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思考

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思考

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思考
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思考

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思考

——以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例

一、水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及哲学依据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我国基本水情特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解决水资源问题,先后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影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认识到了生态问题,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制度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自然地先在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1]。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在自然界广大的范围中,“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因此,自然环境是人进行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离开了这些,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因此,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不应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只有这样,人才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

同时,马克思还辩证的提出人与自然地关系,即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改变自然的状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原始自然打上人类的印记,对自然的面貌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

负面的。当人改造自然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顺应发展规律的行为也成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维持了生态平衡。而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则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消耗,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都会使原有的生物循环链条断裂,人类自身也必然从中受到伤害。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实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一部分。为此,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应采用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以最小的消耗和对环境最小的伤害获得最科学、持续的发展。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环境并不矛盾,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实现人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

二、我国水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的缺陷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水是生态之基,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制约因素,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基础和重要载体,水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一环,更应该给与高度的重视。我国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主要问题表现为宏观发展全局中微观具体生态制度的缺失[2]。

(一)政府行政制度不科学

在十七大报告上,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但是很多地方政府的生态政治意识仍旧停留在较低的认知水平。“在我国传统政治思维中,一直将自然生态系统看成人类社会的附属物,忽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这种传统的政治思维定势,一直程度不同地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当传统的政治思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忽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生态政治意识的缺失便成为束缚我国生态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3]。

首先,自科学发展观提出和实践以来,在中国当前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中,仍然存在着过分重视经济发展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片面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阻碍了中国建设资源友好型、环境节约型社会,制约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行政管理职能和监管分散。第一,由于中国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生态保护职能分散在许多部门,资源、环境和生态之间又需

要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这种不合理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部门职能分工,造就了中国分散的管理模式,其弊端不少。第二,由于现行的绩效考评主要还是以经济为主,地方政府往往会优先考虑经济。同时,地方政府又是地方环保部门的衣食父母,掌握着它们的人事安排和财政权力,这样一来,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开展必然受制于地方政府,从而导致中央政府难以落实对地方的环境保护责任制。第三,区域、流域环境管理体制亟待改革。行政区域与流域边界不一致,很难协调行政管理与流域管理。水资源利用均最大程度地为本地区谋利,上下游缺乏一致的水质目标。但区域环境损害或污染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失调,却最大限度地扩散到全流域范围中。

(二)水保护产权制度不明晰

我国涉及水的管理部门较多,但存在着职责分工不明,管理效果差,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涉及水的法律有4部,即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和防洪法,国务院和有关部委还颁布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涉及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和污染防治等各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不一致、不适用的地方,在水的管理上还存在着“真空”或重叠交叉,影响了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水体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但在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上却存在着实际的可操作性问题:一是环保部门起草的地表水体功能区划与水务部门制定的水资源功能区划的相互关系问题,二者都是由政府发布的,但各有侧重;二是水体多重功能的相互冲突问题。基本上每一个水体的使用功能都不止一个,在实际应用中不乏多重功能的矛盾;三是水体功能区的管理往往滞后,致使违法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总之,水体功能划分缺乏明确的细则和协同管理,落实起来存在困难[4]。

我国水环境管理体制的主要机构性问题是水资源管理与水污染控制的分离以及有关国家与地方部门的条块分割。环境保护部虽然全面负责水环境保护与管理,但与其他很多机构分享权力,责权交叉多,往往导致“谁都该管”而“谁都管不了”的现象。在水环境政策上,我国水资源的无偿使用和低水价政策,不利于节约用水和污水资源化。

(三)社会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水权制度建设不不完善,以及市场在水资源定价上发挥的作用有限,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在潜意识里形成水资源是可以供无限使用的,是低价的,从而造成了公众对参与水生态保护的主体意识不强,以及对相关水生态保护知识的缺乏。

