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赵宜真 刘渊然与明清净明道教

赵宜真 刘渊然与明清净明道教

赵宜真  刘渊然与明清净明道教
赵宜真  刘渊然与明清净明道教

赵宜真(?—1382)与刘渊然(1350—1432)师徒是明代的著名高道,前者曾留有《原阳子法语》、《灵宝归空诀》、《仙传外科秘方》等多种著述,并得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为其作传,后者则曾“领天下道教事”①

并在《明史》中有传,又因高足邵以正领衔主编《正统道藏》而名垂青史。有关这两名高道,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以为他们身兼全真、清微、净明诸派之传;

②不过,以往学界的研究似乎多偏重于关注他们的“全真”与“清微”身份,而较少论及他们对“净明”的传承。以下试对两人的“净明”身份进行辨析,并由此窥探明清时期净明道与其他道派的融合情况。

一、赵宜真所传净明学说之来历

关于赵宜真的生平事迹,天启《赣州府志》、康熙《雩都县志》、雍正《江西通志》等江西地方志书及

一些道书多有记载,但诸书所记实皆是以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赵元阳传》作为蓝本。张宇初撰《赵元阳传》收录于其文集《岘泉集》中,文曰:

赵原阳,名宜真,吉之安福人也。其先家浚仪,宋燕王德昭十三世孙某仕元为安福令,因家焉。原阳幼颖敏,知读书,即善习诵,博通经史百家言。长习进士业,未几试于京,以病不果赴。久不愈,夜梦神人曰:

“汝吾道人,何望世贵?”父遂命从道,已而笃嗜恬淡,学益进。初师郡之有道者曰曾尘外,嗣诸法要,间有缺文,必考述尽详。复师吉之泰宇观张天全,别号铁玄;张师龙虎山金野庵,得金液内外丹诀。后复师南昌李玄一,玄一荐之师蒲衣冯先生,冯亦师野庵云。尝游白鹤山永兴观,乃西晋匡仙故迹,遂居焉。间以所授致雷雨、度精爽,皆有异感,闻者越千里走从之。会壬辰兵

兴,挟弟子西游吴蜀。暨还,游武当,谒龙虎,访汉天师遗迹。时天师沖虚公深嘉礼之,欲留不可,宫之学者多师焉。还至赣之雩都紫阳观,因居焉。凡道门旨奥,皆缀辑成书。或为诗歌以自警,犹以医济人,且绝交处,寡言笑,闻者愿礼不获。其高行伟操,为时所推慕,从游者益众。岁壬戍正月朔,谢众曰:“吾将逝矣,自今日始钥静关,慎无有干。”迨五月三日夏至启关,祝弟

子善自立,漱浴更衣趺坐。适县导诏至乐鸣,即书偈掷笔而化,雷电骤作,白昼晦冥。明日,官庶瞻敬者群至。门人哀德渊辈请以棺殓,肢体若生;既毕,汗出周浃。越三日,瘗观后之凤冈。久之,草净,鸟不巢。其徒则曹希鸣、刘若渊,犹入室焉。有诗词若干篇己行世,凡奥密言论则见诸法要云。③

上述地方志书所记大致与此相同,唯更加具体地指出了赵宜真从诸师所受

道法的名称,且一些人的名字略有出入,如《赣州府志》言:“师曾尘外,授清微诸法;师张天全,得金蓬头金液内外丹诀;又师李全,得白玉蟾之学。”④《江西通志》则言:“遂从尘外游,师李元、张天全,结茅匡山居之,于正乙天心雷奥、全真还丹之旨多所发挥。……其徒甚众,缵承道脉者刘渊然一人而已。”⑤《雩都县志》又言:“(邵)以正请于朝,乞作观以祀其师,朝廷允其

请,勅建于紫阳观之东,赐名…紫霄观?;景泰六年,赠…崇文广道纯德原阳赵真

人?。”⑥显然,志书所言“李全”、“李元”与《传》中“李玄一”乃指同一人物,而《传》中“刘若渊”实即志书所谓“刘渊然”。至于《雩都县志》所记于赵宜真仙逝之紫阳观附近勅建“紫霄观”一事,在其他文献中亦有记载,如明代王直《抑庵文后集》中有《紫霄观碑》文一篇,言赵宜真于紫阳观蜕化

后,其徒刘渊然曾“欲建祠塜旁,有志未遂,亦化去”,后来邵以正又“具其传道本末闻于上,而请以所赐金币作观宇”,终得皇帝许之并“赐名曰紫霄观”。在这篇应邵以正之请、为赵宜真而作的碑文中,王直具体地记载了赵宜真与刘渊然之间的授受情况:

时沖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衍教庄静普济长春刘真人渊然深究玄学、笃信力行,真人一见,以法嗣属之,

授以《天心帙》而语之曰:“此吾受之于师者也,人心即天心,欺心即欺天,故以…天心?标帙。凡日之所为,皆书帙中,不可书者则不可为也。”又尝示之书曰:“道法之要,不外乎此心,而道即心也、神也,我之主宰,一身开张,万法莫不由之。”盖使先明诸心,后乃尽以其道付焉。复语群弟子曰:“诚者,天之道,克诚则天地可动、鬼神可感。天心相孚,在一诚耳,其存诸中、行诸

