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7、基于可视性分析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研究——以宝鸡市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027、基于可视性分析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研究——以宝鸡市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027、基于可视性分析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研究——以宝鸡市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027、基于可视性分析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研究——以宝鸡市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基于可视性分析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研究

——以宝鸡市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寇鑫尤涛

摘要: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是为了安全、完整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依法审批通过的建设控制地带多出现操作性和实效性缺乏的现象,从技术方法角度而言,主要归因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拟通过优化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法,增加定量分析工具的应用,提升其操作性和实效性。通过梳理建设控制地带的定义及划定依据,并分析其失效原因,发现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存在的一般技术矛盾,尝试在其划定过程中引入可视性分析,提升划定过程的合理性,并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物保护单位与其周边环境的特征,提出“点”型、“簇”型、及“面”型三类应用模式。最后,选取三个典型实例,具体阐述可行性分析的应用过程,尝试证明可视性分析对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法优化的有效性。发现可视性分析可以通过借助多样的技术手段,适应多数类型对象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要求,但对于地下埋藏类型遗迹,应用价值较低;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识别、空间分析及定量化空间模拟方面具备理论价值。

关键词:文化遗产,周边环境,可视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

1、研究背景

1.1、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首次扩大了历史古迹概念,纳入了城市或乡村环境,1972《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正式提出“保护遗产周边环境风貌”的概念,2005年的《西安宣言》,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扩大到遗产周边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社会、精神、习俗、经济和文化的活动的内容。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不断丰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概念也是从无到有,从单一的空间范畴到社会文化内涵的融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周边环境作为保护对象已经在保护目标和理念层面形成了基本共识。在我国《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明确指出:“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与文物古迹价值关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文物古

迹的环境,应当与文物古迹统一进行保护”。从指导思想和方法准则层面给与了重视。因文化遗产概念范畴包括内容丰富,本文仅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展开讨论。

1.2、建设控制地带作用再认识

在我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中,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及其控制要求直接起到保护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关于建设控制地带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给予了说明:“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外,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同时提到“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规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应根据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性、完整性的要求划定或调整保护范围,根据保证相关环境的完整性、和谐性的要求划定或调整建设控制地带”。二者均从原则上提出了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依据。

1.3、建设控制地带划定面临的困境

然而在实践中,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存在着操作性缺失和实效性不足的问题。操作性不足指依法通过的保护区划使得保护管理者无法落实监督、执法界限,建设控制地带本身无法起到“控制”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政府公布的建设控制地带边界模糊,保护工作中无法落实,致使规划管理无从下手。(2)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缺少对文物属性及现实情况的考虑,建设控制地带“线”难以落地。(3)建设控制地带划分未能与城乡规划充分衔接,城乡建设活动与文物保护活动缺少对话平台。实效性不足指区划在实际中未能达到保护和控制的要求。体现为:(1)保护范围内遗址占压、破坏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无序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未能起到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作用。(2)建设控制地带范围未能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环境充分协调,文物保护单位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难以维系。

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保护规划编制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文物单位保护工作的外部限制因素(暂不讨论)。关于保护规划编制自身的不足: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缺少相关法定的技术标准、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仅提出了在保护范围之外可以划定建设控制地带,确定了建设控制地带的法律地位。划定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仅是从原则上提出了

内容要求,其中涉及到“完整性”、“和谐性”及“安全环境”、“历史风貌”的诸多概念,其解释过程纳入了具体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中,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概念的解释及后续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则更多的依靠专家及保护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划定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受到保护人员的理念、认识水平及技术、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从区划结果来看,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多为其保护范围的简单外扩,这种简单“四至”的划定方法,忽视了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自然和人文要素,难以与城乡规划对接,实际效用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当下十分有必要优化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技术方法及工作程序。

2、可视性分析的引入

2.1、可视性分析的应用价值

可视性分析,即通视分析,是指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研究某一区域通视情况的地形分析。(张超等,2000)通过可视性分析可以确定文物保护单位与周边环境的视线关系,确定不同视点与目标观察点之间的通视关系。

任何物质实体,都有其独特的地理关联信息。文物保护单位的独特价值无法脱离与其所处的环境讨论,与其相关的历史要素,包括历史事件、人物、生产生活活动、典章制度及社会文化等。因此,从空间层面理解,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蕴含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环境信息和相关的历史信息,具有辅助或者强化历史信息传递的作用。人在空间信息获取途径中,主要依靠的是视觉联系,即具有相互的可视性,由此可推知,文物保护单位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可以通过视觉联系的挖掘而确定。同时,《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案例阐述》指出在保护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时,“应按照科学的分析和专家论证的结论,确定最佳景观画面,据此决定视野控制范围,并对周边建筑的高度、色彩、造型作出限制”。其中“最佳景观画面”和“视野控制范围”的说法都内嵌了可视性的概念。可视性分析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的确定中关键作用不言自明。

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目的在于维系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实现和其相关环境的完整性、和谐性。“完整性”、“和谐性”实现的前提在于文物保护单位和其周边环境能够实现统一的保护,而其中“周边环境”的识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上述推论可知,可视性分析可以辅助确定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因此,可视性分析在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2、关于可视性分析的相关研究

自从贝尔迪克特(Benedikt)与1979年提出“ISOVIST”概念以来,可视性分析的研究应用范畴越来越大(张霞,2010)。可视性分析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具备相当的基础,其中,法国的纺锤形控制,通过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的颁布,控制处于纺锤形地区的建筑高度。英国伦敦的眺望景观是通过对眺望点及眺望对象间的建筑高度控制进行景观保护的,在这之间有三个分区:景观视廊、广角眺望周边景观协议区和背景协议区(王卓娃,2006)。

