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多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多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多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国家权力的纵向划分所产生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成果数量颇多。面对这样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军事等不同层面且又处于不断变动的复杂问题,学者们大都从各自立场出发,利用不同学科、视角与方法对央地关系进行相应解读。按照研究视角不同,可以将学界的研究大致分为历史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经济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政治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法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

一、历史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

央地关系是一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行使各自职能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复杂动态关系的总和。研究央地关系势必要分析其形成发展历史。面对央地关系研究中纷繁复杂的内容,学界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发展历程、概括发展阶段、总结发展特点对我国古代、近代、当代以及国外央地关系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一)梳理发展历程

首先,学界对于央地关系发展历程的梳理大多以某一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制度史、人物思想史的研究对某一历史阶段央地关系的发展变迁进行总结与概括。诸如有的学者以汉代刺史这一地方监察制度为切入点,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变迁[1]。有的学者透过尚书职权、中央集权制与外戚宦官专政的关系视角,从两汉历史演变中分析这一时期的央地政府间关系[2]。还有学者以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为视角,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一时期的央地政府间关系[3]。其次,通过人物思想史的研究对特定时期央地关系进行梳理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诸如有学者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背景的分析,揭示出孙中山在探索中央与地方关系过程中从联邦到均权思想的变化[4]。再次,以军队发展为切入点研究央地关系变迁。诸如有学者通过对1912至1929年晋军发展历程的研究分析民国央地政府间关系的演变[5]。最后,从宏观角度,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国外央地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内容之一。诸如有学者通过对前苏联央地关系的理论基础、历史变化、机构设置、职权划分等方面的回顾与总结,以期对前苏联央地关系的产生、发展获得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6]。

(二)概括发展阶段

学者们按照不同标准对央地关系发展历程进行概括。有的学者按时间顺序进行阶段划分,诸如按照秦、汉、唐、宋等不同年代进行阶段划分。有的则以某一制度为切入点,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分阶段研究央地关系。诸如有学者以古代政区层级的变化为切入点,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将秦至民国初年政区的发展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元明清民国三个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3)01-0034-05

多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董娟

(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53)

摘要:央地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围绕央地关系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范围较广。然而,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总结、分析不同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学界的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多学科;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12-11-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ZZ032)

作者简介:董娟(1980-),女,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阶段,通过政区层级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变迁审视我国古代国家央地关系的调整。[7]此外,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总结、回顾建国后至今我国央地关系的发展演变也是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最为常见的分类是以改革开放前后为分水岭进行的分类,以及以改革开放30年来央地关系变化进行的分类。目前而言,研究成果更加集中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及1994年分税制这两个时间点,并以此为分界点对前后时期我国央地关系进行分类研究。此类研究成果较多且内容大致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划分标准的不同会造成阶段划分上的差异。同时,较之于古代、近代,国外的研究,学界从历史学角度对当代我国央地关系的分类研究相对较多。总体而言,学界对于央地关系阶段划分上的认识基本一致。

(三)总结发展特点

尽管我国古代央地关系历经变迁,有学者提出经历了“分割式的地方分权、极端的中央集权、分寄式中央集权三种模式”[8]。然而,对于我国古代央地关系的总体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中央集权始终是我国古代央地关系最为显著的特点。从历史角度来看,尽管近代军阀割据、混战,央地关系在认识上经历了联邦制——

—中央集权的徘徊,然而,统一与集权仍是这一时期央地关系的特点。中央集权、经济分权、行政分权到未来的法律分权是当代央地关系的阶段性特点与发展趋势。

无论是从整体上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央地关系发展脉络,还是以某一制度或人物思想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透析央地关系的变迁历程,学界对于央地关系的阶段划分与特点认识基本是一致的。此外,较之于我国央地关系丰硕的研究成果,从历史角度审视国外央地关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较为欠缺。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

一定意义上,财权划分是央地关系的核心。实践中经济体制、财政体制、税收制度、地方公债、金融、房地产、区域分配、国有资产管理等诸多经济因素均会对央地关系产生影响。因此,利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宏观调控等影响央地关系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博弈论:研究的基本范式

博弈论是学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央地关系最为常用的理论与分析工具之一。学界主要通过博弈论进行央地关系分析,或者通过博弈论这一研究范式在央地关系中的分析来反思这一研究方法本身。诸如有学者通过对1953-1960年我国央地关系进行博弈分析,提出“只在行政和经济权限的划分上做文章,不仅达不到真正调动地方积极性的目的,反而会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9]。有的学者则通过分析传统“零和博弈”视角下央地财政关系的研究范式,提出“应当超越‘零和博弈’的视角,运用一种‘非零和博弈’的解释范式克服旧有模式中所展现的央地关系的集权与分权的‘循环论’,并能够寻找、解释央地关系中所具有的‘发展性’”[10]。

(二)分税制改革:研究的核心问题

经济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包括分税制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宏观调控、金融改革、房地产市场以及驻京办等一系列问题。财政体制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对此有学者通过对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后我国央地关系变化的经济学研究,提出分税制改革在“规划政府间收入范围、划分政府间权责范围、调动地方积极性、调整央地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改革的不彻底性导致了权责关系不匹配、地方财政吃紧、税收返还被截留”[11]等问题。此外,不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造成了央地关系之间的一系列矛盾,使得权力寻租、腐败问题层出不穷,“驻京办”成了“蛀京办”,对我国的金融、房地产市场、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产生消极影响,最终成为制约央地关系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