法律制度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保证,尽管我国在《环境保护法》中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其他的相关制度中也提到了公众参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对于怎样促进公众参与、参与的具体方式、如何保障公众参与权利的实现和违反法律规定阻碍公众参与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还没有明确规定,且相关立法规定太分散,容易出现法条间的冲突,以致相关法律并未在实践中产生法律约束力,缺乏可操作性,不能为公众参与提供行为规范。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内容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阻碍了公众全面有效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5]。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是生态信息知情权,而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公开非常有限。官方公布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全国或大范围的宏观生态总体状况,小范围微观生态状况的详细资料则严重不足,而后者与公众切身利益的联系更为紧密,更有可能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其中。与此同时,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政府仅负有公开生态及各生态因素基本状况、法律和政策的义务,远远无法满足公众参与的实际需要; 并且,政府信息公开具有报喜不报忧的现实主义倾向,在片面夸大积极影响的同时可能缩小甚至不披露侵害公众生态权益的负面状况、不全面公布公众参与的意见等。这些都会对公众参与形成不良导向,在舆论造势先入为主的影响下,公众在是否参与、参与的形式和参与的环节等方面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听证制度中平等辩论不充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总体来说,信息公开机制还不健全,公众知情权的不充分往往加大了公众参与的难度与成本,影响公众切实有效地进行参与,这已经成为阻碍公众参与的一大障碍[6]。

三、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改革方向

水利部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目标:一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7];二是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三是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四是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

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五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总结提出的这五大目标比较符合实际,也是目前水利部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要目标,应狠抓落实,确保目标如期实现,对此具体建议如下:

(一)完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管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补偿制度”。首先要求各部门切实完善协调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管工作做到实处; 同时健全流域和区域联合水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机制,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执法监督。其次,完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明确跨行政区水体水质超标判定规则,建立省界断面流量和水质达标责任制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责任制,加强监测和考核。再次,建立完善的规划落实监督制度,保证水资源和水环境规划切实发挥综合调控作用。最后,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水环境损害诉讼赔偿制度[8]。

(二)加快建立与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

制定符合我国发展实际和适应我国水资源管理特点的水生态补偿制度,围绕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基本目标,处理好全流域和跨流域范围内受益者、保护者、破坏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是要研究水源地保护建设过程中牺牲当地经济发展的补偿机制。二是要研究超计划用水和挤占生态用水补偿机制。三是要研究水环境损害和水污染补偿机制。四是要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机制。五是要健全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六是要健全跨流域调水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推动社会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监督

未来我国水资源矛盾持续突出,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社会矛盾,相对落后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对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形成潜在阻碍。这些形势要求我们未来必须创新水资源社会管理,化解各类水资源社会矛盾。首先,要求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全社会水生态文明意识。其次,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水管理机制,完善水资源社会管理程序

和规则,利用听证会、政策规划立法公开咨询和征询等形式,广泛听取和吸收公众建议。再次,推进基本公共水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民生,以发展化解水资源社会矛盾。最后,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鼓励各种水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和个人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水资源管理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得益彰的局面[9]。

四、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总面积 3.69 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流域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虽然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尤其是“零点行动”以后,区内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控制。但水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2007 年 5 月底,由于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近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0]。

(一)完善政府行政考核制度

太湖污染久治不见成效,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与我国现有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不无关系。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迅速,一个地方政府是否有所作为,往往是以GDP数字来片面界定,忽视了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后江苏省委、省政府立即在无锡召开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 会议明确提出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将环保优先落实到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 采取最严厉的整治手段,建立最严密的监控体系。从长远看, 要想完成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就要加大力量研究并采用“绿色绩效”的衡量指标, 将环境成本从经济指标中扣除,形成衡量选择政府官员更全面的标准。官员绿色绩效与政府官员任免密切挂钩以及对主要领导实行生态保护一票否决制和责任人制度将有效促使政府官员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整体规划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

太湖流域水生态的保护必须以流域为单元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找准切入点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

体系,跳出现有纯粹的行政管理体系,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纳入进来。这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太湖流域水行政管理部门、用水单位和环境保护组织、媒体组织等第三方组织,它们是太湖流域治理中的参与者可以形成一种网络型组织的关系。通过这种网络型的组织形式,实现从流域层面上实现流域水生态的总体保护框架和结构,同时,兼顾中、上、下游地区的利益,确保流域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整个流域内可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谁共建谁共享”的原则构建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

(三)健全相应法律法规

结合太湖流域的实际,依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组织制定《太湖流域水管理条例》、《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太湖流域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流域性和地方性《水法》的配套政策法规,把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规划、实施和管理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用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以促进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建立太湖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干预环境执法的现象,执法不严是造成太湖水生态环境改善不显著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加强立法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水政监察人员的道德业务素质和整体执法能力,健全执法目标管理制度,增强执法力度,坚决克服执法中存在的“以罚代刑”“重罪轻罚”的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使水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律化,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

