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伟:树立法治思维 提升依法执政能力

江伟:树立法治思维 提升依法执政能力

江伟:树立法治思维提升依法执政能力2015-01-27 15:48 宣讲家江伟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教授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这一提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培养和提高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是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极为关键的重要工作。正如古语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实践中,群众更多地不是从法律条文,而是从身边党员干部的法治实践中感受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的信仰、确立法治的意识。

谈到依法治国的问题,我就想到一个人——郑永年,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所长。有一次,郑永年在国内参加“2014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当时,李源潮同志一见到他的面就说,“郑永年先生,你的书我看了不下五本,对中国很有借鉴”。郑永年对中国政治问题研究颇深,他有一个划分,他说毛泽东时期树立了新的时代风气,打下一块土地,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净土;邓小平时期属于第二个时期,邓小平做了一个设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江泽民和胡锦涛属于“邓后时代”;而开辟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新纪元的时代,则是习近平的时代。

大家可以感受到,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很多高瞻远

瞩而又行之有效的蓝图和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说,依法治国的意义非常深远。今天,我讲三个问题:第一,在宏观层面上,讲一讲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为什么把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确定为依法治国?第二,在中观层面上,讲一讲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哪些亮点,有哪些焦点,有哪些最新的动态。第三,在微观层面上,讲一讲十八届四中全会到底从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政治生活,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观念,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思维?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确定为依法治国呢?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我们在下面调研的时候,也有不少人疑问说,“依法治国”不是早就提出来的吗?是的,法治就是以宪法为治,或者以法律为治,这个提法不是始于习近平,也不是始于邓小平,而是始于孙中山。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有其特色,但基本上是从三权分立的制宪原则演化而来。孙中山承认自己的构想并非“杜撰”,“就是将三权再分弹劾及考试两权”,“不过三权是把考试权附在行政部分,弹劾权附在立法部分”。他把“外国的规制”与“本国原有的规制”加以“融合”,借用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机构及其职能,以期比之三权“较为完善”。在他看来,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用私人”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擢用;而“独立”的监察制度和机构也是可资借鉴的,对廉政和效率大有裨益。根据五权分立的准则,国家的体制由

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组成。

孙中山把五权宪法的理论依据,放置在“自由”与“权力”的“平衡”上。他认为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着相互逆反的两种力量,“自由的力量”和“维持秩序的力量”,类似物理学中的离心力和向心力。“政治里头的自由太多,便成了无政府﹔束缚太过,便成了专制”。因此,必须使得“机关分立”,“相待而行”,“无伤于统一”。权力的制衡原则是五权宪法的基石。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出的治国框架,但是这个框架没有“落地”,他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的时间很短,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走了。我们知道袁世凯是复辟了,我们且不剖析他复辟的核心原因,我们讲一点历史的细节。袁世凯窃国以后,他拿到的政权是孙中山给他设计出来的民国政权,所谓民有、民治、民享的一个政权,这个政权模式袁世凯他玩不转。比如说,9点钟开议会,大家零零散散地到会,你9点钟来,我9点10分来,他9点半来,他10点钟才过来,到会以后,本来议会是要议事办事的,结果大家喝着茶聊着天,中心问题没说几句,闲谈闲聊的不少。袁世凯接手这么一个政权以后,觉得太没效率了,那什么有效率啊,还是人治有效率,我一个人说了算最有效率,当然这不是他复辟的真正原因,我们只是讲一点旁枝末节的原因。

袁世凯在运作民国政权的时候看到了这种模式无效率的一面,于是他就认为民国这种民主体制也是有毛病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整个国家百废待兴,没有完整的工业,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没有完整的教育,所以毛泽东就说: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法治本身是高成本的。比如说夫妻俩吵架闹离婚,去法庭打官司,如果遇到财产纠葛,是不是要请律师?律师给我辩护,是不是要发生费用?法官开庭审判,是不是要发生费用?你是不是得耽误时间?是不是得消耗成本?你想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人均GDP27美金,现在中国人均GDP是6000美金,你说这个差距有多大,在那样一个民生艰辛的情况下,很难一步走到“法治中国”。所以那个时候,采取了最有效、成本最低的运作方式,夫妻俩吵架,我要离婚,我不找法院,我找谁啊,我找组织,我的支部书记给我做工作。支部书记开导丈夫说,你是党员吧,你就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吗,怎么在单位像模像样,回家就不像样了?支部书记开导妻子说,你是妇联的吧,你还做人家的工作呢,在家里就不能做一个贤妻良母,回去好好反思。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这两个人回去一反思,包一顿饺子,煮两碗面条,两个人又好了。那这个成本是什么,零成本。10年之后,夫妻俩又吵架,又找组织,组织再做做工作,两个人又过10年。人生经不住这么几次谈。

所以,毛泽东在当时虽然没有竭力主张法治,但毛泽东用他的理念捍卫了宪法的精神。为什么说毛泽东捍卫了宪法的主旨和精神呢?宪法是确定国家性质,保护人民权利的。毛泽东一直在提用人民专政保卫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什么啊,是人民最大的权益啊,所以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有当家作主的感觉,有当主人的感觉,虽然穷,穷的没忧患,穷的有主人翁的感觉。毛泽东用人民专政保证了人民的民主

权利,在整个施政方略当中,他维护了宪法的主旨,维护了宪法的精神。

那么到了邓小平的时期呢,很多人说邓小平的时期,我们都讲依法治国了。文化大革命为新的一代国家领导人敲响了警钟,邓小平很感慨,说10年文革过去以后,要告诫全党依法治国,任何政党和组织都要在法治范围内活动。所以邓小平强调依法治国,他强调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调了这么16个字。但是,我们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当中,进展还是有限的。

到了十八届四中全会,我们有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和部署,强调了宪法精神,强调了法治原则,而且在操作层面给出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政策。你该怎么去做,才能够立法立好,你该怎么去做,你行政部门才能够执法执好,你该怎么去做,司法部门才能够确保在权限范围内执好法。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有了具体的路径。这是十八届四中全会背景的第一个要点。

那第二个要点呢,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心为什么会放在依法治国上,我们从四个角度来谈。第一个角度是世情,国际大背景;第二个角度是国情;第三个角度是党情;第四个角度是民情。

