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方略12

2012年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方略12

2012年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方略12
2012年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方略12

2012年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方略

一、第二轮复习什么?——第二轮复习的任务和特点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不是很强。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把整个高中的物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点依据其内在联系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即整合知识,综合提高,灵活运用。

1. 系统构建知识体系

第一轮复习已经初步建立起物理学的知识系统,但由于是分章节复习,知识点还是比较零散。第二轮复习时就要从整

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突出主干知识,抓住重点,了解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牛顿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结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新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更为简便的方法。这样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2. 专题复习,综合提高

高考的命题立意是“能力立意”,在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复习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针对性训练是第二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围绕力、电等主干知识,突破知识分类,做好专题复习。采用归类、对比的方法,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比如物理图象的知识,原来分散于力学、电学等各章节,初学时一般只能就事论事,掌握的是一个图象的某个方面的意义。复习时若还是简单重复一遍,认识必然还是支离破碎,不能提高综合认知能力。可以搞一个“物理图象”的专题,综合一下已有的对图象的各种认识,就能从图象的意义、截距、斜率、图线下的面积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认识图象的物理含义。这样,对图象的认识、解释、翻译的能力便得到了提高,再去解决同类的问题,困

难也就减少了。这样复习,既巩固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又站在更高层次获得对知识更全面、更深入的掌握,复习的效果必有质的提高。

3. 重视实验复习。注意开展研究性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力是高考的要求,也是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高考物理要求考生掌握《考试大纲》中规定的 19 个学生实验,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会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无论是一般实验还是设计性实验都是以基本仪器的使用及实验操作为载体的,因此,熟悉《考试大纲》中 13 种仪器的使用,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与方法,仍是实验复习的重要环节。考生要亲自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独立去完成实验。注重实验能力的迁移和实验设计,要了解下列实验设计原则:

①可行性原则。实验方案依据的原理应当符合物理规律,并切实可行。

②安全性原则。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人及仪器造成损伤。

③准确性原则。尽量减小实验误差,提高测量值的精确度。

④简约性原则。实验应当便于操作,直观易读数,电学实验还要符合连接线路简单明了,实验过程中节电、耗能少。

以上原则通常要综合兼顾考虑。

4. 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训练规范的解题习惯

目前,客观性的选择题呈减少的趋势,非选择题相对地增加。增加非选择题量可以侧重对思考和答题过程的考查,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如审题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因此复习中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使之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思维过程展现在试卷上,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5. 积极调整心态,增强应试心理素质

掌握知识的水平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是高考成功的硬件,而在考前、考中的心态调整是高考成功的软件.可以形象地说,高考既是打知识战也是打心理战,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作用越是突出。考试心态状况制约着综合能力的发挥,心态好就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心态差就可能发挥失常。

高考不仅是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深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考生的心理素质对高考备考复习及高

考临场发挥的影响不可忽视。有的考生平时成绩相当出色,可是一到正式考试就不行,问题就出在心理素质上。一些考生由于不相信自己的实力,首先在心理上打垮了自己,因而发慌心虚、手忙脚乱,平时得心应手的试题也答不上来。考生应带着一颗平常心去迎接高考,做最坏的打算,然后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想问题反而能够使心情平静下来,并能自如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另外,在复习的后期阶段,尤其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恰当地提出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实现它们,使自己在付出努力之后,能够不断地体会成功的喜悦。对于偶然的失误,应准确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使下一步的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二、如何进行第二轮复习

(一)强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中涉及到许多科学思维方法,由此而产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很多,这里将高中物理解题中经常要用到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作一些介绍。

1. 等效法

等效法是从效果的等同的角度出发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理想的

、简单的、等效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来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中学物理中,等效的思想应用很广泛,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单摆的等效摆长和等效重力加速度等都是等效法的具体应用。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若能将等效法渗透到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变得简捷,而且对灵活运用知识,促进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①力的等效。合力与分力具有等效性,利用这种等效性,可将物体所受的多个恒力等效为一个力,也可将一个力按力的效果等效分解为多个力,从而降低解题的复杂性和难度,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的解答。

②运动的等效。建立等效运动的方法是多样的。利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效性,可将一个复杂的运动分解为几个简单的、熟知的运动。通过发散思维将间断的匀加速运动等效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匀加速运动。通过逆向思维将匀减速运动等效为一个相反方向的匀加速运动等。

③电路的等效。

有关电路分析和计算的题目,虽然涉及到的物理过程和能量的转化情况较为单一,但是在元器件确定的情况下,线路的连接方式却是千变万化的。多数电路中电子元件的串并联关系一目了然,不需要对电路进行等效转换,但有些电路图中的元件的连接方式并非一下就能看明白,这就需要在计算之前对电路的连接方式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画出其等效电路图。学会画等效电路图是中学阶段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④物理模型的等效。

物理模型的等效就是对不熟悉的物理模型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作分析比较,找出二者在某方面的等效性,从而将熟悉模

型的已知结论应用到不熟悉的物理模型上去的过程。物理学中已建立很多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简谐运动等。利用它们可以去处理很多复杂、陌生的物理模型和物理问题。

例1. 在离地面高度为h,离竖直光滑墙的水平距离为s1处,有一小球以v o的初速度向墙水平抛出,如图 1 所示。球与墙发生弹性碰撞后落在地上A点,不考虑碰撞时间,则落地点到墙的距离 0A 为多少 ?

分析与解答:由于墙壁光滑且碰撞为弹性碰撞,所以球与墙碰撞后的运动

与没有墙时的运动关于墙对称,即小球的实际运动可等效为一个完整的平抛运动,

如图 2 所示.设小球做完整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则有h = gt2

1

2

小球做完整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为s = v o t

由对称性知,小球的落地点到墙的距离O A = s - s1。

由以上各式解得O A = v- s1。(若分阶段求解,则难度较大,容易出错)

2. 对称法

对称法就是利用给定物理问题在结构上的对称性或物理过程在空间、时间上的对称性来分析、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科

图 1 图 2

学的思维方法。

① 力的对称性:受力分析时,若物理问题的结构及其他限制条件具有对称性,则该物理问题中力的作用也具有对称性。 ② 竖直上抛运动 、平抛运动在不计空气阻力时具有可逆性,逆运动与原运动具有对称性。

③ 简谐运动的对称中心就是平衡位置。振子在平衡位置两侧任意互相对称的位置上,受到的合力 、具有的加速度和速度大小相同。通过对称轨迹的时间 、合外力的冲量大小 、合外力的功相等。

例2. (2009全国Ⅰ卷T15)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对平行,物体距离左镜 4m , 右镜 8 m ,如图 3 所示,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与物体的距离是(B )

A . 24 m

B . 32 m

C . 40 m

D . 48 m

分析与解答: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 平面镜总是成正立的 、等大的虚像 。

② 平面镜所成之像总是物 、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由于物体距左镜 4m ,距右镜 8 m ,其所成之像的分布如图 2 所示,由像的分布图可知,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与物体的距离 s = 28 + 4 = 32 m 。∴ B 选项正确 。

例3. (2009全国Ⅰ卷T26)(21分) 如图 4 所示,在 x 轴 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方向垂直于xy 平面向外。 P 是 y 轴上距原点为 h 的一点,N o 为 x 轴上距原点为 a 的一点。 A 是一块平行于x 轴的挡板,与 x 轴的距离为 h /2,A 的中点在 y 轴上,长度略小于 a /2 。带电粒子与挡板碰撞前后,x 方向的分速度 不变, y 方向的分速度反向 、大小不变。质量为 m ,电荷量为q (q > 0)的粒子从 P 点瞄准 N o 点入射,最后又通过 P 点。不计重 力。求粒子入射速度的所有可能值。

分析与解答: 设粒子的入射速度为 v ,第一次射出磁场的点为

N o ’ ,与板碰撞后再次进入磁场的位置为 N 1 ,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为 R ,由牛顿第二定律, 有: Bqv = m v 2/R ∴ R = m v /Bq -------- ①

粒子的运动速率不变,故每次进入磁场与射出磁场位置间的距离 x 1 保持不变 。

x 1 = N o ’ N o = 2 R sin θ --------- ②

粒子射出磁场与下一次进入磁场位置间的距离x 2 终不变,与 N o ’ N 1 相等。 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 5 所示,由图可以看出, x 2 = a ----- ③ 设粒子最终离开磁场时与挡板碰撞 n 次( n = 1 ,2 ,3 ……), 若粒子能回到 P 点,由对称性可知,粒子射出点的 x 坐标应为 –a , 即:(n + 1)x 1 - n x 2 = 2 a --------- ④ 由 ③④ 式,可解得: x 1 = n a n ++21

------- ⑤

粒子与挡板发生碰撞,有:x 1 – x 2 > a 4

--- ⑥

4m

4m

8m

8m

20m

20m

16m

16m 28m

28m

图 3

B

图 4

联立 ①②⑤ 式,解得: v =

sin qB

m θ2·n a n ++21

-- ⑧

式中 sin θ = h 代入 ⑧ 式中解得:

v o (n = 0)

v 1 n = 1)

v 2 n = 2) 。

例4. 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其质量为m ,某时刻 t 的速率 v o (v o ≠ 0),则从 t 时刻算起的半个周期时间内 A . 弹力做的功一定为零 B . 弹力做的功可能是零到 o

m v 2

12 之间的任一值

C . 弹力的冲量一定为零

D . 弹力的冲量大小为2m v o

分析与解答:利用简谐运动的对称性,确定振子在半个周期后的位置 、速度,就能利用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分别求

出半个周期内弹力的功和冲量。

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弹簧振子在半个周期内一定会运动 2 倍振幅的路程到达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位置,而在这两个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位置上,弹簧振子的速度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于是由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可知半个周期内弹力的功及冲量大小分别为:w = o

m v 2

12 -

o

m v 2

12

= 0 。 I = 2m v o 。∴ AD 选项正确。

3. 图象法

图象法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任何一个物理规律,往往反映了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这种变化 关系常可以通过一定的图象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图象正是某个物理规律的解析几何表现。图象法的突出优点如下:

① 具有直观性。图象可以把物理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如线性关系 、周期关系等清晰而鲜明地表现出来,且图象的几何特征都有确定的物理意义,利用这些关系可以大大地简化研究过程,且留给我们直观 、形象的印象。 ② 便于类比。

凡具有同类数学表达式的物理过程,其图象必然是相似的,当以这些图象来研究问题时,就可以进行类比,便于找出其 中的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理解和加强记忆。

③ 解答问题简捷 、方便。对于一些比较复杂而抽象的物理过程,往往用常规方法求解过程冗长,如果利用图象法求解反而方便简捷,且模型鲜明,印象深刻。

x = 4.5 m 。P 点的振动图像如图 7 所示。图 8 所示的四幅图中, Q 点的振动图像可能是(BC )

分析与解答:由图 6 所示的波形图线分析可知,该波的波长 λ = 4 m ,P 、Q 两质点相距 ?x = 3 m = 34

λ

由图 7所示的 P 质点的振动图线分析可知,P 质点起振后是沿 y 轴正方向运动,振动周期 T = 2 s 。P 、Q 两质点参与传播振动的时间差 ? t = 34

T

若该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由于P 质点起振后是沿 y 轴 正方向振动,可作出 P 质点由平衡位置向上振动至图 5 所示 位置时的波形图如图 9 所示,由波形图分析可知,此时Q 质点 处于波峰处,并开始沿 -y 轴方向振动。

