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017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最新2017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最新2017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最新2017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中药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90首左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60首左右,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对本专业学生不做要求。

(二)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方剂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方剂。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各章规定的方剂数,主讲教师可在5-10%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规定的学时数,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仍按部颁的统编教学大纲要求执行。仅根据我校教学时数的具体情况,进行少数调整。

1.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2.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基本要求

绪言

1. 主要内容:

(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2)学习方法和要求。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方剂的概念。

难点:

(2)方剂的性质。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0.5学时

4.教学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总论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1. 主要内容:

(1)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2. 重点难点:

重点:

(1)《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教学方法:

结合网络课堂自学

4.教学要求:

(1)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1. 主要内容:

(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难点:

(1)常用治法的基本内容.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1学时

4.教学要求:

(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1. 主要内容:

介绍“七方”的基本涵义,了解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功能)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2. 重点难点:

3. 教学方法:

结合网络课堂自学

4.教学要求: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 主要内容:

1.掌握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掌握方剂运用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方剂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

难点:

(1)反佐的涵义。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1学时

4.教学要求:

(1)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剂型

1. 主要内容:

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及浸膏、冲剂、胶囊剂、注射剂、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

2. 重点难点:

3. 教学方法:

结合网络课堂自学

4.教学要求:

(1)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与临床意义。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1. 主要内容:

1.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

2.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附录:古今药量考证

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概率。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汤剂的服用时间。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0.5学时

4.教学要求:

(1)掌握汤剂的煎法。

(2)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各论

第七章解表剂

1. 主要内容:

1.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 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

(1)阐明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麻杏甘石汤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麻黄与枝枝、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白术、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特别是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2)枝枝汤中桂枝与白芍配伍,组成解表和营法的组方原理,以及服法对该方功用的影响。进而阐明桂、芍的用量比例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3)九味羌活汤以辛温香燥之品发散风寒湿邪,配伍黄芩、生地以清里热,主治风寒夹湿而兼有内热之证。

(4)香薷散以辛温解暑之香薷配伍行气化湿之厚朴,功在祛暑解表,化温利中,主治夏月感寒之暑证。

(5)小青龙汤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意义,姜、辛、夏与五味子的配伍意义,尤其应阐明白芍、五味子在方中的重要作用。

(6)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和降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剂。方中以止咳化痰药配以少量疏风解表之荆芥,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特点,加减得宜,可用于多种咳嗽。

(7)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之剂,由于用药与配伍不同,一者偏于透表,一者偏于宣肺,并区别桑菊饮与麻杏石甘汤的主治病证。

(8)败毒散与参苏饮皆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说明扶正与祛邪的关系,以及二方组成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偏于解表、偏于理肺的区别。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桂枝汤调和营卫的作用.小青龙汤的主治病机。

(2)银翘散的主治病机.

难点:

(1)桂枝汤如何调和营卫.

(2)麻杏石甘汤的配伍关系..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一级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3)熟悉(二级方剂、下同):止嗽散、加减葳蕤汤

第八章泻下剂

1. 主要内容:

1.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 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

(1)通过三承气汤的讲述,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适用于痞、满、燥、实具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适用于痞、满、实之证;调胃承气汤中硝、黄并用,但无枳、朴,且

入甘草,其功缓下,适用燥、实而无痞、满之证。三方的煎服法对功用峻缓亦有影响。并阐明大承气汤的“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具体运用及其适应证候。

(2)通过温脾汤的讲解,阐明组成温下法的原理,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包括用量比例关系)。

(3)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温肾益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此为用通于补之剂,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

(4)黄龙汤中用人参、当归益气养血、而成攻补兼施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5)十枣汤对使用大枣的意义及重视保护脾胃对治疗水饮的重要意义。

(6)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桃仁配伍,组成破瘀泻热的方剂,加入利湿排脓的冬瓜子和凉血消肿的牡丹皮,主治湿热血瘀的肠痈。

(7)麻子仁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肺,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方,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大承气汤的配伍意义.

(2)大黄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

难点:

(1)三承气汤的比较.

(2)十枣汤的治疗病证。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麻子仁丸。

(3)熟悉:大黄附子汤、黄龙汤。

第九章和解剂

1. 主要内容:

1.1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注意事项。

1. 2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剂。

(1)通过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的讲解,阐明柴胡与黄芩合用和解少阳,柴胡与白芍、枳实合用,疏肝解郁的配伍原理。小柴胡汤用人参以及四逆散治阳郁厥逆的道理;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及其临证运用。

(2)通过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的分析,阐明疏肝理脾与培土抑木的组方配伍特点。

(3)分析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其功用、主治与小柴胡汤的异同。

(4)阐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其证治要点。

(5)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并重用生姜,组成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主治症候。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小柴胡汤的配伍意义.

(2)大柴胡汤的病机及与小柴胡汤的关系。

难点:

(1)大柴胡汤的性味配伍用法.

(2)痛泻要方的配伍。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及分类。

(2)掌握: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3)熟悉:蒿芩清胆汤、痛泻要方。

第十章表里双解剂

1. 主要内容:

1.1表里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注意事项。

1. 2解表清里,解表温里,解表攻里的代表方剂。

(1)通过葛根黄芩黄连汤的讲解,理解表里同病的含义。

(2)通过五积散的分析,阐明表里俱寒的组方配伍特点。

(3)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并重用生姜,组成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主治症候。

(4)阐明防风通圣散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其证治要点。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五积散的配伍意义.

(2)大柴胡汤的病机及与小柴胡汤的关系。

难点:

(1)大柴胡汤的性味配伍用法.

(2)防风通圣散的配伍。

3. 教学方法:

结合网络课堂自学

4.教学要求:

(1)熟悉:表里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注意事项。

(2)掌握:葛根黄芩黄连汤、五积散。

(3)熟悉:防风通圣散、大柴胡汤。

第十一章清热剂

1. 主要内容:

1.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热与火的关系、甘寒清热与苦寒清热的运用原则。

1.2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的代表方剂。

(1)白虎汤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阐明其适应证与禁忌证。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配伍的异同及其临证运用。

(2)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二方的组方原理及区别运用,阐明“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凉血配伍活血的关系。

(3)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其适应证为三焦火郁、凉膈散为清上泻下,以下代清之剂,主治中上二焦之郁热,阐明二方用药特点及主治之异同。

