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民主化进程缓慢原因初探

德国民主化进程缓慢原因初探

德国民主化进程缓慢原因初探
德国民主化进程缓慢原因初探

德国民主化进程缓慢原因初探

夏洪亮

(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湖南怀化418008)

摘要:文艺复兴以来,追求民主政治,建立民主政体是西方主流国家的追求,荷兰、英、法等国通过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或改良先后建立了民主政治。而作为欧洲大家庭的重要一员的德国,民主进程极其缓慢,魏玛共和国是德国民主化进程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但存在15年后就被希特勒埋葬了。宗教改革的消极后果、普鲁士精神的负面影响、市民阶层不作为等是德国民主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德国;民主进程;缓慢;原因中图分类号:K51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7)04-0033-03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Reasons for the Slow Democratic Progress of Germany

XIA Hong -iiang

(The Department of Human Education of Huaihua Uniuersity ,Huaihua ,Hunan 418008)

Abstract :After the Renaissance ,it was democratic poiitics and system of government that peopie sought in the main western countries.Hoiiand ,Engiand ,France and so on founded their democratic systems of government one after another through the popuiace s wideiy participation in revoiution and improvement.But German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ntries in Europe ,whose democratic progress is very siow.Weimar Repubiic is an important phase achievement which was made in the democratic progress of Germany.However it was kiiied by hitier after existing for 15years.In this paper ,I wiii preiiminariiy probe the reasons for the siow democratic progress of Germany from these aspects —the reiigious reform ,the spirit of prussia and no action of the citizens.

Key words :Germany ;democratic progress ;siow ;reason

收稿日期:2007-03-12

作者简介:夏洪亮(1971-),男,湖南溆浦人,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教师,从事世界历史教学和研究。

德国是欧洲的一个大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好勇斗狠和不问政治被认为是德国人的性格,军国主义更是臭名昭著。德国的第一个民主政体是20世纪20年代的魏玛共和国。在此之前,德国人争取民主的努力都告失败。在德国,民主一向是完全陌生的东西,在德国文化中没有生存的根基,就连魏玛共和国也不例外,真正的民主体制是二战结束后才建立稳固下来的。在地理上,德国与法国虽然是只隔一步之遥的近邻,与英国也称得上一苇可航,但是民主之风就是吹不进来。横亘在德国与英、法之间的那道铁幕是什么,为何德国民主进程如此缓慢,如此艰难。作者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建立民主政治的两次尝试

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相互背离的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国民主化进程。由于承载了过于沉重的历史包袱,德国最终走上了有别于西方主流社会的特殊发展道路。但德国自由主义者追求理性、人道和自由的精神,以及他们建立民主政治的实践活动,为二战后德意志民族积极回应西方盟国的民主化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

文艺复兴以来,追求民主政治,建立民主政体是西方社会的主要诉求,作为西方社会重要一员的德国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经受“三十年战争”摧残德国市民阶层在17世纪和18世纪仍然在缓慢发展壮大,尤其是生产技术的革新和贸易的发展使市民阶层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市民阶层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与之相应的是市民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要求实现自己的权利,并且得到社会承认。德意志民族艰难地走上追求民主自由的征程。发端于英国和法国的启蒙运动,随后传遍西欧各国。它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到它的影响。鉴于德国的政治、社会状况,德国人不可能在政治、社会等实际领域有所作为,启蒙运动的政治、社会制度在德国得不到张扬。不过富于创造的德意志民族却通过哲学和文学的管道,推动了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传播自由、理性、民主思想。德国哲人伊曼努尔?康德在其题为《什么是启蒙运动》的短文中,对启蒙运动的实质作了精辟的阐述:“启蒙就是人结束他咎由自取的未成年状态。所谓未成年,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假他人引导,就不能便用自己的头脑。倘若其原因不在于缺乏头脑,而在于没有他人的引导就没有决心和勇气使用自己的头脑,那么这种未成年就是咎由自取。鼓起勇气

去使用你的头脑!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座右铭……”

[1](P123)

,哲学家克里斯蒂尔?沃尔夫大力强调理性的作用,认为使人懂得善恶之分的不是上帝,不是宗教的天启,而是人的理性;世界几大思想体系如儒家思想、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根本上没有区别。德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歌德在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宣扬了绝对化的市民阶级的“我”,鼓励人们想念自己的才智,想念人自身的力量。歌德不仅通过自己文学创作体现了完美的时代精神,而且他还试图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思想。1775年,歌德应魏玛共和国公爵之邀,前往魏玛从政,担任这个小国枢密顾问和大臣,企图按照启蒙运动的精神来改造这个小国。与他同时代的席勒,通过《欢乐颂》宣扬世界主义和人类兄弟般的友爱之情,贝多芬则用音乐奏出了独立和自由精神的最强音。

从康德,贝多芬到歌德和席勒是德国思想领域产生资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产生时期,他们倡导个性解放,宣扬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世界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是与偏狭的专

第26卷第4期怀化学院学报

Voi.26.No.42007年4月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Apr .2007

制主义和普鲁士军国主义相对立的,促进了德国社会的进步。但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保守势力民族主义恶性发展,启蒙思想家等倡导的自由、民主、理性逐步走向衰落。

