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德与生活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辅导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一年级学生要求不能太高,编写教材时,我们考虑到刚入学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发现新生面临最大的是入学适应问题。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课程、班集体、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他们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小学新生对于新的学习生活一般都充满期盼和憧憬,但也伴随着紧张和对生活变化的不适应,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主要任务。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新生的需要和特点,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设计纬度,以第一学期学历时间为顺序,其中蕴涵的设计思想有三点。

一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入学教育为先,目的是让学生尽快了解、熟悉学校生活;国庆节前夕,进行浅近的国家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此时结合社会大背景,便于学生观察、感受祖国的“美”;第三单元继续进行学校生活常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新年来到之际,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年文化,进行生动有趣的新年和春节传统节日教育。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本册教材试图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自我意识。第一人称的课题,使学生很容易将自身融入教材,以“我”去感受各个范畴的世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以“我”是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员,自觉感悟体验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能促进其生活能力的提升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是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结合。本册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期的特点,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自觉提出自己的行为要求,并学会相应的技能,运用于生活实际;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为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经验的发展过程,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步入学校,走进课堂,学生需要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的节奏,加强集体意识、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将为他们今后自主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些方面,如果学生获得了发展机会,他们便会形成自信心。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全册共设四个单元15个主题。《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方面,均在主题教育中落实。如:

1.健康安全地生活。

(1)上学、放学路上的交通安全;

(2)“我会好好地吃”、吃团圆饭中的良好饮食习惯;

(3)“看我多精神”中,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4)外出活动、逛庙会中的防止走失。

2.积极、愉快地生活。

(1)上学的喜悦心情;

(2)和新伙伴一起玩耍、学习多么愉快;

(3)过国庆节、元旦、春节多高兴。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1)“校园铃声”中的守纪律、讲规则;

(2)“我们的学校”、“新朋友新伙伴”中的爱学校、爱同学;

(3)“和钟姐姐交朋友”中的按时作息;

(4)“我家大团圆”中家人间的亲情。

4.动脑筋、有智慧地生活。

(1)“我会好好地吃”中,科学合理的饮食;

(2)“我很整洁”中,穿着、仪表的学问;

(3)“我自己会整理”中有序、有条理地生活;

(4)过年制作贺卡,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等等。

从以上举例中可以看出,每个单元所设的主题内容,首先考虑的是儿童的生活实际,然后,从生活的不同层面提出

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搜集资料、访问、表演小品等活动,自己悟出道理,提出学习、实践的要求。教师则以指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感悟、实践,并且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第一单元我上学了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自己在成长中的变化,愉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向往做个好学生。

2.熟悉学校环境,初步了解学校设施的功能,体会社会对儿童的关爱。

3.熟悉任课老师和班级同学,喜欢和他们交往。

4.了解学校生活的规则和纪律,能自觉遵守;注意上学、放学路上的交通安全。

二、单元内容结构设计思路

《我上学了》是本套教材的起始单元,本单元的学习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兴趣,因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帮助刚入学的新生实现从幼儿园至小学的角色转换,从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向学校生活的平稳过渡,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从学生“我”的视角出发,以与其密切相关的小书包、校园环境、新老师、新朋友、校园铃声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员已经发生了变化,意识到每天当自己背上小书包走进学校时,自己长大了,已经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学生了。上学后,将学到许多本领和知识,还能结识许多新老师、新同学,这是多么愉快的事啊。

本单元重点是进行入学初的健康心理辅导,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尽快熟悉学校生活,适应新的环境,以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百倍的信心迎接新的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我上学了》包括五个主题:(1)我背上了新书包;(2)我们的校园;(3)新朋友新伙伴;(4)校园铃声;(5)平安回家。

三、主题活动指引

单元题头画是一幅富有卡通色彩的、充满动态的插图,所配儿歌是一首传统的琅琅上口的儿童歌曲。画面上两只小雏鹰提示我们:本课程学业评价可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

主题一:我背上了新书包

1.摄取开学第一天校门口迎新的场面。画面中反映了新生高兴、担心、家长不放心和对孩子充满期待的心情。教学时可从学校环境布置、师生迎新笑脸等积极方面,引导学生消除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2.可让学生将教室、课桌、座位、学习用品等与幼儿园作比较,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从新书和课程表,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各门功课的思想准备。学生亲历了开学,一定有许多自己的想法,教师应给予学生发表感受的机会。对初次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有必要作一些指导。如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愿望是很愉快的,因为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学习,老师也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但怎样才能讨论好呢?一是自己大胆发言,二是注意听别人的发言,三是不随便插话或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学生想说的可能很多,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讨论中,教师随机发现典型和问题,及时提请全班讨论。小兔贝贝这一学生喜欢的童话形象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表扬批评,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兼朋友。

主题二:我们的校园

1.采用“校园探秘”的形式,几个“小分队”分路“探秘”,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环境,增进对学校的亲近感。通过采访有关人员,了解学校设施、设备及其功能。

“探秘小分队”在活动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1)确定探秘路线;(2)确定队名、队长、队员,并聘请一位高年级同学当辅导员;(3)设计探究的问题,如,这是什么教室(什么场所)?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可以进入?这里的负责老师是谁?