∴ Q 点的振动图像可能是 B 图线。

若该波向x 轴负方向传播,作出P 质点由平衡位置向上振动 至图 5 所示位置时的波形图如图 10 所示,由波形图分析可知,此 时Q 质点处于波谷处,并开始沿 +y 轴方向振动。

∴ Q 点的振动图像可能是 C 图线。

例6.(2008全国Ⅰ卷T20)矩形导线框 abcd 固定在匀强磁场 中,磁感线的方向与导线框所在平面垂直,规定磁场的正方向垂直 低面向里,磁感应强度 B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 11 所示,若规定 顺时针方向为感应电流 I 的正方向,如图 12 所示的 i – t 图线正 确的是(D )

图 7

D

C

图 8

-I I

-I I

-I I

-I I 图 12

-图 11

b c d a

一边长为 L 的正方形导线框沿垂直于OO ’的方向以速度 v 作匀速直线运动,在 t = O 时刻恰好位于图中所示位置。以逆时针方向为导线框中电流的正方向,在如图 14 所示的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电流 — 时间(I - t )的关系是(时间以L /v 为单 位)。(D )

分析与解答:在 t = O 时刻,正方形导线框恰好位于图中所示位置沿垂直于OO ’的方向以速度 v 作匀速直线运动,

穿过线框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通量是逐步增加的,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分析可知,线框中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感生电流(即 I - t 图线中 0 ~ 1 s

内所示电流 ),由右手定则分析可知,处于磁场中匀速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在逐步增大,故产生的感生电动势也逐步增大,从而使线框中产生的逆时针方向的感生电流也逐步增大,当线框全部进入磁场中后,最前面的边即将开始离开磁场,穿过线框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通量将逐步减少,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分析可知,线框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生电流(即 I - t

图线中 1s ~ 2 s 内所示电流 ),由右手定则分析可知,处于磁场中匀速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在逐步增大,故产生的感生电动势也逐步增大,从而使线框中产生的顺时针方向的感生电流也逐步增大,当线框最前面的边完全离开磁场时,后面的边仍全部处在磁场中,其匀速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最大,故线框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生电流也最大(即 I - t 图线中 2 s 时刻所示电流 ),当线框最后面的边相继离开磁场时,其匀速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将逐步减少,故线框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生电流也将逐步减少(即

I - t 图线中 2s ~ 3s 内所示电流),直到线框完全离开磁场,线框中的感生电流为零(即 I - t 图线中3s 时刻所示电流)。综上所述,D 图线正确表示了电流 — 时间(I — t )的关系。 ∴ D 选项正确。

例8. (2007全国Ⅱ卷T21)如图 15 所示,在 PQ 、QR 区域中存在着磁感应强度大小 相等 、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均垂直于纸面。一导线框 abcdef 位于纸面内,框的邻边都相互垂直,bc 边与磁场的边界 P 重合,导线框与磁场区域的尺寸如图所示,从 t = 0 时刻开始, 线框匀速横穿两个磁场区域,以 a → b → c → d → e → f 为 线框中的电动势 ε 的正方向,图 16 所示的四个 ε - t 关系示意图 中正确的是(C )

分析与解答:线框的bc 边与磁场的边界 P 重合,从 t =

0 时刻开始,线框匀速横穿两个磁场区域,将 l /v (= t )

定义为 1 个单位时间,则 2l /v = 2t 、3l /v = 3t 、4l /v

= 4t …… 。当线框的bc 边以v 的切割速度进入到 PQ 间(垂直向外)的磁场内切割磁感线时,由右手定则可知,线框内产生的感生电流方向为b → a → f → e → d → c → b ,其电动势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故在开始切割磁感线的第 1 个单位时间

t 内,线框内产生的感生电动势的值为负值。

在 t 时刻,线框的bc 边到达 QR 间(垂直向内)的磁场的左边界,线框的ed 边到达 PQ

间(垂直向外)的磁场的左边界,故相同有效长度(l )的两部分以相同的切割速度 v 在方向完全相反的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其合感生电动

图 16

势为零。所以在 t ~ 2 t 的时间内,线框内无感生电动势。

在 2t 时刻,线框的bc 边到达QR 间(垂直向内)的磁场的右边界,线框的ed 边到达 QR 间(垂直向内)的磁场的左边界,此时线框的 af 边到达PQ 间(垂直向外)的磁场的左边界,在第 3 个单位时间 t 内,线框的bc 边进入无场区,线框的ed 边在 QR 间(垂直向内)的磁场内作切割磁感线运动,线框的 af 边在PQ 间(垂直向外)的磁场内作切割磁感线运动,由右手定则可知,线框内产生的感生电流方向为a → b → c → d → e → f ,其电动势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故在2 t ~ 3 t 的时间内,线框内产生的感生电动势的值为正值。由于ed 边af 边所产生的感生电动势为正向串联,其切割磁感线的等效有效长度为 3 l ,故感生电动势的的大小为 0 ~ t 的时间内所产生的感生电动势的的大小的 3 倍。

在 3t 时刻,线框的ed 边到达QR 间(垂直向内)的磁场的右边界,线框的 af 边到达 QR 间(垂直向内)的磁场的左边界,在第 4 个单位时间 t 内,线框的 ed 边进入无场区,线框的 af 边在 QR 间(垂直向内)的磁场内作切割磁感线运动,由右手定则可知,线框内产生的感生电流方向为a → b → c → d → e → f ,其电动势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故在3 t ~ 4 t 的时间内,线框内产生的感生电动势的值为正值。其切割磁感线的等效有效长度为 2 l ,故感生电动势的的大小为 0 ~ t 的时间内所产生的感生电动势的的大小的 2 倍,由以上分析可知,线框中所产生的感生电动势 ε 与时间t 的关系图线为答图中的 C 选项。

例9. 两光滑水平导轨放置匀强磁场中,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金属棒 ab 可沿导 轨自由移动,如图 17 所示,导轨一端跨接一个定值电阻,金属棒和导轨的电阻不计。现将 金属棒沿导轨由静止向右拉动,若保持拉力F 恒定,经过时间 t 1 速度变为v ,金属棒受到 的磁场力为F 1,最终以 2v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若保持拉力的功率 P 恒定,经过时间t 2 , 速度也变为v ,金属棒受到的磁场力为 F 2,最终也以 2v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则(AD )

A .t 1 > t 2

B .t 1 = t 2

C .F 2 = 2F 1

D .F 2 = 2F

分析与解答:当保持拉力F 恒定时,回路中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由左手定则可知, 安培力的方向与拉力F 的方向相反,随着金属棒 ab 速度的增加,安培力的大小也增加, 从而使金属棒 ab 所受到的合力逐渐减小,其加速度也逐渐减小,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 - BIL = ma ,当金属棒 ab 以 2v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时,金属棒的加速度为零, F = BIL 。到收尾速度 2 v 时,恒力 F 的功率 P 才等于(BIL )2v ,

故金属棒 ab 开始时的功率 P < (BIL )2v ,其开始时的加速度也小于以恒定的功率

P 拉金属棒 ab 时的加速度,由于金属棒所受到的合力不会大于拉力F ,故金属棒 ab 开始时的加速度将小于 F /m ,金属棒 ab 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 18 (F )所示。当用恒定的功率 P 拉金属棒 ab 时,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P v

- BIL = ma ,

当金属棒最终以 2v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时,金属棒的加速度 a = 0 ,∴ P = (BIL )2v = 2Fv ----------①

金属棒 ab 开始时的加速度将大于 F /m ,速度――时间图线如图 18(P )所示。由图线分析比较可知,t 1 > t 2,∴ A 选项正确。当以恒定的功率 P 拉金属棒 ab 时,经过时间 t 2 速度变为v ,∴ P = F 2 v ----------② 由①② 式可知,F 2 = 2 F 。

∴ D 选项正确。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用来表征物理规律的图象,它既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也不具有真实的几何意义。因为图象表示的是各物理量间的相关依赖关系,它必然受到物理条件的制约,所以只能说,图象的几何特征反映了某个物理过程的物理意义。

例10. 如图19(a )所示,AB 是点电荷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图 19 (b ) 则是放在电场线上 a 、b 两点的试探电图 17

22 1

图 18

A .场源点电荷位置可能在 a 点左侧

B .场源点电荷位置可能在 a 、b 之间

C .场源点电荷位置可能在 b 点右侧

D .因不知场源点电荷的电荷性质,所以无法确定

分析与解答:题中给出的是一条点电荷的电场线。

但并未给出电场线的方向,即无法确定 a 、b 两点电势

的高低.但是图 19 (b )给出了电场力 F 与试探电荷电荷量 q 的关系图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图象来得到答案。

对于场中的确定点,放入的试探电荷的电荷量 q 不同,其所受到的电场力 F 也不同,但其比值却是不变的,比值的大小这就是该点处的电场强度。因此,F 与 q 的函数关系图象则为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其斜率的大小即表示场强的大小。由图19(b ) 可知,直线 a 的斜率大于直线 b 的斜率,说明 E a > E b ,即 a 点的场强大于 b 点的场强。

对于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不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离场源电荷近处场强大,离场源电荷远处场强小(绝对值)。因E a > E b ,己,故 a 点离场源电荷近,所以场源点电荷位置可能在 a 点的左侧,也可能在 a 、b 之间,∴ AB 选项正确。

4. 极限法

极限法是指将题目所述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形成 、变化的一般条件推向极值,在极值条件下进行讨论 、推理或判断的一种方法。

极限法是指针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并将其推向极值情况加以考虑和分 析,使问题的本质 、主要因素 、隐蔽的临界现象和条件 、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或正确判断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这里所指的极值情况是指极大 、极小 、极左或极右等极值状态或极值条件。极值法一般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 、单调变化的情况。用极限法解题,常常能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1. 如图 20 所示,在升降机内的弹簧下端吊着一铁块 A ,其质量为 m ,体积为 v ,全部 浸在水中,当升降机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 a 匀加速下降时,该弹簧的长度将如何变化(C )

A . 不变

B . 伸长

C . 缩短

D . 无法判定

分析与解答:升降机静止时,铁决对弹簧必有拉力作用,弹簧一定处于伸长状态。当升降

机以加速度 a 下降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要变化,若加速度 a 恰等于自由落体加速度 g ,则升降

机内所有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铁块对弹簧无拉力,弹簧的长度恢复到原长,即弹簧长度变短。∴ C 选项正确。

5. 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就是将问题涉及的多个物体或多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处理的思维方法。隔离法就是对问题涉及的多个 物体中的单个物体或多个过程中的单个过程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思维方法。

① 用整体法处理连接体的动力学问题或平衡问题。对连接体构成的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平衡条件,可以获得整体运动情况或整体所受外力情况,而不必考虑整体内部各物体之问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内力,从而简化问题的解决过程。对连接体的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是有条件的,即连接体内各物体的运动状态 、加速度要相同。

② 用整体法处理多个物理过程的问题。把问题所涉及的事物变化的多个过程当成一个整体过程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不必考虑事物变化的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和中间细节,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变化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③ 用整体法和隔离法配合使用处理连接体问题和多过程问题。整体法只能在一定条件或具有一定特点的问题中适用,有不少的问题需用隔离法求解。整体法与隔离法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

一般说来,对于可以不考虑整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或过程中的细节时,用整体法处理较好;反之,如需求解整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或过程中的细节时,则要用隔离法求解。对一些综合性问题,常常是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配合使用,效果极佳。如对连接体静平衡问题,在分析外力对整体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整体内各物体间相互作用内力时,用隔离法。再如对连

