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正义论争_一种科学史的视角_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环境正义论争_一种科学史的视角_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环境正义论争_一种科学史的视角_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环境正义论争_一种科学史的视角_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27

PYHXK 环境正义论争:一种科学史的视角

———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黄之栋

黄瑞祺

[摘

要]本文从科学史的视角,运用科技与社会研究中的争议研究法,把环境正义的实证研究当成研究的标的,依照其

所使用的分析工具与方法,分为三波不同的研究浪潮。在分析了环境正义实证研究的三波浪潮后,作者发现,环境(不)正义的范围与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的。在第一波浪潮里,科学证据显示收入与种族在美国全国范围内都起着作用。进入第二波浪潮后,虽然研究者依然承认收入与种族的重要性,但却宣称环境不正义只是地方性的问题,而非全国性的议题;除此之外,此时的研究者还强调转变研究方法与观察重心的重要,这使得环境正义研究由结果取向转变到过程取向的研究上。到了第三波浪潮时,种族议题完全被逐出研究范畴之外,即便这波研究者承认收入影响了地方层次的场址选定,但却强调因为整个研究尚不完备,因此纵然是高质量的研究,也不应该在决策过程中讨论。总的来说,环境正义运动已经越来越难从科学社群中获得奥援了!本文强调,纵使我们可以在短时期内忽视科学证据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没有科学作为运动的后盾必将减损运动的正当性。[关键词]环境正义;科学知识;邻避;科技与社会[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0)04-0027-16

[作者简介]黄之栋(1977—),男,台湾人,英国爱丁堡大学社会暨政治学院(Schoo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tudies )博士,现任职于台湾交通大学通识中心环境史研究室,主要从事环境正义、科技与社会、左翼思想等研究;黄瑞祺(1954—),男,台湾台北市人,社会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欧美社会政治理论、全球化及生态社会学等研究。(台湾台北

11529)

[收稿日期]2010-06-30

The Debat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a Historical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search

■Chin-Tung Huang

Ruey-Chiy Hwang

Abstract:After scrutinising the history of empirical environmental justice (EJ )researches,three successive waves,we argue,can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scale of analysis,statistical methodologies,and most importantly their common focus.By observing scopes and contents of scientific evidences,we conclude that the support of sciences for the EJ movement is getting weaker than that of before.Broadly,both races and incom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n the national scale in the first wave.However,despite races and incomes still being important,no American nationwide evidences can be found in the second wave.Moreover,researchers of this wave argued that people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nt in discrimination,rather than the fact of exposure.Finally,races were totally excluded from considerations of the third-wave EJ researchers.Although re-searchers still considered that the correlation of incomes can be found in a small scale,because of the immaturity of empirical EJ researches,none of them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policy decision-making process.In sum,the evidence that can be adopted to support the EJ movement was growing less and less.Even though the science is no longer a “reliable friend ”,the question is that “can we promote EJ without the support of sciences?”.We suggest in conclusion that it would be a serious mistake to discount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since the EJ movement still needs science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ally or

28PYHXK

“really ”necessary way to foster an equal distribu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After all,the final goal of EJ movement is to find a solution,rather than simply to prove the fact of injusti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justice (EJ );scientific knowledge ;NIMBY ;STS

一、绪论:环境正义的社会建构

自1980年代后期以降,人们开始注意到,尽管大家都希望享受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饮水与良好的环境,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有些地方空气污浊难耐,有些巷口脏乱不堪,更有些土壤受到工业废弃物的严重污染。

很显然,虽然大家对自身所处的环境都有所期待,但环境损益(“goods ”and “bads ”)却绝非平均分配,社会中往往有一群人承担了不成比例的环境风险与危害。

为了描述这种不成比例的风险承担,论者创建了诸多环境正义相关用语,如环境种族主义、环境公平等;也开始了一连串的调查与研究,希望借由提供正确的环境信息,来促使政府正视这类由环境负荷不公正分配所产生的社会问题(Maples ,2003;石山德子,2004)。在社会运动工作者致力增进民众对环境正义的理解与社会学家钻研环境不正义的前因后果之下,环境正义的概念渐渐为大众所理解,环境正义运动也随之如火如荼地开展。

总的来看,环境正义的研究可大略区分为传统的“权利取向的理论研究”

以及“实证取向的科学研究”这两大类别(黄瑞祺、黄之栋,2007b;2007a;2007c )。其中,理论性研究从法学与哲学的角度切入,分析少数族裔的环境权,论者希望经由厘清正义的本质,来对抗不公正的风险分配;与之相反,实证取向的研究则为风险与危害提出了证据,并对风险与健康问题的关联提供了因果解释。

由于环境正义运动有上述两条主线,因此呼吁有关当局正视环境不正义的事实,就成为运动推行时最重要的口号。这也使得各方纷纷对“权利/事实”存在与否及其意义为何的问题提出解释,并

对此展开角力。

本文运用科技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

简称“STS ”)中的争议研究法(study of controversies ),

把整个环境正义的研究看做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探讨环境正义议题被“问题化”的经过。通过这种微观(micro )的讨论,我们希望揭开隐藏在实证研究中的各种“价值”,借此说明传统权利研究的限制,进而为未来的研究提出新的方向。

为达成此一目的,本文首先对环境正义进行初步的定义,接着从环境史的角度回顾美国环境正义实证研究的三波浪潮,借以厘清三波浪潮中的争议点,最后再回过头来检讨环境正义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并对当前的环境正义运动提出建言。

二、环境正义的初步定义

由于受到环境正义议题的挑战,过去30年来社会正义与环境运动这两大社会运动开始反思自身的定位,并试图以结盟的方式来响应环境正义运动所带来的冲击。自1980年之后,

各种以追求良善环境(decent environment )为名的运动在美国四起。在环境运动的刺激之下,美国政府与各研究机构纷纷开始探究环境损益是否公平分配的问题。在多项研究环境负荷分配的调查报告出炉后,人们发现:美国各州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场址,大多座落于有色人种或低收入社群聚集之地。自此,美国境内环境不公正的问题开始受到各方重视,并迅速发展成一个政治问题。由于造成环境负荷的废弃物处理设施有往少数族裔或低收入小区集结的现象,因此被论者冠上“环境种族主义”与“环境不公正”等词语加以严厉批判(户田清,1994;黄

环境正义论争:一种科学史的视角——

—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瑞祺、黄之栋,2007c;图1)。

由于环境正义的概念试图结合传统的环境运动,并同时追求公民权的行使与社会正义的实现,因此此一议题的焦点主要锁定在环境问题中的种族歧视与经济歧视上。从消极的角度来看,此一运动的推广必须以揭露环境风险与成本的不平均分布为开端,进而要求消除这些不公正的分配。然而,揭露环境负担的不平均分布只是环境正义的消极面而已,就其积极面而言,主张处于相对弱势的族群也具有共享良善自然环境与天然资源的权利,成为环境正义的另一重心(Hofrichter,1993;Brulle and Pellow,2006)。因此,环境正义下的权利概念,既包含了消极防止种族主义与经济歧视在环境议题中再现的侧面,也同时蕴含了积极保障弱势族群在环境上各种权利的内容。

三、环境正义实证研究的三波浪潮

虽然理论家从积极与消极两个面向来阐释环境正义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环境正义一词中有“正义”二字,几乎没有人会说自己“反对”环境正义,也没有人会明目张胆地否认少数族裔的权利需要保护。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说服群众乃至政治人物,让他们了解环境(不)正义是一个值得关心的议题。对此,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具体“证明”社会中有环境不正义的存在。

和其他环境理论一样,环境正义运动讲求以科学证据来强化论述的正当性。这类与环境正义相关的实证研究,多运用统计方法来计算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空间分布,并借此推导出不同族群或收入阶层间的环境损益分配。

(一)第一波浪潮:政治动员力的取得

1.环境正义运动的起源

几乎所有环境运动的研究者都赞同,美国的环境正义运动一直要到1980年代初期才算正式兴起。环境正义运动的诞生可追溯到198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华伦郡(Warren County)所发生的反对有毒废弃物掩埋场运动。当时,华伦郡住民与周边各郡的居民联合起来,反对多氯联苯(PCB)的废料储存设施在当地兴建。由于华伦郡是北卡罗来纳州最穷困的郡之一,加上当地居民的结构以黑人居多,当时参与抗议的住民们认定,这个PCB 废弃物处理设施的选址与兴建必定和当地的种族构成有关。居民相信州政府与掩埋场看准了当地黑人社区缺乏政治影响力与动员力,因此才有针对性地把垃圾场兴建在该处。不但如此,民众也多认为掩埋场的兴建以及随之而来的毒物入侵,不只会对住民健康与当地生态环境有所影响,这种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选址方式,无疑也对黑人的民权造成了严重危害(Ringquist,2006;McGurty,2000;Melosi,2000)。

虽然华伦郡的反对运动最后以警民冲突与多人被逮捕收场,并没能阻止该废料储存场的兴建,整个运动看似失败,但这个事件却引起了美国民众与政治人物对环境风险不平均分配问题的重视。代表华伦郡地区的民主党籍议员Walter E.Fauntroy在抗议事件发生后,随即建请美国国家统计局(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简称“US GAO”)调查美国境内大型掩埋场的分布情况。

2.结果取向研究的兴起

资料来源:参考Buzzelli(2008:3)

图1社会地位与风险分布的关系图

29

PYHXK

30PYHXK

2010年第4期

①既然新垃圾场设在黑人区的比例下降了,

为什么黑人住到垃圾场边的比率还会增加呢?原因之一,可能来自人口的流动。换言之,有更多黑人移住到了垃圾场边。这种自愿性的迁徙算不算是一种环境不正义引起了争论,下详。

美国国家统计局选定了4座位于美国西南部的大型掩埋场,并收集了各场周边半径4英里内的人口构成资料。他们的研究发现,4座掩埋场中有3座座落在周边黑人居民比例超过五成的地区(具体的数字分别是52%、66%和90%)。对照这些处理设施所在各州的人口构成情况,黑人只占总人口比例的20% 30%。这些垃圾场的分布明显偏向黑人聚集之地。除此之外,1983年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同时也发现:在这四个场址的周边有26% 40%的人生活在贫穷线(poverty line )之下,可是垃圾场址所在的州却只有12% 19%的人生活水平未达此标准。因之,美国国家统计局认定有毒废弃物处理场址与种族和收入之间存在着高度关联(表1)。

进入1980年代中期后,第一波研究浪潮涌现。以整个美国为范围的大规模量化研究文章纷纷在此时发表。这个时期的研究重心锁定在探讨“有毒废弃物是否有不平均分配”的问题上(Williams ,2005)。由美国联合基督教会所组成的族群正义调查委员会(United Church of Christ Commission for Racial Justice ,简称“UCC ”,1987)的成立被认为是此一时期的里程碑。

UCC 将自己的研究定位为“第一份涵盖美国全国的全面性报告”

。在研究了全美415个仍在使用与18164个已经关闭的商业用有毒废弃物处理设施后,他们发现这些设施的场址分布显示了强烈的种族歧视倾向,更为严重的是整个美国都有同样的问题。UCC 总结道:种族是这些掩埋场选址