(三)完善财政体制:研究的基本共识

变革现有财政体制,实现央地关系的有机平衡是目前学界研究达成的基本共识,也是目前学界研究论证的重要内容。

首先,明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两面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央地关系的财政基础,在平衡央地关系中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功能,因此首先应对其两面性具有足够认识。通过研究国外央地关系,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诸如有学者通过对美国财政转移支付中联邦补助金制度的研究与分析,提出美国政府的这一财政制度在央地互动中具有平衡、控制、引导等积极作用,同时,会造成中央集权、州地独立性受威胁、扰乱下级政府预算安排、管理支出浪费、州政府间围绕资金产生纠纷等诸多消极方面。[12]其次,平衡税收制度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税收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者之间保持适度平衡是改革财政体制的重要举措。尽管这一问题目前并未引起学界足够认识,但也有少数学者在翻译、研究国

外成果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说明。诸如国内学者张和安翻译的韩国学者林圣日的研究成果中就对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林圣日通过对1991年韩国恢复地方自治以后,财源、财力分配和财政运行架构的变迁发展导致的央地关系、地方财政地位、地方财政运作的方式、行为和地方经济等诸多方面变化的研究,提出“强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而相对忽视税收制度的政策偏好会导致诸如地方公共服务价格扭曲、低效的投资扩张、征税效率降低、道德风险和财政预算软约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在财政转移支付与税收二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13]。

总之,学界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央地关系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对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遗留问题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问题在对策研究上也达成了共识。然而,当前的研究,除了分析国外在财政体制改革中的经验得失之外,对于我国央地关系中的财政制度改革仅简单提出应合理划分央地财权与事权范围、“完善分税制相关财政体制、促进中央与地方权力的集分平衡”[14],寥寥数语便对改革中最为关键也是研究中最为核心的结论部分总结完毕,使得理论研究对改革实践的指导有限,这也是目前学界央地关系研究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部分。

三、政治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

(一)概况

利用政治学理论、方法,透过对政治思想、制度、结构、要素的分析研究央地关系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范式。通过政治思想学说分析央地关系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诸如有学者以儒家学说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西周时期儒家经典的研究,提出这一时期儒家“权出于一。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要集地方之权于中央”[15]的认识。有的学者则从党史角度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关于央地关系的主要思想与实践进行研究[16]。此外,以政治结构的某一方面对央地关系进行解析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诸如有学者从历史文化主义、理性选择主义和制度主义三个角度对民众偏信中央政府进行了解释,并从政治图像、政治接触与经济增长机制入手,形成解析央地关系的理论框架,对这种“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的生成机制和生成结构进行阐释[17]。有的学者则从备战战略角度对1965至1976年我国央地关系的变迁进行研究[18]。还有学者通过对日本地方自治的理念、团体自治的实况、团体自治的本质的研究对日本的团体自治进行总结,透过团体自治对日本的央地关系进行解析。[19]

(二)问题

从政治学视角研究央地关系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学界的研究主要围绕央地关系中凸显的问题展开。学界从政治学视角将其归纳为这样几点:首先,体制不完善。体制不完善表现在诸多方面,譬如授权过程中缺乏制度性、透明性与公平性从而造成了授权体制的不完善[20]。其次,权责关系不对称。权力的划分历来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分税制改革后尽管地方获得了一定的权力,然而较之于权力,地方政府承担着与之不匹配的责任,权力始终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由此造成了“中央对地方放权时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统筹安排和整体改革方案的研究,中央与地方的行政行为不够规范,常出现中央与地方互相掣肘、互相侵权的现象”[21]。对此,有学者明确提出,央地政府间关系中权责不对称“造就了国富民穷和地方财政困局,极易滋生社会不满并导致国家发展的‘内卷化’”[22]。最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监督机制使得当下我国的央地关系互动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猖獗,宏观调控的实施难度加大,利益集团形成第三种力量”[23]。

(三)结论

面对央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学界从政治学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现行授权体制。对此有学者明确提出应“实行制度化授权体制,保障中央对国家核心权力的‘透明化集中’和地方对国家非核心权力的‘固定式分享’”[20]。同时,应“以强化中央权威为首要前提,以地方自治为根基,以规范化的事权与财权划分及其均衡制约为主要内容”[22]。其次,在权力划分上,合理划分人权、事权、财权。在权力划分时,应根据“事务本身的性质”来决定究竟哪些事务该由中央来调控、哪些事务该由地方来调控[24]。“从国家权力结构的角度分析,在国家政治—行政的金字塔结构中,越是位于塔顶的,政治性职能越多;越是位于塔基的,政治性职能越少,但公益服务性职能越多。因此,应将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县、市、乡镇基层地方政府负责,省级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地区发展的承上启下职能,中央政府负责政治性的,外交、国防等全局性事务的处理”[25]。最后,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当前形势下,应“加强中央对地方监督的权威性、系统性和独立性;改革监督方式和手段;建立和完善监督程序”[26]以完善强化监督机制。