接体动力学问题,常先用整体法分析外力和整体运动特征,求出整体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连接体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例13.(2009安徽卷T22)(14分)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运动员手拉绳索向上攀登,最终点燃了主火炬, a

图 20

的作用,可将过程简化。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定滑轮,一端挂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 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图 21 所示。设运动员的质量为 65kg ,吊椅的质量为 15 kg ,不计定滑轮与 绳子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取 g = 10 m/s 2 。当运动员与吊椅一起正以加速度 a = 1 m/s 2上升时, 试求: (1) 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力

(2) 运动员对吊椅的压力

分析与解答:解法一:(1)设运动员受到绳向上的拉力为 F ,由于跨过定滑轮的两段绳子

拉力相等,吊椅受到绳的拉力也是 F 。对运动员和吊椅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 22 答所示,则有: 2F - (m 人 + m 椅)g = (m 人 + m 椅)a 解得:F = 440 N

由牛顿第三定律,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力 F ’ = 440 N

(2) 设吊椅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为F N ,对运动员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则有:

F + F N - m 人g = m 人a

解得: F N = 275 N 由牛顿第三定律,运动员对吊椅的压力 F N ’ = 275 N

解法二:设运动员和吊椅的质量分别为 M 和 m 。运动员竖直向下的拉力为 F , 对吊椅的压力大小为 F N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绳对运动员的拉力大小为F ,吊椅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为 F N 。 分别以运动员和吊椅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F N - Mg = Ma ------------- ① F - F N - mg = ma ------------- ②

由 ①② 解得:

F = 440 N F N = 275 N

例14.(2008四川延考区卷T24)(18分) 水平面上有带圆弧形凸起的长方形木块 A ,木块 A 上的物体 B 用

绕过凸起的轻绳与物体C

相连,B 与凸起之间的绳是水平的。用一水平向左的拉力F

用在物体 B 上,恰使物体 A 、B 、C 保持相对静止,如图 23 所示,已知物体 A 、C 的质量均为 m ,重力加速度为 g ,不计所有的摩擦,则拉力 F 应为多大?

分析与解答:

C 物体的受力分析如图 24 所示,设绳中张力为 T ,A 、B 、C

共同的加速度为 a ,与C 相连部分的绳与竖直线夹角为 α ,由牛顿运动定律,

对 A 、B 、C 组成的整体有: F = 3ma ------- ① 对 B 有 F – T = ma ------- ②

对 C 有 F cos α = mg ------ ③ F sin α = ma ------ ④ 联立 ①② 式 ,解得 T = 2ma ------ ⑤ 联立 ③④ 式解得 T 2 = m 2(a 2 + g 2)------ ⑥ 联立 ⑤⑥ 式,解得 a /3 ------ ⑦ 联立 ①⑦ 式,解得 F

例15. (2008全国Ⅰ卷T15) 如图 25 所示,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 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 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AD )

A . 向右做加速运动

B . 向右做减速运动

C . 向左做加速运动

D . 向左做减速运动

6. 归纳法与演绎法

归纳法就是从某些个别物理现象或特殊物理过程出发,推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思维方式。演绎法就是从 25

人椅)g

a

g

a

图 22答

23

图 24

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原理出发,推出某一个别的物理现象或特殊的物理过程的逻辑思维方式。

演绎依据的一般性原理或结论是从个别物理现象或特殊物理过程中归纳出来的,而归纳又必须以一般性原理或结论为 指导,从一般性原理或结论中找出个别物理现象或特殊物理过程的本质,所以归纳离不开演绎,演绎离不开归纳,虽然归纳与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但它们之间却是相互渗透 、互为前提 、相辅相成的。

应用归纳推理的关键是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和它所处的条件,分析得出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的具体特征,从而 归纳出一般规律。应用演绎法的关键是要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特殊条件或过程的本质特征,发现隐含条件,将一般性规律应 用到具体的研究对象或过程中。

例16. (2007全国Ⅰ卷T24)(18分)如图 2所示,质量为 m 的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球 与质量为 M = 19 m 的金属球并排悬挂。现将绝缘球拉至与竖直方向成 60o 夹角的位置 自由释放,下摆后在最低点处与金属球发生弹性碰撞。在平衡位置附近存在垂直于纸面的 磁场。已知由于磁场的阻尼作用,金属球将于再次碰撞前停在最低点处。求经过几次碰撞 后绝缘球偏离竖直方向的最大角度将小于45o 。

分析与解答:选水平向左为正方向,设第 1 次碰撞前绝缘小球水平向左的速度为v o ,

与金属球M 碰撞后绝缘小球反弹的水平向右的速度为v 1 ,金属球M 碰撞后水平向左的速度 为V 1 ,由于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碰撞前后动能守恒 ,则有:

mv o = MV 1 - mv 1 ----- ① 212o m v = 2112M V + 21

12

m v ----② M = 19 m ----③ 解 ①②③ 式,得:v 1 = o m M v m M

-+= 1919o m m v m m

-+ = - 910

o v (负号表示 v 1 的方向水平向右)

V 1 =

2o m v m M + = 219o m

v m m += 110

o v (V 1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相同) 第 2 次碰撞前绝缘小球水平向左的速度为v 1 ,与金属球M 碰撞后绝缘小球反弹的水平向右的速度为v 2 ,金属球M 碰撞后水平向左的速度为V 2 ,由于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碰撞前后动能守恒 ,则有:

mv 1 = MV 2 - mv 2 ----- ④ 2112m v = 2212M V + 22

12

m v ----⑤ M = 19 m ----⑥ 解 ④⑤⑥ 式,得:v 2 = 1m M v m M

-+= 1991910

o m m v m m

-?+ = - (910

)2 v o (负号表示 v 2 的方向水平向右)

V 2 =

12m v m M + = 21

1910o m v m m ?+= (110

)2 v o (V 2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相同) ……

设在第 n 次碰撞前绝缘球的速度为 v n -1 ,碰撞后绝缘球 、金属球的速度分别为 v n 和 V n 。由于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碰撞前后动能相等,设速度向左为正,则有:

mv n -1 = MV n - mv n ---- ⑦ n m v -2112 = 212n M V + 212

n

m v ----⑧ M = 19 m ----⑨ 解 ⑦⑧⑨ 式,得:v n = 1n m M v m M

--+= -9

10

v n -1 =-(910

)n v o ---(10)V n = 12n m

v m M

-+=(110

)n v o ---(11)

第n 次碰撞后绝缘球的动能为E k n =n m v 212= 12m ×(910)2 n v o

2 =(0.81)n ×12

m v o 2 =(0.81)n E o ------(12) E o 为第1次碰撞前的动能,即初始能量。绝缘球在 θ = θo = 60o 与θ = 45o 处的势能之比为

o

E

E =

()

()

o m gl cos m gl cos θθ--11 = cos cos -?-?

145160 = 0.586 ------ ⑥ 式中 l 为摆长 。

根据

⑤ 式,经 n 次碰撞后,

n o

E E = (0.81)n ------ ⑦

可算出(0.81)2 = 0.656 ,(0.81)3 = 0.531 < 0.586 ,故经过 3 次碰撞后 θ 将小于45o 。 图 26

例17. (2007重庆卷T25)(20分)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种实验装置,用来研究碰撞 问题,其模型如图 27 所示,不用完全相同的轻绳将N 个大小相同 、质量不等的小球 并列悬挂于一水平杆,球间有微小间隔,从左到右,球的编号依次为1 、2 、3 …… N , 球的质量依次递减,每球质量与其相邻左球质量之比为 k (k <1) 。将 1号球向左拉起, 然后由静止释放,使其与2号球碰撞,2号球再与 3 号球碰撞 …… ,所有碰撞皆为无机 械能损失的正碰(不计空气阻力,忽略绳的伸长,g = 10 m/s 2

(1) 设与 n + 1 号球碰撞前,n 号球的速度为 v o ,

求 n + 1 号球碰撞后的速度。 (2) 若 N =

5,在 1 号球向左拉高 h 的情况下,要使 5 号球碰撞后升高 16h (16 h 小于绳长)问k 值为多少?

(3) 在第(2)问的条件下,悬挂哪个球的绳最容易断,为什么?

分析与解答:(1)设n 号球的质量为m n ,n + 1号球的质量为m n + 1,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 v n ’ 、 v n +1’ 。

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据题意有:n 号球与 n + 1号球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v n 、0 、m n + 1 =

km n 。 根据动量守恒,有: m n v n = m n

v n ‘ + km n v n +1’ ----------- ①

根据机械能守恒,有:212n n m v = '2

12n n m v + '21

12

n n km v + ----------- ② 由 ①② 解得 v n +1’ =

21

n v k + ( v n +1’ = 0 舍去) ----------- ③

设n + 1号球与n + 2号球碰前的速度为 v n + 1 ,据题意有 v n - 1 = v n - 1’ ,∴ v n + 1 = v n +1’ =

21

n v k +

(2) 设1号球摆至最低点时的速度为v 1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 1gh = 21112

m v ----- ④

∴ v 1⑤ 同理可求,5号球碰后瞬间的速度 v 5----------------- ⑥ 由 ③ 式解得 v n + 1 = 21

n v k + = (

21

k +)n v 1 ----------------- ⑦

n = 5时, v 5 = (2

1

k +)5 v 1 -------- ⑧

由 ⑤⑥⑧ 三式解得 k ≈ 0.414 (k 舍去) -------- ⑨ (3)设绳长为l ,每个球在最低点时,细绳对球的拉力为F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 – m n g = m n

2n

v l

---- (10) 则 F = m n g + m n

2n

v l

= m n g + 2m n

/22

n n m v l

= m n g + 2kn E l

-------- (11)

(11)式中E k n 为 n 号球在最低点的动能。

由题意1号球的重力最大,又由机械能守恒可知1号球在最低点碰前的动能也最大,根据(11)式可判断在1号球碰前瞬间悬挂1号球细绳的张力最大,故悬挂1号球的绳最容易断 。

例18. (2007全国Ⅰ卷T19)如图 28 所示,

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 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次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比原来增加 了5条。用Δn 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 n 之差,E 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 根据图 7 所示的氢原子能级图可以判断,Δn 和 E 的可能值为(AD )

A . Δn = 1 13.22 ev < E < 13.32 ev

B . Δn = 2 13.22 ev < E < 13.32 ev

C . Δn = 1 12.75 ev < E < 13.06 ev

D . Δn = 2 12.75 ev <

E < 13.06 ev

分析与解答:设调高电子的能量前后氢原子核外电子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分别为 n 、m ,故调高电子的能量之前

的光谱线数目2

m C =

()12

m m - ,调高电子的能量之后的光谱线数目2

n C =

()12

n n - 。依题意,2n C - 2

m C = 5 。

图 27

图 28

- 1 3 .6 0

- 3 .4 0

- 1 .5 0 - 0 .8 5 - 0 .5 4 - 0 .3 8 - 0 .2 8 1 2

3 4 5 6 7

E /e v n

若Δn = n - m = 2 ,则m = n – 2 ,代入方程

()12n n - -

()12m m - = 5 中,求得,n = 4 ,m = 2

若Δn = n - m = 1 ,则m = n – 1 ,代入方程 ()12

n n - - ()12

m m - = 5 中,求得 n = 6 ,m = 5 。

当 Δn = 2 时,(E 4 – E 1)< E <(E 5 – E 1),即 [(- 0.85)-(- 13.60)]< E <[(- 0.54)-(- 13.60)] 当 Δn = 1 时,(E 6 – E 1)< E <(E 7 – E 1),即 [(- 0.38)-(- 13.60)]< E <[(- 0.28)-(- 13.60)] 故 AD 选项正确。

例19.一只皮球从高H = 20 m 处自由下落,碰到地碰后又竖直向上反弹,弹起的速率为着地时速率的 3/4,以后每次反弹都遵守这个规律。不计皮球与地面的碰撞时间,g 取10 m/s 2 ,求皮球要经过多长时间方可静止于地面 ?