与建厂最重要的指标,而全美各地都展现出这种沿着种族开展的环境不正义。UCC 的报告建请美国环保署(US EPA )优先清除这些位于少数族裔社区附近的垃圾场,同时也呼吁美国总统尽速制定相关行政命令,让美国环保署辖下的环境公正办公室(Office of Environmental Equity )尽速成立,以促进环境公正的推展。

UCC 的研究不只是美国第一份大规模的环境正义研究报告而已,该报告使用的“邮递区号标定法”也成为日后研究的典范。简单来说,UCC 的研究利用美国邮务系统所提供的五码邮递区号来标定研究标的(场址),接着再以这个邮递区号为中心来收集邻近居民的人口与收入等信息,最后再把这些收集来的资料与附近没有相关场址的居民数据加以比对,以确定场址、所得与人种等变量间的关系,并借此推断有无环境不正义(图2)。

在第一篇报告发表的7年之后,UCC 又发表了一份新版的追踪报告。

他们惊讶地发现,相较于1987年的情况,1994年的环境不正义问题非但未获解决,反而日趋严重。垃圾场设于少数族裔社区的比例由原来的25%增加到了31%。

虽然这份追踪报告显示出少数族裔住在垃圾处理场旁边的可

能性增加了,但它也同时发现,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间,新设的垃圾场位于少数族群的比例由52%降到33%。换言之,少数族群住到新设垃圾场旁边的可能性显著降低了,因此从长远来看,环境不正义的问题还是有持续改善的征兆(Carr ,1996;Goldman and Fitton ,1994;图3)。①

3.环境正义问题的种族化

UCC 的研究报告发表后,

为数众多的量化研

31

PYHXK

环境正义论争:一种科学史的视角———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②在实证研究中,

研究者先确定了场址所在,然后再确定这个场址旁边住的是哪些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之后连载的文章中进一步分析。

③由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版的环境正义研究希望知道全美各地的废弃物处理场比较倾向设在哪里,而不是专注于一个个个别的场址研究。

究采取了类似的邮递区号标定法,并将焦点锁定在城市与州等不同层次之上。

总的来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肯认了少数族群与贫穷阶级比白人或中产阶级更可能暴露在环境风险中。值得玩味的是,纵使这个时期的研究显示“收入”与“种族”都可能影响环境风险的分配,但此时的环境正义

101km

1km

资料来源:改绘自Ash ,Boyce et al.(2009)

图2

环境正义的实证研究:人与场址间的关系②

图3

美国废弃物处理场分布图③

Los Angeles.CA

Chicago,IL

Houston.TX

Atans.CA

Detroit.MI

Boston.MA

New York.NY

Philadelphia.PA Washington D.C

ZIP Codes w /commarcial hazardous waste facilities Major City

Hawail

Map Prooucedby

Canasinc

ZIP Codes w /commercial hazardous

waste facilihes and above -average percent people of color (national average for all ZIP Codes is 14.4%)资料来源::Goldman and Fitton (1994:7)

San Francisco.CA

2010年第4期

运动却独把“种族”当做运动的重心。因此,当时环境正义运动高举的旗帜是“终止环境种族主义”,而不是“终止环境不正义”(Williams,2005)。一时之间,控诉“环境种族主义”(environmental racism)成了最响亮的标语。Pulido把这种只以种族观点来推展环境正义运动的现象称作“种族化的环境危害”(Melosi,2000;Yamamoto and Luman,2001):种族主义[的解释]为何比强调白人也应被含括在内的[环境]公平来得更强有力的原

因至今仍不清楚。无疑地,民权运动建制的权

威性与组织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也许更

重要的原因是在某种程度上,“种族”隐现了

一种公众意识;此外,被主流社会视为是种族

歧视的行为(亦即针对性的[歧视])也不再为

人所接受。相对地,由阶级关系而来的收入不

均与政治力贫弱,则甚少(如果真的有的话)

批判地被人讨论。(1996:145)

另一个指标性人物、“环境正义之父”Bullard 的名著《倾倒在南方各州》(Dumping in Dixie),也明显地反映出上述“把环境正义问题种族化”的特征。在1979年时,Bullard的太太承接了一桩关于民权问题的官司。受律师太太的委托,Bullard开始调查休士顿地区掩埋场的空间分布情况,以供诉讼之用。在这个研究里,他确认了相关设施的周边居民以黑人或西班牙裔居多。此后,他又撰写了一系列相关的论文,来确定垃圾场的空间分布,最后的集大成之作就是上述的《倾倒在南方各州》。

根据Bullard的研究,污染的不平均分布不只发生在休士顿地区,这种现象已经遍及全美,而造成不平均分布的原因是来自污染有寻求最小抵抗路径(path of least resistance)分布的现象。换言之,污染者总是在寻找所费成本最小的地方作为最终倾倒地。由于非白人的社区长久以来欠缺雄厚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因此环境上的反对运动不易在这些地方集结。Bullard把这种污染者寻求设址在社会资本薄弱之处的现象,称为“制度性的歧视”(institutional racism[1996])。除了指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肇因之外,Bullard更进一步提供了环境正义运动动员的理论根据:由于美国宪法明文规定平等保护是基本权的一环,因此少数民族也同样“有权利在健康的环境中生活与工作”(1990:43)。Bullard在被克林顿政府拔擢参与政府改造计划后,更成为整个环境正义运动的代表性人物。由于他既是社会学家,同时又是环境运动者(Hannigan,2006:ch3),此一时期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在于:不但提供了运动所需的科学证据,更直接地介入了运动的推广。

由于第一波浪潮的诉求着重在揭露环境风险的不平均分配,此时期又被称为“结果取向的研究途径”(outcome-oriented approach[Williams,2005])。总的来说,此时的研究成功地将环境正义的议题推上新闻版面,使之成为受重视的全国性议题(Faber and McCarthy,2001;Brulle and Pellow,2006;Melosi,2000)。这时的实证研究者,除了坚定不移地提供了运动所需的科学证据之外,更直接地介入了运动并成为运动的推动者。总之,环境正义运动在各方的努力之下,成功地扩展了自己在环境运动中的地位。

(二)第二波浪潮:见解的分歧与权威的争夺

第一波研究浪潮独霸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随即遭遇严峻的挑战。当新一代学者采取不同的分析单位来解析环境正义问题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质疑过去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过去的研究不能有效量度也无法确认空间分布公平与否。自1990年代起,新一波采取历史观点的研究者开始强力驳斥种族与环境废弃物分配之间的关联性,他们认为唯有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掌握“污染/垃圾场”与“低收入/少数社群”间的地理分布模式。

1.过程取向研究的挑战

由于这波研究者提倡在环境研究中加入时间

32PYHXK

环境正义论争:一种科学史的视角——

—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Census2000blocks(3,284receptors)

Census2000block groups(129receptors)

Census2000tracts(53receptors)

ZIP codes(20receptors)

B

A

N

资料来源:Miranda and Dolinoy(2004:1719)

图4北卡罗来纳州华伦郡的地域划分:

a)人口小区与街廓团(census block group);b)街廓(blocks)与邮递区号⑥

因素,因此他们的研究方法又被称为“过程取向”的研究途径(process-oriented approach[Williams,2005])。这批研究者所采取的策略是:重新检讨上一波的研究成果,以确认历史因素的重要性。由于这个缘故,前一波的几个指标性研究,都被彻底地检证了一番。

UCC的研究首当其冲地受到来自麻州大学社会及人口研究所(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So-cial and Demographic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SADRI”)的强烈挑战(Anderton et al.,1994)。UCC 的研究以在邮递区号所划分出的地域作为分析单位来分析人口学上的各种变量,④但SADRI在仔细分析UCC的研究后发现,若我们把地理上的分析单位从原有的邮递区号改为人口普查小区⑤(census tracts)时,原先UCC所确认的少数族群与有毒废弃物处理场之间统计上的相关性竟然消失了。也就是说,用不同的空间分析单位去检验同样的数据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图4)。SADRI因此认为UCC研究中发现的种族与垃圾场址之间的关联根本就不存在。SADRI的研究彻底毁坏了前一波

④即前述的邮递区号标定法。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会在日

后深入探讨。

⑤人口普查小区指的是一个行政区内具有均质的人口特

性、状态和生活条件之较小而永久的单位。

⑥由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地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

来划分。也就是说,同样是华伦郡,我们可以用人口小区来做研究,也可以用邮递区号来做研究。不同的研究尺度(scale)就会产生不同的数据。关于这个问题,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日后我们会仔细分析。

33

PYHXK

34PYHXK

2010年第4期

⑦对于第二波研究者的质疑,

第一波科学家也不是没有提出反击。然而,主要的反击大多来自对Anderton 和An-derson 等人研究动机的质疑。

由于该研究是由一家私人化学废弃物处理商所赞助,因此他们被控有操纵数据之嫌。但除了对动机的质疑之外,第一波理论家似乎提不出其他有力的方法论上的反驳。见:Walker and Bicker-staff (2000)与Goldman (1996)。

⑧此处左边的两个研究属于第一波,

右边两个则属第二波。我们可以看到,在把分析单位从邮递区号改为人口小区之后,黑人在垃圾场边的比例缩小了。更细腻的比较可参见:Bullard et al.(2007:44)。

研究中看似确切的证据及其正当性:⑦

没有任何持续的证据显示,商业有毒废弃物处理厂址与少数族裔抑或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着全国层次的统计关联性。(Anderton et al.,1994:7)

第二波研究的旗手、纽约大学法学教授Been 也在同一时期奋力驳斥了种族与垃圾场址的关联性(1994;1995)。与SADRI 所采的策略类似,她选取了第一波时期的两个代表作———GAO 与Bullard 的研究———作为检视标的。这两个先前的研究都锁定了特定的区域进行研究:Bullard 于1983年的研究探讨了休士顿地区的掩埋场与焚化炉,GAO 的研究则锁定在阿拉巴马州以及南、

北卡罗来那州的4座掩埋场的人口分布结构。

在仔细检视其中的盲点后,Been 发现,Bullard 的研究中选定的垃圾场址有很多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

但这当中有很多在1970年代后前后早已关闭,

她因此质疑Bullard 的研究错置了“时间”这个重要的因素;此外,Bullard 的研究中也存在着重复计算以及对何谓垃圾场“周边”等定义不清的问题。在剔除了上述错误之后,Been 认为Bullard 选定的25个场址只剩下10个可以被列入研究的对象中。前一波研究的正确性在Been 的质疑中受到了重创(图5)。

除了批评Bullard 的研究外,Been 同时也确立了“过程取向”的研究途径。借着研究垃圾场址周边居民的迁徙状况,她指出:第一波研究者口中的环境种族主义可能导因于房价的诱因。Been 将199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拿来和垃圾场尚未兴建前的1980年资料相比对后发现,现在位于少数族裔社区的处理场在兴建之初根本就不是黑人社区。当然,场址是不会移动的,会移动的是人。因此,她认为第一波研究浪潮讨论这些已经盖好了的垃圾场为什么位于黑人区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模糊了问题的焦点:

由于无法说明不受地方欢迎的选址是如何影响在地社区的人口组成,目前的研究大都忽视了这些不受欢迎的选址与邻近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间的特质,可能导因于自由市场机能,而不是(或是加诸)选址的过程。(1994:1390)

2.造成环境不正义的形成机制:收入肇因还是种族肇因?

