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一、教学目的:

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

四、教学措施

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20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

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

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

五、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三字经》(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

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后我们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三)、全课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三字经》(二)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

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等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二)、背诵本课内容:

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

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最后齐背诵。

三)、故事连接:

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三)、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三字经》(三)

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勤奋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

教学难点:本课全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

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

1、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2、背诵全科内容:

(1)、师找一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师及时评价。

(2)、学生齐读一遍。。

(3)、纠正读音。

(4)学生独立背诵。

(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

3、故事连接:学生独立看书:故事《苏洵发愤》

4、拓展活动: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小节。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百家姓》(一)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

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姓杨,说说你姓什么?(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

3、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知:

1、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宫438个。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2、作者介绍:

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

3、姓氏的由来:

目前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据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时期,各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的物,如狼、熊等等这些标志便成了姓的标志。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就是一的字的姓氏,复姓就是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姓氏。本课主要是单姓。

4、强调读音:“

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

5、背诵:

(1)、分句教孩子们读,

(2)、孩子们独立背诵。

(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

(4)、个别抽查。

6、趣味姓氏:

中国五大怪姓:死、难、黑、老和毒。

7、赐姓:略

8、改姓:古代要比皇帝的名讳。如果你的姓和皇帝的名讳一样

的话,你就要改姓。中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和庄子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姓氏囿于河汉宣帝刘询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分别同音、同字,被迫改名。随着汉代的灭亡,他们两人才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三)总结结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百家姓》(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百家姓》复兴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

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复兴的部分。

(二)、学习新知:

1、复姓的来源:

由居地而来:如东郭、南门氏、南宫氏濮阳等等

由封邑而来:如钟离氏、令狐、梁丘、上官、羊舌、段干等

有王父之字、官名、爵系、族系而来:如公羊、子车、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乐正等

由部落而来:独孤氏、尉迟氏。

有人名而来:端木氏、颛孙氏。

自创姓氏:赫连氏。

有山水之名而来:完颜氏、

由赐姓而来:长孙氏

由国名而来:淳于氏

由职业而来:漆雕氏

由排序而来:第一、之外第八复姓。

2、复姓名人简介: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

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因此名垂千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3、帮助孩子背诵:

(1)、帮助学生读、注音

(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

(3)、学生独立背诵。能被多少背多少。

(4)、个别检查。

(三)、总结: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第二单元民间传说

教学内容: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

2、使学生能体会传说故事中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当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体会我国民间传说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强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材分析:

民间传说是指我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本单元包括四课,每课介绍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民间故事,分别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在本单元的授课中,要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问:(1)、谁读过有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 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

齐读第一段: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

2、学习第二段:接着读第二段。(介绍了牛郎的身世,牛郎是个孤儿,由于嫂子对他不好,给她出难题,只给他九头牛放牧,却要带回十头牛,是他有机会认识了天上的金牛星。

问:牛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孤儿)嫂子对他如何?(嫂子对他不好。还刁难他)我们应该向牛郎学习什么?(诚实、善良、勤劳的品格)

3、学习第三段:(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

读两遍后问:

织女与牛郎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阶层?

为什么织女与牛郎结成夫妻就是触犯了天条?

4、学习第四段:(讲述了牛郎穿上老牛的皮制成的鞋来到了天界,即将与织女团聚时被王母娘娘用银簪变成的银河挡住了去路,喜鹊化为鹊桥是牛郎与织女团聚,牛郎织女的爱情最终打动了王母娘娘,牛郎和孩子们得以留在天界,每年和织女相会一次。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个日子定为“七夕节”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事所起的作用?为什么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

5、巩固:学生分组、分角色读课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

(三)、作业布置: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孟姜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快速浏览并概括文章大意,知道正确有效速度的方法,培养自读意识,为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3、使学生对我国的万里长城有所了解。

4、了解秦始皇的暴政。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命运。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体会到秦朝的暴政,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与辛酸,认识到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十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修建成的,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

教材简析:

孟姜女的故事讲述了秦朝刚刚结婚的范杞梁被征召去修长城,结果一年时间过去了,都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到他时,发现范杞梁已经累死在修长城的过程中,万分悲痛的孟姜女失声痛哭,居然哭倒了长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谁爬过长城?谁看过有关在长城过程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与织女》,今天我们学习民间故事《孟姜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征80万人修筑长城,范杞梁被征召。此时的范杞梁刚刚结婚,就离开妻子孟姜女去修长城,一年未归。孟姜女连夜为范杞梁赶制寒衣,要去长城寻找丈夫。

通过朗读第一段,问:孟姜女姓什么?为什么不是姓孟?孟姜女的名字有什么习惯含义?