国内研究中,有关于基本视觉原理的分析。有研究者根据人眼视野范围,解读了北京古城的设计手法,认为视线分析原理早在古人营建中被应用(张杰,1998)。部分学者通过定量的方法,试图构建人视觉感受与空间的联系。其中,有学者提出视觉开放性指数,借用

3DGIS平台建立了视觉分析模型(张霞,2010)。有学者认为视线方法可以尽可能将城市景观的感官认知转化为可量化的控制指标,从而达到控制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周边建筑的高度、体量、尺度(王胜利,2010)。

在可视性分析方法应用研究已有一些成果。有学者通过视线分析方法的应用,发现碑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吕航,2005)。有学者利用视线控制划界法,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相关规定中提及的五类建控地带范围区间进行推演(邢少华,2010)。也有学者讨论了视线分析在北京中轴线保护的应用(王屹,2002)。仍有学者结合视觉原理分析,通过定量的分析,针对建欧老城提出了建设控制地带的设置范围(林寿清等,2009)。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可视性方法本身的内涵及针对不同对象,借助不同分析工具的技术方法讨论,具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案例应用研究中,强调了可视性分析方法的作用,并详细阐述方法应用的技术环节。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仍缺少可视性分析与保护区划技术衔接的研究,已有的应用研究从内容方面仍不成系统,未有将可视性分析融入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法的研究。

2.3、可视性分析应用技术路线

如图1,结合《编制要求》、《准则》、《准则案例阐释》关于保护区划划定的内容及笔者保护规划编制实践经验,得出保护区划的一般性技术路线,可见在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过程中,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地区相关规划及建设现状在空间需求层面存在交叉,但其间缺少关键的技术协调环节。根据可视性分析方法的特征,在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过程中,可通过可视性分析从空间层面将地区规划、周边环境及地区建设现状放置统一的空间分析平台进行

协调,从而改进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一般技术路线。

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型多样,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及地理区位的不同,保护规划编制面临的矛盾各有偏重。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回溯,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及其所处地区环境,将可视性分析的应用归结为三个方面。(1)“点”型,包括文物建筑、石窟、墓葬等。可通过对主要视线通廊的控制,实现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并行,如图2。(2)“簇”型,此类型文保单位多由若干文物组成,包括文物建筑群、原始聚落遗迹。可通过视线分析可解读其空间组织关系,挖掘文物本体与其周边环境的空间关联,如图3。(3)“面”型。包括大型墓葬(群)、城市遗址、塞防构筑物及与自然环境关联密切的建筑群。通过视域分析,分析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的整体风貌关系,为后续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划定提供依据,如图4。

图 2 “点”型文物保护单位可视性分析应用示意图 图 1 融入可视性分析的保护区划技术路线

《准则》指出对可能降低文物古迹价值的景观因素,应当通过分析论证个案解决,而不要硬性规定统一的模式。因此,在具体建设控地带划定过程中,可视性分析不能仅限于上述三种模式下套用,仍应该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保护需求及所在地区其他空间诉求综合确定。 3、 方法应用研究

基于笔者参与的宝鸡市部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工作,选取三个典型对象,具体阐释可视性分析在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中的应用过程,通过实证,尝试证明可视性分析在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1、太平寺塔——建设规划导向

太平寺塔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县城太平路岐山县,太平寺塔建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系关中地区现存标准的宋塔之一,也是关中西部罕有的保存完整的宋代密檐式砖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寺塔所在地原为太平寺旧址,曾是岐山县内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寺内原有元代木构建筑三佛殿一座。1949

年后太平寺被改为学校,三佛殿等寺院建筑被拆除,仅太平图 3 “簇”型文物保护单位可视性分析应用示意图

图 4 “面”型文物保护单位可视性分析应用示意图

寺塔留存至今,呈现为典型的“点”型文物保护单位的特征。目前,塔周边建筑多为4至6层,对太平寺塔整体环境影响较大。现行建设控制地带采取简单的外扩,形成的控制范围与周边建设状况和用地权属无法契合,可操作性较差。因此规划提出调整保护区划。

由于太平寺被拆毁,历史环境已荡然无存,然而为了积极的保护太平寺塔,规划考虑充分与《建设规划》协调,将太平寺塔及其周边环境定位于岐山县城的一处文化休闲场所,一处重要的景观标志。考虑到太平寺塔现状周边建筑密布,不确定性较大,保护区划应与相关规划进行协调。

根据岐山县政府通过的《岐山县凤鸣文化旅游街区建设规划》(2013)太平寺塔所在的学校、北侧教育局、西北侧住宅用地将作为公园,沿北侧干渠规划仿古商业街。

在规划、现状建设状况及保护目标的共同约束下,确定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技术路线图,如图5。首先,关于视点-景观点的确定,视点选择结合开敞空间,景观点则为太平寺塔,进而构建由视点和景观点视线关系形成的景观视廊,通过视线分析,以保证景观视廊中的通视关系为目标,确定对周边环境的控制要求如图6,划定主要的视野范围,如图7,考虑到区划的操作性要求,规划结合《岐山县凤鸣文化旅游街区建设规划》

中关于该地段现状保留

图 6 景观点-视点分析图 图 5 太平寺塔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技术步骤

图 7 太平寺塔视野范围分析图

范围、规划新建范围,以及土地使用状况,按照现状权属出发,划定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如图8。最终确保太平寺塔与观景点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呼应关系,强化太平寺塔的空间识别性,实现场所的营造。

如图9。建设控制地带四至边界:北至北干渠南侧,西至太平路东侧,南至凤鸣路北侧,东至北大街西侧。建设控制地带又分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和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四至边界为:北至北干渠南侧,西至太平路东侧,南至实验小学南围墙,东至实验小学东围墙。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四至边界为:北至北干渠,西接建设控制地带东边界,南至凤鸣路北侧,东至北大街西侧。

