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200010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学分:2.5

总学时:

理论学时:48学时

实验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

教材:病理生理学,王建枝、殷莲华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Pathologic Physiology或Pathophysiology),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肩负着基础医学课程到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与机制;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对象:病人(patient)患病机体(机能、代谢改变) 疾病模型(animal model)3.地位:(1)医学基础课(2)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4.内容:(1)病理生理学总论(疾病概论):(2)基本病理过程(病理过程,pathologica1 process):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结构变化。(3)病理生理学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综合征( syndrome)。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需要应用正常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有关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后用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在患病机体内出现的各种变化,因此它和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等各门基础理论学科有重要联系,而且作为一门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又有责任把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所以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教师更要有广泛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才能学好和教好这门学科。

(1)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2)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

(3)做到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强化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4)结合教科书学习,掌握部分专业英语词汇。

2、基本技能:

(1)熟悉病理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病理生理学实验技能方法。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的操作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建立。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平时成绩(考勤+课堂测试+自主学习得分)。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基本任务以及基本病理过程。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讲课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生理学是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3、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包括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论三部分内容;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动物实验、临床观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等,其中,动物实验是病理生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手段。

4、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二章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疾病、病因的概念;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诊断脑死亡的标准。

2、熟悉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熟悉疾病的转归、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3、了解临终关怀和安乐死。

[讲课时数]1.5学时

[教学内容]

1、健康和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2、病因学: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病因的分类。

3、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4、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死亡及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目的要求]

1. 掌握正常水钠代谢及调节;水钠代谢障碍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钾代谢障碍的概念、病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2. 熟悉各型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 了解镁、钙、磷代谢障碍

[讲课时数]7学时

[教学内容]

1、水、钠代谢的生理学基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渗透压,水、钠平衡及调节

2、水、钠代谢紊乱: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的概念、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水肿和水中毒的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

3、钾代谢紊乱:钾的生理功能、钾平衡及调节,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特别是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变化以及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的变化特点,以及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防治原则。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特别是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的变化特点,防治原则。

4、镁代谢紊乱:低镁血症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高镁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自学)

5、钙磷代谢障碍:钙磷代谢的调节和参与的生理功能;低、高钙血症引起的原因,特别是对机体的影响要重点掌握,例如对神经肌肉、骨骼、心肌的影响。(自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录像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状况各项指标的定义、正常值及其意义;掌握各型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发病机制、机体的代偿机制、血气指标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掌握双重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

2、熟悉体内酸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熟悉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熟悉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3、了解三重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

[讲课时数]7学时

[教学内容]

1、正常酸碱平衡:酸碱的概念,体内酸碱的来源,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包括细胞外液的缓冲作用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以及肺、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2、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pH与H+浓度、动脉血CO

2分压(PaCO

2

)、

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缓冲碱(BB)、碱剩余(BE)、阴离子间隙(AG)的概念、标准值及其意义。

3、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分类,AG增高型和AG正常型代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代酸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2)代谢性碱中毒概念、分类,盐水反应性碱中毒和盐水抵抗性碱中毒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代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3)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分类,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呼酸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呼酸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4)呼吸性碱中毒概念、分类,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呼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呼碱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4、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特点。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特点。

5、代偿预计值及酸碱图:单纯、双重及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计算分析方法,酸碱图的识别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缺氧

[目的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掌握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掌握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发生机制;掌握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熟悉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3、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2、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与发生机制。

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性变化机制,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的机制。

4、氧疗与氧中毒:氧疗、氧中毒的概念,氧中毒的原因和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发热

[目的要求]

1、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掌握发热和过热的原因、区别以及发热的基本机制。

2、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3、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概念: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来源、种类及生物学效应。体温升高的机制:体温调节中枢,内生致热原信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发热中枢的调节介质及作用,热限及其成因,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3、发热的时相及其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与热代谢特点。

4、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生理功能改变,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代谢改变,包括蛋白质、糖和脂肪、水盐代谢在发热过程中的变化。免疫功能改变。

5、发热的生物学意其义及处理原则:发热对机体有利与不利方面以及发热一般处理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 PBL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应激

[目的要求]

1、掌握应激、热休克蛋白、急性期反应及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免疫系统反应及细胞体液变化;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2、熟悉应激反应的分类;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

谢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心理、精神障碍

3、了解应激原的概念及其分类;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和应激性疾病的防治原则。[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应激、应激原概念,应激反应的分类。

2、应激时的躯体反应:

(1)神经内分泌反应: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其它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胰岛素、β-内啡肽及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在应激时变化状态,原因及其意义。

(2)应激时免疫系统的反应

(3)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

(4)应激的细胞反应:热休克蛋白的概念、分类、生物学特点与功能和表达调节.

