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民工荒_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到了_刘易斯转折点_

_民工荒_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到了_刘易斯转折点_

2007年6月

第3期 总第132期

June 2007

No.3 Total No.132China Opening Herald

开放导报

【人口与人力资本研究】

一、 引 言

自2004年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一些企业在短时期内招不到合适的人,后来逐步蔓延到中部地区。这种“民工荒”现象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刘易斯转折点”呢?

刘易斯(1989)“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由传统部门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工业化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逐渐转移,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后,经济发展就到了“刘易斯转折点”,也就是说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根本转变。拉尼斯和费景汉(2004)认为,城市初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看法只是宏观的看法,并不是源自微观考察农民配置劳动力的结果。农村中“能够出去打工的劳动力都走了”的微观行为,并不一定反映宏观意义上农业部门中已经不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的农村劳动力,另外,城市初等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涨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经完全转移,劳动力要素开始得到了有效率的均衡配置。

根据拉尼斯和费景汉的观点,我们从微观上来考察农民配置劳动的过程。如果中国经济现在走到了“刘易斯转折点”,那么农民工的劳动不再是无限供给,也就是说,从微观角度上看,由于劳动力的短缺,农民工的劳动供给会变得富有弹性,劳动供给量会随着工资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时,随着工资水平的变化,农民工在提供劳动时将会进行一个跨期替代。工资水平上升时,农民工增加劳动供给;工资水平下降时,农民工减少劳动供给。然而,我们在对农民工微观个体的考察中发现,由于生活、教育、医疗等最低保障的需要,农民工的劳动供给仍然没有弹性,工资水平的变化还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微观角度衡量,“民工荒”现

“民工荒”并不能说明

我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

姜华东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 本文从微观角度考察农民工的劳动供给行为,认为“民工荒”现象是农民工在一定工资预期下的理性行为,并不意味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由于生活、教育、医疗等基本保障的需要,农民工还没有能力在劳动供给上自由选择,只有当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后,“刘易斯转折点”才会真正到来,经济增长方式才会发生根本变化。

[关键词]劳动供给 跨期替代 刘易斯转折点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3-0057-03

[作者简介]姜华东(1977—),江苏丹阳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

24只是表示一个固定的时间数,更一般的应为(L*-Lt)。Wt为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水平。A0是劳动力最初自有的财富水平,出于保持固有生活水平的预防动机,人们不会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消费或者借钱来消费,而只能通过供给更多的劳动增加收入来实现消费的目的,因此一个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减去消费后不能低于他原有的财富水平。我们可以构建如下拉格朗日函数

(5)

在边界上,由一阶条件可以得到

(6) (7)由(2)式我们知道UC>0,UL>0,从而由(6)式和(7)式可以得到

(8)由(8)式可知,人们在消费和闲暇之间的替代主要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提高,人们会增加劳动供给,工资水平降低,就减少劳动供给。因此,在经济发展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应该存在一定程度的跨期替代,也就是说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弹性变大了。根据(6)和(7)式,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情况为

(9)这时,实际工资水平对于劳动供给是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实际工资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民工在劳动供给上的跨期替代。劳动力的短缺使得农民工有了更多的选择,劳动供给也不再是无限供给了。

三、经济转型中的农民工约束与劳动供给

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是否代表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完全从农村转移,从而出现了真正的劳动力短缺呢?我们可以发现,农民工短缺的现象主要还是发生在春节阶段。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多为建筑、餐饮等体力型劳动,或者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技术性较低的工作,这种行业的工资水平一般都很低,而且工作都不太稳定。在一定的工资预期下,农民工在春节过后会重新寻找工作,希望同样的劳动付出能够得到更多的报酬。因此当长三角地区的工资高出珠三角地区时,他们会涌向长三角地区,从而造成

象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刘易斯转折点”,可以说只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预兆。