Been 由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垃圾场周边的居民以黑人为主的原因来自黑人的移入,而非“歧视”使然。具体来说,美国黑人的社经地位通常较白人来得低,因此他们无法负担高额

35302520151050

UCC

Goldman

Anderton et al.

Been

&Fitton

少数族裔在垃圾场周边的比率

少数族裔在非垃圾场周边的比率

资料来源:参照Bullard et al.(2007:44)后作者自行绘制

图5第一波与第二波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

的房价住到较好的社区里。由于垃圾场的设置会导致房价的暴落,因此吸引了更多黑人移住该区;反过来看,假使我们观察这些区域黑人尚未移入前的人口构成,就会发现该处根本是黑白混合的社区。这波研究者认为,由于前一波结果取向的研究忽视了历史因素,因此先前的研究根本无从判断为什么垃圾场的周边总是以黑人居多。Been还强调,虽然在GAO的个案中市场的诱因不是造成现今环境风险分布失衡的主因,但在Bullard的休士顿个案里,市场明显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总之,Been认为人口构成与场址之间没有任何统计意义上的关联,黑人与低收入户是垃圾场兴建之“后”才径自移入的(1994)。

当然,过程取向的研究隐含了一个论断,亦即:即使从结果来看现在居住在场边的黑人承担了较多的环境风险,但该场址的“选定过程”本身可能不是一种歧视,更不是什么制度上的环境种族主义。正如Been所强调的:

只要市场仍然以现存财富分配的方式来配置财货与服务,那么到最后,如果有毒废弃

物处理设施没有使穷人承受不成比例的负

担,那就真的太不可思议了。(1995:41)

这种论断背后的逻辑是:因为废弃物处理场周遭的房价通常较低,所以低收入户“自愿”选择居住在垃圾场边。既然如此,假使我们要强制这些掩埋场搬迁,这等于是要低收入户住到他们根本负担不起的地方去。

Been提出的这种“住在垃圾场边的自由”的论断,当然受到Bullard的强力抨击:

历史的记载很明确,休士顿地区的黑人并没有跟着垃圾场或焚化炉跑——

—是这些废弃物处理厂移入原有的非洲裔居民社区。这些非

洲裔社区的基本特征是,这些社区早在垃圾场

落脚该处之前,就已经形成了!(1996:460)

因为绝大多数的休士顿黑人社区早在1950年代即已成立,垃圾场则是在50年之后才设置的,Bullard因此总结道:是垃圾场追着黑人跑,而不是黑人追着垃圾场跑。他强调,Been所宣称的历史或市场决定论,根本得不到历史文献的支持。

Been开启战火后,新的争论四起。研究者开始质疑环境不正义发生的真正范围,以及导致这些不平等的因果机制(causal mechanisms)。虽然过程取向的研究者,大多还是承认种族与收入都是影响废弃物处理设施设置地点的因素,但却质疑环境不正义在美国境内是否是个全国性的问题。这波研究者强调,环境正义的研究不该把重心放在揭露现在是否有环境风险不平均分配的问题上,而应该关心不平均分配的形成机制(Weinberg,1998)。当然,如果不以历史的经纬来审视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与现今居民结构的关系,而单从结果论的角度检视该设施分布,那么研究者根本无从判断不平均分配的成因为何,更无从确定弱势族群是否是受到了所谓的“歧视”(Williams,2005)。

3.环境不正义的主观分析:意图与非意图之争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过程取向的研究者将不成比例的风险承担区分为意图性偏见(intentional prejudice)与市场力量(market force)两种原因。他们强调,如果不平等的风险分配来自设场时的意图性偏见(即种族考虑),那毫无疑问地构成环境不正义(或环境种族主义);反过来看,如果设场当时不是出于种族的考虑而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即便最后市场的动力使黑人聚集在垃圾场周边,那么这种风险不平均分配的结果根本就不是一种歧视,更称不上是一种“不正义”。

总之,只有单纯的偏见才构成歧视。如果不平等来自市场机制,那么这种不平等只是市场机制下可预测的结果而已,根本不应该被冠上不平等或不正义的帽子,这也是为什么第二波研究大多以成因的探究为己任,而不把揭露事实放在第一位。对此,我们可以用Cutter的一段话来替第二波

环境正义论争:一种科学史的视角——

—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35

PYHXK

2010年第4期

研究作一个总结:

环境正义研究所揭示的最大困难在于哪个因素优先[的问题]?不受地方欢迎的选址或

环境危害的来源落脚该地,是因为当地的贫困

还是因为当地是有色人种社区,亦或是当地的

政治资源贫弱使然?还是说,这些不受欢迎的

选址,最初设址该处的原因与种族或社经地位

都无关,而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变迁,当地白人

移出造成房价下跌以及其他种种社会不利因

素的产生,使得该区人口的种族构成改变了

呢?换言之,到底是这些居民移住至这些恼人

的场址边,还是这些讨厌的工场(自愿或非自

愿地)强加在居民身上呢?(1995:117)

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环境正义运动已经成为主流环境运动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了,但是也开始出现观点上的分歧。过程取向的研究者借着挑战结果取向研究的权威及其研究的可靠性,来强化自己的正当性并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过程取向的研究者宣称,上一波结果取向的研究途径忽略了历史因素,这使得他们永远无法判断自己研究出的不平等风险分配到底是出自种族歧视,还是其他因素。对此,过程取向的研究者要求环境正义研究彻底改变研究方法。经过第二波研究者抛弃结果取向改采过程取向的转变后,环境正义研究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剧变。虽然采纳收入等议题扩大了环境正义的基盘,但原有的环境种族主义论述却因为科学证据的贫弱而屡生争议,这连带使得环境不正义的主张也出现松动。

(三)第三波浪潮:对手的排除与环境正义的制度化

1.环境正义的制度化

虽然过程与结果两种研究途径至今仍争论不休(如Pastor Jr et al.,2001;Morello-Frosch,2002;Brulle and Pellow,2006),但对于不成比例的环境风险分配模式究竟应该放到所得还是种族之下来诠释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在美国环保署设置了环境正义办公室后,官方兼采所得与种族因素的态度已日趋明显。这个广义的环境正义定义也为各方所接受。

美国环保署的官方定义虽然建立了共识,却也引起新的争论。这个定义看似以兼容并蓄的方式解决了所得与种族之争,但实际上官方的定义只是把原有的争论点推迟到“如何界定谁遭受了环境不正义”的问题上。自此,环境正义的议题限缩成了一种界定的问题,各方争论的焦点也开始移转到如何利用科学知识来定义所谓“环境(不)正义社区”(EJ communities)的问题上:

环境正义的目标是要确保不论种族、地域与收入,所有人都能免于不成比例的环境

危险影响。那些被归类为环境正义的社区,其

居民必须是少数族裔或是低收入群体,他们

被排除在设场的环境政策或是决策过程之

外;此外,他们的社区也遭受来自一处或多处

不成比例的环境危害的影响,更经历了与他

处迥异的环保法规、章则、业务与活动的施行

状况。(Holifield,2001:80-81)

在这个制度性的论述中,美国环保署不但确认了收入与人种都是构成环境不正义的要件,同时也移转了环境正义研究的关心面向。学者们不再着重于揭露某些群体是否遭受到不公正的环境危害,而开始聚焦在如何确定某个特定小区遭受了较高环境危害的问题上。通过精密的科学检测是界定单一社区是否承受较高风险的唯一办法,这使得环境正义的问题渐渐脱离往日民权与正义的分析,而成为一种科学分析的议题。

当环境正义的概念制度化后,新问题一一涌现。倘若仔细分析上述的“官方”定义,美国环保署的官员似乎认为只要借由科学的分析与评估,我们就能把那些承担高风险的小区给标定出来。但事实上,由于科学家们连环境正义小区的定义为何都还存在着重大争议,因而上述共识的达成根本就遥遥无期。对那些从一开始就不承认环境不

36PYHXK

正义现象存在的学者来说,要确认环境不正义社区在哪里根本没有必要,而对那些陷入“所得或种族肇因”之争的学者来说,他们坚称环境不正义社区的划分只能从所得与种族这两个因素中择一行之。所以,采取了广义的定义不但没能根本解决问题,反而使得环境正义的问题窄化成特定社区的定义问题。

确定了环境不正义的存在是一回事,如何寻求公平且有效的补救之道来回应问题又是另一回事。环境正义制度化之后的另一个难题,是矫治政策应如何制定的问题。正如Bullard所指出的,污染者有寻求最小抵抗路径的倾向(2000)。污染的制造者总是希望寻找成本最小的地方来倾倒废弃物。处在社会边缘的社区,由于缺乏雄厚的社会资本来聚集或动员反对运动的能量,往往沦为最少抵抗路径的出口,进而成为倾倒地。既然这些边缘社区沦为倾倒地的原因是因为欠缺动员能力,对症下药后的最佳良方当然就是重新赋予这些被边缘化的社区参与决策的能力。

为能达成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的目的,政府必须提供充足的信息,使居民了解社区可能面对的风险。同时,政府也必须改善过去的参与机制,确保少数群体公平参与决策的机会。对此,学者们(如Walker et al.,2005;Corburn,2002)指出此一强化参与的目标可以经由扩大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的功能来实现:

两个重要的问题浮现了:现存的证据真

的可以支撑(justify)如此大规模地投入资源

到环境正义的论断上吗?社会应该采取何种

适当的步骤,以确保环境政策被公正地制定

与施行?……在批准是否工厂厂址与许可的

进一步规制前,决策者应被充分告知,以求更

直率地评估现存环境种族主义研究的质量,

以及问题解决可能产生的成本与效益。

(Boerner and Lambert,1994:1-2)

2.决策取向研究途径的开展

美国环保署采用的定义引领了政策的走向,也连带使学者的研究开始转向。这个转向促使了2000年后新一波决策取向的研究途径(decision-mak-ing approach)的兴起。不同于前两波的争论,新一波的研究者检视了过去的研究成果,希望从中归纳出最适合援用于政策中的实证研究类型(Gauna,2002;Sexton et al.,1993;Sexton et al.,2002; Paavola and Adger,2006;Petts,2000;Petts,2005)。此时期的研究问题是:哪些科学证据才是可以用在决策过程中的适当证据?

