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判断题 错题说明】《2013年新闻记者培训教材》

【判断题 错题说明】《2013年新闻记者培训教材》

《2013年新闻记者培训教材》

【判断题‘错题’说明】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判断题

6.当前,我们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稳步迈进。( × )我们已经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正在继续向前推进。

10.党的十八大回顾和总结了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

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 )党的十八大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基础上,

概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十年的基本实践。

1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

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的要求。党

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即包括五个方面: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4.人民生

活水平全面提高;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应完全依靠党的领导。( ×)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

国统一战线。25.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不能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

27.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们胜利完成“十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 )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中,一切权力属于中国共产党。(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同时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效率至上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所谓中国精神包括: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思想体系,遵循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是多维的体系,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下历史条件去理解新闻领域,而不是集纳领袖的相关语录。

4.2011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四部门倡导新闻行业开展“三贴近”活动。( ×)“三贴近”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5.新闻媒体要想改善“信息泡沫化”的状况,需要将党性原则和新闻规律更好地结合起来。( × )新闻媒体要想改善“信息泡沫化”的状况,更需要将舆论引导与传播品质更好地结合起来。

7.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媒体为了突出某个典型人物,允许存在着人为拔高的宣传做法。( × )报道中一定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将事实与观点分离。你可以有你的观点,但是你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10.邓小平提出关于新闻队伍建设的“根底论”中,把“群众观点根底”列为了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的“五个根底”之一。( × ) 江泽民把“群众观点根底”列为了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的“五个根底”之一。

11.毛泽东在指导《解放日报》改版时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 × )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前,毛泽东对其改版的思路是联系群众,即以报纸内容的接近性吸引群众,达到指导工作的目的。

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更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

13.党的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因此信息量成为传统媒体可以凭以竞争和生存的法宝。( × )党的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影响,信息量已不再成为传统媒体可以凭以竞争和生存的法宝,浅层次的或带有过强宣传色彩的新闻报道很难再引起受众的兴趣。

14.媒体对新闻价值标准的运用,应恪守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特殊情况下可以忽视社会责任。( × )媒体对新闻价值标准的运用,应恪守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不能一味追求某些要素而忽视社会责任。

17.《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提出了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和有立场。( × ) 注:1943年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公认的、具有权威地位的定义。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全面、完整、深刻,力求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反映事物内在规律。

18.“走转改”活动中的“走基层”的要求,就是让记者以领导干部的姿态到基层参观和访问。( × )“走转改”活动中的“走基层”的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有“官老爷”的态度和行为,不能有“争名夺利”的心态和行为。20.“走转改”活动中的“改文风”的要求,就是让报道的语言变得更加文学化和艺术化。( × )“走转改”活动中的“改文风”的要求,用最简单凝练的话来进行报道,短些再短些,新些再新些,实些再实些,才会营造出清新的文风;要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才能真正转变文风,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章。

“改文风”的要求:1.要避免机械呆板、不知所云、大而无当的口号式标题;2.要力求篇幅简短精炼,使新闻报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3.要避免使用同质化语言和套路,谨防千篇一律。

21.马克思提出要以“有机的报刊运动”意在达到接近、揭示事实真相这个最终目标,而无关具体的真实。( × )马克思提出:“有机的报刊运动”揭示出具体新闻真实的呈现是一个认知过程;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露出来。

“有机的报刊运动”是马克思对报刊报道新闻特点的概括,其观点成立的原因有:1.历史的真实存在于事物前后的连续(联系)与统一整体之中;2.人的智能不能查验得出各种现象的纷繁情形;3.新闻真实的获得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不可能苛求一次性完成。

26.对于有明确立场的报刊来说,“一般的公正”是一种束缚。(×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党性原则和新闻传播规律的统一。

28.在阶级斗争尖锐对立、一个阶级剥夺另一阶级利益的历史条件下,不存在新闻自由。( × )恩格斯说:“享有绝对的出版自由”是因为恩格斯想通过这

种绝对的词语来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意义,即应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新闻出版法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

29.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新闻法,专门规定新闻传播中的一系列报道活动。( ×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颁布专门的新闻法和出版法。注:第四章P.206

31.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恩格斯说新闻出版“享有绝对的出版自由”,恩格斯用这种绝对的词语是为了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政治意义。

( × )恩格斯说:“享有绝对的出版自由”是因为恩格斯想通过这种绝对的词语来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意义,即应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新闻出版法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恩格斯对新闻出版自由提出的缺一不可的衡量标准是:1.发表意见前不必得到许可;2.发表的途径通畅;3.发表的是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言不由衷。

33.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媒体,而非人民。(×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舆论监督是报刊的职责或使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社会状况,尤其是令人不满意的部分;二是监督权力组织和公众人物的言行。

