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冷战时期欧洲少数民族保护机制的特点及不足

后冷战时期欧洲少数民族保护机制的特点及不足

后冷战时期欧洲少数民族保护机制的特点及不足
后冷战时期欧洲少数民族保护机制的特点及不足

后冷战时期欧洲少数民族保护机制的特点及不足焦传凯

[摘要]:欧洲人权法以“禁止歧视”原则为核心保护少数民族个体成员的公民权和政治权,并通过欧洲

人权法院使相应的规定对欧洲国家产生较强的法律拘束力;又通过拘束力较弱的专家委员会或咨询委员

会审查国家报告的形式来推动欧洲国家保护少数民族群体性的文化、宗教、语言等权利。这一机制体现

出灵活性、综合性与动态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该机制也存在或者保护标准过低、或者公约规定十分含

糊等缺陷。

[关键词]:少数民族欧洲人权法《欧洲人权公约》《欧洲少数民族保护框架公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焦传凯(1976-),男,山东菏泽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国

际人权、民族问题研究。上海200043

-----------------------

少数民族问题是国际政治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很多的极端主义、分离主义以及民族冲突都与国家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失当有相当的关联。冷战结束之后,欧洲曾出现过十分严重的少数民族问题,为此,欧洲各国尤其是欧盟及其成员国通过努力构建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对少数民族个体成员的权利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群体所具有的文化、宗教、语言等进行保护并促进其发展。从而缓和由少数民族问题而引起的冲突,使得少数民族问题不再成为对欧洲国家,尤其是对欧盟成员国的政治制度造成重大冲击的因素,并由此而维持欧洲的稳定。本文为此拟通过考察后冷战时期欧洲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国际机制,其中包括国际法、国际规范、执行机制,分析和总结这些国际机制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一、欧洲对少数民族成员个体的公民权和政治权的保护机制

后冷战时期的欧洲尤其是欧洲联盟所建构的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机制主要分为:一、对少数民族个体成员的权利予以保护的机制,以及二、对少数民族群体所具有的文化、宗教、语言等进行保护并促进其发展的机制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围绕欧洲委员会47个成员国都批准的《欧洲人权公约》(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的“禁止歧视”原则,形成保障少数民族的成员不因为种族、肤色、语言、宗教等因素而无法享有其他人享有权利的机制。后者则主要通过欧洲委员会1995年推出的《少数民族保护框架公约》(Framework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 FCNM,下称《框架公约》)和1992年的《欧洲区域性或少数人语言宪章》(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以下简称《语言宪章》),形成保护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宗教、语言等机制。

我们首先讨论欧洲对少数民族个体成员的权利予以保护的机制。《欧洲人权公约》第14条规定:“应当保障人人享有本公约所列举的权利与自由。任何人在享有本公约所规定的权利与自由时,不得因性别、种族、肤色、语言、宗教、政治的或者是其他见解、民族或社会出身、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财产、出生或者其他地位而受到歧视。”[1](P.14)2000年通过的公约第12议定书规定了“普遍禁止歧视原则”(General prohibition of discrimination):“1、享有法律所规定的人和权利应当在没有基于任何理由(例如性别、种族、肤色、语言、宗教、政治上或其他观点、民族或社会起源、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财产、出身或其他地位等)的歧视的情况下得以确保;2、任何人都不应当受到来自任何公共部门的、基于如第1款中所提到的任何理由的不利歧视。”[2](P.1)欧洲联盟成员国已经批准的《里斯本条约》第 2 条规定:“联盟建立在尊重人的尊严、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原则以及尊重人权,包括少数民族成员人权的价值观基础上。这些价值观为成员国的共同目标,旨在建立一个多元化、非歧视、

宽容、公正、团结以及男女平等的社会。”[3] (P.17)而欧洲联盟的《基本权利宪章》第21条则进一步规定:“1、任何基于诸如性别、种族、肤色、人种或社会出身、基因特征、语言、宗教或信仰、政治的或其他方面之观点、少数族裔成员之身份、财产、出身、残障、年龄或性取向等基础上的歧视,均应予以禁止。2、在条约适用范围之内以及不损害条约的任何具体规定之下,任何基于国籍理由的任何歧视均予以禁止。”[4](P.396)由此可见欧盟的《里斯本条约》与《欧洲人权公约》的相关条款的精神是一致的,但是在内容上更加详尽。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上述对少数民族个体成员的权利予以保护的公约和条约的相关国际法条款都有具体司法机构来执行。《欧洲人权公约》及其议定书,主要是通过欧洲人权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来执行。其监督程序大体可概括为:任何个人、个人团体或非政府组织、只要认为公约的缔约国侵犯了公约及其议定书所载的权利,均可以向该法院提起申诉。○1法院受理申诉之后安排审理,法院审理过程中遵守“对席审查”和“友好解决”程序,即不仅申诉人或者其代理人到场,而且缔约国政府也需要派代表到法庭接受询问,双方还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和解协议而友好解决(friendly settlement),这体现了审理程序上双方地位的平等。最后是法院判决的执行:如果申诉人胜诉,欧洲人权法院将从三个方面判决成员国的义务:一、支付赔偿金,即赔偿申诉人权利受到侵害而造成的物质损失。二、针对申诉人采取“个人措施”(individual measures),类似于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等。三、针对成员国法律体系的“一般措施”(general measures),即全面修改成员国在案件中所依据的法律或执法惯例,以防止类似案件再度发生。根据欧洲人权法院的法官介绍,到目前为止,法院所有的判决都得到了遵守。[5]例如那筹瓦等诉保加利亚案(Nachova and Others v. Bulgaria)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著名案例。1996年7月19日,两名罗姆人犯罪之后由于拒捕而被武装警察开枪打死,他们的亲属那筹瓦等人认为这是警察对罗姆人的偏见和敌意造成的。而且这一事件发生之后,保加利亚当局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调查。欧洲人权法院认为保加利亚之所以没有深入调查,可能(might)是由于死者的罗姆人身份所导致的,因此判定保加利亚违反公约关于禁止歧视以及保障生命权的规定,并向受害人家属共赔偿58000欧元。○2此案的判决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罗姆人在欧洲的处境,但是对于他们的权利特别是生命权无疑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因此,这一执行机制还是相当有效的。

就欧盟的有关人权保护机制而言,欧盟委员会具有审查成员国法律的职能,能够有效地监督欧盟法在成员国内的实施。欧洲人权法院需要等申诉人提起申诉,才能通过判决影响成员国的法律,而欧盟委员会可以主动启动审查程序。因此,欧盟的人权保护机制对成员国的影响是直接而及时的。现在欧盟已经开始作为一个单一单位加入《欧洲人权公约》,如果欧盟成员国的公民认为欧盟或其机构没有在诸如保障少数民族权利方面做到位,也有权向欧洲人权法院起诉欧盟或其机构。此外,欧盟将“少数民族保护”纳入“少数群体保护”框架之内,分别针对性别、种族和民族、遗传特征、宗教、残疾、年龄和性取向等主要就业歧视现象发布了一系列指令,包括《平等待遇指令》(反对性别歧视),《种族就业指令》(反对种族和国别歧视),《就业框架指令》(反对基于遗传特征、宗教、残疾、年龄、性取向原因的歧视),《种族平等待遇指令》(不分种族或民族本原而实施平等待遇原则;禁止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种族与少数民族歧视)。欧盟认为这些法令涉及少数民族保护问题,这些少数群体保护制度被认为自然延伸到少数民族的保护,这一理念在中东欧国家入盟后更为明显。很多少数民族,如罗姆人就既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种族,因此《种族平等待遇指令》实际上包含对罗姆人的保护。