Bowen在回顾了30年间的42篇重要论文后,依照他们是否达到合理的科学标准,将研究分成低、中、高三类,并强调只有高水平的研究才可以作为决策时的参考(2002)。在对这些文献进行评估之后,他总结出了一个与一般环境正义运动认知相反的看法。他认为,从全国的层次来看,种族与垃圾场场址间根本不存在任何清楚的统计关联。他强调:

虽然这是大有问题的,但如果我们真的能识别出什么样态的话,那么这些废弃物处

理场似乎是座落在那些白人工人阶级的工业

区里。这些社区,高度聚集了从事工业且住在

低于平均房价的居民。(2002:11)

对那些所谓的“高质量”研究,⑨Bowen虽然承认这些研究确实显示了某些“地方层次”的风险不平均分布态样,但即便如此,由于整个环境正义的实证研究仍处于低度发展的状态,任何以科学之环境正义论争:一种科学史的视角——

—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⑨Bowen指出所谓的高质量研究指的是这些研究在设计、

计划的执行以及资料的整理归纳上都已经满足了“最基

本”的科学标准,因此所得出来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可靠

性,但绝不意味着这些研究就是正确无误的。高质量的研

究之所以“高”,是因为它达到了“最低”的科学标准,因此

得以作为环境决策的基本参考点,而不是意味着我们可

以一味地相信这些研究。

37

PYHXK

38PYHXK

2010年第4期

⑩其实Bowen 对第一波研究的批评并不完全公允。与第一波研究者一样,Bowen 忽略了历史因素,只从结果的角度观察了环境正义的诸研究。与其说第一波浪潮的经典研究粗糙,还不如说环境正义的研究已日益精进(Carr ,1996)。

即便如此,他还是点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不能再援用20年前的理论来推动环境正义运动了!而用在决策上的科学证据更需要与时俱进。

名所下的结论都言之过早。他语重心长地警告环境决策者,要他们了解所有以所得或种族所开展的风险分配论述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即便是确认了这些空间上的不平均分配,他们对健康的影响也还是不清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owen 几乎全面否定了环境(不)正义的重要性,更彻底动摇了环境正义运动的正当性基础。

除了呼吁学界必须从事更多的实证研究以作决策参考之外,Bowen 还建议在论及科学事实时,科学家必须坚守科学标准的准绳,对那些无法验证或概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应该把它们排除到科学讨论之外(2001)。对此,他除了进一步把理论性研究(诸如个案研究和报导性研究)从所谓的科学研究中区分出来之外,还指出这类理论性研究既然不采用科学方法,那么他们就连最低的科学标准也达不到。

当决策者无从经由这些理论性研究来确定垃圾场地理上的不平均分布是否存在时,决策机制根本就不应该把它们列入考虑范围之内。

Bowen 再三强调,虽然把科学证据看做是环境正义运动的唯

一议题是错误的,但在讨论科学时把这类理论性研究纳入讨论也同样大有问题。

因此,在探讨环境风险的分布模式(patterns )时,学者们应该坚守科学论辩与科学标准的底线。

由此不难看出,理论性研究被Bowen 彻底地驱逐到环境正义科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了。

借由质疑先前研究的学术质量,Bowen 排除了先前的研究者。他失望地指出,环境正义研究的质量大致与发表时期相关。越是第一波时期的研究越可能是低质量的研究。⑩

由于第一波研究中的

几篇经典文章(如UCC 的研究报告)是在教会刊

物中发表,因此Bowen 认为这些希冀通过诉诸群众的意见来取代科学社群同侪审查(peer review )的研究,科学上的可靠性大有问题(2002:6)。

除了替UCC 研究贴上了“业余、外行”(amateur )的标签之外,由于理论性研究无法显示不同变量间的关联性,也无法从中得知空间上不平均分担的风险态样,因此虽然Bowen 强调理论性研究仍有其价值,但这类研究不应被放在科学知识之列。就结果来看,他成功地把理论性研究驱

逐出了科学社群,并替不想推动环境正义运动的人找到了一个好的借口:能证明环境不正义存在的证据尚不充分!(图6)

四、结论:环境正义的再认识

在回顾了环境正义实证研究的历史后,我们发现环境正义的研究蕴含了三个问题。

首先,我们真的可以不带偏见且“科学地”分

环境正义的

科学理解

图6

环境正义的科学研究

第一波

第三波

第二波

研究问题:不成比例分配的成因为何?

分析单位:人口小区正义观:过程的正义观

研究问题:有毒废弃物是否有不成比例之分配?

分析单位:邮递区号正义观:结果的正义观

研究问题:实证研究有无达到合理的科学标准?

分析单位:多种分析单位;特别重视研究的品质正义观:价格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与正义观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设计

析出垃圾场的分布状态吗?在观察了环境正义实证研究的演变后,我们很清楚地看见,所谓的“科学证据”其实是个不断变动的概念;同样,环境(不)正义的范围与内涵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的。既然如此,科学真的“证明”了环境不正义的存在吗?这可能得看此处所指的科学是属于哪一波浪潮里的“科学”。在第一波浪潮里,科学证据显示收入与种族在美国全国范围都起着作用。进入第二波浪潮后,虽然研究者依然承认收入与种族的重要性,但却宣称环境不正义只是地方性的问题,而非全国性的议题;除此之外,此时的研究者还进一步强调改变研究方法和观察重心的重要,这使得环境正义的研究由结果取向转变到过程取向的研究上。到了第三波浪潮之后,种族议题完全被逐出研究范畴之外。虽然这波研究者承认收入影响了地方层次的场址选定,但却强调因为整个研究尚不完备,因此纵然是高质量的研究,也不应该在决策过程中讨论。

其次,既然环境正义的存在与否乃是经由比较而来,那么我们应该以何者作为环境正义的比较基准?第一波的研究者采取断代史的方法,把当下黑人社区的垃圾场数量与白人小区所分配到的垃圾场数值作比较,由此断定黑人社区垃圾场较多的现象是“不正义”的。第二波研究者则认为,垃圾场兴建时的人口资料才应该被用作比较的基准,原因是现在的黑人社区以前可能是白人社区,拿现在的资料来研究以前的设场决定根本就欠缺意义。第三波理论家们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因为第一波的研究被认为是低质量的研究,所以他们倾向支持第二波的观点。不过,现阶段我们对环境正义的理解依然十分有限,所以第三波学者可能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尚言之过早。

最后,由于分配的原则牵涉哲学观的歧异,这三波号称科学的不同研究里是否隐藏了特定的价值判断呢?第一波的研究者之所以采取结果取向的研究方法,蕴含了“垃圾场所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的假设;换言之,就算垃圾场最初不设在黑人小区,但现在是黑人在承受苦果,只要有人正在承受环境风险,我们(或是政府)就不能坐视不管。但第二波的学者把“选择居住地的自由”放在首位,认为场址的选定若是出于歧视的意图,当然不能被认可,不过若是黑人自己搬到垃圾场边居住,则政府不应插手此问题。经济学的思考使他们相信市场机制的运作自然会解决谁应该住到哪里的问题,政府的介入只会帮倒忙,最后还可能会让垃圾场旁的居民失去自己的房子,以至流落街头。

第三波的理论乍看之下好像是一种折衷说,没有特定的立场,只是强调不确定因素尚多,我们应在行动之前做更多的研究。事实上,搁置问题的态度也是一种立场的选择。根据第一波学者的看法,黑人们很“可能”承担了绝大多数的环境风险。纵使第三波学者认为第一波的研究多为低质量之研究,但“万一”实际情况被这些第一波学者不幸言中,我们将丧失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机会。此外,环境正义研究中有所谓“多少才算多,以及多少才算少”(MacGregor et al.,1999)的争议。以核电厂为例,大家都知道核电厂的辐射线有害健康,但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辐射线,我们不可能完全不接触放射性物质,我们能做的只是避免接触“过多的”辐射线。但问题是:多少才算过多?或者说,住在核电厂半径多少公里之外才算安全(或正义)?同样的,要有多少高质量的研究,才算真正了解环境不正义的问题呢?把第三波的理论推到极端,我们几乎不可能完全了解“环境正义”(如果环境正义真的存在的话),这么一来恐怕我们除了继续研究,什么都不能做,也不用做了!可见,选择袖手旁观本身也是一种价值判断。

即便迈向环境正义的道路荆棘重重,环境正义实证研究的历史还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点供我们思索环境正义的意义与范围。此处我们可

环境正义论争:一种科学史的视角——

—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39

PYHXK

40PYHXK

2010年第4期

以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来观察。首先由理论的角度观之,我们发现环境正义的论题与所谓的邻避(NIMBY ;不要在我家后院)问题与公害议题虽然有关,却又不尽相同。简单来说,倘若研究的焦点放在当地居民对特定设施的排拒现象时,这类问题属于邻避议题的范畴;反之,研究重心若是放在特定设施产生的有害物质上,则是传统公害议题关注的核心。

那么,环境正义指的到底是什么?质言之,环境正义关怀的重点不是居处环境的灾难或环境的破坏,而在于特定设施是否有设置在某处的“倾向”。之所以把重点放在“倾向”的研究上,其实是对上述邻避与公害问题的省思。多数邻避学者强调,邻避问题的最终目标在于达成“不要在任何人的后院”(NIABY,not in anybody ’s backyard )。但环境正义点出了邻避的困难,因为废弃物是工业文明的副产品,假使我们要继续享受工业文明,废弃物无法完全避免(可以减少但无法完全避免)。既然无法完全解决,人们终究还是必须面对这些废弃物要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或比较可以接受)的问题。公平的环境损益分配,是废弃物无法完全消除时唯一可采的策略。

反过来看,光有垃圾场的设置并不必然意味着实害发生的必然性,也不代表一定会有环境损益的不公平分配。此外,就算该垃圾场产生了实际的危害而需对居民进行损害的补偿,这些问题纵使没被冠上“不正义”的帽子,还是能在现有体制

中处理。总之,虽然学者对环境正义的内涵(收入/种族、过程/结果)仍有争议,但环境不正义之所以为“不义”,是因为设场的决定有着不当的考虑,而这也是环境正义之所以可以与“正义”联结的根本原因。

反过来从实际研究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发现对正义与否作纯粹概念上的推演,虽仍有其必要性,但由于环境问题极度仰赖科学知识来确定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传统对正义的推演已渐渐被“科学”

的讨论所取代。质言之,几乎没有人会否定社会应对不正义行为加以矫正,也没有人会认为我们不需要对承受“不正义”的社区加以补偿。不过,确定行为与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有无,不能只靠逻辑的推演,而必须仰仗科学知识才能加以确定。

在环境正义的个案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若是没有科学知识的介入,我们既无法确定选址的“倾向”

,也无法标定出哪里是所谓的不正义社区。

然而,经过上述三波浪潮的洗礼,各种实证研究中异质化的倾向已愈见鲜明。环境正义运动若冀望继续推展,就必须从理论层次来证成正义的内涵,唯有如此,理论才能进一步引导科学,使之协助标定出(不)正义的范围。

当然,环境正义的范围与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对人的关怀到哪里,环境正义的极限也就到哪里。(图7)

环境正义

一般邻避问题寻求个案正义非一般所称之环境正义问题当然不正义

通常在公害理论与相关法规中处理,环境正义中不讨论

公害与污染问题

环境正义问题

风险有往某社会构成

员集中的倾向

寻求集体正义

环境种族主义:风险往特定种族集中环境公平:

风险往低收入社区集中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设计

图7环境正义理论关系图

[参考文献]

黄瑞祺,黄之栋.2007a.环境正义的界线:环境正义运动中的划界工作[C]//林聚任、何中华,编.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二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黄瑞祺,黄之栋.2007b.环境正义里的问题点[J].台湾民主季刊4(2):113-140.

黄瑞祺,黄之栋.2007c.身陷雷区的新人权理论:环境正义理论的问题点[J].应用伦理研究通讯.

户田清.1994.环境的公正を求めて.东京:新曜社.

石山德子.2004.米国先住民族と核弃物——

—环境正义をめぐる关争.东京:明石书店.

Anderton,D.L.,Anderson,A.B.,et al.,1994.Environ-mental Equity:The Demographics of Dumping.Demog-raphy31(2):229-248.