二、“刘易斯转折点”下的农民工劳动供给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刘易斯转折点”以后,劳动力在城乡会普遍短缺,因此人们在提供劳动时就相对比较自由,有着更大的选择空间。当工资水平上涨时,人们多供给劳动;当工资水平下降时,人们相应地减少劳动,因此劳动供给的关键是工资水平的高低。Lucas(1969)认为一个劳动力提供劳动的效用主

要受到四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物品消费、现在劳动供给、未来物品消费和未来劳动供给。因为劳动供给跨期替代一个主要的影响机制是劳动和闲暇之间的替代,因此劳动力的效用函数中必须考虑到消费和闲暇。另外,在进行替代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实际利率的变化,利率高时人们会减少现期消费而增加未来的消费,利率低时人们可能就会增加现期的消费。我们假设一个劳动力的效用函数为

Ut=Ut(Ct,Lt) (1)

这里Ut是效用函数,Ct是对物品的消费,Lt是对闲暇的享受。我们假设人们一天的最大工作时间是一个固定数,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享受闲暇越多,效用越大。工作时间越长,效用越小。同样,人们消费物品越多,效用也越大。因此有

(2)当经济发展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后,劳动力短缺

会导致工资水平相应上涨,人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会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在长期一般是不会借钱消费的。尤其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讲,借钱消费不仅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下,农民工在借贷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劳动力要受到财富的约束。一个劳动力最终所拥有的财富不应当低于初始拥有的财富水平,从而一个农民工提供劳动的目标效用函数就变为

 (3)

约束条件为

 (4)

(3)式中β为劳动力的时间偏好,(4)式中rt为实际利率,Ht为劳动供给,并且Ht=24-Lt,当然,这里的

UteCt>0, >0eUt

eLt

maxV= βt

U(Ct,Lt)

Σ

t=0

rtHtWt- rtCt≥A0

Σ

t=0T

Σt=0T

Ω= βt

U(Ct,Lt)+λ[A0+ rtHtWt- rtCt]Σ

t=0TΣ

t=0TΣ

t=0

UC =

λrt

βtUL = λWt

rt

βt =UCUL1Wt

Ht =H(Wt, λ)rtβt

局部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当然,因为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近几年粮食价格又比较高,从成本核算上看,很多缺乏技术的农民工会返回土地耕作。但是,中国农民的基数实在很大,而且由于劳动力过剩,土地相对稀少,大多数农村使用的还是非常落后的耕作技术。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刘易斯转折点”时,农村的耕作技术应该提高,那时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仅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

由于在耕地上的收入过少,农村劳动力必须外出打工挣得其他收入来应付生活、教育、医疗等大的支出。所以当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够高时,说明农村耕作的生产力还远远低于城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会很多,这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会改进生产力。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到“刘易斯转折点”,那时农村中不再有可以流向城市的剩余劳动力了。因此,从微观上看,我们首先要知道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否能够应付基本的生活、教育和医疗保障。

由表1可知,在我国几个主要的农民工输出省份,

人均收入和支出差距并不大,每年剩余的钱还很少。在现在的物价水平下,即使农民省吃俭用,也很难应付高额的教育医疗支出等基本需求。我们可以发现,在农民工输出多的地区,他们的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很少;同时,他们的子女又必须为父母的医疗保障拼搏。在农村劳动力太多的情况下,耕作技术也无法提高,收入增加也很缓慢。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教育和医疗保障,剩余劳动力还是必须转移到城市发展,这时农民工就有一个最低保障的约束条件。农民工的目标效用函数变为

(10)

约束条件为

 (11)

Ct≥C0 (12)(12)式为农民工最低保障需求约束,其中的C0为最低消费保障,很多人都在为最低消费保障而努力工作,从而迫使他们放弃了闲暇的机会。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一般的拉格朗日方程

