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016年日历(A4一页 含农历 周数 节气)

12016年日历(A4一页 含农历 周数 节气)

12016年日历(A4一页 含农历 周数 节气)
12016年日历(A4一页 含农历 周数 节气)

2016年日历

2017年日历

红字表示农历传统节日,绿字表示公众/国际节日,蓝字表示24节气日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篇一: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编辑制作:温柔细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

“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 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 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 开始了。 雨水节气 雨水是24节[3]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 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 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惊蛰节气 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 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 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 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 温度。 春分节气 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 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 (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春分点 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 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每每 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清明节气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着春天的节奏,4月5日中国又将迎 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谷雨节气 进入公历四月的谷雨节气,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节气,虽同有一个“雨”字,但在涵义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 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而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不过这谷雨的谷字不 仅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 按照二十四节气,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处在暮春时节的谷雨,意味 着春将尽,夏将至,冷空气大举南侵的情况比较少了,但影响北方的冷空气 活动并不消停。 立夏节气 5月5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 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 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 小满节气 小满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 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节气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六月六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 谷可播种也。”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太 阳到达黄经7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 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我国农历24节气有那些

我国农历24节气有那些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农历24节气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逢年六二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日期一般是固定,有时也差一两天。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和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白(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1-6月份,节气一般是每个月的6号和21号。7-12月份,节气一般是8号和23号。 日期一般是固定,有时也差一两天 立春2月6号左右 雨水2月23号左右 惊蜇3月6号左右 春分3月23号 清明4月5号

谷雨4月22号立夏5月7号小满5月22号芒种6月7号夏至6月22号小暑7月8号大暑7月22号立秋8月7号处暑8月23号露水9月7号秋分9月22号寒露10月7号霜降10月23号立冬11月7号

小雪11月23号 大雪12月8号 冬至12月22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 篇一:二十四节气阳历农历时间 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315°2月3——5日阴历腊月十六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330°2月18——20日阴历一月一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345°3月5——7日阴历一月十六日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3月20——21日阴历二月一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15°4月4——6日阴历二月十六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30°4月19——21日阴历三月一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45°5月5——7日阴历三月十六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60°5月20——22日阴历四月一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75°6月5——7日阴历四月十六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90°6月21——22日阴历五月一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105°7月6——8日阴历五月十六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120°7月22——24日阴历六月一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135°8月7——9日阴历六月十六日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1、立春——春天开始。(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始降春雨。(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太阳移至黄经330度。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动物复苏。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4、春分——春天过半。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草木萌发。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始增。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7、立夏——夏天开始。5月5日或6日“立夏”。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麦粒饱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进入三夏。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中国农历24个节气说明

小寒十二月十三日太阳过黄经二百八十五度的位置是为小寒。冬至过后,天气日越寒冷,小寒时节虽冷但还算不了是最冷,所以就称为“小寒”。 大寒十二月二十八 日 太阳过黄经三百度气候严寒是为大寒。时序已到了隆冬,天气变得 非常寒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所以这个蒸气称为“大寒”。 立春正月十三日太阳过黄经三百一十五度春季开始,是为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揭开了奏的序幕,草木开始萌芽,家人开始播种。 雨水正月二十八日立春之后,太阳过黄经三百三十度的位置,是为雨水。雨水本来是指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正是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的时候”。 惊蛰二月十三日雨水之后,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为惊蛰;约在公历每年的三月五日前后,惊蛰指春雷初乡,惊醒蛰伏中昆虫,这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的,黄莺鸣叫,鸟儿高飞,春雷是这节令常见的自然现象。 春分二月二十八日太阳过黄经零度,是为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间,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书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书夜平分”的谚语。 清明三月十四日太阳过黄经十五度的位置即为清明。约为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清明含有天气明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对清明,气候温暖、春意正浓,鸟语花香,适宜效游。 谷雨三月三十日太阳过黄经三十度位置,农民布谷后雨是谷雨。经为公历每年四月二十前后。是春节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为自新种,最需要充沛的雨水灌溉滋润,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立夏四月十五日太阳过黄经四十五度位置,夏季开始是为立夏,古谚有支:“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是多雨的时节,传说是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 小满四月三十日太阳过黄经六十度位置是为小满。约为公历每年五月二十一日前后。“小满”正常是农历四月中下旬,这时候田里的稻谷和麦子等农作物,渐渐穗看来家实饱满的样子就等待成熟。庄家人眼见辛勤努力,即将有了农业丰收,于是把这个节气形成为小满。 芒种闰四月十六日太阳过黄经七十五度位置是芒种,约为公历每年的六月五日前后,这一时期,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麦类等有农作物成熟,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芒种接近端午节。 夏至五月初三太阳过黄经九十度位置,是为夏至。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地面受热强,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属锡曾把这种天气称为“东遇日出本遮雨,道是天晴谷有晴”。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来源

过年了,让我们过个传统的中国年吧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的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二十一, 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二十四节气物候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二十四节气如何计算

二十四节气如何计算? 立春日期的计算:计算公式:[Y*D+C]-L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C值=3.87,22世纪C值=4.15。 二十四节气的计算立春日期的计算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C值=3.87,22世纪C值=4.15。 举例说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计算步骤[58×.0.2422+3.87]-[(58-1)/4]=17-14=3,则2月3日立春。 雨水日期的计算[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18.74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雨水的C值18.73。 举例说明:2008年雨水日期=[8×.0.2422+18.73]-[(8-1)/4]=20-1=19,2月19日雨水。 例外:2026年计算得出的雨水日期应调减一天为18日。 惊蛰日期的计算[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5.63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惊蛰的C值=5.63。 举例说明:2088年惊蛰日期=[88×.0.2422+5.63]-[88/4]=26-22=4,3月4日是惊蛰。 例外:无。 春分日期的计算[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20.646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春分的C值 =20.646。 举例说明:2092年春分日期=[92×.0.2422+20.646]-[92/4]=42-23=19,3月19日是春分。 例外:2084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清明节日期的计算[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4.81,20世纪=5.59。

