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高中历史课本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课本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课本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课本整理

第四册

第1课资产主义生产的萌芽

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尤为引人注目。

·资本原始积累: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斯将这一历史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常用手段: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

英国圈地运动时资本原始积累典型的途径之一,他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的影响:

百年战争影响英法两国历史进程。英国物理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民族意识日益明晰。法国遭受巨大损失,抗击入侵者,激发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形成:

①英国,15世纪下半叶,政治危机,30年玫瑰战争,政治完成统一。伦敦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世纪末发展为民族国家。

②法国,百年战争后,王室集中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

·君主专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破坏。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新航路的①开辟: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

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②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开辟殖民地。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萄牙与西班牙是始作俑者。给亚非美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14~16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席卷西欧,被称为文艺复兴。

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原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萌芽。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地点:意大利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弗利等

·内容:意大利学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宗教改革: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第5 课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标志:1640年超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原因: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光荣革命:查理二世及继承者竭力恢复君主专制,英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

不满。1688年,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史称“光荣革命”

②《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1689年。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第 6 课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

①时间:17世纪

②地点:起源于英国,法国声势浩大。

③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批判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与社会契约论入手,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

·宣扬自由和平等: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平等自由的,自由式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系统的政治思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①开始标志:1773年12月16日晚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费城会议。爆发:列克星敦的枪声

③进程: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的枪声5月,费城会议,民兵整编大陆军

推举华盛顿为总司令。大陆会议成为北美人民反英德最高权力机构。

④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是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1787年5至9月,各城代表最终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美国联邦制度。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第8课法国大革命

·破旁王朝统治危机:1789年5月,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举行。一个月后,在巴黎人民支持下,召开国民会议。7月,国民会议改名制宪会议,成为法国革命导火索。

·革命进程:①革命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②人权宣言: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1791宪法,在法国实施君主立宪政体。

·拿破仑帝国:①拿破仑称帝: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建立中央集权。

②《法国民法典》: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

1815年,帝国崩溃。

第9 课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孕育:

工业革命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过程。

资产阶级革命后,积极推行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鼓励国内外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激励创新,提供政治前提。

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手段。·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①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厂

②1782年詹姆斯·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

③19世纪中叶建成了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

④1860世界工厂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

①工业革命是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

②工业革命造成阶级关系深刻变化

③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第10 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产物。

工业制的普及,有力得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1 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血汗工厂”

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

·社会立法:

社会立法从工厂法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社会立法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底层民众,但未真正从根本上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也未消除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冲突。

第12 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13 课巴黎公社

·“3月18日革命”:巴黎工人对临时政府的无能和卖国行为怒不可遏,1871年3月18日凌晨,偷袭防守要塞,引发工人起义。

·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巴黎公社的一系列措施表明,它是一个力图“以劳动世界来取代资本统治”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第14 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领土扩张:美国借助移民拓荒,以强占,购买和侵略扥手段,最大限度拓展了地域空间,最终成为一个东大西洋,西邻太平洋的两洋国家。

·南北战争:①内容: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

1862年7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此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②结果:消除国家分裂危险,维护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第15 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德意志的统一:1862年德普是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曼为首相,俾斯曼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德国的崛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比较迅速的发展。90年代,德国经济起飞。20世纪初,居世界第二位。

第16 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①时间:16世纪中叶,农奴制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形成沙皇专制制度;1689年,彼得一世掌权,为了使俄国强大起来,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一系列改革。

②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摆脱落后,加强对外扩张。沙皇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度没受到触动,得到强化。

·废除农奴制: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应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发展。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的战争中失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第17 课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19世纪中期,日本不断发生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

1868年10月23日,日本改元明治,推行有利资本主义发展政策措施。

①推行教育改革,引进欧美科技

②开化社会文明

③加强军事力量

第18 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时代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70年代。电机的发明与运用,是核心内容。电力时代到来。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大企业与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

第19 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统治从形式上有殖民地与半殖民地。

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根源,是引起世界大规模战争的祸根。第5册

第11 课20世纪的国际冲突

·列强支配下的世界

①以欧美国家为主导

②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各国间经济联系加强,地区分工明显

③欧美国家是主要的工业产品与资本输出国。

特点:①亚洲是经济附庸,非洲是原料产地,拉农业国是产品市场。○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欧洲列强的矛盾:

○1欧美列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欧洲保持优势地位。

○2伦敦为世界金融中心,与此同时,美日两个非洲国家迅速崛起。(威胁英法)○3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日本次于美国。