3.2、城隍庙——历史风貌保护导向

扶风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陕西地区现存最早的城隍庙之一,也是关中西部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隍庙古建筑群。扶风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风城隍庙位于扶风县老县城东大街,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扶风城隍庙的主体部分由四进院落组成。建筑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戏楼位于城隍庙山门对面,被东大街与城隍庙主体建筑群分开。

扶风城隍庙属于“簇”型文物保护单位,因此,通过引入视线分析,结合历史文献和场地特征,分析扶风城隍庙与老县城及周边山、水自然要素的空间通视关系,从而得出扶风城隍庙“凭台、倚城、带河、望山”的重要历史环境特征。“凭台”:扶风城隍庙因借东大街北侧坡地,夯筑成落差达十米以上的数层高台,自山门拾阶而上,由南向北逐次抬高,形成步步高升的空间格局。“倚城”:历史上的扶风城隍庙坐落于扶风老县城的东南角,东侧距东城墙图 9 太平寺塔保护区划图

图 8 结合规划和现状的视线分析图

仅50米,戏楼南端则紧邻南城墙。“带河”:扶风老县城东侧即是自北向南注入湋河的七星河,河、城、庙相映成趣。“望山”:扶风城隍庙与飞凤山瑶瑶相对,登上城隍庙即可南望飞凤山,并与飞凤山顶的天河寺遥相呼应,如图10。

研究发现现行的保护区划为以院墙为基础的外扩,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区划未结合实体边界,范围模糊,缺乏可操作性;第二,简单外扩式的区划方式,覆盖了城隍庙以外的大片居民区、商业区等城市建成区范围,严重束缚了正常的城市建设活动,在实际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大问题;第三,城隍庙与扶风老县城、飞凤山、七星河的历史环境关系未纳入建设控制范围,如图11。

保护范围为城隍庙占地及外扩的一定安全距离的范围。规划以城隍庙占地为基准外扩6图 10 城隍庙历史环境视线分析图 图 12 城隍庙保护区划图

图 11 视线阻挡分析图

米。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应包含城隍庙密切相关的历史环境范围。“望山、带河”是扶风城隍庙的重要历史环境特征,保持并恢复城隍庙与飞凤山、七星河之间的视觉联系是扶风城隍庙景观保护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了严格控制戏台周边建筑高度,保持城隍庙内重要视点与南侧飞凤山之间的视线通廊;并可待条件成熟时,恢复自城隍庙东望七星河的视线通廊。建设控制地带四至边界为:西至岳家巷及其南延线,东至七星河西岸,北至美阳路南侧,南至飞凤山北麓,如图12。

3.3、钓鱼台——文化景观格局保护导向

钓鱼台位于天王镇钓鱼台村伐鱼河山口峡谷,为陕西省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A级景区。钓鱼台是关中西部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对研究古代建筑、书法、石刻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

钓鱼台建筑群位于秦岭北麓、伐鱼河两岸,附近山坡上峰峦叠嶂、森林茂盛,溪水清澈,环境幽雅清静。文物古建筑群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文王庙依山而建,圣母洞则凿山而建,三清庙、太公庙则临河而建,钓鱼台遗迹、钓璜灵矶分布于穿过河谷的伐鱼河河床上,虽然整体呈现不规则布局,但从游览线路经过,有步移景异的视觉感受。钓鱼台建设控制地带应能满足地区自然生态及山形地势保护需求,从而提升了文物古建筑群的整体价值。

图13 游览路径与钓鱼台周边地形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行保护区划的范围考虑了文物本体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将之纳入了保护和控制范围,然而在保护工作管理中,仍存在问题:现行保护区划边界仅是地理概念的描述,缺乏图示说明,由于钓鱼台所处山口峡谷中,周边地形变化较大,具体的边界难以有效落实,尤其是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致使保护管理依据模糊,保护区划划定操作性差。

制约保护范围精确落地的是空间模拟分析技术手段的缺失,随着gis 技术的发展,可为可视性分析提供技术工具,采用ArcMap 软件平台,通过建立地形栅格,加载行走路径信息,如图13,计算得出行走路径上可以看到的范围。

分析可见范围仍未理论值,忽略了人眼生理限制。有学者认为“正常人的眼睛视力距离50—100

米,如观察个体建筑的清晰度距离为300米。正常人的视野范围为60°的圆锥面,如从某处观察某个景点,这种视野范围则成为该景点的衬景,而衬景的清晰度为300米,50—100米的景物便更能引人注目”(王景慧等,1999)。因此,对于分析结果,应基于视野距离对其进行修正,并结合现状保护区划描述的地理概念,最终确定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落实保护区划,如图15。

4、 结论

研究认为可视性分析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技术过程中具有理论指导价图 14 ArcMap 视域分析结果

图 15 钓鱼台保护区划图

值和意义,但对于地下遗迹遗存以及无法或者无需确定空间视线关系类型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其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中应用价值较低;可视性分析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包括视线分析、视域分析、可见程度、可见频次分析,并可借助不同的技术工具进行定量化分析,如Arcgis等。

参考文献

[1]《威尼斯宪章》,1964.

[2]《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

[3]《西安宣言》,2005.

[4]《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

[8]《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案例阐述》,2004.

[9]张超、陈丙咸、邬伦.地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11]林寿清,洪庄敏.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建筑高度控制准则研究——以建瓯古迹、历史街区保护为例[J].城市规划,2009,01:88-91+96.

[12]张霞,朱庆.基于数码城市GIS的视觉分析方法[J].国际城市规划,2010,01:66-70.

[13]王卓娃.欧洲多层面控制建筑高度的方法研究[J].规划师,2006,11:98-101.