第一,从世情的角度来讲。我们今天越来越多的经济事务、政治事务进入了国际化的、全球化的层面。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觉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好就行了,后来我们发现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进入到规则当中,所以我们加入了WTO,去主动适应规则。

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有的人就特别不理解,为什么现

在这么多国家跟我们的关系不是很好呢?在我们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把那些发达国家请过来,给人家很多优惠,我这块地方给你了,你们可以建厂,你生产了产品,我还帮你销售,还给你免税三年。为了吸引外资过来,我们给了人家很多优惠政策,我们自己愿意成为人家的原料生产地,我们愿意成为人家的市场销售地。那个时候,我们请人家来,他们很高兴,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的国际形象很好,我们的工作很好做。

随着我们大国地位的提升,我们现在不但不给他们优惠了,而且还要跟外国去竞争了。市场竞争很厉害,国内已经几乎饱和了,这时候我们要走出去了,要把市场开到非洲去,南美洲去,我还要开到欧洲去。现在我们要跟人家抢地盘了,自然人家就不高兴了,因为你跟人家去竞争了。像我在埃塞俄比亚的时候,去一家中资企业调研,他们请的是埃方的会计公司,因为埃塞俄比亚的税收太严了,必须严格按他们的税收政策来,不能出一点问题,如果出一点问题,就会被罚得倾家荡产。在人家的地界里就得按人家的规则来,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尊重国际公约的一个过程,是依法、依规则的一个过程,我们得有这个观念,得有这个意识。

第二,从国情的角度来讲。前几年新出了一个词,叫富二代。为什么会出这个词呢?他体现了我们社会结构调整过程当中的一个怪现象。西方国家有句话说,我不相信哪个人从娘胎里面爬出来就能够与生俱来地享有比别人更加高的荣耀。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富二代”呢?是因为我们社会流动僵化了。有的人从娘胎里面爬出来就与生俱

来地享有比别人更高的荣耀,更优越的条件。

我在西北地区调研的时候,在一个很贫穷的县里发现了一个现象,小学初中的教育做得是非常好的,但到了高中阶段呢,突然大家都不上学了。我就觉得很奇怪,就去跟这个县里的领导请教。县里的领导就跟我说,九年义务教育制,我们按国家的政策做的非常到位,但是九年之后,到了高中阶段就没有义务教育了。一个学生,吃要在学校,住要在学校,然后再加上各种学杂费,加在一起,一年小一万块钱。如果家里有两孩子呢,就上不起这个学了,所以孩子们辍学的比例很大。孩子们辍学以后怎么办呢?县领导就开了一个短期班,教孩子们拽拉面。孩子们学了拽拉面之后,就出去打工,在大城市给人拽拉面,往往会拽好多年,还拽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为什么呢?不是孩子们不努力,而是遭遇到了社会流动僵化的社会结构。他们没有人脉优势,没有资源优势,没有资金优势,没有地域优势,也没有知识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要往上流动很难。一个正常的社会流动是应该这样的,上面的人不努力,就会往下走;下面的人很努力,就会往上走。改革开放30年了,如果我们认真去反思的话,我们会发现,经济这台快车走得太快了,社会管理没有完全跟进经济的发展。

怎么样改变这种社会流动的僵化状况?就是依法治国。所有的人统一遵守规则,按规则来,不要按权力来,不要按金钱来。习近平这一代新的领导集体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找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依法治国。这是国情的一方面原因。

第二方面的原因是公民意识的觉醒。过去我们总讲,我们社会的

主要矛盾是什么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那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矛盾是什么呢?公民意识的觉醒倒逼政府按法治的方式去推动改革。公民法治意识的觉醒,在倒逼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倒逼政府去遵循法治思维。

第三,从党情角度去看。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不同的人对待改革的态度也不一样。我做一个比喻,把各方力量划分成三股。第一股是客观环境,我们不改不行了,这是所有人的共同认知,中国如果不改革你的GDP怎么维持到7%以上的增速,人民对共产党执政的渴望非常高,期盼非常高,所以我们不改革不行。第二股是什么呢?普通老百姓。我们希望通过深化改革,能够得到更多的惠民政策,和国家同进步共增长。这两股力量都是赞同改革的。第三股是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在各个行道里都能够玩得转,他们在各个行道里都能最大限度地占有优质资源,他们不希望改。那怎么办呢?制定统一的规则,咱们按规则来,谁违背规则谁受惩罚,所以在执政党的执政层面我们也面临着依法治国问题,我们也面临着用法律来规范既得利益者利益边界的问题。

第四,从民情角度来讲。现在大家的法治意识、维权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许多利害冲突靠人情解决不了了。比如说,你家盖房子遮了我的阳光了,你遮我一天阳光可以,你遮我一辈子阳光那哪行啊,那咱们上法庭吧。这种利害冲突增加了,解决利害冲突靠人情玩不转,只能靠法律,只能靠规则。谁允许你盖这么高的房子,你为什么要盖到我的地界上,这要靠法律去解决,要么你别盖那么高,要么给我补

偿。这个时候依法治国就提到日程上来了,依法解决各种民事矛盾,就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了。

现在大家用微信,用微博,大家思考问题的素材很充足,信息传播的途径很多,大家对热点事态的关注程度更高了。比如说,某歌唱家的孩子强奸了别人,哪个法官敢网开一面从轻去判呢,不敢。连这个歌唱家的孩子都说,难道因为我是某某的孩子你们就要这么重判吗?实际上也谈不上什么重判了,但确实谁也不敢给他轻判,因为大家都关注了,这时候你多大的情面也买不动了。

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都呼吁我们要依法治国,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就确定为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上就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哈耶克是著名的政治学家,他说,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法律在无预设对象的前提下,为社会的每一个机体制定了行为准则,从这个意义讲,法治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无处不在。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亮点和焦点问题

下面我们就讲讲中观层面的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哪些新提法呢,下面我们就谈一谈。我列举了这么多亮点,不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所谈到的全部亮点,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抓着几个重点来讲。大家可以仔细地研读十八届四中全会,每一段几乎都有操作性强的亮点和新意。

首先,第一个亮点就是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

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宣誓效忠宪法呢,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带头做了。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式上,习近平发表就职演讲的时候,他说:“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这段话就是他对宪法的一个宣誓。