○41898年美西战争和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成为欧洲之外的两大强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

○1德国和奥匈帝国缔结了主要针对俄国的同盟条约。1879德国要阻止俄、法接近,奥匈帝国要获得巴尔干地区的霸权。

○2意大利、德国、奥匈帝国1882形成同盟国。

○3为了钳制德国,法国和俄国在1892年签订了主要针对同盟国秘密军事的同盟条约。

○4英国和法国、俄国签订了军事协定,三国协约形成,又称协约国。

巴尔干地区○1战略位置○2民族矛盾冲突人称“火药桶”

第12 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

○11914.6.28,奥匈奴的斐迪南大公出访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队演习,塞尔维亚人觉得是挑衅,普林西普刺杀大公夫妇。

○2萨拉热窝事件引起了一战。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爆发时间)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结果:①1918年11月3日,奥地利投降。②11月9日,德皇退位。同盟国失败。

影响:①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灾难,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大损失。

③帝国主义战争带来灾难又有新的国际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13 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1—○3)与凡尔赛体系(○4○5):

○1时间地点人物:1919年1月到6月,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英法美主导会议。(中国参加)

○2目的:巩固一战中重新瓜分土地的成果。确立新的国际趋势

○3各国在会议上的野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要在维持霸权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

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确保大陆霸权。

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原则,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

○4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和德国签订《凡尔赛合约》。内容分为两部分,国际联盟盟约和对德和约。

○5和约的影响:德国失去的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殖民地被瓜分。德国废除征

兵制,取消参谋部,不能建立空军,只有少量军舰。

○6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主要使命: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实际作用:国联自身力量不足,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不能完成使命,30年代后期,国联名存实亡。四个字:作用有限

·华盛顿会议(○1—○3)与华盛顿体系(○4)

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英、法、美、日、意、比、荷、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

目的:○1商讨亚太地区的政治秩序。○2讨论亚太地区海军军备问题。

○3条约:英法美日签订《四国条约》。(美国主导由此确定)英法美日意签订《五国海军协定》,这个协定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却让英国的海上优势和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英日同盟主动解体)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让中国的部分权益受到保护。各国签订《九国公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再次恢复由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

○4华盛顿会议通过条约确立了太平洋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战后世界:

○1一战后的政治变动:英国的世界霸权遭美国挑战。殖民体系瓦解。1931年形成英联邦。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

○2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从债权国成为债务国。

为20世纪20年代平稳发展创造条件。

由于是以战胜国作为共同出发点,忽略战败国和殖民地的要求所以只是短暂休战。

第14 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攻打冬宫行动尚在进行之时,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1十月革命在一战中爆发时间地点简要过程影响:十月革命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东宫。

○2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意义:○1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2突破了资产主义世界体系3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4推动20世纪民族解放革命

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黑色星期四

时间: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

原因:○1社会贫富差距太大,市场供需关系失衡,产品过剩。○2证券市场泡沫经济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幅度大,危机范围大,失业率高,时间长,充分暴露了世界经济运行的重大缺陷。动摇一战之后的世界格局的经济基础。

第28课罗斯福新政

·国家调控经济

背景: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

①政府整顿金融业,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强令州银行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设立联邦储蓄公司,提高货币流通率,增强资金流通;放弃金本位制,增发新钞,宣布美元贬值。)○2实施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建立民间工程署,完成工程计划,支付工资○3调整工农业生产,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调整农业信贷机构。

·社会保障措施:

○1对新政采取的措施:建立养老金适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为推进劳资谈判,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

○2影响:调整了资本主义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是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政策取向。

第29 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墨索里尼政权:

意大利是一战战胜国,领土要求被拒绝,引发狂热民族主义。墨索里尼借机发起法西斯运动,与1922 年建起法西斯政权。经济危机结束之后,意大利发动对外侵略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

一战后,社会动荡。为解决危机,出现法西斯思潮。试图以天皇为中心,建立军事独裁体质,通过对外扩张,走出困境。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史称“昭和恐慌”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是军方法西斯力量增强的表现。

1936 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确定统治地位,正式建立法西斯统治。

第二年,全面挑起侵华战争

·希特勒上台与纳粹体质:

作为一战战败国,德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希特勒与1933 年初上台执政。

纳粹体质以集权为主,以扩张为目标。

第30 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英法绥靖政策:面对纳粹德国的步步逼近,法国试图通过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一些西欧国家还试图借助绥靖政策,祸水东引,推动德国进攻苏联。1938年,英法默许德,奥合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为保住“五十年的和平”

第31 课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德国突袭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按兵不动,戏称为闪电战。美,苏,意保持中立。

1940年,30万英法联军撤退到英国,保存了生存力量,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6月22日法国投降

1940年9月27德意日签署一共同军事行为为核心的《三国同盟条约》

·不列颠之战:

法国投降后,希特勒试图与英国和解,丘吉尔态度强硬,8月希特勒空袭英国本土,“不列颠之战”

·苏德战争:

1940年,希特勒掉头东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10月中旬,坚决守卫莫斯科。粉碎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闪电战”破产。

·珍珠港事件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突袭美国在太平洋最大海军基地珍珠港。12月11日,美国与德意相互宣战。二战进一步扩大。

第32 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法国败降后,英美确定共同军事政治战略。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1941年八月美英两国发布《大西洋宪章》。10月初苏,英,美缔结三国协定,扩大对苏援助。

·主要战场战略转折:

1942年6月美军以少胜多,中途岛海战大败日军。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苏,德两军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大规模会战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3年11月,英中美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中国领土。

随后,三国举行德黑兰会议,商定在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的的分工与责任。

次年9月,美国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4月30日,希特勒穷途末路自杀。5月8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6月起美国轰炸日本本土。八月,投掷原子弹。9月2日,日本投降。

第六册

第7课雅尔塔体质与布雷顿森林体质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苏等国召开一些列大国会议,围绕战争进程与战后世界展开协商和争论。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南部城市雅尔塔会晤。确定了联合国组织章程,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英美争取苏对日宣战。

影响:①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共处与合作。②沿用强权政治惯例承认划分大国势力范围,满足大国利益损害相关国家利益。

·联合国:

1943年,英美苏中四国共同宣布,战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1945年,6月25日,会议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县长正式生效,定为“联合国日”

宗旨概括为“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44个国家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形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第8 课美苏冷战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确定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经过战争,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

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合作。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演说,呼吁联合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冷战拉开。。

·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应对希土危机,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的目标。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两大阵营的形成:

美国针对欧洲与亚非拉地区出台经济援助计划,建立全球军事体系。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苏联为组织东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提出“莫洛托夫计划”,有苏联同东欧各国缔结双边经济协定,提供经济援助。

·北约:1949年,英法美等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简称北约

·华约: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克,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第一次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

1948年,苏联以保护苏占区经济为名,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路交通,对西柏林实行全面封锁,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第9 课殖民体系的瓦解

·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个高峰起于1960年延续到70年代中期。

首先是殖民地宗主国国力衰落及其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下降。

亚非拉国家人民增强了民族意识,形成了展开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力量。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巩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民族独立斗争给予积极支持和援助。

第10 课大国关系的重组

·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对苏遏制政策,打压苏联。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告终。

第11 课冷战的结束

·东欧巨变与德国统一:

1989年,东欧各国先后发生政权更替,相继脱离苏联集团。德国的统一成为冷战结束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1990年10月3日,德国实现统一。

德国的分裂是雅尔塔体制的结果,德国的统一则标志这雅尔塔体系的瓦解。·苏联解体:

1988年后,一些加盟共和国要求独立。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锤子的苏联国旗徐徐降落。至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告终。

第13 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煤钢联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渴望再次崛起的西欧寻求联合之路。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联合经营法,德煤钢企业的计划,史称“舒曼计划”。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又称《巴黎条约》)

·欧共体:1957年,六国政府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7月组织合并,取名“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欧盟与欧元:1991年12个成员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决定更名“欧洲联盟”1993年,被所有成员国批准,欧盟正式成立。到2007年,扩大到27个成员国。1988年,11个欧盟成员成为首批欧元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确定兑换率。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第15 课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在摩洛哥举行国际会议正式决定成立国际贸易组织(wto)

1995年1月1日其,国际贸易组织开始运作。是独立于联合国的世界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组织。

高中三年级

第27课基督教(上)

·早期基督教:

面对生活中不断的劫难和厄运,犹太人倍感绝望,许多人无奈转向宗教领域寻求慰藉。

基督教产生于犹太下层民众之中,最初与犹太教秘密教派有关,后来渐与犹太教分离,演变为一种全新的宗教。

一般将1世纪至4世纪的基督教,称为早期基督教。初期追求平等自由,反对罗马占领巴基斯坦。

公元392年,罗马帝国为稳定政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禁止一切异教活动。从此,基督教与世俗政权关系益发密切。