第三章《新闻伦理》判断题

1.中西方新闻伦理没有本质差别。( × )中西方新闻伦理本质差别主要有三点:1.我国属于社会主义伦理观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属于资产阶级伦理观体系;

2.我国新闻伦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原则,西方发达国家以新闻自由原则为根本原则;

3.我国新闻伦理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西方发达国家强调新闻人应独立于政党。

中国新闻伦理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原则而西方新闻伦理规范的根

本原则是新闻自由原则。

5.记者参加政府、企业等采访对象单位的会议,可以吃对方提供的免费午餐。( × )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6.为加强交流,记者可以接受采访对象的免费旅游。( × )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8.某企业是本报的广告大户,不报道有关它的负面新闻,合情合理。( × )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9.记者甲为乙企业发布了一篇较有影响力的正面报道,乙企业见甲买房首付缺钱,主动借款给他,甲同意,打了欠条,并按期还了钱,甲的这种行为应该不

属于有偿行为。(×)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10.记者甲写了一篇有关某局领导乙先进典型事迹的报道,报道社会反响很好,

甲的妹妹恰好在该局工作并想换岗位,此时甲可以向乙打招呼。( × )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12.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必然会导致“有偿新闻”的出现。( × )其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新闻单位存在的问题,新闻记者自身的原因。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并不是导致“有偿新闻”出现得必然原因。

14.某记者参加某企业举办的产品发布会,收了该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不属于

新闻伦理的失范行为。( × )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17.新闻记者可以事先不征得许可,进入公众人物的私人建筑进行拍摄采访。

( × )新闻记者未征得许可,进入公众人物的私人建筑进行拍摄采访是不能许可的。

19.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利益相冲突时就不受保护。(×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依然受法律保护!

23.社会痛恨卖淫嫖娼行为,某电视台可将卖淫女被公安人员抓住头发,双手反

扭的镜头直接播出。(× )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新闻歧视。

24.官员是公众人物,可以通过“人肉搜索”来挖掘他们的腐败事迹。(× )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新闻炒作。

30.强调“最小伤害”原则,会影响到报道的客观、公正。( × )强调“最小

伤害”原则,不会影响到报道的客观、公正。

33.弱势群体都是商业价值不高的受众,日益强调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新闻媒体对他们关注不够,可以谅解。( × )新闻记者应该承担:社会引导,意见沟通,舆论监督,传递信息等基本社会责任;对弱势群体不负责任,不能原谅!36.罪犯是社会的败类,相关报道中可以用“恶霸”、“禽兽”、“畜生”等词语。( × )这种行为应该属于低俗新闻。

37.在社会道德风气不改善的情况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可能得以提高。( × )新闻记者应加强自律。

38.新闻记者失德的最主要原因是生存压力太大。( × )新闻记者失德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新闻单位存在的问题,新闻记者自身的原因。另外还有:1.新闻媒体编辑部门与经营部门混岗;2.记者有经营任务;3.新闻记者将采访权、报道权看成了手中掌握的权力;4.记者对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不熟悉。

第四章《新闻法规》判断题

5.著作权中的广播权,就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 )广播权,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以有线传播或者传播或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

6.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合理使用作品分为“引用”和“参考”。“引用”必须注明作品的名称、作者姓名、作品出处,“参考”则不必注明。(× )“引用”必须注明作品的名称、作者姓名、作品出处,“参考”则也应注明。

12.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记者在法庭旁听时,一律不得在庭审中录音、录像和摄影。( ×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记者在法庭旁听时,未经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许可,一律不得在庭审中录音、录像和摄影。

在案件报道中,记者应当做到:1.不妨碍刑事侦讯工作,不提前泄露案情;

2.跟随公安部门现场报道办案过程时,不参与、不干涉、不打扰办案;

3.尊重法

官,不强行采访;4.尊重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不对其进行审讯式访谈。

16.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一种正式评价,主要是积极评价,但也可能是消极评

价。( × )荣誉权是指特定民事主体在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中有突出表现或贡献,政府、单位团体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积极评价。

18.作者的署名权是作者自己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因

此仅为作者所享有,不得转让。( ×)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部分转让《著作权法》第一款第(五)项至弟(十七)项(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规定的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P.447-448 19.著作权

人是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而发表其作品,这不是侵犯

发表权的行为。( × )著作权具有排他性,只有著作权人本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其著作权,其他人并不享有此权利。

21.气象信息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发布气象信息不需要获得气象部门的同意,但需要如实发布,且发布气象信息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气象部

门。(×)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23.我国大陆地区的地图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可以出版发行地图,但出版发

行地图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地图编制部门。( × )地图的著作权受法律保护。未经地图著作权人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复制、发行、改编、翻译、编辑等方式使用其地图。

第五章《新闻采编规范》判断题

1.为了公共利益,记者可以适当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制造新闻事实。(× ) 新闻采编应遵循守法原则、伦理原则、正当原则,不能弄虚作假。

