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终极版

管理学终极版

管理学终极版
管理学终极版

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重点)(什么是管理)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重点)(管理者做什么)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重点)(管理者做什么)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重点)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重点)

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管理环境

一、研究环境的意义

二、环境的分类

三、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

四、环境权变管理原则

第四章管理决策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重点)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第三节决策的理论

第四节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重点)

第五节决策的方法

第五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重点)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第三节计划的编制过程(重点)第四节几种简单的计划方法

第六章计划的实施

第一节目标管理(重点)

第二节滚动计划法(自学)

第三节网络计划技术(自学)

第七章组织设计

第一节组织设计概述(重点)

第二节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三节部门化

第四节集权与分权(重点)

第八章人员配备

第一节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重点)

第二节管理人员的选聘

第三节管理人员的考评

第四节管理人员的培训

第九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第一节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重点)

第二节直线与参谋(重点)

第三节委员会

第十章领导与领导者

第一节领导的性质与作用

第二节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第三节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第四节领导艺术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重点)(什么是管理)

一、管理的定义(重点了解本书的定义)

1、[现代管理理论创始人:法国,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美国,福莱特]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美国,彼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4、[1978年诺贝尔得奖者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5、[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是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美国,加雷斯?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7、[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本书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P11

1、管理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重点)(管理者做什么)

一、管理最基本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重点)

1、决策(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

2、组织: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3、领导:指导行为、增进了解、统一思想、激励成员

4、控制:实质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5、创新: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于价值

Ps: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项管理工作从计划开始,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在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P15-17(重点)

(1)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

(2)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特殊职能

(3)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重点)

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已经多

元化。

讨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管理有没有改变其剥削性和独裁性?P19

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重点)(管理者做什么)

一、管理者的角色P21(重点)

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二、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P24<罗伯特·卡茨> Ps :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 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三、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的管理将会面临以下四种趋势:1、信息网络化 2、经济全球化 3、知识资源化 4、管理人本化

选择题

1.( )职能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创新

2.( )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不重要。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沟通技巧

3.张强是某大型企业集团的总裁助理,年富力强,在助理岗位上工作得十分出色。他最近被任命为集团销售总公司的总经理,从而由一个参谋性人员变成了独立部门的负责人。下面是张强最近参与的几项活动,你认为这其中哪一项几乎与他的领导职能无关?( ) A.向下属传达他对销售工作目标的认识 B.与某用户谈判以期达成一项长期销售协议

C.召集各地分公司经理讨论和协调销售计划的落实情况

D.召集公司有关部门的职能人员开联谊会,鼓励他们克服难关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管理的要点P39-47

1、顺“道”

2、重人

3、人和

4、守信

5、利器

6、求实

7、对策

8、节俭

9、法治

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重点)

人际角色 信息角色 决策角色 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谈判者、资源分配者 管

角色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重点)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

Ps:科学管理理论的观点:p53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管理的方法代替传统管理的方法。<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工作定额(合理的工作量)、标准化(操作方法、工具、机器、材料、作业环境标准化)、第一流工人(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分工(计划与执行能力分开)>

C、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劳资双方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来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管理人员与工人由对抗的关系转变为友好合作的关系)

Ps: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

A、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B、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C、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D、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由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E、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同时期其他人的贡献(知道)

?甘特:计件奖励工资制

?莉莲·杰布蕾斯:动作研究

?福特:创造第一条流水生产线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 p59(重点)

Ps: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和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六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

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3、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Ps:科学管理与一般管理理论的比较

(1)、泰勒与法约尔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了他们对管理的研究的着眼点和研究等的差异

泰勒(工人身份)法约尔(领导)

研究的重点内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

效率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何充分履行管理的五项职能、贯彻十四项原则,达到系统管理、实现管理目标的整个过程

从“车床前的工人”出发,从工场往上研究,研究的管理方面是作业分析,职工动作,时间定额等细节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开始向下引申,把管理看成一种可以传授的理论,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泰勒与法约尔在管理哲学层面上对“人”的理解以及在“人”与“事”矛盾关系上

的处理却是相似的;二是都没有看到组织与外部联系,关注的只是组织内部的问题,因此是处于一种封闭的管理时代中。

泰勒法约尔

在“人”与“事”矛盾关系中,“事”是泰勒管理思想关心的重点。认为所有组织的管理都离不开某种程度上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实质就是由精细设计的管理各步骤、过程、结构来保证目的、任务的实现。人,在他那里根本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论点是如何提高生

产效率,而不是关注人的感情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重点)

一、“行为科学”学派

1、含义:行为科学认为“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2、“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埃尔顿?梅奥—霍桑实验>

①霍桑实验:目的是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实验首先从变换工作现场的照明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实验的工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前度下工作,而对试验组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试验证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然后试图改变其他条件的试验

②结论:最终得出: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胜利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此外,还发现了研究小组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③观点的主要表现:p67

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作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C、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D、企业应该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重点)

Ps: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

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提出)

X、Y理论(麦格雷戈)

Z理论(威廉大内)

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

Ps:需要的等级: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费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Ps“双因素即:保健因素以及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当它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它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

地位]

◆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工作上的成就感、收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

Ps:马斯洛与赫茨伯格模式的对比:p73

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保健、保健、保健、激励、激励

单选题:

1,高级工程师老王在一家研究所工作,该所拥有一流的研究设备,根据双因素理论,你认为下列哪一种措施最能对老王的工作起到激励作用?()

A.调整工作流程,使老王可以完成完整的产品设计而不是总重复做局部设计

B.调整工资水平和福利措施

C.给老王配备性能更为先进的个人电脑

D.以上各条都起不到激励作用

3、X、Y理论<麦格雷戈>

①X理论的观点:<悲观看人生>

◆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躲避工作

◆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

◆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员工不喜欢工作,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②Y理论的观点:<乐观看人生>

◆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

◆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

◆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

◆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Ps:按X理论来看待工人的需要,进行管理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强制方式;按Y理论来看待工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Y理论不一定就比x理论好

③超Y理论<乔伊·洛尔施和约翰·莫尔斯>

观点: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也影响到管理理论的选择(按实际情况分析)

4、Z理论<威廉·大内>

观点:

对职工长期雇佣,而不是短期的

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实行个人负责制

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对职工进行全面培训,使其有多方面工作经验

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控制机制要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三、管理科学学派(重点)(在二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特点:

(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俗称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2)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以及发展规律。

(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Ps: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四、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特·西蒙>

1、“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

2、“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五、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

?成功管理的最重要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对组织的自豪感和其对工作的满腔热情

单选题

1、80年代,面对日本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一时间引起了世界各国企业的关注和借鉴。但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东南亚金融风暴出现之后,一方面显示了美国经济的强大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日本经济脆弱的一面。此时,许多人又下结论,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过时,美国企业管理模式更加有效。对于这种情况,你赞同以下哪种说法?()

A.对管理模式的评价必须随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变

B.每种管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环境适应性与局限性

C.美国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都比日本的更优秀

D.日本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2,威廉·大内在分析研究了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之后,提出了()。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第三章管理环境

一、研究环境的意义

1、环境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土壤

2、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

3、外部环境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特色

二、环境的分类

1、一般环境:经济、政治法律、自然地理、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

2、具体环境:供应者、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利益集团(工会、消费者协会、环境保护组织等)

3、异国环境:法律和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税收和汇率);国家经济发展差异:文化环境。Ps: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民族文化差异的四个维度: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松散结合的社会结构;(美英荷)

集体主义是指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哥伦比亚)

2、权利差距

一个社会承认机构和组织内权利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菲利宾、印度/丹麦、爱尔兰)

3、不确定性的规避

人们承受风险和非传统行为的程度。(新加波、丹麦/日本)

4、生活的数量和质量

强调生活数量,过分自信和物质主义;(日本、奥地利)

强调生活质量,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他人幸福的敏感和关心。(挪威、瑞典、丹麦、芬兰)

三、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

1、环境的不确定性:两个维度:变化程度/复杂程度

2、利益相关群体关系管理

(1)谁是利益相关群体:顾客/雇员/工会/股东/,社区/供应商/媒体/政府/

贸易和行业协会/竞争者/社会和政治活动团体

(2)管理利益相关群体关系的四个步骤

第一,确定谁是利益相关群体?

第二,确定利益相关群体可能存在的特殊利益和厉害关系是什么?

第三,确定的利益相关群体对组织决策和行动的关键程度

第四,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管理利益相关群体关系

四、权变管理原则

管理的环境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因此现实种的管理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某种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不能将某一场合下成功的管理模式简单地照搬到另一种场合,而应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地开展管理工作。

第四章管理决策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一、决策的定义:组织或者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或者调整过程(重点)

主体是管理者

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二、决策的原则[现实中实现最优的条件往往难以达到,因而,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了解)

1、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Ps:现实中往往做不到选择以上条件:

1、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2、决策者的利用能力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所出入。

三、决策的依据---信息(重点)

Ps: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信息。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一、决策的类型 p205

(一)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业务决策又称为执行性决策,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战术决策是管理决策]

(二)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看: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随机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三)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看,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四)从决策的主体看,可以分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1、集体决策的优点:①能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②能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③能得到更多的认同;④能更好地沟通;

(五)从决策的起点看,可以分为: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追踪决策是非零点决策)

(六)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七)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

第四节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重点)

一、决策的影响因素(p215-217)<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伦理、组织文化、时间>(重点)

Ps:环境:环境的特点与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伦理:决策者是否重视伦理以及采用何种伦理标准都会影响其决策

第五节决策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重点)<头脑风暴方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

1、德尔菲技术:

?用于听取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

?运用该技术的关键:

选择好专家、决定好人数、拟定好征询表

2、头脑风暴法

?针对解决的问题,在宽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

?四项原则:

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

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

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特点是倡导创新思维,时间一般在1-2小时,参加者5-6人为宜

3、名义小组技术:

?向小组成员提供信息

?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提出决策建议

?召集会议,小组成员一一陈述方案

?对全部备选方案投票,产生大家最赞同的方案,并形成对其它方案的意见。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p220(看书上的图)

(1)基本思想是:大部分企业都有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每个经营单位都有相互区别的产品市场片,企业应该为每个经营单位确定其活动方向

(2)应综合考虑企业或该经营单位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情况

(3)根据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两个标准,可把企业的经营单位分成四大类

?金牛型:市场占有率较高,而业务增长率较低

产生的大量现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和现金,较低的业务增长率需要较少的投资

?明星型: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都较高

不失时机地投入必要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幼童型:经营单位业务增长率较高,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 <可能是刚刚开发的很有前途的领域>

有前途:投入必要的资金,使其向“明星”型转变

无前途:忍痛割爱,及时放弃该领域

?瘦狗型:经营单位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率都较低

采取收缩甚至放弃的战略

Ps: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的步骤:

(1)把企业分成不同的经营单位

(2)计算各个经营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

(3)根据其在企业中占有资产的比例来衡量各个经营单位的相对规模

(4)绘制企业的经营单位组合图

(5)根据每个经营单位在图中的位置,确定应选择的活动方向

2、政策指导矩阵 p222

?从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能力两个角度来分析企业各个经营单位的现状和特征

?即用矩阵来指导决策

?区域1(领先地位)和4:竞争能力较强,市场前景也较好

优先发展这些经营单位

?区域2(不断强化):虽然市场前景较好,但企业利用不够

分配更多的资源以提高其竞争能力

?区域3(加速发展或撤退):市场前景虽好,但竞争能力弱

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区别对待

?区域5(发展):一般在市场上有2~4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分配给这些经营单位足够的资源

?区域6和8:市场吸引力不强且竞争能力较弱,虽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市场吸引力较弱 缓慢放弃这些经营单位

?区域7:竞争能力较强但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经营单位本身不应得到发展,但可利用它们的较强竞争能力为其他快速发展的经营单位提供资金支持

?区域9:市场前景暗淡且竞争能力较弱

尽快放弃

第五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重点)

一、计划的概念

名词意义上——管理文件

动词意义上——行动安排

无论名词还是动词,计划内容都包括“5W1H”

What ——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y ——为什么做?原因

Who ——谁去做?人员

Where ——何地做?地点

When ——何时做?时间

How ——怎样做?方式、手段

二、计划与决策(简答题)

Ps:计划是一个包括环境分析、目标确定、方案选择的过程,决策只是这一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工作内容。

1、计划与决策的区别:

(1)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2)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计划与决策的联系: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现实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决策制定过程中,实际上都已经开始孕育着决策的的实施计划。计划的编制过程,既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决策的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的过程。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p238)

一、计划的类型:

(一)按时间的长短: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二)按职能空间: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三)按综合性程度以及时间的长短: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

(四)按明确性: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五)按程序化程度: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Ps: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计划的层次体系:<从抽象到具体地地计划分为一种层次体系>

1、目的或者使命(决定组织的性质)

2、目标(需要进一步具体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

3、战略(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

4、政策(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

5、程序(程序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

6、规则(通常是最简单形式的计划)

7、方案(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的其他因素)

8、预算(通常为规划服务,但其本身可能是一项规划)

9、

第六章计划的实施

第一节目标管理(超级重点)

Ps: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54年提出的我国企业于1980年代初开始引进目标管理法,并取得较好成效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重点)

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位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一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

3、分目标既是总目标对员工的要求,同时也是员工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二、目标管理的优缺点:(重点)

1、优点:

(1)形成激励。当目标成为组织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和每个成员自己未来时期内欲达到的一种结果,且实现的可能性相当大时,目标就成为组织成员们的内在激励。

(2)有效管理。目标管理方式中,一旦分解目标确定,且不规定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及各个组织成员完成各自目标的方式、手段、反而给了大家在完成目标方面一个创新的空间,这就有效地提高了组织管理的效率。

(3)明确任务。职责的明确,使得主管人员也知道,为了完成目标必须给予下级相应的权力,而不是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另一方面,许多着手实施目标管理方式的公司或其他组织,通常在目标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会发现组织体系存在的缺陷,从而帮助组织对自己的体系进行改造。

(4)自我管理。目标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引导组织成员自我管理的方式。

(5)控制有效。目标管理并不是目标分解下去便没有事了,事实上组织高层在目标管理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对比目标,进行评比,看谁做得好,如果有偏差就及时纠正。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组织如果有一套明确的可考核的目标体系,那么其本身就是进行监督控制的最

2、缺点:

(1)目标设置困难。真正可用于考核的目标很难设定。尽管我们希望目标可度量,但实际上定量是困难的

(2)无法权变。目标管理执行过程中目标的改变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样做会导致组织的混乱。事实上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也正是如此使得组织运作缺乏弹性,无法通过权变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

三、目标的性质<目标的特征: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实现性、富有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四、目标管理的过程p256-p257

1、制定目标(包括确定组织的总体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

2、明确组织的作用(组织常采用设立一名产品主管人员来统一协调各种职能)

3、执行目标(予以授权)

4、评价成果(实行奖惩的依据和上下左右沟通的机会,还是自我控制和自我积极的手段)

5、实行奖惩

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五、案例分析:①A公司的目标管理;②某机床厂的目标管理

第七章组织设计

Ps: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使目标活动的每项内容都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部门

第一节组织设计的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一)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Ps:管理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

a.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成员越多,层次就越多;反之则少

b.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1、组织结构形态的基本形态:(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主要有扁平结构、锥型结构>

?扁平结构: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Ps:扁平结构的优点:

(1)层次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可以使高层尽快地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

(2)信息传递的层次少了,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也小了

(3)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局限性:

1、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2、主管从较多的下属那儿取得信息,众多的信息量可能淹没了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者,

从而可能影像信息的及时利用

?锥型结构: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

Ps:优点:能使主管对每个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

1、影响了信息从基层传递到高层的速度,在传递过程中都被各层主管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和

认识,从而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

2、可能使各层主管感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从而影响积极性的发挥

3、往往容易使计划的控制工作更加复杂

(三)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工作的条件、工作的环境)

1、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两者能力都强,则可以较少占用上司时间的向上司请示的频率,因而管理的复读便可适当宽些)

2、工作的内容和性质

(1)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管理层次越高,决策职能就越重要,管理幅度大)

(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下属从事的工作内容和性质相近,则主管对每个人的指导和建议大体相同)

(3)计划的完善程度(计划越完善,下属对计划的目标和要求明确,主管对下属的指导所需时间就会减少)

(4)非管理事物的多少(管理层次越高,主管的非管理性事物就越多)

3、工作条件:p287

(1)助手的配备情况(如果助手事无大小都要主管亲自处理,那么主管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会受到限制)

(2)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利用先进的技术去收集、处理、传输信息,不仅可以帮助主管更早、更全面地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还可以使下属了解更多地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信息,这利于扩大主管的管理幅度)

(3)工作地点的相近性(下属地理上的分散,不利于下属与主管之间的沟通困难)

4、工作环境(环境越不稳定,各层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就越受到限制)

(四)组织设计的任务

1、设计组织的结构是执行组织职能的基础工作

2、组织设计的任务是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

职位说明书:简单而明确地指出该管理职务的工作内容、职责与权力、与组织中其他部门和职务的关系,要求担任该项职务者所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技术知识、工作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条件

3、为了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职务说明书,组织设计者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

职务设计与分析(组织设计中最基础的工作,组织设计是自下而上的)

部门划分(依据各个职务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的性质以及职务间的相互关系)

结构的形成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1、因事设置与因人设置相结合的原则

?组织设计是要使“事事有人做”,而非“人人有事做”

?并不意味着组织设计中可以忽视人的因素,组织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因素

组织设计往往并不是为全新的、迄今为止还不存在的组织设计职务和机构

组织中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最终是要人去完成的,即使是一个全新的组织,也并不总能在社会上招聘到每个职务所需的理想人员

任何组织,首先是人的集合,而不是事和物的集合

2、权责对等的原则

?要明确各个部门的任务和责任

?规定相应的取得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工作条件的权力

3、命令统一的原则

?统一命令”或“统一指挥”的原则指的是“组织中的任何成员只能接受一个上司的领导”

第二节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Ps: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外部因素、企业经营战略、技术、企业发展阶段、规模(重点)

第三节部门化

一、部门化:(重点是三种部门化的利弊)

部门化是将整个管理系统分解、并再分解成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基本管理单位。

它是在管理劳动横向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

组织设计中经常运用的部门划分的标准是:职能、产品和地区

一、职能部门化

1、职能部门化是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

2、职能部门化是一种传统的、普遍的组织形式

3、职能部门化的优缺点:

优势:

可以带来专业化分工的种种好处

有利于维护最高行政指挥的权威,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统一性

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培训、相互交流、从而技术水平的提高

局限性:

不利于指导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由于各部门的负责人长期只从事某种专门业务的管理,缺乏总体的眼光,不利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

可能使本来相互依存的部门之间的活动不协调,影响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产品部门化

1、产品部门化:把同一产品生产或销售工作放到相同的部门进行组织

2、产品部门化的优缺点:

优势:

使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方向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竞争

有利于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

局限性:

需要较多的具有像总经理那样能力的人去管理各个产品部

各个部门的主管也可能过分强调本单位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统一指挥

产品部门某些职能管理机构与企业总部的重叠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待摊成本,影响企业竞争能力

三、区域部门化

1、区域部门化是根据地理因素来设立管理部门,把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给不同部门的经理

2、影响因素:地理上的分散带来交通和信息沟通不畅、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

3、利弊分析(与产品部门化类似)

四、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

1、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的优缺点:

优势:

矩阵组织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便于知识和意见的交流,能促进新的观点和设想的产生

促进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

局限性:

项目组织的成员是根据工作的进展情况临时从各职能部门抽调的,隶属关系不变,从而不仅可能使他们产生临时观念,影响工作责任心,而且由于要接受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双重领导,在工作中可能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

2、适用范围:工作内容变动颇繁、每项工作的完成需要众多技术知识的组织,或者作为一般组织中临时性工作任务的补充结构形式。

第四节分权和集权

一、权利的性质与结构p310-p311(了解)

1、权力的定义: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指处在某个管理岗位上的人对整个组织或所辖单位与人员的一种影响力。(简称为管理者影响别人的能力)

2、影响力的权利主要三种类型:

专长权:专门知识或技能能力

个人影响权:个人的品质、社会背景

制度权力:与管理职务有关、由管理者在组织中地位所决定(关心的重点)

3、制度权的实质是决策的权力,即决定干什么的权力,决定如何干的权力,以及决定何时干的权力

4、制度权力与组织中的管理职位有关,而与占据这个职位的人无关。制度权力只赋予某个职位的管理人员向直接下属发布命令的权利。

二、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

1、集权与分权的定义(重点)

集权: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分权: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

2、没有绝对的集权和绝对的分权。

3、我们研究的是哪些权力宜于集中,哪些权力宜于分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集权的成分应多一点,何时又需要较多的分权。

三、组织中的集权倾向(在组织中几乎普遍存在一种集权的倾向)p312-317 (一)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组织的历史、领导的个性、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

1、组织的历史(组织自身较小规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发展过程也无其他组织的加入的话,集权倾向更为明显)

2、领导的个性

组织中个性较强和自信的领导者往往喜欢所辖部门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运行

3、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

(二)过分集权的弊端

1、降低决策的质量(大规模组织主管远离基层,基层发生的问题经过层层请示汇报再做决策,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以及影响决策的及时性)

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可能使得各个部门失去自适应和自协整的能力,从而削弱组织整体的应变能力)

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基层人员的主要任务都是被动地、机械地执行命令,不利于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分权及其实现的途经

(一)分权的标志

1、决策的频度:频度越大,分权越高

2、决策的幅度:涉及的范围、职能越多,分权程度越高

3、决策的重要性(可从两方面来衡量:决策的影响程度和决策涉及的费用)

4、对决策的控制程度(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决策没有任何控制,则分权程度极高,反之就越来越低)

(二)分权的影响因素

1、促进分权的因素:

A、组织的规模

B、活动的分散性(组织的某个单位如果原理总部,往往需要分权)

C、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在权力的使用中学会使用权力)

2、不利于分权的因素:

A、政策的统一性

B、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

(三)分权的途经

1、组织设计的制度分配——制度分权

2、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

第八章人员配备

第一节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原则

一、人员配备的原则(因事择人的原则、因材器使的原则、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

第二节管理人员的选聘

人是组织活动的关键资源

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决定了人员配备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和考评当为企业人事管理的核心

一、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重点)

制定管理人员选配和培训计划,首先需要确定组织目前和未来的管理人员需要量

1、组织现有的规模、机构和岗位

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

3、组织发展的需要

二、管理人员的来源(重点是内外部招聘的利弊)

(一)外部招聘:

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1、外部招聘的优点与缺点:

(1)优点:

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这些外来优势是组织内部成员(部下)只知其目前的工作能力和实绩,而不知其职业生涯中失败记录

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能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与经验,没有上司或者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很少顾及复杂的人情网络

(2)局限性:

外聘干部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需要一段时期适应才能进行有效地工作

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

外聘干部的最大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打击

(二)内部提升:

组织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的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

1、内部提升的优缺点:

(1)优点:

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真正有潜力的管理者知道,加入到这种组织中,刚担任职位比较低,但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花较少时间便可熟悉基层的业务,从而能迅速地提升到较高的管理层次)

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候选人工作时间越久,组织就越有可能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评估,从而选聘工作的正确程度越高)

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

(2)局限性:

引起同事的不满

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

第二节管理人员的培训

一、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重点)

1、工作轮换

包括管理工作轮换和非管理工作轮换

2、设置助理职务

一方面使高层管理者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另一方面可以培训和考查待提拔的管理人员

3、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

使受培训者进一步体验高层管理工作,并在代理期内充分展示其具有的管理能力,或迅速弥补他所缺乏的管理能力

(1)彼得现象:某人被晋升到某个高层次的职务以后,能力不再继续提高,业绩不能继续改善,甚至不符合职务的要求,工作表现在职务要求“水平以下”,即彼得所谓的“爬到了能力所不逮的阶层”。由于组织中经常有些管理人员在提升后不能保持原先的成绩,因此肯恩给组织带来效率的大滑坡。

(2)彼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拔管理人员往往主要依据他们过去的工作成绩和能力。在较低层次上表现优异、能力突出的管理者不一定能胜任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3)如何预防彼得现象:

A、安排某人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通过对代理者的考察,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独立工作能力。

第九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第二节直线与参谋

一、直线、参谋及相互关系(重点)

1、直线关系:由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从直线关系形成的过程来看:低层次的主管是受高层次的主管的委托来进行工作

直线关系是一种命令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的关系

直线关系是组织中管理人员的主要关系

2、参谋:

伴随着直线关系而产生的

是直线的助手

主要任务是提供某些专门服务,进行某些专项研究,以提供某些对策建议

3、直线关系与参谋关系:

(1)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

(2)参谋关系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3)直线管理人员拥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而参谋则是作为直线的助手来进行工作的。

二、直线与参谋的矛盾(重点)(直线与参谋的矛盾往往是组织缺乏效率的原因之一)

1、虽然保持了命令的统一性,但参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参谋作用发挥失当,破坏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Ps:从直线经理方面看:他们需要对自己所辖部门的工作结果负责。当参谋发表议论时,就有可能认为是在干预自己的工作,而使得对于参谋提出的意见不予与重视。使得参谋的专业知识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参谋人员的方面看:会因直线主管的轻视而产生不满。参谋人员向高层次的直线管理人员寻求支持时,很可能激发直线与参谋的矛盾;参谋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作用也可能引起直线与参谋的矛盾

三、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重点)

1.要在保证统一指挥与充分利用专业人员的知识这两者之间实现某种平衡。

(1)明确职权关系。只有明确了各自工作的性质与职权关系的特点,才有可能防止相互之间的矛盾

Ps:对于直线经理:了解参谋工作,才有可能自觉地发挥参谋的作用,利用参谋的知识,认真对待参谋的建议

对于参谋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特点,认识到参谋存在的价值在于协助和改善直线的工作,

而不是去削弱他们的职权,才能在工作中不越权争权

授予参谋必要的职能权力。

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十章领导和领导者

第一节领导的性质和作用

一、领导的含义: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Ps:领导定义的三要素:

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没有部下的领导者谈不上领导

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二、领导与管理(重点)

Ps:领导的含义: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而管理的含义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区别:1、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

联系: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但是,管理者和领导者也有可能会发生分离。

三、领导的作用p401(重点)

1、指挥作用

2、协调作用

3、激励作用

具体作用:引导不同职工努力的朝同一目标,协调这些职工在不同时空的贡献,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保持高昂的积极性。

第三节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Ps:仅有良好的领导素质还不足以保证领导者的工作效率,领导者还必须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

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重点)

1、专权型领导: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

2、民主型领导: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决策,要求上下融洽,合作一致地工作

3、放任型领导:领导者撒手不管,下属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完全自由

二、权变理论(重点)

1、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领导方式,领导工作强烈的受到所处的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

◆领导和领导者是既定环境下的产物,即:S=f(L、F、E)

S-领导方式:

L-领导者特征: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

F-追随者特征:追随者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价值观等

E-环境:工作特性、组织特征、社会状况、文化影响、心理因素等

2、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

管理学试题及答案(1)

1. 某人因为迟到被扣了当月的奖金,这对他的同事来说是何种性质的强化?()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除 2. 有些人从某一职位退下来后,常抱怨“人走茶凉”,这反映了他们过去在单位中拥有的职权是一种(): A)专长权 B)个人影响权 C)法定职权 D)信息权 3. ()是和威胁相联系的迫使他人服从的力量 A)支配权 B)强制权 C)奖赏权 D)惩罚权 4. 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是() A)指导计划法 B)滚动计划法 C)网络计划技术 D)战略计划法 5. 目标管理的宗旨在于()

A)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B)用“民主式的管理”代替“独裁式的管理” C)用“参与式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D)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独裁式的管理” 6. 扁平结构是相对于直式结构而言的,扁平结构相对于直式结构来说,具有如下优点:( ) A)人员少,费用少 B)信息传递速度快 C)有利于下属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D)以上都是 7. “明确而不含糊,能使员工明确组织期望他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做到何种程度。”描述的是:有效目标应该是() A)具体的 B)可衡量的 C)能实现的 D)相关联的 8. 当一个管理者组织制订公司战略以寻求企业进一步发展时,他扮演的管理角色是明茨伯格所说的(): A)领导者 B)发言人 C)企业家 D)混乱驾驭者 9. “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 A)事先控制 B)即时控制

C)反馈控制 D)前馈控制 10. 计划制定过程通常包括:①预算数字;②评估备选方案;③拟定辅助计划;④确定前提条件;⑤确定目标等。你认为()是正确的计划步骤 A)⑤③①④② B)⑤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⑤ D)②③⑤①④ 11. 多数人干活都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只有金钱与地位鼓励他们去工作,这种观点源于() A)“复杂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经济人”假设 12. 对于一个生产儿童饮料的企业,下例因素中哪个因素是其具体环境因素?() A)人口数量 B)儿童口味 C)家庭收入 D)计划生育政策 13. 技术创新主要涉及()等不同方面 A)材料、产品、工艺、手段 B)销售、研发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一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一、管理概述 1.管理的发端 人类社会需要管理者,这是人类社会的自身的要求。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人以群体为单位共同战胜自然灾害和抵御野兽的袭击以达到生存的目的。这个时期的人类经历了原始人群、血缘家族、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并逐渐出现简单的管理现象和氏族首领,即如今的管理者角色。 (2)军事民主制时期 军事民主制时期以掠夺邻人的财富和供其使用的奴隶为目的发动战争,部落间组成联盟,选举首领,成立联盟议事会,负责处理联盟重大事情。选拔军事酋长指挥战争。 (3)封建社会 “天下为公”转为“天下为私”,国家由此诞生,并伴随有了君主、军队、行政司法机构、法律、官僚机构和官职,管理变得复杂和重要。不过,这时的管理由人们生存的需要变成对社会成员的强制。 (4)资本主义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对管理的需要日益迫切,客观上推动了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对管理的研究与探索。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组织活动,科学管理逐渐产生。 2.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该定义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管理的主体是扮演管理者角色的组织或作为个体的管理者。 (2)管理的客体是管理所指向的对象,即在组织管理与社会管理当中发生的大量的组织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教育现象。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管理的目标是组织目标的体现,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的目标应是效益与效率的统一,顾客满意与员工满意的统一。 (4)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既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也包括组织内部系统等内部环境和条件。 (5)管理的保障是组织资源。 (6)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7)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性质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发展生产力、指挥生产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管理所维护的政治和社会阶级不同。 ③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不仅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即监督和指挥生产的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维护生产关系运行,即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社会属性,这便是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学原理笔记汇总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2、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3、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 2、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 3、本质为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二、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职能和过程: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孔茨著作《管理学》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代表人监督者企业家 领导者传播者干扰对付者 联络者发言人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技能:卡茨(L.Katz)的看法: L.Katz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概括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三、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组织日益成为 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 2、变化中的组织 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位置,成为推动管理