313年,罗马帝国颁布《米兰敕令》是罗马统治集团放弃迫害基督教反而利用基督教的标志。

第28 课基督教(下)

·中世纪教会与西欧社会:

日耳曼人入主西欧后,罗马教会与统治当局合流,称为国家机器。罗马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双方各得其所。

基督教信仰在日耳曼人中广为传播。罗马教会称为西欧最大封建主。

日耳曼统治阶层则利用教会力量,迅速完备国家统治。

13世纪,罗马教皇权利极盛,实现教会集权统治,干涉各国内政,竭力鼓吹教权至上,干扰各国统一,阻碍经济发展。导致日后宗教改革。

随英法中央集权加强,教会力量逐步被削弱,阿维尼翁之囚是教会由盛转衰的标志。

1377年教廷重新迁回罗马,天主教会大分裂。

·圣经与西方天文艺术:

圣经是基督教经典,内容丰富。除早期宗教理论,律法,教会活动还包含大量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

圣经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艺术创作提供素材。

成为西方文学艺术史上经典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等。

第31 课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奠基人:

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前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近代法学理论奠基人。

他的政治法律理论的核心是法律精神。人类的法并不服从神,而是遵从理性。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欣赏“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制度。将政府权利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独立。

·伏尔泰,启蒙运动中的泰斗: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泛。他在政治上是温良的改良主义者,也是凡教权的坚强斗士。主张宗教宽容,认为信仰自由最重要。

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制约君主权利以免专制统治。

倡导实行言论,出版自由,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也是教育学家和文学家。探索怎样解决社会中的不平等,不自由,最终得出革命的结论。

卢梭发展社会契约学说。人民是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可以对政府加以限制,纠正和撤换。人民拥有对政府永远的革命权。

是法国大革命尤其是雅各宾派专政的理论基础。

·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唯物主义的《百科全书》:

狄德罗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无神论者。

“百科全书派”是他领导的编写《百科全书》的部分学者。

本书收集了当时的科学研究成果,宣传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是启蒙思想更广泛传播。

狄德罗和《百科全书》的编簒者尊重科学,热爱知识,确信科学,工艺和人类理智的进步使人类前途发生变化。公开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批判唯心主义和天主教神学。

第33 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现代化制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巨大变革的历史过程。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引发经济领域和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深刻变化。

现代化起点的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与其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政治条件密切相关。

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圈地运动引发农业的革命性变化。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煤炭资源的开发和海外殖民地的扩展,使英国获得了有力于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能源,资金和原料等条件。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形成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

18世纪,英国的宪政体制进一步完善。

重视商业利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通过立法保护私人产权,鼓励技术创新,形成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制度。

17世纪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为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打下良好基础。·工业革命与第一个工业社会的到来:

18世纪下半叶,随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明,英国诞生第一个现代工业部门——棉纺织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适用于各种工厂生产,解决动力问题。

焦炭和搅拌炼铁法促进治金业的巨大发展,钢铁成为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重要材料。

蒸汽机和钢铁业为铁路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创造条件。快速廉价的交通方式又促进工业化进程。

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进入完成阶段,诸多部门实现从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的过度,率先进入工业社会。与此同时开始城市化进程。

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型。

第34 课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在欧洲大陆,法国是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

到18世纪下叶,通过引进英国新技术,初步建立现代纺织业,治金业等部门。海外贸易和扩张活动为法国发展大工业积累巨额资金。

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在法国建立。

在拿破仑统治时期(1799-1815)通过国家政治扶持,技术革新,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1815年,法国政治趋于平稳,工业革命进入大发展时期。

1870年法国的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德国统一与现代化:

德国的现代化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地区的封建制度逐渐发生改变。

1806年,拿破仑统帅的法国军队摧毁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历史第七分册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1课前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一、孔孟之道 1、概念: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2、背景:(社会)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 (经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准备; (政治)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 3、内容 ●孔子:以“礼”的规范约束人的一切行为; 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核心); 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二、儒学的经学化 1、背景: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 汉武帝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儒学地位上升的 契机; 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代表:董仲舒 ◇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倡导“君权神授”; ◇强调“三纲五常”; ◇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具体措施:◇规定《诗》、《书》、《礼》、《仪》、《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 ◇兴办太学、地方学校,教授五经,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4、影响: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途径,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2课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背景: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 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2、内容 ●“二程”(程颢、程颐) ◇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

