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桌有多长评课稿

课桌有多长评课稿

课桌有多长评课稿
课桌有多长评课稿

《认识面积》评课稿

海宁路小学杨宝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剪拼法、数格法等等,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最后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环节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中,书中是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这里我们做了一下改动,变成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闫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以上就是我简单的评课,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篇二:特殊学校语文评课稿:《小朋友,擦桌子》

特殊学校语文评课稿:《小朋友,擦桌子》

特殊学校语文评课稿:《小朋友,擦桌子》

这堂是由我们学校x老师上的一节语文课,本课属于日常生活自理的一个内容,贴近我们特殊学校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符合我们学校学生的目前所处的状态。

x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对于课堂的把握能力很强。

x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用一幅图画展示来导入:小朋友,擦桌子。

二、初步认识新词(桌子椅子):教师通过幻灯片上桌子的图案来引导学生,并用自己做的卡片上写着桌子椅子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让学生初步认识桌子这个词。

三、认一认,读一读:通过看图片学生自己来认识新词并指导学生开口读一读。

四、找一找:通过在图片上很多物品中能正确的找到桌子、椅子。

五、物品的匹配:通过连一连(图片和实物来让学生进行匹配)

六、教授新字(子)

七、布置作业

在课堂上,x老师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语文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特殊学校的特殊学生来说这节课教学的内容还是很丰富很充足的,比如从对生字词的认识—生字的读法—生字的写法。x老师对于内容的教授上还是把握的很好的,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做铺垫,让学生能较好的接受。

二、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营造情景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就利用图片和多媒体的一些效果,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课堂气氛中,诱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优美。优美的课件设计深深的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的学习不正是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的有利时机吗?

三、善于用眼神来交流,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有异常的行为时,她不用过多的语言来说明教育,而是善于用她的眼睛来传递她所要表达的内容,别觉得我们的学生虽然是特殊学生就代表他们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也是很聪明的,有时只要齐老师一个眼神就乖乖的坐好了。所以有时候眼神比语言的效果来的更快也更好。

四、注重以学生为主体。x老师整堂课都围绕着学生,每个环节都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始终把每个学生放在第一位,在很多活动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去参与,不管结果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纠正或是表扬,在这期间并用语言或是奖励进行激励鼓励孩子。

由于语文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在语文课上我也是个外行人,因此,我在赏评这堂课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点点的缺憾: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桌子椅子这些新词的时候,在图片上的展示后,还应该进行实物的展示,因为这些东西在教室里是可以很容易有的。因为他们不像正常的小孩子一样认知能力那么强,他们是特殊儿童,所以在认知方面用具体的实物来展示来说明是更好的。这样他们接受起来会更快,也便于他们认清现实生活当中的桌子椅子是怎么样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真的很成功很优秀,对于特殊学生所表现出来这么浓厚的课堂气氛齐老师能把握的这么好,真的是我们值得学习研究的。篇三:一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3节县优质课,题目都是《厘米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节是黄山实验小学的张**老师执教。张老师导入得十分自然,从猜谜语入手,然后导入故事。整节课前半部分十分流畅,各个环节衔接得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能很好地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认识几厘米开始,课堂秩序稍微有点混乱,在认识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下尺子,让学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几厘米。在自主练习环节,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时,师应稍微点一下课本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就不容易混淆了。一堂课总结完后,时间已到,然后再出示拓展练习,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第二节是明集小学的左**老师执教。左老师的导入别出心裁,直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尺子在讲台上展示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地方次序有点混乱。最后展示各种各样的尺子,可把此环节放到认识尺子这个地方。一堂课下来,几乎没看见教室的笑脸。我觉得,亲切自然的教态对孩子们的互动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节课是开发区三小的刘**老师执教。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刘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刘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有更好的提高。篇四:唐雎不辱使命评课稿

《唐雎不辱使命》评课稿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文言文在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同现代文存在着时代的距离和差异,因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是令师生们颇为头疼的一件事,正是这种“难”,致使在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呈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今天唐金月老师执教的九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给了我们很好的文言文教学示例。

我对这节课总的印象是:自然中透露着扎实,全面中突出了重点,点拨里彰显出主题。很好的体现了新一轮改革的理念,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整合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整节课体现了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特点,课堂的立足点发生了转变,着眼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具体地说:

一、文本解读透彻,板块设计合理

想要让学生陶醉于课堂,教师自己首先要陶醉于文本。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反复阅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对任何课文都要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教学高效的前提。如果老师一味按照教参,按照大众对课文的认识观点设计思路,没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去深入挖掘,那么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结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因为我们自己并没有融入进去。然而从本节课来看,唐老师在研读教材方面是下足了工夫。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著作的同时,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唐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合理,用“读懂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物-----学习一种精神”三个大板块来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的思路清晰流畅,突出重点,一气呵成,环环相扣,且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二、注重文言文教学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读书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都应在“读”中来完成,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和感悟。唐老师的这节课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立足于“读”,她以身示范,教师的范读以及营造的氛围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文本。在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精神的学习过程中,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以读带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把读作为教学的抓手,让学生通过读来实现与文本,与作者,与人物的对话。整节课在朗朗书声中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三、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者、参与者;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创新者”,“语文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唐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懂一篇文章”这个环节,通过“译读”把文言文学习的过程教给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交给学生方法,帮助学生排疑解难。在认识人物形象一个环节,教师又抛出一个主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体验中有所收获和启发,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比教师逐层的分析讲解更有挑战性,也更有价值和意义。整节课学生精彩发言不断,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另外,在教学中,唐老师还采用鼓励、赞赏等积极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因而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留下一些遗憾:对这节课,我个人认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语言上进一

步修炼,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语,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好,好在那里,有创意,创意在哪里,

有道理,有什么道理,等教师要激励、肯定。对学生的各抒己见的发言,教师在课堂上要注

意引导和梳理。如果这两点能够改进,这节课会更加的完美。

总之,这节课,唐老师用自身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用知识去激活学生,用情感去感化

学生,是一堂散发着语文味道的好课。

备注:枣阳市第八中学唐金月老师主讲《唐雎不辱使命》,枣阳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王

凯主任评点。

2015年4月21日

评付敏华老师的一节课

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b (2a-2e)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things made in china.”为话题,分为section a 和

section b 两部分。section b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本单元的话题。重点介绍中国传统

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风筝、孔明灯、剪纸和陶瓷等。通过介绍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了解与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关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同时引起学生

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的传统艺术和相关名称。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的语言表现形式被动语

态。

2a-2e活动是本单元阅读版块,意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介绍最具中国特色传统艺

术如孔明灯、剪纸和陶瓷。包括他们的制作工艺、制作原料和象征意义等。这篇文章可以拓

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所需的文化敏感也有潜移默化的作

用。这篇文章还训练学生一个重要的阅读策略,即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的特点之——先总体

介绍,后细节描写。

2a 的读前活动让学生谈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2b 活动要求学生先快速寻读文章,找到表格中的信息,即文中所提到的传统艺术形式和

制作所需原材料。

2c 活动指导学生关注文章细节,帮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 2d活动训练文章中出现的重点短语,特别是动词短语。

2e活动是开放性的读后议论:哪两种艺术形式最简单?哪种形式最难?为什么?自己喜

欢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为什么?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了兴趣和爱好。他们有对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他们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会用英语表达他们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热爱。通过对文化内容的学习,视野更开阔,思想更丰富,思维更活跃,交流会更

得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让学生掌握重点的词汇和语言结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写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说学法

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有目的的让学生预习,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主动的学习语言。养

成继续学习英语、学好英语的良好习惯。并让学生学会如何推测,以至于在做推测性的阅读

题时有很好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看几张孔明灯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接下来就水到渠成的进入到本课传统艺术的形式和制作材料上了。

2、本课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了艺术品的美丽。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艺术品的渴望。他们表达了丰富的意义和象征。他们又是如何从简单的东西变成这么的美丽。

3、该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挖掘和加工的能力。本课时以情感主线设计教学任务,围绕语篇开展了有效的活动。教学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如在preparation环节,教师和学生在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品图片时即时对话,温情导入,做好了心理铺垫和情感预热。在

presentation和practice环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在情境和问题的讨论中自然教授新的词汇,激活情智,再次升华情感体验。整个设计凸显设计者对教材的熟读,对动态课堂和静态知识的把控能力。设计者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选择了合理的教学方法。词汇和表述教学的情境创设,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如教学重点之一的“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品“设计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给了学生一篇图文并茂,深情演绎的文章。在ppt中,设计者无论是在skimming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通读课文、寻找答案;还是在scanning环节再读课文、搜索信息,都进行了实时阅读策略的渗透。在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评价方面,《随堂学案及评价》的设计也起到实时掌控学生学情的目的。

