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探究摘要: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对其他学生表现得不够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就缺乏合作性。本文主要从合作学习的相关背景出发,初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实施策略

1.引言

合作学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提出的,作为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合作学习一般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在小组中间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会评估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情况,实行相应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初中物理课程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来让学生开发思维,培养实验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笔者就此进行了探索实践。

2.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法

2.1关于合作小组的人员安排

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首先是把小组的人员分配好。在人员分配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活动经验及教学资源与设施等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分组可以参照异质分组来进行,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操作水平、性格及年龄、性别等不同因素将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小组中,小组人员分配好之后,然后就是解决小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高坎中学邱玲刁妍 一、课题研究背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我们都在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实效显著,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组热闹谈论很热闹,常常却解决不了讨论的问题;有的小组成员互相埋怨,渐渐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冷漠;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合作过程中往往被优秀学生“垄断”;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作是一段休息、聊天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喧哗的现象。 针对上面的现象,更深入思考、探究,还会发现许多问题: (1)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合作探究时学生各自的任务不明白; (3)教师的角色把握,有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穿流各组,做做样子。 因此,合作探究学习处于低效的学习程度。为了进一步优化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提出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使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课题的提出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合作 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 知识。我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两年多了,通过对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讲解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个人与小组的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的物理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极大帮助的。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知识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个性强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们充分挖掘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初中物理精彩课堂导入法集锦

