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概论课后简答题答案

心理学概论课后简答题答案

心理学概论课后简答题答案
心理学概论课后简答题答案

心理学概论简答题答案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

五、简答题

1、简述采取决定阶段的主要环节。

答: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互相对立、彼此冲突的动机做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目的是人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结果。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4)计划的制定: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标。

2、画简图说明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3、简述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

答:1)社会要求和个人创造愿望。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蓄: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积累和储备,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若没有丰富的表象储蓄,有关的新形象是创造不出来的。3)原型启发:所谓就是从其他事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4)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想象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5)

灵感的作用: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

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答: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第一,流畅性,指思维的量,对刺激迅速而通顺的反应,即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第二,变通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即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第三,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对刺激不同寻常的反应,即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答: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的力量。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接受老师个性的影响等。

教师的感染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师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者重复进行这类行为或活动。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

一、论述题

1、如何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1)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为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做到:{1}教室方面。教室不宜临近街道和操场,以免嘈杂的声音干扰;教室的布置要简单,不要搞得花花绿绿的。图片、图表、锦旗、奖状等的布置也不要张挂得太多,并且最好张挂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以免上课时分散学生的注意。{2}教师方面。教师的仪表和服饰要朴素大方,过分的打扮、穿奇装异服,往往会成为新异的刺激,分散了学生注意。

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是激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的重要因素:{1}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新颖性、生动性。{2}教学内容必须难易适度、新旧联系。

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和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和稳定下来,有助于学生从各方面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观察事物,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1}掌握熟练的语言技巧。教师讲述时,

表达要清晰、简明、生动、有趣,抑扬顿挫有节奏感。{2}有熟练的板书技巧、使用直观教具的技巧。教师板书的字体要端正清晰,内容要简明扼要、布局合理,重点部分要用彩色粉笔标写出来。{3}要熟练掌握处理偶然事件的技巧。对于各种偶发事件,教师要冷静沉着机智果断地进行处理,而不要不加思考地粗暴急躁。

5)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上课时满怀信心,神采奕奕,兴致勃勃,就能感染学生,使得学生的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教师上课时应该能够解除学生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事情,是一种舒适愉快的享受,而不是使人烦恼的苦差,学生就乐于集中注意地进行学习。

2、请您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性格是在先天遗传道德基础上通过个体的生活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具体来说,个体性格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性格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所谓“合金”,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一方面受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是以自然的神经类型为前提的,在他所属群体的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接触的和所改造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2)家庭:家庭对个体性格的形成起着最初的影响。这种影响最明显地反映父母的养育态度或育儿方式上。

3)学校:学校扩大了儿童的生活范围,给他们更实际的工作任务,丰富了他们的活动内容,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表现在校风、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等方面。

4)社会信息:社会信息主要包括无形的习俗风尚和有形的媒体信息。各国的文化习俗、风尚不同,则会对人性格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国家不同发展时期,人们的性格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的性格也各有千秋。青少年的模仿性强及易感染的特点使其很容易受网络、电视、电影、剧院、音乐、广播、报刊、小说等媒体信息的影响。

5)社会职业:社会职业主要通过角色规范影响个体的性格形成和行为表现。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一般总是根据职业的要求,来表现自己的言行,从而巩固或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

6)自我教育:在性格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主体对自己在性格上的自我培养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发展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一个极大的飞跃。性格的形成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

程。任何性格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人在外界生活条件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不断的生活实践而逐渐形成对事物的一定态度体系和相应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的形式而得以塑造。

个体可以通过树立目标、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以及实践锻炼等途径来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二

五、简答题

1、简述能力的个别差异的表现。

答: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不同,人的能力的形成过程、表现以及其结果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质、量和发展水平早晚等方面表现出来。1)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等方面。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能力发展水平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有人智力超常,有的人智力低弱,但大多数人处于中常状态。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表现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就多数人来说,能力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

2、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答: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是找出问题所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人只有在感到有必要解决问题时,才去积极思维。问题解决的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个人的活动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水平。

2)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这是抓住问题的核心、关键所在。就是把提出的问题分解为具体的、局部的方方面面,并依据其性质进行归类,从而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析和明确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具有系统而又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知识经验。

3)提出假设:这是构思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原则、途径和方法),但这并非立即能找到和确定下来,而是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

4)检验假设:这是查明假设的真理性环节,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法(实践检验),即通过实践行动按照假设去解决具体问题。另一种是间接法(思维检验),即通过智力活动进行推论

3、简述意志行动中心理冲突的种类。

答:1)双趋冲突:亦称接近——接近型冲突。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一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式的冲突。

2)双避冲突:亦称回避——回避型冲突。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人们想要回避的,而人们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一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式的冲突。

3)趋避冲突:亦称接近——回避型冲突。它是指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或目标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4)多重趋避冲突:亦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接近——回避型冲突所混合成的一种复杂模式。也就是说,人们面对两种以上目标,每种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而人们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所引起的内心冲突。

4、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条件。

答: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除个体强烈的需要、浓厚的兴趣、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这些条件外,还有如下两个方面条件:

(一)教学方法方面:

1)课堂教学情景的组织和控制情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从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看“学”,而且还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看教师怎样教。

2)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在明确活动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对活动还要合理地组织,才能很好地保持有意注意。{1}将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结合起来。对越复杂的认识活动,越是应当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2}提出问题和提出自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全班同学提问,然后指名回答,并要求回答后全体进行补充,可以引起学生的自始自终的注意。经常提出自我要求,特别是在需要加强注意的时刻,向自己提出“必须注意”的要求,这种及时提醒可加强注意。