(4)普济消毒饮与仙方活命饮皆能清热解毒,治疗肿毒,阐明二者的组方特点及其主治病证。

(5)导赤散与泻白散是儿科常用方,导赤散清心火,又可清小肠,泻白散则专清肺经伏热,阐明二方的组方原理及用药组方要照顾稚阴之体及保护脾胃生发之气的特点。

(6)龙胆泻肝汤为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之剂,主治肝火上攻,湿热下注之证,同时在方剂配伍中要照顾肝之生理特性,故有柴胡之疏肝,生地之养阴,当归之补血、且使之苦寒而不伤阴耗血。

(7)苇茎汤主治热盛于肺,痰瘀交结而成肺痈。方以苇茎为君药,配合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组合成方。集清热、排脓、逐瘀于一方,为治内痈成脓之常法。

(8)清胃散与王女煎均治胃火牙痛,一者苦寒泻火,一者清胃滋阴。阐明其配伍特点及功用、主治之各异。

(9)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常用方,体现清热燥湿,调气活血,通因通用之法则。方中用官桂,即增强调血之功,又能防止苦寒伤胃。白头翁汤则以清热解毒凉血见长,为治热毒血痢之主方。

(10)青蒿鳖甲汤治阴虚发热证,用于温病后期,阴津耗伤,邪伏阴分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方中青蒿与鳖甲配伍,一者育阴退热,一者清透伏热,二者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的配伍意义.

(2)凉膈散的配伍意义及治疗病证。

(3)龙胆泻肝汤的配伍意义及治疗病证。

难点:

(1)清营汤的治疗病机。

(2)仙方活命饮的病证病机。

(3)青蒿鳖甲汤的病证病机。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5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竹叶石膏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

(3)熟悉:导赤散、犀角地黄汤、芍药汤、白头翁汤、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凉膈散、苇茎汤、玉女煎、仙方活命饮。

第十二章祛暑剂

1. 主要内容:

1.祛暑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清热祛暑的代表方剂。

(1)六一散主治暑湿及湿热壅滞之小便不利,方以滑石六倍于甘草,旨在清利,唯虑滑石之沉寒,故少佐甘草以防伤正。

(2)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益气养阴之功,方中清热祛暑药与益气生津药配伍,主治暑热证属于气阴两伤者。

2. 重点难点:

重点:清暑益气汤的主治证。

难点:香薷饮的病机。

3. 教学方法:

结合网络课堂自学

4.教学要求:

(1)熟悉:祛暑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六一散、清暑益气汤。

(3)熟悉:桂苓甘露饮。

第十三章温里剂

1. 主要内容:

1.1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 2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代表方剂。

(1)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皆为温中补虚之剂,理中丸以干姜、人参配伍,温中补虚,治脾胃虚寒,脾失健运之证。小建中汤为桂枝加芍药汤而重用饴糖为君,组成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剂。

(2)吴茱萸汤以吴萸、生姜配伍,组成温中降逆之剂,是温胃止呕的代表方。由于吴萸又有温肝、暖肾之功,故又可用于肝寒犯胃,肾寒上逆之呕吐。

(3)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附子、干姜相伍,回阳散寒之功倍。但二者辛散燥烈之力较强,防其阳气暴散,而佐以炙甘草之甘缓补中,并制其燥烈之性。

(4)当归四逆汤以当归、芍药配伍桂枝、细辛,组成养血温经散寒之剂,主治血虚寒凝,肢冷脉细之证。

(5)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方取桂枝汤加黄芪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但去甘草之缓,倍生姜之散,意在使微风外出。

(6)阳和汤温阳补血,散结通滞,方中以熟地、鹿胶温阳养血,少佐麻黄,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为消散阴疽之主方。

2. 重点难点:

重点:

(1)小建中汤主治的病机.

(2)四逆汤的治疗病证。

难点:

(1)吴茱萸汤的配伍意义.

(2)当归四逆汤的治疗病机。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3)熟悉: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十四章补益剂

1. 主要内容:

1.1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说明补气与补血、补阴与补阳的相互关系,结合脏腑生理特点说明补益脏腑的组方原则。

1.2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的代表方剂。

(1)四君子汤以参、术、苓、草组成,为补气健脾的基础方,以此加味而成的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都是临床常用方,阐明其组方原理及功用、主治。

(2)补中益气汤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方中参、芪、术、草配伍,补一身之气,佐以升麻、柴胡具升阳举陷之用。该方具有“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甘温除热”之功。为治疗气虚发热、中气下陷的代表方。

(3)生脉散以人参、麦冬、五味子配伍、大有益气补阴之功.不仅为暑伤元气,久咳肺虚之主方,而且是气阴两伤的急救之剂。

(4)玉屏风散功专补气固表止汗,方以黄芪、白术配防风,使固表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其与桂枝汤所治之“表虚自汗”应作区别。

(5)四物汤是补血的基础方。将熟地易生地可用于血分虚热证,将白芍易赤芍可用于血瘀证。方中药量增损与药味加减,可化裁成治疗各种血分证的诸多方剂。

(6)当归补血汤与归脾汤都是补气生血之剂,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是使气旺血生,主治血虚发热的代表方,与补中益气汤之治气虚发热有别。归脾汤方中补气与补血、健脾与养心并用,故为补气生血,健脾养心之方,主治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以及脾不统血证。

(7)六味地黄丸中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代表方。诸多滋补肾阴的方剂,如知柏地黄九、杞菊地黄丸、都气九、麦味地黄丸等都是此方加味而成。

(8)左归丸于大队补阴药中加入补阳之品,体现了“阳中求阴”的配伍意义,主治真阴不足,精髓内亏之证。

(9)大补阴丸滋阴降火之主方,方中以熟地、龟板填补真阴,知母、黄柏滋阴除火,具有培本清源,两者兼顾的特点。

(10)炙甘草汤重用生地为君,配以炙甘草、桂枝、麦冬,具有阴阳气血并补之功,为主治脉结代、心动悸之主方。

(11)一贯煎以生地、枸杞滋补肝阴,少佐川楝以疏肝理气,组成滋阴疏肝之方,滋阴而不腻,理气而不燥,为阴虚气滞的代表方。

(12)肾气丸于大量补肾药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是于阴中求阳,有“少火生气”之意,为后世补肾阳的代表方。

(13)右归丸是肾气丸减去“三泻”,加入补阳养血之品,减少用“泻”妨补之力,功专于补,主治肾阳不足诸证。

(14)地黄饮子具有阴阳并补,水火既济,化痰开窍之功,主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之喑痱证,阐明其用药特点及配伍意义。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甘温除热的意义.