外,显微无间,如此而济世利物,悉有明效,奇验不可殚纪。”⑦

赵宜真“以法嗣属之”

于刘渊然的这套“天心”及“克诚”之说,明显属于净明道的理论,如元代《净明忠孝全书》论“天心”言:

真君昔告我曰:“中天九宫之中,中黄太一之景,名曰天心,又称祖土,乃世间生化之所由,万理之所都也,其实只是混沌开辟之后积阳之气上浮盘亘,其广八

十一万里,是道理之主宰。世人身心功过被此光明之所洞照,纤芥圭黍所不能逃,散在人身中,谓之丹扃,所以曰人心皆具太极。一切善恶因果所不能逃,如影随形者,盖于上界实相关系故也。”所以学道者必先穷理尽性以致于命。明理之士,自己心天光明洞彻,自是不昧,言行自然不犯于理,丝毫碍理之事断断不肯为,只为心明故也。心明则知本性下落矣。既知本性,复造命

源;当是时,污习悉除,阴滓普消,升入无上清虚之境、极道之墟,水火风灾之所不及,方得名为超出阴阳易数生死之外。

净明大教,大中至正之学也,可以通行天下后世而无弊,紧要处在不欺昧其心、不斵丧其生,谓之真忠至孝。事先奉亲,公忠正直,作世间上品好人,旦旦寻思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不怍于心。当事会之难处,处以明理之心,处之

似庖丁解牛底妙手,处教十分当理著,步步要上合天心。只恁地做将去,夙兴夜寐,存著忠孝一念在心者,人不知,天必知之也。⑧

此外,《净明忠孝全书》又论“诚”言:

凡一意弗诚则非忠,一念不敬则非孝,学者能出忠入孝,由存诚持敬为入道之门,服膺拳拳,无斯须之不在焉,一旦工夫至到,人欲净尽,天理昭融,虚灵莹彻,自得资深之妙,亍以合天

地,亍以通神明,莫知其然而然,造夫大道之奥也,又何难矣!⑨

古者忠臣孝子,只是一念精诚,感而遂通。近代行法之士,多不修已以求感动,只靠烧化文字,所以往往不应。盖惟德动天,无远弗届,今此大教之行,学者真个平日能惩忿窒欲、不昧心天,则一旦有求于天,举念便是。⑩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赵宜真所授“天心”、“克

诚”之说实同于《净明忠孝全书》。此外,《天心帙》之“凡日之所为,皆书帙中”的形式,也与净明道所推行的“功过格”(11)相近。不过,赵宜真“以法嗣属之”于刘

渊然的净明学说究竟来自于何人?张宇初的《赵元阳传》及上述志书并未交代。清康熙时南昌青云谱朱良月、周占月等人所编《净明宗教录》则谓:

(赵宜真)从曾真人受

净明忠孝道法,间有阙文,

悉加订正,参考尽详。尤好济人,至于医药靡不研究,所注方论为多,有《原阳法语》行于世,深有功玄教。时净明之道久湮不行,今复大显于世者,实赖真人振起之力也。由是净明学者宗之,尊为嗣师云。(12)

这里所谓“曾真人”,显然即上述“授清微诸法”予

赵宜真的“曾尘外”。考诸道书,可知曾尘外乃自黄舜申、熊道辉、彭汝励以来的清微派宗师,名“贵宽”,称

“上清三洞五雷法师清微采访使臣”。(13)上述王直为赵氏所撰《紫霄观碑》亦言:“(赵宜真)往从郡之有道者曾尘外学得清微、灵宝诸阶雷奥,补其遗阙,发其旨趣。清微久不行,至是大显。”(14)又考元欧阳玄应曾贵宽所请而撰之《洞渊阁碑》,其文盛赞曾氏“离俗之志勇,褆身之律严,佩混元之秘章,茹抱黄之梵炁,诃而百灵集,禜禬而诸福臻”,(15)但却无只字与净

明道有关。由赵宜真最终“定居”之“雩都紫阳观”乃许真君的“行宫”,(16)可知赵氏属于逍遥山(西山)净明道系统,而南昌青云谱的朱良月等人则属净明道支派——“青云派”系统,故其编《净明宗教录》所述赵宜真之法脉传承难免有不准确处。所以,清末编印的《逍遥山万寿宫志》否定了《净明宗教录》赵宜真“从曾真人受净明忠孝道法”的说法,而是含糊地说道:

(赵宜真)从真君受净明忠孝道法、清微诸阶雷教,间有阙文,悉加参考订正。复师张广济,得长春邱(处机)真人北派之传。师李玄一,得紫清白(玉蟾)真人南派之学。至于医术,尤所研究,……由是净明学者尊为嗣师。(17)