Ash,M.,Boyce,J.K.,et al.,2009.Justice in the Air:Track-ing Toxic Pollution from America s Industries and Com-panies to Our States,Cities,and Neighborhoods.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and Program for Environmental and Regional Equity(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Been,V.,1994.Locally undesirable land uses in minority neighborhoods:disproportionate siting or market dynam-ics?Yale Law Journal103(6):1383-1422.

Been,V.,1995.Market force,not racist practices,may affect the siting of locally undesirable land uses.In:Petrikin,J.S.(Eds.),Environmental Justice.Greenhaven Press,San Diego,Calif.,pp.128.

Boerner,C.,Lambert T.,1994.Environmental Justice?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Business,Policy Study April (No.121).

Bowen,W.M.,2001.Environmental justice through re-search-based decision-making.Garland Pub,New York.Bowen,W.M.,2002.An analytic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search:What do we really know?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9(1),3-15.

Brulle,R.J.,Pellow,D.N.,2006.Environmental justice: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inequalities.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27,103-124.

Bullard,R.D.,1996.Environmental justice:its more than

waste facilitiy siting.Social Science Quarterly77(3),

493-499.

Bullard,R.D.,1990.Dumping in Dixie:Race,class,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Westview Press,Boulder;Oxford.Bullard,R.D.,2000.Dumping in Dixie:race,class,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Westview Press,Boulder,Colo.Bullard,R.D.,Mohai,P.,et al.,2007.Toxic wastes and race at twenty,1987-2007:Grassroots struggles to dismantle

environmentalracism in the United States.United Church

of Christ,New York.

Buzzelli,E.K.,2008.Dead Dancing Women:An Emily Kin-caid Mystery.Llewellyn Worldwide,LTD.

Carr,G.L.,1996.Environmental equity:Does it play a role in WTE siting?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47,303-

312.

Corburn,J.,2002.Environmental Justice,Local Knowledge,and Risk:The Discourse of a Community-Based Cumula-

tive Exposure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9(4),451-466.

Cutter,S.,1995.“Race”,class,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1),111-122.Faber,D.,McCarthy,D.,2001.The Evolving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Models for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Social

Justice Research14(4),405-421.

Gauna,E.,2002.An essay on environmental justice:The past,the present,and back to the future.Natural Re-

sources Journal42(4),701.

Goldman,B.A.,1996.What is 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Antipode28(2),122-141.

Goldman,B.A.,Fitton,L.,1994.Toxic Wastes and Race Re-visited:An Update of the1987Report on the Racial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ies with Haz-

ardous Waste Sites Washington,DC,Center for Policy

Alternatives and the United Church of Christ,Commis-

sion for Racial Justice.

Hannigan,J.A.,2006.Environmental sociology.Routledge,London.

Hofrichter,R.,1993.Toxic struggles:the theory and practice 环境正义论争:一种科学史的视角——

—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

41

PYHXK

2010年第4期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New Society Publishers,Philadelphia,Pa.

Holifield,R.,2001.Defin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 racism.Urban Geography22(1),78.MacGregor,D.G.,Slovic,P.,et al.,1999.How Exposed Is Ex-posed Enough?Lay Inferences About Chemical Expo-sure.Risk Analysis19(4),649-659.

Maples,W.,2003.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In:Bingham,N.,Blowers,A.,Belshaw,C.Contested environments.Wile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Chichester,pp.213-250.McGurty,E.M.,2000.Warren County,NC,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Unlikely coali-tions and shared meanings in local collective action.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13(4),373.

Melosi,M.V.,2000.Environmental justice,political agenda setting,and the myths of history.Journal of political history12(1),43-71.

Miranda,D.C.,Dolinoy,M.L.,2004.GIS modeling of air tox-ics releases from TRI-reporting and non-TRI-reporting fa-cilities:impacts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112(17).

Morello-Frosch,R.A.,2002.Discrimin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nvironmental inequalit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Government and Policy20(4),477.Paavola,J.,Adger,W.N.,2006.Fai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Ecological Economics56(4),594-609.

Pastor Jr,M.,Sadd,J.,et al.,2001.Which came first?Toxic facilities,minority move-in,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3(1),1.

Petts,J.,2000.Municipal waste management:Inequities and the role of deliberation.Risk Analysis20(6),821.Petts,J.,2005.Enhancing environmental equity through deci-sion-making:Learning from waste management.Local Environment10(4),397.

Pulido,L.,1996.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y of envi-ronmental racism research.Antipode28(2),142-159.Ringquist,E.J.,2006.Environmentla justice:normative con-

cerns,empirical evidence,and government action.In: Vig,N.J.,Kraft,M.E.,Environmental policy:new direc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Q Press,Wash-ington,D.C.,pp.249-273.

Sexton,K.,Olden,K.,et al.,1993.“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 central role of research in establishing a credible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informed decision mak-ing.Toxicology and Industrial Health9(5),685-727.Sexton,K.,Waller,L.A.,et al.,2002.The importance of spatial effects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policy and research.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8(1),109-125.United Church of Christ Commission for Racial Justice,1987.Toxic wastes and race in the United States.United Church of Christ,New York,.

US GAO(U.S.G.A.O.),1983.Siting of hazardous waste landfill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ra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surrounding communities.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Washington,DC,U.S.

Walker,G.,Bickerstaff,K.,2000.Polluting the poor:an e-merg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 agenda for the UK?Criti-cal Urban Studies:Occasional Papers.Centre for Urban and Community Research,Goldsmiths 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

Walker,G.,Mitchell,G.,et al.,2005.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social deprivation:Evidence and complexity in evaluat-ing and responding to environmental inequality.Local Environment10(4),361.

Weinberg,A.S.,1998.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debate:A commentary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actical con-cerns.Sociological Forum13(1),25-32.

Williams,R.W.,2005.Getting to the heart of environmental injustice:social science and its boundaries.Theory and science16(1).

Yamamoto,E.K.,Luman,J.-L.W.,2001.Racializing environ-mantl justice.University of Colorado Law Review72,311-360.

责任编辑:胡颖峰

42PYHXK

罗尔斯《正义论》简介

罗尔斯《正义论》及政治哲学 一、罗尔斯与《正义论》 罗尔斯(1920-2002),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哈佛大学从教。1971年出版《正义论》,1993年出版《政治自由主义》。 《正义论》的重要性: 西方政治哲学在20世纪前很繁荣。从古代的帕拉图、亚里斯多德,到近代的霍布斯、洛克、黑格尔、马克思,到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在1873年出版《On Liberty》后,进入20世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西方没有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英语世界的政治哲学已经死亡”。原因有二。一就是两次大战及冷战后,意识形态取代了政治哲学,政治教条取代了政治观念与政治价值——已经无暇去考虑政治上的就是非与价值观的问题;二就是科学主义的兴起,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制度的问题,政治价值、政治就是非对错不再过问,只需要考虑用最简单的、最有效的方法进行政治管理就行了。政治哲学已经不再有用。 1971年《正义论》的发表使这种状态得以改观,使整个政治哲学开始重新繁荣与发展。美国当代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的评价:“在今天,任何人要讨论政治问题,您可以反对罗尔斯而讨论,但您不可能绕过她而讨论”。这就是20世纪唯一一部可以流传的政治哲学著作。 《正义论》就是一部高度学院的著作,虽然不提供答案,但它对问题的陈述与追问,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很多政治家的政策。 二、普通人对“正义”的误区 “天地之间有正义”、“人在做天在瞧”就是普通人对正义的理解。但天地间所有的演 化与秩序,都就是一种“实然”状态,而非“应然”状态。 《正义论》帮我们把“正义”这个概念正确地陈述出来。它就是一本哲学书,哲学强调提问与陈述问题,答案并不重要,哲学重问题而不重答案,重答案的就是“学说”就是“信仰”。哲学不就是“学说”与“信仰”,哲学就是一种追问。 每个人都在思考“正义”这个事,但都没有能力像罗尔斯一样那么恰当与深刻地表述出来。 三、什么就是政治哲学 1、政治有哲学问题不? 物理学、数学没有就是非,只有正确与错误。但在政治领域,不仅有强弱之分,而且还有就是非问题,并不就是“强权即真理”。承认这一点,就必须承认政治哲学的存在。 2、政治哲学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问? 罗尔斯对“好(good)”与“对(right)”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好”的东西就是对我们有利的,值得追求的;“对”的东西就是“应该做什么”。经济发展可以带来福利增长,这就是“好”。但这中间也有“对”的问题。为了经济发展,牺牲劳动者工资、劳保,不允许工会活动,不允许罢工,让资方可以高额盈利并扩大投资,继续推动经济发展。这就是典型的以特征某些人去成全一个“好”的目标——但这不就是“对”的。 3、政治哲学研究什么内容? 在我们平常的思考中,大部分人只思考就是不就是“好”的,就是不就是有利的。但政

第六章 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掌握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能够应用各项具体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公平竞争基本原则概述(一般) 1公平竞争基本原则的概念 所谓公平竞争基本原则,又称竞争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同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主体通过采用符合法律行业道德的手段或方法,以实现其经济利益的一种市场机制。 2、公平竞争基本原则的特点:复合性、非统一性、非规范性 3公平竞争基本原则的作用 ①竞争法原则是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竞争法是应遵循的基本准绳; ②竞争法原则可以为竞争活动的参与人提供一个一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评判标准; ③竞争法原则可以为人民法院审理侵害合法竞争的行为提供基本依据; ④竞争法原则是对竞争规范进行法律解释的主要依据 (二)公平竞争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重点) 1、平等原则:所谓平等原则是指竞争活动的参与人在竞争关系中所处的法律地位是完全一样的,其所谓的相同法律行为会受到同等的法律对待,在法律适用上会受到同样的法律保护。 2、自由原则: a、所有竞争者的主体资格一律平等; b、竞争关系的当事人是彼此独立的,享有意识的独立,不受他方意识的支配; c、竞争关系的当事人权利义务对等,经济利益上互相实现; d、竞争主体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3、自愿原则:a、提供选择的机会 b、排除人为的不正当障碍 c、在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d、在具体竞争活动中,自由选择 4、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应从善意出发,正当的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以维持当事人之间以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a、不欺诈行为 b、恪守信用 c、尊重交易习惯 d、不故意规避法律

环境正义不容忽视

环境正义不容忽视 2012年10月11日 来源:财新网 作者:张世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教授) 从2011年秋冬一场关于PM2.5的争论,到2012年的什邡与启东环境事件,看似偶然,却集中映射着当今中国社会环境与发展的诸多问题与矛盾,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更叩问着增长和发展的代价、未来的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利益相关人的冲突解决方式。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在更多关注和讨论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加剧现象的同时,对于由此引发的自然资本配置的两极分化以及可能引致的社会冲突加剧,却缺乏认识和关注。 国际社会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注以及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也挑战着中国环境领域的公共治理结构和治理体制。能否借助全球经济变迁引发的产业调整,尽快转向低碳化和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国际位势的一个战略选择。 环境资源的贫富分化比经济财富的两极分化更可怕 尽管过去30多年,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因为环境污染的累积性特征,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量环境问题没有解决,增量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使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形势依然会相当严峻,环境污染的损害凸显、突发性环境事件频发,并进而体现为利益冲突,具体表现为“生存环境权益”和“生产环境权益”以及“发展环境权益”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已经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随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缺乏有效干预的情况下,社会强势集团有可能以其手中掌握的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比其他团体占有更多低价的环境资源并攫取更大的超额利润,导致环境资源占有和使用的不公平,进而体现在社会利益分配的最终结果上,且终将会以不同的社会冲突方式体现出来。 这种贫富分化远比经济财富两极分化更可怕,因为它意味着贫困群体基本的生存性环境权益的损失甚或丧失,其可能引致的社会冲突是根本性的。 现行环境管理制度安排的边缘化特征难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导致在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处理上,缺乏对短期和长期效益的比较与权衡,缺乏对局部利益与全民利益的比较和权衡。由于缺乏适宜的渠道,众多分散的利益集团权益诉求难以保障,也无法保证以环境资源质和量为表征的自然资本的增值,甚至使得该资本处在不断消耗之中。