2.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熟悉校园环境有一定的困难,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校园环境的录像。重点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使用学校的设施、设备,学会看标志,加班牌、厕所标志、卫生室标志等。

对有一定规模的学校,除认识自己班级教室外,可拓展至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电脑教室、劳技教室、阶梯教室等专用教室,以及与学生有关的教职员办公室等。在认识学校设施、设备时,应有意识加强爱护公物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与此同时,还可让学生找出不可随便出入、不可攀爬及有危险的地方,适时进行学校生活中的安全教育。3.在“校园探秘”活动前,教师与各组室教师的事先联系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将学生“探秘”的过程视为学习人际交往、培养锻炼能力的过程,其中隐含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目标不容忽视。至于校名、校址、学校电话等常识,亦可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习得。

主题三:新朋友新伙伴

以自我介绍和游戏的形式,熟悉老师和同学,进行人际交往和合群能力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在新的环境下与新老师、新同学友好相处,克服孤僻、冷漠、羞怯等不良心理。

1.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有多种方式,口述、照片、绘画、自制名片、手工作品、特长表演等等,教师可先作自我介绍,着重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喜好、性格和特长,学生在“叫名接龙”和“找朋友”、“猜猜我是谁”、“击鼓传花”等游戏中,结识更多的新朋友,感受小伙伴间的友爱和班集体的温暖。

2.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把自己融入集体,喜欢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学习是本课的难点。独生子女在家往往受到百般呵护,家人样样都依着他。如今生活在集体中,遇事不能光想到自己,还要想到别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最好能细化,如“不欺负同学”,应该做到大同学不欺负小同学、男同学不欺负女同学;“不自私”应该做到不争抢,守秩序、讲规则、能互助。具体行为要求可借助教材中的情境以及教师根据本班实际设计的情境展开辨析、讨论,由学生自己提出。经过学生讨论、演示后得出的行为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更贴近学生生活,易落到实处。

主题四:校园铃声

以学校铃声为背景,让学生从学校铃声中体会到学校生活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序进行的。“铃声就是命令”指导着全校师生的教学活动。

1.一年级新生对铃声的反映不太敏感,教学时,可让学生听铃声,并讨论:预备铃响时,我们该做什么?为什么?上课铃响时该怎样做?为什么?下课铃响时该怎么做?为什么?

2.上课纪律有约束个人行为的作用,但一年级学生不能很快适应,教师可创设一个喧闹的环境,要求学生把听到老师或同学讲的话复述一遍,以此使学生体验上课要有纪律,这是学习的保证。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听课时,应做到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不分心,大胆发言。

3.课间如何休息,对一年级新生也应指导。可结合班级情况,提示学生下课时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课间休息适宜开展哪些活动,不适宜开展哪些活动,哪些活动会有危险等。

主题五:平安回家

一年级学生大多由家长接送,他们的交通意识较淡薄,对于交通标志、交通规则也知道不多。而每天上学、放学他们又必然要与交通打交道。孩子平安上学、平安回家是家长的心愿。本课以放学铃响与前课《校园铃声》衔接,重点进行安全生活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有关的交通标志、交通设施和交通规则,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1.学生讨论:(1)放学铃响告诉我们什么?(2)回家前要做哪些准备?(3)如果忘了把书本带回家会怎样?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整理好书包的意义。

2.模拟活动:(1)放学铃响,观察学生整理书包、整队、走出校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和纠正。如整队时不能做到快、静、齐;出校门时未向老师、同学、门卫说“再见”等等。(2)模拟城市道路交通和农村公路交通,学生扮演驾驶员、行人、交通警,在师生共同游戏中,了解一些与行人有关的交通规则。(3)模拟陌生人来接或路遇陌生人的情况,通过可能发生的后果,让学生知道“不随便跟陌生人走”“不随便要陌生人东西”的道理。

3.制作课件,再现马路交通,帮助学生认识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灯、人行道、车行道、隔离墩、护栏、天桥、地下通道等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了解它们的作用。认一认、画一画与行人交通安全有关的交通标志。

4.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将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编成小品表演,进行辨析(如在马路上撒开家长独自奔跑等),以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第二单元祖国妈妈,我爱您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的国旗、国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知道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感受人们迎接国庆的喜悦心情。

3.用实际行动迎国庆,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二、单元内容结构设计思路

《我们的国庆节》安排在国庆前夕进行教学。开学不久即是全国人民迎接国庆的日子,以往学生也过国庆节,一般是家长利用长假带孩子外出游览或走亲访友,对于国庆节的由来,学生不大知道。一年级新生对祖国的理解还是比较抽象的,而学生入学后就会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等活动,利用举国上下迎国庆的大好时机,进行一些迎国庆的

教育活动,可以培育学生的国家意识。通过对祖国妈妈生日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进而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单元题中的“我们”,包括我,我们的老师、同学和家长,以及所有的中国人。“国庆节”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日,即1949年10月1日,以后,每年10月1日均为国庆纪念日。

本单元共设两个主题:(1)我们的国庆节,(2)祖国妈妈在我心中。

三、主题活动指引

主题一:我们的国庆节

主要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国庆活动的热烈,知道我国的国名和国庆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1.翻翻日历,有条件的可看看“开国大典”录像,或向周围人了解国庆节是哪一天,以及国庆节的来历。知道10月1日是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纪念日。

2.看一看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如街上布置的花坛,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感受国庆节的气氛和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3.回忆或问问家人往年过国庆的情况,大家一起交流。

4.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妈妈节日的祝贺,如布置教室,排个节目,画一幅画,向祖国妈妈说句话等。也可以让学生唱唱或听听歌唱祖国的歌曲。

主题二:祖国妈妈在我心中

主要通过升国旗,唱国歌,找国旗、国徽等活动,认识国旗、国徽、国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尊敬。

1.通过讲故事、唱国歌、找悬挂国旗和国徽的地方、模拟升旗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国旗、国徽、国歌等,知道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祖国的,是祖国的象征。同时,让学生知道我们祖国的国名、首都。

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些解释,如天安门在北京是群众集会的广场,而我国的首都在北京,那里有中央领导办公的地方,经常召开全国的一些重要会议,接待各国贵宾。教师可以从找国旗、国徽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它们是代表我们国家的标志,如我国运动员、国家工作人员服装上印有国旗、国徽图案。

2.通过模拟升降旗活动,让学生懂得,升降国旗时肃立、行注目礼或行少先队队礼是表示对祖国的尊敬。

第三单元我的一天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按时作息有益于身心健康。

2.从小讲文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3.能按时起居,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

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家人添麻烦,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

5.讲究礼仪,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二、单元内容结构设计思路

一年级小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期,好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好习惯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关于学习习惯在二年级班级生活的学习内容中也将涉及到。由于本单元内容有生活性强的特点,因而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现状。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校内外同步进行教育,方能取得实效。养成好习惯决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磨炼的过程,因而教师要加强指导,及时矫正,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结合,充分运用评价激励机制,让学生愉快、自觉地克服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