回答完后继续教学生读书,让他们认识到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繁重的老矣,计划了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这也是本故事的社会原因。

2、学习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却发现丈夫范杞梁已经累死。连尸骨都找不到了。)

(1)、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画,叫学学了解长成的雄伟和壮观,以曾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学生读两遍课文,一道学生通过范杞梁筑长城却尸骨无存的事例了解,长城的修筑,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其修筑过程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3、学习第三段:(第三段讲述了孟姜女得知梁杞梁已经累死的消息之后,失声痛哭,哭倒了长城,在长城得崩塌处,露出了范杞梁的尸骨,孟姜女悲痛之下,投海而死,)

学生读课文后问:孟姜女为什么失声痛哭以至哭倒长城?范杞梁为什么在死后被埋在长城之下?

4、学习第四段:(介绍了人们纪念孟姜女的情况,人们根据传说推断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山海关,由于不知道孟姜女是哪里人,所以很多地方都说是孟姜女的故乡,修建了孟姜女的墓。

(1)、师向学生介绍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此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修建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孟姜女的故乡?

5、知识链接:

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孟(伯)、仲、叔、季。

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女儿。

6、知识拓展:“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请孩子们试着读一读.

(三)、作业布置: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掌握主要情节。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以梁

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3、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体会故事所表达的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

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祝英台形象的特点,分析师母、祝英台父母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简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它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千百年来,它以反抗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老幼皆知,传送不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其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森严等级和吃人礼教对年轻人爱情的钳制和迫害,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门第等级的反抗。

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祝英台一心要去杭州读书,父亲让她女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在书院认识了梁山伯,并结拜为兄弟,三年的同窗生活,梁山伯竟然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子。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问:第一段讲了什么事?

祝英台为什么想读书?为什么她的父亲让她女扮男装才能进书院呢?

(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有关,当时的女子是没有资格进学校读书的,所以祝英台想读书,只有女扮男装。向学生介绍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歧视与不公)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在师母的指点下才发现祝英台是女子,于是去祝英台求婚,但遭到祝英台父母的反对,梁山伯悲愤病亡。

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祝英台师母这个角色的形象,思考她在本故事中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祝英台父母反对梁山伯求婚的本质原因?

书生梁山伯和祝英台父母代表的是一个阶层吗?他们分别代表什么?

3、学习课文第三段:(第三段讲述了祝英台被迫嫁人,在迎娶的路上,到梁山伯的墓前哭拜亡灵,与梁山伯化身为一对彩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表达了两人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生死相随的情感,对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4、巩固提高:

(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故事。

5、知识拓展:

(1)、听一听: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2)、读一读:荆南竹枝词。咏梁祝

(淸)史承豫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

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白蛇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白蛇传”的故事,能说出白蛇传的内容大意。

2、认识“白蛇传”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意义。

3、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白蛇传故事所表达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教材分析:《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携青蛇来到杭州的西湖,并与许仙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本文安排在第二单元《民间传说》部分。教学中,帮助孩子打开民间传说的大门,激发学生所谓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遨游。本课就是有秀的范例,让学生多读课文,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感受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德,憎恶坏人自私、贪婪、懒惰的恶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看过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吗》?

这部电视剧说了个什么故事?

谁来说一说,请学生说说后,是接着说,今天咱们再来学习这篇民间传说。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相识,许仙在西湖遇到了白蛇幻化的白娘子,以及青蛇幻化的小青,由于避雨而相识,并且最终结为夫妻,开了家药铺,生活的很幸福。)学生读课文后,问:白娘子和青青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什么不同?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金山寺的法海和尚为收服白娘子,把许仙拘禁在金山寺,白娘子为了救出许仙,水漫金山死,因此触犯了天条,由于白娘子展示了她的法术,这位后面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了铺垫。)

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让学生体会白娘子的性格以及形象,分析法海的形象以及他在故事中的作用。

(在此处留作业:搜集有关法海的资料,和同学分享)

3、学习课文第三段:(讲述了许仙对白娘子是蛇妖的说法将信将疑,帮助法海用金钵盂收复了白娘子和青青,法海在雷锋寺前砌成了雷锋塔,镇住了白娘子。)

学生读课文后,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法海怎样镇住白娘子的?