(二)对学生方面的要求

保持稳定的注意依赖于人的主体状态,如果一个人具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和健康的体魄,就容易保持稳定的注意。

1)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因为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

意,所以对于目的、任务及意义认识得越清楚、理解得越深刻,则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因而,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的作用: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所产生的兴趣为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所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所以,尽管活动本身没有吸引力,但由于间接兴趣的支持,就可以激励人们去从事各种活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而且间接兴趣越强烈、越稳定,有意注意就越集中、越持久。

3)引起期待:对一定对象的期待,在吸引注意时起着很大的作用。

4)要求学生要有克服内外干扰的意志努力:有意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有时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时是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在某些情况下,排除内部干扰比排除外部干扰更需要意志上的努力。这就是需要锻炼坚强的意志力与各种干扰做斗争,变分心为专心,才能使有意注意持续下去。

六、论述题

1、如何根据遗忘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根据青少年记忆的特点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1)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根据遗忘规律,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应及时而经常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事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加强,既省时间,又省精力,可以收到事倍功倍的效果。为了及时而经常进行复习,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从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程,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在讲授新知识时,要结合旧知识进行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解答新问题;在讲授新知识后,要通过小结、学生复述、课堂练习来巩固心知识,并要适当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当天或过去学习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采用单元复习、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理顺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并注意弥补缺漏和纠正错误。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1}集中复习。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复习同一个内容,复习的效果比较好。{2}分散复习。把一份完整的材料分布在几个时间内复习完,采用分散复习法,每次复习的时间既不能过短,两次的间隔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复习效果。{3}时间分配的条件。最初复习时,各次复习分布应该密一些,以后各次的间隔可以逐渐加长;复习复杂的、需要思考的材料,每次需要较长时间;材料越容易、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应该集中复习。相反,材料难,缺乏兴趣以及容易疲劳的情况,则以分散复习为宜。

3)要合理地安排复习资料:在复习过程中,为了避免复习资料的相互干扰,产生抑制,影响记忆的效果,应指导学生注意复习材料的合理安排。

4)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对于必须牢记或不记牢难以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5)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时应该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也长。

6)要合理用脑:根据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越用越灵。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大脑绝不能无休止地使用,工作时间持续过久,脑细胞就会产生疲劳,降低复习的效率。因此,必须合理用脑,做到劳逸结合。

2、试述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因素。

答: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等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环境和早期经验:{1}产前环境的影响。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2}早期经验的作用。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为孩子的出生和发展所做的准备对儿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通过系统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环境对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靠教育,特别是靠学校来发生作用的。由于学校教育的特点,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社会实践活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机械地、被动地为人所接受,而是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5)非智力因素:勤奋是在一切活动中取得成就的一个根本的因素。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就和能力的发展根本不可能。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三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答:影响知觉心理因素有以下三方面:1)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能提高知觉的速度,影响知觉的准确度,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知觉得就越迅速、越全、越深。2)心理定势,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一是刚刚发生过的感知经验;二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需要、期待等)。3)实践活动,在有明确的实践任务的情况下,知觉一般都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人们会根据任务的要求,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的对象,并对它加以理解,这样他们对对象的知觉就比较深刻和清晰。

2、简述注意力涣散时的主要表现。

答:1)情绪上的变化。{1}厌烦:教师的无意义的重复或冗长的文词、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拖堂等因素引起学生厌烦,分散了注意。{2}情绪急剧波动:一上课教师就分发上次的测试卷子或宣布考试的成绩,会使学生情绪特别兴奋或沮丧;一上课教师就进行测验或较难问题的提问也会使学生心理(情绪)特别紧张。课堂上的这类情绪急剧波动使学生难以把注意及时转移到教学中来,因为他们的注意还纠缠在做错、答错的题目上。

2)行为反应。{1}反抗或淡漠:如果教师处理问题不公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受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可能把不满情绪迁怒到教师讲课上,以不听课或捣乱的方式加以反抗。{2}寻求承认和注意:有的学业成绩不好或品德、能力欠佳的学生,由于受到忽视、鄙视或奚落,他们当中有的人上课时可能故意搞恶作剧以寻求教师或同学的注意来寻找存在的感觉。

3、简要说明回忆时发生困难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

答:1)在回忆时经常发生的干扰是:一种占优势的活动或情绪状态,由于负诱导而引起抑制,妨碍回忆。解决的办法是转移注意、休息或先做其他事情,过一定的时间后,抑制解除时需要的经验还会再现。

2)由于回忆中有错误,或选错了中介性联想。此时应该尽量多寻找意义的线索或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正确的中介联想,从各个方面验证回忆的结果,以便改正错误,使回忆顺利地进行。

4、简要说明情绪情感的动力功能。

答:情感的动力性功能指的是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和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和阻碍的作用。情感对认识和活动的这种动力作用就好比电机的动力源一样,电机离开了电就无法运转,活动忽视了情感因素也将难以进行。同时,情感能开启人们的认识和促使知识活动深入。

六、论述题

1、试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答: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和具体的识记任务就能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识记的材料上去,识记的材料就成为活动的直接对象,并采取各种方式去记住它。且识记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识记的效果越好。

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意义识记无论是识记的速度、准确性还是牢固性都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3)识记方法与态度。识记的效果不是简单地由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而是要看我们怎样去组织材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识记这些材料。学生在识记时,如果采取积极的态度,注意集中、专心致志、认真感知,就能识记得迅速、保持得越牢固。

