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学案

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学案

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学案
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学案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1)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义(3)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4)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学习重难点】(1)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2)如何实现人的价值

【学前寄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选自哈佛图书馆墙上的20条励志语录)

【课前预习】

一、价值和价值观

1.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这就是价值观。

2.人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a)

(1) 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就在于对,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2)人的价值的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而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c)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是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二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的含义。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

②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

①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

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遵循,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义。(c)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的变化而不同,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

(4)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d)

①我们要站在的立场上,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②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因为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③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

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三、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c)

A、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B、积极投身,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c)

A.社会提供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发展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然后,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最后,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B.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表现于对,而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c)主观条件:

A、需要发挥,需要、的精神。

B 、需要发展自己的,全面提高。C、需要坚定,坚持

的指引。

【练习巩固】

1.近几年来,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西部建设,找到了用武之地,走出了成功的就业、创业之路。这说明()①人生价值的实现要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②人生价值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③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为社会多作物质贡献④个人素质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就业是民生之本。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是促进就业的一条主干道,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主攻方向。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有些人在择业时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以至于在求职时四处碰壁。这说明 ( )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评价就不同③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④有了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实现就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3.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样强调的原因是 ( ) A.实践能决定认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D.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4.据某省大学生就业状况白皮书的调查显示:基层、非国有单位和中小企业将成为接受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不下去”成为大学生就业困难最突出的因素。这说明( )

A.价值观对人生价值的实现起决定作用 B.个人职业的选择决定于个人素质的高低

C.就业择业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D.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决定着就业结果

5.胡锦涛同志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因此()

A.人们所站的立场不同,但都是可以为人民服务 B.立场不同、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可以相同

C.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D.应该以少数人的利益为核心

6.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认识到仅有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精业”。这表明 (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认识了现象就能认识本质

C.人的观念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认识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

7.“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是奥运文宣的一大亮点,琅琅上口的广告语悄然给人们的言行带来变化;国骂少了,取而代之的是“WelcometoBeijing”。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 )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B.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C.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9.在四川大地震中,涌现了一大批抗震救灾英雄,如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江油县公安局女民警蒋小娟在地震灾民庇护所为一些急需哺乳的地震灾区孤儿喂奶,却“狠心”把自己才6个月大、

同样需要母乳喂养的孩子交给父母照料。这些事迹表明 (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对社会的贡献 ②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实现人生的价值 ③人生的唯一价值是对社会的贡献 ④人生的真正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10.2008年的抗灾救灾精神可以提炼为:临危不惧、攻坚克难的无畏精神,科学决策、沉着应对的理性精神,服从大局、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理解包容、同舟共济的和谐精神。为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和学习集中体现这些精神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的事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全社会精神境界。之所以要大力宣传学习抗灾救灾精神,是因为( )

A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

B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C .抗灾救灾精神是引导公民健康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D .抗灾救灾精神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11.下边漫画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12.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当前,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它 (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一生襟怀未曾开。”并指出李商隐这匹“良马”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

B.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D.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14.“忠孝”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义之一。在封建的等级社会,“忠孝”往往意味着效忠皇上或儿子无条件服从父亲。但在今天,“忠”多指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孝”也不是“愚孝”,而是地位平等下的法律和道德义务。“忠孝”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表明 ( )

A .经济利益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因人而异

C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15.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20多年,王顺友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从人生价值看,上述材料表明( )

A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B .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 .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D .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需要,不同的立场,都会导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

16.大量事实表明,在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碌碌无为一生,有的人为人民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成长环境不同

B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不同

C .命运不同

D .家人的支持不同

17.“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从价值观上看这段话体现的观点是( )

A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重要的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B .只有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才拥有美好的人生

C .有劳动就有人生价值的实现

D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18.一般说来,能力卓越的人,更有可能创造出卓越的人生,但有人认为,能力卓越的人,对世界的潜在危险会更大,这种观点( )

A .否认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B .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机遇

C .体现出正确价值观对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

D .没有任何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

19.有一句广告语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句广告语启示我们( )

A .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错误的价值观会误导人们的行为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B.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C.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必然抹杀人的个性发展

D.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0.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们经历了一个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现在的“退耕还林”的变化发展过程。这体现了()

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随意性 B.人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点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材料分析题一:(2009年江苏卷)通过个别访谈和网上调查,大家发现在部分中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有的片面强调自我,不能主动关心集体和他人;有的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缺乏耐挫力;有的贪图享受,追求“时髦”,盲自攀比;有的只想从事报酬优厚、安逸、“体面”的职业,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大家准备以“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为主题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请你就倡议书的内容,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列出三条提纲。

