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工业化与中国能源消费 -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重工业化与中国能源消费 -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重工业化与中国能源消费 -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重工业化与中国能源消费 -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重工业化与中国能源消费

余江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重工业化趋势导致了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和强度上升,这使得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短期出现能源供应紧张。对此,本文利用结构变动的能源消费模型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由于重工业比重上升的“资源效应”远大于“技术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重工业化导致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和强度上升。

关键词:重工业化;产业结构变动;能源消费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从1999年开始,中国工业发展出现转折性变化。无论是在产值、投资、利润增长方面,还是在比重上,重工业都超过了轻工业,出现了重新重工业化的趋势1,这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新现象。对于这一新的经济现象,许多学者从资源、环境和就业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很多完全不同的看法。但是,在能源消费问题上,学者们的看法却基本一致。他们都认为由于重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很高,重工业的比重上升必将加剧我国本来就严重的能源压力。而事实上,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弹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这似乎也佐证了重工业化将导致能源消费增加的观点。

而作为后进大国,重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张培刚,1989,简新华,2006)。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历史表明,工业化首先从轻工业化开始,然后再向重工业化推进,只有实现高水平的重工业化,并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武装、改造轻工业和农业,整个工业化的任务才能最终完成,也才能进入发达的后工业化社会。因此,重工业化时期是工业化中对能源消耗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在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如何在能源约束下实现重工业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后进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

(二)研究框架与目的

因此,我们将分析我国1999~2004年的重工业化带来的能源消费问题。按照前面的逻辑,本章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我们将利用能源消费弹性和强度的两个指标,初步分析1986~2004年期间的中国能源消费变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内生突变点模型和虚拟变量模型分别进行突变点确定和突变的前后对比,证明重新重工业化对能源消费存在影响;第二,我们将利用一个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分解模型,考察重工业化时期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分解出结构变动的技术效应和资源效应;第三,我们在分解效应的基础上,模拟重工业化导致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后,我们将给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三)文献综述

在影响资源消耗的各种因素中,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对资源消耗的影响,早已被无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所证明。如Meadows等(1972)在《增长的极限》中的研究发现,工业化和资源消耗的关系呈S型曲线:工业化之前,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少,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而Ayres(1998)的研究表明,虽然在先进的国家里,GDP的能源消费密度已经下降几十年。但是过去的经验表明,工业化最初阶段是上升的,只有在到达某个峰值才会下降。这些研究暗示,在存在自然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将有可能通过影响资源消耗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对于这种结构变动导致的资源消耗和经济增长变动的问题,蒲勇健(1997)曾通过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给出了初步的解释,从理论上显示了这种可能。但是他没有进一步分析结构变动对增长变动的作用机制。

如Kakali Mukhopadhyay和Debesh Chakraborty(1999)在研究印度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时发现,如果将“石油危机”后的印度能源消费分为1973~1983年和1984~1992年两个阶段,那么在导致能源消费变化的六个结构性因素(技术结构、最终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和最终消费结构的共同作用、能源进口、出口和储存的作用)中,重工业化和其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动是短期的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Rabindranath Bhattacharya和Shyamal Paul (2001)也曾对印度的1980~1996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部门研究。结果发现,在工业化过程中,尽管整个经济体的能源消费弹性是下降的,但是部门分解的结果是农业部门的能源使用是缺乏效率的,但是这种消极作用被其它部门的强的积极效应抵消了,这暗示各个部门对能源的消耗情况存在很大不同;Tae Yong Jung 和Tae Sik Park(2000)分析韩国1981~1996年的能源消费弹性发现,由于重工业化的趋势导致钢铁、水泥和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比重增加,韩国该时期的能源消费状况恶化,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效应;柳中明(1998)在研究台湾的能源消耗和工业化时发现,重工业化时期有5年的能源消费不合理(能源消费弹性和强度双上升),结果导致台湾的GDP增长比预期下降21.2%。如果以6%的增长速度计算,需要192年才能回到最优轨迹;Jacobsen(2000)分析了作为工业小国的荷兰的能源需求与外贸导致的产业变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该国的能源需求与产业结构变动存在很强的联系;Fridolin Krausmann 和 Helmut Haberl(2002)系统回顾了澳大利亚1830~1995年间的工业化过程和相应的能源消费的结构变化,证实了能源消费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与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存在强相关。

与此同时,国内也对产业结构,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如史丹(1994,1999,2000,2002,2003a,2003b)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变动是短期能源消费变动的主要因素,但他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林伯强(2001,2003)的研究显示,中国的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变动尤其是重工业变动存在显著关系,重工业的比重上升严格导致能源消费增加;张晓平(2005)对能源和产业结构的研究发现,工业比重和能源消费的相关系数高达0.97,这表明工业结构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

二、重工业化与中国能源消费变化

(一)特殊的工业化道路与能源消费突变

一般来说,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主导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源消耗大量增加。这是因为,由于重工业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大约是轻工业的四倍,重工业增长速度的加快,整个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比重就会上升、增长速度会更快2。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环境、经济结构、认识偏差和苏联

工业化模式的影响,走了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现在正处于一个重新重工业化的阶段3。重新重工业化在给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国的资源、环境、就业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中,重工业化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重工业化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

1、能源消费弹性的变化

对1985~2004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可以得到,这一时期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约为0.49。一般来说,能源消费弹性小于1,是经济增长相对为能源节约型的一个表现。但是,考察这一时期的能源消费弹性的变动趋势,则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能源消费弹性存在明显的结构突变。

图1 中国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费弹性(1986~2003年)

注:图1中的能源消费只包括第一产业、轻工业、重工业和第三产业。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1996年以前,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大致呈稳定趋势。除了个别年份(1989年)以外,大致都在0.4~0.6之间徘徊。但是,这一稳定状态在1996年出现变化。能源消费弹性在1997~1998年突然出现大幅下降,能源消费量1997~1999年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4。而从1999年起,能源消费弹性又出现快速回升势头。能源消费弹性在2000年重新变为正,2002年能源消费弹性突破1.0。这标志着,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首次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转向能源消费粗放型。到2002年,能源消费弹性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点1.80,2003年则继续保持在1.0以上。

这一时期能源消费弹性的剧烈变动,说明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1999年附近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存在结构突变的可能。

2、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

其次,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们发现,虽然整个时期的能源消费强度呈稳定下降趋势。但是,这一趋势也在后期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从实际能源消费强度还是名义能源消费强度来看,这一下降趋势2002年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出现消费强度上升的情况。并且,这种上升的势头在2003和2004年得到延续和增强。

图2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公斤标准煤/元人民币)

进一步分析能源消费强度的边际变动(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幅度)。通过图3,我们可以发现,能源消费强度的边际变动实际上从1999年就开始出现了方向性的变化,即从边际量递增变为边际量递减。到2002年,能源消费强度的边际变动甚至变成负增长,这导致了2002~2004年的能源消费强度上升的情况。

图3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边际变化(公斤标准煤/元人民币)

通过上面对能源消费弹性和强度变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中国的能源消费在1999年附近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即1999~2003年的能源消费与前一阶段存在较大不同。

3、能源消费变动的突变点检验

通过上面对能源消费弹性和强度变化的分析,我们初步判断这一时期的能源消费出现了结构突变,并且初步判断突变点大致出现在1999年附近。为了进一步判断这个突变点是否存在,下面,我们将通过递归、滚动、和循环检验的方法四种方法来寻找这个结构突变点是否存在。