[14]王胜利.视线分析与高度控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15]邢少华.延庆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6]王屹.北京旧城中轴线保护析论(续二)[J].北京规划建设,2002,03:27-31.

[17]吕航.西安明城区建筑高度控制问题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18]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寇鑫,在读硕士研究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尤涛,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浅论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96002965.html, 浅论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作者:刘凤伟张凯航杨元强 来源:《报刊荟萃(上)》2018年第01期 摘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是当今城市建设的关注所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管理经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失败的案例,只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避免城市规划工作与城市建设活动走弯路。本文主要介绍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分析了当今城市规划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文物古迹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精髓。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两者之间并无冲突,较好地保护文物古迹对加速城市建设和发展可以起到推动作用。如何处理好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保护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建设主要任务之一。 一、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关乎文化认同心理的构建。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的背景下,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成为执政党必须应对的重大的问题。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充分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并未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势在必行。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等就像一部史书,贮存着城市的文化信息,见证着城市的历史足迹。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可以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而且可以在物化的层面立体地展示和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地位。 城市发展中留存古迹,其意义关乎未来。理解文化古迹,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在文化竞争激烈和群众普遍内心文化贫瘠的今天,文物古迹起到的作用愈发明显。进行准确有效的研究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保存好的古迹,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同时能辐射到相关领域,促进旅游、教育等行业的发展,以一带多,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科学发展,让城市发展与古迹保护协调发展,城市更有活力,文化生生不息。 城市发展与文物古迹的保护一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在现阶段若没有科学的处理方法,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立即采取措施协调二者的关系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与时俱进,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保护好文物响应科学发展的理念,放眼未来,才会不盲目发展,因小失大。 二、文物保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意义 (一)文物的经济价值

浅谈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

浅谈文物发掘保护与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文物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 的文化资源,它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体现了整个国家的历史 优势与文化水平,而且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 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具有较高 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揭示人类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彰显华夏 文明、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一切文物都具有其客观价值。其价值的表现具有有形价值和无 形价值双重特性。有形价值指具体凝结在文物本身的历史、艺术和 科学价值;无形价值则是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比如教育、借鉴和社会的影响等作用。但我们在看见文物的价值的同时也 要了解到文物的发掘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相互 促进的方面,也有相互矛盾的方面。 全国殷墟是在安钢和小屯村被发现,前后经历了78年发掘, 绝大多数时候是配合基建进行的抢救性发掘,这应该是可喜可贺的。但安钢扩建留下的现实是,诸多殷墟遗址不复存在。而与安钢不同 的是,小屯村在殷墟发掘过程中完全被动。这个因甲骨闻名却被殷 墟遗址逐年蚕食了2/3土地的村庄,在外界的名气和它的经济实力 形成了巨大落差。企业拆了,养殖业停了,土地没了,1/3的村民 还搬家了。说起殷墟申遗对小屯村的影响,小屯村党支部书记何永 献称上面4句话就是最好概括,也是小屯村的现状。“当然,申遗成功也会带来一些发展机会,但这样的机会并不掌握在村民手中。”更加现实的是村里的土地越来越少,未来村民肯定还要面临搬迁。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肯定是好事,发掘殷墟也是,毕竟殷墟是历史文 化的一个符号,但殷墟的考古发掘正在一点点“蚕食”百姓的村庄。 一方面是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物、遗址,另一方面却是 普通百姓居住的房屋以及赖以生存的土地。“保护历史根源,留住 共同回忆。”与现实出现了矛盾。当出现这类情况,我们就需要当 地政府部门开展好各项工作,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居民后期的生活问题,都要准确到位,我们必须遵守:“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的 开展发掘工作。

上海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二零零七年五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18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18

施工项目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措施 一、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设置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主管生产的副经理长为组长,由安全质量部主管文物保护工作,负责对施工期间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管理,调查处理施工期间的文物破坏事故。各施工队也要成立相应的文物保护组织,并设置兼职文物保护监督员。监督员必须热爱本工作,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知识,由责任心强、讲原则、能吃苦、讲奉献的先进工程师或职工担任。 二、文物保护职责 1、在参加设计交底时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环境特点,施工图中列入的文物保护工程内容,掌握设计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措施及要求。 2、主要负责具体文物保护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落实。施工前,要制定施工期间详细的文物保护措施报安质部批准。 3、在开工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报安质部批准。 4、经常进行施工现场巡视调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三、文物保护措施及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铁道部及湖北省有关文物保护的规定。本标段施工中要特别加强文物工作。 (1)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国家和湖北省有关文物保护、发掘等方面的法律,增

强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明白文物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意义和历史文物的不可再生性。让所有施工人员懂得文物和地质遗迹属国家所有,是珍贵的国家财产,必须倍加珍惜,悉心呵护。 (2)施工前熟悉本工程《文物普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树立文物保护的观念,了解文物保护的程序、措施和方法;与当地文物部门联系,了解当地的文物保护要求和相关标准,取得当地部门的支持;了解当地文物古迹、地质遗迹的分布范围,在其附近施工时加强观察,谨慎作业。 (3)在开工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和文物保护预案。 (4)若在文物保护区或建设控制带施工时,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要在施工现场作出明显的标志说明,并根据文物的性质、上级的要求进行施工,并安排专人负责现场管理。 (5)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或地质遗迹,立即停止施工,并保护现场,防止其被移动或损坏,同时立即向当地政府、文物及有关管理部门报告,不得私自挖掘、移动和处置,待文物管理部门作出处理决定后,严格按上级单位的意见处理、继续施工。 (6)在文物附近施工时,减少或避免重型机械施工,施工道路绕避通过,对文物进行隔离并设立明显标志。 (7)在下达技术交底时,我们将文物保护内容列入,让每一个现场施工的工人都明白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 (8)土方填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取土、弃土时,对现有的或规划的保护文物遗址,各项目经理部应采取避让的原则进行地点的选择。