[6]由此可见,欧盟比欧洲的其它国家对少数民族成员的保护更为充分和具体。

总体而言,在以《欧洲人权公约》为核心的少数民族个体权利机制的作用下,欧洲在少数民族个体成员的“禁止歧视”方面的保障是比较充分的。然而,仅仅“禁止歧视”不足以完全实现少数民族成员同其他人之间的实质上的平等。因为个人的权利离不开个体的文化认同,“人类尊严的概念应包括人们对于能够定义他或她自己身份的文化背景的明显关注”。[7]通过1996年欧洲人权法院判决的伯克利诉英国(Buckley v. The united Kingdom)一案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申诉人伯克利向欧洲人权法院控告英国当局限制了她保留大篷车停放地的权利,她认为根据《欧洲人权公约》的规定,这构成了对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非法干涉。伯克利是一个罗姆人,大篷车是她传统的半游牧生活方式的根基。但是欧洲人权法院在判决时拒绝了她的申诉,因为法院认为她这样做妨碍了公共利益。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人权法院声明审理这类案件时不应该考虑申请人的种族背景。

上述的例子说明,少数民族成员因特殊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而需要在得到充分帮助和尊重的情况下,才能够享有同其他人一样的社会平等和尊严。而在这方面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权利机制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仅仅强调“不歧视”原则。简言之,欧洲的少数民族成员个体确实在现有的保护机制下没有因自己民族身份而受到歧视、但是同时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帮助,这导致少数民族成员在欧洲,即便在欧盟成员国内仍然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

二、欧洲对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文化权的保护机制

如果说欧洲少数民族保护机制的“禁止歧视”原则属于“消极人权”保护,即欧洲委员会的成员国应当抑制政府或其他人对少数民族个体成员的歧视行为。那么对少数民族群体的保护则为“积极人权”,即国家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维护和发展其文化,保存其特征如宗教、语言、传统和文化遗产等。

在“泛欧”的层面,欧洲委员会1995年的《框架公约》和1992年的《语言宪章》是专门的“积极”保护欧洲少数民族权利的公约。在欧盟的层面并没有专门的立法,但是欧盟积极促进成员国执行上述公约。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基本权利宪章》第22条规定了“文化,宗教和语言的多样性”,即“人人尊重文化、宗教和语言的多样性,不干涉自由底线之上的个体人性行为。群体或聚落活动应当照顾和尊重不同意见的文化行为需要。禁止歧视与强迫他人。”[8](P.28)这可以被认为是暗含对少数民族个体权利和群体权利进行保护的概括性规定。

《框架公约》是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综合性公约,它全面规定了应当予以保护的少数民族的权利。虽然该公约重申了对少数民族成员个体权利的保护,但是重点在于对于少数民族群体性以及群体性特征的保护。该公约第4条的规定:“为促进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的成员之间(between persons belonging to a national minority and those belonging to the majority)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领域中全面而有效平等采取一切必要措施。”[9](P.9)这也就意味着欧洲在制度的层面上已经承认,对少数民族的保护仅仅靠“禁止歧视”是不够的。《框架公约》规定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语言、传统、文化遗产、教育、传播媒体等方面的保护,具体包括促进“属于少数民族的人”维护和发展其文化;鼓励容忍精神和文化间的对话;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可能因种族、文化、语言或其他特征而受到威胁或歧视、敌视甚至暴力行为的人;采取足够措施以方便“属于少数民族的人”获得享用传播媒体的权利;在“属于少数民族的人”和政府之间的交往中尽可能使用其少数民族语言;在研究和教育领域中采取措施,鼓励对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的文化、历史、语言以及宗教的了解;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更多用于教学的书籍资料,便利不同民族的学生和教师间的交往;为“属于少数民族的人”获得教育权提供平等机会;尽量使“属于少数民族的人”有机会以其民族语言接受教育或以该语言进行教学;创造“属于少数民族的人”有效参与文化、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公共事务的条件,特别是同少数民族有关的公共事务。[10]

《语言宪章》主要解决少数民族在语言上的优先性和平等问题。该宪章没有明确列出哪些语言需要受到保护,只是把那些属于区域性的少数民族语言作为客观的事实来看待,并强调每一个人都有使用母语的权力。为此,该宪章规定包括了68项对语言的保护措施,其中30个条款具有法律拘束力,缔约国必须执行这些条款。比如,在司法程序上,要向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提供诉讼时的翻译;在教育上,学生可以在某个阶段自由地选择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来教学的课程或班级。同样,在职业培训方面,也要承诺提供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

此外,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所属的“少数民族高级专员”(High Commissioner on National Minorities,HCNM)在欧洲少数民族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组织的诸多文件宣示了国家在维护少数人权利方面应承担的一系列重要义务,不过这些文件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少数民族高

级专员”主要任务是在涉及少数民族问题的紧张局势的最早期阶段提供“早期警报”,并在适当时通过运用无声的外交调解手段提供“早期行动”。以保证在少数民族问题恶化成严重冲突前获得解决。[11](P.83)欧安组织在缓和欧洲东西方意识形态冲突以及解决欧盟东扩之后中东欧国家的少数民族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政治组织,其发挥作用的途径并非本文所讨论的法律机制。

欧洲对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文化权的保护的执行机制为欧洲委员会成员国的国家报告和专家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审查制度两个方面,显然这比前述的欧洲人权法院机制或欧盟机制要弱得多。首先,《框架公约》要求签署国定期、并应要求随时提交国家报告,并由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进行评估。咨询委员会由公认的享有盛誉、品德崇高的专家组成,专家以个人名义任职。其次,除国家报告外,咨询委员会还可从非政府组织或其他机构获得资料,该程序给予咨询委员会极大的自由权调查签署国的行为。最后咨询委员会向欧洲委员会部长理事会提交意见,该意见由后者给出结论和建议。部长理事会的结论和建议、咨询委员会的意见以及签署国的相关评论等一起公布。虽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会指出签署国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强调需要改进的地方,但部长理事会的结论和建议所使用的措辞却十分谨慎,经常以叙述签署国的努力开始,并避免对签署国的表现进行直接批评。[12]以英国为例,该国2007年2月提交国家报告,咨询委员会在2007年6月提出审查意见,英国2007年10月针对咨询委员会的意见提交了评论,部长会议在2008年7月通过决议报告。该决议首先指出英国在少数民族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Positive developments),叙述了英国为执行《框架公约》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然后指出英国尚存在的问题(Issues of concern),包括少数民族成员在就业和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处于社会不利地位。最后,除要求英国考虑咨询委员会的意见之外,还“邀请”(invite)英国采取诸如“消除歧视、促进平等就业”等措施。并且,“邀请”英国政府继续同咨询委员会进行对话,并且及时向咨询委员会通报采取的措施。[13]