管理学试题与答案

管理学原理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管理的核心是( D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2.霍桑实验的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B )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 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科学管理理论B 行政组织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理论 4.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B ) A.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B.没有必要按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C.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中型组织D.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大型组织 5.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D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 C.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6.专业化管理程度高,但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差,并存在多头领导现象.这是哪类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B) A.直线制 B.职能制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E.矩阵制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权变理论是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来的. (×) 2.需求层次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理论。( √ ) 3.决策最终选择的一般只是满意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 √ ) 4.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应该适当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 √ ) 5.冲突对组织都是有害的,冲突管理就是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冲突. (×) 6.管理的效益原理认为:管理工作都应该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收益. ( √ ) 7.最小后悔值决策方法中的后悔值就是机会损失值. ( √ ) 8.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公平感觉取决于其每次的投入与报酬之间是否对等. (×) 9.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更加倾向于坦率的和直接的交流方式(×) 10. “胡萝卜加大棒”是泰勒制的管理信条。( √ ) 三、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D ) A.自然属性 B.艺术性 C. 科学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2.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 ABEF ) 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E.领导 F.控制 3.管理的主要技能包括( ACD ) A.人际 B.诊断 C.概念 D.技术

版自考现代管理学考试笔记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历史发展:管理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 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 简单的管理机构 4 人格化的管理权利 5 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三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1 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 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 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 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任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1 科学管理 2 分权管理 3 法制管理 4 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五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 系统化管理 2 民主化管理 3 科学化管理4 法治化管理 5 以人为本 6 追求效率 六现代管理的划分: 1.公共管理: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私人管理: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 七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 管理是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是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2是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3 是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 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三简述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 1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 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 学问。 2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具有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等特点。 四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简述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 )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 )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4 )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 比较研究法 2 定量分析法 3 历史研究法 4 案例 研究法 5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 1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 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 2 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 3 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1 行政管理思想2生产管理思想 3 教会管理思想 二、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1、具有直观性:(1)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2)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 2、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1)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比如借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 (2)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个人精神不被重视 (3)包涵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上而下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 三、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计划方面和成本核算) 2.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为有三 个原因:(1)技巧(2)节约一个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 损失的时间(3)机械的发明 3.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 者、“人际关系之父”。 4.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先驱者 5.安德鲁·尤尔:管理教育的先驱者 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组织图) 亨利·普尔(1)亨利·普尔从麦卡勒姆的制度和措施中归纳出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组织原则、沟通原则和信息原则。(2)普尔在泰罗之前就提出了建立严格管理制度的思想,在法约尔之前就提出了集中指挥的问题,在梅奥之前提出了人的因素问题,而在阿吉里 斯前就提出了消除正式组织刻板性问题。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指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 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二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发表其代表著作《科学管 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1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6 、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7 、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三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1916年出版的代表作《工业管 理与管理》 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 性 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与控制 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 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 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和分权、秩序、公平、保持人 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跳板原则)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 一、行为科学含义: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 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环境之 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 的科学。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 1949年正式将人际关系论定为行为科学。 二、早期行为科学理论(梅奥):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 梅奥,1927年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管理史上有名的霍桑实验。 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 (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 关系状况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三、后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 2、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 3、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 第四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产生与基本内容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1、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 能进行描述的一站学科 2、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 科学,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无线电通信、生物 学、数理逻辑等多种学科的技术相互渗透的一门综 合性学科。 3、信息论是揭示信息的本质,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信 息的计量、变换和存储的一门学科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 2、经验主义学派(彼得`德鲁克) 3、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4、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5、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6、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德和菲德勒) 第五节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Z理论(威廉`大内) 1、Z理论的前提问题: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 产生最高的效率 2、A型(美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1)短期雇佣制(2)迅速地评价和升级(3)职 业发展途径的高度专业化 (4)明确的、形式化的控制方式(5)个人决策与个 人负责(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局部关系 3、J型(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1)终身雇佣制(2)缓慢地评价与晋升(3)职业 发展途径的非专业化(4)微妙、含蓄、内在的控制方式 (5)集体决策与集体负责(6)雇员这间、雇主与雇 员之间是一种整体关系 4、Z型管理模式的特点: (1)长期雇佣制(2)建立缓慢的评价与提升制度 (3)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自我指挥取代等级指挥, 实现雇员的内在控制(5)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6)建立整体关系 二、企业再造理论(哈默和钱皮) 1、企业再造的特点: (1)企业再造的目标:实现企业性能和绩效的飞跃 (2)企业再造的任务: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反省和彻 底性再设计 (3)企业再造的动力:市场或顾客和需求是企业再造的驱动力 (4)企业再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管理是企业再 造的条件,它们之间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是 顺利实企业再造的关键。 (5)企业再造的对象:是企业过程,即为完成某一目标任务而设计实 施的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集合。 2、企业再造的程序与要求: (1)设计企业再造管理团队(2)明确企业再造的原则(3)对 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 (4)制定企业再造方案(5)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三、竞争战略理论(波特) 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1)假设条件(2)竞争力的分析模型(3)企业的基本战略(成 本领先、差异化、专一化) 四、蓝海战备理论(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 1、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 2、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 (1)重建市场边界(2)注重全局而非数字(3)超越现有 的需求 (4)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5)克服关键组织障碍(6)寓执 行战略 第三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 1、决策的含义: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 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 案的过程。 2、决策的类型: (1)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 不同) (2)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 (3)平时决策与危机决策(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 (4)初始决策追踪决策(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5)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根据决策所具有的 条码睡可靠程度不同) 三、决策与预测的关系 预测和决策的联系:1、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2、预测贯穿于决策 的全过程 预测和决策的区别:(1)预策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 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 (2)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则突出了领导艺 术。 (3)预测是决策科学化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 务对象和实现机会。 一、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物`西蒙和詹姆士`马奇) 1、决策理论学派的产生: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 2、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 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3)阐述了决策过程(4)提出了 决策的准则(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6)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 影响 二、决策模式: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 式 1、理性决策模式(科学决策模式)其内容如下: (1)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 (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发现问题、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 测后果、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决策分析方法的数学化和模型化) (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 2、渐进决策模式(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其内容如下: (1)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 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 3、集团决策模式(戴维`杜鲁门和厄尔`莱瑟姆)内容: (1)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 (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3)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 4、精英决策模式(杰出人物决策模式)圣西门 内容:1 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 2 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 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 3 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 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 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5 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人精英人物 的主要价值观 6 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受公众的直接影响 第三节决策程序与规则 一、决策程序:1、发现问题(察觉问题、界定问题、陈述问题) 2、确立目标 3、拟定方案(1、提供多种备择方案、2 、考虑决策方 案的多因素性)4、选择方案 二、决策原则 1、全体一制原则(一票否决制) 特征:1、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决策权 2、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课程考核说明 一、总体说明 (一)考核对象 公共管理学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4学分、课内72学时。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突破了原有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线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具有科际整合的特点,是将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凡参加该专业学习的人员,均要参加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 (二)考核方式及记分方法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完成纸质作业册中的4次作业等,形成性考核成绩按百分计算,然后按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期末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为大论文撰写形式,大论文按百分计算,然后按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课程考核总成绩60分为及格。本考核说明启用时间为2015春季。 参加本课程基于网络考核改革试点的学生,其考核形式为百分之百形考,包括两次阶段性练习、案例分析、大论文等形式。具体样题及计分方式详见“公共管理学课程基于网络考核改革试点方案”(2015版)。 (三)考核依据 本考核说明是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文字教材《公共管理学概论》(第三版)(周晓红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第3版)拟定的,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 (四)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形成性考核是本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本人能够监控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保证学习质量。形成性考核的总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30%。考核内容包括:1.依据学习目标和教师的要求,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并形成读书笔记。2.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4次作业(详见作业册)。3.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本课程组织的网上讨论。 建议记分标准为:作业1--3占作业册总成绩的90%(按100分计算),即:每次作业30分,共90分。作业4占作业册总成绩的10%,即10分。作业1—3中每一次的综合练习、小组讨论和读书笔记的计分比例可大致为3:2:1。此计分标准仅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五)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财务管理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总论 1.1财务管理的概念 1、财务管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1.1.1企业财务活动 1、企业财务活动: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1)、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资金营运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 收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支出: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和股利以及付出各种筹资费用等 注意:筹资活动不光只是资金的流入还有流出,与筹资活动相关流入、流出都属于筹资活动。 权益资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 负债资本:申请借款、发行公司债券 关键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筹资工具?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比例如何搭配? (2)、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投资活动:投资是指企业根据项目资金需要投出资金的行为 对内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购置自身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对外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进行投资以及收购另一个企业等 关键问题:如何评估投资方案? (3)、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采购材料或商品、支付工资、销售商品…… 为满足企业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因企业日常活动经营而引起的财务活动,也称为资金的营运活动(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例、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金营运活动的有()AB A、采购原材料 B、销售商品 C、购买国库券 D、支付利息 (4)、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股东收益利润留存 关键问题:利润这块饼子如何切? 1.1.2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主要指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犹如资金,企业向其所有者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管理学题目及答案