为什么要对宪法宣誓呢?宪法是要保护人民权益的,是要捍卫国家性质的,那么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宣誓效忠宪法就等于宣誓要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去维护国家权益和人民利益,这就是宣誓的效用所在。

那第二个亮点呢,就是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要引入第三方。这个亮点呢,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立法环节,立法环节有部门化的倾向,什么是部门化的倾向呢?过去我们立法的时候,往往涉及到哪个部门的立法,就由这个部门的人起草法律条文。本部门起草本部门的立法,所以他们起草立法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部门利益起草地清清楚楚,蛋糕做得大大的。而涉及到人民权利维护的时候,写的抽象得不得了,让你去操作的时候无从下手。所以涉及到国家利益的,争议较大的重大立法事项,我们要求引入第三方。第三方是独立的一方,跟这个部门没有利害关联,第三方介入了,他就能够用客观的眼光去评估立法的得失,这样我们才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利益和国有资

产。

第三个新的亮点就是编纂民法典。有的同志说,我们不是有宪法吗?我们不是有民法吗?我们不是有民事诉讼法吗?为什么还要这个民法典呢?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民法规定的是公民法人基本的民事权利,以及民事权利行使的基本规则。我们之所以要编纂民法典,实际上就是把民事冲突,民事利害给界定清楚。我们都觉得拿破仑的战功是第一位的,但是拿破仑对自己有一个评价,他说我的最大的功绩是我编纂了一本法国的民法典,于是法国的民事权利,民事利害的冲突就有法可依了,有了统一的标尺。这部民法典日后成为近代史上很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蓝本。

我们现在呢,一个民事冲突出来了,我们可能会出现同案不同判,同法不同解的问题。比如说,土地在流转的过程当中有了冲突,我是依据物权法呢,还是依据民法呢?依据不同,解释就不同,判案的结果就不同。如果有了统一的规则,同案同法同解同判,这样我们就没有争议了。所以我们需要编著一个统一的蓝本,这个蓝本我们把它叫做民法典。这个工作做完了以后,法人和法人、公民和公民、法人和公民之间的权利就有了明确的界定。

第四个亮点呢,就是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

在市场经济当中,金钱成为很多人衡量问题的重要尺度和标准,虽然我们人人不齿,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此或多或少都有共识。8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电影,年龄稍微大的人都知道,叫做《牧马人》。

电影中有个放马的年轻人,他没事的时候看看书、写写诗。80年代的时候,人们见面以后聊什么呢?说你读过谁谁的诗吗,你看过什么什么小说吗?那个时候大家很有文化品位,精神标准还是广受重视的。

到了90年代,大家聊天的内容逐渐变化,开始往“钱”靠了,大家一见面会问,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到了2000年,房价蹭蹭地往上涨,大家一见面就开始问,你家买房了吗?没房的人都低人三分。能多买两套房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格调比别人高多少。这个标准就变成一个买房标准了。到了2010年以后,金钱的标准日渐上升。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国家应该用什么来衡量国民的价值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前些年去埃塞俄比亚,一想到我们的GDP人均6000美金,埃塞俄比亚GDP人均300美金,心里多少有些莫名的荣耀感。但是,真到那里之后,才发现自己该反思的地方很多。你看人家穷,穷得阳光,穷吧,老百姓穷得自然,穷得有尊严,穷得精神层面值得佩服。举个例子,我在埃塞俄比亚看到一个乞丐,让我肃然起敬。一个乞丐穷到什么程度,一个老人,这只脚穿着这个颜色的鞋,那只脚穿着另一个颜色的鞋,裤腿都打着遛,虽然穿着衣不蔽体,但是浑身上下洗得干干净净的。他不会往你面前去凑,就端着一个饭碗直直地站在那儿,你愿意给我一点,我就恭恭敬敬的向你点个头,如果你不愿意给,我决不勉强你。我回国以后坐地铁,看着我们的有些乞丐,穿着皮鞋,穿着一个质量不错的裤子,却光着一个膀子,这么冷的天他光着膀子。他不是穿不起衣服,他为什么要光着

膀子呢?他要唤起你对他的同情心,他拿你对他的同情心来要挟你,让你给他钱。你说这些乞丐完全不顾个人尊严,反倒要用你的同情心折磨你。这个简单的对比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精神层面有所缺失。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到底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价值呢?难道用金钱去衡量吗?不是这样的。我们宪法80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比如说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新加坡等,这就是说衡量国民的价值,谁为国家做贡献了,谁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了,谁为推动历史进程付出代价了,那国家是要肯定你的,是要授予你荣誉称号的,以此来鼓励全体国民去向你学习。袁隆平认认真真地搞水稻实验,结果让水稻亩产量从800斤上升到了2000斤了,人家是实实在在地让老百姓吃饱饭了,对不对,所以国家奖励他500万奖金,像这种人就应该给人家授予国家荣誉称号,就应该给人颁发国家勋章。不论是谁,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了,通过自己的工作职责推动社会发展了,都应该有所奖励,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奖励。所以我们要制定国家勋章制度,制定国家荣誉称号法,这样呢,才能够使我们的国民在精神层面有一个更高的认同,有一个更高的共识。

第五个亮点,行政机关不得法外涉权。这里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公权和私权的区别。公权是法无授权不可为,私权讲的是什么,法不禁止即可为。行政机关权力边界都在公权范畴之内,所以你不可以法外涉权,没有法律授予权力你就不可为,这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的。我们强调政府权力清单,实际上政府要清理什么?是要清理法外之权,法律没有授权的统统不可以做,做了以后老百姓就要起诉你,你就得被告到法庭上。

第六个亮点,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这是一个新的提法。按照《律师法》规定,律师可以接受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委托。有的人说,我们单位不存在这个问题,不需要雇法律顾问。其实不是。我给你讲一个高校的案例,你就知道了。有一个高校的经济学副教授,他在上课期间或者在平时和学员交往的过程当中,忽悠人去集资,集资了以后可能涉嫌到传销等一系列问题,具体的案情我不是很清楚,然后这个人就被关到局子里面。这个学校的部门领导就做出一个决定,停发他的工资。那这个决定做出来了以后,已经在校委会上通过了。那么,这个决定之所以能够通过,校方有关领导的依据是什么?他们是依据常规的伦理和是非标准去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依据本身的经验做出的这个决定。但是,这个人违法了吗,他到底违不违法?他被抓到局子里只是嫌犯,他到底是不是罪犯,法官说了算,不是领导说了算。如果最后法官判定他没有违法,你依据什么停发他的工资?他最后无罪释放了你怎么办?