3、心理性应激:心理性应激时的情绪和行为改变及对功能代谢的影响,影响心理性应激的因素。

4、应激时机体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物质代谢率、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变化,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变化的特点、原因、机制及意义。应激的临床处理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教学

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要求]

1.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2.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3.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条件和防治原则;了解脑和其它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其意义。

2、原因和条件: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3、发病机制:活性氧的作用,氧自由基介导学说、钙超负荷学说和白细胞的作用。氧自由基介导学说:自由基的概念、分类、形成机制和损伤机制。钙超负荷

学说:钙超载形成机制和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白细胞作用:白细胞增多的机制及其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4、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心、脑、肺、肠、肾、肝等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5、防治原则:尽早恢复血流,减少缺血时间,采用低压、低温、低钙再灌注液,清除活性氧,使用钙拮抗剂和抗白细胞疗法,补充能量及促进能量生成,启动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休克

[目的要求]

1、掌握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概念;掌握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

2、熟悉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熟悉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熟悉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3、了解休克、MODS的病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因和分类:休克的常见原因、始动环节和分类。

2、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

(1)微循环机制:微循环缺血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变化机制、代偿机制、临床表现;微循环淤血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变化机制、失代偿及恶性循环产生的机制、临床表现;微循环衰竭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变化机制、晚期难治的机制、临床表现;

(2)细胞分子机制:细胞损伤、细胞代谢障碍,炎症介质表达增多。

3、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物质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器官功能障碍如:肺、肾、胃肠、肝、心、脑等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4、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5、MODS:概念、病因、依发病过程分型,发病机制。

6、休克和MODS的防治原则:病因学防治和发病学防治(纠酸、补充血容量、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保护细胞功能,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裂体细胞的概念;DIC的发病机制;DIC发生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的发生机制。

2、熟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DIC发生的常见原因及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和分型

3、了解DIC的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抗凝血系统:体液抗凝,细胞抗凝,纤溶系统;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VEC的调节,分子网络调节,肝脾的调节作用。

2、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血栓形成,止/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DIC的概念、病因和诱因;

(2)DIC的发病机制:启始环节: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红细胞或白细胞大量破坏;内皮细胞受损害;其他促凝物质释放入血直接激活凝血系统;DIC的分期:高凝期(血小板激活,微血栓形成)、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期。

(3)DIC的分型:按DIC发生快慢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与慢性型。按DIC代偿情况分为代偿型、失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4)DIC时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微血栓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低血压或休克,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贫血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5)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防治原发疾病,改善微循环,重建凝血与纤溶间动态平衡,维持和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心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基本病因;发生机制;心脏代偿反应;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熟悉心功能障碍的常见诱因;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对心功能的主要代偿作用和不利影响;心功能不全时心脏以外的代偿反应;

3.了解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分类及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因和分类: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诱因和分类

2、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心脏以外的代偿反应

3、发病机制: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肌收缩相关蛋的白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肌舒张功能障碍:主动性舒张功能减弱,被动性舒张功能减弱;心室各部分舒缩协调障碍

4、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心排血量减少,静脉淤血综合征

5、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塑;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心肌的收缩和舒张的性能

[教学方法]PBL;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十六章肺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血气变化特点;呼吸衰竭时机体代谢变化;

2.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及致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3.了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概念及致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因与发病机制:正常呼吸功能,呼吸衰竭的概念、原因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①限制性与阻塞性通气障碍机制及血气变化(PaO2↓, PaCO2↑);

②弥散障碍及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类型及血气改变(PaO2↓, PaCO2正常或↑或↓);③解剖分流增加。

