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师大版《推力和拉力》教学设计

首师大版《推力和拉力》教学设计

首师大版《推力和拉力》教学设计
首师大版《推力和拉力》教学设计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考,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 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一些浅显有趣的,并与自己学习,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1、组织学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的课堂教学。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操作分组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序号课题周次课时序号课题周次课时 1 1 13 纸张11 2 1 水到哪里去 了 2 给水加热 2 1 14 纺织面料12 1

首师大小学科学六上《1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案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各种各样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率来表示 2.了解描述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要用时间.路程和方向来表示。 3.初步学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4.在测量中要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用速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研究物体运动的速率 三、教学难点: 研究物体运动的速率 四、教具准备 (1)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1块表(秒表)和一把米尺 (2)教师和学生搜集一些各种物体运动速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部分是让学生了解怎样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1 两位同学沿着直线行走,一位慢走10米,一位快走10米,走的快慢要均匀,测量出他们各自用了多长时间。怎样表示他们运动的快慢? 活动2 两位同学沿着直线走,一位慢走、一位快走,走一定的时间,走的快慢要均匀,测量他们各自走过的路程。怎样表示他们运动的快慢? 上面的两个活动中,同学们都是沿着直线快慢均匀地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速度的大小来表示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以讲述: 常见的物体运动常常不是直线运动,运动的快慢也常常是变化的,因此,物体运动的快慢要用速率来表示。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用速率来表示的。速率的大小等于每个小时(或每分.每秒)内通过的路程,或者说速率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得到物体运动的速率有数量又有方向。速度的数是物体的速率。 1

(在本课中不出现速度这个概念。) 例如赛跑.游泳等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的,即在—少,运动得就越快。课文还介绍了速率的单位和一些物体运动的速率。 (二)物体位置的变化要用时间、路程和方向来描述。 1.思考:学校和小亮家的位置分别如课文中的地图所示。小明问小亮:“你怎样从学校走回家?”小亮说:“要用0.2小时,走0.8千米。”他的回答完整吗? 2.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述了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从学校走回家,都经历着位置的变化,可以说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变化了,只用时间.路程来描述是不够的,还要用方向来描述。如果方向错了,走得越快,走得越远,反而会距离目的地越远。 小亮从学校走回家,经历着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本课不直接讲机械运动,只是通过具体事物定性地讲物体位置的变化。) (三)拓展: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运动。 1.了解什么是参照物。 问题:一个人在路上跑步,我们会说他在运动。我们还会说路边的房屋是静止的有人说路边的房屋也在运动,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2.本课是研究物体的运动。 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在路上跑步的人在运动,而路边的房屋是静止的,这些都是以地面为标准,跑步的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房屋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如果以地面为标准,跑步的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他在运动;而路边的房屋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房屋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为标准,路边的房屋就与地球一起在飞速地运动,因为房屋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也发生着变化。 3.结论: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看是以另外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4.小结: 在课文中,将运动论述为: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着变化。也可以认为运动是一个物体的位置或地点,相对于被认为是静止的物体作连续的变化。 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两辆汽车,选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选两辆汽车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另一辆汽车是静止的——相对静止。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 2

最新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精编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水》单元备课 单元内容: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第二课吹泡泡 第三课水的净化 第四课保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等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和定性观察及针对问题捕捉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归纳、想象能力。 科学知识: 1、知道溶解现象和加快溶解的方法。 2、了解水域污染的常识和保护水不受污染的意义。 3、知道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4、会做澄清、过滤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学生探究水的兴趣。 2、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不断常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教学仪器、材料准备: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溶解现象,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 成粉末)。 2、学会在水中溶解物体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概括溶解现象及 加快溶解的方法)能力。 3、在引导学生探索对比实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感悟,培养探究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水溶解一些物质的现象及方法。 2、难点:是真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烧杯,搅拌棒,热水杯,凉水杯,擀面棍,方糖,土块课件(一课时用)。 2、烧杯,搅拌棒,沙土,面粉,味精,洗衣粉,碱面,豆粉,果珍冲济,感冒冲 济。(第二课时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研究怎样加快溶解的方法。 第二课时:研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及应用。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配套教案全集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全册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分析项目具体分析 本册内容分析第一单元:人体的秘密、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单元: 身边的运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五单元:科学考察 (选学)。 本册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对大自然、对科学和 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以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学习与日常生 活联系密切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 步认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 系;初步感受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 密切关系。 3、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比较、分类、推断、 描述、交流、解决问题等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 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 的科学精神。 发展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 情趣;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和 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册重难点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及实验能力。 人的生理特征;机械、运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 对知识进行自主研究、探讨的训练。 对“物体和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实验设计证明。 本册课时安排本册共___5__ 单元(此处需写出各个单元共需多少课时) 第一单元: _6____课时第二单元: ___7__课时第三单元: __7___课时第四单元: ___5__课时第五单元:(选学) _5____课时 第___1_ 单元分析 分析项目具体分析 本单元内容分析第1课:人的性状、第2课:我们的生长发育、第3课:脑 的保健、(选学)*第4课:人类的进化 本单元教学目标(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发展学生关爱自己身体的生长发育、保持身体健康的情