《语言宪章》的执行机制与此类似,缔约国每三年要向专家委员会(committee of experts)报告有关本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使用和保护的情况。该报告必须详细陈述缔约国对自己所承诺的事项的兑现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和不足等。据这个委员会的专家介绍说,专家委员会收到国家报告后会做进一步的调查,然后完成一份评估报告,最后将国家报告和评估报告一并上报给欧洲委员会部长理事会做最后的决断意见。一般来讲,当部长会议批准了成员国的报告后,要正式通知该成员国在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上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意见。[14]还是以英国为例,该国2009年5月提交国家报告,专家委员会在2009年11月完成评估,部长会议在2010年4月做出建议报告。建议英国“考虑专家委员会的所有建议,尤其是以下几点:1、应当在全国所有地区,继续采取果断措施,以保护和发展苏格兰盖尔语(Scottish Gaelic),尤其需要加强该语种的教育。为此,英国当局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相应的师资培训、以及出版更多的教学和学习材料。2、制定和执行保护爱尔兰语(Irish)的综合性政策,最好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相应的法律。3、确保向威尔士人(Welsh)提供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4、同乌尔斯特苏格兰人合作,采取措施提高和发展乌尔斯特苏格兰语(Ulster Scots)。”[15]

欧洲对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文化权的保护机制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执行机制问题。该机制对缔约国的拘束力比较弱,对这类权利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欧洲范围的国际舆论和缔约国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公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框架公约》采用了更为原则性的规定,没有要求各缔约国必须遵循的明确和硬性的保护少数民族的标准,这就决定了公约有很强的、可变通的随意性,这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一、《框架公约》没有对“少数民族”这一关键性术语进行定义,而这一概念恰恰是《框架公约》的核心。这一缺陷使得各国政府有权自主确定哪些少数民族享受《框架公约》的保护,这必然会导致有一些应当得到保护的少数民族被排除在外。而且,移民形成的少数民族是否应当与当地传统少数民族等同对待的问题也没有的到解决。实际上,从《语言宪章》第一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移民形成的少数民族并不在保护之列,至少其语言保护是被明确排除在外的。

二、《框架公约》没有规定成员国为保护少数民族权利而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对于如何实现真正的平等,以及如何使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也都缺少明确的规定。这必然导致各国的具体政策参差不齐,保护力度相差很大。该公约是政治妥协的产物,是由精心挑选的、可为各方所接受的某些原则掺杂在一起构成的混合物,它对各方政治承受能力的考虑远远多于对各国政策一致性提出规范。[16]《语言宪章》无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简短的结论

毫无异议,后冷战时期欧洲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相对完整的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国际机制。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权利机制推动了欧洲国家采取形式各样、但目标一致的法律与政策,并且欧洲目前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执行机制相对比较完善,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总结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权利法律机制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首先是灵活性,即对少数民族个体成员的公民权和政治利以及群体性的如社会文化权利采用不同的保护机制。对少数民族的个体成员,采取严格的“不歧视”原则,保障同其他人在政治权和公民权方面的平等。欧洲的人权法规范通过欧洲人权法院能够产生强制性的法律拘束力,保证欧洲各国采取同一个相对明确的保护标准。而对于少数民族群体性的权利,即社会、经济与文化权利,则采取了十分宽泛的标准,仅提供了约束各国法律政策的“框架”。在执行方面,采用具有建议性质的专家委员会审查制度。欧洲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国情而自行决定应当采取的保障措施。这既源于这类权利的特殊性,又充分考虑了缔约国的政治承受能力。

其次是综合性。欧洲在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方面,并不是单一的机制在发挥作用,而是存在一个巨大而开放的法律与政治网络。在国际层面上,发挥明显作用的机构包括欧洲委员会以及其内部的欧洲人权法院、《框架公约》的咨询委员会、《语言宪章》的专家委员会、以及负责监督各成员国执行的部长理事会,而且还包括欧盟、欧安组织及少数民族高级专员等。此外,欧洲成熟的公民社会和众多的非政府组织也不容忽视,它们在监督人权保护状况、向政府施加压力以及促进公众对少数人权利的认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是动态性。欧洲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制度是动态的、能够不断发展而适应时代的要求。无论是欧洲人权法院的法官、还是负责审查其它公约在成员国执行情况的专家,在它们做出判决或者提出审查意见时,都不是静态的、机械地解释公约条款,而是能够把变化了的社会、道义和政治信念加以考虑,使公约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特点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公约的条款大都是原则性的,有很大的解释空间。即使是“禁止歧视”原则,也有十分宽泛的理解。当然,这一点有时被认为是公约的缺点,因为缺乏具体和明确的规定而影响了对缔约国的拘束力。第二,法官在欧洲社会有很大的权威。这源于“法治”的观念意识和政治制度,即司法权在权力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包括法官、律师、法学家等在内的法律职业群体在欧洲的政治生活中是积极的、活跃的。第三,欧洲具有保护人权、特别是少数人和弱视群体权利的传统共识,法官们动态的、创造性的司法活动符合民众的期待。比如说,《欧洲人权公约》被认为是“活的工具”,以及对公约进行“活的解读”等。[17]

但是,后冷战时期形成的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权利一机制依然有着显而易见的不足。首先,“禁止歧视”原则标准太低,不足以保障少数民族成员的实质性平等,前述“伯克利诉英国”案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其次,《框架公约》和《语言宪章》对成员国没有设立明确的保护少数民族群体权利的标准,公约用语比较模糊。公约对于何为“少数民族”都没有非常明确统一的定义,而且其执行机制缺乏效力。第三,欧洲国家面临少数民族的“融合”和“保护”的矛盾选择,采取的政策犹豫不决,这体现在《框架公约》第5(2)条的规定上,该条既禁止对少数民族进行违背其意愿的同化,又规定缔约国有权推行种族融合政策。实际上,是否违背了其意愿是很难界定的。最后,欧洲跨国界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问题存在严重不足。欧洲虽然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深的国家,然而对少数民族的权利保护依然主要依靠各主权国家,这就人为地分割了跨界的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群体的整体性,也使这类民族的个体成员无法享受同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造成同一民族的成员之间不平等的事实。2010年夏季法国启动的遣返罗姆人的行动,也说明当前欧洲

保护少数民族权利依然还存在严重不足。

注释:

○1《欧洲人公约》第34条规定了个人申诉制度:“法院可受理因缔约国侵犯本公约及其议定书所载的权利因而受害的任何个人、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团体提出的申诉,缔约国承诺不以任何方式妨碍此项权利的有效行使”。公约第33条还规定了国家间指控制度,但是这类案件在历史上只出现过19起,现在已经不存在这类案件。国家间指控通常会被认为是不友好的行为,容易导致外交纠纷。参见:Pieter van Dijk and G.J.H.van Ho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M], Publisher: Springer, 1 edition (June 3, 1998), p.43

○2Nachova and Others v. Bulgaria,Applications nos. 43577/98 and 43579/98, Judgment: 6 July 2005.

----------------------

参考文献:

[1]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Y earbook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Z], V olume 1 (1958),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59.