本单元共设五个主题:(1)和钟姐姐交朋友;(2)我很整洁;(3)我会好好地吃;(4)我会整理;(5)看我多精神。这五个主题都与人的文明程度相关,教学时应紧扣“做个有道德的、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这个总目标。

三、主题活动指引

主题一:和钟姐姐交朋友

本主题活动侧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克服作息时间随意、做事磨蹭的不良习惯,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学生对于实物印象深刻,可设计一个拟人化的钟,通过与“钟姐姐”的对话,体会时间是很宝贵的;生活起居按时有序、有规律有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1.从猜谜认识“钟姐姐”,学会看钟,讨论:“钟姐姐是怎样提醒明明的?为什么要提醒明明?”学生在讨论中,对钟姐姐产生兴趣,自然悟出与钟姐姐交朋友的益处。如学生采用角色表演,可适当拓展教材上的内容。

2.通过辨析,知道贝贝不按时作息带来的后果。这里要注意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如晚上睡得很晚时,早上起床难受的感觉,没睡好觉白天干事没精神的感觉等,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按时睡觉。教学时,可补充一些相关的生

活知识,如充足睡眠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重要性等。

3.对按时作息的要求,要因地因人制宜。教材上的表格旨在督促学生坚持做,直至养成习惯。本活动要求家长配合,做到了可在空格内打“★”,而未做到的可打个“○”,以后做到还可以把“○”改成“★”。此外,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指导,还可采用介绍“金点子”的形式,推出学生中值得学习的生活经验,如睡觉前先检查书包,看看明天上课要用的书本、文具是否准备齐全,放好明天要穿的衣服、鞋袜等。

主题二:我很整洁

整洁的仪表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本主题宜采用行为示范和行为操练法。重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整洁”,顾名思义是指整齐、清洁。要保持手、脸、脚、口腔、头发的清洁,衣服穿戴整齐,扣齐钮扣。

1.同桌或小组同学互相“照镜子”,看看自己或别人的仪表是不是整洁,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直观法体验仪表与外在形象的关系,理解仪表整洁的意义所在。

2.事先做一个家庭调查。针对本班学生在洗漱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一些学生刷牙洗脸敷衍了事,可以在课堂上操练一下正确的方法,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相互交流,想一想怎样坚持每天都认真做好个人清洁。再如,针对一些同学外出回家,饭前、便后想不到洗手的情况,可以结合当前抗“非典”,让学生说说勤洗手对防止疾病的意义,再想一想,怎样能够提示自己勤洗手,养成习惯。

3.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审美教育,衣着整洁并非每天都要穿新衣服,花样翻新,而是要干净得体,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一些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相对差、穿戴邋遢的现象,给予具体的指导。

4.提醒学生保持整洁,并不是不参加活动,相反,在玩耍、体育锻炼、劳动时要不怕脏,尽情活动。只是活动后要及时换衣、清洗。这里还可以进行一些爱护衣物的教育,如活动时,衣服不随处乱扔,不揉搓。

主题三:我会好好地吃

此活动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合理饮食的常识,克服偏食、挑食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合理饮食的好习惯。

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解决了吃饱吃好的同时,人们更关注吃的营养,即要科学饮食。特别是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儿童由于吃得不合理造成了肥胖症和营养不均衡等问题。如何吃得合理,吃出健康是本主题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主题的隐性目标还有食品卫生、用餐礼仪等。

1.创设自选用餐的情境,观察学生在“吃”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因学生处于自然状态,容易暴露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学生对探讨这些问题的兴趣。一般会暴露的问题是:选的量过多,造成浪费;只选择自己爱吃的菜,营养不均衡;争先恐后,不注意卫生等。

2.学生对于人体所需的营养不够了解,教学时可参考教科书中的营养配置图,运用教学媒体或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份。也可以让学生问问家长,或自己找找资料,了解相关常识。

3.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如(1)多吃菜,少吃饭或不吃饭行不行?(2)如果只喝饮料不喝水行吗?(3)鱼、肉营养好,吃了鱼肉就不用吃蔬菜了,这样的说法对吗?

4.设计模拟活动,让学生做“小小营养师”,大家动手配一个营养餐,开出菜单。

5.教学时还可以作一些食物营养知识的补充,做成课件或头饰,用拟人化的演示或表演,介绍一些小常识。

6.课后,学生对自己的饮食情况作为期一周的记录,意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饮食结构上的问题,督促学生努力做到合理饮食。此项活动应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7.教学中可运用班上学生的实例,指导学生合理饮食,对于就餐中的饮食卫生问题,以及就餐礼仪问题,应随机加以指导和纠正。可重点讨论偏食、暴饮暴食、无规律饮食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帮助学生从体验中感悟,真正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主题四:我会整理

本活动是使学生懂得整理物品的好处,掌握物品整理的一些技能。一个工作、学习有条理的人,必然是物品整理有序的。日常生活中,物品放在一定的地方,既整齐、美观,使用时又方便。从小养成不乱放东西的习惯,长大后就不会丢三落四。小学生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缺乏整理自己物品的意识和能力,本主题在生活技能上以整理物品入手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使行为落到实处。重点为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和自己的日常用品。

1.游戏导入,比一比谁找得快。教师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取出书包内的某种书本或某件文具。然后大家针对各自的情况,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一下子就找到了,而有的同学把书包里的东西全倒出来了还是没找到?请找得快的

同学介绍自己为什么能很快找到。以此激发学生整理好书包的动机,然后组织大家练习。

2.本主题教学应从整理书包拓展至自己常用的物品。教学时,可运用实物或媒体,让学生掌握物品分类的方法,如,按文具、书籍、玩具、衣服、鞋子进行分类。什么东西应放什么地方则因各自情况而定。

3.整理物品的能力,学生从学习做、学会做,到坚持做有个过程,教育需要巩固和延伸,可组织相应的经验交流或技能展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进步。