分析与解答: 皮球的运动过程可看成一个自由落体运动和一系列反弹起的竖直上抛运动组成。其运动过程简图如图

29 所示,皮球从 H 高处自由落到地面所需时间 t o 及落地速率 v o 分别为:

t o =

s 。 v o = g t o = 10×2 = 20 m/s 。

皮球第一次反弹起的速率v 1及第一个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 t 1 分别为: v 1 =3

4v o =

34

g t o 。 t 1 = 2

v g

1 = 2(

34

)t o 。

皮球第二次反弹起的速率v 2 及第二个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t 2 分别为: v 2 =3

4v 1=(

34

)2g t o 。t 2 = 2

v g

2 = 2(

34

)2 t o 。

依次类推,皮球第 n 次反弹起的速率v n 及第 n 个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

t n 分别为: v 2 =(3

4)n

g t o t n = 2

n v g

= 2(

34

)n

t o 。

显然, t 1 ,t 2 ,…… t n 组成一个等比数列,其公比为 q = 34

。这个无穷等比数列之和为

t = t 1 + t 2 + …… + t n + …… =

t q

-1

11 = 6 t o = 6×2 = 12 s 。

则皮球从开始下落到静止于地面所需总时间为 t 总 = t + t o = 12 + 2 = 14 s 。 7. 假设法

物理学和数学一样,如果题设的条件不充分,或者不明显,就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问题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分析类比来作出判断。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很难用分析类比来作出正确判断,就可以考虑采用假设法。

采用假设法解题时,一般应首先按题意作出合理假设,然后运用物理规律按正常步骤解题,如果得出的结果与预先的假 设出现矛盾,说明这个假设是错误的,这时,一般应另辟途径重新作出假没,直至与题意不出现矛盾为止。必要时还需作出讨论,以便选出完全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相对来说,用假设法解题比采用其他方法要繁琐一些,但对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 我们拓展思维,提高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0. (2007全国Ⅱ卷T20)假定地球 、月球都静止不动,用火箭从地球沿地月连线向月球发射一探测器,假定探测器在地球表面附近脱离火箭。用 w 表示探测器从脱离火箭处飞到月球的过程中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用 E k 表示探测器脱离火箭时的动能,若不计空气阻力,则(BD )

A . E k 必须大于或等于w ,探测器才能到达月球

B . E k 小于w ,探测器也可能到达月球

C . E k = w /2,探测器一定能到达月球

D .

E k = w /2,探测器一定不能到达月球

分析与解答:探测器在地球表面附近脱离火箭后获得E k 的动能。探测器从地球表面处飞到月球的过程中克服地球引

力所做的功为w ,设地 、月连线间的距离为 r ,在地 、月连线间存在一个使探测器合外力为零的位置 O ,由万有引力

图 29

图 30

定律,有:2

1D M m G

r =y 2

2M m G

r ,∵ M D > M y ,∴ r 1 > r 2 。 如图 30 所示,故探测器在地球表面附近脱离火箭后获得

E k 的动能。只要能到达合外力为零的位置 O 处,则往后可依靠月球对探测器的引力作功飞抵月球,而探测器从地球表面处飞到月球的过程中克服地球引力所做的功 w 中包含有从 O 点处到月球这一段距离克服地球引力所做的功,其实探测器只要能飞抵图中 O 点处就可实现到达月球。∴ A 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地球对探测器的引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地球对探测器的引力是变力,越靠近地球附近越大,越远离地球越小,当探测器的动能E k = w /2 时,探测器连地 、月连线的中点都不能到达,更不可能到达图中的 O 点处,∴ C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

例21. (2007全国Ⅱ卷T19)如图 31 所示,一带负电的质点在固定的正的点电荷作用下绕该正电荷做匀速圆周运动,

周期为 T o ,轨道平面位于纸面内,质点的速度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现加一垂直轨道平面的 匀强磁场,已知轨道半径并不因此而改变,则(AD )

A . 若磁场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大于T o

B . 若磁场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小于T o

C . 若磁场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大于T o

D . 若磁场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小于T o

分析与解答:未加磁场时,正 、负电荷间的库仑力是维持带负电的质点绕固定的正电荷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设带负电的质点的线速度为 v o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E = 2

o

v m

R

-------- ①

当磁场方向指向纸里时, 由洛仑兹力的判别法则 —— 左手定则可知,F B 的方向背离圆心向外,其合力应满足:

F E - F B =21

v m

R

-------- ② 比较 ①② 式可知,v 1 < v o ,又∵ T = 2πR v

,当半径 R 不变时,则 T 1 > T o 。

∴ A 选项正确。

当磁场方向指向纸外时, 由洛仑兹力的判别法则 —— 左手定则可知,F B 的方向指后圆心,其合力应满足: F E + F B =22

v m

R

-------- ③ 比较 ①③ 式可知,v 2 > v o ,又∵ T = 2πR v

,当半径 R 不变时,则 T 2 < T o 。

∴ D 选项正确。

8. 补偿法

补偿法亦称补全法,这种方法虽然不甚普遍,但在某些特殊场合却为解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譬如在静电场中,规则带 电体的电场强度和电势求解并不困难,但如果规则体缺了一部分就变成了不规则体,这时用寻常方法难以求其电场强度和电 势,首先是数学处理上遇到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补偿法却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例22. (2009全国Ⅱ卷T26)(21分) 如图32所示,P 、Q 为某地区水平地面上的两点,在 P 点正下方

一球形区域内储藏有石油,假定区域周围岩石均匀分布,密度为 ρ ;石油密度

远小于 ρ,可将上述球形区域视为空腔。如果没有这一空腔,则该地区重力加 速度(正常值)沿竖直方向;当存在空腔时,该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会 与正常情况有微小偏高。重力加速度在原坚直方向(即PO 方向)上的投影相对 于正常值的偏离叫做“重力加速度反常”。为了探寻石油区域的位置和石油储量,常利用 P 点附近重力加速度反常现象。已知引力常数为G 。设球形空腔体积为 V ,球心深度为d (远小于地球半径), PQ = x ,求空腔所引起的 Q 点处的重 力加速度反常,若在水平地面上半径 L 的范围内发现:重力加速度反常值在 δ

与 kδ (k > 1)之间变化,且重力加速度反常的最大值出现在半为 L 的范围的中心,如果这种反常是由于地下存在某一球形空腔造成的,试求此球形空腔球心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 。

分析与解答: (1)如果将近地表的球形空腔填满密度为 ρ 的岩石,则该地区重力加速度便回到正常值。因此,重

力加速度反常可通过填充后的球形区域产生的附加引力 G M m r

2

= m ?g -----① 来计算,式中 m 是 Q 点处某质点的质量,M 是填充后球形区域的质量。M = ρV ----- ②

图 31

而 r 是球形空腔中心 O 至 Q 点的距离。 r ③

? g 在数值上等于由于存在球形空腔所引起的 Q 点处重力加速度改变的大小。Q 点处重力加速度改变的方向沿 OQ 方向,重力加速度反常 ? g ’ 是这一改变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 ∴ ? g ’ = d r

? g ------- ④

联立 ①②③④ 式得 ? g ’ = G ρVd /(d 2 + x 2)3/

2 -------- ⑤

(2) 由 ⑤ 式得,重力加速度反常 ? g ’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 g max ’ = G ρV /d 2 ------ ⑥ ? g min ’ = G ρVd /(d 2 + L 2)3/

2 -------- ⑦ 由题设有 ? g max ’ = k δ ? g min ’ = δ --------- ⑧ 联立 ⑥⑦⑧ 式得,地下球形空腔球心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分别为

d = L --------- ⑨ v = L 2 k δ / G ρ(k 2/

3 - 1) --------- ⑩

例23. 如图 33 所示,将绝缘线弯成半径 r

= 100 cm 的圆弧,其中留下一段宽度d = 2 cm 的缺口,将电荷量为q = +3.13×10- 9 C 的电荷均匀分布在绝缘线上,求圆心 O 处的电场强度。

分析与解答:采用补偿法,将缺口用相同的材料及相同电荷密度的绝缘线补上。

根据对称性,完整的带电圆环在圆心 O 处的场强为零。这样,所求场强与补上的缺口 段电荷产生的场强等大反向。

补上的缺口段的电荷量为 q’ =

q d

r d

π-2 =

..-????-9

31310

2

23141002

= 1.0×10-11 C 。

由于缺口段很小,可近似将其带电荷量视作点电荷,则 E O = k

q 'r

2

= 9×109

×

..-?11

1010

10

= 9×10-2

N/C 。方向向右。

故所求场强大小为9×10-2 N/C 。方向向左。

9. 估算法

根据日常生活中一个物理现象,没有任何精确的数字,要求估算出可能的结果,这是一类新颖的物理问题,它主要具有 以下的特点:

① 估算题结果虽不要求精确,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要求准确,求解方法的构思要求巧妙,逻辑推理的过程要求严密 、合理,答案要求合乎情理,且数量级准确。

② 估算题一般取材新颖,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但脱离课堂教学的解题模式,无直接公式可套,这就要求同学们善于观察物理现象,能熟练运用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准确地利用理想模型和物理规律,把复杂的过程简化为单一物理过程,摒弃次要因素,抓住现象的实质求解。

③ 估算题往往提供的数据很少,甚至不给数据,条件隐含得很深,这就要求同学们具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善于从字里行间或已有可借鉴的模型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解估算题的程序可分为以下几步:

ⅰ 根据题意,了解物理现象。 ⅱ 简化过程,建立理想模型。 ⅲ 避轻就重,抓住主要因素。 ⅳ 因事制宜,选取恰当的数据。 ⅴ 借助数学知识,进行近似计算。

考试中常常出现对宏观大物体 (如太阳 、地球 、月亮)有关参数的估算和微观小粒子(如分子 、原子 、电子)有关参数的估算。

例24. (2008北京卷T15)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 1 g 水的分子个数,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000个,不间断地数,则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取 6×1023 mol -1)(C )

A . 10年

B . 1千年

C . 10万年

D . 1千万年

例8.(2006年全国Ⅰ卷T23)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 = 3.0

+

图 33

km 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 t = 6.Os 。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 1

3km/s 。

分析与解答:如图 34 所示 ,A 表示爆炸处,O

表示观测者所在处, h 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

用 t 1 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 O 处所经时间,则有 d = vt 1 -------- ①

用 t 2 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 O 处所经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 vt 2 --------------------------------------------②

已知 t 2 - t 1 = △t -------------------------------------------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 h

代人数值得 h = 2.0×

103 -------------------------------------⑤

(二) 强化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1.审题能力

所谓“审题”,就是从题目的陈述中,正确地提取题中所包含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的过程,是学生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审题能力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 、分析与综合能力。每次考试总是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 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并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 ? 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过程要画好情景示意图,即画图绘意