[2]Protocol (No. 12) to th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yearbook of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Z], Volume 43 (2000),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1.

[3]Consolidated version of the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Z],

C83,V olume 53,(30 March 2010).

[4]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Z], C83,

V olume 53, (30 March 2010).

[5][17]伊丽莎白·施泰纳.〈欧洲人权公约〉:人权保护的一个和谐体系[EB/OL].(2009-11-10)[ 2010-12-30]http://www.humanright https://www.doczj.com/doc/236755674.html,/cn/zt/tbbd/bjtl/06/t20091103_507260.htm.

[6]杨友孙.欧盟东扩及其少数民族保护的问题与出

路[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4).

[7][16][英]佩里·凯勒.欧洲种族与文化权利反思(上)[J].王雪梅蒋隽译.世界民族2001(2).

[8]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Z], C83,

V olume 53, (30 March 2010).

[9]Framework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 collected texts, 5th edition[Z],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 2008.

[10][12]廖敏文.〈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评述.民族研究2004(5).

[11]莫纪宏等.人权法的新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3]Resolution CM/ResCMN(2008)7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 by the United Kingdom (Adopted by 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on 9 July

2008)[EB/OL][ 2010-12-30]http://www.coe.int/t/dghl/monit oring/minorities/3_FCNMdocs/PDF_2nd_CM_Res_UK_en. pdf

[14]周炜.欧洲宪法性条约中的少数人语言权益保护机制[J].西北民族研究,2009(2).

[15]Recommendation RecChl (2010) 4 of 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 by the United Kingdom (Adopted by 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on 21 April 2010) [EB/OL][ 2010-12-30]

http://www.coe.int/t/dg4/education/minlang/Report/Recom mendations/UKCMRec3_en.pdf.

Merit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Regime on Protec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 in Post Cold War Europe

JIAO Chuankai

(Shanghai Jiao T 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Shanghai 200043)Abstract:On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for individuals belonging to a national minority,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on of discrimination enshrined in 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 which monitored by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ECtHR), is fundamental and have effective legal binding on member states. Moreover, advisory/experts committee i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state report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hat belong to a national minority (such as culture, religion, language, etc.), which is useful but not so effective as the previous one. This regime is flexible, comprehensive and dynamic. However, the European human rights standards on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 are either inadequate or vague.

Key words: National Minorities, 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ECHR), Framework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 (FCNM)

欧盟法

一、欧盟法的特质 (一)欧盟法形成背景 1、欧盟法是欧洲统一运动的产物。 在欧洲,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统一思想由来已久,并且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欧洲和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终于促使这种统一思想付诸实施。(长期以来,欧洲各国的历史无不打上了为争夺统治权和势力范围进行斗争的烙印,而欧洲各国在文化、经济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共性却长期被忽视。而两次世界大战在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进行思考,使他们逐步确立了这样的信念:人类已不再容许以暴力作为解决国家之间所存在的问题的手段,需要各国之间更多的协作、协商,谈判应当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手段。同时,欧洲各国深感欧洲分裂为众多的民族国家乃是爆发战争的根源。战争削弱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欧洲各国必须联合起来,通过欧洲的统一谋求生存与发展。在这样的信念的驱动下,促成了泛欧运动的发起)。 过程:1950年,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的《舒曼宣言》,宣布法德实行煤钢联营,将煤炭和钢铁业置于共同的“高级机关”控制之下,且此联营向其它欧洲国家开放时,欧洲统一运动的最初设计已为欧盟法注入不同于传统国际法的新因素。根据这一计划,1951 年4 月18 日,以法国、德国为核心,联合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四国缔结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条约规定六国将本国煤钢工业的管理权让渡给高级机关。高级机关由各成员国政府共同任命的、地位独立的个人组成。。1957 年德、意、比、荷、卢六国在罗马订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以上两条约并称《罗马条约》。以巴黎条约和罗马条约为基础的欧共体法形成了。1986 年2签署的《统一欧洲文件》(又称单一欧洲文件) ,为欧洲联盟的建立打下了法律基础经过努力,1992年2 月7 日,欧洲共同体原先的六个成员国法、德、意、比、荷、卢,加上1973 年加入的英国、丹麦、爱尔兰、1981 年加入的希腊,以及1986 年加入的葡萄牙、西班牙共12 个国家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Maast richt) 共同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以下简称《马约》。1993 年11 月1 日《, 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成员国于1997年和2000年签署的旨在继续对《欧洲联盟条约》进行改革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和《尼斯条约》;为取代未能批准生效的《欧洲宪法条约》,欧盟27国领导人于2007年12月签署并于2009年12月1日生效的《里斯本条约》。 (二)欧盟法概述 一、欧盟法的概念、渊源、法律特点与性质 (一)概念:欧洲联盟法是调整欧洲联盟在建立与内外关系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法律渊源: ( 1) 欧盟与成员国签订的基础性条约, 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单一欧洲法令》和《欧洲联盟条约》等; ( 2) 欧盟与第三国或国 际组织签订的条约; ( 3) 欧盟通过的条例、指令和决定。这是欧盟 法的三个主要法律渊源。(4)其次,欧洲法院的判例经常被作为先

欧洲一体化进程

xx一体化进程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且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总结,加之欧盟以一体化的形式在欧洲加快内外整合,欧盟终于成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主权国家联合体,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最大的区域组织,也是世界上最成熟、最成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 它以其成功经验提出治理全球的“欧洲理念”,欲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一流角色”、“稳定器”和“方向标”。“欧洲理念”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发生“大碰撞”,在理念、国际法、外交改革、经贸等6个方面发生歧见,对此应予实事求是的估量。 大量事实证明,欧盟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独特和制衡作用,表明一体化与多极化进程并行不悖。欧盟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内外整合后,以一体化的形式,积厚而发,通过一整套战略理念和行动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进程。 一、xx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1、欧共体成立前的准备孕育阶段(1946年~1967年) 二战结束后,经过战争洗礼的欧洲百待废兴。昔日的一流世界帝国变成了屈居美、苏之后的二流国家。为了重新找回自己的大国地位,欧洲主要大国都有了重新联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经济的思想。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率先提出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最早构想。1951年,欧洲统一之父——让·莫内在设计欧洲煤钢共同体时也强调了欧洲统一的前景。从1951年开始至今,欧洲演绎着不断扩张和深化的历史。1950年5 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史称“舒曼计划”),建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定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该条约于 1952年7月25日生效。

