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第一周2017 年8月28 日课题 1.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体,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单个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几何体的某些特征将其分类。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情景中辨别各种几何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表达以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造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和实践等活动,将生活中常见实物模型抽象成简单的几何

体。

难点

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体的概念和动手做几何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

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1、课件中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要求学生能从中“发现”熟悉的几何体。

2、教师课前准备选择实物进行教学。

3、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体?

二、新课讲解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以课本上房间的一角为背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的几何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看一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书房中各个物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的?

找一找:找出你所认识的几何图形。

辨一辨: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描述一下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认一认: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电脑显示上面各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配注各几何体名称。

教学过程

圆柱圆锥正方体

长方体棱柱球

想一想: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以上的几何体,(在实物与几何体模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尤其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通过交流,总结,归纳形成直觉感受后,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抗赛(甲方出示实物,乙方作出类似于该实物的几何体的答案,数个轮回后交换角色),以此加深对简单几何体的感受和认识。

5、自学棱柱可分为直棱柱和斜棱柱,强调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

三、课堂练习

当学生对简单几何体有了明确的认识后,可借助P4习题1—1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类,并交流各自分类的方法,分类要求不要过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比如可以(1)按柱,锥,球,(2)按组成的面曲或平面。

练习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课时教案

第周年月日课题 1.1.2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提高认识空间图形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大量的实例中认真主动的思考,形成独立思考问题习惯。

2、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材分析重点

1、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

2、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难点

1、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2、认识“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的事实。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常见的几何体,并且可以从大量的实物中抽象出这些图形.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由一些基本元素构成的,那么构成这些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1.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在我们所见到的图形中,如果没有点、线、面就构不成图形.而点、线、面又有它们之间的关系。

2.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1)正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三个面围成的.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的,而圆柱上下底面是平的,侧面是曲面.

(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两条线,它们都是曲的.

(3)正方体有八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三边.

三、例题讲解

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

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解:由4个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6条线,其中有4条是直的,2条是曲的.

教学过程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例]下列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能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几何体.

解:图(1)可形成上面是圆锥,下面是圆柱的上下底面重合的几何体.

图(2)可形成一个圆柱. 图(3)可形成一个球. 图(4)可形成一个圆锥.

图(5)可形成两个底面重合的圆锥.

四、课堂练习

1.几何图形是由_____、_____、_____构成,面有_____面和_____面之分.

2.点动成_____、线动成_____、面动成_____.

3.长方体是由_____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_____个面围成的,圆锥是由_____个面围成的.其中围成圆锥的面有_____面,也有_____面.

解:1.点线面曲平 2.线面体 3.6 3 2 平曲

五、课时小结

1.通过丰富的例子,知道了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特征;

3.认识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练习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课时教案

第周年月日课题 1.2.1展开与折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2、了解棱柱展开图的形状,能正确地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活动中揭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

规范的语言。

难点

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为出发点,认识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棱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棱柱,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从做一做中认识棱柱的特性

1、棱柱上下底面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

2、侧棱都相等,侧面都是长方形;

3、棱柱的底面是n边形,它的侧棱就有n条,它的棱应有(n的3倍)条。

三、随堂练习

1、如图(1)长方体有_____个顶点,_____条棱,_____个面,这些面形状都是_____.

(2)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一定完全相同?

(3)哪些棱的长度一定相等?

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解:(1)8 12 6 长方形

(2)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3)相互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教学过程2、如下图,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

个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

3、一个六棱柱模型如图,它的底面边长都是

5厘米,侧棱长4厘米.(课本第2页图1—1)

观察这个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图1—4下问题中的面是指围成六棱柱的侧面和底面.

解:(1)8个面;其中6个侧面是长方形;两个底面是六边形;2个六边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所有侧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18条棱,6条侧棱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围成底面的所有棱长相等,均为5厘米.