(2)四物汤的配伍关系及其附方。

(3)肾气丸治疗病证。

难点:

(1)补中益气汤的配伍意义。

(2)当归补血汤的治疗病机。

(3)六味地黄丸的配伍关系。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5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四物汤、归脾汤、六味

地黄丸、炙甘草汤、一贯煎、肾气丸。

(3)熟悉:大补阴丸、当归补血汤、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

第十五章固涩剂

1. 主要内容:

1.1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的代表方。

(1)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主,配伍补脾温中之品,主治脾肾虚寒,久泻久痢,滑脱失禁之证。

(2)四神丸以补骨脂与肉豆蔻配伍,具有温肾涩肠之功,主治五更肾泻。

(3)金锁固精丸与桑螵蛸散均为涩精止遗之方,金锁固精丸专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故方中以一派补肾涩精之品以固其精;桑螵蛸散主治心肾两虚,水火不交之遗精、遗尿,故方中以桑螵蛸为君,配伍远志、茯神等交通心肾之品,使心肾交养,遗精自止。缩泉丸亦止遗尿,方以益智温肾固涩为君,配伍乌药疗肾间之冷气,而主治下元虚冷之遗尿及小便频数,应与桑螵蛸散区别运用。(4)固冲汤重用白术配伍黄芪、山萸与固涩止血之品,能补脾益气,固冲止血,主治脾气虚弱,冲任不固所致之崩漏。

2. 重点难点:

重点:

(1)真人养脏汤的配伍意义.

(2)固冲汤的配伍意义.

难点:

(1)四神丸的病机.

(2)易黄汤的病机.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2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真人养脏汤、四神丸、固冲汤。

(3)熟悉: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

第十六章安神剂

1. 主要内容:

1.1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重镇安神、补养安神的代表方。

(1)朱砂安神丸以重镇安神的朱砂配伍清心泻火的黄连,佐以滋阴养血的生地、当归,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的心悸、失眠之证。

(2)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为君,配伍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品,主治心经阴亏血少,心悸、失眠之证。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调气疏肝之川芎,酸收与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虚烦不眠之证。

2. 重点难点:

重点:

(1)天王补心丹的主治证.

难点:

(1)酸枣仁汤的主治病机.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1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

(3)熟悉:酸枣仁汤。

第十七章开窍剂

1. 主要内容:

1.1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凉开、温开的代表方。

(1)安宫牛黄丸为清热开窍之剂,主治热闭心包之证。紫雪、至宝丹亦为清热开窍之常用方,但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丹又次之。且安宫牛黄丸长于解毒豁痰,紫雪长于镇痉熄风,至宝丹长于化浊辟秽。

(2)苏合香丸集辛温芳香药于一方,既长于开窍辟秽,又行气温中止痛,为温开的代表方,方中配伍白术、诃子补气收敛,防止香散耗气。

2. 重点难点:

重点:

(1)三宝的区别.

难点:

(1)苏合香丸的主治病机.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1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安宫牛黄丸。

(3)熟悉:苏合香丸。

第十八章理气剂

1. 主要内容:

1.1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行气与降气的代表方。

(1)越鞠丸为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的常用方,临证须随诸郁的主次而变更其君药与加味用之。

(2)半夏厚朴汤与厚朴、茯苓、苏叶配伍,具有理气化痰、散结解郁之功,为主治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梅核气的代表方。

(3)柴胡疏肝散是由四逆散化裁而成,功善疏肝解郁,为主治肝郁气滞,胁肋疼痛之常用方。

(4)瓜蒌薤白白酒汤以理气宽胸之瓜萎配伍辛温通阳之薤白,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作用。为主治胸阳不振,气滞痰阻所致胸痹的基础方。

(5)枳实消痞丸以行气之枳实、厚朴与补气健脾之四君子汤配伍,具有行气消痞,健脾和胃之功。方中佐以黄连与少量干姜,组成消补兼施,辛开苦降之剂。

(6)厚朴温中汤以厚朴行气为君,配伍温中除湿之品,具有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作用,主治寒湿气滞、脘腹胀痛之证。

(7)加味乌药汤以香附为君药,配以理气活血止痛之品,具有理气调经作用,治疗经期腹痛,胀甚于痛之证。

(8)天台乌药散以温中与行气之品配伍,功专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方中用巴豆炒川楝,既能增强川楝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其苦寒之性.而主治寒客肝脉之疝痛。

(9)暖肝煎中以肉桂、茴香温暖肝肾为主,又以当归、枸杞补肝肾之不足,乌药,沉香散寒行气,主治肝肾不足,寒凝气滞之疝气或少腹疼痛。

(10)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均为降气平喘之剂。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君药,配以下气祛痰之品,更用肉桂温肾纳气,在治疗上实的同时,又可助肾纳气,所以治“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定喘汤以麻黄、白果与黄芩、苏子配伍,组成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方.主治素有痰热,外感风寒,肺失宣降之哮喘。

(11)旋覆代赭汤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其方以旋覆花为君,配伍半夏、生姜与少量代赭石,又佐以参、草,化痰降逆而不伤胃。

(12)橘皮竹茹汤以橘皮与竹茹为伍,理气清热和胃,加人参、甘草益气、共成益气清热和胃之剂,主治胃虚夹热,气逆呕吐之证。

2. 重点难点:

重点:

(1)半夏厚朴汤的病机.

(2)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的病机.

难点:

(1)胸痹的含义.

(2)生姜在旋覆代赭汤中的含义.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小半夏汤。(3)熟悉:瓜蒌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第十九章理血剂

1. 主要内容:

1.1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活血化瘀、止血的代表方。

(1)桃核承气汤是破瘀泻热,治疗血热互结之蓄血证的代表方,大黄桃仁配伍入血分破瘀泻热。方中于寒凉破血之中少佐辛温之桂枝,以助通经活血、更可防止寒凉凝血之弊。

(2)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治胸中瘀血之主方,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佐以桔梗、柴胡,引药上行入胸走两胁,又以牛膝引血下行,枳壳理气,柴胡疏肝。膈下逐瘀汤则配伍下行活血之品,专治腹中瘀血;少腹逐瘀汤以活血祛瘀药配伍温中散寒之品,主治少腹寒,血瘀阻诸证。身痛逐瘀汤则配伍祛风湿,通经络之品,主治痹证而以瘀血阻络为主者。

(3)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为君药,是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的方剂,主治中风属于气虚血瘀之证。

(4)复元活血汤中重用大黄逐瘀活血,配伍柴胡疏肝并引药至胁下,故本方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之证。

(5)温经汤以温经散寒药与养血活血、止血、滋阴之品配伍,组成温经活血、养血止血、调补阴阳之剂,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漏下不止、月经不调以及宫冷不孕等证。

(6)生化汤中重用当归为君药,是养血活血温经之剂,主治产后瘀血腹痛。因产后多虚,易于受寒,故方中少佐炮姜。

(7)桂枝茯苓丸以温经通脉之枝枝,配伍活血化瘀、消痰利水之品,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作用,主治妊娠宿有癥块而病漏下不止之证。

