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报告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报告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报告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报告

《朱熹的历史世界》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读书报告

目录

一、作者简介

二、朱熹主要思想概括

三、本书简介

四、写作背景

五、读书心得

一、作者简介: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潜山,曾师从钱穆、杨联

升,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2006年11月,余英时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其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他的中、英文著述多达数十种。《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传承中有创新,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

师承钱穆“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的治学理念,余英时认为学术研究本身便具有内在的批判力,学者只要长期从事严肃的研究工作,他们的最后创获自然会对政治与社会透射一种深刻的批判作用,在人文研究方面尤其如此。

二、朱熹主要思想概括:

(一)教育思想:

论述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理气论: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格物致知论: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

心性理欲论: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二)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

三、本书简介: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

的互动关系。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则在改革活动中所显现的权力结构与动作方式。但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这两个系列的发展根本是交织在一起而不可能清楚分开的,二者统摄在士大夫的整体活动之中。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这是宋代在中国史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但是根据比较严格的史学观点,我们仅仅满足于从直觉或整体印象所获得的抽象论断。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四、写作背景:

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此时道理最大的观点也是本书的重要政治背景之一。

五、读书心得

《朱熹的历史世界》是一本将文化史与政治史进行综合研究的历史著

作。在这本书中,余英时先生将朱子的理学作为整体儒学的一部分放在从宋初一直到南宋的历史背景里进行考察,分析了儒学观念的变化与现实政治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渗透和制约,以大量史料和细节的考证与推理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并以此凸显出当时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以及儒学观念对现实政治领域的影响。通过阅读余先生的这部著作的相关材料时,我发现作者的想法很独到,与平常的传统想法背道而驰。所以在刚刚出版的几年内,此书就在学术界掀起巨大的讨论热潮。这就更加说明了,这是一部给当前的研究造成冲击与突破的作品。而且本书虽然将题名确定为宋代特别是南宋影响最大,但是作者分析了却是北宋以来到朱熹时代绵延的政治世界和思想世界,作者的目光也并未局限于朱熹一人,而是关注到整个时代。而朱熹的历史世界作为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宋代整体政治和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参与政治失败的经历,也让我们理解了理学在实践中的重价值。本书中处处皆有新鲜的、异于传统的观点,虽然引起了很多争议,但我认为读这本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

一、背景--宋代的儒学道学

这个背景的儒学道学也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轴,宋代结束了五代天下纷乱名不聊生的局面,这让原本倡导安宁治国的文人墨士再次受到百姓们乃至统治阶级的欢迎与拥戴。所以在宋代士大夫阶级再次兴起。重新站上了历史舞台,从而影响中国的千年。在本文中,余先生将道学史与宋代政治史的相互关系大致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以古文运动为第一阶段,成熟于庆历时期,第二是围绕王安石熙宁变法而展开斗争的北宋

后期,也是道学成为一个思想派别的时期;第三是王安石变法以后的时期,余先生也称之为朱熹的时代,这时期“国是”已转为和战问题,同时道学已慢慢成为最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思想派别。

二、理想的特点--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意识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朱熹是一个在儒学上有极大成就的思想家,似乎这种思想家不应该和政治牵涉到什么关系,但是事实看来是我们的想法过于浅薄。

虽然在南宋很多理学家致力于投身学术和教育工作,但与此同时。还是存在着有大批理学家在政治权利生活中表现的极其活跃。在书中,余英时先生也向我们举例介绍了,并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宋代的士大夫会出现这两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另外,宋大夫在政治文化的特征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并且在宋代当官会给你一种同皇帝共同治理国家的政治感觉,一方面是宋代的思想比较开放,其实这个时候的宋代已经有了同西方君主立宪制相似的成分了,另外刚刚结束动荡后统一的宋代民心普遍倾向于和平政治,他们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平静的生活在此面临着刀光剑影。所以当时的宋太祖不得不重视一直倡导这种思想的士大夫们,所以在当时这些士大夫的地位丝毫不逊色给朝中大臣们,因为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就给后面的理学家们树立了典范,使他们能够更愿意的借君王之手以行道治天下。一展自己的宏伟抱负。而这也是不断鼓舞着南宋的理学家们前进的原因。就朱熹而言,简简单单的以教化感知教育人们是远远不够的,他想把他的思想融入到治理朝政中去,让皇帝认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才是当时政

治的掌权人,只有自上而下的贯彻思想才能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不被皇权认可的思想存活度可想而知。所以必须依附着皇权而生存。

三、现实--宋代的权利斗争

对于宦官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他们存在各个朝代中并且深深的影响到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自然在南宋那个时期也不例外,随着士大夫阶级的不断兴起,触动到了宦官以及官僚阶级的利益,这也使得他们和宦官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继而上升到权利的斗争。其主要矛盾的根源便是二者的思想观念的分歧。宋代有北宋南宋之分,此时分歧也是存在的,但是是士大夫之间内部存在的,并不涉及宦官集团,也不含任何与皇权相抗衡的地方。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南宋才有所改变。

四、历史--权利世界中的朱熹

孝宗是一位十分开明而且有上进心的皇帝,所以在朱熹看来把得君行道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还是很有希望的。归根结底,皇权才是政治的中心,一起政治发源的起点,不依托皇权的斗争最终是无法获得胜利的,原本美好的设想都被皇帝身边那些无知的宦官们打破了。朱熹时代的官僚集团与其他朝代并无不同,这个阶级的惰性不知已经累计了多久,安于现状混吃等死早已成为他们的生活目标,所以让他们怎么可能接受的了道学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所以他们日常的工作变多加了一项便是反对道学的推广,再加上宦官的夹击道学可以说的上是腹背受敌。随着皇权的改变,官僚阶级的继续活跃并且勾结光宗的内侍,使得道学的倡导者们陆续下台,最终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

道学并未像我们期待的那样重生,而是挥手告别了权利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