总之,整节课,设计者始终遵循任务型教学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交际为目的,以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坚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言,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让学生乐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个过程中一直采用激励机制给有所表现的学生以鼓励。

枣阳市第八中学姜晓丽 2015年4月22日

对施小波老师体育课的评课稿

枣阳市教研室骆涛

今天听施老师体操技巧课内容为

1、学习“燕式”平衡(俯平衡)。

2、套路组合前滚翻接跪跳起接“燕式”平衡。

整个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安全”、“和谐”。在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过程分段合理”、“教学步骤清晰”、“课堂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运动负荷适宜”、教

学基本扎实。本节课是一节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课,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行注意和改正。

一,教学设计合理,内容搭配得当。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清晰符合教学要求。例如:准备活动安排符合教学活动要求,与教学活动紧密相连。热身慢跑,教师采用了绕场地器材蛇形跑,而不是跑直线。蛇形跑在奔跑过程中不断转变身体姿态控制重心,学生在奔跑中锻炼了踝关节的韧性,让踝关节韧带得到牵拉,防止脚踝在学习练习中受伤。正好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燕式”平衡技术要点单腿支撑脚掌和脚趾调整重心相呼应。安排压腿和俯撑后摆腿与教学平衡后举腿服务。在素质练习中采用“火车赛跑”活动,此活动是单腿跳前行,紧跟主体教学相呼应,既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又进一步加强锻炼了学生单脚支撑的平衡能力。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教学先安排学习新知识再复习上一节课内容,以完成技巧套路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施老师在新授课教学中利用学生课桌让学生手扶课桌做后控腿练习,以及单腿支撑平衡练习。在练习中

引导学生由双手支撑变成单手支撑,逐渐摆脱器械自主练习的掌握控制重心和身体姿态的能力。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

二、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组织严密。

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举止从容镇定,讲解示范语言简洁准确,示范动作规范标准,体格匀称肌肉扎实充分看的出来施老师是一个爱锻炼爱学习的人。教师在组织学习“燕式”平衡动作时,施老师将学篇五: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转载于:课桌有多长评课稿)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在认识了1平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平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程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单家庄小学杨秀 一、说教材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感知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活动,知道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估计与测量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充分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三、说教法

(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依据这一理念,我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操作活动为主线,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设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从而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找一找等操作感知抽象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四、说学法 (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探索。 (2)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3)学具准备:学生用尺、写字的铅笔。 五、说教学过程 本着关注学习起点,突出“实效”、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注重操作感的数学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几步进行。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回忆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并明确它们之间的进率。(二)、探究新知 1.分米的认识

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 作者:张中瑛 单位:德州市共青团路小学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引入:我们的教室里有讲台、有课桌,那么,我们的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呢?同学们该怎样量呢? 2、测量活动: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 (3)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厘米:(课件展示) 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先估计1厘米有多长,然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让他们再用食指和拇指比划一下,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如数3到数4是1厘米,数6

到数7也是1厘米等等。 2、说一说:(课件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先估计,再量一量。 3、量一量:(课件展示)如何进行测量。 测量的步骤: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学生分组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食指有多长,再

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2、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3、课件展示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 四、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课件展示)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的《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最新的《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最新的《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7页花边有多长(长方形的周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长方形的周长的内容较少,主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单一的'教学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将知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定在长方形的周长和计算。 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从而自然的获得求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 难点:就是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

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以及图形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乐于和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的知道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分4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并要求学生用几何画版的方法进行验证。 长方形的特征是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版的方法复

