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建一个健康的老齢社会―中国迎接21世纪老齢化的正确选択

创建一个健康的老齢社会―中国迎接21世纪老齢化的正确选択

创建一个健康的老齢社会―中国迎接21世纪老齢化的正确选択
创建一个健康的老齢社会―中国迎接21世纪老齢化的正确选択

【文献号】97118.txt 【原文出处】人口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2-6 【作者简介】邬沧萍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创建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中国迎接21世纪老龄化的正确选择

【英文标题】Forging A Healthy Aged Society

【摘要题】在未来各国人口严重老龄化并向高龄化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和功能将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建设健康的老龄社会必须以健康老龄化为前提;健康老龄化要升华为健康的老龄社会。健康的老龄社会应该是对老年人有所保障,发挥社会生产功能,保证社会成员(包括老年人)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社会和家庭的代际关系协调等等。健康的老龄社会不是纯理想主义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目标。

【英文摘要】As a result of ageing of population,particularly ageing of the aged,marked changes will occur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ocieties.Healthy ageing should be pursued as a precondition for building a healthy aged society.A healthy aged society is characterized by security for the elderly,exercise of social productive function,guarantee of fully sharing of the achievements in social development by the members of thesociety including the elderly,and harmony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family and society.Instead of being an outcome of idealism,ahealthy aged society is a development goal of a society based onsciences.

121世纪人类都进入老龄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社会在19世纪以前是没有“人口老龄化”概念的,因为在19世纪以前所有人类社会都是无例外的高死亡率;人的寿命短暂,“人生七十古来稀”,是过去人口年龄结构的真实写照。在19世纪以前人类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一般都不超过4%,只是到了19世纪法国和瑞典老年人比例提高了,这时人类还未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1935年美国老年学家开始使用人口老龄化一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国立人口研究所所长皮撒(B.Pichat)为联合国社经理事会撰写《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一书,以欧洲各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过程的资料和当时世界能获得的资料论证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可能出现的后果。尽管还是初步的,但也是人类当时最系统论证这一问题的文献。他在书中提出一个标准,认为以65岁以上为老年人,在全部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占4%可以称为年轻型人口,4%―7%的可称之为成年人口,7%以上的称为老年型人口,其后欧洲一些人口学家进一步展开,认为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10%定义为老年型人口。在当时人口的寿命没有今天长,60岁及以上人口10%和65岁及以上人口7%大体相当,所以都认为达到这一数量界限就是人类社会进入老龄社会。追根溯源并不是联合国的规定,不过都这样使用就约定成俗,作为老年型人口或老龄社会的“门槛”(或称阈值Threshold)。

按这一定义欧美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老年型人口,但亚、非、拉国家到70年代也只有一个日本刚达到老年型人口,但随着全球许多国家先后大幅度降低生育率,在本世纪内已有一些亚洲和拉美国家进入老年型人口,预计21世纪将是人类人口全

部进入老年型人口的世纪,非洲和西亚也不例外。

在下一世纪发达国家将会继续人口老龄化,但速度开始变慢,老年人口规模增加不大,但人口高龄化会突出,到2025年,西欧8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全部人口6.5%,最高的德国、希腊、意大利、瑞典、丹麦等都将达到近8%[①]。80岁以上高龄人口的激增对下世纪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1995年美国白宫老龄工作会议提出的主题是《几代人一起进入老龄化》,1997年国际老年学学会的主题是《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同一个世界、共同的未来》。都说明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对人类的一个最严重的挑战,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人类社会无例外的是个老龄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有自身特点:一是老年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二是老年人口比率提高速度是全球最快之列;三是经济水平低、底子薄,人民生活脱离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即迎来一个老龄社会。经济比我国发达得多的发达国家在面对广大老年人群的经济收入保障、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维护老年人的地位和合法权益等等已经感到十分棘手,对高龄化即将出现更感到忧心忡忡。我国在世纪之交即将进入老龄社会,预计在2015年以前老年人口将达2亿之众,此后以每10―13年增加1亿老年人的速度增加,到下世纪30年代,老年人口占全体人口1/4以上,人数在4亿多,这是不能不早为之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现在就要考虑如何创建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问题。

2健康的老龄社会的科学涵义

社会是人类群体生活的共同体。老龄社会是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来划分,把达到老年型人口定义为老龄社会。老龄社会最根本的一个特点,就是老年人这个群体大,而且不断增大,愈来愈老龄化,即人口日益高龄化。在高龄社会里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也要求随之有所变化。首先宏观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结构和运行要受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影响;其次,在社会群体,从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到家庭都必然要考虑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和老年各种社会团体存在的新的人际和社会关系。此外,各种社会功能诸如保障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组织功能、生产功能、继承功能和导向功能等等都要把为数众多的老年群体放在整体利益和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之间协调并解决好。人群的肌体和功能要健康,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也需要健康。