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安静、舒适、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环境,有利于识记。安静、舒适的环境易使人保持注意,使优势兴奋中心保持不变,集中精力于所识记的内容。新鲜空气能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增强记忆力;空气污浊,头脑发胀,则影响识记效果。

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保护大脑,便于提高识记效果。其中稳定睡眠时间和饮食习惯最为重要。合理用脑旨在劳逸结合、消除大脑疲劳,具体做法:第一,睡眠可以消除脑细胞的疲劳,使脑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十分必要的。第二,适当地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对于恢复脑功能也是很有好处的。第三,注意营养的摄入,在识记的过程中,大脑皮层要消耗很大的能量,特别是在考试期间,应指导学生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品和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过多的淀粉和脂肪。

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体魄健康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另外,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舒畅乐观,有利于消除大脑细胞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去识记。否则焦虑过度、萎靡不振就会产生持续的危机感和紧张感、紧迫感,从而使大脑过度疲劳,影响识记效果。

2、教师应如何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热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也能互相感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

1)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教师要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满腔热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教师的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气氛。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气氛的“空调”,它决定着课堂气氛的降温与升温,决定着课堂气氛的活跃与沉闷。

2)要爱学生: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一旦投射到学生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热爱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学生。第二,公平对待学生。第三,严格要求学生。第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五,学生在课堂上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式情绪的晴雨表,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到学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洞察他们思维所处的状态。

3)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不良的气氛又常使学生产生倦怠、烦闷之感。教师要想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需注意:第一,必须与学生和睦相处,做到心理相容。第二,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及时捕捉到学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接受学生发出的情绪反馈信息,并及时加以调控,使课堂气氛适时得到调节。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不要把在课外产生的不良情绪迁怒、发泄到学生身上,那种充满火药味的气氛只能窒息学生的智慧火花。第四,进行直观教学。第五,要重视教材的处理与知识的难度。

4)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会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换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在学生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5)教师要讲究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清晰生动、用词丰富准确、声调抑扬顿挫、速度张弛有度。教师还要发挥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节奏、手势、表情等情感因素,能起到指导和强化学生活动的作用。第一,张弛有效的节奏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兴奋优势;第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第三,恰到好处的手势可以辅助教师作为语言外部的表现形式,唤起学生一系列表现的产生。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四

五、简答题

1、简要说明心境产生的原因。

答: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金榜题名时”之喜;工作顺利或遇到困难,“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际关系的变化、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和气气相敬如宾精神爽,别别扭扭互待如敌

情绪低”;健康状况:“身强体壮精神振奋欢悦多,身弱体衰精神萎靡烦恼频”;环境状况,“春光明媚秋高气爽快乐无比,阴雨连绵烈日炎炎烦躁莫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心境的两极表现: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活动效率,克服困难;不良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忧郁不安。

2、具有哪些特点的刺激物易引起无意注意?

答:1)刺激物的强度:任何绝对强烈的刺激,都会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引起注意。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是指这个刺激物与其他刺激物的强度相比较而言的。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这主要是指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这是指刺激物的不断变化或变化着的刺激物突然停止,都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物比千篇一律的、重复呈现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5)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

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一些带有理智的、美学的和道德的情感色彩的对象,对产生无意注意具有重要意义。

3、人的表情动作有哪几种?

答:人的表情动作一般分为三种:{1}面部表情。这是指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2}姿势表情。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3}言语表情。这是指在语言的音调、节奏、速度方面的变化。

3、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

2)学习目的性教育: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应注意做到:第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实施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适时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按照人们的自尊需要,获得长就的需要而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学校中开展适当的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有效的作用。在学校中运用个人竞赛或团体竞赛时,必须注意:第一,运用必须适当,切不可多用滥用。第二,要多提倡个人的自我竞赛和团体的自身竞赛。第三,增多获胜的机会,尽可能

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4)教师的期望与评价:期望亦称期待,它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知。教师对学生的含有期望因素的评语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加强学习动机具有积极作用。

5)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进取的个性,使之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与学生独立进去个性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独立进取还是被动退缩与动机水平关系密切。

5、试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无目的的。求知欲是指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自觉心理倾向,它是有目的的,追求的是真理。

2)提倡发散思维并与集中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从培养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善于质疑问难、多发表不同想法。

3)鼓励直觉思维和培养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为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

4)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创造力高的学生多数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淘气、顽皮,荒唐和放荡不羁;二是所作所为出乎人意料,时逾常规;三是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的态度。

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者头脑中所产生的新假设,往往是以新形象的形式体现出来。

6)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虽然有较强的记忆力,知识功底不错,但由于创新思维未得以充分发展,因而缺乏创新能力。

六、论述题

1、试述运用感知规律进行教学的方法。

答: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感知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掌握和运用一下感知规律来进行教学。

1)首因律:在社会心理学中,把第一印象即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所获得的印象,称为首次印象,认为首次印象在人们的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首次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好,继续交往的积极性就高,反之,亦然。因此,师生初次会晤的时候,如果教师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受到学生的喜爱,他今后的教育工作就容易取得成效,相反就不利于教育工作的进

行。

2)经验律: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新事物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新事物。{1}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作出正确估量。{2}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处理好获得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的联系。{3}要特别注意言语的指导作用。

3)强度律:强度律要求感知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一般说来,强刺激容易被感知,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教学中为了保证感知的对象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教师讲课的声音不能太低,板书的字迹不能太小,使用的图片,模型等教具也要大些、鲜明些。