欧盟法律基本特点

其基本特点 一、欧洲联盟法自成体系 欧洲联盟法是一个既不同于国际法又不同于国内法,而是具有自身独特特点、自成一类的法律体系。 国际法主要调整国与国之间的行为规范,而欧盟主要调整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国际法上自然人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不能对国家提起诉讼,而欧洲联盟法律是容许的,这说明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异。 欧洲联盟具有国内法的一些特征,如代表成员国参与一定的国际间的条约与协定的签订、谈判,以特定国家的身份参加国际间的组织与活动,但是它在相当程度上又必须依赖于成员国的赞同,在一些方面并不能代表成员国做出决定。 二、欧洲联盟法具有联邦法的属性 在美国,除了宪法列举的情况之外,剩余的权属一律划给各州。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联盟法确实具有联邦法律的特征。 不过欧盟法律主要限于经济社会领域,并不具有联邦宪法所具有的各州(邦)宪法不得与联邦宪法相冲突的特征。 事实上,欧盟除经济上合作外,其他诸多领域,如军事、外交(除与欧洲联盟有约定,也即欧洲联盟条约的第二、第三两根支柱规定的合作事项外)基本上是由成员国自行决定。 欧洲联盟本身所具有的权力本身就是成员国赋予的,是成员国主权的部分转让,不为欧盟本身所具有,很多重大事项无法脱离成员国的同意与支持。 但是,随着欧洲联盟的不断发展,有些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欧盟具有进一步“政治一体化”的倾向,欧洲联盟逐渐由经济方面的合作迈向经济与政治合作并重,具有向联邦过渡的倾向; 二是为实现欧洲的梦想,包括让·莫内在内的许多政治家、欧洲的一些政党与利益集团,积极推动欧洲联盟向联邦的方向发展。 三、欧洲联盟法使两大法系日益融合 欧洲联盟最初的国家都是大陆法系国家,欧洲联盟的法律受到大陆法系的强烈影响。 欧洲经济共同体首先接受大陆法系的方式,尤其是法国的传统。欧洲共同体的法院机构与司法行政也完全采用法国的模式。 1973年英国、爱尔兰加入后,联盟的法律又受到了普通法系的影响。首先,判例在调整非行政案件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1975年的“玛蒂沙案”中,欧盟法院明确地遵循了“先例”。 20世纪80年代,欧洲法院的程序制度在两个方面得以发展,一是口头辩论的运用,二是采取英国的“听取对方之词”的规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欧洲法院的发展与两大法系有密切的关系。欧洲法院本身就是在兼取两大法系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欧盟法也为两大法系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使他们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如普通法系

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4No.1 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 刘 华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91) [摘要] 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策趋同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理论是欧洲一体化建立和深化的主要指导理论,每种理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并且互为补充,在欧洲一体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和领域发挥不同作用,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理论选择。 [关键词] 欧洲一体化;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策趋同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423489(2004)0120008205 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体化组织,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欧洲联盟已成为全球众多区域一体化组织学习和借鉴的样本。研究指导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建立及不断深化发展的理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欧洲一体化理论作初步的探讨。 一、一体化理论与欧洲一体化 一体化思想古已有之,从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古希腊时期的城邦联和到19世纪中期以罗伯特?欧文和约瑟夫?蒲鲁东为代表的共同体主义,直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绘都体现了一体化思想的不断发展。当前一体化已成为世界潮流,北美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有东南亚国家联盟,欧洲有欧洲联盟,亚太地区有亚太经合组织等等。这些组织中,欧盟是组织最完备,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无疑也是一体化理论运用最为成功的。 (一)一体化理论的概念与欧洲一体化实践 在讨论欧洲一体化理论时,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体化的概念。大多数一体化理论家强调:国际层次上的一体化进程得到了各参与方的同意,共同的规范、价值、利益或目标的形成为一体化的进程提供了基础。[1](P.548)由此一体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导致政治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厄恩斯特?哈斯的定义就认为:“说服来自不同国家的政治行为体将其忠诚、期望和政治活动转向一个新的中心的过程。这个中心的组织机构拥有或要求掌握对已经存在的各民族国家的管辖权。” 的确,客观的世界存在于无政府状态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求生存、求发展。许多民族接二连三地被卷入一个以变量和混合动机的竞争为特征的共同体之中。他们的利益在某些重要方面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他们又得益于相互间的协调行动。[2](P.270)在当今世界中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能例外。因此各国都希望通过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诸如安全、政治、军事等高政治领域进行合作,同时在贸易、环境、金融、投资、移民、社会保障等低政治领域也充分协调。当各国的预期合作利益大于单独行动的利益时,合作就会产生,一体化进程由此开始。当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一体化的各国的利益逐渐融合、趋同,并且逐步产生认同感和共存感,一体化进程也就获得了各国的普遍支持,能够不断深化和发展。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旧时官僚地主建造园林常用园的“豪华”来相互夸耀,园中山石的奇特,花木的名贵,亭阁装修和家具的精美,都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此外,为标榜清高,附会风雅,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书法、绘画、诗文等也成为园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豫园不仅有大假山、玉玲珑作镇园之宝,而且还集多种艺术于一体,屋顶的泥塑、墙上的砖雕、家具门窗的木雕等工艺水平都相当高,随处可见,匾额和对联也无处不有,它们既点染了意境,又加深了园林的意趣和韵味,更为园景增添了光彩。 苏州“沧浪亭”石柱上有一集句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其上联是集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中的上句;其下联是集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中的后句。这一集句联配得天衣无缝,既突出了欧苏两人的友谊,又将园林风景同历史上的诗人文豪直接联系起来,实是难得的佳联。 江南园林往往面积比较小,为了在有限面积内使风景丰富多彩,并富有变化,往往通过各种手法达到小中见大的目的。上海豫园也是如此,为了追求小中见大,通过对比、分割景区的方法以及借景、对景等手法,使园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具有无限空间之感。豫园分为7个景区,每个景区不但大小不一,而且各区都有其主题,都有其个性,如:仰山堂——城市山林,倒影翩翩; 万花楼——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点春堂——水中戏台,空中楼阁; 会景楼——曲栏围池,白石浴水; 玉华堂——江南名石,风华无比。豫园中最有名的小中见大的杰作就是鱼乐榭前隔水花墙下的流水,经过其一隔一弯,使人感到其水流源远流长。借景也是达到小中见大的一个手段,园中的大假山,借来黄浦江之景,大大扩大了视域和景深,另外快楼、会景楼、得月楼等同样都是借景的杰作。 还有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享”,亭居水涯之上,突出其中,亭前水波清澈,涟漪荡漾,似有汪洋之感。分析其产生汪洋之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它聚而又断,岸处做了数十个小小的水湾头,有两处还设有小桥;其二是它的池岸叠石,似有太湖之岸的意境。 我国古典园林十分强调意境,品评一个园林好坏与否,首先就要看这个园林意境的表达。那么什么是意境?简单明确地说:境指客观的景物,意指主观对景物的情感寄托,所以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物质来表现精神,也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正像写诗作文一样,在设计园林时,首先思考的就是意境问题,这就是说“意在笔先”。关于意境一般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l)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 如苏州留园东部有著名的“留园三峰”,据谙熟内情的老人言,冠云楼前的冠云、峋云、瑞云三座湖石,其名取的是园主盛宣怀三个女儿的名字,盛宣怀所以要不遗余力地罗置这三块奇石,其原因之一是盛与三个女儿有着深厚的父女之情,为了能和女儿们朝夕相依,见石如见人,所以列石于楼前。据传后因三女瑞云早亡,盛宣怀就令人凿去瑞云峰顶部的湖石,以示哀悼。 (2)表达某种诗情画意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张骥、闫磊 2013-1-23 13:03:40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1期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石家庄050000) 【摘要】目前,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作为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而言较为隐性的文化因素,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其他因素难以企及的影响,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从欧洲统一观念的形成、发展、演变,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欧洲观念的深化发展,欧洲共同的文化政策和在文化全球化、文化霸权的压力面前欧洲的文化抗争问题及文化因素阻碍一体化进程的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文化认同;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张骥,男,法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闫磊,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A81, 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4) 01-0083-1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洲一体化已经从最初的6国发展到如今的15国,2004年将发展成25国,其内涵已从最初的煤钢联营深入到超国家机构的建立与共同货币政策及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和民政事务的政策合作,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文化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对欧洲统一观念、欧