五、结语

由于社会和人们价值观的差异,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指标、实施方法和效果会有不同的标准,但人水和谐的根本目标是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人水和谐基本特征是人类尽量少遭受洪旱灾害影响、人类用水安全得到保证和水生态系统良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不仅应该与洪旱灾害防治和人类用水安全处于同一个级别,在一定时段和地域上甚至是放在首要位置。

由于水域污染范围广,时间长,水生态系统演变机制复杂,而且社会和人们对于水域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的难度大,所以水生态系统建设必须从制度建设、生态修复、水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共同推进才会取得成效。同时应该下大力气进行水文化建设,增强公民的生态主体意识,鼓励社会公众更

加积极的投身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工程中,实现政府主导和民众积极参与的良好互动局面,切实把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席宛秋.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学, 2011.

[2]张春华. 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制度维度[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3 (002): 28-31.

[3]张瑞, 秦书生. 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建构探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8): 79-83.

[4]李雪松. 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05.

[5]翁志勇. 生态文明建设: 问题及对策思考[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 (11): 32-36.

[6]王越, 费艳颖.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 新疆社会科学, 2013 (5).

[7]左其亭. 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 中国水利, 2013 (4): 1-3.

[8]詹卫华, 汪升华, 李玮, 等. 水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及路径探讨[J]. 中国水利, 2013

(9): 4-6.

[9]卓越, 赵蕾. 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 2007.

[10]韩春. 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D].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10.

2020年专业技术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试题与答案-(1932)

2020 年专业技术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试题及答案 单选 1.我国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 1.0 分)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九大 我的答案: A √答对 2.发展绿色经济的导向是()。( 1.0 分) A.生态科技 B.能源类型 C.市场 D.资本 我的答案: A ×答错 3.2016 年 12 月,为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1.0 分) 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B.《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C.《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方案》 D.《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组成单位成员名 单》 我的答案: A √答对 4.()是环境权的核心,是指日照权、眺望权、景观权、嫌烟权、亲水权、清洁空气 权、公园利用权、历史性环境权、享有自然权等。( 1.0 分) A.环境资源使用权 B.环境状况知情权 C.环境参与权 D.环境侵害请求权 我的答案: A √答对 5.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还要关 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范围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范围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 来发展。这属于生态文明意识中的()意识。( 1.0 分) A.发展 B.全球 C.公众参与

D.环境道德 我的答案: A ×答错 6.世界上第一本将环保作为主题的科普图书是()。( 1.0 分) A.《封闭圈》 B.《增长的极限》 C.《只有一个地球》 D.《寂静的春天》 我的答案: D √答对 7.2018 年 10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发布的《全球升温 1.5 ℃特别报告》指出,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增幅最早可能会在()达到 1.5 ℃。( 1.0 分) A.2025 年 B.2030 年 C.2035 年 D.2050 年 我的答案: B √答对 8.()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 1.0 分) A.游牧文明

2020年专业技术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试题及答案

1.()年,联合国委托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篇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兰报告》)。(分) 2.()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既包括向国家环境行政机关主张权利,又包括向司法机关要求权利保护。(分) A.环境资源使用权 B.环境状况知情权 C.环境参与权 D.环境侵害请求权 年,全球环境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分) A.提出全球治理理论 B.“全球治理委员会”成立 C.发表了《天涯成比邻》研究报告 D.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全球治理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与“公正合理”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痕量污染物的是()。(分) 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B.内分泌干扰物 C.持久性毒害污染物 D.常规污染物 5.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出现“生态文明”一词的是()。(分) A.《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C.《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D.《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截至2019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一共公布了()批绿色制造名单。(分) 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型社会。(分) A.节水排污 B.节能减排 C.环境友好 D.人口协调 8.国际社会在1997年制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类公约,它是()。(分) A.《巴黎协定》 B.《京都议定书》 C.《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D.《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9.()通过了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议程——《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分) A.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B.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C.第一届联合国环境大会 D.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水和谐新XX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水和谐新XX 今天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我们隆重纪念这两个节日,旨在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更加了解市情水情,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爱水、护水、节水意识,加大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促进XX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作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水资源极度紧缺地区之一的XX,在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现代宜居魅力新XX的进程中,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科学实施,促进XX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显得刻不容缓。为此,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不断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维护河湖健康,夯实水污染防治工作。XX地处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晋北黄土高原,市内主要河流有桑干河、唐河、南洋河、御河、十里河等,分属海河流域永定河、大清河水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市城市化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水污染状况十分严峻。据水质监测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境内已无一类地表水,主要河段均已受到污染,特别是市区主要河段污染更为严重,已失去使用功能,市区部分区域中浅层地下水质恶化,已不宜饮用。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XX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全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维护河湖健康、促进人水和谐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要严格落实水功能区划的各项要求,依法加强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质监测和控制网络体系。要加快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深入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要加强入河排污口达标排放监控管理,严格实施排污口审批和监督制度,严禁水污染物超标排放。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网建设及回用设施建设,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要完善水源地污