健康的老龄社会所讲的健康,是将人群躯体、心理和健康应用到社会和文化上,涵义是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良性运行,使老龄社会仍能充满活力,各代人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实现良性的社会继承和世代交替,各代人各得其所,促进社会进步和全面发展。因此健康的老龄社会并不是指老年人社会(或一个亚群体),也不是老年人的福利社会;是指从整个社会着眼,能自觉适应并能提高对付人口老龄化挑战能力的社会。

3人群的健康老龄化是健康老龄社会的前提

健康的老龄社会必须以健康老龄化为前提,因为健康老龄化指的是人类的个体和群体,而社会则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二者密切相联但又有区别。

其一,人类组成社会首先是为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使人获得全面发

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这一目标中要求社会所有成员保持健康是个前提。提倡健康老龄化要求社会上占相当比例的老年人群体的绝大多数都是健康长寿。重点是寿命的质量而不简单地满足于寿命的长度。健康的老龄化讲的是老年人的健康,但这一要求实际上对全民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没有青少年的健康,就不可能有中青年人的健康,中青年不能以健康的躯体进入老年,就谈不上健康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就是以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为目标向全社会成员提出的健身、健心和承担社会职能的要求。

其二,老龄社会的特点是有不同于其它社会的老龄问题。而一切老龄问题都根源于年龄增长带来的正常(生理性)衰老或病理性衰老。这些衰老使器官功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健康老龄化就是要求尽可能排除病理性衰老,把器官功能受损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时间,压缩到生命最后一个很短的时期,甚至达到无疾而终。这样缩短老年人伤残期与需要他人护理时期,使老年人健康寿命和独立生活寿命更长,老年人受歧视和与社会隔阂期缩短,使老年人整体的竞争力增强,维持良好的形象,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大消失。

其三,健康的老龄化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的自然基础。

其四,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高龄化趋势更加明显,健康老龄化在对付老龄化挑战的作用上就更大。

其五,老年人医疗费用日益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从微观来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相比之下健康原因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常常大于收入。因为到老龄社会大多数都能达到老龄界限,表明生活水平已不是一种绝对贫困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在老龄社会老年人的保健需要常常比收入需要更重要。如果收入需要很迫切,那是属于“扶贫”要解决的问题,常常不是由于增龄产生的。老年收入保障是指进入老年后由于增龄造成收入短缺的问题。

4健康老龄化要升华为健康老龄社会

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涉及的领域很宽,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保健、法律、科学等各个方面。健康老龄化是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的前提,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仅有健康老龄化还不足以对付人口老龄化的各种挑战,还必须升华到为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只有用全社会的合力,发挥社会各种功能才能解决老龄社会各方面的难题。

其一,健康老龄化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健康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的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这种状态不能仅靠医疗技术或药物来达到,必须有自觉的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健康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生活环境都令人身心健康。

其二,老龄社会的特点是老年人数激增,因此满足老年人需要是这个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老年人除了保健需求外,有经济收入的需求、生活照料需求、住宅需求、精神慰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

其三,老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问题,它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深刻的影响;老龄问题中的人道主义问题似乎只涉及老年个体,但是作为老年人群体的老年人社会地位、代际关系、世代交替、家庭和睦和供养体系等都属社会问题,健康老龄化是无能为力的。

5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的模式

健康的老龄社会中健康一词涵义很广,可以理解为健全、美好、和谐、协调、良性运行和乐观的等等,但最核心的是社会结构和功能保持健康,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健康的老龄社会着眼的不仅仅是老年人这个群体,而是整个社会和老年人以外的各个群体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衡量健康社会的标准。在老龄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要比过去更多考虑老年人这个群体的存在,但最终仍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

一个老龄社会发挥什么样的社会功能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结构,特别是老年人这个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扮演什么角色才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如何适应老龄化的特点,现在来全面回答还为时过早,因为人类认识老龄化还不过几十年。但从这几十年已经老龄化的国家的实践和我国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具有下列一些标志是可以做到的。

(1)发挥社会对老年人健康的保障功能,使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健康长寿,把它作为一个社会目标,在客观上就要求全民健身、健心,使各年龄组都健康地进入老年,进入老年后努力延长健康寿命使更多的人能无疾而终。

(2)发挥社会对老年人经济和社会保障功能,使老年人绝大多数都能过有保障,有安全感,不受歧视,继续参与社会能自由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意义的生活。

(3)发挥社会控制的功能,通过计划生育和人口迁移,使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不使老年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过高,增长过快,即有利于人口再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运行和对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

(4)发挥社会的生产功能,继续保持我国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不断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人口老龄化对物质和服务的需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保障老年人经济需要的根本保证。

(5)发挥社会在资源分配中的调节功能,在共同富裕的大前提下,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保证老年人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6)发挥社会的继承功能,组织功能,在宏观上不断协调代际间在政治思想上,经济利益与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分歧,提倡优势互补,互相支持,使优秀文化(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继承和世代交替。