四、课时小结

1.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棱柱的几个特性:

(1)上下底面完全相同;(2)侧棱长都相等;(3)侧面都是长方形等。

2.我们还通过想一想,折一折发现空间观念,积累了关于棱柱的展开与折叠的数学活动经验。

练习册展开与折叠(1)

课时教案

第周年月日课题 1.2.2展开与折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

2、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原型都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众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教材分析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

规范的语言。

难点

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内容

教师拿出圆柱形圆锥形实物展示沿虚线展开,侧面是一个什么图形会是什么图形?

教师拿出一个制作漂亮的正方体纸盒展示给学生看,又拿出另外一个同样制作的正方体纸盒的平面展开图给学生看并用手慢慢地折叠成正方体纸盒。

教师:人们是如何将平面纸做成如此漂亮的纸盒的呢?

导入新课:展开与折叠(二)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纸盒沿某条棱任意剪开,看看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注意剪开正方体棱的过程中,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它面相连。

学生进行裁剪,教师巡视。把学生剪好的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重复的不再贴),

可以得出11种不同的展开图:

教师:能否将得到的平面图形分类?你是按什么规律来分类的?

学生讨论得出分为4类

教师:一个正方体要将其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必须沿几条棱剪开?

学生:由于正方体有12条棱,6个面,将其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有5条(即未剪开的棱),因此需要剪开7条棱。

教 学 过 程

三、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 内容:练习1

教师: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以下平面图形。先想一想,再动手剪,剪错了不要紧,再粘上,重剪。

(1) (2)

学生思考,再动手剪,然后与同伴交流。请剪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剪法。 练习2

教师:贴出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面A 、面B 、面C 的对面各是哪个面? A

F

学生思考,猜想答案。

教师请一位同学用透明胶粘贴成正方体展示给同学们看,验证答案。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练习册展开与折叠(2)

教学后记

B C D

E

课时教案

第周年月日课题 1.3截一个几何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过程,掌握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对实物有限次的切截活动和用操作探索型课件进行的无限次的切截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重点

引导学生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难点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能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课件演示现实生活中物体的截面图。

1.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回答是何种物体的截面,并请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体会截出的面(截面)的含义。

2.活动操作: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

3.提出问题: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到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他们想象所得的截面可能的形状。让学生采取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

分别拖动A、B、C点可移动平面,双击动画按扭可使图形旋转,单击鼠标左键停止旋转。拖动点P可使图形旋转。

教学过程教师积极鼓励各小组请代表发言,说出他们利用实验操作型课件所观察到的截面的各种形状产生、变化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截面的原因。积极肯定同学们的正确推理。

二、活动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他们得到的不同的截面形状,特别是找出五边形、六边形等等。以及为什么产生不同截面的原因。

教师活动:小结同学们的发言。肯定学生的正确说法

三、知识应用

教师课件演示:鼓励学生完成所给出的其他立体图形的截面问题(能说出截面是什么形状)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截一个几何体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作用很大。

课件演示播放医学上发明CT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教师活动]:提问学生,谈观看录像的体会,谈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知识延伸

教师活动:提出让学生课后试一试,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能不能得到一个七边形。(这个问题通过学生对截面的产生规律的认识来解)

练习册截一个几何体

课时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题 1.4.1 从不同方向看

教学目标1、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形。

2、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合理的想象;在观察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合理清晰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能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3、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善于观察的习惯,在与他人合作、交流时和谐、友好地相处。

教材分析重点

能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合理清晰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能画出简单

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看《盲人摸象》的故事,提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盲人得出不同的大象形状?认识物体,当然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是看、观察,那么不同的角度观察是否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呢?

二、观察实物、探究新知

活动1:教师在展示台上放置三样物体(球、水瓶、水杯),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水瓶在中间,要求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并说说你实际看到了什么?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同样的三样物体,为什么看到的不是一样的呢?从而引出课题“从不同方向看”。

活动2:辨别活动:小华、小彬也和我们一样在观察,你知道四幅图中哪幅图是小华看到的?哪幅图是小彬看到的吗(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口述结论,并说出判断的理由。并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如“要同时看到兵乓球、水杯、水瓶,那么我们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呢?”

