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1904年到1905年,在中国的领土上爆发了一场列强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交战的双方是(C )

A、英俄

B、英德

C、日俄

D、日美

2、《猛回头》和《警世钟》两本书的作者是(B )

A、邹容

B、陈天华

C、徐锡麟

D、章炳麟

3、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B )

A、华兴会

B、兴中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4、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D )

A、华兴会

B、兴中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5、1911年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D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资产阶级

D、新军中的革命分子

6、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 A )

A、萍浏醴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镇南关起义

7、孙中山首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是在( A )

A、兴中会的誓词中

B、同盟会的纲领中

C、《民报发刊词》中

D、就职演说中

8、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的人是(C )

A、陈天华

B、章炳麟

C、邹容

D、秋瑾

9、在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把一个反对革命的清军协统推举出来当了都督,这人是(C )

A、程德全

B、汤化龙

C、黎元洪

D、袁世凯

10、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谋杀国民党领导人是(C )

A、黄兴

B、孙中山

C、宋教仁

D、张振武

11、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的革命运动是(A )

A、护国运动

B、二次革命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

12、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军进京,演出12天复辟丑剧的人是(C )

A、冯国璋

B、段祺瑞

C、张勋

D、孙传芳

13、1918年孙中山发动的护法战争是反对(D )

A、张作霖

B、袁世凯

C、张勋

D、段祺瑞

14、辛亥革命前夕,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A )

A、四川

B、湖南

C、湖北

D、广东

15、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其他几个小党合并改组为( A )

A、国民党

B、民主党

C、中华革命党

D、民盟

16、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真正动机是( D )

A 、不干涉中国革命B、为南北议和创造机会

C、充当和平使者 D 、寻找新的代理人

17、辛亥革命后,当时在社会上并存的两大思潮是( D )

A 、民主和科学

B 、民主共和和统一

C 、和平发展与实业救国

D 、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

18、北洋军阀政权建立的标志是(A )

A、临时政府正式迁北京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

C、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D、袁世凯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915年,日本向北洋军阀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实质在于(A )

A 、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B 、与美国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

C 、扶持袁世凯成为其侵华工具D、组织中国革命运动

20、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D )

A 、改革官僚制度B、顺应舆论的要求 C 、引进西方政体 D 、维护专制皇权

二、多项选择题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主要的有(ACDE)

A、华兴会

B、兴中会 C 、科学补习所D、光复会E、岳王会

2、领导武昌起义的两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BD)

A、华兴会

B、文学社

C、光复会

D、共进会

E、兴中会

3、辛亥革命之所以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ABCD)

A、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B、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C、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E、结束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4、同盟会成立后,会员纷纷回国,组织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其中主要有(ABCD)

A、萍浏醴起义

B、广州黄花岗 C 、华南边六次起义

D、浙江、安徽起义

E、镇南关起义

5、1903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蓬勃的一年,其显著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有(ABD)

A、邹容

B、章太炎

C、梁启超

D、陈天华

E、宋教仁

6、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指(BCD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E、民本主义

7、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列为三个主义派系是(ACD)

A、奉系

B、滇系

C、皖系

D、直系

E、桂系

8、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挽救革命进行的主要斗争有(ABC)

A、发动“二次革命”

B、进行护国战争

C、反对“府院之争”C、进行护法运动E、发起新文化运动

9、为了防范袁世凯的独裁野心,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在给临时参议院的辞职咨文中提出辞职的附加条件是(CDE)

A、清帝退位

B、袁世凯承认共和

C、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D、新总统到南京就职

E、新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最根本原因(BCD)

A、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

B、小农经济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C、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E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分化

1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因为(ABD)

A、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C、它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

D、它是同盟会的最高纲领

E、它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12、袁世凯独裁政权是代表(BC)

A、清朝贵族利益

B、中国地主买办阶级利益

C、帝国主义利益

D、立宪派利益

E、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13、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文章和书籍有(ABDE)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革命军》