材料分析题二:(2009年海南卷)“真情献社会,服务暖人心”。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大型活动以及日常的社区服务中,志愿服务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志愿者”日益受人尊敬。为更好地褒奖志愿者,有的地方打算将“有关单位在招录公务员、招聘员工、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写入地方法规;还打算推广“志愿者服务卡”制度,持卡的志愿者还可以在指定场所购物、参观、浏览时获得一些优惠。但上述对志愿者褒奖的做法在社会上却引起了争议,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个人应当如何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十二课答案

BCDCC

CCBDA

BACCB

BACDC

21【解析】设问要求根据访谈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列举提纲。针对第一种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求我们有奉献精神;针对第二、三、四种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答案】(1)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奉献精神。

(2)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3)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22【解析】设问要求回答如何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考生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强调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

【答案】(1)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在劳动中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越多,价值就越大。

(2)社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实现个人价值;投身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了解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 法的联系观。 2.科学精神: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 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周围的人和事,能 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01内部诸要素之间的□02相互依赖、□03相互影响、□04相互制约和□05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06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07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08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09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用□10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01固有的,不以□02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分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03自在事物的联系和□04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1)从事物□05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06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07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08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事物的联系是□01多种多样的。 2.表现: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02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03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04偶然联系等。 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 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05条件。要一切以□06时间、□07地点和□08条件为转移。 思考 Ⅰ.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此观点错误。(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每一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否则,就会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相对性,从而极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Ⅱ.“乌鸦叫丧,喜鹊报喜”是事物之间的客观真实联系吗? 提示:不是。这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Ⅲ.太空育种作为人为事物的主观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此观点错误。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生活与哲学学案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导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知识拓展】 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合作探究】 活动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8页虚框材料,并结合课本18—20页相关内容分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偶然的吗?) 2、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活动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0页虚框及课本20—21页相关知识,分析: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局具有局限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当堂达标】 要求:限时5分钟内独立完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B.德国古典哲学 C.黑格尔的唯物主义D.费尔巴哈的辩证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

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区别是 ①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②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辩证法③旧哲学只是说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④旧哲学一般代表剥削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随着时代的转化、实践的深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增添新的内容,以新的理论观点、理论体系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 B.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2f5440174.html,] 5.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科学发展观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的丰富和发展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③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④是哲学发展的巅峰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课后练习】 要求:限定时间5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说明 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③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中的科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器”之用:无一技之长,而有万技之长;无一专之能,而有万专之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用、能用的,只有在用中才能显示其作用。上述观