主题五:看我多精神

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懂得正确的姿势不但有利于健康和发育,而且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本主题从学生坐立行走姿势入手,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文明礼貌的教育。一年级学生处于生长期,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有助于骨骼、肌肉、心脏的健康发育,还能表现优美的体型和振奋的精神面貌。一个人的姿势在与人交往中,还反映其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1.课前让学生观察周围人坐立走的姿势,教师也可以拍摄学生坐、立、走的实景,其中有正确和不正确的姿势。课上,让学生观看录像和谈自己看到的情况,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讨论:哪些姿势美?哪些姿势不美?由于录像来自学生生活,因而学生特别容易有感受,也特别容易感兴趣。

2.可以让学生从录像上看看解放军仪仗队、运动员入场式,以及舞蹈演员、体操运动员、服装表演队员的体型和姿势,使学生从艺术的层面再次感受人体的姿势美,激发养成正确姿势的愿望。

3.练习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小组同学相互评议,推选代表到班上展示、交流。

4.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姿势,引入古训“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具体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姿势和习惯。

5.引导学生讨论时应注意,在不同场合,对人的坐立走姿势的要求不完全一样,不要绝对化。从身体发育看,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个有利于骨骼正常生长的姿势,同时要防止一种姿势时间过长而造成疲劳。在公共场所,坐立走姿势应与当时的环境、场合相适应,让学生分辨美与丑,愿意做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人。

第四单元过新年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元旦和春节的一些文化背景,感受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体会新年给人们带来的新气象和美好祝福。

2.对中国年文化产生兴趣,有探究的愿望,学习收集有关资料,从中感受到中国年文化的魅力。

3.乐于参加新年活动,在拜年、逛庙会等与人交往的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学会节日祝贺、文明用餐和自我保护,并能注意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

4.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进行有创意的小制作活动,能以此准确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祝愿。

二、单元内容结构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生活气息浓郁、学生印象深刻的过年切入,通过迎新年、贺新年、庆新年等模拟活动和实践活动,了解元旦和春节的相关知识,体验家庭生活的乐趣,学会使用常用工具和材料来布置环境,在与人交往中学习做客、待客及用餐的一般礼节,乐意为家庭增添快乐。

本单元共安排三个主题:(1)新年好;(2)欢欢喜喜过春节;(3)我家大团圆。

三、主题活动指引

本单元在元旦前后教学,可结合当地或本校迎新年活动,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学习时要拓展教育内涵,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各种活动,宜采用收集信息、美化教室、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主题一:新年好

主要了解元旦(阳历年)是全世界人民的新年,侧重以各种方式来庆祝元旦,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1.观察日历,了解新年的含义。1月1日称为元旦,从这天起新的一年开始了。教学时可适当补充相关常识。如一年有12个月共365天,1月1日,全世界的人都把这一天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世界各地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常用的方式有:送贺卡、迎新年钟声、各国首脑的新年讲话和各种形式的新年联欢活动。

2.结合学校新年活动,让学生讨论以什么方式庆祝新年,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营造新年气氛;办壁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编排节目,召开新年联欢会或故事会。

3.制作贺卡表达心意。本学科是综合课程,手工劳动的技能要求也融合在内。在指导学生自制贺卡时,不仅要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和利用多种材料,包括利用废物进行小制作的技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还要通过欣赏和研

讨祝福语,认识其中蕴含着的亲情与友情。

主题二:欢欢喜喜过春节

侧重引导学生在过中国年的各项活动中,体验人们迎新春的喜悦心清,提高自护能力和生活能力。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除夕开始到元宵节(正月十五)结束。民间流传的传说和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看多问,丰富情感,增长知识和能力。

1.从日历上认识农历,知道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是中国的新年。关于“年”的来历,可由教师或学生作介绍。2.可以让学生回忆或通过收集资料、采访长辈等方法了解本地以及不同地区人们庆春节的活动方式,并通过模拟让学生感受庆新春的快乐。

3.结合春节期间,人们外出到公共场所比较多,特别是在逛庙会、花会或集市的时候如何做到讲文明,注意安全,适时进行文明礼貌和安全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想一想在这些时候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可设置情景进行研讨和表演。

主题三:我家大团圆

主要让学生感受合家团圆的乐趣,体验亲情的温暖,懂得礼貌待人、文明用餐。吃团圆饭、拜年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在家人团聚中能感受到亲情的温馨、社会的安定和生活的美好。

1.教学时,可播放《欢乐中国年》《春节序曲》等歌曲,播放我国南北方、海外华人欢庆新春的录像,渲染气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联、学习剪窗花、编中国结等,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习俗和文化。

2.春节的食文化特别讲究,也很丰富。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和他们家在过年时的饮食文化习俗,以及其中的含义。同时围绕吃团圆饭设计情景,让学生表演,探讨聚餐时的礼仪,学会文明就餐:(1)自己喜欢吃的菜不独吃;(2)别人给自己夹菜时要表示感谢;(3)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嘴;(4)不撒饭粒,不乱扔骨头;(5)对不喜欢吃的菜不做评论;(6)中途有事离开要向大家打招呼;(7)注意饮食卫生;(8)不暴饮暴食。

3.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拜年的活动,思考拜年应事先做的准备,待客或做客的一般礼节。了解拜年时常用的祝福语和多种拜年方式,如电话拜年、网上拜年等。

4.过节日不要忘记那些仍在坚守岗位、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人们和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

达对他们的感谢和关心,以培养学会关心和理解的品质。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共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温暖的家

第二单元美丽的春天

第三单元快乐的星期天

第四单元火热的季节

二、教学分析

本学期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试用的是山东人民版的教科书,是新教材。本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关系,精选有教育价值和生活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第一单元温暖的家,共分为我的家、我的事情我来做、我为家庭添快乐三个主题。

本单元设计思路:本单元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内容、场景、氛围、人物、故事等为基础构建学习主题,关注与儿童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对儿童家庭生活的引导。家庭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儿童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劳动观念等最好的教育载体。较好地处理了“活动”与“生活”的关系——活动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儿童的现实生活。