4、学习第四段:(第四段讲述了白娘子的儿子长大后考取了状元,将母亲就出了雷峰塔,一家人幸福团聚。)

学生进度课文,了解许仙这个人物形象,体会许仙在故事中的作用。

这个故事的结束与“牛郎织女”和“梁祝”有什么不同之处?

5、知识拓展:

老师或学生讲故事:《白娘子峨眉山盗灵芝仙草》

(三)、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三单元:历法与生肖

教学内容:农历、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

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和月份的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

2、让学生知道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

现。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边动植物的变化;提高学生区别传说和事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农历月份的划分和特定几个月的名称。

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3、十二生肖的名称和产生时间。

教材分析:

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在本单元,我和学生将一起了解传统历法,感受生肖文化。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农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记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

(二)、探究新知:

1、简介公历:

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

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2月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2000年、2004年、2008年。(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

(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满月过后,月亮又开始慢慢变小,每月十九二十日又看到大半个月亮为“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看到半个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五、二十六看到的月亮又变成一个娥眉性月牙,称为“残月”而到下个月月初,又回归的“朔”。这样,按照月亮的变化,农历把每年定为366天,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29天的称为小月,30天的为大月。每19年安排7个闰月。所谓闰月,便是多一个的意思。比如2009年的农历五月便要过两次,第二次过五月便成为闰五月。

(2)、农历的节日:

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

(3)、正月腊月的称为:

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

(4)、农历的旬: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

(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天12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三)巩固提高:

1、读一读:“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46页

2、想一想:我们过生日按照农历的日期过,每个生日的晚上,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农历主要是按照月亮的周期来安排时间的一种历法,而且月亮的周期每月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过阴历生日每年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

3、查一查: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差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冬至、夏至和春秋分的时间,知道中国古代很早就可以用土圭来测量二分二至。

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产生原理,使学生熟悉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渗透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节气中特定的几个称为,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弄懂二分二至的来历,同时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难点在于对二十四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花粉是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教材分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古代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27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节气歌:

“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

投影出示: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

2月3—5日交节

雨水

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3月5—7日交节

春分

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4月4—6日交节

谷雨

4月19—21日交节

立夏

5月5—7日交节

小满

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6月5—7日交节

夏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7月6—8日交节

大暑

7月22—24日交节

立秋

8月7—9日交节

处暑

8月22—24日交节白露

9月7—9日交节

秋分

9月22—24日交节寒露

10月8—9日交节霜降

10月23—24日交节

立冬

11月7—8日交节小雪

11月22—23日交节大雪

12月6—8日交节

冬至

12月21—23日交节小寒

1月5—7日交节

大寒

1月20—21日交节

2、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东面的动物。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资历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署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背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莲,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3、背诵:二十四节气。

巩固拓展:

教材分析:

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属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各属什么?

我们为什么有属相?

联系年纪,大家出生在哪年,便有一个人一那一年动物为标志的属相。,比如今年是牛年,出生在今年的小朋友便属牛。但是牛年还有一个名字,叫丑牛,引出十二地支。

(二)探究新知:

1、带学生读两遍十二地支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地支的名称。

2、叫学生给十二生肖的动物进行分类。:

一类是六畜:有牛、马、羊、猪、狗、鸡;

一类是野生动物:虎、兔、猴、鼠、蛇;

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龙。

3、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是在这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定位感,使学生明确秦朝、汉朝和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定位和距离现在的时间,加深对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早、流传久的印象。

4、十二生肖的传说: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

你还知道那些传说?