2、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①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②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③循环系统变化:肺源性心脏病;④呼吸系统的变化:呼吸节律的紊乱,如潮式呼吸(陈-施呼吸)、间歇呼吸、抽泣样呼吸、叹气样呼吸等;⑤肾功能的变化和胃肠道变化。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急性肺损伤致呼吸衰竭。

4、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肺通气,氧疗,

改善内环境紊乱和支持重要器官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

第十七章肝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概念;掌握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熟悉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的病因、诱因及分类、分期;熟悉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熟悉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3、了解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正常肝脏功能:分解、合成、解毒;肝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分类。

2、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肝功能不全的概念,物质代谢障碍、激素代谢障碍、胆汁代谢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生物转化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器官功能障碍。

3、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及分期,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五大学说: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及综合学说,常见诱因及防治原则。

4、肝肾综合征:概念及分类,发生机制: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教学

第十八章肾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常见原因与分类;掌握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及各期的功能代谢变化;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掌握尿毒症的概念。

2、熟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尿毒症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3、了解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1、急性肾功能不全:正常肾脏功能,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原因和分类与发病机制。

(1)急性肾小管坏死及少尿的发病机制: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肾血流量急剧减少和肾内血流重分布,肾小管损伤包括肾小管阻塞和原尿返流,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过与功能代谢变化: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及各期表现,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3)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2、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发病过程及其机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发病机制:原发病的作用、继发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损伤。(2)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泌尿功能障碍、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与出血倾向、肾性骨营养不良。

3、尿毒症:概念,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尿毒症毒素及其作用机制。

4、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教学

2014年7月修订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附件1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 培养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精神,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特制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第一条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 一、招生对象。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对于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 一、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具体由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有关文件自行规定。 二、培养原则。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培养过程应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以及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 第四条课程学习与考核 一、课程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应根据硕士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学位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应涵盖人文素养、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授课对象:研究生总学时数:36学时 第一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及途径; 2.掌握受体异常的信号转导异常; 3.熟悉G蛋白异常在疾病中作用; 4.熟悉多环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5.了解细胞内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6.了解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6学时 第一节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一、传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1.接受和转导(通过配体调节;通过G蛋白调节;通过可逆磷酸化调节)信号对靶蛋白的调节。 2.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举例(通过刺激型G蛋白(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并引发cAMP-PKA通路;通过抑制型G蛋白(Gi),抑制AC活性,导致cAMP水平降低,导致与Gs相反的效应通过Gq蛋白,激活磷脂酶C(PLCβ),产生双信使DAG和IP3;G蛋白-其他磷脂酶途径激活MAPK家族成员的信号通路PI-3K-PKB通路离子通道途径) 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 受体数量的调节受体亲和力的调节 第二节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机制 一、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理化因素;遗传因素(信号转导蛋白数量改变;信号转导蛋白功能改变—失活性突变和功能获得性突变);免疫学因素(受体抗体的产生原因和机制;抗受体抗体的类型—刺激型抗体和阻断型抗体);内环境因素。 二、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

第三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一、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雄激素受体缺陷与雄激素抵抗征(男性假两性畸形;特发性无精症和少精症;延髓脊髓性肌萎缩);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 二、受体、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生长激素过多) 三、多个环节的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肿瘤(促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强—生长因子产生增多;受体的改变,某些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异常增多和突变使受体组成型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改变。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弱)。 2.高血压心肌肥厚(激活PLC-PKC通路;激活MAPK家族的信号通路;使细胞内Na+、Ca等阳离子浓度增高)。 3.炎症(导致炎细胞激活和放大的信号转道通路:LPS受体介导的激活炎细胞的信号转导—激活转录因子NF-KB;激活多种磷脂酶信号转导通路;激活MAPK 家族成员;TNFα受体和IL-1受体介导的炎细胞的信号转导。参与炎症反应的粘附分子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信号转导与炎症的调控:抗炎因子的作用;受体水平的抑制物;糖皮质激素(GC)的抗炎作用)。 4.其他疾病。 第二章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 【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 2.熟悉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3.掌握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机制和调控; 4.熟悉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6学时 第一节细胞增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 一、细胞周期与调控 1.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