C、《庶民的胜利》

D、《警世钟》

E、《猛回头》

14、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主要问题是(AC )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D、要不要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

E、要不要节制资本

三、辨析题

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正确。辛亥革命以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为领导;有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作为思想指导;通过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以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

答:正确。《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立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机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这样,《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产生近代军阀割据混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袁世凯死了,失去了总头目。

答:错。失去总头目,固然是造成北洋军阀迅速分裂的重要原因,但根本上在于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和地方性农业经济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4、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答: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处于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下,仍然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最终目的没有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

5、三民主义是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答:错。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它是个不彻底的纲领。因为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同时又缺乏彻底的反封建内容,尤其不能解决中国革命最基本问题,即农民土地问题。

四、简答题

1、简述近代中国发生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答:(1)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空前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条件,酿就了革命的形势。

(2)辛亥革命就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也没

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

(3)近代中国革命,也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地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决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1)失败原因:

从客观上说,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上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与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整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堡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指派,革命党人最后甚至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和会党,从而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后,便把群众抛弃了。

第三,不能建立起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分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五、材料题

以下材料是艾奇逊关于中国革命的某些观点。

在形成现代中国之命运中,有两个因素起了主要的作用。中国的人口,在十八、十九世纪增加了一倍,因此对于中国成为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每一个中国政府必须面临的第一个

问题,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政府是成功的。国民党曾企图用制定许多土地改革法令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法律中有的失败了,另外的则遭忽视。国民政府今日所面临之难境,大部分是因为它不能以充分的粮食供给中国民食,中共宣传的大部分,就是由他们将解决土地问题的诺言所组成的。形成现代中国之命运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是西方以及西方观念给予中国的影响。三千余年来,中国人发展他们自己的高度文化与文明,多半未受外来势力的影响,甚至受武力征服之后,中国人往往能在征服后制服镇压并同化侵入者。因此他们自然会自且为世界中心,以及文明人的最高表现。在十九世纪中叶,这座孤立的到那时为止一直不能通过的墙,被西方突破了。这些外来者带来一种进取性,独一无二的西方技术发展和一种为以前的外国侵入者所未曾带入中国的高度文化。一部分因为这些特点,一部分因为满清统治的衰微,西方人不但没有被中国文化同化,反而为中国介绍了新观念。这些新观念在刺激、骚乱和不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摘自《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请回答:

1、指出艾奇逊是怎样说明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的。

2、艾奇逊关于中国革命产生原因的说明符合实际吗?为什么?

答:(1)艾奇逊胡诌的中国之所以发生革命,一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二是因为西方思想的刺激。

(2)艾奇逊从资产阶级唯心的历史观出发,站在西方帝国主义的立场上,歪曲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企图掩盖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实质。

古今中外有过很多革命,都不是由于人口太多。美国的革命,是为了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压迫和统治;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是因为沙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中国辛亥革命的发生,不仅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也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艾奇逊说“西方的影响”就是说的西方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用恐怖的方法去改造世界。中国革命不是什么西方思想的输入引起的“骚动和不安”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引起的反抗。艾奇逊将帝国主义的侵略,说成“外来者带来的进取性”。在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中国人被迫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的真理,但都失败了。只有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正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一)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掌管奏章 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 D.兼理监察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A.地方长官的名称 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 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9.汉初的中央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A.中央官制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设置 D.独尊儒术 10.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 C.夺去王侯爵位 D.削减王国封地 1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1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应吸取的教训是() A.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C.机构改革必然增加财政开支 D.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导致财政危机 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A.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设立通判 C.派文官任州的长官 D.设三司管理财政 14.唐朝在中央设置的尚书省职能相当于元朝的() A.中书省 B.吏部 C.枢密院 D.行中书省 15.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16.“票拟”是() A.大臣的奏章 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17.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梳理》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梳理》 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 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1、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4、统一车辆行制; 5、统一度量衡; 6、统一文字; 7、统一货币; 8、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9、修筑万里长城。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5)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6)评价: 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小专题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与地方 2.君权与相权 二、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行政制度; 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下设诸卿,分掌政务隋唐隋文帝时开始创设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尚书省的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就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明朝明太祖飞出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清朝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清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还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名称特点作用(或影响)分封制最大特点: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时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障,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长期争霸混战的原因郡县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将同姓子侄分到各地做王,不受地方节制,直属中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存在割据分裂的严重隐患,导致了西汉前期的"七国之乱" 行省制度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的有效统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以后的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司制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加强了君权,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土司制度元朝时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长官可以世袭,在辖区内有行政自主权,但必须忠于朝廷,职位的继承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僧官制度对西藏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法王实际上时最高僧官使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达赖和班禅由中央政府册封。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班禅的地位得到提升,客观上对达赖的权力形成了制约,便于中央对西藏的统治