探讨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探讨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摘要:公民环境权利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公民环境权利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理论关注,而且不少国家的法律做出积极回应。倚重行政环境权力而轻视公民环境权利是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制的基本特点,这很不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应当确立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具体确认公民的环境权利。法律确认公民环境权利应当两条进路并行:与环境保护的公权力结合和与传统私权利融合。 关键词:公民环境权利;环境保护;法律确认 公民的环境权利(或称为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拥有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通常包括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请求权。它区别于: (1)公民、集体或国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2)国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拥有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权力;(3)私法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所有权、人身权和相邻权;(4)传统人权理论中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当今国际社会,公民的环境权利作为一项新兴的基本人权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试图说明,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制存在倚重行政环境权力而轻视公民环境权利的弊端;为实现我国环境的有效保护,我国法律应当具体确认公民的环境权利;法律确认进路应两路并行:与环境保护的公权力结合和与传统私权利融合。 1环境保护中公民环境权利问题的提出 立法出于技术考虑,并不必然在法律规则中既对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做出规定又对所要保护的权利内容进行宣称。如我国《民法通则》(文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均为简称)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该规则就并未对国家、集体和公民享有财产权及其内容进行表述。一般地,这样简洁的表述在司法实践中并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样的表述不言自明或者是在另外的法律条文中对所要保护的权利及其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这些法律规则的背后,存在着一张清晰的权利谱系。然而在权利规定比较模糊的时候,法律规则实现对权利的保护则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我国从1978年首次在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包括宪法、环境保护基本

公平竞争

教师职称的公平竞争 尹明 一个新的消息传下来,学区牛主任的高级职称申报指标给马校长占去了。按理说,学区推翻原定决定,确定新的申报人选必须公示,给教师一个说法。就这样悄然无声地偷梁换柱,真太滑稽了。 记得去年那一次高级申报评选,马校长就与原学区刘主任闹翻了脸。当时,刘主任把我们几个符合条件要求申报的都召集到学区述职。刘主任精明得很,在述职前,他与我个别谈话:“王老师,这一次只有一个高级指标,我与你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也想申报。我想,在同等条件下,请您先让一下,明年评选,您的问题,我再给您解决。”我想,刘主任这么直率地开诚布公,指标又确只一个,我一个无名小卒,来凑热闹,就别指望了。然而参评的权利我可不能放弃呀。于是,我说:“只有一个指标,我就不奢望了,不过,我还是要述一下职。”刘主任便极不自然地笑着说:“好,好,那欢迎。” 刘主任把学区领导,参评的马校长,张主任和我这个语文教师叫到会议室。他让我先述职,我把自己草写的述职报告快速念完,强调任现职以来几次获教学效果奖,几次获辅导学生园丁奖,一次市政府嘉奖,以及多篇论文获市级、国家级奖励。马校长没写稿,口述了一番,强调自己当校长“踏

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50多岁,当十多年校长,没有谁比的上他的资历和政绩。张主任口述有板有眼,强调自己的干劲和不平凡经历,最后刘主任直言不讳:“我在中一岗位上工作九年,如果这次不能晋升,我心不安,以前的很多荣耀我都让给了一线教师。”说到这,刘主任停了停,然后说:“说实在的,这次局里分下来的一个名额,基本上是解决学区主任的。”听着刘主任这一番话,我心里说:既然如此,干嘛又当婊子又立牌坊,叫我们来述职呢?最后,我被回避,退出会堂,刘主任,马校长,张主任仍然留下,他们摇身一变便成为评选委员会成员了。结果,刘主任被举手通过。 对于这次评选,张主任反应不明显,马校长则气得将学校的印章往刘主任办公桌上一扔,硬是通过学区牛副主任做工作才罢休。牛副主任与马校长曾经是同学,又是在同校工作的好友,牛主任校长时,马当教导主任,牛到学区工作,便推荐马升任校长,所以,这一次没有牛副主任,刘主任和马校长这结还难解开呢。 今年,学区领导班子调整,刘主任调到局里去了,牛副主任荣升为牛主任,其他成员也都调换了。这位刘主任近两年来就做过不少自我完善的工作,如原来的最高学历是中专,便到一所高校弄了个函授大学本科,学期基本结束,正式文凭还未到手。去年又把原小学高级职称评转为中学一

台湾原住民的生态智慧与环境正义--环境哲学的省思_0

---------------------------------------------------------------最新资料推荐------------------------------------------------------ 台灣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環境正義--環境哲學的省 思 台灣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環境正義--環境哲學的省思莊慶信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內容摘要: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研究法」為主,兼採「科際整合」法及「深度訪談法」,特別由環境哲學角度檢視台灣原住民是否擁有獨特的生態智慧及遭受環境正義問題的困擾?身為一個環境哲學研究者,探索台灣原住民的生態智慧的背後是否有其理論基礎,是責無旁貸的。 其次,本論文期望能整合各學門的環境共識,一面可提供漢族群寶貴的生態智慧,一面可為弱勢的原住民爭取某程度的環境正義。 最後,本研究的結果歸納出五種寶貴的環境倫理規範,討論六項環境正義的問題,以及提供三項解決之道。 關鍵詞: 生態智慧?環境正義?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原住民壹、前言在原住民當中,可能以泰雅族來台最早,然而「在泰雅族之先,台灣當已有先住民居於此焉」,1由於這些矮黑人先住民的滅絕,學者對這些先住民的探索迄今仍1 廖守臣: 《泰雅族的文化: 1 / 3

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 世新專校, 1984,頁 14-17。 廖氏推測泰雅族佔了優勢,矮黑人先住民稍後便滅絕。 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三期 2006.03 -2- 無定論。 台灣的熟番及化番在清代以後,逐漸合稱為平埔族( plain tribe),有別於古代生番及今台灣的原住民十族。 原住民十族為阿美( Amis)、泰雅( Tayal, 含泰雅亞族及賽德克族 Sedek)、排灣( Paiwan)、布農( Bunun)、魯凱( Rukai)、卑南( Puyuma)、鄒( Tsao)、賽夏( Saisiat)、達悟( Tao)、邵( Thao)等族;平埔族八族為西拉雅族( Syraya,又分西拉雅、馬卡道 Makatao、四社平埔 Taivoran 三支族)、洪雅族( Hoanya,又分兩支族)、巴布薩( Babuza)、拍宰海( Pazeh)、拍瀑拉( Papora)、道卡斯( Taokas)、凱達格蘭( Ketagalan)、噶瑪蘭( Kavalan 卡瓦蘭)等族。 其實平埔族和山胞都是台灣的原住民。 古來以漢化為化分的標準,將原住民一分無為二,是「大漢沙文主義的表現,在民族學、人類學上本就沒有根據,不論所謂山胞或平埔族皆應正名為臺灣原住民,應(共)區分為十八族」。 就不再是少數的弱勢族群了,但問題是大部分的平埔族後裔早已隱沒在漢人的主流社會裡而不自知。 2以此觀點看台灣原住民,一、研究動機與目的在原住民環境作法及思想方面,已有社會學、人類學等等學術性的研究,筆

能源生态补偿制度

能源生态补偿制度-----以矿产资源为例 一、生态补偿相关理论 (一)生态补偿的含义 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狭义的生态补偿则主要指前者。 单从生态学视角来看,生态补偿是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我恢复和补偿能力,强调的是生态系统自身的补偿功能。在法学领域,生态补偿是指国家或社会主体在公平的基础上,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向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主体进行收费或向保护资源环境的主体提供利益补偿性措施,并将所征收的费用或补偿性措施的惠益,转移到因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或保护资源环境而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主体的过程。强调生态补偿是一种合法、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国家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公平是生态补偿的前提。在经济学领域,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二)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1.生态伦理学基础—环境正义论 环境正义是对环境权利与责任的合理公正的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环境正义既强调应该消除破坏环境的行为,有保障人类的生存权,以合理性、合法性为基础,公平地分配社会主体的环境权利义务。环境正义的实质是基于人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相统一的社会正义,是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对等化。环境正义理论可以为能源生态补偿调节利益冲突和权利义务的不对等,平衡相关利益主体的得失,最终实现分配正义和社会公平。 2.经济学基础 生态经济学---生态环境价值论 长期以来,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也渗透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认识到生态环境应包括3方面的价值:一是固有的自然资源价值,即未经人类劳动参与而天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它取决于各个自然要素的有用性和稀缺性;二是固有的生态环境价值,即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价值,包括

正义论读后感大全(8篇)

正义论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正义论读后感】 在写读书笔记之前,我想谈谈读了这本书几节之后给我的感受。拜读罗尔斯的《正义论》,个人认为理论性太强,又太深奥,大多没有读懂,只是了解了许多新的概念,虽然有的是过去知道的词语,但罗尔斯都有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诸如,正义,正义观,公平的原始状态,契约论等等,很简略地将书翻了一下,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哲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等多门学科。初次接触这本书的第一章的前几节,虽然就像之前说的看不太懂,但是很感兴趣并且有耐心去研读,也希望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懂得很多道理。 罗尔斯在开篇论述正义的作用时就直接认为,人类社会的第一美德有两个方面,一是真理,一是正义,并且二者是不可调和、决不妥协的。其中,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他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下面,我想就公平正义原则的原始状态和证明进行简要分析。 罗尔斯说过:公平的正义并不是一种完整的契约论。因为契约论的思想显然可以扩大应用于选择一种或多或少完整的伦理体系,就是说,扩大应用于一种把不但对正义而且对所有美德也同样适用的原则包括进去的体系。也就是说,正义即公平观以及它所体现的有普遍代表性的那类观点所涉及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可能有人会提出类似的结论,这些结论可能更加吸引和新颖。然而要像罗尔斯一样,要证明这些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道德常识,尤其是具有理性上的说服力,却是异常艰难的。因此,我们只是在意罗尔斯的结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罗尔斯是如何证明的,即这些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只有这样做,我觉得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罗尔斯的思想;亦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一些错误与批评,因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论证体系是非常严密的,逻辑性非常强。 首先必须对原初状态要有正确的刻画。原初状态相当于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它在历史上并不真实存在,它只是在思维中的一种状态,但是由它所得出的结论却对现实有巨大的作用和参考价值,我想这就是罗尔斯要提出原初状态的重要原因。罗尔斯是这样定义原初状态的:它是一种期间所达到的任何契约都是公平的状态,是一种各方在其中都是作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选择的结果不受偶然因素或社会力量的相对平衡所决定的状态。当然,原初状态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环境,而且也会有一些可取的限制,使我们排除受到偏见指引的偶然因素的察知。 原初状态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公平的程序,从而使达到的每一个同意的原则都将是正义的,也就是试图通过程序上的正义,达到实质上的正义。我们必须以某种方法排除使人们陷入争论的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引导人们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以适应他们自己的利益。基于此,罗尔斯假定各方都在无知之幕之中。无知之幕中的各方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有所知有所不知。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不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体力、智力等方面的运气;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特定的善的观念或他们特殊的心理倾向,但是他们知道自己正在经受环境的制约,他们也具有选择正义原则所必须的一般知识。