(13)在边界上,由一阶条件可以得到

(14) (15)其中UC为消费的边际效用,UL为闲暇的边际效用。由(2)式我们知道UC>0,UL>0,因此 由(14)式和(15)式可以得到

(16)人们对消费的边际效用UC和对闲暇的边际效用UL

之比不仅仅取决于工资水平,而且取决于实际利率水平rt和相应的拉格朗日乘子λ和θ。也就是说,人们在消费和劳动之间的替代不仅仅取决于工资水平的高低。由于农民工存在贷款约束的限制和最低生活保障的限制,人们在消费和闲暇之间已经不存在正常的跨期替代了,也就是说劳动的跨期替代已经改变了,农民工并不能自由地根据工资水平来进行劳动供给的选择。

根据(14)式和(15)式,我们可以得到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函数

(17)这时,工资水平的劳动替代和其他因素的反替代互相抵消,也就使得农民工在劳动供给上不能表现出跨期替代的现象。虽然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在心理上受到工资水平的影响,但是由于生存的压力,他们很难在实际中做出反应。农民工的劳动力供给还没有弹性,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因为农民工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农民工劳动力短缺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现象,农村生产力应有更大的提高。因此近期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现象可能还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刘易斯转折点”,或许只是一个“准转折点”。当农村耕作技术得到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到城市时,农民工劳动供给变得富有弹性,那么现代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会出现,劳动资源配置也会更有效率,中国将步入一个新的刘易斯转折区域。 (下转第92页)

表1 农民工主要输出地农村家庭2005年收支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maxV= βtU(Ct,Lt)

Σ

t=0

rtHtWt- rtCt≥A0

Σt=0

Σt=0

TUC = λ+rtβtθβt

UL = λWt

rtβ

trtλWt = +1Wt

UL

UCθHt =H(Wt, λ,θ)rtβtΩ= βt

U(Ct,Lt)+λ[A0+ rtHtWt- rtCt] +θ(C0-Ct)

Σ

t=0

Σ

t=0

Σ

t=0

功能被弱化。需要指出的是,清晰的产权安排要与充分竞争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作用,而后者恰恰经常被忽略,或者错误地认为产权清晰必然会带来充分竞争。在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可以发现,经过快速的私有化,原有的国有企业很快凭借其市场地位发展成寡头和垄断者,并借此收取垄断价格。

2.金融体系自身的信息处理功能。具体包括三方面:金融机构审查投资项目的技能和专用信息储备,包括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分析工具;货币市场的价格信号,特别是国债交易形成的基准利率,为整个利率体系提供了一个包括完整期限结构的无风险的价格基础;标准契约的若干规定和条款,包括贷款的数量、时间和利率这些基本内容,还包含信息、数量、担保、清算安排等,而这些要素对信贷契约最后的履行具有重要作用①。

3.金融宏观调控制度。经验表明,如果价格失控,真实利率水平会变得非常不稳定,资金价格引导供求的功能会出现紊乱。如通胀期间产生的负实际利率可能导致贷款需求膨胀,当然主要是投机性需求。实际利率过高则会导致交易萎缩和流动性危机。麦金农还指出,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不仅贷款企业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原本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会产生高风险经营的动机。因此,对于放松利率管制和直接信贷控制的国家,如果政府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宏观金融调控机制,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往往会使得金融改革陷入困境和反复。

4.金融监管制度。研究表明,在利率市场化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脆弱和低效率的银行体系容易受到冲击和引发银行危机。比如,资本金严重不足的银行可能会产生高风险经营的投机心理,政策性业务负担较重的银行也可能会借助政府的隐性担保高风险经营。因此,在实行市场化为基础的货币体系之前,应当建立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和功能完善的审慎监管制度,以消除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方面的工作一般包括:完整的审慎性监管体系以及银行机构重组和退出的制度安排;改善银行资产组合和赢利性,实施必要的财务重组。

5.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制环境。拉伯塔等的研究指出,一个高质量的法律体系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有效的保护,保证金融合同的履行,促使企业遵守会计准则和向投资者披露真实的信息,从而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法制基础对于利率机制的重要性同样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是法制经济,资金偿还虽然可以依靠信誉、担保等方式,但最终都是以法律为保障的。一个对债权保护不利的经济体,必然以高利率水平和高存贷利差为特征,反映很高的资金风险,而高利率又进一步诱发逆向选择等其他资金投机行为,最终导致金融体系的过度膨胀或极度萎缩。

