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d6890880.html,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作者:冯玉霞廖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0期

摘要:商业银行是整合国民经济的核心机构,为稳定经济,商业银行纷纷开设了风险管理项目。目前,无论从理念、方法,还是技术层面上,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体系和运营模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同时,信用制度的能力范围也有限,不能给公民完善的信用服务。与发达国家存在的经营模式差距,是我国商业银行很难迈入国际市场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容,解读商业银行发展问题,并提出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很大,在金融市场中,其风险管理、信用制度是提升企业信誉度和行业口碑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需格外重视,谨慎对待其在发展战略上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理念意识不清

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很多工作都无法通过审核和校对,做出的金融决策也无法完善保护企业、公民资产。从业职员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并不充分,认为这只是决策指导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切实使用。这种认识不清、意识混淆现象会延长“新业务”落成时间,加大业务运行环境的风险。

2.风险管理机制漏洞

在商业银行中,风险识别、评估等应对风险危机的制度性内容很少,在监察操作中,商业银行也不能真实、完全的记录客户信贷资料。即使有“审查才能通过”一说,为扩大融资,银行也会降低初审门槛,培养客户。这种机制上的漏洞,会使风险信息出现检索、录入延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既不能获取一手的风险资料,也不能进行有效风险评估。审查、审批环节形同虚设,在走完过场之后,客户可以轻松拿下信贷合同。

3.信用风险度量技术落后

(1)数据真实性低

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的罪魁祸首是不真实的数据信息,银行做出的任何管理决策都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如果检索数据不可靠,则风险系统的基础建设便不稳固。由此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