《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有效管理所应具备的管理功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功能。 2.管理者:是指组织中管理指令的发出者,是管理活动的领导和组织者。是运用职位权力对人进行统驭和指挥的人。 3.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包括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4.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道德准则,组织素养,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等。 5.社会责任:是一种组织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且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6.管理道德:是指组织在管理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个人道德。 7.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首先由一个组织中的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员工一起制定组织目标,并由此形成组织内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职责范围,最后用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并评价和决定对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 8.职能权力:是某一人员或部门根据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而拥有的对其他部门或人员直接指挥的权力。职能权力是一种有约束力的权力,它只能在被授权的职能范围之内有效。 9.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人员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和指挥下属的人数。在组织人员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越大,即一个管理人员能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越多,组织中的管理层次也就越少,所需的行政管理人员也越少,反之,管理幅度越小,所需的管理人员就越多,相应的管理层次也越多。10.组织设计:亦即组织结构设计,就是对组织结构的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联接方式的设计,它是根据组织目标和组织活动的特点,划分管理层次,确定组织系统,选择合理的组织结构形式的过程。 11.集权:是指组织中把决策的权力集中在较高层次的管理部门,下级的一切行动听上级的命令和指挥。绝对的集权就是最高主管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因而也不存在组织,集权与分权是相对而言的。某种程度的集权和某种程度的分权,对组织都是必要的。 12.授权:就是管理者将自己的部分决策权或工作负担转授给下属的过程。授权可以使管理者不必亲历亲为,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的决策中,更好地引领下属完成组织目标。13.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领导权力的构成是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领导者的来源包括: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 14.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进行个人或群体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以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沟通确保组织内的各部门,各个人可以获得工作所需的各种信息,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沟通在管理人员工作中非常重要,对工作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5.激励:是领导者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 16.控制:是指管理者按计划,目标,制定管理标准,并对组织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概述 1.管理的发端 人类社会需要管理者,这是人类社会的自身的要求。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人以群体为单位共同战胜自然灾害和抵御野兽的袭击以达到生存的目的。这个时期的人类经历了原始人群、血缘家族、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并逐渐出现简单的管理现象和氏族首领,即如今的管理者角色。 (2)军事民主制时期 军事民主制时期以掠夺邻人的财富和供其使用的奴隶为目的发动战争,部落间组成联盟,选举首领,成立联盟议事会,负责处理联盟重大事情。选拔军事酋长指挥战争。 (3)封建社会 “天下为公”转为“天下为私”,国家由此诞生,并伴随有了君主、军队、行政司法机构、法律、官僚机构和官职,管理变得复杂和重要。不过,这时的管理由人们生存的需要变成对社会成员的强制。 (4)资本主义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对管理的需要日益迫切,客观上推动了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对管理的研究与探索。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组织活动,科学管理逐渐产生。 2.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该定义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管理的主体是扮演管理者角色的组织或作为个体的管理者。 (2)管理的客体是管理所指向的对象,即在组织管理与社会管理当中发生的大量的组织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教育现象。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管理的目标是组织目标的体现,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的目标应是效益与效率的统一,顾客满意与员工满意的统一。 (4)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既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也包括组织内部系统等内部环境和条件。 (5)管理的保障是组织资源。 (6)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7)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性质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发展生产力、指挥生产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管理所维护的政治和社会阶级不同。 ③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不仅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即监督和指挥生产的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维护生产关系运行,即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社会属性,这便是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因此二者间具有统一性。