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以及相同或不同群落之间关系的科学,[1]自20世纪中叶开始将道德准则的目光投向全球性的生态问题。随即,生态伦理研究的学术视角成为焦点,至今学界对生态伦理的关注仍方兴未艾。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视角研究生态伦理问题可谓学坛的一大亮点,得到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肯定,享有较高的国际地位。目前,就研究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而言,其学术成果浩繁累硕,但大多从道家源头《老》、《庄》之学出发统视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观,或从道教“戒杀”、“护生”的清规戒律中研究生态伦理的实践法则,鲜有以时间序列为尺度研究道教哲学中生态伦理思想的演变特征。为此,文章试图从道教的历史流变视角出发做一大胆尝试,鉴于道教经典繁多,择要述其一二观之,以期在灿若繁星的道教经典中撷得一缕毫光,在完善学科系统性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抛砖引玉之用。 一、先秦迄元的生态伦理观 (一)先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卧则居居,起则于于……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3]。子华子云:“厚而不博,敬守一事,正性是喜。群众不周,而务成一能。尽能既成,四夷乃平。唯彼天符,不周而周。”(《吕氏春秋·知度》)此处讲天人共存,蕴含一种原始的纯然之态。 (二)秦汉魏晋 “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吕氏春秋 ·重己》)“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也。人当念重本也……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河上公《老子章句》)“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4]所谓适欲、返本,根义在于要求人们各守纯性、唤醒自性,与当时经学相互对待又针砭经学的浮华。 (三)南北朝隋唐 “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得道也……有天有地而无人物,何成养乎?故《五千文》曰:‘三生万物。’”①《本际经》云:“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曰自然。”《本际经》有偈颂说:“众生根本相,毕竟如虚空。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道藏》有云:“仰寻道经《上清上品》,事极高真之业;佛经《妙法莲花》,理会一乘之致;仙书《庄子内篇》,义穷玄任之境。此三道足以包括万象,体具幽明。”此时期的生态观沾了佛学的风气,寻求顺任自然的逍遥境界。 (四)宋元 “有天地,有日月,有水火,有阴阳,谓之真道。经云:纯阳而不生,纯阴而不长,阴阳和合者,能生万物。”②“全真之教,微妙玄通,广大悉备,在人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大抵绝贪去欲,返朴还淳,屈己从人,懋功崇德,则为游藩之渐。”③“诚能致‘中和’于一 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王晓伟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所谓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意指道教对待生态问题的理念。文章基于对历史文献的分析,粗 略梳理了先秦迄元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旨在分析其历史流变特征及实践原则。粗浅以为历史时期道教哲思中的生态伦理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具有生态和合性和生态持续性两大原则。 关键词:道教;生态伦理;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2-12.作者简介:王晓伟(1987-),男,山东莱芜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①《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②《道藏》。③《长春道教源流》。 第19卷第1期Vol.19No.1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12年3月March 2012

专家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专家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9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专家表示,这个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部署,改革要遵循“六个坚持”,搭建好基础性制度框架,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专家指出,要坚持正确方向,首先需要有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作为指导。比如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等等。 对于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公有性质,湖泊、山川、空气和水,都是大自然的赐予,属于全民所有。有了产权公有这个前提,就可以建立起一个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交易制度。” “实施生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不仅可以使自然资源成为有偿使用的资源,还可以使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发挥作用,实现生态财富的增殖。”张孝德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谷树忠认为,自然资源资产受到重视,是因为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资源浪费、破坏、流失严重,所以重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然资源问题,就要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核算。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