第二单元美丽的春天,共分为春天在哪里、我和小树交朋友、和风在一起、种养一棵花四个主

本单元设计思路:本单元共设计了“春天在哪里”“我和小树交朋友”“和风在一起”“种养一棵花”四个活动主题。“春天在哪里”这一主题通过对春天来临的感受,使学生在欣赏春景的同时,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我和小树交朋友”“种养一棵花”,在学生参与种植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爱护花草树木的生态意识。“和风在一起”,主要引导学生从感受风,制造风的探究、体验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常识,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亲身体验中完成多种能力的培养。

第三单元快乐的星期天,共分为我们去游玩、爸爸带我去做客、看电视三个主题

本单元设计思路:“我们去游玩”,通过一家人去公园游玩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在公共场所要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爱护公共设施,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等。“爸爸带我去做客”,通过学做小客人,自己亲自去做客等活动,让学生学会礼貌待人,个人行为要文明等。“看电视”,主要通过看电视,长见识和与家人一起看电视活动,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控制和调查自己的情绪。

第四单元火热的季节,共分为互相提个醒、学会看天气、迎接暑假生活三个主题

本单元设计思路: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健康常识,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并在这些活动中,学习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等。通过气候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要注意防暑、防雷击、防食物中毒等;其次,通过观察天气的变化,以及天气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了解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和测量天气的简单方法,最后,通过有计划地安排,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生活等。

三、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1.爱家庭,爱亲敬长。

2.亲近自然,对自然现象有探究的兴趣

3.珍爱生命,爱亲敬长

4.珍爱生命,求上进。

行为与习惯:1.初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做家务的习惯。

2.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3.爱护花草树木与动物,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懂礼貌,行为文明。

4.爱护花草树木与动物,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

知识与技能: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春天的动植物常识。

3.初步了解生活中的社会常识。

4.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观察、体验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2.尝试用实验、种植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3.学习用观察、讨论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4.尝试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温暖的家

一、《课标》要求:

健康、安全地生活: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愉快、积极地生活: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二、单元目标:

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

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做家务的习惯。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观察、体验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单元内容:

主题一:我的家

主题二:我的事情我来做

主题三:我为家庭添欢乐

主题一我的家

主题目标:1.让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培养他们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2.使学生知道父母的一些基本情况。

活动准备:1.实物投影仪、电教设备、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好爸爸、坏爸爸》玩具兔。

2.每人准备一张全家福的照片、纸、笔。

活动时间:2课时

主题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主题二我的事情我来做主题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理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2.自己的饿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不依赖父母,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学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热爱劳动也是爱父母的表现,学会一些劳动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养

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4.了解常见的家务活动的安全事项,逐步掌握一些劳动安全常识。

5.通过小组交流、角色扮演、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活动时间:3课时

主题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展台、家务劳动的图片

第二课时活动过程:

第三课时

活动过程:

主题三我为家人添欢乐主题目标:

懂得子女作为家庭成员要为家庭的幸福、美满出一份力。

懂得关心、体贴、照顾父母,能以自己良好的表现给父母带来欢乐。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调查班中能为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学生的情况。

2.结合教科书内容做一张大向日葵的图片。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关心、孝敬父母的传统故事。

活动时间:3课时

主题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说说我的家

活动目标:

情感态度:体味亲情,珍爱家人

行为习惯:1.加深对亲人的理解

2.感受长辈的辛苦和对小辈的付出,能对家长回报爱。

过程方法:尝试用谈话、观察、调查等方法进行探究。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1.四组“过家家”的用具:锅、碗、勺(玩具)、围裙、书包、作业、电视(模型)

2.放大的全家福照片一张。

学生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家人的性格特点,家务劳动的不同分工,家人工作的辛苦。

2.感受家人对自己、对这个家不同方式的爱。

3.准备照片展示自己的家人。

第二单元美丽的春天

单元目标:

情感与态度:亲近自然,对自然现象有探究的兴趣。

行为与习惯: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春天的动植物常识。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实验、种植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单元内容:

主题一春天在哪里

主题二我和小树交朋友

主题三和风在一起

主题四种养一棵花

主题一春天在哪里

主题目标:1.亲近自然,探究春天的特征。

2.初步了解春天的动植物常识。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为保护周围的饿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活动准备:1.引导学生在身边发现春天

2.配合教学内容的电脑课件

活动时间:2课时

主题活动过程:

第二课时

活动准备:1.搜集春天的美景

2.春天的照片

3.画笔、纸

活动过程:

主题二我和小树交朋友主题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了解有关树木的知识。

2.培养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3.利用观察记录,进行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录象《春韵》、《乱砍乱伐毁坏森林》

2.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树木的图片和资料。

2.卡纸、彩笔

活动时间:2课时

主题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活动设想:

品德与社会三上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本册分析: 整个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都是定位于“我”,这个阶段的学生从小学低段升入小学中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已经开始有了更多的认识,关于自我有了许多发问,并将目光从我转向他人,转向这个社会。而三年级上册主要起到了一个奠基的作用,让儿童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自我。 在本册中依照儿童的生活圈层的逐渐扩大,首先谈到了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以此总起,并引发学生思考,在学校、社区中的我是谁,我该干什么,我怎么才能与他人相处得好。在教材中以学校学习、规则、角色和责任为载体,呈现以上内容。 单元分析——三年级上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为“我的角色与责任”,内容涵盖三小节,分别是“我是谁”“我的责任”“我能做好”。 内容定位: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逐渐走出自我中心,开始加大对于外界世界的关注,在对家庭、学校、社区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会变成在诸多场域下的自己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定位,应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才能使得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期望又不违背自我意愿的人。基于此设计了本单元的内容。 思想立意: 本单元旨在解决的问题包括: 1.学生的自我认知问题,明确自我定位 2.在明确自我定位,了解了个人角色之后,需要明晰与角色相对应的权利与义务 3.知道社会中有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它的责任与义务,而且一个人会承担多个角色,社会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维系起来 4.学习如何履行责任的方法 设计思路: 本单元基于学生成长认知感的困惑“我是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不同领域的角色,在了解角色的基础上,明晰与角色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即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在学生对于自我有清楚的认识之后,再探讨个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靠自己的能力,靠合作) 具体呈现形式: 教材中选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如在学校、在商场、在家里、在公交车上“我”的不同角色,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清楚更清楚的认识自我。之后的教材设计中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困惑,即知道了“我是谁”之后“我应该怎么办呢?”以此抛出第二个与角色相关的内容——责任。在责任的学习当中,教材选用了两条呈现的主线,一是超出学生现有能力的,二是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以此阐明,在现阶段,学生要履行好的是自己能力范围内,与自己的认知、年龄相符合的责任。最后,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强调,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要做好某件事情,必须要团结大家的力量,共同行动。 在本单元的最后,重点突出了合作的重要性,力图将学生的视线从自我转向周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之中,必须要与他人合作、互动,基于此,突出了公民教育主题,使得学生关于“我是谁”的认识更加上升了一个层次。