(收稿日期: 2007-04-20 责任编辑: 垠 喜)

①周业安.金融市场的制度与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76-90

(上接第59页)

四、结 论

近年来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现象也许并不表示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完全转移,只是农民工在一定的工资预期下寻找工作的一种理性选择。由于农民工家庭收入过低,在生活、教育、医疗等基本保障上还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实际上还是缺乏弹性,很难进行跨期的优化选择,只是因为对工资水平的预期而拥挤到某些高工资地区寻找工作,很快便会回到平衡状态,因此说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可能还为时过早。而且农村生产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农业耕作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农业技术改进后,还会有大批的劳动力从田地中释放出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这批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时,劳动力才会出现真正的短缺,农民的劳动供给也会变得富有弹性。那时,中国经济才真正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经济增长方式才会有一次根本的改变。

[参考文献]

[1]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陆铭、葛苏勤.经济转轨中的劳动供给变化趋势:理论、实证及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0,(4).pp.24-33.

[4]Altonji,Joseph G.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in La-bor Supply:Evidence From Micro Data [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94(Supplement,June 1986):pp.176-215.

[5]Ball,Laurence.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and Con-straints on Labor Supply: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Eco-nomic Inquiry,28(October 1990):pp.706-724.

(收稿日期: 2007-04-05 责任编辑: 垠 喜)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详解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 主流社会之外。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 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 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我们的城市政府不愿意接纳农民工,使之成为与城市原住民一样的权利平等的居民,主要是担心他们成为城市的负担。有的城市领导人还说,若对农民 工开放了城市,城市财政就会破产。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短视的、错误的。 最近几个月,国内几座大城市在这方面有重大举措,会给改革的后进者形成压力。但话说回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果仅仅靠地方政府,的确有很大局限性。 必须有国家层面上的综合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问题。 首先,城市政府自己要降低和规范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只要合理设置城市门槛,辅以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完全不会成为城市的负担。所谓合理的城市门槛其实很简单:只要一个人或包括其家庭成员在一个城市拥有或租用合法、合规住房,并在这个城市工作或长期居住,就可以登记为

这个城市的居民,并拥有这个城市的所谓“户口”。 其次要创造条件降低房价。要以更大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征收房产税,并尽快推出赠与税、遗产税,以加强房产税的威力。房价降下来后,保障房建设的 成本就会降低。这样一来,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再次,要建立既有灵活性又有统一性的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 制度。成都市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基本医保和基本养老的全辖区一 体化。为了不显着增加财政支出,可将目前的新农保和农村养老标准作为全民 基本医保标准和基本养老标准。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没有任何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可以让他们适用农民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形成全国不分城乡的统一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允许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在各地有一定差异, 但中央政府应支持一些落后城市逐步提升保障水平,最后形成全国体制机制统一、数量标准一致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可允许形成和收入挂钩的、保障程度高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层次。任何 一个农民都有这样的基本社会保障险,他走到哪里都不占便宜,因此他们也未必要挤到“北上广”这类城市落户;只要有社保账户转移接续制度,各地政府 也不会怎么吃亏,不会产生财政压力。这个变革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一些城 市政府在目前的条件下都能做,其他城市有国家层面的改革推动,会更容易做。国家只要对落户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即可。 最后一个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因素是大学考试录取制度。应下决心革除这种极不公正的大学考试与录取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命题、考试和录取制度; 自主招生的院校更不能按省区设置不同的录取标准。目前,大学招考适龄人口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总结报告.doc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专业:农业推广姓名:曹洪彬学号:2013110271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分别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现在的民工荒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工潮民工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背井离乡,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工资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一时间,“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在报纸、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上高频出现,成为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如何扭转这种局势采用什么对策也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地招工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终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