4)差异律: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人们要获得良好的感知,就必须把所有感知的对象与背景区别开,去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感知的对象与背景之间,差别愈大就愈易于被感知,差别愈小愈难于被感知。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被感知有关对象,就必须扩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5)组合律:感知对象各部分的合理组合,是从背景中分化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同类东西放在一起,构成感知对象,就容易为我们所察觉。在教学中要注意感知对象的各部分的合理组合。

2、举例说明意志行动的过程。

答:意志行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实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此冲突的动机做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目的是人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结果。{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4}计划的制定: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标。2)执行决定阶段:即行动阶段,就是按照行动的计划去实现预定的目的的过程。实现或执行已经做出的决定,这是把愿望、意图、计划、措施付诸实践,是把主观转化为客观,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所以,实现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把已经采取的决定是付诸实践,可能要经受长期、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内心紧张。需要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这些困难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困难:[1]其他动机的干扰、其他目的的诱惑。在动机斗争已被否定的需要和动机,

只是被削弱、被抑制,但未被消除。[2]行动方法不周密或有错误。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若行动的方法不科学、不现实或不符合道德标准,则行动会遇到困难。[3]自身条件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对行动的目的、方法的认识欠深入以及健康与否等对执行决定都有影响。

{2}外部困难。外部困难如他人的阻挠、破坏或打击,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特殊险情、偶发不测事件,时间紧而任务又重等都会影响决定的执行或使人无法完全实施自己的计划。

由此可见,在执行决定中,意志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勇于克服内部和外部的障碍,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执行决定;另一方面是善于自制,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修订计划,改变方法去实现目的,而不一味蛮干。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五

五、简答题

1、再认是否迅速而准确的条件是什么?

答:再认迅速而准确的条件:第一,对原事物识记的精确性和巩固性。识记得精确、巩固,再认时就准确、迅速,反之就困难。第二,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若很相似或者变化很少,则易于再认;反之就困难。第三,是否有各种线索。线索指的是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依靠事物的各种线索再认就容易些。一般对熟悉的事物,再认时所需要的线索较少,而对不熟悉的事物则需要寻找更多的线索。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1)在观察之前,要指导青少年做好观察的准备工作:{1}有关知识的准备。观察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观察前多掌握一些与即将进行的观察活动有关的知识是顺利进行观察的重要条件。{2}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观察的计划。良好的观察要以明确的目的和任务为前提。

2)在观察过程中,要指导青少年积极参与观察活动:{1}重视主观精神状态的作用,培养积极的观察态度。具有长时间不懈地进行观察等积极的观察态度,就可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观察效果。{2}灵活运用五项基本功。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地运用“讲、写、做(教态、手势和表情等)、画(图画等直观教具)、演(演示和实验)”五项基本功。

3)在观察之后,要指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1}及时作好观察记录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无论进行哪种观察,都应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2}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观察力训练,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法。

3、制约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答: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人们最先遗忘的是对自己没有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自己需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占重要地位的材料。

2)识记材料的性质: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遗忘得快;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保持时间长,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

3)识记材料的数量: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条件下,识记材料的多少与遗忘的进程相关。识记材料数量越大,遗忘得也就越多。

4)学习的程度:若以100%的学习程度为人们恰能成诵,则学习程度为150%时,即学习次数较恰能成诵时多1/3,遗忘得较少,识记效果最佳;低于此程度,记忆效果下降,但学习程度超过150%,记忆效果并不随之而显著增长。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来说,材料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最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作用,最易遗忘。

六、论述题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1)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系列时运用的策略的总称。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1}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基础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原型启发需要的条件:一是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二是解决问题者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状态而又不过于紧张;三是善于联想。{2}尝试性动作。尝试性的实际动作对于解决问题,特别是技术性问题是很重要的。

2)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1}知识经验。它不仅有助于提出和明确问题,而且有助于形成假设和检测假设。{2}知识表征的方式。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

3)定势、功能固着的作用。{1}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的这种倾向性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2}功能固着。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

功能固着。亦即一个人只能看到某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这回功能的固定性影响到灵活运用物品,为解决问题设置了障碍。

4)动机、情绪的作用。{1}动机的作用。动机是激励人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2}情绪的作用。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

5)人际关系、个性的影响。{1}人际关系的影响。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因素影响,也受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2}个性的影响。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的总和,它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2、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性格?

答:1)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性格发展汇总能够直接模仿的榜样。

2)提高青少年的自立意识,培养青少年的自立行为。自立是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

3)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自信和自尊都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判断的感受;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感、重要感的情感体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儿童的自信、自尊水平:一是教师、家长和学校应给予儿童更多的成功体验,而非挫折教育。二是教师和家长要给予儿童更多的期望、鼓励和赞赏,以代替中国传统教育中过多的挑剔、批评和指责;三是帮助学生分析、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改变把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的习惯;四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强调与自己过去比较所获得的进步。

4)培养青少年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自强是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努力进取,克服困难的一种人格动力特征。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A卷(一)

五、简答题

1、简要说明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答:心理学的基本的任务是揭露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即探讨“人为什么是他自己这个样子”的真正原因。

1)描述心理现象的事实。心理学最基本的一项任务是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2)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科学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心理事实的描述上,描述事实表面现象的目的还在于揭示其规律。

