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姓名文化考略

中国姓名文化考略

姓名:李庆花

学号:2009020785

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中国古代史

导师:秦永洲教授

电话:150********

邮箱:zouchengliqinghua@https://www.doczj.com/doc/224457668.html,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姓名文化考略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古代史

申请人姓名李庆花

指导教师秦永洲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2年 5 月 15 日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月日签字日期:20 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 II 前言.. (1)

一、研究意义 (1)

(一)学术意义 (1)

(二)现实意义 (2)

二、研究综述 (2)

一、中国的姓和氏 (5)

(一)先秦时期的姓和氏 (5)

1.远古姓的产生 (5)

2.先秦氏的产生 (7)

(二)秦汉以后姓氏合一 (9)

1.姓氏合一的历史背景 (9)

2.姓的发展 (10)

3.姓、氏的功能 (13)

二、中国的名、字、号 (16)

(一)名 (16)

1.古人取名原则 (16)

2.古人取名避讳 (17)

(二)字 (18)

(三)号 (21)

1.自号 (21)

2.他号 (23)

3.谥号 (24)

4.庙号 (25)

三、中国的姓名称谓 (27)

(一)姓氏称谓 (27)

(二)名、字、号称谓 (27)

(三)称官职 (28)

(四)称籍贯 (28)

(五)称封爵 (28)

(六)称谥号 (28)

四、中国姓名的避讳 (30)

(一)避讳的种类 (30)

(二)避讳的方式 (32)

五、中国姓名的文化意蕴 (34)

(一)姓名与宗法宗族 (34)

1.姓在前,名在后的结构 (34)

2.行辈 (34)

3.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的价值选择 (37)

(二)姓名与政治生活 (37)

1.赐姓名与贬姓名 (38)

2.皇权干涉取名用字 (38)

(三)姓名与伦理道德 (38)

1.崇尚高尚道德 (39)

2.仰慕古之圣人、贤人 (41)

(四)姓名与社会民俗 (43)

1.“讳举五月子” (43)

2.取名与五行 (43)

3. 寄名 (44)

(五)姓名与时代特征 (46)

1.先秦姓名的淳朴自然 (46)

2.西汉姓名的豪放与进取 (46)

3.东汉三国时单名的流行 (47)

4.魏晋南北朝名字中的玄学色彩及“之”字的流行 (47)

5.五代“彦”字的流行 (48)

6.宋朝姓名的老气横秋 (50)

7. 新中国时期姓名的政治色彩 (50)

(六)姓名与个人追求 (51)

1.对自然美的追求 (51)

2.对富贵吉祥的追求 (52)

3.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53)

4.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54)

5.对理想志向的追求 (55)

6. 个体品格的自律 (58)

结语 (61)

参考文献 (63)

致谢 (69)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中国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的姓和氏。先秦以前姓、氏分而为二,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先秦以后姓氏合而为一。

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的名、字、号。古人有名、字、号三种文化符号。古人取名讲究五名六避,此外还有占卜法、梦像法、待事而估等。字是成人之后取的,是对名的补充和延伸。号是文人雅士附庸风雅自取的,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受什么拘束。

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的姓名称谓。中国姓名称谓十分讲究。

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姓名的避讳。中国姓名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避讳,分为为帝王讳,为尊长父母讳,为圣人讳。

第五部分论述中国姓名文化的丰富意蕴。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宗法宗族社会,取名命字难免不带有宗法宗族色彩;中国姓名结构是先姓后名,说明中国比较注重家族而轻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到了唐宋以后按行辈取名兴盛起来,因此名字中有很多反映宗族宗法思想的。

姓名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古人用字取名还要受到皇权的干涉;皇帝还可以赐人姓名或贬人姓名。

中国还是一个讲究伦理道德的国度,并把伦理道德渗透到了名字中。儒家提倡“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并讲究修身,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不同的时代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姓名特色。先秦时期名字普遍自然朴素;西汉时期姓名反映出积极进取的精神;东汉三国单字名比较流行;魏晋时期“之”字出现在名字中的概率很高,南北朝姓名的宗教色彩比较浓;五代时期人们比较喜欢用“彦”字来命名;宋代的姓名反映出一种老气横秋的状态;特别是新中国初期,姓名的政治色彩更加浓厚。