于峰编著_医学概论_教学大纲

师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edicine)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 【课时】 68 【学分】 4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临床医学概论》属于药学专业的方向课程。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 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高等药学教育已从传统的化学模式逐渐发展成生物 一心理-社会模式,今后药学生从事的职业也从以研发、生产为主,逐步向药学 服务过渡。因此,加强药学生在临床医学方面的教育,保证药学生能够掌握医学 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药学服务能力,是高等药学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教学目标)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 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 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 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 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 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 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4学分,68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其中2课时安排23名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教学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症状的问诊要点,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2、熟悉:问诊的容,常见症状的病因与特点,体格检查的手法 3、了解:病历书写 二、主要教学容 1、问诊的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2、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 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 床表现、诊断。 3、体格检查及其临床意义: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 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①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②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③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 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④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⑤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⑥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 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 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 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 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病生教学大纲

第一、二章绪论、疾病概论 1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 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学科性质。 3掌握健康、疾病、原因、条件、死亡、脑死亡、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等概念及相应的英语词汇; 4熟悉病因的种类及其致病特点,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机制,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何为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有哪些? 2.疾病、健康和亚健康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3.何为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有哪些?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仅供参考) 1、掌握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及英文,2种脱水的病因, 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水中毒、盐中毒的概念及原因、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分类,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正常钾的代谢过程。 3、了解正常水钠代谢,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的防治原则,等渗性脱水,常见几种类型水肿,水肿的治疗原则。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重点和难点: 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的概念,2种脱水的病因, 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仅供参考) 1. 掌握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与特点。 , SB和AB, BE, AG等指标的含义、正常值、相互2. 掌握血液pH值, PaCO 2 之间的关系和病理情况下的变化及其意义。 3. 掌握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特征和机制。 4. 掌握分析酸碱平衡紊乱病例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以及 如何运用四种代偿公式对双重酸碱平衡紊乱做出正确判断。 5. 熟悉酸碱平衡紊乱对机体的影响和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特点与分析判断方法。

最新最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沙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积极创新精神,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诚信关爱,防病治病,搞好健康教育,健康宣传,入户寻访,预防为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追求卓越,具有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4.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真理,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或转送上级医院处理。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各专业信息、适应能力及分析批判的精神。 7.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8.履行医德义务。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二)专业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计算机、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前常见急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的知识。 7.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疾病预防、康复、临终关怀以及流行病学、循证医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课程标准 课时数:60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先修课程:《正常人体结构》 一、课程性质 《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部分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主要介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重点介绍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疾病的概述和诊疗常规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正常人体结构》、《生理学》等先修课。 二、课程理念 1.《临床医学概论》进行课程整合,建立康复专业医学教育平台。将多门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整合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标准,缓解了长期困扰、难以协调的课程门数多、课时量大等矛盾。 2.《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临床医学概论

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4.《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尊重虑者、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通过贴近临床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认真体会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增强对职业的热爱,树立关爱患者的意识,将关爱患者的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职业习惯。 5.《临床医学概论》的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学习过程和技能,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中的努力。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0学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本着“贴近学情、符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坚持“必须、够用、实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内容选取依据:(1)后续课程《疾病康复学》对临床疾病的内容要求;(2)学生在医院、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技能课》 英文名称:《Clinical skill training》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200学时 学分:12.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 选修课程: 临床技能课五年制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临床技能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技能是医生和医学生的基本功,医学生能否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是衡量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临床技能主要包括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人文技能,问诊和病历书写、全身体格检查、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无菌术、判读心电图、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技能,以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临床分析能力等。依据“全球医学最基本要求”的内容,按照“昆明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要求,课程开设于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个模块:人文技能教学模块,临床技能教学模块和OSCE 考试模块。临床技能课总学时为200学时,其中专题讲座30学时,170学时均为实验课教学。 临床技能课着重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应首先相互之间反复训练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的基本手法,再通过临床技能中心各实验室的教学模型模拟教学、临场综合能力训练、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思维训练、动物手术操作训练等方式的教学,达到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