现在,我们往往会靠常规的是非标准去判断问题,但是如果人家

真用严格的法律标准和你针锋相对,你还真的处在弱势。我们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以要树立起法律意识。很多事情不是靠领导的权威说了算的,不是靠政府部门的职能权威说了算,而是靠规则说了算,我们得有这个意识。哪一项工作我不懂,我去咨询法律专家好不好,我去聘请法律顾问好不好,我不要万事凭经验去做,不要完全是凭已有的常规思路去做判断,这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法律意识。

第七个亮点,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的种类和人数。我们今天是“多龙治水”,提到有的执法部门,老百姓就叫苦连天。现在,老百姓的抵触心理也比较强,感觉你稍微过了头,老百姓就立刻给你上网,连照片什么都上网了,所以执法部门也很为难。那天我看到有一个照片,一个小贩的车被收缴了,小贩一下子就给执法部门的人跪下了,人家城管的人反应真快,那个小伙子一下子也给他跪下了,两个人对跪着,这个照片就上网了。这个小伙子反应真快,如果对面跪着一个老百姓,你在那站着,这个照片传到网上你怎么也说不清楚,你看人家80后反应真的够快。小伙子说大叔你要是不起来,我也不起来了,你有话讲话,有理讲理,你不要给我跪着。由此你就知道政府部门执法也是有为难的地方。

民情更复杂了,民众燃点低了,舆论传播通道更多了,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又面临着“多龙治水”的问题。有些执法部门执法过程中的问题很大。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执法压力太大,由于执法难度太高,编制内的人应付不了这么复杂的执法局面,所以就编外招聘一部分人来辅助执法。这个时候化公为私的情况出现了,他的大姑子,

他的小姨子,他的侄女,他的外甥女全进来了,全都进到我们的执法队伍当中了。有时候一发生冲突,执法部门说这个人不是我们体制中的人,这个人是编外人员合同制。但是,不管怎么说,你合同制也是代表你的部门形象,他造成的麻烦也是你的麻烦。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严格执法,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的种类和人数,哪个部门的职能哪个部门去管理,谁家的孩子谁抱走,法律依据清晰了,执法的范围清晰了,哪里出了问题,追究责任也就清晰了。

第八个亮点,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分权制衡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识。就像我们公安局负责是抓人,检察院负责起诉人,法院是负责审判人。你要说全归法院,法院又能够抓人,又能够判人,又能够起诉人,那谁敢跟法院对抗啊。审判权要和执行权彻底分离开来。我们不能让法院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你裁判你自己哪有不胜的道理。审判权的权力归属法院,无可挑战,无可置疑,但是在执行权上,要与审判权分离。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具体怎么去操作,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去研究,但是这个原则是明晰了。

三、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以上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一些新的亮点,那下面呢我们简单地说一说微观层面。我们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我们要打造出这样一个的政治环境来。

我们再讲两个小问题。第一,党纪是严于国法的。每一位共产党人是有双重身份的,有自然人身份,底线是守国法,另外还有共产党

员的身份,这是我们的政治身份。我们之所以成为党员,是因为我们在工作当中的表现优秀于普通群众,所以我们才被吸纳到共产党这个队伍当中去。这就要求共产党员高标准严要求,普通群众达不到的标准,党员必须首先做到,所以党纪严于国法。

第二,决策重大失误要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制。这对我们的干部提出严要求了,假如我是国家的公职人员,那么我不仅要守好我的职责边界,而且我做出的判断必须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执政水平、执政能力的提高。我不能违法,我不能打擦边球,我如果打擦边球了,今天别人不追究我,不意味着10年之后不追究,不意味着有生之年不追究我。以前我们的干部总觉得熬到退休了,平稳靠岸了,现在就不让你靠岸,你退休了,你真的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问题了,你真的出现违法的问题了,我照样去抓你。江西不是抓了退休的省部级干部了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决策负责,我的判断、决策要消耗人民资产,要对人民负责。

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要最终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王岐山同志曾经讲过,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这句话说的非常经典。你想让他用5年时间,把这么多年的积弊全部改了,哪有那么容易?制度建设要通过调研、论证等等一系列动作才能完成,是需要时间长度的,观念的换新也是需要时间长度的,你给他5年的时间太短暂了。但是这两年纪委的工作成效已经很明显了,搞出这么一个政治清明之风,难能可贵啊。

还有报道说,纪委的工作人员反复受到各种威胁,甚至有的威胁

说,你来这玩可以,玩完了以后赶紧走,不走要你的命。那这就是生死斗争了,对不对啊。所以,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如果国家被这批蛀虫给蛀了,那我们的执政地位就不保了。

腐败是有“腐败黑数”的。所谓“腐败黑数”,是指确已发生但未发现,或虽发现但未惩处,因而没有计算到腐败案件统计中的腐败官员数量占腐败官员总数的比例。就是说,无论一个社会多么清明,查处腐败的案子总小于腐败发生的案子。有的东西是他是查不出来的,有的违法行为没有被发现,有的官员吓死了导致案件不了了之。

虽然纪委已经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但是还不能完全治本,还要靠制度建设,需要时间去代换。我们通过治标,去形成一种氛围,在这个氛围之下,人们不敢腐,不能腐,也不想腐。“不敢腐”是什么,腐败了以后是要追究责任的,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能腐”是什么,腐败是要受到制度约束、人民监控的,是要人人喊打的;“不想腐”是什么,人民给了我尊严,社会给了我尊严,我现在过得很好。如果我腐败了,尊严没了,正常的生活没了,一切都不美好了,那么大家都不会为小利冒大险了。就要形成这样一种氛围。

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对国家的公职人员来说,新旧岗的国家公职人员,在12月4号都要向宪法宣誓了,你要用自己的诺言去承诺怎样去为人民服务。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对于一个部门的职能主管来讲,你以后再拍板做决定的时候要慎重了,因为你要对自己做出的决策终身负责了。