5、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十二生肖确立的很早,猫是从外国传过来的动物,汉

代之后才有的,出现十二生肖时人们还不知道有猫。

(三)

1、背诵十二属相。

2、拓展活动:十二属相诗(节选)

(南朝.陈)沈炯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啃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第四单元:诗词诵读(一)

教学内容:诗词诵读(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叫学生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2、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为长大后实现理想打牢基础。

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分认识,积累相关的知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我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情怀、表达志向方面有代表性的三首作品,包括唐代黄巢的《题菊花》、

晋代吴隐之的《酌贪泉》、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所选作品读起来慷慨激昂,感情真挚热烈,符合中国古人“诗言志,歌咏言”的情怀,比较合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菊花

教学目标:

1.会认:“飒、栽、蕊寒、慷慨、“

2、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能够借助诗文解析想象出“菊花”含义,感受菊花的美,并了解作者的理想愿望。

3、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背诵课后拓展活动中所列的名句,领会其内容。

教材分析:该诗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一首托物咏志诗,通过对句话不畏寒秋傲然盛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不畏艰难、积极要求改造世界、争取平等的雄心壮志,展现了世人孤傲独立、不趋炎附势的品格,隐含了作者对弯头那个政治腐败和社会的不满情绪。作品从侧面赞扬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格,展现了诗人的豪放气概和威武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背诵这首诗,其难点是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预习,并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1、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2、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三、深入探究,领悟感情

1、菊花具有怎样的品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2、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四、学习日积月累,了解与菊花有关的表达理想和志向的诗句。

五、拓展活动

背诵一些表达志向的古代诗歌名句,认真体会其内在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酌贪泉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坤丽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

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传统文化教案全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1《诗经》 1-1硕鼠(《诗经.魏风》) 教学目标: 1、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诗经》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 3、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欢本门课程。 二、学习《硕鼠》。 1、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4、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5、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 “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 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 “贯”,侍奉。汝,指奴隶主。“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适”,到也。“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直”与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

第一单元爱众亲仁 1、老吾老幼吾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讲述《戏彩娱亲》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诵读感悟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解释:尊敬自己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德儿女, 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 1、讲述真实案例《姜美花敬老》。 2、知行合一:关于尊老爱幼,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给老人让座:给老人梳头发:陪小朋友玩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四、总结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中,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学敬长辈,爱护幼小,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少年。 2、善相劝德皆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讲述《上行下效》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诵读感悟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弟子规》 解释:相互劝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品行上留下缺陷。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 1、讲述真实案例《梅兰芳虚心求教》。 2、知行合一:关于听从别人的劝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山东大学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时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时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时 5、塞上听吹笛

传统文化教案 (3)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周晓红 2015年9月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一、教学目的: 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 四、教学措施 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

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20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 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 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 五、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三字经》(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 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后我们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三)、全课小节 第二课时《三字经》(二)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 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等人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2-2013(上)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特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共有学生44人,其中女生21人,男生23人。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

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人物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本册教材内容如下: 1.“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2.“名人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3.“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

优秀传统文化教案.doc

1、《笠翁韵》(一) 教学目的: 1、喜典文章,感受中秀文化的精髓,熟成奠定基。 2、初步掌握典的方法,能用普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3、基本了解内容,提高文素养。 重点与点 教学重点:学理解“天——地,雨——,大——空” 教学点:理解内容,能有奏有韵味地朗。 一、入 今天我要学《笠翁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 知道《笠翁韵》作何解?“翁”就是李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韵”就是古代人子,押韵。二、范、《笠翁韵》 老先范一遍文,同学真听。 下面同学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老一句,你 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的奏移,朗到哪个字手 指就停在哪个字上,点符号跳去不指。听明白了?同 学,跟我念。 三、 1、第一段 解第一段 重点点:山花海 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文意。 三、朗一、二冬 1、分(分两,每一章,行小比) 2、老上句,学生下句。“天——地,雨——,大——空??” 3、多种形式朗,来争取当堂背。 四、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 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教 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节选二)。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节选二)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 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 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 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 1、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 河、汉:奇:偶:吹竹:弹丝: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部编教材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落实学校“国学经典诵读计划”,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诗文经典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本班特制定本学期的诵读计划如下一、教学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和社会形势,明确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学生本源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归属感,从而自觉抵制浮躁文化的影响,不忘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一单:元初识韵律 《笠翁对韵》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背诵冬韵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冬韵》; 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2、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4、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5、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6、游戏:双簧、接龙、藏宝。 7、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教学反思:通过前面几节课的知识渗透,学生对“对韵“内容比较感兴趣,有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还能触类旁通,自己造“对子”。 《笠翁对韵》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背诵微韵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山大版传统文化六年级教案(全册)