画好分析图形,是审题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 、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使问题具体化 、形象化。分析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 、受力分析图 、状态变化图,也可以是投影法 、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图等。

例25.(2006年全国Ⅰ卷T23)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 = 3.0 km 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 t = 6.Os 。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 1

3km/s 。

分析与解答:如图 35 所示 ,A 表示爆炸处,O 表示观测者所在处, h 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

用 t 1 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 O 处所经时间,则有 d = vt 1 -------- ①

用 t 2 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 O 处所经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 vt 2 --------------------------------------------②

已知 t 2 - t 1 = △t -------------------------------------------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 h ④

代人数值得 h = 2.0×103 -------------------------------------⑤ (2)分析过程要抓住物理过程的要点

① 阶段性——将题目涉及的整个过程合理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在审题过程中,该分则分,宜合则合,并将物理过程的 分析与研究对象及规律的选用加以统筹考虑,以求最佳的解题思路。

② 联系性——找出各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各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临界点或极值点有何特殊性质 或条件。

③ 规律性——明确每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利用哪些物理公式进行计算求解等。

2. 理解题意的能力

图 34

图 35

(1)抓住关键词语。正确理解题意

物理题目的叙述中,总有一些“关键词语”,或是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视而不见,就可能会审题走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

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甚至是一些关键词语不太重视,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刚好能通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物理含义,就不能破译这一叙述中所隐含的物理过程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该考虑重力的又疏忽了等),原因之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2)充分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

必须将文字叙述仔细推敲,结合相关物理知识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接触与不脱离接触的临界点是相互作用力为零”。“追及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条件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 v

1

≤ v

2

”。“接触面光滑”,隐含摩擦力不计之意;“轻绳、轻杆、轻质弹簧”,隐含它们的质量不计。“子弹刚好打穿木块”隐含着子弹射穿木块时二者速度刚好相等。“小球速度达到最大时”隐含此刻小球的加速度为零。以上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在的意识去确切理解这些叙述的含义。

有时为了挖掘某些隐含条件,深刻领会题意,可以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用着重符号批注,还可以对题目中叙述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画一些必要的草图来展示完整的过程图景,使物理过程更为形象直观。让更多的物理信息展示在你的面前,从而梳理出解题的头绪。

例26.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两个相同的弹性小球A、B,质量都为m,B球静止,A球向B球运动,发生正碰.已知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两球压缩最紧时的弹性势能为E,则碰前 A 球的速度等于(C)

A....

本题中的关键词语是“总机械能守恒”和一两球压缩最紧时”,其中“两球压缩最紧时”告诉了我们两球的速度相等时

的情况。“总机械能守恒”说明了两小球减少的动能等于E

P

,考生只要清楚这样的过程特点,便可列出动量和机械能守恒这两个方程进行解答。正确答案为选项C.

例27.如图36所示,固定容器及可动活塞P都是绝热的,中间有一个导热的固定隔板B,

B的两边分别盛有气体甲和乙。现将活塞P缓慢地向B 移动一段距离,已知气体的温度随

其内能的增加而升高,则在移动P的过程中(C)

A.外力对乙做功,甲的内能不变

B.外力对乙做功,乙的内能不变

C.己传递热量给甲,乙的内能增加

D.乙的内能增加,甲的内能不变

本题中的关捷词语是对隔板的描述:“导热”和“固定”。由于隔板“固定”,所以外界一定只对气体乙做功,使乙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同时因隔板“导热”。所以气体乙一定向气体甲传递热量。所以选项 C 正确。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描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例28.如图 37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都是 r 的小球A和B。质量分别为m和 2m,当两球心间距离大于l(l比 2r大得多)时,两球间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心间距离等于或小于l时,两球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恒定

图 36

斥力 F 。设 A 球从远离 B 球处以速度 v o 沿两球心连线向原来静止的 B 球运动,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 o 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

本题要求“两球不发生接触”,但不发生接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正是本题的隐含 条件,能正确地理解为“ 当 v o 最大,而且满足两球不发生接触的条件是两球心间的 距离为 (l – 2r )时,两球的速度大小相等 ”,则解答此题就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 (答案:v o )

例29. 如图 38 所示,质量分别为m 、2m 的小球 A 、B ,中间用轻弹簧相连,连接球 A 的轻绳 悬于足够高的天花板上,现让球B 自弹簧自然长度处由静止释放后,在竖直方向做振幅为 x o 的简谐 运动。当 B 球运动至最低点时剪断轻绳,经过时间 t ,A 、B 两球的加速度相同,球 A 的速度为 v A ,

重力加速度为 g ,求:

(1) 此时 B 球的速度。 (2) 球 A 下落的距离。

分析与解答:当B 球运动至最低点时剪断轻绳,此时B 球速度为零,经过时间t ,A 、B 两球的加速 度相同,说明弹簧处于自由长度,两球均由各自的重力提供的重力加速度g 。

(1) A 、B 两球所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定理可知:3mgt = mv A + 2mv B , 解得v B = 12

(3 gt - v A )

(2) B 球运动至最低点时弹簧所储存的弹性势能为 E P = 2mg ×2x o = 4mgx o 。

在时间 t 内 A 、B 两球的机械能守恒,故有:4mgx o + mgh A + 2mg (h A - 2x o )= 12

mv A 2 + 12

×2mv B 2

∴ 有: 4mgx o + mgh A + 2mgh A - 4mg x o = 12

mv A 2 + 12

×2m [12

(3 gt - v A )]2

解得 h A =

A A

v g t gtv g

+-222

324

(3)排除干扰条件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 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例30.长江三峡工程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三峡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 、发电 、航运及养殖和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其主要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三峡工程建成后,平均年流量 、年平均消耗水能及转化为电能的百分比各是多少 ? (2)若 26 台发电机组全部建成并发电,按设计要求平均每台机组年发电时间为多少天? 本题中给出了众多的信息,这就需要考生能够抓住有效信息,排除干扰因素。 图 37

图 38

3. 规范答题能力

所谓解题规范,就是指:解题要按一定的格式进行,要求书写整洁 、表达清晰 、层次分明 、逻辑严谨 、语言规范 、文字简洁 、结论明确。使人看后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要规范答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解题过程中。要有必要 、简明的文字叙述。

① 对非题设字母 、符号的说明。使字母 、符号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明确。

② 对于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如“ 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物体用弹簧相连 ”,“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在弹簧为原长时物体的速度有极大值”。以交待物理过程或运动状态变化的背景 、前提条件等。为建立相方程作铺垫。

③ 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者所描述的过程,即说明某个方程是关于“谁”的,是关于“哪个过程”的。阅卷时常见有的考生只列岀几个干巴巴的式子,把“对号入座”的工作留给阅卷老师。这显然是不可能得高分的。

④ 说明作出判断或者列出方程的根据,这是展示考生思维逻辑严密性的重要步骤。比如,先求出甲受乙物体施的某力 F ,一定要用“牛顿第三定律”才能得出此处甲给乙施的力大小为 F 。

⑤ 说明计算结果中负号的物理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有时画图作辅助,说明某矢量方向如图所示。 ⑥ 对于题目所求 、所问的答复,结论或者结果的说明。 (2)方程式的书写要规范 为叙述方便,以下面一个题为例:

例31. 物体质量 m = 3.O kg ,置于水平地面上,在 F = 4.O N 的水平恒力作用下,t = 0 时刻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 O .10,求 t = 5.O s 时的速度和它离出发点的距离。 ① 要用字母表达的方程,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

例如,要“ F –F f = ma ”,不要“ 4.O - F f = 3.O a ” ② 要用原始方程,不要用变形后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例如:可用“F –F f = ma ”,“ F f = μF N ”,“ F N = mg ”,“ v 2 = 2 as ”。 不可用“ v 2 = 2F m g

s

m

μ-”。

③ 要列出针对本题的具体方程,不要泛泛地写出一般公式,公式的字母常会带来混乱。 例如:本题若写出“ F = ma ”就是错的。

④ 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一般情况下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东西。

例如:本题的解答中,不要写成 “ v t ”。

⑤ 方程要完备,忌漏掉方程:例如写了“F –F f = ma ”,“ F f = μF N ”, 而漏写了“ F N = mg ” 。

⑥ 一些例题 、习题中推出的二级结论在解题过程中不要直接应用,如“ R =

m v qB

” 、“ t ”。

先要列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 qBv = m v

R

2

,再推导出R =

m v qB

,或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h =

12

gt 2 ,

再推导出 t

(3)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要讲究

① “代入数据” 、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② 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判断不必证明。

例如:指出△ABC 相似于△DEF 即可,不必说明为什么相似。指出△ABC 与 △DEF 全等即可,不必说出为什么全等。 ③ 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

④ 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都要写出来,然后,该舍的舍去。 ⑤ 数字相乘,数字之间不要用“ · ”,要用“×”。不可用“

12

·30·33 ”,而要用“

12

×30×33 ”。

⑥ 卷面上不能“约分”,例如不能在 “ m M G

R

2

= mg ”的

m 上画上 “ \”或者“×”相约符号。

⑦ 字母表达式做答案的,所有字母应是已知量。

⑧ 解题过程中常数的取值与课本一致,如没有特别说明 g = 9.8 m/s 2

,在估算或题目有说明时,可取g = 10 m/ s 2

(4)使用各种物理量字母符号要规范

① 字母要写清楚 、写规范,忌字迹潦草 、不清。阅卷时因为 “ v 、ν 、γ 、r ”不分, “ G 的草体象a ”,希腊字母“ ρ 、μ 、β 、 η ”笔顺或者形状不对而被扣分已屡见不鲜。 ② 物理符号系统要规范

ⅰ 尊重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再另立符号,题目给出半径是 r ,你写成 R 就是错的。

段的时间要用 t 2 表示,不能都用 t 。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以免混乱。 ⅲ 注意沿用习惯用法,拉力用F ,摩擦力用F f (5)规范使用学科语言是不失冤枉分的保证

例如:描述如图39 所示电场的方向,考生有下列说法:“东南方向” 、“ 南偏东45o ” 、“ 与 y 轴夹角为45o ”等,这些说法都是不规范的。正确的说法是:“与 x 轴正方向夹角为 225o ” 、“ 与 y 轴正方向夹角为135o ”。或者是“如图所示”。

又例如分析图 40 波的图象时,描述该列波向“右”传播没有描述该波沿 x 轴正方向 传播准确,描述质元 P 此时向“下”运动不准确,应描述 P 此时向 y 轴负方向运动。

学科术语要规范:“定律” 、“定理” 、“公式” 、“关系” 、“定则”等词要用准确, 阅卷时“根据牛顿运动定理” 、“运动学定律” 、“动能定律”等,时有所见。考生要把 “速度减为零时刻”说成“物体静止时”,把“以保证气体质量不变”说成“防止漏气 、 进气”,不区分“时间 、时刻”,把“ 第3 s 内 ”和“ 3 s 内 ”,“ 第3 s 初 ”和“ 第3 s 末 ”不加区分,都是不规范的。 (6)题目的答案要讲究

① 对题目所求要有明确的回应。或者在行文中已经设定,或者在最后要说明 。

② 用字母表达式做答案的,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如果最后表达式中含有未知量或者中间量时,即使前面已经求出 了,也视为运算没有结束,不给答案分。

③ 物理数据是近似值,一般不能以无理数或者分数做计算结果(文字式的系数是可以的) 。 如: “

m/s ” 、“

12

m ” 、“ π N ” 等做答案都是不规范的,题目已许可的除外 。

④ 如果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结果一般应取 2 至 3 位有效数字,不要取 1 位有效数字或者许多位有效数字。

⑤ 矢量取负值时应当说明负号的意义,“ - 55 m/s ” 、“ -2 m/s 2 ”必须说明负号的意义。 ⑥ 如果题目求的是矢量,只回答大小是不完备的,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 ⑦ 若最后答案不是统一的,还应作必要的讨论。

(三)几点建议

1.针对考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出主攻的方向

通常在三四月份以后。全国各地的一模 、二模卷子会满天飞,此时摆在广大师生面前的一大堆课本 、资料 、考卷,建议老师和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确定出自己应该做的事。

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任何一份高三的综合模拟练习,其中的题目都可分为三类:一是有充分的把握可以正确解答出来的题目;二是读了几遍题但总不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题目所述的物理过程,因此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的题目;三是虽然可以进行正确地解答但总觉得心中无底,或好像自己能够做出来,但一时又得不出正确的解答的题目。

谁都知道将所有的题目都弄得非常清楚是最理想的,但到了复习的后期,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目标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针对这三类题目在后期要区别对待。对学生来说如何对待呢 ?