(二)1848年的悲剧

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在欧洲高歌猛进,德国工业革命则由于邦国林立,君主专制等因素的制约而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恰在此时,欧洲爆发了近代史上最大规模和范围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德意志的两个重要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也被卷入到革命的漩涡之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结成联盟共同冲击专制王权,柏林三月革命和维也纳三月革命相继取胜,普鲁士和奥地利王国政府不得不向革命力量做出妥协:改组政府,吸收民主派人士参政,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在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作为这场革命领导者资产阶级却背叛工人和农民的利益,资产阶级不仅没有乘胜扩大革命成果,推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相反却忙于同封建势力一道镇压工农运动和召开全德国会,企图通过制定一部完备宪法来实现国家统一,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来实现对德国民主化改造。而当德意志各邦国拒绝接受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具体,充分反映了当时自由主义者和激进知识分子改革思想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时候,也就标示着轰轰烈烈的1848年德国革命归于失败;德国在追求民主,建立民主政体的努力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背叛而未能取得成功。对于这一点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说法很有代表性:“在这一时期的德国,最没有行动能力的显然就是相当于资产阶级的那个阶层”[2](P120)他们缺乏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和一个清醒的目的,只是听命于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无产阶级毫无共同利益,缺乏真正的利益纽带。正由于此,当“小人物们”导演的1848年革命把自由派推上舞台时,本应成为梅尼克所说的德国历史转折点的革命,却最终归于失败。

(三)共和国的悲哀

诞生于一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在探索民主政治的征程中又一次重大实践,尽管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体只存在短短的15年,就被希特勒纳粹政体所取代,但却为二战后德国民主化提供了借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和争斗,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于1914年爆发,经过四年零三个月的厮杀,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在镇压柏林一月革命的恐怖气氛中,魏玛共和国宣告成立,并随即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魏玛宪法》。宪法的措辞,在任何有民主思想的人听起来都是动人而有力的。宪法宣布人民是一国之主:“政治权力来自人民。”凡年满20岁,不分男女,均享有选举权;“所有德国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个人自由不可侵犯……所有德国人都有权自由表达意见……所有德国人都有结社和集会的权利……全国居民都享有信仰和良心自由……”[3](P88)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能比德国人更加自由,没有任何政府比德国更加民主,德国人民在形式上获得前所未有的民主。但由于艾伯特主张“在继续发展现存的国家机构的基础上实行民主主义制”[1](P283),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官僚和法官被悉数留用。容克贵族、垄断资本巨头及军阀势力仍然享有特权,他们的利益丝毫没有被触动,官僚制度和司法制度依旧,可见,封建帝国的外壳垮掉了,但影响却无处不在,加之魏玛共和国是在镇压革命之后诞生的,且始终同屈辱的《凡尔赛和约》联系在一起,自其出现的那天起,德国左右派都对他极为不满。面对共和国“议会民主”,很多德国人都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们认为共和国制度是1918年从外国引入德国的舶来品,也许它对法国人和英国人适合,但不适合德意志民族。没有中央集权的政府,没有强大的权威,没有一个铁腕人物,德意志便难以维持,所以他们对新政权也持保守甚至敌对态度。命运多舛的魏玛共和国在艰难挣扎15年之后,德国人民便抛弃了它,选择了希特勒。德国的民主化进程遇到了重大挫折,德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二、德国民主进程缓慢的缘由

西欧是民主政治的民祥地,作为近邻的德国,其民主化进程之所以如此艰难、缓慢,甚至出现严重倒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路德宗教思想构建了德国的顺民生态

发端于德国的16世纪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规模更大,影响更为深远的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但马丁?路德在德国倡导的宗教改革,没能使德国走向政治统一,宗教分裂加深了国家分裂,更由于其宗教理论本身直接参与了塑造了近代德国人的顺民生态,而消蚀了德国市民阶级的斗争性,延缓了德国的民主化进程。

在路德的神学理论中,路德把信仰和世俗事务分开,分成两个不同的世界。基督徒作为个人属于信仰的世界,完全是自由的,没有尘世的权力进行统治,不必听命于他人,每个人都自己负责信仰。另一方面,在世俗世界里,人是不自由的,个人必须听从世俗权力,服从君王和邦君的统治。无论信仰世界和世俗世界,都是上帝创造的,因而是不可违背的,任何尘世的职业都是为上帝服务,不可怠慢。这样一来,自由就被排除在政治领域之外,而被限制在信仰的世界里,限制在心灵的世界里。精神和灵魂完全自由,在心灵的世界里争取绝对自由,在外在世界里服从限制,服从权威,依靠世俗君主的智慧和世俗权力的层层机构实行强制暴力统治是合理的。在信仰至上的年代里,这样一种宗教律令所产生的约束力之大,没有其他任何一种道德可比拟;一旦这种精神与普鲁士精神结合,其所产生的力量就更强大。

自路德教派问世以来,在信仰路德宗教的德意志邦国里,邦君们恋恋不忘向他们的臣民谆谆训导,臣民的责任是信仰上帝,忠于他们的职守,即完成好他们的工作,把政治留给统治者去管。路德的“两个世界”的宗教思想,通过教会和当局的实施,可谓深入人心。上至君王,下至贩夫走卒,无不遵从这一思想。[1](P79)

(二)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

普鲁士是德意志诸邦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地位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从17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国的历史。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是和其特殊发展历程分不开的。

普鲁士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为战争而生,在战争中成长”的国家,尚武和专制是其突出的国家特质。首先,普鲁士并不是一个在历史发展过程自然形成的国家,而是脱胎于宗教拓殖。1225年,在波兰统治者的邀请下,德意志宗教骑士团来到勃兰登堡边区进行宗教镇压和教化。宗教骑士团的每个成员严格遵守安贫、守贞和服从三项誓言,纪律严明作战勇敢。[1](P100)好勇斗狠、重视纪律和服从的传统并未因宗教骑士团退出历史舞台而销声匿迹,而是与其他因素相结合而得到放大。其次,普鲁士所处的生存环境使普鲁士特别强调武力,缺少对民主、自由的关注。普鲁士深处西欧东北部,是拉丁语族和斯拉夫语族互相拉锯进退的地方,国土周围充满了强敌,既有近代前期曾经威震一时的波兰王国,瑞典王国,又有近代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俄罗斯帝国。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里,缺乏天然屏障保护的普鲁士王国特别强调军事立国,但同时也意味民众自由权力的剥夺。普鲁士的军事化的专制国家机器在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时期已开始强化;为实现军事强国的目的,一方面勾结容克地主,许以特权,以支持其扩军备战;当时变鲁士的人口在欧洲居每十三位,而军队数目居四位;军队强调盲目服从,军官可任意鞭挞士兵,军纪极严。另一方面,国王按照军事化

?