君主专制的本质特点及其影响

君主专制的本质特点及其影响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国家,其建立与发展对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与人民生活及民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如在称呼上,秦以前称我为“吾、朕……”,周天子称“天子”,诸侯称“孤、寡”;而秦以后,帝王称“皇帝”,而帝王的自称“朕”为帝王专有。诸如此类的变革与影响不计其数,而究其原因,则要讨论到秦之建立之制度本质问题。 一、创立: 作为对秦朝制度的考察,则必须对前秦时期,特别是对战国后期的政治其社会形式做一个根本的了解。由于周采取了分封制的政治体制,这样“中华世界就被分成大批政治实体”(《剑桥中国秦汉史》),后期由于周天子的统治力的日益衰落,诸侯不断做大做强,至战国时期,天下被分为七个诸侯国相互征伐,其中远离中原的秦国正是七国之一,而与犬戎的民族融合则使得秦之民风尚

力,对蜀地的吞并和都江堰的修建使得秦国有了一个稳固的钱粮基地,这些都给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客观基础。而且,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的战争演变为以步兵与骑兵为主的战争,使得秦朝彪悍的民风得以发挥。加之秦使用远交近攻和破坏合纵的战略也是秦国得以称霸的原因。在政治上,商鞅师法李悝的变法也使得秦国得以迅速强大起来:政治上,划分秦国为31个县,每县设县令;废除井田制,削减土地世袭,鼓励流民安土耕种,联合新兴的地主阶级;法令上辨明赏罚,有功则奖,有过则罚,“设置了分等级的荣誉爵位,按传统的说法,爵位共18级。它们具有独特的称号,如公士(初级,最低级)、不更(四级)和五大夫(九级)。在一开始,爵位可能赐给有军功的人(“日斩一首者爵一级”)。但到了相当晚的时期(第一个明显的例子见于公元前243年的记载),通过向国家贡献粮食,人们可以取得爵位。取得爵位,可以不同程度地免除劳役或税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 A、1842年鸦片战争的失败 B、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C、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 D、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 2、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是在()时期。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维新运动 3、清末“新政”时,预备立宪并没有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 C、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D、清政府兴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 4、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5、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革命军》 C、《警世钟》 D、《猛回头》 6、在辛亥革命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工作中,邹容写了()。 A、《警世钟》 B、《革命军》 C、《猛回头》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7、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东京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A、国民党 B、兴中会 C、华兴会 D、同盟会 8、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后来所说的三民主义。 A、《时务报》 B、《民报》 C、《新民丛报》 D、《新青年》 9、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其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0、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的内容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1、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不包括()。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12、下列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明确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主张 B、它是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的革命纲领 C、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要求 D、它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13、1905年至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的大论战中,论战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要不要走资本主义道路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D、要不要社会革命 14、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 A、金田起义 B、广州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官制 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汉:郡国并行制 中外朝制度 州郡县三级制 尚书台制度 唐;道州县 三省六部制 宋:路州县 二府三司制 元:行省制度 一省二院制 明: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清:废三司设行省 军机处 基本内容:(先中央后地方) 秦 ①中央:三公九卿制【结构】 【特点】特点:①皇权中心; ②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②地方:郡县制度【内容】:①36郡,中央直辖,郡下设县; ②郡守县令,皇帝任命 【特点】:垂直管理、服从中央、无独立性 作用: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汉 ①中央:中外朝制度(西汉)【结构】 【内容】汉武帝时期重用侍从,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参国事,削弱相权 ②中央:尚书台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制”(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③地方: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到推恩令(汉景帝) ↓ ↓ 削弱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 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设刺史制度 唐 ①中央:三省六部制【结构】 【特点】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②三省相互牵制监督 【作用/影响】①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②提高行政效率 ③中央行政制度创新,历朝沿用 【注】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地方:道州县三级制、设节度使(名朝廷藩镇*军事)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1.丞相(行政)“百官之首”→统率诸卿 2.御史大夫(监察) 3.太尉(军事*虚设) 相互牵制 尚书令侍中 (中朝*决策) 皇帝 三公九卿 (外朝*执行) 中书省(草拟/决策)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具体部门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三民主义学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识记;易考选择题)【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辛亥革命发生的客观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了。 2.辛亥革命发生的政治原因:清末“新政”的破产。 为了摆脱内外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考点:清末实行“新政”的目的】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3.辛亥革命发生的主观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逐步强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识记;易考选择题)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考点:资产阶级组建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4年,他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考点:章炳麟的代表作】;邹容写了《革命军》【考点:邹容的代表作】;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考点:陈天华的代表作】两本小册子。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考点: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及其成立的意义】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考点:同盟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 (1)皇帝集最高立法者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 (2)广大官吏唯上是从,官场具有浓厚的因循守旧之风。 (3)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等。