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这些富余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外出打工不仅解决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受此鼓舞,源源不断地走出家乡,进入城市,最终涌动成潮。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人员流动加大 有政策原因,因沿海地区先行改革开放,也有地理原因,物流便捷成本更低,导致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城乡发展失衡和东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特点,这种失衡促进了贫困地区人口向富裕地区的流动。中国农民向来乡土观念很重,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一般很少会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收入悬殊,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大,让许多农民产生改善经济条件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外出打工的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 综上所述,企业存在大量劳务需求,农村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而农民又有离家打工的动力,三点因素最终促成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2008年底,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辞掉了大量农民工,但当2009年经济开始恢复时,这些企业发现再也招不到工人了!为什么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会出现用工荒现象呢?看似不可思议,但其实从民工潮的成因分析就可以找到民工荒的原因了。现分析主要几点原因: 一、农业政策吸引民工返乡务农

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新华网福建频道记者:项开来文/图 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由"民工潮"而"民工荒",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都是劳动力资源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的背后,既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也有社会规律在起作用。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大量进城农民工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不断升级的工业化需要有着更高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间有着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民工始终无法转化为产业工人。一方面,工业化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另一方面,体制障碍却让农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民工荒"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民工荒"的本质是中国的农民工体制问题。 "40岁现象"与农民工体制 什么叫农民工,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用去 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按这个定义,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在2亿人 以上,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是指他们中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的那 部分,2003年这个数字大约在9900万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分析认为,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在全国的抽样调查,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8.38岁,在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下的占60%。 二是男性多于女性。 三是文化程度较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与全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状况相比,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出。 四是拥有一定的经验和阅历。 由此可见,农民工是农村人口中各方面条件较好的群体,是农业人口中的"精英"。但就是这些"精英",在城市打工就业却遭遇到了不公平、公正的待遇。和城里的正式工人相比,他们"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他们获得的收入远比后者低,更不能享受城镇低保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记者在东南沿海地区调查了解到,当地农民工的工资一般在600-800元/月,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基本没有节假日。可以说,他们的报酬极其低下,与其劳动价值严重不相对等。 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上十分少见,我们称之为"40岁现象"。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善浪就指出,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是以最廉价的代价得到了农业人口中的最优秀群体,而当他们到了40岁左右时,体能、脑力均出现下降,他们又被无

刘易斯转折点

刘易斯转折点 “刘易斯转折点”简而言之就是在此这个转折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之后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工资开始上涨,人均收入开始实质性地增长,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经济增长。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之八: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绿皮书指出,目前发端于中国沿海地区并且蔓延于全国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将预示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即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正逐步呈现。 曾几何时,不少人还在为“廉价劳动力”、“富裕劳动力”而庆幸,可从2004年起,一度仅在个别行业、地方出现的用工短缺,并不像人们当初设想的那样,只是一种季节性现象,而是迅速蔓延到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等国内多个地区,目前仍没有缓解的迹象,并逐步演变为局部地区招不到工的民工荒。 当一个国家把无限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淘干的时候,就到了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转折点。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刘易斯转折点应该只出现一次。幸运的是,我们即将看到这一点。如果把刘易斯转折点看成一个区域的话,我们已经生活在刘易斯转折区域了。 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刘易斯转折点是黎明前的黑暗。那么,我们靠什么应对刘易斯转折区域呢?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曾经连绵不断的民工潮令企业家们错误认为,民工是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民工被密集且廉价地使用,民工的生存环境恶劣,民工的劳动力价格长期被严重扭曲,并已达到了极不合理的低水平。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其价值,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正是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这一必然趋势的前奏,是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我们现在需要关心的目标并不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本身,而是那些在不同区域中生活的人,尤其是其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和农民工。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浪费资源和时间试图去缩小各个方面的区域差距。区域经济差距是否合理的依据,不是区域差距大小本身,而是在这些不同区域中的个人实际收入和福利水平是否大致相当。而个人福利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否一致,而是取决于个人意愿和个人之间是否拥有大致相同的生存权、发展权、自由择业权及相应的社会和物质的基础结构。这是应对应对刘易斯转折区域的必然要求。 应当承认,劳动力短缺不是短期矛盾。普遍认为,劳动力短缺是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太低、农村政策有较大改善、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增长三大因素所致。但还应看到农村劳动力资源经过20多年的持续输出,供给能力已经发生变化,正从过剩转向紧缺,劳动力短缺并不是短期性、结构性、局部性现象,而是长期性、根本性矛盾。接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经济未来继续持续增长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都将面临挑战,低成本廉价品低利润主导的出口战略和发展战略必须尽快转型。 笔者以为,劳动力无限供给神话破灭后的反思是必须的:能否打破“城乡分治、二元结构”的现状,能否使劳动力短缺的拐点成为支付国民待遇的拐点?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劳动力的就业行为发生了变化,这种就业行为的变化得到社会主要方面的认同,但是我国经济对于这种就业行为变化的冲击的承受力是比较弱的,这要求政府必须做出政策选择,以帮助劳动力和企业做出良性互动的调整,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调整,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崔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本文论述了中国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原因,以及“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模型;劳动力;结构 [DOI]10.13939/https://www.doczj.com/doc/2a4116928.html,ki.zgsc.2015.35.229 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农民连绵不断地爆发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这种跨地区转移,被称作“民工潮”。然而从2003年开始,在珠三角首先出现招工难现象。“民工荒”的出现,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闾定军,等.“民工荒”探源[J].特区经济,2004(10). 2“刘易斯模型”的理论分析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参见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或参见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