首先,借助Eviews4.0,我们编写四个程序,对中国在1978~2004年的能源消费的对数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分别采取递归、滚动、和循环检验的方法,寻找能源消费序列是否存在内生的结构突变点,以及这个突变点的位置。

通过ADF 检验,结果显示对这个对数序列,通过一阶差分可以消除自相关。这意味着我们的实际样本容量为25个,范围从1980~2004年。

那么,根据定义,这四种检验的方程可以写为: (1)递归检验:

11ln ln ln t t t t E E t E ρμαβμ??Δ=+++Δ+ (2.1)

递归子样本检验范围为1980~1985,1980~1986,……1980~2004,,对不断扩大的子样本进行ADF 检验(含趋势项和截距项);

(2)滚动检验:

选择范围为1980~1988,1981~1989,……,1996~2004,进行含趋势项和截距项的ADF 检验,考察最小值和临界值的比较,检验单位根零假设。

(3)循环检验:

即加入一个虚拟变量来考察结构突变是否存在。

11ln ln ln t t t t t E E t E D ρμαβμγ??Δ=+++Δ++ (2.2)

则分为两种情况:均值突变和趋势突变: 均值突变:

t D =0,t k ≤;

=1,t k f 。 趋势突变:

t D =0,t k ≤;

=t k ?,t k f 。

[0.15,0.85]k T T =。

通过四个程序的运行,结果如下:

表1 能源消费结构突变的检验结果

变量

递归检验

滚动检验

循环检验均值

循环检验趋势

1ln t E ? 2002 2002 2001 2002

结果显示,检验发现中国能源消费存在结构突变,变动点分别为2001和2002年。 通过上面的分析,结合能源消费弹性和强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确定,中国的能源消费在1999年附近出现了结构突变。

综合上面的分析,无论是从能源消费弹性和强度的变化,还是从突变点的计量分析来看,都可以说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在1999~2003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暗示,在这一阶段,有

某种或者几种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导致中国能源消费也出现很大变化。 但是,上面的分析还不足以考察这种变动的大小和性质。因此,我们将继续考察这种变动的具体情况。

(二)能源消费变动的虚拟变量分析

由于我们初步判断中国的能源消费在1998~1999年存在结构突变,因此,我们将数据分为两个时期,即1978~1998年和1999~2004年。考察这两个时期的能源消费与GDP 增长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为了考察这种突变的存在,我们加入一个虚拟变量。通过建立一个含虚拟变量i D 的函数,分析这两个时期的能源消费是否存在变动。

则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i t t t t t Y D Y D E μββαα++++=)(ln ln 2121 (2.3)

其中:

i E ln 、i Y ln 和t 的含义不变,(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 t D 为虚拟变量,定义为:

当观测属于1978~1998年时期时,t D =1; 当观测属于1999~2004年时期时,t D =0;

那么,由模型(7.1.3)可以看出,由于假定)(i E μ=0,那么可以得到:

t t t t Y Y D E E ln )()()ln ,1/(ln 2121ββαα+++== (2.4) t t t t Y Y D E E ln )ln ,0/(ln 11βα+== (2.5)

这里,2α为级差截距,2β为级差斜率系数。

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函数恰恰分别是两个时期的平均能源消费函数,也就是说,基于虚拟变量的估计等效于估计两个各时期的能源消费函数。

通过对函数(7.1.3)进行回归,结果为:

t t t t t Y D Y D E ln 5604.0ln 0569.18771.50156.1ln ?++=

(1.2556) (1.2857) (0.1217) (0.1252)

t = (0.8089) (4.5712 ) (8.6844) (-4.4773)

2R =0.9756,

d =1.7103,F =213.6379

1%D -W 表给出的L d 和U d 分别为0.77和1.41,而d =1.7103,U d <d <4-U d ,不拒绝虚拟假设,即不存在自相关。

该回归结果表明,级差截距和级差斜率系数都是统计上显著的,这强烈表示两个时期的回归是相异的。这个含义是,中国的能源消费在1978~1998年和1999~2004年两个时期存在很大的差异,即这两个时期的能源消费出现的结构变动。

由于级差截距和级差斜率系数都是统计上显著的,于是,按照(4)和(5)可以导出两个时期的回归,结果如下: 1978~1998:

t t Y E ln 0.49656.8927ln +=

1999~2004:

t t Y E ln 0569.10156.1ln +=

也就是说,后一个时期(1999~2004)的能源消费弹性2β大约是前一个时期(1978~1998年)的2.11倍。这个结果说明,后一时期的能源消费与前一时期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在考察期内,能源消费存在结构性变化,变化点为1998~1999年。两个时期和整个考察期的能源对GDP 的消费弹性对比如下表显示:

表2 两个时期的能源消费弹性比较

T T 1 T 2 能源消费弹性 0.4893 0.4965

1.0569

T =1978~2004,T 1=1978~1998,T 2=1999~2004。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某些原因,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在

1998~1999年左右存在结构突变(Structural change),并且突变点之后的能源消费弹性明显大于突变点之前。 (三)结构突变的因素分析

这一时期中国的能源消费为什么会在1999年出现这种结构突变,或者说,出现突变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一般主要有经济增长,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而第三章的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只能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动。因此,导致能源消费弹性和强度变化的因素只有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5。

对产业结构变动,我们分析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可以发现,经济结构从三次产业来看,变动不大。但是,进一步分析,1999~2004年期间,我国的工业内部出现了大的变动,主要是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大幅上升。一般来说,重工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比较大6,因此,理论上来说,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强度较大的产业比重增加的话,会导致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的增加。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可能是重工业化导致了后一时期能源消费的变化。

为了证明上面的判断,我们首先建立一个计量模型分析这几个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模型为:

123ln ln ln ln t t t t t E Y S A αβββμ=++++ (2.6)

其中,

其它变量含义不变,t S =t 时期的结构变动,这里用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示。 回归结果如下:

ln t E =1.2802ln t Y +0.8644ln t S -0.0281t A

(0.1224) (0.0605) (0.0074) t =(8.7839) (14.276) (-3.8124)

2R =0.9923

0.0281的反对数为1.066。

这里可以看出,由于t S 是统计显著的,这表示这一时期重工业比重上升导致的结构变动是影响能源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看,在1999~2004年期间,重工业在GDP 中的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将上升0.8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重工业的比重上升是导致这一时期能源上升的一个原因。

三、 理论模型-单产业结构变动的能源消费模型

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初步判断1999年后的能源消费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中的重工业比重上升引起的。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重工业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大小和性质是怎样的。对重工业化,我们可以抽象为经济体中有单个产业结构出现变动,因此,考察重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等同于考察经济体中单个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此,这一部分我们将建立一个单个产业结构变动的能源消费模型,分析重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做技术上的支持。 (一)模型的建立 1、基本关系式

设经济中存在i 个部门,1,2,i m =L ,其中有某部门为h ;i 部门在t 时期的能源消费为it E ,其能源消费强度为it d ,产出为it Y ;整个经济体在t 时期的能源消费为t E ,其能源消费强度为t d ,产出为t Y ;

那么,t 时期,在我们有如下关系式:

t E =1t E +2t E +ht E +……+mt E (3.1) it E =it it d Y =it it t d Y θ

(3.2)

2、假设条件

由于我们现在要考察h 部门比重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此,我们给出几个附加假设条件:

(1)t 到1t +时期h 部门的比重变动 即,ht θ≠1ht θ+>0, 这里,设

ht θΔ=1ht θ+-ht θ≠0 (3.3)

(2)其它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不变7 即,在1t +时期,任意其它产业的比重为:

11()/(1)it it ht ht m θθθθ++=+??