关于公平竞争的名言

关于公平竞争的名言 1、我喜欢这样的竞争,用自己的耕耘检验自己的收获,用自己的实力索要自己的未来。干干净净的公平,胜出的会充满喜悦,失败的也会心服口服。 2、那时候我知道了,喜欢一个人,向着她心里的门,前面也有,后面也会有,还有不敲的话,就不会打开,就这么下去,就不会得到她的心,现在没有公平竞争了。出处:请回答1997 3、我恨考试。那是十几岁的我,第一次真正恨到的东西。它让我还没来得及长大,就已经在教室里老了。后来我发现,我恨的不是考试,我讨厌的是那个不想面对而充满不安的自己。我想,考试这玩意儿,真的会万岁万万岁,因为它大概是竞争下唯一的公平规则吧。作者:阿信 4、但要使这种竞争给我们双方都带来利益,竞争就必须是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进行,要有明确的、对所有国家都公平与一视同仁的规则。 5、国际奥委会一直推崇维护道德规范和透明度。但不幸的是,2004年我们还是不得不开除一名委员,处罚两名委员。国际奥委会对委员的道德约束和准则是非常严格的。我们相信体育的教育价值,

我们鼓励运动员遵循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原则,遵守规章制度。因此,我们自己也必须同样这样要求。我们深信,只要团结一致,我们就可以达到目标。作者:雅克罗格 6、政府锐意确保廉政公署在维持香港社会公平竞争方面,继续担当主导及重要的角色,并继续不惧不偏、大公无私地执行职务。 7、当一个产业正在被淘汰的时候,会有另一个产品冉冉升起。政府最重要的是不要去补贴那些已经要被时代淘汰掉的落后和污染还有亏损的产业,你要给新兴的产业,给它们公平竞争的机会,它们会带给你惊喜。作者:柴静出处:穹顶之下 8、要维护社会公平正当竞争,形成良好的优胜劣汰机制,该破产的要破产,不破不立,每天都有新的公司注册成立,也应该有亏损企业倒闭破产。 9、战争本身没有错,这是自然的生存法则,就像竞争一样,错的是在战争中手段卑劣的人。无需否认,这不是单方面所能造成的,凡是参与者都有错,罪责自然也不能全算在犯错多的一方,这很不公平。战争的意义在于解决矛盾然后反思问题。我始终认为上一代的事不应该牵扯到下一代的身上,后辈们应该没有仇恨的生活下去才是。 10、高考后那么多年,才明白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高考抱有那么殷切的希望。 高考是,你最划算、最公平的可以选择未来生活的权利。可以跨越阶级,可以对抗后门与关系。特别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你想要

个人碳中和法律制度的环境正义问题探究

2012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 总第20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5个人碳中和法律制度的环境正义问题探究 刘画洁 (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200438) [摘要]环境法律应当体现环境正义,故环境正义的法律表达对环境法律目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立法中,应当尝试在“积极人权”和“实质自由”理论基础上,运用补偿机制和个 人碳交易机制,矫正个人碳中和法律制度中的环境正义问题。 [关键词]碳中和;环境利益;环境正义;碳补偿;碳交易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9-0109-04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危及人类生存的温室效应使低碳浪潮席卷全球。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浪潮一样,低碳浪潮也预示着人类社会在生产、生活两大领域都将面临巨变!人类只有不断创新低碳技术,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经济社会生活运行模式,养成节约、低碳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才能规避温室效应引发的不可逆转的生存风险。碳中和理念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想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①是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零净增的一种状态,是目前国际上实现气候变暖减缓的理想路径。碳中和主要是在测量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碳减排(carbon reduction)和碳补偿(car-bon offset)达到零碳排放的目的,适用于国家、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目前,哥斯达黎加、挪威、新西兰、冰岛等9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实施碳中和计划,多个国家启动了个人碳中和实施机制。英国国会通过了Climate Change Bill,为英国居民设立记录碳排放信用的电子账户,个人购买与碳排放相关的产品时须以其账户中的排放信用额度为限,消费更多能源必须通过参加碳排放交易、获得更多信用额度才能实现。中国人均碳排放已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倍,并于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后京都时代”即将到来,中国正面临着承担减排责任的潜在可能性,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成为每位中国公民的责任。2008年12月,中国首个官方碳补偿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补偿标识发布。公众自愿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进行“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活动,就可获得碳补偿标识。2009年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随着碳中和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通过碳减排和碳补偿的方式实现碳中和,有望成为社会成员对自我碳排放负责的主流选择。 个人是低碳浪潮的主要实施者与承受者,各种低碳法律与政策的适用对不同收入者的影响也不同。诺曼·法拉梅利(Norman Faramelli)曾说,“大多数针对环境质量而建议的解决方法都将直接或间接地给穷人或低收入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清晰地表达了社会正义的要求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张力。碳减排主要通过清洁能源和节能产品的使用来实现,这会导致电力或其他商品的价格上升,并最终由消费者承担。用清洁能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清洁的同时也意味着成本的提高。各种节能产品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原材料的替换也会导致价格上涨。具体到我国,《节约能源法》第46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用于营运。”依据该规定,用于交通运输的车船如果不符合燃料消耗标准,必须另行购置合格的车船才能继续运营,这必将导致乘客交通费用的上涨。尽管从长远来 收稿日期:2012-08-06 作者简介:刘画洁,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①PAS2060碳中和承诺,英国标准协会(BSI)。 901

《正义论》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一、概念梳理 正义: 1.当对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没有在个人之间做出任何任意的区分是,当规范时各种对社会生活利益的冲突要求之间有一恰当的平衡时,这些制度就是正义的。(p5第八行) 2.正义在此的首要主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p6.2.第四行) 3.严格地服从(p7第二段第五行) 4.一个完全正义的社会的性质和目标是正义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p7最后一行) 5.正义只是社会理想的一部分(p8.第十四行) 6.为了充分理解一种正义观,我们必须弄清使他产生的社会合作观念。(p8第十七行) 7.这种正义观进一步概括人们所熟悉的社会契约理论(p9.3.第一行) 8.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有在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时,它们才是正义的(p12.1.第二行) 9.对原则的衡量是正义观的一个基本的而不是次要的部分。(p33.第一段第五行)公平的正义 1.它意示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意志同意。(p10倒数第二行)

2.它把处于原初状态中的各方设想为是有理性的和相互冷淡的。(p11.2.第一行) 3.即那些需要违反正义才能获得的利益本身毫无价值……这种正当对善的优先 成为这种正义观的一个基本特征(p25第十一行) 原初社会 1.那里的规定是被广泛接受的(p11.2最后一行) 功利主义 1.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够达到所有社会成员满足总量的最大净 余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被正确地组织的,因而也是正义的。(p18倒数第二行) 直觉主义 1.首先,它们是由一批最初原则构成的,这些最初原则可能是互相冲突的,在 某些特殊情况下给出相反的指示;其次,它们不包括任何可以衡量那些原则的明确方法和更优先的规则,我们只是靠直觉,靠那种在我们看来最接近正确的东西来决定衡量。(p27.7.第七行) 反思的平衡 二、关于《公平的正义》的提纲 1)正义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 2)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 3)公平的正义 4)对照 目标:确立一种正义论 三、评注

第十课《公平竞争》教案

第十课《公平竞争》教案 导入新课: 阅读P102启航与志强的故事。 并思考:(1)启航这种竟争方式正当吗? (2)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是否也曾经历过或见到过不正当竟争的事例?请说来听一听。 (3)这些做法,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师:竞争分两种,正当竟争和不正当竞争,通过前一站我们知道公平竞争会促进个人乃至社会的成长和进步,但不正当的竞争却会使我们误入歧途。那么,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公平竞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第二站,公平竞争。在讲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来听一个故事:龟兔赛跑。 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讲故事: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比赛开始了,一眨眼工夫,兔子已经跑得不见了踪影, 但是他觉得自己跑得快,对比赛掉以轻心,躺在路边睡着了。乌龟慢腾腾地却持 续不停地走,当兔子一觉醒来,他看到乌龟已经快到终点线了。兔子输了比赛。

师:兔子为什么会输掉比赛? 生:(因为他骄傲、轻敌,不尊重竞争对手) 师:我们再看看乌龟,乌龟为什么能赢得比赛呢? 生:(尊重对手,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你说得很对,但是在比赛之前,乌龟应该能知道自己与兔子力量对比悬殊,可他为什么还要和兔子比赛呢?如果是你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你敢不敢去与之比试呢?为什么? 生:(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害怕失败) 师: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在乌龟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生:(敢于竞争,不怕失败和挫折) 师:其实,竞争中既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但一个人遭遇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失败。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为失败而消沉,但也有很多人在失败后奋起自强。比如英国将军威灵顿。读教材P103.在英国有威灵顿,在我国则有越王勾践。他们在竞争中都曾胜利过也曾失败过,但他们却能从胜利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便为下一次竞争做好充分准备。那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生:也应该积极参与竞争,摆脱消极心态,树立我能行的观念,敢于竞争。成功固然可喜,但是如果失败确实在我

论环境正义(一)

论环境正义(一) 摘要]20世纪90年代,当代环境伦理由于缺乏对现实的关注而陷入了某种发展困境,对环境保护实践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无能为力。与此同时,由于环境保护中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引起的“环境不公”问题在环境保护运动中日益突出,并且由此引发了一场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响应的“环境正义运动”。“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和“环境正义”的一些重要思想,既对当代环境伦理理论及其指导的西方主流环境保护实践提出了挑战,也为当代环境伦理提供了一个从现实的角度看待和分析环境问题的崭新视角。“环境正义”所代表的从现实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的倾向,正是当代环境伦理谋求自身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理论;环境保护 一、环境正义的概念及起源 (一)环境正义的概念 环境正义是环境伦理学中的前沿问题,它是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也推动着环境伦理学的转向。环境正义的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现代民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所谓环境正义,一般是指所有人,不分世代、国籍、民族、种族、性别、教育、区域、地位、贫富等,都平等享有秩序、整洁及可持续性环境的自由以及免受环境破坏的危害之权利。环境正义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保护人们平等的环境权利,并尽量减少人们之间因不平等关系而导致的不平等环境影响,从而维护人们的价值与尊严。 环境正义的实质是环境责任和生态利益的合理分担和分配,由此能够清晰地看到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生态危机所应采取的正确应对方略。环境正义的实现对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环境正义的起源 1.美国环境正义运动 “环境正义运动”最初爆发于美国。1982年,瓦伦县居民举行游行,抗议当地政府将该地作为有毒垃圾掩埋场,这一行动将一个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被学术团体和公民权利团体所提出的问题吸引了更大范围的关注:环境保护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①。此事件中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美国政府把瓦伦县作为有毒垃圾的掩埋场地,与这一区域的居民主要由有色人种和低收入人群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事件揭发以后,人们发现美国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原有的污染、公害等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某种程度来看,它是被转移到有色人种和低收入阶层居住的社区中。 1987年,美国联合基督教会种族正义委员会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有毒废弃物与种族》的研究报告,正式将长久隐藏于美国社会底层的环境正义问题推到了环境保护关注的前沿。1991年10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高峰会”,将美国环境正义运动推到了高潮。会议的目的是要突出有色人种环境保护组织的自主性和为自己发言的权利。在大会上,“环境正义”被列入社会的和环境的议程之中,并经过激烈辩论达成了协议,正式宣告了“环境正义”者们的立场。 2.“穷人环保主义” 在印度生态主义者古哈(RamachandraGuha)199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激进的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和荒野保护——来自第三世界的评论》的著名文章中所介绍的印度的环境斗争,就具有明显的“环境正义运动”的色彩。 古哈的观点表达了在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被称之为“穷人环保主义”的环境保护运动中要求实现“环境正义”的呼声。以亚马逊土著居民反对跨国公司为例。由于跨国企业在亚马逊河流沿岸雨林大量砍伐树木及采矿所造成的土壤流失、水污染、动植物死亡及其它的生态破坏,