4

3

?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4月

模式改造国家机器,官员严格按照上级旨意和既有程序办事,强调盲从。腓特烈?威廉一世曾不无自信地说:“救世的事归主,其他的每件事都是我的事。[4](P202)

1740年,腓特烈?威廉一世病卒,其子继位,腓特烈开始了他长达40多年的“开明君主”生涯,建立了“慈父式”的暴政,康德在其著作《理论与实践》中,对此进行尖锐地批判,指出“一个建立在像父亲对待子女般的与国为善的原则上的政府,即一个慈父般的政府,如果把百姓看做未成年的,不识好歹的,只会被动应付的子女,以为求得幸福只有期待国家元首的决定,只有期待元首发慈悲,那么它便是最大的暴政,是一项取消百姓一切自由和权利的制度。”[5]在其治理下,普鲁士专制主义的军事国家机器趋于完美,军事力量的张扬和战场上的胜绩使其成为欧洲政治舞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市民阶层的疲软和奥地利的落后,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是众望所归。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实现国家统一,普鲁士的专制统治扩展到德国全境。

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在历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加之德国人尝尽了国家贫弱、异族侵略所带来的屈辱,所以德国人比别的国家的民族更容易接受专制和独裁。尽管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带给德国人荣誉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德国人却很少去责难她;以至当魏玛共和国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已成历史的垃圾的时候,很多人也念念不忘帝国时代的“美好时光”。

(三)市民阶层的不作为

12世纪下叶,随着城市的兴起,德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市民阶层,即后来的资产阶级。市民阶层的诞生,标志着第三等级登上历史舞台,是欧洲社会发展的里程碑。市民阶层的出现,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深刻的转变,导致后来以工商业为经济形态的市民社会及后来的资产主义社会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壮大与否,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冲破等级制度的桎梏,建立民主政治,给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条件。而由于德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状况,使得本应作为贵族对立面而出现的市民阶层却长时间处于依附贵族的地位,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显得无所作为。

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便处于分裂状态,16世纪宗教改革又给政治分裂加上宗教分歧,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使德意志更陷入了深重分裂之中。以后随着各种力量的整合,帝国里有独立主权的政权的数目有所减少。但是直到拿破仑战争结束,维也纳会议之后,德国依旧是一个由39个主权国家组成的松散邦联。国家的分裂,使经济发展缺乏强力保障,以工商业为生的市民阶层难以发展壮大,在与贵族的力量的对比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在德国统一前,德国是欧洲经济的落后者,资产阶级产生较晚,当资产阶级萌生向专制国家要权的时候,他发现站在自己背后的是生气勃勃的无产阶级,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所显示出来革命性便没有在德国资产阶级身上出现了。恩格斯评价德国资产阶级时说:“德国资产阶级与其说是害怕德国无产阶级,倒不如说是害怕法国无产阶级。1848年巴黎的六月起义已经向它表明什么前途在等待着它;当时德国无产阶级所表现的十分愤怒的状态,足以向他证明:在德国已撒下了可以得到同样收获的种子;从这时起,德国资产阶级政治行动的锋芒就被摧折了。”[6](P292)面对这种境况,德国资产阶级转而潜心发展生产,积累财富,主张在专制机器国家内通过政府体制本身的自由化来逐渐过渡到自由主义政府。郭绍棠先生指出:“自由主义经历普鲁士改革、1848年改革、60年代宪政危机、俾斯麦的虚假统一和合纵连横式的统治,最后身不由己地沦为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宣传使者,实属德意志的悲剧”。[7](P102)

德国市民阶层的不作为还与17世纪的德国三十年战争

有很大关系,战争不仅使帝国的统一变得遥遥无期,分裂加剧;而且使德国的市民阶层遭到灭顶之灾,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元气大伤。德国“到处都遭到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蹂躏”,[8](P336)到处是一片人去地荒的景象。市民阶层赖以为生的是其经济实力,大批德国城市被毁或被遭到严重破坏,市民的产业在连绵的战争中常常毁于一旦。战争使德国人口急剧减少,战前有80000居民的工商业中心奥格斯堡城,战后变成仅有12000人的荒凉市镇,“再版”农奴制比战前更迅猛发展。[9](P563)人们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对于市民阶层的手工业新产品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商业市民的业务活动也大为下降。与市民地位大幅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诸侯和贵族的地位却大为加强,贵族特权的加强,降低了市民的地位,使市民丧失独立地位,沦为依附于贵族的等级。在贵族占绝对优势的各邦国中,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特别是保证有足够的税收,各邦国的统治者不得不从市民子弟中招收具有较高教育水准的人士进入官僚体系,对于市民而言,投身贵族官僚体系,是改善自己社会地位的一条坦途,于是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这样结果是,市民与贵族这两个敌对阶级,在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贵族优势为基础,对抗一面大为减少,合作一面大为增加,市民依附于贵族,参与统治;而贵族在利用市民为我所用的同时,也大大降低市民对自己的威胁。这样合作结果对于德国市民总体而言是致命的,市民作为一个阶层,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不再作为贵族国家的对立面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是满足于从贵族的锅里分一杯羹。在以后的历史中,德国资产阶级发动了几次民主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德国资产阶级便放弃了建立平等国家的打算,彻底顺从贵族的意志,把政治拱手交给贵族以及后来的普鲁士国家,专心经济。把政治交出去,意味着不问政治,意味着不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不问政治,成为德国民众的特性,德国民主进程缓慢就不足为奇了。