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强调,“要特别防止和遏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扩散。” 李佐军提出,一是把统筹城乡环保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三是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在农村大量兴建固废与污水无害处理设施;四是创建企业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五是增加农村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专家介绍,“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都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遵循。 “目前,对破坏生态的约束机制体现得更为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建立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就是具体的约束措施,将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产生很大约束力,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近期已经施行,明确提出对官员损害生态环境的责任“终身追究”,构成了各级党政领导者的生态环保“责任清单”。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认为,制定“责任清单”,实现精准追责,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对领导干部的环保工作泛泛要求、笼统评议、法不责众的问责机制。 夏光认为,“责任清单”不但可以用来对党政干部进行环保追责,也可以作为各级党组织提拔使用干部的参考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责任清单”也是对各级党政干部的一种激励机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确立的理念、遵循的原则,都需要具体的制度予以贯彻实施: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

高中作文素材: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高中作文素材: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一、【主要角度】 1.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科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3、生态文明 二、【经典名言】 1、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2、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3、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5、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6、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 7、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卡曾斯 8、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 三、【经典论据】 1、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文明翻开新篇章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历史性地写入宪法。自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后,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已逐渐成为宪法学界、环境法学界的共识。 2、组建生态环境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和标准,统一负责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工作,监督管理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组织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查等。原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为生态环境部首任部长。 3、让绿水青山成为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 坚持保护生态,加强生态扶贫,推进绿色发展,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绿水青山成为当地群众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永续保护绿水青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 让绿水青山成为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是永续保护绿水青山基本保障要坚持“要美丽也要富裕,要生态也要小康”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加快推进生态扶贫、脱贫。要把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积极探索让生态效益变成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的发展路径,促进美丽与富裕高度统一,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借力绿水青山助推老百姓“拔穷根”“摘穷帽”,实现从“绿色的贫困”到“美丽的富饶”的新跨越,让生态红利惠及贫困地区群众,让生态成果全民共享。