姓名还受到社会民俗的影响。古代“讳举五月子”,会给五月出生的孩子取特定名字来镇住这种不祥;取名还讲究干支及五行相配等,此外还有寄名的民俗等等。

但凡文字一般都可来明志。名字是明志的最好载体。名字里还包含着个人追求,有追求自然美的、追求富贵吉祥的、追求功名利禄的、追求健康长寿的、追

求理想志向的,此外名字里还体现了个体品格的自律等等。

关键字:姓;氏;名;字;号;文化意蕴

分类号:K810.2

II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Name Culture

Abstract

The Chinese name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Name is not only a representative symbol of the people also has a political background, social system, customs of the times, a family's choice of ideas, values, ideals, and covered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system, customs, ideas and concepts of the past.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art I describes the Chinese surname and clan. Previous surname, and for the second time before the Qin dynasty, sex marriage are equal; after the Qin dynasty last name into one. The ancients had personal name, literary name and poetic. The ancients named with five methods and six taboos. There were other methods like divination, dream and waiting. Only adults had literary name and the literary name added the personal name. Generally, the literati had poetic.

Part III describes the Chinese name appellation. It is very complex.

Part IV describes the name taboo system in China.

Part V describes the rich meaning of Chinese name culture. A feature of Chinese name culture is taboo. There were many names about patriarchal and clan. Names and politics were inseparable. Also there were many names about ethics and moral. The names had distinctive character. The names influenced by social customs. The names are the best carriers of your ambition.

Key words: surname; clan; personal name; literary name; poetic; cultural implication

Classify number:k810.2

III

前言

一、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姓名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姓名不仅是一个人的代表符号,还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政治面貌、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一个家庭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理想追求等,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姓名这一扇小小的窗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解析历史。这对我们了解过去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姓名还与文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中国姓名文化对其它领域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中国各民族的姓名制度也呈现出丰富性。限于论文篇幅,本文所讨论的姓名文化主要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古代人的姓名比较复杂,一般有姓、氏、名、字、号。而近代以后人们一般只有姓和名了。本文所讨论的姓名包括姓、氏、名、字、号。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关于中国姓的起源,从古至今就有不同的观点。姓究竟何处来,在古代科学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古人有的认为“圣人吹律定姓”,有的认为“因生以为姓”。在现代,学术界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认为姓来源于图腾崇拜。有的学者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所有的姓并不都能用图腾做出合理的解释。也有的学者认为姓来源于地名,如金良年在《姓名与社会生活》一书中说道:“最初的姓,大多由地名转化而来。如姜,即系‘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姬,因‘黄帝居姬水以为姓’;姚,乃‘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等等。”本人认为任何事物的来源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姓也是一样的,它的来源应该是多样的。因此在文章中,本人将对关于姓起源的各种说法加以考略。

氏是在姓产生后才产生的,是姓的分支。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并且有不同的功能。《通志?氏族略》讲:“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此姓是家族血统的标志,而氏则是身份等级的标志。秦汉以后姓氏合一了。因此氏也就失去了表示身份等

1

级的作用,和姓一样都是家族血统的标志了。本文所说的姓氏秦汉以前是不同的,秦汉以后所说的姓氏就是指姓了。

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名是名,字是字。名,《说文解字?口部》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最初产生是因为古人夜晚相遇,看不到对方,就以代号相称。名一般是在孩子出生三月后由父辈取的。那么古人有了名后为什么还要取字呢?《礼记?檀弓》:“幼名,冠字。”孔颖达疏云:“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生三月而加名。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名是年幼时父辈取的,到了成年后,平辈或晚辈再称名显然不合适了,于是就需要另取字以使平辈和晚辈来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延伸,与名互为表里,意义相互关联。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号是指人除名和字以外,另取的称呼。广义上的号还包括皇帝赐号,他人封的号,尊号,年号,庙号,谥号等等。其中庙号和谥号一般是在人过世后,由后人所取。现在,我们所说的名,不仅是姓氏合一,而且是名字合一了。

(二)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上重名现象特别严重,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多不便。如何取一个新颖而又有深厚内涵的名字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对古代社会名字号的叙述,可以使人们从中得到启发,为我国人的名字增添更多的光彩。

