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

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

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

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

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

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

“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

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

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

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

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

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

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

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

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

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

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

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

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意义:

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

人员最重要的知识。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这些实践包括操作与维护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

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行交流等。研究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课程要

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

业活动原则来组织,为此我们着力探索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人才规格要求

的新型课程体系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体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岗

位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研究课

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开发和构建新

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

1.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

性为重点,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与相关行业企业一线管理和技术骨干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确定人才培养定位、职业能力及岗位技能标准,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构建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知识系统型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或项目组成教学模块,构建集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训练、职业培训、考证课程、技能鉴定为一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2. 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践操作、课程开发能力,强力推进新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以生产性实训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3.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管理体制,加强课程设置研讨,彰显就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改善教学实训设备,加快专业现代化进程建设。

4. 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3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加强专业教学与工作实际的一致性。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共建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为一体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形成满足科学性、适应性、效益性、发展性的课程体系,在中职电子类专业推广使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1.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机电一体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

2. 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

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式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重新设置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等课程体系。

(1)文化基础课程设置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面向全体学生,后者面向专业大类。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2)专业基础课设置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3)专业实践课设置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既夯实基础,又突出专业方向。实践内容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而设定。

打破以知识逻辑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根据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发教学项目,通过项目整合知识与实践,重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编写一体化自编教材。降低文化基础课程知识难度、深度,按文化过关的基本要求对文化课程内容简化,确保学生达到既满足职业生涯需要,又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本文化知识素养。以关键能力为目标,按理论够用的基本要求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去除课程中设计类和原理类等知识,增加实用类和操作类知识,构建宽基础专业课程模块。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所占的比例,按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以直接就业(上岗)为主要目标,构建专业技能模块。

3.完善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多媒体、“微课”,像“驾考宝典”等手机学习应用软件为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远程教学等网络资源,增强直观、形象教学,利用QQ群、微信平台,加强交流与辅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例如:文化基础课程、电工基础、CAD绘图、机械制图等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专业教室上课,边讲边练,这样不仅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理论和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过分倚重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多种新教学方式,如在一堂课教授内容时,应用5-10分钟的“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直观形象的展示操作技巧和方法,学生还可以提前下载,用手机观看学习,移动、随时随地学习,简化了教学程序,增加了教师辅导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4.改善实训设备,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继续加大机电一体专业实训室场建设和设备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以增强社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根据教学计划、教材的选用、自编教材撰写、所开发的教学项目需要,添置实训设备和耗材。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派遣老师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尤其是企业实践,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校内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操作技能、教学项目开发、自编教材撰写等能力,积极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人文关怀。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完善的制度要求教师转变工作观念、作风,适应新的课程设置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形成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经验的“双师型”队伍。

6.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纠正以往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教学考核;重视阶段考核,忽视过程考核;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重视校内考核,忽视社会评价。积极探索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与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7.施行“课岗相依,课证相融”策略,与时俱进、与需同步,彰显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办学特色

推行“课岗相依课证相融”政策,将课程设置与企业职业岗位相融合,将课程设置与技能考证相融合,校内自主考证与劳动教育部门等校外考证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得车工初级证、钳工初级证、车工中级证、钳工中级证、CAD绘图考证及毕业证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遵循实践操作与技能证书相配套原则,加强技能培养与技能鉴定工作。

四、改革的实施步骤和成果预期

1.成立组织机构

(1)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成立由校长、教务处、教科室等相关领导组成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体系改革的规划、指导、协调管理工作。

(2)专业课程开发项目小组

成立由专家、专业教师、实训和实习指导教师等组成的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课改调研、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进行教学实施、课程评价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3)合作开发企业

由我校教科室牵头,组织课程开发人员对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根据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人才需求以及在岗的职校毕业生的爱岗敬业、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专业发展趋势等,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制订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完善课程体系的开发,开展师资实践培训。

(4)指导专家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聘请行业、企业、学校的专家进行指导,让现代企业的生产、用人等理念不断融入课程体系中,使新开发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2.开展课程体系构建调研

设计针对企业、行业、兄弟学校开展调研的调查表,进行三方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以便了解电子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岗位素质要求,进行课程体系调整,进而教材处理,开发项目。

按照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的原则,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先进行业、企业的职业或技术标准,开发教学标准,并物化到专业教学内容中,实现专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校考核与社会鉴定、校内实践与校外顶岗的一体化,突出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创新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订单培养、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工学结合奖教奖学金、课程建设专项基金,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于90%。

3. 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业务水平

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做到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参加国家、省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理论讲授,技术演练;培训内容多样化等。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

备注:

5.确定实施性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教材编写大纲,编写具有显著职教特色的自编教材和课件。教材要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有机融合。

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机整合,删繁就简,避免学科型课程因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造成的单科教学周

期长和课程间的交叉与重复。

专业职业技能模块(实验、实训和实习指导等应用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贴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岗位的针对性,操作的指导性和学习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形成课程核心的教材体系。

6. 制订标准、建设资源库

根据调研,课程改革开发小组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项目课程模块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并对新课程体系研究制订课程标准。

新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确定专业技能,构建专业技能标准和认证系统开发方案,采用仿真模拟技术,开发如“驾考宝典”一样的专业技能认证系统软件,通过专业技能认证系统认证者颁发技能证书。

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参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实现专业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职业资格认证和专业技能认证等功能。资源建设内容包括专业教学标准、立体化教材、电子教案、微课视频录制、教学课件、专业技能标准、技能操作仿真模拟实训系统、实践教学文件、试题库、网上申报系统和理论考

试认证系统等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源。为专业现代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企业行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考证等提供共享性优质教学资源。

7.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

(1)大力加强实训室、一体化教室建设,突出实训的功能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装备、工具尽可能贴近职业真实。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设立一定数量的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各岗位、工种间轮换,达到完成多方面的训练的教学要求。

(3)按照新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要求,编写与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指导书。

8.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课程开发项目小组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聘请专家来校培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说课、教案设计,竞赛课等方法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灵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指导、综合练习等教学方式,采用边学边练、讲练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制并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高度吻合。

各专业课程改革开发小组组织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确定试点组成人员和试点班级,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完整、分工明确、时间安排合理。成立由课程改革开发小组组长挂帅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的课改试点工作小组,加强试点工作的统一计划与管理,注重过程性研究。

9.确定与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达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教师、学习者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实行多样化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成果演示、学习方法记录、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法。

10.总结课程体系建设成果

在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的同时,及时总结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将课程改革的相关材料收集整理,完成课程改革试验的研究报告,将研究过程资料汇编成册。汇编资料包括:(1)调研报告;(2)专家讨论记录;(3)制定的课程标准(4)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5)专业课程评价的相关资料;(6)课程实验中教师取得的有关研究成果;(7)课程实验中反映学生技能发展提高的有关成果。

2

开展课程体系构

建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3

开展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4

确定培养目标,

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5

确定实施性教学

计划相适应的教材体

6

制订标准、建设

资源库

7实训室场建设

8

确定课程教学模

式,提高教学质量

9确定评价体系

1

总结课程体系建

设成果

六、保障措施

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机制,增强执行力。

2.加派人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促进作用。

3.扩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改善硬件设施,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机电一体专业

2016年12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