对于第一类题目,“做过且过”。这样的题目不论是从知识方面,还是从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方面,对某些学

生来说可能都不存在太大问题了,做一做起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因此对于这类题目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第二类题目,“得过且过”。这类题目可能已经超出了某些学生的能力水平范围,在高考这种高水平的选拔性考试中出现这种水平的题目是很正常的,也是必然的。由于题目已经超出了某些学生的能力水平范围,凭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努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真正搞懂这样的问题,有时即使听老师讲过好像懂了,但再遇到类似水平的问题自己独立处理时,仍会觉得力不从心。尽管这样的题目在复习的后期并非少数几个题目,但该放弃时也要果断地放弃,此时“刻苦、努力”的学习原则要策略地应用。否则就会出现虽然刻苦、努力地学习,但最终的收效并不是很显著的局面,这既不利于提高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复习的后期也不利于学生心态的调整。

对于第三类题目,“坚决不放过”,这样的题目对某些学生来说,既反映了某些学生复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又是可望且可及的目标,因此是这些学生最后阶段复习工作的主攻内容。由于这类题目击中了你的薄弱环节,且是这些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因此要特别下功夫将它们彻底搞懂,而不能满足于一般的能解答出正确答案.一般搞懂一道这样的题目之后,你要自己回味一下。通过这个题目,自己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方面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这样在你的能力水准可能达到的水平上进行思考和总结,通常将收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这样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复习中的非重点内容。不留知识死角

在高考试题中,力学和电磁学约占总分数的 80 %,且难题和较难的题目也多出现在这两部分知识内容之中,因此这当然是高三复习工作的重点内容,对于这样的内容,老师在平时讲得多,你自己平时练习得也多一些,当然谁都希望将占分值高的这两部分内容搞得精一些、透一点。但如果到了三四月份你在这两部分内容上还有不少解决不了的问题,建议也不要将全部精力全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之中。道理非常简单,高中三年都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最后一个月恐怕也很难真正搞懂了,倒不如将精力适当地用于高考要求不高的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这样一些内容上,可能会收到更大的实效,由于这些知识内容在高考中要求不高,造成在教师组织的复习过程中,可能对这些内容所用的时间不多,相应练习也少,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你对这三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上存在着不少漏洞和死角,因此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有必要在这三部分知识内容上多花些精力。

另外,由于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这三部分知识内容在高考中要求不高,因此这些占 20 % 分数的题目对你来说,可能都是能力水平范围之内的,只要在知识上不存在“不知道、或说不清”的现象,通常都可以将分数到手。要知道在力学、电磁学申,能力要求较低的题目所占的分值,可能远小于 20 % ,绝大多数题目的能力要求都是较高的,若你的能力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恐怕在最后一个月之内再进行努力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建议复习的后期多关照一下这些要求不高的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内容。是更切合实际的复习策略。

由于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的知识不像力学和电磁学知识那样系统,显得杂乱、零散,特别是在高三复习进入“白热化”的最后阶段,如何复习这样不系统的知识内容呢 ? 应按照《考试大纲》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拉网式地排查,不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可根据教材内容逐一比对落实。落实核查热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三部分知识内容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列逻出这部分内容的“空提纲”,以考生自己回忆、检验之用。

“空提纲”使用方法提示:这个提纲上只有问题而没有答案,故称之为“空提纲”。它在复习中可能起到“眼睛看提纲,在头脑中进行知识点搜索、回顾与思考”的作用,因此是“空提纲”,故不希望同学们在使用过程中在提纲上做过多的批注,这个“空提纲”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当你看到提纲中的问题时,如果能够清楚地回答正确,说明这样的问题你已经过关。不是知识的死角,此问题对你来说可以删掉。

如果你对提纲中的某个问题能够回答出一些,但并不全面,或感到没有把握,则说明你对这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修。(具体途径可以是看书或求助老师或同学)。而且要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再次进行重复思考,以检验该项知识内容真的完全落实了。

如果你对提纲中的某个问题感到茫然,这说明此问题对你来说就是一个知识死角,需要引起你特别的注意。这时你应该立即设法弄清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不断用这个“空提纲”来检验该知识内容落实和掌握的情况。

3.做好高考前的一切准备

(1)在量后的一两个月为临考前的几天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

2019-2020年高三三校联考物理试题

2019-2020年高三三校联考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匀强磁场中,一矩形金属线框绕与磁感 线垂直的转轴匀速转动,如图1所示,产生的交变电动势的图象如图2所示,则 A .t =0.005s 时线框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 B .t =0.01s 时线框平面与中性面重合 C .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有效值为311V D .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的频率为100Hz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从某时刻起受一恒力作用,则此时刻以后,该质点的动能不可能 A .一直增大 B .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 C .先逐渐增大至某一最大值,再逐渐减小 D .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 3.如图所示,在两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中,MN 为两电荷连线的中垂线,a 、b 、c 三点所在直线平行于两电荷的连线,且a 与c 关于MN 对称,b 点位于MN 上,d 点位于两电荷的连线上。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b 点场强大于d 点场强 B .b 点电势高于d 点电势 C .试探电荷+q 在a 点的电势能小于在c 点的电势能 D .a 、b 两点的电势差等于b 、c 两点间的电势差 4.如图甲所示电路中,A 1、A 2、A 3为相同的电流表,C 为电容器,电阻R 1、R 2、R 3的阻值相同,线圈L 的电阻不计。在某段时间内,理想变压器T 原线圈内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在t 1~t 2时间 内 A .电流表A 1和A 2的示数相同 B .电流表A 2的示数比A 3的小 C .电流表A 1的示数比A 2的小 D .电流表的示数都不为零 5.“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等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F 的 大小随时间t 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将蹦极过程近似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 据图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t 0时刻加速度约为 A . B . C . D .g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6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6.已知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有关同步卫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3 甲 ? 02F F 0

高三物理备考计划

高三物理备考计划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复习计划 根据我校理科学生的特点及社会对教学水平的要求,要搞好复习备考,就要制定出科学、周密、完整、具体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高考物理总复习计划,高三物理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物理总复习,把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把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练习,时间上约从高三上学期到本学期期末考试前,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 按知识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上第二年三月到四月,大约需要二个月,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运用。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求同学们能正确辨析各知识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进行综合(将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知识板块相互关联)复习练习,时间为第二年五月至六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综合复习练习,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方法 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 第一阶段: 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

高中高三物理高考备考方案

****高中2016届物理高考备考方案 物理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1、整体备考 三轮复习必须层次分明、完整落实,尤其是第一轮复习不拖,必须为第二轮、第三轮复习争取主动! 2、团结协作 一是备课组集体办公,随时交流;二是集体备课精心准备、深入讨论;三是集体备课确定的任务要及时、主动、有创造性的完成;四是资源要共享。 3、务实苦干 一重落实,二重全面,三重有效。落实的要求是凡讲必练,凡练必改,凡改必讲;全面的要求是基础全扎实扫到、能力提升不回避、学生尖子层中间层都针对性解决问题;有效的要求是要关注学生接受与否、落实与否。 4、灵活创新 一是要熟悉新高考、掌握新动向;二是要思考有效落实的方式方法;三是加强校际间合作。备课组确定三点做法要落实,一是变式题、随堂训练题做纸上交改以加强落实,二是一周一测滚动训练(侧重基础、多炒现饭),重点班加做加餐训练,三是贯穿大一轮复习备考思想——一轮复习中穿插专题整合。 二、奋斗目标 1、高考目标 高考各项指标保证全州第一,其中物理学科均分比第二名必须超5—8分,并缩小与省内名校(如华师一附中、襄阳五中等)的差距。 2、教学目标 全面完整落实三轮复习备考,并使尖子层、中间层有突破性上升;高考前完成理科综合训练至少30套等。 3、教研目标 继承优秀备考教研成果的同时,创新2016届备考形式,必须有下一届复习值得保留和借鉴的教研资料,并将备考教研成果结集。 三、三轮复习 2015届高考物理总复习分三轮进行,各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时间安排和主要复习方式如下表所示: 复习目的时间安排复习方式 第一轮夯实基础2017年4月初——2016年1月底逐章逐节对点复习 第二轮提升能力2017年2月中旬——2016年4月底分六大版块综合复习第三轮训练考商2017年5月初——2016年6月初模拟训练和回归课本在第三轮复习末期,考前10天,我们将根据形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安排同学们回归课本,看积累本和改错本,记背基本知识、方法、模型等。 (一)第一轮复习 1、指导思想 (1)做好学生引导 ①开始第一轮复习前,制作“2016届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一轮复习学法指导”,

2019届高三物理诊断性考试试题【带解析】

2019届高三物理诊断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卡文迪许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B. 密立根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最早得到了元电荷e的数值 C.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D. 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定律,并用月一地检验证实了该定律的正确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伦通过扭秤测出了静电力常量,选项A错误;密立根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最早得到了元电荷e的数值,选项B正确;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选项C错误;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定律,牛顿用月-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选项D错误;故选B. 2.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老年代步车正在慢速行驶,短暂反应后司机立即釆取制动措施,结果汽车恰好没有撞上前方的老年代步车。若从司机发现代步车时开始计时(t=0),两车的速度一时间(v-t)图象如图所示。则 A. v-t图象中,图线a为汽车,图线b为老年代步车 B. 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4.4m/s2 C. 从司机发现代步车到两车速度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为3.0s D. 司机发现代步车时汽车距离代步车30m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v-t图象的物理意义判断物体的运动特征;斜率代表加速度,即可求得;根据汽车和代步车速度相等列式求解时间;根据v-t图象中,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求解司机发现代步车时汽车与代步车的距离;