第一单元人文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一医患沟通 目的要求: 熟悉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会运用沟通技巧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及其亲属交流和同行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环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沟通的技巧和艺术; 2.医患沟通的方法。 实验二医疗纠纷防范 目的要求: 掌握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内容,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 2.医学伦理、卫生法律; 3.医疗纠纷防范。 第二单元临床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三病历书写规范 目的要求:熟练掌握病历及其他常用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案书写的一般要求及注意事项;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教程文件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25 英文名称: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植物保护专业必修 3.课程目的 (1)了解并掌握农业有害生物天敌的主要类群及其应用的基本原理、途径和方法 (2)在生产中开展生物防治,从而实现对环境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3)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微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学.吴云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吴云锋主编. 校内胶印. 005年 参考书目: (1)Biolog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Rechcigl J E & Rechcigl N A. Lewis Publishers 2000. (2)Biological Control: Measures of Success. Gurr G & Wratten 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3)害虫生物防治(第三版).赵修复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4)中国生物防治.包建中,古德祥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5)昆虫病理学.蒲蛰龙主编.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6)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发展.卢良恕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7)害虫防治:策略与方法.张宗炳, 曹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0年 (8)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第二版).蒲蛰龙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年 (9)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单卫星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实验报告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考试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急救医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11150101(第一临床医学院)、11160901(第二临床医学院)、11480015(附四院)、11490014(附属延安 医院)、11500016(附属甘美医院)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Ⅰ 总学时:32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学分:2.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 课考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 网络课程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Ⅰ》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Ⅰ》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 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3. 掌握气道开放、静脉开放基本操作技术及呼吸机的基本使用。 4. 掌握常用急诊操作技术:洗胃、导尿、胸穿、腹穿、心包穿刺、颈托的使用。 (三)掌握各类急症的抢救流程与治疗原则,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加强本科学生的“三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急救医学Ⅰ》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 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以现代医学所需要的急救医学基础为主,力求反映现代医学技术所涉及的急救医学临床思路及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学生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为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在部分章节后面提供了一些急救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阅读材料。 第一篇急救医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急救医学的概念。 二、熟悉: 1. 急救医学形成的基础。 2. 急救医学的临床特点。 三、了解: 1. 急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2. 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3. 急救医学的未来展望。 4. 急救护理。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发挥着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病理生理学范畴非常广泛,主要讨论研究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的规律和常见病理过程,以及各器官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和某些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病理生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原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以上专业课程、认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分析及处理疾病的正确思维方式,它的后继课程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学科课程,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为这些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我院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中的下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或补充。该课程为2.5学分,计划学时为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讨论课学时6。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讲授方式为主。同学们在认真学习本学科的同时,还应复习有关临近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科学的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讨论课以典型病例为中心进行,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为闭卷理论考试,题型多样化,主要有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判断及病例分析等,占总成绩的100%。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它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 传染病以及诊断学等临床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智能信息处理方向、医 学应用方向、医药物流信息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卫生检 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药事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 业医药贸易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 业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医药信息方向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教学对象,它 通过简明扼要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 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并适当介绍临床新进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倡导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分析教学方法,由浅入深, 重点突出,力求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倡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大纲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 要求理解透彻,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或概念;“了解” 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 特别是药物治疗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8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15%,有5%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以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眼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每一章节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

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区别)。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52学时(理论)。四教材:《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1月。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了解病理生理学任务、内容、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与疾病的区别。(二)熟悉病理生理学概念及与其他医学学科间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三)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简史与展望。三教学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1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3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发生机制。(二)病理生理学内容: 1 疾病概论(总论); 2 基本病理过程;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生理学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医学教育中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00201K)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较坚实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以及较高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培养目标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 培养目标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完善自我,不断追求;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培养目标4:尊重患者个人信仰、隐私和人格,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树立沟通意识。 培养目标5: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态度。 培养目标6: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培养目标7: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培养目标8: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培养目标9: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

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培养目标10:具有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基 本能力。 培养目标11: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 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目标12: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 . 培养目标13: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 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培养目标14: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临床医疗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初步掌握临床医疗的基本技能。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毕业要求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对临床医学学科的性质有正确的认知;关爱生命,平等、博爱,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专业精神。 毕业要求2: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有良好的医德。毕业要求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勤奋务实,追求卓越,具备在医学某