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至此二元经济完全消除,劳动力市场从此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此转折点就称为“刘易斯拐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却发生了所谓的“民工荒”。我国经济学理论界更是出现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阶段已近尾声,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将会出现转变,我国已进入了“刘易斯拐点”。 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既不合逻辑,也非理性。首先,当一国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达到很高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还将出现小的生育高峰。此外,劳动力的二元市场仍然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另外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是,“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意味着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开始变得稀缺,这时的资本相对丰富,资本、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比例会逐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并未观察到此种迹象。我国有劳动力人口7.4亿多,其中农村劳动力5亿人,剩余劳动力人口1亿多。可见,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事实与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前提并不相符。 3“民工荒”现象成因探究 刘易斯模型只是个一般模型,不能直接用它解释所谓的“民工荒”现象。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如下:首先,宏观调控效果显著。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粮食不断减产显然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其次,农民经营收入增加。另外,目前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状是:总量过剩、结构短缺。“民工荒”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和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而引起的。下面将对此

浅谈劳动经济学之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之争 1.何谓“刘易斯拐点”?你认为判断它是否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2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又有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之分。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这入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的二元即指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 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第四个方面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中国大陆的企业普遍不同程度违反劳动法,工会制度名存实亡,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政治地位,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工作条件最差、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和城里人一样承受通货澎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压力,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却频频出现“民工荒”现象,虽然很多企业大幅度提高了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但持续不断的“民工荒”并没有得以缓解,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成本——收益视角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后对此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转移对策分析 劳动力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者从衰落的产业和地区向发展迅速的产业和地区转移,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促使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平衡,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劳动力的流动分为三种形式: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我们这里主要讲农村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即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的转移。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没有受到政府的限制和干预。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稳定,城市发展迅速,同时,国家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高,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第二阶段1958—199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起大落。从1958年到1978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如1957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62年《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64年《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等条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在这一阶段,农村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同时,政府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和食品供给的压力,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企业从农村招工。 第三阶段1992—2000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地区转移。1992年邓小平南巡,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促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迁移到高收入地区,引起当时

刘易斯拐点及其相关理论

刘易斯拐点及其相关理论 2008-09-14 19:24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拐点的产生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的关系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目前我们面临的“拐点”更多的是指“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大学本科生以上的“高级劳动力”倒是在增加,但质量并不乐观),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 刘易斯拐点”:是挑战更是契机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 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 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 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问题。 一、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 施,并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 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 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 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 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的看,农民工