《逍遥山万寿宫志》在此将“净明忠孝道法”与“清微诸阶雷教”并列而含糊地冠以“从真君受”,可能是因为其虽发现赵宜真“从曾真

佛教与道教在我国的发展融合及其碰撞

佛教与道教在我国的发展融合及其碰撞 摘要:佛教是外来文化它的发展对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促进道教的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形成对立统一的体系,共同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佛教、道教、发展、融合、冲击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上下五千年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由于各个时代的人们不同的追求而各种宗教也随之产生而得到发展。其中对我国影响比较有大的有道教与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产生及其发展 佛教对中国来说是外来产物,它起源于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它既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又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自汉武帝时代开辟对西域的交通以后,西域各国与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入准备了条件。佛教传入内地的最初年代以很难确定了。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一下面两种说法较为可信。 在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中,曾引用曹魏鱼豢所著《曹魏·西戎传》内容,其中有关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的记载。大月氏在公元前130年左右移居大夏,其实大夏已有佛教流传,大约公元一世纪时,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成为中亚一大强国,同时也是这一地区的佛教中心。所以,汉哀帝时大月氏王派人来汉地传授佛教,当然是可能的。

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流传更为广泛的是“白马驮经”的故事。居多种典籍(如《二十四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梦见的想必就是佛。”于是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在大月氏抄经42章,用白马驮回来,收藏于皇室图书档案馆“兰台石室”中。这一汉明帝感梦求法的记载也大体可信。后人在上述的是实基础上进行加工润色,于是就出现了“白马驮经”的传说。 总之,大约早在两汉交替之际,即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就以开始通过西域地区,逐渐传入中国内地。而在我国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诗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对当时京城佛教盛行状况的形象描述,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继东晋十六国长期分裂之后,南北朝的对峙状态有持续了160余年,这种局面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们的普遍提倡下兴盛起来的。宋高祖刘裕篡位时,曾有人建僧徒之口以符瑞劝进,故刘宋一朝对佛教始终十分尊重。在他们看来,佛教“近可以系心,退足以招劝”,既能够有效地收拢人心,宋文帝认为“若是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正因为有政府这样的支持才能使佛教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 道教的长生及其发展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总结 一、江南私家园林与明清皇家园林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二、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江南私家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三、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 1、虚实 从建筑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通透与隔挡、空间与实体。通透空间为虚,隔挡实体为实。在处理建筑造型时,应虚实分明,有主有次。比如留园的曲楼,上虚下实,实中带虚,虚中含实,但整体形象以实为主。而拙政园的远香堂则四面通透,以虚为主。在园林建筑设计时,应

根据主题和景致的需要决定建筑形象的虚实。实有实的好处,虚有虚的奥妙。 2、含蓄 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明代画家唐志契说,“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拙政园人口,通过一条狭小的弄堂,再经腰门,山石及树丛挡住视线,等绕过一个弯儿,才见到远香堂、荷风四面、见山楼等。 3、建筑的层次感 一是建筑群的层次;另一是单个建筑自身的层次,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倚玉轩是四面有廊等。这些廊增添了建筑的层次,当阳光射来,光影丰富,使建筑形象生动有致。而廊对于人的空间活动来说,则室内外之间多了一个过渡的层次,这如黑川纪章所谓的“灰空间”,人在廊里既在室内又在室外,在暖昧中产生情趣。其他表现建筑层次的手法还很多,如层前的平台、栏杆、硬石地等等,都能增加建筑的层次。 4、均衡 出自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对称是一种均衡,由于对称太严肃,所以园林中的建筑有许多是以不对称的形状出现的,如留园的明瑟楼与涵碧山房组合,一高一平,如画船荡于水中,虽不对称但同样给人平衡稳定的和谐之感. 5、变化与统一 体现在园林建筑上,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园林建筑的变化是基于统一的构造手法、材料组织等基础上做出的千变的排列组合,如廊,有曲有直,有直角转角,有斜角转角;有的有栏杆,有的有坐凳;有的两面空,有的一面空。再如屋顶,虽然都是木构瓦屋面,但形式却多种多样,有单坡顶、两坡顶、歇山顶、方攒尖、圆攒尖、多面攒尖等等,不计其数,平面形式有方有长,有圆有曲。 6、比例与尺度 是建筑造型艺术所特有的审美要素。比例强调的是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关系,尺度则关注的是建筑与人之间的尺寸关系。在江南园林中,亭台楼阁的大小都是依据人的活动尺度来确定的,所以建筑形象亲切宜人。其中网师园中的引静桥便是一例。小桥在彩霞池东南水湾处,呈弓形,体态轻盈,长2.4米,宽不足l米。与这一小巧的体态相应的是低短的石栏、抱鼓,而几磴石阶将桥面划分得细致有序,桥顶的圆形牡丹浮雕线条柔和,花形秀美,使人流连忘返。这里精巧的尺度是和其所跨的溪涧及江南婀娜多姿的佳人形象相和谐的。 四、私家园林建筑风格 含蓄是江南私家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江南私家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强调意境江南私家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

