可能不清楚、很含糊。

* 算法(algorithm):一个一步接一步的程序,它总能为特定类型的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

* 启发法(heuristics):一些策略或经验法则(rules of thumb)。

通常使用出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s)——要求被试描述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来研究问题解决。

(2)改进我们的问题解决

问题难于解决的一个通常的原因为解决一个特定问题的心理要求压倒了加工资源。

* 找到一种方法来表征一个问题,使得假定加工资源允许的话每个操作都是可能的。

* 克服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一种心理上的阻塞,可以通过抑制以前同其他一些用途相联系的物体的新功能的知觉对问题解决产生不利影响。

2、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推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前提)推出未知判断(结果)的思维形式。由推理得到的知识是间接的、推出的知识。要使推理的结论真实,必须遵守两个条件:1.前提真实2.推理的形式正确。推理的分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等。

可能拥有一些一般的、抽象意义上的形式逻辑,但真实情景中的演绎推理既受人们所拥有的关于世界的特定知识的影响也受针对特定的推理问题人们所能拿来使用的代表性资源的影响。

信念偏见效应(belief-bias effect)——人们倾向于把那些他们能为之构建一个合理的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是正确的,而把那些他们不能为之构建合理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为错误的。

同人们判断别人所作结论的能力相比,信念偏见可能对自己的实际的推理过程的影响要更小。

沃森选择任务:卡片、喝啤酒与年龄限制

修正沃森选择任务中推理的负性表现:

* 被试遵循了一种非演绎的选择策略。这个策略尽管可能导致错误但对于联想学习和决策来说是一种合理的、现实的策略。

* 当被试能够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运用于沃森任务时,演绎推理可以得到改善。(如喝啤酒与年龄限制任务)

当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熟悉时人们可能利用实用主义的推理图式(pragmatic reasoning schema)。通过环境经验获得了图式。因而,武断的推理任务低估了人们的正确演绎的能力。

允许情境的推理可能是先天的——确定什么时候行为没有遵循社会规范这种能力可能是人们作为高度社会性的人类物种的一个成员通过遗传所获得的基因程序包的一部分。

3、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一种利用可用的证据产生可能但并不确定结论的推理。

心理定势(mental set):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它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然而,当旧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在新的情境中没有价值时,同样的定势可能抑制或破坏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质量。

4、判断和决策

判断(judgment):形成看法、得出结论以及对实践和人做出评论性评估的过程。

决策(decision making):在备选项之间做出选择,选择和拒绝可用的选项的过程。

(1)启发法和判断

阿摩司.图伏尔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人们的判断依赖于启发发而不是正规的分析方法。

* 可用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

让判断基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

在两种场合下会出现麻烦:①记忆过程产生了一种带有偏向的信息样本②储存的记忆中的信息不精确。

* 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s)

如果一个东西具有一个范畴成员的典型特点,那么,他事实上是那个范畴的成员。

* 锚定法(anchoring heuristic)

从一个起始值开始做不充分的调整——或者向上,或者向下,人们的判断过分稳固地“锚定”在最初的猜测上。

即使任意的锚定也会使估计发生变化。

(2)决策心理学

问题的措辞方式对人们将要做的决策可以产生很大影响。

①形成决策框架

对收益或损失的知觉经常依赖于形成决策框架的方式。

框架(frame):指对一个选择的一个特定的描述。

在决策中参照点很重要。

我们应该尽量既在收益框架也在损失框架中考虑问题。

②决策规避(decision aversion)

努力设法避免做出任何决策。几股心理力在起作用(Beattie):