《北京故宫文物的保护与作用价值》

《北京故宫文物的保护与作用价值》 xx年,故宫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合作编制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面世并征询意见。《规划》的保护对象为故宫及其产权归属单位,包括紫禁城、端门、大高玄殿、皇史宬和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共5处明清皇家建筑群,总占地面积为106公顷。规划范围与故宫的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即故宫周边区域等同,预计于2025年实现目标。 故宫以1500万人次的年接待观众数量,位居世界所有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之首。自xx年6月13日起,故宫试行每日限流8万人与实名制售票。 xx年8月22日,故宫在京宣布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科研课题全面启动。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是中国首个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综合研究性修复项目,故宫博物院将以此项目为契机,通过机制创新,建立文化遗产修复的科学规范,在国内创立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典范。 博物作用 故宫博物院的创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胜利,是对复辟势力的一次致命打击;其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举行故宫博物院成立典礼。 博物馆是以文化教育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实物的机构。将作为君主法统象征和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贵文物,变为全民

族的共有财富。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就制定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博物馆的法律,后来又颁布了《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这两份文件在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博物院已由草创走向成熟,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正轨的开端。 遗产价值 xx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古建筑保护意义

★古建筑保护意义 古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古建筑保护就就是保护历史文化的载体 古建筑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就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与“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与接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就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就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建筑的砖墙瞧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2、古建筑就是启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就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更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参观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可以感悟到其独特的魅力,更就是让国人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为我们曾创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筑品而自豪。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就是一座用青砖与黄泥垒砌的高40m 的佛塔,在地震山摇与狂风暴雨等安然无恙地经历了将近15 个世纪,这本身就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位于首都北京城的故宫,建筑设计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暇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殿柱蔚为壮观,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然而,故宫历经沧桑,饱经劫难,又因不能尽情饱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遗憾不已! 3、古建筑就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 古代建筑与其她物质文化遗存一样,就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我们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瞧出同一时期其她科学的发展情况与当时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 年,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就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就是一个创举。如果当时没有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的相当发展,这桥就是难以建成的。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就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因此,研究中国建筑史,古建筑就是最好的例证。 威尼斯宪章》说“: 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就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就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就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的见证。 4、古建筑就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也带动了城市公路交通与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这些古建筑不仅就是各市人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就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

文物作用

文物作用 文物作用的大小,是由文物价值的高低决定的。文物的作用主要有史料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 借鉴作用1、借鉴与发展的见证;2、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 教育作用1、文物的教育作用;2、文物教育的特点;3、文物教育的凝聚力;4、文物教育的场所。 史料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可证实文献之记载,校正文献之谬误,补充文献记载之缺佚。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文物则是研究、恢复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 证史作用 文物的证史作用中国古代文献是中国的文化宝库。而丰富多彩的文物,对古文献记载的证实,不仅增加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可靠性与珍贵性,而且又增加了实物资料,成为文献记载的真实见证。从另一个角度讲,文物可以证明文献记载的历史将文献和文物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文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相吻合者已不乏其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商代的世系。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载,经考证与《史记》记载基本相符《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记载了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并各有兵法传世的史实,《汉书·艺文志》中也作了著录。此后,《孙子兵法》不传,众说不一。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从而证明《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正确,使自隋代以来的疑问和误传得以澄清。《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的玉柙 (玉衣)葬制,也由河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广东、北京等地出土的完整玉衣或玉衣上的玉片及所使用的金缕、银缕、铜缕等得到证实。 正史作用 文物的正史作用在古代,有些史籍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误,有些在流传中缺佚,有些被统治阶级删改等,这就使文物的正史作用有了极其珍贵的价值。它的表现是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 在古代,金石学家以金石文字正诸史之谬误,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只限于金石,现在可利用各类文物中的资料订正文献记载。这就使文物的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发挥。 在地方志中对一些古迹的记载,由于时代的限制,缺乏资料,又未实地调查,往往以一些传说为据,使记载失实。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少已得以澄清,如河北省磁县许多古,在地方志等古籍中称为“曹操七十二疑”,但经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包括墓志)证明并非曹操七十二疑,而是北朝墓群,是东魏、北齐的皇室及王公贵族墓地。 在古文献中,往往记载一些生产和生活器物的状况,这些记载又往往被认为是它们产生的时间,以导致错误。《韩非子》、《周礼》中,有关于髹漆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薄板胎漆器出现于战国中期。实际上中国漆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即出土有漆器,商代遗址和墓葬中更有多处发现。这些出土文物,都校正了《韩非子》和《周礼》的记载。 补史作用 文物的补史作用对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以研究和恢复其历史面貌;对有文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要求