流行病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201071 【课程修习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分数】3分 【适用专业】健康管理专业 【开课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秋 【学时数】总学时(课内理论、实验学时;课外学时)48(33/15;82)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201068)、临床医学概论II(200038) 1.课程介绍: (1)中文介绍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出发,以卫生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近年来,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多个领域,在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常用的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学会开展疾病和健康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为卫生政策和卫生规划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2)英文介绍 Epidemiology is a science which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ease and health situation in population, and also research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ng diseases and promoting health. Recently, epidemi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each medical discipline and become a basic subject in modern medicine for its viewpoint of emphasizing field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strict logical thinking. Th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epidemiology,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medical research, exploring etiology and promoting health.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 ] 中国医科大学 二○一○年十月

前言 《临床医学导论》是我校实施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子项目中的一个成果,是为顺应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早期接触临床”而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 《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分为三篇,即第一篇医学篇,第二篇医生篇,第三篇临床篇,共33章内容。共讲授28学时,实习1周。在五年制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以及七年制三年级第五学期开设此门课。开设此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历史与现状;了解病人与医生角色,怎样做一名好医生;引导学生认识疾病症状,初步了解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的知识,掌握正确临床思维的方法,特别是从症状学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并通过1周的临床实践,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早期进入医生角色,树立终生为病人服务思想。 本门课程主要由内科教研室骨干教师、学校有关学科教师承担理论授课,实习由各临床学院组织实施。本门课程为考试课。其中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习成绩即要求学生写两份病志,其成绩占30%。 本门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与课间实习方式。理论讲授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课间实习接触病人、采集病史并作为考试成绩一部分。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有1-2周时间去家乡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社会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处汇编成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时数分配

第一篇医学篇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目的要求] 1.掌握医学发展史线索图,希波克拉底誓词。 2.熟悉文艺复兴后的近代医学。 3.了解古代奴隶社会西方医学,中世纪欧洲医学。 [教学内容] 学习医学发展史,由经验到科学,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汲取前人经验教训,拓宽知识面和科学思路,树立为医学献身的信念。 [教学方法]讲授 [授课学时]2学时 第二章医学专门分科与进展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要点。 2.熟悉临床医学进展。 3.了解基础医学进展。 [教学内容] 从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角度,理解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及重要领域等方面的发展有初步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医学科学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授课学时] 1.2学时 第三章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和责任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熟悉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与条件。 3.了解医学模式的特征。 [教学内容] 通过了解各种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以及影响其转变的背景与条件,让学生对现代医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 [授课学时]1学时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理论部分)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机制并结合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及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规律以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但是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情况,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和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基础。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在学好理论课的同时学会和应用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教学计划,病理生理学教学共安排87学时,其中理论课为58学时,实验课为29学时,主要以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妇幼保健、口腔医学等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 第一章绪论 目的: 1.掌握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3.了解病理生理学进展 主要内容: 1.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应用正常人体的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再通过科学思维运到患病 的机体,从而正确认识疾病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其性质为一门与基础医 学中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 的桥梁学科。 2.病理生理学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动物实验或复制实验动物模型、临床观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其基本研究方法, 从群体和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研究结果, 为探讨疾病的病因,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3.病理生理学作为一独立新兴学科,随着整个医学实践的需要逐渐发展的,目前已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协会。病生 工作者在教学、科研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章疾病概论 目的: 1.掌握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熟悉疾病和健康的概念 4.了解疾病经过、转归和机体的衰老 主要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依据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发【2011】36号)等文件精神,为保证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作出贡献而奋斗。 (二)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疑难问题,能对下级技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或基本达到主管技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三)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临床检验专业知识。 (四)具有从事临床检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临床检验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二、学制和培养方式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基础理论课学

习时间半年,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临床专业理论及诊疗技能训练为一年半,培养方向专门研修(含论文工作)为一年。 三、研究方向 (一)临床免疫学检验 (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三)临床血液学检验 (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五)临床输血检验 (六)临床分子诊断学 四、课程体系设臵 (一)公共必修课: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自然辩证法 18 1.5 社会科学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3 社会科学部 3.英语 144 12 外国语言学系 4.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70 5 公共卫生学系 (二)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检验与临床 30 2 医学检验系 2.临床实验室管理 30 2 医学检验系 (三)专门课程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3.临床分子生物学诊断原理与实践 30 2 医学检验系 4.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