=/(1)it ht m θθ+Δ? (3.4)

it θΔ其为它产业结构变动

(3)t 到1t +时期h 部门存在技术进步ht d Δ,

ht d Δ=1ht d +-ht d ≠0 (3.5)

(4)其它产业存在技术进步,这意味着:

it d Δ=1it d +-it d ≠0,i ≠h ;

(5)t 到1t +时期存在能源消费变动 设1t +时期的实际能源消费量为1t E +,有:

1t E +≠t E >0

设t 到1t +时期存在能源消费变动为t E Δ,有:

t E Δ=1t E +-t E ≠0 (3.6)

(6)不存在单纯经济增长。

1t t Y Y += (3.7)

(二)模型的解和分析

1、模型的解

我们要求的是t 到1t +时期存在能源消费变动t E Δ,有:

t E Δ=1t E +-t E

将公式(3.1)~(3.5)、(3.7)带入(3.6),可以得到

t E Δ=111it it t i

d Y θ+++∑-it it t i

d Y θ∑

=it it t i d Y θΔ∑

+it it t i d Y θΔ∑

+it it t i d Y θΔΔ∑

+ht ht t d Y θΔ+ht ht t d Y θΔ+ht ht t d Y θΔΔ (i ≠h ) (3.8)

(3.8)就是我们要求的解。 2、对解的分析 (1)对

it

it t

i

d Y θΔ∑的分析

it θΔ表示由于h 部门比重变化导致的其它产业比重变化,因此,it it t i

d Y θΔ∑表示h 部

门比重变化导致的其它产业比重变化通过能源消费强度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2)对

it it t

i

d Y θΔ∑的分析

it d Δ表示其它产业的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这显然与h 部门比重变动无关。

(3)对

it

it t

i

d Y θΔΔ∑的分析

it d Δ表示其它产业的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it θΔ表示由于h 部门比重变化导致的其它产业比重变化。因此,it it t i d Y θΔΔ∑表示h 部门比重变化导致的其它产业比重变化通

过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4)对ht ht t d Y θΔ的分析

ht θΔ表示h 部门本身比重变化,因此,ht ht t d Y θΔ表示h 部门比重上升通过能源消费强

度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5)对ht ht t d Y θΔΔ的分析

ht d Δ表示h 部门的技术进步,因此,ht ht t d Y θΔΔ表示结构变动通过影响技术进步而对

能源消费的影响。

(6)对ht ht t d Y θΔ的分析

ht d Δ表示h 部门的技术进步,因此,ht ht t d Y θΔ表示h 部门本身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这显然与h 部门比重变动无关。

因此,(3.8)中,it it t i d Y θΔ∑、it it t i

d Y θΔΔ∑

、ht ht t d Y θΔ和ht ht t d Y θΔΔ四个部分是由

于h 部门结构变动造成的,也就是说,这四个部分是我们要求的结果。

3、结论 如果我们令

,sR t E Δ=it it t ht ht t i

d Y d Y θθΔ+Δ∑,

(it θΔ=/(1)ht m θΔ?,) 表示h 部门的结构变动通过能源消费强度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sA t E Δ=it it t ht ht t i

d Y d Y θθΔΔ+ΔΔ∑,

表示h 部门的结构变动通过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那么,h 部门变动造成的能源消费变化sht E Δ:

sht E Δ=,sR t E Δ+ ,sA t E Δ (3.9)

由(3.9)公式可以看出,h 部门的比重变动存在两个效应,

一是由于各产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不同,h 部门结构变动通过影响各产业的能源消费强度

在总强度中的比重来影响能源消费,即h 部门变动的资源效应,sR t E Δ。这种资源效应同时体现在h 部门变动本身和h 部门导致的其它产业比重变动上。

二是由于各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不同,h 部门比重变动通过影响各产业技术进步在总技

术进步中的比重来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技术效应,a t E Δ,

即h 部门结构变动的技术效应。这种技术效应也同时体现在h 部门变动本身和h 部门导致的其它产业比重变动上。 因此,h 部门比重变动造成的能源消费影响sht E Δ是不确定的;其整体效果取决于两种不同力量的对比。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经济体中的某一产业结构变动对资源消费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资源效应和技术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同时通过该产业的结构变动和该产业导致的其它产业结构变动体现。

四、实证方法与结果——重工业化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

在第三部分,我们成功建立了一个单产业结构变动的资源消费模型。而重工业化导致的

能源消费就是一个典型的单产业比重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借助第三部分的模型,分析在1999~2003年期间,中国的重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一)重工业化的能源消费模型

如果将重工业化看作经济中重工业比重上升和相应其它产业比重下降的经济现象,那么,由(3.8),我们可以给出重工业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公式:

sht E Δ=,sR t E Δ+ ,sA t E Δ

it

it t

i

d Y θΔ∑+it

it t

i

d Y θΔΔ∑+ht

ht t d

Y θΔ+ht ht t d Y θΔΔ (i ≠h ) (4.1)

其中,下标h 表示重工业,下标i 表示除重工业外的其它产业;

sht E Δ表示由于重工业化导致的能源消费变动;

it d 表示其它产业相应时期的能源消费强度; ht d 表示重工业相应时期的能源消费强度;

it θΔ表示重工业比重变化导致的其它产业比重相应变动; ht θΔ表示重工业的比重变动; t Y 表示相应时期的GDP 。

那么,重工业化导致的能源消费变动将可以分解为四个部分。对应第三部分的分析,

it it t i d Y θΔ∑表示重工业化的体现在其它产业的资源效应;it it t i

d Y θΔΔ∑

表示重工业化体现在其它产业的技术效应;

ht ht t d Y θΔ和ht ht t d Y θΔΔ分别表示重工业自身结构变动的资源效应和技术效应。

下面,我们将利用(4.1),考察1999~2003年期间,中国重工业比重变化导致的能源消费变动。 (二)实证结果

1、样本空间,指标解释和数据来源 (1)样本空间和考察对象 样本空间:1986~2003年。

考察对象:第一产业、轻工业、重工业和第三产业。 (2)指标解释:

it d 用相应时期相应产业的能源消费强度表示; ht d 用相应时期重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表示;

it θΔ用相应时期相应产业的比重变动表示,该变动为重工业比重变动除以3; ht θΔ用重工业的比重变动表示; t Y 相应时期的GDP 表示。

(3)数据来源

能源消费强度=“当年对应产业能源消费量”/“当年实际GDP ”;

能源消费:1990~2004年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1986~1989年的数据由《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1)给出的数据算出;

实际GDP:考察期为1986~2004年时,实际GDP的基期为1978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5)计算得出;

结构变动=某产业“当年产值比重”-“上一年产值比重”;

产业结构这里讨论四种指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重工业产值比重”;

其中,“重工业产值比重”=“重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ד工业产值比重”;

“重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数据:1986~1999年的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1),2000~2004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5);

“工业产值比重”数据:1986~1977年的数据来自《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78~2004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

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

2、实证检验结果

利用1986~2003年的数据,我们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重工业比重变化导致的能源消费变动