三、结束语

德国的独裁和专制已成为历史,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德国在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强力推动下,走上了民主政治的康庄大道。1990年德国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现在的德国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是欧共体的发动机,是西方民主国家的重要一员。德国历史上长期的专制、军国主义统治,民众对于民主政治的淡漠,使德国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的历程:对专制和独裁的默认,对纳粹统治的接受,集文明的创造和毁灭者于一身。教训是深刻的,它向世人昭示,任何民族和国家在强国道路上,必须关注国内民主建设的进程,努力构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的和谐社会,惟其如此,国家的强盛才会保持不竭的动力。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时,也应该本着民主原则,以和平的方式妥善解决双方分歧,而不应恃强凌弱,动辄“先发制人”的实施打击。

参考文献:

[1]李伯杰.德国文化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德]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德国的浩劫[M].北京:三联书店,1991.[3][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灭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4]李纯武,寿纪瑜.简明世界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张沛.德意志特殊道路及终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7):19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郭绍棠.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

5

3

?

第26卷第4期夏洪亮:德国民主化进程缓慢原因初探

德国民主化进程缓慢原因初探

作者:夏洪亮, XIA Hong-liang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湖南,怀化,418008

刊名:

怀化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26(4)

参考文献(9条)

1.李伯杰德国文化史 2002

2.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德国的浩劫 1991

3.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灭亡 1986

4.李纯武;寿纪瑜简明世界通史 1981

5.张沛德意志特殊道路及终结 2004(0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9

7.郭绍棠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 20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9

9.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99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赵森.鞠丽华试论魏玛民主的专制基础[期刊论文]-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姜天明.丛丕魏玛民主的保卫者和掘墓人--论魏玛德国时期国防军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

3.张旭东.Zhang Xudong施米特的挑战--读《议会民主制的危机》[期刊论文]-开放时代2005(2)

4.张永会卡尔·施米特政治思想简述[期刊论文]-特区实践与理论2008(2)

5.杨华文从20世纪20年代的法德缓和看斯特雷泽曼的务实外交[期刊论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4)

6.陈仁霞南方政府与魏玛共和国--孙中山联德失败之分析[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01(10)

7.孟广林中古西欧的“法大于王”与“王在法下”之辨析[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3)

8.刘存.刘洪彩德国纳粹时期的现代主义设计[期刊论文]-艺术探索2008,22(4)

9.冒锦华.刘炜平怎样正确认识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历史地位[期刊论文]-历史学习2001(4)

10.阮一帆.傅安洲魏玛共和国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失败原因探析[期刊论文]-德国研究2004,19(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d6928470.html,/Periodical_hhxyxb200704011.aspx

德国哲学家-尼采

德国哲学家-尼采 尼采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逻辑秩序,凭的是自己的灵感来作出独到的理解。因此他的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晦涩,而是文笔优美,寓意隽永。有人称,尼采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散文家和诗人。尼采富于影响的代表作有《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善与恶》以及《权力意志论》等。 尼采曾因向自己的意中人求婚受挫而对女性放弃了任何希望,于是他就开始拼命攻击女性,与此同时,为自己大唱赞歌。在他的自传《瞧这个人》中,他的自吹自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这样智慧?”、“我为什么写出这么多的好书?”,竟成了这本书的主要章目。 尼采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他用权力意志代替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并试图把叔本华的消极绝望的悲观主义改造为积极乐观的行动主义。其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批判。 尼采给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在他之后,人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地以“理性”动物、“道德”动物自居了,人的虚荣、鄙俗、伪善、平庸的一面被尼采毫不留情地剥落在人前,让人无地自容。人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权力意志—这个被掩盖已久、被压抑已久的人性中最深刻的东西,无论你是去极力地否定它还是去勇敢地肯定它,你都会感到内心的震颤,这就是尼采哲学的威力所在。 与叔本华一样,尼采在去世以后,其哲学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权力意志哲学和超人哲学对德国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赴前线的德国士兵的背包中有两本书是最常见的,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的强权思想对希特勒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其中有一句格言为希特勒终生恪守:“强人的格言,别理会!让他们去唏嘘!夺取吧!我请你只管夺取!”尼采和希特勒都是狂妄自大的人,所不同的是,尼采的疯狂是学者型的,只停留在口头和字面上;而希特勒是一位实践者,他把前者的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

德国著名哲学家生平汇总及德国的哲学渊源

德国盛产哲学家的原因 一、思维方式及民族特点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严谨、一丝不苟的民族。并且德国人具有“逻辑思维”,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变;非矛盾性认为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是与非;排中性认为事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中间性,听来具体而实在。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开讲词中说过,德意志民族重视理性的思辨,而且不止关心那些对生活有直接联系的问题而喜欢追求真理、灵魂的幸福,做形而上的思考,或许这就是德国成为“哲人的国度”的原因之一吧。 二、历史原因 众所周知,德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各国君主都希望有思想来帮助国家强大,鼓励思想家发展,所以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大哲学家。正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样。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解学习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和中心,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黑格尔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理解。离开历史的语境,黑格尔哲学及其意义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历史哲学》是黑格尔1822年在柏林大学时做的世界历史哲学讲演录,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历史观。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黑格尔是一位有“巨大历史感”的思想家,赞扬“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德国哲学家勒维特说过,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基本上是用历史术语思考出来的,在他之前没有别的哲学这么做。在黑格尔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那样,试图全面把握历史的性质。正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地描述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历史的构架。 一、 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区域地理整理 欧洲西部和德国