二年级数学上册 课桌有多长教案 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275483525.html,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本节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体现情境化;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题: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节《课桌有多长》上课班级二(5)备课教师谭素平上课时间星期四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过程 与方 法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软尺、卷尺等学生:尺子、铅笔、橡皮、曲别针、小棒1根等。 教法运用动手操作,情境创设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导入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课桌,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课桌 的面是什么形?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摸一摸桌子的 长,用手比划一下桌子的长。 那除了我们能用手比划桌子的长,你 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 呢? 用情境带动 学习氛围。 1-2 5min 初学新知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师:说一说你用什么工 具量的?师: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量的结果是多 少? (预设如下) 1:我用手量的,有5个手掌那么长。 2:我用书量的,有2本半书那么长。 3:我用铅笔量的,有3枝铅笔那么长。 4:我用尺子量的,有4把尺子还多一点那么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 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 结果才会相同。 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 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尺子。(教师出示实物直 尺。)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 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 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 发表意见。 用实际的情 景解决本节 课需要掌握 的知识点。 3-4 8min 合作探究引导析疑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出示课件尺子图: 观察尺子,你看到了什么?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两个人比一比,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1格,是不是一样长? 2、认识厘米 这1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长 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曲别针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 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曲别针的一端,看曲别针的另一 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曲别针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指导看书体会一厘米的长 度。 帮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 米的长度,找一找:尺上 还能找出这样的一厘米 吗?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 夹住曲别针,再轻轻地抽 出曲别针,指肚之间的缝 隙大约就是1厘米。) 学生动手操 作,理解本 节课的重难 点。 5 8min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公开课数学《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公开课数学《花边有多 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7页花边有多长(长方形的周长)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长方形的周长的内容较少,主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单一的教学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将知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定在长方形的周长和计算。 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从而自然的获得求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 难点:就是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 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以及图形的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乐于和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的知道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分4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并要求学生用几何画版的方法进行验证。长方形的特征是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版的方法复习长方形的特征,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作良好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个环节我打算用谈话导入,根据我校申报“市一级”学校,各班出一期专刊,需要做一些花边,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首先让学生与同桌说说情境图的信息和解决的问题,接这个环节我打算根据我校申报“市一级”学校,各班出一期专刊,需要做一些花边镶在黑板上,(接着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黑板设计时,教师就提出:今天我们的任务是设计花边有多长

小学数学 二年级上册(北师版)第六单元 测量 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 优质教案

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 课桌有多长。(教材第51、52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 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 课件、刻度尺。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测量的相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一幅图。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这两个同学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生1: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生2:是啊,一拃,一支铅笔,它们本身的长度就不相同,当然测量的 结果也不一样了。 生3:要想测量准确,就应该选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发现了测量标准不统一是没有准确和公平可言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统一了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用不同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1.认识刻度尺。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先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厘米呢?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设计意图:直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直尺认识厘米,既 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直尺,交流。如直尺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也是2厘米。 【设计意图: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西师版《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说课稿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

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5)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学法: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6)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7页花边有多长(长方形的周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长方形的周长的内容较少,主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单一的教学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将知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定在长方形的周长和计算。 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从而自然的获得求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 难点:就是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以及图形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乐于和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的知道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分4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的特征是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版的方法复习长方形的特征,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作良好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个环节我打算用谈话导入,根据我校申报“市一级”学校,各班出一期专刊,需要做一些花边,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首先让学生与同桌说说情境图的信息和解决的问题,接 这个环节我打算根据我校申报“市一级”学校,各班出一期专刊,需要做一些花边镶在黑板上,(接着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黑板设计时,教师就提出:今天我们的任务是设计花边有多长----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又分为4个层次 ①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每组找2名学生到黑板测量)教师指导学生测量、记录。根据每条边测量的长度,小组讨论怎样算,再写下来。 ②展示方法,讲解方法 教师有意识请不同计算的学生到黑板板演,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明确不管那种计算方法,都是求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总和,使学生熟悉长方形3的周长概念。 ③小结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09《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而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课桌有多长》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重难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4、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

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二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三、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