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

“民工荒”形成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民工荒”的根源 “民工荒”的发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必然结果,而绝非偶然现象,更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经笔者与用人单位、中技学校、劳务输出机构、生产员工等调查研究,由以下众多原因产生了“民工荒”。 民工来源减少,计划生育的作用初步出现。当前各地出现的“民工荒”,其实大多数都是指制造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缺乏。大多数企业招的普通生产工人要求都是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16—25周岁。而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在1980年至1988年左右出生的人,此阶段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国人口在增加,但是可用劳动力人数的确在减少。 用人需求增加,加入WTO、新增企业多,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提供的统计数据,2003年11月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980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一直以5%的幅度稳步增长。加入WTO后,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振兴、CEPA协议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性别需求失衡,女工需求过大,男工相对过剩。由于种种原因,女工的需求量是男工的需求量的数倍。因女孩子文静温和,便于管理,众多电子制造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男女比例有的高达1:10,个别企业除搬运等特殊岗位外,全部招女工。男女人口出生比例都在1:1左右,而众多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民工荒”是这种性别需求差异的必然结果。 区域需求不均衡,用人单位户籍限制不合法,民工西行或北上,孔雀不再东南飞。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劳动力从祖国各地奔向东南沿海,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最近几年,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民工在省内或市内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加之西部开发和东北工业区的振兴,沿海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民工向内地东北和西北流动实属自然现象。东南沿海民工需求越来越大,而到沿海来的民工越来越少,东南沿海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收入增加,部分民工转向农业,民工外出减少。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粮油价格大幅增长。主要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达30%—50%,大米从每斤1元钱涨到每斤1.5元;花生油从50多元一壶涨到70多元一壶,猪肉价从5元多钱一斤涨到7元多钱一斤。农民负担的减轻,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发展农业政策的落实,部分地区的民工在家务农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但是更加自由和安心。在家务农既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又可以与家人团聚,还不用挤车劳累,出外打工的民工就自然少了。 教育事业发展,就业时间推迟,劳动力资源短期供给不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治穷先治愚,读书之路就是出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民办教育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家长都在竭尽全力让子女多读一点书。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中学毕业生,都会再继续读书,中学毕业生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原本参加民工大军的毕业生又走进了学校,能到企业上班的民工肯定就少了。 生活水平提高,自愿失业人数增加。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谁都知道出外打工很辛苦。很多人出外打工是生活所迫。现在生活稍有好转,家长不忍心让子女外出受苦,子女也不愿意再受苦受累获取微薄的收入,部分民工开始挑选企业,待遇环境不满意的就不去应聘,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 一民工荒的原因: 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10.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民工的流动基本上一直处于自发的、自谋生计的状态之中,由于自发性总是与一定的盲目性相生,在供求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的组织行为是在农民工绝对供给量可以确保的情况下仍然爆发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二、民工荒的解决对策: 1.积极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气候,努力构建“权利平等”的权益保障制度。 2.加强政府行政职能,创造和谐社会氛围。 3.学校、政府、企业强强联合,培养专业对口技术人才。 4.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5.通过政策手段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工实际工资,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 6.加快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覆盖率。 7.通过深化教育和加大培训力度,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8.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形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本文从供给与需求出发,分析了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民工荒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短期的变化。在政府的宏观导向与市场调节作用下,劳动力流通会变得更加通畅,农民工的生活,就业,社会地位都会得到改观。 [关键词] 民工荒供给与需求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ed from the supplies and the demand, has analyzed the reason which the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appeared and solves the laborer wild problem to need the government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ies.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the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i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 stage which consummates unceasingly must experience, is our country labor market one kind of short-term change. In under government's macroscopic guidance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function, the labor force circulation can become more unobstructed, peasant laborer's life, the employment, the social position can obtain has a new look. Key words: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supplies and demand government's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y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的决定,从而掀起了中国农村第三次解放浪潮。一度使我国每三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两个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拉动交通、邮电、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将现代城市的文明要素带到了农村,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及城镇化建设。可以说他们已成为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根本力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一度出现民工荒问题。为此,笔者从当前供给与需求方面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 .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供给与需求 1