欧洲西部 一、位置范围 经纬度位置:10W-30E,40N-70N 海陆位置: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岸,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面隔地中海与非 洲相望。 二、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以平原(主要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波德 平原)、山地(北部有纵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有横亘东西的阿尔 卑斯山脉)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多半 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有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主 要岛屿有大西洋中的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地中海中的西西里岛、撒丁岛和科西 嘉岛),海洋深入陆地。 2.河流:莱茵河、多瑙河(主要内海有波罗的海和黑海,主要边缘海和海湾有北海和比斯 开湾。地中海位于亚、欧、非三洲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 3.主要湖泊(冰川作用形成):日内瓦湖 4.由于冰川的侵蚀,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形成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在欧 洲西部的平原上有古代冰川活动留下的一些冰碛物,形成波状起伏的低缓丘陵。 5.气候: 思考一:分析形成温带海洋气候的原因。 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35N-60N之间,受中纬 西风带控制;这里大陆轮廓破碎,海洋深入陆地, 受海洋影响大;中部以平原为主,再加上阿尔卑斯 山呈东西走向,有利于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深入内 陆;北大西洋暖流从沿岸经过,起到增温增湿的作 用。 (由于距海远近的差异,欧洲西部地区的降水从西 向东逐渐减少,年温差也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大 陆性逐渐增强。) 6.农业 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温和湿润,降水较多,日照不足,气温日差较小。 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多汁牧草生长好→发展乳畜业 (巴黎盆地是重要的小麦产区) 7.地中海特产:柑橘、柠檬、无花果、葡萄等亚热带水果,油橄榄、 三、居民与经济 1.工业:工业发展最早、技术水平高,工业基础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015——2016学年上期西方哲学史试卷B卷

郑州师范学院 2015——2016学年上期期末试卷 西方哲学史(1510107B)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年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13 年级共 2 班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 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1.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是()。【】A.爱非斯学派 B.爱利亚学派 C.米利都学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2.第一次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的古希腊哲学家是()。【】A.巴门尼德 B.克塞诺芬尼 C.赫拉克利特 D.阿那克西曼德 3.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是一个()。【】A.唯物主义者 B.二元论者 C.主观唯心主义者 D.客观唯心主义者 4.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家是()。【】A.泰勒斯 B.普罗泰戈拉 C.苏格拉底 D.巴门尼德 5.被称为“精细博士”的是()。【】A.罗吉尔·培根 B.安瑟尔谟 C.威廉·奥卡姆 D.邓斯·司各脱 6.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是哪个因?()。【】A.质料因 B.形式因 C.动力因 D.目的因 7.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A.安瑟尔谟 B.托马斯·阿奎那

C.阿贝拉尔 D.邓斯·司各脱 8.《利维坦》一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A.罗吉尔·培根 B.弗兰西斯·培根 C.霍布斯 D.洛克 9.下列命题中,哪一个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A.知识就是力量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0.智者学派观点的积极方面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强调知识的作用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D.创立了逻辑学 11.文艺复兴的性质是()。【】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张扬 12.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命题()。【】A.知识就是力量 B.“最好世界”理论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3.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14.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哲学家是()。【】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15.以下属于唯理论的哲学家是()。【】A.弗兰西斯·培根 B.斯宾诺莎 C.洛克 D.休谟 16.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都批判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B、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C、都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D、都赞同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 17.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是因为:()。【】 ①提出了理性批判哲学②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④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世界最著名的60位哲学家简介

中外60位重要哲学家简介 1. 泰勒士(Thales,约前624—前550),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水是万物的本原”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哲学命题。他也被看作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先驱。 2.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前500)生于伊奥尼亚海域的萨摩斯岛。毕达哥拉斯派的创始人和首领。该派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他们认为数目是最智慧的,和谐是最美好的,并认为灵魂不朽。 3. 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其核心观念是“道”,提出了天道无为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4. 释迦牟尼(Sakyamuni, 公元前565—前485)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意译“义成就者”,尊称释迦牟尼。印度人。佛陀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一定阶层的利益和看法。主要学说有:四谛说、缘起说、无常、无我论、业报轮回论和涅磐论。生前并无著作,死后他的言行由弟子们记录整理汇编为经、律、论三藏。 5.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以“仁”为核心,崇尚“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他相信天命,又重视人为;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符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主要著作有《论语》。 6.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540—前470)生于爱利亚,爱利亚派的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论自然》一书。他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是者”就是真理的对象。 7.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35—前475)出生于爱菲斯王族。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成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存。 8. 苏格拉底(Socrates,约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几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他是把哲学的对象从自然转向人类的伟大哲学家。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要由他的学生整理在《回忆录》中。 9.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学说和思想收录在《墨子》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目。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②天志明鬼③尚同尚贤④节用。