五年级科学上册 纺织面料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纺织面料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纺织面料的名称、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织布的历史和过程。 2.具有探究纺织面料的兴趣和初步独立研究纺织面料性质的能力。 3.具有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态度。 4.初步学会用棉线(或毛线)织一块布料。 二、教学重点:知道几种常见纺织面料的名称、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织布的历史和过程。 三、教具准备 (1)各种各样的面料:棉布、丝绸、麻布、毛纺布、人造棉、人造丝、锦纶、涤纶、腈纶等 (2)钩码、放大镜、镊子、火柴、砂纸、水、滴管、织布机、线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身上穿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你见过哪些纺织面料? 3.这些不同的纺织面料,是用哪些原料生产出来的? 4.讲解: (1)用棉花可以织成棉布是什么样的? (2)用蚕丝可以织成丝绸么样的? (3)用亚麻可以织成亚麻布。观察亚麻布是什么样的? (4)用羊毛可以织成毛料。观察毛料是什么样子的? (5)人们将农副产品的废料,如甘蔗渣、芦苇等经过处理后,得到人造纤维。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观察人造棉。 (6)把石油、天然气进行处理,喷成丝,可以得到合成纤维,制成锦纶、涤纶、腈纶。涤纶俗称的确良,观察的确良。 (二)探究不同纺织面料的特点 1.不同的纺织面料,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从不同的布料中各取出一根细线,观察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2.用砝码试一试,它们的承受力一样吗?哪根线结实?哪根线不结实?

3.把细线用火烧一烧,能闻到什么气味?烧过后,变成什么样子? 4.用不同的布料分别用砂纸磨一磨,哪一种布料耐磨? 5.把相同多的水,滴在不同的面料上,哪一种布料吸水性强? 6.你还想研究布料的什么特点呢?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 (三)探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把布拆开,观察它们的织法一样吗? (1)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的。 (2)像织毛衣一样,用一根线织成。 (3)没有线的无纺布。 第二课时 (一)学织一块布:用经纬线法织一块布。(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1.把经线绕在经线架上。 2.将经线每隔一根插人推板齿的小孔内。 3.提起推板,使插入齿内的经线高于其他经线,梭子从左向右穿。 4.放下推板,使插入齿内的经线低于其他经线,梭子从右向左穿。 5.用推板将已织好的纬线梳紧。 6.换用其他颜色的线或者依旧用刚才的线,依照3、4、5步骤继续重复下去、直至织好一块布。 7.大家把织好的布展示出来。了解布的发展历史 (二)讲述: 1.古代,人们用来做衣服的材料是丝和麻,用丝织成的叫“帛”,用麻织成的叫“布”。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桑蚕和生产丝绸的国家。在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把精美的丝绸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 3.元代江南的棉花种植业发展起来了,黄道婆从海南黎族那里学得纺织技术,回乡后改革纺织工具,织出又细又匀的布来。 4.现代,人们开始生产能杀菌的、能变色的、能保温的、能耐火的各种新型面料。 5.人们还利用大豆、牛奶等制作面料。 (三)小结: 我们研究了关于纺织面料的科学,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你还想研究布料的哪些问题? 作业:上网查有关纺织面料的资料。

首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首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一些浅显有趣的、与自己学习、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从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的进行操作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首师大版科学五年级上教案