* 人们不喜欢做出使某些人得到较多的好处而另一些人得到较少好处的决策。

* 如果人们所选择的选项,结果不如他们没有选择的选项,那么,人们会感到后悔,人们能够预见到这种后悔的感觉。

* 人们不喜欢对导致不良结果的决策负责任。

* 人们不喜欢替他人做决策。

虽然人们厌恶作决策,但是人们一般更热衷于自己做决策而不是让其他人替他们做决策。

第十章智力与智力测验

一、什么是测量

旅游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旅游心理学》期末试题 成绩: 本试题卷共五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入以下横线上) 1、旅游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影响的左右,社会影响大致可分为四类、参考群体、和社会文化。 2、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个体心理、、 和组织心理。 4、由于旅游产品具有交易滞后性、、不易测量性、应有效用的主观放大性的特性,再加上旅游者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有短而浅的交往,旅游者往往会对旅游服务抱有超值期望,向旅游服务人员提出一些与他们所付的费用不相称的、过高的要求。 5、服务人员在为客人服务时,要以“情绪谱”上的为情绪基调,可以有所变化,但一般向上不能超过向下不能超过。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答案填写到以下表格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定程度的单一性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需要来平衡,但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说法。() 2、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压力越小,群体成员工作绩效越高。() 3、领导是一种活动,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过程。() 4、前厅服务员用姓名称呼客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会使客人有被冒犯的感觉。() 5、人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定型,但知识技能可以不断积累。() 6、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报酬—投入比和与之比较的另一个人的报酬—投入比是平衡的,如果不平衡,员工就会采取措施以达到这种平衡。() 7、心理学家认为,群体冲突是有害无益的,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避免群体冲突的发生。() 8、群体可以整合个体成员的各种优势,所以群体运行的效率远远高于个体。() 9、非正式沟通只应用于非正式群体,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 10、在正式沟通网络的五种基本类型中,链式沟通网络信息需要经过层层传递,层层筛选,因此最容易造成信息漏失和信息失真。()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晕轮效应: 2、人际交往: 3、认知: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学.

本科生期末论文 题目: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报告姓名:孙婧 学号:1205114010 学院:国际传媒学院 专业:教育技术系 年级:2012级 班级:12501班 指导教师:李燕 2014 年 7 月1日

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报告 学院:国际传媒学院教育技术系班级:12501 学号:1205114010 姓名:孙婧【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爱情观形成及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恋观,以及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四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恋爱观恋爱动机婚恋观婚前性行为 引言 从国外到国内,从政治家思想家到心理学家,不同时期的不同专家学家对恋爱的概念解释都有着不同的答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恋爱是指男女依恋相爱。恩格斯认为“恋爱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英国性心理学家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一书中认为“恋爱是一种吸引的情绪与自我屈服的感觉之和,其动机出于一种需要,而其目的在于获得可以满足这需要的一个对象。”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认为“男女双方培养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处于恋爱状态的男女会产生特别强烈的互相倾慕。” 虽然这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不可置否,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恋爱对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有数不胜数的诗人和作家用美丽,纯洁,一切美好的辞藻来热情讴歌爱情,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的爱情真谛,爱情是那么美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价值观的变化,爱情渐渐的被蒙上了灰暗的色彩,“小三”,“绿茶婊”,“出轨”等词条不断登上新闻头条让许多人开始质疑爱情,一些公众人物对爱情的不忠行为的曝光更是让广大网友齐呼

