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中心小学兰玲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编排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组第1课《古诗词三首》中,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指点。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说教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法:创设春天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诗词比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感受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四、说过程

【教学过程预设】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青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理解读,洞察美。

精读感情: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诵读悟情,深化美。

1、投影出示两首诗:

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

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四)延伸读,升华美。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六)板书设计

尽量做到简明扼要。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古诗词三首》包括《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独坐敬亭山》诗人李白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 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 写照。 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忆江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 《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写出了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 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古诗的意思基本能理解。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词的意思。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以读 促悟,对话入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达到明意、入境,培养想象 能力和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 智慧。” 在本学段有关古诗文的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 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根据《2011年版新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古诗文阅读要求,结合古诗文 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

人教部编版《望洞庭》优秀教案1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

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 4.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20)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课件出示2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板书:望洞庭) 3.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课件出示22)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

《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 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引出题目——《望洞庭》并对洞庭湖做一下简介。出示PPT

小学语文《望洞庭》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望洞庭》说课稿范文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读文三部曲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书,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和延伸……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设计了“做饭问 题”“数学竞赛”等巩固练习。做饭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17分钟或27分钟,为此引起学生争议。这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在交流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如果是用一个炉火做饭,就要27分钟如果有两个炉火做饭就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少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与于吴越。 【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二、选择题: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分析: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岸齐平。B、是气势磅礴。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望洞庭 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重点) 2.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感受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说学法】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清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理解读,洞察美 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诵读悟情,深化美 1.投影出示两首诗: 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四)延伸读,升华美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新部编版) 《望洞庭》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望洞庭 说课稿 包含详细的授课过程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某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寺两首中的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大脑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板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课件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地理位置,然后出示秋月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3、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将标题补充完整。“望洞庭” 【二】自读理解,想象画面 (一)自读自悟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 2、再读思考初步感受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中心小学兰玲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编排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组第1课《古诗词三首》中,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指点。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说教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法:创设春天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诗词比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感受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四、说过程 【教学过程预设】 (一)整体读,感知美。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螺”,会写“螺、庭、潭”三个生字。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味,能背诵古诗。 3、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圈点勾画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一年级到现在读过很多古诗,其中有很多描写山水的诗句,你们看。出示图片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师:是李白笔下的山;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是诗仙李白笔下的水;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这是苏轼笔下的山,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是苏轼眼中的水; 师: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

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洞庭,看老师写课题:洞庭。庭,半包围结构,在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候,内里不外露,广的竖撇要写的舒展,里面的廷要写端正写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怎样的看?出示图片,甲骨文中的望很传神,多像一个人抬头向远处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之前背诵的山水相关诗句导入课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板书课题时候要指导半包围字的写法,同时出示甲骨文“望”传神的阐释了这个字的含义,孩子们对“望”会有更深的理解,带着理解再读课题,相信孩子们会理解这首诗是作者远看洞庭湖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字字落实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齐读课题,,不要拖长音,再来一次!那作者究竟都望到了什么呢?自己按要求读读古诗吧! 出示要求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生:(练习读诗)师:谁来读?(指名读) 生:(读《望洞庭》师:声音真好听,更重要的是你读准了字音,做到了“字字落实”! 板书:字字落实尤其这个生字“螺”你都读对了。(在原幻灯片上呈现螺拼音,青螺变色,)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 说课稿

作品编号:8712358496587631697458912354698 学校:朱于南市格龟起镇安绸小学* 教师:绩安又* 班级:可汗自壹班* 望洞庭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望洞庭湖(说课稿)(3)

《望洞庭》说课稿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

2018年秋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含板书及反思)

2018年秋新人教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洞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回家查找诗句的诗意;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唐诗。(课前引导学生交流预习体会,可自由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用一句话说说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老师把诗默写在黑板上,请你照着老师认真抄写下来。 教师默写古诗,学生抄写。 2、抄写好了,请认真地对照一下,看有没有抄错的地方。尤其是“亭”这个生字,看看它怎么写的?(为了节约时间和加强学生对“亭”字的印象,可在课前把诗抄写在黑板上,故意把“亭”写错,让学生主动发现) 3、请你读一读这首诗吧,看谁能读正确,最好能读得有诗的味道。 4、教师范读。指名读,让学生把诗读正确。 三、合作探究,析文入境 1、现在大家会读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看看谁能通过预习,大致地了解这首诗? 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2、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或者说你看到怎样的一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精编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 1《忆江南》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

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 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 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 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 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 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 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

部编版初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说课稿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推荐篇目中的一首,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景的描写,含蓄表达希望得到张九龄丞相的赏识和推荐,从而能一展抱负的思想感情。全诗写景由静及动,动静结合,写洞庭湖气势之磅礴,大开大合;望丞相提携之情思,委婉恳切。 根据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涵”、“蒸”、“撼”等关键字、词,体会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感受作者的雄心壮志; 2、通过品读“无”、“耻”、“端居”、“坐观”、“徒”等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失落、希望得到帮助跻身士林的心情; 3、通过对比朗读,入情入境地读出诗歌的味道,体味诗人内心的起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品读“涵”、“蒸”、“撼”等关键字、词,体会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感受诗人的雄心壮志。 2、通过品读“无”、“耻”、“端居”、“坐观”、“徒”等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失落、希望得到帮助跻身士林的心情。

难点:通过对比朗读,入情入境地读出诗歌的味道,体味诗人内心的起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们 准备采用的教法是美读感知法,评析欣赏法、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法上,我们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入情入境地读出诗歌的味道,体味诗人内心的起伏。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平实导入,直切主题 引导学生直面诗歌的朗读要点,不作过多渲染和铺垫,并引用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话切入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简单有效不花哨,即能帮助学生快速回忆起

部编版《望洞庭》教案设计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和山水 人景观察想象

望洞庭 说课稿

17 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b.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c.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d,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引出题目——《望洞庭》并对洞庭湖做一下简介。出示PPT (二)初读感知,熟悉生字。出示PPT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初读感知环节。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古诗,准确掌握字音。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意境。多媒体出示古诗朗读,教师范读。 (三)再读古诗,提出质疑。 让学生自己默读并画出难以理解的古诗字词。 (四)整体回顾,理解诗意 1、通过读古诗,学生们对古诗大概的了解是什么?是如何理解诗人写这首古诗的意境?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望的意思是:遥望。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2、对古诗逐句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在对古诗做全面分析了解的情况下,我做了如下预设:出示PP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