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而为人熟知,也使很多人把“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混为一体,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政权组织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1.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在专制国家里,法律仅是君主的意志,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等大权于一身,天下之事皆决定于上。君口一言,君言的好恶成为评是非、功过的最高原则。君主凌驾于一切之上,极易出现专横、残暴,而臣民则被剥夺了权利和自由。 2.无数的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这些官僚是皇帝的奴仆,随时听从使唤。他们在辖区内代表王权统治百姓。 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其主要特征有: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中国自秦开始,地方官员的任用、升迁、调动,一律由中央决定。绝对地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一切听命于君言的制度要求。同时君主在官职设置上有意造成职权重复,使之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无限制地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三、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政体,体现君臣关系;一个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专制主义可行之于中央集权国家,也可以实行于地方割据王朝,同时并非中央集权都导致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 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 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 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 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 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 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①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 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 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 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 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 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 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 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 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 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5)历史评价: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 B、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C、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D、同时。它也是造成历代封建王朝中后期腐败的根源。 E、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制度愈来愈加强,并且逐渐趋于反 动,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如何加强的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如何增强的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一目,主要叙述明太祖增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一,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按察司:唐景龙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该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改为提法使。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相关部门。其二,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能够辅佐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内阁的出现”一目,主要叙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立内阁制度。如前所述,明太祖忌大臣权重,自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后,不设宰相。但“政皆独断”却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置诸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后内阁地位日益提升,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即使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仅仅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所以,即使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三、“军机处的设立”一目,主要叙述清代增强君主专制的情况。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朝代。满族原居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在入关取代明朝以前,虽已建元立国,但社会发展阶段较之关内汉族要低得多,体现在政治制度中,那种带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民族色彩的内容,直到入关后相当长时期里,仍在中央决策系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其君主专制制度具有突出的特点。 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的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因而只得靠强权,靠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靠制造冤狱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 一句话:封建君主专制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宰相制度的废除”一目,主要叙述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一,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按察司:唐景龙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该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改为提法使。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其二,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