旅游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自学考试《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1分) 1、有的人因车祸损伤大脑,康复后虽然眼睛外形完好,却不能瞧到东西,这说明了心理( )。 A 就是人脑的机能 B 就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C 具有主观能动性 D 具有选择性 2、“博鳌”现象反映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 )。 A、“酒香”效应 B、“酒好”效应 C、“口碑”效应 D、“名人”效应 3、“寻根问祖”归因于( )。 A、安全需要 B、社会交往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4、“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反映旅游态度形成中( )因素。 A、知识经验 B、深刻经历 C、需要的满足 D、群体态度 5、“桂林山水甲天下”反映了旅游态度的( )。 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舆论因素 6、提出16PF的心理学家就是( )。 A、弗洛伊德 B、荣格 C、奥尔波特 D、卡特尔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出旅游者( )的情绪情感。 A、喜悦 B、激情 C、热情 D、心境 8、理智性强,对推荐商品与广告宣传具有很强评价能力就是( )的购物心理特征。 A、青年旅游者 B、女性旅游者 C、知识分子旅游者 D、高收入白领阶层旅游者 9、( )就是非胆汁质的行为倾向。 A、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运动 B、不达目的不罢休 C、兴奋的事情常常失眠 D、反映敏捷、头脑机智 10、在《西游记》取经团队中,( )在团队中起着润滑剂作用。 A、唐僧 B、孙悟空 C、猪八戒 D、沙僧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旅游心理学研究范围涉及到( )。 A、旅游者心理活动 B、旅游者个体心理特征 C、旅游服务心理 D、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2、错觉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用的例子有( )。 A、“海市蜃楼” B、怪坡 C、“巫山神女” D、云南石林的“千钧一发” 3、通常情况下,旅游者对飞机的知觉主要与( )因素有关。 A、起飞时间 B、中途着陆次数 C、运行速度 D、沿途经过的旅游景点 4、下列需要中,( )属于精神需要。 A、工作环境 B、信仰 C、空气 D、友谊 5、入境团的外国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有( )。 A、有潜在的不安感 B、“锦上添花”心理 C、新鲜、好奇 D、疯狂购物心理 6、旅游态度的特征有( )。 A、情感性 B、可变性 C、对象性 D、稳定性 7、外倾型旅游者的个性特征有( )。 A、喜欢驱车前往旅游点 B、高活动量 C、选择非旅游地区 D、喜欢正规的旅游设施 8、( )体现出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A、激动与平静 B、浅与深 C、弱与强 D、积极与消极 9、旅游者对酒店服务的一般心理需求( )。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 (二)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 除绪论部分外,内容主要有: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知识掌握心理学; 3.技能形成心理学; 4.品德心理学; 5.教学心理 二、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注意: 1.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 2.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3.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 (二)学习的分类 ?1.我国的分类:⑴知识的学习 ?⑵智力技能的学习 ?⑶动作技能的 ?⑷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 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⑴言语信息的学习 ?⑵智慧技能的学习 ?⑶认知策略的学习 ?⑷运动技能的学习 ?⑸态度的学习 ? 3.布卢姆的分类 ?⑴认知领域的学习 ?⑵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⑶情感领域的学习 ?

(三)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盖茨(A.L.Gates )1956年说过 ?当别人向你问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你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解释全人教育观念时说:“课堂教学内容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而人类文化的全部由6个方面组成: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求‘富’。” ?在盛行唯智主义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初尝人生经验,感受发现的喜悦,回味奋斗的乐趣,体味创业的艰辛,领悟朋友的情谊,重温父母的恩情,理解老师的胸怀。 三、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学习 ?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心理学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 1.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规定和陈述目标。 ? 2.分析任务: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 ?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借助各种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知识、动机、技能、身心发展的准备状态。 ? 4.设计课程:借助心理学知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 ? 5.教学: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指导方法。 ? 6.评价:借助心理测量的知识,制定或选择恰当的测评工具,对测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实例1: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尝试法 ?(2)有次序地计数 ?(3)知识建构法 ? 四、学习动机含义、结构与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困境应对

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困境应对 恋爱心理困境之一: 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上述心理困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价出现偏差。这样的学生往往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怎么看,却从未认真考虑过自己如何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对恋爱吸引力的误解与缺乏科学的认知。表面上看似乎人们的择偶心理倾向于外在魅力,实际上男女大学生,在选择异性对象的条件上大多都认为性格、才能、心理相容、人品和兴趣爱好更具吸引性的作用。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们对选择恋爱对象的条件越来越实际,一般不会再“跟着感觉走”,也不会只在乎“曾经拥有”。 所以,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应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和