3)探索心理现象的机制。对心理机制的探讨离不开对之相应的生理机制的探讨。

4)阐明心理现象的本性。对心理现象本性的阐明就是指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心理的实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2、教师应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答:1)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为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做到:{1}教室方面。教室不宜临近街道和操场,以免嘈杂的声音干扰;教室的布置要简单,不要搞得花花绿绿的。图片、图表、锦旗、奖状等的布置也不要张挂得太多,并且最好张挂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以免上课时分散学生的注意。{2}教师方面。教师的仪表和服饰要朴素大方,过分的打扮、穿奇装异服,往往会成为新异的刺激,分散了学生注意。

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是激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的重要因素:{1}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新颖性、生动性。{2}教学内容必须难易适度、新旧联系。

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和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和稳定下来,有助于学生从各方面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观察事物,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1}掌握熟练的语言技巧。教师讲述时,表达要清晰、简明、生动、有趣,抑扬顿挫有节奏感。{2}有熟练的板书技巧、使用直观教具的技巧。教师板书的字体要端正清晰,内容要简明扼要、布局合理,重点部分要用彩色粉笔标写出来。{3}要熟练掌握处理偶然事件的技巧。对于各种偶发事件,教师要冷静沉着机智果断地进行处理,而不要不加思考地粗暴急躁。

5)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上课时满怀信心,神采奕奕,兴致勃勃,就能感染学生,使得学生的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教师上课时应该能够解除学生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事情,是一种舒适愉快的享受,而不是使人烦恼的苦差,学生就乐于集中注意地进行学习。

3、简析性格的结构。

答:从结构组成的观点看,人的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构成物,它是多方面的,包含有多种

多样的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在不同的主体上组成了不同的结构模式,并以一定的独特性反映一个人的完整性格。为了理解性格的结构,可以把性格分解为不同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体系的个人特点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

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对自己行为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个人特点,按照调节行为的依据、水平和客观表现,性格意志可分为:目的性、纪律性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情绪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方面或人对情绪的控制方面的特点,表现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

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方面的个体差异。包括:观察的性格特征、记忆的性格特征、思维的性格特征、想象的性格特征。

八、论述题

1、遗忘的规律是什么?如何根据遗忘规律科学进行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1)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根据遗忘规律,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应及时而经常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事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加强,既省时间,又省精力,可以收到事倍功倍的效果。为了及时而经常进行复习,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从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程,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在讲授新知识时,要结合旧知识进行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解答新问题;在讲授新知识后,要通过小结、学生复述、课堂练习来巩固心知识,并要适当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当天或过去学习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采用单元复习、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理顺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并注意弥补缺漏和纠正错误。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1}集中复习。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复习同一个内容,复习的效果比较好。{2}分散复习。把一份完整的材料分布在几个时间内复习完,采用分散复习法,每次复习的时间既不能过短,两次的间隔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复习效果。{3}时间分配的条件。最初复习时,各次复习分布应该密一些,以后各次的间隔可以逐渐加长;复习复杂的、需要思考的材料,每次需要较长时间;材料越容易、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应该集中复习。相反,材料难,缺乏兴趣以及容易疲劳的情况,则以分散复习为宜。

3)要合理地安排复习资料:在复习过程中,为了避免复习资料的相互干扰,产生抑制,影

响记忆的效果,应指导学生注意复习材料的合理安排。

4)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对于必须牢记或不记牢难以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5)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时应该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也长。

6)要合理用脑:根据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越用越灵。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大脑绝不能无休止地使用,工作时间持续过久,脑细胞就会产生疲劳,降低复习的效率。因此,必须合理用脑,做到劳逸结合。

2、健康情绪的标志是什么?保持良好情绪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保持良好情绪的主要方法:

1)积极做人,乐观开朗。生活之道的最佳境界,就是喜欢学习和工作,积极参与人类的共同努力,完善自我、造福人类。

2)悦纳自己,实现价值。不要老关注自己的短处,而应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事情上去,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成就感将强化你的自信,驱散你自卑的阴影,缓解你的心里压力。

3)学会宽容,助人为乐。宽容是消除隔阂、沟通感情的法宝。理解他人,豁达大度,会在人际交往中获胜,否则,紧张的人际关系必将带来精神上的压抑。

4)学会倾诉,合理宣泄。心情不快却闷着不说会闷出病来,有了苦闷应学会向人倾诉的方法。

5)解除烦恼,讲究方法。日常生活中解除烦恼的方法:第一,分析烦恼的基本方法。在解决烦恼之前,首先必须分析你的烦恼。第二,消除烦恼的万灵公式。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问你自己,可能接受的最坏的情况是什么?第二步让自己接受这个最坏的情况。第三步,有了能够接受最坏的情况的思想准备后,就平静地把时间和精力用来试着改善那种最欢的情况。第三,摆脱因上下级和同学间关系带来的烦恼。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B卷(一)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答:1)心理反映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就是在头脑里形成客观世界的映像的过程。

2)人的心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能镜像、摄影一样的机械、刻板,它是一个积极能动的反映过程,人总是在实践生活中积极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

2、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知觉心理因素有以下三方面:1)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能提高知觉的速度,影响知觉的准确度,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知觉得就越迅速、越全、越深。2)心理定势,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一是刚刚发生过的感知经验;二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需要、期待等)。3)实践活动,在有明确的实践任务的情况下,知觉一般都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人们会根据任务的要求,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的对象,并对它加以理解,这样他们对对象的知觉就比较深刻和清晰。

3、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不同,人的能力的形成过程、表现以及其结果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质、量和发展水平早晚等方面表现出来。1)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等方面。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能力发展水平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有人智力超常,有的人智力低弱,但大多数人处于中常状态。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表现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就多数人来说,能力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