如果你是一个在社会上有关系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在社会上有地

位的人,这个时候你的哥们儿,你的姐们儿要求你在司法部门捞一个人的时候,你要慎重了。因为谁拿起电话,谁去给司法部门的人打招呼,人家要做登记记录,人家要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你要用你的权力,你要用你的威望去影响这个案子的时候,已经算是干涉正常的司法活动了,人家是要做记录的,你不要认为你可以随随便便去打招呼了。

所有的公职人员做出的决策都必须合法合规了,法外之权你自动清理好,如果你不清理,你还认为你是一个国家的职能部门,你滥用权力的话,老百姓可以依法去起诉你,你要成为被告,那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对于老百姓来讲,我们的政治生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迁,假如说你家的孩子要上中小学了,恐怕他们以后会多出一门课,是什么呢?法治课。如果你家有人去经商,遭遇到政府职能部门法外之权要求的时候,你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请拿出法律依据,如果没有法律依据的话可以拒绝接受。过去你跟人打官司,二审就是终审了,那你如果不服判决想要继续申诉的时候,就不用上访了,你可以考虑请律师代表你去申诉了。如果你家很穷,请不了律师也没关系,这时候政府有一个法律援助机制,政府买单帮你请律师。这些现象都在改观我们的政治生活,这都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微观层面将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过去我们遇到纠纷,求助于司法人员的时候,我们都怯生生的,觉得我给法官点好处,他就可能就会偏向我。以后你再给法官好处的时候就要慎重了,法官以后不会轻而易举地接你的小恩小惠了,为什么呢?因为法官判的案子会终身追究他的责任。那这个时候他会掂

量,如果因为这点好处我判偏颇了,那么当事人会终身地追究我。我为什么要为你这点小恩小惠去挑战法律的权威呢?为什么我要拿一生的尊严跟你这种小恩小惠交换呢?

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依法治国不再只是提法的层面了,已经上升到治国方略的层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实践的落地,依法治国的方略一旦在实践中全面推行开来,那么将惠及千秋万代,将惠及全国人民。

真正的法治存乎于人心,存乎于人的内心世界,是要成为我们的信仰,是要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我们今天学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就让我们共同去努力树立法治思维,去提升我们依法行政的能力。最后谢谢同志们,也祝福同志们。

考试复习指南答题第四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考试复习指南答题第四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第四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1、(单选题)依法行政是()的基础和保障。 A.文明执法 2、(单选题)在依法治国不断深入的当今, 行政机关()往往成为了行政权力运行中的 一大风险。 C.不依法决策 3、(单选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宪法始终、体现在各部法律之内。B.权力制约 4、(单选题)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先必须要(),深入学习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切实做到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C.结合实际

5、(单选题)下列关于职权法定的表述错误的是()。 C.非经法律授权,不得作出行政管理行为,超出法律授权范围,不享有对有关事务的管理权,否则都属于刑事违法 6、(单选题)()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内容和基本遵循。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7、(单选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C.共产党执政

8、(单选题)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载入宪法,明确规定“()”。B.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9、(单选题)行政机关的岗位职责来自于(),必须要牢固树立岗位权力清单意识,在想问题、作决策和办事情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切实做到依法尽职、依法行权。C.法律授权 10、(单选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D.权力清单 11、(单选题)1991年11月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世界公布了新中国第一份()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之一: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需“内外兼修” 张学群 2015年05月23日10:19 来源:学习时报 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内优素质,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自身法治思维能力 打铁要靠自身硬。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首先靠领导干部增强法治素养,自觉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积极践行者和引领者,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自加压力,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使法治成为一种自觉。 贯彻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能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决策,是建立在良好法治思维理念基础之上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把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追求作为内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和公信力。养成用法治理念指导依法行政的良好习惯,让“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依法履职、依规办事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履职导向。重视法治理念的实践运用,在遇到公权与私权冲突、公利与私利冲突时,能够主动运用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使决策合法合规,合情合理。 积累法治知识。认真进行法治理念方面的理论学习。法律制度纷繁复杂,以法治理念和法理学的学习为基础才能从中发现主线,从而提高掌握法律知识和应用法律规定的能力和水平。从现实情况看,领导干部不同于专业法律从业者,对其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可能要求那么高,要在法律原则的掌握上下功夫,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提升法治思维的高度和广度。加强与本行业内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相关程序法的学习,夯实法治思维的密度和硬度,成为熟练应用法律方法解决问题、依法行政的行家里手。 善学善用法治方法。法治思维能力的养成关键靠实践,领导干部在法治实践中,应善于提高依法思考、依法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弯下腰来,亲身实

树立法治思维,推进依法行政

树立法治思维推进依法行政发言提纲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执政骨干,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贯彻者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也是依法行政的主体,理应成为自觉树立法治思维、主动运用法治思维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者,成为坚持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的表率和模范。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做学法、用法、遵法、守法的模范。 一、加强法律教育,充实法治知识储备 一是在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法律素养的提高和法律知识的储备。首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特别要重视对法律基本原则的学习。其次要熟练掌握业务工作中涉及的基本法律法规、各种法律关系及法律程序,成为熟悉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再次要加强法律基础理论、法律逻辑、反腐倡廉、平安中国、综治维稳等社会法治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二是在学习方式上,要注重加强多元化和有效性。不断创新

法治教育培训方法,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建立健全学法用法长效机制。要通过初任培训、中心组学习、法治讲座、专题交流、学习考试等多种形式,使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精神融入身心,内化为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和精神修养,外化为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二、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定势 领导干部一要充分认识加强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法治思维与权力行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权的关系,不断增强法治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二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价值。三要自觉用法治理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自觉而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形成运用法治思维的定势,就是让选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和思维选择,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提升法律运用,丰富法治实践途径 养成法治思维不是简单的学习法律知识,而是要注重优化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其依法思考、依法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一是领导干部在法治实践中,要善于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切实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稳定、依

讲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

讲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政法工 作法治化水平 一、为何选择法治 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国家,上至国家政体,下至公民个人,其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实施,而且人们对行为的后果都有合理的预期。 法律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埃德加·博登海默(美) 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内,治民不治官。 (一)为何选择法治 当代中国选择法治的第一个原因:国家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条件来配置法治资源。 当代中国的国家财力完全可以保障法治的推进,同时,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不但有力保障了法治的推进, 而且也是强化执政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动因。 (二)为何选择法治