排列一下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及特征,并学着变换一下思维方式,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对比,以增强自信、悦纳自己;其次,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一个人是否对异性有吸引力?是否非要在大学期间拥有如意恋人?并不意味着你今后的生活如何,“迟到的爱”也许会是真爱,早到的爱也许提前消失。 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常见的“恋爱的光晕效应”必然会导致对自我、尤其是对对方的“认知偏差”和“评价偏差”,这是导致单相思和失恋后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关键所在。大胆地去与异性同学交往,多参加有异性同学的集体活动和娱乐活动,去了解和观察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同学,同时也了解自己的恋爱期待心理特征,缩短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心理差距,调节好恋爱心理的内部期待与外部期待的矛盾,矫正恋爱动机和恋爱价值定向。通俗地说,就是在挑剔对方时也挑剔一下自己。在不能接纳自己时,也找找对方的毛病,多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其要诀是:之一,天下没有完美的男人,也没有完美的女人;之二,善于讨女人欢心的男人可能使你后悔莫及,反之亦然;之三,男人和女人的自尊不能靠对方来肯定;之四,选择理想恋人的期望越高,结局越差,反之,则事半功倍。

2020年自考《旅游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旅游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旅游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2.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 特征。 3_需要是旅游消费积极性的源泉。 4( .知觉) (选择性) 是指知觉在一定的时间内并不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指向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 5.封闭_原则是指若干个刺激共同包围一个空间,有形成同一知觉形态的倾向。 6晕轮现象指的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 7.旅游消费的学习,意指人们学习正确地使用旅游产品。 8.态度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的多少是旅游消费__偏好_形成的重要依据。 9.卡特认为,人格由16种各自独立的特性因素构成。 10.典型的家庭形态有两类:核心式家庭和延续式家庭。 11.儿童自我状态其典型的行为模式有两种:自然式和服从式。 12.从市场营销角度,一些专家将旅游者划分为四种类型: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活动型。 13.旅游职业对服务人员意志的要求必须具备: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14.职工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类型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15.强化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6.群体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三种。 17.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沟通。 18.1964年美国的布莱克博士和莫顿博士提出了管理_方格理论。 19."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企业管理的四条原则。 20.组织变革的动力主要来自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多血质人的行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易转移、兴趣易变换,外倾。(√) 2.依据动机在旅游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把动机区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 3.任何旅游决策都包含有风险和不可知因素。(╳) 4.文化是旅游消费者环境中影响旅游消费行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5.注重实用、追求档次是中年消费者的心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目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C)。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2.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B)。A.测验法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A.个体内部矛盾B.个体心理水平C.个体生理水平 D.个体遗传条件 4.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条件 B.社会环境C.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5.大学生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往往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具有(B)。A.丰富性 B.心境化 C.波动性 D.复杂性 6.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D)。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表现好才给吃的 7.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8.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D)。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9.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及录像等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式属于(B)。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综合直观 10.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D)。A.120%B.130% C.140% D.150% 11.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程的暂时停顿观象,称为(D)。A.平原观象B.起伏观象C.低谷观象D.高原观象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B)。A.认知B.元认知C.技能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A)。A.精加工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B)。 A..数学应用题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C.《背影》的作者是谁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 15.(A)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A.常规性B.发明性C.创造性D.无结构的 16.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C)。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B.苛勒的顿悟说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D.杜威的分阶段说 17.个体对自己在各种我念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属于(B)。A.生理自我B.我念自我 C.心理自我D.理想自我 18.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是(C)。A.大学一年级B.大学二年级C.大学三年级D.大学四年级 19.某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有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该人的人格属于(C)。A.冲动型人格 B.强迫型人格C.偏执型人格D.焦虑型人格 20.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B)。A.恐惧症 B.神经衰弱 C.强迫症D.焦虑症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大学生爱情心理案例分析