初中物理精彩课堂导入法集锦 一、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4.1“压强”:上课,师生问好后,再让全体学生起立。“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让学生们伸展双手放在课桌上,身体前倾,用双手支撑起全身的重量。然后,再让学生将双掌握成双拳,用拳面支撑起全身。让他们回答两次活动中,手的感觉,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并顺势引出“压强”课题。 反思:学生体重一样,对桌面的压力相同,但两次活动中,受力面积例外,造成手的痛觉是例外的,从而体会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着十分严重的关系:在无限的受力面上,分配到的压力例外,就会造成例外的压力强度--压强--化抽象为实际体会,使学生找到了学习“压强”概念的的触觉与逻辑的切入点。 二、14.3“大气压强”:准备一个大水槽,一个盛有高浓度品红水的烧杯,一个大试管和一个橡胶管。上课后,将烧杯中的高浓度品红水倒入大水槽的清水中,一水槽的清水倾刻时变成了通红(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开场白:我们知道水面总是水平的,风起浪涌,那是需要外力作用的,今天,我不用风吹人搅就能让水自己竖起一个水柱,而且还能控制它的上升与下降。将试管没入品红水中,使其排尽空气,然后试管口朝下提起试管,便会看到一个竖立的水柱。平水起水柱就完成了。接着,将一个橡胶管一端封闭,开口一端伸入到试管的底部(可请学生帮忙),松开封闭端稍许,就会看到试管内的水柱下降了,下面通过向橡胶管内吹气、放气就会实现对水柱高度变化的控制。 反思:这个实验引入法,可激发起学生剧烈的好奇心,并通过橡胶管吹、放气预知到大气压的作用,可谓一石双鸟。激发和保护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物理教学的一个严重内容,切不可小觑。 三、九年级物理15、1“功”:上课前故意将黑板擦,放到讲桌边缘,然后作不小心状将其碰掉在地。然后发问:呀,板擦掉地上了--留心处处皆学问。我先不捡它,让我们想想,它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会掉到天花板上(呵呵)?这是谁的功劳。(重力的功劳)那谁能帮老师把它捡起来哪?谢谢这位同学,请问同学们,板擦从地上再次回到桌子上,又是谁的功劳?(这位同学)--板擦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掉到地上,这就是重力做功的结果;它从地上被那位同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单位: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姓名:朱茂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主体(学生)、客体(教师)和教材等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有课堂上产生的学生生成性问题日益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发展的重点。而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反馈――作业,人们关注甚少。为此,本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自己在实施新教材(苏教版语文)中对作业处理的一些做法及想法。以待抛砖引玉。 在作业方面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不断地思考创新,打破旧有的思维和观念,获得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剔除旧的同时也把一些长期积累的好方法和好的做法也给丢弃了,陷入了两个误区,一认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就是要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加大训练的力度,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作业难度提高,数量增大,作业求全,求深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认为新课改就是革除学生的负担,尤其减除掉学生的作业负担,注重开展一些在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殊不知,这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真实意图,没有真正把握新课程的实质。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应是科学的发展观,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作业多少要“适量”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要不要作业呢?回答是肯定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作业。因为有了作业就能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馈。作业检查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向。作业作为教学反馈的手段,它的作用是重要的。为此,在布置作业的数量上是有讲究的。作业量既可多也可少,甚至可没有作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布置,让学生做多做少,教师要心中有数。如教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以下称“苏语一”)时,“向青春举杯”的作业我仅布置两次主题作业。一是开展诗歌朗诵,要求人人参与;二是要求家长和学生互写一封家书,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在学习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大夼中心中学刘永祥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虽然从理论上讲小组合作学习,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组热闹一阵子后,常常却解决不了讨论的问题;有的小组成员互相埋怨,渐渐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冷漠;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合作过程中往往被优秀学生“垄断”;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作是一段休息、聊天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喧哗的现象。更有甚者有好的思路,不愿意与他人合作探究。 针对上面的现象,更深入思考、探究,还会发现许多问题: (1)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合作探究时学生各自的任务不明白; (3)教师的角色把握,有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穿流各组,做做样子。 因此,合作探究学习处于低效的学习程度。为了进一步优化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迎合当今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使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组合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上一堂成功的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但是我认为如何提出课题、导入新课是首先要考虑好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前提。 那么,怎样提出课题、导入新课呢?通过实践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由小实验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小实验。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效果也很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其好处不但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 例如:讲液体的压强时,用塑料袋直接接在水龙头上,然后用细线扎紧,开启水龙头,塑料袋很快就会破裂,水从裂缝处喷出来,让学生分析塑料袋破裂是什么作用的结果,从而导出液体压强这一概念。再如讲摩擦起电时,用经摩擦带电的塑料勺或塑料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流出很细的水流旁时,会看到水流发生了弯曲,这样就导入了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这一课题。 二、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做适当的演示实验也可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大气压一节课时,一开始做以下一个实验 拿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不要太粗),插到盛有着色水的杯里。从玻璃管的上端吸气,则可看到着色水被吸了上来,这时用手指堵住上端管口,将管提出杯外,尽管下口是开着的,可是水并不流出。如果将堵住上端管口的手指放开,水就从管中流了出来。实验同时,可以把演示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分作几个小问题向学生提出: ①从玻璃管上端吸气,管中水为什么会上升? ②上端管口用手指堵住后,水为什么不会从下端流出来? ③手指放开后,水为什么就流了出来? 学生们边看演示,边思考问题,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发表时间:2017-01-10T15:25:10.96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作者:黄清[导读] 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 摘要: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传统教学背景下的作业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必须要有新的作业价值观、新的作业形式和新的作业评价方式。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关键词: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作业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作业的改革如果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传统作业是“教”的强化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目前,我们的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都应是作业中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价值观 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展望 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2.由封闭走向开放。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 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5.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总之,作业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新课程论的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作者单位:浙江省黄宅中小 322204)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标背景下每位物 理教师都应该探索的教学模式。因为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笔者也毫不例外地积 极地投入到探究之列。在此,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一、合理分组,有效分工 要形成学生之间的合作,并使这种合作积极有效,就要使同学之间建立起积极互动的关系,每个人都要明确并积极地承担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务中的责任。实施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 策略是合作学习能否有效的前提,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个人爱好、个性特征和家庭情况,在此基础上 进行合理的分组分工。一般说来,合作学习的分组以互补性为原则。互补能增进对不同人的 了解,从而增强合作的兴趣和共享性,使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增多。互补的分组就是要 男女生搭配,学习基础好、中、差学生搭配,能力不同的学生搭配,不同特长的学生搭配, 不同家庭环境的学习搭配……(我们学校每小组一般是6-8人分成一组。我们学校班额很大, 每组成员人比较多。)每组中一定要考虑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并且各个小组的总体水平相当,这样才能在各个小组展开公平的竞争。小组建立后,首先选出小组长,然后共同讨论确定本 组的口号和目标,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张贴到后边的黑板上,最后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特点进 行合理、有效的分工。 小组内没有组织者,学生的讨论过于随意,爱说的学生就多说,不爱说的学生就少说, 甚至有的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一言不发。在小组内,每个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这样,不仅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 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 【案例】:笔者在上一节“电阻”这一课时,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把书本上的演示实验改 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导体的电阻R与它的长度L、它的 横截面积S及导体的材料的关系。教师将实验器材发到每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课本电路图连 好电路后开始做实验。但存在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教师没有做好前期的组内分工指导,每 个小组进行合作时都比较混乱。另一个是组间又没有分工,而实验需要测量的量较多,学生 又不熟练。由于组内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又要独自完成整个实验,结果一节 课的大半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小组完成所有实验,眼看要下课,上课的教师只得让所 有学生停止实验,匆忙将结论告知学生,探究式合作学习的目标根本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 有完成。如果改变一下方式,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9个小组,其中1~3小组研究导线的电 阻R与它的长度L的关系,4~6小组研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横截面积S的关系,7~9小组 研究导体的电阻R与不同材料的关系。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明确分工、明确具体的小组目标,就不会出现前面的匆匆收场的尴尬局面。 二、精心设计,组织好合作学习中的讨论与交流 “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内容,以“观察员”的身份出现,要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参与的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中获得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中心环节,它直 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 过程,让学习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问题的情景,把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 在讨论中自己纠正、解答做错的问题或练习,这样才学得牢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留给学 习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索的时间,如果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设计 实验探究方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差生人云亦云,不知所措。使讨论流于形式,达 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积 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 三、把握时间,精心选取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多次出现,并且往往和教师的演示、讲授以及学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王瑶 【内容摘要】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关键词】渗透基础服务权力反思超越悦纳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根据课标精神,我想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1.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生命的碰撞。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两个基础 (1)做人的基础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人”。上海有位中学优秀校长认为他小学的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把膀子摔断了,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这件事使他很感动,他想天下什么人最好?老师最好,自己将来一定当她那样的老师。后来,他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专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成了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试想,如果教师先将他数落一番,进而将他逐出考场,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会成为一名教师,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了。