八、论述题

1、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1)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根据遗忘规律,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应及时而经常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事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加强,既省时间,又省精力,可以收到事倍功倍的效果。为了及时而经常进行复习,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从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程,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在讲授新知识时,要结合旧知识进行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解答新问题;在讲授新知识后,要通过小结、学生复述、课堂练习来巩

心理学-复习题及复习资料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因素有哪些? 答: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过程有哪些? 答: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答: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3.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制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9.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图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简述: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学概论模拟题及答案

心理学概论模拟题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30题。) 1.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2.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3. 个案研究法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4.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5. 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6.只有一定强度的刺激才可引起感受器的反应。() 7.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要比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效率高得多。() 8.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9. 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10.伦理道德、科学真理等可以成为信念的内容,但对美的评价不能。() 11. 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12. 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13.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14. 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15. 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16. 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受年龄与内容局限。() 17. “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18. 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19. 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20.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21. 准备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22.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而是一种迅速完成的过程。() 23. 父母对子女婚姻干涉的程度,与他们之间的相爱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24. 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25. 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26. 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27.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是指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看不能认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 28.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29.自我发展的问题更多的可以通过团体为形式的辅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课程来给学生提供帮助。() 30.自杀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出现谣言等失真信息的传播,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想有关学生及时公布详细的事实真相,尤其对于中学生。() 二、单选题(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每题1.5分,40题,共60分) 1. 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A.社会心理学B.实验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 3.()是依靠对自己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研究方法。

JC01心理学概论单元课后学习材料-考生适用带标准答案

JC01心理学概论单元作业题(2019年11月考生适用)+答案 所属培训机构 学员姓名: 一、单选题(第1-10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 1.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W·冯特)。 A.W·詹姆斯 B.H·艾宾浩斯 C.W·冯特 D.S·弗洛伊德 2.“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查明S和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3.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格式塔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精神分析学说 4.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A.知觉 B.思维萌芽 C.思维 D.意识 5.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动物的(神经系统) A.感受器 B.神经系统 C.反射弧 D.神经细胞 6.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脑干网状结构) A.小脑 B.脑干网状结构 C.丘脑 D.下丘脑 7.调节内脏系统活动的皮层下中枢位于(下丘脑) A.下丘脑 B.脑干 C.上丘脑 D.小脑 备注: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8.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顶叶)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9.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颞叶)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10.脑的最古老部分是(脑干) A.小脑 B.间脑 C.大脑 D.脑干

11.在下列感觉中,未经丘脑中转抵达大脑皮质进行信息处理的是(嗅觉)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 12.支配内脏器官的是(植物神经)系统 A.植物神经 B.运动神经 C.中间神经 D.感觉神经 13.感觉适应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37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发生变化 14.音色主要由声音[声波]的(波形)决定的 A.频率 B.波形 C.强度 D.音调 15.白纸在橙色灯照条件下,看起来依然是白色的,这是因为知觉具有(恒常性)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16.红色让人感到温暖,这是一种(联觉)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联觉 17.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 16—20000 )赫兹的声波 A.200—2000 B.1000—4000 C.16—20000 D.1000—5000 18.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A.恒常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19.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色的灯影,这是(C.负后像) A.正后像 B.互补现象 C.负后像 D.彩色对比 p32红和绿互补,黄和蓝互补, p37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像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 p38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了对比色的补色。 20.人脑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时间知觉) A.运动知觉 B.时间知觉 C.似动知觉 D.方位知觉

《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 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知识传授者,B、团体领导者,C、模范公民 ,D、纪律维护者 ,E、家长代理人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本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A、热情与同情心,B、激励与想像.等。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A、问卷调查,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A、课前,B、课中,C、课后 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A、掌握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B、对教学经验的反思,C、外部支持.。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 =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 A、新手水平,B、高级新手水平,C、胜任水平,D、熟练水平,E、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 低成就感非人性化情绪衰竭情绪衰竭 12 情境认知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B、心理过程与认知能力;C、认知能力与人格特征;D、认知能力与教学风格。 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角色。A.、家长代理人;B、知识传授者;C、纪律维护者;D.模范公民。 3、A 4、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对这一发现最合理解释是: A.、测量方法不可靠;B、.教师的知识与智力不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C、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D、研究取样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5、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A.他总是十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B.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能及时帮助学生;C.他总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仔细记录学生的每一处错误; D.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6、下面哪些做法是与“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差异”的研究相符合的:A.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B.给新教师压担子、多教课;C.让新教师脱产进修,多学习,只有自己“装满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D.组织新教师与老教师一道说课、听课、评课。 7、如果要使心理学课程成为教师职业训练的重要课程,根据当代知识分类理论,高师心理学的改革:A.应加强趣味性,增加大学生心理内容;B.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大学生自身的事迹;C.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更注意使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应用技能;D.改革心理学理论体系,增加理论的严密性。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设计艺术心理学》 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练习题集: 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2.距离说 3.实验心理美学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5.感性工学 6.有限理性 二、问题与讨论 1.简要论述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及发生转变的原因。 2.目前国内外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现状如何?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1)心理美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辨。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中国古代老子、庄子提出的“虚静说”、“天人合一说”,以及之后出现的“顿悟说”、“意境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许多重要的美学论断仍是由哲学及所提出来的,他们的美学理论主要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通过抽象思辨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等问题; (2)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相比,较重视探索情绪、情感及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将心理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从他开始,心理美学进入实验心理美学的