重工业结构变动

资源效应技术效应

重工业其它产业综合重工业其它产业综合综合效果

年份

(1)(2)(3)(4)(5)(6)(7)1986 281.66 103.28 384.94 -8.13 -10.36 -18.49 366.4443 1987 -1106.47 -172.61 -1279.0722.52 -3.50 19.02 -1260.05 1988 -552.98 558.19 5.21287113.81 -39.64 -25.83 -20.6144 1989 -65.70 225.75 160.0507-1.30 -19.05 -20.35 139.7007 1990 -2382.18 -480.39 -2862.57-73.37 -30.00 -103.37 -2965.93 1991 1710.45 638.30 2348.749-168.65-114.89-283.54 2065.212 1992 3721.86 -89.33 3632.539-428.12-18.47 -446.59 3185.948 1993 3527.02 -247.26 3279.76-448.90-36.23 -485.13 2794.632 1994 1092.80 -461.16 631.643219.87 25.07 44.93 676.5776 1995 139.13 64.79 203.9245 1.43 -25.99 -24.57 179.3587 1996 -150.19 155.99 5.801224 6.12 -54.91 -48.79 -42.9862 1997 -134.86 557.07 422.2119.60 -79.71 -70.11 352.1022 1998 -3289.42 -118.79 -3408.21364.10 15.45 379.55 -3028.66 1999 1376.15 629.46 2005.609-156.41-61.44 -217.85 1787.757 2000 14325.02 -441.98 13883.03-3283.94-128.98-3412.92 10470.12 2001 1611.13 -2341.77 -730.633-119.97-102.46-222.43 -953.065 2002 809.08 -336.86 472.225876.31 4.91 81.22 553.4435 2003 8487.22 -400.17 8087.051-656.40-23.04 -679.45 7407.605 整体26608.6 -2891.32 23717.28-4140.41-311.01-4451.43 19265.86

注:1、列(1)~(7)的单位为万吨标准煤;

2、列(1)~(7)中的正号表示该因素导致能源消费增加,负号表示该因素导致能源消费减少;

3、列(3)为列(1)和(2)之和,列(5)为列(3)和(4)之和,误差来自四舍五入;

4、整体为1999~2003年的对应数据加总。

(三)对分解结果的分析

现在我们对表3的显示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1、1999~2003年重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整体效果

首先,我们考察这一时期的重工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综合影响。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1999~2003年,由于重工业比重的上升,生产中多消耗了约1.9亿吨标准煤的能量。这个数值表示,在产出同等GDP的情况下,重工业化导致经济增长消耗更多的能源。

其次,我们进一步考察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和结构效应。

在这一时期,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导致能源消费增加了约2.4亿吨标准煤,而其技术效应导致能源消费减少了约0.5亿吨标准煤。由于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带来的能源消费增加远大于由于其技术效应带来的能源消费减少,两者的力量对比为4.8:1。因此,这一时期重工业结构变动的总体效果是导致能源增加的,这也是我们上面分析的结果。

再次,我们进一步分析体现在不同产业的资源效应和技术效应。

对资源效应,重工业比重变化体现在重工业本身的资源效应为导致能源消费增加 2.66亿吨标准煤,而体现在其它产业变化的资源效应为降低能源消费0.29亿吨标准煤,由于重工业比重变化导致的能源消费增加远大于其它产业比重变化导致的能源消费减少,两者力量对比为9.17:1。因此,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总体是导致能源消费增加的。

对技术效应,重工业比重变化体现在重工业本身的技术导致能源消费减少0.42亿吨标准煤,体现在其它产业变化的资源效应为降低能源消费0.03亿吨标准煤,两者的力量对比为14:1。

可见,无论是在资源效应还是技术效应上,重工业化体现在重工业本身结构变化的效果都远远大于其它产业结构变动的效果。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在1999~2003年,重工业化导致能源消费增加。其中,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带来的能源消费增加远大于其技术效应带来的能源消费减少。而且,重工业化体现在重工业自身变动上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远大于体现在其它产业的比重变化上。

2、各年的变动

下面我们从各年的变动来看分析重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从综合效果来看,1998年以后,重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除了2001年以外,都是导致能源消费增加的。其中在2000年和2003年的影响很大,分别导致能源消费增长约1.04亿吨标准煤和0.74亿吨标准煤。可见,这一时期,重工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基本是导致能源消费增加的。

图4 重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1999~2003年)

而从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来看,除了2001年以外,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都导致能源消费增加。两个最大值同样出现在2000和2003年,分别导致能源消费增加了1.39和0.81亿吨标准煤。而这两年正是重工业比重大幅上升的年份,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上升了约4.0和2.4个百分点。

图5 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技术效应和综合效果(1999~2003年)

从重工业的技术效应来看,除了2002年,结构变动导致的技术效应在其它年份都导致减少能源消费。两个最大值同样出现在2000年和2003年,这也对应了重工业比重大幅变化的年份。

单纯从体现在重工业比重变化来看,通过图5,我们可以看出,从1999年开始,重工业比重上升在所有年份都导致能源消费增加,最大值也出现在2001和2003年。其中,重

工业比重上升的资源效应在所有年份都导致能源消费增加;重工业比重变化的技术效应除了2002年外,都是导致能源消费减少的;其中2000年为最大值,大约减少了0.33亿吨标准煤的能量。这暗示,重工业在2000年存在技术的大幅进步。但是,由于当年重工业的比重也出现大幅上升,其资源效应带来的能源消费增加大大超过了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消费减少,因此,2000年重工业的总体效果仍然导致能源大幅度增加。

图6重工业比重变化的资源效应、技术效应和综合效果(1999~2003年)

五、结论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些结论有:

(一)从重工业化的整体效果来看,在1999~2003年,重工业化导致中国能源消费增加。其中,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导致能源消费增加,技术效应导致能源消费减少;但是,由于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远大于技术效应,因此,这一时期重工业的整体效果仍然是导致能源消费增加的。并且,重工业自身比重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远大于重工业化导致其它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二)从各年的变动来看,除了2001年,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和综合效果都导致能源消费增加;除了2002年,重工业化导致的技术效应都导致能源消费减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重工业化的资源效应、技术效应和综合效应都在2000和2003年出现两个最大值,而这两年正是重工业比重大幅增加的时期;

(三)单独考察重工业比重变化,则重工业比重上升的资源效应在所有年份都导致能源消费增加;重工业比重变化的技术效应除了2002年外,都是导致能源消费减少的。

综合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总的结论:

在1999~2003年期间,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出现重新重工业化的现象,重工业比重的上升导致该时期的能源消费增加。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M],1991年,湖南出版社,第190—192页。

[2]魏后凯:《中西部工业与城市发展》[M],2000年,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第104页。

[3]丹尼斯·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翻译,1997年,吉林人民出版社,第75页。

[4] Kakali Mukhopadhyay & Debesh Chakraborty,India's Energy Consumption Changes during [J]1973/74 to 1991/92,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1999,11(4)423-438.

[5] Rabindranath Bhattacharya, Shyamal Paul,Sectoral Changes in Consumption and Intensity of Energy in India[J],Indian Economic Review,2001,36(2)381-392.

[6] Tae Yong Jung and Tae Sik Park,Structural Change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Korea: Measurement of Real Energy Intensity And CO2 Emissions[R],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0,5(3)221-238。

[7]柳中明:“积极抑止二氧化碳排放,永续我国(台湾地区,笔者注)经济发展”[J],1998年全国会议论文。

[8] Henrik K. Jacobsen,Energy Demand, Structural Change and Trade: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Dan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y[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0, 12(3) 319-344。

[9]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1期,38~43页。

[10]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J],《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57~65页。

[11] 罗伯特·艾尔斯:《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M],戴星翼等译,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246~248页。对译本:Robert U Ayres,Turning Point The End of Growth Paradigm Earth scan Publications Ltd,1998.

Reindustrialization of Heavy Industr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YU Jiang

(Center for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nomies Research,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Abstract:Recently, Structural change from the heavy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induces the short of energy. Using the model in this paper, we find structural change from the industrialization heavy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Because of the resource effect larger than the technique effect, the proportion ascending increases the energy depletion in China.