作业观

新课标下,我的作业观 文/刘丽华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作业练习。科学有效的数学作业,有助于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以及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应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作业观。 首先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有意义的课内外作业。 (一)课堂作业: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坚持以练习贯穿于课堂始终。关于练习的设计,除了教材中的练习题,许多教师常常会联系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一些。我认为在设计时,要注意让习题体现以下三点:即基础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生活味),以确保学生在练习后起到巩固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 基础性这类习题关注的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技能。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为学困生提供了再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通过这一层次的练习,教师能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障碍而给予个别有效的辅导,为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层次性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练习的设计还应有一定的层次性。我比较提倡设计"套餐"式的练习,即围绕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几份不同的作业,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地选择性练习,使人人有练习,人人有提高,人人有成就感。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分配律》时,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选择你所喜欢的题目用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1)25×3+25×7 13×(50+2) (2)24.5×37+24.5×63 2.5×14 (3)68×34+34×31+34 72×25+72×76-72 (4)25×5.6+2.5×44 125×0.63+12.5×13.7-125 通过这一组题的选择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趣味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作业的设计中,更应注意趣味性(生活味)。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当师生通过共同探究总结出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之后,为了及时有效地巩固新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里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买卖算帐"过程。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多数学生都熟悉的生活情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自己买文具、零食或是帮家长购买简单日用品。而且要象演戏一样来扮演角色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新鲜体验,所以学生们参与性很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量的计量》一课时,让学生现场计量教室里的门窗、玻璃、黑板、讲桌的长宽等有关数据,并适时引导他们进行美化设计。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与措施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与 措施 通钢二中陈芳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它将深刻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然而我们在事实时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小组讨论,前排学生的唰地回头,满教室都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怎样怎样。”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