阶段; (4)20世纪初与实验心理美学同时兴起的重要理论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 (5)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美学影响最大,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6)其后,心理美学主要沿着科学心理美学和实验心理美学的路线前进,并且将新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7)此外,与西方的心理美学流派相比较,俄国心理美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且对我国影响较大,如“社会历史文化美学”。P20-25 2.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无法引起美感。P22 3.实验心理美学: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P22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师格雷夫斯,1951年出版了《为人民设计》(并开始有意识地将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到工业设计中。书中介绍了设计流程、材料、制造、分销以及科学中的艺术等。对于他而言,设计师不仅是将美学原则运用于产品的表面,“诚实的设计工作应从内至外,而非从外至内"。书中的第2章主要介绍了人体测量和人机工程学研究,提出人与人的体形和尺度存在差异;在第4章(测试的重要性)中他提出一种可用性测试以了解设计的产品表现如何。格雷夫斯的测试不同于一般人机工程师的测试,虽然组织严格,但没有严格的测试流程,他只是想看看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设计,如何理解其工作模式;或者设计的哪些方面难以理解以便修正。他认为过于正式的测试使人感觉紧张而不可能得到与真实场景类似的结果,而通过询问(焦点小组)可能会获得被误导的答案,因为被试可能会说出你希望的答案,因此测试应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 举例:(他还在书中列举了如何设计测试环境,比如他模拟了一一个客机内部舱位,让“乘客”呆10多个小时(这个时间是那时一个远洋飞机通常航行的时间)以检验人在这一空间中的活 动。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他利用实例介绍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提高产品使用性,例如针对老年人设计电话时应该考虑到他们难以阅读细小的数字;或者设计飞机场座椅时,应适应不同人身形的需要。除了可用性以外,他还提出设计师应考虑时尚对于设计的影响,一个最有趣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残余造型,即设计师应将“旧”与“新”混合起来,所谓的“新”应是“新的和改进的"。) 虽然格雷夫斯没有在书中明确提出所谓的“设计心理学”,可是书中的许多内容都紧密

(完整版)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13.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 14.正常行为和超常行为 15.异常行为 二、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三、多选题 1. A.B.C.D 2. A.B.D 3.B.D 4.A.C.D 5.A.B.C 6.A.C 7. ABCD 8.B.C.D 9.C.D 10.A.D 11.A.B.C.D 12.A.B.C.D 13.B.C 14.B.C.D 四、匹配题 1.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几个研究领域与所需解决的主要相关问题连在一起。 发展运动心理学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随年龄和运动技能变化而发生的心理变化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体育社会心理学运动员思考的内容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心理生理学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2.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年份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连在一起。 1898年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67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成立 198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25年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1969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出来 1985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五、判断题 1.√2.×3.√4.√5.√6.×7.× 8.×9.√10.×11.√12.√13.×14.√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 )。 A.态度B.情感C.情绪D.认知 3.( )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A.动机B.兴趣C.意志D.认知 4.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 )。 A.意志过程B.行动过程C.认知过程D.情绪过程 6.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笛卡尔B.冯特C.洛克D.华生 7.(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A.经验论B.构造主义C.行为主义D.机能主义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B.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C.经验论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 D.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9.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是由于人有( )。 A.意识B.理智C.感觉D.思维 10.在个体心理系统中,最具有稳定性的是( )。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 )、( )、( )、( )、( )。 4.( )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表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 1. 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2.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次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即S→R),强化物是同刺激物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发生在强化刺激物之前(即R→S),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主动操作而得到强化的。 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得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可控制的、随意的。 3.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分别说明了什么? (1)“望梅止渴”是指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一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谈梅生津”是指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二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名词术语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 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 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 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 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 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 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 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 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 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 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前教育过程和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理解; 2)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学前教育教育教学与活动经验; 4)为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研究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指导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 5、学前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测查),实验法,临床个案法,其他研究法

【1】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学概论

【1】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学概论 【单项选择题】 1.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W?詹姆斯 B. H?艾宾浩斯 C. W?冯特 D. S?弗洛伊德【答案】C 2.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查明S和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构造主义心理学 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答案】D 3. 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格式塔心理学 C. 行为主义心理学 D. 精神分析学说【答案】C 4. 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它们的心理发展到的阶段是 A. 知觉 B. 思维萌芽 C. 思维 D. 意识【答案】B 5.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动物的 A. 感受器 B. 神经系统 C. 反射弧 D. 神经细胞【答案】B 6. 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 A. 小脑 B. 脑干网状结构 C. 丘脑 D. 下丘脑【答案】B 7. 调节内脏系统活动的皮层下中枢位于 A. 下丘脑 B. 脑干 C. 上丘脑 D. 小脑【答案】A 8. 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 额叶 B. 颞叶 C. 枕叶 D. 顶叶【答案】D 9. 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 额叶 B. 颞叶 C. 枕叶 D. 顶叶【答案】B 10. 脑的最古老部位是 A. 小脑 B. 间脑 C. 大脑 D. 脑干【答案】D 11. 在下列感觉中,未经丘脑中转抵达大脑皮质进行信息处理的是