一战后德军重新崛起之原因探析

一战后德军重新崛起之原因探析 一战后,德军受到极不公正之《凡尔赛条约》的宰割和束缚。但是德军官兵和德国国防科技与工业界人士励精图治,重整军备。最终以短短二十年时间,使德军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一流之劲旅,并在二战初期获得辉煌战绩。笔者试图通过对德军重整军备之军事努力方面的分析,以探寻其成功摆脱困境获得主动之经验,从而为我军以劣势而求得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作为同盟国的核心,它受到战胜国严厉残酷的制裁。由于惧怕德国强悍的军事力量和发动战争的雄厚实力,苛刻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做了全面具体的限制。德国被野蛮剥夺了基本的国防权力,德军遭到肢解和严重削弱。然而仅隔20年,德军便浴火重生,再次崛起成为欧洲最强之劲旅,并且在二战初期所向披靡取得辉煌战果。从军事角度来讲,德军的确创造了奇迹。虽然一战后在病态的复仇心理和反动的军国主义、纳粹思想驱使下德军逐步走上穷兵黩武的侵略道路,但是德军从严酷逆境中披荆斩棘重新振作的过程却显现了德意志民族卓越的精神品质和优秀的军事才能,在世界军事历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对于我军推进新军事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沉重的制裁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和复兴情绪 一战的战败和《凡尔赛条约》的制裁,使德国陷入其近代史上经济最困难、政治最混乱、军事最弱小的时期。为了解除德国的武装,《凡尔赛条约》规定:莱茵河右岸50至60公里内地区划为非军事区,德国无权设防;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分区占领5-15年,德国必须拆除赫耳果兰岛的工事,永不恢复。德国军队遭到严格限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其中军官最多为4000名);海军不得超过 1.5万(军官最多1500人),不得保留空军。总参谋部等类似组织均应解散;战争部人数限制在300人以内;废除义务兵役制,代以志愿兵制;士兵和士官要连续服役12年,旧军队军官必须服役到45岁,新任命之军官要至少服役25年;退役军官不得参加预备役训练,不得再次从事军事勤务;地方官员和人员不得参加军训。对德军的教育训练体制,《凡尔赛条约》规定每兵种只得有一所军官学校,关闭包括军事学院在内的其他军校,为杜绝军队以外其他组织的军事训练,禁止一切训练班、高校和各种协会从事与军事有关的活动。[1]除此之外,《凡尔赛条约》更是对德军陆军的体制编制,所用武器数量和海军的舰艇数量、吨位做出了极端细致的规定。可以说德军被削弱到连维持国内稳定和秩序都力所不及的地步。协约国企图通过这种严厉的限制彻底消除未来德国可能带来的军事威胁。然而物极必反,事与愿违。苛刻而沉重的掠夺性制裁严重挫伤德国人民的感情,从而激起了全国各界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遭受打击最重的德国军人、军工企业家和军事科学家更是从条约签订的一刻起便不约而同的朝着反抗条约、重振德军的目标开始奋斗。他们逐步走向联合,密切协同,默契合作。同时复仇之心也驱使他们渐渐走向极端。所以正如协约国军控委员会美国代表团一位成员所言:“《凡尔赛条约》不是和平条约”,“这里面至少孕育了11场战争。”[2] 仗剑而行豪侠气,长歌吴越百丈锋。锐藏千古刺白日,对酒峥嵘铸鱼肠。奔啸辉烟凝铁血,三千强弩射云低。戈东镝南天山靖,可死不败斩楼兰。2007-12-28 11:40:00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二、总结经验教训,继承优秀传统,大胆革新军事思想 一战惨败和《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束缚,迫使德军不得不放弃其几乎全部的,然而却是

西方最伟大的30位哲学家

中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圣贤 (注:本文乃根据哲学家的成就、贡献及深远影响所整理,属个人观点) A,西方最伟大的30位哲学家 一,古希腊时代: 1泰勒斯——有记载的第一位西方哲学家、古希腊7贤之一。水, 2毕达哥拉斯——西方理论数学的创始人、“数学鼻祖”、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者、毕达哥拉斯学派创始者。数,3赫拉克利特——流变思想的发现者。 火,逻各斯, 提出“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都在流变之中”。 4巴门尼德—— (1)所提出的“存在”使哲学摆脱了用具体物质形态说明世界本原的原始朴素形式,是认识史的重要进步; (2)“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的创造者;

【即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这种论证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大多数的形而上学者的身上,直迄黑格尔为止】; ——或者说,巴门尼德在对逻辑推理领域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方法。 (3)提出“要么存在着存在,要么存在着不存在”; (4)埃利亚学派创始者; 5芝诺——斯多葛学派创始者。被亚里士多德誉为“辩证法的发明者”。 提出了增强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境界的“芝诺悖论”。 6-7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肯定了空间存在、提出了原子概念。其原子理论:不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也是超越了古人思想的科学理论。 8-10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杰。【古希腊7贤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就有他们三位】 11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注:只有不了解哲学的人,或者可悲的人,才会把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与贬义的享乐行为(如纵酒、纵欲)相挂钩!】 12普罗提诺——整个古希腊哲学伟大传统的最后一个辉煌代表。 (1)其学说融汇了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东方神秘主义的流溢说; (2)其思想对中世纪神学及哲学有很大影响。 二,中世纪 13圣.奥古斯丁——把哲学与神学调和起来,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 (1)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2)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 (3)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阅读附答案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 栖居.....阅读附答案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

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一.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 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 (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 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张宇 摘要:黑格尔的生平事迹主要发生在德国。他的一生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但他的许多的政治思想观点也是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看法,其中主要有关于政治学的观点,关于国家的观点,关于权利的观点等,在他的很多著作里系统的论述了他的政治观点。其实,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看,哲学是要服务于政治的,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也不例外,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也是用来支持自己的政治观点的。本文主要是简单得综述一下他的政治思想和观点。 关键字:生平事迹政治学国家权利 一、黑格尔的生平及事迹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黑格尔青年时代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摘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把公元前800年~前200年称为人类历史的“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型期。在古希腊、以色列、古印度和中国等文明发源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挣脱了原始宗教的绝对束缚,在前轴心期文化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地位和前途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国孔子开创的儒学体系、犹太教的一神论和世界秩序思想、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以及印度的佛教等。这些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德]卡.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14)从那以后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每一次轴心期潜力的苏醒或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复兴,都为文明的发展提供着强劲的精神动力。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影响至今的西方体育和东方体育传统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轴心时代”的希腊、中国和印度。在这时期形成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手段等,对此后的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希腊体育的向往和“复兴”推动了现代体育的形成,为了消除现代体育在今天的消极影响,人们又到东方体育中去寻求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差异显著,促成中西方体育巨大差异的原因多样,但从历史角度考察,源头的差异首当其冲。西方体育的源头在古希腊,而中国传统体育初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同处在“轴心时代”。此时,分处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和古希腊都创造出辉煌灿烂而又风格迥异的文化。 本课题从轴心时代的中国和希腊的历史世界开始,第二部分别介绍了以“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基础;强调兼修内省的整体健康、气一元论的生命观;伦理至上的体育价值观和和谐适度的体育方法的古代中国体育文化观念。以崇尚健美的身体观;军事—健身型的体育价值观;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古希腊体育文化观念。介绍了以军事训练为手段的军事体育、休闲娱乐的民间体育和养生体育为主的古代中国体育的运动形态;雅典和斯巴达的体育教育制度、古代奥运会的体育项目为主的古希腊体育运动形态。以及春秋战国和古希腊时期的体育运行模式以及在这一时期哲学家们的体育思想。并一并进行了比较研究。接着分析了轴心时代的中国和希腊体育两者之间的差异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体育差异的外部条件,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是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体