总之,从政治学角度研究央地关系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学界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国内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就事论事地进行分析,研究相对较为宏观,缺乏对于问题的细节性研究与把握。同时,对于国外央地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成果也较为粗略,仅仅是通过对国外政府央地关系的介绍,总结经验并为当前我国央地关系改革提供借鉴。诸如有学者通过对日本地方自治法律、自治单位、央地权限划分、人事制度、财权划分、央地关系的特点等方面的论述,对日本的央地政府间关系进行了整体性归纳与总结,并对日本地方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进行了简单介绍。[27]还有学者通过对联邦分权、单一集权、单一分权这三种西方国家央地关系的典型形式的成因、特点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协调我国央地关系必须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稳’,要牢牢把握政府权能平衡这一中心,同时,应在自由、效率、民主、法制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28]。可见,学界研究国外央地关系的初衷与目的均在于了解、认识他国经验并对我国央地关系改革产生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然而,在介绍国外经验的同时,并未与我国进行对比性研究,研究过于粗略,缺乏精细性,由此提出的策略无法与现实接轨,不具可操作性。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了这一问题。“诸如有学者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介绍了美国委任制度的最新发展以及相关学术研究,并在对委任这一政府间管理工具进行利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较之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央地政府间关系缺乏细小政策的研究”[29]。可见,加强国外央地关系的研究,加强比较性研究,加强政治学研究的精细化均应成为未来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方面。

四、法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

当代我国央地关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是当前学界央地关系研究中受关注度最高的内容之一。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制度不健全这一方面。诸如“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央地政府间关系,除了《宪法》的粗线条安排之外,只有《中央政府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涉及央地职责权的划分,但这两部法律恰恰都是对央地政府职能同构的认可”[20]。围绕这一问题,学者们纷纷从法学视角,提出改革方案。学界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譬如有学者提出“在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集权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实行的是行政分权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实行法律分权制,应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以法律界定中央与地方各自拥有的权力并使之互相监督才是民主集中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的真谛所在。一个立法关键——

—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限”[30]。还有学者提出,推进中央地方管理法制化,同时发挥党和人大在处理和协调中央地方关系方面的作用[31]。

总之,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实现权力划分的法律化、制度化是当前学界的基本共识。学界在看到法律、制度对于规范央地关系重要作用的同时,对于制定哪些法律、制度,如何制定,制定以后如何实施等细节性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于国外央地关系中法制化建设的研究相对欠缺,以上问题均应是今后研究中亟待加强的方面。

五、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央地关系

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诸如通过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特定地区某一历史阶段央地关系是一些学者当前进行的尝试性研究。譬如有学者在“梳理清末民初地方法治研究现状基础上,以清末民初云南的地方法治及其实际运作为个案,结合新史学并采用多学科分析方法进行区域深入考证,对这个历史时期的云南地方与中央关系作了实证研究,从法律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以清末民初中央地方关系史研究中方法论转型为侧重点,来揭示近代化转型期云南地方法治发展的过程”[32]。尽管此类研究较为鲜见,然而仍不失为一种开创性的尝试,无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成果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与现实性,值得推广与借鉴。

总之,运用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分析我国古代央地关系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尽管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但研究仍以宏观性粗放性研究为主,对于细节政策、策略问题的研究较少,精细性研究缺乏;对于国外央地关系的研究仍以介绍为主,且成果数量较少,对比性研究缺乏;古代与近代央地关系的研究也大都是从历史学研究视角围绕某一制度进行,宏观性研究相对欠缺。从而导致了研究结论大致雷同,缺乏创新性研究,从而无法对当前的改革实践提供实际的指导与借鉴,这是今后研究中必须注意及加强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薛军力.从汉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的关

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0(5).

[2]余行迈.从尚书职权的变化看两汉中央集权制与外戚宦官

专政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3]李文澜.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

系——

—以山南荆楚为例[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2(1).

[4]张连红.从联邦到均权: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索[J].

史学月刊,1998(2).

[5]刘峰搏.从地方军系的发展看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

的演变——

—以1912-1929年间晋军的发展为中心的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2004(6).

[6]张正钊,刘向文.苏联的地方行政体制——

—谈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3(6).

[7]刘道伟,王明德.从历史时期政区层级的变化看中央与地

方关系的调整[J].湖北社会科学,2008(3).

[8]李治安.中国五千年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10:导论2.

[9]任志江.1953-1960年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博弈分析[J].

经济与管理,2005(1).

[10]杨红伟.超越“零和博弈”:央地财政关系研究的范式转

换[J].晋阳学刊,2007(4).

[11]殷志红.从财政体制变迁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J].中国

国情国力,2006(9).

[12]李荣忠.美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财政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1996(12).

[13]林圣日.韩国央-地政府间财政关系变迁与李明博新政

府的政策趋向[J].学海,2011(1).

[14]易承志.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特征、趋势

与路径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5]彭林.《周礼》畿服所见中央与地方的关系[J].史学月刊,

1990(5).

[16]关晓丽.论三代领导人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思

想与实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7).

[17]叶敏,彭妍.“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的解析——

—关于央地关系一个新的阐释框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0(3).[18]任志江.1965年至1976年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

—从备战战略角度进行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7(5).