姓名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俗话说同姓的“五百年前是一家”。研究姓名文化还可以帮助人们寻根问祖,增强海内外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人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有利于祖国的团结和统一。

二、研究综述

中国人对姓名文化很早就开始了研究。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世本》一书,主要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世系及事迹。此外在《尚书》、《诗经》、《春秋》、《左传》、《礼记》、《国语》等先秦典籍中,也有关于姓氏的记录。其中《左传》对姓氏的源由、类别和社会功能进行了系统、精辟的论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以“本纪”、“世家”“世表”等形式,分门别类地记述了黄帝至春秋时期帝王诸侯卿大夫的

2

姓氏源流、传承世系及分支等。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以“三言诗”的形式记载了当时流行的130多个姓氏。东汉班固撰写的《白虎通义》,其中第二卷和第九卷论述了姓、氏、名、字、号。东汉的王符在《潜夫论》中也专门有一章“志氏姓”,讨论姓氏问题。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专门写了姓氏一条,列举了姓氏的九种来源,还分别简述了500多种姓氏的来由。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何承天的《姓苑》、王俭的《姓谱》、王僧孺的《百家谱》等。唐代士族衰落,姓氏也发生了变化。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人编撰了《氏族志》,重新排列姓氏。唐宪宗时期林宝撰写了《元和姓纂》,以皇族李姓为首,以下姓氏按唐韵排列。宋代是姓氏研究发展的重要时期。宋初钱塘儒生编的《百家姓》,“赵钱孙里,周吴郑王”一直流传至今。这一时期主要有郑樵的《通志?氏族略》,邓名世的《古今姓氏辩证》和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明清时期顾炎武的《日知录》里有不少关于姓名的精辟见解,此外还有张澍的《姓氏寻源》等等。不过古人对姓名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追踪溯源上,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并不能透过这些姓名现象看到姓名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意义。

到了近代,学者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使姓名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些重要专著。1917年王国维发表了《殷周制度论》,文中探讨了殷周时期帝王的名。30年代,袁业裕编译了《中国古代氏姓制度研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姓和氏。杨坤明的《中国姓名学》还首次提出了“姓名学”的概念。50年代有杨希枚发表的系列论文,讨论上古姓氏。国学大师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考查了柳如是和钱谦益等人的名、字、号,这对研究古人的姓名有很大帮助。80年代以后,中国的姓名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著述。比较突出的有金良年的《姓名与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雁侠的《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尹黎云的《中国人的姓名与命名艺术》(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张淑一的《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何晓明的《姓名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这些专著集学术性,实用性于一体,对我国的姓名文化研究做出了贡献。此外,国外也有学者专门对我国的姓名文化进行了研究。其中马来西亚萧遥天先生的《中国人名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一时期的论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周国荣的《姓

3

名说》,曹涛的《中国姓氏的演变》,朱筱新的《古人的名与字》,杨卫东、戴卫平的《中国人姓名文化特色》是其中的代表作。

不管是古人研究姓氏渊源,还是今人研究中国姓名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著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对本文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特别是今人著作对古代的姓氏名字号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解析。前人的重点放在了姓氏制度的研究上和有关命名方式上。本文将试着从另一角度对姓名文化进行论述,通过对姓氏名字号的叙述,分析出姓名中所包涵的文化意蕴来。中国姓名中包涵着浓厚的宗法宗族色彩,有厚重的伦理道德意味,不同的时代姓名还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并且姓名中还寄托着人们的个性追求。这些将是本文的亮点所在。

4

一、中国的姓和氏

中国姓氏源远流长,从远古社会一直流传至今,贯穿整个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国先有姓后有氏,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来用的,秦汉以后姓氏逐渐合一。

(一)先秦时期的姓和氏

现在我们常常把姓氏放在一起来说。而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姓,氏是氏,各有不同的来历和意义,不可混为一谈。《通志·氏族略》:“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1.远古姓的产生

姓是什么,姓从何来,自古困扰了很多人。上古传说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许慎《说文解字》讲:“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班固《白虎通义》也讲:“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生为姓,所以最初产生的姓大多带女字旁,如姬、姜、姚、姒、妫、嬴、姞、妘等。姓就是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姓是怎么产生的,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因生以为姓