活动3:辨别活动:

教师在展示台上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和锥体的几何模型,要求学生思考:

(1)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什么,把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看到的是否一样?(2)五幅图分别是从什么方向上观察到的结果?

学过程教师引导下得出三种视图的概念,并要求学生画三种视图。

三、想想练练、巩固提高

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

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解:由4个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6条线,其中有4条是直的,2条是曲的.

1、分组拼几何模型,画一画组合体的三视图。

2、有一立方体组合模型,不论从什么方向看都是“田”字形,说说它是怎样组合的。(小组间可以互相合作、交流、观摩)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习册从不同方向看教

学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良好,课上反应热烈。

①②③④

课时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题 1.4.2 从不同方向看

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地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图。

2.会根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其主视图与左视图。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组合体及俯视图中数字的变化导致三种视图的变化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品质。

教材分析重点

脱离模型,画出相应的视图。

难点

根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主视图与左视图。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每位同学课前准备边长为5cm的正方体模型4个;教师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8个。

二、我搭你画

活动1: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由一位同学搭几何体(可以变换不同的搭法)其他同学画出其三种视图。

活动2:教师呈现一个搭建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从正面看有几列,每一列有几层?从左面看呢?从上往下看呢?

三、问题探究

例1:如图是由几个小立方体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块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1)小正方形中的数字是何含义?

小正方形中的数字是表示相应的位置有几个小正方体,也就是相应位置的层数。

(2)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先按题目所给的条件搭出模型,再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然后画出三种视图。(3)有没有用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以不用搭模型。由俯视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几何体从正面看有3列,第1列有一层、第2列有两层、第3列有一层,将俯视图逆时针旋转90度,再从正面看有2列,每一列都是两层。这样就可以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

教学过程例2如图所示的两幅图分别是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不搭模型,你能画出相应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吗?

四、试一试(学生活动)

例3用小立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

这样的几何体只有一种吗?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学生分组活动,通过尝试搭小立方块,相互合作,相互出点子,从活动中体会到答案不惟一,从活动中发现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根据主视图和俯视图,你能否不通过搭几何体模型,直接确定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最少摆法中其中之一所需个数:

3+2+1+1+1+1+1=10

最多时所需小立方块个数:

3+3+3+2+2+2+1=16

因此,最少需要10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16个小立方块。

学生练习:符合下列主视图和俯视图的几何体,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五、小结

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所得

练习册从不同方向看(2)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良好,课上反应热烈。

课时教案课题 2.2.1数轴

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

2.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材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

示有理数。

难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数学是如何利用数轴表示正数和零的?

2.你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二、解决问题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问题: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三、应用、拓展

例1 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P44)

例2 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3/2,-5,0,5,-4,-3/2

练一练:1.在下面数轴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教学过程2.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 (2){-4,2.5,-1.5,3.5};

1.P45第1、2题;

2.P46第1、4、5题

明晰: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习题2.2知识技能1、4题;练习册数轴(1)

课时教案课题 2.2.2数轴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数轴、相反数的概念;2.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3.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材分析重点

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

如何比较两个负数(尤其是两个负分数)的大小。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旧导入

1.数轴怎么画?

2.大于0的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哪一侧?小于0的数呢?

二、师生共同探索

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

1、想一想:-2与2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5与-5呢?3/2与-3/2呢?

明晰: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特别,0的相反数是0.

2、在温度计上显示的两个温度,上边的温度总比下边的温度高,例如,5℃在-2℃上边, 5℃高于-2℃;-1℃在-4℃上边,-1℃高于-4℃.

3、引导学生把温度计与数轴类比,自己归纳出来: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的规律.要提醒学生,用“<”连接两个以上数时,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不能出现5>0<4这样的式子.

例1 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2和+6 (2)0和-1.8 (3)-3/2和4

三、应用拓展

例2 观察数轴,找出符合下列要求的数:-2,-9,0.1,2,0,4,-3.5

(1)最大的正整数和最小的正整数;

(2)最大的负整数和最小的负整数;

(3)最大的整数和最小的整数;

(4)最小的正分数和最大的负分数.