1\技术文件 1.1基础资料汇编(对编制区现状情况的资料汇总和分析评价) 1.1.1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1.1.2 自然环境(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特征等自然条件) 1.1.3 人口状况(人口空间分布、居住结构、居住密度) 1.1.4 土地利用现状(详细汇总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征地权属情况,列出“现状用地汇总表”) 1.1.4.1 用地结构及各类用地布局现状 1.1.4.2 已拨划或出让用地的征地权属情况 1.1.4.3 已批准的设计要点情况 1.1.5 建筑物状况(编制区建筑物用途、面积、建设年代、建筑质量与合法性等) 1.1.6 道路交通现状(等级系统、功能划分、红线及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交通设施的分布与规模、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1.1.7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对现状进行分析)1.1.8 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分布、规模、用地面积及管网等级和分布,并对现状进行分析)1.1.9 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编制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特色及环境特征等资料) 1.1.10环境保护现状(编制区主要污染源、污染类型及污染指标,并对环境保护状况分析)1.1.11其它 1.2说明书 1.2.1 前言(说明控规的背景及主要过程,包括规划的委托和编制过程等) 1.2.2 规划依据与原则(说明依据与原则,包括已审批的上层次规划及专项规划,适用的法规、规划和其它依据,控规所遵循的主要原则等) 1.2.3 现状概况与问题分析(简述编制区自然、历史和现状特点,分析评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并提出相应规划对策) 1.2.4 规划目标(根据上层次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制区发展条件,确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并预测编制区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1.2.5 用地布局(分析影响编制区用地布局结构与功能组织的重大因素,阐述用地布局与功能组织的基本思路及规划方案,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规模及规划要求,列出“规划用地汇总表”) 1.2.6 地块划分(分析评价影响编制区地块划分(包括地块细分,按照4.2.3、5.2.3规定)的要素,明确地块划分(包括细分)的依据和原则,确定地块划分(包括地块细分)的方法和结果 1.2.7 地块控制(按照规划控制的要求及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编制区的各地块建设用地性质和建设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有关要求详见4.2.4、4.2.5、5.2.4、5.2.5),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指标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论证)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关键性问题

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关键性问题 ——以杭州钱江新城为例 Key Issues of CBD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解决“城市病”的主要着力点,是“建设和谐宜居、美丽城市”的主要途径。 ——钱七虎院士

注意“里子”的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科学提高城市交通供给能力(发展大运量快 速公交系统、发展地下快速路和物流系统); 垃圾地下集运、卫生填埋和焚烧处理; 污水地下集运和地下污水处理厂; 海绵城市六字方针(渗、滞、蓄、净、用、排)、 雨洪地下储蓄和排洪、地下水银行 雨水利用、再生水利用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主要途径 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低密度能源利用——地源热泵系统 解决:交通拥堵;空气雾霾;城市内涝;城市水系、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地下超采漏斗区…..

1940 1960 1980 2000 2015 拉德芳斯蒙特利尔 列·阿莱 列·阿莱再改造 东京六本木新城波士顿中央大道 1850 地下市政系统 地下交通系统 综合性地下空间系统 地下空间 经典案例建设时间 深层地下空间系统

国务院办公厅的 指导意见及住建 部的通知多次强调: “先规划、后建设”“规划引领” “规划先行” 用什么样的规划来引领? 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在哪里?如何编制? 总体要求达到什么水平? 当前的关键是:

钱江新城核心区位于杭州市江干区,钱塘江北岸,总用地面积约4.02 平方公里。 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中央商务区、杭州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 功能定位 地上规划总建筑面积约850万平方米,地下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50万平方米。 规划建设规模 现状全部土地均已出让;80%以上的地块已建设完成; 政府及社会项目的总开发量约800万平方米;各类企业入驻达到1000家以上。 现状建成规模

关于古建筑文物保护中的施工重点和管理

关于古建筑文物保护中的施工重点和管理 关于古建筑文物保护中的施工重点和管理本文关键词:文物保护,古建筑,施工,重点,管理 关于古建筑文物保护中的施工重点和管理本文简介: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实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大部分古建筑文物主要分布在村镇,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上出现了一些管理不善的问题,最后造成了古建筑文物的损害,严重的影响了文物保护事业的未来发展,所以本文主要阐述了古建筑 关于古建筑文物保护中的施工重点和管理本文内容: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实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大部分古建筑文物主要分布在村镇,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上出现了一些管理不善的问题,最后造成了古建筑文物的损害,严重的影响了文物保护事业的未来发展,所以本文主要阐述了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措施。因此希望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切实的保护了古建筑文物的完整。关键词:古建筑文物;工程保护;施工管理;要点分析;引言我国社会的改革,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当做重要的施工项目,因为古建筑文物的价值连城,不可再生的问题让我们不仅应该努力创新对古建筑的保护,现在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主要分析了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要点分析,提高施工的管理水平。 1、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重点 1.1 柱、墙的基础进行勘察对于古代文物,有很多单体,一些单体被破坏,或者是在对新的临时结构的破坏基础上。面对这种情况,分别需要对原有的建筑柱网、平面开间、深度等进行详细说明,确定建筑材料。如果建筑物的一部分是新建在原来的建筑位置,它需要被移除。在这种情况下,修复和修复古文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通常会提高原有建筑的地面标高,所以,在进行作业时,管理人员需要逐层挖地,同时拍照、记录。 1.2 木作工程古

李晓东《文物学》名校考研真题(文物的价值与作用)【圣才出品】

第7章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简答 1.简述文物的价值。[西北大学2014年研] 答:文物价值是凝结在历史文化遗迹遗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的遗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它具有明显的双重特性,即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从整体来讲,文物必须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否则不称其为文物。三者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于物质文化遗存之中。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因此,文物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否定的。 (1)历史价值 在文物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中,历史价值是首要的。如上文所谈及的,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社会活动,任何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它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包含着当时社会的诸多内容。 (2)艺术价值 文物的艺术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有审美、欣赏、愉悦(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价值。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审美价值,主要是指文物给人的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欣赏价值,主要是指文物从观赏角度给人以精神作用,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价值,主要是指文物给人以娱乐、消遣。借鉴作用,主要是指从文物表现形式、手法技巧等方面学习借鉴以创新。美术史料价值,是指文物是研究美术史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3)科学价值