【详解】汽车先匀速后减速,老年代步车一直匀速,则a 为老年代步车,b 为汽车,故选项A 错误;由图像可知,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20205/4.50.5 v a m s t ?-= ==-?-,选项B 错误;由v 0+at 1=v 即20-5t 1=5解得t 1=3s ,则从司机发现代步车到两车速度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为 3.0s+0.5s=3.5s ,选项C 错误;司机发现代步车时汽车距离代步车 00101()()302 v v x v t t v t t m +?=+ -+=,则D 正确;故选D. 【点睛】熟练掌握速度图象的物理含义: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通过的位移,这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基本策略。 3.如图所示,某飞行器先在近月圆形轨道Ⅰ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到达轨道Ⅰ的A 点时点火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后沿轨道Ⅱ做椭圆运动,到达轨道Ⅱ的远月点B 时再次点火变轨,进入距月球表面高度为4R 的圆形轨道Ⅲ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R 为月球半径,则上述变轨过程中 A. 飞行器沿轨道Ⅰ运动的速率最大 B. 飞行器沿轨道Ⅲ运动的速率最小 C. 飞行器沿轨道Ⅲ运动的机械能最大 D. 根据a=2 v r 可知,飞行器沿轨道Ⅱ过A 点的加速度大于沿轨道I 过A 点的加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卫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圆周运动向心力,通过调整速度使卫星做离心运动或近心运动来调整轨道高度.在不同轨道上的同一点受万有引力相等,从而判断加速度关系. 【详解】飞行器在轨道Ⅰ的A 点加速才能进入轨道Ⅱ,可知飞行器沿轨道Ⅱ过A 点的速度最大,选项A 错误;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在轨道Ⅱ上运行时在B 点速度最小;飞行器在轨道Ⅱ的B 点加速才能进入轨道Ⅲ,可知飞行器沿轨道Ⅱ过B 点的速度最小,选项B 错误;因在AB 两点两次加速,可知飞行器在轨道Ⅲ运动时的机械能最大,选项C 正确;根据加速度的决定式2GM a r = 可知,飞行器沿轨道Ⅱ过A 点的加速度等于沿轨道I 过A 点的加速度,选项D 错

2019-2020年高三物理“五校”联考试题

2019-2020年高三物理“五校”联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页,总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4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填涂考号。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电子绕核运行轨道的半径是任意的 B .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为:光强大于临界值 C .23592U+10n→140 54Xe+94 38Sr+210n 是裂变 D .发现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说明金原子质量大而且很坚硬 2.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 和时间平方t 2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该质点( ) A .加速度大小为1m/s 2 B .任意相邻1s 内的位移差都为2m C .第2s 内的位移是2m D .物体第3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3m/s 3.某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一带电粒子沿图中虚线所示轨迹运动,先后通 过M 点和N 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M 、N 点的场强E M >E N B .粒子在M 、N 点的加速度a M >a N C .粒子在M 、N 点的速度v M >v N D .粒子带正电 4.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v -t 图象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前3 s 内货物处于失重状态 B .最后2 s 内货物只受重力作用 C .前3 s 内与最后2 s 内货物的平均速度相同 D .第3 s 末至第5 s 末的过程中,货物的机械能守恒 5.半圆柱体M 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其右端有固定放置的竖直挡板PQ ,M 与PQ 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N ,整个系统处于静止。如图所示是这个系统的纵截面图。若用外力F 使PQ 保持竖直并且缓慢地向右移动,在N 落到地面以前,发现M 始 终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面对M 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B .MN 间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 C .PQ 对N 的弹力逐渐减小 D .PQ 和M 对N 的弹力的合力逐渐增大 6.如图所示,质量为2m 的物块A 与水平地面的摩擦不计,质量为m 的物块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与水平方向成α=60°的斜向下的恒力F 的作用下,A 和B 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则A 和B 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为( )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2019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一、考点网络化、系统化 通过知识网络结构理解知识内部的联系。因为高考试题近年来突出对物理思想本质、物理模型及知识内部逻辑关系的考察。 例如学习电场这章知识,必须要建立知识网络图,从电场力和电场能这两个角度去理解并掌握。 二、重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不够重视错题本的建立,都是在最后关头才想起要去做这件事情,北京新东方一对一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同时也要求学生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三、跳出题海,突出高频考点 例如电磁感应、牛二定律、电学实验、交流电等,每年会考到,这些考点就要深层次的去挖掘并掌握。不要盲区的去大

量做题,通过典型例题来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全面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定量规范、有序的训练来提高应试能力。 四、提升解题能力 1、强化选择题的训练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在选择题上的失手将使部分考生在高考中输在起跑线上,因为选择题共48分。所以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盛海清老师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做到会的题目都拿到分数,不错过。 2、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应试能力 2019年北京高考命题将加大落实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力度,更加注重通过对解题过程和物理思维方法的考查来甄别考生的综合能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物理运动过程、条件、特征,要有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条件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在处理复杂物理问题是一般要定性分析可能情景、再定量分析确定物理情景、运动条件、运动特征。 如物体的平衡问题在力学部分出现,学生往往不会感到困难,在电场中出现就增加了难度,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在电

2019届高三物理模拟试卷

2019届高三物理模拟试卷 高三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物理部分)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现用某一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当用某一频率的光照射时,有光电流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射光的光强变大,饱和光电流变大 B、入射光的频率变高,饱和光电流一定变大、入射光的频率变高,光强不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 D、保持入射光的光强不变,不断减小入射光的频率,始终有光电流产生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根据光电效应实验得出的结论知,保持照射光的频率不变,照射光的强度变大,饱和电流变大,故A正确;

B、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hv-0知,照射光的频率变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饱和光电流不一定变大,故B错误;、入射光的频率变高,光强不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选项错误; D、保持入射光的光强不变,不断减小入射光的频率,当入射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截止频率,不会发生光电效应,不会有光电流产生,选项D错误; 2、我国计划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实现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已知火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都可近似为圆轨道,火星公转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的,火星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火星的公转周期比地球小 B、火星的公转速度比地球大、探测器在火星表面时所受火星引力比在地球表面时所受地球引力小 D、探测器环绕火星表面运行的速度比环绕地球表面运行的速度大 【答案】 【解析】 【详解】 A、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火星公转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公转轨道半径,则火星的公转周期比地球大,选项A错误;

2019年全国卷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2019全国Ⅰ卷物理 2019全国Ⅱ卷物理 2019全国Ⅲ卷物理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物理试题

14.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光子能景在eV~ eV的光为可见光。要使处于基态(n=1)的氢原子被激发后可辐射出可见光光子,最少应给氢原子提供的能量为 A.eV B.eV C.eV D.eV 15.如图,空间存在一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磁场,两个带电小球P和Q用相同的绝缘细绳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下,两细绳都恰好与天花板垂直,则 A.P和Q都带正电荷B.P和Q都带负电荷 C.P带正电荷,Q带负电荷 D.P带负电荷,Q带正电荷 16.最近,我国为“长征九号”研制的大推力新型火箭发动机联试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若某次实验中该发动机向后喷射的气体速度约为3 km/s,产生的推力约为×108 N,则它在1 s时间内喷射的气体质量约为

A .× 102 kg B .×103 kg C .×105 kg D .×106 kg 17.如图,等边三角形线框LMN 由三根相同的导体棒连接而成,固定于匀强磁场中,线框平 面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线框顶点M 、N 与直流电源两端相接,已如导体棒MN 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为F ,则线框LMN 受到的安培力的大小为 A .2F B . C . D .0 18.如图,篮球架下的运动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上升第 一个4H 所用的时间为t 1,第四个4 H 所用的时间为t 2。不计空气阻力,则21t t 满足 A .1<21t t <2 B .2<21t t <3 C .3<21t t <4 D .4<21 t t <5 19.如图,一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端装有一光滑定滑轮。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 端悬挂物块N 。另一端与斜面上的物块M 相连,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向左的拉

(完整)高三物理复习计划.doc

高三物理复习计划2018-08-25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系统知识网络。 2、深化概念、原理、定理定律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培养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 3、结合各知识点复习,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解题规范。 4、提高学科内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与技巧,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处理实际问题。 二、复习计划: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时间上约从八月份到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即2018 年9月到2018年3月,约6个多月的时间,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 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因 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学生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 按知识块 ( 力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等 ) 进行小综合复习,时间为 2018年三月到四月底,大约需要二个多月时间,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板块 ( 力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 ) 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 是在本知识块及其关联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的小 综合运用。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求同学们能正确辨析各知识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 系,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时间为 2018年五月至六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综合复习练 习,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 段里,要求同学们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措施: 第一阶段: 以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 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

物理高考备考计划

XX物理高考备考计划 我们都知道,制定好XX年的高考备考计划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他们高考的成绩。XX在本文为大家提供有关XX年的物理高考备考计划,以供参考借鉴。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系统知识网络; 2、深化概念、原理、定理定律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培养物理学科科学方法。 3、结合各知识点复习,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解题规范 4、提高学科内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与技巧,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处理现实问题。 XX年9月至XX年1月上旬。 1、第一轮复习中,要求学生带齐高中课本,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复习,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知识结构。 2、注重方法、步骤及一般的解题思维训练,精讲多练,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情景,建立物理图景,寻找具体适用规律的能力。 3、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平时多交流,多听课,多研究课堂教学。 4.提高训练的效率,训练题要做到精心设计,训练题全收全改,有针对性地做好讲评. 5.典型的习题,学生容易错的题目,通过作业加强训练.1、滚动式复习,反复强化,逐渐提高 2、限时训练:留作业限定时间,课堂训练限定时间,指导学生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3、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4、在复习过程中抓住六个环节:读、讲、练、测、评、补 1、综合科目的考试主要是学科内的综合,以新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线索,以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作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复习中要突出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结构,把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 2、认真备课,精心选择例习题,做到立足课本,即针对两纲,针对学生实际,紧抓课本,细挖教材,扎实推进基础知识复习工作.高考立足课本考基础,于变化中考能力。 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就是研究命题专家的命题特点,洞察命题者的命题思路。通过对高考题的研究、比较、创新,体会高考命题的技巧与方法,有利于指导复习备考, 3、课堂教学以学生实际掌握的质量作为标准,认真落实分类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坚持以中等生可接受为教学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夯实基础。做到低起点、小台阶,逐渐提高。据大纲要求,对内容进行细而全的实行地毯式、拉网式清理,覆盖所有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 4、精留作业,严格要求。作业设置针对性要强,全批全改,重点目标生作业经常面批面改。督促目标生独立、认真、保证质量完成作业,以保证当天内容得到消化和巩固,通过批改作业反馈学生情况,共性问题课上集体订正,个性问题通过面批面改和辅导解决。 5、坚持天天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主动找目标生辅导,指导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辅导、谈心,摸清学生在各方面的情况。 7、学法指导:第一,指导好学生听课方法,改变被动去听的做法,正确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第二,指导好学生作业训练方法,克服不良习惯。第三,指导好课堂记物理笔记,即典型题解题心得,解不出的原因,和老师一再强调的物理解题方法和解题思维方法。 8、集体备课,分工协作,精心挑选各地各类训练试题。

江苏省2019届高三物理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xx 市2019届高三期末调研测试物理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物体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在运动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不变,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 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中,可能正确正确的是 2.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 1是定值电阻,R 2 是光敏电阻,电源的内阻不能忽略.闭合开关S , 当光敏电阻上的关照强度增大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通过R 2的电流减小 B . 电源的路端电压减小 C . 电容器C 所带的电荷量增加 D . 电源的效率增大 3. 如图所示,甲、乙两小船分别从A 、B 两点开始过河,两船相对静水的速度均小于水流 速度, 方向分别与河岸成60o 和30o 角,两船恰能到达对岸同一位置.若甲乙两船渡河过程的位移大小分别为s 甲、s 乙,则 A .s 甲>s 乙 B . s 甲=s 乙 C .s 甲<s 乙 D .无法确定s 甲和s 乙的关系 4.如图所示,两竖直平行板间同时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电场的场强为E 、方向水平向右,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与电场垂直且水平向里.一带点液滴以竖直向下的初速度 v 0= E B 进入电、磁场区域,最终能飞出该区域.则液滴在电、磁场中 A .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C .运动速度逐渐减小 D .机械能逐渐减小 A . B . C . D . 水流方向 A +