上海高中历史课本整理

第四册 第1课资产主义生产的萌芽 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尤为引人注目。 ·资本原始积累: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斯将这一历史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常用手段: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 英国圈地运动时资本原始积累典型的途径之一,他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的影响: 百年战争影响英法两国历史进程。英国物理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民族意识日益明晰。法国遭受巨大损失,抗击入侵者,激发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形成: ①英国,15世纪下半叶,政治危机,30年玫瑰战争,政治完成统一。伦敦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世纪末发展为民族国家。 ②法国,百年战争后,王室集中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 ·君主专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破坏。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新航路的①开辟: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

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②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开辟殖民地。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萄牙与西班牙是始作俑者。给亚非美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14~16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席卷西欧,被称为文艺复兴。 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原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萌芽。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地点:意大利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弗利等 ·内容:意大利学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宗教改革: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第5 课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标志:1640年超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四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核心概念: (1)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B) 1、形成背景: 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2、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A) 1、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 3、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A)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a、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b、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2019上海等级考历史教材知识点梳理(高考历史归纳整理)

《高中历史》Beta 1 第一章:世界古代史 第一节:古代东方 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 一.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 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解释) 考点:金字塔和来世信仰(A)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金字塔式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 至无无上的权威。(政治上)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宗教 上) ●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 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考点:象形文字(A) 发明时间和命名原因: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为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 书写工具:埃及人最初以石头和刻刀做书写工具,发明了笔和墨水,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都成了书写材料,其中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象形文字消亡原因: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内因),只有祭祀、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从公元639年被阿拉伯人征服起,埃及迅速“阿拉伯化”(外来侵略和强势文化冲击:外因) 考点:种姓制度(B) 1.背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先后征服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征服的过程中曾用种性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区别其高贵的身份地位、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地位。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为四大种性集团。 2.等级划分:婆罗门(祭祀、僧侣等精神统治者)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的军事贵族等世俗统治者)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3.实质是等级制度 4.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 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A.秉笔直书 B.知往鉴来 C.经世致用 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 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 B.上海 C.天津 D.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3、《南京条约》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任务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 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 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

上海高中语文-最新教材目录-解析

上海高中语文最新教材-目录 (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 高一上 第一单元生命体验 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发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二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当代散文家“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三*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当代作家哲学家主要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等) 第二单元美好亲情 四边城(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等。风格特征: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的意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贡献:创造了一种采用抒情笔调描写的具有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样式。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五合欢树(史铁生: 当代作家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六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里柯克) 第三单元人我之间 七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欧?亨利(美):《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莫泊桑(法):19世纪法国批评现实主义代表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契柯夫(俄):《变色龙》、《套中人》 八邂逅霍金(葛剑雄)(霍金:《时间简史》) 九一碗阳春面(栗良平) 第四单元诗歌及其欣赏 十再别康桥(徐志摩: 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填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婆罗门和刹帝利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这一说法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美洲 D、古代两河流域 2、“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统一适应了古罗马() A、贵族的需求 B、疆域的扩大 C、文化的繁荣 D、基督教的兴起 3、世界性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4、某教育机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神学”、“哲学”、“医学”、“法学”等,该教育机构是() A、雅典学园 B、西汉太学 C、中世纪大学 D、京师同文馆 5、下列图片反映中世纪城市经济生活的是() 6、下列材料中能印证商朝历史是信史的是() A、《封神演义》 B、殷墟甲骨卜辞 C、剧本《妇好》 D、《吕著中国通史》 7、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是() A、黄帝 B、禹 C、商纣王 D、周公 8、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发生在()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 A、北魏孝文帝 B、松赞干布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0、如果要了解唐史,可以选择下列哪一本书进行阅读?()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绚烂的世界帝国》 C、《分裂动荡的年代》 D、《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11、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西周封邦建国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宋朝文官体制 12、欧洲人对中国文献大规模的翻译和介绍始于() A、12-13世纪 B、14-15世纪 C、16-17世纪 D、18-19世纪 13、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士人却埋首于考据之学,其背景是() A、中西交流中断 B、商品经济繁荣 C、清廷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D、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五分册中国部分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 补充:中国历史划分时间点 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诞生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五分册(中国史) (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1919年)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B】背景: 清朝:“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危机四伏。但统治者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世界: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其所占领的印度为基地,怂恿不法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美、俄等国也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第一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A】虎门销烟: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第一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结果(市场、原料)。 导火索:1839年虎门销烟。 爆发时间:1840年6月。 《南京条约》: 签约时间:1842年。 【B】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1470万两白银);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C】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国内:阶级矛盾(农民vs 地主);国外:民族矛盾(中华民族vs 帝国主义)。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近代史。 【C】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①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②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 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的诞生。 ③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林则徐魏 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代表作:林《四洲志》、魏《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戎狄中原 夷 蛮 (新思潮)