(8)十灰散与小蓟饮子皆为凉血止血之剂,十灰散以大队凉血止血药配以清降、收涩、化瘀之品,炒炭应用,其止血之力更强,可广泛用于上部各种血热出血证。小蓟饮子重用生地,配伍小蓟与利水通淋,凉血化瘀之品,主治血淋、溺血。

(9)咳血方以清肝泻火青黛、山栀子、配伍清热化痰之瓜蒌、海蛤,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

(10)槐花散中以槐花清肠凉血为君,配伍荆芥穗以疏风,枳壳以宽肠,主治肠风、脏毒属血热之便血。

(11)黄土汤以灶心黄土配伍附子、白术、阿胶。组成温阳止血之剂,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之大便下血。方中佐黄芩、生地,既能加强止血之功,又可防止燥伤阴血和热药动血之弊。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桃核承气汤的病机.

(2)温经汤的配伍意义.

(3)黄土汤的配伍意义.

难点:

(1)补阳还五汤的含义.

(2)生化汤的配伍特点.

(3)槐花散的配伍特点.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4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

(3)熟悉:复元活血汤、枝枝茯苓丸、咳血方、槐花散。

第二十章治风剂

1. 主要内容:

1.1治风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外风、内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

1.2疏散外风、平熄内风的代表方。

(1)川芎茶调散中一派上行疏风止头痛之品,为主治风邪头痛的代表方,用清茶调用,既能清利头目,又可以其苦凉之性以防止诸药之辛散大过。

(2)独活寄生汤是于搜风祛湿之中伍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用于邪伏正虚之久痹,本方邪正兼顾,有扶正驱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特点。

(3)大秦艽汤中以祛风药配伍养血活血清热之品,具有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之功,并有邪正兼顾,标本同治之义,主治风中经络。

(4)牵正散中为白附子与全蝎、僵蚕配伍,功能祛风化痰止痉,适用于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

(5)消风散以祛风药为主,配伍祛湿、养血、清热药,既有养血疏风之意,又有制其过燥伤津之弊,主治风湿或风热,浸淫血脉之风疹、湿疹。

(6)羚角钩藤汤以羚羊角配伍钩藤,重在清热熄风;配以生地,白芍养阴柔筋,为治肝热生风之代表方。

(7)镇肝熄风汤重用怀牛膝,代赭石重镇潜阳,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伍以滋阴潜阳之品,以治其本。因方中一派镇潜之品,故少佐茵陈、麦芽、川楝疏肝清热,以顺肝喜条达之性。

(8)天麻钩藤饮以平肝熄风药,配伍补养肝肾、清热活血之品,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

(9)大定风珠以大量滋阴之品配伍三甲,组成滋阴熄风之剂,主治热灼真阴,神倦瘛疭,有时时欲脱之势者。

2. 重点难点:

重点:

(1)镇肝熄风汤的病机.

难点:

(1)大定风珠的配伍意义.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3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治风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3)熟悉:大秦艽汤、牵正散、消风散、天麻钩藤饮。

第二十一章治燥剂

1. 主要内容:

1.1治燥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外燥、内燥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大法。

1.2轻宣外燥,滋阴润燥的代表方。

(1)杏苏散是轻宣凉燥的代表方,方以苏叶、杏仁配伍止咳化痰药,主治凉燥伤肺的咳嗽。凉燥即属小寒,故本方亦可用于风寒伤肺咳嗽。

(2)清燥救肺汤是轻宣温燥的代表方,方中以桑叶宣肺为君,伍以麦冬、石膏润肺清热,主治温燥伤肺的燥热咳嗽。

(3)麦门冬汤重用麦冬配伍半夏,组成润燥降逆之剂,用于肺阴虚,虚气上逆,亦可用于胃阴虚、虚气上逆之证。麦冬得半夏滋而不腻,半夏得大量麦冬则燥性去而降逆之性存,虽燥而不碍阴虚之本。

(4)养阴清肺汤以一派养阴清肺之品,辅以凉血散结之丹皮、贝母,少佐疏散外邪之薄荷,组成滋养肺肾,凉血散结之剂,主治肺肾阴虚,复感疫毒所致之白喉。

(5)增液汤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乃助水行舟之计,主治温热伤津,大便不通之证。

2. 重点难点:

重点:

(1)清燥救肺汤的病机.

难点:

(2)麦门冬汤的配伍意义.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2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治燥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

(3)熟悉:玉液汤、增液汤、益胃汤。

第二十二章祛湿剂

1. 主要内容:

1.1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

1.2芳香化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的代表方。

(1)平胃散以苍术为君配伍厚朴,重在燥湿行气,为治疗湿邪困脾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广泛用于湿阻气机之证。

(2)霍香正气散以藿香为君药,配以解表、化湿、和中之品,组成外散风寒,内化湿浊之方,主治内伤湿滞,外感风寒之吐泻,为夏日常用之方。对于山岚瘴气,水土不服者,亦可加减用之。

(3)茵陈蒿汤是治湿热黄疸之主方,方中以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配以山栀、大黄通利二便,使湿热从二便出。

(4)八正散集诸清热利水通淋药于一方,主治湿热下注之淋。方中用大黄意在泄热。

(5)三仁汤是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方剂。方中以三仁配伍,宣上焦肺气,畅中焦脾气,利三焦湿邪。佐以厚朴与半夏合用,清利之中寓以温化,有气化则温化之用。

(6)甘露消毒丹以滑石、茵陈与菖蒲、藿香、连翘等药配伍,组成清热利湿与芳香化湿解毒之剂,主治湿温时疫属湿热并重之证。

(7)连朴饮中以黄连清热燥湿,厚朴理气化湿,配伍芦根止呕,组成清热利湿,理气和胃之剂,主治湿热霍乱以呕吐为主者。

(8)当归拈痛汤以四苓配伍羌活、苦参等药,组成清热利湿与发散风湿并用之剂,主治风湿热痹,湿邪偏重之证。

(9)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淡渗利水之剂,五苓散重用泽泻,少佐桂枝,组成化气利水之方。桂枝入膀胱经可温阳化气,化气以行水,若服后取汗,亦可解表,猪苓汤猪苓、泽泻、茯苓用量相等,佐以滑石则清热利水,阿胶则养阴,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剂。

(10)防已黄芪汤中黄芪与防已配伍,既益气固表,又祛风行水,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主治风湿、风水属于表虚证者。

(11)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白术、一派脾胃药,组成温中阳,化水饮之方剂,其主治重在中焦。与五苓散相比,虽均用苓、桂温阳化饮,但五苓散重用泽泻,则主治偏于下焦。

(12)真武汤与实脾散,皆以附子为君药,配以温阳利水之茯苓白术,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两虚,水气内停之证。真武汤中又佐以白芍,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缓急、止腹痛。实脾散去白芍加干姜与行气之品,主治阳虚水肿而见有脘腹胀满之证。

(13)萆薢分清饮以萆薢为君药,配伍菖蒲、益智仁,组成利湿化浊,温暖下元之剂,主治下焦虚寒所致的淋浊,《医学心悟》之萆薢分清饮则以萆薢配伍菖蒲、黄柏、车前子等,而主治湿热淋浊。

2. 重点难点:

重点:

(1)藿香正气散、三仁汤的病机.