顺河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教案 《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教案 1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学会用不同物体表示物体长度的方法。 2.难点是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测量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布置得怎么样?(互动)嗯,元旦快到了,老师想买些彩带等装饰品布置教室,把教室装饰的更漂亮些,但是老师不太清楚教室有多长,为了不浪费,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下教室的长吗? 二、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感悟测量方法 事先准备好表格,让学生自己自由选取测量办法,并作好数据记录。四人一组,一人主测,一人主记录,一个负责准备工具,一人监督测量方法和小组事先商量的是否一致,不一致要相互交流一下,且不一致的要有记录,放在注意事项中。测量工具自已根据手头情况准备。可展示课本上的测量示意图。 1.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度?你准备用什么工具?(互动)通过交流与巡视,把学生出现的测量工具列举出来,并写在黑板上。 常见的有“脚长”、“步长”、“双臂长”、“三角尺”、“椅子”、“扫帚”、“垃圾夹子”、“绳子”等等。 注意: ①测量教室长度时要移出操作活动空间,要有序。 ②个别学生组在测量过程中没有记录、没有做标记、没有一个挨着一个测量,要给予个别指导,但不要太声张。 2.测量活动完成后,呈现各个小组测量结果,相同工具的组测量结果要写在一起;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并对各个小组情况进行记录。没有预先在课件表格中出现的方法,可另外记录在黑板上。 过程与分析 1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所授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 本单元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分别安排在“什么是周长”、“游园”、“花边有多长”、“地砖的周长”4个情境活动之中。而《什么是周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后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察观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标。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和计算图形的周长。 3、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发他们创建一个感知、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运用了CAI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事物的特征,去发现事物的规律,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探究、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情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周长的含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更好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前准备了课件,直尺、皮尺、测绳等测量工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测绳、彩笔、直尺。为更好地学习知识作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运用CAI课件演示,故事引入:小蚂蚁长跑情境图,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动动场,沿着树叶的边爬一周,并活泼可爱的向同学们打招呼,采用音响型媒体与图形媒体结合,声形互补,相得益彰。形象的演示蚂蚁爬一周的长度是周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上课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

三年级上册《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7页花边有多长(长方形的周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长方形的周长的内容较少,主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单一的教学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将知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定在长方形的周长和计算。 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从而自然的获得求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 难点:就是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得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以及图形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乐于和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的知道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分4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并要求学生用几何画版的方法进行验证。 长方形的特征是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版的方法复

桌子有多长教案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1和52页。《课桌有多长》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难点: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把学习尺,另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我们学校正在造新楼房,等房子造好了,学校准备去买一批新课桌,那么在买课桌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课桌的什么呢? 生:我们要知道课桌的长度。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用自己的方法量课桌,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 生1:我用铅笔量,有4枝铅笔那么长。 生2:我用这枝短的铅笔量,有5枝铅笔长。 生3:我是用尺子量,有3把多长。 生4:我是用手量的,有6次那么长。 ……各个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把结果分别板书在黑板上。 师: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出来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师: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使测量结果一样? 师: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用尺

(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基于学生已有比长短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班上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超前,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元知进行操作测量时,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多种数据,引起学生的质疑、辩论,在认知矛盾中充分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操作体验、认识1厘米 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1)师:尺子是人们量长度通用的一个工具,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它是米尺的一部分。 (2)看一看尺上都有什么?把你的尺子拿出来,你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师:谁来说一说,在尺子上你都看到什么了?(同桌讨论) 汇报,教师用电脑演示。随机进行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叫一叫 教学“cm”:是一种符号,是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师:,请小朋友叫叫他的名字(齐读2遍),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cm,和cm打个招呼。 生:叫一叫厘米、cm 活动(二)说一说 1、(1)有数字,第一个数字是0,有小格,每格长度是一样的,有字母cm。 师:厘米在哪呢,请观察尺子上有些什么? 生:有字母cm ,有数字0、1、2、3、4……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随学生的回答闪动尺子的各部分) 师补充:0在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2、师:一条条的线和对应的数字叫做刻度(显示刻度)。你们能在尺子上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公开课数学《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公开课数学《花边 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7页花边有多长(长方形的周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长方形的周长的内容较少,主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单一的教学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将知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定在长方形的周长和计算。 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从而自然的获得求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 难点:就是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 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以及图形的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乐于和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的知道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分4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并要求学生用几何画版的方法进行验证。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电机小学周会芳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2课时——《桌子有多长》。 我通过六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而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课桌有多长》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1、测量:看课件用手、文具盒、笔测量(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认识尺子 介绍刻度、刻度线、0刻度、长度单位(厘米)和1厘米,1厘米=1cm;感知1厘米有多长;并找一找周围的事物中有哪些东西大约是1厘米。 3、量物:通过测量1个三角板、一支铅笔的长度来教学生测量的 方法。 a)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 尺子上的刻度几,物体的长就是几厘米。 b)也可以从任何一个整刻度量起,到另一个整刻度,两数的差等 于几,就是要量物体的长度。 4、量线、画线 量线方法和量其他物体的方法一样。画线方法:先画一个端点,端点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数出规定的长度,画出另一个端点,连接两个端点,所得图形就是规定长度的线段。也可以从任何一个刻度画到另一个刻度,两个刻度的差等于几,就是要画线的长度。(三)、应用实践 完成课本作业 (四)、儿歌总结本课内容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