历史遗迹和遗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它的那个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按照唯物史观来看,劳动生产者所创造的一切,都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超过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产品是制造不出来的。古代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的本身,都蕴藏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信息。 2.简述陶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陶器的发明对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形态从采集、渔猎为主过渡到以农业(包括牧业)为主,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时代”。陶器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了一种自然物的质而制造出的一种物品,是史前人类最主要的发明之一,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体现了人类对水、土、火的认识和把握,开启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先河,为以后的建筑、雕塑与工艺美术等奠定了基础,是新石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1)陶器的出现和使用与农业和定居生活相关联,陶器的普及对促进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炊器是考古发现以来最早的陶器。陶器的出现使得人们经常性地煮熟食物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改变了史前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类体质和文明的不断进步。 (3)陶器的生产为以后金属的冶铸、瓷器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和经验。长期的制陶的基础对于冶铸金属漆过程中使用窑炉、坩埚和制苑等都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瓷器的出现更与人类长期制陶经验密不可分。 (4)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陶器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陶器制的砖等建筑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于建造房屋,从而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陶塑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

☆谈谈加强文物遗存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喻文波】

谈谈加强文物遗存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物遗存是人类历史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址,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为宝贵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加强文物遗存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精神、教育后人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文物遗存是文明古国的实物例证,是一本刻划岁月的书。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已载入了世界人类的文明史册。从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000多年前开始修筑的万里长城到明、清的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已有28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名录。在这28处世界遗产中,文物遗存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文物遗存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是文明古国的实物例证。 文物遗存往往还能飞渡重洋,传到异国他乡。唐朝鉴真和尚,克服了重重困难,远渡重洋,在日本传播友谊和文化,并在那里留存下了众多有关唐代的文物遗存。当人们到日本奈良参观唐昭提寺,看到1000多年前的古老建筑和鉴真大师的肖像时,人们犹如回到了唐代的环境之中。同样,印度

的佛教文化艺术也是飞越喜马拉雅山和沙漠戈壁来到我国,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现存的文物遗存中,佛教文物遗存占了很大的比例。 文物遗存有着十分巨大的魅力。古往今来,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引发了多少人的沉思。“发思古之悠情”,不仅使人伤感于昔日的兴衰往事,还能使人们从中吸取教益,陶冶性情,抒发情怀。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赤壁大战,孙、刘联盟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83万军马,体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赤壁古迹,被世代相传了下来。多少诗人词家为之讴歌咏唱,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更增添了古迹的光彩。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诗人怀古的情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想象与心情,成为千古绝唱。 三国赤壁只是我国众多著名的文物遗存中的一个,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之中,咏怀古迹,抒发情怀的辞章更是不知凡几。文采风韵与文物遗存相结合,构成了许许多多优美的交响乐章,给人间添彩,给大地增辉。 有人说,文物遗存本身就是一本刻划着岁月的书,在它的身上记载着许多历史故事。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曾经描写道:“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时,它还在说话呢。”在建筑方面,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我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

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文物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智慧的结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现代博物馆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的保护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保护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进而开辟文物保护、管理的新途径。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减少,如传统的民间习俗、 手工艺以及游戏等,丰富的民间文化蕴含着民族文化,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见证。有效的保护文物资源,就必须提高人民对文物的认识和了解,使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提高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文物,是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之重点。 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缺乏具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文物保护及管理队伍。由于基层文物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业务素质也存在着差异,因此造成文物工作人员对文物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及判断的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次,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文物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培训,造成目前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发展。所以,要尽可能地

将文物管理及保护工作中的不规范性、 不科学性及不完善性等问题加以改善,在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学习的同时,还应对其专业知识及技术进行灌输。 (二)工作环境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管理体制及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所承担的任务较为繁多。例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所、研究室、钻探公司、博物馆的职能及任务等全部在基层文物机构的工作范围之内。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不仅要负责行政管理,还要负责业务工作,人员的安排上显得过于紧张,使文物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四)经费短缺。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而在注重抓经济建设的形势下,许多地方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尽如人意,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基层文物工作的一大难题。由于经费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遗失;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人员经费难以落实, 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上报或保护,造成文物的流

什么是文物

什么是文物? 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物、遗迹)的总称。 文物可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其中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出土或传世的器物、古书画、古文献、古纸、古代纺织品、古代服饰、古玺印等各种古代遗物,近、现代纪念性遗物,民族、民俗遗物等; 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及近、现代有代表性的典型建筑等 谈谈你对文物学的看法 文物学是以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即对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遗迹作系统的研究。众所周知,各类文物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信息。通过对文物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探讨,恢复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从而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文物学属人文科学,同时又属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它与考古学、博物馆学关系十分密切,又涉及到艺术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首先,文物学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最长,其年代上限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同时,

即从人类制作第一把生产工具开始。其次,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比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又次,文物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再次,文物学研究有其自身目的。所以说文物学是在研究文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文物进行系统地研究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新型科学。 文物的价值有哪四个?即文物的四性。 有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纪念价值 文物的作用有哪些? 提供史料的作用外,还起着教育和借鉴的作用 史料大体可以分为哪四类? 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图画史料 文物学研究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1有辩证唯物论:即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2历史唯物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和思想等又反作用社会经济基础、3文化进化论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进化的,而文化的进化又是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制约的、4系统论对文物进行整体的、有机的研究,既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又要注意到各个局部间的相互关系,还要注意整体与环境的关系。、5定位论运用于史前聚落建筑遗迹和历史时期古代建筑(含遗迹和实体)的研究、6耗散结构论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秩序结构,即耗散结构。,等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样本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 定义: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以对地块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都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保规定为重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控制和引导。 2.控制性详细规划作用: 2.1承上启下,强调规划延续性。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价值即在于“承上启下”。 2.2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都市规划管理根据。 2.3体现都市设计构想。控制性详细规划可将都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宏观都市设计构想,以微观、详细控制规定加以体现。 2.4都市政策载体。 3.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特性: 3.1通过抽象表达方式实现规划意图 3.2具备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3.3综合性