当代中国选择法治的第二个原因:法治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挥。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执政党汇集了全党的政治精英,借助中央全会这样的政治舞台,通过大会决议这样的政治行为,完成的是对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而其中受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还是千千万万的法律人。 (三)为何选择法治 国家搞不搞法治,国家的法治规模是大是小,主要还是从政治功能上出发来进行权衡,从国家治理全局出发来进行考虑。 法制的统一和完善,法治的实施和推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单纯是民主的产物,而是中央集权甚至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如果忽视了法治所承担的政治功能,那就是在根本性问题上犯了颠覆性错误。 (四)为何选择法治 司法权就是执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权威就是执政权威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推进法治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一方面,要严格遵循中央两办发布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 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不得借领导之名非法干预司法活动。另一方面,执法司法活动要始终自觉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摘要】十八大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表明,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并从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改善法治环境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五部分,用一个专题,以较大篇幅论述了依法治国方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执政党报告中首次出现,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到如此高度,这说明,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社会矛盾亟待化解,法治建设任务任重道远。而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一、深刻理解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内涵 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党的十八大的提法则更进一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法治思维”是思想层面的要求。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和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做出结论的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时,无论是在决策、执行和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要做到权力行使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合法。 “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指领导干部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程序处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法。 二、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 从当前来看,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我国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缩影,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观念和习惯也在逐步养成。但是种种现象也表明,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树立法治思维;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心得体会

树立法治思维 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心 得体会 树立法治思维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心得体会 当下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和社会共同信仰。在建设“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新征程里,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法治思维,秉承法治信仰,崇尚法治价值取向,在平凡的岗位上奋发有为,提升能力,不断做出新的业绩。 树立法治思维 在法制框架下规范用权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权力一旦缺乏法治的约束,将会与人民的愿望背道而驰,甚至走上不归路。推行依法治国,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法治思维,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掌好权、用好权。 一要明白权力是有限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手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权力,要树立法治思维,明白手中的权力是组织和人民赋予的,是受到法律约束的,不是无限放大的权力,更不能人治大于法治,要依法而行、依制而行。改变权大于法、人大于法的观念,决不能干预司法活动,不能插手人情案、关系案,否则的话就被记录在案,丧失了党性原则。 二要明白权力是阳光的。如何正确地选人用人一直是广

大干部和群众关注的焦点,只有严格按照新《干部任用条例》相关规定和要求,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好干部才会被组织及时发现和重用,才会在“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大道上施展抱负,发挥才能,服务社会。 三要明白权力是惠泽于大众的。权力本身就姓“公”,而不是姓“私”。有的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淡薄,在管辖范围内滥用公权,执法不严,造成一些地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有害食品屡尽不绝;有的卖官买官、贪污受贿等等违法现象偏离了法治运行的轨道。“一分权力就有一分威严。”一定要规范用权,维护和使用好手中的公权,以从严治党的魄力,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权力变成造福百姓的不竭源泉。 秉承法治信仰 在自觉意识下捍卫尊严 信仰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追溯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蕴藏着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当下,越来越多人已经在法治的护佑下感受着畅快的呼吸,成为人们心中不可缺的信仰和坚守,党员干部更应该秉承法治信仰,崇尚法治,遵守党章党纪,捍卫法律的尊严。 一是联系看,法治是亘古不变的追求。战国末期法家韩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城市1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城市 城市是所有市民的生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城市生活共同体的有效运行,需要发挥每一个组织、每一位市民的作用,让各类组织和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治理,成为城市政府的伙伴和助手,这既是“中国梦”具体实践的要求,也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权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城市管理就是典型的社会事务,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难题,提升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坚持立法、执法、监督三方面实践。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运用有赖于立法、执法、监督三个方面的实践。法治思维就是法律的执行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形成结论、决定的认识活动过程;法治方式则是法律执行者运用法律处理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争议,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统一体现在法治思维支配法治方式,法律执行者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体现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难点和问题。

近年来,我们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渐上水平。但与践行精细化理念、向一流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标准看齐相比,城市管理中尚有四大乱象比较突出。一是车辆乱象。表现为非法运营,违章行驶,乱停乱放,违规超车,随意上下车。二是行人乱象。表现为多人并行,不管车辆行驶;爱走捷径,不走斑马线;抢过马路,不看红绿灯;翻越护栏,不走人行天桥。三是行为乱象。表现为沿城市主干道散发小广告;沿马路堵车乞讨;烟花爆竹随意燃放,加重雾霾天气;乱堆乱放乱丢垃圾。四是养犬乱象。无证养犬,饲养烈性犬,犬伤人,粪便污染;将犬随便带至公园、广场、公交车、乃至餐馆影院等公共场所。针对影响城市文明形象的各种乱象,不从立法、执法、监督上加以制止,长期下去势必变成隐患,治理的难度将会增大。因此,应从立法、执法、监督三个方面入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这些乱象。在立法上,适时制定新的法律,及时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用明确的法律来规范调节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在执法上,做到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那么制定再多的法律也无济于事。在监督上,做到公正司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反映出我们党对国家与政权建设基本规律和治国理政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党执政和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民众尚未形成普遍性的法治思维的情况下,作为执掌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遵循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行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等法治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把中国共产党的法治理论和法治纲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领导干部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践行者,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为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明确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其中,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时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承担法律责任。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行为实践,是在操作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二者相辅相成,是新时期深入持久和卓有成效地提升领导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现状反思 所谓法治思维,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其实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和尊重保护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关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在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等法治素养等方面较好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树立以合法性判断为优先、法律规则为中心、坚持程序正