远古时期人们不懂得“男女构精,万物化生”①的奥秘,就把氏族繁衍归功于某种异物作用于圣女身上的结果。《论衡·奇怪篇》:“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卨母吞燕卵而生卨,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大禹的母亲因吞食了薏苡草而生下大禹,因此禹姓姒,契的母亲吞食了燕子的卵,因此契姓子,弃的母亲踩了熊的脚印,因此姓姬。

(2)以居住地为姓

根据古书记载古姓还来源于地名。金良年在《姓名与社会生活》一书中说道:“最初的姓,大多由地名转化而来。”这里的地名指的是母系氏族所居之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②《说文解字·女部》:“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神农居

①王弼注,孔颖达疏,李申,卢光明整理,吕绍纲审定:《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三一〇页。

②《国语·晋语四》,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第三三七页。

5

姜水因以为姓”。《说文解字》里还说道:“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虞舜因为其母亲生他于姚墟故得姓“姚”。

(3)以图腾为姓

远古时期的人们因为生产力水平和智力水平的限制,认识世界、征服自然的能力弱,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打雷下雨等,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就在大自然中找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这个保护神就是他们的图腾,这就产生了对天地、日月及各种动植物的图腾崇拜。如远古时期东夷人以鸟为图腾进行崇拜,并且以鸟命官。《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

郯子来朝,公与之宴,(叔孙)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命名各级官长),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受命有云端),故为云师而云名(以云纪事,为百官师长名号);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

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

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工,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这段史料详细的记载了东夷少昊部落的鸟图腾制度。凤鸟是部落的总图腾,五鸟、五鸠、五雉、九扈是24个氏族的图腾。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率领熊、罴、貔、貅、貙、虎与炎帝大战阪泉之野,这里的熊、罴、貔、貅、貙、虎不是真的野兽,而是以此为图腾的部落。

各氏族之间为区别交流,就用本氏族的图腾作为族号,这种族号后来就演变成姓了。学术界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姓渊源于图腾。王泉根认为:“许多资料表明,中国姓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太古时先民对自然万物得图腾崇拜,最早的姓氏是由图腾崇拜名称演化而来的。”①

(4)赐姓

还有观点认为姓是古代圣王赐予的,受姓之人多是有重大功勋的。《左传·隐

①王泉根:《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3页。

6

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天子分封有功德的人,根据他们的出生即血缘关系赐姓。《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晋语四》记载了这段历史:“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史记·殷本纪》记载:契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赐姓子氏”。《史记·周本纪》记载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史记·秦本纪》记载:“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远古时期留下来的古姓是非常少的,根据《春秋》整理出来了: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吉、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章太炎先生及其它学者又从《说文解字》、《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八十几个。

2.先秦氏的产生

由于氏族的繁衍,原来同姓的氏族又衍生出若干新的氏族,这些氏族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性,就为自己单独起一个本氏族共享的代号,这便是“氏”。这些小氏族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氏族,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关于氏的由来,古籍《左传·隐公八年》里这样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氏是天子封给诸侯的。到了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出现了大量的氏。氏是源于同一父姓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

《礼记·大传》记载:“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东汉郑玄注曰:“四世共高祖,五世高祖昆弟,六世以外亲尽无属名。”高祖以下的所有四代子孙都可以高祖的名号为氏,到第五代子孙(连同原来的高祖共六世)出现后,原高祖的氏由嫡系子孙继承,世代流传。而其他非嫡系子孙以原曾祖为高祖,以他的名号为氏,如下图:

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子——孙——曾孙—玄孙关于氏的来源,应劭的《风俗通义》总结了九种来源:

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7

郑樵《通志·氏族略》里总结了氏的三十二种来源:

一曰以国为氏;二曰以邑为氏;三曰以乡为氏;四曰以亭为氏;五曰以地为氏;六曰以姓为氏;七曰以字为氏;八曰以名为氏;九曰以次为氏;

十曰以族为氏;十一曰以官为氏;十二曰以爵为氏;十三曰以凶德为氏;十四曰以吉德为氏;十五曰以技为氏;十六曰以事为氏;十七曰以谥为氏;十八曰以爵系为氏;十九曰以国系为氏;二十曰以族系为氏;二十一曰以名氏为氏;二十二曰以国爵为氏;二十三曰以邑系为氏;二十四曰以官名为氏;