《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第二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教学案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课时2 我国的社会保障 【知识梳理】 (一)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1、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资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 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 (1)地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2)含义:社会保险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因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劳动收入来源时,能够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3)主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相关链接】 除了社会保险还有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 2.社会救助 (1)地位: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2)含义:社会救济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山东出版社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学内容共分三个单元?放眼看世界、珍爱和平生活、只有一个地球。每个单元下设 3 个学习主题。本册教学内容主要突出了视野的全球化?主要涉及到我们的社区生活、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一、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二、教材的设计思路及特点 1、教学内容视角的全球性 本册教学内容将看似距离学生遥远、实际上已与学生的生活不可分割的当今世界,通过地理环境、文化遗产、节日风俗、民族习惯、科学技术、战争与和平等不同侧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启发并引导学生走进世界、关心并初步了解世界,将自己的生活、家乡、文化、思考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增进对世界的亲近感,愿意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的中国人。本册教学内容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进入中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以认识世界为主线,促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地理、世界的发展史,把握人类社会进步的步伐。 3、注重把握世界发展的热点问题,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本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在分析审视历史的同时,关注世界、人类、热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能纵向看待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科学合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4、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体现主题学习的综合性,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册教科书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发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己分析、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如:二三单元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同时主题学习的学习方式综合化,合了体验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各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发展。 5、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和提高 本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亲历亲为中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生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事件,亲历了情感的波动,使学习内容与情感互动、与道德教育互动,情感的提升的效果真实有效。 6、注重从学生的认知和感悟中寻找品德教育的触发点 本册教学内容的设计展现了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的波折和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纵向研究、对比反思、不断产生问题、触发疑惑,这种思考和解

四上科学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声音》教材和学情分析 1.听听声音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第二单元 1、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这一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简短的导语首先点出本组的专题──学校生活;然后安排了集中识字课———识字2,其内容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十二个词语;接着,《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从中可以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要珍惜时间的教育。本组最后的《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和汉字的构字特点。“学习查字典”则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明白部首含义的基础上,重在掌握部首查字典的一般方法。“口语交际”是与课文《我选我》结合安排的内容,讨论班里改选干部,自己会不会选自己。“展示台”则让学生展示新学到的本领。围绕一个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了课标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发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随文和生活中会认57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3、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会认57 个生字,会写46 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识字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准备:ppt、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朋友之间》学习资料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朋友之间》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朋友之间》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个课题,教材展示了三个主题活动:一是“好朋友推介 会”,二是“我心中的朋友”,三是“友谊之树长青”,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朋友的内涵,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 形象思维,引导学生用有形的物质把无形的友谊再现出来,从而 吐露自己心中对朋友的理解和渴望。学习本课,使学生懂得交朋 友的重要性,正确区别有利于友谊的行为和损害友谊的行为,懂 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二)学生情况 十一二岁的儿童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有了更多交往的需求,也开始形成相对固定的伙伴,但随之 也会遇到一些困惑与烦恼,例如: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谊,应该如 何交朋友,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等等,本课从高年级学生独有的 视角出发,重新诠释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体会真诚相待、相互 理解的可贵”,使学生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 方面。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感受朋友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 性; 2.能区分哪些行为与做法有益于朋友之间的友谊,哪些行为和做 法会损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 谊。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2.学会辨别真伪,寻找正确的交友方法。 (三)情感目标: 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关爱和理解基础之上的,学会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朋友之间友谊的重要性,正确区分哪些行为和做法是有益的,哪些是对朋友有害的,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 真诚、关爱和理解之上的,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交朋友。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情感体验法、讨论交流法、直观演示法 五、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学挂图、打印三个故事、录音机、磁 带 学生:学唱毛阿敏演唱的歌曲《永远是朋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阅读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比重,是当代中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始终是得分率偏低的一个部分。,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首先以近五年中考语文试题中语言赏析类所考的频率和所占分值导入新课、再以近五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语言赏析类试题看题型,又以朱自清《春》中描写春花的一段赏析从而得出赏析角度,再辅以中考真题演练巩固,使学生在语言赏析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规范他们的答题语言,提升答题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现代文文本阅读中赏析语言的方法。 2、在赏析佳句中品味语言之美,体味作者的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阅读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比重,是当代中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始终是得分率偏低的一个部分。,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现代文阅读并不仅仅以鉴赏好的文学作品为目的,也关系着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现代文阅读习惯,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大部分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都不是很强。影响的不仅仅是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和升学质量,作为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提高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意义重大。我校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好阅读爱好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问题,阅读范围狭窄,阅读兴趣不高,存在识字、理解障碍以及受劣质书籍毒害严重等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特别是针对初三临近毕业的学生为了能在中考甚至未来的高考中取胜,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规范他们的答题语言,提升答题能力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效果分析 这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下面,我从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谈一谈这节课的优点。 一、基本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1)整节课设计流畅,切合学生实际。脉络清晰,教学环节完整。 (2)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2.教学手段、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兴趣、引发质疑,丰富了课堂。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3.教态、语言 (1)教师教态从容、亲切自然,与学生互动融洽。 (2)语调抑扬顿挫,有亲和力。提出的问题简练,发挥了“启发、引导、过渡、总结、激励”的作用。 二、学习效果 1.学生情感表现 (1)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的乐趣。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了主体作用。 (3)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2.学生能力培养 (1)思考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表达能力。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规范、有条理。 三、令人遗憾之处 1、丰富的教学资源没能充分利用。 2、学习评价机制有效性低。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阅读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比重,是当代中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始终是得分率偏低的一个部分。,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现代文阅读并不仅仅以鉴赏好的文学作品为目的,也关系着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现代文阅读习惯,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大部分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影响的不仅仅是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和升学质量,作为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提高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意义重大。针对初三临近毕业的学生为了能在中考甚至未来的高考中取胜,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规范他们的答题语言,提升答题能力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 要点梳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制度环境)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制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原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 1)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形式:公有制企业中,工资+奖金+津贴;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 (3)原因 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 1)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2)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 (3)积极意义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人和财产性收人。 (1)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2)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 1)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 收人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人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人分配关系。 2.措施