(2)五苓散的病机.

难点:

(1)茵陈蒿汤的配伍意义.

(2)五苓散的配伍意义.

3.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5学时

4.教学要求:

(1)熟悉: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3)熟悉:连朴饮、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猪苓汤、防已黄芪汤、萆薢分清饮。

第二十三章祛痰剂

1. 主要内容:

1.1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的代表方。

(1)二陈汤以半夏与橘红配伍,化痰与理气合用,组成燥湿化痰之主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2)温胆汤为二陈汤加竹茹、枳实,组成清胆和胃化痰之剂,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呕吐恶逆以及惊悸癫痫等证。

(3)清气化痰丸以胆南星为君药,配伍黄芩、瓜蒌仁,组成清热化痰之刘,为治疗热痰证之常用方。

(4)小陷胸汤以瓜蒌为君,配伍苦寒之黄连,辛温之半夏,不仅有清热化痰,理气宽胸之功,而且有辛开苦降之配伍特点,主治痰热互结的小结胸病。

(5)滚痰丸以硝煅礞石与大黄、黄芩配全,具有泻火逐痰之功,为攻坠实热顽痰之峻剂,主治实热老痰,久积不去所致诸证。

(6)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配伍天麻、白术等,组成化痰熄风之剂,为主治风痰眩晕头痛之主方。

2. 重点难点:

重点:

(1)二陈汤主治的病机.

难点:

(2)脾与痰的关系,在治疗中如何体现.

2017年中药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中药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增强活血祛瘀药的功效,常配伍哪类药( D ) A.温里药 B.补虚药 C.泻下药 D.理气药 2.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为妇科经产药要指( B ) A.红花 B.益母草 C.三棱 D.桃仁 3.下列哪味治疗黄疸常用药属活血瘀药为( D ) A.茵陈 B.栀子 C.金钱草 D.郁金 4.既能补血又能通络的活血化瘀药(D ) A.丹参 B.牛膝 C.川芎 D.鸡血藤 5.活血止痛药中,与乳香功效相似且常与之配伍的药为( C ) A.莪术 B.三棱 C.没药 D.桃仁 6.除何项外均为牛膝的功效(C ) A.活血通经B.利水通淋 C.通经下乳D.补肝肾 7.活血调经药中多与红花相伍为用,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为(D )A.丹参 B.牛膝 C.泽兰 D.桃仁 8.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为下列何药的功效( A ) A.丹参 B.牛膝 C.郁金 D.姜黄 9.功效为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常与三棱相伍为用的药为( A ) A.莪术 B.穿山甲 C.水蛭 D.虻虫 10.既能强筋健骨,又能引血下行的药物是( B ) A.杜仲 B.牛膝 C.续断 D.五加皮 11.下列何项不是活血祛瘀药的适应证( D ) A.癥瘕积聚 B.跌打损伤 C.心腹刺痛 D.脘腹胀痛 12.肺痈、肠痈初起属淤热互结,在使用清热药同时,常佐用( D )A.贝母B桔梗C白芨D桃仁

13.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作用的药对是(D ) A.川芎、赤芍 B.乳香、没药 C.三棱、莪术 D.川芎、延胡索 14.具有破血行气止痛作用的药对是( C ) A.水蛭、虻虫 B.乳香、没药 C.三棱、莪术 D.蟅虫、水蛭 15.川芎与红花的共同功效是(B ) A.祛风止痛 B.活血止痛 C.行气止痛 D.散寒止痛 16.延胡索与木香的共同功效是( A ) A.行气止痛 B.活血止痛 C.消肿 D.通经止痛 17.川芎与姜活皆可治疗( D ) A.风寒表证B血瘀经闭C跌打损伤D风湿痹痛 18.下列哪味药不用于癥瘕积聚( B ) A.穿山甲 B.王不留行 C.水蛭 D.三棱 19.用于活血止痛,五灵脂常配伍(B ) A.茜草 B. 蒲草 C.乳香 D.延胡索 20.牛膝与王不留行的相同功效是( C ) A.通乳 B.补肝肾,强筋骨 C.利尿通淋 D.引血下行 (二)多项选择题 1.活血化瘀药包括( ABCD ) A.活血止痛药 B.活血调经药 C.活血疗伤药 D.破血消瘕药 E.活血行气药 2.能治疗痹证的药有(ABDE ) A.姜黄 B.牛膝 C.骨碎补 D.独活 E.桑寄生 3.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药物是(AE ) A.乳香 B.青皮 C.沉香 D.鸡血藤 E.五灵脂 4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药物有(ABCDE ) A.川芎 B.郁金 C.乳香 D.延胡索 E.姜黄 5.可治疗疮疡肿毒的活血化瘀药有(BCDE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201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试题(第十三章)

201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及答案中药学试题(第十 三章)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茯苓的性味是: A.甘,寒 B.甘、淡,凉 C.甘、淡,平 D.辛、苦,温 E.甘、酸,平 答案:C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性味是如何确定的。茯苓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渗湿之要药。故答案应选择C。 2.可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肿的药物是: A.泽泻 B.猪苓 C.茯苓 D.车前子 E.香加皮 答案:C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茯苓的应用。五备选答案中,虽然五味药皆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但只有茯苓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3.用治水肿,肺痈,肠痈,宜选: A.猪苓 B.茯苓 C 薏苡仁 D.葫芦 E.冬瓜皮