吴信玄道长道教义理在仪式中的运用和体现讲座综述

吴信玄道长《道教义理在仪式中的运用和体现》讲座综述 *导读:吴信玄道长湖北思源观吴信玄道长应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中心邀请,于2010年6月23日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 吴信玄道长 湖北思源观吴信玄道长应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中心邀请,于2010年6月23日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北楼414学术教室作题为《道教义理在仪式中的运用和体现》的讲座,讲座由曹本冶教授主持。讲座开讲之前,曹本冶教授宣读2010年度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的奖学金获奖同学名单,并举行了简短的颁奖仪式,由吴信玄道长为获奖者李亚同学颁奖。 吴道长讲座的框架分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道教核心的教理教义---道的信仰与神仙信仰 1、天人合一 2、仙道贵生

3、度人无量、积功累德 二、道教义理在仪式中的运用的体现 1、祈福科仪设置----人神沟通的程序(仪式的时间选定、地点的选址); 2、度亡道场的度人思想 3、科仪中的内用----人神沟通的方法(存思、密咒)、丹道的具体体现 4、仪式中音乐的作用(请神降真、调和阴阳、与神明交流) 在以上的框架内容之外,吴道长还针对学界对道教仪式音 乐的一些看法阐释她自己的观点,即研究道教仪式音乐的几个 误区: 1、道教仪式音乐的随意性(正一); 2、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关系 以下是吴信玄道长讲座的具体内容: 一、道教核心的教理教义 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即道的信仰和神仙信仰。一般出家 人出家都是为得道成仙,这是一个出家人最高的终极目标。道 教是讲道的,是以道来教化,与其它宗教的命名不一样。在中国,教是教化的意思。以道教化就是遵循天道,遵循天道则有

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

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 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来的理论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即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跟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 这个词本是出自于基督教会,当时教会把一部分属于教会控制的领土与权力转让给地方的世俗统治者,由是人们把这个领土与权力的变化,称之为世俗化。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世俗化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意义不再是仅是指向领土与权力的范畴,而是更多地指向宗教里面所出现的相对与世俗社会现象靠拢或所发生的有世俗内容的变化。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用除魅来形容现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趋势,他认为神圣性跟机械连带的社会控制机制在现代工业为主、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正遭受到侵蚀挑战,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共识与神圣性。 也就是说,宗教始终要与社会发生调适,否则宗教就不可能流传下来。历史已经证明,那些与社会调适程度高的宗教最后都流传下来,反之则在历史进程中最终衰落了。所以凡是属于与社会相适应的那部分内容,无疑就是宗教的世俗化现象。宗教世俗化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它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具有普遍性,并且伴随着宗教与人类社会互动,与人类社会一道前进。 在中国,道教通过对民众宗教意识、人生态度、处世之道等方面施加影响,强化对现世人生的注重,并在不断发展历程中强化家庭化、伦理的倾向,吸收儒家的伦理纲常,以鬼神信仰和巫觋方术与佛教相结合,渗透于中国民间社会,形成世俗道教。 世俗道教,以它显明的人间性,在许多方面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补充:斋醮祈禳,念咒画符,占卜扶箕,祈雨止风,相宅择墓等等道术流行于民间,满足了一般民众出于低等动机的福祸长生的愿望。道教在民间大行鄙俗的方术巫仪,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民众固有的迷信心理和低级宗教情绪:削弱了理性精神在民间的影响。它大肆宣扬发财、富贵,一人得道,泽及家人等等。这样使世俗道教在中国社会中有很大吸引力。在民众生活中,道教的祭鬼等活动并不罕见,求签问卦更属平常;从无处不在的鬼神仙长,无时不灵的法术符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1、佛教和道教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

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基督教,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四)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河图洛书等中。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大乘佛教,佛陀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孔夫子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易文化,

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

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 美讯在线网https://www.doczj.com/doc/2b4930177.html, 2008年 03月 13日 17:05 来源:互联网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此时期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之外,封建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作为日常聚会、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 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联。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尝为主的要求。 宅园多是因阜掇山,因洼疏地,亭、台、楼、阁众多,植以树木花草的“城市山林”。 在数量上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个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北方的北京,南方的苏州、扬州、杭州、南京。其中江南的私家园林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为此,苏州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文化古城扬州,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小园林已有百余处,为此,有“扬州以园事胜”的说法。由于扬州地处南北之间,它综合了南北造园的艺术手法,形成扬州园林具有所谓北雄南秀皆备的独特风格。从隋、唐开始,扬州由于经济繁荣,富商大贾麋集,文人雅士荟萃,对扬州园林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地处江南水乡的苏州,城市中水道纵横、气候适宜,植物繁茂,花草树木品种丰富,当地又产湖石,叠石掇山的技巧高明,造园条件特别优越,物资又很丰富。为此,富饶的苏州,成了官僚豪富掠夺和享乐的一个重要地方。明清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就成了私家园林的集中地,苏州的造林活动达到高潮,官僚地主争相造园,一时成为风尚,造园之风达三百余年之久,苏州也就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 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 如苏州拙政园,园中心是远香堂,它的四面都是挺秀的窗格,像是画家的取景框,人们在堂内可以通过窗格观赏园景。远香堂的对面,绿叶掩映的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的四周遍植腊梅;东隅,亭亭玉立的玉兰和鲜艳的桃花,点缀在亭台假山之间;望西,朱红栋梁的荷风四面亭,亭边柳条摇曳,春光月夜,倍觉雅静清幽。国内植物花卉品种繁多,植树栽花,富有情趣,建筑玲珑活泼,给人以轻松之感。 巧于因借是江南园林的另一特点,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借景的办法,通常是通过漏亩使国内外或远或近的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延仰,使人游来意无免有时也用国内有国,大国包小国,造成空间多变,层次丰富,这种园中之园,又常在曲径通幽处,在你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队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产生“迂回不尽致,云水相忘之乐”。有时远借他之物、之景,为我所有,丰富园景。 江南私家园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及地主经营的,比起皇家园林来可说是小本经营,所以更讲究细部的处理和建筑的玲珑精致。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室内普遍陈设有各种字画、工艺品和精致的家具。这些工艺品和家具与建筑功能相协调,经过精心布