小学数学_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68——71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况且,人们已经很少手工制作扇形统计图了,利用计算机画出扇形统计图,既方便又准确,而且十分美观。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每人一份导学案、完成预习案中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让学生完成预习案中的三个问题,包括: 1.我们之前学过哪些统计图?分别说出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了解关于奥运会的知识 3.根据第三十届奥运会金牌榜数据整理完成以下统计表。 填表说明: 水上项目包括:游泳、花样游泳、水球、跳水等 重竞技项目包括:拳击、跆拳道、举重、柔道、摔跤等 以上未列举的都统计到“其他”里面。项目射击水上球类竞技体操重竞技其他数量

二、复习导入 师:“之前我们学过哪几种统计图?分别有什么作用?”(指名回答) 学生边回答,课件边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图例比较。 师:“条形统计图可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发展变化情况。” (总结) 师:“课前让同学们对奥运会的知识做了一定了解,谁来说一下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指名回答) 师:“我国举行过奥运会吗?哪年在哪里举行的?老师带来几项奥运会项目,同学们边看边说出名称”(课件出示奥运项目图片以及中国奥运金牌榜统计表) 师:“共获得几枚金牌?” 指名同学说统计表数据,课件出示,统一答案 师:“根据统计表是否能完成一幅条形统计图?拿出导学案,完成条形统计图。” 三、自主探究 1.学生自主完成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图情况。) 2.小组长带领学生检查统计图是否准确完整。 师:“请小组长汇报一下自己小组作图时,发现什么问题?”(小组长汇报)学生会发现,当数据不正好在格子上时,不好确定具体位置,针对这一问题,集体顶正时,带领学生思考准确作图的方法。 师:“请作图不准确的修改一下。” 3.引入扇形统计图的学习 师:“如果我想知道球类项目的金牌数占总金牌数的百分之几,该怎么计算?(课件出示问题)指名回答 生:球类项目的数量除以总数量 师:如果计算水上项目的百分比呢?(指名回答) 师:“有一种统计图,可以直观的呈现每一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这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现在同学们拿出导学案,依据探究案中的四个问题自学课本69——70页,自学完成后,小组长带领大家谈论问题的解答,语言组织要简练,汇报时每组2号同学汇报。”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作者: ————————————————————————————————日期: ?

棉花姑娘 杏东小学韩亚颖 一、教材分析: 棉花姑娘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燕子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能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也只能捉田地里的害虫,他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来谁也帮不了她。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来了,把这些害虫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快乐地成长,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本课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段讲故事的起因,第二、三、四、五段讲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和七星瓢虫吃掉蚜虫的经过,第六段讲故事的结果。 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识字、写字)孩子们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及书写规律,但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待提高。开始学写合体字,初步了解合体字的构字特点,但间架结构和田字格占位掌握度不高。(朗读与交际上)同时,孩子们喜爱读童话,说童话,演童话,这为本课朗读与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的学习渠道很多,在生活中他们对益虫、

益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搜集资料很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姑、娘”等7个生字,并写好“只、星”等6个字。 2、学习复述课文,学会说祈使句“请你吧!”。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姑、娘”等7个生字,并写好“只、星”等6个字。 (2)学习复述课文,学会说祈使句“请你吧!”。 2、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 五、教学实录 课前三分钟:师:同学们,上课前,和老师一起来做个小游戏,你们会学小动物的叫声吗? 生:会。 师:那我说小动物的名字,你们用叫声来回答我,好吗? 生:好。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1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

学习任务 1.描述与分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2.解释与论证:影响分配方式的因素。 3.预测与选择: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4.辨析与评价:不同分配方式与公平的关系。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作用,认同我国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 2.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 3.公共参与:关注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1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案部编版第 二册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决定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性质: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原因: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3)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作用 ①提高效率: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促进公平: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要素分配 (1)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