(7)发挥社会的协调功能,导向功能;在微观上协调好家庭的代际关系,协调好和各种社团和其它年龄人群的人际关系,使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协助养老能密切合作,使几代人各得其所。

(8)发挥社会的组织管理服务职能,把国家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社区和各种老

年组织之间的分工合作,整合起来解决各种老龄社会特有的难题。

(9)发挥社会的导向作用,通过立法、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古今中外已经证明有利于老龄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国家、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共同遵守。

(10)发挥社会导向职能,通过各种舆论和宣传教育,把有利于老龄社会发展的传统伦理道德和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灌输到社会成员,使尊老爱幼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6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步创建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

健康的老龄社会并不是标新立异。它不是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划分的社会类型,也不是按物质生产方式来划分的社会类型,而是按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来划分,把老年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界限称为老龄社会,它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代大同社会,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是科学的、经过长期努力能够逐步实现的。

按照邓小平同志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部署,我国正在实现并接近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即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在世纪之交即进入第三步战略目标,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全过程正是进入老龄社会的过程,因此在中国构建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必须是按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健康的老龄社会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是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老年人能过有尊严、体面生活的可靠保证。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结构和功能都必须按照改革的精神来适应这种变化,因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现在正在进行的各种改革诸如退离休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医疗保障改革等都是迈向老龄社会各种规章制度的自我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在一个老龄社会里,为数众多的老年人各种合乎权益的保障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自始至终贯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使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家喻户晓。

【责任编辑】姜向群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而当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终于大彻大悟之后,她就开始在历史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学习超脱主宰为其订立的法则,从而长盛不衰达两千年之久。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必将从华族宝贵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无尽的教益,而处于"失忆"状态中的中国似乎尚未意识到她对人类的责任。七十年前,当胡适之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时候,古典中国学术文化可悲地沦为解剖台上的一具木乃依-----以"发扬国粹"为倡的所谓"国学"说穿了不过是运用西洋学术的解剖刀野蛮分解中国文明的外科手术-----真可谓

中国制鞋业与世界鞋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鞋业与世界鞋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受国际贸易壁垒、人民幣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制鞋业面临著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制鞋业如何保持全球最大產鞋国和出口国的地位?如何从低端市场走向中高端市场?如何从数量型向品质型、效益型转变? 在全球制鞋业的版图中,中国无疑是最为强势的大军团,因为在全球年產鞋量150亿双的份额中,“中国造”已超过100亿双。然而,进入风云变幻的2008年,一枝独秀的中国制鞋业开始了新的裂变,在国际贸易壁垒、人民幣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短缺,特別是国家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影响下,一直处於强势地位的中国制鞋业正面临著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中国制鞋业的转移危机以及產业升级的紧迫性,全球制鞋业新的格局如何变化,已成为全球业界关注的焦点。 世界制鞋业发展状况及消费市场概况 从全球范围上看,目前世界制鞋大国主要是亚洲的中国、印度、越南、印尼和泰国,欧洲的义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南美洲的巴西等。全球现有各种制鞋企业3-4万家,制鞋业及鞋材、鞋机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总计近1000万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產鞋国和出口国。近几年,中国每年生產各种鞋超过100亿双,占全球制鞋总量的66%,是世界最大的鞋类製造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出口国。 2006年,中国鞋类出口达76.5亿双,出口总值为218.1亿美元,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以上。 印度:是仅次於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鞋类生產国。印度目前年產鞋约20亿双,约有4000家制鞋及相关企业,其中约500家为大型企业,3500家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產量约占印度鞋类总產量的60%到65%;大型企业一般能提供高品质的產品,主要为国际品牌加工。 巴西:是全球第三大產鞋大国,其女鞋品质和价格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份额,目前巴西有制鞋企业7200家,从业人员约30万,年產鞋7亿双,年出口鞋在1.8亿双左右。 越南:是全球第四大制鞋国,约有400家制鞋企业,从业人员约50万人左右。越南现年產鞋4-6亿双,其中90%產品出口。2006年,越南鞋类出口总值为35.5亿美元;2007年1-10月鞋类出口总值达32亿美元,同比增长9.9%

(1)21世纪中国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1世纪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梅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21世纪以来国内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期刊论文(103篇) 进行统计分析,考察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展望其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回顾展望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的水平和层次也不断得到提升,然而,作为工具手段的教育研究方法却仍处于落后水平,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理论方法仍占多数,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虽日益被重视但仍占少数,相比于西方尤其美国的多种多样,多元跨学科研究有很大差距。本文对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领域进行文献分析,从期刊文献的角度了解了我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与展望,发现不足,以求改进。 一、21世纪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历史回顾 纵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重视教育实验研究,到强调教育行动研究,最后在21世纪初提倡教育研究“范式”的争论中质的研究方法被引入了教育研究,于此同时,越来越的问题被研究者所关注,如: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分类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混合范式等问题。教育研究方法也不断从经验走向理论,从单纯定性走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1] 。调查研究和实验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建立了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教育研究方法”精确提名或关键词能搜索到有关教育研究方法论文127篇,其中2000到1008年的论文103篇。对全部论文进行分系比较: 1、论文发表时间 从2000年3月到2010年3月10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期刊发表的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总趋势是增加的,并且自2004前以来,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兴趣一直较高。2005到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数占21世纪以来总量的69%。 表1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年份分析 2、论文发表刊物 将论文分为教育类全国核心刊物,大学学报和其他三类期刊,可以分析出研究教育研究方法领域所发表的文章在全国核心刊物(根据2008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划分)中占了 1/3以上,层次较高。