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立”。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集权和民主并不矛盾。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力。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 与一般流行观点相反,中国从秦朝至清朝的皇帝们并不是独裁君主。虽然中国的皇帝被尊为天子,有为全国祭天地,祈五谷的义务,但是从秦代以来,中国的行政体系是官僚体系为主,比如唐朝皇帝敕令必须令出中书,门下可封驳。虽然明清以来皇权不断扩张,但是仍然同西欧的“绝对君主制”不同。认为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独裁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五四以来被建构而成的。 1912年满清王朝灭亡,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君主专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从商鞅变法以来到清朝灭亡,君主专制度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禁要问,它是怎样产生的?它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笔者就对君主专制制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从根本上来说君主专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经过了四百年之久的混战以后,人民迫切需要一个统一国家的出现,为了适应这一大趋势,各国无不进行变法,其中尤以商鞅变法为著,而他变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君主专制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除了客观规律外,有没有主观因素呢,显而易见是有的。至少有两点,一是,地主阶级的产生和兴起;二是,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周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地主阶级产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他们强烈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们迫切希望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从而获得对对土地的所有权。而此时法家思想方兴未艾,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法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依法治国”,然而它得最终母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说的准确点就是为君主一人服务的。里面有许多内容都是叫君主如何来“驾驭群臣”的,可谓“南面之术”,实际上是君主的教材。 君主专制度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反映了君主个人对国家资源的支配。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复习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1901年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内容是(B) A.派遣留学生 B.裁撤军机处 C.编练新军 D.奖励实业 2.1903年6月,(C)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B.邹容(革命军) C.章炳麟 D.梁启超 3.1903年邹容写的(C)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著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陈天华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章炳麟 4.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C)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5.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A) A.《民报》 B.《新民丛报》 C.《苏报》 D.《国民报》 6.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C)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C)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D) A.广州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辛亥革命爆发前,长期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的是() ①日知会②兴中会③文学社④同盟会⑤共进会⑥保路同志会 A.①⑤ B.④⑥ C.③④ D.③⑤ 10.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C) A.黄花岗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保路运动 D.广州起义 1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B)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A.北京 B.南京 C.广州 D.上海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襄阳一中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 ——第四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编制人:邬文霞审定人:张利宝 一、考点清单 1、内阁 2、军机处 二、自主学习 1、内阁制 (1)形成过程:_________废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___________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______________。 (2)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____________。 2、军机处 ________年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设置___________(上传下达),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______________,使得____________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三、知识拓展 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当时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死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 关于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过程 内阁的创立 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选拔翰林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万历时,“部权尽归内阁”。 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机要)→皇权(受限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康熙: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皇帝(集权)。 雍正:设置军机处,处理政务。 四、针对训练 1、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 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 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3、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5、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7、黄仁宇曾说“一人乾纲独揽,如果没有过人的精力,绝顶的记忆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对政务的练达以及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权力的痴迷,根本无法做到。”因此,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皇帝负担过重,内阁的雏形开始出现。势必要寻求某种制度补偿性替代。其所寻求的“制度补偿性替代”是( ) A.设立殿阁大学士 B.成立内阁 C.直接掌管六部 D.启用宦官 8、于下列古代行政机构或官职的职能表述正确的是( ) A.秦朝游徼在地方负责管理司法和治安 B.唐朝节度使只能负责地方军事 C.明朝内阁掌握票拟权,属于决策机构 D.清朝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意旨 9、老师们在研讨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以一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10、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统治 心存感激,永不放弃!即使是在最猛烈的风雨中,我们也要有抬起头,直面前方的勇气。因为请相信:任何一次苦难的经历,只要不是毁灭,就是财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题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掌握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从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来认识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在中国不断强化君主专制时,西方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逐步兴起并发展,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远远落后与世界。 3、充分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1)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稳定了社会环境等。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以消极作用为主:(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人民无权;(3)思想文化上,严格的思想控制,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知识网络构建】

【重难点导析】 1、什么是内阁?内阁的职能在明朝有过哪些变化?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①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②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能参与政事。明成祖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③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张居正改革虽有成效,但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引起皇帝不满,死后被抄家、夺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