4.为证明事实铁证如山,记者可以在手法上加大事件的冲突要素。( × ) 新闻采编应遵循守法原则、伦理原则、正当原则,不能弄虚作假。

5.慎用判断性的、情感性词语,避免出现倾向性的错误。可以适当以文学化的手法渲染事实发展的情节。( ×)新闻采编应遵循守法原则、伦理原则、正当原则,不能弄虚作假。

7.当采访对象的状况并不适宜接受采访时,记者应该揪住对方拼命发问,不达目的不罢休。( × )这是新闻逼视。

8.编辑若发现新闻报道求证过程有问题、证据不足,为了时效性先发稿,日后再更正。( × )应当核实无误后才能发表。

10.为更好地烘托新闻事实,可对新闻图片进行合成和拼接。(× )不能任意改动新闻图片。

15.夹叙夹议的报道手法,可以使报道更客观、准确地记录新闻事件的过程。( × )评论和事实一定要分开。

16.对于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来自互联网上的内容,可以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 )发新闻要再确认。微博发新闻应审慎,视同媒体发稿。

18.记者可以就争议性的新闻或与公共政策节目有关的报道发表个人观点。(×)评论和事实一定要分开,记者应平衡报道,避免主观倾向。

19.在新闻报道中,观点可以被描述成事实呈现给受众。( × )评论和事实一定要分开,记者应平衡报道,避免主观倾向。

21.记者使用微博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观点。(×)发表观点要讲理据。

23.“同学们纷纷表示:‘他平日里非常乐意帮助同学,他是我们的好班长。’”

此句的引语使用没有错误。(×)不能“异口同声”。

25.肢体语言不可作为引语。(×)肢体语言可作为引语。

27.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也可以从二手新闻转述。(×)使用消息源时,消息源的介绍需要尽量具体、准确;新闻必须核实无误后才能转述。

31.使用消息源时,可以出现“某某单位说”的用法。(× )使用消息源时,消息源的介绍需要尽量具体、准确;不使用来源不详消息源信息。

32.网站转载某报纸报道全文时,不需注明来源。( × )应当坚持“三角平衡”原则,“多重佐证”原则,“事实核准”原则,应注明来源。

35.选择消息源时,只看重消息源的头衔、名气即可。( × )必须核实无误后才能发表。

37.新闻作者的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 ×)新闻作者的署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

39.记者在使用权威消息源时,可以完全信任,不用再次核对。( × )必须核实无误后才能发表。

40.当消息源有多重身份时,为了准确,记者应该将其身份全部写出和使用。( × )

一般应该选择与这次报道主题最相关的的那个职务(顺序;单位+职务+姓名)。

第六章《防止虚假新闻》判断题

2.新闻报道中出现部分内容失实不属于虚假失实新闻。(×)新闻报道中出现部分内容失实属于虚假失实新闻。

3.虚假新闻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 )虚假新闻一直存在,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

4.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都是主观原因造成的。(× )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主观原因造成的。

5.非故意的失实新闻,对媒体的形象没有损害。( × )失实新闻,对媒体的形象损害很大。

6.面对其他信息源时,最好方式就是直接转载。( × )面对其他信息源时,最好方式应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能否直接转载。

8.虚假失实新闻对媒体与受众之间信任关系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就可消除。( ×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传媒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11.正面的虚假失实新闻能起到宣扬、鼓舞的作用,有益无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传媒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13.虚假失实新闻只要不被揭穿,就没有危害。( ×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传媒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14.虚假失实新闻对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传媒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18.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可以对数据进行造假。( ×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传媒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19.故意摆拍不属于图片造假。( × )故意摆拍应属于图片造假。

20.新闻记者可以直接使用网络信息源。( × )新闻记者尽量不要直接使用网络信息源,必须核实无误后才能使用。

21.新闻伦理层面的虚假新闻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 )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22.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可以对报道对象的事迹任意拔高。( ×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造假是不允许的。

24.新闻的真实性不重要,只要能给媒体机构和广告主带来利益就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造假是不允许的。

28.新闻的真实程度与人们对新闻事件认识的深入程度成反比。( × )新闻的真实程度与人们对新闻事件认识的深入程度成正比。

31.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刺激性和趣味性。( ×)新闻价值可以由十个方面要素构成。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的心理距离),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7.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8.越具有人情味、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9.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各种成功者、英雄主题、撒旦主题、大团圆主题等),越具有新闻价值;10.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大,越具有新闻价值;第二章P.129-131

注:《广播电视新闻基础知识》中新闻价值的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

性、接近性、趣味性)

32.只要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的自律就能够杜绝虚假失实新闻。( × )需要多管齐下才能够杜绝虚假失实新闻。

34.编辑可以根据版面的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任意删改。( ×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造假是不允许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