影响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浅谈影响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学校与政治社会化目前属于学界的研究重点内容,但是我在查找文献时却发现很少有人谈及在学校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讨论,大多数讨论都集中于学校在政治社会中作用,以及探究学校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简而言之,大多数研究都是将学校作为政治社会化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校教育作为生活的主体的研究与探讨。我就以我查找到的熊易寒、杨肖光所写的《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姚红建、刘莉所写的《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以及唐立山所写的《我国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三篇文章为参考,主要结合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对学校政治社会化因素的思考 一、政策方针 毫无疑问,国家,或者说政府,的政策方针对于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首要的。学校,尤其是中国学校,基本处于行政管辖的范围之下,在教育独立性不够的 基础上,要想实现学校的政治社会化,首要的便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 而在方针政策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教育大纲。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到教育内容,这些部分均对学校进行政治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教育纲领中没有 提到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和素养,那么在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自然也 会忽略这一命题。 方针政策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实际的层面上,也体现在思想,思维的层面上。方针政策的制定是带有思想导向作用的,作为国家方针一旦制定,国家机器就会按照方针 对国民施加影响,在国民的思想层面产生影响,比如文革时期,国家让学生参与政 治的方针就是进行阶级斗争,所以在学生中才会产生批评教育,抵制知识的思想。 二、行政力量 方针政策的施行,靠的是国家的行政机关的执行。而行政机关作为执行机构却有自 己的一套行为逻辑。在其中可能会产生行政力量自己的影响。 行政力量对于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就在于教育行政机构对于学校的管理与控制,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或者说学术主体,在进行政治社会化时,常常会产生不利于行政掌控的 情况,而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既要注重教育,也要注重行政。所以在过程 中双方甚至可能产生对立。 比如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产生的学潮,本来学生是学生参与政治,但是由于这种活动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国家动用了行政力量来制止这 种活动。 三、经济因素 前面可以合称为政治因素,而经济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现代化工程,交织着否定与创新的双重内容,它打破 了原由的社会利益格局和社会利益平均化的状态,引起了整个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 的分化和重组,因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利益调整。这一方面给我国公民带来了普遍的 利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利益的差距,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对公民,包括大学生的政治社 会化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1。 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的深刻层度不 1姚宏建,刘莉.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19-121.

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之一,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它是从目前至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联合国组织、发展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独立团体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综合的行动蓝图。 文件综述 《21世纪议程》是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800页的旨在鼓励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的行动蓝图,它于1992年6月14日在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地球首脑会议的组织者说,这项计划若实施,每年将耗资1250亿美元。文件包括有关妇女、儿童、贫困和其他通常与环境无关联的发展不充分等方面问题的章节。《21世纪议程》是将环境、经济和社会关注事项纳入一个单一政策框架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21世纪议程》载有2500余项各种各样的行动建议,包括如何减少浪费和消费型态、扶贫、保护大气、海洋和生活多样化、以及促进可持续农业的详细提议。《21世纪议程》内的提议仍然是适当的,后来联合国关于人口、社会发展、妇女、城市和粮食安全的各次重要会议又予以扩充并加强。 制定过程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之一。该文件着重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之间应作出的选择和行动方案,提供了21世纪的行动蓝图,涉及与地球持续发展有关的所有领域。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它应是从目前至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联合国组织、发展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独立团体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综合的行动蓝图。 基本内容 《21世纪议程》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20万余字。大体可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由若干章组成。每章均有导言和方案领域两节。导言重点阐明该章的目的、意义、工作基础及存在的主要难点;方案领域则 《议21世纪议程》说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应如何采取的行动。 文本四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由序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或持续发展立法与实施、费用与资金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以及团体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共六章组成,有18个方案领域。这一部分从总体上论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必要性、战略与对策等,提出了到2000年各主要产业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上述目标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由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