浅析国际环境法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浅析国际环境法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的欲望开始膨胀,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藐视自然,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石油被无限制的攫取,野生动物大量灭绝,空气污染,臭氧空洞等等。人类的物质财富在迅速增长的同时,大自然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损害与危机。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全球环境趋于恶化的同时,人类深受其害,不禁开始反思,这样以环境为代价的物质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196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作者在书中指出:人类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果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针对人类发展的困境,20 世纪70 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环境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指出:不可再生资源有限,地球有限,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定耗尽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必须抑制增长,否则人类在社会将会毁灭。这就是所谓的零增长理论。此言一出,立即轰动欧美。 人类意识到,环境与发展密切相关,人类开始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经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地协商与妥协,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逐渐形成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该原则作为一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原则,对于各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该原则的形成,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也反映了人与人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转变。 (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起源和发展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为国际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的正式提出是在1992 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此次会议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第7 条原则规定:各国应当本着全球伙伴精神,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鉴于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的因素,各国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承认,鉴于它们的社会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和财力资源,他们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负有责

正义论(大问题)复习资料

一 A B C D E AB:幻觉或幻想BC:信念CD:知识DE:理性知识 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 一个是我们混迹于其中的这个日常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纯粹的“理式”世界,他是永恒的、非物质的,比这个世界更为真实。前一个世界是由物质的东西组成的,他们会变化、灭亡或消失,柏拉图称之为生成的世界。它并不是不真实的,而是要比另一个世界,一个真正实在的世界更少真实,柏拉图把这后一个世界称为存在的世界。 柏拉图是如何论述正义的: 首先是什么是灵魂的正义或个人的正义:柏拉图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他说一个人的灵魂要处于正义的状态,那么就意味着他的灵魂达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称为自制,即理性能约束激情和欲望。激情是你对名声、荣耀的追求,欲望即你对吃喝等一种生物性的满足。柏拉图说对这些的追求会使人陷入狂妄之中。因此,需要理性对他们加以约束。当理性使你的灵魂平复时,一个人的正义就实现了。与之类似的是一个城邦(国家)为一个大写的人。因此,柏拉图将城邦划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护卫者、工匠”。城邦正义如个人正义一样,一个城邦要达到那种状态,需由处于最高层的哲学家通过措施来约束管理工匠和护卫者,使三个阶层各尽其职,从而达到和谐的城邦。 柏拉图措施:废除私产、控制教育、哲人王。 哲人王: 1.哲学家得以洞察正义与美,从而按照最好的范型来塑造现实。.哲学家或知识能力本身赋予了哲学家以哲学的生活方式。通过确立善好从而超越了政治生活。 二 霍布斯在《利维坦》里阐述: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非某种神圣的权威。自然状态:没有权威的状态。 霍布斯对于人性的看法:1.每个人的身体心理敏捷程度都差不多。2.资源的稀缺与我们的需求之性质存在矛盾。3.每个人的心理构造都是以自我为中心。4.自我保存是每个人最强烈的一种欲望。 两条公理:1.自然欲望:人总是渴望夺取占用他人皆有共同兴趣之物。2.自然理性:人总是逃避死亡,保存生命或自我保存是首要的善。 因此,仅凭人性的自然权利,平等的人无法共同生活在一起。

公平竞争

6 公平竞争 ——可能性的大小 知识导航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统计与可能性的有关知识,可能性在数学中叫做“概率”。在现代生活中,概率论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 我们一般可以用分数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表示方法如下:可能发生该类情况数占总发生情况数的几分之几。 数海拾贝 1.一个盒子里装有大小、轻重完全一样的黄、白、红球共12人,其中黄球4人,白球6个,红球2个,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时()。 2.将一枚硬币随意抛出,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将两枚硬币随意抛出,两枚硬币正面都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3.小明家电话号码后4位数字之和是6,四个数中无0,猜后四位,一次猜对的可能性是多少? 从这个班级中任选一个同学,他的身高在140厘米至149厘米之间的可能性是多少?

5.乐乐和聪聪玩翻牌游戏;有4张牌,分别是红桃J 、红桃K 、黑桃7和黑桃9,背面朝上,从中任取2张。如果取到的的排花色相同、乐乐胜;花色不同,聪聪胜。你认为谁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6.小奥给同学打电话,但电话号码的八位数字在笔记本上看不清楚了,本子上写着85612△△6.他随意拨打,恰好拨通的可能性是多少? 能力挑战 7.口袋里有红、绿、黄三种大小,外形相同的球,其中红球有5个,绿球有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4 1,求摸到黄球的可能性。 8.在桌子上放4张扑克,全部正面朝下,已知其中有两张是K ,但是不知道哪一张是,请你随便选择两张并把它们翻开。问两张牌中含有K 的组合可能性是多少?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 已改成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环境正义

浅析“环境正义”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摘要: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它不同于一般私人物品,不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环境正义是当今环境伦理学所聚焦的前沿问题,环境伦理学从属于环境哲学,也是环境哲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所谓环境正义,就是指在处理环境保护问题上,不同国家、地区、群体之间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必须公平对等,体现了人们在利用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对其权利和义务、所得与投入的一种公正评价。环境正义问题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新格局,也标志着对生态危机成因及其解决之道的认识和反思的深化。 关键词:环境正义;内涵;国际;影响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它不同于一般私人物品,不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由此产生的环境权“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权利,在实体意义上具有公权和私权的双重性格。由于环境权既是个体权利,同时也是集体权利,对个人环境权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往往损害其他多数人的共同环境权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实体性的环境权属于一种‘社会’权利,明显不同于人格权、财产权等典型的‘私人’权利。”1环境权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了财产所有权是具有社会性的,对于其所有和行使必须加以限制。环境关系涉及到三个方面,即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当代1王明远.民商法论丛(第13卷)[M].法律出版社,1999:110.

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这三重关系的调整是密不可分的,而当代人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当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会直接影响着后代的利益分配格局。如果解决不好环境不公问题,人与自然、代际公正将无从谈起。 一,认识环境正义的科学内涵 环境正义是当今环境伦理学所聚焦的前沿问题。所谓环境正义,就是指在处理环境保护问题上,不同国家、地区、群体之间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必须公平对等,体现了人们在利用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对其权利和义务、所得与投入的一种公正评价。环境正义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保护人们平等的环境权利,并尽量减少人们之间因不平等关系而导致的不平等环境影响,从而维护人们的价值与尊严。环境正义问题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新格局,也标志着对生态危机成因及其解决之道的认识和反思的深化。 关于正义的哲学原则可分为两大类:义务论及后果论。义务论要求决策者采取的行动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好的,而不用从行动的结果中寻求正当的理由。换句话说,义务论偏重于行动本身的道义性,而不是结果如何及其有害性。后果论则强调结果的正当性,即认为正义是一个结果的问题。不管产生一种政治决策的程序如何公正,如果这项决策不能给予人民最好的正义原则所能带

公平竞争的作文

公平竞争的作文 有的人总在说世界是多么的不公平,没有办法和别人竞争,但是其实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命运也是公平的。下面是xx整理收集的公平竞争的作文,欢迎阅读! 公平竞争作文 爸爸是个超级“懒虫”,吃完饭从来不洗碗。周末晚上吃完饭后,爸爸又把碗筷往餐桌一放,就到客厅看电视去了。早已忍无可忍的妈妈见爸爸又“犯懒”,也跟着往客厅的沙发上一坐,生气地对爸爸说:“哼,天天都是我洗,今天要男女平等一回,我做的饭,所以你洗碗!”爸爸不乐意,好像没听见妈妈的话似的,继续看电视。 眼看双方僵持着,大战就要爆发,我决定充当一下“和事佬”,急忙说:“天天都是妈妈洗碗,的确挺累的,今天我们家就来一次公平竞争。”“怎么竞争?”妈妈见我站在她那一边,脸上很快“多云转晴”,迫不及待地问。“是呀,你说说怎么竞争?”爸爸也一脸迷茫地问我。我看他们都不反对,就一本正经地说:“公平起见,石头剪子布,谁输了谁洗!”爸爸听了,坏笑着说:“臭小子,吃饭有你的份,这洗碗也应该有你一份吧?”不好,把自己套进去了!早知如此,就不掺和了。看着我一脸的懊悔,妈妈附和着说:“是啊,真正公平的话,你也应该参加。”没办法,谁让我出了

这“馊主意”呢!我只得硬着头皮上阵了。 于是,我们三个人围成一个圈,捏紧拳头,将手藏在身后,眼睛直直地盯着对方,个个伸长脖子像公鸡一样,逗得我直想笑。“一二三!”手一齐亮了出来,都是石头,哈哈,都想砸别人呢!“没分输赢,重来!”妈妈嚷了起来。“刚才大家出的都是石头,这次我出剪子,来个出其不意。”我心里暗暗打好主意。“一二三!”大家的手又一次亮了出来。两把锤子砸一把剪子!“不算不算!你们合伙骗我。”我赶紧耍赖皮。“谁骗你了?愿赌服输嘛!”“想耍赖皮?不行!”爸爸妈妈一齐叫起来。“可是……”我还想狡辩。“别可是啦,洗碗去吧!”爸妈微笑着对我说。洗就洗,我垂头丧气地收拾碗筷向厨房走去。 经过二十分钟的“苦战”,我终于完成了洗碗的“艰巨任务”。洗完后,来到客厅里,看到爸妈那种“亲密”样儿,我很开心!因为我成功化解了爸妈之间的一场“战斗”,为爸妈多做了一点事,也为家庭增加了欢乐。 公平竞争作文 命运对我太不公平。”时常听到人们这么说。这让我有些反感。 把自己的不快乐归罪于命运,摆明了是在给自己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怯弱。命运,其实很公平。只要我们用心地走好生命的每一步。有时命运坎坷,只不过是走错了一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