3.4刚性和弹性相结合控制方式 3.5规划性和引导性结合 3.6通则式与判例式结合 3.7动态控制与互相转化也许(兼容性规定) 3.8强制性内容提出 4.控制性详细规划目的: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目的是指在都市总体规划指引下。 4.1明确所涉及地区发展定位,与上位都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相应内容相衔接,使之可以进一步分解和贯彻,拟定该地区在都市中分工。 4.2根据上述发展定位,综合考虑现状问题,已有规划、周边关系、将来挑战等因素,制定所涉及地区都市建设各项开发控制体系总体指标,并在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配制上贯彻到各地块,为实现所涉及地区发展定位提供保障。 4.3为各地块制定有关规划指标,作为法定技术管理工具,直接引导和控制地块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5.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 是通过指标制定来实现,其核心内容是其各项控制指标,可以分为规定性控

区域选择性联锁原理及应用-改

区域选择性联锁原理及应用 选择性是供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的一项最基本要求。具体含义是指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在最小范围内将故障部分从系统中切除,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供电。为保证上下级断路器间的选择性,通常采用阶梯法则,即通过上下级脱扣器动作电流差值和动作时间差的阶梯配合来实现。 如果配电系统层次较少(1~2级),各级保护定值差距很大,则选择性是有保证的。若级数较多(3级或以上),为保证选择性,一般除最末端断路器可配置瞬动特性外,其它各级需取消瞬时保护而仅设置短延时保护和过载保护,且主要通过时间差配合来实现。因此,越靠近电源侧,线路的供电可靠性要求越高,故障动作时间反而越长,短路带来的电动力和热效应破坏作用越大,显然与速动性的要求相悖。而且,级数越多,矛盾愈加突出。 采用区域选择联锁(ZSI)功能可较好地解决低压网络级间选择性的配合问题。 1、区域选择性联锁定义 所谓ZSI(Zone-Selection Interlocking)是指实现保护区域选择性的一种实用性技术,其功能是在保证上下级间选择性配合的前提下,实现保护以最短时限切除区域内故障,即在下级保护区域内的故障时,由下级保护迅速切除故障,同时闭锁上级保护,以实现级间选择性的配合。 2、区域选择性联锁工作原理 断路器采用智能化脱扣器或控制单元,当发生短路故障时,只有紧靠故障点的断路器处于瞬时保护状态,其他上级断路器处于定时保护状态,保证了断路器选择性动作。一般采用智能化脱扣器,用一根引导线把所有串联的保护装置连接起来。当检测到故障时,此引导线把每台断路器的定时指令传输给处于故障点直接上级的断路器。只有处于故障点直接上级的断路器接收不到定时指令时才瞬时脱扣,其工作原理如图 l所示。 3、区域选择性联锁技术措施 区域选择性联锁技术是指辐射式电网中各级断路器脱扣器之间通过通信或数据交换实现选择性跳闸。如图2所示,该系统为三级配电网络,第二级断路器QF1、QF2、QF3和第一级主断路器QF联锁,第三级断路器QF4、QF5和上级断路器 QF1联锁,三级断路器的延时时间分别设置为 0.4S、0.2S、0.1S。

施工现场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精选版

施工现场文物保护管理 规定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土建5102标项目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管理,预防项目建设对国家文物造成损坏,结合项目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土建5102标项目部所属建设项目建设期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以及重庆市有关文物保护、发掘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建设期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由项目经理部各部门以及施工班组构成。 第五条项目经理部设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书记任副组长,各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任组员,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 第六条各班组长负责本区域内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项目经理部负责施工中各项文物保护措施的实施。具体职责: (一)建立健全施工期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二)熟悉施工现场的环境特点,掌握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落实设计对文物保护的工程措施和要求;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学习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积极配合文物部门组织的文物挖掘抢救和搬迁保护工作。 第三章工作制度 第八条项目经理部主要负责人要熟悉掌握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和措施。 第九条项目经理部应切实落实文物保护工作,加强与地方文物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咨询,加强现场文物保护监督检查。 第十条开工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和文物保护预案。第十一条涉及文物保护的工程施工,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须作出标志说明,并安排专人负责现场管理。 第十二条施工中如发现文物遗迹(历史文物、古墓群、古生物化石及矿藏等),施工人员应立即停止施工,上报项目负责人,并及时向监理单位、业主(重庆轨道公司)、当地文物主管部门报告,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现场,待文物管理部门作出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四章附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八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本次课重点: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分类和地块划分;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 本次课难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于1980年代,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 第一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由于它面向未来,跨越时空,面临的不可预测因素很多,是一种粗线条的框架规划,需要有下一层次的规划将其深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对小范围内城市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总平面布局和空间形体组织。需要上一层次的规划对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进行控制,对开发模式和城市景观进行引导。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两者之间有效的过渡和衔接,起到深化前者和控制后者的作用,确保了规划体系的完善和连续。 2.管理的依据,建设的指导 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层次、深度适宜,同时又是采用规划管理语言表述规划的原则和目标,因此它是规划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城市建设的有效指导。控制什么,怎么控制都有章可循,避免了主观性和盲目性;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法律效力及其相应的规划法规,也使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得到了充分保证。 3.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控制性详细规划可将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宏观的城市设计构想,以微观、具体的控制要求加以体现,按照美学和空间艺术处理原则,从建筑单体环境和建筑群体环境两个层面对建筑设计和建筑建造提出指导性的综合设计要求建议,并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环境景观设计等的编制,为开发控制提供管理准则和设计框架。 4.城市政策的载体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都包含诸如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城市环境保护、鼓励开发建设等各方面广泛的城市政策的内容。 第二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土地使用性质的细分 一、建立三级控制体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