2018年浙江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2019年浙江《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③月晕而风,日晕而雨④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项讲的是“预”与“立”、“不预”与“废”之间的联系,故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项讲的是月晕与风、雨之间的联系,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④两项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事实上并不存在,故不能入选,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2.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为5天),“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干涸了。“三候”现象表明( ) A.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B.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 认识事物应基于人的主观需要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三候”现象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认识事物应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C错误。答案为B 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论述体现的哲理是 A. 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B. 联系是客观的,人无法建立新的联系 C. 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 D. 联系是多样的,不同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相似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中,A适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B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C错误;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D是错误的。 4. 随着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很多政府机构、官员入驻微博,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一单元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 编号:308001 责任人:严永红 学号:班级:姓名: 一、2015年高考考纲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9个考点)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与时代精神(新增)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课堂导学 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梳理】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和对世界的。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与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的总的和根本。 ②世界观都有,是的、的、的。 哲学是关于的学问,哲学是化、化的世界观。 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 图示: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比较世界观哲学 区别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形成形成,人人都有形成,人人都有 特点的、的化化的 联系①研究对象都是整个。 ②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认 为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①方法论的含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要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图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比较世界观方法论 区别:含义不同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 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 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要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特别提醒】 (1)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也不能说后者决定前者。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两者的统一。 (3)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4)哲学史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5)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跟踪训练】 1、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2、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D、哲学很神秘且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三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哲学不仅教给人们怎样去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教给人们怎样去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以上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C.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政治生活与哲学第7课练习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蕴涵的哲理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题和基础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人与自然始终是对立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④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3、2008年是奥运年,人们不断听到“奥运年结婚、奥运年生子,有福气”的说法。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年份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于人的活动无关 4、一则幽默:电视机正在播放举重比赛颁奖仪式,一个运动员登上领奖品,高举起奖杯。爷爷问:“那个举杯子的是谁?”孙子说是重量级举重冠军,爷爷很生气。“还重量级呢,那个杯子我也举得起来!这冠军一定是走后门得来的”。爷爷的评论() A.说明了事物的非本质联系 B.体现了事物的表面联系C.违背联系的客观性,犯了主观随意性错误 D.表明了联系的多样性 5、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这说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7、要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做法() ①坚持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②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道理③说明我国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④遵循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此回答8—9题: 8、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B、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C、整体功能决定部分功能 D、整体和部分难以界定,相互渗透 9、调整农业结构的哲学依据是() A、只有优化各部分结构,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联系的普遍性 10、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在总结成功完成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测控任务的经验时指出,参与测控任务的数十个单位,加强科学统筹,注重协同配合,科学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一条心的良好局面。这启示我们() ①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②整体的功能就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③要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④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一个木板长短不等的桶能装多少水,既不取决于最长木板的长度,也不取决于各木板的平均长度。这就是著名的“木桶原理”,也叫“短板效应”。从哲学上看,“木桶原理”() A、启示我们要充分重视部分对整体的统率作用 B、启示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C、说明部分不可缺少,可以用部分代替整体 D、说明只要搞好局部,就能推动整体的发展12.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13.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14.“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对上述办事方式,其哲学启示为 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可取的 B.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C.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是可取的 D.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当前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在管理中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实行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回答15—16题。 15.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B.坚持发展的观点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D.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6.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的哲学依据主要是: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B.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C.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D.事物联系的复杂性 17.近海是海洋水产资源、矿产资源、盐业资源、交通资源、海洋能源、旅游资源最集中,开发效益最大的区域。因此,全面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有序、有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这启示我们 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事物的整体性 B.把握好关键部分也就把握好了整体 C.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决定着整体的功能 D.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系统优化的方法 18.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指出:“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B.离开了历史联系的分析,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生活与哲学学案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基础知识梳理】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从创造的角度来看 1、为什么说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2、为什么说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是从实现的客观角度来看的 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三、怎样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是从实现的主观角度来看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探究一: 公安一级英雄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多位亲人在地震中不幸难,但她依然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她表示要用救助他人来告慰亲人。她说:“孩子没有了,我们爱其他的人吧。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和活着的人一起战斗。”由于几天的劳累过度,被送到了医院,但一醒过来,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点。 1)材料中蒋敏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人生价值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 3)如果我们要拥有幸福的人生,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探究二: 材料一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他死后,崔钰作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并指出他是良马,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 材料二: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材料三:中央台《聚焦80后》:80后的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后,80后的人多数是独生子女,人们都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自私、任性、责任心弱个性张扬…在四川灾区,在奥运赛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无私、坚强、乐观、奉献。80后的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创属于于自己的未来! 阅读材料合作探究问题: (1)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2)雷锋同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3)结合材料三谈一谈,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个性发展? 探究三: 材料一: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的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的光荣称号。谁又能想到从神五到神六,“人气”极高的他两次入选梯队,却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有消沉下去,他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从思想上、心理上、技术上时时做好准备。时刻在向人类生理的极限挑战,在磨练中摔打自己,锤炼自己的勇气。翟志刚终于在第三次入选载人航天任务梯队,最终登上飞向太空的“神舟”。 材料二: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南水北调》 (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1世界的物质性 4.1.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圣经·旧约·创世记》上 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 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 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 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 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 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 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 休息日。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 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 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古希腊哲学家在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 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⑴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 、“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⑵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生活与哲学学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基础知识梳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二者含义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发现的意义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活动一 材料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指出了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

略基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材料二: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人称这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1)请分析材料一包括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经过30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 活动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1)你能从材料中看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是什么吗?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规律? 活动三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1)材料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实现的? 【当堂达标】 要求:限时5分钟内独立完成 1.时下,“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等诙谐的词语出现在公众面前,这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A.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主观臆造的联系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案 一、说教材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创造人生价值”。《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运用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

生选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2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六、教法学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一共有2个学时 八、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8分钟 1. 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救人也要讲“价钱”吗?》 2.提出问题:”同学们,救人者的要求合理吗?这种利该不该追求?在道义和利益面前,我们该怎么选择?” 3.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 步骤二:讲授新课 80分钟

《生活与哲学》学案.doc

《生活与哲学》学案之三 一、判断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在括号内打V;错误的打X,并在下方说明或改正。共24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6、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7、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9、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10、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1、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12、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6分) 1、根据此次探测获取的虹湾图像,通过综合分析月球地形地貌、光照等数据进一步确泄该地区是否适合“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为安全着陆做好技术准备。这表明() A.客观条件受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 B.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D.创造性思维能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2、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 D.社会历史性 3、下列与“纸上得來终觉注,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小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其屮的哲学依据是()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13课时