Key words:Heavy industrialization;Industry structural change ;Energy consumption

收稿日期:2006-06-15;

作者简介:余江,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讲师。

1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的重新重工业化开始于1993年。理由是1993年开始,我国的重工业呈快速增长趋势(1993年重工业增速为22.2%,超过了轻工业的19.9%)。但是这一判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随后的1994年到1998年,重工业的增速一直低于轻工业,这一时期反而成为了我国的第三次轻工业高速发展时期(参见魏后凯:《中西部工业与城市发展》,第104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二是1993年重工业的快速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得到延续,没有成为一个连续的趋势。

2 如日本是资源使用集约程度很高的国家,但是在1955—1975年的重化工业时代,他们的钢铁消费仍增长

了9倍以上,能源消耗增长了6倍以上,其中石油消费增长了21倍,都成倍地高于同期GNP增速。 3关于重新重工业化的分析,作者在2004~2006年期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4这直接导致了Rawski(2000)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置疑。

5从后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技术进步也是导致这一时期能源消费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考察重工业化导致的结构变动问题,因此,技术进步在这里不重点讨论。

6如1997年中国的各产业能源消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为0.42万吨标准煤/亿元(下同),轻工业为0.98,重工业为5.19,第三产业为0.64。

7由于任何一个产业比重上升意味着经济中至少有一个产业比重改变,因此,我们对重工业上升造成的其它产业比重变化采取均值处理,这意味着我们同时假设其它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不变(这也变相剔除重工业比重上升对其它产业比重相对变化的影响)。

中国能源_新常态_十三五_及2030年能源经济展望_郝宇

DOI:10. 15918/j. jbitss1009-3370. 2016. 0201 中国能源“新常态”:“十三五”及2030 年能源经济展望 郝宇,张宗勇,廖华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在未来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等方面将表现出区别过去30多年的新特征,在此将这些能源方面的新特征称为“能源‘新常态’”。在能源“新常态”的背景下,展望了“十三五”及2030年能源经济发展情况,从节能减排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角度,利用情景分析法预测2030年前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基准情景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严于预期的低碳发展情景下,碳排放峰值都有望在2030年前出现。 关键词:“十三五”;能源“新常态”;能源消费量;能耗强度;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4;X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70(2016)02-0001-07 一、背景: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①,指出中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是经济新常态九大趋势性变化之一(如表1所示)。所谓经济新常态,是指和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经济出现的增速减慢、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动力转化等新特征[1]。在此阶段的中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并且具有迈向中高端经济水平的潜力[2]1-8。 表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侧重方面变化趋势 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 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生产能力和产业 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资源环境约束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经济风险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资料来源:年月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出现经济新常态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遭遇次贷危机冲击增长乏力,中国人均收入进入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国家行列后,面临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②,宏观经济表现出一些失衡的新特点[2]1-8。例如,中国能源资源出现严重短缺,能源需求增长放缓、价格下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资源环境约束已不允许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换言之,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 收稿日期:2016-01-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403015);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42142005) 作者简介:郝宇(1983—),男,副教授,德国汉堡大学经济学博士(2012年),E-mail:haoyuking@https://www.doczj.com/doc/225242972.html, ①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②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5万元人民币,按照官方平均汇率折算,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收入分类的标准,中国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五版)下册答案

仪器分析部分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2 1、主要区别:(1)化学分析是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仪器分析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2)化学分析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仪器分析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3)化学分析只能用于组分的定量或定性分析;仪器分析还能用于组分的结构分析;(3)化学分析灵敏度低、选择性差,但测量准确度高,适合于常量组分分析;仪器分析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但测量准确度稍差,适合于微量、痕量及超痕量组分的分析。 2、共同点:都是进行组分测量的手段,是分析化学的组成部分。 1-5 分析仪器与仪器分析的区别:分析仪器是实现仪器分析的一种技术设备,是一种装置;仪器分析是利用仪器设备进行组分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 分析仪器与仪器分析的联系:仪器分析需要分析仪器才能达到量测的目的,分析仪器是仪器分析的工具。仪器分析与分析仪器的发展相互促进。 1-7 因为仪器分析直接测量的是物质的各种物理信号而不是其浓度或质量数,而信号与浓度或质量数之间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某种确定的关系,且这种关系还受仪器、方法及样品基体等的影响。因此要进行组分的定量分析,并消除仪器、方法及样品基体等对测量的影响,必须首先建立特定测量条件下信号与浓度或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定量分析校正。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导论 2-1 光谱仪的一般组成包括:光源、单色器、样品引入系统、检测器、信号处理与输出装置。各部件的主要作用为: 光源:提供能量使待测组分产生吸收包括激发到高能态; 单色器:将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并采集特定波长的光入射样品或检测器;样品引入系统:将样品以合适的方式引入光路中并可以充当样品容器的作用;检测器:将光信号转化为可量化输出的信号 信号处理与输出装置:对信号进行放大、转化、数学处理、滤除噪音,然后以合适的方 式输出。 2-2: 单色器的组成包括:入射狭缝、透镜、单色元件、聚焦透镜、出射狭缝。各部件的主要作用为: 入射狭缝:采集来自光源或样品池的复合光;透镜:将入射狭缝采集的复合光分解为平行光;单色元件:将复合光色散为单色光(即将光按波长排列) 聚焦透镜:将单色元件色散后的具有相同波长的光在单色器的出口曲面上成像;出射狭缝:采集色散后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入射样品或检测器 2-3 棱镜的分光原理是光的折射。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相同介质中有不同的折射率,据此能把不同波长的光分开。光栅的分光原理是光的衍射与干涉的总效果。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光栅衍射后有不同的衍射角,据此把不同波长的光分开。 2-6

中国一年能消耗多少能源

中国一年能消耗多少能源 中国能源消耗统计中国官方日前发布能源消耗公报表示,能耗最高的省份为宁夏省,广东、浙江与江苏等省份能耗则较低。能耗高低与产业结构有关。上海「第一财经日报」报导,官方日前发布中国第一份能耗指标公报,今后更将以省为单位公布相关能耗的四项指标,分别是:单位GDP 能耗、单位GDP 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 DP 能耗降低率。 统计结果显示,二零零五年中国全国单位GDP 能耗1.2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1358.5(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2.59(吨标准煤/万元)。 报导说,由於是首次公报,没有可比数据。此外,也没有GDP 能耗降低率的统计。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这次发布的数据将作为计算「十一五」经 济与社会建设计画时期各地区单位GDP 能耗等指标降低率的基 据报导,中国万元GDP能耗从二零零一年开始不断走高;二零 零二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改多年低於1的局面,达1.19 ;二 零零三年达1.66,能源消费增速开始超过GDP增速。 公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能耗最高的为宁夏、贵州和青海,单位 GDP能耗分别是4.14(吨标准煤/万元,下同)、3.25和3.07 ;

较低的省份为广东、浙江、江苏,能耗分别是0.79、0.90和0. 92。 报导说,能耗的高低主要与产业结构有关。 回答:2007-06-1015:57 相关资料:「我国能源现状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思考.pdf 更多资料>> 从根本上说,现在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 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相比而言,确实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其中,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重要的原因。 去年我国的人均GDP是1087美元,从国际经验和产业发展的 一般规律来看,1000-3000美元这个阶段应该是资源消耗增长最快的时期,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加速时期,或者重工业时期。 而重工业能源的消耗量大概是轻工业的4倍。2002年以来,我 国的钢铁、金属,包括化工等重工业产业发展速度都很快。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长。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消耗能源的状况也呈现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 在800 美元这个阶段,国家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较高,到3000 美元之后,逐渐开始依赖石油。我