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2)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意义: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2)途径: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判一判] (1)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 (2)按劳分配促进公平,按要素分配提高效率。( ) (3)利息收入和房租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 ) 提示:(1)×(2)×(3)√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要求 (1)三者关系: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2)两个同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3)初次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4)再分配: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5)四类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6)一个消除:坚持消除贫困。 ①原因: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②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辨一辨]要发挥政府的再分配功能,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提示: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主要依靠初次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总体思路 第一单元“与你同行”是针对六年级孩子在人际交往上容易出现的困惑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交往的规则与方法,知道该怎样与人相处。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与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是两个世界范围的话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全球的视野,思考人类与自然、人类之间该怎样相处。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是对小学学习生活的简单小结与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整理,形成对自我成长的认同,为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做准备 二、各单元具体内容 第一单元与你同行 (一)单元设计的出发点: 1.此年龄段学生建立友谊和与朋友交往呈现一些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交往意识较强,懂得忠诚,朋友相对固定,还出现小团体现象。但对友谊的意义、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谊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 2.青春初期学生对性别比较敏感,表现出对异性的兴趣和排斥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不知道怎样看待、处理男女同学的关系。 3.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易与成人发生冲突。 (二)单元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正确交友,用正确方法处理人际关系(与同龄人、异性、长辈、周边人) 本单元构成及各课主要侧重点: 1.男生和女生:青春期的异性间交往比较敏感,相互有吸引又有隔膜,因此出现怎样看待对方,怎样正确交往的问题。教材通过呈现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男女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能够感受男女生的和谐相处带来的乐趣;学会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认识、化解矛盾,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2.朋友之间:通过感受朋友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真诚对待朋友,建立健康的朋友关系。 3.学会和谐相处:把交往的范畴扩大为师长和周围人。主要内容有待人处世的交往原则,怎样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怎样积极处理相互之间的冲突。 第一课男生和女生 这课主要有以下话题:“我眼中的男生和女生”“男女生交往不烦恼”“好男孩好女孩”。 1.我眼中的男生和女生 教材从自我认识与社会评价两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男女生的不同,形成对性别特征的认知;学会欣赏异性的价值、魅力;知道世界因不同而丰富。 2.男女生交往不烦恼 本课要让学生知道异性间交往的烦恼往往是因为不同产生的矛盾,所以才需要站在异性的角度彼此理解与沟通。教材展示了男女生容易出现的冲突,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性别差异是冲突的主要原因这一客观事实。同时教材引导学生研讨在交往中避免发生冲突的做法,主要是要学会理解并尊重男女生的心理差异,站在异性的角度来理解对方,以更好地与异性同学相处。 如何正确看待异性,并恰当处理异性间的关系是本课难点。在引导讨论时,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

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再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在后面的教材中还会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吗? 在本套课标教材中,我们只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来教学和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后面的教材中不会再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都是在此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八册“整数四则运算”单元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课标教材这一相应的单元“四则运算”中,为什么没有?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中“理解四则运

五上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王二厢联合小学张桂平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是高年段的起始教材,本册教材在承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年级教材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一些发展。 (一)在内容上从以家庭、学校、社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扩展到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等主要内容。如五年级上册安排了《我爱祖国山和水》《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两个单元,这一内容占了教材总量的50%。同时在学生个人生活和学校生活内容上体现了螺旋推进的层次。如有关诚信的教育,不但从个人修身养性、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待诚信,更从社会的层面,从现代社会信用制度逐步建立的角度来看待诚信,让学生明白诚信已经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原则之一,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一种法律行为;关于民主的教育,不但注重了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也注重了对学生民主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层度更高。五年级上册教材涉及到了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教材编写时注意了给学生整体和综合的知识,避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仅仅只传授给学生一些学科知识,教材通过一定的主题将相关知识进行高度综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能联系地看待问题、发展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注意了突出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即“帮助学生参与礼会和学习做人”。《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

了其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礼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教材强调了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世的观念、意识,激发其积极的道德情感。在编写过程中,有关品德的教育内容不是给学生知识,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瞳得待人处事的基本观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愿望,并将道德情感和愿望的激发与学生的践行相结合;有关社会的教育内容不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应当是历史地看、辩证地看。 (四)注意了范例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范例性是新课程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教材在编写时仍然强调了通过范例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教材也关注了通过给学生呈现典型事例,即故事和数据,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改变过去教材给学生提供较多现成结论的方式。工具性也是新课程教材应当体现的基本特点之一。五年级教材强调了每课应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因此,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料也更为丰富,在文字量上有所增加;教材通过小方框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信息,如格言、小知识、基本概念、价值观念等,目的是达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拐杖,掌握并传承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 (五)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上有所增强。 教材注意了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注意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如《我的祖国多辽阔》一课,教材通过让学生拼地图,写自己家的地址,来认识祖国的辽阔和我国的行政

六年级英语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江都区樊川小学2015—2016学年春学期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主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基础语言能力和英语语感能力,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英语语言思维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本教材提倡“情景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总的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每个单元的词汇和句型。 2.能实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读音正确。 3.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4.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5.养成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认真模仿语音,语调,以逐步培养语感。 6.能根据要求和情境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某项任务,并促使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情感目标 1.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材分析 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 本单元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单元,也是一个典型的故事教学单元。本单元讲述的是一只老鼠如何帮助狮子脱离险境,最后两者变成好朋友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展开话题,并且引出本单元所要解决的副词用法的重点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故事教学,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取材巧妙,寓意深刻,语言的交际性和运用性较强,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忙和指导作用。 1. 词汇: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large, strong, quietly, loudly, sharp, weak。 2. 句型: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The lion asked sadly . The mouse said happily… 3. 语法:能初步感知副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形容词变为副词的一般规则 4. 语音:体会语音语调在句子中的变化。 5. 文化渗透:能够初步了解不同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 Unit 2 Good habits 本单元以讲述两位同学的生活习惯为主线,以记叙文的形式分别记录了两位同学的好习惯和坏习惯。每位同学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好的习惯或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坏的习惯。因此,本单元安排的教学情境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的表述性较强。此外,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多次出现了诸如sometimes, often, usually, never等表示频率的频度副词的用法。这对于学生讲述一件事情的发生次序及说明所做事情的频率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2020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2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案

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1.描述与分类:社会保障的功能和内容。 2.解释与论证:加强社会保障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完善社会保障。 4.辨析与评价:发展社会保障要量力而为、 权责统一。 1.政治认同:支持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2.科学精神:理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功能、内容。 3.法治意识:依法监管社会保障事业。 4.公共参与:树立参与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 务意识。 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原因 (1)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2)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2.功能 手段作用 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 的生存危机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 定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 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 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 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提示:社会保障往往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一般不靠市场机制来实现。 3.内容 (1)社会保险 ①地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②方式: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 ③作用: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④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2)社会救助

①特点: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②方式: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③目的: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④作用: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与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3)社会福利 ①方式: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②目的: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③特点: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全覆盖: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为此,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量力为: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同时,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3.责权利:要做到权责清晰。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多层次: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判一判] (1)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 (2)每个人享有的社会保障是相同的。( ) (3)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 ) 提示:(1)×(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