答案:C 答案分析:备选答案中,ABCDE皆为常用的利水消肿药,均能用治水肿,但只有薏苡仁能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与肠痈,故应选择薏苡仁。 4.猪苓的入药部位是: A. 块根 B. 菌核 C. 果实 D. 全草 E. 块茎 答案:B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入药部位,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备选答案中五种不同的药用部位,只有菌核是真菌茯苓的药用部位,A、C、D、E均非准确选择。 5.治疗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的药物是: A.荠菜 B.泽泻 C.蝼蛄 D.冬瓜皮 E.泽漆 答案:B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泽泻的应用。五备选答案中,虽然五味药皆为常用的利水消肿药,药性寒凉,但只有泽泻能泄肾经之虚火,主治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潮热之证。故答案应选择B。 6.既能利水消肿,又可清热解暑的药是: A. 葫芦 B. 泽泻 C. 冬瓜皮 D. 薏苡仁 E. 猪苓 答案:C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真题及答案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真题及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中医理论,“病”“证”“症”的概念不同,下列表述电暴“病”的是( A ) A.厌食 B.嗳气 C.脘痞 D.腹胀 E.便溏 2.治阳虚证,使用补阳药时常佐用少量补阴药的法称为( E ) A.阴阳置制 B.阳病治阴 D.阳中求阴 E.阴中求阳 3.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D ) A.营气 B.宗气 C.卫气 D.元气 E.真气 4.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D ) A.带胁 B.沖脉

C.任脉 D.督脉 E.阴维脉 5.体质骗阴者,受邪发病后评表现为( A ) A.寒证、虚证 B.热证、虚证 C.里证、虚证 D.里证、实证 E.里证、寒证 6.根据七!内伤致病理论,思虚本过可导致( B ) B.气结 C.气消 D.气下 E.气乱 7.中医诊断用以分辨病位与病势深浅的纲领是( A ) A.表里 B.寒热 C.虚实 C.气血 E.阴阳 8.某男,25岁感受外邪后出现发热,微恶风,头胀痛咳嗽少痰,咽痛口渴。舌红榃簿黄,脉浮数。应选用的中医治法是( B ) A.宣肺驱邪解表

B.清热宣肺解表 C.益气宣肺解表 D:清热解表化痰 E.养阴清肺解表 9.某男,65岁,因心悸自汘,神疲乏力,伴见胸痛。就诊,医生检查见淡苔薄白,脉弱而涩,诊断为胸痹,辨证为气虚血瘀,其主要症状特点是( C ) A.胸痛胸闷,胸胁涨满 B.胸闷如室,痛有定处 D.胸痛背,感寒痛甚A圆 E.胸痛彻背,腰酸肢肿 10.某女,48岁,平素喜食辛辣,烦躁易怒,进来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疗应选用的中成药是( A ) A.加味左金丸 B.沉香舒气丸 C.附子理中丸 D.枳实导滞丸 E.香砂养胃丸 11.某男,53岁。患头痛多年,3天前因受情志刺激而加重。现头痛目眩,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吧舌红苔薄費,脉弦有力。治宜选用的方剂是(D) A.芎菊上清丸 B.川芎茶调散 C.通窍活血汤 D.羚角钩藤汤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 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 课程号(代码):50506225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42 学分:2.5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上篇中医学基础 教学内容 1.绪论 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

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2.阴阳五行 2.1阴阳学说 2.1.1阴阳的基本含义 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2五行学说 2.2.1五行的基本含义 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气血津液 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 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 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 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脏腑经络 4.1五脏 4.1.1心的生理功能 4.1.2肺的生理功能 4.1.3脾的生理功能 4.1.4肝的生理功能 4.1.5肾的生理功能 4.2六腑 4.2.1胆的生理功能 4.2.2胃的生理功能 4.2.3小肠的生理功能 4.2.4大肠的生理功能 4.2.5膀胱的生理功能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言 【开设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

最新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考官手册

2017年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考官手册体格检查 1、演示手术区皮肤消毒的全过程。(5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先用2.5%碘酊棉球或小纱布团以切口为中心向周围皮肤顺序涂擦2遍。(1分) (2)待干后再用70%酒精涂擦2~3遍,以充分脱碘。(1分) (3)消毒范围应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1分) (4)如为腹部手术,可先滴少许碘酊于脐孔,以延长消毒时间。(1分) (5)消毒步骤应该自上而下,自切口中心向外周,涂擦时应稍用力,方向应一致,不可遗漏空白或自外周返回中心部位。对感染伤口或肛门等处手术,则应自手术区外周逐渐涂向感染伤口或会阴肛门处。(1分) 2、演示肱二头肌反射的检查方法。(5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检查者以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屈曲的肘部。(2分) (2)检查者将左手拇指置于被检查者肱二头肌肌腱上,右手用叩诊锤叩击左手拇指指甲。(3分) 3、演示腹部九区法的分区方法。(5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个区。(2分) (2)上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1分) (3)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1分) (4)两条垂直线为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所做的垂直线。(1分) 4、演示止血带止血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止血带的缠扎部位:上肢应选择在上臂的上1/3,下肢应在股部中、下1/3交界处。(1分)

(2)用棉垫、纱布、衣服或毛巾作为衬垫物。(1分) (3)以左手拇指、示指和中指夹持止血带的头端,右手拉紧止血带环绕肢体一周后并压住头端,再绕肢体一周,止血带的尾端放置在左手示指与中指之间,由示指和中指将尾端从止血带 的下面拉过,使之成为一活结。(2分) (4)如需放松止血带,将尾端拉出即可。(1分) 5、演示肝—颈静脉返流征的检查方法。(5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被检查者取半卧位,观察平静呼吸时颈静脉充盈度。(2分) (2)检查者手掌以固定的压力按压被检查者腹部脐周部位,观察是否有颈静脉充盈度增加。(2分) (3)如颈静脉充盈度明显增加,为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1分) 6、演示瞳孔对光反射的检查方法。(5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直接对光反射:即电筒光直接照射一侧瞳孔,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后瞳孔迅速复原。(2分) (2)间接对光反射:用手隔开双眼,电筒光照射一侧瞳孔后,观察另一侧瞳孔也立即缩小,移开光线后瞳孔迅速复原。(3分) 7、演示脊柱弯曲度的检查方法。(5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被检查者取直立位或坐位。(1分) (2)检查者先从侧面观察脊柱有无过度的前凸与后凸,再从后面观察脊柱有无侧弯。(1分) (3)检查者进一步用手指沿脊柱棘突以适当的压力从上向下划压,划压后的皮肤出现一条红色充血线。(2分) (4)以此线为标准,观察脊柱有无侧弯。(1分) 8、演示间接叩诊法的操作方法。(5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被检查者取恰当的体位。(1分) (2)左手中指第2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余手指稍翘起,勿与体表接触。(1分)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

20XX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 、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的味是( D ) A.辛 B.苦 C.酸 D.咸 E.甘 2.根据方剂组方原则,下列关于使药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 B.消除君臣药烈性 C.协助君臣要加强治疗作用 D.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E.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想成作用 3.莪术药材的事宜采收期是(A ) A.秋冬季地上部分枯菱后