“普世主义”既来自于罗马教会维护其在“基督教世界”中精神统治的努力,也来自于古罗马帝国经久的魅力。十字军东征(1096—1270),作为西欧国家共同的对外宗教战争,增强了西欧世界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罗马教皇身为东征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也大大提高了自己在道德和精神上的感召力及其一统的权威,基督教会的权势因此达到了鼎盛[1](pp20-28)。有人评价说:“基督教会通过宗教信仰,通过它的宗教组织系统把当时那个分崩离析的西欧联结在一起,这种状况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西欧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速了欧洲文化的认同过程,为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pp53-57)尽管基督教会不遗余力地宣扬和推广“普世主义”,强调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性和教会权力的普遍性,但终于敌不过王权,最后教会本身也分裂了,然而,谋求统一的追求与梦想覆盖了以后几十代欧洲人的灵魂。 17世纪以后,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它一方面为欧洲各国人民的交往以及欧洲在世界的霸权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使欧洲的分裂持久化,并导致了连绵不绝的战争。这些战争给欧洲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此时,欧洲的理想主义者提出了各种统一欧洲的方案,以谋求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1713年,法国的圣-皮埃尔在《争取欧洲永远和平方案》中最早提出了建立“欧洲邦联”的思想;卢梭则认为,只有依据各民族人民的意志,欧洲联合才可能实现;杰·边沁在《国际法原则》中提出了“普遍和永久和平的计划”;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公布了一个永久和平计划;圣西门致力于“重新组织欧洲社会”,提出要建立一个议会制的联盟;拿破仑有过用武力统一欧洲的宏伟计划,他曾表示:“我要把还是计划的内容付诸实现。我们应当

欧盟经济法概论基本内容

欧盟经济法概论基本内容 目录 欧盟经济法概论基本内容 (1) 第一章 导论 (2) 第一节 欧盟经济法的重要性 (2) 第二节 欧盟经济法的概念 (2) 第二章 欧盟经济法的法律渊源 (4) 第一节 欧盟发展历史上的主要条约 (5) 第二节 欧洲内部市场法 (6) 第三节 内部市场的对外法律(欧洲对外经济法) (10) 第四节 国际内部市场法 (12) 第五节 课程相关法律文件查询 (14) 第三章 欧盟经济法的参与人 (15) 第一节 立法和执法机构 (15) 第二节 欧盟经济法的适用对象(Adressaten) (19) 第四章 欧盟经济宪法性质的法律依据 (21) 第一节 欧盟的经济模式 (21) 第二节 竞争、调控和补贴 (22) 第三节 实体法上的原则(市场自由) (24) 第五章 欧盟反垄断法 (30) 第一节 概论 (30) 第二节 Art. 101 TFEU (33) 第三节 《欧盟运行方式条约》第 102条 (37) 第四节 欧盟并购监管 (43) 第六章 欧盟反倾销法 (45) 第一节 相关法律规定 (45) 第二节 构成要件 (46) 第三节 一般程序 (48) 第四节 反倾销措施的审查 (50)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欧盟经济法的重要性 一、 中欧贸易和人员交流的繁荣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二大进口市场。中国则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地位。2011年1-6月,我国与欧盟的进出口累计额达到2658.9亿美元,据海关总署7月10日发布的数据,中国2011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7036.7亿美元,即与欧盟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15.6%。中国在欧留学生达20万人,欧盟在华留学生也将近2万人。每年欧盟赴华游客约150万人次,赴欧中国公民也达100万人次。 二、 中欧经济摩擦时有发生 贸易:商务部驻意大利经商处的预警信息表明,欧盟正准备通过高关税的方式对抗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搜狐资讯:《欧盟拟用高关税抵制中国商品》。知识产权:根据2010年7月欧委会发布的2009年海关知识产权执法报告,中国仍是侵权产品的主要来源地,在所查获的侵权产品中所占比重为64%。在欧洲委员会2007年的《欧中贸易和投资政策》工作报告中,中国已被指是侵权产品的主要来源地 三、 借鉴 最成功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欧盟已从1957年建立时,6个成员国并主要是经济领域合作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为今天拥有27个成员国,合作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等区域性超国家组织。利用各种法律手段保护欧盟内部市场,如欧盟反垄断法等。 第二节 欧盟经济法的概念 欧盟经济法是指与欧盟共同市场运行有关的公司、私人、组织和程序法的统称。内容上欧盟经济法包含了所有为促进欧盟共同市场效率增长或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案件有关的法律规定。形式上,欧盟经济法包含为统一和协调成员国内及制定欧盟法,通过立法和判决形成的、外部和内部的欧盟共同市场法。《欧洲原子能公约》也包含了相关特殊领域的欧盟经济法。基于欧盟条例和指令而“被欧盟化的”成员国国内法,既是欧盟也是国内经济法的一部分。因此,欧盟经济法不仅包括原生的欧盟法,还包括被转化的欧盟法。 和公法上有关“欧盟法”的阐述不同,“欧盟经济法”的概念的重点不在于组织和干预法,而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借助私法工具而进行的物资、服务和信息的交换。它是有关市场的框架性条件,在此(市场)通过交易参加人(国家、公司、雇员、商业代理人、消费