武当道教教派一览

武当道教教派一览 武当道教教派一览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辨别。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致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其明显的门派辨别,应自南宋和金元对峙之时开端。分属全真、正一两大道派的全真派、上清五龙派、正一派、清微派等,长期在武当山传道授徒。这些道教派系固然教义有别,但在尊崇真武这一点上是共同认可的,而且不同水平的交融是其主流。 全真派 亦称全真教、全真道。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金大定七年(1167年)陕西咸阳人王喆,即王重阳创建。主张三教合一。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祖先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该派主要典籍有《道德清净经》、《船若心经》、《孝径》等。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汪思真来武当山五龙观开山传宗,授徒百余人。 正一派 亦称正一道,是道教符箓各派的总称。原为五斗米道,东汉末张陵所创,后尊张陵为天师,故亦称“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后嗣张与材为“正一教

主”,总领三山符箓,即龙虎山、阁皂山、茅山。尔后但凡道教的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该派汉末后传入武当山,明代曾为武当山的主要道派。 上清派 东晋时创建。起初传播于江南一带。自陶弘景以后,该派主要在江苏茅山地域活动,故亦称“茅山宗”。上清派以《黄庭经》为主要内修理论,称《大洞经》、《雌一五老宝经》和《太上素灵大有妙经》为“道者三奇”,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北宋时,武当山就有上清玉仙观,但由于典籍埋没,北宋以前上清派在武当山的传承状况,无可考。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茅山清真观道士孙寂然登武当山,兴复五龙诸观庙宇,以上清五雷诸法传授弟子,擅长符箓驱邪,遂构成“五龙之派”,该派以武当山五龙观为主要传授活动场所,所以也叫“上清五龙派。” 清徽派 是宋元民间影响较大的符箓派系,主要从上清派演化而来,自谓其符箓道法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徽为名。张宇初《道门十规》称:“清微自魏(华存)、祖(舒)二师而下,则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诸师,传衍尤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舜申)所衍”。宋元时

佛教和道教区别

佛教和道教区别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佛教和道教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基督教,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道教正一派365问

道教正一派365问 道教正一派365问 1、什么是道教? 道教以黄老之“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度人经》等为主要经典。“道”者,天地之源,人性之本,万物之根,仁德之质,自然之理;“教”者,传授、引导之意。“道教”,就是净化心灵之教,道德之教,真理之教。 2、我国道教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道教的形成至今已有1900余年的历史。创立者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在鹤鸣山、青城山等地设立24治,标志着道教正式形成教团组织。后来张角在河北创立了太平道,但是并不是正统道教教团。公元4世纪以后,在一些杰出人物的努力下,道教在科仪、组织、经典、理论等方面都开始走向成熟。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道教又不断分出各种派别,遍布于中国各地。道教主要流传于汉族的民众之中,在一些少数民族如白、壮、纳西等族中也有流传。中国以外如朝鲜、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也有广泛的传播。

3、为什么说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 道教不仅为汉民族所信奉,也为许多少数民族所信奉。道教在其产生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许许多多传统的思想文化都汇集在道教文化当中,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道教的内涵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之中,因此,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道教对人类社会有哪些贡献? 与其它宗教相比,道教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其讲述真理和人性的方式不同,使学者认识和实践真理的方法不同,道教的最伟大之处,是重视生命的可贵,认为天人合一,遵循人与自然地和谐。并阐明了道德(精神文明)的本质,为人类社会和万物的和谐,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5、什么是道教三祖? 道教思想起源于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道教教义奠基于老子,故以老子为道祖;教团建立始于张陵,以张陵为教祖,是谓道教三祖。