(5)以上各数的相反数分别是什么?

学过程练一练:

1.把下列各组数从小到大用“<”号连接起来:

(1)3,-5,-4; (2)-9,16,-11;

2. P45第2题

四、小结

1.相反数

2. 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布置作业

P32第2、3题;联系拓广1题教学后记

课时教案课题 2.3绝对值

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分析重点

通过运用“| |”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难点

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让学生观察图画,并回答问题,“大象和两只小狗分别距离原点多远?”利用图画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入主题的重要环节。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内容:

1.引入绝对值概念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2.给出几对相反数,让学生求出它们的绝对值后,引导学生思考: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老师个别指导)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21,4

9

, 0, -7.8 21 3.“做一做”: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1.5,-3,-1,-5;

(2)求出(1)中各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你发现了什么?

例2 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1和-5; (2)-1.2 和-2.7。

第三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随堂练习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过 程 2.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 个,分别是 。 3.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 4,那么这个数等于 。 4.用>、<、=号填空

│-5│ 0 , │+3│ 0, │+8│ │-8│ , │-5│ │-8│. 5.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求它们的绝对值:

,6 ,-3 , ; 6.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2) (3) (4)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活动内容:总结: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2.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 (反思: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方法有几种?请举例说明。 拓展:1.字母 a 表示一个数,-a 表示什么?-a 一定是负数吗?

2.已知: ,求2x+3y 的值。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练习册绝对值

教学后记

2

3-45;,72101--;

,5.032--;,032-.7,7-0231

=-+-y x

课时教案课题 2.4.1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材分析重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实际问题: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比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那么全场共赢了5球.也就是

(+3)+(+2)=+5.①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②

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3)+(-2)=+1;③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3)+(+2)=-1;④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3)+0=+3;⑤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2)+0=-2;⑥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0+0=0. (7)

问题: 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看能不能从这些算式中得到启发,想办法归纳出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明晰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012年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2012年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案及教学 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淇滨小学司萍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

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定向诱导)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自主探究)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 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

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 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整理

知识共享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课程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的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知识共享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4、掌握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2、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全册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处处围绕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展开,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逐步实现由实物到图形、由图形到数字的抽象思维,使他们看见实物的数量能想到数的符号,看到数的符号能联想到具体的实物。 2. 注意提问的技巧性,缓解教学难度。如果直接询问学生几和第几的区别,学生比较难回答。但是结合生活实际询问学生一组中最喜欢的排第几?那么在潜意识中学生已经知道第几就是指一组中的某一个,再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区分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易于学生掌握。 1. 让学生自己在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的同时渗透分类知识,使学生明白1、2、3、4、5在图中表示什么,这些数字还可以表示什么,接着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用图形来表示,再根据图形抽象出数字,使学生体会到数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 写数之前给予学生书写姿势、握笔方法的指导,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抓住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1. 教材中安排了“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即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该用哪个数表示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注入了动力。