西哲主要哲学家思想汇总(精)

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质 阿那克西曼德:存在是世界的本质 阿那克西美尼:空气是世界的本质 ¥赫拉克利特: 1.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2.逻各斯: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重要的概念引入哲学。 1)什么是逻各斯? A. 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 B.有时候他也指普遍理性。 C.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且万事万物都根据逻各斯生成。 D.逻各斯是普遍适用的。 2)引入逻各斯的意义: A.逻各使得知识有了可能性。早期希腊哲学从朴素的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断定世界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然而如果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知识就没有了立足的依据。逻各斯作为不变的规律,使得知识有了可能性。 B.逻各斯的介入,使得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有了某种二元式的结构:处于永恒运动变化中的世界万物与不变的逻各斯。 C.在后来的哲学研究中,逻各斯及由其衍生出的

逻辑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一次也不同踏入同一条河流。 生与死、醒与睡、少与老是同一的”、“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等等。 局限:只关注河流在变化,忘记趟水过河的人也在变化。4)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影响: 讲义P205 南意大利哲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是世界的本质 爱利亚学派:爱利亚学派的影响 (先驱)克塞诺芬尼:一神思想 (创始人)¥巴门尼德: 存在: 作为存在和作为思想是一回事。 巴门尼德的影响: 芝诺: 阿基里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是芝诺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即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悖论:设想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的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飞矢不动 “飞矢不动”是芝诺为反驳变化本原观而提出的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

浅析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

第三帝国的兴亡——论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 【摘要】纳粹主义,在历史上的长河上曾经在德国政坛叱咤一时,并迅速使整个德国纳粹化,逐渐把德国推向战争的万丈深渊,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和痛苦。本文将深入具体地探讨和分析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的特定历史条件,也试图为提防当代新纳粹主义的兴起和法西斯性质极右翼势力的猖獗提供一些微薄的参与意义。 【关键词】纳粹主义凡尔赛和约魏玛共和国经济危机 条约、经济和魏玛共和国这三点可以说是纳粹党在德国兴起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它们是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和右翼集权主义滋长的土壤。 德国法西斯主义,即民族社会主义或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兴起,并非历史的偶然和巧合,而是时势和传统使然。它产生于德国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产生于一战后出现的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是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和酝酿下慢慢形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兴起,并在德国迅速滋长而逐渐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呢? 影响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必须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在政治“三巨头”掌控下所召开的凡尔赛会议。会议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德国制定了特别苛刻的条令,这实质上对德国进行无耻的欺凌和掠夺。《凡尔赛和约》大概包括国际联盟盟约、德国领土的处置、德国军备的处置、德国赔款问题和惩处“战争罪”。详细说来,第一,和约规定恢复1870年以前的德法边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的所有权和开采权归法国所有;萨尔区的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期满后由公民投票決定其归属;在莱茵河以东 50公里所划界线以西﹐直到德国边界线以内的地区﹐不准德国保存或建筑要塞﹐不准存留或集合军队;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连同各桥头﹐自本条约实行起15年内﹐均应由协约及参战各国军队占领。如德国忠实遵守本和约的条件﹐应逐步缩小占领区﹐5年届满时﹐从科隆地区撤军;10年届满时﹐从科布伦茨地区撤軍;15年届满时﹐从美因茨地区撤军。奥伊彭和马尔梅迪划归比利时﹐并承认比利时对莫雷內的主权;德国与丹麦的边界﹐由北部石勒苏益格边境地区居民举行公民投票确定;上西里西亚南部划归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得到上西里西亚的一部分﹑波茲南的全部﹑西普鲁士和东普鲁士的一部分;但泽(格但斯克)被宣布为国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一大特色。黑格尔站在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传统,用辩证法来克服近代哲学机械世界观的局限,以辩证法为结构,第一次使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辩证法乃是黑格尔解决哲学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辩证法既是黑格尔对哲学的伟大贡献,同时也是其哲学中受到人们批评最多而且遭到人们误解最多的地方。譬如我们现在专门讨论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本人肯定会不以为然。因为他的辩证法与他的哲学体系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毋宁说辩证法就是他的哲学体系。所以,我们实际上既不可能脱离辩证法来讨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不可能脱离他的哲学体系来讨论他的辩证法。换言之,理解黑格尔的哲学首先应当理解他的辩证法,而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又必须把握他的整个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部重要哲学着作,他代表了当时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分析批判。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人的,在人之外的思维”是十分荒谬的。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唯心论直接地将理性神化”,“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将精神、思维“外在化”为自然的学说,不过就是改装了的上帝创世说,“从精神里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帐不找掌柜”,“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山倒海,用语言使瞎子复明”,“等于处女借圣灵而生救世主”。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 黑格尔哲学方法是辨证的,体系却是形而上学的、或者说本体论的,这种体系束缚了辩证法的贯彻——缺乏实践性和革命性,科学性也不彻底。 说实话,我很喜欢黑格尔哲学,世界上需要有这么一部书!严整庞大,深刻完备,令人崇敬不已…… 但可以了,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到此终结,它本身具有基督教唯心主义的明显特征不说,剥离这些之后,这种沉重的体系也妨碍为革命实践而进行的科学反思;虽然哲学家、思想家少不了做这种细致而广泛的研究工作,但这种体系构建很容易形成僵化的教条,需要一种生机勃勃的思想形式和哲学形式。 “哲学家总是按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批判反思学术和现实,具体指导社会实践,这样的哲学是理想的哲学——而“思想大全”式的黑格尔哲学应属一代风尚之神品,在科学发展全面挺入旧哲学各个领域的今天,这种哲