材料与环境的哲学思考

材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没有材料就是没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材料。支撑人类生存大厦的主要有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这些技术支持着上到航天技术、下到海洋技术,而这些技术无一不是以材料物质为基础的,因此可以说,材料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和支柱。当研究材料时,则材料是“系统”,材料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环绕材料的其余部分就是“境”。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环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敌对的和友好的,即有害的和有益的。材料发展到近代,传统的材料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的材料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最后废弃的过程中,因为大量生产、大量废弃,造成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一系列问题。材料与环境正是处在敌对和友好的协调中不断地发展。 1、材料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和支柱 材料按实用性大致可分为金属材料、陶器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它们构成的复合材料;按使用性能,材料又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类。其中结构材料主要要求其力学性能,用量大,经济效益高。半导体材料和磁性材料则主要利用它们的电学和磁学性能;每种材料都有其生命曲线,包括发生、发展、成熟及衰退四个阶段。而衰退主要是因为新材料的竞争。资源、能源、经济环保等有利因素使新材料、新工艺代替旧材料、旧工艺。各种材料位于生命曲线的不同阶段。但作为材料总体,只要人类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厦仍然需要“材料”这根支柱。、 2、环境的承受能力有限 随着人类驾驭自然的本领按几何级数增长,向自然环境摄取的物质和抛弃的废弃物就越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干预越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越大。当自然环境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时,在漫漫岁月里建立起来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开始,人们以为自己是主宰大自然的主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大自然的物质,可以毫不顾忌地改变大自然的一切。然而,大自然却毫不留情地报复人类,并向人类亮起了黄牌。究竟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还是按照自然环境发展、变化规律来发展经济,越来越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 3、材料与环境的哲学思考 3.1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 材料和材料面临的环境分别是材料变化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第一位的、经常起作用的原因,外因是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环境友好材料对环境保护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而环境非友好材料则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将环境完全破坏J。例如:用可自然降解或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来代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一次性消费用品,则可大大减“白色污染”的程度,只要材料设计得当,甚至可以基本消除“白色污染”,从而达到洁净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环境作为外因,对材料也有很大的反作用。空气中含有较大量的C02、NO2、NO、S02等气体,这种环境对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的腐蚀速度将大大增加。3.2认识论问题 材料科学工作者是认识的主体,而与之相关的环境材料及环境是认识的客体。材料工作者通过对环境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客观分析,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对其进行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从而得到启示,并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从感性认识上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解读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解读 2015年9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专家表示,这个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部署,改革要遵循“六个坚持”,搭建好基础性制度框架,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专家指出,要坚持正确方向,首先需要有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作为指导。比如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等等。 对于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公有性质,湖泊、山川、空气和水,都是大自然的赐予,属于全民所有。有了产权公有这个前提,就可以建立起一个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交易制度。” “实施生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不仅可以使自然资源成为有偿使用的资源,还可以使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发挥作用,实现生态财富的增殖。”张孝德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谷树忠认为,自然资源资产受到重视,是因为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资源浪费、破坏、流失严重,所以重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然资源问题,就要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核算。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强调,“要特别防止和遏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扩散。” 李佐军提出,一是把统筹城乡环保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三是加大农 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在农村大量兴建固废与污水无害处理设施;四是创建企业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五是增加农村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专家介绍,“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都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遵循。 “目前,对破坏生态的约束机制体现得更为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建立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就是具体的约束措施,将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产生很大约束力,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摘要:近年来,生态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世界各国也在积极探索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马克思主义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察觉到生态问题并进行了思考,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对资本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危机。本文联系当今环境现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理解环境问题。 关键词: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医疗、大规模生产等方面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有显著增长,实现了经济高度繁荣,物质高度丰富,推动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以征服自然为手段获取的成功却付出了牺牲自然的代价,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伴随着这些巨大的进步的是不再蔚蓝的天空,而是漫天的雾霾;不再清澈的河流,而是漂浮着垃圾、散发着刺激性气味的水沟;不再成荫的树林,而是黄沙肆虐的沙漠。由于人口激增和城市膨胀,过度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地球上最重要、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遗产出现了巨大赤字,生存环境普遍恶化,开始出现诸如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腐蚀、有毒废料全球转移等问题。生态问题具有全球化、发展迅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等特点,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生态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绿色理论,人们意识到超越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公正、公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新秩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具有的社会批判特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而成为了人们寻找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被从生态哲学角度重新解读。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并且这有利于探究在时代问题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问题的思想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就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但他们的思想中包含有环境保护的观点,他们的著作中已包含了深刻的生态理论,这些生态哲学思想不是即兴的、孤立的,而是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思想中,而且这些思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历史观点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分 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马克思曾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 相应的减少”,“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1839年3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结汇报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结汇报 X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结合工作实际,与时俱进、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奋力开拓,重点围绕《X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X年工作要点》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在各成员单位积极推进下,各项改革工作进展顺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情况。(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加强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深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了机构设置、职能任务和会议制度,按要求及时组织召开专项小组联络员会议。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X年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各科室、各成员单位,有效保障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改革任务落实情况。抓好改革任务的分解落实,确保改革有序推进。根据X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X年工作要点,今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重点改革任务有X项。目前总体改革进展情况良好,各项改革基本都已启动实施,有些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有些改革已经制定了方案。 X年X月X日制定了X县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能效领跑者制度全面启动,目前该项改革已完成。不动产登记流程再造已完成,不动产登记工作正在落实中。X月底出台加快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意见及引入社会资本参

与水利建设和管理实施意见。 二、推进各项改革落实的主要措施。(一)能效领跑者制度改革工作开展顺利。根据《X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X州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实际,制定了《X县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重点抓好能效领跑者制度相关工作,在我县企业中加强引导和宣传,建立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制度, X年X月,组织X县晶准硅业有限责任公司、X县中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 X糖厂申报了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目前,该项改革工作已完成。 (二)不动产登记工作稳步推进。及时制定和上报了X县不动产业务统一登记工作计划,根据新的业务要求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已完成不动产登记流程再造。目前X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按时完成窗口设置,及时配置办公设备和不动产登记软件。于X年X月X日正式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业务,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范围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抵押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截至X月X日,办理不动产权证书X本,不动产权登记证明X份。 (三)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及改革工作有序推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进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政策引导 2013.15 中国水利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陈明忠 (水利部水资源司,100053,北京) 摘要:通过论述水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按 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深刻阐 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详细梳理了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工作.提出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推进 的技术路线图。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原则 R胡 ection related to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hen Mingzhong Abstract:Great signifcance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presented through explanation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Guiding thought and basic principle are put forward in accordance with general requirement of keeping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It is argued that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ststring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 isthekeyand main contentsand tasksorfwater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reviewed in line with basic national and waterconditions.Highlightmentis placed 01' top— layerdesign na d technicalroute ofimplementation step by step. Keywords:water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moststring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basicprinciple中图分类号: rIv+X1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13)15—0001—05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35 背景 当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上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Eco-city)的内涵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得到充实与完善。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琰 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合作开展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本项目规划为五年(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自启动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协议,该项目将在5年期内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依照该指标体系,在中国遴选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大力推广生态城市最佳实践,鼓励和推动城市之间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时结合指标体系对案例城市进行评价,完成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节选自《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2010-2011年度报告的部分内容。 ■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效果图