[19]韩铁英.团体自治的虚像与实像——

—日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浅析[J].日本学刊,1997(4).

[20]郭剑鸣.相机授权体制下我国央地关系中的潜规则现

象及其矫治——

—兼谈分税制后“驻京办”问题的实质[J].

浙江社会科学,2010(6).

[21]吴佩纶.调整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讨[J].中国行政

管理,1994(1).

[22]魏治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悖论与制度性重构[J].北京

行政学院学报,2011(4).

[23]赵晓.从宏观调控看中央地方关系变革[J].中国发展观

察,2007(5).

[24]苗连营,王圭宇.地方“人格化”、财政分权与央地关系[J].

河南社会科学,2009(3).

[25]山林.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几个问题[J].四川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6]潘小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

1997(3).

[27]何倩.试论日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J].现代日本经济,

1982(2).

[28]杨小云,邢翠微.西方国家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几种

模式及启示[J].政治学研究,1999(2).

[29]吴木銮.美国政府间委任研究的发展——

—一个研究央地关系的新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

[30]刘小兵.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思考[J].中国法学,1995(2).

[31]董克用.重塑央地关系,优化公共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

2010(1).

[32]马雁.清末民初中央地方关系史研究的方法论转

型——

—以清末民初云南地方法治史研究为背景[J].大理学院学报,2011(1).

(责任编辑黄伯平)

Abs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entralandthelocalhasbeenahottopicofresearchon.Atpresent,theamountofresearchresultsarou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entralandthelocalislargeandthescopeiswide.Accordingtodifferentresearchperspective,theycanbeclassifiedashistory,economics,politicalscience,jurisprudenceandcross-disciplines.Bysummingupandanalyzingthesecross-disci-plinaryresearchresults,itisnotdifficulttofindthattherearestillmanyproblemstobefurtherstudied.

Key wordshistory;politicalscience;jurisprudence;cross-disciplin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entralandthelocal

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多学科视野的培养_美国加州大学_UCLA_的经验及其启示

2011年8月(中)科教导 刊LUX 研讨班采取“三不主义”——不布置作业、不考试、成绩不分等级,以使学生能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兴趣,选择研讨班,并在心情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自由地参与课堂讨论。FIAT LUX 使他们一入大学,就接触到边叙边议边分享的探索与研究型学习方式,启动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从而迅速完成身份的转变,即从中学生学习与思维方式到大学生学习与思维方式的转变。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技能。批判性思维包括两个重要部分:首先,需要提出问题。这些问题能够指向事情的本质;其次,需要努力用推理来回答这些问题。为了保证学生在大学里所获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美国的大学除了注重学生在量化思考(比如数学、统计等)、逻辑、文学、艺术等基础和工具课方面的训练外,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多学科思维或多学科视角审视问题能力的培养,以使其批判性思维有效、更有创意,也更加深刻。因此,多学科思维(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也是我们在听取美国人介绍其教育理念时最常听到的短语。如果推理路线缺乏广度,就可能仅仅认识到洞察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必要性,而不能有效地思考:我们需要考虑另一种观点吗?存在审视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方式吗?这样的审视像是从某某观点来看的吗?当考虑跨学科问题(大多数社会生活问题)时,批判性思维需要借助许多学科的相关概念、知识以及洞察来分析。比如,要理解伊拉克战争的原因,需要运用科技的、地理的、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学科见识进行分析。可见真正的批判性思维需要以多学科思维为基础。 2多学科思维的培养 多学科视野与思维方式的培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密切相关。UC Berkley 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跨学科教学不仅仅是提供多学科信息,更主要是培养跨学科的批判能力。学生只有具备多学科视野与思维习惯,才不至于使其批判性思维流于盲目和浅薄。而且随着科研的跨学科趋势,也随着人类社会所面临问题的复杂化、全球化,培养学生的多学科视野和思维习惯,展开跨学科、跨文化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在UCLA 的课程设计中,我们特别留意到其Cluster Cour-ses (聚合课程)。Cluster Courses 是面向一年级学生的学年课,由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般是三名教师,一名图书馆员)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多学科视角的协作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思维习惯与视野。一门Cluster Course 一般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这门课程面向的研究对象必须跨越两门学科以上,课程主干可以是历史的、地域的或问题中心的;二是Cluster Course 的讲授内容不能被现有课程或专业替代;三是这种聚合是切实可行的。 2007年秋季学期,UCLA 向一年级新生提供了10门Clus-ter Courses,⑥其中“全球环境:多学科视野”一课就由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四名教师共同承担。课程协调人的专业领域是土木与环境工程,另外三人的专业领域分别是城市规划、大气科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 从UCLA 目前开设10门Cluster Courses 来看,其主题主要集中在环境、生态、艺术、历史、生物、城市化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Cluster Courses 的目的不在于发展新兴学科,而是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学科如何看待以及尝试怎样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与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把从不同学科获取的知识,经过个性化分析综合以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UCLA 的Cluster Courses 模式展现给我们的不是传统的科学与人文或与社会科学等两种教育内容以课程或学位的形式上的简单迭加。在迭加教育模式中,学生所接受的不同学科的知识仍然基本分属于两种彼此并行、各说各话的文化体系,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或相对一个问题、一种现象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体系,相距甚远。UCLA 的Cluster Courses 模式是围绕问题,聚合不同学科领域、专业的知识,因而显得独具匠心,值得鉴借。前述FIAT LUX 研讨班采取的不布置作业、不考试、成绩不分等级的“三不主义”,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扩展自己的学科视野。一名担任FIAT LUX 研讨班课程的教师这样评论道:FIAT LUX 所提供的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吸引了一些本来不会或不敢选修某一类课程的学生。3结束语以上围绕批判性思维、多学科视野以及社会或社区服务三方面,探讨了美国一些高校所做的尝试。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去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就不行了。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也是不利的。中国大学非常狭隘的职业教育是不足以迎接这些中国未来的挑战的。⑦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它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当前,中国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性大学,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至相当高的地位,教育部更是决定在全国高校中建立500个大学生创新试验区。而批判性思维品质是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事实上,中国高等教育近来也在上述三个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教育部自2007年以来多次就高等教育发文,强调创新教育、实践教学、博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投入巨额资金支持相关项目。虽然措辞不尽相同,但本质上与美国高校强调的批判性思维、多学科视野、社会或社区服务等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国内一些高校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的教学改革项目与我们看到的UCLA 的许多做法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可见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努力有许多共同之处,使得各种层面上的国际教育交流、相互借鉴变得更有意义,亦更切实可行。注释①检索时间为2011年5月24日。②贺新全,何守仁.论外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10(9):70-71.③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 ].比较教育研究,2003(5):6-11.④徐学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探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3(3):50-55.⑤课程清单可在该校主页(https://www.doczj.com/doc/2d5566210.html,/fiatlux )上找到。⑥具体课程可参见该校网页(https://www.doczj.com/doc/2d5566210.html,/ge/clusters )⑦理查德?莱文.以批判眼光看中国本科教育[J ].国际人才交流,2010(3):12-14. Science Viewpoint 科教视点