B.春末夏初时节 C.桓物光合作用旺盛期 D.花完全盛开时 E.花冠由黄变红时 4.宜用酸水提取, 加碱调至碱性后可从水中沉淀析出的成分是(C ) A. 香豆素类 B.黄酮类 C. 生物碱类 D. 蒽类 E. 木质素类 5.川乌经炮制,其生物碱类成分结构改变, 毒性降低。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A. 氧化反应 B. 还原反应 C. 水解反应 D. 聚合反应 A. 防已

E. 加成反应 6.含有吡咯里希啶类生物碱, 且有肝、肾毒性的中药是(C ) A. 防已

C.何首乌 D.千里光 E. 王不留行 7.《中国药典》规定,以苦杏仁苷为含量测定指标成分的中药是( A.益智 B.薏苡仁 C.郁李仁 D.酸枣仁 E. 沙苑子 8. 丹参中的脂溶性有效成分是( E ) A.丹参素 B. 丹参酸甲 C.原儿茶酸n向 D.原杀醛 E.丹参酮n A 9. 《中国药典》规定顿含量指标成分是( A ) A. 异秦皮啶

C.莪术醇 D.柴胡 E.葛根素 10. 《中国药典》规定,以总黄酶为含量测定成分的中药是( B ) A.三七 B.槐花 C.五味子 D. 细著德弦画 E. 天仙子 11. 具过氧桥结构,属倍半萜内酯类的化合物是( E ) A.青萨碱 B.天麻素 C.常山碱 D.小檗碱 E青蒿素12.含胆酸的中药是( B ) A. 蟾酥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 4."5周学时:5课程性质: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 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 教学用书: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教学参考书: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期: 春季。中药学教学时数分配 顺序910 11 12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笔记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笔记 一、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蕤气参寒热解,阳虚麻附血葱白。 (西医病名:上呼吸道感染)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穹,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人参、生姜+荆芥、防风(用荆芥、防风时去掉生姜) 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 辨证要点: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竹叶、淡豆豉、荆芥穂、牛蒡子、薄荷、银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银花、连翘为君9克,其他药5-6克。也有以荆芥、淡豆豉为君的。) 辨证要点: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病机: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银花、扁豆花9克,其他6克) 辨证要点:脉濡、脉滑、脉腻。病机: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 卫不和,肺气不清。

4、参苏饮:参苏二陈汤,枳桔葛前香,气虚风寒症,调和枣和姜。 (苏叶、葛根为君发散风寒,解肌透邪。十一味药各4克) 辨证要点: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反复感冒,脉浮无力。 病机: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5、 加减葳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葱白) (玉竹9克、薄荷4.5克为君,淡豆豉为臣12克,炙甘草1.5克,其他药5克左右) 辨证要点:舌红少苔,脉细数(所有阴虚证的舌脉特点)。 病机: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感冒辨病要点:恶寒发热。病机:卫表不和,正邪相博。 感冒用药特点:药量与剂量比较轻,发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要中病即止,煎药不要久才能保证疗效。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痰湿二三痰热清,肝火黛泻亏沙参。 【西医病名:急(慢)性支气管炎】 外感咳嗽: 1、 三拗汤:人老“珠”黄。(杏仁、甘草、麻黄) (由麻杏石甘汤去石膏而来,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 草不炙,各30克) 止嗽散:陈庚百草园借钱。(陈皮、桔梗、百部、甘草、紫苑、荆芥、前胡) (紫苑10克、百部10克为君,陈皮5克,甘草炒4克,其他10克)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2017年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试题

2017年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试题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由于考试重点、难点较多,广大考生在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复习中很难适应,这对于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信心不足的考生来说,已成为中医助理医师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医学关于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A1型选择题 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 佳答案。 1.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是 A.脏腑 B.经络 C.气血 D.阴阳 E.局部 答案:D 解析:阴阳不仅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2.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馒,形态各异,不红不热。其肿的性质是 A.热肿 B.寒肿 C.风肿 D.痰肿 E.湿肿 答案:D 解析:痰肿常见于瘰疬、脂瘤等。 3.下列各项,不属"痒"病因的是A.血瘀 B.热胜 C.湿胜 D.虫淫 E.风胜 答案:A 解析:“痒”的病因: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4.下列各项,不属确认成脓方法的是 A.按触法 B.推拿法 C.穿刺法 D.透光法 E.点压法 答案:B 解析: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5.下列各项,不属溻渍法适应证的是 A.阳证疮疡初起 B.阴证疮疡 C.美容 D.保健 E.创面干燥,僵而不敛 答案:E 解析:溻渍法适应证:阳证疮疡初起、溃后,半阴半阳证及阴证疮疡,药浴美容、浸足保健等。 6.下列疔疮,容易损筋伤骨的是 A.烂疔 B.红丝疔 C.颜面疔 D.疫疔 E.手足疔

答案:E 7.下列各项,不属疔疮走黄原因的是 A.麻痘余毒未清 B.误食辛热之品 C.早期失治 D.挤压碰撞 E.过早切开 答案:A 解析:生疔之后,早期失治,毒势不得控制,或挤压碰伤,过早切开,疔毒虽未鸱张,每得以直入营血,或误食辛热及酒肉鱼腥等发物,或艾灸疮头,更增火毒,均可促使疔毒发散,入营入血,内攻脏腑而成。 8.下列各项,与瘰疬的病因病机无关的是 A.心阳不足 B.肝气郁结 C.脾失健运 D.肺阴不足 E.肾阴亏虚 答案:A 解析:忧思恚怒,肝气郁结,气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而成瘰疬;日久痰浊化热,或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胜肉腐而成脓,溃后脓水淋漓,耗伤气血,经久难愈。也可因素体肺肾阴亏,以致阴虚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形成。 9.乳痈切开排脓的切口应该是 A.切口尽量大 B.切口宜高 C.纵切口 D.横切口 E.按乳络方向答案:E 解析:应按乳络方向切口,避免损伤乳腺导管。 10.治疗气瘿应首选 A.海藻玉壶汤 B.四海舒郁丸 C.开郁散 D.逍遥散 E.桃红四物汤 答案:B 11.治疗失荣早期气郁痰结证,应首选 A.和营散坚丸 B.柴胡清肝汤 C.桃红四物汤 D.化痰开郁方 E.二陈汤 答案:D 12.顾步汤适用的脱疽证候是 A.寒湿阻络 B.血脉瘀阻 C.湿热毒盛 D.热毒伤阴 E.气阴两虚 答案:D 13.好发于儿童的癣是 A.白癣、手癣 B.黄癣、白癣 C.体癣、花斑癣 D.脚癣、花斑癣 E.黄癣、体癣 答案:B 14.烧伤面积的计算按中国九分法,双上肢面积占 A.9%