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或者是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表现的欲望特别强烈,讨论结束后,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而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一言不发,对讨论的问题不感兴趣,自然学习的效率不高,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只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如一些教师所说的,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更严重。 还有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我的困惑是:怎样做才能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1、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你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教教材”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常常把教材分析、讲解、灌输得过细过多,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甚至有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则要求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能力培养、态度形成的过程中。 因此,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学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二、我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实施如下: 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特点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技巧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杏山镇中心学校:董成林 内容摘要:初中的物理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上来,能为全节课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是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一些教学导入方法进行的探索。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选择最优的教学结构是开展系统教学的关键,课堂讲授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也取决于课堂讲授。而课堂教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一、物理课堂导入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关联性原则 在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紧扣中心,围绕主题,做到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和生活实际;符合学科课型的特点和需要。 (二)导入必须服从简洁性原则 导入是新课中的过渡环节,要简洁、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学生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导入必须服从灵活性原则 没有最佳的导入方法,只有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一

堂物理课究竟应如何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自身条件和学校设备情况等因素灵活选择导入方法。 (四)导入必须服从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引入到参与课堂的原则 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是学习情况来体现。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如果学生不参与,就会导致导而不入,教学失败。 二、物理课堂导入需防止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调,内容枯燥无味。有的物理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作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二)导入内容过多,太过生动。占用时间太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常物理课的讲解。 (三)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离开课主题,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 三、物理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我就根据自身教学过程中

新课标下的作业观

新课标下的作业观 在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而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偏重作业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对如何开发与利用数学作业在培养学生正确观念,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造才能等功能的研究不够,即使有一些,也局限于现成习题的改变和筛选,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师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果。 首先,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 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解题技能,但具有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1 作业目标的多元化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例如,在学习利率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到周围的储蓄机构去调查,并为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最佳的储蓄方案;学习完平面图形后,可以让学生自制七巧板,并拼出最具想象力的图案来等等。这些作业不仅更能巩固深化了新知,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深远的作用。 2 作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标告诉我们,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知识。比如说数学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测量计算一棵树的横截面面积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运用创造性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为今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打下基础。如果只找些类似机械简单的作业,就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 3 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相互兼顾 教师设计的作业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 其次,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浅谈新课标下英语合作学习