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b4994862.html, 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 作者:梁成义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32期 前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了提高领导 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为什么当前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本文从这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破除人治思维的不二选择、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加快,“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日益成为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意见》首次提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领导干部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各级领导干部基本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力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三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将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 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是200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内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摘要: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主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就学校教育而言,也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教学问题,需要在环境营造、观念转变和程序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思维;法制教育;意义;方法 何为法治思维?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是指治国理政者在尊崇法治理念的基础上,依据法律规范来分析、判断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并形成结论或作出决定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是指政治行为主体以法律规范作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的行动指南之思维方式。法治思维说到底是指政治行为主体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准绳的思维、是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的思维。法治思维不仅是不同于人治思维和德治思维等的概念,也是不同于法律思维的概念。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两个概念仅有一字之差,看似是一回事,实则却不同。虽然二者都是根据法律来思考,以法律规范为基准来观察、分析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但是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所谓法律思维就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按照法律本身的内容规定和精神原则来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职业性思维。这种思维突出的是规则性、程序性和平衡性。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一,在是否必然蕴含着价值判断上有所不同。法治思维一定蕴含着对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安全秩序、权利优先、人权保障等方面的价值判断,有着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而法律思维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蕴含着这样的价值判断及其标准。其二,在适用主体和范围上有所不同。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湖北日报2012.12.5 星期三费德平(湖北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不仅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改革、发展与稳定难题的破解之道,而且从弘扬法治精神的深度,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决策的新思路、新要求。 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规则意识、法治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有的领导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官本位的特权观念。一提依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是治“民”,出现以权压法、以情轻法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群发的现实,奉行“摆平就是水平,稳定就是搞定”的人治思维,认为“有法(律)无(办)法,无法(律)有(办)法”,采取非法律手段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为追求“稳定”而牺牲“法治”。有的领导干部追求GDP至上,以牺牲“法治”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是法治思维能力不足。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甚至违背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对某些遵循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可以决策的事项,机械地按法律条文办事,致使决策违背法律的根本目的。有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选择地适用法律,有利于自己的就办,不利于自己的就不执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还突出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原则和精神,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置,以致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 三是忽视决策程序。近年来,有的地方违反土地规划法律法规规章,违反物权法和征收补偿条例,违法征地、违法拆建,任意侵犯公众财产权和人身权,引发多起自焚、自杀等惨剧或者暴力对抗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一些地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兴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以致造成严重生态灾难事件。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决策时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办事,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法治思维主题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法治思维主题 让法治思维深入基层干部之心 过往的法治实践活动,我们对法治的追求总是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序位,法治经常沦为政治的附庸,在与政治的互动中,永远扮演着配角。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治思维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基层干部做好表率作用,以法治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化解矛盾,才能真正建成法治国家。 学而思,做学法懂法的带头人。“法者,治之端也。学则治,不学则乱。”为官之义在于明法,基层领导干部学法懂法,不仅是修身自持的要求,更是适应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新常态的要求。要把学好“修身法”作为立身之本,把学好“专业法”作为执政之纲,把学好“民生法”作为重中之重,三者不偏废其一,既做到“术业有专攻”,又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要带头好学、勤学、真学、善学,带动所在部门、单位的干部职工一起学,形成上下齐学的良好氛围,使学法经常化、制度化。要有钻研精神,发动干部职工认真研读法规条文、思索法理,带着问题学习,联系实际思考,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克服“好学法,不求甚解”的心态,避免“学而不思则罔”的困境,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 思而行,做守法用法的先行者。基层领导干部光学不练,守法用法停留在脑海里、口号上,则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扯开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行动是最好的诠释。要在法律框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身有所正、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谨慎处理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权和法的关系,严于守法而不逾矩、不妄行。要带头严格依法行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把合不合法、合不合规作为决策的前置审查条件,切实做到决策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严于用法而不打折扣、不钻空子。要真正做到立说立行,把“修身法”融入到个人日常习惯中去,把“专业法”贯彻到具体工作实际中去,把“民生法”运用到为民服务工程中去,严于笃行而不抛弃、不放弃。 行而信,做尊法护法的卫道士。实践是意识的来源,意识具有能动性。正所谓行而信之,信而行之。基层领导干部只有不折不扣地依法行政,才能以上率下树立法治理念不动不摇;只有坚定法治信仰,才能更好地督促自身和下级依法行政不偏不倚。要带头尊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牢牢守住宪法法律不能逾越的底线,自觉消除人治思维和特权思想,把法律意识深化为内心信仰,转化为行为模式;要带头信法,领导干部信权不信法,群众也就会信访不信法。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养成凡事依靠法律解决的思维习惯;要带头护法,积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对那些法治观念淡薄、“拍脑袋”作决策、不作为、乱作为和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人和事,坚决实行“零容忍”。 “法治才能大治,严治方为真治。”昔日曹操为整顿军纪,曾“割发代首”,树守法之典范,“于是三军悚然,无不禀遵军令”;当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领域的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国家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国家 [摘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十八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新阐述。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首次在党的报告中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阐述、新要求。早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就要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从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到党的报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表明了决策层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立场,表达了决策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诠释,同时也是对中国是否坚持走法治道路以及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的明确回应。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按照法学专家的解释,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改革、发展、纠纷、维稳等各种相应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而“法治方式”则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设施、程序处理各种改革、发展、纠纷、维稳等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方法。由此可见,法治思维强调的是一种法治理念。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规则意识,这是在思想层面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法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准则。报告中说:“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人类社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经历了从人治到法治、从权力支配法律到法律支配权力的历史发展过程。法治作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治国理政方式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运用法治方式意味着执政者要时刻用法律标尺来考量自己的行为,这是在操作执行层面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 治国首在治吏,法治重在治权。“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中国的法治道路属于政府推进型,决定了领导层必须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运用“法治思维”、学习“法治方式”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对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要求。 二、制约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形成的因素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答案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2.5 1、民意如何汇聚并不是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2、《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 2.5 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3、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4、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2.5分) 得 2.5 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5、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现场办公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现场造成混乱。(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6、领导干部在视察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到各在其位、各谋其职。(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7、政府在做很多事情时不计成本,这与其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没有任何关系。(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8、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2.5分) 得分:2.5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9、从理论上说,只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10、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第2部分:单选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1、()报告中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 2.5 稳定能力。”(2.5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C 十七大 D 十八大 正确答 案:D 2、党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5 2.5 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考试复习指南答题第四章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第四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1、(单选题)依法行政是()的基础和保障。A.文明执法 2、(单选题)在依法治国不断深入的当今,行政机关()往往成为了行政权力运行中 的一大风险。 C.不依法决策 3、(单选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宪法始终、体现在各部法律之内。B.权力制约 4、(单选题)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先必须要(),深入学习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切实做到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C.结合实际 5、(单选题)下列关于职权法定的表述错误的是()。 C.非经法律授权,不得作出行政管理行为,超出法律授权范围,不享有对有关事务的管理权,否则都属于刑事违法 6、(单选题)()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内容和基本遵循。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7、(单选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C.共产党执政