5.如图所示,光滑细杆竖直固定在天花板上,定滑轮A 、B 关于杆对称,轻质圆环C 套在细杆上,通过细线分别与质量为M 、m (M >m )的物块相连.现将圆环C 在竖直向下的外力F 作用下缓慢向下移动,滑轮与转轴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则在移动过程中 A . 外力F 保持不变 B . 杆对环 C 的作用力不断增大 C . 杆对环C 的作用力与外力F 合力不断增大 D .杆对环C 的作用力与外力F 合力的方向保持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 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L 1、L 2、L 3是三个完全相同的灯泡,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与L 1串联和接入u 0 sin100πt V 的交变电压,副线圈接有L 2和L 3,三个灯泡均正常发光.则 A .副线圈输入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B .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1:2 C .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之比为2:1 D .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 V 7.空间某一静电场的电势φ在x 轴上分布如图所示,A 、B 、C 、D 是x 轴上的四点,电场强度在x 方向上的分量大小分别是A E B E C E D E ,则 A .A E <B E B .C E <D E C .A 、 D 两点在x 方向上的场强方向相反 D .同一负点电荷在A 点时的电势能小于在B 点时的电势能 8.已知甲、乙两行星的半径之比为b ,环绕甲、乙两行星表面运行的卫星周期之比为c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行星表面卫星的角速度之比为c B .甲乙两行星的质量之比为3 2b c C .甲乙两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为2c b D .甲乙两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b c m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

.精品文档.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 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 【纲要导引】 此专题作为力学实验的重要基础,高考中有时可以单独出题,16年和17年连续两年新课标1卷均考察打点计时器算速度和加速度问题;有时算出速度和加速度验证牛二或动能定理等。此专题是力学实验的核心基础,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 【点拨练习】 考点一打点计时器 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时常考两种方法: (1)逐差法 纸带上存在污点导致点间距不全已知:(10年重庆) 点的间距全部已知直接用公式:,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奇数段时舍去距离最小偶然误差最大的间隔) (2)平均速度法 ,两边同时除以t,,做图,斜率二倍是加速度,纵轴截距是 开始计时点0的初速。

1. 【10年重庆】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频率f=50Hz在线带上打出的点中,选 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是22图1所示,A B、、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 =16.6=126.5=624.5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相信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 S ②打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 /s(取2位有效数字)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 (用、、和f表示) 【答案】①0.1s②2.5③ 【解析】①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每隔4个点选择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s . ②根据间的平均速度等于点的速度得v==2.5/s . ③利用逐差法:,两式相加得,由于,,所以就有了,化简即得答案。 2. 【15年江苏】(10分)某同学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

高三物理备考方案和计划

高三物理备考计划 一、复习计划 根据我校理科学生的特点及社会对教学水平的要求,要搞好复习备考,就要制定出科学、周密、完整、具体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高考物理总复习计划,高三物理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物理总复习,把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把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练习,时间上约从高三上学期到本学期期末考试前,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 按知识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上第二年三月到四月,大约需要二个月,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运用。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求同学们能正确辨析各知识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进行综合(将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知识板块相互关联)复习练习,时间为第二年五月至六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综合复习练习,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方法 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 第一阶段: 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但练习题不宜过多,应精选练习题,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精选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 我们已经顺利结束了高三物理的第一轮复习,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应用等知识,但较为零散,故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还不够熟练.上周,我们参加了临沂市高三物理后期教学研讨会,通过参加会议,我们学习到在二轮复习中,要以专题复习为主,把整个高中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与延伸、拓展,使学生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在二轮复习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效益?下面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几点心得体会,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材料选用】 第一:学案组织:我们以市二轮资料为基础,集合多种优秀资料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有针对性的习题,以期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第二:要重视理科综合中物理的定时训练,习题的选择以各地优秀的模拟试题为基础,每周至少一次理科综合训练,一次物理单科定时训练,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找到速度、时间、准确的切合点,养成规范的审题、答题习惯. 【具体做法】 (一)我们集思广益,制定切实有效的课堂模式 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不同,它是知识的升华.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中较为凌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阶段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训练. (二)提高审题能力 在物理综合问题的解决上,审题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审题,从题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构建物理模型,分清物理过程,是顺利解题的关键.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是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

天津市九校2019届高三物理联考试卷

天津市九校2019届高三物理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8题;共18分) 1.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B.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并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 C.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D. 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的物体,重物体与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2.某科学家提出年轻热星体中核聚变的一种理论,其中的两个核反应方程为,, ,方程式中Q1,Q2表示释放的能量,相关的原子核质量见下表: 原子核 质量/u 1.0078 3.0160 4.0026 12.0000 13.0057 15.0001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 X是,Q2>Q1 B. X是,Q2>Q1 C. X是,Q2

2019年高考物理试题答案解析(全国3卷)

2019年全国卷Ⅲ高考物理试题解析 1.楞次定律是下列哪个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 A.电阻定律 B.库仑定律 C.欧姆定律 D.能量守恒定律 【答案】D 【解析】楞次定律指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这种阻碍作用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变为感应电流的电能,所以楞次定律的阻碍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2.金星、地球和火星绕太阳的公转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金、 a 地、a 火,它们沿轨道运行的速率分别为v 金、v 地、v 火。已知它们的轨道半径R 金a 地>a 火 B.a 火>a 地>a 金 C.v 地>v 火>v 金 D.v 火>v 地>v 金【答案】A【解析】AB.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2Mm G ma R =可知轨道半径越小,向心加速度越大,故知A 项正确,B 错误; CD.由22Mm v G m R R =得v =可知轨道半径越小,运行速率越大,故C、D 都错误。3.用卡车运输质量为m 的匀质圆筒状工件,为使工件保持固定,将其置于两光滑斜面之间,如图所示。两斜面I、Ⅱ固定在车上,倾角分别为30°和60°。重力加速度为g 。当卡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时,圆筒对斜面I、Ⅱ压力的大小分别为F 1、F 2,则 A.12F F , B.12=F F ,

C.1213==22F mg F , D.1231=22 F mg F mg ,【答案】D【解析】对圆筒进行受力分析知圆筒处于三力平衡状态,由几何关系容易找出两斜面对圆筒支持力与重力的关系,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斜面对圆筒的支持力与圆筒对斜面的压力大小相同。 4.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除受到重力外,还受到一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外力作用。距地面高度h 在3m 以内时,物体上升、下落过程中动能E k 随h 的变化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0m/s 2。该物体的质量为 A.2kg B.1.5kg C.1kg D.0.5kg 【答案】C 【解析】对上升过程,由动能定理,0()k k F mg h E E -+=-,得0()k k E E F mg h =-+,即F +mg =12N ;下落过程,()(6)k mg F h E --=,即8mg F k '-==N,联立两公式,得到m =1kg、F =2N。5.如图,在坐标系的第一和第二象限内存在磁感应强度大小分别为12 B 和B 、方向均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q >0)的粒子垂直于x 轴射入第二象限,随后垂直于y 轴进入第一象限,最后经过x 轴离开第一象限。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 A.5π6m qB B.7π6m qB C.11π6m qB D.13π6m qB

高三物理复习计划及安排

2019高三物理复习计划及安排 合理的复习计划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以下是物理复习计划及安排,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学习时间的安排 1.课堂时间:有充沛精力大量吸收教师课堂传授的内容 说明:为保证这一点,中午一般要睡1小时左右,晚上一般不要超过11点睡觉。 2.课外时间:一般分傍晚吸收、晚上尝试和练习(含归纳)、课间与课后(含晚自习)存在问题提问这三个阶段时间,时间总量控制在一小时左右。 说明:①切忌随意、不稳定、受外界因素干扰、追求量大、隔天安排、间隔时间长;②最好有明确的合理的课外学习时间安排表,且思维科和识记科分开,并能排除外界干扰,雷打不动地执行。③有问题最好当天解决,当天无法解决也最好在第二天之内解决,尽量不要拖到第三天。 二.课外杂志资料的利用 1.主要杂志资料种类:《中学生数理化》、《数理化学习》、《中学生理科应试》、《理科考试研究》、《中学生学习报》、《物理报》 2.如何利用: (1)阶段性选择:某些章节内容不熟悉、方法运用不熟练时

用,临时翻书对着目录查找相关内容看。这种选择一般在家页 1 第 里完成,且家庭存书较多情况下比较适合应用。 (2)有意识选择:一般针对自己一段时间以来较为薄弱的内容有选择性地看或重复性地看 (3)随便翻翻:打破章节限制看,一本书从头到尾选择性地看,只要是自己不懂或没有弄清的都可以看。这对长时间可看的书可以如此看,且每天翻看二十到三十分钟(数理化三科加起来的时间),可充分利用饭前饭后几分钟时间。 3.说明:①要养成习惯,切忌一下子看得太多、不进行方法尝试、高兴时看而不高兴时不看、无回归性摘录和归纳;②家里无书,可利用每天傍晚第三、四节课时间到学校阅览室看;③向同学或教师借阅书看,但时间要快,保管要好,尽量早一些还。 三.单科复习类参考书的利用 1.非高三复习用书:只在复习到相关章节内容且感觉掌握不好时参考。特别是公式、规律应用不熟练时有选择性地看相应的典型实例。 2.高三学习复习用书: (1)选择性练习:类同题好好弄清一题,归纳出题型特点、解题思路及注意点。 (2)典型题进行归类,整理出解题思路和方法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

2019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 命题题型变化和趋势 1.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趋势。新课改要求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因此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成为高考考查的一大趋势。 2.主干部分的基本知识的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力学、电学的主干知识依然是新课改后高考考查的重点部分,由于新课改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更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查,仍应是今年考查的重中之重。 3.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在物理试题中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考生应在今后的复习中更加重视各部分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轮备考策略和方法 1.依托考纲,回归课本。在后期的复习中考生应回归课本,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尤其是加入很多与生活、生产实际和新科技相联系的知识,学生可以依照考纲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一一对照,对于考纲上的考点,全面复习,做到各个击破。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注意

的边缘知识,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做到心中有数。 2.利用针对性的专项练习,突破重点知识,清除知识死角。 高中物理中有一些普遍的重点知识,例如必考部分功能关系、 电学实验中仪器的选择、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选 考部分的碰撞问题、理想气体状态的变化等。同时也有一些 同学们各自的重点知识,就是那些同学们在历次练习过程中、 模拟考试中“丢分”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对这些重点知识, 我们要进行定点清除。如果觉得哪部分知识中有很大问题, 在每次做题过程中只要碰到就感到十分棘手,应尽快加大投入,定点攻破,不应再留有此类死角。因为物理题直观性很强,如果在考试中浏览试卷的时候,发现有极为害怕头疼的 知识或图形,就会影响考试的信心,因此必须现阶段及早清除,做到迎难而上,尽快扫除障碍。考生可以针对自己在综 合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自己设置专项训练。例如:如 果自己选择题的失分率较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20分钟选择题专项训练。如果实验题没把握,可以进行实验题 专项练习等等。通过集中大量的专项练习,可以定向突破, 调整做题心态,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同时。将以往做过的 习题加以整理回顾,尤其是当时做过的错题应做到温故知新, 重点回顾方法。 3.规范解题过程,以提高计算题的得分率。物理计算题在考 试过程中规范性是很重要的。很多同学平时做题不计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