品牌关系理论研究述评_视角_主题和核心观点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洲首先兴起的关系营销理论,至今方兴未艾。随着中国市场逐渐步入关系营销主导的时代,对关系营销理论的梳理分类,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三大方将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类比于人际交往关系,并透过这一拟人化思想来寻求品牌管理思路,对品牌资产的建立与测量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所以,品牌关系的提出顺应了关系营销理论发展的趋势,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Blackston ,1992;Fournier ,1998,2004;Aggarwal ,2004;Aaker ,Fournier &Brasel ,2004,etc .卢泰宏等,2003;周志民, 2004,2005;黄静等,2006;何佳讯,2006; 等)。[2-10] 卢泰宏等(2003)将品牌关系理论要讨论的基本问题概括为:(1)品牌关系研究的思路如何?(2)在与消 江西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企业品牌关系理论研究述评: 视角、 主题和核心观点□余可发(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13) [摘要]文章以全球品牌关系相关文献为分析对象,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品牌关系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将研究文献的视角归纳为关系主体研究视角、 关系流程研究视角、关系规则研究视角,在三个研究视角的统筹下,总结了研究主题和核心观点:品牌关系概念主题、品牌关系测量主题、品牌关系动态发展主题、品牌关系型态主题、品牌关系与其他品牌模型关系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品牌关系;视角;主题;核心观点[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06(2009)02-0054-05 Review of Brand Relationship Research :Views , Themes and Core Issues YU Ke-fa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a literature overview of global research of brand relationship (BR ),the paper identified three views for the theory of BR ,named as view of BR structure ,view of BR development process ,view of BR norms.Then ,under the three views ,the paper included some themes and core issues of BR research which are the themes :the Model of Concept ,the Model of Measure ,the Model of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Model of BR forms ,the Relation between of BR and others Model of Brand .Finally , some prosp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n BR are offered.Key words :Brand Relationship ;Views ;Themes ;Core Issue

(完整版)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其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可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际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及人格等心理因素,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进一步导致原有心理问题的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4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医院不幸去世。这起校园投毒案的发生再次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上。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但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宿舍关系不好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199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被用铊盐投毒;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寝室4名同学;2011年,中南大学一男学生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综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乐观,不管是嫉妒,还是 仇恨,去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为了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处理人家关系,下面我们从社会学的几个角度来分析目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首先,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导致学生难以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扩招,并且提前进入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大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并存互相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其次,相关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社会分层阻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稀缺的普遍存在,使人们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不可能是均等的,因而人们的社会地位总是存在不同的高低层次。社会分层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不平等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大学校园中的社会分层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的介入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产生差异与分化的现象。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生源于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选择和生存状态差异是家庭阶层的直观影射。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将经历生活方式的转型乃至阶层的转换。原有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巨大差距,使得进入同一学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显示出不同的表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特点。还有,相关教育真空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得不到充分发展。尽管社会的急剧变化确实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有人说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是颇有道理。大学生需要受到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还有人格教育。目前来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所以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从一定的原则,真诚待人。和身边的人相处,要正直、平等和诚信,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同时要学会宽容、换位思考,在交往中注意互补互