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2012级历史学120301082 张兰兰 回顾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二战后的欧洲整体地位下降,从昔日的霸主变成此时的美国后面的跟屁虫,欧洲整体难以接受这一事实,整体联合的意识慢慢萌芽,当然这并不是欧洲联合的全部原因,但却是导火索。真正的欧洲联合是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签订到现在六十多年的时间,欧洲虽然没有达到欧洲联邦的目标,但是欧洲一体化还是取得巨大的进展,而面对这样一个高度的政府间的联合,他们在联合过程中具有怎样一些独到的特征呢? 一、总结历史,超越民族间的矛盾 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大陆自中世纪到二战一直陷入混战当中,国家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在混战中脱颖而出的几个大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几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各国的矛盾日益加重。在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发展到其极端,形成强烈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强调本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而不惜损害、侵略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并以为天经地义。欧洲国家之间由于民族主义的极端化而战争不断,或是为在欧洲争夺领土和生存空间,或是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民族极端主义的表现无处不在,德国的“战争伤疤”变成新纳粹图腾;而法国:“去妖魔化”能走多远;英国更是以爱国的名义实施暴力;俄罗斯的光头党试图“有所作为”等等。坚持文化多元和族群包容是欧洲二战后一直坚持的主流价值,也是欧洲一体化的基石之一,而极右翼思潮则是对此主流价值的极大挑战。如今,挪威凶案用血淋淋的现实给欧洲国家以警示,如何在继续推动主流价值的同时遏制极右思潮的蔓延和升级,欧洲社会正面临考验。 纵观欧洲的历史,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弥漫于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狂热,回顾纳粹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为,就足以说明民族主义极端化的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的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引起欧洲人民和社会精英的痛定思痛的反思。于是,欧洲民族主义出现了一个转折或转型。一批欧洲主义者,把民族极端主义和绝对的民族国家主权视为战争的根源。认为对此如果不加以破除,则新的战争仍然不可避免。而法德之争成为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关键点,法国的欧洲主义者让·莫内认为欧洲必须走一体化之路,才能解决法德之争。但是,如果还是以战胜国高人一等的态度来对待德国,就不可能解决问题。法国必须放弃第一次大战后那种作法,要把法德放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限制主权,把法德之争引上欧洲一体化的轨道,从而使法德战争成为不可能,并为欧洲联邦奠定最初的基础。 二、经济一体化为先导 纵观欧洲半个世纪的一体化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领略到欧洲一体化最先是经济的联合,首先通过在经济领域的磨合,以减少各成员之间的冲突,实现政治,科学,文化等等其他领域的联合。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的程度后将政治合作甚或一体化作为补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既有规律,它体现了欧盟国家主权让渡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明确显示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让渡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敏感的心态,也说明了特定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明显的收益。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重要条约的批准情况来看,欧洲民众最为关心的也是其切实的经济利益。那些与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 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 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 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 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 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采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手法造园。园林不在大小,都强调小中见大、大中有小。大观园属大园林,然而在观览中,又不断出现幽趣小景。像颐和园万寿山上出现谐趣园一样,那就是寓动观中以静观所在,游人在此可以得到调剂休息,不能老是走着看景,也要驻足领略静观的妙趣。园林离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颐和园 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因此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下面我们就透过颐和园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效法自然的布局颐和园中布置的许多风景点,处处景色都不相同。这些风影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以及曲槛回廊等建筑物和假山花木等分别不同的地位组合而成,类似自然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

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2、诗情画意的构思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3、园中有园的手法“园中有园”,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麓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好像又来到一处新的园林中,建筑气氛、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这手法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一突出的特点。 4、建筑为主的组景由颐和园可发现,虽然古代园林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欧洲一体化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欧洲一体化 欧盟、申根、欧元区的区别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声称美国将竭尽全力帮助恢复世界经济正常秩序,并提出了旨在重建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为欧洲的战后恢复提供经济援助。在经济方面,欧洲国家在美国的敦促下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 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其作用主要是协调欧洲各国经济政策,以努力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1948年,一个非政府论坛性质的欧洲大会在海牙召开。会上以决议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倡议,例如建立欧洲议会、制定人权宪章、设立人权法院等等。在舆论上为欧洲一体的正式开始作了充分准备。1949年,英、法、瑞典、挪威、丹麦、意大利、爱尔兰以及荷比卢三国共10个国家签订了《欧洲理事会章程》,设立欧洲理事会。严格地讲,这次行动只是一体化的前奏,但是欧洲理事会的工作仍然被认为是卓有成效的。一些重要的协定和《欧洲人权公约》、《欧洲社会安全公约》、《欧洲社会宪章》都是由欧洲理事会主持签署的。真正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当时,为了限制联邦德

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该条约也被称之为《巴黎条约》。这个条约是西欧主权国家之间在一体化进程中签订的 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立法文件。《巴黎条约》规定欧洲煤钢 共同体设立4个机构,分别为:高级权力机构(执行机关)、共同大会(咨询监督机关)、特别部长理事会(成员国代表 机构)和欧洲法院(审查执行机关的决定并审理违反条约的诉讼)。《巴黎条约》明确规定煤钢共同体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构为基础,这三个共同实际上是今后的欧共体以及今天的欧盟所确立的长远发展目标的雏形。 【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4年,欧洲防务共同体(European Defence Community)的建立以失败告终,一体化进程受挫。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的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 条约》;。条约规定: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建立共

论欧洲联盟法律体系的特点

2008.02(上旬刊)科教文汇 作为当今区域一体化体制最杰出的代表,欧盟通过其独特的法律体系和治理结构,不仅在诸多领域引领国际法律秩序的变革,而且又给国际法律秩序的稳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研究欧盟及其法律体系对中国和平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欧盟法概述 欧盟法主要是由欧盟与成员国签订的基础性条约以及欧盟与第三国、其他国际组织签订的条约和欧盟通过的条例、指令、决定组成。其内部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法律体系—— —根深蒂固的成员国法律体系和日益完善的欧盟法律体系,两个法律体系各有自己的存在基础和运作方式,并在极为广泛的领域内,共同规范、调整着成员国国内及其之间的关系。 欧盟法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法律,迄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究其原因,分歧与欧盟颇为复杂的一体化进程息息相关。从《单一欧洲文件》到《欧洲联盟条约》,虽然欧盟法的核心仍然是共同市场和货币经济联盟的内容,但是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内务合作成为新的领域,后两者与欧共体组成欧盟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各自反映的水平并不相同,特别是《欧洲宪法条约》,还体现出宪法和条约的两重性,给欧盟法的界定增添新的变数。 因此,要对欧盟法作出一个准确的界定是相当困难的,先后出现甚至流行的描述似乎都不能科学地概括欧盟法的全貌。著名国际法学家王铁崖先生将其定义为“自成一类的法”(lawsuigeneris)①,有学者认为,这一提法似乎可以视为对欧洲法院所谓表述的学理界定,也是最稳妥和最恰当的界定②,笔者亦赞同这一观点。原因有:一是欧盟法有其独立的法律渊源和形成机制;二是欧盟有独立的治理结构;三是欧盟法有自己的效力范围和特性;四是欧盟法有自己的效力保障机制。但是,“自成一类的法”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这一界定显得较为保守。 二、欧盟法的特征 欧盟法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的国际法理论和国家主权理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欧盟内部并存的两个法律体系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互补性:一方面,欧盟法律直接进入成员国的法律体系,在一定条件下,欧盟法可以在成员国直接适用和产生直接效力;另一方面,欧盟法在本质上又不同于联邦法,欧盟与其成员的关系也并非联邦与成员之间的关系。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欧盟法的特征。 (一)欧盟法的直接适用与直接效力 “直接适用”(directapplicability)和“直接效力”(directeffect)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欧共体基本条约中所采用的一个术语,后者则是欧洲法院在其判例中惯用的表达方式。关于欧盟法的“直接适用”的规定,见于《欧共体条约》第249条:“规则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约束力并直接适用于所有成员国”。另外,从《欧共体条约》关于条例的定义本身表明,条例也总是具有直接适用的法律属性,而指令和决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直接适用,尽管它们有可能产生直接效力。 在VanGendenLoo一案中,欧洲法院第一次确立了欧共体法的直接效力原则③。《罗马条约》第177条赋予欧洲法院的权利是为了确保各国法院对条约进行一致解释,这同时也证实了各国承认共同体法有被国民在国内法院直接援引的权利。欧洲法院还认为,《罗马条约》第169条、170条的规定不能阻止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向国内法院请求保护,相反,允许个人行使这种权利,可以弥补执行诉讼的不足,更有效地监督成员国执行欧共体法的情况。个人认为,这构成了对欧共体法律秩序的“双重保护”。 (二)欧盟法的优先地位 如前所述,欧盟法与其成员国法在多数情况下是互补的,但在司法实践当中,两者也肯定存在某些冲突。这种情况下,哪一种法优先,如何解决冲突,既关系到欧盟法的前途,又牵连到各成员国法的效力。对此,基础条约并未做明确规定,但是欧洲法院通过1964年的FlamingoCostaVENEL案首次确立了共同体法优先的原则④。1970年的InternationaleHandelsgesellschaft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原则。然而关于共同体法优先原则与成员国宪法冲突的处理是一个存在巨大争议的问题,为此欧盟采取了一个明智的做法—— —欧洲法院只将基本权力概念纳入欧盟法律体系中,如此既保证了欧共体法优先地位,又处理了矛盾。因此,卢森堡、荷兰、法国、英国等成员国陆陆续续承认了这一原则。⑤ (三)欧盟法的强制执行力 直接适用和共同体法优先是关于欧盟法与成员国法之间关系最重要的两个原则,同时也表明了欧盟法区别于一般国际法的两大特点。同时,欧盟法也有类似国际法的一般属性,即缺乏自己的强制执行力量。那么,欧盟法是如何得到适用的呢?欧盟法适用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成员国的国内法院通过其国内的程序法来适用以兹弥补,即遵循“国内程序和救济自治”原则;另一方面,国内法院越来越被要求应当遵守相称性等原则来保障共同体法的适用。关于共同体法的适用问题的一个重要案件是1976年的Sarrland案。从该案可以看出,对于“国内程序和救济自治”原则,欧洲法院增加了均衡性或非歧视的限制,以保证共同体法能够同国内法一样,在实际实施中得以顺利执行。 三、结论 欧盟无疑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为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其创造了一套复杂精致而又独具特色的“自成一类”的法律体系,不仅成功处理了联盟共性与其成员国个性之间的矛盾,而且建立了联盟权力和成员国主权统一协调的新型关系。不论欧盟的建设是否能代表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方向,研究欧盟的法律体系及其特点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欧盟的成功经验值得东亚和世界其他地区有益借鉴。 注释: ①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1:407. ②曾令良著.欧洲联盟法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0. ③SeeCase26/62VanGendenLoos[1963]ECR1. ④SeeCase6/64Costa(Flaminio)v.ENEL[1964]ECR585. ⑤卢森堡、荷兰认为条约优先无异议,而当时的其他四国在1970年以后逐渐接受;意大利在1973年的有关判决中,才承认欧共体条约优于时间在后的国内立法;.法国在1975年普通法院表态欧共体条约优先,而其行政法院在1989年才承认此原则;英国直到80年代中期基本接受欧共体法优先;德国直到今天仍未明确表态欧共体条约优先于德国法,但司法实践及学理上承认. 论欧洲联盟法律体系的特点 □张小华[1][2] ([1]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湖北?荆州434000; [2]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欧洲联盟是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欧共体的创建及欧盟的发展对传统的国内和国际法律体系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实践,并对中国和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欧盟法律体系的特点表明欧盟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成一类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欧盟法超国家法直接效力原则效力优先原则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02-129-01 政法行政 129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