2. 在理解0的含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见到的“0”,从而直观形象地理解“0”除了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基准等。有了生活实例的证明,学生的理解才能更深入,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 6~10各数是在认识5以内数的基础上的一个发展,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知道数是对直观物体数量的描述,图画是一种半抽象活动,书写是完全的抽象。之所以把这三个要求放在同一道练习中,主要是让学生逐步体验实物、图像符号与数字符号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倒着数数这一过程,既扩大了学生对数的功能的认识,又让他们知道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特点,如数数的思维过程就是开放的、多样的。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然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 在作比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过程,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新课程理念。 1. 放动画课件,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明白数字大小的比较是以“一一对应”为基础的,便于学生正确理解“=”“>”“<”的不同含义,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逐步发展。 2.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特点,知道开口要对着较大的数,增强对大于号的感性认识。对两个数来说,大于、小于只是不同的表述形式,直接用同一件事引入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 以内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第一课时可爱的校园 教材分析: 课本第1—3页,教材主要通过一幅情境图,让学生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做到手口一致,也是入门课时。本节课是学生入学第一天的第一节数学课,消除学生对老师、同伴、学校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实现玩中学、做中悟、活动中拓展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做到手口一致。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体验学习的乐趣。 3、感受集体的温暖,热爱老师和同学。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挂图、数字儿歌和古诗等 场地:校园和教室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相了解 1、教师自我介绍 师:我姓赵,大家怎么称呼我呀?对,大家可以叫我赵老师。以后的学习生活就有我陪同大家一起度过,欢迎我吗? 2、与以前的教师做比较 师:小朋友在入学之前,有的生活在学前班,有的生活在幼儿园,对吧。那赵老师和你们以前的老师比起来,有什么不同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我以前的老师是男的,你是女的。 师:说得对。 生2:我以前的老师比你年轻(年老)。 生3:我以前的老师比你胖(瘦)。 生4:我以前的老师没有你漂亮(比你漂亮)。 生5:我以前的老师梳长发,你梳短发。 师:赵老师与你们以前老师的不同地方大家说得很全面,那我和你们以前的老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你们都是老师。) 师:对,我们都是老师,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学生。 3、猜老师的年龄 师:同学们刚才把赵老师和你们以前的老师做了比较,我想大家对我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那你们想对赵老师有更多的了解吗?我家住在皓月大路188号,花园小区1栋7单元,我家有3口人,分别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教案

主讲单元第一单元时间8月30日地点办公室主讲人参与人员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主讲要点 单元总目标 (《教师用书》解读)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认、会读、会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单元教材解读:只要分析讲解常规性的基础知识提炼、能力训练点和重难点的把握、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内容的整合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数10以内物体的量以及如何用数的形式表示10以内物体的量,这些内容安排在5个情境活动之中。“可爱的校园”主要是通过直观地数数,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就在他们的身边;“快乐的家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直观地数数与数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玩具”与“文具”两个情境活动是学习1-10各数的书写;而“小猫钓鱼”则是认识与书写“0”。 由于学习本单元的对象是初入学校的儿童,虽然他们在学前的生活中,以经积累了一些生活中数的给概念,但这些概念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相当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直观地数数的阶段。而进入课堂学习后,学生需要将直观地认识数,逐步过渡到对抽象数的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过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扩大学生的认识范围 对每个学生来说,学前所处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学生对生活中一些数的认识也存 在着差异,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参与学习,都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本单元安排的大量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通过学生对熟悉事例的叙述过程,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2、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数的实际意义 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其实际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符号的呈现是十分抽象的, 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数学符号与他们所认识的生活中直观物体量之间的关系。而本单元在编写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数的认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数、读数的过程中,逐步引出数字表示的符号。 3、在数数的过程中,引入书写的活动

新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1)班共有学生47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级上)《左右》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左右》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学具准备:投影仪、文具、文具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数学课堂。 (播放《解放路小学校歌》)好听吗?喜欢听的请举手,同学们你们看看自己举得是哪只手?想想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个新朋友:左、右。 1、认识右 现在请你伸出右手,能说一说,你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认识左 下面请伸出你的左手,说一说你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同学们,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在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呢。就像左耳朵、右耳朵,左眼、右眼,还有左腿、右腿(师边说边摸)。 3、位置不同时的左右 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咱们坐在同桌的两位同学也是好朋友,请同桌两位同学伸出你们的右手,相互握个手吧,同学们看一看你们是不是都伸的右手?(教师板书:站的位置不同,左右也不同)请同学们看一看图片,这些同学是不是都是靠右走的? 二、理解左边、右边 1、从左数、从右数 下面你能根据我们学到的新知识告诉我,从左数橡皮是第()个,从右数橡皮是第()个。(学生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怎么样,只要你认真、细心,小朋友们都是最棒的。 2、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下面老师要提的这个问题可是有难度的,请看,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有一位同学说了,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你们同意吗?乐乐有不同意见,听听乐乐怎么说吧。 乐乐的方法很好,你们会了吗? 三、闯关练习 本来今天老师想请熊大和熊二来我们的课堂上做客,可是光头强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左右》教学设计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随意地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 2、才播放的儿歌,同学们喜欢听吗? 3、欢听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4、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5、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6、“左”字和“右”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7、根据学生回答,师用红粉笔描出不一样的地方。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3)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来,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边摸边说,左脚――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2、动作游戏。 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自己的双手。老师喊口令,你们做动作。 起立!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说一说。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哪个同学愿意和老师对口令?其他同学当裁判。师:吴悠,吴悠,我问你,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淇滨小学司萍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