二十五曰以邑谥为氏;二十六曰以谥氏为氏;二十七曰以爵谥为氏;二十八曰代北复姓;二十九曰关西复姓;三十曰诸方复姓;三十一曰代北三字姓;

三十二曰代北四字姓。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九种来源:

(1)氏于号以远古时期唐、虞、夏、殷等号为氏。如舜号有虞氏,其后裔即以虞为氏。

(2)氏于爵以公、侯、伯等爵位为氏。《白虎通义·姓名》讲:“王者之子称王子,王者之孙称王孙,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春秋时期有王孙贾、公子荆、公孙朝等人。

(3)氏于谥以戴、武、宣,穆等谥号氏。如楚庄王谥为“庄”,其后以“庄”为氏;鲁僖公谥为“僖”,其后以“僖”为氏。

(4)氏于国以齐、鲁、宋、卫等国名为氏。

周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主要有三类:同姓国;异姓国;先王之后及前朝之后。周文王的儿子管叔献封于管国,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封于晋国,周公的长子伯禽封于鲁,后人就分别以管、晋、鲁为氏。这是同姓之国。此外还有卫、蔡、曹、縢、燕、郑、何、韩等国。

姜太公封于齐,后人以齐为氏。还有楚、宋、荆、朱、邓、梁、薛等。这是异姓之国。

武王为“追思先圣王”,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国。这是分封的先王之后和前朝之后。

卿大夫以封邑为氏。如王子瑕食封于屈,其后以屈为氏,屈原是也。

(5)氏于官以司马、司徒、司寇、司空、司城等官名为氏。《日知录·氏族相传之讹》:“寇氏。《姓谱》:‘出自武王弟康叔,为周司寇,后人因以为氏焉。’”

(6)氏于字《白虎通义·姓名》:“公孙之子,各以其王父字为氏。”郑穆公之子名公子騑,字子驷,其子名公孙夏,其孙则名驷带、驷乞。宋桓公之子名公子目夷,字子鱼,其子名公孙友,其孙则名鱼莒、鱼石。无字则可以名为氏。鲁孝公之子名公子展,展之子名公孙伯夷,伯夷之子以王父之名“展”为氏,名展无骇、展禽。

(7)氏于居以城、郭、园、池等居住地为氏。《风俗通义·姓氏》:“以居,城、郭、园、池也。”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叫作仲孙闵,他居住在南宫,他的后代遂以其居住地为氏,称南宫氏。

(8)氏于事以巫、卜、陶、匠等百工技艺为氏。

(9)氏于职典以三乌、五鹿、青牛、白马等职典为氏,此类氏不常见。

氏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顾炎武曰:“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会本士氏,先是封于随地,以随为氏,后改封于范地,又以范为氏。

(二)秦汉以后姓氏合一

1.姓氏合一的历史背景

姓氏之分在战国以前非常严格。但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剧变,礼崩乐坏,原来的贵族沦为平民,而平民得以有机会跻身到社会的上层,成为贵族。特别是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全国。原来六国的王公贵族全都沦为秦始皇的阶下囚。社会的贵贱等级发生了变化,氏也就失去它原有的意义了。姓和氏逐渐合一了。郑樵《通志·氏族略序》:“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故楚之子孙,可以称楚,亦可称芈。周之子孙可称周子南君,亦可称姬嘉。又如姚恢改姓为妫,妫皓改姓为姚,兹姓与氏浑而为一者也。”《通志·氏族略》:“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顾炎武《日知录·氏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秦始皇姓赵氏,称汉高祖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

②。自司马迁之后,人们对姓氏就不在作区分,统称为姓氏了。

①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一《原姓》,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5月第2版,第一一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三四一页。