五年级第五册科学全册备课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生活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简单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初步感受自然界事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解决问题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午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和正面影响。 五、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 六、教学难点: 1、组织学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的课堂教学。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操作分组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五年级科学上册 合金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常用的材料 16.合金 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合金制品,不锈钢制成的壶、勺、钥匙。了解合金材料的发展。 2.具有搜集合金资料的兴趣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3.感受新材料高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重点: 1.通过学生观察活动、及教师的讲述活动,知道什么是合金。 2.使学知道保险丝、焊丝有哪些性质及用途。 难点:通过实验知道保险丝、焊丝的性质。 教学具准备:保险丝、焊丝、电铬铁、不锈钢锅、黄铜钥匙。 教学过程: 一、通过介绍合金物品,使学生明确合金概念: 1.讲述: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短片,是介绍(合金的)板书:合金,请大家认真观看,仔细倾听。播放短片(飞机图片(铝与镁的合金),不锈钢的大壶,除铁外还有铬、镍、铝)黄铜钥匙是铜和锌的合金。 2.听汇报:问:通过听,谁发现这些合金制品有什么特点? 估计1,有生发现有几种金属组成,对策:其他同学注意到了吗?请再观看一次。 估计2:没有发现有二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组成,对策:他们都是由几种金属组成? 3.再次观看短片,再次体会合金的含义。 4.师讲:介绍有些合金是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 二、指导学生认识保险丝、焊丝有哪些性质。 1.谈话:出示两样合金制品,保险丝、焊丝,问:猜猜他们各是由哪些金属熔合而成的? 师介绍它们的组成: 保险丝是锡、铝的合金,还有铜、银的合金,软焊料焊锡是铝锡的合金。 2.小组活动:观察甚至可以动手看看,保险丝、焊丝有什么特点。 3.小组汇报:听他们对颜色及软硬的描述。 4.谈话:保险丝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为什么要用保险丝、焊锡丝呢? 估计1: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或是回答的不全面,对策:出示视频:保险丝烧断的情景;用电铬铁焊金属。 5、学生观看到教师的补充内容: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下《6.自行车的结构》word教案

学科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设计自我评析 ——自行车的结构 徐蕾怀柔区九渡河镇中心小学 一、教材分析 (一)、自行车的结构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科学》第八册第二单元设 计与制作第6课内容。本课意在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自行车基本构成。并能认识自行车中的 简单机械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a 1、初步知道自行车的基本构成。知道自行车是一种人力机械交通工具,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 2、能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 3、发展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观察自行车,并能够对自行车进行宏观分类。 难点:了解自行车包含的简单机械。 二、教学准备 自行车、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本课的研究对象常见,学生也知道自行车大概的结构分配,只是部分的工作原理以及专业名称不熟悉。在课程设计上能够符合学生接受事物知识由浅入难的自然习惯。 科学课的核心是科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应该是,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探究过程顺利进行的脚手架。这种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前概念水平有相当准确的把握。学生们对自行车是很熟悉的。六年级的同学大部分都会骑。若按教参的意见,本课要用2--3课时完成,因为六年级的同学大部分都会骑自行车,所以课程的第一部分就是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可以划分为几大部分。意在让学生有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自行车结构。然后进行展示,并说明自己划分的原因。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一件本以为特别熟悉的物体,把它第一步解剖着观察,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兴趣的。 第二部分就是把划分为“块”的自行车再细化,这就需要学生认识各个部分的名称。有些名称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前叉、飞轮等。我采用的是对照教材,先找组,再找熟悉的物体,不熟悉的标注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在这个环节上,既锻炼了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小组合作的能力。但如果老师能够集体解决问题,效果应该会更好。 第三部分再将细化的结构名称整合起来。这就引出了车架的作用,同时复习了形状结构特点。 最后,讨论自行车中所运用的简单机械,为下一节课自行车的行驶作出准备。 在实际的生活应用中,人们会依据实际需要改进一些物体的结构,使其在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斜面教案