发展能源经济

发展能源经济 【背景链接】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这为我们下一步以结构变革支撑能源绿色革命指明了方向。 【标准表述】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能源发展也正在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结构调整和改善质量为主,生态环境将有力约束今后能源发展,推动能源转轨。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当前,我国经济正进行深度调整,经济增长由高速调整为中高速。这必然会带来能源需求和消耗方面的重大调整。 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必须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提高能源总体效率,以能源技术创新的突破推进能源结构和时空布局的变革,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实现能源绿色革命的突破。 【具体措施】 一、建议建立适应绿色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清除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输送、分配、存储等环节的瓶颈,解决其并网和消纳问题。 二、加快传统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以绿色能源消费理念的普及促进能源生产结构的变革。 内蒙古通辽公务员考试交流群:238849214 通辽中公教育微信:tloffcn 地址:华申时代广场B座南门东侧中公教育 更多阅读资料请登录:https://www.doczj.com/doc/225242972.html,

能源约束与经济发展

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利用 宋枫郑新业 第一部分引言 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制定年。“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要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要继续加速进行,物质文明要进一步提高,这一切离不开能源保障。国际上,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性能源的消耗使得人们担心能源供给不可持续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十二五”期间以及中长期继续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清洁、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同年,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期间是落实上述两个目标的关键时期。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我国资源潜力巨大,环境压力较小的非化石能源,已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报告首先总结我国能源开发的现状和未来的供需矛盾,然后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最后针对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 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和未来潜在的需求矛盾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平均GDP增长率超过9%,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迅猛增长,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生产由1980年的6.3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6亿标准煤,年均增长10.7%;同期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2.9%,2008年供需缺口为2.5亿吨标准煤。。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一级能源消费占全世界的份额从 1

分析化学课后答案武汉大学第五版上册完整版

第1章 分析化学概论 1. 称取纯金属锌,溶于HCl 后,定量转移并稀释到250mL 容量瓶中,定容,摇匀。计算 Zn 2+溶液的浓度。 解:213 0.325065.39 0.0198825010 Zn c mol L +--= =?g 2. 有L 的H 2SO 4溶液480mL,现欲使其浓度增至L 。问应加入L H 2SO 4的溶液多少毫升 解:112212()c V c V c V V +=+ 220.0982/0.4800.5000/0.1000/(0.480)mol L L mol L V mol L L V ?+?=?+ 2 2.16V mL = 4.要求在滴定时消耗LNaOH 溶液25~30mL 。问应称取基准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KHC 8H 4O 4)多少克如果改用 22422H C O H O ?做基准物质,又应称取多少克 解: 844:1:1NaOH KHC H O n n = 1110.2/0.025204.22/ 1.0m n M cV M mol L L g mol g ===??= 2220.2/0.030204.22/ 1.2m n M cV M mol L L g mol g ===??= 应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 22422:2:1 NaOH H C O H O n n ?= 1111 2 1 0.2/0.025126.07/0.32m n M cV M mol L L g mol g == =???=

2221 2 1 0.2/0.030126.07/0.42m n M cV M mol L L g mol g ===???=应称取22422H C O H O ?~ 6.含S 有机试样,在氧气中燃烧,使S 氧化为SO 2,用预中和过的H 2O 2将SO 2吸收,全部转化为H 2SO 4,以LKOH 标准溶液滴定至化学计量点,消耗。求试样中S 的质量分数。 解: 2242S SO H SO KOH ::: 100%1 0.108/0.028232.066/2100% 0.47110.3%nM w m mol L L g mol g = ????=?= 8.不纯CaCO 3试样中不含干扰测定的组分。加入溶解,煮沸除去CO 2,用LNaOH 溶液反滴定过量酸,消耗,计算试样中CaCO 3的质量分数。 解: 32CaCO HCl : NaOH HCl : 00 1 ()2100%100% 1 (0.2600/0.0250.2450/0.0065)100.09/2100% 0.250098.24%cV cV M nM w m m mol L L mol L L g mol g -=?=??-??=?= 9 今含有 MgSO 4·7H 2O 纯试剂一瓶,设不含其他杂质,但 有部分失水变为MgSO 4·6H 2O ,测定其中Mg 含量后,全部按MgSO 4·7H 2O 计算,得质量分数为%。试计算试剂中MgSO 4·6H 2O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2009年第10期本刊专稿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杨玉峰克外的其他11国今年6月份比1月份产量增加了114.5一、世界经济已显示整体复苏迹象,全球能万桶/天,包括伊拉克在内的OPEC12国6月份的剩余产能达到785.3万桶/天。其他主要能源品种由于石油市场源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相对宽松,加上经济危机后能源需求普遍较低,因而在本轮经济危机更加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库存保持一定规模的条件下,全球能源市场供求关系总征。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几乎同步发生在全球各主要体平衡。煤炭、天然气价格波动有限,以澳大利亚纽卡斯经济体。在各国纷纷采取各种经济刺激政策措施的条件尔港动力煤现货价(BJ价格)为例,价格从年初的71.3美下,经济的缓慢复苏虽然在各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元/吨波动到目前的78.25美元/吨;以美国纽约交易所亨但各国、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支撑效应非常明显,主要原利中心(HenryHub)天然气价格为例,3—7月份的天然因是全球各经济体间贸易越来越紧密依赖,加上全球政气价格分别为3.95、3.52、3.76、3.74、3.96美元/百万英国治、经济正在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即经济上越来越互相热量单位;石油的全球性特点较强,石油价格受许多因素依赖,政治上越来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所以,30年代的(如:美元贬值、基金炒作等)影响,尤其随着经济复苏、需大萧条已难以重演。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求回暖油价仍在波动,从年初的低于40美元/桶上升到超达经济体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过70美元/桶;另外,北美、欧洲的LNG到港价从3月份到积极的市场信号。如:6月份,美国的10大经济先行指标中7月份的波动不大,只有亚太地区日本的袖浦(Sodegaura)有7项出现上扬,对先行经济指标作出正面贡献的指标按LNG到岸价从2月份到7月份价格下降了高达一半以上贡献大小依次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利率的价差、建筑(以卡塔尔LNG为例,在袖浦的价格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 一、名词解释 1.大同书[清华大学2014研;中山大学2013研] 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2.“全变”[武汉大学2014研] 答:“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变事,发展近代工商业;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以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 答:“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

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二、简答题 1.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南开大学2015研] 答:“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 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2)具体内容 ①孙中山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知、行范畴往往局限于对道德的体认和践履。 a.“知”是指运用科学或哲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 b.“行”是指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这就突破了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狭隘性,而具有近代认识论的特点。 ②孙中山将人类知行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为不知而行之时期,这一时期以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 b.为行而后知之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 c.为知而后行之时期,这一时期是科学昌明时代以“真知特识”指导实践。

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实验实习报告 二级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二○一一年月日

目录 一、问题概述 (1) 二、问题分析 (2) 三、模型假设及符号解释 (2) 四、数学模型 (3) 五、模型评估 (5) 六、建议 (6)