浅谈新课标下英语合作学习 发表时间:2019-04-08T16:07:37.520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2期作者:刘洪兵[导读] 摘要: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通过学生参与实现的。实现学生高效的参与,积极的合作是前提条件,学生积极参与是合作的关键,创新是合作的目的,教师要认真研究和运用其规律,转变观念和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的构建和发展。四川省德阳市德阳外国语学校刘洪兵 摘要: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通过学生参与实现的。实现学生高效的参与,积极的合作是前提条件,学生积极参与是合作的关键,创新是合作的目的,教师要认真研究和运用其规律,转变观念和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的构建和发展。关键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反思与体验 《英语课程新标准》提出“合作学习”——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1]。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被当做知识灌输的“容器”,其学习完成是被动的,自然也就谈不上学生的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力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让老师转变成导师的角色呢?老师就要能为学生提供英语交流,合作学习的条件,有利于他们共同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操作性强,应该注重它的实效性。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学习内容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是否带有一定的探究性,是否具有合作的价值?如果个人学习就能掌握,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如果知识密集的内容,就需要教师的精讲,学生合作学习自然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如难度大的的可分为多个小任务型,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所以,合作内容的确需要教师慎重考虑而定。例如:每个单元上都有(talking about pictures),学生对看图说话都感到比较困难。因此,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先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每个学生就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用英语表达好自己的情感。又如,在教完具有表演性的课文后,才让学生进行总结性表演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合作互动”,把课文内容充分地展示出来,重视合作的实效性。(二)教师应有效组织、控制自如。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地思维;教师又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作为合作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合作的乐趣,看成功的喜悦;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及时发现合作过程在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冷场”或合作偏离轨道或走入误区时给予必要的调节和监控、点播与引导。师生切磋,教学相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三)重视合作技巧,优化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为了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先要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应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性别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尽量均衡,包括优良差,具有同样的竞争力。这样可以培优扶差,避免两极分化,为了使小组合作有效进行,我们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工。比如一个同学负责安排分配任务或完成对话角色,一个同学组织纪律,一个同学做合作学习的记录,甚至还可以让一个同学评价组里每个成员的表现。当把不同层次学生放在一个合作小组中,一个小组意味着组里所有成员都成功。而能力较低的学生也认为他们为这个结果尽力了,这样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老师也应因为他们的成功而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奖励,使其每一个同学都有成就感,合作学习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学习后的反思与体验 1、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人人参与的热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这是孔老夫子给我们教学的至理名言。“愤”,就是求知欲望对学习者参与学习意识的启动作用[2]。我们所教学的对象天真、活泼,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所熟悉的人物、事物及环境中会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合作学习”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这种“冲动”的空间和氛围。小组活动中,性格比较内向、胆子较小的学生也变的开朗起来。 2、合作学习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风采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增加学生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在教学Free talk或Make an interview拿出几分钟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他们迅速找伙伴,找材料,编对话。他们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更为得到一段精彩的对话欢呼雀跃。慢慢地,我发现他们交流的句子由短到长,由简到繁。内容也更加丰实精彩,可以说Free talk 是学生旧知识得以巩固,新知识得以呈现的最佳舞台,也是学生个性张扬的好机会。 3、合作学习拓展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 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课内,而且可以延伸到课外,弥补了课堂内时间有限,学生来不及表演和可操作性小等遗憾,不但对课堂教学起到巩固和强化的作用,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结语:实践证明,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教学研究与探索一种常用方式,即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学习。它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在学习中与人合作、交流及创新、实践的能力。而且还区别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根本点,更是培养合作精神,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学的一种迫切需要,学生合作学习时,只要教师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深入到小组揣摩学生的认知心理,体察学生的学习困难,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要领,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就能让英语合作学习扎实有效,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学习中来!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赵丽敏,论学生参与,中国教育学刊,2002(4)26-29页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2-09-11T08:58:33.0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1月总第115期供稿作者:董银花[导读] 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相信小组合作学习将会变得更加有效,物理课堂也会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董银花甘肃省白银市平川王矿中学730917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在西方,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到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 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合作学习理论。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从浙江大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到山东教育研究所组织开展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验,到近年来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对合作学习的深入推广和运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校从近几年开始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为此我校理化生组着重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在教学中我逐渐对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想就对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讨。 一、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新课程要求下,在初中物理教学方面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引入了课堂。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造成了操作不当,使小组合作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的内容讨论和掌握的大多是教师教给的知识性问题或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性答案。小组的分组以前后桌划分,并且仅以学习成绩作为是否有效的参考,这样使分组呆板、单一。分工即时性组合,没有合作习惯;“独唱”现象较多,任务分工不明确。目标基于结果的得出,缺少合作精神、合作需要和合作交流等目标的落实。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1.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各自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问题,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 2.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融洽、自由、合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了条件,这无疑是对传统的“班级教学”的超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学生间的教学交往,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等等。 三、对促成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科学合理地分组、分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性格、爱好特点,可以分成几个等级: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依次类推。然后,根据班上学生总人数、男女生比例进行分组,每小组4—5人,分别有A、B、C、D四级,兼顾男女生比例,基本每小组男生和女生的比例与班上男女生比例接近1∶1。每一小组中需挑选一位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又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小组长有如下的权利:第一,负责小组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协调各小组成员,完成实验操作任务;第二,负责小组成员的作业督促和检查工作,并详细记载检查结果,小组长的作业督促与检查由任课教师负责;第三,负责小组成员的调查、研究性学习的组织、领导工作,并考核各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 2.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取要合适。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有些老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的形式,频繁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经常发现有些问题非常简单,根本就不值得讨论,不少学生讨论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这不仅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对合作学习有了错误认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我通过探索和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取有了以下认识:(1)在探究实验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探究实验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的能力。一般实验中需要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等实验都适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2)多解问题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探讨一题多解,学生不仅按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且在与同学的合作、讨论过程中达到了思维发散。例如:“一个铁球,质量是234g,将它放在盛有水的量筒中,水面从200mL上升到240mL,问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对这道题就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3)课堂小结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实一节课结束时可让学生利用2—3分钟交流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既让学生弄清了知识脉络,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章节复习也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3.做好信息的反馈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成效离不开信息反馈和评价,及时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有利于合作成果的充分展示和让学生发现问题或不足。教师根据小组阐述的过程和观点,可让其他小组做出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评价时不仅要对合作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小组成员合作的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根据综合评价评定出本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胜者。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物理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相信小组合作学习将会变得更加有效,物理课堂也会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