4、斜面 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研讨活动,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知道斜面能够省力,且是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2 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设计实验,处理数据科学严谨的态度。 3、通过严谨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能初步树立科学观:斜面能够省力,且是越平缓越省力 4、培养学生认真合作的精神。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设计实验,处理数据科学严谨的态度 难点:学生能初步感受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材料:测力计,自制斜面板子,铁架台,滚轮、数据记录表(报告册),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工人在搬运大桶,为什么用一个斜搭的木板?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二、新课: 1、根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引出研究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2、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在匀速运动时,读出测力计的数值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准确的值,做好记录。 写在报告册上(P8)。 研究斜面作用记录表(1) 实验次数 1 2 3 实验内容 直接提起重物测 力计读数(N) 利用斜面拉动重 物,测力计读数 (N ) 通过比较两次的数据,可以知道。 汇报:简单汇总几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通过数据对比。从不同的结果中猜想斜面省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3、预测:学生可能说跟斜面高度、斜面长度有关,以此导入下一个环节。

如果学生没有预测到这个,就让学生各组互相看看他们各自的斜面有什么不同,以此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利用学生猜想,提示他们自己进行省力大小与斜面倾斜角度关系的对比实验。明确对比实验过程中的改变条件和不改变条件。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记录(报告册P9)。 斜面不同倾斜角度与力的关系记录表(2) 实验次数 实验内容 1 2 3 纸板的倾斜角度 为30°时,测力计 读数 纸板的倾斜角度 为45°时,测力计 读数 纸板的倾斜角度 为60°时,测力计 读数 结论: 汇报结论。 4、指导学生进行省力大小关系的对比试验,汇报结论。 得出结论:斜面省力跟斜面的倾斜角度有关系,总结: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三、生活中斜面的应用 1、学生举例, 2、教师补充。 3、学生动手演示螺丝钉为什么是一个斜面。 4、(机动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有一座教学楼,正门处有三节台阶,老师们推车时很不方便,怎样可以把自行车轻松推进教学楼?还有更省力的办法吗? 板书:斜面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 蜡 1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生活与技术 6.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的活动,使学生不知道蜡在燃烧的过程中,不但发生了形态的变化,还发生了化学变化。 2.在引领学生研究蜡的各种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3.在与同学一起动手制作蜡烛的过程中,具有踏实,愿意合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不但发生了形态的变化,还发生了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 教学生区分形态的变化及化学变化。 教具准备: 1.每个学生一份学具材料(一根蜡烛,一块没有蜡芯的蜡烛,一个蜡芯,一个金属圆盘) 2.火柴 3.教师:酒精灯,试管夹、学具材料一份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1. 教师出示蜡烛,谈话:同学们认识它吗?对蜡烛大家有哪些了解? 估计:学生会答蜡烛的组成方面的知识,或是说出蜡烛在燃烧时的一些变化? 对策:1)师补充蜡烛的组成或每部分由什么组成方面的知识。 2)对于学生所说的蜡烛在燃烧时的变化方面的知识,告诉学生亲自点燃一下,看回忆的是否正确。 二、探究研讨 (一)使学生知道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不但发生形态的变化,还发生化学变化。 1. 学生分组观察:观察蜡烛从点燃到融化的过程。 观察火焰的形态和颜色。 2. 汇报:谁来说说刚才我们回忆的是否正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新发现? 估计1:

发现蜡烛在燃烧过程中,部分固体状态的蜡变成液体状态的蜡。 对策:1 现在你们实验桌上液体状态的蜡,由发生变化了吗? 讲述:蜡可以由固体变成液体,液体状态的蜡,还可以变成固体状态的蜡。液体、固体是物质的?(提示学生回答:水有三种?从而引出“形态”一词,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好的领会这个词语的含义)我们还可以说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还发生形态的变化。 估计2: 发现蜡烛在燃烧过程中,部分固体状态的蜡变成液体状态的蜡,液体状态的蜡也变成了固体状态的蜡。 对策2: 直接过渡对策1的讲述环节。 估计3:学生没有想到蜡烛燃烧时发光、发热。 对策3:在夜晚点燃蜡烛,为什么?在发光的同时,还发? 讲述:发光、发热,这一变化我们可归结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 估计4: 没有发现还产生蜡气。 对策4: 闻一闻,教室里有什么气味?这气味从哪来? 讲述:这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叫蜡气。(板书:蜡气) (二)使学生知道蜡气能燃烧。 1.演示:不将点燃的火柴碰到烛芯上,点燃蜡烛。 2.学生实验:强调,不可将点燃的火柴接触蜡烛芯。 3.汇报: 估计: 有的组不能点燃蜡烛? 对策: 学生帮忙分析原因,如果分析不对,教师再通过演示熄灭一段时间的蜡烛,火柴接触蜡烛芯不能点燃蜡烛的实验使学生知道原因。 讲述:蜡气如果远离蜡烛芯就不能点燃蜡烛了。 4.讲述、提问:产生新的物质我们可以说该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蜡气是蜡烛在燃烧时发生的什么变化? 5.看书:金属发生化学变化的图片。 二、课堂小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 斜面 1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4.斜面 教学目标: 1.知道斜面的作用,会做斜面作用的实验。 2.具有研究斜面作用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 3.感受斜面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后发现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教学难点: 会做斜面的实验,体验不同斜面的倾斜角度与省力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铁架台、油桶模型、测力计、三角板、报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放录像创设问题情境 2.问题:录像中,工人把油桶从车下搬到车上,看完后你有什么想法吗?你能想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 思考后汇报:利用斜搭的木板 3.教师小结:斜搭的木板在科学上叫斜面(板书) 4.问题:你是怎么知道斜面省力的?省多少力?怎么办? 思考后汇报 二、搜集证据: 1.实验一:(斜面省力) 师:实验可能需要那些工具?这些工具怎么用?怎样实验?(设计实验并汇报)引导学生将实验获得的数据填写到报告单后进行提交。分析数据。 师:提出问题:利用斜面后我们用的力怎么不一样? 2.实验二:(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问题:与斜面角度有怎样的关系? 推测与斜面角度有关系 设计实验 选择研究斜面的倾斜角度:30、45、60、75度 组织实验活动

学生实验并提交电子报告单 每两组研究一个角度 利用网络收集学生各组实验数据并制成柱状图进行观察 3.实验三:(验证规律) 提出问题:油桶减轻重量,这一规律还存在吗? 教师利用网络将汇总数据制图 提问:与上一实验图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观看录像 2.提出问题:为什么工人不用最小斜面角度? 思考后汇报:发现省力费距离 3.如果这是工人的汽车,你能搭建一个更省力的斜面吗? 提问: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斜面省力? 四、小结: 教师总结:生活中利用斜面省力的地方还有很多,还需要同学们用智慧的双眼去观察去发现板书设计: 斜面 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首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科学全册备课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一些浅显有趣的、与自己学习、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

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从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的进行操作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首师大小学科学六下《3.微生物》 教案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微生物

2 学习微生物的形态、大小、分布、繁殖特点及作用发现在显微镜下还生活着一个用肉眼看不见的 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物的种类很多。那么在 显微镜下生活的生物中的一种——酵母菌又是 什么样子的? 2.进行观察1的活动。 【学生】做观察1的活动。 3.对观察1进行总结,得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 【学生】就观察1得到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和 归纳,得出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结论。 4.进行观察2的活动。 【学生】做观察2的活动。 5.总结观察2,形成对微生物最为粗浅的认识。 【学生】总结观察2,形成对微生物最为粗浅 的认识。 1.引入:当对微生物进行过观察,有了最基本 的认识之后,那么,微生物到底具有哪些特征 呢?这可以从微生物的形态、大小、分布、繁 殖特点及作用几方面分别来看。 【学生】阅读材料。 2.展示有关微生物的形态、大小、分布、繁殖 特点等几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就与教材中相对 的每一个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提前准备关于微生 物知识的材料,在课上交流。 3.利用一些实例进行讲解,如:从古至今,已 经有无数的生命曾经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过,但 现在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为什么不是尸横遍野 呢?如果将一块橘子皮埋进地里,过一段时间, 再挖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这是为什么? 等等。 【学生】根据教材、资料、实例进行分析,形 成关于微生物的整体认识。 4.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对微 生物形 成感性 认识。 2、提高 使用显 微镜的 技能。 形成对 微生物 的整体 认识。