江南私家园林分析

建筑设计与理论结课论文 ——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手法浅析 摘要: 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诸多方面影响了此时期的造园艺术。私家园林作为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局、构思、选材及对构景要素的处理上又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而此时期的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富庶而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江南等地,本文主要通过例举一些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布局及建筑风格等方面来论述其造园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江南私家园林; 造园艺术;形式手法;意境格调;细节处理 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 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些造园艺术手法,是应当特别加以指出和学习的。 1.形式手法 1.1相地 早在明代计成就在《园治》中关于选点提出“园林惟山林最佳”“自成天然之趣”,在郊野则“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在江湖则“深柳疏芦”之际,最宜建造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则是以“城市地”求“江湖地”。综观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大多并非选址在“山林地”,但都力求通过造园手法来使自身扬长避短。对于周围自然景色较佳的园林而言,则要追求在相地较好的基础上追求自身既能成为自然风景的观赏点,又可和整个园区互相辉映,相得益彰。选点时大多私家园林是建在院内自成天地, 以自然景物的观赏点为对象。如拙政园的“见山楼”(图1),则是以对面假山为观赏对象。沧浪亭内的“看山楼”(图2),则是以园外远山

略谈道教格言警句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

略谈道教格言警句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留传有许多格言、箴言、警句,均言简意赅,含义深刻,给后人以很大启示和鼓舞。如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东坡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近代人王芸生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道教格言更是丰富多彩,蕴涵广博,幻化无穷。如老子《道德经》中“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格言,多少年来,流传广泛,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之一,因而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李约瑟先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教,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格言是道教文化的精华之一,其内容广博,包涵深邃无穷的智慧,闻名世界并被译成多国文字的道教主要经典《道德经》,可以说字字珠玑,句句格言,放射着耀眼的哲理之光。道教的《南华经》、《黄庭经》、《抱朴子》、《悟真篇》以及吕纯阳、王重阳、丘处机、马丹阳等祖师语录和《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等,均包涵着极为深厚的道教智慧语典。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哲理与人生”、“为人与处世”、“养生与修真”、“劝善与良言”、“戒律与修持”、“生态与环保”等诸多方面,其中许多格言警句,早已成为至理名言流传至今,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深刻启示。 一、哲理与人生方面道教经书中有很多有关人生哲理的格言。如《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格言就是指导后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从最初开始,从小做起。比如要培养一棵粗壮的大树,就必须精心育苗加以培养,建造一座高楼,应特别重视打好牢固的地基,即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要走很远的路程,必须从第一步开始,还要坚持一步步地走下去;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善始,从一点一滴做起。今天,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博士、教授、院士等等,都是注重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开始的,及时发现他们的特长和天份;从小对他们进行因才施教。当今走红的歌星、武术精英、体坛名将、作家、发明家、高科技人才等等,都并非一步登天,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民间谚语历来就有“人看积小,马看蹄爪”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道教关于哲理方面的格言极其丰富,如《道德经》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等。又庄子《南华经》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巍阙之下”。又《阴符经》中“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等等,这些哲理玄奥精深,包涵道教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启迪着后人对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人生的感悟。 二、为人与处世方面在《道德经》、《南华经》、《功课经》、《淮南子》等,均有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格言。如《道德经》中“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启发后人为人处世不要计较得与失,功与过,名与利,如果你是诚心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人,扶持人,毫不考虑自己所做的将会有什么好处,将反而深受其人钦佩,受人崇敬,得到好报。道书中在指导人们为人处世方面的格言非常丰富。如《道德经》“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功课经》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淮南子》中“积爱成福,积怨成祸”;《庄子·在宥》中“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合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悖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等等,这些至理名言,内容丰富,均对教育启示后人在为人世处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养生与修真方面在《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悟真篇》、《坐忘论》、《性