山东大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第1课《论语》(八则)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大学》(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一年级1班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二、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 1、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课件出示,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思想著作诗词文化铸造文化绘画作品雕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 传统美德文化. 教师在介绍传统美德时注意区分两个“恭”的区别第一个是“恭敬”第二个是“谦恭”。 3、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1)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2)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4、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又应该学什么? 5、教师: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讲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

小学三年级部编教材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牟县卫民路小学三年级/2017、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落实学校“国学经典诵读计划”,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诗文经典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本班特制定本学期的诵读计划如下一、教学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和社会形势,明确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学生本源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归属感,从而自觉抵制浮躁文化的影响,不忘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一单:元初识韵律 《笠翁对韵》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背诵冬韵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冬韵》;

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2、教师读一遍新学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4、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5、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6、游戏:双簧、接龙、藏宝。 7、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教学反思:通过前面几节课的知识渗透,学生对“对韵“容比较感兴趣,有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还能触类旁通,自己造“对子”。 《笠翁对韵》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背诵微韵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容;

三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下(电子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版

第三单元知耻 知耻,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对一个人而言,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知荣知耻,就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尊道贵德,崇仁尚义,弱小也能变得强大。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饱经忧患,却始终屹立不倒,不可征服,就在于她的人民在心灵深处秉持着正确的荣辱观。 经典驿站 1不可无耻 孟子日:“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文意: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不知道羞耻,是真无耻啊。”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治:治理。②非:不。礼义:礼法道义。 文意:百姓没有廉耻之心,国家就很难治理。不修持礼法道义,廉耻之心就无法确立。 孟子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大:重要。②机变:阴谋诡计。③若:如、赶上。 文意:孟子说:”羞耻心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些搞阴谋诡计的人,是没有什么羞耻心的。不如别人却不以为耻,怎么能赶上别人

呢?” 温馨点击: 在本课中,我们学了关于“知耻”的格言。孟子等古代大思想家都非常看重羞耻之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知耻”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还关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活动广角: “人不可以无耻。”读了圣贤的名言我很受启发...... 是啊,有羞耻之心才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是我画的关于“知荣知耻”的漫画。 以文明礼貌为荣以举止粗俗为耻 让我们也来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吧! 成长阶梯: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你表现得怎么样?能得几颗☆,就把相应的☆涂红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

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最新山东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精选】整理版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唐诗 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5、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完整word版)《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1-10课

《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 安丘市职工子弟初二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典范性 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趣味性 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3.启蒙性 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4.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 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二、课程目标

山东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山东省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课时,本学期16课时

山大版二年级传统文化上学期全文

1、《声律启蒙》节选作者清代,车万育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2、《续小儿语》,明代吕坤所所撰。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人。吕坤的父亲吕得胜为了使儿童诵习有教育意义的儿歌,便写了《续小儿语》。 从小做人,休坏一点,覆水难收,悔恨已晚。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3、《增广贤文》(上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 4、《弟子规》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5,《中华改良杂字》 勤能补我拙,俭能为我廉。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路遥知马力,日久结人缘。 6、《自立歌》陶行知(1891~1946)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诗人.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 靠天, 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7.幼学杂字 正月元宵,立春雨水。二月花朝,惊蛰春分。三月寒食,清明谷雨。四月清和,立夏小满。五朋端午,芒种夏至。六月三伏,小暑大暑。七月七夕,立秋处暑。八月中秋,白露秋分。九月重阳,寒露霜降。十月小春,立冬小雪。十一月数九,大雪冬至。十二月腊八,小寒大寒。除夕分岁,次早新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PPT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

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二、内容 (一)表现方面 1.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2.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

最新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最新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二、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 三、教学措施 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三字经》(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 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 四)、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三)、全课小节

第二课时《三字经》(二)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 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 二)、背诵本课内容: 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 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最后齐背诵. 三)、故事连接: 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三)、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三字经》(三) 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 教学难点:本课全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 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 1、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