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CO)排摘要:本文中主要参考78—0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与二氧化碳( 2 放量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模型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参考的GDP相关数据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拟合出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四次函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预测。 关键字:GDP二氧化碳回归拟合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过分追求发展所带来的满足和发展的速度而忽视或淡薄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即使在极大满足自身物欲的同时,也给自身未来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越来越明显,直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如出现温室效应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都归于人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忽视了环境保护。事实上,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不断解决人类所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多使用高碳能源,导致气候变化恶劣,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灾害。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 一、问题概述 CO排放国,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 2 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人口总量增加、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能源供需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 CO减排,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测对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 2 义。 全国人大于200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即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2005年减少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在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的碳排量比2005年减少40%到45%的目标。 主要研究问题: 1:根据相关数据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进行分析。 CO排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表中数据建模,说明我国经济和 2 CO排放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能达到我国在哥本3:根据模型给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 2 哈根会议上的减排目标。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关系探究

目录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选题背景及原因 (2) (一)选题背景 (2) (二)选题原因 (3) 四、模型建立及分析 (4) (一)模型指标的选择 (4) (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6) (三)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7) (四)模型设定与估计 (8) 五.实证分析及研究结论 (10) 六、相应的政策建议 (10) 七.参考文献 (11) 一、引言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和基本条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能源依赖”、“高耗低产”等特征,能源紧张,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能源浪费,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同时,1973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促使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涌现出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一些新兴的理论也被应用到这一领域,为我们分析和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了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规律,并提出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早在工业革命的早期,一些西方学者就注意到了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了有关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索。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1865年出版的《煤炭问题》中论述了煤的情况和各种替代能源非对称性的特点,认识到了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被认为是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能源消费的专著。 以丹尼斯·l·米都斯博士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第一次用模型方法研究了全球环境资源问题,证明能源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劳动、资本一样,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可见,能源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足够的重视,直至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的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文献和资料。从分析结果而言Kraft(1978)最早通过分析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相关数据和资料后发现两者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在他之后相当多的学者分别选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论,如cheng and lai(1997)选择台湾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耗增长的原因;同样,Wolde-Rufael(2005)对非洲有关国家的经济与能源的关系展开研究,也同样发现经济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原因;而另一些研究者如Erol 和Lee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同样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能源与经济增长呈中性的观点,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三、选题背景及原因 (一)选题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能源开始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同能源消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可以认为:

完整版:2010年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

2010年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 国家能源局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实现回升向好后的平稳较快发展。能源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较好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能源经济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能源生产持续增长,在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目标约束下,能源需求增速稳中有降,市场供需总体平衡。 一、2010年能源供需形势及特点 2010年全国GDP实现了10.3%的增长,增幅比上年加快 1.1个百分点,接近1978-2009年平均9.9%的长期增长趋势线,延续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受宏观经济拉动,能源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源消费持续回升,全年能源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一)煤炭产销快速增长,价格波动中调整 2010年全国煤炭产销两旺。铁路运煤干线加快扩能改造,煤炭调运能力显著增强,全年煤炭运量累计完成20亿吨,比上年增长14.2%;主要中转港口煤炭发运量5.6亿吨,增长21.5%。年末全国重点发电企业煤炭库存5607万吨,可用天数15天,基本处于正常水平。2010年国际煤炭市场需求相对疲软、价格走低,东南沿海电厂加大海外采购力度,带动全国煤炭进口大幅增长,全年累计净进口煤炭1.46亿吨,增长40.9%。 1、煤炭价格阶段性波动特征明显。2010年全国煤炭价格呈“W型”走势。年初极端低温天气带动取暖负荷大幅上升、火电量快速增长,加之枯水期水电减发,煤炭需求旺盛,价格处于较高水平,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炭价格805元/吨左右。春节过后气温回升,煤炭需求和价格逐渐回落,3月下旬降至年内最低675元/吨左右。二季度,工矿企业生产持续复苏、高载能行业用能快速增加,西南地区干旱、火电满负荷运行,加之发电企业提前储煤迎峰度夏,拉动煤炭需求“淡季不淡”,5月份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价升至760元/吨。迎峰度夏期间,水电满发,重点发电企业库存充裕,煤炭消费“旺季不旺”,价格回落至720元/吨左右。10月下旬以来,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和我国冬储煤在即等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价格快速上涨,11月底达到807元/吨,恢复至年初水平。 2、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煤价。入冬以后,冬储煤需求增加,全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石油占美国能源供应的2/5,是最大的能源。国家运输燃料几乎全靠石油。对国家安全来说,石油至关重要。美能源部长在2001年全国高级别能源会上说:今后20年美国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如果我们不对付这一挑战。美国经济将受到威胁,特别是汽车、航空、建筑、货运和农业、石油是国家关键部门。目前美国能源部有1。3万人,而我们生管能源小组只有24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核心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效率低,污染严重。可以说,经济高速增长是资源巨大消耗换取的。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消耗都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如电力、钢铁、建材等8个主要耗能工业,单位产品能耗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如中国汽车每百公里平均油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0%以上。汽车用油接近全国石油消耗总量年四成。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以上。 ●五金行业是典型资源消耗产业,2004年工具五金建筑五金、日用五金三大类出口总额达173亿美元,超过德国。美国传统五金出口强国占世界第一位。但这一“桂冠”是建立在消耗我国大量生产资源,大量能耗以及污染前提下实现的。由于我国能源价格便宜,所以五金出口单价只及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几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创造出欧美相同价值的产品,要花费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十几倍原材料和能耗。靠这样低价竞争来的。因为中国成品油价格扭曲的,是价格倒挂。很明显,如果我国放开成品油价格,很多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小了,竞争优势没有了,行业过剩又会引起危机。这种倒挂何时休。 ●企业之所以对正确节约用油不重视,随意,节约何时落到实处。再如钢铁,2004年我国钢产量超过2。7亿吨,今年预计3。4亿吨,比欧盟、日本家加起来还多。钢铁过快增长,尤其抵挡普通钢大量增加,原料煤电油不断上涨,使钢铁成本持续上升。55户大中型钢铁企业只有4户吨材实现利润1000.元/吨以上,17户实现利润100元/吨以上。原来依仗燃料便宜的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7月召开的中钢协二届五次(扩大)会上,谢企华会长要求从扩张规模转到调整结构,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上,由质量常量竞争转到能源和成本上。过量的消耗造成资源供求矛盾,去年以来我国先后有22省拉闸限电。西南、东南沿海成品油告急,出现了“油荒”、“电荒”、“煤荒”。而这样的粗放,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已到了我国难已忍受的地步。 ●解决短缺的出路,无疑开源节流,据国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我国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原油缺口将分别为1。5亿吨、1。8亿吨和2亿吨。2010年哦石油将有一半依靠进口。而2020年该比例达到60%。而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如果要保持石油供应安全局面,石油年进口率绝对不应超过50%。理论上应控制30%以内。 ●世界油价正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世界油价每桶变动一美元,将影响我国进口用汇46亿美元。直接导致GDP波动0。043百分点。今年我国仅进口原由一项就多支出100亿美元。源是要开的,但也需有度,那么节流呢?应当是出路。节油总比多找油,多采油,多买油简便,划算。 ●2003年我国消耗世界石油的4。4%、煤30%、钢铁27%、水泥40%。2004年中国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电力、19%铝和20%铜、31%煤炭。然而中国对世界GDP的供献仅为4%。 ●中国正走一条高能耗经济之路。而重点钢铁企业每吨钢铁能耗高出40%。电煤耗高出国际30%,我国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盲目扩张,其生产能力超出国内要求1倍以上。而这些正是发达国家出于环保、能源的考虑限制发展向境外转移的企业。高能耗我们赚了钱,