德国哲学家康德经典名言30句

德国哲学家康德经典名言30句 1.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2.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3.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4.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5.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6.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7.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8.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9.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不取决于它的结果,而仅仅取决于该行为背后的意图。 10.一个人没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 11.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12.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13.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14.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15.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16.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17.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18.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19.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

20.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21.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 22.经验虽然告诉我们某物是如此这般的状况,但并不告诉我们它不能是另外的状况。 23.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 24.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25.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他却离我而去 26.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的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我们不是在选择,而是在服从。唯有自律,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自律令我们活得更高级。 27.美最忌讳的是使人反感,而和崇高相去甚远的是令人失笑。因此男人最痛苦的是你说他无能,女人最讨厌你说她丑陋。 28.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29.事实上只有三种人适合结婚:傻瓜、恶棍和牧师。牧师习惯受缚于义务,恶棍希望他的太太不贞,傻瓜则相信他的太太是忠实的 30.我已选择了一条路,将要终身实行;我要继续我的事业,任何事都不能加以阻挡。

关于德国的崛起

《大国崛起》中关于德国崛起的部分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其一,是德国崛起过程中的独特策略:以经济的统一来推动政治的统一。这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独特创造。 在当时,德国分裂成大大小小60多个邦国,许多德意志的仁人志士致力于探索一条德国统一的道路。这其中,经济学家李斯特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严重的政治分裂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邦国之间繁重的关税。货物每经过一个邦国都要交税,有时候所交的关税远远超过所运货物的价值。如果能以解决关税问题为突破口推动德意志经济的发展,就能够推动德意志政治上的统一。因为各邦国间经济贸易的发展能够有效加强各邦国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度,以及消融各邦国之间的隔阂。 但李斯特的学说遭到许多邦国的强烈反对,因为它们不能放弃关税这一重要的收入来源。经过李斯特十多年的艰苦游说,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最终接受了他大的建议,推动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关税同盟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德意志经济的发展,德意志政治统一曙光初现。 其二,是德国元帅毛奇在1871年打败法国后说的一句话: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国在崛起的过程中,特别重视教育的发展,德国的领导人把提高国民的素质视为推动国家振兴的基础。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就推行了国民免费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不接受教

育就要接受惩罚,而国家则必须为国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在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7%以上。 早在拿破仑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精神上的缺失。正是因为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普及国民教育的同时,德国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时,国王拿出了最后的家底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并承诺政府不干涉大学的教学科研活动。 在德国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大学、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重要的资源,德国引领了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我觉得德国的发展模式值得后发国家借鉴。在经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通过重视并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创办高水平的大学教育,以智力资源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印度走的就大约是这种道路,在金砖五国,中国靠廉价的劳动力起家、俄罗斯吃石油天然气的老本、南非靠金刚石等稀有矿产、巴西靠亚马逊热带雨林,我觉得都是靠不住的。唯有印度的IT技术、软件工程师是靠谱的,并且能够长久发展的。但印度的问题在于教育只是少数人的教育,精英教育使得国民整体素质差距过大。 应该说那几个老牌的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都是非常重视国民教育的,只有重视并提高国民的素质,才是国家长久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论黑格尔的海洋文化观

论黑格尔的海洋文化观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中共舟山市委党校学报》作者:王文洪西方人有的人常常以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来区别东西方文化。在他们看来,西方文化是动的文化,东方文化是静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冒险的、扩张的、开放的、斗争的,这一切都孕育于他们的海洋文化;而东方文化是保守的、苟安的、封闭的、忍耐的,其原因在于东方文化孕育于内陆文化。这一流行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观,它的创始者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本文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出发,介绍其有关水与海洋的观点,通过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产生的历史比较,说明其所谓的“根植于海洋原则的文化”。 一、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一生从未到过东方,但他却在自己的书斋中构筑了一个涵盖东西方的世界,这就是他的名著——《历史哲学》。在他看来,人类的文明是从东方开始的,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并向西方行进,人类的文明在中国开始以后,逐步传到印度、波斯、巴比伦、拜占廷、希腊、意大利、西欧。但我们且不要以为他在盛赞东方文明的古老,黑格尔真意是说:东方文明是极度落后的原始文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一直停留在五千年以前的文明初始阶段,这是因为:东方文明是静的内陆文明,而只有西方文明才是活生生的发展着的文明。 所谓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其提出源自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黑格尔在该书“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1)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3)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本性。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居民生活有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收获……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但他们以海作为陆地的天限,闭关自守使他们无法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第三种类型以海洋民族为代表。当他们“从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便以智慧和勇敢,超越“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的平凡的土地,走向大海,从事征服、掠夺和追逐无限利润的商业。毫无疑问,黑格尔是以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阶段,来否定和贬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当他进一步以这三种地理分类来“观察和世界历史有关的三大洲”时,这一倾向更暴露无遗。他认为:“阿非利加洲是以高地作为它的主要的、古典的特色,亚细亚洲是和高地相对的大江流域,欧罗巴洲则是这几种区别的综合。”在黑格尔看来,“非洲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到自觉的历史的光明”,因此“它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它没有动作和发现可以表现”。而亚洲,虽然是世界历史的起点,“精神文明从亚洲升起”,但世界历史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亚洲是绝对的“东方”,而欧洲是绝对的“西方”,亚洲“和世界历史其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