多学科研究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高等教育是一个由多种学科和专业构成的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的多学科和跨学科性质。高等教育的这种性质特点,为开展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由此,自本世纪初潘懋元先生倡导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以来,多学科研究的观点得到了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并越来越多地被学者们付之实践。时至今日,多学科研究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然而,多学科研究毕竟是一种“年轻”的研究范式,尚存在概念混杂、简单借鉴、机 械套用等问题。 一、多学科研究的内涵 多学科研究主要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二是指从其他学科出发,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来分析高等教育现象。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学只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如果有的话,“高等教育学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多学科方法,在相关的两本代表性著作(指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 多学科的研究》与潘懋元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均找不到相应的定义,只有描述性解释。在相关的研究文章中,有的学者指出了高等教育研究中多学科方法的特征:“多学科思辨分析方法特征是从经济学、法学、系统理论等学科出发探讨高等教育问题。”“多学科方法特征是从其他学科出发进行相关定量与实证研究。”概而言之,就是从其他学科出发来研究高等教育。还有学者直接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是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呢?所谓多学科研究,就是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解释或解读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问题。”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多学科方法是由伯顿·克拉克开创、由潘懋元引进中国的,笔者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谈多学科方法。其本真内涵虽然已在上面的解读中逐渐呈现出来,但还不鲜明。故有必要以上面的解读为据,进一步归纳其内涵与意义。这里不妨以问题解答方式来进一步澄清: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研究是什么?答:是从各个学科观点的分别研究之后的集体讨论研究,是进行学科对话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是个人风格与学术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是学科专家们相互联系的研究,是充分发挥专家个人才智又消除个人局限性的研究。 谁能进行多学科研究?答:一个有各个学科背景的研究群体,其中每一个人都在某一学科领域有专长,在一个具有整合能力的学术领头人的组织下进行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多学科研究视角仍然无力打破分散、多元的学科性研究视角之间的‘坑道视界’”吗?答:“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多个学科方法论与认识论的混合导致了两个问题,首先是随着这个领域的成熟,它会继续评价、欢迎并整合各个学科提供的观点吗?有的是可疑的。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多学科方法就是要消除分散的学科

目的论视角下探析企业网站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探析企业网站翻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走出国门,把自己的产品推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官网简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作为企业的广告牌,向世界各地的潜在客户推介企业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传统翻译理论不同,目的论为应用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根据目的论,翻译目的是翻译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因素,每一个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取决于翻译目的。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中国知名家电企业的英文官网,探讨公司网页中企业简介的英译问题,希望能为公司网站简介的翻译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标签:企业网站;翻译目的;论翻译方法 1目的论简介 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威密尔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行为。任何一项翻译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译文的功能和预期目的,有选择性的进行翻译。翻译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着整个翻译过程,同时也影响着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因此,译者要根据翻译目的来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一共包含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这三个原则。目的原则是指翻译应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并能被目标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忠实原则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但是忠实的程度由翻译目的决定。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尽管在多数情况下,译文并不能同时满足这三项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应被采用的首要原则。 2企业简介文本介绍 企业简介是企业官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个企业的自我介绍。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它提供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号召消费者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翻译好企业官网的公司简介,译者必须深入了解企业简介和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2.1定义 企业简介本质上来说是代表公司的一份简历,公司用它来建立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简介中通常会展示公司的商业战略、独特优势以及相关经历。这些信息会帮助潜在的消费者、贸易伙伴甚至求职者更好的评估公司以决定这个公司是否值得信任。本篇文章中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名家电企业的英文官网。

多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国家权力的纵向划分所产生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成果数量颇多。面对这样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军事等不同层面且又处于不断变动的复杂问题,学者们大都从各自立场出发,利用不同学科、视角与方法对央地关系进行相应解读。按照研究视角不同,可以将学界的研究大致分为历史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经济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政治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法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 一、历史学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 央地关系是一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行使各自职能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复杂动态关系的总和。研究央地关系势必要分析其形成发展历史。面对央地关系研究中纷繁复杂的内容,学界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发展历程、概括发展阶段、总结发展特点对我国古代、近代、当代以及国外央地关系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一)梳理发展历程 首先,学界对于央地关系发展历程的梳理大多以某一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制度史、人物思想史的研究对某一历史阶段央地关系的发展变迁进行总结与概括。诸如有的学者以汉代刺史这一地方监察制度为切入点,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变迁[1]。有的学者透过尚书职权、中央集权制与外戚宦官专政的关系视角,从两汉历史演变中分析这一时期的央地政府间关系[2]。还有学者以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为视角,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一时期的央地政府间关系[3]。其次,通过人物思想史的研究对特定时期央地关系进行梳理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诸如有学者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背景的分析,揭示出孙中山在探索中央与地方关系过程中从联邦到均权思想的变化[4]。再次,以军队发展为切入点研究央地关系变迁。诸如有学者通过对1912至1929年晋军发展历程的研究分析民国央地政府间关系的演变[5]。最后,从宏观角度,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国外央地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内容之一。诸如有学者通过对前苏联央地关系的理论基础、历史变化、机构设置、职权划分等方面的回顾与总结,以期对前苏联央地关系的产生、发展获得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6]。 (二)概括发展阶段 学者们按照不同标准对央地关系发展历程进行概括。有的学者按时间顺序进行阶段划分,诸如按照秦、汉、唐、宋等不同年代进行阶段划分。有的则以某一制度为切入点,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分阶段研究央地关系。诸如有学者以古代政区层级的变化为切入点,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将秦至民国初年政区的发展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元明清民国三个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3)01-0034-05 多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董娟 (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53) 摘要:央地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围绕央地关系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范围较广。然而,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央地关系研究。总结、分析不同学科视角下央地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学界的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多学科;央地关系;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12-11-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ZZ032) 作者简介:董娟(1980-),女,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品牌理论文献综述