第13课时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

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综合学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综合学案(二) 一、课堂练习 1.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多年来,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加入世贸组织扩展了我国发展的国际空间,极大地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产业升级,扩大了我国就业总量,提升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10多年来,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放缓;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劳动力等资源比较优势正在减退,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约束强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日显紧迫。 材料二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所描绘的美好愿景。 2.“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全力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材料一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贫困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长期的贫困文化积淀,又反过来成为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 材料二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研究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把握区域和个体因素的差异,对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做到措施精准;要改变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等问题的发生,要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扶贫工作中注重解决文化贫困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性。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也泛起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不放弃汉字,中国就可能错过信息化机遇;放弃汉字,中华文化势必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面对冲击,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经过不懈努力,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现在,在计算机使用、出版印刷等方面,汉字的输入速度、简洁程度等都显示出明显优势,以信息化为由否定汉字的鼓噪逐渐消退。 材料二技术进步会不会使人的能力下降?早在几千年前,先哲老子就提醒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曾几何时,技术进步帮助汉字转危为安。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各种即时通信工具使“鸿雁传书”离我们远去;各种便捷的输入法使许多人患上了键盘依赖症,提笔忘字的情形不时发生;层出不穷的网络词语使有的人忘记了许多字词本来的含义……汉字的传承又遇到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虽然没有过去那样直接和猛烈,但其潜在的杀伤力却绝不能等闲视之。 结合材料,说明在看待技术进步对汉字传承的作用问题上如何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峡谷两岸山体、断层以及岩层的破碎、变质、旁侧牵引现象分布广泛,构成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遗迹景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除拥有独一无二的峡谷自然景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以外,还拥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如傈僳族的阔时节、同心酒,怒族的桃花节、仙女节,独龙族的文面女,普米族的吾昔节、火塘文化……怒江是亚洲最天然的水道之一,中下游河段天然落差达1 578米,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 132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 000亿度。过去10年来,由于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水电开发之间存在争议,怒江大峡谷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2016年初,在云南省“两会”上,原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郑重表态,云南将停止一切怒江小水电开发,把生态保护起来,推动怒江大峡谷申报国家公园,使之成为旅游天堂。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阐明停止一切怒江小水电开发的合理性。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名是历史命运的容器,是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城市建设的推土机轰鸣驶过,大量古建筑遭到毁坏,由于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现象屡禁不止,致使很多意蕴丰富的地名不断消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约有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称被废弃。 很多离家远行的游子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离家多年,家乡变化令人欣喜,但地名变了让人惆怅。乡愁无处寄,梦里寻踪迹,地名不仅承载了大量的个体记忆与情感,也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密码,众多独特地名其实都是历史留下的“活化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令人痛惜的是,一个个生拼硬造的怪名、洋名抹去了很多富有丰富内涵的老地名。 珍惜那些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才能留住我们的乡愁;精心设计有文化内涵的新地名,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传统文化才能有血脉传承,城市才能有厚度和温度。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分析如何“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

第五单元答案 哲学与人生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单项选择 1、B 2、C 3、A 4、D 5、B 6、A 7、C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 1、AC 2、BCD 3、ACD 4、ABD 5、ABCD 6、ACD 7、ABCD 8、ABC 三、辨析题 1、义与利是对立的,我们只能舍利取义。 片面。(1)义和利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在公共关系上,是利益和道德的统一。义和利又是对立的,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和利不能同时兼得,但义和利并不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2)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权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难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因为利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利,正当得利就应该努力争取。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错误。(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思想。(2)人生活在社会中,应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利己与利他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对立性表现为有的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但两者的统一性表明有些情况下,“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3)“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处事原则体现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在为社会、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首先应强调“我为人人”,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请你用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知识谈谈材料一外来务工人员的错误做法。 (1)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认识社会的产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都依赖于社会。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个人和社会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3)外来务工人员的做法违背了人的社会属性,使孩子失去和社会的接触,失去正常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2、请你谈谈材料二青年和他的朋友对话,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利己和利他? 那位青年一味的追求:“人人为我”,却不讲奉献,显然他的人生价值观在于索取。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别人劳动创造的成果,即“人人为我”,而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即这位青年的朋友所坚持的“我为人人”的观点。 “我为人人”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服务站,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的对象,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就每个人而言,首先应该强调“我为人人。”即每个人都应努力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实现了“我为人人”,同时也就接受了“人人为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doc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

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 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 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议一议)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师生一起分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课件显示) 4.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