经济与能源的关系关系

经济与能源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更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重要物 质保障。而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国当前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中“资源消耗低”,这就要求尽可能少的消耗各种资源,包括能源。而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人均能源拥有量不及同期发达国家的1/5。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同时资源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 理论分析 一般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工业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所带来能源消费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密度增强,能源需求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在工业化的后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密度下降,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也在下降。 能源弹性系数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指标,能源弹性系数是在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时期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应保持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在理论上仍无定

论。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弹性系数变化的轨迹呈明显的倒U字形状。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消费增长大于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即能源消费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在这个规律背后,实际上是经济结构变化在起作用: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是由农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由以第二次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动顺序是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转变,由重化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比第一、三产业需要更多能源的支撑,同时重工业也比轻工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消耗更多的能源,因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在变化,能源消费量也会上升。换句话说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影响能源弹性系数。能源弹性系数的高低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外,还受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中国处于向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仍然主要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速度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递增的同时,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也很快。能源消费过于向工业集中,工业的比重有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能源消费有较大幅度增减,使得经济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大大增加。在经济增长高潮期,由于能源项目建设周期长,不能很快地实现生产能力,能源供给滞后,就会出现能源短缺的问题;在经济萧条时期,生产部门首先受到冲击,由于大部分能源消费集中在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增长速度的减缓,会使能源消费大幅度下降,乃至能源出现供大于求。因此,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必然伴随着高能耗,能源的短缺在短期内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现象。同时,波幅较大的经济结构变动对我国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2017版《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发布会时间:2017年8月16日地址:北京报告指出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清洁、低碳化特征,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是2030年前新增能源主体,2030年后逐步替代煤炭,2045年前后占比超过50%。205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将呈三分天下的局面。

世界能源展望篇 核心提示 1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较2015年增加27%;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 2 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展望期内能源需求增量的91%为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5%,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28%。 3 世界石油需求增速逐步放缓,2050年达到48.2亿吨,需求增量全部来自非OECD 国家;OPEC国家是展望后半期供应增量的主要提供者。 4 2050年世界天然气需求约为5.1万亿立方米,增幅约48%,是增速最快的化石能源;非OECD国家占增量的85%。 5 世界煤炭需求已进入下降通道,2050年较2015年减少22%。其中非OECD国家煤炭需求在2030年前后达峰。 6 世界电力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约为2015年的1.88倍,其中火电增长44%,非化石能源发电增长160%,届时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升至45%。 基准情景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趋势。 ☆世界能源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多元、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世界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短期能源市场供需宽松的格局难以转变,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性不断提升,化石能源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能源独立和欧洲去核化给世界能源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政策、社会变化与能源的互联更为密切。 一次能源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在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增长约27%,期间年均增长0.65%;2016~2030年为0.95%,2031~2050年为0.45%,增速逐渐放缓。展望期内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6%,天然气年均增长1.3%,石油年均增长0.3%,煤炭年均下降0.8%。 世界能源结构向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方向发展。

中国一年能消耗多少能源共10页文档

中国一年能消耗多少能源 中国能源消耗统计 中国官方日前发布能源消耗公报表示,能耗最高的省份为宁夏省,广东、浙江与江苏等省份能耗则较低。 能耗高低与产业结构有关。 上海「第一财经日报」报导,官方日前发布中国第一份能耗指标公报,今后更将以省为单位公布相关能耗的四项指标,分别是: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统计结果显示,二零零五年中国全国单位GDP能耗1.2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1358.5(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59(吨标准煤/万元)。 报导说,由於是首次公报,没有可比数据。 此外,也没有GDP能耗降低率的统计。 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这次发布的数据将作为计算「十一五」经济与社会建设计画时期各地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降低率的基数。 据报导,中国万元GDP能耗从二零零一年开始不断走高;二零零二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改多年低於1的局面,达1.19;二零零三年达1.66,能源消费增速开始超过GDP增速。 公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能耗最高的为宁夏、贵州和青海,单位GDP能耗分别是4.14(吨标准煤/万元,下同)、3.25和3.07;较低的省份为广东、浙江、江苏,能耗分别是0.79、0.90和0.92。

报导说,能耗的高低主要与产业结构有关。 回答:2007-06-10 15:57 相关资料:我国能源现状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思考.pdf 更多资料>> 从根本上说,现在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相比而言,确实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其中,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重要的原因。去年我国的人均GDP是108 7美元,从国际经验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1000-3000美元这个阶段应该是资源消耗增长最快的时期,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加速时期,或者重工业时期。而重工业能源的消耗量大概是轻工业的4倍。2002年以来,我国的钢铁、金属,包括化工等重工业产业发展速度都很快。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长。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消耗能源的状况也呈现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800美元这个阶段,国家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较高,到3000美元之后,逐渐开始依赖石油。我国现阶段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最高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常说,国内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在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多地并且只能依靠煤炭资源。 中国危机能源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经济学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让社会主义更加社会主义,让市场更加市场。”中国能源未来的战略选择,其核心原则恐怕也是如此。

2 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武汉大学 李维武 本科

附件: 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名单 一级学科门类 二级学科门类 课程名称 学 校 负责人 层次 1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 李中华 本科 2哲学 哲学类 中国哲学史 武汉大学 李维武 本科 3哲学 哲学类 逻辑学 西南大学 何向东 本科 4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金融 中国人民大学 陈雨露 本科 5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家税收 厦门大学 杨斌 本科 6经济学 经济学类 货币金融学 西南财经大学 殷孟波 本科 7经济学 经济学类 政治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 程恩富 本科 8经济学 经济学类 计量经济学 西南财经大学 黎实 本科 9经济学 经济学类 政治经济学 山东大学 于良春 本科 10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金融学 南开大学 马君潞 本科 11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薛荣久 本科 12经济学 经济学类 贸易经济学 南京财经大学 徐从才 本科 13经济学 经济学类 运输经济学 北京交通大学 荣朝和 本科 14法学 法学类 诉讼证据法学 湘潭大学 廖永安 本科 15法学 法学类 法理学 武汉大学 汪习根 本科 16法学 法学类 经济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 李昌麒 本科 17法学 法学类 民法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陈小君 本科 18法学 法学类 知识产权法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吴汉东 本科 19法学 法学类 国际商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沈四宝 本科 20法学 法学类 武装冲突法 西安政治学院 俞正山 本科

21法学 社会学类 民族与社会 北京大学 马戎 本科 22法学 政治学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二炮工程学院 朱松山 本科 23教育学 教育学类 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林崇德 本科 24教育学 教育学类 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 西南大学 赵伶俐 本科 25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育概论 东北师范大学 柳海民 本科 26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学理论与设计 浙江大学 盛群力 本科 27教育学 体育学类 排球 北京体育大学 葛春林 本科 28教育学 体育学类 竞技教育学 吉林体育学院 宋继新 本科 29教育学 体育学类 排球 福建师范大学 陈铁成 本科 30教育学 体育学类 大学体育 东南大学 陈瑜 本科 31教育学 体育学类 田径 首都体育学院 李鸿江 本科 32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 北京大学 黄必康 本科 33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语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王桂珍 本科 34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南京大学 王海啸 本科 35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综合英语 湘潭大学 文卫平 本科 36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东北大学 赵雯 本科 37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综合英语 华东师范大学 邹为诚 本科 38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 涂光晋 本科 39文学 艺术类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 王次炤本科 40文学 艺术类 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 西安美术学院 刘文西 本科 41文学 艺术类 声乐演唱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 周小燕 本科 42文学 艺术类 播音创作基础理论 中国传媒大学 张颂 本科 43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 北京大学 温儒敏 本科 44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古代文学 南京大学 莫砺锋 本科 45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古代汉语 北京大学 蒋绍愚 本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