品牌理论的演变 英国学者彻纳东尼指出:“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好的产品、服务、人或地方,使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获得相关的、独特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 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以及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为我们研究品牌传播理论及品牌网络传播理论做理论基点,并期望能够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品牌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品牌是符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认为品牌就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产品,或者说是区别产品的记号,他们对品牌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企业层面。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在1960年将品牌定义为:“品牌系指一个名称 (name)、语词 (term)、标志(sign)、象征 (symbol)、以及设计(design),或是上述各项的组合,以藉此辨识出一个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有所区别”;Chematory&Mewilliam(1989)“品牌是一种辨识的图案,使其与竞争者有所差异”;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 D.Benneh,1998);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力普·科特勒〔1〕进一步分析认为:品牌是一种或一组为了辨认某个销售者区别于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品牌拥有文化象征、个性特征、利益、属性、价值体现、用户暗示等六层含义;Lynn B.Upshaw (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2)品牌是情感 1955年,最早对品牌进行研究的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产品与品牌》,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摘要: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境最佳关联翻译 关联理论是近年极具广泛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其影响力大大超出了语用学领域本身,已经渗透到翻译领域。关联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翻译现象还可以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框架。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自然语言的交际与认知是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形成基于如下的事实: A.听话人从每个话语的语言解码中获取信息时,可能会对话语作出多种理解; B.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 C.听话人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 D.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它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用以排除其它理解的标准就是关联性。关联性是“输入到认知过程的话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情景、气味等的一种特性。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去进行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D.Wilson,2000)。因此,关联理论认为,要准确理解自然语言,需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寻找信息的关联,寻找关联,就要依靠推理。所以此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推理的过程。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取得一定的语境效果,进而获得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交际是从认知到推理的互明过程。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即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明示的过程。“明示”是指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 方式进行编码、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而从听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推理的过程。这种“推理”指听话人用明示手段从得到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暗含的意图。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是依据交际话语的关联性处理话语,如果某个信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语境效果,那么此信息就与此语境之间产生了关联性。因此,关联是依赖语境的。 在关联理论下,语境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因此可

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司显柱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 要: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渊源和语言哲学观作了简要的梳理和阐释,论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功能部分即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天然联系性,分析了国内外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状况——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为弥补缺陷、克服不足,作者在对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一维——翻译批评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着力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论述了建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思路和包括的内容。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4)0420045206 Abstract:Based on an inquiry into the o rigin of System ic2functi onal linguistics and its ph ilo soph ical view of languag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herent connecti on betw een Functi onal linguistics and T ranslati on Studies,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the m erits and defects of translati on studies app roached from functi onal linguistics. A s an attemp t to advance the effo rts in the field,the autho r of the article,on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 on of the trans2 lati on criticis m activities carried out so far at hom e and abroad,outlines h is ideas in the construct of a functi onal lin2 guistics2based translati on quality assess m ent model. Key words:functi onal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studies;translati on quality assess m ent;model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述介 如果说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是语言研究的两大传统的话,那么在当代Chom sky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T ran sfo r m ati onal2generative Gramm ar)无疑是前者的杰出代表,而后者则集中体现于H alliday等建立和发展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System ic2functi on2 al L ingu istics)。作为当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渊源于P ro tago ras和P lato等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研究传统,着眼于语言的人本性、社会性一面,师承F irth倡导的以意义而非形式为语言研究的方针,秉承M alinow sk i关于语言研究中的语境思想,继承H jem slev的语符学和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功能思想,因而始终把语言的实际使用——语言在一定情景下的应用,即情景中的语篇(tex t2in2the2 situati on),确立为语言探索的对象,始终把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表达的意义,即语言发挥的功能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关怀,始终把语言交际视为一种社会人(social m an)所从事的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 o r),而这种行为是在包含着情景、语言(形式)、功能这样三个系统的行为框架(behavi o ral fram ew o rk)里运行,因此把对情景、语言(形式)、功能等系统的描写及其彼此之间关系的阐述(如语言形式与情景之间的建构和限定:一定的语言形式建构一定的情景语境,而一定的语境又决定了选择一定的语言形式;意义(功能)与措辞(w o rding)之间的选择与体现:意义与语言形式即措辞间的选择范围,形式对功能的体现关系)作为其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其语言哲学观而言,顾名思义,系统功能语言学集中表现在对语言系统的重视和语言功能的关注,并自身相应地而分为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两块。就前者即系统语言学而言,它视语言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符号系统(sem i o tic system),这些符号并不是一组记号,而是一套系统化的意义潜势(m ean ing po ten tial),客观而全面地描写语言系统的构成和运作,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交换和表达意义,自是其研究的应有之题和主要任务(朱永生,2001:7)。具体一点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言语的探索(而不是对抽象的、剥离语境和语用的语言系统的描写)首先是建立在把语言交际置于前述包含着语言、功能、情景这样一个行为框架(系统)里予以阐述,并为此必然地对语言、功能、情景三大系统及其各自的支系统和支系统里的子系统,即系统的系统进行描写(如对功能支系统里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成篇功能子系统;语言(形式)支系统里的及物性、作格、语气、情态和主述位、信息等子系统;情景支系统里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即语域等子系统的描写和阐释。)。概言之,语言的系统思想贯穿于其语言研究的始终。就后者(即功能语言学)来讲,其语言哲学观则是语言研究的功能思想,视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所发挥的功能为探索的中心。它在研究、甄别和梳理语言的各种具体用途、功能后(如祝愿、庆贺、批评、表扬、警告、说服、安慰等),将其概括和抽象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m eta2functi on),即前述的概念、人际和成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发生的事件或情形。从功能与形式体现关系的角度看,概念功能 ? 5 4 ?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西酒文化比较 2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 3 英语构词法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4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5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6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 7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 8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9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10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11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2 从顺应论角度看劳伦斯小说中关于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 13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14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 15 从英式桌球斯诺克看英国的绅士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6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 17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18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 19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 20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imal Farm 21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22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23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24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25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26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27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 28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 29 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 30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31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32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 33 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34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 35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36 圣经的女性意识 37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 38 从《阿甘正传》中看美国梦 39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 40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 41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42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多学科视角下的高校专业设置滞后问题研究