有益微生物的作用 有害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简单的消毒方法 实验灭菌1.问题:同学们对微生物对人有益的方面都有 哪些了解? 【学生】讨论微生物对人有益的方面。 2.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学生】学习微生物对人有益的方面。 3.用实例对微生物的有益作用进行说明。 4.出示一些有益微生物的形态图片。 5.归纳出示有益微生物的几个方面的作用。 1.问题:同学们对微生物对人有害的方面都有 哪些了解? 【学生】讨论微生物对人有害的方面。 2.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学生】学习微生物对人有害的方面。 3.用实例说明微生物对人体有害的影响。 4.出示一些有害微生物的形态图片。 5.归纳出示有害微生物的几个方面的作用。 1.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消毒方法都有哪 些?(特别是2003年夏季的非典型性肺炎流行 期间) 【学生】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消毒方法类别。 2.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方法。 【学生】实验操作。 3.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课文中的简单操作方法。 【学生】分析归纳每类消毒方法的要点。 4.要求学生指出每类操作方法的要点。 1.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灭菌方法都有哪 些?(特别是在医院或家中有重病人期间) 【学生】讨论家庭中经常使用的灭菌方法。 2.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方法。 认识大 自然中 的微生 物并不 是全有 害,而是 大多数 对人有 益。 了解有 害微生 物对人 影响的 几个方 面。 能够学 到生活 中常用 的消毒 方法,并 在实际 生活中 应用。

首师大小学科学六上《11.人体的运动》 教案(1)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人体的运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主要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知道肱二头肌、肱二头肌的位置和作用;了解肌肉的收缩或舒张可以牵引骨运动,知道骨骼和肌肉是人体的运动器官。 2.了解人体运动器官的保健知识,养成爱护自己身体的良好习惯。 3.初步学会拼接人体骨骼的保健知识,以及制作和解释手臂伸屈模型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 知道人体主要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知道肱二头肌、肱二头肌的位置和作用;了解肌肉的收缩或舒张可以牵引骨运动,知道骨骼和肌肉是人体的运动器官。 三、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拼接人体骨骼的保健知识,以及制作和解释手臂伸屈模型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人的行走和跑动。 观察人在行走时与跑动时有什么不同? 人在行走时的动作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总有一只脚着地,不会出现两脚腾空的现象。 人在跑动时也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当一腿后蹬时,另一腿会迅速地向前上方摆动,当蹬地的脚蹬离地面后,两脚都会不着地,出现腾空现象。 因此,走与跑最大的不同是,走时不会出现双脚同时不着地的现象,而跑时会出现双脚同时不着地的现象。 用卡纸做人在走动时与跑动时的动作模型,可以主要做两腿和两脚的动作模型。(课文呈现了人在跑动时一个完整循环过程的动作图。) (二)研究骨骼 师:老师给同学提一个最常见的问题,为什么人能立住不倒而且能够运动? 教师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投影展示) 师:对,人的骨头就像楼房的钢筋架一样,组成了一幅人体的骨架,这幅骨架叫骨骼。 1.认识人的骨骼和主要骨的名称 我们人体的骨骼可以分几部分? (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边利用投影片将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投影到屏幕上。)板书:人体骨骼、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五年级科学下册 轮轴 1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轮轴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实验知道轮轴的作用。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轮轴两个(轴同粗,轮大小不同)、铁架台、钩码、螺丝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滑轮两种简单机械,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一种简单机械。首先让我们各组来做一次比赛,看谁力量大。 2.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一人手握螺丝刀柄,一人手握螺丝刀金属杆,二人向相反方向扭,看谁力量大。)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轮轴的构造: (1)讲解:刚才的比赛中,凡手持螺丝刀柄的一方都取胜了,并不是这些同学力量都大,而因为他们利用了螺丝刀这简单机械省力的原理,而取胜对方。那么这种简单机械叫什么呢?螺丝刀柄粗大,就像汽车方向盘的轮,而金属棍,就像汽车方向盘和轮连接的轴。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的简单机械叫轮轴,(板书课题)凡是由一个轮和一个轴组成的机械都叫轮轴。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应用轮轴? 2.指导学生研究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1) 讨论:通过刚才的比赛我们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 (2) 实验1(轮轴省力实验)。 ①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认识实验用轮轴的轴和轮,介绍穿线的方法,在轮和轴的引线上分圈挂钩码。比较轮和轴上力的关系。 ②分组实验(使用轮轴直径比为2:1的轮轴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当轴上挂二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保持平衡或轴上挂四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二个钩码便保持平衡了。)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五上《17.月球》教案