上海高中二期课改历史教材停用风波

我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工作,除了参加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外,还参加上海中学历史新教材的审读。 1998年起,上海开始实行第二期课程改革,上海市教委制定了历史课程改革行动纲领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本)。2001年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苏智良教授承担历史课程二期课改任务,他和系内有关教师组成编写组,根据《课程标准》开始编写新课本。全市各中学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部试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 我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斯德教授以及两三位中学名校的特级历史教师受命组成专家组,负责审查上海版中学历史课本教材。 我们审读了这部新教材,认为它以文明为体系,一改以往以阶级斗争为线索、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阶段为框架的写法,颇具新意。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可以丰富人们的思想,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增添人们以古览今,鉴往知来,认识现实的智慧和能力。所以,历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据2001年2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对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若干重点城市14―28岁的“中国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历史知识普遍呈现“两高一低”状况,即高兴趣度、高重视度、低认知度现象。调查问卷以初中历史课本为基本知识范围,仅有1.5%的青少年及格。可见问题之严重。 我热爱历史学,思考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历史教学中没有倡导研究(探究)性的学习。有学者说,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看成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学生少的是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多的是将现成的结论“喂”给学生,而不要求知道是如何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也不要求学生了解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信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和观点。检查考试也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没有提供足够的让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学生当然考完就忘。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2010年)》就是这样出台的。这是把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到历史课程的设计蓝图。它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上的主要突破是:改革以往教学内容注重社会政治结构的变更,构筑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的文明史框架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起点就是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发明。因此,通过对现行初一年级教材中有关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内容的整合,形成《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专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提前渗透和体现历史学科二期课改的要求,使学生更全面地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上海新教材每课在课文后面还附有“史海拾贝”“史海指南”和“各抒己见”等栏目。我觉得这部教材有益于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后,让学生们自选课题撰写小论文,如《活字印刷术回传之启迪》《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从徐光启身上得到的启示》《交流港口的独特文化》《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外来侵略者之比较》《漫谈闭关锁国》等,这就显示了学生初步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培养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联系起来,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于学习中。例如:《中日甲午战争》一课,引用屈原的《国殇》、黄遵宪在甲午战争期间创作的诗歌《哀旅顺》、丘逢甲的甲午诗词《春愁》等,创设历史情景;联系地理知识,从《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与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不同,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深入;联系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从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发展步伐,比较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显示了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我很支持这一探究性学习历史的教材。“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就无所收获。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必须抛弃。新教材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贯穿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全六册)

第一分册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这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作用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历史价值(1)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2)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的专制统治 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埃及大致相当。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前发明了象形文字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1、四大种姓:婆罗门(宗教贵族)、刹帝利(世俗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 2、特征: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 2、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主要内容有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3、传播: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一、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 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玛雅文化,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二、玛雅文化 玛雅文化是印第安古代文明中璀璨的篇章,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农业方面的成就: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地理范围:较今天希腊略大,除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二、希腊城邦的形成 1、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典时代: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一时期,古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城邦制度达到全盛。 三、雅典的民主政治 1、里程碑(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2、全盛:伯里克利改革 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任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3、核心: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4、意义:(1)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2)但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5课英国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B) 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光荣革命(A)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17~18 ..) .....世纪 一、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 1、17世纪的英国: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 鸠、卢梭、狄德罗等 (a)孟德斯鸠:(分权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b)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 (c)卢梭: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二、批判君主专制: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主