大学生爱情心理案例分析 一、情感案例: 王某(男)和李某(女)俩是高中同学,一起考上了大学,在同一个城市里,但并不在同一所学校,相距大概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俩在高中的时候都忙着高考,关系一般,上大学以后也联系不多,他们在上大学半年以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中再次相遇了,由于在大学压力较小,大家都比较放松,他们见面之后聊起高中时候的事情,一起回忆以前的班级上的一些事,并介绍了各自在学校的一些情况,聊得很高兴,慢慢的感觉亲近了很多。王某觉得大家的变化很大,以前没发觉,现在看着李某觉得还挺有魅力,因此越发热情起来,李某受此感染也很开心。之后聚会的气氛热烈,大家都喝了很多酒,王某以前在班上也比较活跃,多以喝的酒比较多,加上其他同学的恶作剧,王某很快被灌醉了,由于之前和王某聊得很开心,所以李某很自然的照顾起王某,大家在KTV宵,第二天王某醒来几个要好的哥们都开玩笑说“李美女照顾了你一晚上,你小子有福了,要追赶紧了”。王某听了也很心动。同学聚会结束后,大家都各自回学校,从此王某经常给李某打电话,聊一些学校里的事,两人渐渐的发展起来,两个月后,两人正式的在一起,成了男女朋友,刚开始的时候,两人的感情进展很快,感情也很热切,一到周末俩人都在一起,尽管小有吵闹,但两人都很快解决了。相处半年之后,李某发觉王某给自己打电话的次数少了,并且周末来找自己的次数也少了,李某问及原因,王某总是说

学校事情多。李某知道事情不对,托与王某同校的朋友打听,才知道最近王某经常与本校的一个女生在一起,还很亲密的样子。李某觉得很生气也很难过,在一个周末没有告诉王某的情况下,偷偷去到王某的学校,在王某宿舍楼下等了一个下午见到了王某和一个女生牵着手回来,李某顿时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上去就给了王某一巴掌,并提出了分手,然后愤怒的回到了学校。由于事情败露,王某和两个女生都反目成仇,甚至在自己的朋友面前互相言语攻击对方。由于这件事情弄得两人在以前的同学面前都抬不起头,结果一对好好的情侣就变成了陌路甚至反目。 二、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存在的问题与造成此情感问题的原因 1、王某和李某的交往很仓促,甚至有点盲目。他们在高中的交往并不多,上大学以后也对对方的性格等各方面不是很了解,只是因为以前是同学,并且还比较谈的来就选择交往,这是很草率的。这种基础上产生的爱情存在很多问题,可能是受到现在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家都觉得大学谈恋爱很浪漫,看着别人都是出双入对,自己一个人觉得很寒颤,总想自己也能找个人陪着自己,照顾自己,这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对现实现象的一种盲从。其次,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也趋于成熟阶段,大家都会不自觉的向往与异性的交往,想在异性面前有所表现并得到异性的肯定,这使大学生们不自觉见就产生了一段段恋情,但这种不稳定的恋情往往结束的也很快。再加上大学大家都

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名词解释: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倾向。游目标是人的旅游行为所要追求的预期结果在头脑中的一种超前反映,也可以说是满足人的旅游需要的对象或期望所达到的结果。 诱导是一种把旅客的需要变成一种在服务中便于接待的形式而进行工作。 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格中支配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客观处理部分,它对储存于父母的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中的信息加以检验,看其是否适合具体的情况。 心理风险指旅游产品或服务能否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自尊心或改进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问题。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规范决策是指人在解决一般性问题时,依据长期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迅速作出决定的过程。 服务态度是服务人员对旅客和服务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他人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过程。 组织结构指在组织理论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或指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态度是一个人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估价某些抽象事物、具体事物或某些情况的心理倾向。 群体压力指群体规范对其成员所具有的无形的约束力。旅游需要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以得到某种满足的感受状态。 性格一个人对待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惯常的行为方面的心理特征。很大程度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世界观的标志。刻板印象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印象。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到达一定目标的动力。 客我交往是指旅游服务人员同旅客之间为了沟通思想、交