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定向诱导)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自主探究)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起来分类》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分类 第2课时一起来分类 【教学内容】 一起来分类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 的作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操作、合 作、表达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猜谜语。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它是我们的好伙伴。 2、对了,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带着书包来上学,老师想知道你们

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呀? 3、噢,除了一两个小朋友是爸爸妈妈帮助整理的以外,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自己整理的呀,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4、整理书包比赛。(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 (1)小朋友们平时都整理过书包,先请大家和同小组的小朋友们商量一下,打算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 (2)小朋友们开始互相讨论。 (3)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语数分的,有按书本分的。 5、组织学生看书。 6、小结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有什么好处。 二、探究新知。 1、分人物头像。 (1)请小朋友们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看这么多的客人,该怎样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组,陈老师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好,方法最多。 (2)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根据分的情况动手把黑板上的人物头像移动分类。 (3)分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按男女分;按年龄分;按是否戴眼镜分;按是否扎辫子分;按领子形状分;按是否系红领巾分…… 2、分动物。 (可以按生活环境、大小来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左右教案1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学具准备:、文具、文具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1、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师:今天有很多老师来我们班听课,让我们一起来鼓掌欢迎他们! 师:小朋友们刚才用什么拍掌呢?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的小手,想想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小朋友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小朋友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机器人的游戏。老师做遥控器,同学们来做机器人。遥控器发出指令后,看哪个机器人做得又对又准。机器人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课题 可爱的校园 课时进度 1课时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数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数来认识数。3.初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认真倾听他人看法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能够分类数数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二、探索新知,认识加法(三)自主发现四)实践活动(五)归纳总结生:(异口同声地)想。(学生互相说)生1:我看到图中有小松鼠、蝴蝶。生2:我看到有小熊、小鸟、大象、小兔、树、花、蘑菇,还有字。生:能。(学生前后4人为一组认真地去数,他们有的先数小熊的个数,也有的先数小兔子,还有

的先数小鸟的只数,当数的结果不一样时,又重新去数,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生:我数出来有5个字、9只小鸟、2只小兔、4只松鼠、6只小熊、3个蘑菇、8棵树、7朵花、1头大象、10只蝴蝶。生1:我给它们从小到大排,1,2,3,4,5,6,7,8,9,10。生2:我还可以按从大到小排队,10,9,8,7,6,5,4,3,2,1。生3:我给它们排成两队,单数一队,双数一队。1,3,5,7,9,2,4,6,8,10。(学生边说边挪动图片。生:能。生1:教室里有6盏灯、2个电扇。 生2:4扇窗户、1块黑板、2个板擦。 生3:同学们带来8辆玩具车。 生4:有5个变形金刚、3个布娃娃。 生5:我铅笔盒里有10枝铅笔。(学生们数出操场上有10棵树、2个篮球架、1个沙坑、1根旗杆、4个单杠、3个双杠……)生1:我看到了小动物上学的情境,数了它们的个数,还给它们排了队。生2:我知道了教室里的东西可以用10以内的数表示。生3:我数了操场上有10棵树。生4:我知道了同学们带的玩具个数也可以数出来。生:(齐声答)好!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校开学了。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些小动物非常羡慕你们,它们也建了一所动物小学,今天也开学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上学的情境呀?师:好,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教科书第2~3页插图师:请你们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能看到什么呀?说给你旁边的同学听一听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来说)(教师边听边贴出对应的图片)师:

小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课题可爱的校园总课时第 1课时 教学内容:可爱的校园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1.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2.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统计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3.教材为教师留下创造空间;可结合自身教学需求;生发出新的思想创意;内华自己的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及改善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教研专题: 恰当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和顺序。 2、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认识和理解0的产生和意义。 4、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1、数数中手口一致;渗透综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思考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倾听、提问、操作等良好学习品质。 5、教会学生美观、漂亮地书写数字。 课时安排:6-7课时 第一课时 可爱的校园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流程设计 三、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小组交流的作用。 1、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1)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 (2)集体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version of the first grad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full textbook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课题 可爱的校园 课时进度 1课时 课型特点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数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数来认识数。3.初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认真倾听他人看法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能够分类数数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二、探索新知,认识加法 (三)自主发现 四)实践活动 (五)归纳总结 生:(异口同声地)想。(学生互相说)生1:我看到图中有小松鼠、蝴蝶。生2:我看到有小熊、小鸟、大象、小兔、树、花、蘑菇,还有字。生:能。(学生前后4人为一组认真地去数,他们有的先数小熊的个数,也有的先数小兔子,还有的先数小鸟的只数,当数的结果不一样时,又重新去数,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生:我数出来有5个字、9只小鸟、2只小兔、4只松鼠、6只小熊、3个蘑菇、8棵树、7朵花、1头大象、10只蝴蝶。生1:我给它们从小到大排,1,2,3,4,5,6,7,8,9,10。生2:我还可以按从大到小排队,10,9,8,7,6,5,4,3,2,1。生3:我给它们排成两队,单数一队,双数一队。1,3,5,7,9,2,4,6,8,10。(学生边说边挪动图片。生:能。生1:教室里有6盏灯、2个电扇。 生2:4扇窗户、1块黑板、2个板擦。 生3:同学们带来8辆玩具车。 生4:有5个变形金刚、3个布娃娃。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1 数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数的认识。 1. 使学生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 使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对应的思想。 3. 使学生领悟基数(表示几个)和序数(表示第几)的含义。 重点: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难点:在比较两类物体的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课件。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新内容我们就学完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师:先想一想,在“数的认识”这一小板块,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 ?数大小的比较。 师:对,看图中有几只小鸡?几只小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 生1:有4只小鸡,有6只小鸭,我知道了小鸡比小鸭少,4<6。 生2:有4只小鸡,有6只小鸭,我知道了小鸭比小鸡多,6>4。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说6比4大,也可以说4比6小,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对着比,也可以数出来之后根据数的顺序再比。我们还学了什么呢? ?学了同一个数,既可以表示几个,又可以表示第几。 师:是啊,看图(课件出示),有几只小动物?小猫排在第几? 生:有7个小动物,小猫排第7。 师:这两句话中的“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7只”表示的是一共有7只小动物,是较多的,“第7”表示的是这7只中的一只。 师:解释得很好,理解得很透彻啊!想想我们还学什么呢? ?学了古人计数的方法,跟计数器有点相似。 师:说具体点,可以举例子。别人也可以补充。 生1:古人用1块大石头表示10,就像计数器上十位上的数字;用小石头表示一个一个的一,就像计数器个位上的数字。 生2:是有点像,同是1块石头,大的可以表示10,小的就表示1;同是数字“1”,在个位上就表示1个一,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教案 第一课时淘气的校园 【教学内容】 淘气的校园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情境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可以从中提出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并运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答。 2.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答。 难点: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真观察过我们美丽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里面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能发现它。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淘气的校园”照片,淘气的校园里课余活动的时候可真热闹哇!你能找到淘气校园里的数学信息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看哪个小组发现的信息多?先分工吧,在小组里找一个人做记录,其余的人来认真地找信息。开始吧!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教学楼是长方体的,有2层,9扇窗户。 旗杆是圆柱形的,比树还高。

有6人在跳绳,有7人在踢毽子。 有8人在跑步,有12人在踢足球,还有1人在捡球。 …… 同学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试着解答出来。 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6+7=13 跑步的和踢足球的一共有多少人?8+12=20 跳绳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6+8=14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能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很好。自己积极发言的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才能不断进步。今后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能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切相连。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