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 直接民主 ..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三、宣扬自由和平等(B)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四、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独立战争的进程 1、独立战争开始标志: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独立宣言》(A)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 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二、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 1、确立: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2、意义: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历史下册考试试题(含答案)【精选】.doc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说明:选择题做在答题卡上。其余试题做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 1.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对乌鲁克古城进行了发掘,获得神庙等建筑遗迹及多种各时期器物。记载该城历史的著名史诗是 A .《罗摩衍那》 B .《吉尔伽美什》 C .《摩诃婆罗多》 D .《荷马史诗》 2.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耶输陀罗”属于 A .首陀罗 B .吠舍 C .刹帝利 D .婆罗门 3.“哲学”一次来源于希腊文,意味“爱智慧”。以下古希腊历史文化名人中属于哲学家的是 A.伯里克利 B.柏拉图 C.希罗多德 D.埃斯库罗斯 4.大学时人类文明的标杆之一。阅读下列“大学兴起” 的示意图,其中“?”处应填上 A.骑士文学 B.世俗教育 C.经院哲学 D.行会组织 5.下图反映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 A.东汉豪强田庄 B.明清江南市镇 C.古代希腊城邦 D.中世纪西欧庄园 6.世纪上半叶,促进西欧封建制度发展,加速自由农民农奴化进程的是 A 采邑改革 B 城市复兴 C 庄园解体 D 商品经济发展 7.13世纪左右,西欧确立了除国王外,贵族和市民阶层也能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是 A .封建等级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君主专制 D .等级君主制 8.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一万年 B.五千年 C.三千年 D.两千年 9.“封建亲戚,以藩屛周。”这句话指的是 A 、分封制 B 、井田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的思想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11.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 、西周 B 、秦朝 C 、东汉 D 、明朝 12.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神学传播 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复兴 ? 大学兴起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 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提出者为王国维。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第五册知识点整理汇总

第五册 第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硝烟 1、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2、导火线: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中国战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 3、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与历史分期的变化: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如: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借口、时间、实质 1、借口(1)英国: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蓄意制造事端,发动战争。 (2)法国:随后,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 2、时间: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3)实质: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侵略者闯入圆明园,在掠走园中大量奇珍异宝之后,又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3、《北京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4、《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

上海高中历史拓展教材7、8、9单元练习答案

高三7、8、9单元练习答案 第27课基督教(上)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归纳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都是一神教,都信仰上帝;犹太教的经典称圣经,后为基督教经典的一部分,即《圣经·旧约全书》。 不同之处:信仰上的分歧——犹太教宣称犹太人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基督教则认为凡信仰耶稣者皆能得救,与民族身份无关;政治上的分歧——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政治倾向方面,早期基督教徒还是支持犹太教徒抵抗罗马帝国的,但是到了早期基督教的后期,基督教徒对待罗马统治的态度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2.罗马帝国为什么改变对基督教的政策? 从公元2世纪下半叶开始,基督教在帝国全境广为流传,信徒数量大增。由于社会动荡日益加剧,许多城乡中上层居民也纷纷加入教会,以求精神上的遁避。教会领导阶层的成份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上层化和知识化的趋势。基督教思想理论也大为改观,抨击、对抗现实的倾向日趋淡化,寄望来生,消极遁世、劝人驯顺和爱仇若己一类的说教渐渐居于主导地位,这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随着公元3世纪危机的爆发和基督教自身的蜕变,罗马帝国为了稳定政局,逐步改变宗教政策,力争控制和利用基督教。 3.基督教的三大派别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行政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罗马帝国全境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自3世纪起,基督教会内部也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分别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1054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和罗马教皇关系彻底恶化,东、西派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或东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或罗马公教。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6世纪西欧爆发了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史称宗教改革,由此又出现了新教。至此,基督教三大派别正式形成。 第28课基督教(下) 1. 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探讨罗马教会对西欧中世纪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中,罗马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双方各得其所。罗马教会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已成为欧洲唯一具有强大力量的上层建筑,对西欧实行精神统治。罗马教会在王权支持下,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曾经掌控西欧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中世纪的日耳曼统治阶层则借助教会力量,迅速完备国家制度,稳定政治局势。 13世纪,罗马教皇权力极盛,不仅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而且肆意干涉各国内政,竭力鼓吹教权至上,力图建立一个天主教会主宰一切的世界。教会的肆意妄为严重干扰了西欧各国政治统一的进程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阻碍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英、法等国中央集权的加强,教会权力逐步被削弱,阿维尼翁之囚是教会由盛转衰的标志,天主教会大分裂后,教权更趋衰落,教廷干预世俗事务的能力明显下降。 教会的精神统治激起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反抗,催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客观上刺激了西欧资产阶级的成长发展。 2.中世纪教会为什么要庇护早期大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