2.姓的发展

秦汉以后姓氏虽然不再作区分,但是并没有稳定下来,还在不断发展中。

(1)新姓的产生

东汉第五伦,本战国齐国田氏的后代,因是六国旧贵族,被第五批迁徙到长陵(在今陕西省),故以“第五”为姓。

(2)皇帝赐姓和贬姓

封建社会皇权至上,赐姓是古代封建帝王褒奖有功、笼络人心的重要手段,能得到皇帝赐姓是无尚荣耀的事。

一般三种人可以得到皇帝的赐姓:一是有功之人;二是归降之人;三是少数民族的首领。

一有功之人。新王朝的统治者在政权稳定以后就会大肆论功行赏,特别是汉初和唐初时期。《汉书·刘敬传》:娄敬因在汉初政策的制定及西汉政权的稳定起过很大作用。刘邦“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曰奉春君”。唐初统治者大封建国功臣,如徐世勣因功封为曹国公赐姓李。《旧唐书·李勣传》:唐高祖很欣赏徐世勣“寻加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赐良田五十顷,甲第一区”。

二归降之人。《新唐书·员半千传》记载,员半千的先人本是彭城刘氏,“十世祖凝之,事宋,起部郎,及齐受禅,奔元魏,以忠烈自比伍员,因赐姓员,终镇西将军、平凉郡公。”

三少数民族首领。封建统治者出于开疆拓土、羁縻番邦的政治考虑,向少数民族首领赐姓以巩固政权。汉武帝时赐匈奴休屠王的长子日磾姓金。唐太宗时期,鲜卑族的拓跋赤辞率部来归,赐姓李。

封建统治者在赐姓功臣、少数民族首领及归降之人的同时,也贬姓来惩罚叛逆之人、打击异己。

南朝齐明帝时鱼复侯萧子响密谋造反,兵败被诛后,齐明帝将其姓改为蛸氏。梁元帝时,武陵王萧纪趁侯景之乱,在蜀称帝,后兵败被杀,改其姓氏为为饕餮。隋炀帝大业九年(613),贵族杨玄感乘农民起义率兵造反,兵败身亡,敕令改其姓为枭。武则天掌权后,分别将王皇后及萧淑妃改为蟒氏和枭氏。武则天称帝后,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举兵反对,镇压后改其姓氏为虺氏。蛸是长脚蜘蛛,饕餮意为贪吃的恶兽,是舜流放的四凶之一,蟒是毒蛇,枭是凶鸟,虺也是一种毒蛇,

用这些凶残鸟兽之名来命姓,可见统治者对这些叛逆、异己之人的憎恨程度。

(3)从主人、养父、继父姓

封建社会的家臣、奴仆一般都随主人姓氏。《汉书?灌夫传》:灌夫的父亲本名张孟,为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西汉堂邑父原本是胡奴,名甘父,是堂邑氏的奴仆,后随主人姓。《汉书》注,服虔曰:“堂邑,姓也,汉人,其奴名甘父。”师古曰:“堂邑氏之奴,本胡人,名甘父。下云堂邑父者,盖取主之姓以为氏,而单称其名曰父。”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三国枭雄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由于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跟随了养父姓曹。

《北史·仇洛奇传》记载,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嵩)养为子,因此改以仇为姓。

《旧唐书?王世充传》载,王世充本姓支,为西域胡人。其祖父支颓耨早死,“父收随母嫁霸城王氏”,因此随继父姓王。

《新唐书?李元谅传》:“李元谅,安息人,本安氏,少为宦官骆奉先养息。”因此随养父姓骆,名元光。

《旧五代史?王晏球传》:“王晏球,字莹之,自言洛都人。少遇乱,为蔡贼所掠,汴人杜氏畜之为子,因冒姓杜氏。”

《明季南略》卷之十四:“张献忠之起于陕西,有养子四人:孙可旺、艾能奇、李定国、刘文秀,献忠养以为子,皆冒姓张。”

(4)冒姓

历史上,为了取得更高的地位和攀附富贵,多有人放弃原姓而冒他人之姓,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晋书·刘元海载记》:“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西汉初年,汉朝与匈奴多次和亲,匈奴后人就以母姓为姓刘。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扶柳侯吕平,以皇太后姊长姁子侯。”师古曰:“平既吕氏所生,不当姓吕,盖史家唯记母族也。”吕后大封吕氏,因此吕平以姊子冒吕姓而封扶柳侯。

《汉书·卫青传》记载,卫青的父亲郑季与主家僮卫媪私通,生下卫青。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