运动鞋主要性能对鞋底受力的影响

运动鞋主要性能对鞋底受力的影响 https://www.doczj.com/doc/2c5743823.html, 中国鞋网更新日期:2010-11-08 14:41:21 浏览:1934 【大中小】【打印】 【中国鞋网】众所周知,鞋底与鞋面不同之处,就是它要承载一个人全身的体重,在跑步等快速运动时,甚至要受到约2~4倍体重的压力。不仅如此,还要求它能具备耐磨性、避震性、弹性、防滑性、抗扭伤性、舒适透气性,软硬度适宜,重量轻和耐挠曲等功能。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么多的要求呢?这就必须要求制鞋从运动鞋的定位上进行受力分析,通过检测分析手段,为鞋底设计 提供依据。现就运动鞋几个主要性能对鞋底受力的影响进行分析,供业界人士参考。 1.耐曲挠性 运动鞋的耐折性是消费者优先考虑的要素,也是国内质量监督部门十分注重的一个物性指标,其测试方法是GB/T3903.1 1994的国家标准,在鞋底跖趾关节处割口5mm长,以每秒约4次的折挠频率进行测试,要求极其苛刻。所以,鞋底设计生产时,应考虑鞋底弯折沟的厚度和底材的韧性。一般弯折沟的设计均以圆弧形为主,可避免应力集中,起分散弯折力和延伸力的作用,同时,在弯折沟背面应以加强筋的方式加厚至2.0mm以上。 2.耐磨性 在国内还处于较低消费水平的现阶段,运动鞋的耐穿性无疑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其中除鞋底的耐折性外,能否耐磨也是耐穿性的决定因素之一。 2.1周边磨耗 一般情况下,鞋底周边(前掌、中腰、后跟)边缘向内10~15mm是受磨最多的部位,但其受磨程度小于鞋头和后跟。其原因是,大拇指、小拇指和脚跟三点是主要的受力部位。 2.2鞋头磨耗 鞋头受磨程度小于后跟,鞋头外侧受磨小于鞋头内侧。其原因是,走路或跑步时,都是后跟先着地,脚提离地面时,大拇指最后提起且向前推进并产生摩擦力。 2.3后跟磨耗 后跟是受磨耗的主要部位,据统计:80%以上人的脚是以脚后跟外侧先着地,又因脚在起步、落地时,均是朝向内心偏移,所以其外侧受磨程度大于内侧。 2.4耐磨设计 根据以上的受磨分析,一些受磨功能要求高的运动鞋(如:球鞋),就须选用耐磨性能好的橡胶做大底,如采用意大利超强耐磨的vibra橡胶底。或者在鞋头内侧和后跟外侧,特意设计耐磨的橡胶贴片,目前最佳的测试方法是以SATRATM174-94进行DIN测试评估。 3.止滑性 在进行篮球运动时常常有急停、急转动作,此时要求运动鞋(如:蓝球鞋)具有较高止滑性,否则,不仅会引起一场精采赛事的失利,还可能会造成运动员受伤。然而,在鞋底其他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docx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 温州制鞋篇 制鞋是温州的传统行业,有着800 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温州就以制鞋而闻名。据初步调查,目前温州有 4000 多家制鞋企业,与制鞋业相关的鞋机、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业 2500 多家,近 40 万从业人员,每年制鞋 10 多亿双,鞋类生产总量占全国 25%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八分之一。但温州鞋业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土地严重不 足、人才奇缺、企业外迁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近 年来制鞋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下降等因素导致了鞋业企 业利润急剧下降,温州鞋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一、温州鞋业概况 1、温州制鞋工业体系 据介绍,温州市现有制鞋企业2694 家。温州鞋业主要 集中于鹿城、永嘉和瑞安三地,三地鞋业发展各具特色。鹿 城在制鞋方面起步最早,其制鞋占据温州鞋业总产值的 40%。该区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康奈、东艺、吉尔达、富士达、 澳伦等鞋业,这些企业原来多数以外销为主。随着世界鞋业 格局的变化,该区大多数以外销为主的企业已开始转向内 销。永嘉近年来涌现一批较有前途的企业,如奥康、红蜻蜓、日泰、统邦、杰豪、陆陆顺、赛王等,这些鞋企营销都做得

较为成功。目前永嘉鞋业无论品牌、知名度、还是国内市场 占有率,都处在领先地位,已形成品牌群体优势。而瑞安已 成为全国著名的休闲、注塑鞋加工基地,比较知名的企业有 邦赛、路标、春达等企业。 另外,温州制鞋企业的周围,还聚集着上千家的鞋机、 鞋饰、鞋底以及皮革生产企业,已形成了各种发达的专业市场。这种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完善的鞋工业体系,正是温 州鞋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从温州鞋业分布来看,乐清白 石镇是鞋底生产专业基地,永嘉黄地是鞋饰专业生产基地, 乌牛为制鞋机械基地。平阳水头是猪皮加工及交易市场,瓯 海瞿溪为牛皮加工基地,鹿城河通桥是鞋材市场。这种相关 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使温州富集着大量的鞋业相关信息,制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 2、温州鞋企品牌建设之路 温州鞋业不但在规模和数量上在全国首屈一指,而且在 国内品牌建设上也卓有成效。2001 年 9 月 19 日,温州正式被命名为“中国鞋都” 。温州鞋革工业协会试图建设中国鞋 都区域品牌,向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中国鞋都”集体商标。 企业品牌经评委会审定认可后可授予首批“中国鞋都名品” 称号,从而获准使用鞋革协会向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国鞋都 名品”专用商标。 2009 年温州鞋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1世纪中国的数学教学