流感情、解决在旅游活动中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而相互施加各种影响的过程。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系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概括地说,沟通是意义的传递与理解。激化功能服务工作中服务人员本身工作上不热情、不主动、不耐烦、致使旅客产生情绪波动、理智失控、心理冲突加剧的心理作用。P151旅游环境:是一个包括旅游中的客体、活动以及旅游项目的复杂的知觉环境 应激:对外界刺激或激励等环境因素所做出的行为上或心理上的反应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 服务时机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火候”与“机会”。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管理方格”理论一个衡量管理者行为倾向的态度模型,横坐标表示管理者对生产的关系程度,纵坐标表示管理者对人的关心程度。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意志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过程。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旅游企业管理行为。 人格特质是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作出相同反应的心理结构。挫折在心理学上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情绪状态。 "社会人" 假设“社会人”对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的重视,高过对物质利益的需要。所以管理中要重视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提倡集体奖励等措施。 旅游诱因(P44) 从旅游者角度看,诱因是指旅游者所追求的对象精神的、物质的享受。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能力、气质、性格都属于( D )。 a.人的心理 b.个性心理倾向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由于总服务台对旅客留下了良好的影响,这位旅客就认为这家饭店其他方面的服务肯定不错。这属于知觉的哪种心理定势?( A ) a.晕轮效应 b.首次印象 c.刻板印象 d.经验效应 3.某人早上出门看到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不小心却被身边疾驶的自行车撞了一下。这可以用哪种知觉原理来解释?( C ) P49 组织性的相似原则 a.组织性 b.解释性 c.选择性 d.关联性 4.以下哪些是属于旅游动机中的社会原因动机?( A ) a.自我提高 b.学习知识 c.宗教信仰 d.闲暇和消遣 5.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态度的特性。( D ) a.稳定性 b.对象性 c.情感性 d.价值性 6.当你发现客人对服务项目兴趣不大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B ) a.控制积极性、继续服务 b.提高积极性、继续服务 c.控制积极性、暂停服务 d.提高积极性、暂停服务 7.下列( C )不是客我交往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a.不稳定性 b.有利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8.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由于对客人不够热情、不主动、不耐心,这使客人产生情绪波动,心理冲突加剧。这可以用心理学上的什么功能来解释?( C ) a.感化功能 b.感召功能 c.激化功能 d.逐客功能 9.小张爱发脾气,在小李认为这是他的个性,他并不介意,并能和小张保持经常的来往。他们的这种关系属于以下哪个人际关系形成阶段?( D ) a.定向阶段 b.探索情感交换阶段 c.情感交换阶段 d.稳定情感交换阶段 10.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本要素?( C ) a.品格因素 b.才能因素 c.资历因素 d.感情因素 11.旅游者在作出旅游决策时,会受到____的双重影响。( D ) A.旅游环境与个性心理特征 B.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C.心理状态与社会环境 D.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 12.一位旅游者刚进入饭店就遇到了一位服务态度恶劣的行李员,于是该旅游者就认为这家饭店其它方面的服务肯定很糟糕。这属于(B ) A.首次效应 B.晕轮效应 C.刻板印象 D.经验效应 13.著名的____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C ) A.法国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4.旅游行为的社会限定因素主要指( C )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演示教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教学监控能力 4、学习动机 5、学习迁移 6、心智技能 7、创造性 8、自我意识 9、品德 10、心理卫生 二、简答题 1.简述个体心理系统。 2.心理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心理特征。 4.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7.简述教师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8.教学反思的过程有哪些。

9.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 10.大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11.简述学习动机的类型。 12.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13.学习迁移有哪些类型。 14.影响学习迁移因素有哪些?15.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6.大学生思维有何特点? 17.简述教材直观。 18.大学生记忆品质有何特点?19.遗忘有何规律;如何增强记忆?20.简述知识的结构。 21.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过程有哪些?22.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23.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24.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25.品德的结构有哪些? 26.简述非正式群体。 27.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28.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9.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30.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3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三、辨析题 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2、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4、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5、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利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6、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这句话有道理吗? 7、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你对此论有 何看法? 8、“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9、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 10、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是领会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掌握的首要环节。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11、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 由此,我们认为复习的次数越多,复习的效果就越好。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