多学科视角下的高校专业设置滞后问题研 究 摘要:政治、经济与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今,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走上了新台阶,文化日益显示出其强大影响力。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教育中,专业设置则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一个院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及一个学生未来道路的选择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高校专业现状,针对专业设置情况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专业设置情况多学科视角调整建议方向 一、高校专业设置情况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中,专业的设置是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合理的专业设置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专业设置政策为我国大学学科专业的设置提供了指导思想,是我国大学专业设置的指南。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设置。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艺术学和管理学13个门类。每个门类下设置一级学科,共110个(不包括军事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二级学科,共375个。如管理学门类下设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下又设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4个二级学科。中国大学学科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十几门专业课程。对于博士和硕士学位,授至二级学科,通常我们说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数目。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科授予权,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要选择了这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专业,在自我状态符合的情况下,进了校门就可以一直从本科读到博士。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但是,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则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及重点学科的多少。这些,对于我们选择理想的院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多学科视角中的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研究 1.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 目前,对于许多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各个大学、院系部门从不同方向加以研究,大家缺乏交流,只顾埋头专注于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32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06年33期 牌是相关事物的象征,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 (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 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自1931年美国宝洁公司(P&G)的麦克尔?罗伊提出品牌经理制以来,品牌日益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实业界的操作需求带来了品牌理论研究的繁荣。品牌理论研究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笔者根据品牌一词在使用时具体语言环境的差异,把对品牌的理解划分为三类:服务的理念、利益的源泉和进化的角度。 品牌的传统观——服务的理念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让顾客得到满意的服务。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 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 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纵览当前国内外品牌界,对于传统品牌观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张焱、张锐,2004)。 (一)符号说 Lynn B.Upshaw(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定义委员会(1960)认为,品牌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D.Benneh,1998);Philip Kotler(1997)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从本质上说,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的允诺和质量的保证。 (二)情感说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是具有创新性的,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 :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 宋旭琴1 向 鑫2 (1、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广州 5107252、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广州 510090) 品 内容摘要: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 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这些名称和标识等会由于不同的品牌表述方式而产生差异,又将会产生不同的品牌观念。本文整合了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并对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以期能对品牌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进行概括,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关键词:品牌 品牌理论 品牌观念 性价值(personality),因此,品牌管理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建立品牌的个性,要创造性地运用广告资源来为品牌建设(即企业的长 期收益)投资。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Lannon和Cooper(1983)坚持了品牌创建中的情感主题,他们运用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并指出美国广告方式(其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欧洲广告方式(其是神话和仪式的具体化,即它使人们可以看到品牌如何随着文化的变化而演变)的不同特点。 (三)关系说 奥美公司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最后拥有者,品牌是消费者经验的总和。Michael Perry认为,品牌是消费者如何感受一个产品,它代表消费者在其生活中对产品与服务的感受而滋生的信任、相关性与意义的总和。David Arnold认为,品牌就是一种类似成见的偏见,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结果,消费者对它有较高的认同。王新新(2000)认为,品牌是一种关系性契约,品牌不仅包含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如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情感关系;苏晓东等(2002)认为,品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符号,它包含了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总和,基于这个认识从而架构了“7200品牌管理系统(BMS)”。 (四)资源说 Alexander L.Biel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无形资产,其带来的好处是可以预期未来的进账远超过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其他品牌所需的扩充成本;而陈伟航则指出,品牌会渗透人心,因而形成不可泯灭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的妥善运用可以给企业带来无穷的财富;韩志锋认为,品牌是企业内在属性在外部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资源,它不仅是企业内在属性的外部环境集中体现出来的(外化的)有价值的形象标志,而且因为其能整合企业外不同资源对企业内在属性发展产生反作用,它更是一种资源。 营销谋略 Sale Stratege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