21世纪中国的数学教学 任何数学教育过程都涉及到“怎么学”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学的问题是数学教育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研究表明,数学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因素之一是数学教学如20世纪50年代的“新数学”运动,之所以在许多国家都夭折,原因就是教学无法实施而且研究还表明:在计划的课程(国家的政策文件、大纲等文本文件)实施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课程)和学生的学会课程中,后两项的关系最紧密这些都说明了教学的重要性。 世纪之交,各国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数学教学和课程的改革,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正在进行中,改革的中心是实现由知识本位的课程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主的课程这种转变势必影响到数学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无论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哪一个方面都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思想。 一、数学教学目的的转变 自建国以来,数学教学的目标几经演变,从重视双基,逐步发展成为在发展双基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新时期又将

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实际上,这也是世界数学教学目标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 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应该培养有数学素养的公民,具体提出五项目标,其中之一是“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英国在1995的国家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及应用的态度和信心。”澳大利亚(1990):“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及应用的态度和信心”。新加坡(2000):“喜欢做数学;欣赏数学的美和力量;对应用数学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毅力”日本(1998):“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的态度”。中国香港:“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采取积极的态度”等由此可见,各国和各地区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以及情感和自信心。 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以下简称《标准》)中,强调要“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数学的自信心对数学有恰当的认识、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目标的变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 二、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化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的论文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2班罗蓉指导教师:黄祖军 目录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4) 1.2研究意义 (5) 1.3文献综述 (7) 1.4概念界定 (9) 1.5研究方法 (10) 第2章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现状 2.1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的可喜方面 (11) 2.2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的消极方面 (13) 第3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的原因分析 3.1政府政策方面的原因 (14) 3.2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14) 3.3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15) 第4章进一步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4.1完善政府政策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16) 4.2用人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16) 4.3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17)

第5章结语 (17) 参考文献 (17) 致 (18)

摘要:近几年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关系着国家的政治进程以及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然而,现实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比较低,例如:政治认知水平不高,政治参与不够充分,政治信念不够坚定等。究其原因,既有政府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还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针对这几个原因,本文作者从政府政策、用人单位、农民工自身这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对策,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acceler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workasaspecial group of peopleismore and moretheconcernoftheparty and the state. Theirrelationswith thecountry's democraticpolitical processandthecountry'sprosperity andstabilityinpolitical socialization.However,arealisticpoint of view,thepolitical and sociallevelofthe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workersis relatively low,for example:thehighlevelofpolitical cognition,insufficientpolitical participation,andpolitical beliefsarenot strong enough.Thereasonsofthereason for bothgovernment policy,there arereasonsoftheemployer, as well asthe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for its own reasons.Forseveral reasons,theauthorsfrom the governmentpolicy,the employer,migrant

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21世纪的世界格局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世纪论也开始在世界流行,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二的位置,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这在世界上也属奇迹。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移动的大背景下,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但挑战不容小视。 对于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仅仅在经济上取到了巨大的成就不足以让我们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来阐述21世纪世界变迁中的中国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是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在政治方面,国家的政治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包含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国内方面是指对内的能力,属于执政能力的范畴;国际方面属于久交的一部分。中国政治力爱中国政治发展进程表现两重性特点优势和劣势并在,即中国政治对内保持强大的凝聚力,而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政治了解不多,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感召力弱小。从国内与国孙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力的国内动员能力强大,而国际动员能力弱小,这样的特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改

变。因此强强中国政治能力建设既是提高中国政治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内部政治系统与外部政治系统相互交流的保证。 虽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走上正规,未发生重大的变故,但国内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却存在极大的不完善性,对中国的稳定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危害。首先政府重要官员的选拔普通民众参与度不高,而他们的考核又以GDP为重,普通民众的感受似乎对他们的升迁没什么影响。往往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中国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表现为:一方面,社会冲突的总量在迅速主升,制度内和制度外的社会冲突都呈现上升态势;另一方面,制度内的社会冲突在社会冲突总量中的比例在下降,相应制度外的社会冲突的比例在上升。这些小范围的冲突没有转化为大规模的冲突,一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官民对话互动的机会增加;二是中国政治日益开放的前提下,中国各级政府与民众的对话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其次,宪法的权威未得到足够的维护,宪法对政治的稳定性不够。由于法律未能有效的独立于政治,容易造成国家的政策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放变,极易造成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又如“薄熙来事件”,应该引起我们极高的重视。最后,人民享有的权益我们应该得必要的保护,如果政府为了发经济发展而不顾人民的生活感受,那么我们发展的目的又何在呢?