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

外国法制史平时作业标准答案

外国法制史平时作业4答案

————————————————————————————————作者:————————————————————————————————日期: 2

外国法制史平时作业4 1、资产阶级民法史上第一部规定法人制度的民法典史(B)。 A.《法国民法典》 B.《德国民法典》 C.《日本民法典》 D.《美国商法典》 2、世界上第一部以“经济法”命名的经济立法是(A)。 A.《煤炭经济法》 B.《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法》 C.德国《反对不正当竞争法》 D.《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 3、苏俄专门负责审理反革命案件的司法组织是(D)。 A.人民法院 B.人民法庭 C.最高法院 D.特别法庭 4、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的第一部刑法典是(B)。 A.《大宝律令》 B.《假刑律》 C.《新律纲领》 D.《改定律例》 5、在日本法制西化的过程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后模仿的体制是(C)。 A.先德国后法国 B.先法国后美国 C.先法国后德国 D.先美国后英国 6、标志着以中国法为模式的日本封建法律体系的初步确立的是(B)。 A.《大宝律令》 B.《养老律令》 C.《御成败式目》 D.《贞永式目》 7、标志欧洲联盟由关税同盟到单一市场、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完成的是(A)。A.欧洲联盟条约 B.巴黎条约 C.罗马条约 D.单一欧洲条约 8、(A)是欧洲联盟最重要的立法、具有基础条约实施细则的性质。 A.条例 B.指令 C.决定 D.欧洲法院判例 9、赋予日本最高法院以违宪审查权的是(A)。 A.1946年日本《宪法》 B.《明治宪法》 C.《裁判所构成法》 D.《裁判所法》 10、欧洲联盟的最高决策机构和实际立法机构是(A),其在欧洲联盟中居于中枢地位。A.理事会 B.欧洲委员会 C.欧洲议会 D.欧洲法院 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的帝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为君主立宪制。(√) 2、1919年《德意志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规定了违宪审查制度。(×) 3、德国《1975年1月1日修订的1871年5月15日刑法典》废除了死刑,将无期徒刑定为最高刑。(√) 4、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法律属于中华法系。(√) 5、1924年苏联宪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俄罗斯联邦法仍然沿袭了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传统。(√) 7、欧洲联盟法的基本渊源是基础条约、欧洲联盟国际协定。(√) 8、德国1877年《法院组织法》确认了司法独立原则。(√) 9、苏维埃国家的诉讼制度大量借鉴了资产阶级诉讼制度重的法律原则,与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十分接近。(×) 10、欧洲法院的司法判例不是欧洲联盟法的渊源。(×) 1、《魏玛宪法》 1919年德国召开国民议会,改组政府,在魏玛召开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即《得意志共和国宪法》,简称《魏玛宪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宪法。是西方国家对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规定得比较详尽的一部宪法。 2、罗斯真理 公元11世纪,为适应封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统治者陆续颁布法规并对习惯法和法规加以整理。汇编成古代罗斯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文献《罗斯真理》。《罗斯真理》虽未包括当时的全部法律规范,但它描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各等级的法律地位,国家结构,犯罪和刑罚的种类以及部分民事法律制度,基本特点是贯穿了封建特权的原则,反映了氏族制度解体和封建关系形成及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俄罗斯国家的基本法律渊源,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以拙政园为例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所以能正确体会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对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拙政园为例,通过具体对拙政园的造园和造景特色的分析举例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特色,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造园艺术的灵魂所在。 【关键字】中国园林欣赏特色拙政园 【前言】中国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国园林之母”之称的拙政园充分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势和特点, 1.1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筑山来营造山林之美,从而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在园林中常常通过筑山来丰富园中景致,达到合理自然地分割空间和增加景物层次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各式的假山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园林的各个地方,使得整个园林增加了许多自然艺术气息,也使得园林更加和谐和富有自然之美,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对对自然美的向往。在拙政园中更不乏各种假山的错落分布更为园林增加了几分情趣和美感。

1.2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在拙政园中水系尤为的多,每个建筑都几乎临水而建,因此对水系和池的处理更尤为的灵活。 1.3植物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 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