《[浅谈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

《[浅谈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关于刘易斯拐点,无疑是各界最关注的问题,要说舆论中最热门的词,它应该是其中一个,关于此的研究、分析可谓汗牛充栋。可是在我看来,多数的分析不免过于高屋建瓴,过于自上而下了,数据的、理论的等等,但对于我们却没什么实际用处,这些作者的定位,不是为了学术成果,就是为了提供给庙堂之高,现实意义差了很多。 一谈到刘易斯拐点,多数的逻辑就是如何快要来临或已经来临,农村低端劳动力的逐渐短缺,从而促使人工成本如何上升,对于经济造成如何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出各种政策建议,甚至不断有放开计划生育的政策建议,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只不过是一个即将被用尽的生产要素而已。人力成本的低廉促使低端制造成为中国的一项竞争优势,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资金成本的低廉,使得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一种资源禀赋会自然的造就一种优势,会自然的促使形成一种模式,这都是经济学应有之义。而只要是资源,就会被耗尽,否则不可能成为有价资源,就如空气一样,供给无限,就不会有价格,当然,未来新鲜空气可能除外。而今,低成本劳动力面临萎缩,从而不断推高工资,这时需要想到的或许应该是发掘新的资源,或者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在优势,进而形成新的发展逻辑,而不是放开生育,再造人口红利,那样不仅是违背了发展规律,而且会对未来资源分配与利用造成极大的破坏。历史告诉我们,抱着过去的优势不放,就是衰亡的开始。

既然人力成本上升,为何不提高技术优势呢。科技时代了,还要缅怀人海时代么。放开计划生育,还真想得出来,让农民工继续制造低端劳动力,然后还不给户口、不让上学,道德高点都没有站上,过于狗血了些,奇怪,难解。 况且,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其实更具一种结构性的意义。在低端劳动力不断缩减,造成成本迅速上升的同时,其实结构性的另一端,中端劳动力的供给是在迅速的提升的,其成本上升缓慢,这从应届毕业生难找工作、工资低的现实可以得到验证。所以,在面临低端劳动力向下的拐点时,何不转换思维,寻求发挥中端劳动力的成本及效率优势呢。 低端劳动力对应的是低端制造业、建筑业、手工业等,这其中要么是以出口为主,以劳动力成本优势打开国际市场,赚取外汇的,要么是科技含量不高,比如建筑。而中端劳动力的较低成本和较为丰富的供给,对应的可能就是升级后的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产业等等,恰好是十二五等国家战略规划所支持或指向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看,战略是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中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丰富也是产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低端劳动力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原因,那么中端劳动力是否会成为促使中国向服务业大国转换的驱动因素呢,这恐怕不止是凭空想象而已吧。最后,如果允许开个玩笑,那些建言放开计划生育的列位,倒是有与国家大政方针作对的迹象。 内容仅供参考

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民工短缺现象,从农民工角度提出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调整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的政策建议;从企业角度提出了调整管理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的政策建议;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和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一直成为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2004 年年初,有着9 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遇到民工短缺的现象,打破了民工无限供给的神话。继广东东莞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之后,迅速波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且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近年来,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企业、学界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一、“民工荒”问题的现状特点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 关于“民工荒”,2004 年9 月8 日,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问题最为严重;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缺乏的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到了2011 年,“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并呈现出扩散之势,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扩散。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 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 万人,减幅4.51%。缺工的现象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型行业,而且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江苏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主要为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这两个分别占缺工企业总量的38.7% 和25.3%,一线操作工占总数的94.6%;福建缺工行业主要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山东用工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分别为裁剪缝纫工、餐厅服务员和推销展销人员。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也面临缺工新问题。据贵州省相关部门介绍,近期,贵州本土企业用工缺口达万人次,缺工现象十分严重。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收缩10%至15%左右,至少“缩水”100 万。该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至少减少60 万。 “民工荒”的基本特点:民工荒已经从局部短缺演变成全面短缺。一是从时间上看来得更早,珠三角早在2011 年春节前数月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用工荒”现象;二是从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