中国制鞋业与世界鞋业发展分析

中国制鞋业与世界鞋业发展分析 2009年01月15日12: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受国际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制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制鞋业如何保持全球最大产鞋国和出口国的地位?如何从低端市场走向中高端市场?如何从数量型向品质型、效益型转变…… 在全球制鞋业的版图中,中国无疑是最为强势的大军团,因为在全球年产鞋量150亿双的份额中,“中国造”已超过100亿双。然而,进入风云变幻的2008年,一枝独秀的中国制鞋业开始了新的裂变,在国际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国家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影响下,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的中国制鞋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中国制鞋业的转移危机以及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全球制鞋业新的格局如何变化,已成为全球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世界制鞋业发展状况及消费市场概况 从全球范围上看,目前世界制鞋大国主要是亚洲的中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欧洲的义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南美洲的巴西等。全球现有各种制鞋企业3-4万家,制鞋业及鞋材、鞋机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总计近1000万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鞋国和出口国。近几年,中国每年生产各种鞋超过100亿双,占全球制鞋总量的66%,是世界最大的鞋类制造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出口国。2006年,中国鞋类出口达76.5亿双,出口总值为218.1亿美元,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以上。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鞋类生产国。印度目前年产鞋约20亿双,约有4000家制鞋及相关企业,其中约500家为大型企业,3500家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产量约占印度鞋类总产量的60%到65%;大型企业一般能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主要为国际品牌加工。 巴西是全球第三大产鞋大国,其女鞋品质和价格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份额,目前巴西有制鞋企业7200家,从业人员约30万,年产鞋7亿双,年出口鞋在1.8亿双左右。 越南是全球第四大制鞋国,约有400家制鞋企业,从业人员约50万人左右。越南现年产鞋4-6亿双,其中90%产品出口。2006年,越南鞋类出口总值为35.5亿美元;2007年1-10月鞋类出口总值达32亿美元,同比增长9.9% 义大利是欧洲乃至全球最主要的老牌制鞋大国,目前年产鞋约2亿多双,51%的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义大利有3个地区主要生产高档鞋,第一个是San Mauro Pascoli,共有270家公司,年产鞋1500万双。第二个是Rivieradel Brenta,有近1000家企业,主要生产高档女鞋。第三个是马凯省的费尔墨和马塞拉塔,约有3300家公司,总销量达10亿欧元,大约60%的产品出口到国外。

2018-2022年中国制鞋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制鞋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2017年出口情况好转 2017年,“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加上国际贸易形势向好,为鞋类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出口订单。对于出口增长的原因,首先,2017年国际市场有所复苏,主要是美国的经济总体表现不错,企业接单状况良好,外需增加。其次,国家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加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日益严格,淘汰了一些小型工厂,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优质工厂的接单状况。最后,“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企业和沿线国家提供了双赢机会。 2017年,我国鞋出口扭转颓势,出口数量和金额双增长,全年出口鞋子数量达到96.43亿双,同比增长3.77%;出口鞋子金额达到456.60亿元,同比增长1.74%。 (二)产业链完整,产业集群发展 我国制鞋行业凭借优质的投资环境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各种鞋类生产的产业集群,建立完善的鞋业成品和鞋材市场以及鞋类的研发中心和资讯中心,保障了我国制鞋行业的稳定发展。 (三)“智造”升级 制鞋企业在生产、定制、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尝试全方位的“智造”升级。让制鞋这个传统产业,增添诸多的科技新元素,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更新迭代。 例如奥康在2017年成为浙江省制鞋行业首家通过“浙江制造”认证的企业。从2015年开始,奥康陆续从意大利、德国引进智能化扫描仪、一次成型切割机、自动化鞋楦机等众多智能设备,将传统手工工艺通过智能设备变革为电脑控制的电子程序,用信息化的智能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二、不利因素 (一)产业转移 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一些服装、纺织、鞋类等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厂陆续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低端市场的竞争是价格的竞争,中高端市场的竞争是产品价值的竞争。想单纯依靠低成本制造的竞争时代已经过去了,再依靠破坏环境卫生和依靠原材料资源低价竞争的企业,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了。 (二)出口形势严峻 虽然2017年我国鞋出口的颓势得到了扭转,但出口形势仍较为严峻,一方面是我国制鞋企业成本上升,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是欧盟、美国等对我国鞋产品设置较高的关税壁垒,较东南亚各国的出口鞋产品竞争力有所下降。 销售收入预测 2017年,中国制鞋业销售收入为7442.16亿元,较2016年的7691.60亿元减少了3.24%。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制鞋业销售收入将达到7303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4%,2022年制鞋业销售收入将达到8490亿元。