从仪式的角度解读道教

◎ 国际视野 从仪式的角度解读道教* [法] 劳格文著 蔡林波 李 兰译 内容提要:劳格文在熟稔审视西方道教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如何解读道教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道教仪式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以及人自身的整体认知、经验及精 神诉求,因而从仪式的角度来观察、诠释道教,可以更准确、深刻地把握道教的本质, 并可以此来反观西方宗教文化传统。这一思考,反映了西方汉学界在道教研究视角和方 法论上的转换。 关键词:仪式 道教 劳格文 译者简介:蔡林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师;李兰,上海市道教协会。 道教是什么?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的宗教;更确切地说,它是中国人关于宇宙的宗教。在本人看来,的确如此!但是,从古到今,对于道教是什么这个问题,人们的争议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譬如,在佛教徒们看来,道教简直就是佛教的复制品。他们认为,道教窃取了佛教的术语、仪式、组织制度等等。事实上,除了对于苦难人生的深邃思考和崇高的解脱伦理观念之外,对于佛教中其它所有的东西,道教几乎都统统照收。 不过,道教徒尽管从佛教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他们还是一直致力于追求长生不老,并视之为完美的至善境界。为实现这一目标,道士们还坚持修炼一种古老的性交仪式——房中术。很明显,道教与儒家有着不同的传统。可以说,道教是脱胎于道家哲学的一种宗教。道家尽管属于非官方正统性的思想流派,但早在东汉之前,伟大的道家哲人老子、庄子已经获得了社会普遍认同。至公元三、四世纪时,一些玄学家和神秘修炼术士非常热诚地奉行老庄思想,并积极捍卫和提升了老、庄及其思想的文化地位。另一方面,道教徒则借助虚构的符号(指道教的“符”;译者注)和谶语的手段,首次成功地介入进到了“正统的(儒家传统)历史”中。而儒家学说在此后的400年,则几乎完全沦落成一种“保持缄默”的状态。这时期的儒家也不象它后来那样,总是强调:道教是迷信;以及更坏的说法是,道教具有政治危险性,因为它往往误导民众,而且在有的时侯,甚至还去诱骗皇帝。 现代的汉学家和传教士们普遍认为,道教确实与社会中的普通民众有着密切关联。譬如,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汉学家(如孙克宽,金仲枢等),他们曾经收集了许多零散的历史资料,通过整理分析,揭示出了历史上一些曾经被隐没但确实发生过的政治运动事件。他们发现:这些政治活动大多数都以悲剧告终,而道教在这些政治事件中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另外,一些传教士们曾经深入考察过中国人日常生活及细节,他们发现:参与这些政治事件的组织成员,缝制的衣服与道教徒穿的服装一样。这马上令我想到一本题名为《中国的迷信研究》的书,其中揭示的就是这种情形。毫无疑问,《中国的迷信研究》是此类书中最出色的一部著作。该书作者为法国著名汉学家亨利·杜瑞。他并不是一名传教士,而是一位人类学家。尽管他事业之初是一位欧洲自由论的坚定支持者,最终却受 * 译者注:本译文节选自劳格文(John Lagerwey)《中国社会和历史上的道教仪式》(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一书导论部分第xi-xiv页,原文标题为“道教是什么?”(“what is Taoism?”);本译文系朱越利主编的《道教学译丛》项目阶段性成果,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401。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对自然之景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鲜明格调,成为了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江南私家园林以其独特的清雅秀丽,通透轻巧,成为了清代造园艺术的精华,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关键词:清代江南园林造园山水情趣叠山理水空间感 (一)清代江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园林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私家园林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而在江南,苏杭则更为集中和突出。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经中前期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治理,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就文化艺术方面来说,清代总体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传统,而且获得了很多长足的进步。但在这一时期虽然崇尚文学,由于清政府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和言论,因此很多文人更多地醉心于园林艺术中,使得大量的园林著作及美学思想问世,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艺术家”。例如:计成的《园治》,李渔的《闲情偶记》等。 江南私家园林发展至清代,以其浓郁的诗画风情和精湛的造园工艺,成为我国园林史上的一个鼎峰。 (二)山水画情趣与文人气质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古典园林就开始定性为山水园。绘画、诗歌和文学影响了造园艺术。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的直接和深刻。山水画的审美态度和理论,甚至决定了园林艺术的外在形态、发展走向,特别是宋朝以来的造园家将诗画情趣巧妙融进园林中,也使得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很好地融入了山水画“外师造化,内发心源”的原则,展示出设计者崇尚自然地内心世界。 明代文人茅元仪在观赏其友的影园后说:“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意思是说,此园就是将画中的景物再现于现实中。其实当时的很多文人都有与茅元仪一样,常常参与园林的设计与建筑,并且,将山水画的意境构思、美学理念、意态风格乃至线条色彩、技法手段等都运用进来,体现了“师造化夺天工”的写意特点。 走进江南古典园林,一种具有避利恬静,浪漫飘逸的文人气质形态便映入眼

道教宫观主要教职任职办法

道教宫观主要教职任职办法 (2010年6月23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10年10月22日公布) 第一条为了加强道教教制建设,促进宫观管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的相关要求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主要教职指道教全真派宫观方丈、监院,道教正一派宫观住持。 第三条担任方丈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二)信仰坚定,品行端正,戒行精严,品德服众; (三)须受满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 (四)年龄40岁以上,出家二十年以上,身体健康; (五)熟悉道教全真经典科仪,具有较高的道学素养,能够讲经说法、主持法务活动。 第四条担任住持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二)信仰坚定,品行端正,戒行精严,办事公道,品德服众,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三)须经授箓,领受法职,盟证道位; (四)年龄30岁以上,入道十五年以上,身体健康; (五)熟悉道教正一经典科仪,具有较高的道教素养,能够讲经说法、主持法务活动。 第五条担任监院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二)经道教协会认定资格并按规定在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的教职人员;(三)信仰坚定,品行端正,戒行精严,办事公道,品德服众,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毕业于中等以上道教院校或具有同等道学水平; (五)年龄28岁以上,出家十年以上; (六)具有较高的道教素养,能够讲经说法。 第六条方丈的职责: (一)弘扬道法,传承戒律; (二)度世演法,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 (三)督察本宫观管理组织的行为。 第七条住持的主要职责: (一)组织开展教务活动,主持宫观事务; (二)弘扬道法,纯正道风,引导道教徒提高自身素质; (三)贯彻执行宫观规章制度,加强宫观管理,搞好宫观自养; (四)负责保护好宫观文物和建筑设施,维护宫观周围环境; (五)依法维护常住和宫观的合法权益; (六)引导宫观积极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弘扬道教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 第八条宫观礼请方丈,须由宫观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提名,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由中国道教协会核准并报请国家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完成备案程序后,方可举行升座仪式。 第九条宫观选任和礼请住持,应坚持民主协商、选贤任能的原则,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由该宫观前任住持或该宫观民主管理组织提出人选,经当地道教协会审查后,提交该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风格分析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风格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逐步进入成熟时期,由于自然,人文等个方面因素,使得江南私家园林在造园艺术方面有独特的风格特色,这些风格特色在空间布局,建筑营造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艺术的一部分,对世界园林的进步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达到了鼎盛,兴盛的造园活动和精湛的造园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主要讨论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由于其区位地形,气候水文,经济,教育,宗教等人文环境等的影响,造成其造园手法在园林布局,建筑营造,景观组织等各方面的突出风格特色。 一、形成明清私家园林造园风格的影响因素 (一)区位因素 江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南北之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明清时期,江南成为文人荟萃,经济昌盛的核心地区,此时的江南私家园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江南园林的造园风格融汇了南北的造园精华,为康熙,乾隆皇帝建造皇家园林提供了素材。