月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月相变化,初步了解月球的运动情况。 2.初步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初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及持之以恒地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精神和毅力。教学过程 一、是指导学生观察月球是什么样的。 这部分包括两层内容: (1)在夜晚(或白天),我们看见的月球(月相)是什么样的;通过用感官——眼睛进行最直接的观察,就能得到以下认识: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形状是会变化的,并且变化是逐渐地发生的;月球的表面不是均匀的白色,上面有一些灰色的地方,好像这些地方是不会移动的;有时能看见月球,但有时天气很好,我们也看不到月球;有时白天也能看见月球等。 (2)通过用仪器和实地考察,宇宙中的月球是什么样的,例如它是什么形状的,究竞有多大,离我们有多远等。本课教材中安排了四组图片,前三组图片的目的是让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即先观察月球整体的面貌,再发现局部的地形。第一组图是在不借助工具的条件下,我们观察到的月亮情景。插图共有三张,分别是满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如果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上弦月和下弦月如果能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满月,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第二组图片是在借助工具的条件下,我们观察到的月球上的情景。插图分别是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学生可能把自己看到的月球与图中的月球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差异,并提出质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根据学生的情况,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探究“我们只能看见月球的一面,而看不见另一面。为什么?”第三组图片展现的是通过航天探测器或实地考察时,获得的月球表面的情况和环形山的特写照片。目的是使学生对月球有更清楚的了解。第四组图片的目的是把抽象的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用示意图直观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想像和理解。 二、是组织学生认识“月球和地球有什么不同”。 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地球的基础上,用地球与月球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想像能力。比如形状和大小、最高和最低气温、有没有水或动植物、是否适合人类生存等等。在这里根据需要可安排学生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为讨论做准备。 三、是指导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 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活动:一是观察记录一个月的月相;二是一个连线游戏。月相观测对于小学生来说周期相对较长,所以要提示学生在观察前应先考虑好观察计划,包括制订步骤、选择时间和考虑安全措施。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天气不好,不能进行观测的情况,还应注意培养和鼓励学生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的科学精神。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时,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每天观察和记录。如果遇到天气不好,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另外,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情况,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推测的方法,补充记录末看到的月相。考虑到学生要坚持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课文设计了用连线的方法表示月相变化过程的活动,这既是对第一个活动的弥补措施,又是引导学生对月相变化现象进行总结的一个条理化过程。在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月球位置的变化。对于位置变化可安排学生在同一日期的不同时刻和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2.制作简易显微镜》教案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制作简易显微镜 教学内 容 2.制作简易显微镜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1.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2.设计制作简易显微镜,发展设计和动手制作能力。 3.了解通过对两个放大镜的一种组合观察,与通过普通显微镜观察物体,二者所依据的原理是相同的。 教学重点:1.设计制作简易显微镜,发展设计和动手制作能力。 2.了解通过对两个放大镜的一种组合观察,与通过普通显微镜观察物体,二者所依据的原理是相同的。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经历科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发展设计与动手制作能力。 突破难点重点方法: 教学准备:两个普通放大镜、玻片标本、一个透明饮料瓶、一根塑料吸管、 塑料片等 教 学环节时 间 师生活动 设计意 图 复备 活动导入(一)考察有关现象,确定问题 1.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2.用两个放大镜按适当的距离组合起来,观察物体。 靠近眼睛的放大镜相当于目镜 靠近物体的放大镜相当于物镜 两个放大镜自己间的距离相当于镜筒的长度 前后移动两个放大镜相当于调整显微镜的准焦螺旋,使透镜远离或靠近被观察的物体。 3.说一说,在这个活动中,哪些活动相当于普通显微镜的原理。 4.小结:通过两个放大镜的组合观察物体,与通过普通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原理

新课 课堂小结是相同的。 5.提问:可以利用两个显微镜制作一个 简易的显微镜吗?怎样制作? (二)根据材料,设计方案 1.出示制作材料 2.根据材料,讨论、绘制设计图 3.交流设计方案 (三)选择方案,进行制作 初步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要细心调试。如果效果不好,要找出原因,进行改进。(四)评价谁的制作好? 要求:观察效果好,使用方便:外表美观。 教学评价 能够用两个放大镜和其他材料设计制作 一个简易显微镜。 板书设计 2.制作简易显微镜 科学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 ①考察现象④选择方案,制作 ②确定问题⑤评价 ③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课后反思习题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