【完整版】公共管理学论文:论我国乡镇治理问题研究

论我国乡镇治理问题研究 我最近在看有关我国乡镇治理问题研究的书籍,了解了好多相关知识。了解这些人际沟通障碍因素对调节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对我的学习内容作一下归纳总结,与大家共勉。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被党中央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解决好乡村治理问题。县和乡镇两级政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对推动和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乡镇政府作为农村政权末梢,处于体制冲突和矛盾焦点之中。因此,乡镇政府如何与县级政府实现合理科学的角色定位,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挑战,对于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镇政府体制创新动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乡镇政府与县级政府关系定位;二是乡镇政府所直接面临的农村新形势和挑战。因此,本文将重点从乡镇政府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乡镇与县级政府的合理科学定位,以及乡镇政府应对挑战的体制创新。 乡镇政府是农村基层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代表国家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肩负着极其繁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任务。乡镇政府的工作涉及到农村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乡镇政府的工作得到贯彻执行。因此,乡镇政府的状况对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有重大影响。正确、充分、有效地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以及加强乡镇政府自身的规范管理,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一环。 改革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行政环境已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经过几次改革调整,目前乡镇政府职能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迫 切需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搞好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应根据适应原则、整体原则、配套原则进行,围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模式与内容展开,通过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转变措施促使乡镇政府职能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我国农村行政环境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确立的政府职能体系及其内容,随着 时间的推移和它赖以产生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出现与现实环境不相适应的状况。这就需要适时地、不间断地调整和转换政府职能,使政府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我国农村自1978年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其行政环境已发生前所未

(完整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2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 [德]韦伯:(Max Weber,1864-1920)终身是一个学者,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组织理论之父” 贡献:提出所谓“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Bureaucratic Model)(行政、科层) 核心:设立公职。(权力的承袭通过职位,而不是依靠世袭或个人魅力) 特点:1)明确的分工 2)清晰的等级 3)详尽的规章:强调规则化 4)非人格化的关系。理性意志代替个人情感 5)管理人员职业化: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 优点:1)稳定 2)高效 (有助于杜绝任人唯亲、组织涣散、人浮于事等现象) 三、行为科学阶段(30年代后) ?背景: ?梅奥及其霍桑试验:(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 ?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二战后--- 60年代) 孔茨称其为“丛林” 1、社会系统学派 ?创始人: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曾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 1938年发表《经理人员的职能》 ?观点: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 共同的目标 协作的意愿------ 取决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 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的基本职能: 确定目标、提供诱因、建立维持信息沟通网 2、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H?西蒙(Harbert A.Simen,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管理学试题与答案

第六篇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 1、创新是 (A) A 以市场为主导 B 以生产为主导 C 以成本为主导 D 以竞争为主导 2、创新 (C) A 一定会提升企业竞争力 B 一定不会提升企业竞争力 C 可以也许不可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D 创新与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无关 3、创新的关键是 (C) A 领导力 B 组织能力 C 创新能力 D 竞争能力 4、创新的第一步应该 A 寻找机会 B 设(A) 计行动方案 C 等待时机 D 提出构思 二、多项选择题 1、创新也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创新受到以下哪些原因影响所致 (ACD) A 市场的不确定性 B 制度的不确定性 C 技术的不确定性 D 战略的不确定性 E 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 2、创新的破坏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哪些地方 (ACDE) A 企业丧失了原有的技术优势 B 企业用新技术替代了原来的技术 C 企业用新的但是不能正常运用的新技术替换了原来虽落后但擅长的技术 D 企业没能力利用创新的资源 E 企业虽能运用创新所得新技术但失去了市场 3、创新的主体有 (ABCD) A 全体员工 B 各级管理者 C 各方面的专家 D 领导者 E 相关利益者 4、成功的创新需经历下列过程 (ABDE) A 寻找机会 B 提出构想 C 等待时机 D 迅速行动 E坚持忍耐

三、判断题 1、所谓创新就是一种影响更大的的发明× 2、创新既有一种创造力又有一种巨大的破坏力√ 3、在企业中的创新就是企业创新,也叫管理创新× 4、创业可以保护企业原有的优势,又可以摆脱去医院有的劣势,这就是创新的破坏性与保护性特征的体现× 四、名词解释题 1、企业创新:是指从构想新概念开始,到渗透到具体的生产、操作,形成真正的生产力,从而进入市场,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的全过程 2、管理创新:就是全体管理者和员工创造一种新的管理要素组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这种新的管理要素组合具有倍增效应,存在具有放大机制的管理倍数,能更好高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3、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 五、简答题 1、创新与企业创新的意义 答:意义: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可以将企业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为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是企业的根本。 2、简述创新与发明、创造之间的异同之处 答:创新不同于发明、创造,也不仅仅是高、精、尖、奇。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 3、简述成功的创新之路应该怎么走 答:成功的创新要经历四个阶段:寻找机会——提出构想——迅速行动——忍耐坚持。 4、简述企业的发展模式为什么回想创新型企业发展 答:因为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可以将企业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为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是企业的根本。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的创新,从效率型升至质量型升至灵活性,最终成为创新型企业。 5、简述企业家在企业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创新型企业家是管理创新成败的的关键人物、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真正

现代管理学笔记

现代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管理的概念:协调论、职能论、过程论、艺术论 A、管理的历史发展及比较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国家管 理的特点:?1习惯 化的管理方式 1 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2 管理内容趋于复治的手段? 杂,管理权利开始分化 3 简单的管理机构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 的作用受到限制?4人格化的管理权利4管理 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任占主导地位 5 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近代社会管理的特点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 2分权管 1 科学管理 1 系统化管理? 理 2 民主化管理?3法制管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理 3 科学化管理? 点 4 法制化管理 6追求效率 5以人为本?

B、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4 2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C.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2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 1 理论性与应用性? 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4软科学 5鲜明的时代特征 D.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 关于管理准则、管理规范及管理手段的基本问题;3 关于管理内容方面的基本问题; 4 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5 关于管理创新与管理国际化的基本问题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有助于1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合理组织生产力,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3面向未来,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管理创新 E.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1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