(二)地形因素 中国辽阔的地域面积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产生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资源,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江南地区平坦的地势,发达的水系,优雅的自然环境奠定了江南园林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 (三)气候水文因素 江南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因此在造园时注意了园林与气候的相呼应,考虑了夏季的通风排水和冬季的保温节能。 (四)文化因素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是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艺术氛围浓郁,这为江南园林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文学,戏曲,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江南园林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五)经济因素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全国工商业的中心,为江南园林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六)宗教因素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高度的君主专制,对宗教有严格的管理,佛教和道教思想理论退化,政府限制不合理,而儒教作为政府附属组织而得以发展。江南园林的造园技巧在

道家学说的核心

道家的核心思想(1) 一、道家学说渊源 道家学说由老子开创。老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任周藏书室史官,著《道德经》,凡五千字,作为经典传于后世一,后自杨朱、尹文、慎到、田骈等人发展了老子思想,他们把自已的道统源头上溯到黄帝,由于他们俱游于齐稷下学宫,故称稷下黄老之学.再后,庄子秉承道家思想之主流,成为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因此道家学说又称老庄之学。,黄老之学与老庄之学是有Ⅸ剔的,前者所关心的是如何把握和应对人世问的祸福利弊,后者则追求的足如何摆脱现实束缚以求精神上的趟脱。本章所探讨的是黄老之学的道家学说,并且以《道德经》中人本管理思想为主耍硼‘究内容。 据《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蘑大的贡献,足中华民族的祖先。相传《黄帝内经》和作为《易》之一的《归藏》为黄帝所作。这些典籍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把人类对外在事物的崇拜转变为对人本身的崇拜。黄帝的《归藏》“易”,以坤为首卦,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表征。古人在直观的观察中,认为女性在人类繁殖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人类出于此而归于此。坤为女为女阴,坤为地为地母。地、母、女相对于天、父、男来说,属于阴性;相对于天、父、男的刚健来说,属于柔顺;相对于天、父、男的自强不息来说,就是自然无为。后米道家受黄帝《归藏》“易”的阴柔文化思想传统的启迪,发挥贵柔尊阴的思想,崇尚自然无为,继承黄帝道统。 道家创始者老子从女性生殖崇拜而推及天地万物的产生和成长。从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出发,本着天人合一、国身相同的观点,力图用自然法则来论述治国养人之道,寻求能使国家太平长治、个人成功长生的方法。不论是治国还是治身,都是人之所为,都足有规律可循的。如《道德经》第一章所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表明了天、地、人三者,人是最重要的;同时也表明了老子对经验的自然、社会、人生现象本质的探索。从人出发,又回归到人,并以成道为对人的终极关怀,道贯天、地、人则是道学的核心逻辑结构。显然黄老之学一脉相承,而且人本思想存老子那里得剑更深刻的表达和全面的发展。 二、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所谓道家学说,是以黄老之学的发牛、发展、演变为对象,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其核心思想为“道”。以道贯大、地、人为核心,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自然和合一体为目标,并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一)“道”的含义 春秋时期,道家学说在自然性和人为性、术性与哲学陛的激烈冲突中,老子的道。¥:表示人类哲学的自觉,即对于经验的自然、社会、人生现象背后的所以然的探索。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足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际二,这种意义:的道也是可名的。然而老子说的道不是“常道”或“可道之道”,而是那种揭示事物之问必然联系的本质东西,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因此,酋‘先,道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相对于有形、多变、可名的存在。无,一定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事物内部的本质,它寓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法则和规律。它不可能被感觉,却可以被理性所认识;不可能被改变,却可以被遵循和利用。其次,道是朴。朴有混浊之义,既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无常形常态而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客观存在。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德经》)。朴有真之义。“返朴归真”,在这里朴与真同义,是真实的东西又是具有真理性的道理。朴有本之义。朴是事物之本,“朴散,则为器”(《道德经》),朴从根本上构成现实的万事万物。再者,道法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形成,其本源,其真理,不是有意识地、人为地产生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而是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所以,“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实际上没有任何不做的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老子为什么要创立道家学说,道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理世平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