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大趋势

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大趋势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作出如下战略性前瞻: 一、我国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是以语言学、文章学和文学为三大支柱的语文教育。语文首先必须姓“语”,但由于三者侧重点不同,语文教育将形成多种模式、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这些模式、风格和流派都将在新时期的实践中接受检验。 二、我国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把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并且把语文教育和受教育者广泛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同各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都应该是语文教育中的应有之义。但随着学段的递增,四者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在小学初中,或许是以文字、文章为主,在高中或许是以文学、文化为主。 三、未来的语文教育随着电脑和多种媒体的普遍使用,随着人机对话成为现实,读写听说的内容和方法会出现新的变化。诸如方字符号的标准化、语音的标准化、印刷文字的阅读能力和屏幕文字的阅读能力并重,文字检索能力和电脑检索能力并重,汉字书写能力和文字编码输入能力并重,用最经济的文字传达准确而丰富的信息的能力将被人们高度重视,文字材料和激光软盘教材并存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为练而写和为需而写并存对写作提出新的要求,如此等。这种变化如同本世纪之初的白话文、国语标准音、简化字的出现一样,是新世纪孕育成长的新生儿。 四、未来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道德素养,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单凭满腹经伦、能说会道将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 评析朱绍禹的学术理念 朱绍禹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界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的又一著名语文教育家,是我国高师语文教育学科领域的杰出代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战线的一面鲜艳旗帜。朱先生从教五十五年来,不但以其教学实践培养了大量人才,更以其学术成果为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诚然,我们在仰慕朱先生教学与科研的巨大成就时,不难看到他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他的科学研究的水平。朱先生在学科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高大的里程碑。然而,在朱先生辉煌成果的宝库中,我们更应当发掘和学习他与众不同的学术理念。他那强烈的创造意识、开放的学术观点、练达的语言风格、谦和的治学态度,正是当代科学研究所崇尚的风格,皆可成为当代学人研究学术的楷模。 一、强烈的创造意识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 析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我们遇到哪些问题?我想围绕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我个人觉得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强大的人口压力,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引发了我国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

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耗和环境的严重制约。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另外,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程度还在加剧。有关测算结果显示,这些年来我国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2800亿元以上。 改革开放中,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官员腐败行为,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腐败所造成的恶果是一言难尽的。造成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充分认识官员腐败的危害性,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反腐斗争,意义重大。 我国官员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努力探讨中国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此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和司法打击力度是有效措施。 我国是人口大国,各种问题总是存在,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总会找到解决措施,建设美好家园。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级阿卜来提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 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 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 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 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 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 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 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 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而当这个饱经沧桑

全球制鞋行业的回顾与展望

全球制鞋行业的回顾与展望 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这个行业的产能总是向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迁移。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制鞋业的重心从意大利、西班牙转移到日本、台湾、韩国,再转移到中国大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鞋中心,鞋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鞋业有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如何在产业迁移之后仍然保持自身的某些优势?在这方面,意大利做的最好,它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以及品牌建立。如今,在制鞋的数量上虽然意大利已经不占优势,但意大利的制鞋技术和意大利的鞋品牌仍然是最高档鞋的代名词;韩国的例子恰恰相反,在上个世纪80年代,韩国也是世界制鞋中心之一,但是一直满足于OEM加工。等到产业优势丧失时,韩国还没有创立任何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目前,韩国在世界制鞋行业中已经毫无分量。居安思危,如何在中国的产业优势丧失之前树立几个国际化的品牌,是历史赋予HQT 等中国鞋业领袖品牌的重任。 一、全球视野下的制鞋行业回顾 1、全球产销概况 目前世界上每年大约消费120亿双鞋,平均每人每年消耗2双鞋。2002年中国鞋总产量达62亿双,占了当年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出口总产量达35亿双,中国鞋类出口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全世界平均每两人就有一人穿中国鞋。 虽然目前世界平均每人消费两双鞋,但因为贫富的差异,鞋的消费数量相差也很大。

尽管欧洲、美国等地区的人口在世界所占比例不高,但是购买力却对鞋类消费发挥关键性作用。在人口超过10亿的印度,每年每人的鞋耗量仅为0.7双,但在人口3亿的美国,每年每人的鞋耗量却是6双。 2、产业迁移:制鞋行业的主旋律 世界制鞋中心的转移实际有规律的,早期制鞋中心在意大利、西班牙;80年代转移到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的日本、台湾、韩国等地;90年代又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广东、温州等地。从1996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鞋类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鞋工业因鞋类生产占用劳动力多、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利润逐渐减少等原因,难以在国内生存下去,转而向海外开拓新的生产加工基地。他们要选择人工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和地区建立鞋的生产基地。由于这种原因,世界鞋业的重心从欧洲和北美转向远东。由于这种产业转移,使得中国制鞋工业发展迅速,中国大陆成为世界鞋业转移的集中地。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亚洲从单纯的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经济,其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在过去,如果鞋的质量是一个困扰亚洲鞋业的难题,现在,即使是最挑剔的顾客所要求的国际质量标准亚洲也能做到。 亚洲地区所生产的鞋产量占世界些产量的70%,每年约80亿双,权威人士预测,这一份额还有可能进一步增长。 目前全球鞋业的出口,仅中国大陆及越南两地维持正向成长。其它地区都是衰退的局面,其中从中国大陆出口的鞋产品数量,约占全球总出口量的53%,中国已成为全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