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三年级六班张睿彤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节气起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节气划分: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 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 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 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 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 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

中国农历24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农历24节气知识大全 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1、立春——春天开始。(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始降春雨。(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太阳移至黄经330度。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动物复苏。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4、春分——春天过半。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草木萌发。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始增。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7、立夏——夏天开始。5月5日或6日“立夏”。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麦粒饱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进入三夏。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芒是代表一些有茫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各、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10、夏至——感夏始至。6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古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炎热即至。7月7日前后,太阳达黄经1 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暑是表示炎

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编辑制作:温柔细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 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 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中国农业文明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 府间委员会第 11 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 四 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 雪 立冬吃饺子,你对二十四节气还有哪些了解呢?今天就跟小 编来了解下“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吧。 节气由来 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 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 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 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 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节气背景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四节气 录! 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 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 它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雪冬小大寒。 ” 四节气歌,你还会背吗?除了立秋吃西瓜、 节气指二 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 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 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 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中国农历是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 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 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 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 名称。 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 ,正式把 四节气兼顾历史性与时代性 繁多的文化遗产,优先选择哪些推向世界来申遗 ? 既要考虑 其迫切性,又要兼顾多样性与世界影响力。那么一起看看 四节气是如何兼顾文化传统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特征。我国 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 代人民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 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 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 ,就有了 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 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到秦汉年间,二 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 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多次不同文明 的碰撞与融合。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拥有名目

中国农历月别称与-24节气

中国农历月别称与二十四节气 中国农历月别称 农历一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叁微月、叁正、叁之日、睦月、上月 农历二月 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 农历叁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农历四月 乏月、荒月、阳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

朱月、馀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

月、梅溽 农历五月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农历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农历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叁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 农历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的说明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 篇一:中国的农历中的24节气是阳历 中国的农历中的24节气是阳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农历是定朔定气的立法,而现行公历叫做格里历,与1582 年10月15日实行。与现行公历的前身儒略历的换算规定为: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里历10月15日,从4年1闰改为400年97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而农历结合阴阳历的两部分,是定节气的立法,规定冬至为农历十一月的一天,没有误差,但规律复杂,不利于日子的推算。但现行公历是平历,采用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规定简单明了,便于推算,但准确性较差,春分点会在几天内移动,时间长了会漂移,经过3333年有一天的误差。举个例子,过了33330年,若按现行公历可能4月15日清明节了。比较有意思的是,西方以春分作为回归年的起止点,而中国的农历是冬至(历算,不是民用)。节气与公历统一在一起的是阳历,大家都是阳历的一种,但公历有误差。只是有点近

似罢了。所以你会发现清明和冬至都有固定的日期段(考虑到现行公历的闰年设置,日期段为前后3天)。 定历与平历的区别举个例子,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是平历的历法,而我们假设把公历做个处理(打个比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改春分固定在3月21日,若两个春分所在日期间隔365日就不闰,否则闰在2月29日,这就是定历的历法。定理的特点是准确,但规律复杂,不利于日子的推算。 清明节本来就是按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算的。首先农历不是的简单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所以古代中国早就有阳历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其实是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所以属于太阳历。要知道这个太阳历是世界已知最准确反应太阳规律的历法。而公历(格里历)也是太阳历。所以看似“以公历计算”了。其实二十四节气对季节反应更准确。它每个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分秒不差。而公历因为闰年的关系前后会有一两天误差。 首先最先能确定的是“两至”,即冬至与夏至。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夏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夜最短。冬至、夏至那两天比较好测,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简介 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516 项目编号: X-68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五天叫一候、三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1]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国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二十四节气 篇一: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编辑制作:温柔细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

“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 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

我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我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 篇一:中国的农历中的24节气是阳历 中国的农历中的24节气是阳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农历是定朔定气的立法,而现行公历叫做格里历,与1582 年10月15日实行。与现行公历的前身儒略历的换算规定为: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里历10月15日,从4年1闰改为400年97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而农历结合阴阳历的两部分,是定节气的立法,规定冬至为农历十一月的一天,没有误差,但规律复杂,不利于日子的推算。但现行公历是平历,采用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规定简单明了,便于推算,但准确性较差,春分点会在几天内移动,时间长了会漂移,经过3333年有一天的误差。举个例子,过了33330年,若按现行公历可能4月15日清明节了。比较有意思的是,西方以春分作为回归年的起止点,而中国的农历是冬至(历算,不是民用)。节气与公历统一在一起的是阳历,大家都是阳历的一种,但公历有误差。只是有点近

似罢了。所以你会发现清明和冬至都有固定的日期段(考虑到现行公历的闰年设置,日期段为前后3天)。 定历与平历的区别举个例子,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是平历的历法,而我们假设把公历做个处理(打个比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改春分固定在3月21日,若两个春分所在日期间隔365日就不闰,否则闰在2月29日,这就是定历的历法。定理的特点是准确,但规律复杂,不利于日子的推算。 清明节本来就是按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算的。首先农历不是的简单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所以古代中国早就有阳历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其实是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所以属于太阳历。要知道这个太阳历是世界已知最准确反应太阳规律的历法。而公历(格里历)也是太阳历。所以看似“以公历计算”了。其实二十四节气对季节反应更准确。它每个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分秒不差。而公历因为闰年的关系前后会有一两天误差。 首先最先能确定的是“两至”,即冬至与夏至。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夏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夜最短。冬至、夏至那两天比较好测,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