8、(单选题)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载入宪法,明确规定“()”。B.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9、(单选题)行政机关的岗位职责来自于(),必须要牢固树立岗位权力清单意识,在想问题、作决策和办事情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切实做到依法尽职、依法行权。C.法律授权 10、(单选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D.权力清单 11、(单选题)1991年11月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世界公布了新中国第一份()的白皮书,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正面肯定了人权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 D.《中国的人权状况》 12、(单选题)()成为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抓手。 D.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13、(单选题)行政垄断指行政机关(),违法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违法指定特定企业从事特定业务、违法设置条件限制其他企业参与竞争等行为。 A.滥用行政权力 14、(单选题)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把()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C.法制建设成效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学习心得体会 十八大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党代会报告,说明了法治在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法治思维的培养必须作为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来完成。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而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中运用所法治思维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才能正确运用自己手中的职权,才能维护政府的威信。所以,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在政府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具体而言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体制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来引导,而目前我国的法律体制还不是很完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时代的需要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不同的法。但是,部门法与部门法之间、规章之间、行政权与司法权依然有许多冲突存在。这让法律变得复杂,于是学习这些法也会变得复杂。所以,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使相关法律更加清晰明了,给领导干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会更有利于领导干部来学习法律,从而明确自己的权与责,依法行政,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来做价值判断。 2、注重法律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依法治国的方略基本实现。而领导干部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当前很多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之风屡禁不止。这些现象都突显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亟待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相关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对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并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纳入领导干部的培训后的检测考核体系。完善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体系,通过专家面授和专家网上教学多种方法来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律学习,从法律理论上对领导干部实行武装,让领导干部将法治思维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以杜绝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3、提倡外部监督,尊重外部约束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除了自身的学习和自身的约束外,还必须有来自于外部的监督。领导干部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法律的监督对象。能否消除领导干部自身的特权思想,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效果。消除特权思想,领导干部就要坚持群众路线,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倾听群众的声音。利用外部力量来约束自己,把领导干部的行为都纳入在法治轨道中,这是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需要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共同的努力,共同去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完善的法律体系、系统的法律学习和外部监督是培养和提神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不可或缺的途径。

专题六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

专题六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 (一)教学简况 1.授课对象 高职大一学生 2.学时安排 课内6学时(第1节2课时,第2节2课时,第3节2课时) 3.教学目的 本专题的教学目的,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理念,初步理解权利与义务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等基本价值观念;了解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和特征和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 4.专题内容 专题六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第一节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三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5. 重点难点 重点: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依法治国的核心; (3)如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重要意义; (5)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和特征; (6)法治建设的基本关系。 难点: (1)如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怎样科学把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3)民主与法制的性质与特征的理解与把握; (4)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5)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1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即将开始一个新专题的学习。我们先来看案例“开胸验肺事件”。 【案例链接】开胸验肺事件 2004年8月河南新密市人张海超被多家医院诊断出患有“尘肺”,但由于这些医院不是法定职业病诊断机构,所以诊断“无用”。而由于原单位拒开证明,他无法拿到法定诊断机构的诊断结果,最终只能以“开胸验肺”的方式进行验肺,为自己证明。这个事件被称为“开胸验肺事件”。 开胸验肺事件始末 2007年10月份,X胸片显示张海超双肺有阴影;此后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其患有尘肺病。 2009年1月,北京多家医院确诊其为尘肺病。 2009年5月25日,郑州职业病防治所的诊断结果为“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 2009年6月,张海超主动爬上手术台“开胸验肺”。 2009年7月15日,媒体介入报道。 2009年7月23日,郑州市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否认公司有责任。 2009年7月24日,卫生部督导组介入。 2009年7月27日,确诊张海超为三期尘肺病。河南省新密市劳动局认定为工伤,张海超已开始申请伤残鉴定。 2009年7月28日,河南省卫生厅追究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新密市卫生防疫站等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郑州市委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 2009年8月,河南省卫生厅通报批评诊断出张海超“尘肺合并感染”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对其立案调查。通报称,郑大一附院在不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情况下,进行职业病诊断,违反了《职业病防治法》。此举迅即引起网络舆论热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称问责“开胸验肺”无助“制度尊严”,惩罚开胸验肺的医院是自取其辱。 开胸验肺事件影响 张海超,新密市刘寨镇老寨村村民。曾在当地振东耐磨材料公司上班3年,染上尘肺,但由于原《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用工企业“自证其罪”的规定,和职业病鉴定机构的瓶颈限制等问题,张海超在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且郑州职业病防治所也为其作出了“合并肺结核”诊断的情况下。无奈跑到郑大一附院,“开胸验肺”以求真相。2009年7月10日,《东方今报》独家刊发了记者申子仲采写的新闻《工人为证明患职业病坚持开胸验肺》。 随后,“开胸验肺”被网络疯传。在全国媒体的集中关注下,张海超被认定为“尘肺三期”,获赔61.5万元,张家的低保问题也于当时解决。 张海超事件引起了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0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劳动者求诊无门而被迫“开胸验肺”等情况,新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不得拒绝劳动者进行职业诊断的要求”。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这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敢担当,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刻理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主要内涵 法治,简言之,就是依法而治,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主要依靠法律这种普遍、稳定、明确的规范和规则,而不是法律之外的某些习惯和办法,更不是个人包括领导者的意志和看法。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时,根据法律规则认识和解决问题。其中,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

进行分析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方式。在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背景下,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必须切实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遇到问题找法的思维方式,养成解决问题用法的工作方式。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法治思维强调思维方式要符合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和逻辑,着眼于思想;法治方式强调各种措施、方式、方法和行为要符合法的规定性,着眼于行动。法治思维决定和支配法治方式,具备了法治思维,就会主动运用法治方式认识和解决问题。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体现,法治思维只有外化为法治行为、体现为法治方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会促进法治实践,法治实践又会激发人们主动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艰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利益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