36 The Special Focus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述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始自江西宜春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此后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蛰伏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驱使下,中国对于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对生态城市理念、内涵的深化和具体化,也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除此之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表现出对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 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如图1所示);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如图2所示);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如图3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的遴选 综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在众多正在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中,本着兼顾典型性与代表性、差异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课题组2009-2010年度选取了13个案例城市进行跟踪分析(如表1所示)。考虑到案例城市的代表性与典型性,2010-2011年度剔除了4个案例城市:北川新县城、密云县、延庆县和长沙市。同时,根据现有的信息(包括各地已获奖项和荣誉,如联合国人居奖、各部委所颁生态有关奖项等),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建议,并经项目课题组内部多次讨论,2010-2011年度新增5个案例城市(或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武汉市、呈贡新城、无锡太湖新城和合肥滨湖新区,最终确定2010-2011年度生态城市典型案例14个(如表2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由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1、生态城市建设动机不明晰、概念化问题严重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对生态城市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资料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十九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之他们面临着无产阶级解放的繁重历史任务,使他们没有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可是,将分散于众多著作之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论述集中表述后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是系统的、全面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理论,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和结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基本原理,那么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对今天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实践,仍然是完全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会使我们从理论和原理上理解并做好环境保护,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环境保护是过程,生态平衡是结果,二者是因果关系。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标,反之,没有环境保护就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论断 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 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于当时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 针对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战果的时候,恩格斯及时地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恩格斯通过对当时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因此,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超出自然环境允许的

水生态文明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给出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问题、措施 一、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有很多论述,从人、自然与社会的视角、文明形态视角、生态学的视角等对生态文明进行定义。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对“生态文明”词条有一个较普通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部于2013年1月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理念和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指出应将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以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是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系中,是一种包容了人口优生优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包容了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包容了优化生态、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包容了新型工业文明转型的绿色经济发展。 学习水利部文件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笔者把水生态文明简单定义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水生态文明的内涵: 1、水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新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同样,水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李海龙 引言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曾是一个城市的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 空气污浊、水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污染严重,甚至不能在湖中游泳的工业 引导城市发展,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我国很多城市城市,但经过一系列努力已成为世界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空气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年被欧洲经济学名的生态城市。2007 题困扰,也存在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环境差、食年被2010人智库评为全球宜居城市,品安全、缺乏特色等问题,亟需转型发展。在国家可持委员会授予“欧洲绿色之都”称欧洲 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战略引导下,各地均提出建设生态城德哥尔摩在能源、交通、资源号。斯 市的发展目标,并在最近几年陆续开始了实质性建设,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回收利用 特别是生态新城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的年在能源方面,该市自上世纪50 特点。但由于理念、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代 系统的标准体系,部分项目存在理念和技术的偏差而受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和燃到专家和公众的质疑。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部分地 为了解国外生态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主要做法,吸取建筑规范规定所有新建建筑节室温。其成功经验,本文通过部分国外典型生态城市的研究,平/大使用量一次能源最 100千瓦时分析其建设特征,以期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方米,并大力的用源利用要求60%能改造。城市能 源消费要来自能电量和20%的一次 的家庭购买可再生能源。该是有 12% 源产生的电力,独立认证的由可再生能 气可用于居民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 做饭。 在交通方面,斯德哥尔摩通过一系 列创新措施来实现绿色交通。首先,在 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 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 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 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使每 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长 公里,人均专用自行车道达到4度达到 米;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1 欧元的通行税,的地区征收每天最高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