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中药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90首左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60首左右,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对本专业学生不做要求。 (二)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方剂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方剂。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各章规定的方剂数,主讲教师可在5-10%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规定的学时数,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第一阶段考试大纲-针灸学大纲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第一阶段考试大纲-针灸学大纲

备注说明,非正文,实际使用可删除如下部分。本内容仅给予阅读编辑指点: 1、本文件由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编辑而成,同时支持WPS。 2、文件可重新编辑整理。 3、建议结合本公司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编辑。 4、因编辑原因,部分文件文字有些微错误的,请自行修正,并不影响本文阅读。 Note: it is not the text. The following parts can be deleted for actual use. This content only gives reading and editing instructions: 1. This document is edited by Microsoft office office software and supports WPS. 2. The files can be edited and reorganized. 3. It is suggested to revise and edi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mpany and individuals. 4. Due to editing reasons, some minor errors in the text of some documents should be corrected by yourself, which does not affect the reading of this article.

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的味是( D ) A.辛 B.苦 C.酸 D.咸 E.甘 2.根据方剂组方原则,下列关于使药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 B.消除君臣药烈性 C.协助君臣要加强治疗作用 D.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E.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想成作用 3.莪术药材的事宜采收期是( A ) A.秋冬季地上部分枯菱后 B.春末夏初时节

C.桓物光合作用旺盛期 D.花完全盛开时 E.花冠由黄变红时 4.宜用酸水提取,加碱调至碱性后可从水中沉淀析出的成分是( C ) A.香豆素类 B.黄酮类 C.生物碱类 D.蒽类 E.木质素类 5.川乌经炮制,其生物碱类成分结构改变,毒性降低。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C )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水解反应 D.聚合反应 E.加成反应 6.含有吡咯里希啶类生物碱,且有肝、肾毒性的中药是( C )

A.防已 B.延胡素 C.何首乌 D.千里光 E.王不留行 7.《中国药典》规定,以苦杏仁苷为含量测定指标成分的中药是( C ) A.益智 B.薏苡仁 C.郁李仁 D.酸枣仁 E.沙苑子 8.丹参中的脂溶性有效成分是( E ) A.丹参素 B.丹参酸甲 C.原儿茶酸n向 D.原杀醛 E.丹参酮ⅡA

9.《中国药典》规定顿含量指标成分是( A ) A.异秦皮啶 B.阿魏酸 C.莪术醇 D.柴胡 E.葛根素 10.《中国药典》规定,以总黄酶为含量测定成分的中药是( B ) A.三七 B.槐花 C.五味子 D.细著德弦画 E.天仙子 11.具过氧桥结构,属倍半萜内酯类的化合物是( E ) A.青萨碱 B.天麻素 C.常山碱 D.小檗碱

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 生理学教学大纲 (physiology) (供四年制药学、中药学专业使用)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审订安徽中医学院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 二〇一一年四月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生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限修课程之一。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药学基础课和药学专业各课程奠定基础。 目的: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发生机制、意义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成果;要适当介绍国内外生理学新进展,以能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在理论课方面,本大纲所列的项目内容均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体现教学计划、教学时数及本学科教学目的,本大纲内容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要求“掌握”的内容,均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运用;要求“熟悉”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应用性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实验课部分包括实习和示教两部分,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及现代生理仪器的使用,验证、巩固和理解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生理学的先修课程包括《正常人体解剖学》,后续课程包括《药理学》以及药学相关课程。学生 必须在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药理学和药学相关专业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

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 案 导读:本文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考生们在复习执业药师书本知识的时候,也要做一做试题哦,本文“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跟着执业药师从业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第五章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 A型题 1.一般炮制品的含水量宜控制在C A.2%~5% B.3%~7% C.7%~13% D.15%~17% E.17%以上 2.对于有效成分不清楚的炮制品,常用何法判定质量A A.测定浸出物的含量 B.测定含水量 C.测定灰分 D.色泽 E.组织鉴别 C型题 3.分析鉴别炮制品的真伪采用的方法有C A.组织鉴别 B.理化鉴别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4.分析鉴别炮制品的质量采用的方法有C A.组织鉴别 B.理化鉴别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5.一般粉碎成颗粒的药物多是C A.不易切制的药物 B.医疗上有特殊需要的药物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6.一般粉碎成粉末的药物多是C A.不易切制的药物 B.医疗上有特殊需要的药物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7.炮制品的片型厚度应符合()的规定。C A.中国药典 B.炮制规范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8.炮制品应遵循的法规是C A.中国药典 B.炮制规范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9.评价炮制品质量的可靠方法是测定C A.有毒成分的含量 B.有效成分的含量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0.评价炮制品安全性的方法是测定A A.有毒成分的含量 B.有效成分的含量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X型题 11.传统的储藏保管方法有ABCD A.清洁养护法 B.密封储藏法 C.防湿养护法 D.对抗同贮法 E.气体灭菌法 12.属于对抗同贮法的药对有ABCDE A.丹皮和泽泻 B.白花蛇和花椒 C.蕲蛇与大蒜瓣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及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领悟前贤配伍组方之要旨,培养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是联系中医基础及临床的桥梁及纽带。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及前后课程的联系。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及配伍法则,培养分析、运用方剂以及据证组方求“变”的能力,为临证时熟练运用方剂,提升辨证、立法、处方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剂学的学习,首先要有扎实的中药学知识,其次要具备熟练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及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3)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2.知识目标: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

解方剂及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掌握)方剂100首,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熟悉)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了解)方剂50首,了解其主要组成、功用及主治病证。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 能正确分析和应用成方,具有初步的使用处方治疗疾病的能力;会背诵一、二级方剂的方歌;会使用三级方剂。 2)方法能力:有熟练运用以方测证法、以证析方法等分析、应用成方和独立处方治病的能力,以适应临床专业课用方需要,适应继续学习和立业创业的需要。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四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方剂及治法的关系;全面掌握一级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培养临床用方、组方的能力;难点是方剂组方原则和方剂药物配伍意义分析,重点章节是总论第二章方剂及治法、第六章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各论的第一~四章(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第六章(温里剂)、第八章(补益剂)、第十二~十四章(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和第十六~十七章(祛湿剂、祛痰剂)。难点章节是总论第六章,各论第一~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二~十四章和第十六~十七章,具体章节内容同上。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方剂学》教学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穿插学生自主课堂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案例氏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穿插法、取象比类法、PBL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中医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声象教学,重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