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味觉【答案】C 12. 支配内脏器官的是 A. 植物神经系统 B. 运动神经系统 C. 中间神经系统 D. 感觉神经系统【答案】A 13. 感觉适应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 A. 降低 B. 提高 C. 不变 D. 发生变化【答案】D 14. 音色主要由声音[声波]的()决定的。 A. 频率 B. 波形 C. 强度 D. 音调【答案】B 15. 白纸在橙色灯照条件下,看起来依然是白色的,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 选择性 B. 恒常性 C. 理解性 D. 整体性【答案】B 16. 红色让人感到温暖,这是一种 A. 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 感觉后像 D. 联觉【答案】D 17. 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的声波是频率 A. 200~20000赫兹 B. 1000~4000赫兹 C. 16~20000赫兹 D. 1000~5000赫兹【答案】C 18.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称为知觉的 A. 恒常性 B. 整体性 C. 选择性 D. 理解性【答案】B 19. 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灯影,这是 A. 正后像 B. 互补现象 C. 负后像 D. 彩色对比【答案】C 20. 人脑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 A. 运动知觉 B. 时间知觉 C. 似动知觉 D. 方位知觉【答案】B 21. 位于中央窝上的视神经细胞主要是 A. 双极细胞 B. 边缘细胞 C. 杆体细胞 D. 锥体细胞【答案】D 22. 人们在知觉外部事物的时候,会把一部分物体当做对象, 其他部分当做背景,这表明知觉具有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张旭东版)

心理学综合复习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蓝色字体部分是同学们问得较多的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 一、填空题 1.心理现象 2.心理现象 3.指向;集中 4.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5.客观事物;需要 6.客观规律 7.内心冲突 8.扩散;集中;相互诱导 9.气质/性格 10.道德感 11.全体学生 12.学生观 二、名词解释 1.创造能力:是指人们根据预定的目的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P171) 2.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P89) 3.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P100) 4.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P118) 5.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网上) 6.发散思维: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P99) 7.反射: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回答及反应。(P22) 8.非智力因素: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

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顽强性、自制性、独立性)。(P143) 9.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47) 10.感觉适应:由于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P53) 三、单项选择题1—5 DBB C B 6—10 ADABB 四、多项选择题1.ABD 2.CD 3.BCD 4.ABCD 5.ABCD 五、简答题1.画简图说明遗忘的规律. 答: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 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 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P73) 2.简述采取决定阶段的主要环节。 答: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 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 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 此冲突的动机作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行动目 的是顽强不屈的意志行动的前提,行动的目的越明确,行动的意 志就越坚决。(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4)计划的制定。计划 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 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 标。(P133) 3.简述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 答:(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在实践活动中,现实生活不断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的要求,当这种要求与个人的创造愿望相结合时,就产生了创造新事物的具体动因,并在其推动下实施创造想象的活动。 (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积累和储备,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若没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事物是创造不出来的。 (3)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失去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 (4)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想象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 (5)灵感的作用。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P90) 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答: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它的特点:(1)流畅性,指思维的量,对刺激迅速而通顺的反应,即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发散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即发散醒目的范围和维度。发散范围越广,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大。也就是思维活动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寻常的新方案。(3)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对刺激不同寻常的反应,即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发散的项目越是新奇,与众不同,独特性就越强。发散思维往往产生某些新异、奇特的思维或间接,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的功能是求异与创新。(P99)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答: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等。教师的感染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师情绪的感染,是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类行为或活动。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对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 (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必要的冲突与挫折,而且还要以自己的自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有答案)第一部分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部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C1.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去是( ) A.无条件反射 B.本能的反射 C.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B2.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的学流派是( )。 A.构造主义学派 B.机能主义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D3.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 )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个性 A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华生 B.铁钦纳 C.詹姆斯 D.罗杰斯 C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心理是( )。 A.脑的机能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D.在实践中发展 D6.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12对脑神经 B.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 C.脑神经 D.神经元 B7.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 )。 A.突感神经和副突感神经 B.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C.脑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D.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A8.对于一般人来说,言语功能占优势的大脑半球是( )。 A.左半球 B.右半球 C.左右半球没有区别 D.有人在左半球,有人在右半球 C9.表达人的心理过程内容的是( )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D.个性、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 A1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于(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D1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B13.同看一部电影或同上一堂课,不同的人其感受也不同。这种现象说明人的心理具有( )

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多元智力论扩展了传统智力观念,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拓宽了理论思路。遗传和环境在智力形成中的作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与后天努力、学习培养有关,与遗传素质也有关。智力有三个方面,归纳三方面得出的公式:智力=能量+技巧+内容。此理论是智力心理学领域中比较新的一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遗传与后天经验对智力的作用问题的争议。大学生整体在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的同时,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高校教学要主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特别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个别知道,进行因材施教,以适应大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促进其智力发展。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强调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内容:人格形成发展要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理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如果个体能成功地解决危机,就会顺利发展健全人格.反之,矛盾得不到解决,人格就会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学习迁移——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表征-----------指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为表征形式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为表征形式的知识.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策略性知识----------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处理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同化论---------又称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着重探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性质,过程,机制,较好的解释了陈述性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三种同化模式--------指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结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变式练习--------就是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说明事物本质属性的练习.认知------指人脑对事物信息的接收、储存、分析处理、使用的综合反映的能力。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力、领悟、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活动。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问题解决--------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处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性思维--------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集中性思维-------也叫聚合式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的活动方式。练习曲线--------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或高原期.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又德性或品行,操行等,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个心理成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前道德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2岁)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只有达到了自律水平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群体-------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且具有情感相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从众------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惰化:亦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时偏少的现象. 1结合实际简述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一般能多侧面多层次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型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品质上,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显著提高,思维范围扩大;思维的灵活性和与敏捷性也迅速提高,独立性与批判性最为突出;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显著发展.高校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